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日 星期五

致異鄉遊子的過年情書:我們成為理想中的大人了嗎? http://bit.ly/2Uy8Rtj George Hong 曾經深深感覺到自己與台灣這片土地失聯,但其實每在澳洲遇到問題,最想先逃回的地方是台灣,即便一趟航程要花上至少九小時,但是啊,再怎樣,台灣就是自己的根啊。 嗨,農曆佳節要到了,先用今年我跟墨爾本的朋友一起設計的賀卡跟預祝大家「豬事亨通」。 今年農曆年,我沒有要回台灣過,這是第三年沒在台灣過農曆年了。 當第一年向家人提出沒要回台過農曆年的時候:「我今年可能就不回去過年了,剛好澳洲這裡有課要進修。」家人沒說太多,只囑咐我快點完成自己的學業,因為他們深知我的個性不愛湊熱鬧、自己一個人也能找到樂趣,最後,我自己也會在其它時間挑空檔回去看家人跟朋友,所以他們也就不特別強求我得在這段時間回去了。 我是自己可以選擇這樣的方式,深知自己的幸運,但對於家鄉與異地發展之間的微妙情愫,是有很深的體悟的⋯⋯。 以前高中自學英文時,聽到美國有首鄉村老歌,《500 哩》(500 Miles),不像一般情歌,這首描寫出外打拼的人的心境,其中歌詞是這樣寫的: Lord I'm 500 miles from my home. Lord I can't go back home this away. 上蒼!我離家 500 哩! 上蒼!我沒辦法以這樣狀態回家! 離鄉發展卻沒闖出什麼名堂,還有與家鄉之間的斷根的感觸,讓我深刻至今。 成為了理想中的大人了嗎? 趁著 2018 年 12 月學校放聖誕假期之際,回了台灣一趟,與家人與朋友相聚外,讓自己穿梭在這塊滋養我成人的土地上,一塊一塊拼湊並回味自己熟悉的美食地圖,但在此同時,更深的無力感也隨之襲擊著我: 我好像真的跟這塊土地,失聯了。 在台灣朋友不知道我在澳洲生活的日常:每天醒來滑開手機,看著臉書的台灣朋友所貼的訊息,跟著追上以為台灣的 youtuber,看著台灣的新聞,看著哪個地方又開了新餐廳,還有好多好多⋯⋯那些我以為可以讓自己跟台灣不至於失去同步率的行為。 我以為這樣可以讓自己跟台灣保持某種程度的同步率,想說可以逃離曾看見自己家族族譜某先祖只有寫下:「出外,不復見」這樣的狀態,還有《500 哩》(500 Miles)深刻在自己腦海裡的「離鄉發展卻沒闖出什麼名堂,還有與家鄉之間的斷根的感觸」。 但真正的踏上這塊土地,除了深刻感受到「近鄉情怯」這四個字所帶來的厚實重量外,更讓自己產生「原來就算我再怎麼努力,也是台灣的過客而已」,更貼近自己那位先祖的狀態。 第一次產生這些感觸,是從香港轉機回台灣,隨著飛機即將落地,看到窗外那座熟悉的橋樑——立刻認出那是曾與某個在台灣一起生活過好多年的伴侶常去的漁港,即便已經是八點多的夜晚,那橋樑的特徵過於明顯,方位也太好辨識,又因為夜晚,「失聯」、「人事已非」、「過客」這些詞彙與前面所提及那些原就在自己心裡的回憶慢慢的浸入我的思緒裡頭⋯⋯⋯⋯。 其實每在澳洲遇到問題,最想先逃回的地方是台灣,即便一趟航程要花上至少九小時,「是自己的根啊」,自己的母親曾勸阻過我去海外唸書的念頭的說詞反勾回我的情緒。 是啊,再怎樣,台灣就是自己的根啊。 路是自己選的,矛盾與哀愁就這樣擱在我的心頭裡發酵。回來墨爾本後,有問其他遠離自己家鄉到這裡發展的朋友該怎麼調適與排解這樣的情緒: 沒辦法的,你只能自己吸收這些情緒。 所以,我努力試著在這座城市裡,找到自己的歸屬與社交圈。 在台灣不喜社交的我,漸漸學著怎麼與人群互動,怎麼讓自己開朗,怎麼讓自己融入澳洲本地文化,同時也讓自己的學業得到平衡,更打造了屬於自己暫時能舒服過日的家: 直到我在機上看到《幸福路上》這部電影:主角的夫妻互動跟我爸媽好相像、真的有「幸福路」、片中那座有草莓香味的工廠是曾經於新莊幸福路附近興盛發展過的「小美冰淇淋」、還有那座於 921 大地震崩垮的「博士的家」⋯⋯(推薦閱讀:【為你挑片】《幸福路上》:幸福從不在遠方,而在我們心上) 然後,長大經歷過那些事的主角反問自己: 我真的成為自己理想中的那個大人了嗎? 這個問題似乎也跟著在反問自己。 而當劇情走到這幕時: 我是一個很理性的人,甚至因為反應太過冷淡而有時被戲稱是機器人,但是看到這幕,我再也止不住自己已經滿溢的情緒,剛好飛機於目的地盤旋等降落,我就這樣默默的拭著自己止不住的淚水了。 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必須要說,所幸看了這部片,讓自己這悶住已久的情緒得以找到出口,得以反思自己的現在生活與未來規劃,還有與台灣這塊土地之間的失根狀態⋯⋯種種因素重新權衡思量後,我知道: 即便我短期內還不會回去這塊土地,我慶幸我是台灣人。 希望這個學位會給我一雙翅膀,能夠帶我飛往我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 而最重要的是: 不管我在哪裡, 抱持「都希望能讓台灣走向更好的方向」的信念 做自己份內能做的事。 很感謝能在女人迷這裡跟各位編輯與讀者一起努力,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在 2019 新年假期時跟澳洲這裡一位中年的朋友聊過,很感激他說了下面的話激勵了我: You are at the prime age, just go for it. 所以,想跟各位做個小約定,讓我們在 2020 年以及之後,再一起來重看這篇文章。 順便盤點那時我們做出的成果會有多意料之外? 我非常期待! February 01, 2019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bit.ly/2Uy8Rtj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