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0日 星期三

公民不下課|看見貧富不均的本質,避免將貧窮「遺傳」給下一代的 6 個跡象因子 https://ift.tt/UmOWqTc 皇冠出版 貧窮只是沒有錢嗎?其實背後因素遠比你所想複雜。美國、英國及日本背後貧富不均的原因是什麼?而臺灣,又該如何才能建立更穩健與公平的社會? 無法承擔的風險 提到貧窮,你想像到的是什麼呢? 是三餐吃不飽的小朋友、看不起醫生的病人、還是念不起書的勵志學童? 造成貧窮的原因是政府還是個人的努力不夠?在討論如何建構更平等的社會、如何脫貧之前,需要理解「貧窮」在現代社會的本質是什麼。 貧窮只是沒有錢嗎?事實上,據學者研究,貧窮不僅是經濟條件,還是一種社會性、心理性的生活狀態。 2019 年,阿比吉特.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邁克爾.克雷默(Michael Kremer)透過研究貧窮的本質,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們在《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一書中,提出了眾多可能導致貧窮並「遺傳」給下一代的因素,例如: 缺乏足夠盈餘與時間發展長期技能或投資 缺乏儲蓄而傾向滿足短期慾望 缺乏足夠資訊做出有益的判斷 傾向於忽略生活中的風險 缺乏承擔意外的能力 無法獲得可靠的金融服務、信用體系與保險 總體而言,貧窮導致的狀態,會在經濟的匱乏之外,進一步創造出一個缺乏引導長期計畫的環境。 圖片|Photo by Lukas Gojda on PIXTA 心理學學者奇斯‧裴恩(Keith Payne)是不平等與歧視心理學的權威,他在《破梯效應》一書中提到環境如何改變人的本質與思考模式。他認為貧富真正的差距不在於金錢的數字,而在於自覺的「地位」,進而影響到人的行為。 為什麼窮人坐監服刑、輟學、失業的機率比一般人多出好多倍呢? 誠然,我們必須關注貧富差距下的巨大資源鴻溝,但裴恩提醒我們,窮人與富人最大的差別,在於「對未來的看法」。 他從自身的經驗出發,說明從寫下讀書計畫,到為了成家存錢,甚至只是追求瘦身而訂下的減肥計畫,對窮人而言都很困難,其中背後原因為「活在當下」的心理陷阱。 貧窮使人處於時時刻刻的緊張狀態以應對危機,並使人傾向於將資源投注於解決當下的困難/追求當下的滿足中,而失去長期規劃的能力。 從貧窮問題的多元性中,我們可以推導到協助脫貧也需要提供更加全面性的解決方案,而不僅是扁平的經濟援助或就業、就學扶助。 不同國情中,針對貧窮議題也有許多不同面向的審思。下面讓我們來看看不同國家所面臨的社會不平等課題,並思考臺灣的處境與可能的解方。 各國的社會不平等 美國:不平等從童年開始 圖片|Photo by Ilse Orsel on Unsplash 社會學者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D.Putnam)在《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書中從自身的家鄉出發,以美國俄亥俄州柯林頓港(Port Clinton)為例,說明美國為何貧富差距會不斷擴大。 美國過去曾經是社區較多元化的社會,使出身中下階層的孩子們一生中,有機會透過學校教育、社區活動、教會禮拜等接觸到不同職業與社會階級的家庭。 進而擁有見識較多元的教養空間,培養多元視野,並透過親朋好友介紹與人脈,進而向上流動的機會。 然而,從 1970 年代開始,隨著貧民窟與豪宅區逐漸兩極化,不同階層開始出現明顯的居住空間的隔離,進而影響到窮人家孩子向上流動的機會,並使窮人社區逐漸沒落。 他也舉出了窮小孩在成長過程當中,在四個面向上與富裕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不同: 在脆弱家庭中經歷不安穩的童年 父母教養中僅強調紀律和服從,而不鼓勵創造力 教育的資源落差 社會網絡的同質性高、碰不到貴人 不公平的童年,使窮小孩缺乏進入較高階層社會的社會資本,造成貧窮代代相傳。那麼,脫離貧窮的解方是什麼? 如果能夠重新使貧富家庭的社交範圍重疊,創造下一代能互享社會資本的環境,就能有效地突破社會不平等。 羅伯特.普特南(Robert D.Putnam) (好文分享:反思攝影集:他花二十年,拍下美國的貧窮畫面) 英國:扭曲的勞雇關係──零工經濟合法嗎? 圖片|Photo by Clay LeConey on Unsplash 2016 年,英國記者詹姆士・布拉德渥斯(James Bloodworth)花費 180 天,先後體驗了亞馬遜撿貨員、Uber 司機、客服人員、居家照護員等低階工作。他將這段經歷寫成《沒人雇用的一代》一書,說明陰暗且低薪的工作,將如何造成生活的種種負面影響。 他體驗的這些工作,背後的共通點是缺乏正式勞雇關係的「零工」生態。 透過「共享經濟」、「自主雇用」等漂亮的口號,大企業的雇主試圖規避正規的社會福利保障,進而降低成本,但卻對這些工作者的身心狀態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布拉德渥斯詳細敘述了低薪工作使他逐漸失去「計畫能力」的過程,並不能由他本人的高等教育背景或社會評價中的「智力」扭轉。 他轉向高熱量食物來慰勞自己的體力勞動,傾向忽視其中負面的健康影響;儘管雇主宣稱這些「自雇者」擁有自己時間的掌控能力,但由系統設置的獎勵機制中,他若「擅自」拒絕接單,將獲得減薪懲罰。 零工的工作也缺乏與管理層對話的機制,使他失去一般白領工作者的議價能力,落入「又窮又忙」的陷阱。 窮人真的比較笨嗎? 實際上,零工經濟作為一種沒有社會保險與缺乏雇用承諾的不穩定就業型態,形同雇主將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外包給社會,並摧毀勞動者規劃生活的能力,甚至是身心健康。 2019 年,英國工會聯合會(TUC)和赫特福德郡大學的研究顯示,處於工作年齡的成人中,有近一成(約 9.6%)的工作者打零工,比率已經是 2016 年(約 4.7%)的兩倍(羅方妤,2019)。 2021 年,事情有了轉機,兩位司機法拉爾(James Farrar)和亞斯蘭(Yaseen Aslam)與 Uber 纏鬥五年。 英國最高法院最終判定「 Uber 司機是勞工」享有最低薪資、假日與退休金的保障。許多分析師認為,這個歷史性判決,將會是扭轉英國零工經濟的第一步。 (同場加映:我征服不平等的故事|努力從不平等中創造平等,度過黑夜,天總會亮的) 日本:老年的貧窮危機 圖片|Photo by Gio Almonte on Unsplash 即使走過了上述的貧窮陷阱,一生收入穩定落在社會平均線上,一旦發生重大傷病、事故,老年貧窮的陰影仍然不散。 在《下流老人》一書中,描述高齡化社會下倚賴家庭的福利體制無以維繫,使日本人的老年生活受到衝擊。 包括退休金中缺少醫藥費、安養機構費用的估算,子女教育費用升高甚至成為繭居族、啃老族,熟年離婚的贍養費與生活費提升等問題;家庭逐漸失去照護機能,政府又沒有規劃完善的長照服務等困境。 「老後貧窮」逐漸成為社會的大問題,其成因並不能都推諉給年輕的時候不努力,背後有其系統性困境。 日本政府的福利制度倚賴公司與家庭的覆蓋網絡,從長期照護、老人年金、住宅政策等,都以家庭或企業為單位,但在社會劇烈變遷下,該政策邏輯恐怕將會進一步加重老年貧窮問題的嚴重性,並進而拖垮整個社會系統。 具體而言,退休之後將不再有醫療保險,若個人風險意識不足,將可能面臨自己或親友的高額醫療費用。 少子化社會下,「養兒防老」並以家庭成員為理所當然的長照供給主體越不可行;年金若缺乏適當的規劃,更可能面臨給付不足、甚至破產的困境。 (不要錯過:為你挑片|《寄生上流》,貧窮是一種「越了界」的味道) 回顧臺灣:我們該如何建立更穩健與公平的社會? 根據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2019 年的報告,臺灣是亞洲均富最高收入國家第一名,中產階級比例高,已經是相較之下較為平等的社會。 然而,前述的議題反映到臺灣社會上,也可以看到類似的貧窮困境。 回應美國社會資本不均的問題,臺灣學者藍佩嘉在《拚教養》一書中,提到了雖然臺灣在居住空間與社交環境下,不同階層的交錯比例較高,但政府與社會提供的教養資源高度集中於中產階級。 要求父母有中產階級條件,卻在不同的「教養腳本」中創造了不平等的童年,與難以在公共領域、教育現場中容納不同階級的教養想像。 而雖然不到英國的零工比例,但 2020 年,臺灣非典型就業人口已達 7.13 %,年增 0.67%,外送平臺的興盛更加劇了該現象。 而正在加速邁入高齡化社會的臺灣,高齡貧窮恐怕也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未來臺灣的發展方向,如何解決不平等仍然是人類永恆的課題。 解決貧窮問題的關鍵不是金錢,而是社會支持網絡、勞雇關係安全感的提供、福利網絡的設計等等,有許多複雜的機制。 個人層次上,作為一個公民,至少我們能將現有的資源「共享」化,持續監督政府建設更完善的照護體制、勞動體制,控制資本成為驅動社會向前,而非剝削窮人的力量。 不僅是一日的慈善,集合所有人日復一日改善社會體制的努力,才有機會創造實質均富的社會。 思考題 如果你是一位「窮人」,你認為自己在臺灣社會中從貧窮到脫貧是可能的嗎? 需要什麼樣的制度幫助?或是怎樣的社會文化有助脫貧呢? 本文摘自公民不下課的《寫給公民的40堂思辨課》,由皇冠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寫給公民的40堂思辨課》 March 30,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UmOWqT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