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2日 星期一

《小飛象》:沒有羽毛,你也能飛 http://bit.ly/2Xw4dNZ 迷人來稿 迪士尼經典電影《小飛象》你看了嗎? 從小飛象身上,我們看到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與特質,有些時候我們可能因為這些特質與他人不同,而與群體格格不入或自卑,但若願意面對自己的不安與恐懼,用另外一個眼光看待本以為是缺陷之處,也許有一天,那些特質能夠成為你的翅膀,帶領你昂首飛翔。 文|茉莉 小飛象 Dumbo 敘述著一隻與眾不同的大象,有著和其他大象不一樣的「巨大的耳朵」,被母象 Jumbo 生下來後,由於耳朵太過於巨大而抬不起來,被馬戲團的眾人們當成是怪物、瑕疵品,甚至馬戲團團長也想轉手將 Dumbo 賣掉。母象 Jumbo 為了保護孩子而在馬戲團中發狂,因而被轉手賣到別處。為了能夠贖回母親,Dumbo 在馬戲團成員們的幫助下,成為了團中的招牌明星「小飛象」,希望能夠有機會與母親團聚。 從 Baby Jumbo 到 Dumbo 根據電影中的劇情,馬戲團的工作人員們認為小飛象巨大的耳朵,可能會引起觀眾的反感,所以將小飛象的耳朵包起來。但卻在過程中出了差錯,小飛象的耳朵還是在觀眾面前曝光,一陣混亂之下,本來寫著「Dear baby Jumbo」的牌子掉下,而變成了「Dumbo」(傻瓜、呆子),而這也更引來了觀眾的尖聲嘲笑與無情訕弄。(推薦閱讀:小飛象在二戰期間上映!記得那些陪你長大的經典動畫嗎?) 面對無知、與他人不同,通常會引發個體的焦慮,於是我們想盡辦法地掩蓋與壓抑這樣的焦慮感,就像是馬戲團的工作人員們竭盡所能的想要掩藏小飛象的耳朵,讓牠能夠盡可能的跟其他大象並無差別;就像是電影中少了一隻手的 Holt,在出場時選擇戴上一隻假手,因為「不想要嚇到觀眾」;特別在華人社會中,我們渴望被團體所接納、希望成為團體中的一份子,因為害怕被孤立,所以大多時候,總是暗暗地 finger cross,希望我們能夠「和他人一樣」就好,能夠被其他人接納就好。 可能你也和我一樣,看到這裏,想起過去曾經為了融入團體,只因不想成為被眾人嘲笑的「Dumbo」。你還記得國中時候為了要融入大家,去燙了一顆玉米鬚頭嗎?明明自己也不是那麼地喜歡,但是想和大家一樣,所以去做了;高中時候明明很不喜歡某個同學說話的方式,但是好像大家都能夠接受,不想要被說「玻璃心」,所以也委屈自己接受了;大學階段,想在班上的中心團體中被接納,想被認可是個有能力的人,所以努力的做了更多的事情累死自己;出了社會後,想討人歡心、被上司喜歡、被同事接納,學會更小心翼翼地看臉色,有些朋友對你說過:「你很沒有主見耶⋯⋯」,你知道是如此,但是還是很難說出心中真正的想法,因為害怕跟別人不一樣、害怕別人不認同。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青少年階段(12-18y)的重要任務,是學習自我認同。在這個階段,由於自我的概念還不夠穩定,因此極度渴望能夠從獲得重要他人、同儕的互動與認同,進而探索與認識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而現在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自我認同的時期拉得越來越長,甚至到了成年後、出社會,也一樣面對著相同的議題。 當我們被他人好好地對待,在別人眼中看見好的自己,我們會從中知覺到「或許我是一個還不錯的人、或許我還滿好的」;但是若當全世界都否定、用異樣的眼光看待自己,可能也會讓人漸漸失去對自己的相信,甚至覺得自己很糟、不夠好。因為我們還不具有穩定地認可自我價值的能力,所以我們擔心被社會「異類化」。 從小飛象中,我們能夠看出在電影中的所有角色,都在避免成為「異類」,想成為科學家的 Milly,不斷地被父親 Holt 提醒「你是在馬戲團長大的人」;擔心觀眾眼光的馬戲團團長,要求工作人員把小飛象的耳朵緊緊的包起來;少了一隻手的 Holt,依然想要騎上過去讓他輝煌榮耀的馬匹,展現精湛的馬術表演,而不是承受異樣眼光的「獨臂男子」。 和別人不同的不安與恐懼,在成長過程中,一點一滴的被經驗所記錄與累積,可能來自於某個成長階段、某個情境,而讓你有受傷、沮喪、羞恥的情緒,進而記下了這個不好的記憶;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如此地害怕與眾不同,因為這樣的不安與恐懼,隨著時間,不斷地扭曲、類化,從原先僅僅只是擔心剪的瀏海被人嘲笑,擴大到對自己的五官極度的不滿意與沒自信;從一開始只是認為個性與他人不太一樣,擴散為否定、貶低自己這個人的存在。 圖片|《小飛象》劇照 從 Dumbo 到小飛象:Fly Dumbo, fly 因為 Milly 和 Joe 的陪伴,讓小飛象發現原來這個巨大的耳朵,能夠帶領自己飛翔。更進而運用這樣的能力成為招牌明星,希望能夠吸引足夠的人潮而贖回母親 Jumbo。(推薦閱讀:長大後,笑著笑著就哭了:從《小飛象》學成長的勇氣) 這時候的 Dumbo,不再是傻子、呆子、被嘲笑的那一隻小象,而是馬戲團的當紅炸子雞,是一隻特別閃耀的「會飛的大象」,那雙過於巨大、垂墜在兩旁的耳朵並沒有改變,觀眾對這雙耳朵的眼光改變了、小飛象對於自己的眼界改變了。 可能也剛好這項能力是被觀眾所喜愛的,而不是被如同獵巫行動般的恐懼與無知所摧毀。也可能是因為他人的欣賞和稱讚,讓這項獨特之處成為了招牌,讓小飛象能夠勇敢的去飛,成為了一段找到自我優勢的佳話。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嘗試著在做自己、找到自己的優勢,在與社會期待中載浮載陳、學習平衡與掙扎,我們可能永遠都是那個被認同為傻子的 Dumbo,也有可能幸運地因他人的認同,而學會肯定自己。我們永遠不可避免地需要在自我與現實中擺盪與妥協,若僅僅是隨波逐流、難以找到自我的中心價值,我們只能夠當個活在他人眼光中、不懂得善待自己的大人。 即便沒有那一根羽毛,你也能夠飛 電影中的一場大火,燒掉了讓小飛象飛翔的那根羽毛,也讓他對自己的能力卻步了,而 Milly 將珍貴的母親的遺物、不離身的掛在胸口上的那一把鑰匙丟入了熊熊的烈火中,告訴小飛象:「我不需要靠著這個來感受媽媽在我身邊,因為她一直都在;你也不需要羽毛來讓你飛翔,沒有那一根羽毛,你也能夠飛」,最後小飛象飛起來了,翱翔在天際,如此的振奮人心、又自由自在。 小飛象這部電影,探討了許多不同的議題,但傳達了一個十分明確的概念「相信自己的獨特是因自己而生,也用力的為這個獨特的自己奮戰著」也許你就像是小飛象一樣,有著與他人截然不同的大耳朵,在某些情境下感到礙眼與自卑,我們可能並非如此幸運,能夠遇見如 Milly 般善良、能夠看見自己優勢的伯樂,來讓我們學習肯定自己、看見自己。但若願意面對自己的那份不安與恐懼,學習充當自我的伯樂,用另外一個眼光看待本以為是缺陷之處,也許有一天,那雙耳朵也能夠成為你的翅膀,帶領你昂首飛翔。 文獻參考: Arnett, J. J. (2000). Emerging adulthood: A theory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5), 469. Marcia, J. E. (196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 551. 中島美玲(2017)。認知行為療法:擺脫恐慌的情緒勒索。 April 22, 2019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Xw4dN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