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1日 星期一

為何迷惘?你正經歷成年初顯期的重要探索:愛、工作、世界觀 http://bit.ly/2SuEMhO KnowYourself 給正在迷惘情緒裡的你:也許這是你人生裡最為混亂的一個年紀,你開始褪去孩童的稚氣,但另一方面,卻又還沒有強大到能夠看清世故。請你相信,此刻的過程都會成就未來更好的你。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成年初顯:充滿不確定的必經之路 「當我媽媽在我這個年齡時,她已經訂婚了。他們那一代人,在這個年齡,對於自己的人生要做些什麼至少已經有了一些想法。而我現在呢?我還在讀書,學了兩個沒有什麼對口工作的專業(政治學和中文),我的手指上還沒有戒指,我還不知道我是誰,至於我未來想做什麼,我就更是沒有頭緒⋯⋯不過,雖然壓力很大,我也必須承認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年紀。有時,當我想到我遙遠的未來,我能從那種空白中感受到一些其他的東西。我會意識到,前面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我依靠,因此我從現在開始不得不依靠自己;我也意識到,沒有任何方向,正意味著我必須鍛造出屬於自己的方向。 」(Kristen,22歲) 上一代人,在 18-25 歲期間,通常已經完成了婚姻/家庭、事業的選擇。這個階段對那時的人們來說,只是一個簡單的、進入穩定的成人角色的過渡階段。他們很少(或者延後了很多年才)體會到我們這一代人在這個時期裡經歷的掙扎和陣痛。 我們面臨的情形則完全不同——最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婚姻和生育年齡普遍推遲到了 25 歲以後。在校讀書的時間增長也是近幾十年來發生的社會變化之一,大學畢業後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也變得越來越普遍。 成人期該做出的許多承諾和責任都被推遲了,而從青春期開始的、人們對於自身角色的探索和實驗,則持續開展。事實上,對這一代人來說,在成年初顯期,我們對於自身角色的探索要比青春期更加劇烈。 18-30 歲、尤其是 18-25 歲這個階段,變成了一個獨特的、與其他階段有著顯著差異性的生命階段。頻繁的變化、對人生可能性的探索是這個階段最顯著的特徵。而到了這個時期的末尾,也就是臨近 30 歲時,大部分人都已經做出了對一生有持續後果的人生選擇。研究顯示,當成年人在後來回顧「自己一生中發生過哪些最重要的事件」時,他們經常追溯到那些在這個時期中發生的事。 18-25 歲既不是青春期,也不是成年早期,而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在這個階段,人們已經開始擺脫完全的依附狀態,但又還沒有完全具備成年人應該具備的責任。在這個階段,人生許多未知都還在發生,幾乎沒有什麼是確定的,而對於自己人生獨立探索的程度之廣闊,是其它任何階段都無法企及的。 心理學家 Keniston 這樣描述這段時間: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身上,始終存在一種「自我和社會之間的張力」,以及「對於被完全社會化的拒絕」。(推薦閱讀:20 歲,迷惘得很剛好:別放棄為任何迷路找答案) 一生中最混亂的階段 美國人口局 1997 年的數據顯示,在 12-17 歲,有超過 95% 的人和父母一起在家中居住,超過 98% 的人沒有結婚,只有少於 10% 的人有孩子,超過 95% 的人在上學,這是 18 歲以前的標準化生活規範。而到了 30 歲,另一種標準化的生活規範又會出現,在 30 歲以上的人中,超過 75% 的人已經結婚,大約 75% 已經成為父母,而只有少於 10% 的人還在上學(數據有些陳舊,現在的情況可能又已經發生了一些改變) 。 然而,在這兩個人生階段之間,尤其是 18-25 歲,一個人很難單純從年齡估計出他在其它人口學維度上的狀態。他可能結婚了,也可能沒有,可能還在上學,也可能沒有。這種難以預測,顯然體現了這個階段的實驗性的特徵。 心理學家 Jeffrey Jensen Arnett 引用了另一位學者 Talcott Parsons 在 1942 年提出的概念「the roleless role」(完全沒有找到角色的身份)來描述人在成年初顯期的狀態。這個階段裡,他們還比較少受到例如丈夫/妻子、父親/母親這樣的角色身份的限制。而這種無限制的狀態,帶來了他們生活狀態的難測性。 在這個階段,個體的生活狀態、角色身份是不穩定的、混亂的。美國的數據顯示,有大約 1/3 的成年初顯期的個體會在高中畢業後進入大學讀書,在大學讀書的這幾年裡,他們過著一種「獨立生活」以及「繼續依賴父母」兩方面狀態混合在一起的生活。 例如,他們有時在宿舍或出租房裡居住,有時又回家居住。這種狀態被社會學家們稱為「半自治」狀態(semiautonomy),因為他們承擔了一部分獨立生活的責任,同時把另外一些責任留給了父母和其它成年人。 圖片|電影《大象席地而坐》劇照 在成年初顯期,人們離開父母家獨自居住的原因主要是全職工作和與戀人同居,只有不到 10% 的男性和 30% 的女性一直到結婚前都住在家裡。(美國 1994 年數據) 成年初顯期,是一個人搬家次數最頻繁的人生階段。這些變化顯然和這個階段的探索性特徵有關,因為它們通常發生在一個階段的探索結束,另一段探索開始之前(比如結束學業,開始新工作等)。 到了接近 30 歲的那幾年,也就是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向成年早期(young adulthood)過渡的幾年裡,這種混亂、不穩定的狀態才會得到緩解。人們通常在 25-30 歲間做出一些對自己的一生都會有持續影響的決定,比如伴侶的選擇、事業道路的明確等等。 什麼因素能讓人感到自己終於是成年人? 一系列研究顯示,處於成年初顯期的人,從自身的主觀感受上也會覺得自己沒有完全成為一個成年人。甚至到二十八、九和三十一、二歲,還有接近 1/3 的人感覺自己沒有「完全進入成年期」。大部分人覺得自己在一些方面進入了成年期,而在一些方面還沒有。他們覺得自己既不像是青春期,也不像是成年人,他們處於二者之間。 我們可能會以為,人們之所以會覺得自己沒有完全成年,是受到了我們前文談到的那些不穩定因素的影響。我們會覺得,也許對年輕人來說,要讓他們在獲得穩定的住所、完成學業、找到事業發展的道路以及結婚(或者至少有一段長期穩定的戀人關係)之前,他們很難覺得自己完全成年。但事實上,這些因素和年輕人的自我認知關係很小。 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能夠讓我們覺得我們真正成年了呢? 研究發現,個體主義相關的特質,尤其是以下三個特質對「我們認為自己是否成年」有著最為重要的影響: 接受自己對自己該負起的責任(have been accepting responsibility for one's self) 獨立地做出決定(making independent decisions)。 實現經濟獨立(becoming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這幾個特質的重要性,反映出在成年初顯期,個人發展的重點是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人(a self-sufficient person)。只有在這一點實現之後,我們才會發生主觀感受上的改變。 需要注意的是,「成為父母」這一點,雖然在成年初顯期不太常見,但成年初顯期的年輕人一旦成為父母,就會極大影響到他們的主觀體驗,成年初顯期的各種探索會立刻被父母這一身份所限制。因為成為父母之後,這些個體的關注重點從為自己負責,轉向了為他們的孩子負責。這個因素能極大縮短年輕人探索、實驗的時間,快速實現主體感覺上的「完全成年」。 我們在成年初顯期要完成哪些自我探索? 在成年初顯期,我們主要要在 3 個方面完成自我身份的探索:愛、工作和世界觀。自我身份的形成涉及到在這 3 個方面都嘗試各種可能,然後逐步做出那些影響會持續更久的決定(比如選定事業發展的道路,選定更長期的伴侶等)。 在愛情方面,美國的青少年通常在 12-14 歲開始約會,但那時他們離嚴肅的婚姻考慮還很遠,他們成群地開展約會,經常參加派對、舞會等。對青少年來說,約會能夠帶來陪伴,以及對於浪漫愛情和性的初體驗。 但很少有人能和青春期的戀人走到最後。而到了成年初顯期,關於愛的探索變得更加親密和嚴肅。此時,約會更多地會只在一對一的情況下開展,約會帶來的娛樂休閒不再被看重,年輕人開始更多地探索情感、身體上彼此親密的可能性。 在這個年齡階段,大部分人的浪漫關係會比青春期更持久,也更有可能出現性行為,同居也可能會出現。因此,在青春期,愛的探索是嘗試性和短暫性的,青少年們問自己的問題是,此時此地,我更享受和誰待在一起?而在成年初顯期,愛的探索涉及更深層次的親密感,這個階段的人該問自己的問題是,考慮到我自己是哪個類型的人,我希望選擇什麼類型的人作為我一生的伴侶? 事業也是這個階段的關鍵詞。年輕人正是在成人初顯期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和訓練,這些教育和訓練提供了他們未來成人生涯中收入和事業發展的基礎。在這個階段,他們的工作經驗是為了未來的工作角色/身份做準備的。 他們開始考慮,這些工作經驗會如何為未來在整個成人期想要從事的工作奠定基礎。他們需要問自己,我擅長做什麼工作?什麼樣的工作我長期做也會覺得滿意?我有哪些機會去獲得最適合我的領域內的工作? 在成年初顯期,一個有意識的年輕人會充分嘗試多種多樣的課程和專業,以此為未來做準備。在美國,大學生轉專業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甚至轉專業不止一次。他們通過這種方式,感受各種可能的職業未來,放棄它們,然後追求其他的。 圖片|電影《大象席地而坐》劇照 此外,如今本科學位以上的教育也變得越來越普遍。碩士、博士學習為年輕人轉變職業方向再一次提供了機會。年輕人在設計自己的教育道路時,不應該盲目出於隨大流的心理做選擇,而要想清楚自己想要通過這個選擇獲得怎樣的未來。 不過,不管是愛還是工作,在成年初顯期,人們對於它們的探索都不會只是為未來做準備,也不該是。更多時候,人們也是為了在自己受到「成年人的責任」的束縛之前,獲得更廣闊的人生經歷。 此時,長期固定的角色身份和承諾還沒有出現,年輕人還有機會實驗一些很難有機會的事。對於那些渴望大量浪漫和性經歷的人來說,成年初顯期是探索的好時機——此時父母的監視下降了,而此時又還沒有到社會期望的婚姻年齡。 此外,這個階段也是人們嘗試不同尋常的工作和教育的好時機,間隔年、支教等經歷在這個年齡階段的發生是最多的,遠多於其他任何一個人生階段。 比起為你未來想要做出的長期選擇做直接的準備,獲得更多元、更多彩的經歷和體驗十分重要。它讓你在進入長期、不變的選擇之前,更明白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從而讓你為自己做出更好的決定。而成年初顯期是經歷這些的黃金時期,錯過將很令人遺憾。 而在價值觀方面,心理學家 William Perry 研究發現,成年初顯期,世界觀的改變是認知發展中最核心的部分。他指出,成年初顯期的年輕人在進入高校時,往往攜帶著它們在兒童期和青少年期學到的世界觀,而高校裡的教育則會向他們展現出多種不同的世界觀。 在這個過程中,年輕人會發現自己開始質疑過去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年輕人在大學畢業時會發現自己獲得了和自己過去不同的世界觀,同時,這個世界觀還會在未來被不斷地繼續修正。 研究顯示,越高程度的教育水平,越會帶來對世界觀的探索和重新考量。 需要指出的是,成年初顯期的自我探索,並不總是愉快的。對於愛的探索可能以失望、理想破滅、被拒絕為結局。對於工作的探索可能以無法找到理想的工作為結局。對於世界觀的探索可能帶來對兒時信念的顛覆,有時自己所信仰的一切都被摧毀了,卻又還沒有新的信念被建立起來。 此外,這也是一生中最孤獨的時期。在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對於自己身份的探索往往是自己一個人開展的。他們已經不再有原初家庭的日常陪伴,但也還沒有組建新的家庭。 19-29 歲的美國人,是除了老年人之外,所有年齡階段中,在閒暇時間獨自一人情況最多的。也是在所有 40 歲以下的人中,獨自完成課業、工作的情況最多的。簡而言之,這個年齡段,獨身一人是常常出現、不可避免的情況。(推薦閱讀:寫一封信給 19 歲的迷惘:你不認同自己,才會拼命追求別人認同) 這個年齡段也是各種高危行為高發的年齡,例如酒駕、危險性行為等。他們比起青少年受到更少的監管,又沒有被成人的身份角色所約束。數據顯示,進入婚姻、生育孩子之後,人們的高危行為會顯著降低。 年齡並不是一個固化的標準 調查結果顯示,18-25 歲的年輕人,大部分不認同自己已經完全成年,而超過 30 歲的人,大部分都認同自己已經完全成年。 儘管如此,我們必須強調,年齡只是一個粗略的預測方式。18 歲是一個明確的分界線,是因為大多數人在這一年結束了高中的學習,離開了父母的家,獲得了法律賦予的成人權利。但,從成年初顯期到成年早期的轉換,年齡就不再是明確的分界了。有的人在 19 歲就完全達到了成年人的狀態,也有 29 歲的人仍然沒有達到。大部分人會在 30 歲前後完成這個過程。 通過今天的文章,相信你已經看到,成年初顯期是一個沒有什麼確定性的階段。一切都是蓄勢待發,一切都是懸而未決。需要指出,每個人在這個階段經歷的探索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沒有必要在看完今天的文章後,因為覺得自己錯過了許多而惶恐。 成年初顯期最好的地方之一,可能就是它沒有限制,也沒有標準範式存在。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以及條件,追求自己想要且能夠追求的東西。 我(KY 主創中的某一位)最重要的一條感悟是:曾經也恐慌過,覺得自己可能無法只依靠自己的雙腳去站立在大地上;但逐漸地,你會發現其實你是可以的,你還是會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而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懷著滿心的恐懼去開始嘗試。 References: Amett, J. J. (1994a). Are college students adults? Their conceptions of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1, 154-168. Arnett, J. J. (1997). Young people's conceptions of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Youth & Society, 29, 1-23. Arnett, J. J. (l 998). Learning to stand alone: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in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Human Development, 41, 295-315. Arnett, J. J. (2000a). Emerging adulthood: Prospects Jbr the 21st century. Manuscript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Arnett, J. J. (2000b). High hopes in a grim world: Emerging adults' views of their futures and of "Generation X." Youth & Society, 31,267-286. Arnett, J. J. (in press). Conceptions of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from adolescence through midlife.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Ben-Amos, I. K. (1994). Adolescence and youth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E. H. (1950).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P., & Tanner, J. (1976). Worldwide variation in human growt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gan, D. P., & Astone, N. M. (1986).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2, 109-130. Keniston, K. (1971). Youth and dissent: The rise of a new opposit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erry, W. G. (1999). Forms of ethical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in the college years: A schem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0) February 12, 2019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net


via 女人迷 womany.net http://bit.ly/2SuEMh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