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bit.ly/2RC9uAl
2019年2月4日 星期一
重建與父母的關係:他們不是超人或老古董,他們也是普通人 http://bit.ly/2RC9uAl KnowYourself 每個人和家庭的關係有百百種,世上有多少種父母的樣子,就有多少種家庭關係。他們細心關懷甚至是叨念,或許讓你嫌煩,但那都是,很真心很真心的啊。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訪談作者/影子小湯圓 前幾天我們推送了一篇「春節回家指南|如何找到和家人相處的方式?」,文中我們說到,每個人頭腦中的記憶和家庭,都是由不完整的信息建構而成的,也因此可能會產生斷章取義的結論和判斷。 你並不真正了解父母是如何長大的,也並不了解父母之間的關係。你可能一直都陷在自己認為的那個家庭故事的版本中,因而和父母陷入僵局。但是成年後的你,值得去了解更真實、更完整的故事。(同場加映:趁春節,重新理解你的家庭,那是一切開始的地方) 今天就給大家講 4 個故事,他們在成年後都用自己的方式做出了嘗試,重新定義了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以下是今天的故事: 1. 經濟地位的改變,是家庭權力關係轉換的開始 OO,女,27 歲 來源|作者提供 我媽的人生經歷比較坎坷,讓她從小到大都特別好強,年輕時就做到了管理層。我從來沒見過她服軟的時候,跟我爸離婚都從來沒哭過鬧過;生活裡也一定要是體面的人,會嫌棄我穿的太隨意。 所以,在 18 歲以前,她都是佔據絕對話語權的。她和我爸爸很早就離婚,一直以一己之力供養我,但是她堅持要富養女兒,吃穿用度都盡力給我最好的。她對我的要求也是全面又嚴格,一直在指揮與嫌棄我的人生。我們很少有真正的交流,更多的是她提出要求,我滿足要求。 大學畢業後我留在北京工作,變得越來越忙;而她則漸漸地到了快退休的年紀,越來越清閒。當她來到北京這個陌生的大城市時,有很多生活上的事情都要依賴我。但她卻仍然想安排我的人生,催促我結婚生子。每次說到這個,我們就會不歡而散。 根本的改變是怎麼發生的呢?現在回想起來,也許是和我生活一段時間後,她開始理解我所說的忙得沒空談戀愛到底是有多忙;也許是身邊諸多婚姻失敗的案例,讓她想通了婚姻也不是幸福的必需品,但可能最關鍵的還是在於,我成了家裡的經濟支柱。 我給她花的錢越來越多,她在生活上開始更多地依賴我,我會帶她逛街,給她買衣服,幫她清空購物車,還承包了她的護膚品(並且貼上手寫的中文標籤),壓歲錢紅包也變成了我發給她。 我也在幫助她適應步入老年的生活。在剛剛退休的那段時間裡,一貫強勢的她曾經有過一段很難熬的時期,我鼓勵她要轉變思路,不在工作崗位也可以充實和精彩。隨後,她發展出了好幾項興趣愛好,畫畫、爬山,甚至還學起了大提琴,平時也積極參加社區裡的廣場舞,到各處演出,建立起新的社交圈。更可喜的是,她在拓寬社交圈以後再婚了,不再把生活的重心完全放在我身上。 是在她重新獨立之後,她開始真正接受我也可以獨立這件事。也是在更多地了解我以後,她開始信任我,相信我有足夠的能力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確的決定。她也意識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去管我的事業與婚姻。(延伸閱讀:拒絕談戀愛的女人:我無法想像為另一個人,犧牲奉獻) 有時,她和我繼父鬧矛盾都會打電話來徵求我的意見。我也覺得很開心,小時候只能看著她和我爸吵架離婚,現在卻可以幫助調節新的家庭關係。有時,我在家里哀嘆沒有男朋友,她竟然會主動安慰我:人不可能什麼都要,打拼事業到 30 來歲再結婚也可以。現在科技發達了,實在不行還可以凍卵呢。 我現在覺得,在一個家庭裡,或者是任何人與人關係中,都一定是存在權力關係的,往往誰是經濟支柱,誰就是掌握話語權的那個人。但是無論是誰,掌握權力的人都不能濫用這份權力,對另一個人多加干涉,保持雙方獨立的狀態,這可能才是維持關係的前提。 2. 我們總是把他們當做父母來要求,卻忘了他們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阿東,男,29 歲 來源|作者提供 我曾經覺得,逃離家庭中我不喜歡的部分、與父母取得表面的和平,對我來說已經完全足夠。後來我才發現,去理解父母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他們除去父母這個身份之外如何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人真正成熟的過程中迴避不了的命題。 從小我與父母的關係就很疏離,我出身在農村,從記事開始父親就常年在外做長途司機,母親要照顧家裡的農活,回憶起來整個童年和青春期,都與父母疏離到幾乎沒有矛盾,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的大多數精力都花在與彼此的爭吵上。他們在我學業上幫不上什麼忙,我也是一個比較安靜省事的孩子。 小時候我在爺爺家長大,初一時爺爺去世後,我就獨自住在爺爺家,白天回自己家吃飯,每晚自己回爺爺家睡覺,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高考之前。現在想想,我一直以學習環境更好為理由獨自住在爺爺家,其實也是在逃離那個爭吵不斷的家庭環境。 那個時候我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總是無休止的吵架,與他們也沒有任何實質的交流,只是感到一靠近吵架的氛圍就渾身難受。雖然和自己家只隔了不到 100 米的距離,爺爺家卻能讓我感受到最喜歡的清靜。 我一直與他們站在彼此疏離的兩邊,直到我讀研究生時,情況發生了變化。那段時間父母的矛盾十分激烈,母親已經難以承受,只好嘗試打電話來向我哭訴,在她的描述中,我知道了父親那兩年手頭開始富裕,酗酒愈演愈烈,已經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生活。母親不斷地找我訴苦,我也開始感到無力,於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想到,需要和父親進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溝通。 我克服了很久的心理障礙,給父親打去電話。在中國傳統大家長制的家庭中,我們從來沒有像兩個成年男人一樣進行過平等的交流,我至今記得那場對話的氛圍十分微妙,父親與我都感受到了我以一個青壯年的身份在參與家庭事務,並且這種情況將會越來越多。 大概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的年齡與成熟程度都使得我更關注家庭。我開始真正思考,他們到底為什麼吵架,他們成長的環境,所受的教育,各自的性格與經歷,在他們兩個人的關係中產生了何種影響。 我也開始隱約明白,即便我真正參與到家庭溝通中來,他們的爭吵也不會有根本上的改善。不斷爭吵、和好、再次爭吵的循環是他們生活的常態,他們構成了一個自己的生態,作為子女只能理解與溝通,其實無力改變,也沒有權力去改變他們。 也是後來我發現,成年後的我們總想要去改變他們,但這種改變總是基於他們該是怎樣的父母,而非他們本身該是怎樣的人。 去年夏天,我的父母再次爆發矛盾,父親想要拿著積蓄獨自去外地做生意,母親不同意,列舉的理由看起來十分充足。沒想到父親態度十分堅決,母親慌了,喊我回家勸說父親。父親覺得我們聯合起來邊緣化他,直到我離開家的那一天依舊與我賭氣。 於是,父親送我去火車站的時候,我試圖緩和賭氣的氛圍,不斷地解釋風險,強調我們家現在也不需要賺這筆錢⋯⋯父親沉默了良久突然說道:我不是為了家裡,我是為了我自己。在那一刻我彷佛才真正明白,這個 19 歲就做了父親,到了 40 多歲一直羨慕兒子在外四處遊歷的男人,究竟在過著怎樣的生活,對生活又有怎樣的期許。(延伸閱讀:過年溝通指南:打開對父母的愛恨心結,試著先懂他) 而我未曾理解他的心願,便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做的一切都該是為了家庭,理直氣壯的用家庭需求去約束他的個人自由。那一刻,他只是一個想要實現自己願望的一個普通男人而已。 我們總是呼籲父母對年輕人放手,不要以自己或家庭的意願來束縛孩子,要理解孩子的人生選擇。可是反過來,父母是誰,他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卻往往被我們輕易忽略了。 3. 我們沒有花一輩子的時間,就做到了感謝和道歉 李澤言夫人,女,29 歲 來源|作者提供 從我有記憶開始,我媽就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要把自己的思想和喜好強加在我身上,讓我用她的思想去活。她自作主張做過一些在當時的我看來特別過分的事情,比如好幾次強制干預我早戀,還和我男朋友的媽媽互相指責我和男友干擾對方學習;背著我去找我的朋友,讓他們不要再和我玩,不要影響我學習,等等。 這讓我失去了當時所有的朋友,中學幾年都過得特別孤獨,每天都覺得生活是灰暗的,就好像處在一個無邊無際的黑洞裡走不出去。有一整年時間,每天除了上學就是把自己關進房門,不和任何人說話,還會產生幻聽,會自殘。我認為是媽媽造成了這一切,為了對抗她,我故意放棄了學習,上課睡覺、看小說,成績一落千丈,甚至想要去讀一個職業學校,以此來傷害一直希望我上清華北大的媽媽。 高三時發生了一件突發事件,算是我們關係轉變的開始,就是我一個發小的自殺。他因為從小學習很差而經常被媽媽打罵,但其實他媽媽很愛他,打他也是希望他好,但是這種打罵的方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推薦你看:為什麼會想自殺?痛苦時,我們需要與人連結) 他的死,對我和媽媽都產生了很大觸動。她看到了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會對子女造成多大的影響;我則從發小死後他父母的身上看到了失獨父母有多可憐,也看到了他媽媽其實很愛他、很後悔,只是表達方式不對。所以我抑鬱症最嚴重的時候也不敢自殺,就為了不讓父母難過。 之後,我媽媽就對我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但是也有些矯枉過正,就是突然什麼都不管我了,我怎麼樣都行,只要活著就行。所以最後我的人生沒有走入歧途,高考也考上了不錯的一本學校。 不過我們之間關係的根本轉變,還是發生在我上大學後。大一時,我看了一篇講中西方差異的文章,文章裡說,中國人有事情都喜歡憋在心裡,而西方人往往是直接講出來,但是有事就說出來會有更好的效果,突然覺得說的很對。 那也是自己人生中第一次離開家,覺得自己是大人了,所以那年春節回家的時候,我鼓起勇氣要求談話。那是我們第一次開誠佈公地聊天,作為一個從來沒和父母溝通過的孩子,我激動得一邊說一邊哭。 媽媽也第一次對我說起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她是家裡唯一一個女兒,那個年代重男輕女,吃飯也要把好的給兒子,雖然媽媽學習特別好,但外公外婆還是沒讓她去考大學。所以她內心特別不希望我和她小時候一樣,希望要把她認為好的東西都給我,希望我獲得好的生活。這可能也是很多很多中國父母的典型心態吧。 但是在那個時候,她以為她給我的就是我需要的,我則認為她是為了滿足自己,兩個人長期處於直接的對質狀態,彼此不能理解,又相互傷害。 第一次溝通後,我們都明白了對方的內心是愛自己的,這成為進一步溝通的前提。我的離家也很重要,當我們真的分開過很長一段時間,才可以冷靜下來、認真分析彼此之間的關係,而困在對質中時,就容易鑽牛角尖。而且,我的心智也慢慢成長了,少了很多年少時的衝動,願意開放地了解對方的想法。 其實現在有時候她還是忍不住自作主張替我做事,但是過去我只會說我不要,現在我會更耐心,告訴她我是怎麼想的,我希望是怎樣的。我們逐漸告別了那種極端的相處模式,而這一切的開端就是確認了彼此的愛,並願意互相理解。 母親的道歉雖然已經不能改變過去的傷害對我人生造成的影響,但我們已經達成了和解。有一句經典的台詞是我們花一輩子的時間等待父母給我們道歉,他們花一輩子的時間等我們說謝謝,而我們都得不到想要的。但是我和我母親卻真的做到了感謝和道歉,我覺得這真的很棒。 4. 他們既不是超人,也不是老古董,而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 妙蛙,女,25 歲 來源|unsplash 我小時候很怕我父親。他是個嚴厲的人,且不善於表達情感,所以幾乎從沒抱過我,時不時還會有打罵。我媽媽回憶說,看到自己爸爸,別的小孩都會撲上去,但是我會躲到媽媽身後。有時候我會懷疑,他只是因為成績好才會對我好。疏離的關係就這樣持續了很多年。 然而在研究生畢業前夕,爸爸卻給了我一個超過我想像的驚喜。當時我找工作,媽媽對我有很多擔心,我自己也有點焦慮。一向嚴厲的爸爸卻幫我勸說我媽。他還來勸我說,你不要急,畢業後的前五年都不要想我一定要賺多少錢,你可以把這五年都用來探索。即便你暫時缺錢,爸爸也還可以養你五年。 當時真的很感動。更重要的是爸爸的表態改變了我對他不是真的愛我的印象。從改變了對父親的印象起,我經常主動發起和他之間的情感的交流。現在我們的關係已經截然不同,我爸會驕傲地和別人說,我和女兒是好朋友。 我覺得,信任父母不知道為什麼對很多人來說都很難。甚至信任陌生人都比信任父母容易。我們總覺得自己的一切不會得到父母的理解,也懷疑他們不是真的關心我們的幸福。但其實父母都是普通人。他沒有那麼開放,也沒有那麼頑固不化;他們說的話有很多只是老生常談,但他們也有很多生活的智慧。 我很高興我對爸爸放下了過去的偏見,給了我們機會彼此平和的交流。我非常珍惜我們現在的關係。 February 04, 2019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net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