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7DWOnra
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大人式的戀愛|如何好好愛人?《愛的藝術》三個愛的祕密:愛是給予,而非接受 https://ift.tt/7DWOnra 讀者創作 愛情將人從孤獨的狀態中解救,苛求對方符合自己「理想伴侶」的完美藍圖,卻忽略了愛應該保有自己的完整性。正因為「愛人」同時「自愛」是如此困難,所以說「愛」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藝術,透過磨練讓它變成生活實踐能力。 文|陌熙 一切變得快速、便利且唾手可得,當現代人極致化「消費」和「自由」的價值時,「速食愛情」於焉誕生。 當關係一再碰到瓶頸時,不是選擇努力溝通磨合或是自我檢討,而是寧願相信「下一個會更好」,或是「你值得更好的人」。 大家都渴望一段契合靈魂的愛情,卻始終認為自己只需處於被動的位置,等待對的人主動來臨,而不用去學習如何好好的「愛」一個人。 多數人把愛的問題化約為「被愛的問題」,舉凡市面上琳朗滿目的「戀愛課程」主打各種「搭訕技巧」、「個人形象與魅力營造」,把重點放在如何將自己商品般精緻地上架,而沒有想到「去愛的問題」,沒想到交往後「自己的愛之能力」的問題。愛的問題對他們來說,是如何「被愛」,如何變得「可愛」。 有鑑於此,今天想向讀者介紹由心理學大師佛洛姆(Erich Fromm)所著的《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 本書之所以能成為世人們百讀不厭的不朽經典,在於其橫跨時間與地域的普遍性,愛,之所以能成為一門藝術,乃是因為它需要學習、打磨與鍛鍊,它是需要培養的一種生活實踐能力。 (本文節錄《愛的藝術》之內文精華,並與生活經驗相互闡發,以期帶領讀者更接近愛之本質。) 圖片|Photo by Jez Timms on Unsplash 重點一、何謂「成熟的愛」?兩個人變成了一個,但仍舊是兩個 在定義何謂「成熟的愛」之前,佛洛姆提出了兩種不成熟之愛的典型,分別為: 「被動形式的共同結合」以及「主動形式的共同結合」。 就前者而言,它指的是「被虐狂式的愛情」,意謂被虐狂者逃避不可忍受的孤獨感和隔離感的方式,是變成另一個人重要的部分,這個人指揮他,引導他,保護他。 舉例來說,服膺於父權淫威下而仰賴或任由丈夫指派家務分工、衣著款式,卻絲毫未察覺自己正在被剝削的女性即是「被動形式的共同結合」。 佛洛姆說:「被虐狂者不用做決定,用不著冒任何危險,他從不孤獨,但他並非獨立,他沒有完整性,他還沒有完全出生。」 就後者來說,則是前者的逆轉,它指的是「虐待狂式的愛情」,意謂著有虐待狂的人逃避孤獨感和監禁感的方式,是把他人變成自己重要的部分。 延續上個例子,當傳統男性需要倚恃著支配女性生活的各種層面才能實踐自我價值,即是「主動形式的共同結合」。 上述兩者的共通之處在於:融合而不具有完整的人格。 人們往往容易在熾熱滾燙的愛欲裡,分不清自己和伴侶之間的界線,好樂團在歌曲〈我愛你,卻不能拯救你〉的歌詞中提到:「可你是你,我們是獨立的個體,你喜歡做你自己,我討厭這種無能為力。我愛你,也愛著我和你。」 (同場加映:結婚非愛情盡頭!聲音教練小虎透過關係下一步牌卡學會感恩,挖掘對方想說卻不敢說的話) 圖片|Photo by Aleksandr Popov on Unsplash 正因為愛情解救人們於隔絕與孤立的狀態,餽贈我們與另一獨立個體合而為一的親密感,因此我們時常會單方面地要求戀人遵循著自己傳遞與接收愛的方式,渴求對方完全切齊自己對於「理想伴侶」的完美藍圖。 然而,所謂「成熟的愛」是,保存自己的完整性、保存自己的個人性之條件下的結合。 這正是愛情的矛盾之處,亦是修習「愛的藝術」最艱難的所在:兩個人變成了一個,但仍舊是兩個。 投入情愛關係的兩人,是絕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做最原初的自己,然而,該如何在關係當中拿捏自我的原則與界限,哪些是可以妥協,可以任由對方逾越;哪些是自己的底線,絕不允許戀人踐踏則有賴個人對於自我的了解與探索。 表面上愛情似乎建立於對他者的理解,但筆者認為更大一部份奠基於對於自我的掌握,唯有通透自我才有辦法建立明確有效的溝通渠道,畢竟一個對於自我概念極其模糊的個體,該如何奢求戀人理解自己呢? 重點二、愛首要的意義是「給予」,而非接受 在消費主義的邏輯下,多數人把愛情看作是一種「投資」,是一種講求「報酬率」的市場行為,就算沒有高報酬至少也要維持「付出」與「回報」間的平衡。 然而,隨著時間的移轉這樣的思維邏輯容易導致「錙銖必較」的「算計」心理,前天是誰洗碗,昨天是誰曬衣服,今天又是誰負責掃廁所,所有日常生活裡雞毛蒜皮的瑣事都能成為觸發爭吵的引爆因子。 然而,佛洛姆說:「人們的普遍誤解是把給予任作『放棄』,是被剝奪,是被犧牲。」 這當然不是指無限上綱、無條件、無原則地給予,而是呼籲現代人去感受在給予行為過程中,去體會自我的力量、豐饒與能力。 此外,給予的主要領域不在物質,而在特屬於人的「人性領域」。 當一個人能把他的喜悅、興趣、關懷、了解、知識、幽默以及憂愁給予出去,他便能以增強自己生命感的方式增強了他人的生命感。 在真實的給予中,他自然接受到向他反射回來的東西。 於是,佛洛姆說:「給予意謂著使他人也成為給予者,並且他們兩者共享由他們帶入生命之中的事物,所產生的喜悅。」 (延伸閱讀:不委屈求全,你的誠實,為愛情鋪下更真誠的相處) 圖片|Photo by Honey Fangs on Unsplash 重點三、愛的四項基本元素:照顧、責任、尊重與了解 佛洛姆在書中提及修習愛的藝術,所需具備的四項基本元素。 1. 照顧 就像小學的我們細心照料在沾著水的衛生紙上悄悄生長的綠豆苗、在鋪滿桑葉的飼養箱裡緩慢蠕動的蠶寶寶,或是《聖經》中上帝賜予約拿一棵樹卻有使其枯萎為例,這些例子都能驗證佛洛姆所謂「愛是主動關懷被愛者的生命及成長」。 愛的本質之一即是為某種東西「勞力」,是「使它生長」。 筆者認為,所謂「勞力」的範疇不限於具體的物質層次如為伴侶跑腿、外帶宵夜,更可推展至抽象的心理層次,在彼此難以嵌合的慣習、思維與價值觀當中,付出精神上的勞力,溝通協調並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以更寬廣與彈性的視野看待世界。 2. 責任 之於現代人而言,「責任」似乎總伴隨著一定程度的壓力和負擔,是和「義務」相似的詞彙。 不過對佛洛姆來說,「責任」是一種完全自動的行為,是一種當你真心深愛某個人下意識會展現出的決心,意指「對另一個人表現出來的以及未表現出來的需要之回應」。 在個人主義標榜著「自由」無上價值的當代,人們往往畏懼給予「承諾」、肩負「責任」,認為這是限制其自由的「束縛」,然而若是我們真心要建立一段穩定的關係,勢必得好好擔起身為伴侶的責任。 圖片|Photo by Maico Pereira on Unsplash 3. 尊重 佛洛姆說尊重意味著:「讓他依照自己的本能去生長,去發展,意涵著對他人沒有侵占剝奪的慾望,不是要他合我的意,合我的用途,而是要對方為了自己而成長及發展。」 這項元素可和重點一相互映證,亦即我們必須在愛欲裡分清自己和伴侶之間的界線,哪些在可商量、可協調的範圍,哪些是禁行區、是不可踰越的底線。 倘若我們過度仰賴伴侶的指揮、支配與導引則容易淪為前述所謂「被虐狂式的愛情」;反之,若我們需要不斷地限制並掌控伴侶才能感受到安全感與自我價值,則容易淪為「虐待狂式的愛情」。 佛洛姆認為「尊重」的前提即是「自己先能站立,如此一來,便不須控制他人和侵占他人」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先學會獨立生活、和自己獨處並建立起自我價值,當投身一段情愛關係時,才不會需要倚恃著指揮或被指揮,來感受自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才不會變成《愛在黎明破曉時》中女主角 Celine 對於愛情的消極想像:「我所理解的愛情就是,兩個不知該如何獨處的人在一起逃避。」 4. 了解 亦即「一種超乎對自我的關懷,以他人的處境來了解他人」。 佛洛姆之所以刻意強調是一種「超乎對自我的關懷」,在於同理心亦有其極限,而且往往同理一個人,需要耗費大量的「激情」與「意志」。 以書中所舉的例子來說,當我們試圖要去同理某個人憤怒的情緒,若只是純粹觀察其表徵,我們無法理解他憤怒背後,埋藏的情緒和心理狀態。 我們需要以「超乎對自我的關懷」的態度,才能「進而發覺那是焦慮、擔憂的展現,更深一層是因為他感到孤單、感到自己有罪,於是了解到他的憤怒只是某種更深邃的心理之外觀。根本上他是一個受苦者,而不是憤怒的人。」 而這種程度的理解除了耗費大量熱情、耐心與毅力以外,亦需要一定程度的時間,漸進式地揭開一個人廣袤深邃的心理外觀。 (猜你喜歡:愛情心理學|沒有完美「對的人」:與父母相處與失落,如何決定日後的戀愛對象) 圖片|Photo by Manuel Meurisse on Unsplash 我想以身旁愛情長跑近四年的友人,曾向我說過一句頗有哲思的話做結。 他說:「要當一個完美的伴侶,你絕對不能做自己,而是要讓另一伴完全的做自己。」 當時我以為一段完美的愛情是兩個人都能在關係裡做自己,我回道:「這樣你不會覺得很不公平或很不自在嗎?」 他只是笑笑的回答說:「最好的狀況當然就是,你的另一半也這麼想。」 由此,「愛的藝術」絕非一個人閉門造車即可練就的技藝,而是兩個墜入愛河的獨立個體,在愛慾、承諾與責任當中共同攜手修習與琢磨,方能達致爐火純青的一門高深技藝。 作者介紹|陌熙。喜歡文字、電影、木質香氛、灑滿陽光碎屑的泳池和咖啡廳裡靠窗的位置。期望在高速運轉的台北城裡,透過文字凝滯時間,鐫刻感受,陶冶靈魂。 December 14,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