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UZO7hB
2020年2月18日 星期二
面對人生決定,孩子在意的往往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的同意 https://ift.tt/2UZO7hB 擲地有聲 親子間的課題,看起來很困難,但其實核心很簡單;就是不再無條件想讓對方只順應自己,理解健康的愛是不計較付出。卸下對彼此的防衛,同時也卸下對自己的指控,當你無懼,你可以真正地愛人。 文|listening 幾天前,與高中時代的好朋友討論到父母對待孩子的議題,其實這 20 年來,我們家族的背景雖不甚相似,但一提到與父母的相處以及個人層面上感受,常讓彼此有共鳴共情的感覺。我們現在都是三十多歲有一對學齡前兒的父母,也在自己當了父母之後,許多年輕時不曾體會的角色置換,如今都有了真實在生活的對應寫照。 聽著朋友談論著自己的母親,就好像以前那個被世俗價值蒙蔽的自己,而且是渾然不知自己身陷其中,也無法為自己的意識找尋出口。 朋友的母親,很年輕時與便與丈夫結婚,彼此都是家中的老大。婚後第一胎是女兒,其後又生了第二個女兒;最後因家族以及自我對傳統價值的枷鎖,本想為自己與丈夫生一胎男生,最後老天給了一位小女兒,也就是我的朋友。 父親自己開業做生意,母親對自己的職場投入;朋友描述母親對生活的打理很嚴格,對女兒們的管教更是事事干涉。父親是一個好好先生,對生活的小事雖不甚在意,卻是一個很盡力滿足妻子的丈夫,盡量配合讓妻子在生活上安適;妻子很多超越個人界線的要求,丈夫也都一應配合。 圖片|《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姊姊》劇照 在教養孩子的層面上,妻子相對嚴格,對很多既定的社會價值,持著一套準則;而丈夫順應著妻子這樣的價值觀,婚姻生活也走了將近 40 年。夫妻之間平時不太說話,丈夫對妻子相應女兒們的要求,採包容體諒的觀點看待。女兒們也承襲了父母間的相處模式,找的另一半通常都讓母親不甚滿意,要進一步讓母親理解自己的選擇與對象完整的個性如登天困難,常常聽到母親說:「妳們就是要選一個父母都不祝福的婚姻就是了」、「反正你們現在都大了,都照自己的意願走,我能怎麼辦?!」便上演情緒崩潰爆哭的戲碼。女兒們走投無路時,找上父親商討,與女兒們共同討論「怎麼說才能讓母親不傷心」,這樣的溝通在這個家庭之間已演了將近 40 年。 孩子們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時,往往在意的不是自己內心的嚮往與自由,而是父母的看法持反對或滿意,深怕自己讓母親傷心失望。 於是女兒們即使步入中年,也沒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深怕背負不孝的罪名。我跟朋友在討論的過程中,朋友敘述母親的狀態時,最後仍不斷的問我,我是不是很壞?我這樣說媽媽是不是很不孝? 從以上的家庭序位描述,外人看起來問題不大;只要丈夫不外遇,有照顧小孩、照顧家庭,兒女們有穩定的工作,旁人甚至還安慰說:「跟別人比這樣已經很好了,人要知足。」無論是父母或者孩子都壓抑內心渴求更深刻的理解與滿足,是普世家族隱隱存在的問題。 無論整個家庭是父親掌權,亦或者由母親主導的家庭結構裡,「失序」首先成為孩子背負「夫妻關係」破口的原罪。我們如何看待家庭的問題、生活的各種問題,都來自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這樣的家庭問題,我們可以分析出幾個狀況: 夫妻關係的階段,走到無法相互理解的狀態,談話少、溝通少、缺乏交流的衝撞,激盪不出男女角色間相互平衡的價值 夫妻間長期缺乏溝通之外,丈夫為了滿足妻子,在自我的界線上無法劃分,活不出自我在夫妻關係的對等角色,強化了另一半在價值觀上的「絕對」立場 丈夫的位置「懸宕」,既而由夫妻間的第一個孩子被隱形委任承擔起「丈夫」序位的角色,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的手足序論點,由家中的老大,遞補了這個序位,這個孩子會承接起父母間所有的不成熟,而必須逼迫自己成熟去滿足這對雖具有相同價值觀,內在價值卻極度匱乏的父母 水晶式的夫妻關係,表面上看似美好,實則無法面對彼此內心隱藏「不被自己接受」的性格,彼此無法談論傳統價值「禁忌」、更沒辦法面對「衝突」,不斷維持美好的假象,就像水晶一樣,一落便碎,這樣的關係衍伸到親子關係,夫妻間無法溝通的關鍵源自無法「接納」彼此的個性、觀點歧異,孩子學習這份「有條件式」的愛,於是害怕衝突,父母不願意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既而無法願意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母親把所有期望投注在孩子身上,有了孩子任何事都以孩子的需求為前提,「自我」成為這個母親人生最不熟悉也最有罪惡感的字眼,母親成為了家庭與孩子的「犧牲者」,外在人物的丈夫與孩子,成為無法滿足母親的「迫害者」,而致傳遞給下一代,使孩子永遠處於自我批判的內疚與罪惡感 孩子與母親之間的角力,相互耗損,孩子們沒有自由選擇的意志,即使人生做了「為自己」的選擇,仍感到沒有真誠獲得父母祝福的踏實感,錯置的信念內耗自己的存在與價值,即使能明白「自由與幸福」的涵義,因為內在深深的認同父母,也深深的承接了母親無價值感的信念 孩子們與父親位畏懼與母親間的衝突,凸顯水晶式家庭形成的「衝突禁忌」,情緒底層的渴望與需求過度壓抑,我們常說是父母無法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事實呈現孩子亦不願意「接納」母親易感型的情緒,雙方都被「條件式」的愛籠罩,彼此都無法給出真實的愛 圖片|《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姊姊》劇照 關係相處的模式,成就了一個人的人格結構,發展出一套因應的生存模式,習得的模式潛移默化的滲透到個人的生活。所謂下意識的反應,其實就是只要有外在刺激源的產生,就發展出一套反應模式。而這個反應模式被壓在意識之下,很難浮上自己的意識層面去做反思,很多人困在這個刺激源與反應的循環裡,就會不斷的內耗自己的能量。透過親密關係、親子關係當中反應出來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問自己: 當我與伴侶相處很長的一段時間後,為什麼我變的不喜歡與他對話?為什麼獨獨遇到他時,我卻有一種莫名的憤怒?而這個原因我是可以解決的嗎? 親密關係當中,若另一伴完全順從我時,我就會感到很滿足、不會再有要求了嗎?另一半某種程度達到了要求,我覺得他似乎可以做的更多、更好? 很多時候,在關係的相處當中,我們常會看聽到很多人說:「他這樣已經很好了,平常有在賺錢、有顧家、有在帶孩子,沒有外遇,已經比其他人好很多了!」這是我在身邊很多對情侶跟夫妻的口中提到的「合理化」方式,說服自己停留在這段關係當中,而沒有自我成長的動機。 「外遇」變成關係當中的標竿,只要他沒有踏出這個界限,只要他比一般人好,有顧家帶孩子,男人嘛!有甚麼好挑剔的…….。在關係中埋下了無法更寬廣、更高維度的僵化限制,於是更努力的維持就自我所知的方法、學到的相處理論與技術,去「控制」一段感情、一份關係,讓關係在自我認定是「好」的界線範圍內,試圖去滿足心中自我「不夠好」的破口。美化一切「不好」過往,想讓自己以及身邊的人「更好」而這些人就像文中敘述的母親與女兒們,相互控訴著彼此無法相互理解。 而實際上的狀態是,彼此都要控制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母親接納不了孩子想要自由的思維,事實上也是孩子無法接納一個會「情緒失控」的母親! 一對完全寵溺孩子或完全放任孩子的父母,都不是真正在愛孩子的人;同理,一個竭盡掏空自我與完全順應父母心意的孩子,也不是真正在愛父母的人。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愛他人,更是「無條件的」愛自己。雙方持著為對方好的心態,內在卻藏著控制對方的行為、控制對方的情緒,陷入條件化的思維裡,彼此都無法真誠的與對方相處。只要進入溝通與相處的程序,內在能量的僵化只能給出卻無法自給自足時,關係的耗竭,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形成「逃避」,彼此都不願意真實的面對自己與他人。嘴裡說的「愛」,都是操控與恐懼。 資訊爆炸的時代,隨手一壓鍵盤都可以找到孝順一詞的字義,網路字典對孝順的定義有很多,舉一個例子談論: 「孝」謂善事父母。 「順」依順的意思。 「孝順」是指善待父母,依順父母的意思。 善「真正的事」、依從「父母內心的順」,真正的贍養父母,在自己能真誠的面對心中的疑惑後完整負起責任的贍養。依從父母內心真正渴望「圓滿自己與他人的愛」,才是前人真正要留給後世子孫的完整定義,「懼怕衝突」深怕引起父母的不滿,與對自我的指控。如果你能卸下對自我的指控與防衛,衝突背後有更大的愛去包裹,彼此對人生更具有彈性思維、更深層度的思考、更高程度的提升,親愛的,這是不孝嗎? 請無畏擁抱自己,讓自己成為無懼的愛! February 18, 2020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