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閒情.偶寄》:每個人心裡,都有一處荒蕪的小庭園,等待被灌溉 https://ift.tt/2y8rwpR 臺中國家歌劇院 忙碌的現代人太過努力,一不小心就忘記給自己休息的空間。放鬆一下看個戲劇,學習古人的耍費智慧吧! 文|李玉玲 圖片|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C) Kris Kang 明末清初戲曲文學家李漁在《閒情偶寄》一書提到,有些事可由旁人代勞,唯有吃蟹、瓜子、菱角,必須自己動手,隨剝隨吃才有滋味,別人剝好則味如嚼蠟。 尋找創作題材戀上「閒情」過日子 書裡闢專文談睡覺,睡對地方,睡對時間,才能養生。最舒服的睡莫過於詩云:「手倦拋書午夢長。」行樂,也有權貴、貧賤「階級」之分⋯⋯正在為新作尋找創作題材的劇場導演王嘉明,讀到這本很不「文以載道」的奇書,不禁拍案叫絕:「嗯!有點『賤』。」(推薦閱讀:今晚熬夜,假日再補眠就好?先看看生理時鐘混亂的罹癌風險) 李漁所處的時代政治動盪,他不談國家大事,仁義道德,而是著書大談如何「閒情」過日子。戲曲、女子妝容、蒔花弄草、居室暨庭園設計、飲食養生,整本書談的無非「生活」,卻開啟王嘉明無邊際的想像空間,今年 5 月,將以音樂、戲劇、舞台裝置重寫《閒情.偶寄》,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發表。 構思新作時,王嘉明和製作人孫平腦力激盪:從兩位有戲曲背景的女演員朱安麗(京劇旦角)、鄭尹真(南管)出發,做一齣「女女」的戲。有人建議,不妨看看李漁的戲曲作品《笠翁十種曲》,王嘉明搜羅李漁的戲曲集、小說《十二樓》等作品做功課。雖然,2012 年首度為江蘇省崑劇院執導崑曲《南柯夢》開始跨足傳統戲曲,陸續導過崑曲《西樓記》,及崑曲加上日本舞踊與三味線、在能樂堂演出的《繡襦夢》,王嘉明卻沒看上適合做戲的《笠翁十種曲》或小說,而是挑戰沒有故事情節的《閒情偶寄》。 王嘉明說,《閒情偶寄》談的不是正經事,看似不合時宜,但李漁筆下的生活有滋味,有溫度,有顏色,為戲劇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光是要選擇那些面相,就夠他頭痛了。 非典型戲劇導演 七雜八學、腳跨東西 臺大地理系畢業,非典型戲劇背景,王嘉明的劇場觀也是「地理學」的思考模式。「戲劇,喜歡探討角色內在動機,但這只是『人』的一小部分,唯有從更大的『系統』才能真正認識一個人。」王嘉明指出,地理學的研究是開放而非封閉性的,一個地方為什麼長成這個樣子?與河流、土壤、氣候、交通、經濟⋯⋯息息相關,劇場也一樣,必須建構出完整的「系統」,包括:人與人、人與物件、人與空間、音樂的關係,才能真正感受到角色的存在。(延伸閱讀:給畢業生的一封情書:願你對信念忠誠得野蠻,更不忘心底柔軟) 地理學之外,王嘉明也對語言學有濃厚興趣,讀到《文字的故事》一書更一頭栽進文字堆裡,自學研究甲骨文,並在《PAR 表演藝術》雜誌寫專欄。他發覺有趣的共通點:文字反映了當時的生活樣態、經濟模式⋯⋯也有一套完整的「系統」。劇場是語言、行為的藝術,「系統」建構好了,守住其中的邏輯,就能活用變化。 大學加入話劇社開始投身劇場,20 多年來,王嘉明導演的作品從當代劇場、莎劇、崑曲、國樂、布袋戲、歌仔戲、流行文化到頒獎典禮,腳跨東方和西方,當代與傳統,套句他的話:「做的事情雜七雜八。」他說,和劇場的連結不分古代或現代,東方或西方,而是生活,是不是讓他有感覺。 王嘉明研究地理學、甲骨文,讀《金剛經》、《六祖壇經》⋯⋯不是基督徒但喜歡《聖經》,因為他想了解:「別人打你右臉,左臉也轉過來讓他打」,背後的「系統」為何?這些看似不相關的資料庫,總能在王嘉明接下「雜七雜八」的導演工作時派上用場。 2012 年應財團法人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邀請,為江蘇省崑劇院執導湯顯祖「臨川四夢」之一的《南柯夢》(原《南柯記》),外界好奇:他要如何以當代手法介入傳統戲曲?「崑曲已經很當代,我才沒有要搞革命,強加什麼,太笨了。」王嘉明說。 圖片|來源 自稱導演像偵探 還原、再造崑曲想像空間 大四,學姐送給王嘉明一張上海崑劇團的票,演了什麼戲早已不記得,卻影響了他的劇場之路,「我對當代劇場有感覺,就是從崑曲而來。」那晚之前,「文藝青年」王嘉明對於德國舞蹈劇場大家碧娜.鮑許,貧窮劇場大師葛羅托夫斯基可以侃侃而談,看到眼前美麗的表演,這才驚覺,對於自己的文化如此陌生而疏離。「我從崑曲得到的啟發,包括從聲音延伸出的表演性、一桌二椅化繁為簡的劇場性。演員需要很強的基本功才能撐起極簡的舞台,激發觀眾的想像空間。 大學與崑曲初次相遇,30 年後接下《南柯夢》導演工作,要從原本四十四折戲精選成兩個晚上呈現,雖然,王嘉明說了不搞革命,但龐大的文本如何剪輯?如何面對江蘇省崑劇院、主辦單位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不同需求?王嘉明形容,導演工作就像偵探,有多少線索說多少事,抽絲剝繭逐漸還原崑曲現場(建構系統),「最後再像個拳擊手,揮出致命一擊,讓觀眾相信:我就是湯顯祖。」回想起那一年的衝撞,王嘉明:「呵呵呵⋯⋯」一笑帶過,「至少結果是好的,戲 work,觀眾也 work。」《南柯夢》隔年入圍台新藝術獎十大表演藝術。 2018 年原班人馬再度推出第二齣崑曲作品《西樓記》,王嘉明認為,相較於《南柯夢》談「夢了為覺,情了為佛」的人生哲理,《西樓記》書生戀上青樓女子的愛情故事很好萊塢,應該賦予年輕、繽紛、亮麗的色彩。舞台上,水族箱造型的布景、濃烈的燈光⋯⋯以及全劇定調為「黑色喜劇」的荒謬性,演後引發正反兩極評價,有人喜歡,有人罵:崑曲怎麼做成這個樣子!王嘉明虛心接受各種意見,但也語重心長地說:「不同的文本應該有不同的顏色,不同的樣子,崑曲卻越做越窄,只有一種樣子,我想突破這樣的限制,發掘不同的風景。」 同年,王嘉明為國光劇團執導《繡襦夢》,面對的是兩個古老文化——崑曲與日本舞踊、三味線、能舞台。這回,他把自己視為「材料結構技師」,「跨界不是一加一,而是變成一。」王嘉明說,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的劇本有空間感,男主角溫宇航基底厚實又愛「玩」,這次跨國的文化合作激盪出不少火花,是一次愉快的經驗。 劇場界提到王嘉明總愛冠上「頑童」二字,「這個稱號怎麼來的,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做『麥可傑克森』吧。」王嘉明自嘲,與其說是頑童,他更像個「大叔」,做戲的出發點不是好玩,而是認真解決問題,讓顧客(觀眾)滿意。 「我是『相親』型導演,丟什麼給我,我就和它在一起。」王嘉明認為,命題作文沒什麼不好,太喜歡一樣東西反而會有盲點,被動「相親」(命題作文),因為不熟悉會花時間認識,看得更清楚,更深入。 王嘉明細數過去作品,很少因為喜歡,大多是「相親」之作。「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喜歡劇場,時時都在想:放什麼?戲才會好看。」王嘉明指出,做劇場很容易陷入談「意義」,好像這樣才有責任感,每每看到講人生大道理或是情感氾濫的劇作,總讓他很疏離。 如何與時代共處?《閒情.偶寄》來解密 「現代人越來越不會生活,皮膚越來越感受不到冷暖,越來越功利主義」,李漁的《閒情偶寄》,讓王嘉明看到生活的美好,決定以這本書為發想,並參考李漁其他戲曲、小說作品,重新書寫劇場版生活美學誌《閒情.偶寄》。(同場加映:人生消極好:為什麼你該把「休息」這個選項放在行事曆裡?) 王嘉明再三強調,《閒情.偶寄》雖有崑曲、南管元素,但「完全」看不到戲曲,這是編導王嘉明、音樂設計劉韋志、演出裝置設計莊志維,外加一個「背後靈」李漁,共同創作的當代劇場作品。 《閒情.偶寄》宣傳文案寫著:「末世、厭世、棄世、憤世,我們如何與這個時代共處?」王嘉明說,因為厭世,所以來到劇場,「外面的世界轟隆隆,裡頭則是一個明亮舒適的小宇宙,泡杯茶,賞個花,聽首曲,或許學李漁『手倦拋書午夢長』,打個盹,風花雪月後驀然發現,原來,我們心中都有個荒蕪的小庭園等著被灌溉。」 延伸閱讀:認識李漁和《閒情偶寄》 李漁,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曾自組戲曲家班四處巡演。著有:戲曲《笠翁十種曲》、小說《十二樓》、《無聲戲》、《肉蒲團》等。其中,《笠翁十種曲》的〈意中緣〉、〈風箏誤〉、〈憐香伴〉,及《無聲戲》中〈男孟母教合三遷〉、豔情小說《肉蒲團》等故事,曾被改編為戲曲、舞台劇、影視作品。李漁也是著名園林設計者,曾設計修築「伊山別業」、「芥子園」、「半畝園」、「層園」等園林。 《閒情偶寄》是李漁 61 歲的著作,包括: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共 8 個部分,前兩部是李漁關於戲曲創作、演出的討論,其餘則是他的生活美學觀察,林語堂稱這本書是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 李漁嗜蟹如命,生活雖不富裕,一定要攢錢買蟹,家人笑他「以蟹為命」,買蟹錢是「買命錢」,他對蟹的痴迷在《閒情偶寄》一書有生動的描寫。 圖片|來源 節目資訊 2020 NTT-TIFA: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閒情.偶寄》 5.1 (五) 19:30 5.2 (六) 14:30、19:30 5.3 (日) 14:30 資料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報》023期 March 25, 2020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8rwp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