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fsK8R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家庭溝通課:翻舊帳,完全沒辦法解決問題 https://ift.tt/2PfsK8R 台灣東販 有些父母,會直覺反射地說出否定性的話語來回應孩子,讓家庭關係變得緊張。如果想好好溝通該怎麼做呢? 若不是○○,我現在就⋯⋯ 未能感受當下、活在當下,就會將「假情緒」和「當下的情緒」混為一談。 比方說: 「如果沒有他,這個部門一定會更愉快」 「要不是那位主管,我應該會得到更高的評價」 「我之所以不受肯定,都是這個部下害的」 「那傢伙豈止不管用,根本老是扯大家後腿」 「當初要是有被那家公司錄取,現在就不會這麼慘」 「若不是遭到父母反對,我現在就會走在自己喜歡的路上」 「當時要不是有人作梗,我也會在那裡接受表揚」 「如果不是他主動來找我,我才不會跟這種人在一起」 像這樣拘泥於過去而懊悔「過去的某個時刻」,或是在意對方、怪罪對方,都是因為分不清楚「假情緒」和「當下的情緒」。而且,如果沒有察覺「當下的情緒」,只會讓情緒惡化,變得愈來愈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不能原諒父母狠心的對待 現在親子間的問題增多,超乎你我的想像。這個問題同樣比以前更加嚴峻,孩子徹底厭惡、痛恨父母的案例不在少數。儘管厭惡、痛恨父母,但孩子若是能擁有自己的一方天地,應該就能在精神上獨立。 然而,有些人卻始終被困在過去被傷害的事件裡,完全無法走出過去的傷痛,親子間沒完沒了地互相痛罵、爭吵。也有的家庭雖然同住一個屋簷下,但彼此避不見面,極少交談。這樣的親子關係絕對稱不上是獨立。(推薦閱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當愛成了長驅直入的暴力) 在這種情況下,彼此的情感當然會愈來愈惡化。有些人想修復關係卻不知該從何著手,為找不到施力點而苦惱。如果陷入這樣的狀況,儘管多數人並不自知,但很多父母其實在心理上強烈地依賴著孩子。因此,不少父母儘管抱怨:「你雖然說現在在做自己喜歡的事,但那並不是穩定的工作。我希望你適可而止,找份正經事做。」 或是嘴巴上說:「我希望女兒趕緊嫁人搬出去,可是她卻一直不想結婚。只是問一句有沒有喜歡的人也要發脾氣。」但是實際上卻緊抓著子女不放,言行不一地採取阻撓子女獨立的行動。這樣的情況並不算少。 圖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照 做任何事都遭到反對 輔導這樣的親子關係時,我痛切感受到的是: 父母並沒有以「這樣啊。原來你是這樣想的」的話語來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也沒有用「說得也是」這類表示同意的話語回應孩子。 這是相當多父母共同的特徵。 這些話乍看非常簡單。然而,為數不少的父母連這麼簡單的話都說不出口。考量到父母的立場,我能理解有時確實很難說出「說得也是」、「原來是這樣啊」這類表示同意的話語。可是不僅如此,有些父母還會直覺反射地說出否定性的話語來回應孩子。(推薦閱讀:心理學圖集:三分鐘了解為什麼「被管太多會不高興」) 有個這樣的案例: 有一次,女兒在母親面前自言自語地說:「要不要去跑步呢?」母親聽到這句話馬上回她:「那種事不可能每天做啦!」 在母親看來,這麼說並沒有什麼惡意,只是出於「換作是自己,每天跑步一定會覺得很累」的想法。然而平時就這樣不斷被否定,連工作和結婚都遭到反對的女兒,卻是這樣解讀母親的話:「妳這種人根本不會每天跑步啦!(至今為止做任何事都半途而廢,沒有堅持到最後的妳⋯⋯)」 於是聽到母親這麼說的瞬間,女兒大發脾氣:「為什麼妳老是要這樣反對我做的事!」母親被那個氣勢嚇到,立刻想要否認:「我又沒有那個意思。我只是⋯⋯」但接下來便如往常一樣:「為什麼妳一直要否定我!當初要不是妳反對,我現在也不會在這種地方停滯不前!」 母女倆互相發洩怒氣,開始沒完沒了地翻舊帳。 本文摘自石原加受子的《不彆扭的練習:人生再苦,只要活在當下、無愧於己,那就夠了!》。由台灣東販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不彆扭的練習:人生再苦,只要活在當下、無愧於己,那就夠了!》 December 12, 2019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