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日 星期二

你的四十歲可以與眾不同,摘除社會貼上的「四十歲」標籤! https://ift.tt/mAtWOxC 大好書屋 作為女性,成長路上身上有著社會的期待,我們也總是以他人的快樂為主。走到不惑之年,鄭教暎說:「想活出成熟的人生,就把人生的焦點回歸自己身上,修剪自己對外的期待與對愛的渴望吧!」 文|鄭教暎 尊重對方自行選擇與決定的事,並且一路替對方加油讓他可以做得更好,這樣的表現即是「愛」。 《為什麼你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Your Erroneous Zones)一書的作者偉恩.戴爾(Wayne Dyer)說:「所謂的愛,只要是喜歡的人自行做出的選擇,無論自己是否喜歡,都懂得接受的能力。」 換句話說,愛需要的不是犧牲與奉獻,想培養愛的能力,就必須先寬容地愛自己。 我們母親那一代,習慣用自我犧牲與奉獻來表現愛,但她們非但不愛自己,還深信照顧家人、以家人為優先就是愛。 然而,她們的愛,真的是浩瀚如大海的「愛」嗎? 某個綜藝節目上,來賓柳時敏看到「烏竹軒 [1] 」的介紹後感到忿忿不平,因為節目用了「李珥之母」、「賢妻良母」、「韓國母親的表率」來形容申師任堂。 柳時敏很遺憾地表示:「申師任堂可以是一位傑出的政治人物,也可以是一位藝術家,為什麼偏偏只用『母親』來形容她呢?」 根據他的說法,申師任堂學識淵博、才能出眾,同時也是自尊感極高的一個人,而「李珥之母」僅是申師任堂多種面貌之一。 其實到了現代,這種形容詞依然常見,可知迄今還是存在著將賢妻良母視為女性典範的老舊觀念。 想到這裡,內心相當感慨,還有多少女性正在被迫默默承受那種人生期待。 有那麼多詞彙能夠表現一個人的存在,卻將其濃縮為某人的母親、妻子或女兒,這種方式既殘忍又悲傷。 (你會喜歡: 《女人四十,該捨棄與該開始的》打破「媽媽」與「妻子」的名詞,活出屬於「我」的人生)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聾三年,啞三年,瞎三年。」 過往的母親們一邊聽著這句韓國俗諺,一邊熬過在婆家當小媳婦的日子。 對她們來說,婚後唯有將「我」這個存在拋到遠處、全心配合婆家的文化與標準過活,才能避免失去丈夫的寵愛而撐下來。 那是一個如果表現自己,生存就會碰到困難的時代,在我們母親那輩依然是相對常見的情況。 然而此刻,我們能笑著說「這些都是以前的事」了嗎?就算世界已經改變很多了,但幾乎沒有哪一項行為是獲得完全的自由。 女性一味地被要求奉獻,為他人付出必須優先於想到自己;唯有如此,家庭才能太平無事,也才不會受到他人的指指點點而能獲得認同。 我的媽媽也曾經帶著她唯一的女兒,獨自熬過了艱辛的媳婦歲月。 曾經有一次,她覺得自己實在撐不下去了,在深夜裡將三歲的女兒丟在婆家,獨自逃到陰暗的深山裡;最後是因為眼前持續浮現年幼女兒的身影,才折返回家。 從媽媽口中聽到這個故事,我心如刀割,忍不住與媽媽相擁而泣。若不是已經走投無路,她又怎麼會狠心丟下孩子離去? 聽到她說是因為孩子而回家、多虧了孩子才能撐過來,這讓我無法想像媽媽的人生究竟在哪裡停止了?又是從何時消失的? 如今媽媽年逾七旬,光憑教子有方、丈夫工作順利,她就認為天底下沒什麼可煩惱的事、自己是最有福氣的女人足以羨煞旁人。 一個人無論過了什麼樣的人生,彷彿只要養育出優秀的子女、幫助丈夫生活順遂,就能得到「不枉此生」的評價。 雖然這的確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只不過當中卻遍尋不著媽媽對自己的評價與滿足感。我問媽媽,假如能夠回到當年,是不是還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她只是笑而不答。 (推薦閱讀:為你挑片|《瀑布》:在斷裂中看到開端,母親在時間裡找到勇氣) 圖片|Photo by foly on PIXTA 儘管有些子女在目睹母親的犧牲後,會奮發圖強用功讀書,以功成名就報答母親的恩惠。 但在我們周遭也有不少相反的例子——母親在經濟拮据下,即使欠下債務也要送孩子出國留學,但子女畢業後卻沒有半點歸國的打算,這樣的事情時有所聞。母親隱藏在犧牲背後的憤怒、委屈與虛無感,又該從何處得到慰藉呢? 這是一直以來被灌輸「先想到自己的人很自私」的我們,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拋棄自己的人生要怎樣才能幸福?對自己人生不滿意的人,她們的愛又怎能不充滿對他人的期待? 「小不點長這麼大了啊!真可憐啊,要是妳知道媽媽是怎麼把妳養大的,妳就知道該怎麼對待媽媽。」 小時候每當我去外公、外婆家時,知悉媽媽經歷的大人們經常這麼說,尤其是阿姨們注視我的眼神中,總是將「妳絕對不能背叛媽媽,一定要讓媽媽過得幸福」的責任與義務傳達給我。 媽媽在我出生前就開始吃的苦頭與犧牲,無形中成了我莫大的沉重包袱,也成了一輩子的負擔。 假如稍微拒絕媽媽表現出來的愛,也就是從一到十全部幫妳做好的方式,她就會感到既生氣又難過。 此外,因為媽媽希望有人也可以像這樣照顧、呵護自己,所以經常會因為小事而失落,雖然嘴上會說「我不指望什麼,只要你們健健康康、過得好就夠了」,但兒女們都知道這是言不由衷。 儘管深深地愛著並感謝媽媽,也知道她對丈夫和子女無微不至的奉獻是出於愛,但總是以家人為優先、自己為次要的媽媽,其實隱約期待著家人能滿足她對愛的需求。 (同場加映:無法滿足我們期待的父母之愛:何不勇於幻滅,讓自己成長?) 歐洲的農夫發現,剪下葡萄樹的樹枝,阻止葡萄自然生長,能結出品質更佳的果實,最後製造出更高檔的紅酒。 剪枝的目的,在於寧可減少生產量,也要獲得品質最上乘的葡萄;換句話說,就是要打造出讓葡萄順利成熟的最佳環境。 不只是葡萄樹,種植過小型花草的人,也都曉得修剪不必要的枝幹,為的不是讓形狀好看,而是要讓樹木能夠長得更好。 無形的觀念也是如此,為了自我成長,就需要修剪不必要的社會觀念。 有別於剛進入社會軌道的二十歲,以及剛站穩根基的三十歲,四十歲需要的是努力擺脫既定的觀點。 無數女性接受了過往世代的人生方式,時而對母親心存感謝,時而又下定決心,絕不要像母親那樣活著。 請切記,妳的「四十歲後的人生」,可以與她們不同。 將過去的痕跡投射在宛如白紙的未來上,是與成熟的人生背道而馳的。想活出成熟的人生,就把人生的焦點回歸自己身上,修剪自己對外的期待與對愛的渴望吧!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1] 烏竹軒(오죽헌)是韓國朝鮮時代儒學者李珥(一五三六年∼一五八四年)與其母親申師任堂(一五○四年∼一五五一年)的故居。申師任堂同時是朝鮮時代著名的女性書畫家、作家、儒學者和詩人,被視為韓國古代賢妻良母的代表,與兒子李珥的肖像分別登上現代韓國五萬元及五千元的紙鈔。 本文摘自鄭教暎的《女人四十,該捨棄與該開始的:擁抱妳的隨心所欲,今天也要問候自己過得好不好》。由大好書屋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女人四十,該捨棄與該開始的:擁抱妳的隨心所欲,今天也要問候自己過得好不好》 March 01,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mAtWOx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