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cxMnL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反思離婚風潮:健康長遠的親密關係是,在關係中保有自我,在愛裡用心經營 https://ift.tt/3qcxMnL 晴暄 Ronna 「結婚也可能會離婚,倒不如不結?」其實兩個人相處重點不是結不結婚,而是是否有把「共融」的概念帶入生活,在「做自己」和「尊重彼此」間取得平衡。 我看到有關社會與家庭中「權力不對等」的新聞時,第一個反應是憤怒。 仔細想想緣由,是因為我曾在紀錄片中看過怵目驚心的畫面,和在現實生活中遇過關於性別和族群在團體裡因為相對弱勢,而必須承受資源不對等的壓力,因此產生了先入為主的觀念。 冷靜以後,從理性的角度思考,這樣的「憤怒」會不會是因為也落入了不夠理性的刻板印象中,所以先入為主套入了心中認定的劇本? 該如何以宏觀的角度來看待事件所帶來的思考?而不是陷入事件本身的敵對與謾罵。 離奇的劇本不會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同理與反思才會。 對於事件本身,局外人無權置喙。看到的只是事件浮出後的冰山一角,更遑論能完全理解當事人實際的經歷和內心曲折。不以八卦心態,而是以嚴肅的態度看待性別、家庭與社會性結構的議題。讓震撼的事件引導我們反思,如何讓我們的社會擁有更好的明天。 在此,我想以愛的定義、關係中的自我與平衡、個體在婚姻和社會中的共同體關係作為切入點來討論。 (延伸閱讀:「男人應該承擔所有責任」王力宏正式道歉聲明,你看到了什麼?) 愛的最初,不應該建構在世俗定義的條件 現今社會,似乎多數人仍在追逐世俗定義的成功,然而,當我們忙於迎合所有人的期待,甚至不惜掩飾自身的真實與脆弱、不願接納自己原本的模樣時,最後會失去自我。即使功成名就,卻像是建構在虛幻之中的天空之城,再壯觀終究是曇花一現。 我們常以世俗眼光來定義一個人的成敗,甚至以這樣的眼光來談愛情。當彼此互相不了解,卻帶著偽裝的面具交往,又怎麼能好好去愛,去經營好一段關係? 真正的愛是平等的,拋開外在世俗的條件,兩個人彼此以真心相待,而不是以高低附屬的姿態交往,才能讓關係細水長流。 我想起電影《東京貴族女子》中,男女主角礙於彼此的家世背景而結合,表面看似郎才女貌,實際生活中竟沒有共同的話題,而當一方始終以高姿態看待彼此的關係,一方以卑微迎合期待時,關係的天秤早已傾斜。 (同場加映:《東京貴族女子》:30 歲單身又怎樣?寂寞不該是找個人來愛的理由) 阿德勒心理學主張:「如果想要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須把對方當成平等的人。」 「當人可以感覺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真正的愛應該是這樣的。」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 現今社會,人們習慣以世俗條件作為結合的依據。如果不能以平等的態度互相了解、相識相愛,而是以一個人的社經條件來判定他的「價值」,導致家庭結構中產生不對等的關係,忘了「尊重」才是最基本的。這樣的愛不是愛,是一種利益交換的陷阱。 踏入一段關係時,學會以心識人、真誠相待,才是好的開始。 圖片|Photo by Isaac Quesada on Unsplash 婚姻幸福的前提,是劃清「關係界線」並「保有自我」 近年來的離婚潮令人反思,走入婚姻以後,要如何在自我和家庭間取得平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離婚潮,引起廣大的社會討論,大多聚焦「對於婚姻的忠誠」、「相愛容易相處難」等議題。 社會對於婚姻的態度逐漸轉變,選擇步入婚姻的態度也更加慎重,因為結婚以後需要面對的課題,並不只有愛情,更有在「自我」和「家庭」間的取捨。 離婚潮也令不少單身女性恐懼踏入婚姻。身邊不乏女性朋友認為「結婚也可能會離婚,倒不如不結?」,甚至更偏激者認為「對待感情無需太認真,否則吃虧的是自己」。 可這樣的價值觀,會不會讓我們的世界更加分崩離析? 尼采:「婚姻不幸福,不是因為缺乏愛,而是因為缺乏友誼。」 如果在婚姻中仍需要無止盡的勾心鬥角,互相較勁,無法以真誠的友誼相待,便難以維持關係中良好的品質。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曾經相愛的人,卻在時間的磨損之下,難以維持良好的關係? 許多家庭關係的破碎,可能來自過往傷口記憶的堆疊;無論是肉體上的、精神上的;也可能在夫妻間、婆媳間、親子間蔓延。傷口不斷擴大增生,從小裂痕積累成長年的不滿,是導致一段關係無法繼續下去的根源。 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或彼此相左的價值觀,不經意間鑽入了人們心中,即使是相愛的人,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嫌隙。 既然如此,長年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員間,該如何不讓彼此的關係變質? 我腦海裡出現了一個詞彙:「共融。」 夫妻間、婆媳間、親子間⋯⋯任何家庭關係之間,我們需要的除了愛,便是「共融」:這並不是指在一段關係裡要一味忍讓,而是在「做自己」和「尊重彼此」間取得平衡。 身心靈作家張德芬曾說,決定一段關係的品質,關鍵在於不斷「學習」。關係是滾動而非靜止的,所以需要彼此間不斷學習與成長。將自己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劃清彼此的「關係界線」,如果這條界線被跨越了,以「保有自我」為原則。 (精選書摘:張德芬專文|對家人退讓和軟弱,正在危害你們的關係) 當一個人以不害怕失去、不委屈求全的態度,真實表達自我的感受、想法並加以溝通時,較容易得到對方的理解與尊重,也不會為了維持一段關係而感到患得患失。 當你感到受傷了,不妨以和平(適合彼此間的相處模式,可能是婉轉或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傷痛。先有自我的表達,才有彼此的溝通,只有說出來了,才能讓已發生的傷口逐漸癒合,讓彼此的關係有修復的機會。 「已婚的人從對方獲得的那種快樂,僅僅是婚姻的開頭,絕不是其全部意義。婚姻的全部含義蘊藏在家庭生活中。」 ——托爾斯泰 圖片|Photo by Baylee Gramling on Unsplash 在「家庭」乃至「社會」的共同體中,個體擁有平等的權利 穩定的關係,是未來的藍圖裡有彼此,是家庭成員間對於彼此的生活觀能達成共識,並在生活目標上有緊密而共同的聯繫。 在關係中,一個人怎麼看待另一半對於家庭的付出?無論是經濟上、心靈上或生活上的支持。 如果把彼此視為一個「共同體」,在家庭這個共同體中找到歸屬感,就不會落入抱怨的循環,忽視對方的付出,或是過於看重自己的付出而斤斤計較。 「要使婚姻長久,就需克服自我中心意識。」 ——拜倫 在家庭的權力結構中,「家庭主婦」、「家庭主夫」對於家庭的付出不應該被忽略。以共同體的角度而言,雙方仍是以不同的方式經營著同一個目標——希望家庭能更好。 然而,在愛裡的自尊,卻也只能靠自己爭取。愛是無私的,卻也有社會性的「機會成本」。如果一個人在關係中過於以家庭為重,而忽略自己的生活與興趣,長此以往,也會落入失去自我重心的失衡關係中。 雖然不容易,但如果能在自我與家庭間取得平衡,對自己、對家庭都是正向的發展。 (你會喜歡:快樂情侶的 4 種甜蜜儀式感:將「我愛你」掛在嘴邊、分離時刻,不忘親吻) 另一方面,從「社會共同體」的角度而言,性別的競爭或許源於人類天性中對於資源的爭奪與不安所致。由古至今,女性自主被貼上「聰明」的標籤,是以父權結構為主流的歧視。如果以宏觀的平等而言,「自主」不應該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權利嗎? 太多的競爭與比較,在於我們總是想證明自己和他人間的優勝劣敗,彼此較勁、敵視、攻擊、謾罵。當社會充斥著「女性的戰爭」、「男女的戰爭」,世界已體無完膚。 將個體視為共同體中的一分子,才能停止彼此爭奪與敵視的戰爭,才能在社會整體的福祉中成長出歸屬感。當社會不再充斥那麼多虛偽和謊言,人們開始對自己和彼此真誠,我們的社會才能從黑暗的權力結構中走向更好的明天。 願我們都能透過對離婚潮事件的反思,在傷痛中學會愛與成長,不再破碎地彼此攻擊謾罵;願我們都能讓關係中受的傷,隨著時間風化,轉化為和平的善意。 參考資料|華語世界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想要好的愛情, 女人得先為自己負責! December 21,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