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0日 星期四

斷捨離心理學:囤積症背後丟不掉的是內心的焦慮與不安 https://ift.tt/33ZuFIo 讀者創作 為什麼人會囤物?丟不掉的是什麼、擁有的又是什麼?面對擁有囤物症的家人或自己,比起大動作斷捨離,試著先理解產生過度儲物的心理成因,才能真正地在身心、環境上騰出空間。 文|Lily Chen 每一個囤積症背後丟不掉的其實是內心的重擔 囤積症(Compulsive hoarding)到底是不是病?還是一種壞習慣?當我認識到原來囤積症是一種精神疾病時,我更認真地去看待及思考自己及母親的儲物問題。 囤積症又稱儲物症,患者通常對於物品的存在具有強迫行為,可能會過度購物或蒐集著數量非常龐大的物品,而當身邊的物品遠超過患者本身的管理能力時,他們的生活開始受到影響,可能是環境髒亂導致健康問題,或者與家人生活的觀念產生衝突。 依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 DSM)第五版,已將囤積症定義為精神科疾病,可惜鮮少人知過度囤積物品是需要接受專業治療的。 我認為缺乏病識感,則是最難解決囤積問題的根本。然而,既然囤積症是病,那麼,探討產生過度儲物的背後心理則成了治療的首要方向。 為什麼囤積物品? 一個會把大量物品堆積在自己身邊的人究竟在追求什麼?是一種安全感?慾望需要被滿足?抑或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現在擁有了什麼? 當什麼都不需要考慮捨棄的時候,就不會發生所謂的「改變」,不用接受改變意味著可以停留在舒適圈,不會變好、也不會變壞,就只是待在原地。 過去對於囤積症的認識太少,讓我不諒解母親為什麼連冰箱裡過期的食物都不願意丟掉?當我抱持著那些東西還能吃下肚的疑惑時,母親總反覆地將它們拿出來又冰回去。 我拿著垃圾袋準備清理冰箱並說:「那些過期的食物不可能吃了啦!吃壞身體,更不值得。」沒想到,母親瞪大雙眼斥責我:「你都不知道賺錢有多辛苦,這樣浪費食物。」她真的很生氣,我撞見母親的反應後不敢有所動作,內心卻掙扎了好幾天。 圖片|Photo by Maxim Shklyaev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生活斷捨離:你的居處就像身體,丟掉不適合的,活力才會進來) 曾經捨不得淘汰衣服的我,在母親身上再次看見了對物品的強烈執著,衣服若說有天還會穿上至少還可以說服我,但變質過期的食物要人吃下肚卻很為難。 母親就只是繼續冰著那些過期食品,沒吃、沒丟,就像我曾經把那些「有天總會穿上」的衣服塞進衣櫃裡一樣,沒穿、沒丟,只是一種負擔的存在。 母親的囤物問題難解,猶如我們糾纏情深的親子關係。每次只要提起整理屬於母親的物品時,就會引爆她心中的地雷區,那些被媽媽捍衛保護著的心上物為她築起了一座具有高牆的城堡,難攻難守,我明白母親在裡頭待著也孤單,卻放不下,也走不出來。 同理母親,改變從自己開始 近年來,我開始練習整理自己身邊的物品後漸漸懂了母親心中的糾結,我開始心疼母親內心的傷,而非像過去那樣懷著不諒解的心情去看待,並硬是要介入她的人生課題。 我能做的僅是從自身的少物生活開始轉變,並時常地與她分享我在捨離的過程中所獲得的能量與快樂。 我想活出一個不需要倚賴外物亦能擁有足夠安全感的生命姿態,我告訴媽媽自己的體會:「擁有也是相對被擁有,所以才會感覺被綑綁及不自由。」母親靜靜地聽著,那回她並沒有直接反駁,而後有天她主動傳來訊息告訴我:「東西不需要買太多,夠用就好。」 這令我有幾分驚訝,雖然我不確定母親會這麼說,是否是因為她認為我總在丟東西,是起因於過去買了太多的東西,還是這番話為媽媽幾經思考後的領悟。 這些年來,我的母親開始穿起了衣櫃裡的美麗衣裳,那些都是她從前「展示」在衣櫥裡捨不得穿上的,即便對於丟棄物品的本身,媽媽可能還是有一道很難跨過去的坎,但她不再瘋狂地僅是把物品搬回家後就束之高閣。 (推薦閱讀:斷捨離心理學:你對待物品的方式,反映了你對愛與被愛的感受) 帶進家門的東西漸漸幾減少,她背在身上的行囊也開始減輕了,而我發現母親變得比從前更溫柔了。 持有物品或看著存款簿的金額都曾讓母親感到安全感,我很感傷我們這個家庭必須讓母親依附著這些才能感到心安。 我們都是受傷的孩子,我亦沒資格大言不慚地責備母親對於物品的執著,因為我又何嘗不是曾用著忙碌的生活麻痺自己的感受。我們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課題需要跨越,內心的重擔需要透過學習寬恕與割捨才能卸下。 圖片|Photo by Adam Hornyak on Unsplash 梳理著我們紊亂而複雜的心事,丟東西和接納改變都有點刺痛,彷彿是在拔出一根扎進心底的針,有點疼,卻是必要之痛。 既然成為一家人,在彼此脆弱之處提供情感支持有助於修好內心的傷,我發現當我們之間的關係越緊密,能說的心裡話越多,能放手的東西也越多了。 大概是因為我們都感受到有新的好東西要住進心裡,所以都更願意騰出一個空間來放愛了吧! December 30,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ZuFIo

上一次好好休息是什麼時候?《留白時間》:學會在生活中留白,保留暫停和更新的機會 https://ift.tt/3EzVBes 沐光文化 吸氣、吐氣是學習為生活留白的練習,也是訓練自己在「工作態度」和「休息態度」間自在切換和遊走。 文|麥克斯・法蘭佐、約翰・菲茨 切換生活樣態,反思存在、空閒與工作的意義 圖片|Photo by Daniel Mingook Kim on Unsplash 試著想像以下這些狀況: 你到住家附近的公園或者步道散步,沒有任何目的,也沒有一定要到哪裡。在漫步接近尾聲時,腦袋中的燈泡突然亮起,一個靈光乍現,一項進行許久的計畫開啟了新方向,你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了。 為了讓自己專注,你開啟了手機裡的「請勿打擾」功能或者讓平板電腦進入休眠模式。當螢幕不再跳出通知與提醒,創意開始源源不絕湧現。 辛苦工作了一天後你終於可以好好放鬆,躺在床上深深地吐了口氣,闔上眼,好好地睡滿八小時。隔天早上醒來,你神清氣爽地迎接新的一天。 你在職業生涯中達到新的里程碑,與其立刻進行下一個計畫,你決定安排一趟旅行。到義大利學習如何做義大利麵,或者到紐西蘭露營幾週,這趟旅行的唯一目的,是找到自己人生下個章節的目標與方向。 一個星期三下午,你決定暫時放下手上的工作,花點時間在自己的興趣上。三個小時一晃眼就過去了,等你回神時,才發現自己剛剛進入了心流狀態(Flow state,美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首度提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等正向情緒)。 你和一個老朋友好好地吃一頓晚餐,不討論工作,而是聊著年輕時一起做過的瘋狂傻事,他爽朗的笑聲讓你也跟著嘴角上揚。 你撥了通電話給爸媽,不為了什麼,只是聊聊天。在掛上電話後,你慶幸自己撥出時間問候他們的近況,因為沒有人知道這樣的閒話家常還能維持幾年。 試想這些場景是否為你帶來了一些平靜的感受?你上一次有這樣子的感受是什麼時候?你有多常在忙碌的生活中給自己一點喘息的空間?更重要的是,你忙碌、汲汲營營地生活,真的幫助你達到目標了嗎? 人們通常認為工作的相反就是休息,要嘛休息,要嘛努力生產,聽到「留白時間」這個詞時,大多聯想到的工作以外的週末時間或者度假,你可能正在想像自己攤在沙發上打電動,或者躺在沙灘上喝著雞尾酒。 但這本書與度假無關,又或者說度假並不是主軸,這本書也不是要鼓勵懶散,更不是教導如何偷懶的使用手冊,完全不是! 本書的重點在於,從留白的觀點,梳理生活的開與關,練習如何避免過度勞累地工作、被壓力淹沒;練習讓自己生活得更開心、更充實。 這些練習可以讓我們變得更有效率且更有創意,即使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這與預想的不同,但我們希望你在看完這本書後會發現這背後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 (你會喜歡:【小鬱亂入】失去興趣、工作之外的時間都躺在床上?在絕望深淵前,還可以做什麼?) 圖片|Photo by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我們需要學習切換人生開關,學會在生活中留白,保留暫停和更新的機會,回來做自己。在這個太喧嘩的世界,找到值得停留的原因,留給自己一部分的自由、一點稍稍喘息的時間空間,允許自己通過和長出新的生命,跟著心去感覺、行動和成為自己。 二0一九年,國際衛生組織將「職業過勞」納入《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中,壓力、焦慮、失望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普遍,尤其是在千禧世代(一九八0至一九九0 年代出生的人)中更是常見。 職業倦怠、被壓力擊倒,正在漸漸扼殺人們的創造力和漸漸削弱社會。 不管我們多希望自己能夠像機器人一般無時無刻都有效率地工作,和日常的忙碌喧囂保持一些距離是必須的。 即使能夠日復一日地全力投入工作,我們也不應該這麼做,生活中許多美好的經驗都來自於休息、自省、復甦。 如果我們想要完成設立的目標如創作、領導團隊、產生影響力等,我們的身心靈需要在不間斷的壓力、消耗腦力與時間的工作中得到喘息的空間,建立工作態度(Work Ethic)跟建立休息態度(Rest Ethic)同等重要,除了專業的工作態度,更要有「休息態度」。 (延伸閱讀:越忙越焦慮?研究顯示:「慢速多任務處理」可以放緩工作步調、增加創造力) 找到你的休息態度 深深地吸一口氣並憋氣。繼續憋氣。你可以憋氣多久呢? 三十秒?幾分鐘?不管答案為何,我們最終都需要再將這口氣吐出。 想像你的工作態度是吸氣(這樣比喻也沒錯,你的職業就像氧氣一樣重要),好的工作態度能幫助我們創造、執行、協調、管理、達成目標。待辦事項——吸氣;執行企劃——吸氣;實現腦中的想法——還是吸氣。 但我們總不能永遠吸氣而不吐氣,吐氣正是你的休息態度,同樣重要且不可缺。 圖片|Photo by nine koepfer on Unsplash 健全的休息態度可以為我們帶來靈感、新點子、復原能力,還能建立、保有熱忱。獲得新視野——吐氣;構思計畫和靈光一閃——吐氣;沈思、好好地醞釀想法——還是吐氣。深沈的吐氣能夠讓你的下一次吸氣更飽滿,如同你的休息態度能夠讓你職業態度更加完備。 在開始探討休息態度之前,先定義所謂好的工作態度,畢竟這個詞常常與認真工作混為一談。傑森.弗萊德(Jason Fried)和大衛・韓森(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在著作《工作何須賣命》(It Doesn't Have to Be Crazy at Work)為工作態度下了良好的定義: 良好的工作態度並不代表二十四小時隨時待命工作,而是完成你所承諾的事、每日合理的工作量、尊重你的工作、顧客、同事。不浪費時間,不為他人製造不必要的麻煩,成為團隊中的拖油瓶。 我們實在無法為工作態度做出更適切的詮釋。 超時工作並不能保證工作品質,而好的工作品質才是工作態度的重點,而不是大量、忙碌地工作。 現在市面上已經有許多關於改善、精進工作態度的傑出著作,如《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強者之道》(Relentless)、《喚醒你心中的大師》(Mastery)以及《成就專業》(暫譯,Turning Pro)等。 但在這本書,我們將著重在休息態度和休閒,以及「留白時間」能為你帶來的創意泉源和具影響力的想法。 本文出自麥克斯.法蘭佐、約翰.菲茨的《留白時間︰停止無效努力》,由沐光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留白時間︰停止無效努力》 December 30,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zVBes

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不要等到放假才休息!《留白時間》:你可以愛你的工作,但一定要更愛你的生活 https://ift.tt/3mEvzjW 沐光文化 埋頭苦幹是你的寫照嗎?我們想邀請你,在忙碌的生活裡,適度安排休息的時間,那將會是支持你持續下去的重要動能。 文|麥克斯・法蘭佐、約翰・菲茨 你可以愛你的工作,但一定要更愛你的生活 對於《哈芬登郵報》的創辦人阿里安娜.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來說,只是休假並無法解決她的問題。她創辦的新聞和部落格網站很快成為網路上最廣泛閱讀、連結,且最常被引用的新聞媒體之一。 表面上看來,哈芬登是任何人都想成為的成功典範。她被《時代雜誌》選為全世界百大影響人物之一,也是《富比士》雜誌最具權威女性名單上的一員。2007 年的時候,哈芬登剛剛創立《哈芬登郵報》兩年,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 有一天,身體的警報突然響起,她在辦公桌下醒來,倒在自己的血泊中,顴骨斷裂。 「從各種標準來看,我都是一個成功的人,但如果我躺在自己的辦公室裡,全身是血,這絕對不是成功的樣子,」哈芬登在接受卡洛琳.莫德雷希.德拉尼(Caroline Modarressy Tehrani)採訪時回憶。 她看了許多門診,試著找出自己的健康問題。「那時我以為自己可能有腦瘤,」她說。但後來她發現,「我的問題出在生活的方式,而這個問題也是很多其他人的問題。」 她暈倒的原因比腦癌更簡單,就只是工作太多造成的筋疲力盡。在意識到很多人也有相同情況之後,她決定發揮她的企業家精神,著手解決這個新的問題。 (延伸閱讀:【ME TIME 時刻】你有多久沒有好好休息了呢?不因忙碌而忽略身體,就是最好的照顧) 她血淋淋的警報促使她創立了 Thrive Global,一個企業和消費者幸福和生產力的平台。這個平台的目標是藉由終結「過勞是成功必須付出的代價」這個集體錯覺,來改變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從那之後,哈芬登一直在鼓勵其他人和企業關心自己和員工的身心狀態,避免重蹈她的覆轍。在 Thrive Global 的帶動下,工作過勞漸漸洗去了惡名。 哈芬登樂觀地認為:「我希望人們不再把過勞當作一種『我看到才知道我有』的情況。我在 2007 年的時候就是這樣,才會因為睡眠不足和筋疲力竭而暈倒,撞裂了我的顴骨。而是讓過勞成為一個廣為人知的工作問題,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更有效地對抗過勞。只有開始了解我們的最大問題的時候,才能更有效地處理這些問題。」 公司管理者在制定休息制度時,往往就只是把一般的休假條款納入公司政策裡。 哈芬登認為,休假並不足以解決問題。因此,她在她的公司裡創造了一個名為「成長時間」的休息概念。 她解釋:「『成長時間』,也可以被理解為恢復時間,是一段同時用來向後看和向前看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你可以恢復那些為了追趕工作期限而耗損的心力,並給自己足夠的能量來應付接下來的工作期限。這是一項工作的最後一個階段,也是下一項工作的第一個階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把『成長時間』當成休息,而是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過程之一。」 就像市場上的很多企業一樣,Thrive Global 作為一個剛成立不久的公司,要達到的目標很多,但資源有限。Thrive Global 的員工當然必須交出成績,也必須面對工作期限。 有時候,Thrive Global 的團隊必須增加工作時數,以準時交貨,或是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但他們不讓增加工時成為導致過勞的新工作標準,而是確保在一段緊張的工作期後,員工能擁有一段恢復時間。 哈芬登寫道:「『成長時間』是我們維持這個機制的秘訣。『成長時間』讓員工能在達到工作期限、準時出貨或週末加班之後,有時間恢復精力並充電。這段時間可能是幾個小時、一個上午、一整天,或者更長的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哈芬登公司的「成長時間」並不算在年休、病假或其他有薪休假裡。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推薦閱讀:「我明明有休息,為什麼越來越累?」能量恢復練習:短暫的快樂會帶來副作用,你需要真正的休息) 哈芬登強調:「這讓員工能明確了解到,恢復時間和工作並不是分開的,而是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成長時間』不是一個獎勵,而是責任。這也是為什麼往往是主管建議員工放一段『成長時間』,因為主管一部分的職責是維持團隊的表現,並保持警惕,避免員工出現過勞。」 值得慶幸的是,預防過勞和過度工作正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企業領導人的重要考量項目之一。我們很幸運有像哈芬登這樣的人為其他企業領導人和主管開路,重新思考對休息的理解,以及休息可以如何成為他們企業營運計畫中的重要部分。 哈芬登說:「現在,當過勞開始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企業有新的機會可以為他們的員工和最基本的健康保障採取行動。對想取得長期成功的人來說,關注人們在工作上的真實感覺不再只是一種善意,而是必要行為。要找到『文明病』的治療方法,就必須努力找到過勞的根本原因。」 擺脫埋頭工作的壞習慣並不容易,而且很多人因為太急於改變、改變太多而失敗。 「大多數人一開始的野心太大,想要一下子就開始一個全新的生活方式,或是認為只靠意志力就可以達到目標。但這忽略了意志力運作的方式,」哈芬登說。這就是為什麼哈芬登和 Thrive Global 團隊採用「微行動」的方式。 哈芬登受到了布萊恩.傑佛瑞.弗格(B. J. Fogg)著作的啟發。弗格是一名行為改變研究人員,在史丹佛大學說服性科技實驗室擔任實驗室主任。 哈芬登解釋:「『微行動』代表的是做出『最小的可行行動』,盡可能進行最小的改變。」或者像弗格所說:「要建立一個新習慣,你必須先簡化行為,讓行為變得不可思議地小。好的微小行為很容易就能做到,而且很快。」 (同場加映:年末總結!《原子習慣》、五本書、六種 App,養成 12 種高效工作也足夠休息的好習慣) 你可能無法休息一整個禮拜,來恢復漫長工時消耗的精力,但哈芬登為漸進式避免過勞提出了幾個微行動的點子:睡得更好、選擇晚上的一個時間點關閉電子設備,或是在睡覺時間前三十分鐘設定鬧鐘提醒要休息。 如果想要做得更多,建議同事一起進行散步會議,離開辦公室,邊走邊談事情。如果想用更有創意的方法,則可以走一條不熟悉的路,或是認識新的人、拜訪沒看過的景點、體驗新的感覺。 如果想提升充電的成效,你可以每天設定一個時間宣布工作結束,就算還沒完成所有待辦事項,也要強迫自己休息。 練習:給自己一些留白時間 不要等到放假才實踐休息態度。仔細考慮這本書中所有可行的建議,針對符合你情況的面向,設定你有能力進行並成功達成的微行動。明天就可以開始,或者現在! 本文出自麥克斯.法蘭佐、約翰.菲茨的《留白時間︰停止無效努力》,由沐光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留白時間︰停止無效努力》 December 29,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EvzjW

心理測驗|你喝美式還拿鐵?從 9 種「咖啡口味」看出隱藏性格! https://ift.tt/3qrnT5G 01女生 美國腦神經科醫生 Alan Hirsch 曾做過 18,000 名人士參與的研究發現,人們偏好的咖啡口味,能代表他們的內在性格分析! 每每感到疲倦,沒精打采,想要迅速回復精神,絕大部份人都會選擇依靠一杯「提神咖啡」。 而對於飲用咖啡,你又有一定的口味嗎?有不少專家都對人們愛好的咖啡類別作出分析,不同的口味則反映出不同的性格。 對於「憑咖啡口味就能分析得到一個人的內在性格」這說法,美國腦神經科醫生 Alan Hirsch 就曾經就此進行過一項研究,邀請了 18,000 名人士與他們進行深入對話,觀察和了解每個人對咖啡口味的喜好,從而發現原來人們偏好的口味能代表到他們的性格。 然而,亦有多個專家、研究結果分析出飲用不同口味咖啡人士的性格特質。 你愛喝哪一種咖啡? 點擊你愛喝的種類,觀看自己的結果之餘,也能同時看看你身邊同事的潛在性格: 黑咖啡(Black Coffee) 咖啡加糖(Coffee with Sugar) 低因咖啡(Decaf Coffee) 普通咖啡與低因咖啡混合(Half-Caff Coffee) 濃縮咖啡(Espresso) 拿鐵(Latte) 卡布奇諾(Cappuccino) 摩卡(Mocha) 星冰樂(Frappuccino)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1. 黑咖啡(Black Coffee) 根據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研究指出喜歡飲用黑咖啡的人,性格較簡單、直率,不懂掩飾情緒的他們平日容易得罪人,予人一種喜怒無常的印象,但同時亦常被誤會性格自私。 2. 咖啡加糖(Coffee with Sugar) 部份人難以接受咖啡的味道,於是喜歡加糖後才飲用。美國心理學會出版月刊《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雜誌》指出,這類人性格和善,而且關心身邊人的感受,具同情心以及積極聆聽別人的想法。 圖片|Photo by Ben Kolde on Unsplash 3. 低因咖啡(Decaf Coffee) 喜歡低因咖啡的人,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教授 Ramani Durvasula 指出這類人做起事情來十分注重細節,以及時常帶緊張的心情去面對事情,令自己與身邊的人都充滿壓力,更容易產生一種希望控制別人的慾望。 4. 普通咖啡與低因咖啡混合(Half-Caff Coffee) 一半普通咖啡,一半低因的 Espresso 製成;行為食品專家 Juliet A. Boghossian 則指出喜歡混合口味的人大多帶有「拖延症」,較難定下重要決定,難以管理自己做事效率的同時亦難以管理別人。 (延伸閱讀:Pantone 2022 色彩心理測驗:新的一年,你即將創造什麼樣的生活?) 5. 濃縮咖啡(Espresso) 英國身體語言專家 Judi James 和 James Moore 則認為,愛好 Espresso 的人性格較外向,喜歡結交朋友與熱鬧的感覺,而且精力充沛,做事有主見,因此工作起來的效率極快,亦能於辦公室當中為同事提供歡笑、快樂。 6. 拿鐵(Latte) 美國腦神經科醫生 Alan Hirsch 便指出平日喜歡飲用 Latte 的人性格傾向溫柔隨和,亦具有一顆未泯的童心,想法簡單。 而這種性格亦造就出他們喜歡結交新朋友的行為,為人亦甚有義氣和慷概,總是對朋友充滿一定程度的支持。 不過,溫柔的內心下也帶敏感的一面,對於大事情,難於自己判斷與作出決策,時常也需要別人幫忙做決定。 圖片|Photo by Fahmi Fakhrudin on Unsplash 7. 卡布奇諾(Cappuccino) 愛飲用 Cappuccino 的人,美國腦神經科醫生 Alan Hirsch 認為他們個性熱情,具樂觀的心態,亦喜歡關心別人,令身邊的人感到溫暖,不過有時候未免過份關心,希望掌控身邊的人和事,令人感到無窮的壓力。 (你會喜歡:女人迷讀者金句|15 句給自己的溫暖情話:妳的溫柔,要先給自己) 8. 摩卡(Mocha) Mocha 的咖啡味道不濃,相反更重巧克力的味道,香醇濃郁,因此收集了很多不愛咖啡帶酸又微苦味道的人士喜愛。 喜歡飲用 Mocha 的人,美國腦神經科醫生 Alan Hirsch 亦將他們分析為擁有外向主動的性格,為人極度喜歡玩樂,而且具創意,對事情帶有強勁的分析力與獨有的見解; 同時經常活於幻想中,現實與浪漫的選擇下,則傾向較享受浪漫感覺,不過亦是這個原因令他們做事情時難以專心,對於感情亦同樣,較為花心。 9. 星冰樂(Frappuccino) 美國腦神經科醫生 Alan Hirsch 指出,喜歡飲用星冰樂的人具有冒險精神,喜歡接觸與挑戰新事物。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咖啡心理】口味分析隱藏性格 愛Mocha對感情較花心、難專一? December 29,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rnT5G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為什麼有些人總愛在對話中酸人?關係心理學:感到不舒服要讓對方知道 https://ift.tt/32GYFYO 遠流 你是否在許多場合遇到說話無心,卻刺得你滿身不適,甚至多次來回,在你腦內種下煩惱的因子,也許是面對這些話語,我們總是笑笑帶過,所以養成了對方的壞習慣,但其實我們可以做出一些行動,讓對方知道「我不舒服了!」——不喜歡要說出來、不勉強自己,讓我們用沉默和微笑來應對。 文|金有珍 讓人察覺自己受到傷害的方法 我從小就擅長運動,小學時是田徑隊的一員,高中代表全班參加接力賽,出社會後也喜歡馬拉松和劍道。 在學習各種運動的過程中,老師和道館館長們經常對我這麼說:「你的瞬間爆發力很好!」 瞬間爆發力有兩種意思: 肌肉瞬間快速收縮而產生很大的力量。 瞬間判斷後馬上說話或行動的能力很強。 許多專家都這麼說,也因此我可以肯定我身體的瞬間爆發力很好。 問題在於,我希望自己的爆發力不只集中在肌肉上,也能分一點在應對突發狀況的言語能力上。 最近我最常聽到的話是「你變胖了」。我這兩年總共增加了大概十公斤,大家都很驚訝又擔心。 但是聽到只見過幾次的親戚扔過來的炸彈:「怎麼胖了這麼多?」 我的情緒馬上亮起紅燈,緊接著啟動了「不能在這裡發火」的審查功能,在劍道大會上俐落揮劍的我消失了,只剩下臉上露出羞愧笑容的我。如果對方有良好的觀察力,應該就此停下來,但是,他可能是想確認自己的感覺是對的,所以又開口:「你之前不是很瘦嗎?」 我從來沒瘦過,和那個親戚也不常來往。在場的其他人看我笑笑的,異口同聲地說:「沒有啦,她以前也不瘦。」 說完,大家一起哈哈大笑。但我什麼話都說不出口。某一次,我要和大家一起搭某人的車,卻有人輕浮地說:「你那麼胖,還是坐前座吧!」 正要打開前門的我雖然很不舒服,但我沒有果斷地拒絕,而是笑著說:「好啊!」 我總是替自己找藉口,告訴自己這些都是突然發生的,所以很難應付。但是經歷過幾次類似的事件後,我才正視自己一直因為「變胖」相關的評論而受傷的「事實」。 (同場加映:長相被批評?《尚氣》女主角 Awkwafina:比起被刻板印象定型,我更主動告訴大家我是誰) 圖片|Photo by  rainmaker on PIXTA 因為討厭自己的樣子,我甚至閉上眼睛洗澡。 由於不喜歡買新衣服時受到太多注目,所以只去大尺碼的賣場。 我也討厭拍照,看到照片只會讓我發現自己是人群中體型最碩大的,並因此按下刪除按鈕。 每當我因為身材改變而受到攻擊,我很想這樣說: 「你太無禮了!」 「我有這麼好欺負嗎?」 「我不太高興。」 但是,我有時會想,這樣回嘴有什麼用呢?這只會讓我顯得太過敏感且心胸狹窄。 對方可能也只會敷衍地表示自己沒有惡意,並為了讓我消氣,給我沒有靈魂的道歉,甚至可能會說:「你不就是那麼胖嗎?」如果之後必須持續見面,回嘴似乎只會為關係帶來不便。 危機應對能力是一種瞬間爆發力,當我的傷口被他人刺激時,對我來說是個危機。我告訴自己,首先,不要被「何必被這種話傷害」這種價值觀影響。因為受傷本就是他人難以理解的私人情緒,但是我們有必要告知對方我們不舒服。 我們必須堅定、優雅且幽默地回應。然而,只有具備爆發力,才能在一瞬間做出這樣的回應,像我這樣的人很容易徒增副作用,百分之百會結結巴巴地結束對話。 (猜你想看:為別人著想的你,有為自己想嗎?關係心理學:運用「我訊息」,表達內心渴望)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表達自己的不愉快呢? 雖然很難直接發火,但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用「瞬間沉默」來讓對方閉嘴。一般人都會察覺到對方的「瞬間沉默訊號」(我們先相信我們面對的人有這種 sense )。 如果對方仍舊沒有察覺,那我們就進入「第二次沉默」,不回應對方。 此時,也許周遭的人也會替我們說句話。對方察覺到訊號停止說話或道歉後,我們再以微笑回應也不遲。如果和我一樣沒有能果斷、優雅且幽默回應的瞬間爆發力,請不要笑,保持沉默吧。 我們替對方的話劃上句點,給他時間反省。 我想對那些為了培養爆發力而消耗過多精力的人說,瞬間爆發力是與生俱來的,就像我的身體即使改變,也依然能保持同樣的爆發力,不需要勉強自己,就以沉默來應對吧! 本文摘自金有珍的《謝謝你這麼說:守護自己並維持關係,讓日常生活變踏實的語言》。由遠流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謝謝你這麼說:守護自己並維持關係,讓日常生活變踏實的語言》 December 28,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GYFYO

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有些事,一萬年也不會變」《月老》感動金句集,比《那些年》更催淚? https://ift.tt/3JlqSp5 01女生 繼《那些年》後,九把刀再一次通過《月老》寫下觸動人心的告白:有緣時記得深情,緣盡時學習放手。 由九把刀執導,柯震東、王淨、宋芸樺、馬志翔等主演的《月老》優先場已在香港上映,《月老》勇奪金馬三項大獎、多項提名,故事改編自九把刀小說,保留了一貫青春熱血的元素,頗為新鮮的是男女主角超生越死,浪漫卻不失跳脫,聚焦在「緣份」這題目上——每份情都刻骨銘心,卻也都有該放手的時候。 九把刀更自評這是他最好的一份作品、甚至比《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更催淚? 由九把刀執導、柯震東、王淨、宋芸樺、馬志翔主演等主演的《月老》優先場已在香港上映。圖片|《月老》劇照 放手只是換方式陪伴 《月老》劇情講述阿綸(柯震東 飾)死去而去到陰間,為了轉世成人便擔起神職,與 Pinky(王淨 飾)成為「月老」,到人間牽紅線,撮合人間一對對。 不過,後來卻遇到小咪(宋芸樺 飾),令柯震東想起前世種種。 小咪與阿綸是戀人,阿綸費盡千辛萬苦想要為她牽紅線,也不成功,由是為了小咪的幸福,而展開一場真摯又揪心的冒險。 (推薦閱讀:「正向能量始終會回流」暖心動畫《克勞斯:聖誕節的祕密》:關於接納、給予和感受的幸福練習) 《月老》劇情講述阿綸(柯震東 飾)死去而去到陰間,為了轉世成人便擔起神職。圖片|《月老》劇照 喜歡九把刀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觀眾,定會覺得《月老》很有親切感,除了因主角由九把刀「愛將」柯震東與宋芸樺飾演外,過去曾在他執導或編劇的電影裡擔任要角的蔡凡熙、禾浩辰與劉奕兒,均在片中客串,而陳妍希也在電影中以「彩蛋」形式登場。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當年以青春的遺憾來感動觀眾;而在《月老》中,則是說另一種超脫——阿綸縱然已用盡全力、愛得無悔、但緣份卻半點不由人,需要放手的時候,也終得快手。 二人最終陰陽相隔,阿綸最終選擇犧牲自己,不再糾纏,因為離開,只是換個方式陪伴。 (同場加映:「要離開舊情人,要先了解自己的戀愛性質」戀愛三部曲:從佔有,擁有,到放手的愛) 圖片|《月老》劇照 經歷即擁有,最愛不一定要走到最後? 《月老》很努力去渲染深情,阿綸與小咪的「回憶走馬燈」不斷播放;但可幸是電影也沒有忽略「現在」。 「離開」這課題,不斷穿插在電影中,陪伴多年的小狗死去、戀人要陰陽相隔、遭愛人背叛⋯⋯到最後或許會傷心或不甘,但其實經歷就是擁有,最愛不一定要走到最後,就似小咪在電影中,過去的回憶那樣快樂與美好,她可以支撐那麼久。也似電影中一句: 怎麼算是我們長大了?就是開始知道,什麼事都會變來變去的時候。——宋芸樺 緣來緣去,半點不由人,或許看畢電影後,你也會釋懷? (你會喜歡:多久沒和另一半說「謝謝」?長遠親密關係的秘訣:立即回應感受、偶爾深情告白) 《月老》的關係金句 《月老》一貫九把刀風格,充滿深情對白。 有些事,一萬年也不會變。 《月老》 怎麼算是我們長大了?等你開始知道,什麼事都會變來變去的時候。 《月老》 如果你一百歲還沒有人要,那你就嫁給我! 《月老》 最遙遠的距離,就是你在我眼前,你卻不知道我在這裡。 《月老》 我們可能來不及也學不會說再見,所以就期待下次再相遇。 《月老》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月老|九把刀新作比《那些年》更催淚 放手只是換方式陪伴 December 27,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lqSp5

做個有同理心的人,身心都要付出代價?避免「去人性化」,保持對人的關心 https://ift.tt/3Jj0vQB 時報文化 在特定的情形變得冷酷無情,其實是人天生的保護機制?如果想讓世界變得更溫暖,試著採取行動來抵消「去人性化」吧! 文|史帝芬.馬汀、約瑟夫.馬克斯 有時人似乎能約束自己的同理心,導致原本對他人受苦會產生的正向情緒反應變得遲鈍。無法感同身受,會使人較容易違背道德準則與助人的行為規範,言外之意或許是人會積極做一些有違人性的事,或者就只是擦身而過,忽視傳訊者的求助。 只要把不伸出援手合理化,就能輕易忽視柔弱傳訊者所受的苦,這件事真令人不開心。假設富人貝琳達在上班途中,經過一位無家可歸的人,這個衣衫襤褸的人一看就知道飢腸轆轆又沮喪,他舉著牌子請大家給點零錢。 貝琳達可以讓與生俱來的同理心指引她停下腳步放幾個硬幣,也可以用理性來壓抑這些感情,例如告訴自己,她不可能給每一位無家可歸的人錢、這個人可能把錢花在酒精和毒品上、她的捐款無法解決問題,反而鼓勵這個人繼續乞討,捐給街友慈善團體或許比較合理。 這些反對意見是否具正當性另當別論,重點是當這些反對意見容許她不去同理和幫助時,也使她對自己的決定感到心安理得。 為了限制自己不對脆弱的人表現同理心,有個認知的對策是無視他們具備的人性特質。 圖片|Photo by Francesco Tommasini on Unsplash 普林斯頓大學的近期研究顯示,當我們看到不堪的人,例如街友或吸毒上癮者,腦部負責理解他人的部位會變得不活躍,換言之,我們認為這些人較不具人性特質,他們的道德價值在他人眼中大幅降低,於是我們不表現憐憫或慈悲,對這些人的感情降到最低點。 去人性化在人類行為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某些情況下是我們自身的幸福感甚至生存的關鍵。例如士兵對於朝自己開火的敵人有同理心,或者受害者對攻擊自己的人立刻產生慈悲心都不是好事。 同樣地,當一位體重 250 磅、高頭大馬的後衛球員進攻將對手球員狠狠擊潰時,如果他能體會對方的痛苦,將大大減弱其戰力。如果我們察覺到某人的威脅,將他們去人性化,就能使我們採取更有效的防守或攻擊行動。 有時稍稍去人性化也有心理學上的重要好處。這聽起來是缺乏同情心,但其實做個有同理心的人,身心都要付出代價。研究已知,長時間和情緒沮喪的人在一起,自己也會開始沮喪,尤其是交情深的人。 (你會喜歡:想遠離有毒關係該怎麼辦?自我引導必修:這次別再當關係的拯救者) 同理可能是雙面刃,對社交團體的日常互動來說非常重要,但由於同理他人會有情感被勒索之虞,在某些情況下被證實不具建設性。 醫師等醫療工作者在跟沮喪的病人互動時感受對方的痛苦,可能產生情緒耗竭,導致無法應付工作需求,相反地,設法避免對病人產生親密的情感連結(例如不去思考某位病人的情緒,如希望、憐憫和悲觀),較少有身心俱疲的症狀發生。 這不僅對醫療專業人員來說是件好事,對病人也是。 有些研究發現,當醫療人員將病人的照片附在他們的筆記本時,比較會關懷病人並努力工作。但是荷蘭的研究人員尤里斯.拉馬斯(Joris Lammers)和戴德里克.史戴普(Deiderik Stapel)表示,忽視患者人性特質的醫師,比較容易推薦痛苦但較有療效的治療法,而不是較不難受的替代方案。這個兩難具體說明地位導向與感情導向的傳訊者之間的矛盾。 如果你是病人,會比較喜歡一位低估你的人性面,卻提出一個較有效但較痛苦的治療方式,還是一位感情較豐富的醫療人員,同理你的感受,因此做出一個較體貼、但可能較沒有效的治療計畫? 我們猜大部分的人是兩者的好處都要,但兩者的缺點都不要! 圖片|Photo by Matheus Ferrero on Unsplash 柔弱傳訊者對目前面臨的困境該負多大責任或該不該受苦,會影響大家對這個傳訊者去人性化的程度。如果一位弱勢傳訊者要為自己的處境負唯一且全盤的責任,他的所作所為幾乎可以保證一定會失敗而受苦,就不宜太同情這樣的人。 懲罰和痛苦是為了防止一些人做出愚蠢、災難性且自我毀滅的舉動,也難怪如果突然發現柔弱傳訊者受的苦難是咎由自取,會立刻使人不願報以感情和關懷。 凱.費謝(Kai Fehse)領軍的神經科學研究,對於當人認為某人受苦是罪有應得時的心智歷程,提供非常有趣的深入觀察。參與者被要求閱讀一篇交通事故報導的兩個版本,兩個版本都寫著「有名男子在高速公路的車禍中喪生⋯⋯」,但一個版本接著寫「他在彎道超車時不慎」,另一個版本寫他「是四個孩子的父親」。 讀了第一個版本的人,會認為他要對自己的命運負責,因此不值得憐憫。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收集到的神經學資料表示,當人認定受害者是咎由自取時,腦部負責啟動悲憫反應的區域(左島、內側前額葉皮質和前扣帶迴),就被腦部的另一個區域(背外側前額葉)抑制。 儘管這麼說有過度簡化之虞,但人腦顯然非常善於歸罪,會抑制想付出感情和同理犯錯者的衝動。 這項研究有個言外之意,那就是人類可能會出於本能去找一些證據,來證明脆弱無助的人受苦是自作自受,強暴的受害者為這種心智過程提供清楚且令人難忘的例子。 許多紀錄顯示,遭受性攻擊者往往被忽視,有時被迫承受部分的過錯。 「大半夜的獨自行走,不被強暴才怪。」 「看她穿得多誘人。」 「她一看就知道喝了酒,誰曉得還服用了什麼東西?」 「是她引導對方的,不然她以為會如何?」 用這種方式責怪受害者,忽視他們的沮喪以及需要的安慰和補償,將自己缺乏同理心的行為正當化,避免因為感同身受的痛苦而哀傷。 基本上,腦部似乎會積極尋找不該付出同理心的理由,以避免因為同理一位脆弱無助者的訊息而造成情緒耗損。 (延伸閱讀:「他性侵我,卻說我有責任」 性侵受害者的自白) 圖片|Photo by Alexander Popov on Unsplash 保持對人的關心 柔弱傳訊者的苦難可能令人擔心,特別是那些因為某些理由,而被原本可以伸出援手的人去人性化。但是,有幾種方法,可以讓那些沒有自動引起他人同情的柔弱傳訊者贏得些許關心。 其中一種方法是強調我們與他人的共同之處,也就是建立感情。有證據顯示,當旁觀者感覺與弱勢的意外事件受害者有些共同點,例如國籍,就比較願意伸出援手。察覺差異點可能造成團體之間的敵意,而相對微小的相似點則可能有強大的正面效果。 一群支持曼徹斯特聯隊的英國足球隊球迷,剛剛做完一份問卷,問他們喜歡球隊的哪些地方,然後被要求從一棟建築物走到另一棟,這時他們看到一位擦身而過的慢跑者跌倒,事實上這位慢跑者是蘭卡斯特大學研究團隊的一員,而且是假裝受傷。 在第一個情況中,他穿一件白色素面上衣,第二個情況是一件曼聯足球隊的上衣,第三個情況是穿一件曼聯隊的死對頭利物浦隊的上衣。 圖片|Photo by Alexas_Fotos on Unsplash 85% 的情況中,當慢跑者身穿曼聯隊上衣時,這群支持者會自願停下腳步協助,但是當他穿著中性或死對頭的上衣時,只有 30% 的人願意協助。每個情況的訊息都一樣:「我跌倒了,請幫幫忙。」不同的是人對於這個有難的人是否有某種感情。 如果這份研究證明大部分的人本能上已經知道的──強調敵對和差異性必定能激起團體間的敵意──接下來的研究則強調如何降低敵意。 在一份後續的研究中,曼聯球迷被問到作為足球迷對他們來說有哪些好處,而不是問他們喜歡球隊的哪些地方,在後來遇到受傷的慢跑者時,這群之前思考過為何喜歡足球運動的球迷,會把注意力聚焦在身分認同的共同面而非敵對面,因而較願意停下腳步,幫助需要幫助的敵人。 另一種增進感情的方法,當然是降低去人性化的抵消力量,方法是邀請大家彼此互動,或者想像屬於另一隊伍的情況。 研究顯示不同團體間經常愉快互動,能提高信賴度、同理心和寬恕心,即使他們來自迥然不同的社群,例如北愛爾蘭和義大利的敵對區域。 即使請四年級學童想像自己和年齡相仿的移民兒童互動的情形,或者叫青少年閱讀以文化交流為主題的書籍,都顯示能降低去人性化的現象,使人較願意和不認識的移民兒童交朋友,這群以往被「圈內人」忽視或拒絕的人。 (同場加映:D&I 策略間|「為女孩做足準備!」樂高玩具不分性別,打造多元共融的社會) 鼓勵大家聚焦在柔弱傳訊者的人性面,也可能降低去人性化。 當拉撒那.哈利斯(Lasana Harris)和蘇珊.費斯克(Susan Fiske)等研究人員,向研究參與者出示街友和毒癮者的相片,典型的反應是厭惡。掃描參與者的腦部發現,他們的神經中樞區域較不活躍,這個區域通常是人在思忖他人內心時會活動的。 簡單來說,參與者將他們去人性化。然而當參與者在看照片時被問:「這個人喜歡吃紅蘿蔔嗎?」腦部掃描的神經中樞資料表示現在這些區域動了起來,換言之,參與者正在將這位先前厭惡的傳訊者加以人性化。 當參與者開始思索柔弱傳訊者,傳訊者也變得比較有「人味」。這也說明慈善團體等弱勢者的中介,最好不要光是談論實際的援助措施,也要強調與我們共有的人性面 本文摘自史帝芬.馬汀、約瑟夫.馬克斯的《憑什麼相信你?:掌握8大影響力特質,增強自身可信度,洞悉他人話語背後的真相》。由時報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憑什麼相信你?:掌握8大影響力特質,增強自身可信度,洞悉他人話語背後的真相》 December 27,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j0vQB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耶誕老人與男友一年只能見一次」溫馨彩虹廣告:紀念挪威同志除罪化 50 週年 https://ift.tt/3enWNqI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挪威郵政推出廣告,慶祝同志除罪化 50 週年,溫馨的故事感動上百萬網友。 耶誕節將至,在這個意味著傳遞溫馨與愛的節日中,挪威郵政推出廣告紀念挪威同志除罪化於 2022 年屆滿 50 週年,影片描述一名男子哈利意外在某年的耶誕節碰上了來送禮物的耶誕老人,兩人每年只會見上一面,但卻漸漸愛上了彼此,浪漫動人情節感動不少網友,短短不到 4 分鐘的廣告,目前已在全球創下超過 170 萬次的瀏覽量。 ▲耶誕老人和情人終於能相聚。圖片|影片截圖 當哈利遇見耶誕老人⋯⋯ 耶誕節的深夜,哈利在家中聽到聲響,走到客廳才發現是耶誕老人,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兩人愣住彼此凝視,不久後耶誕老人匆忙離去,只留下看著煙囪的哈利。 隔年的耶誕節,還沒睡的哈利發現耶誕老人仔細的看了他的照片,他決定親手做個禮物送他; 再下一個耶誕節,盛裝打扮、噴了香水的哈利在沙發上等著等著就睡著了,醒來發現耶誕老人就坐在他面前,還取笑他:「你打鼾了。」 他收到耶誕老人親手送過來的禮物,還有一句承諾:「明年我會再過來。」 每年此時他們相見、愉快相處,但有成千上萬禮物要送的耶誕老人不能待太久,哈利為他一年一度的到來開心,也為他的離去寂寞思念落淚,他寄出自己真正的耶誕願望:親愛的耶誕老人,我唯一想要的耶誕節禮物是你⋯⋯。 照慣例精心打扮的哈利,還沒等來耶誕老人,卻先等到了挪威郵政送的包裹,收了包裹進門後,終於見到讓他想念不已的情人,「今年找了些幫手⋯⋯所以我可以跟你在一起」,兩人深情擁吻。 (你會喜歡:「正向能量始終會回流」暖心動畫《克勞斯:聖誕節的祕密》:關於接納、給予和感受的幸福練習) 紀念挪威同志除罪化 50 週年 挪威郵政在影片結尾寫上:「2022 年,挪威迎來『我們都能愛己所愛』50 週年。此致:我們所有人,來自:我們所有人,耶誕節快樂、新年快樂!」廣告一出讓不少人感動得熱淚盈眶。 據 Sky News 報導,挪威郵政行銷總監莫妮卡.索爾柏格(Monica Solberg)表示:「挪威郵政是多元包容的工作場所,我們想用這個美好的愛情故事慶祝同志除罪化的 50 週年。」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靈感來自 1989 年的電影《當哈利遇上莎莉》,巧妙地延伸了去年的廣告創意,去年影片中,耶誕老人因為挪威郵政幫忙送禮物,讓他失去一堆生意而氣炸,但今年的廣告中,耶誕老人反而慶幸有挪威郵政的存在,讓他終於可以在這個夜晚和情人相聚。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2021新北耶誕城12/3登場!全台唯一樂高光雕秀、14米LEGO聖誕老人必拍 陸劇5位人氣實力派女星!白鹿水龍頭式哭戲上熱搜,楊紫神級哭戲渲染力十足 「誠品禮物節」來了!推逾萬種設計選品,與世界展望會攜手公益,當孩子的耶誕老人~ December 24,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nWNqI

你已經夠好了!關係心理學:珍惜那個會說「你很棒」的人 https://ift.tt/3HdcCNs 天下雜誌出版 「當時我們都未曾預期,後來會成為彼此事業與人生的夥伴。」透過對你說「你很棒」的人,分辨出真正在乎你的人,也許他會伴你一生。 文|川原卓巳 珍惜那個會說「你很棒」的人 我從小在日本廣島的一座小島上生活,直到高中以前,都在當地的公立學校就讀,後來因為考上大學才離開故鄉前往東京生活。 到東京後,迎接我的是滿滿的衝擊和迷惘,直到即將畢業,學校發下來就業意向調查表,我甚至不知道怎麼下筆,我不知道我的未來在哪。 過了十五年後,我卻能發自內心地告訴所有人,我很喜歡現在的自己,甚至每天早上對自己說:「你是個很棒的人。」會有這麼大的轉變,是因為我遇到我的妻子,麻理惠是第一個跟說我「你已經夠好了」的人。 圖片|Photo by prana on PIXTA 從踏入社會後,我遇到的人總是對我說「你應該還可以更好」、「再努力一點吧」我也將這些話放在心上,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並且追求更多、更好、更強大的自己。 這也是普世的價值觀,但就像我們不斷提到的「只有你是最重要的」那些別人的期許、符合社會價值的評論,真的能幫助你提升價值嗎?真的能突顯你的魅力嗎? 當然是不可能,我們就回過頭來想,那些這樣告誡你的人都成功了嗎?都成為令你敬佩的人了嗎?或是受到全世界的推崇?所以,大可不必管那些聲音,因為只有你知道自己的特質,知道自己最舒適的環境在哪裡。 (延伸閱讀:真正的做自己,是拿掉社會角色與職場頭銜,還知道自己是誰) 一定會有個人,真心地認同你 話說回來,如果你遇到一個能跟你說「你很棒、你超了不起」的人,那一定要好好珍惜。如果你還沒有遇到,就去尋找,建議你可以找個你感興趣的團體,或是你想學習的主題的社群,相信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也會找到真心肯定你、欣賞你的人。 我之所以會認識麻理惠,也是我在大學時期一起參加了一個校外的活動,在要前往會場的電梯裡我和她互換了名片,我記得那天她穿著飄逸的洋裝、拿著一張粉紅色四邊還刻意作成圓角、看起來「非常女生」的名片給我,我對她的第一印象是:「這女孩好像怪怪的,還有什麼是整理顧問?」 當時我們都未曾預期,後來會成為彼此事業與人生的夥伴。 與她再相遇是六年之後,那時我在人資訓練公司工作,每天專注於服務我手上的每個客戶。但麻理惠跟我說:「你是個這麼棒的人,應該可以去看看更廣闊的世界。」 她的這句話點醒了我,後來我思考了一陣子,決定辭掉工作和她一起到美國發展。當時我同時也報考了耶魯大學,如果那時候沒有接到錄取通知,我可能就不會去了,也不會和麻理惠結婚,感謝耶魯大學錄取我! 本文出自川原卓巳的《我要的新人生》,由天下雜誌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要的新人生》 December 24,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dcCNs

藝術家撒古流涉性侵爭議,疑以「北美館」之名義施壓噤聲 https://ift.tt/3FtGdBx UDN 北市議員黃郁芬同性侵受害者委任律師,揭露藝術家撒古流.巴瓦瓦隆涉性侵和試圖施壓受害者。 文|記者 鍾維軒 台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第59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卻爆出台灣代表撒古流.巴瓦瓦隆(Sakuliu Pavavaljung)疑涉性侵案引爭議,北美館因此暫緩台灣館展出。 北市議員黃郁芬今與受害者律師舉辦記者會,揭露撒古流及其親友仍假借北美館名義,向受害者施壓、要求和解與噤聲。 台北市議員黃郁芬與委任律師黃昱中舉行記者會,控訴撒古流借北美館名義施壓遭性侵的被害者 C 女。圖片|UDN(記者鍾維軒/攝影) 受害者委任律師黃昱中指出,年僅 19 歲的「C 女」遭撒古流性侵得逞後,加害者欲私下撮和雙方和解,起初 C 女只希望能取得撒古流的認錯自白書,但撒古流始終迴避,C 女事後發現撒古流為性暴力慣犯,不願對公眾坦承犯行,在 C 女同意下,才由郭姓藝術家友人書寫「小鎮故事」一文張貼於社群媒體。 (延伸閱讀:「被性侵的痛苦並不停止於那一晚」性侵倖存者的自白:創傷,從來不是忘記就能好起來) 撒古流.巴瓦瓦隆(Sakuliu Pavavaljung)。圖片|北美館 提供 黃昱中說,性侵案在新聞曝光後,撒古流與其親友卻多方施壓,不但在未經 C 女同意下,對外發布雙方已經和解的說明,更通過各種私下管道,強行要求的 C 女簽署「和解書」。 黃昱中還直接在現場播放 12 月 18 日雙方電話內容,撒古流的同居人「亞粟」要求 C 女和解。 亞粟多次提到背後是北美館施壓,表示這是「國家委託的任務」,也強調來自館方的壓力很大「快承受不住」,還稱「一家已經沒飯吃,雖然撒古流是累犯,但已經受到處罰」。 黃昱中認為,若亞粟發言為真,北美館與撒古流根本是沆瀣一氣,和性侵加害者組成共犯結構;若亞粟所言為虛,北美館也應該主動查明,撒古流是否有在外假借北美館名譽,施壓性侵事件受害者。 黃郁芬最後表示,北美館作為台灣藝術領域標竿與代表,以及推舉撒古流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之主辦單位,不應置身事外,更不該以「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的態度面對性侵爭議,棄守公共藝術價值。 黃郁芬呼籲,北美館應正面回應,並盡速解除與撒古流在威尼斯雙年展的合作計畫,以展現對性暴力零容忍的態度。 本文授權轉載至 Udn,原文詳見合作藝術家撒古流涉性侵惹議 議員籲北美館解約 December 24,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tGdBx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為你挑劇|最美台劇《茶金》大時代下的惆悵,坎坷的總是芬芳 https://ift.tt/3FswGee 文青汪 被譽為最美台劇之稱的《茶金》,女主角接手父親的企業,打造茶葉王國的恢宏氣度之外,再配上魏如萱〈查有此人〉,令整部劇像一杯好茶,在心中回甘。(內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近日蟬聯 Netflix 排行榜冠亞軍的話題台劇《華燈初上》與《茶金》,兩部調性截然不同,但我個人都非常驚艷。 《華燈》像一杯刺激的烈酒,七情六慾配上乾柴烈火,一把燒起整條林森北路的愛恨情仇。《茶金》則像一壺暖心的熱茶,千言萬語慢火小燉,緩緩的襯托出一個世代的茶業王國。 今年台劇百花齊放,雖然路線各有千秋,但我想,若論氣質擔當《茶金》號稱最美台劇是當之無愧。 圖片|《茶金》劇照 本片由《我們與惡的距離》導演林君陽執導,連俞涵、溫昇豪、郭子乾、李杏、薛仕凌等人領銜主演,宛如一部時光機穿梭回 1950 年代。 一樣是描述復古的台灣,《茶金》調性畫面非常雋永,美術場景更勝其他,從茶廠、茶園到洋房大場景,從燈光、服裝到道具小細節,每一幕都美到讓人嘆息。 光是女主角的服裝 12 集就換了 88 套,每套無論洋裝、窄裙、套裝、絲巾都非常講究,其中 45 套還是特別訂製,讓觀眾感受到大家閨秀的成長環境。 開場影片與結尾更是極具巧思,魏如萱的片尾曲〈查有此人〉細緻的嗓音把客語唱的既優雅又時髦,每集結尾選擇不同的歌曲片段,動人心弦整個美到我捨不得快轉。 (你會喜歡:專訪魏如萱:得知懷孕時,我第一個念頭就是「完了」) 《茶金》敘說日治時代結束、國民政府遷台初期,當時台灣金融處於動盪狀態,通貨膨張物價飛漲,錢不斷貶值,在混亂商戰中連帶讓茶葉家族生意衰退⋯⋯ 女主角接手父親企業,顛覆當年沒有「女商人」,在各方角力的「茶葉戰爭」中,親自帶領日光茶廠走向世界。 看《茶金》可以看到經營企業管理的商道,父女在面對經濟與社會變遷,在多元轉型與堅持傳統專業之間的拿捏,創業掌門人的選擇,牽一髮而動全軍,特別不容易。 吉桑與薏心「以人為本」的初心讓我好感動,最後落下許多淚水。  圖片|《茶金》劇照 女人可以是大家閨秀,也可以是大企業家 除此之外還可以看到女力崛起的部分,即便是 70 年前的她們,也具有女性自覺,不甘一生只是平凡嫁人,女性可以是縱橫商場的企業家,也可以是掌舵整間茶廠的茶師傅。 然而這並不只是一個平面的逆轉勝勵志故事,這是一段有裂縫且入味的人生。分享其中一段我很喜歡的台詞: 吉桑:「你認為世界上是上坡的路比較多,還是下坡的路比較多?」 KK:「基本上應該是一樣的,因為有上坡就一定有下坡。」 吉桑:「實際上世界就是因為有上坡跟下坡,所以才會這麼美麗。雖然爬坡很費力,但視野會越來越廣,事情不是越困難,就顯得珍貴嗎?」 我覺得這段道出這部劇的「道」。 人生有起有落,事業有興有衰,高低處各有它的風景,如果行到水窮處,那就坐看雲起時。縱然被時局打壓有滿腔不公想訴說,在《茶金》裡這些怒火最後也只化為火紅的天空。 命運有意提問,但人生卻豈能事事盡人意。許多橋段惆悵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茶金》含蓄且臣服,是最後順流命數的時代大河劇。 (同場加映:為你挑劇|時代劇也能很前衛!《茶金》拍出高段的愛情觀) 圖片|《茶金》劇照 以下涉及劇情: 這部的感情線也是內斂的盡在不言中,一段又一段無果之戀,雖然無法在現實體現但在我心裡查有此人,不論是靳將軍、文貴、薏心、KK、夏老闆都如此無奈,交織出上個世代的遺憾。 KK 對薏心有情嗎? 圖片|《茶金》劇照 KK 對薏心來說,就是她的一雙眼,帶著她看到世界的樣貌。 在夜半時分的綠豆湯裡,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機處理,在夕陽餘暉灑落的頂樓裡走近,卻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只能分道揚鑣的走遠。 最後我們終於能驚鴻一瞥稿紙上的「心」,隱忍又克制的字跡,那曾經輕輕放在心上的不著痕跡,讓堅強的薏心潰堤。 薏心對文貴有情嗎? 圖片|《茶金》劇照 我不確定,這份感情感覺參雜了很多事業政治因素。文貴雖然是日光好女婿的不二人選,但有時候愛情就是沒辦法努力。最後只知道還未萌芽的戀情跟著倒下的日光茶廠一起永遠的埋葬了。 「你先掛電話」是薏心最後的溫柔。 或許曾經的心動,也只能伴隨著時代的洪流放手。結局每個角色都是大時代下的犧牲品,說不出口的惆悵盪氣迴腸在觀眾心中,更顯《茶金》獨有的雋永氣息,像品一杯好茶,在我心中回甘。 (延伸閱讀:為你挑劇|「不要對我有所期望!」《華燈初上》江瀚——那些戀愛經驗裡的逃避型戀人) December 23,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swGee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聖誕療癒金句!來自呱吉、泰辣、阿卡貝拉、何妤玟、陳艾琳、電商人妻的祝福與鼓勵 https://ift.tt/3yYUsfq 女人迷編輯 Emilie 沐浴在 2021 年末靜謐的聖誕氛圍,女人迷邀請 呱吉、泰辣、阿卡貝拉、何妤玟、陳艾琳、電商人妻,給你最真摯的手寫祝福——不論你身處歡鬧或是寧靜,願與你一起,走過如常四季。 在冷冷的冬夜中,是什麼溫暖,足以融入你心頭?可能是一杯熱飲,可能是一盞蠟燭,可能是久疏聯絡的朋友,捎來一句真心的問候。 總會有那麼幾句話、那麼幾行字,在不經意時,跌進心扉。即使你不知道是誰寫下的文字,依舊感到親切無比;即使在孤單一人的房間,你也知道有人懂你。 女人迷懂你,也想在冬夜寒風中溫暖你 為了因應聖誕節與年末的到來,我們邀請了六位 KOL 與藝人手寫自己原創的金句,我們希望這些句子既是陪伴也是祝福,為 2021 年劃下一個完滿的句點,為 2022 年打開一個你喜歡的世界。 妳與妳心裏的小女孩都是完美的。 呱吉 「完美」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一個既定的事實,因為獨一無二的你,無人可取代。 學會脆弱,可使你更堅強。 泰辣 人人都曾受傷,但正是因為脆弱的一面,我們更懂得什麼叫做堅強。 不論現在在什麼狀態,不要害怕也不要擔心,請大大方方的,走出自己的路。 阿卡貝拉 世界這麼大,跟妳愛的人去旅行吧! 阿卡貝拉 想活出什麼樣的自己,我們可以邊想邊前進;珍惜身邊愛我們的人,因為我們也很愛他們。 謝謝所有過去,讓現在的我更完整。 何妤玟 不謝謝傷過我們的人,但謝謝每一次的療癒,每一次成就了更完整的自己。 所有困難,都是通往美好未來的必經過程。 陳艾琳 我不是在美好未來,就是在往美好未來的路上。每一次的困難,都是一種必然;每一次的克服,都使我更趨完滿。 忠實自我,你就是人生的亮點。 電商人妻 成為自己的亮點,寫下你的驕傲故事,生命若是一本書,書名就是你的名字。 (你會喜歡:編輯精選!小資族送禮 4 原則:不論聖誕或新年,你的每個日子都有我的祝福) 記得不論何時,你都不是一個人 這個世界,總有不溫柔的時候,在人生中不同的時刻,我們面臨著不同的難題。 ——但,我們要的其實很簡單。 在陷入低潮的時候,就像那些從沒遠去的好友伸出手一般,我們也需要「拉自己一把」的金句,將我們從迷茫中點醒。 女人迷原創首套「Flow with life 金句牌卡」收錄 9 位重量級女人迷站上作者、聯名華文暢銷作家「不朽」、還有那些陪你走過無數時刻的「女人迷經典專欄」,如:關係日記、單身日記、運動小姐、Handsome Lady、女人迷兒說工作。 準備了這麼多,就是為了讓你知道: 「你擁有自己,你並不孤單。」——單身日記 「你的溫柔,要先給自己。」——女人迷讀者來信 「熱愛自己也是熱愛世界的一種方式。」——不朽 「你有能力帶自己去任何遠方。」——女人迷深度專訪 「你僅只是你,就足夠好了。」——Beautiful Man 是的,你只要是你,就足夠好了。但是金句牌卡還想再更進一步,因為我們知道⋯⋯ 在難過的時候,你需要溫暖抱抱; 在退縮的時候,你需要一點鼓勵; 在猶豫的時候,你需要一點推力; 在迷路的時候,你需要一點提醒。 商品連結請點我 2022 年,你想要遇見什麼光? 「生活沒有捷徑,人生自有季節。」——許菁芳 在光芒之中,伸伸懶腰,歡快地迎接新的一年;看看腳下,問問自己,你想要怎麼準備? 「相信我,你很重要。答應我,這一年你會為自己做好每個選擇。」——張瑋軒 抽一張牌,絢爛的世界閃耀在心底——Flow with life 金句牌卡,隨時隨地,只為你。 商品連結請點我 December 22,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yYUsfq

編輯精選!小資族送禮 4 原則:不論聖誕或新年,你的每個日子都有我的祝福 https://ift.tt/3ed1hAt 女人迷編輯 Emilie 如果你不知道要送什麼禮物、怎麼挑選,跟著這四項挑選指南,一定不會錯!女人迷編輯精選小資族獨特選品,禮輕情意重,溫馨又實用,適合送給伴侶和朋友。 冬雨綿綿,聖誕音樂滿街,又到了交換禮物的季節!不論是公司、社團或朋友間揪起的活動,到了年末,常常除了吃飯之外,還會玩交換禮物的遊戲。這令人苦惱,卻也是這個季節專屬的樂趣。 伴侶、家人、朋友,甚至是曖昧對象,也都會把握聖誕節到新年年初的機會,跟著這場「送禮炫風」,將自己的心意,以「過去一年」的感謝,與「新的一年」的祝福之名,濃縮在禮物裡,穩穩地傳遞出去。 禮物要怎麼挑?——跟著 4 項挑選指南不會錯! 最懂你的女人迷知道,對於收禮物的那方,見禮如見人——你送什麼樣的禮品,就會被解讀成什麼樣的心意。 不過市面上的禮品五花八門,讓你產生選擇障礙怎麼辦?到底要怎麼「送禮送到心坎裡」呢? 別擔心,女人迷已經幫你想好了!以下 4 種挑選指南,絕對是你選禮物的重要關鍵: 1. 實用性 你有沒有打開禮物,結果第一印象是「收到垃圾」的經驗?如果送了一些完全用不著的東西,堆在家簡直像多餘的無用物,收到了一點也不開心⋯⋯ 這個時候最需要的就是實用度!平常我們可以觀察送禮對象的習慣,看看他缺少什麼?喜歡什麼顏色?所謂送禮送到心坎裡,絕對是要正中他的喜好,才會讓對方用這個禮物,用得長長久久。 2. 預算 如果你是小資女,那預算的考慮是一定的,不是說不願意花大錢,而是我們追求高 CP 值!常見的交換禮物活動,會設定預算是 500 元,如果是送好友的話可能會到 1,000 元,如果是送給伴侶或是曖昧對象,那價格就不是問題啦。 3. 獨特性 如果在秀出你的禮物時,你不想拿出手的跟隔壁李小姐和同事陳先生一樣,那該怎麼辦才好? 雖說送常見的品牌與禮品內容,基本上不太會踩雷,可是也不會讓人對你產生深刻的印象,於是你的禮物就跌進了禮物洪流之中,當別人看到禮物時,一不小心就會忘記這是誰送的⋯⋯ 所以你的禮物是否有選出特色,讓人一看就記得,也是「送禮送到心坎裡」的關鍵之一! 4. 美感 就跟見面的第一印象一樣,拿到禮物的第一眼,就決定了收禮者的愉悅程度! 從禮品的實體設計,顏色與形狀,到外殼包裝的細緻,都在在呈現出設計者的美感高度。有些禮物在拿到的當下,你知道你不一定用得到,甚至你還不確定要怎麼使用,可是它所蘊含的美麗精緻,就會直接吸引收禮者的目光。 「謝謝你,我好喜歡你送的禮物。」我想這一句是所有送禮人,最想聽到的話語。 Womany 聖誕/新年禮物精選排行榜 Top 7: 以下精選 7 項女人迷的原創商品,是在多達數百樣商品中,編輯所精挑細選的,也都符合小資族「容易入手」的條件。 從內容巧思到外部包裝,滿滿精緻心意,美感一百分,女人迷真心品質保證,一定讓收到禮物的人,直呼驚奇——然後問你在哪裡買的! 那麼,就讓我們從最具年度代表性的第一項開始⋯⋯ 1. 2022 play with time 手帳單本——每一步都映著光芒 商品頁面連結請點 沒有什麼比手寫字,更能記錄真實的自己,透過親手一筆一劃,將日子活得更有意識,因為每天多留十分鐘給自己,才是真正長情的陪伴。 不過,如果你想送 2022 年的手帳給那個「他/她」,你可能需要煩惱一下,因為這三種顏色「恆常綠」、「瞬時黃」、「不朽白」都太美了!但不論你送哪一個,對方一定都喜歡,因為裡面都有滿滿的金句,印在 68 磅頂級日本巴川紙上,陪伴 2022 年 365 個日常。 2. Flow with life 金句牌卡——每天一張獲得力量 商品頁面連結請點 我們都知道,日子有時不那麼溫柔⋯⋯ 在難過的時候,你需要溫暖抱抱; 在退縮的時候,你需要一點鼓勵; 在猶豫的時候,你需要一點推力; 在迷路的時候,你需要一點提醒。 70 張金句牌卡,四種分類,選擇你需要獲得的力量;如果你願意,也可以送這組牌卡給你的伴侶或朋友,與他們分享你的力量! 3. ME TIME 女私沐浴露——給身體最佳安全感 商品頁面連結請點 有什麼專屬禮物是送給女性的?送天然成分的洗沐用品準沒錯! 今年是 ME TIME 頂級私密沐浴露,六年來首度升級。不論是送禮或自用,用過之後你會發現,給身體安全感,原來這麼簡單! 4. IT’S TIME 來點蠟燭(70g)——體驗燭光的魔力 商品頁面連結請點 如果你有點香氛蠟燭的習慣,你可能會想分享給朋友,邀請他一同體驗徜徉在小小燭光所帶來的魔力,散發 100% 純天然的香氣,不會釋放有害物質,用起來好安心。 不過如果還沒有這種習慣,那麼也許正是時候體驗看看! 5. 臉紅紅深度床遊牌卡——自己和自己好好玩 商品頁面連結請點 如果你想送禮的對象,對於探索自己的身體與性慾有點害羞,那不妨送他這組「臉紅紅深度床遊牌卡:Make Love To Myself 自助親密」,絕對讓對方在害羞之餘,眼睛一亮! 這套牌卡內含 40 種與自己的親密體驗牌卡,與一份指引手冊,內含三組引導音檔,不論是新手或老司機,都有路線可以指引,即使一個人,也不會在探索慾望的世界裡迷路。 讓伴侶探索自己、讓朋友探索自己、讓自己探索自己——透過「臉紅紅深度床遊牌卡」,點亮身體的愉悅小宇宙,獲得更美好的性愛體驗! 6. 臉紅紅深度床遊牌卡——想和伴侶放肆大玩 商品頁面連結請點 如果你想和伴侶有更好的性愛體驗,這一組絕對是最好的明示+暗示! 「臉紅紅深度床遊牌卡:A loving foreplay 混打前戲」內含 40 種遊戲提案牌卡+一套行前指引手冊,讓你的性愛遊戲,絕無冷場,帶你展開心動的每一日 「Let's Play, Never enough!」 7. Shape of Love 關係訂製牌卡——關係教練再次出擊 商品頁面連結請點 女人迷的原創商品中廣受好評的《關係同步牌卡》,在眾多使用者的好評回饋與敲碗之下,即將在 2022 年出產第二彈! 這是一套解析愛情真實樣貌的牌卡,不僅適合送給你在乎的人,更適合送給自己,因為⋯⋯ 當我們能成為最真實的自己,也能遇到最迷人的愛情。 如果,你想來份最貴重的⋯⋯! 本質大學——改變一生的成長禮 其實,真正最好的禮物未必是實體,而是一輩子可以帶著走的東西,那樣的成長禮物,就不會被埋藏在角落,而是融入於靈魂之中。 「本質大學」的使命是幫助每個人成為自我生命的引導師,幫助大家看見天賦,並且知道如何應用天賦,以及找到一群有共同天賦熱情的人,一起展現影響力。 課程中有 30+ 位大師(或導師)悉心引路,帶領每個獨一無二的自己,共創足以改變一生的一年。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本質大學的內容」,連結請點我; 如果你直接免費聽聽看「本質大學的講座」,連結請點我。 禮輕情意重,祝來年順流有光 以上是編輯精選 Womany Shop 網路商店中,符合所有挑選指南的經典原創商品,看到喜歡的就不用猶豫,網路下訂,直接送到對方家裡,讓你的真心誠意一覽無遺! 當對方問說怎麼送這麼別緻的禮物?——請回答:「對你,我就是大手筆的愛!」 因為有些愛不用特別說出口,光是送禮就能看出你的用心。 如果覺得 Womany 聖誕節禮物精選排行榜 Top 7 很精彩,但是還沒滿足你、想再挑更多聖誕/新年禮品的話,請點網址傳送門:https://womany.net/s/z5kkf82——Womany Shop 精選數百項商品,一定有什麼能打中你的心! December 22,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d1hAt

摩羯座冷漠無情?其實是成熟務實、獨立自主! https://ift.tt/3moo4NW 塔羅筆記 摩羯座真的是工作狂又務實冷漠嗎?分享 6 個關於摩羯座的秘辛,讓你對摩羯座改觀! 常聽人說摩羯座是工作狂;而且冷漠無情,務實得可以,分手下一秒就能好好去上班,好像一點感情都沒有似的。身為土象星座的他們,外表感覺很冷漠,其實內心是火熱的、很善良,有苦都往肚裡吞。 若真的認為他們冷酷無情,可就太誤會他們啦!以下這 6 點關於摩羯座的秘辛,或許能讓你一解對他們的天大誤會喔! 1. 說他冷漠無情?只不過務實得要命 土象星座有三個,而摩羯座更是土象星座中的土象星座。金牛座比他更懂得享受人生,處女座比他更善感機敏,而摩羯座呢?固執!保守!沉悶!無趣!似乎這幾點都是大家對摩羯座的成見。 還有一點就是,他們都被其他人認為太過冷漠無情了。這麼說好了,摩羯座在行事上習慣衡量得失,「值不值得」作這件事是他們考量事情時的一項指標。 當摩羯座被情人背叛或單方面被強制分手時,他們不會以痛哭流涕的表現來發洩情緒,大多時候仍是以一號表情繼續過生活,看起來波瀾不驚;那是因為他們覺得「不值得」。 哭得撕心裂肺、如喪考妣有用嗎?浪費自己時間在那邊傷春悲秋,挽得回那離去的伴侶嗎?無論是純粹發洩或情緒勒索,都不太可能是摩羯座做得出來的事。 大部分摩羯座都想得太多、但每項思維都伸往理性的地帶,最後變成了不動如山的樣貌。只是他們內心的悲傷,只有自己知道。 (延伸閱讀:超直白星座解析:土象星座生氣時,用穩重與風度面對他) 2. 摩羯座,真的遲鈍無比嗎? 當摩羯座跟你說他暗戀著一個對象,那就是真的暗戀了,搞不好對方跟他每天都見面,卻還察覺不出任何蹊蹺。又或者,你喜歡上一隻摩羯,你的好感與投出的各種曲球直球,甚至任何有意或無意的攻勢,都被他們冰山般的態度給輕鬆化解。 難道摩羯座就那麼不解風情?真的是一塊無可救藥、沒神經的大木頭嗎? 其實,他們的心思比起冷酷的外表,真的是細膩太多了。他們也有感覺、容易動情,但是在愛情裡是懦弱的,不曉得如何去「愛」。 這麼說好了:對待「心動」的感覺,他們會比一般人謹慎許多,他們不會急著表達,甚至根本不清楚該怎麼去向喜歡的對象作表示。他們會理性的審視自己的情感,常常用沉默取代表達。 常常在這段時間裡,他就已經錯失了與人發展穩定關係的黃金時期。他們不是遲鈍,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做而已。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3. 成熟的氣質,可以說是與生俱來 往往在一群孩子們的玩鬧場合中,總有那麼一個孩子冷靜地為大家講解規則、糾正那些玩得太瘋的同伴;如果他不是注重規則的處女座,就是嚴謹的摩羯座了。 往往,摩羯座的孩子會特別突出,因為他太過老氣橫秋,即便還帶著稚嫩的個性與心態,但總有一股比同齡人還要年長幾分的「成熟味」。 摩羯座並不是智慧過人、天賦異稟的星座;但他們的心智,往往比同年齡層的朋友來得老成許多。這也是他們經常不被理解、被誤會的原因。這也是摩羯座的交友圈都不太大的原因。 在成長過程中,摩羯座僅能跟少數人有深刻與交心的共鳴;與他們的電波能對到的不多,他們只留下真正知心的朋友,回顧他們的人生,有的已經認識好幾年,甚至幾十年都有。他們的成熟是由務實與謹慎組合起來的,或許還多了點毅力。但種獨特的氣質,便是摩羯座的不凡氣場。 圖片|Photo by Antonino Visalli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給執著不懈的金牛、處女、摩羯,土象星座的思考片單) 4. 一個人當然可以很好,但他也喜歡撒嬌 摩羯座是獨處的行家。他們很適合一個人生活,非常的獨立。做事相當有計畫,生活也按部就班,沒有戀愛也是可以活得相當自持而嚴謹。 他們可以真實地克制自己的情緒,強行讓自己不被情緒影響,永遠行走在正軌上。內心再是驚濤駭浪,他們表面也能按住不動。但他們還是有情感需求的,而且在戀愛中的摩羯座,很可能異常的黏人! 比方,有些摩羯座在談戀愛時,可以跟伴侶一天打一通電話即可,簡直跟水瓶座一樣獨立而自主;但有時候他卻會一直跟對方黏在一起,甜蜜到不行。 這是因為,在真正踏入情感關係的摩羯座,會把另一半納入自己「生活程序」的考量,因為他覺得有觸手可及的甜蜜伴侶,在身邊的這個人才是可以撒嬌依靠的人。 摩羯座真的不是不黏人、不需要對方,只是需要對方先提供這個讓他撒嬌的機會——遇到真正可以信任的人,他們根本冷漠不起來。換句話說,當摩羯愛上你的時候,那是他最無助的時候。 5. 陰暗的烏雲,也是人生風景 常言:「摩羯都憂鬱」。這是為何?摩羯座看起來酷酷的,卻是天生善良,能為一件小事情難過很久的星座。與其跟朋友訴說自己的悲傷與痛苦,他們更喜歡一個人待著,想自己的心事。 而且,他們並不是樂觀的人;偶爾他們的心情混突然就陰翳下來,甚至無由來的煩躁、憂鬱。這樣的原因他們自己也不甚清楚;奇妙的是,當朋友心情欠佳時,他們可以安慰對方,保護對方,但這種方法卻無法施展在自己身上⋯⋯ 也就是說,他的冷若冰山,底下是湧動的暗流。他也常被情緒纏身,但還是旁若無人地執行他的行程,精明幹練像是沒有感情的機器。在外人看起來,他就像是個工作狂,事業第一,績效優先。 旁人不知道的是,摩羯座的內心都異常柔軟,但又不甚樂觀;在他們的世界裡,常常會莫名其妙飄來一片烏雲,連他們自己都不懂緣由。但,他們已經處之泰然了。 6. 執拗的固執,是不容許謊言的正直 在私生活上,摩羯座絕對要求自己的獨立空間,沉醉於自己的世界。對外,他們也有固執的一面。尤其是他們的工作與事業,那是他們的成就感來源。 非常在乎「怎麼做才是對的」的摩羯座,若在事業上取得影響力、得到大眾認可、在工作上取得成就,這種顯於外的成效讓他們非常在意。對老練又社會化的摩羯來說,得到大眾或職場的認可,對摩羯座來說才是「對」的事情。 而在朋友面前,他們也會顯得非常固執。偶爾顯露出來的彆扭與固執,讓他們顯得食古不化、一板一眼。但是,這些原則與堅持,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界線」的展現。 只要在與他人相處時畫好界線、弄好原則,就能好好的與他人相處,怡然自在。同樣的,他們也非常厭惡別人說謊;「謊言」對他們來說類似於「破壞規則」的象徵,會讓他們徹底火大,失去對你的信任喔! December 22,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oo4NW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香水?從個性找出屬於自己的命定香氣 https://ift.tt/3Eh4J7F 01女生 香水的挑選有學問,噴抹的方式與位置也會因應季節而變。如果不知道香水怎麼選,除了親自試聞之外,也許可以用性格來做參考。 香水,可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但非常絕對,要不令人喜歡,產生吸引,要不令人厭惡,過於嫵媚。 一支適合自己的香水非常重要,《01女生》邀請曾為半島酒店創作專屬沐浴用品的香水調香師 Angel Cheung(張詩敏)分享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香水,哪種才可產生吸引力? 她也提醒噴香水也要有禮儀才令人喜歡,以下看看 Angel 的見解。 香水調香師 Angel 曾為半島酒店創作專屬沐浴用品。圖片|黃寶瑩 攝影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香水? 五感當中,嗅覺最能喚起情感及回憶,所以選擇適合自己、又獨特的香水,可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但如何找到一款適合自己的香水?香水調香師 Angel 有一套見解:「抹了不適合自己的香水,就會顯得格格不入,自信全無。」 對調香師而言,「Be yourself」非常重要。 Angel 也有些建議:性格樂天開朗,可選擇果香調;嚮往自由自在,可選擇海洋調;性格沉實可靠,可選擇木調;性格自信,可選擇辣香調等。 圖片|Photo by Jade ThaiCatwalk on PIXTA 如果是對吸引男性有興趣的女性,Angel 就分享了 3 種最吸引異性的香調:麝香、甜味、白花類。 「這類香氣本身是吸引動物、捕食者,令人想擁有,因而在香水學上,都能吸引異性,甚至有吃掉你的感覺;像是晚香玉,在維多利亞時期是禁止 18 歲以下女性使用的,以防罪案發生。」 香水調香師 Angel 示範如何正確噴香水。圖片|黃寶瑩 攝影 (延伸閱讀:女人必修的香水入門課!三關鍵讓你選對香水) 使用香水有禮儀,出門前 15 分鐘要噴 許多人使用香水時,只留意到如何令香氣更突出、更持久,卻忽略禮儀。 Angel 指,有些女生帶著一股濃烈香水味道進入一個空間,其實是不恰當,會影響他人: 「應避免噴過量香水或氣味濃烈的香水;因為我們的嗅覺會適應味道,所以不知不覺會過量使用而不自知,建議因應季節調節噴香水的方法。」 較涼快乾爽的秋冬,可噴在脈搏位置,不需要太多,香氣也會透過身體熱力散發出更佳的效果;又濕又熱夏天,建議噴在脈搏位附近的位置,如前臂,鎖骨,膝前等,這樣香水揮發也不會太快並且香氣也不至太濃烈。 Angel 也給予建議不要噴完「淡香水」立即出門口,因為其酒精成份較高,於密封的空間或車輛內,香氣會散發得很濃烈,建議噴完 15 分鐘後才出門。 要香水散發出優雅柔和氣息,建議選擇噴酒精成份較低的「香水」,並按在以上指引的位置: 「使香氣散發得具有個人氣息之餘,更令人感覺到那種若隱若現的神秘感性。」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半島酒店調香師分享香水禮儀:忌出門前才噴 3種香調更易脫單? December 21,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h4J7F

「父母為孩子忍讓,孩子其實都知道」反思李靚蕾、王力宏事件:家不必完美,離婚可能讓大家更幸福 https://ift.tt/3FpoiMA Amazing 作家 Amazing 在《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書中提及她小時候的感受,父母們常常為了維持家的完美形象,讓使彼此痛苦的真相被隱藏,然而其實「勇敢地離婚」,可以是讓大家更幸福的選項。 這幾天從李靚蕾的聲明中,許多人看見了自己母親的影子,包含我也是。 李靚蕾說自己曾試過各種方法,只為保全一個完整的家:「希望我的隱忍退讓原諒能換來家庭和諧,孩子們可以在和諧快樂的家庭成長。」最後才發現,隱忍其實換不到她期待的幸福。 我的母親也曾經這樣,面對外遇許久的父親,選擇不離婚,我從小看著他們爭吵、互相傷害,內心充滿不安,不知道今天這個家的氣氛會是什麼樣子? 好幾次跟母親說:「你們為什麼不乾脆離婚!」母親說,離婚對小孩不好,以後有人看見我們的身分證背後寫著「監護人」,就會知道,我們的家庭不完整。 我試著去理解母親心中的擔憂,知道在她成長時的社會氛圍,單親家庭確實容易遭受非議,大家對家庭的認知制式而僵固。她時常告誡我:「不要隨便跟其他人說我們家的狀況,你會被說閒話。」於是我覺得身上有一個缺陷,要藏得好好,不能輕易露出來。 直到長大後,跟越來越多朋友聊起家庭狀況,才發現,單親家庭或是不完整的家庭型態,根本超多的,幸福圓滿的家庭,反而是神話般的稀有存在。這才鬆了一口氣,我並不奇怪,我沒有缺陷,我跟大家都一樣。 (同場加映:「如果不能擁抱你,我的雙手沒有存在的意義」從單親媽媽到一代歌姬,安室奈美惠傳奇人生金句) 我把這樣的心情寫進書裡,在《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一篇〈回家當女兒〉中,告解我從小看著母親辛苦,一方面心疼,一方面又發誓不要跟她一樣,挑一個會讓自己失望的男人。 我抱持這樣倔強的心情,覺得我一定可以做得比她更好,卻開始跟她漸行漸遠,無法在她面前展露真正的心事。 直到我也遭到感情背叛,才發現我其實沒有厲害到哪裡去,那一刻我終於願意跟母親和解,告訴她我的抱歉,我曾以為只要超越她,就能修復童年破碎的經驗,但原來我只需要跟她站在一起,理解她,擁抱她就可以了。 圖片|Photo by Douglas Lopez on Unsplash 近期新書出版,我帶著戰戰兢兢的心情,把書拿給她,像是一個孩子把對母親的告白全盤托出。默默觀察她的閱讀反應,想知道她的心情,過了幾天她都沒主動提起,我偷偷跑去看她有沒有翻動,書籤夾在三分之一處,嗯,她有在看。 幾天後假裝輕鬆地跟她聊到這本書:「很多人說不敢看,看了會想哭!」 「對啊,我也是看到一半,就不敢再看下去了。」 然後母親突然說到:「我其實也是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妳小時候的心情是什麼,妳在妳那個年紀,看到跟感受到的,原來是這些。」 母親話語一出,我立刻落淚,她看到我哭,自己眼眶也紅了。我們一邊哭一邊對話,她說:「我小時候經歷的家庭狀況是圓滿的,我也不知道自己長大後的婚姻會是這樣,帶給我的小孩這些影響。」 「我知道,因為我們的角色不同,經歷到的是不一樣的。對妳來說是婚姻,是另一半;對我來說,是我的父母。」 「但是我現在哭不是因為我難過,是因為我終於可以讓妳知道這些心情了。」 我從來沒有想過,原來那些壓抑隱藏的我,也在角落傷心了那麼久,渴望被看見、被承認,能夠走出來曬曬太陽。 (你會喜歡:三十情抒|三十歲後的最大願望,是能與自己好好在一起) 圖片|Photo by pkproject on PIXTA 那一刻我才發現,當父母親為了孩子而選擇隱忍退讓,假裝幸福美滿時,孩子其實往往都知道真相; 但是孩子為了成全父母的想望,知道父母想要維持住一個家的外殼,就會跟著一起壓抑,把那一個傷心脆弱的自己,全部藏起來,表現出「我很好,你們不用擔心我,你們的事對我一點影響也沒有喔!」 (延伸閱讀:是王力宏毀滅自己,不是李靚蕾的筆|王力宏離婚:在李靚蕾五千字長文中,你看到什麼?) 過去我們為了維持家的完美形象,許多不快樂的真相都被隱藏,但處在家庭裡的每個人,即使不說,都時時刻刻在感受著這些痛苦與委屈,大人是,敏感純真的小孩更是。 所以我們別再說,為了要讓孩子在「正常」的家庭環境長大,所以必須隱忍,那終究是虛假的,也會讓孩子的認知出現混淆,分不清楚真相與表象。 不如在它破滅碎裂,變成紮人的碎片之前,自己勇敢地劃開它,將表象的面具褪去,才有空隙迎來真實的幸福與愛。 願李靚蕾、王力宏事件後,家不必再完美,離婚可以是讓大家更幸福的選項,只要是依照著真實感受做的每個決定,就都沒有錯。 孩子也可以從父母身上,學習到面對真實的勇氣,我覺得那才是無比珍貴的。 December 21,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poiMA

「文字表達體現你的邏輯思考」閱讀與寫作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 https://ift.tt/3q8SQLO 時報文化 凱特王曾說:「閱讀與寫作是我人生中迄今堅持最久的一件事。」因為這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也是之所以成為現在這樣的自己。 文|凱特王 我之所以成為這樣的女人 女人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是個女人」這件事,往往因為性別差異。 七歲那年,父親意外過世,因為所生皆是女兒,按照傳統,將來會出嫁,而嫁出去的女兒乃潑出去的水,名字無法刻在碑上立碑。家中長輩商議後,遂令父親的弟弟,我的二叔,名義上過繼一個兒子給我母親,替代長女我成為立碑人。 這件事的始末,沒有人問過我的感受,我的意願。每年掃墓,我看著墓碑上立碑人的名字總覺得荒唐諷刺,因為二叔的二兒子,我的二堂哥,從來沒有來掃過我父親的墓。他成為立碑人,也沒有人問過他的感受,他的意願。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性別的荒謬性,或許也奠定了後來的我一直在女人的身分上做他人眼中出格的事。因為我是女人,所以就天然地被剝奪了某些權利,或只限於某種發展,對我而言,那全都是要打破的限制。 (性別意識:「我是女生,為什麼不能上女廁?」無所不在的跨性別歧視:誰都有使用公共空間的權利) 圖片|Photo by Artem Kovalev on Unsplash 成長的路上,只要是長輩,無不希望妳是個大方可愛懂事的女孩,將來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嫁一位好老公,疼妳,照顧妳。但我雙眼可及之處,少有一位女性長輩的丈夫是她們口中的好老公,然而她們也這樣過了一生,並帶著這樣的一輩子希望後輩繼續過下去。 可笑不?愛情、婚姻的成功,成為女人生命中濃墨重彩的一章,她們從來不被鼓勵去追求那些需要獨自扛起代價且不一定會成功的關於事業的夢想,因為一切可能都比不上「嫁一位好老公」來的讓人羨慕。 所以秀恩愛有用,秀妳對工作的堅持,別人只覺得辛苦。 這幾年拜社群之賜,我也成了某些人眼中的成功人士,還有些讀者說想成為像我這樣的女人,以我為目標。這些話我相信是誠懇的,但捫心自問,我聽得很心虛。 首先,我就不覺得自己成功,我確實完成了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並一路做著自己想做也喜歡做的事,但每每完成階段性的目標,我就開始覺得不滿足,開始覺得我應該還要挑戰些什麼,去突破目前的狀態。 由於不斷地追求,所以從來不曾覺得自己成功。至於那些挑戰失敗的目標,當著別人的面,我自然也羞於提起,更遑論說「那些失敗的經驗都是成長的養分」這樣矯情的話了。 像我這樣的女人,好強,但也不是非得什麼都跟自己過不去,可以得過且過的時候,我也會適時地放過自己,並稱之為「有彈性」。唯一的優點可能是毅力與耐心,除此之外,我常感於自己的資質平庸,會默默羨慕起強者。 (延伸閱讀:過來人親口說: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婚姻,承認它然後放過自己) 閱讀與寫作是我人生中迄今堅持最久的一件事。 如果有人提問「有哪些生活小習慣,只要堅持下去,就可以慢慢改變一個人」,那我的答案肯定是閱讀與寫作。 閱讀那些文學作品,不僅讓我的思想不會僵化,更讓我有幸一覽各種聰明人內心的世界。而寫作是一種「輸出」,是提高思考力與表達能力的最佳途徑。 如果我想得很多很多,卻無法將之具體化,那些精采的想法終究停留在想像而已,它會隨著時間過去逐漸消失在我的生命裡,但如果我記錄下來了,它便一直存在。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閱讀與寫作因為在短時間內無法看到太直接的收益,往往因此令人忽視。它也被某些人視作有點「裝」的習慣,有過於刻意的嫌疑。 這麼說或許不夠客觀,但我從很多讀者闡述問題的文字中發現:無論你是誰,從事什麼工作,清晰的文字表達體現的其實是你清晰的思路,這一點,見字如面,隔著螢幕都能知道這個人的邏輯如何。 用文字描述一件事如果都說不明白,讓他說話他也說不明白。一年總要在後台解決上百個讀者問題的我,對這一點體會尤深。 (推薦閱讀:批判型思考不等同批判,從五種常見的邏輯陷阱學會批判型思考) 過去,因為感興趣的理由,我特別喜歡鑽研攸關女性的故事。 那些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女性,我一一尋覓探訪,逐個記錄下來。竟發現這些女人的故事沒有一個是重疊的,但殊途同歸,不管生於什麼時代,遭受什麼命運,她們都對生活洋溢著熱情,擁有見解獨到的思考力。 這一點深深影響著我,讓我在面對自己的生活時也希望做到保有熱情,並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貫徹下去。 我之所成為這樣的女人,幸運地在中年受到一些人的肯定,想必是我做對了些什麼吧。 回首這段路,我跟所有人都一樣,跌跌撞撞地摸索試探,走過許多冤枉路。我沒有捷徑可以提供,說不出「改變人生,只要做到 X 點」這種暗示你繳智商稅的話。 在我的成長路上,盡是不合時宜的勤勉,沒有天才的犒賞。 即便如此,像我這樣的女人啊,還是偶爾會自我感覺良好的。 本文摘自凱特王的《像我這樣的女人,有時優雅,偶爾帶刺:365日絕世女子時光誌(全兩冊)》。由時報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像我這樣的女人,有時優雅,偶爾帶刺:365日絕世女子時光誌(全兩冊)》 December 21,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8SQLO

反思離婚風潮:健康長遠的親密關係是,在關係中保有自我,在愛裡用心經營 https://ift.tt/3qcxMnL 晴暄 Ronna 「結婚也可能會離婚,倒不如不結?」其實兩個人相處重點不是結不結婚,而是是否有把「共融」的概念帶入生活,在「做自己」和「尊重彼此」間取得平衡。 我看到有關社會與家庭中「權力不對等」的新聞時,第一個反應是憤怒。 仔細想想緣由,是因為我曾在紀錄片中看過怵目驚心的畫面,和在現實生活中遇過關於性別和族群在團體裡因為相對弱勢,而必須承受資源不對等的壓力,因此產生了先入為主的觀念。 冷靜以後,從理性的角度思考,這樣的「憤怒」會不會是因為也落入了不夠理性的刻板印象中,所以先入為主套入了心中認定的劇本? 該如何以宏觀的角度來看待事件所帶來的思考?而不是陷入事件本身的敵對與謾罵。 離奇的劇本不會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同理與反思才會。 對於事件本身,局外人無權置喙。看到的只是事件浮出後的冰山一角,更遑論能完全理解當事人實際的經歷和內心曲折。不以八卦心態,而是以嚴肅的態度看待性別、家庭與社會性結構的議題。讓震撼的事件引導我們反思,如何讓我們的社會擁有更好的明天。 在此,我想以愛的定義、關係中的自我與平衡、個體在婚姻和社會中的共同體關係作為切入點來討論。 (延伸閱讀:「男人應該承擔所有責任」王力宏正式道歉聲明,你看到了什麼?) 愛的最初,不應該建構在世俗定義的條件 現今社會,似乎多數人仍在追逐世俗定義的成功,然而,當我們忙於迎合所有人的期待,甚至不惜掩飾自身的真實與脆弱、不願接納自己原本的模樣時,最後會失去自我。即使功成名就,卻像是建構在虛幻之中的天空之城,再壯觀終究是曇花一現。 我們常以世俗眼光來定義一個人的成敗,甚至以這樣的眼光來談愛情。當彼此互相不了解,卻帶著偽裝的面具交往,又怎麼能好好去愛,去經營好一段關係? 真正的愛是平等的,拋開外在世俗的條件,兩個人彼此以真心相待,而不是以高低附屬的姿態交往,才能讓關係細水長流。 我想起電影《東京貴族女子》中,男女主角礙於彼此的家世背景而結合,表面看似郎才女貌,實際生活中竟沒有共同的話題,而當一方始終以高姿態看待彼此的關係,一方以卑微迎合期待時,關係的天秤早已傾斜。 (同場加映:《東京貴族女子》:30 歲單身又怎樣?寂寞不該是找個人來愛的理由) 阿德勒心理學主張:「如果想要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須把對方當成平等的人。」 「當人可以感覺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真正的愛應該是這樣的。」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 現今社會,人們習慣以世俗條件作為結合的依據。如果不能以平等的態度互相了解、相識相愛,而是以一個人的社經條件來判定他的「價值」,導致家庭結構中產生不對等的關係,忘了「尊重」才是最基本的。這樣的愛不是愛,是一種利益交換的陷阱。 踏入一段關係時,學會以心識人、真誠相待,才是好的開始。 圖片|Photo by Isaac Quesada on Unsplash 婚姻幸福的前提,是劃清「關係界線」並「保有自我」 近年來的離婚潮令人反思,走入婚姻以後,要如何在自我和家庭間取得平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離婚潮,引起廣大的社會討論,大多聚焦「對於婚姻的忠誠」、「相愛容易相處難」等議題。 社會對於婚姻的態度逐漸轉變,選擇步入婚姻的態度也更加慎重,因為結婚以後需要面對的課題,並不只有愛情,更有在「自我」和「家庭」間的取捨。 離婚潮也令不少單身女性恐懼踏入婚姻。身邊不乏女性朋友認為「結婚也可能會離婚,倒不如不結?」,甚至更偏激者認為「對待感情無需太認真,否則吃虧的是自己」。 可這樣的價值觀,會不會讓我們的世界更加分崩離析? 尼采:「婚姻不幸福,不是因為缺乏愛,而是因為缺乏友誼。」 如果在婚姻中仍需要無止盡的勾心鬥角,互相較勁,無法以真誠的友誼相待,便難以維持關係中良好的品質。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曾經相愛的人,卻在時間的磨損之下,難以維持良好的關係? 許多家庭關係的破碎,可能來自過往傷口記憶的堆疊;無論是肉體上的、精神上的;也可能在夫妻間、婆媳間、親子間蔓延。傷口不斷擴大增生,從小裂痕積累成長年的不滿,是導致一段關係無法繼續下去的根源。 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或彼此相左的價值觀,不經意間鑽入了人們心中,即使是相愛的人,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嫌隙。 既然如此,長年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員間,該如何不讓彼此的關係變質? 我腦海裡出現了一個詞彙:「共融。」 夫妻間、婆媳間、親子間⋯⋯任何家庭關係之間,我們需要的除了愛,便是「共融」:這並不是指在一段關係裡要一味忍讓,而是在「做自己」和「尊重彼此」間取得平衡。 身心靈作家張德芬曾說,決定一段關係的品質,關鍵在於不斷「學習」。關係是滾動而非靜止的,所以需要彼此間不斷學習與成長。將自己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劃清彼此的「關係界線」,如果這條界線被跨越了,以「保有自我」為原則。 (精選書摘:張德芬專文|對家人退讓和軟弱,正在危害你們的關係) 當一個人以不害怕失去、不委屈求全的態度,真實表達自我的感受、想法並加以溝通時,較容易得到對方的理解與尊重,也不會為了維持一段關係而感到患得患失。 當你感到受傷了,不妨以和平(適合彼此間的相處模式,可能是婉轉或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傷痛。先有自我的表達,才有彼此的溝通,只有說出來了,才能讓已發生的傷口逐漸癒合,讓彼此的關係有修復的機會。 「已婚的人從對方獲得的那種快樂,僅僅是婚姻的開頭,絕不是其全部意義。婚姻的全部含義蘊藏在家庭生活中。」 ——托爾斯泰 圖片|Photo by Baylee Gramling on Unsplash 在「家庭」乃至「社會」的共同體中,個體擁有平等的權利 穩定的關係,是未來的藍圖裡有彼此,是家庭成員間對於彼此的生活觀能達成共識,並在生活目標上有緊密而共同的聯繫。 在關係中,一個人怎麼看待另一半對於家庭的付出?無論是經濟上、心靈上或生活上的支持。 如果把彼此視為一個「共同體」,在家庭這個共同體中找到歸屬感,就不會落入抱怨的循環,忽視對方的付出,或是過於看重自己的付出而斤斤計較。 「要使婚姻長久,就需克服自我中心意識。」 ——拜倫 在家庭的權力結構中,「家庭主婦」、「家庭主夫」對於家庭的付出不應該被忽略。以共同體的角度而言,雙方仍是以不同的方式經營著同一個目標——希望家庭能更好。 然而,在愛裡的自尊,卻也只能靠自己爭取。愛是無私的,卻也有社會性的「機會成本」。如果一個人在關係中過於以家庭為重,而忽略自己的生活與興趣,長此以往,也會落入失去自我重心的失衡關係中。 雖然不容易,但如果能在自我與家庭間取得平衡,對自己、對家庭都是正向的發展。 (你會喜歡:快樂情侶的 4 種甜蜜儀式感:將「我愛你」掛在嘴邊、分離時刻,不忘親吻) 另一方面,從「社會共同體」的角度而言,性別的競爭或許源於人類天性中對於資源的爭奪與不安所致。由古至今,女性自主被貼上「聰明」的標籤,是以父權結構為主流的歧視。如果以宏觀的平等而言,「自主」不應該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權利嗎? 太多的競爭與比較,在於我們總是想證明自己和他人間的優勝劣敗,彼此較勁、敵視、攻擊、謾罵。當社會充斥著「女性的戰爭」、「男女的戰爭」,世界已體無完膚。 將個體視為共同體中的一分子,才能停止彼此爭奪與敵視的戰爭,才能在社會整體的福祉中成長出歸屬感。當社會不再充斥那麼多虛偽和謊言,人們開始對自己和彼此真誠,我們的社會才能從黑暗的權力結構中走向更好的明天。 願我們都能透過對離婚潮事件的反思,在傷痛中學會愛與成長,不再破碎地彼此攻擊謾罵;願我們都能讓關係中受的傷,隨著時間風化,轉化為和平的善意。 參考資料|華語世界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想要好的愛情, 女人得先為自己負責! December 21,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cxMnL

2021年12月20日 星期一

鄧惠文專文|如何維持長久的親密關係?建立心理界限,保留彼此喘息的空間 https://ift.tt/3smrswF 皇冠出版 不論哪一種人際關係,人與人交往/互動的時候,都必須要保留一道適當的界線,互相尊重、彼此接納才是長久之道。 文|鄧惠文 只想跟對方徹底融合,有錯嗎? 人跟人交往的時候,必須要保留一道適當的界線,夫妻之間也是一樣。 有一次,我在百貨公司看到一對夫妻在逛街。 丈夫穿著拖鞋,鬍子也不刮,看起來一副不修邊幅的樣子,因此妻子忍不住當場數落了他幾句,這讓在大庭廣眾之下被批評的丈夫感到很不是滋味,臉色很臭。 而剛才在精品店,因為丈夫打扮得太輕便而被店員看不起的妻子,也是一臉委屈的表情。 我想,這位太太就很需要建立夫妻之間的「心理界線」。 如果有了界線,她便比較能容許對方不符合自己的理想,也就是:不管對方好或壞,不見得和我有關,這是在婚姻中保留彼此喘息空間的要件。 圖片|Photo by Joe Yates on Unsplash 就像吃鴛鴦鍋一樣,一鍋是紅湯,一鍋是白湯,中間隔著一道板,紅的任你盡辣,白的不會受到影響,共存又獨立。 保持心理界線的第二個好處是:不會過度要求伴侶。 在婚姻裡,很多人就是缺少這種心態,只會一味地挑剔對方,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爭執和難題。 第三個好處是:一旦對方有問題時,能夠自保。我常看到一些先生或太太積欠卡債,把另一半也給拖下水。 在婚姻裡,千萬不要打肉搏戰,不是為對方做牛做馬,才叫做愛。 能夠維持健康的界線,夫妻之間才能擁有長久的關係。 本文摘自鄧惠文的《非常關係【恆常真心紀念版】:感情不能只靠「用力」,更要「用心」!鄧惠文透視關係、剖析人心的經典代表作!》,由平安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非常關係【恆常真心紀念版】:感情不能只靠「用力」,更要「用心」!鄧惠文透視關係、剖析人心的經典代表作!》 December 21,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mrswF

「千瘡百孔之中也會有美麗的瞬間」《透光練習》:比起責怪自己,接受也是一種溫柔的方式 https://ift.tt/3Ehy0iq 時報文化 當我們盡力嘗試過後,會發現:比起責怪自己無法克服的事實,接受也是一種溫柔的方式。比起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如抬頭看看光、看看腳下影子,重新聽聽自己的聲音。 文|黃繭 透光練習 太陽光升起,試圖從柔軟的床榻離開。 努力把模糊的意識推開,狹小昏暗的房間,有時也關不住孤獨。 那些對我而言還算陌生的城市,多希望都能走訪一遍,即使僅能憑藉一雙無助的腳,但我知道這樣已經足夠了,我還有一雙腳能夠帶我抵達遠方。 重新回歸臺北生活之前,曾在中壢短暫生活過,時常騎著自行車轉乘火車,每一次穿梭車陣之間,掌心因為懼怕而沾滿了汗水,彷彿下一秒就要跟著車身跌倒似的,知道自己是真的害怕,哪怕不管經過多少次練習,依然覺得這是道難以突破的高牆。 時常嘲諷自己不會任何交通工具,無論機車汽車,有時甚至責怪自己為何如此膽怯? 為什麼無法把意識交付給機械,但我是真的明白,沒有勇氣駕馭它們,我曾在河堤反覆練習,只是每一次的轉彎,都讓我摔得沒有餘地,我才深深諒解,「現在的我」就是沒能克服。 當我理解,比起責怪自己無法克服的事實,接受也是一種溫柔的方式。 圖片|Photo by Florencia Viadana on Unsplash 轉了個念,不再問自己為什麼學不會。 開始享受散步於車械緩慢不下的地方,我可以在生活角落獨佔那些無人知曉的美好,晴天雨天,沐浴樹蔭底下,我的影子也與這些光線有所連結,偶爾我也會踩著腳踏車,騎在沒有車陣叨擾的河堤,曬著夕陽,染紅的夕陽灑落在我的身上,相信步行也有步行的美好。 每一個經由枝葉末梢穿透的光芒,投射在視線可見的材質之上,每個光影,都是生命意想不到的溫柔暗示。 當你探索萬物的局部,只為尋求光的細碎變化,我想成為那樣,倘若我也能穿透狹隘的隙縫,成為別人生命的顏色,那我的存在,便不再是追尋與比較什麼。 散步途中我幾度思考,活在城市的人,究竟多麼依賴科技呢? 你我是否已經好久沒有注意大自然帶給你的提醒,你的呼吸、你的混亂、你的脆弱、你的追逐⋯⋯也許是該抬頭看看光,再看看腳下影子,也許能聽聽自己怎麼說,而不是追問那些不足夠。 嘗試把生命的每個狀態都放大來看,然而負面的感受也遞減了,有人愛了,有人離開了,你知道生命從不討喜,卻也接納那些無法輕易完成的改變,那就是我們身而為人最特別的地方吧?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我與光一樣,光也與我一樣,我們之間的韌性,能夠依照周遭形狀,延展灑落的方向;我們的勇敢,也能夠根據這些不平坦,形成不一樣的折線。 我很喜歡的導演是枝裕和這麼說過,他說:「生活就是這樣,千瘡百孔之中也會有美麗的瞬間,我想捕捉的正是這些瞬間。」 我相信每一次的透光,都是活著之時,最純粹的日常練習。 本文摘自黃繭的《透光練習》。由時報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透光練習》 December 20,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hy0iq

為你挑劇|時代劇也能很前衛!《茶金》拍出高段的愛情觀 https://ift.tt/32ndkIM 雀雀 生於沒有網路撥接的時代,卻能感受 70 年前的他們,如何在動蕩不安的戰後變化裡,摸索出自己「活著」的價值?大部分的閨秀,都選擇嫁給門當戶對的人,但女主角張薏心在這時代不僅走出獨立的女性思維,也為自己的人生譜出了燦爛的色彩。 圖片|《茶金》劇照 《茶金》裡張薏心(連俞涵 飾)、劉坤凱(溫昇豪 飾)與范文貴(薛仕凌 飾)的三角愛情關係讓人看得迷離。 有著時代劇專屬的含蓄美感、亞洲故事特有的愛人真摯不求回報,卻也很前衛地讓女主角張薏心在故事後半拿回人生感情的主導權:要不要愛、要不要嫁?最後她都能取決於自己。 明明是 70 年前的歷史故事改編,《茶金》是如何拍出若此高段、符合當代女性思維的兩性愛情觀? 品茗首重低調有緻的茶香沁鼻清腦,並讓大自然潤入茶葉的含蓄韻味流瀉入喉,再用回甘後勁填滿舌根與心脾。《茶金》劇如其名,觀賞全程本身也是一場品茶儀式:燒水、擺盤、賞茶湯色、聞香、啜含、嚥入,然後等待大地的奇蹟在體內作用開來——當然,它需要一點時間。 (同場加映:你聽過羅妹號事件嗎?公視歷史大劇《傀儡花》,《一把青》後的必追大作) 圖片|《茶金》劇照 薛仕凌再度演出經典角色「范文貴」,再敲金鐘有望 時間本身就是《茶金》的母題與戲劇魔法要角。 1949 年,50 年代的台灣故事,充滿著舊式傳統思維,趁著時代背景《茶金》開門見山、首集就讓茶葉大王張福吉(郭子乾 飾)為女兒物色贅婿,其有識人之明,挑中的是寶山首位大學生——范文貴。 范文貴對出身世家的日光獨生女張薏心一見傾心,明明薏心已經心有有所屬、對劉坤凱情有獨鍾,文貴也全看在眼裡,他卻依然死心塌地,可謂是《茶金》全劇裡最專情的男性角色之一。 甚至范文貴在後來華麗地蛻變與回歸,可歸功於他始終仰望著張薏心使然。 為了成為能夠與「日光大小姐」匹配的人,范文貴靠著聰明才智,甚至是處處心機地一路打進外省幫勢力,在受政府庇蔭而進出口無礙的國華公司裡謀得高職,從此成為了日光必要關鍵合作夥伴。 薛仕凌在上半部演繹出了傳統純情郎的癡樸,惹人心憐,後半部則挺身成了《茶金》最強梟雄,令人畏厭,大幅度角色成長的曲線變化,令人顯眼有感,薛仕凌以此再創台劇經典角色,來年連莊入圍,甚至懷著較高勝算敲響了金鐘男配獎。 (猜你想看:「對的人」三大必備條件?感情是兩個人的事,需要雙方一起努力) 圖片|《茶金》劇照 男主角劉坤凱不忠於愛情:只要妳過得比我好 細究男主角張坤凱不忠於愛情的主因,也是《茶金》愛情故事部分之所以好看之處: 張薏心和劉坤凱可說是兩情相悅,但都演到第十集了,兩人在深夜一起喝過無數碗的綠豆湯,卻還是發乎情止乎禮,直到張坤凱離開台肥,眼下各自都有了更「社會性」適合的對象,薏心終於捨得把兩人的定情之物「 1 美元的投資」還給張坤凱。 林君陽導演的影像語言處理,一向好懂也好看,兩人無言的結局落在薏心送坤凱去車站,最終一人在轎車上、一人在火車上,人生從此分道揚鑣,而三年就這樣轉眼過去。 (放下身份:【性別觀察】放棄皇室身份去結婚?日本真子公主的選擇,是活成一個完整的人) 圖片|《茶金》劇照 大時代從來不給兒女情長生存的空間 張坤凱看待薏心的心態其實與范文貴類似:「張薏心」就是大家閨秀的代名詞,能講中英日台客五種語言,琴藝也一流,既是清麗脫俗的美麗女孩,飽受教養溫柔婉約,更是台灣男人們心儀的女神物種。 難能可貴的是,在日光多次出現危機時,這女子也能坐鎮董座,堅定介入家族事業並力挽狂瀾。 張坤凱與薏心之間一直保持亦師亦友的關係,幾乎也是最了解薏心的人。反之,薏心其實對於張坤凱所知甚少,藏在張坤凱背後的不堪背景,已是婚嫁過、與女兒「愛子」失散,甚至全家幾乎滅亡的傷痛。既是不足道也,也是讓曾為「戰俘」的張坤凱,自知配不上社會階層極高的薏心。 (接納自我:自卑是生命的日常:真正重要的不是你的過去,而是你想追求的未來) 張坤凱自第一集以來,便明擺作為歷經日治與國民政府來台,自我認同卻是「台灣知識份子」的男人,其實更在乎的是「台灣人民」能否做自己的老闆?並且全面性地越活越好? 我們不能說張坤凱這份大愛,凌駕在他與薏心的小愛之上,而是當唯一的親人(女兒愛子)不知流落在台灣的哪處且遍尋不著時,唯有每個人都過得好,才是確保他的女兒可以過得好的希望火苗。 張坤凱愛著薏心,卻不跟她在一起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張坤凱對薏心很有信心,沒有自己在她旁邊,她依然可以過得很好、甚至可以過得更好。 圖片|《茶金》劇照 張薏心——情歸何處成為懸念 整部《茶金》的愛情戲部分,清淡漾著隱然含甘的芬氛,也是來自於連俞涵所飾演的張薏心一角,《茶金》上半部的張薏心是 20 世紀台灣女子的命不由己、試圖突破;上半部的張薏心則已然是超越時代,儼然與 21 世紀女人無異的台灣女性姿態。 圖片|《茶金》劇照 其實張薏心也不是沒有試探過,這份愛情開花的可能,而她的委婉表態,在劇本上既符合了時代對於女性的規範,也對應到人設的折衷結果。 多數觀眾或許認為薏心應該為自己做出破釜沈舟的爭取,而這份期許,巧妙地被編導轉嫁到張福吉身上,明眼人包括薏心爸爸,都看出了她喜歡 張坤凱,甚至父親還代替女兒表白求親(?)讓人拍案! 薏心與張坤凱之間的感情,他於第十集宣布婚訊後,看似成了定案,實則結局仍有驚人轉折看點,愛情昇華以後的甘醇滋味,如人飲水。 圖片|《茶金》劇照 范文貴對於張薏心的感情也自有其百款滋味:遭受命運捉弄,在感情關係與事業關係上分合多次的這對年輕男女。 生命上都是不斷地探索嘗試著,兩人從一人高攀走到門當戶對,透過實質合作過程,體認到彼此在價值觀上的差異,倒是在感情層面上的認知從未變過,一直都是范文貴在單戀對方(笑)。 這也是《茶金》作為時代劇,在愛情戲裡,處理得最前衛之處:范文貴或許能透過實力,讓自己成為張薏心的事業合作夥伴,自認配得上張薏心,再度提親仍是未果,由此可看出范文貴的不變,和張薏心的變化,兩人其實都是有感情潔癖的人。 兩人確實也如張坤凱所言,有著社會階層的般配程度,但范文貴雖晉升成為上流人士了,精神價值的追求上仍趕不上張薏心的不斷進步。 張薏心就這樣從一個任人擺佈,只敢用琴聲表態的深閨小女孩,一路追隨著張坤凱所給予的平權自主思想,到後來成為比精神導師張坤凱更勇敢的新女性,超越了只在商場追求近利的范文貴,變成能進一步思考「品牌」價值的女社長。 (好劇推薦:為你挑劇|「不要對我有所期望!」《華燈初上》江瀚——那些戀愛經驗裡的逃避型戀人) 圖片|《茶金》劇照 透過這場台灣茶葉商業戰爭,《茶金》其實也拍出了頗為高段的兩性愛情觀。感情的世界裡沒有輸贏,但《茶金》確實成功地從時代劇,為台灣女性最難突破的社會價值觀中,找到破口,把張薏心解放出來了。 這是身為當代女性觀眾的我,看《茶金》時最過癮之處。 December 20,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ndkIM

2021年12月19日 星期日

心理師看李靚蕾與王力宏離婚:不理想化任何關係,面對不幸的婚姻,不再選擇沉默 https://ift.tt/30Jn2ok 哈理斯 Harris│心理師 在精神分析師 Reik 的論點中,人們約炮的核心原因是「征服的衝動」,因為想要證明自己的男性/女性氣質,於是展開一場又一場的征服,於是人們一次又一次地被傷害⋯⋯ 王力宏與李靚蕾的事炸開以來,一些讀者私訊希望我為此作一點分析評論,而我思考身為心理師的我是否應該謹慎點,不要評論別人的家事,但如果能借此帶出一些對人們心靈的重要訊息,我便願意就一些精神分析式的觀察,提出三個(半逆風的)觀點,期望大家也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一)無需理想化任何人!即使他或她再有才華 王李離婚事件爆出後,我在 IG 及 FB 最常聽見的就是「人設崩壞」、「趕!原來是個人渣」、「前一秒還是我老公耶⋯⋯」之類的驚訝、憤怒與失望。 「理想化」(Idealization)幾乎是人類的某種本性,一旦我們對某個人產生好感,好比長相、才華、個性、小舉動,就往往會自動腦補對方各方面的好。 我們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它合乎心靈的經濟學,不必費力去思考與整合一個人的多樣性與複雜性,亦滿足了我們對理想自我或理想對象的想像。 在諮商工作裡,最常從感情議題中聽見的,正是「理想化的破滅」——「我沒有想過他/她是這樣的人」這件事讓人十分受挫,且如果我們仔細地探索下去,會發現這個自我挫折感,有時候遠遠超過被對方情感欺騙所帶來的痛。 拉到社會層面,打從偶像、網紅、政治人物、企業家、到專業人士等,也同樣被我們表淺與單向的認識所理想化,默默認定對方在各方面(尤其在人格與道德)都是完美的。 然後,一旦出現理想化的破滅,便會如盧巧音〈好心分手〉的歌詞一般:「是否很驚訝   講不出說話」,並激起重重的恨意。 對一位音樂人的理想化,不是問題,粉絲們值得期待偶像能一直創作出優美的音樂作品。真正的問題在於人們把「人帥/音樂好/少負面新聞」快捷的等同為「人品好」,便會不小心丟失了思考或看見真相的勇氣。 同樣,即便今天李靚蕾被許多人描述為「聰明的女人」、「可憐女人的反抗」、「用毀滅性長文爭取正義」,甚至放在某個理想化的位置——如果她的文章屬實,她真的是一位「好太太、好媽媽」——但我仍認為前車之鑑,不必靠車太近,因為我們外人其實是不知道她的為人或各方面的真實樣子。 靠車太近,在許多事情上都很容易被情緒帶著走,失去客觀的判斷,更隨時再次因為理想化的破滅而翻車。 (二)不忠與約炮,滿足的是征服的慾望 處於諮商工作中的我,想和各位分享一個,不幸地從諮商工作裡發現的事實:不忠行為(偷情、約炮、出軌、濫交等)是情人間常發生的隱瞞與欺騙。 人們太快把對關係的忠誠視為理所當然(也是一種理想化),其實是對文明與道德之於人的要求過於信任,而心理學家則細看文明與道德底下,複雜的人性動機。 我認同精神分析師 Reik 的論點 [1]:關係裡的不忠,主因不是由於性的不滿足所引起,它更可以是某種報復、禁忌關係的誘惑、逃避潛意識裡的同性戀傾向等。而當中造成人們四處約炮的核心原因,其實是「征服的衝動」(the impulse of conquest)。 一個男人(女人)想要向自己證明自己有能力去征服很多女人(男人),其實往往是對於自己的男性氣質(女性氣質)抱有懷疑,才需要開展一場又一場的征服,就像戰利品一樣列出收藏表單。 在心理學上,對自己的男性氣質有所懷疑,而需要以不斷約炮來證明自己的人,其中一種體現形式就是「媽寶/渣男」,而西方的代表,則是情聖唐璜。 而我認為,使用「媽寶」這個詞多少有點性別侷限,因為男孩不一定躲在母親背後、或被母親所限制,相對的,他們也可以被父親過度保護與嚴密限制,而成為「父寶」。 不論幾歲,這些男士在父母眼中仍是小孩、他們仍然無法反抗現實或心裡的父母權威,這無疑會造就我們常說的「婆媳問題」。 過去,我們習慣把問題怪罪到女人(婆媳)頭上,但會不會問題也出在無法發揮有效父職的男人身上呢? (推薦閱讀:是王力宏毀滅自己,不是李靚蕾的筆|王力宏離婚:在李靚蕾五千字長文中,你看到什麼?) 換言之,被父母的情感或權力所籠罩而無法在心理上真正成熟的男人,其實是不斷試圖在潛意識中贖回自己的男性氣質。 如此,「不斷約炮」成為他們支撐脆弱自我的方法,這樣的人在心理學的顯微鏡下,的確不是無賴或敗類,而是一隻可憐的魔鬼(因為確實讓很多人受傷,所以使用「魔鬼」一詞)。 圖片|王力宏 Wang Leehom@FB (三)面對不幸的婚姻,不如自己親手割破 最後,我想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是:一個能以魅力與情話來征服許多女人的男人,怎麼會其實並不真正了解女人? 所以我私心認為,王力宏是不會懂,像〈好心分手〉歌詞中「曾給你馴服到就像綿羊(的靚蕾),何解會反咬自己一下?」 在許多的案例中,懷孕,都以某種方式彌補了個人過往的精神創傷與缺乏、今天的失望與缺口、明天的希望與缺憾。 女人往往讓內心許多的情感都隨著「婚姻 → 生子 → 成為母親 → 照料小孩」的方向昇華,把某種激情安頓下來,但這是她們的秘密,是她們對獨自暗許的諾言。 然而,這幅看似理想的家庭照,其實不是一些丈夫們所以為的和諧。一旦平衡遭到破壞,原有的激情,即那些抱怨、愛恨、決斷與冷漠,便傾巢而出。——這並非什麼厲害的報復,這僅僅是許多人沒有聽見的女人心事。 如果今天一位婦女發聲了,她的話語大概是充滿激情的。社會大眾說這是某種接近「毀滅式」的語言,先得去評價這些話語說得夠不夠縝密與邏輯,去褒或貶寫作的技巧,再得說這是那位男人所得的報應⋯⋯不! 不是的!這其實是因為人們在潛意識中體會到這份激情的張力、被它嚇得一身冷汗所致的處置,所以我們最好把焦點放回她所控訴的話語中! 不論是面對關係中笨拙、可憐、粗暴或邪惡的對象,裡頭的傷與痛,精神分析師 Kristeva 都鼓勵婦女們表達出來,她說:「我不認為沉默是明智的」[2]。 最後,如果把跟王力宏合唱〈好心分手〉的盧巧音換做李靚蕾,我想盧巧音應該也不會介意的: 下半生   陪住你   懷疑快樂也不多 沒有心   別再拖   好心一早放開我 重頭努力也坎坷   統統不要好過 若注定有一點苦楚   不如自己親手割破 面對不幸的婚姻,那些坎坷與苦楚,真的不如自己親手割破。 更多不同的思考角度,網路上有很多,其中女人迷創辦人暨執行長張瑋軒寫的,我覺得也很值得一看。 § 寫作需要支持,歡迎分享文章到你的社交平臺或到我的臉書專頁逛逛;若有心理諮商與相關疑問,可電郵或聯絡工作診所 § 參考資料| [1] Reik, T.(1961). Psychology of sex relations. Grove Press. [2] Kristeva, J.(2015[2007]). 獨自一個女人(趙靚譯)。福建教育出版社。 December 19, 2021 at 10:4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0Jn2ok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

鄧惠文專文|分手後還能不能當朋友?舊情人給予的溫柔,是一種「餵毒式的溫柔」 https://ift.tt/3p2uRPh 皇冠出版 分手後,重點不是還能不能當朋友,而是你或是對方,有沒有辦法將愛情留在過去,真正地轉變成友誼? 文|鄧惠文 「分手之後還能不能當朋友呢?」這是一個不知道被討論過多少次的問題,但是答案見仁見智,而且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想戒掉也難的「餵毒式的溫柔」 當一對情人變成朋友之後,有種狀況是當女人還想要接近男人、再給他一些溫柔時,他雖然不會立刻拒絕,但是也不會回應她所給予的溫柔,因為他們已不是情人關係。 為了得到來自於舊情人的回應,這些女人往往不願放棄,會繼續不斷地付出,然後為了自己的付出沒獲得回應而難過⋯⋯而更令她難過的是:她必須一再接受,自己早就沒有資格抱怨的殘酷事實。 舊情人給予的溫柔,其實是一種「餵毒式的溫柔」,當對方高興的時候,他會餵你一些,當他不高興的時候,沒有就是沒有。 這種外表包裹著糖衣的溫柔就像是毒品一樣,它會讓人成癮、無法自拔,有時你以為自己已戒毒成功,但是當他三不五時又出現在你面前「餵毒」時,想戒都戒不掉,心情也陷入周而復始的沮喪情緒當中,無可自拔。 圖片|Photo by takatomoyuna on PIXTA 做不了情人,也不見得做得了朋友 我曾經遇過某個個案,這對情侶在還沒分手之前,男人其實就已經沒那麼愛她,所以她就一直吵、一直吵,吵到兩人非分手不可。 但是分手之後,她卻覺得自己還深愛著男人,就算不能當情人,也甘願做朋友。 於是她繼續跟男人聯絡,每天都寫 E-mail 給他,有時獲得很好的回應,讓她覺得無比開心!但是,只要她不小心碰觸到敏感話題,提到當年的風花雪月,男人就會退縮,回到最安全的朋友位置。 (延伸閱讀:陳繁齊專文|為什麼分手後還留著前任的東西?不是留戀,而是選擇緩慢地告別) 某天,她寫了一封信給他,告訴他:「我今天被老闆辭退了,只有你才能夠安慰我,你應該瞭解我的心情」之類的喪氣話,這個男人卻依舊以朋友的身分,回應了一封最「安全」的信給她。 這封安全回信讓她有如被敲了一記悶棍,令她感覺非常痛苦!於是她對舊情人的最後依戀就在那一刻煙消雲散,從此斷絕聯絡,兩人最後連朋友也做不成了。 相信有許多人都曾陷在「分手之後還能不能當朋友?」的迷思裡,走不出來,這時,請好好檢視一下自己的心情。 以前我相信情侶分手之後還可以繼續當朋友,後來漸漸發現,分手之後,如果雙方真的都已經對彼此沒有感覺了,當然可以繼續做朋友; 但是,如果其中一方仍然割捨不下,還在默默地為對方付出,那麼就最好別再做朋友,否則勢必演變為一種剝削式的不對等關係。 本文摘自鄧惠文、閻驊的《非常關係【恆常真心紀念版】:感情不能只靠「用力」,更要「用心」!鄧惠文透視關係、剖析人心的經典代表作!》,由平安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非常關係【恆常真心紀念版】:感情不能只靠「用力」,更要「用心」!鄧惠文透視關係、剖析人心的經典代表作!》 December 17,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2uRPh

《鬼滅之刃》第二季五大看點:日本遊郭文化、動畫主題曲女王 Aimer 獻唱 https://ift.tt/3yANQUc Bella.tw儂儂 從 2019 年吹起的《鬼滅之刃》炫風,隨著 Netflix 第二季動畫的釋出,再度掀起熱潮!從「炎柱」煉獄杏壽郎到「音住」宇髄天元登場。 《鬼滅之刃》遊郭篇真的讓粉絲都等到望眼欲穿,全新的第二季在 12 月 5 日深夜正式開播。 在 2019 年推出第一季動畫,2020 年推出劇場版《鬼滅之刃之無限列車篇》之後,2021 年底全球又再次吹起鬼滅風,想把動畫養肥一點再看的朋友們,先跟著儂編一起來看看遊郭篇的 5 大看點吧! 1. 首集淚中帶笑 圖片|myVideo 《鬼滅之刃》第二季首集回到《鬼滅之刃之無限列車篇》「炎柱」煉獄杏壽郎對抗「上弦之參」猗窩座的激烈場面,煉獄杏壽郎「大哥沒有輸!」的精神不滅,在電影當中引爆觀眾的淚腺之後,第二季又帶領大家回味當時的經典場面。 之後炭治郎即使身懷重傷,依舊堅持前往「炎柱」的老家,將他的遺言帶給家人,炎柱爸爸槙壽郎先是大罵兒子無用,之後一個人在房間哀痛落淚,失去至親的痛楚令不少觀眾都掉下眼淚。 而後劇情來到蝴蝶屋當中的炭治、善逸和伊之助,三人刻苦訓練仍不忘大啖料理,搞笑互動和歡樂打鬧也令不少觀眾會心一笑。 首集以淚中帶笑收尾,溫馨感動的風格收穫零負評。 2. 音柱宇髄天元創造全新的故事線 圖片|bilibili 第二季首集劇情接著進展到「音柱」宇髓天元闖進蝴蝶屋,擄走了鬼殺隊的神崎葵,炭治、善逸和伊之助於是自告奮勇代替女孩出任務。 「音柱」以華麗的扮相再次登場,並創造出一條全新的故事主線,他頂著寶石頭飾和魁梧肌肉,加上忍者矯健的身手,相當有個人風格。 當眾人問他目標在何處,「音柱」笑著說出「日本最充滿情慾的超華麗場所!」,為第二季遊郭篇的重頭戲揭開序幕。 3. 日本遊郭文化 圖片|bilibili 《鬼滅之刃》遊郭篇深入日本的傳統文化,遊郭又寫作遊廓(ゆうかく)中文意思是通俗的「花街」,在江戶時代被政府劃設成風俗區,遊女會穿著華麗在窗邊招攬恩客提供性服務,搭配盛大的表演和祭典活動,將日本的燦爛繁華的夜生活推上最高峰。 而在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絕對非花魁莫屬,花魁隸屬於吉原遊廓裡地位最高的遊女,她們精通書法、茶道、舞蹈、樂器、和歌,以及圍棋,不但與其見面恩客需要一擲千金,花魁還擁有權力可以挑選自己中意的客人。 第二季當中即將登場的強敵墮姬,就是化為美艷花魁的女鬼。 (延伸閱讀:榮格心理學解析《鬼滅之刃》當中的五個關鍵角色:燒毁面具才能成為自己) 4. 上弦之六墮姬與妓夫太郎雙位一體 圖片|bilibili 墮姬和哥哥妓夫太郎是雙位一體的鬼,同屬於十二鬼月中的上弦之陸,雙位一體的他們力量強大,除非兩人都被斬首,否則即便其中一人被斬首也不會死,是本季當中主角炭治郎一行人將面臨的強大勁敵。 墮姬在還是人類階段的時期,小小年紀就擁有不輸給成人的妖嬈美貌,身處於名貴花魁之列的她,在京極屋化名為蕨姬,暗中卻做下吃人的勾當。 相反地,她的哥哥妓夫太郎則是面貌醜陋,是吉原花街的收債人,兄妹兩人截然不同的形象,為全新的第二季增添故事性。 (你會喜歡:海苔熊專欄|大哥才沒有輸!《鬼滅之刃:無限列車篇》沒告訴你的秘密) 5. 動畫主題曲女王 Aimer 獻聲演出 《鬼滅之刃》LiSA 演唱的片頭曲〈紅蓮華〉以氣勢磅礡和明快節奏廣受好評,在網路串流平台的播放次數於 2020 年 8 月正式突破 1 億次,爆紅助攻 LiSA 登上 NHK 紅白歌合戰的舞台,在日本平成動畫歌曲大獎舉辦的「令和元年動畫歌曲大獎」中獲得第 1 名,也隨之紅遍全球。 不過第二季的主題曲、片尾曲則由日本動畫主題曲女王 Aimer 演唱,分別為〈殘響散歌〉以及〈朝が来る〉,兩首歌曲都隨著收視率衝上 9.2% 順勢爆紅,如今在 YouTube 都已突破百萬,相信要破億絕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原文出處:《鬼滅之刃》第2季遊郭篇收視率衝9.2%!音柱宇髄天元開啟新篇章、動畫主題曲女王Aimer獻聲...5大看點追起來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鬼滅之刃》票房破400億日圓!全球創造5項驚人成績,第二季播出日期確定 2021日本漫畫銷量Top10出爐!《鬼滅之刃》才第二名,「這部」空降前三成為最大黑馬 December 17,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yANQUc

「如果有選擇的話,誰不想當好人?」林心如、楊謹華《華燈初上》看破現實金句集 https://ift.tt/3pYDoBS Bella.tw儂儂 看盡歡場百態的《華燈初上》中的酒店小姐們與媽媽桑,對於人生與感情,他們講出了充滿人生歷練的金句。 Netflix 熱播台劇《華燈初上》除了懸疑的命案主線讓人想破頭也猜不到後續發展,錯綜複雜的感情線同樣十分揪心,小姐與恩客歡場動真情、大學生與媽媽桑的姊弟戀都相當精彩,也產生不少引人共鳴的戀愛金句。 1.「如果承諾可以用講的,我們就不用那麼痛苦了。」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承諾」是愛情三元素的重要一環,也是最需要慎重的部分,重點不是一張嘴天花亂墜。 林心如與楊謹華飾演的媽媽桑,早就在歡場聽膩男人的花言巧語,所以當大學生張軒睿癡情地說:「我什麼都可以給你」時,只得到了不以為然的眼神,遭冷回一句:「如果承諾可以用講的,我們就不用那麼痛苦了。」 2.「這就是人生,既然躲不掉,那就來吧!」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在林心如收到好姊妹背叛自己的證據後,仍然故作鎮定參加為自己舉辦的生日派對,在宴會上她說的這句話,不只是對人生的感嘆,更是對好姊妹的開戰宣言。 人生有許多事是我們無法掌控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遇到了別無選擇,就是面對而已。 3.「男人算什麼?只有錢不會背叛自己。」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林心如在被多情編劇鳳小岳甩了之後,與楊謹華「Sue」到牛郎店玩樂散心。 在付出真感情得不到回報後,以販賣曖昧維生的她們總算想起,比起相信男人的嘴、騙人的鬼,用鈔票買來短暫歡愉也許更實在可靠。 4.「恨一個人比原諒簡單,對他殘忍一點,就是對自己好一點。」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在劇中郭雪芙飾演敢愛敢恨的年輕小姐,面對自己喜歡的人被拋棄,她做出了上述的建議。 在感情中受傷時,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報復心態,會想去做一些傷害對方的事情,但這樣真的能得到解脫嗎? 儂編這裡還是老話一句:「給拋棄自己的人最大的報復,就是讓自己過得更好」雖然很八股,但很有效。 (夫妻模範:霍建華力挺林心如《華燈初上》:相識十年才相愛,曾怕失去「最好的朋友」不敢表白) 5.「去攻擊一個男人在意的女人,是缺乏自信的行為。」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在劇中郭雪芙為了心儀的張軒睿「設計」了楊謹華,沒想到卻絲毫不被放在眼裡,完全被當成小屁孩在教訓,於是楊謹華說出了上述金句。 而這句話也不只適用於感情中,在社會上,也有些人總是透過陷害他人來使自己得利,簡單來說就是「犯小人」,而會做這些事情的人,也許就是缺乏自信喔! (延伸閱讀:《華燈初上》日式酒店小姐的 4 個秘密:十項全能、誇張妝髮、賣曖昧?) 6.「死掉的那一個就是永遠,因為挽回不來,就塵封在回憶裡。」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儂編在這裡要強調,就算失戀再受傷,千萬千萬千萬不能有這的想法,就算自己因此讓對方感到愧疚,那又如何呢? 為了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獻出生命,才是最傻的! (你會喜歡:《華燈初上》鳳小岳的 5 個小故事:待過少林寺、情定圈外太太,而他眼中的江瀚是?) 7.「如果有選擇的話,誰不想當好人?但是有些事就是控制不了。」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推薦閱讀:為你挑劇|「不要對我有所期望!」《華燈初上》江瀚——那些戀愛經驗裡的逃避型戀人) 飾演多情編劇的鳳小岳說出這句台詞,根本就是「渣男口頭禪」啊! 對感情沒有責任感的人,當然是不管上半身還是下半身都控制不了,如果不幸遇到這種自制力很差的對象,盡快遠離才能一生平安。 原文出處:《華燈初上》觸動人心金句Top7!林心如、楊謹華酒店人生最痛語錄:「男人算什麼?只有錢不會背叛自己」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Netflix《華燈初上》妝容揭露角色5大人格伏筆!林心如用唇膏宣示主權、楊謹華眉妝藏了危險破綻 Netflix《華燈初上》阿季再展神演技!盤點50歲戲精影后謝瓊煖5個悲情角色,《我們與惡的距離》殺人犯母親最催淚 December 17,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YDoBS

跟肌肉僵硬說再見!7 組伸展動作,把全身都順一遍 https://ift.tt/3yzCP5z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工作一天的辛勞,就用 7 組伸展動作拉筋塑形,改善僵硬的肌肉,在音樂之下好好伸展,減少全身的痠痛。 7 組伸展動作鬆筋塑型 圖片|Photo by Jomkwan7 on PIXTA 動作 1:活絡髖關節  雙腳曲膝合併,腳掌對著腳掌,雙手環抱腳踝膝關節向兩側打開,腿上下擺動,共做 15 秒。 圖片|Mia@小紅書 動作 2:側伸展 吸氣準備,呼氣~單手支撐地面,另一隻手向上伸,繞著頭型彎曲,讓脊椎做一個側曲姿勢,盡量讓兩側的屁股落地喔。左右邊手臂輪替,共做 15 秒。 圖片|Mia@小紅書 (延伸閱讀:想要打造飽滿側臀?4 個動作在家做,8 分鐘居家練臀) 動作 3:貓式 吸氣,脊椎延展向上,呼氣~點頭~低頭~後背成 C 字型,共做 15 秒。 圖片|Mia@小紅書 動作 4:脊椎伸展 吸氣準備,呼氣~脊椎延展,雙手向遠端再向另一側伸展,這是一個非常舒服的伸展動作。共做 30 秒。 圖片|Mia@小紅書 (你會喜歡:肩頸痠痛怎麼辦?1 分鐘在家也能做的筋膜放鬆術,減輕肩頸症狀) 動作 5:下犬式 雙手推地,屁股向天花板延展,非常強烈的拉伸整條腿和小腿,此動作做 15 秒。 圖片|Mia@小紅書 動作 6:髂腰肌拉伸/髖關節拉伸 弓箭步打開,後腿盡量伸直,髖關節下沉,此動作是可以讓髖關節和髂腰肌獲得最佳的伸展。 圖片|Mia@小紅書 (同場加映:編輯看完立刻站起來!能舒緩久坐髖屈肌痠痛的開髖教學) 動作 7:大腿內側/背部伸展 這個動作能夠幫助妳伸展大腿內側和大腿小腿後側、以及背部,是一個多方位拉伸的動作,左右側輪替,共做 30 秒。 圖片|Mia@小紅書 圖片|Mia@小紅書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7組全身伸展運動,睡前或清晨空腹做,可幫助排毒、瘦腿、瘦全身! 3種不同深蹲姿勢全方位瘦腿/提臀 搭配運動後伸展 練出完美細腿翹臀! 物理治療師分享:小空間也能做的筋膜伸展與呼吸放鬆練習,每天5分鐘預約修長體態、放鬆疲憊更好眠 December 17,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yzCP5z

2021年12月16日 星期四

《初生之犢》:沒有人能永遠正向,為陰影保留空間,讓內在接納所有樣貌的自己 https://ift.tt/3s9ftmb 天恩出版 當我們挖掘自身的黑暗面時,我們也在挖掘內心所能容納的喜樂與憂傷的深度,兩者缺一不可。保持信仰,勇敢前行。 約莫在經營公司的兩年後,我接到一位同事的電話。至今我仍能清晰地聽到電話那一頭傳來的壓抑的哭泣聲,彷彿她還在醞釀想說的話。 我等待著。她終於說話了。 她講述的內容無關乎統計數字,也並非是精心設計為要觸人心弦的性別暴力的訊息。 她從故事的中間開始說起,未加修飾地描述了她所遭遇的暴力和創傷,這位女子是我們的好朋友、信任的同事,更是工作中無法分割的一部分。 她正在傳遞異象,並為她之後的女性照亮了一條道路,這是我永遠做不到的。她是一股力量,也是一道亮光。 圖片|Photo by Josh Boot on Unsplash 不過,我不能代替她告訴你那些心理創傷的細節。 但我要告訴你的是,她的故事讓我以一種從未經歷過的方式陷入了黑暗的那一面。我喘不過氣,心碎不已,極其悲傷。我懇求能理解這樣的邪惡和黑暗怎麼會存在,還有為何會存在。 我有一百萬個為什麼。 這些「為什麼」像是一首刺耳嘈雜的交響樂,無情地敲打著節拍,不見盡頭。 我聽著這些話和她的故事時,我陷入了更深的黑暗之中,我急切地呼求神:拜託,拜託,求求祢了! 拜託不要讓她所發出的光芒熄滅。這個世界需要她那道光。 我無法禱告那些她所經歷的一切從未發生過,但我可以祈求,在勝過此次的黑暗後,她能「在某種程度上」繼續保有她裡面的光。 圖片|天恩出版 提供 《初生之犢》這本書的作者麗茲.芙金.柏哈拿(LizForkinBohannon)花了十幾年的時間陪伴、幫助、鼓勵烏干達的婦女開始擁有自己的工作,在家庭暴力和經濟困難的景況中找到活得更好的方法。 (想看更多:找不到熱情、覺得自己很平凡?成長需要時間,放下對平凡的不安,溫柔善待自己) 旅行者們,我拒絕鼓勵在你們做大夢、產生影響力前,卻不警告你們——在你們追求夢想的某些時刻,你們可能也會發現自己心碎、憤怒、害怕,而且會胡亂做出瘋狂荒謬的承諾,以換取他人的憐憫,換取奇蹟。 幾小時、幾天、幾週過去了,我發現自己還在墜落。我那不止息的歌聲成了哀求和乞求,但是回應我的卻只有沉默。 在不知不覺中,沉默所造成的空洞開始慢慢地、悄悄地被填滿,充斥著對那些施暴者以及允許暴力存在的世界的怒火。後來,這道問題沒有得到解答。 這種「錯待」是隨機發生的嗎?還是這是在這世上身為女人的「職業風險」(occupational hazard)呢? 若是如此,人們又該如何開始為此感到悲傷?如何消除因身為女性而受到的可怕且不公正的刑罰呢? 還是說,這是一個精心策劃的「政治行動」,目的是要傳遞這樣的訊息:像她這樣的女人,敢於夢想,勇於超越自己被賦予扮演的小角色,會有什麼事發生在她身上呢? 若是如此,這又意味著什麼呢?我到底是誰啊,像個孩子般傻傻地相信著也許我和我蠢笨的想法、充滿理想主義的心願,以及可笑的夢想真的能改變這個破碎的世界? 這玩笑反而開到我自己身上了。這種狀況永遠不會變好。那裡的女人的情況不會好轉,這裡的女人也是。一直以來都是這樣,以後也會是如此。我們已經沒救了。這個世界太破碎,也太邪惡了。 所以,從你那小型的「平等正義運動」開始。回到原點去吧! 因為從原點開始很簡單,前景很光明,充滿著希望,問題也很容易回答。 原點上滿是簡單的標語,比如「一換一」和「只要一點點改變」。 在原點時,有人會告訴我,我可以「改變世界」,而且無需付出比買一杯拿鐵還要更多的努力或犧牲! 在第一階段是安全的,卻也是膚淺的,而且不可能包含這種深度的痛苦和質疑,所以,是的,我想我現在要回到原點。 圖片|麗茲.芙金.柏哈拿臉書 在麗茲.芙金.柏哈拿(Liz Forkin Bohannon)成為一個知名的演講者和社會創業家以前,她沒有太多的資源或背景,單單靠著一個大無畏的勇氣和初心,打造出了烏干達外銷美國最大的時尚品牌 Sseko。 沒有人告訴我,「產生影響力」就意味著會受到焦慮的襲擊,也代表在團體會議中藉口跑到大廳盡可能安靜地嘔吐,同時呼求神,但除了聽見自己發問的回聲,我聽不見任何回應。 (美好練習:「相信今天會有好事發生」療癒練習:從早晨開始,讓每一天都豐盛有愛) 沒有人告訴我,美好的事物不是在幾個小時,幾天,或幾週內就能建立起來的。 而是要用幾年,甚至是幾十年的時間,用喜樂和悲傷,用歡笑與淚水,用你靈魂深處相信的答案,以及用最終要求你降服下來的問題來建造。 如果我們相信「尋找我們的熱情」和「改變世界」這句話只會帶來明亮的幸福和自我滿足,那我們就會從一個「理想」跳到另一個「理想」之中,更動我們的個人資料照片,變換當下的目的,同時確保我們的心在這個過程中不受傷害,知道── 當黑暗降臨 困難的問題浮現之時 錯綜複雜的事物 如霧一般模糊了我們質樸天真的眼鏡之時 悲傷來叩門之時 我們可以離開本來所在的位置 讓新事物的浪潮和腎上腺素充滿我們的身體 我們被造不僅是要擁有嶄新閃亮且令人興奮的成功 也是為了給陰影保留空間 圖片|Photo by Daniel Gutko on Unsplash 多年來,我一直懇求能夠理解存在於這世上的邪惡、暴力和不公的嚴重程度,但我仍不明白這些事為何會發生,而且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 但更可怕的也許是,如果你繼續努力,成為你受造的樣子,那些最初指向外在世界的邪惡的問題,最終會在你內心靜定時,哀求你給出答案。 在過去的十年裡,我被貼上了「不切實際的社會改革家」以及「改變世界者」的標籤。但不得不說,那些我曾經拚命追求並從中獲得巨大滿足感的標籤,如今卻讓我越來越不舒服。 在過去的十年裡,我的工作為我贏得了讚譽、獎賞和掌聲,但還有較為隱密、更混亂、更可怕且永無止盡的事情,那便是我把曾對世界發出的問題轉向了我自己。 對我們每個人而言,問題是不同的,但是如果這些問題給人恐懼和複雜的感覺,這是一個好跡象,代表它們正是你應該問的問題。 (你會喜歡:「溫柔不是讓自己變得脆弱」愛到自我懷疑?10 句療癒金句,陪你找回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的勇氣) 我該如何同時承認又使用我的特權,並在某種程度上以此創造出一股崛起之勢?我目前是如何從幾個世紀以來的種族主義、壓迫和暴力中受惠的,我又該如何處理這個議題呢? 在這世上,我想辦法幫忙修復的破碎中又有多少是「我的祖先」造成的呢?這又是意味著什麼呢? 我要以何種方式承認,我的特權、我的盲點、我的天真和我的善意實際上會傷害、貶低那些我最想服務和提升的人呢? 我要如何在不會徹底癱瘓的狀況下,承認這一切有多麼複雜呢?當你追求你的目標,努力對世界產生正面的影響時,你可能會錯信一種危險的二分法: 我們可以成為這樣的人,建立永遠不必回答困難問題的生活,也永遠不需要離開光明、閃亮又簡單的原點。 有了用我們的特權、舒適感和自我滿足砌成的磚,就可以建立起更高的牆,保護自己免於陰影和無法輕易回答的問題的侵擾。 或者是我們可能會屈服於這樣的錯誤信念,認為世界上的所有問題都是我們的問題,也是我們要解決的,我們會被來自這個世界以及我們內在的巨大破碎給擊垮,以至於我們會舉白旗投降。最後,我們會用憤世嫉俗以及無可奈何的冷漠砌磚築牆。 無論選擇哪一種,我們都會一點一點地在我們的心和生命的周圍築起小小的堡壘,保護自己的安全,遠離那些我們知道會讓自己心碎的陰影。 但也許我們不該害怕黑暗的一面,也不該害怕我們破碎的心。 也許,我們更應該害怕的是那些磚塊,害怕一磚一瓦地建造起保證我們安全的堡壘的磚塊。 因為,有什麼比一顆破碎的心,滿布無數縱橫交錯裂痕的心,能讓神的光透過裂痕照進來的心,還要更有希望、更讓人難忘,又更有人性呢?——如果我們很幸運,也許,偶爾神的光會從我們裡面照射出來呀! (推薦閱讀:「走過疼痛的人,身上總能散發光芒」或許,你也擁有「黑色生命力」) 沒有人可以為你進入黑暗面。我們需要你去。 當你決定高舉火炬,走向黑暗,無論火光有多微弱,你就是在告訴我們,我們也可以進到那裡去。 我們受造不是為要成為能夠在生活中躲避陰影的「逃脫藝術大師」,我們受造是要為黑暗與光明創造空間,為深層的喜悅與極度的憂傷創造空間。 那些沒有答案的問題,以及深根固柢的真理,將幫助我們繼續前進,使我們成為整體的一部分。 我們受造不是為了建造更高的牆,而是為了挖一口更深的井,容納美麗和破碎。 挖掘更深的井既不容易,也不愉快,更不安全。事實上,這可以是非常痛苦的。 但是,別搞錯了,你是在挖掘內心所能容納的喜樂與憂傷的深度。兩者缺一不可。當你放下磚塊,轉而往井裡挖得更深時,指縫中的泥土就成了你受造來做神聖工作的印記。 這趟旅程並不安全,但是良善的。 本文摘自麗茲.芙金.柏哈拿的《初生之犢:做小夢也有超能力》。由天恩出版社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初生之犢:做小夢也有超能力》 December 17,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9ftmb

心理創傷修復最終曲——我應該原諒傷害我的人嗎? https://ift.tt/3DZrHQn womany 女人迷精選 對於曾經傷害我們的人,我們沒有原諒的義務;但不論原不原諒對方,其實最後要問的就是一句——你原諒自己嗎? 文|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心理師,我應該要原諒那個傷害我的人嗎?」 這是許多受創的人常常會問我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也很難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因為只要我們選擇原諒對方,似乎就對不起受傷的自己;但若不選擇原諒,似乎就得要持續輪迴在無盡的悲痛之中。 原諒與不原諒,都是難!也因如此,不管選擇哪一邊,感覺自己都是「錯」的。 (首部:心理創傷修復首部曲——打破自我孤立,與人重建連結) (二部:心理創傷修復二部曲:寬容善待自我,學習與創傷症狀共處) (三部:創傷療癒三部曲:重新定義自我,重獲心靈自由) 你沒有原諒的義務 當我們在傷痕累累後,傷害你的人卻依舊每日談笑風生,對於你的生活不屑一顧,而你卻始終得不到對方的道歉,這種心情更是讓人忿忿難平。 一想到這些,心中難免會想要報復對方,或是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讓對方嚐點苦頭。否則,若是將自己所受的傷給輕輕放下,那麼這樣的自己到底又算什麼? 其實,我們都沒有原諒別人的義務。只是,當我們糾結於自己是否要原諒對方時,或許我們真正難以寬恕的對象,不只是那個傷害我們的人,而是我們自己。 圖片|Photo by yamasan on PIXTA 若是你正在詢問自己這個問題:「我應該要原諒那個傷害我的人嗎?」 我很想邀請你接著問自己這個問題:「不管你選擇原諒或不原諒,你都有辦法接受這樣的自己,甚至『原諒』這樣的自己嗎?」 不管你選擇原諒或是不原諒,你都沒有錯! 重要的是,不管我們做了哪個選擇,我們都可以接受自己的選擇,而不隨意苛責自己的選擇。 (延伸閱讀:寫在何妤玟離婚後:選擇分開,正是因為她足夠認識自己) 別讓「不原諒」掌控了你的人生 雖然我們都有權力選擇原諒或不原諒對方,但是重要的是,我們如何不被自己的選擇所掌控。 由於無法原諒他人給自己所造成的傷害,有些人為了替自己出一口氣,為了讓對方體會自己所受的苦,他們的生活中開始被「報復小惡魔」所掌控,「廢寢忘食」地思索著如何替自己討回公道。 為此,他們犧牲了自己的生活、忽略了自己的家人、葬送了自己的工作,甚至傷害了自己。 縱使他們最終替自己討回了公道,但是在目標達成的那一刻,他的生活卻什麼也不剩了。這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情。 舉例來說,曾有一個孩子長期受到父母親的疏忽與虐待,為了報復父母親,這個當事人開始在學校作亂、在街頭打架,甚至開始出現偷竊行為。做出這一切的行為,就只為了讓父母親疲於奔命於學校與警局。 雖然這樣做可以讓這個孩子為自己出了一口氣,但他似乎也逐漸葬送了自己的未來; 或者是,有一些遭受情傷的人,看著伴侶不斷劈腿,在氣憤之下,自己也開始上夜店尋找一夜情,為的就是替自己出一口氣,好讓伴侶也體會一下「被劈腿的滋味」。然而,這樣的生活真的是他們想要的嗎? 圖片|Photo by Devin Berko on Unsplash 因此,不管我們選擇原諒與否,我們同時還必須思考的是: 我可以接受自己的選擇,並且不苛責自己的選擇嗎? 不管我選擇原諒或不原諒,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與未來嗎? 不管我選擇原諒或不原諒,我可以用疼惜自己、愛自己的方式好好繼續生活嗎? 人生的困難在於,我們很難時時做出一個完美、正確又令人滿意的選擇,我們只能在每個不同的狀況當中,盡可能地做出一個最好的選擇。 但是,不管我們做了什麼樣的選擇,我們都別忘記要繼續疼惜自己、肯定自己! (猜你喜歡:白天明明很開心,晚上卻想哭?愛自己練習:體驗完整的自我,需要接納所有的情緒) 「原諒」與「姑息」是不同的,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需要區分「原諒」與「姑息」的差別。一個最簡單的區分方式是:傷害是否正在發生、持續發生。 舉個例子來說,當一個人每天都受到另一半的暴力對待,或是自己的伴侶頻繁地劈腿、外遇,但是這個人總在暴力發生後選擇「原諒」。 這種「原諒」並不會為自己的處境帶來太大的益處,而很可能讓對方持續出現暴力或是劈腿、外遇的行為。 如此一來,這種「原諒」可能就是一種「姑息」。 如果你的原諒是一種「姑息」,那麼這可能不僅無法給你的現況帶來任何幫助,更可能讓你持續身處在受傷的輪迴之中。 而在這樣的狀況中,思考如何讓自己身心平安、健全地好好生活,或許才會是第一要務。 作者簡介|平時擔任諮商心理師工作,同為「創傷、發展與療癒」臉書專頁創建者。期許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能夠協助每位來談者認識自己、接受命運,並且積極過活。 December 16,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ZrHQn

霍建華力挺林心如《華燈初上》:相識十年才相愛,曾怕失去「最好的朋友」不敢表白 https://ift.tt/3GJgdlO 01女生 林心如傾盡心力製作的《華燈初上》廣受好評,於 Netflix 排行榜居高不下,其中要感謝林心如老公霍建華的鼎力支持。不過,他們是怎麼從最好的朋友變成夫妻的呢? 由林心如、楊祐寧、楊謹華、鳳小岳等人主演的《華燈初上》在 Netflix 上架,有別以往緝凶劇集,故事背景設於 80 年代,關於一場日式酒店的小姐們的愛恨情仇,廣受好評。 不止如此,在劇集後段,林心如老公霍建華更有份客串演出,隨即被讚「寵妻狂人」。 霍建華闊別兩年,力挺林心如《華燈初上》:很謝謝他 林心如除了是《華燈初上》女主角「蘿絲媽媽」,更是劇集的製作人。 劇情吸引人之外,演員也非常亮眼,主線人物有楊祐寧、楊謹華、鳳小岳,就連客串的演員都是紅半天的實力派,如許光漢、李李仁、修杰楷等。 但最驚喜莫過於林心如老公霍建華的出現,今次是他闊別兩年後首次演出劇集,也是婚後第一部合作的作品。 對於霍建華的行動支持,林心如在訪問也表示:「很謝謝他,他連什麼角色也沒問就答應了。」這份無條件支持,確實是非常感人。 圖片|loveruby_official@IG 霍建華在《華燈初上》驚喜現身,飾演楊謹華弟弟。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林心如和霍建華向來作風低調,無論是生兒育女,還是傳出婚變,二人都以行動證明一切,可能因為他們是由密友發展成親人,特別有默契。 (你會喜歡:從《16 個夏天》到《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看製作人林心如的成長軌跡) 相識 10 年才「相愛」,是因為怕失去最好朋友? 二人 2016 年 5 月宣布交往中,同年 7 月便在峇里島結婚,外界都認為一切來得太快時,二人其實早已認識了十多年。 2005 年拍攝《地下鐵》而相識,一直都是保持好朋友的關係,霍建華曾說過他有「感情潔癖」,打算一個人過一輩子就算,婚後他在《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透露,剛認識林心如時也有感覺的,但礙於名氣,他決定保持友誼關係: 「因為是很好的朋友,你不想捅破,因為不想破壞這個友誼。我對愛情這種事特別沒把握。因為已經是好朋友,一旦你產生了另外一種情感,萬一沒有處理好,我覺得連朋友都會做不了。」 「我沒什麼朋友,就覺得和她這樣的感覺很好,不想失去她,是很害怕的。」 回顧林心如和霍建華從友誼走到結婚時刻 林心如和霍建華在 2005 年拍攝《地下鐵》而相識。圖片|《地下鐵》劇照 林心如擔任《傾世皇妃》的製作人,主動請霍建華當男主角。圖片|《傾世皇妃》劇照 「我嫁給霍建華是我這輩子最幸福的事,人生當中可以嫁對一個又帥又好又理解我又包容我的好老公。」——林心如 緣份驅使下,二人空窗期多時,剛好彼此身邊都沒有人,便走在一起了,林心如多次被問有什麼契機令好朋友成為戀人,她也說不出答案:「自然而然。」 台灣主持人張小燕則有這樣看法:「我覺得他其實一直愛著妳。」 林心如與霍建華每年都甜蜜慶祝生日。圖片|loveruby_official@IG (同場加映:《華燈初上》日式酒店小姐的 4 個秘密:十項全能、誇張妝髮、賣曖昧?) 公開感情後不用再躲來躲去,更可以大方在路上手牽手是令霍建華最感動的;婚後,牽手入睡、照顧小朋友都成了日常,時間都花在彼此身上。 「認識你這麼久,從以前能跟你當朋友,就是我覺得很幸運的事情,現在我們成為夫妻,這是我更幸運的事情,未來會有很多的事情可能會有風風雨雨,會有很多很多的狀況考驗著我們,我希望我們可以同心協力,一起牽手、一起共同努力面對未來的生活,我愛你。」——霍建華 相信很多人都不明白,朋友為何可以成戀人,不過電便是不過電;有些卻是怕了失去一個重要的人,寧願留在友人位置,起碼可以一輩子,林心如卻慶幸:「我們現在雖然是夫妻了,可我(們)還是可以是朋友。」也感激對方說:「謝謝你總是讓我做自己。」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華燈初上|霍建華現身撐林心如 相識10年才相愛:曾怕失去不表白 December 16,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JgdlO

他是恐怖情人嗎?辨識「控制型伴侶」的行為特徵:限制你的社交、干涉你的打扮 https://ift.tt/3q1iHFz 橡實文化 高壓型控制關係有三種特色:孤立、懼怕、懲罰。所以如果有人無法離開他的「控制型情人」,很可能有苦衷;然而,人們不該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感受到孤立或害怕,不該放棄自尊和自由。 圖片|橡實文化 提供 「高壓型控制」(Coercive Control)是指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某一方使用暴力威脅手段來支配和掌控另一方的行為。這種貌似愛的控制,容易讓人混淆,因為熾烈的愛與威脅、孤立、懲罰、傷害同時並存。 高壓型控制關係比我們以為的還要幽微,有時,外人根本無法從伴侶關係中看出任何跡象。 許多高壓型控制的加害者,經常會在外顯的關係互動上,刻意為自己營造美好的形象。期間可以長達數個月、數年甚至數十年。 圖片|Photo by Corinne Kutz on Unsplash 隨著社會時代變遷,由女性發動壓迫的案例也逐漸增多,作者馮特思博士在《控制型伴侶:干涉、限制、貶低,你值得更健康的關係》中,亦針對外來移民女性、同性伴侶、青少年戀人等關係中的高壓型控制有所著墨。 馮特思博士————擁有心理諮商的博士學位,曾擔任心理治療師、研究員、教授、指導員、顧問,同時為兒童暴力與婦女家暴個案提供治療與幫助長達二十五年。 因為工作有機會與各個領域的對象對話,從專業人士到社區成員,從俄亥俄州的教會到遠赴南美洲智利的貧民窟再返回北美加州的醫院。 曾訓練麻省的醫生、賓州的警官、德國與美國德州的軍方社工師,紐約的消防員,也培訓美國境內與拉丁美洲的心理學家、社工師、護理人員與律師等專業人士,教導許多在志工機構以及社區鄰舍之間的父母、祖父母與看護們有關精神療法等課程。自身育有三個已屆青少年階段的孩子。 (作者著作:LGBT 恐怖情人議題:不能向家人朋友出櫃,讓他們更加危險?) 然而,在「高壓型控制」中所學到的最大功課,來自馮特思博士個人的深刻經驗與體會。 在結束二十五年的婚姻之後,馮特思博士進入一段與日俱增的「被掌控」的關係中。 那幾年的慘痛過程,使她赫然明白,一個人是如何受制於他者隨興所至、突如其來的對待。那些在關係中與關係結束後仍被緊密追蹤的驚恐,都切切實實地身歷其境了。 即便像馮特思博士這樣一個高知識分子,熟悉各種有關受暴婦女的知識,擁有穩定的工作,與健全穩固的朋友和家庭網絡,仍感覺前所未有的受困與無措。 也因此,馮特思博士對那些全心幫助人們從千瘡百孔的受困關係中,掙扎求存、全身而退且還能修復痊癒的專業人士,越來越心懷感激與敬意。 對她自身而言,朋友與家庭在許多方面幫助她重獲身心的平衡。也知道走上復原之路需要耗費多少時間與心力,但也從自身經驗中充分了解,復原與痊癒指日可待。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辨識「控制型伴侶」的行為特徵,遠離恐怖情人 圖片|橡實文化 提供 如果我們將高壓型控制的每一種策略與手段各別解構來看,充其量只會將這些跡象視為不夠理想的關係。 但假如我們把這些不同策略都集中起來檢視,我們會發現他們形塑了一組效果深遠的支配模式。 《控制型伴侶》中闡述了個人用來高壓型控制親密伴侶的手段與策略:孤立、鉅細靡遺地管控、封鎖聯繫管道、跟蹤、肢體與性行為的凌虐、脅迫、懲罰、支配操縱、羞辱、貶損矮化並以受害者的孩子作為籌碼來掌控她,以及中斷就業與經濟管道、毀其聲譽與其他社交關係、利用科技孤立受虐者⋯⋯等。 掌控型伴侶會善用這些有跡可循的管道,去破壞伴侶或前任伴侶的名譽,更可能會對其施壓,逼對方乖乖就範。 【「控制型伴侶」的行為特徵】 剛認識不久,即對你展開旋風式浪漫追求 追問你的行蹤,試圖查看你的手機或電腦 試圖限制你與家人、朋友聯繫,封鎖、孤立你的社交關係 過度干涉你的打扮、衣著或髮型 突然在你工作場所附近出現,監看你與同事互動 打擊你自我成長的努力和計劃 經常用貶抑、羞辱性的語氣跟你說話 (延伸閱讀:台女想請假、經期隊長!「靠北工程師」的經期羞辱) 離開「控制型伴侶」的安全脫身計畫與步驟 一般而言,高壓型控制的關係是高度緊繃與壓迫感的一段關係。幾乎每一天的生活都籠罩在施虐者的權勢與陰影之下。 不管所置身的高壓型控制關係是否涉及肢體暴力,家暴防治中心都可提供協助、或向警方報案,讓他們介入調查所投訴的事件,並且離開前先擬好財務規劃,別讓自己因為沒錢而被迫重返施虐者身邊,鼓勵孩子和父母剛離婚或分居的同儕朋友見面談談,孩子將由此而受益。 【離開「控制型伴侶」的準備計劃】 圖片|橡實文化 提供 尋求專業支援:家暴防治中心/治療或諮商輔導/警方與律師介入 你若終結關係,對方會如何反應? 你若終結關係,其他人會如何反應? 擬定一套安全脫身計劃 保護好你的財產 保護好你的孩子 如果他跟蹤你該怎麼辦? 分手後的身心復原與生活重建 (還想知道:分手還是繼續磨合?4 個重點評估,這段親密關係是否值得堅持) 如何提供受害者協助的有效重點 長期以來,受害者的自尊早已被各種凌虐與孤立踐踏得支離破碎。 她所置身的風險,恐怕比我們所能想像的還要危機四伏。她的對話、行動與電子傳輸的對外溝通,可能都被施虐者監控、一手掌握。 所以,你不能隨意「使她」脫離關係、享有自由,除非她已經預備好。 你的好意援助,如果欠缺嚴密與周全的考量,恐怕將置她於更險峻的危機中。 圖片|Photo by Ahtziri Lagarde on Unsplash 不過,以下重點或許可以提供有用的建議: 1. 讓她知道你對她的關懷,不帶任何批判與責難 等過了一段時日,你和她建立了更親近的關係之後,而你也確認了你們之間的對話沒有被監控,然後,再如實告知對方你真正的關切。 2. 詢問對方,你可以為她做什麼?你可以提供援助,而非完全承擔或接管過來 問她,你可以如何幫助她,使她的生活更輕鬆自在,扶持她、給她力量走下去。不要許下一些超乎你能力範圍之外的承諾。 3. 避免告訴或指點她該如何做 別忘了,她比任何人都還要了解自己的處境,也比任何人都還要曉得如何確保自己的安危。 4. 專心聆聽她想告訴你的內容,克制自己不要對她拋出太多問題 畢竟,她所經歷的某些過程可能令她羞於啟齒。她可能需要在好多年以後,才能預備好與別人談論這段關係中最令她痛心疾首的部分。 5. 讓她在不被批判的前提下,毫不設防地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 她可能還深愛她的伴侶或前任伴侶,也相信對方還愛自己。她可能對他戀戀不捨。 她也可能對他百般依賴,甚至開始懷疑,自己若離開他恐怕活不下去。她擔心他一個人的日子過得如何,是否無恙? 請你向她確保,這些感受再正常不過,別急,再一些時日,這些問題都會找到出路,迎刃而解。 即便你心裡認定那男人是個一無是處的大混帳,你仍要克制自己不可在她面前嚴厲批評她的男人,免得她之後再也不敢讓你知道,她心中其實還對那男人念念不忘。 她甚至會對你懷恨在心,氣你怎可將她深愛的男人批評得體無完膚。別忘了,她可能終究會回到那男人身邊。 若然,你一定想確保她以後仍能毫無芥蒂地與你保持聯繫。 如果她完全在伴侶的掌控之下動彈不得,那麼,現階段你能做的恐怕也有限,而你唯一能做的,便是與她保持聯絡,溫柔地引導她去檢視與評估施虐者的言行不一。 不過,坦白說,她真槍實彈的經歷要比她告訴你的,還要多、還要艱辛。 (推薦閱讀:「我被跟惡魔關在一起」疫情時期,世界各地家暴案件頻傳) 評價這段親密關係的最後考量 我們到底要如何分辨與拿捏,何者為一般關係、何者為涉及高壓型控制的危險關係? 首先,我們需要謹記,高壓型控制存在於光譜之中。光譜的兩端,分別是:從絲毫沒有任何掌控到施虐型掌控。 人們在光譜的中間順應自然,相安無事。 而高壓型控制關係與其他一般關係的差別,可以簡單濃縮成以下三個關鍵詞彙作為典型的標示:孤立、懼怕、懲罰。 人們不該在他們的親密關係中感受孤立或懼怕。伴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該使用威脅或懲罰來互相掌控。 在你的關係中,假若其中一方恆常感覺害怕、被威脅或被懲罰——那極有可能便是陷入高壓型控制的關係中了。 圖片|Photo by Artyom Kabajev on Unsplash 馮特思博士決定寫下這本《控制型伴侶:干涉、限制、貶低,你值得更健康的關係》將自己對高壓型控制下受害者的建言,透過書中傳達給更多的人。 在書中也將受訪者的背景拓展到更廣泛的層面,包括同性戀伴侶、青少年、男性受害者與軍旅人員。並將兩個名詞結合而成:「高壓受困」(coercive Entrapment),作為高壓型控制下最嚴重與極端的個案與敘述。 (同場加映:愛與暴力,你曾經歷過以下四種高壓型控制嗎?) 如果你自己或你所關心的人,正深陷在高壓型控制的困局之中,馮特思博士以她曾身為高壓型控制受害人的親身經歷,結合長期的專業研究,整理出《控制型伴侶:干涉、限制、貶低,你值得更健康的關係》書中許多重要的參考指標與行動方向。 讓我們一起了解、找到希望與解答,幫助人們擺脫高壓型控制的網羅,改善那些還可能修復的關係,終止那些無望改變且危機四伏的關係。 也期待能藉此使專業人士、朋友或家庭的成員,意識到自己或周遭的他者是否深陷高壓型控制的關係,好讓他們能深入了解並對深受其害的人們伸出援手。 沒有人應該單打獨鬥,孤立無援!我們從中學會另一件功課:我們永遠有充分的理由,不該在任何伴侶關係中,被要求放棄我們的自由與自尊。 本文摘錄自麗莎.馮特思《控制型伴侶:干涉、限制、貶低,你值得更健康的關係》,由橡實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控制型伴侶:干涉、限制、貶低,你值得更健康的關係》 December 16,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1iHFz

《華燈初上》鳳小岳的 5 個小故事:待過少林寺、情定圈外太太,而他眼中的江瀚是? https://ift.tt/33nF00r Bella.tw儂儂 《華燈初上》中飾演風流才子「江瀚」的鳳小岳,其實有跟大部分人不一樣的成長背景,本篇介紹你可能不知道的鳳小岳的人生小故事。 說起鳳小岳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位混血男神最近在旗艦懸疑台劇《華燈初上》當中演活了風流成性的才子編劇江瀚,劇中他的存在是林心如和楊謹華最大的心結,不同於以往的演出令觀眾群都刮目相看。 你知道鳳小岳其實小時候待過少林寺、有個文青女神媽媽嗎?快來看看鳳小岳的精采事蹟吧! 1. 中英混血,媽媽是文青始祖女神 鳳小岳 1988 年出生於英國威爾斯,父親是英國小提琴街頭表演者,母親是上默劇團的藝術總監孫麗翠,孫麗翠在 80 年代台藝大畢業之後到歐洲深造,曾旅居德、法、英、義大利,回台後從事默劇推廣,致力表演教學,被譽為是當代文青女神。 鳳小岳在 3 歲跟著母親從英國搬回台灣,7 歲父母離異。因為母親孫麗翠是劇團表演家的關係,鳳小岳從小就跟著媽媽遊遍各國,法國亞維儂、台北市陽明山以及中國四川,都是他曾經住過的地方。 (延伸閱讀:活在當下的哲學!鳳小岳:沒有一刻比「現在」更完美) 2. 小時候待過少林寺,父母親的教育方式相當特別 因為外婆是河南人,外公是西藏人的關係,鳳小岳在孩童時期曾經被母親孫麗翠送到四川都江堰附近就讀小學,還曾經在少林寺學功夫。 父母對他的教育方式相當特別,希望是「窮養兒」,所以小時候家裡甚至沒有冷氣和電視,直到高中一年級家裡才有熱水器。 但隨著媽媽周遊列國也讓小小年紀的鳳小岳眼界大開,母親從小就培養他廣袤無限的世界觀,也讓鳳小岳對於任何事情都有勇於嘗試的熱情。 3. 因為「這部戲」在華語圈大熱,男神聲量大漲 圖片|安邁進影業 提供 台灣人之所以熟悉鳳小岳應該都脫離不了這兩部電影,代表作《艋舺》和《女朋友。男朋友》,不過真正讓鳳小岳在兩岸三地大紅是因為中國作家兼導演郭敬明改編的都市青春系列電影《小時代》。 在片中鳳小岳飾演《M.E》雜誌執行主編,混血高顏值加上一絲神秘的氣質,很快就讓鳳小岳的魅力席捲華語圈,特別的是他在片中還有脫衣服展現裸上身的精壯身材,讓不少女性觀眾都為之瘋狂。 (同場加映:我們都該有兩個情人〈女朋友。男朋友〉) 4. 情訂圈外人,太太是他見過最堅強的人 圖片|rhydianvaughan_official@IG 男星鳳小岳雖然長相帥氣,但縱橫演藝圈的他緋聞極少,因為喜愛衝浪的關係,認識了圈外女友洪喆君。 2016 年兩人互許終身,男神回歸家庭,妻子婚後生下混血寶寶「小木耳」,讓鳳小岳喜獲麟兒升格當爸,原本兩人今年即將迎接第二個孩子,不料今年 1 月卻驚傳妻子流產的消息,他含悲感謝胎兒長期以來的陪伴,po文表示: 「孩子,走好,我欠你一次。太太,辛苦妳了,妳是我見過最堅強的人。」 並說道:「但我知道你不會希望我因此對生命失去希望。我會繼續努力做到這件事。」,走過傷痛仍以正能量迎接未來。 5. 鳳小岳眼中的「江瀚」是這樣的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鳳小岳在過去外型總是比演出容易得到矚目,今年他一共有愛情喜劇電影《跟你老婆去旅行》、奇幻愛情陸劇《我的巴比倫戀人》和旗艦懸疑台劇《華燈初上》與觀眾們見面。 在《華燈初上》以前所未見的花心渣男角色獲得關注,詮釋起風流才子編劇江瀚,周旋於林心如和楊謹華之間,花心形象讓人又愛又恨,也讓外界驚豔於鳳小岳的演技有顯著的進步。 (猜你喜歡:為你挑劇|「不要對我有所期望!」《華燈初上》江瀚——那些戀愛經驗裡的逃避型戀人) 而鳳小岳談起江瀚這個角色是這樣的:「寫作是他的出路,當編劇非常成功,但也躲在自己的文字裡,雖然浪漫卻無法脫離出自己的白日夢。」 鳳小岳當初在琢磨江瀚的角色上,常常拿起筆來體會寫作的樂趣,多跟文字相處,體會江瀚情感細膩的那一面,果然將其才華洋溢和風流多情詮釋地相當出彩。 原文出處:《華燈初上》鳳小岳演活風流渣男!媽媽是文青始祖女神、待過少林寺...關於混血男神你不可不知的5件事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2021年根本台劇馬拉松!看完《俗女養成記2》後,這 4 部精彩好劇也不能錯過! 高質感台劇《茶金》時代背景深入解析!5大面向還原50年代台灣:男主角原型真有其人 December 16,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nF00r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創傷療癒三部曲:重新定義自我,重獲心靈自由 https://ift.tt/3dWy2BQ womany 女人迷精選 你曾經是暴力的受害者嗎?是否面對心理創傷有一種不具名的恐懼?面對創傷我們能學習面對它,不讓恐懼定義未來的日子,讓我們跟著吳東彥心理師,學習如何「重新定義自我」和「重獲心靈自由」吧! 文|吳東彥心理師 (複習首部:心理創傷修復首部曲——打破自我孤立,與人重建連結) 創傷侷限了我們對自己的看法 創傷之所以為創傷,是因為它會讓我們對自己產生相當負面的看法,並且帶給我們強大的無力感,讓我們無力面對未來的生活,不敢想像自己還可以有美好的未來。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在許多電影故事裡都可以看到,一個多次被伴侶劈腿的人,最後終於認定自己是一個「不值得擁有幸福的人」。 未來,這個人在面對其他追求者時,很可能會選擇以逃開或迴避的方式來面對,這是因為他不再認為自己擁有幸福的可能。如此一來,縱使未來有不錯的對象出現,這個人也很可能一再錯過。 同樣的,有些人在遭受性侵害後會認定自己是個「骯髒的人」;或是長年受到家庭暴力或情感忽視的孩子,可能認定自己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壞孩子」,諸如此類的現象很容易在受創者的身上看到。 別用負面的方式來定義自己 簡要來說,創傷經驗所帶來的其中戕害,是侷限了我們對自己的看法。 一旦人的自我概念被限定了,這會讓我們無法再想像自己可以有不同的「可能性」,並限縮了自己的發展。 拿前面的「劈腿」例子來說,當一個人認為自己不再可能擁有幸福,而是一再逃避或拒絕前來追求的對象時,這個人就很可能持續處在孤獨的狀態當中,最後難以相信世界上存在著「幸福」這件事。 圖片|創傷、發展與療癒@FB 創傷療癒三部曲:重新定義自我,重獲心靈自由 若要掙脫創傷經驗對我們的綑綁,重新獲得心靈自由,不要再讓它侷限我們的發展,或許可以開始學習一個新的思考方式。 除了接受創傷經驗就是自己生命經驗的一部份,承認創傷經驗對自己的影響之外,我們也可以試著告訴自己「我不等於受創的人」,換言之,創傷事件對我們確實造成重大的影響,但是它不是我們生命的「全部」。 雖然我們無力因應創傷事件的發生,雖然我們受到創傷經驗的重創,但這不代表我們也無法應對生活中的其他種種挑戰。 (熟讀二部:心理創傷修復二部曲:寬容善待自我,學習與創傷症狀共處) 生活其他層面,我們仍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依舊可以開心投入自己興趣與喜好,我們依舊有能力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我們也仍有享受生活的能力,下午時光與三五好友隨意談天聊八卦。 簡要的說,縱使你曾經受創,但是你「不等於」創傷倖存者,創傷也「不等同於」你的生命。創傷只是你的生命經驗的其中一個部份。 圖片|Photo by rainmaker on PIXTA 重獲心靈自由 要重新獲得心靈自由,或許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步驟一:深入思考在創傷事件發生後,我替自己貼下了什麼「標籤」? 我們可以想一想自己在創傷事件過後,採取什麼樣的眼光來理解自己?例如:「我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都是我自己沒把事情做好才會遭受家暴」、「一定是我有問題,我才會被同學霸凌」等等。 步驟二:覺察「標籤」替自己帶來的影響為何? 當我們替自己貼下「我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都是我自己沒把事情做好才會遭受家暴」、「一定是我自己的問題,我才會被同學霸凌」等等的標籤,這是否會讓我們逃避自己被愛的可能,或是合理化自己所遭遇的暴行,而讓自己更無法跳脫現況。 步驟三:卸下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許多人在創傷事件發生後,會背負過多不屬於自己的責任,誠如前面所說,部分遭受霸凌、家庭暴力或性侵害的人,都認為一定是自己「有問題」才會導致創傷事件的發生。 然而,縱使創傷事件的發生,我們也有責任,但我們都不應該遭受別人不合理的對待。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對我們施予暴力、脅迫與侵犯。因此,我們可以學習放下不屬於自己的責任,避免過度自我苛責,而戕害自尊心與自我價值感的建立。 步驟四:重新定義自我想像一下:你是誰?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未來有什麼夢想?你的生活中還想要實踐些什麼?縱使這些目標對現在的你來說難以達到也沒關係,就讓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一下,讓自己的心靈至少可以保有想像的自由,並且看到自己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步驟五:走向自由未來,為自己貼上新標籤 替自己找出未來的其他可能性,我們可以試著為「自己」跨出小小的一步。 作者簡介|平時擔任諮商心理師工作,同為「創傷、發展與療癒」臉書專頁創建者。期許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能夠協助每位來談者認識自己、接受命運,並且積極過活。 December 16,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Wy2BQ

「你好好讀書,大人的事大人自己處理」《華燈初上》子維:當乖孩子的傷最痛 https://ift.tt/3m3RyAv 海苔熊 《華燈初上》中,Rose 媽媽的小孩——吳子維,年紀輕輕卻擔任家中照顧者的角色,是什麼原因讓他親職化了呢? 「乖孩子的傷,最痛。」你曾經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嗎? 1. 很小就被迫要照顧兄弟姐妹。 2. 家裡面的大人不像大人,小孩也沒辦法當小孩。 3. 曾經幫家人還債,渡過一段夜不成眠的日子。 4. 家人經常不在,需要自己弄東西吃。 5. 經濟上面有一餐沒一餐,成年以前就要自己去打工賺錢。 6. 家人經常威脅:你不爽你就給我滾出去! 7. 家人情緒都是你一個人在扛。 8. 有個不負責任的家人,回到家不是打就是罵,不然就是講一些很酸的話,讓你懷疑自己懷疑人生。 9. 曾經想要趕快長大,脫離這個地方。 10. 但真正脫離之後,卻又經常放不下。 上面這 10 個狀況,你的家庭符合幾種呢?符合越多,就代表你和家庭的糾葛越複雜,很早就被逼迫長大。 不過,複雜是一體兩面的,一方面讓你很早就沒有了童年,但另一方面,也讓你提前可以世故、成熟、獨立自主——因為你比誰都清楚,如果連最親近的人都不可以依靠,那麼就真的只能夠靠自己了。 最近《華燈初上》熱烈爆紅,大家紛紛討論兇手是誰,但比起兇手,有一小段劇情我在看的時候覺得很揪心,也是比較少人討論到的角色,就是 Rose(林心如 飾)的小孩吳子維(劉敬 飾)。 (以下涉及劇情討論) 前幾天我跟 SKimmy 你的網路閨蜜在討論節目腳本的時候(敬請期待),她講的一個詞整個打中我的心裡:親職化小孩(parental child)。 這裡指的是,在青少年以前,本來應該要被照顧的小孩,在家庭裡面經常扮演那個「照顧別人」的角色,這個照顧有可能是物質上的(需要一直賺錢)、勞動上的(需要承擔大部分的家務)、或者是情緒上的(變成家人的沙包、情緒垃圾桶)。 在劇情當中,子維和媽媽 Rose 相依為命,由於媽媽經營酒店,經常弄到三更半夜,隔天又頭痛宿醉,子維經常幫媽媽準備頭痛藥、食物、早餐,還想要陪媽媽去面對很多的壓力,例如陪媽媽回去看外公外婆、為了媽媽不再跟父親見面等等。 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延伸閱讀:婚姻不幸福,與原生家庭相關?關係心理學:你的焦慮依附,來自從小的不安全感) 為什麼會變成親職化小孩 關於親職化小孩,過去有許多研究討論形成的原因,但我今天想要談一個我覺得最核心的觀點——共依存(codependency):一方面孩子(照顧者)會心疼媽媽(或者是家中的其他家人,以下簡稱為被照顧者)的壓力,想要分擔一些,另外一方面情緒又會跟著家人的心情起伏,漸漸地,孩子會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喜歡的是什麼,會以被照顧者的需求為需求,甚至犧牲自己的需求。 這樣的狀況,可能展現在生涯選擇、職業、居住地點,甚至是對自己的看法等等。 例如放不下被照顧者,所以一直不敢去外地唸書;由於家中經濟因素,所以只能夠念負擔得起的科系;因為家人的期待跟考量,所以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志向等等⋯⋯,如果再搭配家人的情緒勒索,更可能會出現自責、討厭自己、覺得自己怎麼做都不夠、都不對的狀況。 在這部片當中,Rose 雖然扮演被照顧者,但也經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甚至常常說「你好好讀書,大人的是大人自己處理就好了」。 奇怪了,面對這麼溫柔的媽媽,為什麼孩子還要犧牲自己呢?事實上,當你從小到大看到母親受苦、委屈,你心裡面也會想要跟媽媽站在一起,甚至有些時候,你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 然後旁邊的人會說,你好體貼、好勇敢。這樣的稱讚,變成了一種正增強,漸漸地,你對自己的面貌感到模糊,甚至當有一天有人問你喜歡什麼、想要什麼的時候,你開始不確定了。 長大,就是長成你自己 如果你也曾經跟子維一樣,繞著家人的需求團團轉;如果你也曾經因為心疼一個家人,捨不得做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選擇;如果你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還可以努力更多,那麼在你體諒、體貼別人的時候,可不可以先暫時停下來問問自己:當我那麼努力的照顧別人,我記得照顧自己嗎? 你可以不勇敢,也可以不堅強。 你可以不是太陽,可以不用一直發光。 December 15,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3RyAv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心理創傷修復二部曲:寬容善待自我,學習與創傷症狀共處 https://ift.tt/3ILriF1 womany 女人迷精選 當我們意識到創傷症候群,首要做的就是避免說服自己要「快快好起來」,有時我們會不自覺強迫自己脫離創傷困境,反而會增強疼痛程度,我們該學習的是如何接受、並與它共處?讓我們來聽聽吳東彥諮商心理師怎麼說! 文|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回看首部:心理創傷修復首部曲——打破自我孤立,與人重建連結) 趕緊消除創傷症狀的強烈期待 修復創傷的過程當中,有些當事人願意打破自我孤立的生活慣性,提起勇氣前來接受諮商時,這已經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當我們與曾遭遇創傷的當事人進行諮商時,總會看見他們有一個強烈的需求與期待,就是想要快點從創傷經驗中復原,並且盡快消除創傷症狀(例如:過度警覺、解離、戰戰兢兢、情感麻木、無法克制地想起創傷經驗等)。 但是,當他們發現要修復創傷並沒有那麼容易時,就會陷入嚴厲的自我批判,甚至喪失希望感與自信心,並對自己感到無力與無能。  圖片|Photo by asaya on PIXTA 接受創傷經驗就是自己的一部份 的確,遭逢創傷經驗過後,我們都很想快點找回原本的自己,重新過著以前的生活。 但若創傷經驗在我們生命中非常重要,卻扮演著不受歡迎的情節時,我們無法拿著一塊神奇橡皮擦,將它從我們的生命經驗之中拭去,甚至去忽視與否認它的存在。 我們只能夠學習接受它是我們生命中的一環,打從心底接受創傷經驗就是自己的一部份,這必然是不容易的。 假使我們不學著接受,我們可能會一直將力氣放在「忽視」與「否認創傷經驗」的存在。 無法讓我們將僅存的精力,好好用來建構自己的人生,這是一件相當可惜的事情。 心理創傷修復二部曲: 寬容善待自我,學習與創傷症狀共處 舉個例子來說,對於一些成長於暴力家庭的孩子來說,他們心中總是抱持著一些期待,希望能夠獲得父母親的愛。 因此,他們嘗試過許多努力,不斷地改變自己,並且迎合父母親的期待,希望能夠討他們的歡心,但是長年下來,父母親卻沒有因此而改變,反而持續對自己的孩子表現出冷漠、暴力的一面。 對這些孩子來說,說服自己接受「父母親可能不會改變」是相當困難的,甚至會讓人感到極大的失落與憂鬱,但這些孩子,也可能因為選擇了接受,有機會不必過度耗費力氣,對暴力父母有所期待,可以將力氣用來構思自己的生活、建造自己的未來。 (同場加映:「有些話可能成為關係裡的創傷」家庭心理學:別讓童年成為一輩子的陰影) 寬容善待自我,學習與創傷症狀共處 創傷經驗的修復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大部分的人都需要耗費長達幾個月、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夠真正地從創傷經驗裡面走出。 因對現在的我們而言,若是我們一下子無法克服創傷經驗所帶來的症狀,也不用急著去苛責自己,否則,這很可能會位自己帶來更多的羞愧、罪惡與無助感。既然如此,我們何不學習寬容善待自己,並與創傷症狀和經驗共處呢? 圖片|Photo by M. on Unsplash 我們可以試試看以下的幾個方式: 1. 覺察創傷經驗的存在 學習如何與創傷症狀、創傷經驗共處時,我們得要先清楚了解自己遭遇到的創傷經驗是什麼,而我們出現了哪些創傷症狀呢? 2. 思考創傷經驗的影響 想一想,創傷症狀對我們的生活產生的影響是什麼? 例如:創傷經驗過後,我們可能對人失去信任感,或開始隔離自我情緒,無法好好感受自己的心情,很有可能讓我們與人相處時,無法與人產生更多的情感連結。 (理解自己:「為什麼我一進入穩定關係就想逃?」關係心理學:追求刺激,是創傷後的自我防禦) 3. 找出創傷症狀的功能 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創傷症狀會具有「功能」呢? 其實當我們遭逢嚴重創傷後,大腦與心靈為了要保護我們,會啟動一些生理/心理機制,而這些機制有可能會形成一種「症狀」。 打個比方來說,「解離」雖然會讓我們無法貼近自己感受,但透過「解離」也可以避免我們在回想創傷經驗時,再度經歷那份難以承受的痛苦。 或是,當我們在創傷經驗過後,變得戰戰兢兢、草木皆兵,雖然會讓我們顯得較為神經質,但也可能因為這份轉變,讓我們更容易偵測到生活與外在環境的危險,提早進一步避免危機發生。 簡單的說,某些創傷症狀的存在,是為了要保護自己! 當我們能不再一面倒地認為「創傷症狀」是不好的、負面的。 而是能再更仔細思考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之外,也可以找出它為我們帶來的功能與幫助時,我們就不必再急於消滅這些症狀,給自己過大壓力。 當壓力減小時,我們的身心狀態,也可能隨之變得穩定,讓我們更有力氣去修復自己的沉重創傷。 作者簡介|平時擔任諮商心理師工作,同為「創傷、發展與療癒」臉書專頁創建者。期許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能夠協助每位來談者認識自己、接受命運,並且積極過活。 December 14,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LriF1

《華燈初上》日式酒店小姐的 4 個秘密:十項全能、誇張妝髮、賣曖昧? https://ift.tt/33hLXA7 01女生 《華燈初上》以 80 年代的日式酒店為故事背景,服裝、場景、妝髮也經過精心設計,盡可能地忠實呈現日式酒店小姐的真實樣態。 台劇《華燈初上》在 Netflix 上架後引起熱烈討論,成功登上排行榜冠軍。 故事以 80 年代的日式酒店為背景,以凶殺案切入,帶出酒店小姐們的恩怨情仇。觀眾在猜測誰是兇手時,也對《華燈初上》中的日式酒店興趣濃濃,原來至今還在營業?而酒店小姐需要十項全能?賣笑不賣身? 《華燈初上》由林心如與楊謹華主演。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陪酒小姐賣曖昧,因為一個原因不賣身? 《華燈初上》中的「光酒店」,在窄長的小巷子中,旁邊也開滿形形色色的酒店、酒吧,供人買醉與消遣。 而這樣的日式酒店,其實是「條通文化」的一種,「條通」即日文的「巷子」,台北條通本來是日本人的高級住宅區,二戰之後,條通一帶還是保留了日式風情的建築,所以當日本商人於 8、90 年代重返台灣作生意時,「條通」也因此蓬勃起來。 《華燈初上》的服飾也十分華麗,盡顯當年的時尚風格。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但是有別於一般人對「陪酒小姐」的想像,日式酒店中的小姐賣藝不賣身,陪笑陪喝,讓異鄉客人有熟悉與戀愛的感覺,製造出「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距離感; 若遇上毛手毛腳的客人,就要客氣地拒絕對方,就如在劇中劉品言飾演的「花子」把客人放在大腿上的手握住,若無其事地道說:「你的手很溫柔。」 有當年的陪酒小姐接受台灣媒體的訪問時說《華燈初上》的情節其實都很寫實,而她也指出當年規定不能賣身,因為在台日本人的圈子很小,若與客人發生關係,很快便會傳開去,便會有客人為此而來,不拒絕便影響名聲,拒絕也會惹客人生氣,最終也會影響酒店生意。 (推薦閱讀:林心如《華燈初上》:從演員到製作人,最難的是跳脫演員身份) 日式酒店培訓陪酒小姐「十項全能」:一定要懂插花、高爾夫球? 既然是賣藝不賣身,陪酒小姐也是「十項全能」,儀態一定要高貴優雅。兼任主演及製作人的林心如就在訪問中透露,在劇集開拍前,一眾演員一起到一所開了 20 多年的日式酒店上課,向「媽媽桑」請教。 日式酒店的陪酒小姐,不但要學日文、學插花、學高爾夫球,還要每天閱報,來增加與客人的共同話題。 就連如何為客人點打火機,也十分講究,怕會燒到客人眉毛;而陪酒小姐的酒量也要十分好,坐姿亦非常重要,雙腳一定要合攏。 酒店小姐會找牛郎慰藉? 在《華燈初上》中有趣的一幕,就是陪酒小姐與「媽媽桑」都會到男公關店找「牛郎」慰藉。 昔日的陪酒小姐在訪問中提到,原來真有其事,當酒店小姐受到客人欺負或不快樂時,便會到「條通」的男公關店找慰藉或發洩。 (同場加映:為你挑劇|「不要對我有所期望!」《華燈初上》江瀚——那些戀愛經驗裡的逃避型戀人) 《華燈初上》的華麗服裝 《華燈初上》中的服裝、妝容、場景也十分講究 ,充滿 80 年代的時尚風格: 超寬鬆剪裁、墊肩外套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誇張的大飾品,超閃的耳環,又或是珍珠材質。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雪紡襯衫、花襯衫。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光澤感材質和閃亮的亮片、大捲髮造型。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棒球外套、牛仔褲。圖片|《華燈初上》劇照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華燈初上|揭日式酒店秘聞:陪酒小姐會找牛郎慰藉 因一事不賣身 December 14,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hLXA7

2021年12月13日 星期一

那些說不出的苦澀,都化為:「我過得很好,別擔心」 https://ift.tt/3dJ8yI1 高寶書版 「我過得很好,我沒什麼事。」怎麼可能過得好呢?怎麼可能沒事呢?但擔心對方為自己操心,而選擇說出過得還不錯的謊言⋯⋯ 文|金利率 「你過得好嗎?」「嗯!」 「真的過得好嗎?」「嗯。」 「沒什麼事吧?」「當然~」 怎麼可能過得好呢?怎麼可能沒事呢?想也知道不可能沒問題啊。 一睜眼就心痛,每天每天都搖擺不定的心,無法承受的思念,掙扎地過著不習慣的每一天,深如無底洞的不安及憂鬱,變得毫無激情、像習慣一般的愛情,每一樣都是讓人感到委屈的事。 但為什麼不能讓人感到心酸呢?好想馬上抱著他、躲到他懷裡大哭。但,我今天依然假裝自己一點都不痛、假裝自己沒事,假裝什麼問題都沒有,用這樣的方式說謊。 很怕從過去到現在都忍得相當好的自己瞬間瓦解,很怕一但瓦解就再也無法重新站起來,所以就用這樣的方式說謊。 我過得很好,別擔心~我過得很好,我沒什麼事。我過得很好,問題都解決了。 還是不忍心,把這樣的心、這樣的痛、這樣的淚,老老實實地告訴對方。擔心對方因此而更加辛苦,擔心對方因此而徹夜不眠。 所以今天,我也這樣對他說謊了,告訴他我過得很好,這一個誰都看得出來的謊言。 圖片|高寶書版 提供 本文摘自金利率的《過得還不錯的謊言》。由高寶書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過得還不錯的謊言》 December 14,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J8yI1

心理創傷修復首部曲——打破自我孤立,與人重建連結 https://ift.tt/3GGMWIu womany 女人迷精選 如果你的過往曾遭受到一些難以忘懷的痛苦事件,至今想起來都會顫顫發抖,表示你很有可能陷入「創傷症候群」的漩渦,這個時候,你該如何是好呢? 文|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如同慢性病的心理創傷 許多人都認為:「創傷事件已經發生了,不能就將它遺留在過去,不要再去談論嗎?」 我們姑且不論這個問題的答案究竟是對是錯,但是這個疑問似乎呈現出一個常見的現象:許多經歷創傷事件的人,是孤獨的! 創傷之所以為創傷,是因為它帶給我們深深的無力感。 由於創傷事件的發生,是我們所無法預料的,或是當我們傾盡全力後,仍無法阻止創傷事件的繼續發生,不僅會帶給我們無力感,甚至會讓人覺得自己很丟臉、很沒用。當這種自我批判的聲音在心中響起,我們便在心中逐漸種下了恥感的種子。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除此之外,如果我們所遭遇的創傷事件,是來自人為的,例如:暴力、性侵害等,這無疑會重創我們對他人的信任感。 如果這些加害者是與我們原本親密、熟識的家人、親戚或朋友,這更可能會造成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失望,不知道這個世界上究竟還有誰可以相信。當我們對於世界與他人開始感到不信任時,我們也就在無形之中拉開了自己與他人的距離。 於是,創傷事件的可怕之處,除了事件本身帶給我們極大的衝擊、壓力與情緒之外,它也可能重創我們對他人的信任感,並讓拉開自己與他人的距離,因此開始獨自承受、自行消化所有的苦痛與煎熬。 而一旦這些情緒超乎我們的負荷,便可能讓身心超載,並開始出現身體症狀與情緒議題,例如:失眠、酗酒、藥物依賴,暴飲暴食,暴躁易怒、沒來由的恐懼不安等。 (擁抱創傷:「不是每段愛情,都能修復童年的創傷」關係心理學:成為獨立的自己,才能好好相愛) 心理創傷修復首部曲 打破自我孤立、與人重建連結再次訴說:打破自我孤立的生活慣性 許多人在經歷創傷事件後,雖然感覺自己必須向外求助,但是因為長期以來的羞恥感,以及對於他人的不信任等因素影響,總是很難跨出這一步。此時,心理諮商或許就可以是一個選擇。 許多受創的人在第一次的諮商中,總會問我一個問題:「事情都已經過了這麼久了,再去說這些有用嗎?」 許多神經科學研究已証實,大腦的生理結構可以透過學習新的事物與經驗,啟動神經元,促使蛋白質產生,進而在神經元之間長出新的連結,這就是所謂的「神經可塑性」。 當事人在進行心理諮商,或治療裡述說創傷經驗時,若能得到專注的傾聽和善意的理解,便能創造正向的人際連結經驗,進而促進神經可塑性的改變——從對創傷的舊有認知與情緒(例:我很沒用、我覺得很羞恥),走向新的、正向的認知與感受(例:我替受傷的自己,感到心疼和難過;當時的我已經盡力了,我不責怪我自己) 圖片|創傷、發展與療癒@FB 對於一個受創的當事人而言,當他們開始向心理師訴說著那深藏已久,且不曾向他人提起的創傷經驗時,他們就已經踏出了困難的第一步:他們打破了長久以來所建立的「自我孤立」的行為慣性。 當受創的當事人願意與心理諮商師共同冒險,一起面對過去的創傷事件,此時,當事人就已經不是處在自己與世界、與他人分開的孤立狀態之中,而是能夠逐漸重新與一個「人」建立連結,並且與心理師共同分擔、分享種種的壓力與感受。 簡單的說,這個看似簡單的「訴說」的過程中,我們已經開始讓自己與他人重建連結,而不是再次孤立自我。 (同場加映:為你挑片|《The wisdom of Trauma》:創傷和成癮是一體兩面,在傷口的背後,有生命的解藥) 與人重建連結的小法則 對於一個曾經嚴重受創的人來說,要重新建立與人的連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若我們在受創過後,下意識地孤立自己,就可能讓自己較少機會獲得他人的陪伴與支持,同時也難以獲得他人的理解,而感到孤獨、憤怒、與悲傷。因此,重建連結是修復心理創傷的最基本,也是相當重要的一步。 我們可以嘗試以下的方法: 1. 覺察自己是否有孤立自我的傾向 如果遇到事情時會告訴自己「不要依賴別人」、「凡事靠自己來就好」、「沒有人可以信任,我只能相信自己」等言語,你很可能具有自我孤立的傾向喔。 2. 尋找「自我孤立」的源頭 人,是具備社會性的動物,舉凡我們在開心、難過、痛苦,或是受到驚嚇的時候,都會有想要與人分享,或是尋求支持的天性。 如果你具備孤立自我的傾向,那麼可以找個時間,回顧自己的生命經驗,看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必須活得如此獨立與堅強。 3. 避免自我批判 雖然自我孤立的生活慣性,會讓我們受苦,但若你具備自我孤立的傾向,也請先不要責備自己,因為在過去的生命經驗中,你可能不得不讓自己過得既獨立又堅強,才能讓自己生存下來。 縱使自我孤立的傾向讓「現在」的你感到孤單與痛苦,但這個傾向對於「過去」的你來說,很有可能是幫助你存活下來的不二法則。 4. 學習嘗試小小的連結 如果把「自我孤立&信任他人」想像成是一條線的兩端,我們每個人會因為「自我人格特質」與「後天環境」等因素,而站在這條線上的不同位置,重要的是,沒有人是完全的孤立,或是百分之百信任他人的。 因此, 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想要站在這條線上的哪個位置?會讓自己比較安心、生活過得比較自在、輕鬆一些? 5. 打破原有的生活慣性想像一個問題 「當有一天我不那麼孤立自己的時候,我會與現在有何不同?」 有人可能會回答:「我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打電話跟朋友聊聊天」,也可能有人會說:「我會嘗試說出自己的心聲,讓別人知道我在生氣些什麼」、「如果遇到自己做不來的事情,就不要勉強自己,我會適時地尋求別人幫忙」 不管答案如何,當我們願意嘗試原本不會做的事情,就已經為自己跨出了一小步。 雖然創傷事件已經過去,但它很可能就像慢性疾病一樣,一直不斷慢慢侵蝕、影響我們的生活。 透過心理諮商,我們第一步可以做的是重新建立起自己與他人的連結,打破自我孤立的生活慣性。 一旦重新與人連結,我們就更有機會走出生命的幽谷,再次看見陽光。 作者簡介|平時擔任諮商心理師工作,同為「創傷、發展與療癒」臉書專頁創建者。期許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能夠協助每位來談者認識自己、接受命運,並且積極過活。 December 13,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GMWIu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替重要的人挑選禮物特別焦慮?心理師給的 3 個挑禮物安心建議 https://ift.tt/3pMRg26 哈理斯 Harris│心理師 每年十二月在台灣,人們和親朋好友於聖誕節吃個大餐,甚至玩交換禮物的遊戲已顯常態,不過你是否也有過為了「挑選禮物」而苦惱焦慮到不行的經驗? 從小到大,我認為其中一件會隨年紀與經驗增長反而更焦慮的事項,便是為重要的人挑選禮物。 小時候給父母送一張卡片,彼此都很高興;長大後,即使父母不介意,人們也會諸多考慮後才選出禮物。情人亦然,戀愛的青蔥歲月哪怕是一支筆,也足夠重要;但年復一年,社會化的我們會要求挑更好、更珍貴、會帶來驚喜、必須跟以往不同的禮物。 以聖誕節為例,雖然臺灣不像西方國家有法定的聖誕節假期,但在聖誕節吃頓大餐、給愛人送禮物、跟朋友來個交換禮物派對,也成了都市的流行常態。 我們無疑多少被這個商業化的節日制約,但想要為重要的人挑禮物的心仍是真誠的。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為解決當中的焦慮與困難,心理學家會給出怎樣的挑選指南呢? 我整理為以下三點── 一、真正的禮物,就是想要的東西 在挑禮物時會如此焦慮,其中一個原因也許是我們小時候總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或父母總是沒有給我們心儀的那一份禮物。 如果我們沒有說、不敢說、甚至像諮商中的一位個案告訴我的:「我總是擔心自己太貪心,所以小時候爸媽問我想要什麼禮物的時候,我總是指向另一件我不喜歡的」,乃至於父母明明清楚我們喜歡什麼卻從未給予,那麼,收—送禮物的焦慮便會在成人階段翻轉過來。 事實上,撫心自問,真正的禮物,不過就是心中想要的東西,不在乎貴重。 因此,帶上你的重要他人,不論是情人、家人或朋友,到商場逛逛,觀察他拿起過什麼,或者直接問他喜歡什麼,是最直接的方法。 (不用再猜:【A Couple Minutes】你是真的懂另一半,還是自以為懂?相愛應建立在持續理解之上) 二、好的禮物,不一定需要驚喜 當然,帶伴侶逛街,即使只是觀察對方關注什麼來挑禮物的方法,不會很容易被猜到而缺乏驚喜嗎? 精神分析師 Reik 曾逗趣的說 [1],大部份女人天生都有著偵探的才能,她們很會調查、詢問、推論及揭穿,她們在關係與家庭裡尤其顯現這種才能。所以,如果讓她們把偵探當職業,男性大概都會失業。 帶伴侶去挑禮物,對許多人而言,的確會少了一份驚喜——不過,這反而指出了挑選聖誕禮物的另一個心理學建議:純粹想要,無需驚喜。 從朋友間的交換禮物派對中,人們常常抱怨的就是拿到「太過驚喜但完全沒有用的東西」可以反證,聖誕禮物的重點從來不在於驚喜,而是一件人們渴望與期待已久的明確目標。 相反,如果你的伴侶不是偵探型的,那你所送上的禮物便能同時滿足「需要」與「驚喜」的層面。 圖片|Photo by Mel Poole on Unsplash 三、糟糕的禮物:不能壞、不能變、不能玩 上述兩點,是讓我們挑對禮物,但有些時候無法向對方求證(有些人真的沒想法,或硬要對方猜自己想要什麼),我們也要學會不要挑錯禮物。 精神分析師 Dolto 指出 [2],一件禮物送出去以後就應該完全屬於對方的,別管他如何處置。 如此,有一種禮物在心理學意義上不是好的禮物,即僅僅源於送禮者自身的自戀。 例如:父母希望彌補自己小時候沒有收到過的某個玩具,三十年後卻買來送給小孩,不只顯得過時,還警告他不能弄壞,這便是很糟糕的禮物。 同理,如果由於我們很喜歡某個品牌的東西而送給情人,即便對方收到的當下也很開心,但一陣子後對方發現用不上,或不再喜歡而想轉贈他人,而我們會因此而生氣,這在心理層面也不會是一份好禮物。 (同場加映:過年送禮禁忌:學會「4 不 3 要」秘訣,挑選禮物不踩雷) 還有一種糟糕的禮物,好比 2015 年的法語電影《小王子》裡,小女生從媽媽那收到按照求學需要的顯微鏡做生日禮物,以及從離異的爸爸那收到永遠同款的聖誕雪花球。 問題不在於顯微鏡或雪花球,而是在於它缺乏創意與想像,一切都準備妥當,無法更動,無力引起收禮物者的熱情。 因此,當我們面對挑禮物的焦慮時,與其送上精美又貴重的東西,倒不如換個方向,送上一些好玩、能引發創意與想像的小禮品。 圖片|《小王子》劇照 真正重要的,是送禮物的心意 最近有一位摯友想給我準備聖誕禮物,她說由於疫情分隔異地,太久沒有給男生挑禮物,一時之間也想不到我需要些什麼,甚至想直接問我缺些什麼,又怕沒有驚喜。然而,這份心意我已經收進心窩裡去,也許她會送上不太實用、不是目前需要的東西,但依然是最好的禮物。 就像《庫洛魔法使》第 35 集,小櫻向莓鈴詢問,不知道該如何給鍾情的雪兔挑聖誕節體物,梅鈴給了一個最直截的答案: 「有時候是手工的、有時候是用買的……送禮物重要的不是送些什麼,而是送禮物的心意吧!不論小櫻你用心做的或買的都很好啊!不過要是討厭的人送的,就送什麼都不會喜歡。」 (你會喜歡:《庫洛魔法使》給大人的愛情心理學:你能幸福,比你喜歡我更重要) 圖片|《庫洛魔法使》劇照 小櫻最後送給雪兔一個手工布娃娃。它不是出自小櫻的自戀(她的針織手藝很差),卻滿載她的心意,又與收禮物者有關。即便雪兔覺得布娃娃不實用、太幼稚,但因為是喜歡的人送上的誠意與心意,就是會讓人珍而重之的禮物。 雖然前文說了這麼多心理學觀點,但老話一句,其實只要禮物是我們用心為所愛惜的人準備的,我便看不到有什麼焦慮的必要。 § 寫作需要支持,歡迎分享文章到你的社交平臺或到我的臉書專頁逛逛;若有心理諮商與相關疑問,可電郵或聯絡工作診所 § 參考資料| [1] Reik, T. (1963). The need to be loved.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 Dolto, F. (1977[2002]). 禮物。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December 10,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MRg26

2021年12月9日 星期四

2021 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總報導(上):多元共融的世界,要先找到自己的聲音 https://ift.tt/3DE0dQc 女人迷編輯 Krach 2021 女人迷「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第五屆,邀請來不同領域的影響力代表共襄盛舉。透過文字直擊,帶你回到活動現場,體驗場內氛圍,以及講者精彩的講演內容! 2021 年,氣溫越趨寒冷的 12 月,全球仍籠罩在疫情的難題之下,女人迷依舊無懼地舉行了第五屆「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Global Women Impact Summit)」。這一次論壇的五大關鍵「領導力、溝通力、創造力,本質力、即興力」為主軸,讓大家能夠以「I am the Key」找到心中的關鍵之鑰,開啟內心那扇無懼之門。 今年 GWIS 上半場由,美光科技 DRAM 產品工程副總裁 Debra Bell、Google Taiwan 人資長 呂亞樵、台灣輝瑞總裁 葉素秋、微軟全球營運總部 客戶服務產能管理 亞洲區副總經理 王心怡、Women of the world 基金會創辦人 Jude Kelly 開場。 他們來自不同領域,包括國際觀點、在地創新、以及不同世代的影響力代表,齊聚一堂,透過五大力量的集結,淬鍊出珍貴的生命體驗,引領群體,討論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走進 GWIS 會場,女人迷的新視覺亮相,以橘白兩色交織,打造「共創無懼,由我而起」意象,以本質大學要傳遞給大家的核心之語:「當你挖掘自己的多樣可能性,更有力量地走自己的路,你能更好的成為自己。」迎接每一位到來的讀者。 在座位後方,有一片「解鎖互動牆」,邀請現場讀者一同寫下「想要解開內心枷鎖,你可以做的行動是什麼」。透過相互堆疊的便利貼,讓一個又一個發揮影響力的生命故事,成為支撐彼此面對恐懼的底氣。 ILID KAOLO 以莉高露:在繁忙的生活裡,也別忘了好好休息 開場以莉高露拿著樂器,悠然地走上舞台,架好器材輕撥了第一弦,以簡單聲響開啟了 GWIS 的盛宴,讀者們陶醉在溫暖深邃的嗓音中,閉上雙眼,放鬆身體搖擺晃動。她挑選了《休息》、《輕快的生活》、《女人島》、《美好時刻》作為 GWIS 的精彩曲目。 早晨的星期六,以曲目《休息》為出發,唱完第一首歌,她以淘氣有力口吻,與在場讀者們道了聲早安,提醒所有人不忘在繁忙生活裡,習得一顆休憩的心。 她邀請在場的朋友們一起伸伸懶腰,以《輕快的生活》領著讀者走進海洋之境,彷彿要我們乘著那片浪,勇敢去到一個全新世界。現場氛圍隨之變得熱烈,跟著以莉高露的歌聲,奏起節拍,聽起來就像是海浪正在拍打的聲響。 接著她說:「下一首歌,叫做《女人島》,我在寫這首歌的時候,想像太陽要升起,女人島上的女人們,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將帆推向海面,要去探索無限大的世界。」 美妙的旋律使人忘我,來到了最後一首曲目《美好時刻》,她邀請在場的每位讀者跟著練習,交替唱:「你走進我生命,讓我不再感到徬徨~你走進我生命,讓我不再感到迷惘~」歌詞深深繫住每一位讀者的心,練習信任這個世界、信任自己,練習不再恐懼徬徨,試著讓恐懼走進來。 張瑋軒:創造一個多元共融的世界,要先找到自己的聲音 開場表演結束後,接著上台的瑋軒便發揮「即興力」,再次邀請大家一起唱「讓我不再感到徬徨」一詞。底下微微地跟唱後,瑋軒問大家:「唱一首自己從來不會的歌的感受是什麼?」觀眾席傳出不同的回答:有趣、緊張、害怕。 瑋軒說,她也會害怕唱錯,擔心旁邊的人笑自己,但轉念一想:「唱錯也沒有關係,我們可以鼓起勇氣做一件不熟悉的事並享受其中。」如此信念,感染現場讀者,當大家再次哼唱時,歌聲不再含糊幽微,而是精神飽滿,更有自信地發出自己的「聲音」。 可以徬徨,但永遠不要害怕徬徨。 吾思傳媒創辦人暨執行長 張瑋軒 談及「聲音」,瑋軒分享為什麼會邀請以莉高露作為開場:「以莉的歌聲代表一種台灣的聲音、女性的聲音。」台灣島上族群多元,每一種聲音都有各自成調的優美。 但是要找到自己的聲音,勇敢發聲並不容易。瑋軒曾代表台灣參與 APEC,當她穿上西裝外套,面對世界的舞台,她突然有個疑惑:台灣是什麼?我們的身份認同是什麼?台灣的國際現況,給了瑋軒一記醒鐘:「想創造一個多元共融的世界,要先找到自己的聲音。」 自己的聲音,必須靠自己尋找、建立,一個企業能做的就是提供發聲舞台,瑋軒說:「我心目中的理想企業,就是讓員工發出自己想要的聲音,可以很好地表達每個人的概念。在不同的項目中,發揮獨特個人的影響力。」 追尋之旅道阻且長,迷惘確實是常態,瑋軒坦承:「我到現在都還在找我的聲音!我 26 歲剛創業的時候,很徬徨,我 36 歲時,在人生交叉口,一樣很徬徨,到 96 歲我希望我還在徬徨,因為那表示我還在學我不知道的事、新的事!」她鼓勵大家面對未知,可以徬徨,但永遠不要害怕徬徨。 Debra Bell:我們因為多元,而有力 開場短講結束,下一個主題是「領導力」,邀請美光科技 DRAM 產品工程副總裁 Debra Bell 與 Ted Talk 演講講者 Camila Sáenz 對談,聊聊關於女性多元領導力的成長動能。 圖說|美光科技 DRAM 產品工程副總裁 Debra Bell(左),TUTEEMI 外師家教創辦人暨執行長 Camila Sáenz(右) 兩位講者一上台,便掏出手機笑著與讀者們說:「我們一起來個自拍!」這場精彩對談,就在歡樂的笑聲與自拍中展開。 一開始 Debra 先和我們介紹美光科技,以及關注的議題。美光長期致力於貫徹 DEI 精神,不僅在董事席次上女性代表年年提升,也重視少數族群權益,Debra 自信地說:「我們因為多元,而有力。」(We are powered by Diversity) 我們因為多元,而有力。(We are powered by Diversity) 美光科技 DRAM 產品工程副總裁 Debra Bell 聽完美光致力實踐的「多元共融」,與談人 Camila 回扣主題,詢問 Debra:「有什麼訓練自己成為『領導者』的策略嗎?」Debra 提到自己從許多面向學習「領導」這件事,這是一趟連續學習的過程。 Debra 和我們分享一個她很喜歡的概念——領導,其實是「服務團隊」,她舉例領導業務團隊,並不是讓自己成為最厲害、最成功的業務員,而是讓每個業務員成為最好的業務員,使整個團隊蛻變成一個最好的業務團隊。這才是 Debra 認為最好的領導策略。 同時 Debra 也認為,「領導力」是可以被教導的,只要任何人有興趣、他們願意學習,都可以成為一個領導者。 Camila 接著詢問,在科技業二十幾年的 Debra,是否曾因為「性別」而影響職涯發展? Debra 提到,雖然科技業的男女比,有所差距,但她不以自己的性別為「劣勢」,而是用不同的角度,看待性別的「優勢」。雖然身為少數,她仍發揮所長、主動出擊,讓自己的「傑出」更容易被看見。 在對談尾聲,Debra 和讀者們分享自己的「超能力」,那就是——不怕犯錯。而這樣的精神,也運用在團隊領導上,允許自己與團隊「再試一次」。Camila 也呼應 Debra 的觀點,犯錯的時候,就是學習的時候。 (深度報導:美光科技如何實踐 DEI 多元共融?副總裁 Debra Bell 談團隊領導與女力開創) 呂亞樵X王心怡X葉素秋:讓多元的聲音被聽見 延續「領導力」主題,接著邀請台灣輝瑞總裁 葉素秋、微軟全球營運總部 客戶服務產能管理 亞洲區副總經理 王心怡、Google Taiwan 人資長 呂亞樵,與大家談談下一個十年的多元共融環境培育。 「什麼叫做多元共融呢?如何打造多元共融的企業文化?展現在企業的哪些面向上?」作為本次 Panel 的主持人——以立國際服務創辦人 陳聖凱,率先提出疑問。 葉素秋從自己的生命歷程切入,提及自己二進二出高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在截然不同的企業文化中轉換,曾感到格格不入。然而,正也是因為她多元的經歷,能提供產業不同的觀點視野,讓她發現做自己、發揮影響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她認為,多元是不讓同仁永遠待在同溫層,有不一樣的經驗才有不同的決策;共融是讓不常拿到麥克風的人,也能發表意見。 王心怡則從微軟企業文化改革開始說起。早期微軟團隊內部高度競爭,直到 2014 年新任 CEO 上台後,企業文化才有了改變,轉變為一起合作、擁抱客戶、多元共融,展現的即是同理心、好奇心、無懼心。 同理心是能從他人角度思考、好奇心是樂於學習不怕犯錯、無懼心則是就算害怕也有勇往直前的勇氣。 微軟全球營運總部 客戶服務產能管理 亞洲區副總經理 王心怡 她提到過去微軟內部稽核多以競爭排名為主,現在重視的是團隊合作與對他人的影響力,種種改革,讓所有身為微軟的員工感到驕傲。 圖說|微軟全球營運總部 客戶服務產能管理 亞洲區副總經理 王心怡 呂亞樵表示多元共融一直是 google 重要的企業文化,然而在這兩年疫情影響之下,多了新的文化內涵:Belonging 歸屬感。因應疫情,不少企業都採行遠距工作,間接地也把大家的關係打平了,每個人在視訊會議中,都是畫面中的一份子,都有機會拿到麥克風、按下舉手發言鍵。她說,公司的責任是給大家麥克風,讓大家找到自己的聲音,夥伴也可以思考,如何在工作環境創造歸屬感。 主持人進一步詢問,疫情之下,如何在遠距的狀態下快速調整,同時仍把多元共融的考量納入。 葉素秋說,在疫情的影響下,在家工作讓每個人的生活型態有所轉變。為此,他們決議 11 點到 12 點以及下午 5 點到 6 點間,不安排任何會議,讓所有夥伴在工作與家庭勞務間有所緩衝。 她強調,在家工作讓工時變長了,要大家適時在行事曆留白,讓自己好好休息。王心怡也呼應此觀點,她認為了解夥伴的家庭型態,尊重每個人的時間分配至關重要。 (延伸閱讀:什麼是幸福企業?專訪台灣輝瑞:「每個人都值得被看見」的 DE&I 策略) 圖說|台灣輝瑞總裁 葉素秋 呂亞樵從自己剛加入 google 開始談起,由於受疫情影響,必須在家進行入職程序,那種沒有真實感的恐懼籠罩著她。然而在十一月第一週與第二週時,google 內部志工自發舉辦 DEI 的活動策展。有別於過往 DEI 是由公司定義的認知,讓她產生好奇並參與許多活動。 她在每一場活動中,看到不同級別、不同部門的夥伴,勇於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其中有一位自閉症夥伴,和大家分享他每一天工作的樣子,那樣的真實感動著呂亞樵,讓她知道這個空間是開放且多元的,每個人都有機會拿到麥克風、每個都人都可以展現最真的自己。而她也因此受到啟發,知道不該把自己限縮在任何框架中,她也能成為說故事、給別人力量的人。 圖說|Google Taiwan 人資長 呂亞樵 在 Panel 最後,主持人邀請三位與談者,談談她們身為女性曾經歷的職場經驗,以及這些歷程如何與生命經驗結合。 葉素秋坦言,自己面對職務轉調,也曾感到恐懼,懷疑自己無法勝任,一度選擇逃避。直到後來,在同事的鼓勵下,才勇敢接下管理職,這樣的經驗讓她體驗到:「很多女性覺得自己能力不夠好,會害怕!反而是很多人看到我們的潛力,我們不要有冒牌者症候群,別怕自己不夠好,當你擁有影響力時,把這份能量散發出去。」 別怕自己不夠好,當你擁有影響力時,把這份能量散發出去。 台灣輝瑞總裁 葉素秋 王心怡則和我們分享微軟夥伴的故事。她發現有一位夥伴的能力很好,卻處在低能量的狀態。王心怡問她:「妳想要什麼?」夥伴直言:「我想升遷!」她接著問:「你現在快樂嗎?」進一步了解,才發現夥伴生病、家庭關係緊張,才是夥伴陷入低能量的真正原因。因此王心怡陪夥伴抽絲剝繭,並非給予特殊待遇,而是時常關心他是不是快樂的。 在夥伴整頓好自己與家庭的狀態時,工作表現便與以往不同。這件事讓王心怡理解到:「正面信念可以影響到周遭人的狀況,除了對自己有信心,正面信念的強大,影響可以超越我們的想像。」 最後呂亞樵和我們分享她的初心與行動,她提到這三年來她的職涯劇烈變化,每一次機會來的時候,她都會問自己:「我希望我女兒看到的媽媽是什麼樣子?」雖然還是會懷疑自己,但呂亞樵希望成為孩子的 role model,這件事成為她的動力。另外她提到,她的身邊有許多非常優秀的女性,因為那些人讓她想繼續當個說故事的人,用生命去影響另一個生命。 每一次機會來的時候,我都會問自己:「我希望我女兒看到的媽媽是什麼樣子?我想成為她的 role model。」 Google Taiwan 人資長 呂亞樵 Jude Kelly:拿回自我詮釋權,大聲說出自己的故事 上半場的尾聲,進入 GWIS 的第二個 Panel:「溝通力」。溝通力的主題講者,是來自英國 Women of the world 基金會創辦人,也是國際 Ted talk 的百萬觀看講者 Jude Kelly。 Jude Kelly 自 2010 年起,在全球五大洲 30 多個城市,舉辦 WOW 女性藝術節,慶祝女性的成就,也致力為性別平等與自由發聲,至今累積超過 3 百萬名參與者。然而因為疫情的關係,Jude Kelly 無法親臨 GWIS 現場,於是她為大家準備了事先錄好的影音內容。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 Jude Kelly 對性別倡議的堅定。女性佔了世界人口的一半,但綜觀歷史,關於女性流傳的故事,卻少於男性太多太多,甚至總被歸類在客體的敘述。 Jude Kelly 告訴我們,我們要拿回女性的自我詮釋權,我們要大聲說出自己的故事。她在影片中有自信地說:「我是一個樂觀的人,我相信改變,我相信許多男性想要支持改變發生,也仍有男性不想被剝奪既有權利,想維持既有地位特權。女性爭取平權過程,往往不想要惹毛另一個性別,但我認為,這是不可能避免的,但結果會是更好的。」 我們看見 Jude Kelly 透過自己在藝術領域的才華,舉辦為女性、為性別發聲的活動與慶典,慶祝女性的成就,訴說女性的故事,邀請大家一起參與。 但這並不表示現況已足夠,她說:「慶祝已發生的改變,但不滿足,不說我們已經接近平權、或幾乎平權,我們要的是完全的平權,那也是快樂真正會發生的所在。」 性別自由的推動,是一段漫長且艱辛的路程,但唯有經歷過,我們才有機會衝破限制,更貼近地成為想要的自己,當然這一路上,所有人都不孤單,今年 GWIS 有超過 300 位參與者將會一起,共創無懼、共創影響力。 不說我們已經接近平權、或幾乎平權,我們要的是完全的平權,那也是快樂真正會發生的所在。 Women of the world 基金會創辦人 Jude Kelly (下篇:2021 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總報導(下):撕掉恐懼的標籤,你才能看見自己的本質) December 09,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E0dQc

職場生存指南|不要花太多時間爭辯,行動是最好的證明 https://ift.tt/33jpa7j 幸福文化 你有這種經驗嗎?當你做一件事情之前,你需要花很多的時間謀劃與準備,結果這成了你「拖延行動」的理由,當你還在慢慢準備時,機會已經喪失了⋯⋯從今天起,想做的事,立刻去做! 文|李文勇 想做的事,立刻去做!——微軟公司創辦人比爾.蓋茲 「傾聽可以讓你變得更謙卑,更有直覺,也更聰明。」 谷歌產品高級副總裁喬納森.羅森伯格說, 「說話做不到以上任何一點,它只能讓你沉迷在自己的幻想裡無法自拔。太多人花了大把時間,在敘述他們如何看待事物,而這時本可去聽聽真正行家的觀點。如果你必須開口說話,那麼就問問題。人們能從你的問題裡(而不是答案裡)學到更多,它可以誘發他人思考,並和你共同探討結果。」 有個年輕人落魄不堪,每隔兩三天就到教堂去祈禱。他總是跪在聖壇前,喃喃低語道:「上帝啊,請念在我這麼虔誠的份上,讓我中一次彩券吧!」如此周而復始,總是祈求同樣的願望。 終於有一天,聖壇上傳出一陣莊嚴的聲音:「我一直在聆聽你的期待,但最起碼你也應該去買張彩券吧!」 當然,這不過是一個笑話,但職場中並不缺少這種可笑之輩。他們總有說不完的想法,但就是不見行動。 「如果你永遠都在忙著說話,那就永遠也學不到東西。」這是谷歌管理者對員工的忠告。人生最大的失敗,就是光說不練。 圖片|Photo by saeed karimi on Unsplash 我曾和一家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聊到公司制度的話題,他對我大談特談員工職責和管理制度的種種缺失,並且信誓旦旦地說,要為公司建立一套完整的規範。時隔一年之後,我們又相遇了,我問他:「你為公司建立的新制度,已經發揮作用了嗎?」 沒想到他嘆了口氣說:「別提了,每天都在忙徵人和處理勞資糾紛的事情,根本沒有時間去考慮管理制度化的問題。」對於他的回答,我只是淡淡一笑,心想:一年的時間,就只在忙上述兩件事嗎? 只要你想做一件事,總能找到做的時間,如果你不想做,即使有一年時間,也做不好,因為你會找出各種不同的藉口逃避。這就是人性,也是優秀者與平庸者在行動力上的差別。 在職場中,於工作上,行動力就是執行力。要想提高執行力,光靠嘴巴說是沒有任何作用的,一定要言出必行。 (職涯探索:想轉職又怕打掉重練?要有「走彎路」的勇氣,探索生活帶來心理富足感) 用「做」代替「說」,儘量多做少說 我在擔任一家公司的中階主管時,曾經歷過這樣一件事: 某天,我遇到一件很緊急的工作,恰好手上又有事要立即處理,於是,我拜託同事萬先生(另一部門的主管)幫我搞定,並答應事成之後請他喝兩杯。「你放心,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交給我,絕不會有問題的。」萬先生說話很乾脆,且胸有成竹、信誓旦旦。 接著,我提醒他這件事要注意些什麼,且在三天之內必須完成。 圖片|Photo by Scott Graham on Unsplash 第一天,我問他:「老萬,拜託你的事開始做了嗎?」他說:「馬上就動手,交給我辦的事你還不放心嗎?」 這一回答,反倒讓我覺得不好意思。第二天下班之前,我依然沒有收到萬先生的任何回覆,便猜想他可能忘了,但又不方便再問,只好等等看。第三天上午,我找到萬先生:「老萬,事情做得怎麼樣?今天就要結果的!」 他笑著說:「不好意思,我忘記了,不過我已經在思考怎麼做這件事,我這就辦!你放心,我答應你的事一定會完成的。」他的話聽起來很舒服,但我已失去信任感,當天下午,我抽出時間,把託給他的事情一次搞定。 到了現在快下班的時候,萬先生也沒有給我一個結果。但我決定試探他一下,看他到底要怎麼答覆我。 於是,我找到他:「老萬,事情做好了嗎?馬上就要下班了,再交不出來就⋯⋯」 我還沒說完,他就笑著說:「不好意思,這幾天太忙了,實在抽不出時間,要不我晚上加班幫你完成!」 我也嘿嘿一笑:「不必了,我已經做完交給主管了。」 語畢,我轉身離開,也不去猜想他聽到我的話是什麼表情,但肯定毫無愧疚,依然滿不在乎。因為像他那樣的人,習慣了多說少做,甚至是只說不做。 如果你是萬先生,答應了別人一件事,不管對方是誰,假使最後沒有兌現承諾,對方會對你有好感嗎?下次會考慮再給你機會嗎?不會,絕對不會。因為說話不算數的人不值得信任,無法重託。 由此可見,少說多做,不只是涉及溝通和執行的問題,還關係人品。 我們每個人都要記住: 說得再動聽,不如把事情做到位。 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得說到做到,如果失信於人,會大損形象,影響未來前途。 (延伸閱讀:到底該不該辦信用卡?辦卡前你應該知道的 6 個信用卡忠告) 有了好想法,快速行動 對別人要多做少說,對自己也是一樣。當有了好的想法時,要謀定而後動,即經過規畫和準備後,需馬上採取行動。 就像比爾.蓋茲說的那樣:「想做的事,立刻去做!」 克拉克是比爾.蓋茲的同班同學,當初他也很優秀,也預測到個人電腦的發展前景。但是當比爾.蓋茲邀他一起休學開發電腦軟體時,他認為自己的知識有限,還應該繼續學習。 等到他取得碩士學位時,比爾.蓋茲創辦的微軟公司已經站穩了腳跟;再待他拿到博士學位,感覺有足夠的實力開發電腦軟體時,比爾.蓋茲已經靠 Windows 作業系統成為世界首富。 比爾.蓋茲是一個認定一件事後,就會快速行動的人,而克拉克則擅長謀劃、準備,因此他當初慢了一步,結果就是慢了一大步。 如今是一個「快魚吃慢魚」的時代,如果你總是慢吞吞、等一下,只有想法、說法,不見行動,或行動太慢,那就註定失去機會。 圖片|Photo by Matthew Henry on Unsplash 那麼,在有了「好的想法」到「行動」之間,該如何評估? 小心你有「謀劃麻痺症」 我們不能否認克拉克的事前準備工作,但凡事都有一個限度,謀劃、準備固然能提高做事的成功率,但也會延緩行動力。適度就可,切勿過度,以防不知不覺沾染上「謀劃麻痺症」「準備麻痺症」。 這兩種麻痺症是什麼意思? 它是指一個人過於追求做事的成功率,而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事前的謀劃和準備上,結果造成無意識的拖延和猶豫不決。 不知你是否有這種經歷:當你過於追求謀劃周全和準備充分時,就會成為拖延行動的擋箭牌。無數個日子過去了,你仍在分析,慢慢準備,繼續謀劃,行動上毫無進展,這就是典型的「謀劃麻痺症」「準備麻痺症」。 如果不清除這種病毒思想,你很可能永遠都在「準備」中錯失機會。 (你會喜歡:年末總結!《原子習慣》、五本書、六種 App,養成 12 種高效工作也足夠休息的好習慣) 有六成把握就馬上行動 如何消除這種病毒思想呢?我推薦一個辦法,即凡事有了六成把握就開始行動,不要想太多的結果,試著先邁出第一步再說。 要知道,萬事萬物都在變化,精心謀劃的不一定就是實際會遇到的,何不在確定大方向和行動策略之後,就積極去執行,如果在過程中碰上什麼問題,再想辦法解決。 圖片|Photo by psisa on PIXTA 別把事情想得太難,無須自己嚇自己 很多事情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當你採取行動後,才發現成功原來只有一步之遙。 就像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有兩個和尚都想去南海,但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且兩人身上都沒有錢。甲和尚沒想那麼多,背起簡單的行囊就出發了。 一年後,甲和尚回到出發地,乙和尚還未行動。當甲問乙為什麼還不去時,乙說:「我一直在為籌措盤纏做準備,不然半路會餓死的。」甲和尚笑著說:「我出發的時候身無分文,現在不也活著回來嗎?」 追求夢想,不需要過多的籌劃,對待日常具體的工作,也沒必要過度準備,有六成把握就行動吧。 某些事情甚至不需要有六成把握,也可以嘗試著行動,因為它沒有你想的那麼難。 不要花太多時間爭辯,行動是最好的證明 有時候你想做一件事,身邊的人認為不可行,屢屢好言相勸。對於這樣的提醒,你應該認真以對,但不意味著全盤接受,如果你覺得別人的勸告沒有道理,那就不需要爭辯和解釋什麼,行動才是最好的證明。 1955 年,麥當勞只是美國一家販售漢堡的小餐廳。30 年後,它在美國 50 個州有多達萬家的分店,年營業額上看百億美元,被稱為「麥當勞帝國」。 它的成功,得益於其創辦人雷.克洛克(Ray Kroc)的「不爭辯、不解釋,只行動」之行事風格。 1954 年的某一天,克洛克在加州一個叫聖貝納迪諾(San Bernardino)的地方,看見很多人在一間簡陋的餐館前排隊。 他走近才發現人人手上都是滿袋的漢堡,原來那個簡陋的餐館是一家速食店,主要是賣漢堡和炸薯條,生意非常興隆。 當時克洛克已經 52 歲了,還沒有自己的事業。他意識到速食在未來很有前景,決定向那家餐廳的老闆麥當勞兄弟買下經營權。 他的想法遭到家人和朋友的一致反對,人們都說他瘋了,不該去冒險。克洛克沒有爭辯和解釋,他毫不退縮地立即採取行動。 在投資籌建了第一家麥當勞速食店後,他的事業版圖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最終,他成為與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汽車大王福特、鋼鐵大王卡內基相提並論的成功人物。 不要寄望你的想法、決定能被所有人支持,如果大家一致無異議贊成你的某個提案,那個提案也許不是好的決定。 我的意思是,有人反對是很正常的,當你遭到質疑時,不要把時間用在解釋和爭辯上,而應停止說話,立馬行動,用執行力去證明一切。 如果行動證明你是對的,那可喜可賀;如果是錯的也不要緊,至少你嘗試過,不會空留遺憾。 (同場加映:快樂心理學:當你想過得更開心時,可以立刻開始做的 20 件小事) 要有強烈的時間觀念,不要消極拖延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曲侖登的司令雷爾請人送信通知凱撒:華盛頓已經率領軍隊渡過德拉瓦河。凱撒當時正和朋友玩牌,收到信後直接放進口袋,想等牌局結束後再拆開來看。此時華盛頓已迅速趕到,將凱撒的軍隊全數殲滅。 因為拖延,凱撒失去了一切,包括個人的榮譽、生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機會出現時,要立即行動,容不得任何遲疑。哪怕只有一分一秒的拖延,都可能讓你吞下失敗的苦果。 所以,請謹記: 要有時間觀念,三十秒、一分鐘也彌足珍貴,不要無故地浪費。 要懂得分辨什麼事情重要,何者緊急。軍情肯定比娛樂更加十萬火急,但凱撒卻渾然不知。 不要認為時間多的是,而要認知:有些事情就得馬上做,等到明天性質就變了,也沒意義了。 本文摘自李文勇的《不會表達,你的努力一文不值》。由幸福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不會表達,你的努力一文不值》 December 09,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jpa7j

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想轉職又怕打掉重練?要有「走彎路」的勇氣,探索生活帶來心理富足感 https://ift.tt/3duknSf KnowYourself 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看待人生的困境與痛苦,就好像畫家細細研究畫作中的光影一般,兩者同樣重要,甚至很多時候,陰影才是一幅畫作的點睛之筆。 文|fufu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我一個在銀行工作了三年的朋友最近在考慮跨行去遊戲公司,糾結到頭都要禿了。朋友: 「先前面試過一個遊戲公司,已經收到 offer 了,開的薪資和現在的工作差不多,可是工作在大城市,生活成本遠比我這個小城市要高⋯⋯」 「我爸媽現在覺得我腦子有問題,好好的生活不過非給自己找罪受。」 「我也擔心自己是不是沒想清楚,我很想去遊戲行業發展,可是要是我做不好怎麼辦⋯⋯」 朋友害怕自己只是一時興起走了條「彎路」,也不甘心就這麼放棄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這讓我想到一位對我人生影響很大的教授,和我分享過他的人生經歷: 他本科讀的工科,但是大四第一次接觸心理學之後,決心改道成為一名認知心理行業的科研工作者,而好不容易有所成就時,又出於對哲學的濃厚興趣,轉而開始鑽研哲學心理學。 他的每次選擇在身邊人看來都很突然,很不理智,因為他浪費了自己在前一段經歷中積累的經驗和履歷,選擇從頭開始投入到陌生的領域,而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沒有人能預測。 這種全然因為好奇和興趣作出的改變人生的選擇,可能是大部分人都不敢冒的險。不過這位教授卻表示自己當初下定決心時,並沒有特別焦慮或糾結,也沒覺得自己做了很有勇氣的事。 圖片|Photo by Krzysztof Maksimiuk on Unsplash 我朋友非常羡慕這位教授的人生態度,但又認為自己學不來,覺得這個教授能夠這麼選是因為足夠優秀,而普通人如果這樣,就是自找苦吃自走彎路。 個人能力當然很重要,但我身邊即便是很優秀的朋友,照樣在人生選擇上會遭遇很多焦慮和迷茫,以及對於「走彎路」的恐懼。 其實,之所以會產生這些想法,是因為我們太在乎社會主流評判中對於成功人生的定義了,卻很少向內挖掘我們自己的人生目標。 今天這篇文章決定和大家聊一聊,「走彎路」的勇氣,是如何幫助我們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發展與幸福之路的。 一、「彎路」,可能只是我們許多生活方式裡的一條路 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對於「走彎路」的恐懼,讓我想到了心理學教授 Shigehiro Oishi 和 Erin C. Westgate(2021)提出了「心理富足感」(psychologically richness)的概念。 心理富足感的定義很簡單——體驗盡可能多元的、複雜的人生。就好像有人追求快樂,有人追求成功,Oishi 教授指出,有些人既不追求快樂也不追求成功,而是追求心理富足感。 在調查中,Oishi 和 Westgate 發現,在不同文化當中,都有一定比例的人,過著既非享樂,也不以意義感/目標為導向的人生,即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生。 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總會對不一樣的體驗感到好奇,想嘗試新鮮的事物。如果給不同的人生賦予一個主題,那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的主題大概叫做「探索」。 小到下班放學時發現的一條從沒走過的小路,大到一個陌生的值得一探究竟的專業領域,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讓他們像是裝載了「不普通探測器」一樣,總能發現想去探索一番的風景。 這並非因為他們刻意追逐新奇感或者「標新立異」,只是注意力會不由自主地落在普通生活中不普通的部分,並且遵循自己的好奇心行事。 出於好奇而行動——這很可能讓我們聯想到小時候長輩批評的「三分鐘熱度」、「缺乏恆心」,他們對於多元體驗的追求體現在人生道路上,也很容易被視為一群走了很多「彎路」的人。 然而,Oishi 教授則認為,「彎路」,不過是一條路,甚至可能是一條很不錯的路。 圖片|Photo by Jacob Kiesow on Unsplash 這個觀點可能對於我們從小接受的觀念而言是一種挑戰。如果就因為自己想要「探索生活」,去做出一些冒險的決定,或者是讓自己之前付出的努力前功盡棄,怎麼可能有所成就呢?難道不是白費了自己的一生嗎? 如果對於這些少數派們有所理解,你可能會發現,他們的生活一點兒都不白費,甚至可以說非常精采—— (親密關係:在一起太久,感情淡了怎麼辦?關係心理學:將每週末,設為你們的固定「探索日」) 二、追求心理富足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 1. 充盈豐滿的精神世界 我從追求心理富足感的朋友身上,體驗到的最強烈也是最明顯的特徵可,以用三個字概括——「不無聊」。 不僅和他們相處過程非常有趣,他們自己也很少感到無聊。 在他們「不無聊」的表現背後,其實深藏著他們在不斷接觸著新信息的過程中,形成的靈活而複雜的認知體系(Oishi & Westgate, 2021)。 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往往青睞變化、未知,以及超出他們認知理解範圍的信息。他們十分享受原有認知被挑戰的狀態,也隨時準備好接納新的觀點和看法。 即便過程和結果不一定完美,單單是接觸到世界的不同面,對他們而言就足夠有吸引力。 這樣靈活複雜的認知能力,也讓他們逐漸具備整合能力更強的思維方式,並進一步促進自身認知體系的複雜性,為他們豐富的精神世界創造出良性循環。 擁有這樣的內心世界,自然很難無聊。 圖片|Photo by Keegan Houser on Unsplash 2. 面對苦難時的他們有特殊的浪漫 在大家想像中,一個能夠挺過苦難的人是什麼樣的?可能最容易聯想到的品質是堅韌、頑強、勇敢,等等。 很多堅韌頑強的人得以挺過苦難,往往靠著內心強大的信念——比如,相信一切痛苦都是一場磨煉,相信自己一定能從苦難中成長。 苦難是無常的,讓我們感到自己失去了對命運的掌控,而信念則賦予苦難額外的意義,比如「苦盡甘來」、「天降大任於斯人也」。這些附加在苦難之上的意義讓我們擁有了渡過難關的希望感。 然而,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卻並不依靠信念。對他們而言,苦難就是苦難,既無意義也無目的。相比其他人,他們會更為坦然而直接地面對世事的無常。 之所以能夠坦然面對,並非因為他們的內心格外強大,而是因為內心格外浪漫。 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對待人生的歡樂與痛苦,就好像細心的畫家對待自己畫作中的光亮和陰影。畫家會細細打磨和研究每一處陰影,因為光和影在他眼裡對於這幅作品而言同樣重要,甚至很多時候,陰影才是一幅畫作的點睛之筆。 在很多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的眼裡,他們的人生,就是獨屬於他們的藝術作品,哪怕苦難也會成為其中的精妙一筆。而這也使得他們能夠非常坦蕩且發自內心地願意投入自己的苦難體驗當中。 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有這樣一段查拉圖斯特拉的內心獨白,很適合用來展現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面對磨難時浪漫的內心: 「在人世上行走,我願意坦然面對並接納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好與壞,因為那都是我探險的一個部分。」 這大概就是他們浪漫的勇氣。 (延伸閱讀:該如何維持長久的親密關係?研究顯示:保持浪漫,關係的品質更加穩定) 三、為什麼說現代社會中,心理富足感是提升生活滿意度的關鍵? 可能有人依然會覺得,這樣的生活方式太過理想,沒有借鑒意義,而我的教授之所以能夠做出這樣冒險的選擇,也只是因為他非常堅定地相信自己能夠成功。 其實恰恰相反,心理富足感強的人,是很少有關於「成功」的概念的。他們往往會認為,世界太多樣太複雜太隨機,何必規定哪一個方向是成功,哪一個方向是失敗呢? 沒有了追求成功給生活帶來的壓力,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獲得滿足感的方式非常簡單——只要能活著去看這個世界就夠了。 這裡說的容易感到滿足並不等於過得快樂,而是對於人生的一種無悔感。他們做的每個決定,經歷的每件事情,都無所謂成敗,也就不存在「如果我當初做了別的選擇,可能會過得更好」的悔意。 追求心理富足感作為一種相對少數派的生活方式,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但「心理富足感」本身,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 通過增強自己內心的心理富足感,我們能夠更坦然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其中當然也包括對於「彎路」的恐懼。 圖片|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四、培養心理富足感的方法 培養心理富足感也並不是一件難事,它只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一些小改變—— 1. 列一份好奇清單 在培養心理富足感前,我們需要先啟動自己的好奇心和想像力。這不需要多麼複雜的練習,只需要我們列出一份「好奇清單」。 清單裡不需要特別宏大的旅遊計劃/人生目標,只需要是對我們而言陌生的、新奇的事物。比如: 「如果我去擺一天夜市,能賺多少錢?」 「上一節舞蹈課然後錄個影片,能跳成什麼樣?」 「和坐在火車鄰座的人聊 10 分鐘的天,能夠交上朋友嗎?」 調動想像力,去找尋我們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細節並放大它,然後找到其中讓我們感到好奇的事情,將它列下來——這個屬於你的好奇清單會慢慢地越來越長。 (你會喜歡:「交往幾年,你們不只不說情話,還懶得說話」致交往很久的戀人:請對你的愛人永保好奇) 2. 在生活中設置一些「嘗試日」 好奇清單裡的內容可能看起來會有些挑戰,所以不妨給自己設置一些「嘗試日」,在這一天,我們可以放下自己所有的評判,去嘗試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挑戰自己的好奇清單。 在「嘗試日」中,只需要有這樣一條規則:允許陌生的體驗衝擊我們原有的認知,不管是觀點的衝突,還是審美的差異,只要是「嘗試日」中發生的一切,就去擁抱它。 3. 全身心地投入我們的生活體驗,包括那些痛苦和難過的體驗 一般情況下我們在產生負面情緒時,第一時間想的可能是去消解或避開這些情緒,不過這也使得我們常常不瞭解自己完整的生活體驗和情緒體驗。 當然,投入這些體驗指的不是讓我們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而是抱持著一種好奇心去探索這些體驗當下的每一個細節: 我們的胸口是什麼感覺? 身體會不由自主地作出什麼反應嗎? 如果用顏色來表達,這種感覺是什麼顏色的? ⋯⋯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你對於不同體驗和情緒的包容程度在逐漸提升,你對於事物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連一些曾經討厭的體驗可能也會變得有它的魅力——當這種感覺出現時,就說明,你內心的心理富足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成長了。 (同場加映:總是對生活感到「乏味」怎麼辦?4 種情境練習,建立「超有感」生活體驗) Oishi 在他的文章中寫到,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在過完他們的一生後,大概會感嘆: 「What a journey!」 其實,即便不追求心理富足感,對於來到這個世界的每個人,我想也是同樣的: 難得來這一遭,不好好體驗一次多虧呀。 參考資料|Oishi, S., & Westgate, E. C. (2021). A psychologically rich life: Beyond happiness and mean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December 08,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uknSf

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蘇珊米勒】2021 雙魚、巨蟹、天蠍:水象星座十二月運勢 https://ift.tt/3EB9D0m womany 女人迷精選 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占星學家「蘇珊米勒」的十二月星座運勢:雙魚座將成為宇宙的寵兒,愛情事業兩得意!巨蟹座年底的忙碌撲面而來;天蠍座在 2022 年會找到真愛,或是度過超級浪漫的一年。 雙魚座(2 月 19 日~3 月 20 日) 在經歷了艱澀的 11 月之後,你可能很想知道 12 月會發生什麼——放寬心!接下來的一個月正好相反,這個光輝絢麗的月份為 2021 年錦上添花,並展示了未來升騰的盛景。 月初,即 12 月 3-4 日的新月日食(具體哪天取決於你所處的時區)落入射手座,為代表專業、榮譽、獎賞和成就的第 10 宮注入能量。事業宮已經有相當一段時間沒有過這麼強力的星象了,勢必會發生一些令人興奮的事情。新月能量總是很強大,加之日食彷彿是又打了一針興奮劑。 日食期,不會平淡過去,無論發生什麼,都會對你業內地位的提升有一個長期促進的作用。 土星將給新月送去溫暖、舒適和穩定的能量。你可能會因為最近取得的一項成就而備受公眾關注,這是你做夢也想不到的;也可能是得到晉升或是得到一份能獲得聲望的新工作,這些都在證明雙魚座正在冉冉升起。 若你是自由職業者,也會看到自己職業聲譽攀升,因為某個重要的大客戶大概率會選中你來合作。 (延伸閱讀:如何成為高產能自由工作者?自媒體經營實戰:4 招讓你找到寫作創意靈感) 專業性事務&問題仍是本月關注焦點,整個 1 月你也備受矚目。精力充沛的火星將在 12 月 13 日進入日食落入的區域(即雙魚日座第 10 宮)且持續到 2022 年 1 月 25 日。這是兩年來,火星第一次助你前行——這個月你會注意到不同。 此外,12 月 3-4 日落入射手座的新月日食會帶來長期的影響,所以日食將在接下來的 6 個月裡持續發揮光熱。你正在經歷一場激動人心的職場大冒險。 本月除了職場喜訊頻傳,你還能為兼顧家庭騰出更多時間。12 月 18 日的滿月,你會想起你愛的人們,而後為聖誕節和年終假期積極準備。本次滿月非常友好,因為幸運之神木星將與之成吉相位,這意味著與家庭、居所、其他資產或家庭相關的重要事宜發展到了至關重要的節點,並最終等來了好消息。 12 月 28 日,代表幸運和饋贈的木星進入雙魚座,該行運使 2022 年成為近十年對你來說最好的一年。事實上,今年可能是你一生中最佳幸運年。 明年你啟動的投資將會成為一生的經濟依靠,並且會在未來 10 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帶來紅利。2022 年,在致富方面,你的表現相當出色。 在新的一年,你將獲得的不僅僅是輝煌的事業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賺錢能力。個人方面,在處理和家人、愛人相關的關係中,你也會展露更加溫存的一面。 單身的雙魚座可能會遇到真愛,已經找到合適人選的,則會在一起度過更多甜蜜美好的難忘時光。2022 年,你還有可能出國旅行,這也是木星為你準備的眾多厚禮之一。 說你是 2022 年宇宙的寵兒都不為過,不管怎樣,群星為你送上祝福和庇佑。2 月和 3 月最為特別。這將是最重要的一年,親愛的雙魚座,因為你將在 2022 年擔任重要角色,無論是個人還是事業方面。 翻譯:星譯社/譯者:即興幻想&clover (你會喜歡:年末總結!《原子習慣》、五本書、六種 App,養成 12 種高效工作也足夠休息的好習慣) 巨蟹座(6 月 21 日~7 月 22 日) 辦公室裡的工作可不少,別小瞧了 12 月!恰恰相反,新業務降臨,某位新下屬/同事及時出現,並將成為團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2 月 3/4 日(依所在時區而定)的射手座新月日食是新任務產生的誘因,巨蟹非常開心接觸到該項目,並將帶領團隊成功完成這部分工作。 12 月 3 日-4 日,太陽、新月和水星聚集在巨蟹的第六宮,火星 13 日也將加入這一陣營,帶來更高的強度和更強的緊迫感。2022 年 1 月 24 日火星離開之前,巨蟹可能無法看到事情的進展,建議你調整節奏,以免缺乏動力、心態失衡,或者壓力過大導致免疫力下降,患上流感或感冒。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種忙碌在年底撲面而來,營造出最緊張的氛圍,家庭和家人相關的事也隨之增加,巨蟹感到這是十分艱難的一個月。休息一下,調整呼吸,如此,做事時反而會更有效率,儘管這聽起來不合乎常理。 12 月 18 日的滿月,發生在巨蟹的隱秘宮,注意,社交日程不要超載。此時對巨蟹而言最適合的是待在家中舒服窩著。木星也於這時與太陽聯合,滿月後 5 天內,巨蟹將獲得一筆佣金或獎勵。本月初做的所有努力都將引起高層的注意,巨蟹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優異表現將為這個 12 月或明年 2 月打下「獎金」的基礎。 (一定要看:年末總結!《原子習慣》、五本書、六種 App,養成 12 種高效工作也足夠休息的好習慣) 如果需要雇傭家庭保姆,看能否找到假期兼職打工的大學生來為母親打打下手,比如照看孩子、跑跑腿兒。6 月 21-23 日出生的巨蟹,將於 12 月 18 日直接感受大搜滿月的能量。不過,所有巨蟹座都無法忽視滿月的影響,並且需要尋求幫助。 在這個重要的 12 月,象徵恩賜和幸運的木星將於 12 月 28 日進入雙魚,且 2022 年大部分時間都停留在這裡。這對巨蟹而言是好事,雙魚與巨蟹同為水象星座,在雙魚宮內,將為巨蟹提供非常高效的時機。異國或外國人將成為這期間的重要因素,巨蟹與客戶和商機的關係也更加和諧與順利。 如果因為疫情,很久沒有旅行了,2022 年 3 月/11 月/12 月是比較合適的外出時間,現在就可以著手計劃了。 木星將讓巨蟹擁有更豐富的旅行體驗,接觸到更奢侈的住宿,品味到更優質的美酒佳餚。哪怕只是商務出差,巨蟹也可以將公事娛樂兩不誤(但是,截止目前,新冠似乎又發現了更強大更危險的變異毒株,大家還是等等再買票旅行吧!)。 這是木星 10 幾年來第一次造訪雙魚,還可能帶來其他方面的福利,比如廣播、出版等,還將對巨蟹的工作進行非常有利的宣傳。 如果巨蟹決定暫停工作,重返校園,繼續進修或讀在職教育,也會進展順利,和教授愉快地相處吧! 親愛的巨蟹,你經歷了很多生活的考驗,但最終,一切都會朝對你有利的方向發展。2022 年,巨蟹將有諸多好事值得期待! 翻譯:星譯社/譯者:金剛芭比熊嬌嬌 (同場加映:【Oneness Cards 占卜】年末倒數!抽一張牌看看:如何為自己收穫好運?) 天蠍座(10 月 23 日~11 月 21 日) 假期來了,你的消費比平時更多。雖然大家都花費不少,但是你可能更加擔心這方面,信用卡的欠款也突破新高。你似乎心裡有一個目標,想要盡快存錢實現它。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不要太苛扣自己,有時也要花錢享受生活。 本月非常幸運,因為 12 月 3-4 日,新月日食發生在你的第二宮收入宮,可能會帶來加薪、分紅或者高薪的新工作。如果你是個體經營者,生意將一帆風順,所需的貨物都有庫存(畢竟其他人都在面臨供應不足的問題)。如果你從事服務業,你能夠將人員安排妥當以應對龐大的人流量,如果你需要更多員工,將迎來絡繹不絕的應徵者。簡直是好運滿滿。 12 月 3-4 日,土星與新月日食呈吉相,釋放出財務穩定的信號。這個情況在你的星盤中有所體現,所以如果 12 月初你的財務增長不是來自於工作單位,那麼可能會來自於你的父母。 這兩種情況並不矛盾,你可能會得到加薪,或者如果你是個體經營者,家庭可能會給你帶來新的業務和收入。很快你會發現,無需擔憂一時的花銷,財務前景是豐厚且穩定的。 (同場加映:柚子甜|金錢戀愛學:「好好花錢」,讓錢帶著富足頻率回來) 12 月 18 日的滿月發生在雙子座,前後五天你可能會做出有關財務的決定、採購或得到獎勵,被驚訝到的一個大狀態。你將獲得年終獎,或者通過判決、協商得到大額財產分配。 木星與滿月呈吉相,說明家人們會帶給你一份大禮,或者在房產方面大賺一筆。這一年,家人們會送給你禮物、支票、現金,心懷感恩地接受吧。 如果你已經申請了抵押貸款、創業貸款、風險投資或者獎助學金,那麼 12 月 18 日滿月你會收到好消息。此滿月位於雙子座,包含雙重能量,所以滿月前後五天你可能會獲得多方面的財務支援。 明年對你來說很棒。12 月 28 日,木星進入同為水象星座的雙魚座,點亮你的第五宮真愛宮。如果你是單身者,宇宙頭彩降臨於你,因為 2022 年是絕佳機會遇到你的真愛。 如果你的戀情穩定或已經結婚,2022 年將是製造浪漫且記憶深刻的一年。出國旅行是個不錯的想法,在合適的時間同遊出行享受二人世界多麼美妙,3 月和 12 月都不錯。 如果你們一直想要個寶寶,木星在此領域運行將給你帶來百分百的好運。2 月開始嘗試,尤其是 2 月底和 3 月初能量強大。2022 年有太多值得期待了! 翻譯:星譯社/譯者:斯夫&食道是問號嗎川 (推薦閱讀:【真實手札】創造靜心時間:你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還要強大) December 07,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B9D0m

心想事成的刻意練習——從 GWIS 得到的 3 個行動解方:接受害怕,再無懼地實現夢想 https://ift.tt/31CadMK 讀者創作 2021 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 GWIS 首次開放線上票,讓海外世界各地的朋友都可以參與,其中一位參與者 Daphne 細細咀嚼他在 15 名講者的分享中得到的豐富回饋,並整理出 3 大行動解方,作為夢想與想像實現之始。 文|Daphne 第一次參與 GWIS,在登入 Zoom 時,我記得我的腦袋是一片純白,想要如海綿般把所有精髓完全吸收。 我備好了筆記本和不同顏色的筆,在聽著美光科技 DRAM 產品工程副總裁 Debra 分享時,開始記下她說的每一句話,把自己當作記者,想像著是自己在提問,很認真地寫著筆記。這樣的動作持續整個論壇中,過程裡有很多的思考,都以紅筆把關鍵字圈了起來,再寫下自己的想法。 散場時電腦屏幕前的我,細看自己的筆記,紅色和藍色穿插在線條上,心理學的靈魂出現,把不同主講人所說出的相同關鍵字放在一塊,分析著主題。到了晚上才憶起這是教授曾說過的,通過質地研究的主題分析,來整理看似雜亂無章的筆記。 圖片|Photo by asaya on PIXTA 我很喜歡 GWIS 的呈現,從 5 個生命力主題出發,我們看到了不同人生故事的分享。聽論壇時我想著,如果讓我從這一次的 GWIS 帶走 3 個我可以立刻運用在生活裡,以及同朋友分享的行動解方,那會是什麽? 1. 同理自己(To empathize with one’s self) 善待自己如同善待旁人,靜下來傾聽自己内心的呼喊,瞭解自己真正的所需還有渴望。好比你閨蜜的悲傷和夢想,我們會駐足聆聽,給予最大的鼓勵。我們也該這般溫柔地對待自己。 這讓我想起設計思考的第一步——「同理心」。 在這一個階段我們需要去換位思考,瞭解客戶的需要,方能產出更加特別新穎,以及更加全面的解決方案。只是在這裡,客戶是我們本身,映襯設計思考「從客戶的需求出發」的核心價值(Liedtka, 2018)。 我們都是各自人生裡自己最大的客戶。所以在要行動之前,在要實現之前,我們都需要去好好瞭解自己,從我們的心出發。 就好像雙語演員林微弋說的「傾聽身體裡更深層的聲音。」 還有台灣第一位極地旅行探險員陳芊華說的「從小就知道自己要什麽。」 呂欣潔也說「做自己喜歡的事。」 還有 Google 人資長 Vanessa 的渴望「想要成為女兒的 role model。」 (推薦閱讀:【拾年有承・真實週年】時代講堂「數位趨勢培育」:勇敢、自律,迎向生成中的未來) 我看到了不同的渴望,和對該渴望的包容:想要演戲的林微弋,想要探險的陳芊華(我好喜歡她爽朗地說:「我不甩」旁人加諸的性別框架時的堅定不移),和其他多元的「我想要這樣/那樣。」 還有一個印象很深的是王心怡(微軟全球營運總部 客戶服務產能管理 亞洲區副總經理)的分享,關於微軟改進文化 D&I 部分的三個關鍵詞:「同理心」,「好奇心」,和「無懼心」,很好地對多元發出了邀請,無所畏懼地擁抱著不同。 很多時候我們展現「同理心」的對象都是別人,我們也總是對他人抱有滿滿的「好奇心」,但請讓我們在 2021 年即將結束之際,好好地同理自己,也對自己的需要感到好奇。 一切的起始,是從瞭解自己出發,方能抵達。 圖片|Photo by S&B Vonlanthen on Unsplash 2. 盡情地去夢想(To enjoy dreaming) 瞭解自己渴望之後,脫離所有的框架,最大限度地去想像所有的可能。 WOW 基金會創辦人 Jude Kelly 提到的突破性別的框架,身為女人的我們可以選擇任何職業去發光。還有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 劉怡汝的跳脫框架和重新定位,讓科技和藝術結合,把兩廳院帶到線上,有了多元的藝術呈現。 Angela 也說,框架和限制都是別人或是自己給的,既然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樣子,就得撕下所有的標籤。我們要先相信自己擁有不同的可能性,才能有實現的可能,就好像茶籽堂創辦人趙文豪所說:「先相信,才看見。」 寳博士也說:「開放自己的想法。」我們如孩童般,是一張純白的紙,能夠接納不同的彩色和圖案,承接不同的摺紙形狀,才能看見自己的想像。 (同場加映:從區塊鏈到 NFT「寶博士」葛如鈞:分享知識讓自己快樂,那就是我持續的動力) 台灣輝瑞總裁葉素秋和 Google 人資長 Vanessa 談起她們的職涯變化和轉變,Pattie Sellers 提出的「職涯如方格攀登架」概念在我的腦裡浮現(Sandberg, 2015)。 我們的一生裡會有很多的身份轉換和跌宕,當我們勇敢去夢想,職涯會是繽紛的方格攀登架。如果葉素秋和 Vanessa 的職涯如同傳統的「階梯形式」,我們還能看到多元的可能嗎? 盡情地去夢想,是以相信為基底,你相信這些想像的可能,你看見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想像在眼前實現。 盡情地去夢想是很美好的,在那裡你只會是你自己,很自在、很舒服。夢想沒有限制,也沒有框架。它是超越性別,超越所有不同,所有人都能自由做著的事。 圖片|Photo by Mohamed Nohassi on Unsplash 3. 無懼地去實現(To achieve fearlessly) 在主題 1 的故事短講要結束前,Debra 說:「I am not too afraid of being wrong.」(我沒有那麼害怕犯錯。) 在 GWIS 要結束前,吾思傳媒創辦人暨執行長張瑋軒說:「Don’t be afraid to make mistakes.」(別害怕犯錯。) 開頭和結尾相呼應。那一瞬間,我聼到了勇敢,也看到了溫暖笑容背後那顆無懼的心。 林念慈則提出了該如何抵達無懼的第一步,她說:「先接受我們都會害怕。」 「我們是從無知,到恐懼,再到無懼。」趙文豪如是說。 (你會喜歡:專訪茶籽堂創辦人兼執行長趙文豪:真正的無懼,是敢投降、承認自己的不足) 從恐懼到無懼,第一步要做的事是接受所感受到的不安情緒。明白害怕是人之常情,那我們是否能卯足全力的、無所畏懼的去實現我們所有的想像。而當跨性別者吳宇萱勇敢地推開 16 歲的那一扇門,她看到了曾經的渴望在眼前展現。 我喜歡曾之喬說的:「人生只有一次。」既然只有一次,更需要無懼地實現自己的渴望。 在這過程中,也要勇敢面對所有的突發狀況,那些未曾想到的意外。然後讓我們溫柔地即興發揮,相信所有的發生,都是為了抵達。 「沒有一副牌,是不好的牌。」喬喬說這話時,眼神堅定,是因為她相信。有了這個信念,其實真的沒什麽好怕的了。 好好同理自己,讓自己盡情地去夢想,然後無懼地去實現。然後呢?知道了這些,能帶我們到哪裡?或許,這些解方能讓你的所有想像實體化。 我想起好幾年前讀過的麥可.J.羅西爾的書《吸引力法則:心想事成的黃金三步驟》,裡頭闡述了通過三個黃金步驟,邀請讀者一起進行「心想事成的刻意練習」。 圖|本文作者 Daphne (猜你喜歡:是什麼把你帶來我身邊?心理學解釋「吸引力法則」) 一天下來,GWIS 帶給我的感覺是,你好像什麽都可以實現,只要有夢有行動。 當我聽著不同的夢想,過程中相同的不安和緊張,看見了他們的願望,我也吸收了他們的勇敢。 整個過程裡,我仿佛也是他們,往心裡看,往外想像。我看著自己畫著的格子,寫著的行動解方,突然有一種「心想事成」的可能。 參考資料| Liedtka, J. (2018). Why design thinking work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Retrieved from https://ift.tt/2BuEAXM Sandberg, S. (2015). 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 Nihon Keizai Shinbun Shuppansha. December 07,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CadMK

床上口愛,有什麼風險?專訪何宇苓、張益豪醫師:不只女生,男生也要預防 HPV https://ift.tt/304no8I Charming BrandTalks 在這篇專訪,我們邀請高雄大心診所何宇苓院長、新竹張益豪耳鼻喉專科診所張益豪院長,來和我們分享 HPV 衛教知識,包括哪些族群該接種 HPV 疫苗、HPV 對健康的危害及該怎麼預防,HPV 和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提醒大家疫情期間也別忘記預防 HPV 唷! 「美國流行病學研究推估,大約每兩對單一性伴侶的情侶或夫妻,就有一對感染 HPV。」——何宇苓醫師 什麼是 HPV?為何有沒有過性行為都有潛在感染風險??那我們該如何預防? 關於 HPV,或許你也有好多疑惑,這次我們邀請何宇苓醫師、張益豪醫師,從日常生活開始談起,和大家分享 HPV 感染原因,以及我們能做哪些事情加以預防。 何宇苓醫師現為大心診所院長,過去曾經擔任兒科部主任及兒童胸腔科專科醫師;張益豪醫師則是耳鼻喉科專科醫師,平時也會透過 Facebook 粉專、影片方式,和民眾宣導疾病預防等的衛教資訊。 兩位醫師促膝坐下,乘著陽光照耀,為我們一一解惑,就如光照耀之地,一旦開始理解,就不會再有害怕。 更全面的認識 HPV:它是什麼,會透過什麼感染途徑? 性愛是美好甜蜜的事 —— 但你知道嗎,如果在性愛的前中後,沒有疾病預防意識、沒有做好準備,可能會讓你們暴露在健康風險之中。例如,在性行為過程中,除了雙方性器官的插入與包覆,許多伴侶也喜歡以口交來增添床上情趣。然而,口交也可能有 HPV 感染風險。 主要透過性行為傳染的 HPV 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無論性別,一生感染的機率高達八成,在尚未發現症狀的情況下,沒有及早根治,可能會導致癌症及其他相關疾病,因此不可輕忽。 何醫師進一步說明,HPV 可能透過皮膚、黏膜或體液來傳染,總共有 200 多種型別,「性行為是最主要的傳染途徑。」 對於 HPV,大家可能抱持著錯誤迷思,以為只有性伴侶多、性生活複雜的人,才需要擔心感染。其實,即使是單一性伴侶,也有將近六成的感染機率;在一生中,有過三到六位以上的性伴侶,則 HPV 感染機率高達九成。 「只要進行親密接觸,就算性生活單純,也可能會互相傳染。」 何醫師補充,「美國流行病學研究推估,大約每兩對單一性伴侶的情侶或夫妻,就有一對感染 HPV。」他也進一步提到,HPV 分為高致癌型病毒與低致癌型病毒,通常感染後不會出現明顯症狀,但如果長期持續反覆感染高致癌型 HPV,就可能導致癌症發生。 研究證實指出,HPV 會導致子宮頸癌、頭頸癌、陰道癌、肛門癌和外陰癌等癌症。 「持續感染 HPV,是造成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在臺灣,平均每天約有 4 人被診斷出子宮頸癌、2 人死於子宮頸癌,「每 5 位子宮頸癌前病變患者,就有一位是 20 到 34 歲區間的女性!」何醫師呼籲女性須多留意,並透過接種 HPV 疫苗、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及早預防感染。 一個口咽癌的感染故事:HPV 的感染不分性別 有些人會好奇,如果另一半已經接種過 HPV 疫苗,自己還需要施打嗎?是不是只有女性才需要擔心感染 HPV 呢? 許多人認為,HPV 只跟子宮頸癌有關,只有女性要多加注意;然而在相關研究漸趨完整後,發現原來男性感染 HPV 的機率並不亞於女性。 「根據美國研究,HPV 在男性的盛行率,比女性還要高。」張醫師說,「女性被感染之後,大概有 60% 的人會產生抗體;但男性只有不到 10% 的人產生抗體。」 例如,頭頸癌之一的口咽癌,約有七成是由 HPV 引起的。依據原發部位不同,頭頸癌可以分為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鼻咽癌、喉癌等等。或許你聽了會驚訝——美國研究指出,最常見的 HPV 相關癌症,竟然不是子宮頸癌,而是口咽鱗狀細胞癌! 也就是說,性行為中的口交,極有可能導致口腔感染 HPV,而引發頭頸癌,因此無論是什麼性別,都要小心癌從口入。 張醫師也與我們分享,過去曾遇過一位 30 幾歲的年輕男性患者,沒有癌症家族病史,也沒有菸酒檳榔的習慣,有陣子時常扁桃腺發炎腫大,吃了很多止痛藥都沒有痊癒,而且反覆復發。 來到張醫師的診所看診,醫師發現扁桃腺單側有潰爛,需即時安排切片檢查,但病患不以為意。後來有天口中突然大量出血,馬上就醫急診切片檢查,後來被確診是 HPV 感染引起的口咽癌 (屬於頭頸癌一種)。後來接受治療,後期追蹤 3-5 年已經恢復正常生活,也感謝醫師當時提醒,日後也更加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 「以臺灣來說,由 HPV 引起的頭頸癌發生率,最近幾年來逐漸上升,而且成長速度快。」張醫師補充,2018 年,臺灣男性頭頸癌中的口腔、口咽及下咽癌發生率,已經超過女性子宮頸癌的發生率。 男性不像女性可能會藉由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來確認身體有無異狀,因此一開始感染,常會沒有自覺,讓病症更加嚴重。因此,在安全性行為之虞,每個人也應該依循醫囑接種 HPV 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對方。 張醫師補充,目前臺灣的 2 價疫苗,9 歲以上女性即可施打;而 9 價疫苗,則適用於 9 到 45 歲的男性及女性,「儘早施打,才可以預防許多疾病,非常重要!」對此,我們特別整理了詳盡的資訊,歡迎大家參考下列表格。 圖片提供|台灣男性學醫學會 在這裡,也要提醒大家,根據衛福部最新指示,HPV 疫苗和 COVID-19 疫苗的施打,須至少間隔七天。如果你最近有接種兩種疫苗的打算,別忘了將時間錯開喔! 提前預防才不會總有害怕!避免感染 HPV 的三個行動 何宇苓醫師:「建議性生活活躍的年輕人們,可以透過 HPV 疫苗接種,來保護自己及伴侶的健康。一段健康無毒的關係,才能走得更長久喔!」 張益豪醫師:「建議大家可以就近到 HPV 衛教友善診所諮詢,主動積極地去預防感染,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另一半喔!」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有效預防感染 HPV 呢?兩位醫師提供三大方針,只要遵循著做,便可以大大降低自己和伴侶感染 HPV 的機率喔! 進行安全性行為,記得全程使用保險套,保護彼此。 無論性別,依循醫囑接種 HPV 疫苗。目前在臺灣,除了女性接種的二價 HPV 疫苗;男性和女性都可以接種九價 HPV 疫苗,這是最積極且有效的預防方式。 女性定期接受抹片檢查,能夠及早察覺異狀、及時治療。 想要進一步認識和了解 HPV,可以到全台 HPV 衛教友善診所 網頁搜尋離你最近的診所,讓具備 HPV 專業度、溝通力、同理心的醫護人員提供 HPV 衛教諮詢,進一步釐清心中疑問。 回到開頭提到的相關數據,大約每兩對單一性伴侶的情侶或夫妻,就有一對感染 HPV,其實數字背後,都是真實的擔心與害怕。 透過兩位醫師的分享,即使單一性伴侶,仍可能感染 HPV。不只女性,HPV 對男性而言,也有極高感染風險。重點並不在於潛在感染機率的恐懼,而是理解病症傳染途徑後,加以提前預防,無論是透過接種疫苗、男女都要能做好安全措施,跟伴侶間展開直接的溝通,讓未來每一次的性行為,更加自在放心。 或許那日的陽光與兩位醫師的分享,就像一份真誠的禮物,讓我們有機會,更好地去體驗每一次親密行為帶給我們的享受。 即日起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只要你到 HPV 衛教友善診所,拍下諮詢照片、留下基本資料,就有機會獲得 foodpanda 購物金 $300 元!如果你想知道更多 HPV 衛教知識和活動資訊,也可以來 HPV 口愛不口癌衛教網站了解更多 HPV = Human Papillomavirus,和所有疫苗一樣,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並非用於治療且可能無法對所有的疫苗接種者都產生保護作用。常發生的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搔癢、腫塊、溫熱感等或頭痛、發燒等全身性不良反應,通常輕微且短暫。其它詳細資訊,請諮詢醫療專業人員。 特別感謝|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美商默沙東公益贊助 December 07, 2021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04no8I

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

「割腕是對自己的懲罰」與童年和解:運用冰山理論和過去的自己對話 https://ift.tt/3GiV01V 寶瓶文化 人如果困在「固定型思維」,深陷負面迴圈,容易變成自我放棄,甚至自殘。但如果透過冰山理論中的辯證、質疑與對話,讓人重新與「渴望」連結,逐漸轉為「成長型思維」,就能再一次願意愛自己、覺察情緒、滿足真實需求。 文|李崇建 童年的決定 割腕是對自己的懲罰,她並未意識到這一點。直到談話的那一刻,她開始覺知那是對自己的懲罰。 為何這樣懲罰自己呢?一切從媽媽的眼淚開始。 她看見媽媽的眼淚,最早的印象來自五歲。小薇記得當天要出遊,去她期待已久的遊樂園。她坐在餐桌上吃早餐,父母不知為何吵架了,兩人愈吵愈大聲。她只記得爸爸吼媽媽,還動手打了媽媽,媽媽丟桌上的盤子,隨後爸爸憤而出門,留下哭泣哀傷的母親⋯⋯,其他的情景,她忘記了。 小薇當年僅有五歲,童年烙印了創傷。 圖片|Photo by Romanas on Unsplash 小薇說到此處,身體開始顫抖,我請她接受顫抖。她不斷搖頭、抗拒。她不能讓自己害怕。 此處可看見她的感受,從五歲開始壓抑,為了要照顧媽媽。所以我邀請她覺察感受、體驗感受,接納她的感受。若是她抗拒感受,那麼這些感受仍存在,並不會從身體消失,她還需花力氣抗拒感受,就容易生出感受的感受,生命就顯得糾纏而無出路。 我邀請她體驗感受。她顯得非常艱難,即使不斷落淚,不斷顫抖著身軀,還有抗拒顫抖的扭動。她的身體不自在地扭動,來自於頭腦的反射。如何能接納這樣的狀態,那牽涉她早年的決定。 五歲的她就決定了,決定自己不能害怕。若是害怕了,媽媽怎麼辦呢?冰山的渴望層次中,她不接納這樣的自己,因為一旦她害怕了,她就沒有價值了,她怎麼有資格被愛呢? 不允許自己體驗感受,那就無從體驗愛,也不能體驗自己的價值,這彷彿是無間道地獄。 (延伸閱讀:「愛與不愛都不是人生的缺憾」不朽:你愛自己的方式教會別人怎麼愛你) 五歲的孩子擁有害怕,卻不能承認、接受自己害怕。她必須否定感受,學會隔絕感受,隔絕內在的連結,卻也因此隔絕了生命力。 五歲的孩子應該被愛,應該擁有安全感,才能讓生命力茁壯,發展出自己的特質,在挫敗時擁有能量。但是她卻做了決定,為了求生存發展。 我邀請她接觸害怕,並告訴她此刻很安全,請她允許自己體驗。允許五歲的自己感到害怕,那是埋藏於身體的恐懼。 我緩慢邀請她,接觸發抖的身體,也接觸自己的情緒。這對她而言,很陌生。 她開始辨識害怕,並且懂得接觸害怕,建立了溫暖的連結,也漸漸不抗拒顫抖,只是乾嘔了幾次。當身體漸漸趨於平穩,她的記憶重新湧現。 與感受疏離的人,一旦接觸感受,通常會感覺失控,一則是失控帶來害怕,一則是體驗感受帶來衝擊,會伴隨著生理反應。薩提爾模式的做法,通常是建立資源,不至於讓衝擊擊垮。 當時五歲的她,看見媽媽縮在椅子上,非常無助地哭泣。她跑過去抱著媽媽,她決定要保護媽媽,不讓媽媽感到痛苦。當天媽媽帶著她去樂園,看著摩天輪轉動,她和媽媽搭上去,高處的風景很遼闊,但她只看著媽媽愁苦的臉龐。為了讓媽媽開心,她裝著很快樂的樣子。 進入感受的體驗,往往會看見過去的畫面,因此五歲的冰山浮現,五歲的感受、決定、應對都清楚浮出。 五歲的女孩,正逼迫自己長大,去照顧她的母親。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爸爸和媽媽離婚了,媽媽成了失婚的女人。媽媽常抱怨爸爸的不是,也常感嘆自己的失敗,說自己很是糟糕。年方五歲的小薇,在心裡面下了個決定:她決定讓媽媽榮耀,讓媽媽不再受苦。 我聆聽她內在的歷程,不禁問她:「那小薇呢?小薇怎麼辦?」 這句話是從觀點提問,進入渴望與自我。 小薇聽了我的問句,不斷地搖頭掉眼淚。她斷續地說自己很糟糕,不值得被善待。自己的生滅苦樂,又有何重要。 她想要榮耀母親,但她卻失敗了,沒有辦法做到。她讓母親失望了,她只是混吃等死的傢伙,不思努力,也不思上進。她想要善待母親,但是她卻常跟母親發火。她跟爸爸一樣發脾氣,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媽媽,她更痛恨爸爸了,也痛恨她自己。 從她的敘述裡聽起來,無論她對母親是否發火,她對母親有很多關愛,但是她對「小薇」諸多苛責。 她不覺得自己重要。即使輔導老師、親人或母親,都說她很重要,但她認為這是善意謊言。她內在有個聲音:我是一個累贅,一個負擔,不需要存在⋯⋯ 發生割腕的狀況後,媽媽只想要她好好的,好好地活著就行了,不需要功課出眾,不需要表現優秀。但是她不相信,這樣的她,如何值得。況且當她表現不佳的時候,她常見媽媽的失望。 (同場加映:「他總是說我沒有讚美他」渴望優秀的孩子,為何經常鬱鬱寡歡?) 成功的時候,能體驗渴望,應是理所當然。那麼,一般的時候,能體驗渴望嗎?能感到自己的價值、意義與愛嗎?挫敗的時候,也能體驗渴望嗎?能感到自己的價值、意義與愛嗎? 在挫敗的時刻,渴望的層次,需要她擁有體驗,能體驗自己的價值,能接納自己的不足,能感到自己被愛。這常是陪伴者、教養者,還有教育者最困惑之處:不是已經給予了嗎?怎麼費盡唇舌,一再說了好多次了,對方還是這樣呢? 這就是成長歷程中形成的冰山層次,遇到了特定問題,就不是「成長型思維」,而是「固定型思維」。她的大腦神經迴路,會在此刻不斷打結,因為成長的經驗,讓她遇此情境時不斷短路。 她未辨識「此路不通」,也就是並未覺察,而是不斷讓生命的境遇,成了內在邏輯,走入一條死胡同。不僅方向難辨,常愈施力愈無力,自然也愈無奈。 這個年方十八歲的孩子,內在有這麼多的聲音,卻不約而同地都指向負面狀態。難怪她想朝自己劃上幾條傷痕,即使媽媽很愛她,她也不想要回家,回家也想沉溺於網路。進而又痛恨自己不回家,恨自己沉溺網路⋯⋯ 所以這裡有個課題:如何讓孩子連結渴望?如何讓孩子連結自己的生命力? 圖片|Photo by Matt Chen on Unsplash 從冰山各層次連結渴望 我邀請小薇靠近感受,逐漸承認與接納感受。這些感受從她五歲就一路壓抑。這是連結渴望的一條路,這樣的意義就是:當小薇害怕、受傷、難過、憤怒的時候,給予小薇接納與愛。 我重新讓她進入五歲的情境。 五歲的小薇,內心還有諸多憤怒、害怕、悲傷與無助。五歲那年形成的冰山,她以自身努力投入,一路求得好成績,以外界的肯定決定自己的價值。當她升上明星高中,以資優的標籤進入競爭。一旦外在目標未達標,幾次努力也不成,這個未滿足的期待,讓她的內在大幅攪動,連結自我的渴望層次便封住了。 她成績失落了,她發現自己根本不資優,沒有資格擁有。所以她壓力很大,因此不想上學,一旦出門就不想回家,因為面對媽媽很痛苦。媽媽所有的關愛、要求、規條都是指責,她回家只想關在房間裡上網。她靠著割腕來發洩,那些她未意識的情緒,夾雜著未辨識的懲罰。 當她體驗到五歲自己的痛苦,我問她:「你是如何看世界,如何看待一個人的呢?」 這是我常問的問題。進入體驗當年的自己,這句問話即有力量,亦是從觀點提問,進入渴望與自我。 「父母親失和了,一個五歲的女孩,竟然想要照顧媽媽。然而她只有五歲,她一心一意想著榮耀母親,將所有的責任攬上身,不知道她是怎麼活過來的。她挫折、沮喪的時候,是誰陪伴她呢?她一直想要更努力,但有時候力竭了,這個世界有人懂她嗎?」 我訴說著那個五歲女孩的心路歷程,還有那分善良的內在。小薇聽到這裡,嚎啕大哭起來,哭得全身緊縮。 我問小薇,對五歲的女孩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小薇良久才說:「我覺得她好可憐,覺得她很勇敢。」 我接著告訴她:「她不需要你的可憐,因為她向來獨立。但她需要你的看見,需要你的關愛與接納。這個勇敢的女孩,她有很多失落的部分,你願意以豐富的眼光看她,而不是以功利的角度來看嗎?」 當她漸漸願意看見五歲的女孩,愛五歲女孩的勇氣,接納她一路成長所受的挫折,不以褊狹的眼光看待,她就是用豐富的眼光看自己。於是,大腦有了新的路徑,「固定型思維」的邏輯鬆動了,逐漸轉向「成長型思維」的系統。 (你會喜歡:與自己和解,薩提爾治療:那些未曾在原生家庭得到的愛,我可以自己來) 渴望的連結 圖片|寶瓶文化提供,繪者:王又翎 渴望的連結過程,可以從感受、觀點、期待層次進入,去體驗一個人的「渴望」。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能量,就能重新應對世界。 因此,讓一個人連結渴望,不僅止於頭腦的說服,而是透過冰山各層次探索,釐清、阻塞渴望的部分。 若只是單純用邏輯辯證,常會卡在情緒與負向思考。一旦內在邏輯卡住了,腦袋的迴路就不開通,渴望也就不連結了。 這也是渴望層次最難以說明的部分,就如同「佛曰不可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謂的「意會」,就是一種體驗,在佛教的說法中,這些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得,因此,在談論薩提爾模式時,渴望、自我的層次,最讓學習者感到困惑。 這裡,我透過辯證、質疑與對話,讓小薇連結渴望。然而一次的談話,僅只是一個開始。重要的目標是,讓她因此願意愛自己。愛自己需要連結感受,需要更豐富、多元的觀點,而不是以觀點侷限自己,需要覺察未滿足的期待,有意識地讓愛流動。 小薇跟我談話後,或許能學習去感覺自己,學習用新的眼光看自己,但是一旦回到家中,舊有的大腦神經迴路又會讓她回到慣性,落入過去的窠臼。 因此,我決定增加對話次數,與小薇進行三次談話,再轉介給其他老師。 (學習更多:明明很愛他卻口出惡言?13 張圖表帶你理解薩提爾冰山理論) 家人的應對也需要改變,母親也需要被幫助,減少過去舊有的慣性應對。因此我也協助母親晤談,母親需改變應對方式、改變冰山的狀態,家庭才能有新面貌,走上健康的道路。 小薇仍舊會回到慣性,但是再也不割腕了,流連網路的時間也減少。在她內在脆弱的時刻,仍需要陪伴者給予滋養,才能擺脫內在慣性。不過,她是個勇敢的孩子,她能看見自己的勇敢,也逐漸能接受失落。她走上了屬於她自己的人生。 本文摘自李崇建的《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幸福的奧義》。由寶瓶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幸福的奧義》 December 07,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iV01V

晚睡晚起更聰明?晨型人和夜貓子的 5 個不同特質 https://ift.tt/3DtowjQ Cheers 快樂工作人 習慣早起的晨型人和晚睡的夜貓子,原來這兩種不同生活型態的人,有不一樣的傾向:有的意志力較強、有的情感較豐富、有的比較快樂、有的容易對菸酒上癮⋯⋯你是哪一種呢? 身為每到晚上就精神抖擻、最好能天天睡到日上三竿的夜貓子,究竟有哪些你所不知道的特質和優勢?看看科學研究怎麼說。 美國政治家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說過一句名言:「早睡早起令人更健康、富有、睿智。」近年來,愈來愈多研究和資訊都提出:早起是通往成功的途徑,但這個答案果真如此決斷、沒有灰色地帶嗎?其實未必見然。 美國高速企業(Fast Company)雜誌整理出一系列來自全球不同國家、不同機構與作者的研究,旨在探討「早睡早起」與「晚睡晚起」之於成就的關係。有趣的是,不少國家的科學研究結果,都與刻板印象大相逕庭。 圖片|Photo by Yerlin Matu on Unsplash 觀察 1:夜貓子身體較差、工作效率不高?正好相反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於 1998 年公佈一份研究,率先推翻富蘭克林的說法。 在抽樣調查 356 位晨型人與 318 位夜貓子後,不僅發現「晚睡晚起」者的收入普遍較「早睡早起」的工作者更高,進一步觀察受試者的過往醫療記錄後,更發現兩者無論身體狀況、患病歷史或醫療狀況都分佈平均,無法得出「早睡早起=身體健康」的結論。 (延伸閱讀:什麼時候運動最好睡?專家表示:這個時間點運動,能獲得最高睡眠品質) 觀察 2:夜貓子比較聰明,知識領域也更廣泛 智力部分的表現,也同樣令人跌破眼鏡。 2014 年,澳洲雪梨大學與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共同發表了一份探討睡眠之於大腦運作影響的研究。420 名受試者共同接受了 2 份智力測驗,範圍包括機械、科技運用、數學、邏輯、閱讀、記憶力,以及在時間有限的緊急情況下,所能展現出的應變能力。 測驗結果出爐,夜貓子幾乎大獲全勝。除了智力測驗和專業題中普遍得分平均,更在應變能力考驗中大幅領先。 「在面對突發狀況時,夜貓子的思考往往更靈活,更容易在逆境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計畫主持人理察.羅勃與派翠克.屈勒寧表示。 觀察 3:夜貓子擁有較豐富的感情生活 有趣的是,除了智慧、健康與工作表現外,夜貓子也往往擁有較豐富的感情生活,擅長向他人表達好感與個人好惡。 2012 年,德國海德堡教育大學對 284 名男性進行研究,長期觀察「晨型人」與「夜貓子」兩組受試者的感情狀況與性行為。 結果顯示,在同樣的觀察時間內,夜貓子無論在建立親密關係的人數或性行為次數上,都比晨型人來得更多。不過,相較之下,對感情不忠的比例也較高。 另一份相關研究也指出,習慣晚睡的人對於「不良生活習慣」的抗拒能力較低──換句話說,菸、酒等有上癮可能性的產品,通常更受到夜貓子的喜愛。 (同場加映:「和你在一起好累?」關係心理學:高敏感人談戀愛請避開這兩種類型) 圖片|Photo by Dragon Images on PIXTA 觀察 4:相較之下,晨型人不拖延、喜歡團隊合作、意志堅強、快樂 透過上述科學研究,乍看之下,富蘭克林對「早睡早起」好處的詮釋幾乎被完全推翻了。那麼,晨型人的優點又是什麼? 多數研究給予幾乎相同的答案:意志力強、不拖延、喜歡團隊合作、主動性高,以及最重要的──他們通常更快樂。 一般來說,晨型人擁有強烈的掌控欲,因此小到自己的生活作息,大到對外工作進度,都會要求按部就班。他們喜歡待在團隊裡,感受所有人齊心協力、「走在同一條軌道上」的感覺。 相較於自我意識強烈的夜貓子,和他們合作,確實可以更加放心。 (你會喜歡:100 天生活冒險|規律運動、早起不熬夜:十天後生活會有什麼改變?) 那「更快樂」又是怎麼一回事? 2012 年,多倫多大學的兩名心理學家提出了「社會時差」(social jetlag)的觀點,指出由於現今社會的普遍生活形態,仍以白天工作、夜晚休息為主,導致生理作息偏向晚睡晚起的夜貓子們被迫適應, 「強迫調整的結果,就是睡眠品質不佳和情緒低落。當事人未必意識到,但通常比較難開心起來。」這也是晨型人普遍情緒較穩定的原因之一。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延伸閱讀:如何成為高產能自由工作者?自媒體經營實戰:4 招讓你找到寫作創意靈感) 觀察 5:兩者最有創意的時刻,都發生在「暫時離開辦公室」時 既然如此,只要確定自己的生理作息究竟是偏向哪一類型,晨型人選在清早時段思考,夜貓子就在深夜認真工作,即可讓個人效率達到最大化嗎? 針對這個問題,《高速企業》雜誌歸納各家研究的答案,是「大致上如此」。 研究顯示,無論晨型人或夜貓子,都認為自己真正發想出充滿創意的點子、或做出重要決定的瞬間,幾乎都不是發生在工作期間,而是「暫時拋開問題」,走出辦公室稍做休息的短短幾分鐘。 覺得自己卡住了?不妨暫時離開,讓腦袋放空一下再回來。 無論你習慣早睡早起、晚睡晚起,這個動作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授權轉載自《Cheers》,原文詳見:晚睡晚起的人更聰明、感情生活更豐富?關於夜貓子的5個觀察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職場上想要招來好運?與陌生人建立「弱連結」比你想得更有力量 給別人評價無形中代表你的判斷能力!想獲得主管青睞,關鍵在預期外的表現 如何應對針鋒相對、言語酸刻的上司?除了忍耐,「職場生存」你該懂得先提升議題高度 December 06,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towjQ

《美國女孩》:你心中的足夠好是什麼呢?當你懂得理解才能看見諒解 https://ift.tt/3rBUzfa 黑麻糬 電影《美國女孩》描述了現實生活中,許多潛藏家庭之間的問題,我們總能看見母親對孩子的愛,卻鮮少看見孩子對母親傳達愛,試圖想想,我們給出的愛,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愛嗎?抑或是,用我們的想法和習慣去控制對方的愛呢? 電影《美國女孩》劇情描述了居住至美國五年的母親莉莉(林嘉欣 飾),遭逢生病,而選擇在 2003 年將兩個女兒芳儀(方郁婷 飾)、芳安(林品彤 飾)從洛杉磯回至臺灣與先生宗輝(莊凱勛 飾)團聚的故事。 電影的視角,多數集中在大女兒芳儀與母親莉莉兩人身上,描繪芳儀因文化差異衍生的衝突與矛盾感;另一方面則是母親莉莉在面對生病失落的同時,仍掛念於身為母親想為孩子多做些什麼的心意。 最後在文化差異與家庭焦躁不安的氛圍,家庭成員彼此衝突不斷,忘了互相理解。 對於愛,我們往往認為「少說多做」 我們總是深信對方能夠體會,因而把時間心力放在付出,期待有一天,對方能夠感受到自己苦心,卻忘了停下來去問問自己、問問對方,需要什麼?想要什麼? 我想,愛在心裡口難開,用來形容華人文化之間的情感是最適切不過了。 (認識自己:「我先是自己,再來才是母親、妻子」身為母親,愛自己的開端從正視自己的名字開始) 我們的文化裡,對於講出愛這件事,不知道怎麼就是會伴隨著難為情,尤其親子之間,似乎演變成愛之深責之切的狀態,究竟要如何知其背後苦心,關鍵在於看見與理解。 與人的互動的過程,我們常用耳朵聽,較少花時間去觀察,又或者去核對聽到與看到之間是否一致,電影中芳儀與媽媽莉莉的幾次衝突,可以感覺得出來,芳儀幾乎困在了自己與媽媽的情緒當中,甚至內化了媽媽衝突之下說出的言語。 比如,生病是孩子害的、要不是為了你們,我可以在美國自由自在、要是我以後不在、不喝這個果汁,以後生病就不要怪我等等,那種脆弱、恐懼、無助彷彿也快把自己淹沒,失去看見母親背後的付出。 而從芳儀與同學討論演講的那一幕,我們可以知道⋯⋯ 同學:你倒底在氣你媽什麼? 芳儀:我覺得他可以做得更好! 同學:如果這已經是她的最好? 芳儀:沉默不語⋯⋯ 圖片|《美國女孩》劇照 對於芳儀來說,來到陌生的臺灣,處處可見的文化衝突下,她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感以及成就感。 如因求學而剪去在美國一頭的長髮、被剝奪與美國好朋友的相處、跟隨臺灣教育體制的學習,而使得自己從資優生成了班上最後一名、被老師無情的體罰、被取了一個美國女孩的綽號等等。 這些所思所感放到家中,因家裡焦躁不安的氣氛,似乎又成了不該提起的話題,最後這些心情則僅能以「我要回美國」簡單五個字表達。每當提起此事,除了引發碰撞衝突,也被要求體諒家中決定。 我想,也許對當下的芳儀來說,不是不願意體諒,只是在體諒前,也渴望自己的心情,能被好好聽見與接納。 同時我也在想,是啊,這會不會其實是母親莉莉能做到最好的狀態了。 雖電影中未多描述母親莉莉與其原生家庭的互動,但可以從母親莉莉與小女兒芳安在頂樓燒紙錢一幕來思考,母親莉莉提醒芳安燒紙錢的方法及含意,並提到自己若日後受洗,就不能再燒紙錢給自己的父母。 芳安則回應著,「那爺爺奶奶會不會很窮?」當時母親莉莉安靜了一會,若有所思緊緊擁抱了芳安。 我在猜,對於母親莉莉來說,也許成長過程也有說不出的遺憾,而這些遺憾,讓自己在為人母後,期盼能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因此獨自一人,帶她們到美國生活且細心照料,生病後,仍掛心孩子的後續生活以及規劃。 圖片|《美國女孩》劇照 對我們來說,什麼是一個「足夠好」的媽媽? 足夠好的概念,是心理學家溫尼考特(Winnicott,D.W.)提出,他認為孩子離開母親的子宮後,成長的過程,需要持續提供一個支持與滋養的環境,而母親就是提供安穩與支持的角色。 互動的過程,雙方經歷到照顧與被照顧,白話來說「足夠好」的意思,不論怎麼樣的狀態、環境,都能提供支持,而這種支持的形式,可以是傾聽、討論、接納等等。 重要的不是完美,而是允許凡事不必盡善盡美。 女人迷創作者 黑麻糬 不如預期時,彼此能給予接納與理解,並在能力可及的情況下,試著修復彼此的關係。 女人迷創作者 黑麻糬 就像在電影裡,母女衝突之後,母親莉莉在打掃芳儀房間時,看見房間擺設,理解了芳儀對美國的思念,於是帶著她們到美式餐廳,而且還大方告訴孩子什麼都可以點,並拍攝孩子們快樂的當下。 電影尾聲,芳儀走入母親莉莉房間時,看到鏡子貼著彼此合照後,理解到理解與體諒,要求母親莉莉像以前一樣為自己掏掏耳,那是多麽讓人感到溫馨的畫面,是一種無論過往衝突如何,我都願意繼續愛你、願意讓我們關係再更親密一些。 (相互理解:世上沒有理想母親!用最真實的自己與孩子連結,親子關係也能親密自在) 我們該如何經營出這種「足夠好」的時光? 我的答案其實很簡單,我們需要在生活中挪出一些時間,與所愛的人對話、相處。而那個相處並不是要檢視彼此表現、建議、給予評價,而是丟掉這些,純粹陪伴對方,不做其他事情分心,只是跟對方說說話。 有時不說話其實也無妨,就是安安靜靜陪伴,做得這件事並不容易,因為習慣想要督促對方、給對方建議,或是希望對方如我們期待行動時,有時候,這些並不是最必要的互動方式,也不是當下對方想要的。 (練習和解:與自己和解,薩提爾治療:那些未曾在原生家庭得到的愛,我可以自己來) 圖片|《美國女孩》劇照 電影的最後,芳儀的演講內容並沒有呈現出來,而是提供給我們一個想像的空間。 我在想,這份講稿的內容,其實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每個人成長過程多少伴隨遺憾,但這些遺憾背後,往往富含許多愛與苦,就像電影中,父母為了給予女兒好的生活,也忽略了讓她們表達心意的機會。 好幾幕的衝突裡,明明母親莉莉與芳儀都很在意彼此,但都說不出口。所以,若你看完這部電影後,我也邀請你,試著把對自己影響深刻的人事物記錄下來,狀態許可的情況下,請自在大方地告訴對方,你有多愛、多重視他們。 December 06,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BUzfa

金馬男主奪獎,張震有感而發:「人在高點後開始走下坡,要思考下坡怎麼走才好看。」 https://ift.tt/2ZWX9AS Bella.tw儂儂 眾多電影裡,你很難不注意到張震,精湛的演出猶如角色上身,他不在乎所謂演員包袱,演什麼就該像什麼,每一個角色渾然天成,他隨時都做好不紅的準備,但他知道,找到生活中喜歡做的事情非常重要,他說,「因為在這過程中,他可以暫時忘掉很多東西。」 從演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開始,張震注定就是要吃演員這行飯!14 歲踏入電影圈至今,演過無數部膾炙人口的作品,《春光乍洩》、《臥虎藏龍》、《赤壁》、《一代宗師》、《刺客聶影娘》⋯⋯等等,不同電影大導的經典作品,你都能看見他的身影。 經過不同角色的洗禮,原本出道時的青澀懵懂模樣,今天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張震,已洗鍊成穩重迷人的演員。 新進上映的電影《緝魂》中,他再次變換身份飾演一位罹患癌症末期的檢察官,從外型到性格設定,角色轉變之大讓影評人眼睛一亮,不禁讓我們好奇,非科班出生的他,在過往三十年間面對角色的無縫轉換是怎麼做到的? 從零開始 張震因為父親(張國柱)意外踏入戲劇圈,「父親是演員的關係,上班時間很不固定,小時候我一直覺得他的職業很神秘,自己開始當演員之後,我覺得這份工作的確很特別,因為可以扮演各種不同角色。」 家人是張震在戲劇這條路的啟蒙,14 歲時入行,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關於演員這件事,一切零開始。 「頭幾年花了很多時間跟精力去摸索,透過跟很多不一樣的人合作,然後自己再消化精進。」楊德昌、李安、王家衛等國際知名導演,都是他表演課的老師,如何做出一個鏡頭需要的表情,張震手邊沒有任何課本,全靠土法煉鋼磨出來。 (同場加映:《我是遺物整理師》演員陳俊翔:7 歲出道、17 歲成名,導演為何稱他是天才少年?) 30 年 「剛開始的十年很懵懵懂懂,初期也沒什麼選擇,有片子就拍,之後跟香港的團隊有了互動,進而接觸更多類型的導演。下一個十年就比較辛苦了,常常得香港跟台灣兩地跑,一樣有戲就拍, 前二十年對我來說,是一個累積,近十年來則是融會貫通,能夠發揮得更自由一點。」 或許不像科班出生的演員,一開始在鏡頭上就能如此從容,但持著對於表演的熱愛,他用 30 年的時間磨出扣人心弦的演技,「跟這麼多導演合作後的最大收穫就是,我會知道跟拍不同導演的戲,就要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現,就像侯孝賢導演的戲,他不會想拍出有表演痕跡的作品,他希望演員貼近生活。」 走進角色裡 「我劇中飾演的梁文超警察官,他是一位癌末病患,因為程偉豪導演的父親也經歷過癌症之苦,此外,《緝魂》拍攝前置準備做的比較詳盡,因此拍攝時就很順利,不到兩個月時間就殺青。」 在李安的經典作品《臥虎藏龍》中,張震為了演活角色,他特地去學習維吾爾族語和及馬術,而在新片《緝魂》中因為角色是名癌症病患,他改變了飲食習慣,減去 12 公斤的體重,演活病人的模樣。 「《緝魂》裡頭的檢察官角色如說書人,他會跟觀眾一起前進,演員的表演空間上不會很大,例如片中男主角跟太太相處的時間很短,要如何在很短暫的時間內打動觀眾,有一定難度。」 (猜你想看:當稱讚成為限制,這樣的讚美你要不要?專訪演員林嘉欣) 人生苦短 「這部戲探討很多生命議題,很多時候也都跟抉擇有關,這個檢察官最吸引我的地方是,面對生死這件事情,他的抉擇常常會有所動搖,這個情況也是我們都會碰到的事。」 電影中,張震有關於生命的抉擇要面對,回到現實生活中呢? 「我完全不是!我自己沒辦法果斷決定,我比較阿 Q 啦!但會找得一個方法調適,就是做了一個決定後,起碼不要後悔就可以。」 即使走下坡,也要帥 敏感的神經,不只體現在張震演戲的過程中,鏡頭之外,他也總是在感受周遭人事物的各種變化,「以前很多導演會建議我去看些自傳,看他們如何敘述自己的人生,當演員好像得具備一種奇怪的性格,他們會去觀察別人的生活,聽別人說什麼話。」 張震的人生,不像電影一樣充滿起伏,但他內心似乎永遠都準備好該如何面對不紅的那一天。 「到了一個年紀你就知道,人在一個高點後會開始走下坡,要思考的是這個下坡要怎麼走才好看。」 Goodbye Gossip 張震的戲,很多人都看過,但關於螢光幕下的他卻是低調到不行,八卦週刊、報紙或是 Google 搜尋結果 ,關於他 “ 本行 ” 之外的報導少之又少,對於工作與生活之間的拿捏處理,張震絕對是資優生。 「進入家庭後我更懂得把握時間,該跟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就跟小朋友相處,該工作的時候就專注工作,我私下比較 laid back 慵懶一點,但在工作上我會很進入狀態中,把情緒調整好,讓自己在一個對的狀態中。」 (導演心聲:擁抱恐懼,找回愛與人性!《緝魂》導演程偉豪:「最好的選擇,是接受你每一次的選擇」) 藏在張震身體裡, 像是一個自由切換的開關,他用 100% 的力氣在工作上, 但導演喊卡的時候,他也用同等的力氣去過生活,「找到生活中喜歡做的事情非常重要,我喜歡運動,拍片前後我都會找時間去運動,即便一天不到一個小時,這過程中,我可以暫時忘掉很多東西。」 2020 年一場疫情打亂所有的陣腳,「我覺得健康很重要,是這一年來讓我最有感的事!」 提到 2021 年有什麼新的展望, 他用「平安健康」四個字,為今天的訪問做結尾。 30 年的演藝人生,張震過的充實也從容。 原文出處:【封面人物】張震《緝魂》突破演出!戲劇打滾30年有感而發 ,「人在高點後會開始走下坡,要思考下坡怎麼走才好看。」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封面人物】王淨因《返校》一夕爆紅,更懂著用“專業”隱藏自己:「每個人都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封面人物】楊丞琳出道20年,堪稱演藝圈資優生:「從不示弱的自己,變成一個感性有溫度的人。」 【封面人物】陳昊森爆紅不是偶然!用努力與零距離走入人心:「我不會因為沒了掌聲感到孤獨。」 December 06,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WX9AS

壓力下的愛情不甜?《現正分手中》宋慧喬演繹 30+ 職場輕熟女愛情哲學 https://ift.tt/3ooBlYq 01女生 宋慧喬主演的韓劇《現正分手中》詮釋 30+ 女性在受到的職場工作、原生家庭、婚姻愛情等來自不同地方的壓力,說出了當代女性的不少心聲。 宋慧喬回復單身後演出的首部劇集《現正分手中》於 11 月 12 日首播,與張基龍上演姊弟戀,二人相差 11 年,幸好宋慧喬保養得宜,甜蜜鏡頭也不覺突兀。 宋慧喬在劇中飾演時尚公司的設計組長,華麗服飾、手袋引來熱議,劇中她的角色也反映了「30+」女生被金錢、時間與家庭壓力追跑下練出來的一套愛情哲學,說出了不少職場女生的心聲。 圖片|《現正分手中》劇照 宋慧喬與張基龍主演的《現正分手中》,本一直不被看好,被觀眾嫌棄劇情老套,包括角色間不斷以誤會、偷聽來推進劇情,製造矛盾。 張基龍演知名攝影師,身邊美女如雲,卻無端愛上比他年長的宋慧喬,又上演無數「騎士救公主」的戲碼,抱得美人歸,毫不意外。但劇本於開播約一週後,收視卻開始上升,甚至取得同時段連續劇收視冠軍,相信與宋慧喬演出「30+」輕熟女愛情哲學有關。 (同場加映:《東京貴族女子》:30 歲單身又怎樣?寂寞不該是找個人來愛的理由) 宋慧喬演出「30+」輕熟女愛情哲學。圖片|《現正分手中》劇照 先養活自己,才有閒傷春悲秋 宋慧喬早前在記者會表示,《現正分手中》是寫實愛情故事,她飾演的河英恩是公司中層,既要應付麻煩老闆,又要管教下屬。收入不錯,但開支也高,要替父親還債,也要供樓,連買西裝送給父親,也要 3 個月免息分期付款,無奈與壓力下的愛情不甜,人也變得不可愛。當中一句: 「當人生的疲勞開始壓過體內的賀爾蒙,我就無法再心動了。」——宋慧喬《現正分手中》 河英恩對男主角冷酷,不為所動,學乖了也少了快樂;職場上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慍不火,冷靜、沉著解決,只因對人對事,眼淚留不住緣份,也泡不出解決方法來,但努力工作,至少也有些回報。 「比起男人,那些看得見也摸得著的物質報酬,更能打動我的心,只有名為升遷的心肺復甦術才能延長我的壽命。」——宋慧喬《現正分手中》 (你會喜歡:給職場女性的 30 歲金句!《理智派生活》秦嵐姊弟戀中的愛情哲學) 維持樣貌,是維護自己的尊嚴,也是生存技能。圖片|《現正分手中》劇照 維持樣貌,也是一種女人必要的能力 宋慧喬戲裡戲外,都不再少女,幸而也無需再演少女角色。但社會偏向要女生「逆齢生長」,不管你內心是否已練成通天曉智慧、看透世態炎涼,外在也不能顯露半點老態。維持樣貌,是維護自己的尊嚴,也是生存技能。 「社會就是如此殘酷,設計師老胖了就會被淘汰;年紀大了,懶惰是會長肥肉的;為了生存,保持外貌也是種能力。」——宋慧喬《現正分手中》 (延伸閱讀:工作中休息,就是偷懶嗎?職場生存指南:教你用 3 種方法,快速補充能量) 《現在分手中》的前段較壓抑、晦暗,不知後來的劇情發展,會否給觀眾不一樣的解答?圖片|《現正分手中》劇照 《現正分手中》是自宋慧喬與宋仲基離婚後,首部拍攝的劇集,角色與她的心境,相信也有相似的地方,相信在經過結束婚姻、自我沉澱過後,演出會更有層次、韻味,《現在分手中》的前段較壓抑、晦暗,不知後來的劇情發展,會否給觀眾不一樣的解答?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現正分手中|宋慧喬演30+女生先謀生再談愛:人生勞累到無法心動 December 06,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ooBlYq

年末總結!《原子習慣》、五本書、六種 App,養成 12 種高效工作也足夠休息的好習慣 https://ift.tt/3pxhDsU Cheers 快樂工作人 想要培養新的興趣、習慣,好難落實怎麼辦?推薦 12 種輔助建立新習慣的工具,幫助你效率工作,亦能好好休息! 想要長期持續做某件事,或是培養不做某件事的新習慣,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動機和方法。《Cheers》雜誌為你精選 6 本書和 6 款 App,幫你找出習慣的養成心法和好用工具。 習慣 1:改變原有的行為模式:《原子習慣》 作者認為好習慣難以養成,不是因為不夠緊盯目標,而是因為放錯關注的重點,及缺乏清楚可執行的做法。 不同於過往強調「目標」的習慣養成法,書中以身分認同作為改變的支點。強調培養新的核心認同,像是建立「我是一個運動的人」或「我不抽菸」的信念,就能讓人做出相應的行為改變,並不斷自我增強。 書中提出建立新行為的 4 大法則,每個法則都有操作建議和常見誤區提醒,幫助你打造好習慣。 圖片|Cheers 快樂工作人 提供 (推薦閱讀:「原子習慣」:改變很難,但從微小的改變開始,並不困難) 習慣 2:替換有害的獎勵方式:《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得過普立茲獎的記者,透過大量學術著作和訪談,剖析習慣的運作方式,探討個人、組織和領導人如何養成習慣,繼而獲得成功,適合想要深入理解習慣是如何運作的讀者。 一個有用的觀念,是把「習慣」視為在特定情境下尋求獎勵的重複行為,比如:在上班日的下午訂飲料來喝,「上班日的下午」是情境,而飲料是獎賞。作者指出,嘗試不同的獎勵,有助於我們找出某個情境背後真正的心理需求。 習慣 3:記錄「破功」的原因:《烏托邦的日常》 有時候不是你不夠堅持,而是因為這個習慣不適合你。這本書的一大特點,是根據性格分類和一系列情境工具,讓讀者可以根據個人偏好,選擇適合自己的習慣。 了解自己的性格,就不會執著於讓自己感到挫折的習慣,人生滿意度也能大大提升。 書中提出養成習慣的 4 大策略,分別是追蹤、從影響最廣的習慣開始、事先排程,以及監督問責。一個重要的觀察,是過程中不小心「破功」時的應對方式。 習慣 4:拒當低頭族:《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現年 31 歲的作者,結合生產力專家訪談和親身試驗,探索提升生產力的原則,過程記錄在他的部落格「最有生產力的一年」(A Year of Productivity),引來超過 25 萬人次瀏覽。 他的實驗範圍相當廣泛,包括花半年時間調整到每天 5 點半起床、每天只用一小時手機,適合想要第一手了解習慣養成心路歷程的讀者。 面對網路無窮無盡的資訊流,斷網是提升生產力的一大手段。事實上,網路訊息不僅會打斷專注狀態,還會讓人花時間在低生產力的工作事項上,像是不斷查看電子信箱或簡訊,還會有「做了工作」的錯覺。 圖片|Cheers 快樂工作人 提供 習慣 5:學會克服弱點:《有錢人與你的差距,不只是錢》 作者訪談了 21 位億萬富豪,其中多數都是白手起家者。 書中歸納出他們成功的心態、思維模式和習慣,如何不同於一般人,其中 6 大致富的習慣包括:早起、保持健康、閱讀、深思熟慮、慣例和日常儀式,及記錄。顯然,維持好習慣這件事,本身就是億萬富翁的共同特質。 億萬富翁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們知道自己會倦怠,但都選擇不為自己找藉口,然後貫徹執行。 譬如,波蘭知名企業家邁克爾‧索羅(Michał Sołowow)為了踢好足球,每天早上花 40 分鐘鍛鍊身體,想偷懶時,會告訴自己「不要自欺欺人」,然後執行到底。 圖片|Cheers 快樂工作人 提供 (延伸閱讀:我參加了 10 分鐘冥想運動,21 天後擁有更多的自由) 習慣 6:每天多 60 分鐘成就目標:《上班前的關鍵1小時》 早起是許多成功人士的共同習慣,更有人透過早起,成功扭轉人生。在面臨負債累累的人生低潮時,作者為了擠出時間調整身心狀態,刻意進行早起一小時的實驗。 他在這黃金 60 分鐘,嘗試過去一直想做的 6 件事,每件事各做 10 分鐘,分別是靜心、閱讀、肯定、觀想、寫日記和運動。 這 6 件事,是作者認為最能快速激勵自己、並對生活產生影響的事,這讓他在前一晚就對隔天早晨充滿期待,並對早起從此改觀。 他在書中分別說明這 6 項早起儀式的好處及執行步驟。需要留意的是,提早一小時起床的動機,一定要結合個人目標,才會產生足夠動力。 ​​​​​​​圖片|Cheers 快樂工作人 提供 習慣 7:養成工作固定節奏:Flat Tomato 以番茄鐘工作法為原理的時間管理 App,計時器預設每工作 25 分鐘休息 5 分鐘,可自由調整工作和休息的時間長度。 每次工作中斷時,可以在 App 上註記暫停的原因,日誌功能可以記錄每天達成的任務、激勵和阻礙自己的事,以及可改進事項,方便檢視、調整工作節奏或環境,讓自己更有生產力。 習慣 8:用聲音穩定情緒:潮汐 這是一款用聲音幫助放鬆的 App,內建「專注、睡眠、小憩、呼吸」4 大情境,每種情境中都預設如「雨天」或「海洋」等聲音場景,幫助你在不同情境中「聲」歷其境。 例如,在專注模式是以番茄鐘計時器搭配聲音場景,呼吸模式提供兩種呼吸練習模式,跟著螢幕指示吸氣呼氣,達到穩定心情的效果。 圖片|Photo by Greyscale on PIXTA 習慣 9:設定鬧鈴以規律執行:HabitMinder 內建多樣類別的習慣養成,像是身體、健康習慣、讚賞和承諾等習慣大類別,以身體類來說,下面就有「步行」、「拉筋」、「跑步」、「站立」、「深蹲」等多種習慣項目供使用者一鍵選擇,適合想要輕鬆選擇某種習慣的使用者。 每個習慣可以設定多個鬧鈴提醒時間,是手機重度使用者的習慣好幫手。 習慣10:寫下鼓勵自己的話:iBetter 這是一款習慣養成 App,使用者可以自行設定要達成的目標,和預計持續的時間,並寫下鼓勵自己的一句話,每天就會收到推播,提醒自己該做的事。 App 中的月曆模式,可以檢視某個習慣都是在哪幾天落實。每成功執行一天,可以得到「一日幸運蛋」,連續做 3 天能獲得「三生萬物小樹」,每個成就都可以跟朋友分享,讓毅力成為你的超能力。 (你會喜歡:100 天生活冒險|規律運動、早起不熬夜:十天後生活會有什麼改變?) 習慣11:提升專注的時間:Forest 專注森林 一款專注力養成的 App,利用「不滑手機就能種出一顆樹」的遊戲化設計,幫助你專注眼前任務。設定任務時間後,時限內沒有跳離介面,就能成功種出某個品種的小樹和獲得金幣,中途放棄,森林中就會出現枯萎的樹。 專注時間愈長,種出的樹愈大,如果想要嘗試培育特別品種的樹,需要用之前賺到的金幣來解鎖。一次次達到專注,就能養出一片森林,讓人很有成就感。 習慣12:隨手記錄待辦事項:Todoist 總是忘東忘西嗎?擁有超過 2,500 萬使用者的任務管理應用軟體 Todoist,幫助你養成隨手記錄待辦事項的好習慣。設有收件箱功能,讓你可以隨手新增還沒排定日期的任務,輕點某個任務向右滑就能安排時間,透過預覽功能,還能看到各週每天排定的待辦事項,讓你不再漏接任何任務。 App 設有項目分類功能,讓你可以自訂不同類型的待辦事項,每個任務還能設定子任務,搭配 App 內建的四層優先順序標籤,不同重要性的任務就以不同顏色標註,讓所有任務更條理分明。 本文授權轉載自《Cheers》,原文詳見:6本書+6個App:12個好習慣快速啟動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職場上想要招來好運?與陌生人建立「弱連結」比你想得更有力量 給別人評價無形中代表你的判斷能力!想獲得主管青睞,關鍵在預期外的表現 如何應對針鋒相對、言語酸刻的上司?除了忍耐,「職場生存」你該懂得先提升議題高度 December 06,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xhD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