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othZG
2020年5月11日 星期一
專訪馬來西亞創業家:「追求幸福,不代表你會一直快樂」 https://ift.tt/2WothZG 張希慈 你是急著吃棉花糖的人嗎?馬來西亞創業家昱樹覺得,雖然幸福路上並不輕鬆,但比起瞬間的快樂,更能帶給你富足。 大二的時候,我上了一門《社會研究方法》的課,當時有一個作業,是希望我們可以找出一個現存的概念,從現有論文中找出既有定義,並且比較不同的定義,最後提出自己對於該概念的解釋。 在沒有限定概念的選擇下,我記得當時的我,以「貧窮」作為作業主題。 之所以會選擇「貧窮」,是因為高中畢業時曾赴海外做志工服務,發現偏鄉的孩子儘管貧窮,卻每天活得快樂,看起來相當幸福。於是當我有機會定義「貧窮」時,我給予貧窮的定義是「主觀認知的匱乏」。那時候的答案其實也反映了當年我對於幸福的理解,「幸福」是一種感受,與「擁有多寡無關」,只要能夠感受我擁有足夠的事物,我就是幸福的,白話文即是「知足即幸福」。(推薦閱讀:對你而言,生命最重要的是什麼?大人小孩都能在家上的五堂課) 然而當時的我沒有更細緻地問自己,為什麼每個人的知足定義落差如此之大?我們又該如何幫助別人增進幸福呢?如果知足即幸福,那是否只要「調整心態」,我們並不用有任何作為就能永遠幸福了?這些問題累積到了十年後,我依舊在思考,並且試著從身邊的朋友身上尋找任何可能的答案。 昱樹,是我一名認識多年的馬來西亞好友,在台灣讀完大學以後,便回到馬來西亞白手起家創業。 圖片|作者提供 上一次見到昱樹,是我因為轉機關係飛過吉隆坡,他得知我會在吉隆坡轉機約一天,特別開車到機場接我去吉隆坡走了一天。他告訴我,那天是他過去一年中,唯一的一天休假。作為多家餐飲事業的負責人,我看到的他總是早上六點起床工作,一直到凌晨三點回家,日日夜夜,為了理想從不耍廢。對這樣每天奔波的人來說,「幸福」會是什麼呢? 「幸福分成兩種,一種是短期的快樂,一種是橫跨人生長河的幸福。短期的快樂,就是那些所有能刺激我們感受到正向情緒的元素,一杯咖啡、一顆饅頭,配上一本詩集就是當下的快樂,它有些像是現在台灣所說的小確幸。我成長的環境,經濟並不優渥,每每只要能吃上糖,我都能感覺短暫的快樂,但長期來說,那不是我追求的幸福。」 我追問他,「如果感到快樂並不等同於人生幸福,那究竟什麼是所謂的人生幸福呢?」我很好奇,如果不把短期快樂當做幸福,昱樹又在追求什麼呢? 幸福是在群眾中完成自己 「我的幸福是在群眾中完成自己。」昱樹因為經營餐飲業,有相當多的員工是來自更多貧窮村落的年輕人,創造好的工作機會給這群年輕人,對他來說是他存在的價值。群眾的意思並不是很宏大的事業,或者是做政治人物那種群眾,他指的群眾是家人、工作上的夥伴,群眾是離他很近的一群人,有直接關係的一群人,在群眾中完成自己,即是透過他的努力,帶動這些與他有直接關係的人擁有更好的生活。(同場加映:現場直擊|2019 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你不用等到很厲害才開始,要開始才會很厲害) 在他的描述中,追求幸福與感受快樂是分開的兩件事。追求幸福,不一定讓你當下感受到快樂。好似苦行僧,他說要追求在群眾中完成自己,他必須得做到一輩子的修煉,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追求到前兩項,而這也已經需要他一輩子不斷精進自己,才有機會達成。 他說,「小確幸是一個元素,是幸福的添加劑。小確幸因為是短期性的刺激,出現一兩次很開心,但是久了會沒有意義。而幸福相較之下更像是人生的長期使命,你不會感到厭倦,而能夠感到意義。」 圖片|來源 正向心理學的領袖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曾經提出幸福理論,他說當人們認真賺錢買到第一棟房子,他們會感到快樂,但不會一直快樂下去,原因是因為幸福並無法透過完成單一事件而永遠擁有。我們可以努力工作賺錢,讓我們可以買下夢想中的豪宅名車,購買的當下確實會很快樂,但是那樣的快樂會因為大腦的「享樂適應機制(Hedonic Adaptation)」而逐漸消退,享樂適應機制讓我們可以不要因為突發事件而感到過於崩潰,卻同時也抑制了我們因為單一事件而感到永久幸福的能力。 塞利格曼說,幸福需要長期保持多個核心元素出現在生命中,其中一項是意義,其他則是正向情緒、投入、人際關係、成就感。生活有「意義」的人,他們能解釋每天的行為最後如何帶給他人價值。比如昱樹,他能看見自己每天孜孜矻矻、早出晚歸地打拼事業,為的是讓他的員工們能滿足生活所需,同時也讓他自己的家人能擁有更有品質的生活,這是他人生的意義。 你聽過富人與漁夫的故事嗎?當有一個富人在海邊遇見一名漁夫,富人看著漁夫自在的樣子後,試著教導漁夫如何透過提升技術以及投資而賺大錢,漁夫卻反問富人賺大錢的目標是什麼,富人說自己賺大錢的目標就是能夠很優閒自在的生活,但富人的答案就是漁夫當前的生活。我第一次聽到這則寓言故事,認為寓意是拼命工作賺錢卻忽略當下的人不會感到真正幸福。 但是聽完昱樹的故事以後,我看見了不同的角度。相比漁夫,或許富人正在透過他的努力工作,創造更多人能夠取得穩定生活所需的價值。有看過二戰經典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就會知道,德國人辛德勒之所以拼命投資當時生產槍砲的工廠,便是因為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工廠能成為猶太人逃離種族屠殺的避難所,每創造一份職缺就是拯救一條猶太人的性命。 如果辛德勒只追逐漁夫所享受的閒適生活,辛德勒便一生不會發現他生命的意義-以一人一輩子的閒適,拯救 1100 條人命的機會。(同場加映:默劇大師馬歇馬叟真實經歷《無聲救援》:拯救上百位猶太孤兒的藝術家) 幸福,即是實踐人生的使命,在日常的生活中看見自己的行為如何讓他人受益。 追求幸福並不代表你會一直感到快樂 19 歲的時候,看著偏鄉孩子快樂的模樣,我很直覺地聯想「幸福」就是能夠一直感到快樂。但是昱樹說,他的幸福不是永遠快樂的,幸福必然與遺憾相伴。 圖片|黃昱樹 提供 「我的員工有些人從偏鄉來到吉隆坡,他們不願意回去小鄉村,因為那邊對他們而言,生活很不方便,也沒什麼資源。但是你問他們說在大城市有比較幸福嗎?大城市最直接給這群人的是壓力,城市是資本主義的產物,大城市創造了無數的比較。」城市裡生活的我們,是被設計成要永遠匱乏的,否則,沒有匱乏,何來消費?何來城市?每天生活中的廣告、社群媒體讓我們永遠感到自己還少了一些東西。每當有新商品出現,我們很快地被給予了無數的理由要去購買,卻鮮少被給予足夠的時間去辯證為什麼我們不需要。 「既然你清楚看見在大城市追求幸福並不容易,你為什麼還要選擇在吉隆坡創業呢?」我很疑惑地問。 「如果幸福很容易得來,真的會有很大的幸福感嗎?」昱樹反問我後說,「幸福感也是成就感轉變而來的,我清楚知道這裡有多難,所以我才選擇這裡。」 我很喜歡 4THINK 部落格作者楊大輝給予「成就感」的解釋:成功完成自己覺得應該做的,或想做的事情。因為困難,所以選擇,那與之相伴的生活可想而知是一連串的挫折與遺憾。對於昱樹來說,他的人生充滿了對於自己能力不足的遺憾。第一次創業就失敗負債,主因是自己的經驗不足。爬起後再次投入,幾年過去已有 17 間店、200 多名員工,卻又在此時迎來疫情的衝擊。很有可能剛剛爬起來的事業,又再次因為疫情而失敗。(推薦閱讀: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我們永遠覺得自己沒準備好) 但是他已經從過去面對失敗的經驗中學到,面對挫折,他需要的不是轉換目標(因為困難就是幸福的來源),而是讓自己安靜一陣子以後重新面對問題。作為選擇要帶著一大堆人開上月球的火車頭,他的目標很遠、很大,在這一連串的顛簸之路中,他與遺憾相伴,繼續往幸福前行。 在昱樹身上,我得到了兩點關於幸福的學習。 幸福是在群眾中完成自己,看見意義,才能得到長久的幸福 幸福並不代表會永遠快樂,懂得與遺憾相伴,才會成就更深的幸福 May 12, 2020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