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媽媽為什麼一直沒有回家」寫在劉真離開之後:五部繪本陪伴孩子面對死亡 https://ift.tt/3biGuHW 女人迷編輯 Shanni 在家中,我們很少談論死亡、失去,但這卻是每個人這輩子都得經歷的事。五部繪本,幫助你引導孩子思考生命與死亡的意義,並能夠練習安放自己的情緒。在這個過程中,身為大人的你,也能夠得到療癒。 藝人劉真於 3 月 22 日病逝。從二月初劉真赴院接受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後,外界聲援不斷,祈禱她能夠度過這次的難關。期間,她的丈夫辛龍也前後於臉書上寫下打氣的話語: 「劉真需要大家幫助她度過生命的大難關,我辛龍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劉真的生命,因為女兒才四歲可以沒有爸爸,但是不能沒有媽媽.... 當我放著手機裡錄的女兒的聲音在她耳邊,説:「媽媽趕快好起來,帶我去上學喔!」劉真的眼淚就流下...怕她難過,我每天在她耳邊唱歌給她聽,安慰著、鼓勵著⋯⋯我們不哭,我們加油!」 「很多天了 我問霓霓:霓霓,巳經凌晨了,為什麼還不睡? 霓霓説:我先哄你睡,不然你一個人在客廳會寂寞... 我心碎!才4歲!寶貝女兒太想媽媽了..... 我對於外界的一切,沒什麼好多說的,但,看到孩子,我求,我還是在求,我祈禱再祈禱。」 圖片|辛龍臉書 圖片|辛龍臉書 他字字提及四歲的女兒,也曾說,「我好像給人印象是有堅強的外表,但是沒有人知道其實我那麼渺小,我愛劉真,害怕失去她。」真實紀錄了作為伴侶和父親內心的害怕,以及多麽渴望另一半能夠康復的心願。 而在劉真不敵病魔、離開人世以後,我們關注家中的孩子們,可以如何在一邊成長的過程中,一邊面對失去母親的事實與可能的缺憾?「死亡」在家庭內,可能一直都是一個相對難以啟齒的話題;然而,孩子的一生終究得面對失去。 透過繪本選讀,想一步一步,帶領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找到紓解的方法。而這不只是對於孩子,也是整個家、你自己的一次修復機會: 一、「先好好大哭一場吧」《可以哭,但不要太傷心》 在失去的第一時間,我們會感覺到無法接受而悲傷不已。此時,孩子可能相對更難以處理自己的情緒,而大人們可以適時地引導,讓他們理解自己有這些感覺並不奇怪,並且可以放心地抒發出來。 內田麟太郎的作品《可以哭,但不要太傷心》記錄著一個爺爺離世前留給孫子的生命話語。他寫下過去兩人回憶中讓他感覺幸福的時光,以及不捨。 「你還是像從前那樣一直在等, 到現在都還不知道我已經走了。 要是你知道了,大概會一直哭吧! 淚流滿面,小聲的哭個不停。」 用深情地話語向無助的孩子說說話,想告訴他們,放聲地哭吧,悲傷是沒有關係的,你不需要總是勇敢。然而,時間會治癒許多傷口,而因為過去我們擁有很多美好的回憶,希望那些力量,也可以在眼淚擦乾之後,繼續給你生活的勇氣。 內田麟太郎著、思謐嘉譯《可以哭,但不要太傷心》 二、「思念是可以的,因為有愛」《我好想妳,媽媽》 在孩子眼中,失去家人對他們而言代表著什麼,會有哪些擔心、害怕,會需要什麼樣的協助呢?蕾貝卡.寇柏的作品《我好想妳,媽媽》,故事以孩子的視角,描述他們內心會有的困惑: 「不久前,我們跟媽媽說再見。 我不曉得她到那兒去了。 我想要找她…… ……但是只找到好多她的東西。 媽媽一定是忘了把這些東西帶走了。 我們帶了花給她…… ……但是媽媽似乎沒有收下這些花。」 在理解等待不再會有回應之後,他從原本的疑惑、憤怒、擔憂,轉為了傷心,以及後來的思念。在引導孩子經歷這些情緒的過程,也和他們一同走過一次失去至親的情緒變化,讓他們之間有了更多的理解,以及彼此幫助的可能。透過這個故事讓孩子們了解,思念與悲傷,是因為有愛,而這些愛也不會消失,會繼續陪伴著你。 蕾貝卡.寇柏著、艾可譯《我好想妳,媽媽》 三、「理解死亡、練習道別」《恐龍上天堂:了解與面對死亡的最佳指南》 而除了言語上的安慰,我們更要帶孩子們理解什麼是生命與死亡。 生命的誕生到消失,從身邊的寵物、親人到友人,是再自然不過、也是每個人遲早會面對的事情。然而,我們要如何好好地和孩子談論這件事? 什麼是活著?人為什麼會死?死後會去哪裡、那邊的世界又是怎樣?對於生命自然變化的理解,《恐龍上天堂:了解與面對死亡的最佳指南》中有著循循善誘的圖解。書中直接面對,以親和力高的可愛恐龍角色,與孩子談論死亡背後的恐懼、悲傷和好奇,並引導他們可以如何面對這些恐懼或疑慮。 死亡無法挽回,然而我們可以透過更多的理解,替孩子的心理建設做好準備,也能更珍惜當下所擁有的。 蘿瑞.克拉斯尼.布朗、馬可.布朗著《恐龍上天堂:了解與面對死亡的最佳指南》 四、「同理生命、學會柔軟」《只要快樂不要哭泣,可以嗎?》 如果在面對至親死亡的過程,孩子感覺到不解,或認為「為什麼偏偏是我」、「不公平」的同時,我們可以引導思考,不同的生命經歷,背後有它要帶給你的禮物。 「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悲傷,我們還能懂得什麼是快樂嗎?」 《只要快樂不要哭泣,可以嗎?》一書描述一個原本和平的村莊,有一天有個名為「死亡」的訪客來臨。他被具體化為一個灰色的、滿臉皺紋的人。而在他一走進村莊時,就不小心摔了一跤;村民們因為沒看過人跌倒,於是哄堂而笑。直到他們發現,跌倒會摔傷鼻子、膝蓋、手肘,鮮紅的血會從身上滴落下來,他們就再也笑不出來了。 「死亡」這位訪客讓大家理解痛苦,產生同理心,並且開始會互相安慰,彼此祝福。這部繪本想告訴孩子的是,每件事都會有它背後的生命課題,你所經歷的事,也將帶給你更多,並且成為更好的人。沒有過失去,怎麼理解擁有?也許,你不是不幸的那個。 于爾克.舒比格著、侯淑玲譯《只要快樂不要哭泣,可以嗎?》 五、「接下來,也請好好生活」《我離開之後》 家人離開以後,像是原本熟悉的生活支援系統缺了一個角,我們總會經歷一段時間的陣痛期。然而,重建生活是重要的,這也能一邊幫助我們自己度過悲傷,找回動力,並且讓這份生命與愛有延續的意義。 《我離開之後》是一位母親在離世以前,寫給女兒的生命指南,想能逐步引導她度過沒有媽媽的日子。譬如「煮一鍋咖哩治療心碎」、「想念我時唱一首歌」,或是「記得對自己的身體好一點」。繪本的意義,也像是在告訴你,即使我的肉體不在了,但因為你一直記得我的愛,你始終會再有愛人與生活下去的能力。 也許我將無法陪伴你經歷往後的人生,我將錯過你更多重要的時刻,但我知道,你會做得很好。我的孩子。 蘇西.霍普金斯著、吳愉萱譯《我離開之後》 死亡課題是生命課題裡重要的一部分,從情緒到情感教育,以及更實際的生活層面、如何好好照顧自己,這些都是我們能為孩子們做的。而在引導孩子的同時,親愛的家長們,這或許也是讓自己能夠得到療癒機會。好好地哭、承認思念,在至愛面前,我們都像個孩子;而他所留下的愛,也將讓你們成長,繼續勇敢生活。 March 24,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iGuH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