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bit.ly/2UozghV
2019年4月8日 星期一
職場心法:工作前兩年,不犯錯的人學不到東西 http://bit.ly/2UozghV 大雁文化 要安慰新鮮人,大家老是說「失敗要早要快,要常常失敗」,但真正的失敗不可能帶來什麼寶貴的一課,你不該認為「失敗」是正向的產物,不該早來,也不該常來。如果可以的話,它根本就不該來。 職場上,你真正該犯的是錯誤。 你很遜。 我也很遜。 我不知道你遜在哪裡,但讓你遜掉的東西非常重要。讓你遜掉的東西有天不會再讓你為難,只不過現在的你並不擅長而已。事實上,你在這些方面非常遜。 你必須接受這個事實。 你也可能要花段時間才能成長,所以要等待。 你知道嗎?我也是如此。 當我們都能接受我們很遜時,才能接著談失敗。 失敗是件大事,被研究、被書寫,也被廣為討論和宣傳。俗諺說「失敗為成功之母」、「失敗要早要快,要常常失敗」,成功的重要關鍵之一就是失敗,但是要以正確的方式失敗。 失敗有正確的方式嗎?半途而廢的工作有正確的方式嗎?就像我在《君子》雜誌前幾個月所做的?在向業務人員做簡報時說得坑坑巴巴,就像我在《君子》雜誌前幾個月所做的?在派對上輕率地評論另一本雜誌,然後轉身發現該雜誌的兩個編輯正站在你身後,就像我在《君子》雜誌前幾個月所做的?搞砸一個故事有正確的方式嗎?做狗屁的工作有正確的方式嗎? 我想在這裡討論的,並不是真正的失敗。失敗兩個字,只是讓書或文章看來比較吸引人而已。(推薦閱讀:失敗與錯誤) 真正的失敗是糟糕且代價昂貴的,是破壞力非常強的。真正的失敗不可能帶來什麼寶貴的一課,你不該認為「失敗」是正向的產物,不該早來,也不該常來。如果可以的話,它根本就不該來。 我們要在這裡討論的,其實是錯誤。 不論是書籍或部落格所引用的研究,基本上都可歸結為兩個訊息。其一是人類討厭犯錯;其二是成功的關鍵因素是接受你會犯錯,以及注意自己犯下的錯。 這個主題最常被提到的專家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她率先提出了「思維模式」。她說,有「固定思維模式」的人,相信他們的能力是無法改變的,這種信念導致他們逃避自己可能失敗的情況。相反的,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會擁抱挑戰,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即使沒有成功,也能變得更聰明、更有能力。他們願意犯錯,但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準備好聆聽回饋。搞砸並不是一個定義明確的結果,而是一種有用的態度,我在現職已經十年,而我最近才剛接受這種心態。這讓我的工作更進步,讓過程更有效率,而我也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成長型思維模式知道,犯錯是有用的,只要你願意和它們對話,只要你願意認真糾正錯誤。(推薦閱讀:跟圍棋學思維與行動:每一次進步,都踩著自己經驗前進) 圖片|來源 那麼,真正的失敗呢?是讓人引以為恥的、是破壞性的。除了告訴我們某些決定是糟糕的,不該重蹈覆轍之外,失敗完全沒有作用。但犯錯不同,犯錯是神奇的,是不可思議的。 我在紐約的頭兩年,主要的失敗就是以犯錯為恥。如果說我有什麼後悔的事,就是這件事了。我太害怕犯錯,以至於有時候太過謹小慎微。簡單來說,我會盡可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但長期來說卻適得其反,因為我沒有機會趁早去克服犯錯。 我會為了頭條加班到半夜,會為了斟酌一句笑話花兩三天的時間,注意這些細節並沒有錯,但為了這些細節,卻以我個人的生活為代價,那就不妙了。 現在,我是個經理人,如果我看到某個人在某件事上花太長的時間,我會叫他把事情直接交給我。事情做太快不是好事,但做太慢卻很糟糕。老闆最不希望見到的,就是明知結果不夠好,卻沒有其他選擇。社會新鮮人最被詬病的,可能是做事挑剔。因為無論你花了多長的時間去修正,只要方向錯誤都得重來,所以早點放棄,然後糾正錯誤,才是正途。記住,你是被容許出錯的。(推薦閱讀:致 30 歲的焦慮:想做就去做,犯錯總比不做好) 每個人都想見到你出錯。每一個人。 你的老闆希望你出錯,並學習到什麼事不能做。 你的同事也希望你犯錯,不管是因為他們了解大無畏的價值,或只是想要有優越感。事實上,你的過失沒有人會太在意。許多研究都顯示,人們都太在乎跟自己有關的事物,以為別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這稱為聚光燈效應(還是我老媽有遠見,在我還是個青少年時,她每週都會對我說一遍這個理論)。 而且你自己不知道,其實你也不想把每件事都做到好。因為每件做不好的事中,都會藏著好東西。壞事中總能挑出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十三的好東西。你的任務就是在你一手製造的混亂中找出好的一面,而其他人也會幫你找出來。讓他們幫忙吧。 本文摘自羅斯.麥卡蒙的《聰明人的工作哲學:如何握手、如何閉嘴,沒有人會告訴你的關鍵商業技巧》。由如果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聰明人的工作哲學:如何握手、如何閉嘴,沒有人會告訴你的關鍵商業技巧》 April 09,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