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薩提爾的溝通練習:引導式對話,接住孩子無法處理的情緒 https://ift.tt/33IcPW9 寶瓶文化 家中的薩提爾溝通練習,讓孩子懂得表達自己的情緒,也讓家長們有理解的機會。而實際試過幾次後,會帶給這個家什麼樣的改變? 圖片|來源 文|李崇建、甘耀明 薩提爾媽媽 期待出遊的小孩,常興奮得不想睡,以崇就是這樣的孩子。 以崇是燕湘的第三個孩子,生性活潑可愛,對世界充滿好奇。清晨的窗外鳥囀,殷切呼喚五歲的他。他一骨碌爬起來,掀開窗簾,窗外鳥兒驚飛了,身影消融在濛濛天色。他佇立在窗台良久,心想鳥兒都去旅行了,怎麼來載人的幼兒園巴士姍姍來遲。 燕湘看到這一幕,心知孩子的盼望。她回想以崇昨天返家後,便一直興奮不已,為的是今日的參觀活動,去巧克力觀光工廠。以崇不斷叮嚀燕湘,要先備妥衣服、水壺記得裝滿水,放進他心愛的小背包。 期待出遊的以崇,隔日六點前醒來,取出小背包,滿心等待出門。他不喜歡上幼兒園,因為老師嚴厲,功課繁多,他每天早晨被燕湘叫喚都拖拖拉拉,穿襪子都會拖戲,今日卻非常積極上學。他翻來覆去睡不著,又去憑窗眺望微曦的天光。 「你想去學校呀!」燕湘問。 「對呀!」 「天沒亮,能去學校嗎?」 「不能。」以崇回答。 「怎麼天還沒有亮,不能去學校?」 「因為天黑黑,就沒有人去學校。」 「怎麼沒有人去學校?」 「因為全部的人都睡覺。」 「那現在天還沒有亮,要去學校嗎?」 「不要。」 兩人說罷,以崇安靜回到床邊,抱著媽媽睡,等待著天亮。 這是燕湘的日常,往日的她未必如此。以她從前的脾氣而言,會阻止以崇的問話,天沒亮去不成學校,那就給我閉嘴,快點回來睡。若是燕湘如此應對,最後以崇會屈從,回到床上躺下,但情緒還在喃喃抱怨,因為期待未被滿足。 如今燕湘喜歡這種對話方式,藉此跟孩子有更多連結,碰觸孩子行為底下的聲音,那是更內在、更完整、更想被傾聽的靈魂。這薩提爾的對話基礎模式,起始於二○一五年的緣分,崇建受邀在新山辦工坊,燕湘是工作人員,負責接送崇建。一路上燕湘分享生命故事,回饋她旁聽的心得。那幾天的耳濡目染,燕湘對薩提爾對話有興趣,藉由相關書籍、自學團體、工坊等管道,摸索這套模式,漸漸熟稔並推動,在新山一帶被稱為「薩提爾媽媽」。 薩提爾模式的對話,以孩童最易上手。孩童純真無芥蒂,對世界無比好奇,喜歡與人互動,不會在乎大人說錯話。 燕湘最常對話的對象,是年幼的以崇,也從中領略奧妙,慢慢擴及他人,甚至帶領新山的媽媽,如何與特殊兒童對話。燕湘與以崇的對話,生活中俯拾皆是,例如燕湘某天在樓上忙家務事,聽到樓下傳來罵聲,她等事情忙完下樓,詢問以崇才知道原委:以崇吃飯慢吞吞,爸爸大聲催促。 「爸爸罵你時,你很害怕?」燕湘問。 「是,我很害怕。」以崇回應。 「剛才你很害怕的時候,你做了什麼?」 「我等妳下樓。」 「你等我下樓幫你嗎?」 「嗯!」 「你在等我的時候,有哭嗎?」 「沒有。」 「可是,我沒有下樓。你一直在等我嗎?」 「是。」 「你是一直害怕的等我嗎?」 「是。」 「我沒有下樓,你有生氣嗎?」 「我沒有生氣。」 「媽媽沒有下樓來幫你,你不會生氣?」 「不會。」 「你等不到我,你怎麼做?」 「我快快吃。」 「弟弟,你做得真好,你知道自己很害怕,卻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媽媽剛剛在忙家事,沒有辦法下樓來看你。媽媽沒有下樓,你也沒有生我的氣。你現在還有害怕嗎?」 「沒有了。」 「你現在想要媽媽怎麼做?」燕湘問到這兒,以崇沒有及時回話,便停頓好幾秒,最後她接話:「那媽媽給你個抱抱。」 「好。」 如斯的母子對話,著重情緒的溝通與流動,讓孩子得以敘述,也讓母親得以理解,建構了一個和諧的連結,而這個連結成為家常。 年紀幼小的以崇,受到母親的對話系統影響,耳濡目染之下,自然略懂對話,面對年長他六歲的以勤有情緒挫折時,也會問:「你有什麼感受?」、「你有生氣嗎?」、「你很難過呀?」這使得一旁觀看的燕湘覺得有趣,成為家庭應對的文化。 孩子在學校遇到挫折,決計逃不過媽媽法眼。只要孩子坐上車,情緒都寫在臉上,要不然看看以勤衣服,只要胸前衫濕濕髒髒,就知道拿來擦拭今天的眼淚了。以勤會投訴在校受到霸凌,根據老師的觀察,以勤所謂的霸凌,有時候他有錯在先,導致的結果讓他覺得被壓迫。 燕湘知道以勤的狀況,有時孩子委屈、有時孩子難過、有時孩子受挫,身為母親能貢獻的良藥,就是陪伴而已。有品質的陪伴過程,她使用對話或冰山卡進行更良好的溝通,使以勤覺察自己的情緒爆發點,是誤解他人,或另有原因?進而進入更深的內在,安頓以勤的情緒。 本文出自李崇建、甘耀明《薩提爾的守護之心》,由寶瓶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March 24, 2020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IcPW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