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6日 星期日

一個缺乏情緒教育的社會:你習慣説「不准」,只會剝奪孩子的成長權 https://ift.tt/38zFGxA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 總是對孩子說不行、不可以、不准,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讓一位有過親身經驗的媽媽告訴你! 圖、文|陳怡萱 (台中平日團 團員) 上禮拜四共學遇到一位媽媽,她的先生是美國人,我好奇詢問他們覺得美國跟台灣的教育有哪裡不一樣?她說在台灣不太重視情緒情感教育,但是他們非常重視! 圖片|作者提供 聊著聊著她的孩子想溜滑梯,但阿佐在滑梯下面不願意離開,此時這位善良的媽媽叮嚀她孩子不要溜下來會撞到人,我請她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試試看,如果孩子需要大人幫忙時,我們再介入就好(兩個年紀差不多、個頭差不多),眼看她的孩子溜下來,阿佐也沒有離開,兩個撞在一起,阿佐抗議著很痛,她的孩子笑一笑又再爬上溜滑梯跑走了,從頭到尾孩子都不需要媽媽做些什麼,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遊戲跟認識彼此。 她說她其實想這樣做,想要放手讓孩子嘗試,但很少有父母能理解,所以為了不面對後續可能引發的衝突,為了不讓對方父母覺得自己沒在教小孩,都選擇在事前先阻止孩子,扼殺每次孩子可以練習的機會。(推薦閱讀:你如何愛自己,孩子也會模仿你:小 S 的家庭教育學) 圖片|作者提供 我們的社會不止不太允許孩子犯錯,還不太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發展遊戲,總是「應該這樣玩,你那樣不對」、「你已經玩很久了」、「你應該分享,大家一起玩」,特別要求孩子展現高度社會化,不能坐地上不能尖叫不能動手,卻很少願意陪著孩子一起經歷這麼做之後得到的反應回饋,很少願意了解孩子為什麼選擇如此行事,整個文化大部分都期待對方父母在孩子引發衝突之前、讓自己不舒服之前先「教導」孩子不可以或應該要!這會讓孩子損失學習衝突協商表達自己的機會,損失自己體驗、感受、思考並勇於面對承擔的機會。 我們想傳達的價值(不是簡化而來的空泛規定),通常在孩子一次次經歷後,在我們當下的陪伴與事後偶爾的聊聊後(聊事件本身,聊自己與對方感受,不評價不控制),孩子會更深刻全面的了解(累積再累積,生命才能逐漸厚實),如果只聽大人說應該怎麼做,孩子除了缺乏實境體驗之外還學習到服從跟聽話,可能還會覺得大人不夠理解自己,而這樣權力不對等的剝奪竟時常被包裝成好聽的教養啊!(推薦閱讀:小孩跌倒爸媽卻在旁邊笑哈哈?「不怕失敗」的法式滑雪教育) 覺得孩子遊戲權被嚴重控制的有感而發。 February 17, 2020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8zFGx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