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我很快樂,並且剛好單身!」專訪李維維:無論有沒有另一半,都不需要依附別人 https://ift.tt/3ZfeXIa Charming BrandTalks 人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但當真的到了 40+ 階段,「不惑」又離我們有多遠呢?專訪演員李維維,看見 40+ 單身女性自我探索、建立生活、平衡焦慮的歷程。 維維說:「我贊同一定要學會享受生活,但如果你以為的『享受』,只是不斷地與他人在生活、工作、感情、身外之物中做比較,那大可不必,因為你的自信、價值都不該來自這裡。」 40+ 單身女子日常,從為自己泡好一杯咖啡開始。維維說,一個人生活的養成,是刻意為之的過程,以前習慣早上起床,7-11 買杯咖啡醒腦,到現在濾掛、法式濾壓通通都來,一杯咖啡唇齒留香,也把氣息留在廚房、滲透全家,那是一種儀式感的建立,親暱地與自己說聲「早安」的方法。 自己一個人,是需要學習的,維維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豁達。 「隨著年齡,總覺得建立關係、談戀愛越來越難,」維維說,年紀就像是女人的緊箍咒,但凡妳到了某個階段,總有一些社會的束縛、不友善的聲音,會阻止妳去做夢:「好比說,為什麼到一個年紀,即便我遇到不好的人,還是得以結婚為前提交往?就因為我 40 歲了嗎?」 維維直率,在言談之間卻也不時吐露無奈,她笑說:「其實國外有非常多情侶,他們可能是黃昏之戀,有人離了婚、喪偶也都還是在談戀愛,人家可沒有覺得認識一個人,要基於對方有房子、高收入。當你總是去想這些的時候,你根本就是在仰賴他人的條件,這不是我們自己也應該擁有的嗎?」 自己能給自己的,就不要向他人索求,維維說,這不是強勢,是為自己留有選擇權、自由和底氣。 懂得好好生活,從學會「休息」開始 李維維入行早,當過模特兒、拍過 MV,也上過電視,33 歲那年,在《國光幫幫忙》裡的〈你一定認識我,但我的名字是?〉單元中引起注目,隨後接了廣告、拍了電視劇,開始了「女演員」的奇幻旅程。 她說,這行靠老天賞飯吃,30 多歲的年紀可以重回圈子,接戲、入圍金鐘獎,對她來說,心裡已是無盡感激。 「30 歲過得匆匆忙忙,直到 40 歲,才開始真正學會什麼是自在,」維維抿了抿嘴,帶著輕鬆的恣意,她說:「以前的我拼了命的工作,很少關注自己的身心。直到 5 年前,我的好朋友因為憂鬱症過世,原本以為自己可以整理好情緒,但後來發現,其實已經超出可承受的範圍了。」 在某一次工作的空擋,維維在瑜珈課的大放鬆環節中,第一次出現了恐慌的症狀,整個過程持續了 5 秒鐘,心悸、顫慄、冒冷汗,維維說,面對突如其來的身心症狀,才使她意識到,內在呵護,是一門備受忽略的功課。 「後來我去看身心科,心理師問我,最近是不是壓力很大?我回說:『沒有呀,我沒有感覺到壓力特別大。』心理師搖搖頭說:『妳每天趕行程、連續工作,同時面對朋友憂鬱離世的創傷,這全是壓力,妳怎麼會沒有壓力呢?』」 從「壓力」談到「如何放鬆」,心理師再問她,平時有沒有「好好休息」?那時維維不假思索地說:「有哇,我都有和朋友聚會聊天、出國玩,這都是我的放鬆。」 不料心理師擺了擺手,笑說親愛的,那都不是真正的放鬆。 全然的、真正的放鬆,是讓腦袋進入「放空」和「無為」的狀態——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全然地把自己交給時間,在流逝裡頭不感到慌張、懼怕、有罪惡感。 「我們要懂得好好『生活』,而非只是『過活』。」 演員 李維維 單身女子生活手札:關注自己、疼愛自己 真正的自在與放下,始於四十。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叫做《顯化效應》,學習遇到任何事情,都儘量保持正面的態度,如此一來,它顯化出來的能量才會是『正』的。」維維說,建立身心與生活的平衡,有賴於抵抗浮躁與焦慮的心,在生活中建立標準舞姿,像是在跳一曲華爾滋,跟著旋律,無須過於上心,就能優雅前行。 「我很喜歡買菜,疫情之後,就算只是在家煮個烏龍麵,我也不會隨便打個蛋而已,裡面要有肉、有菜,再配個日本小泡菜。」維維自豪的時候,眼睛瞇著笑,裡頭有真心分享的光:「儀式感和個人有關,為自己煮碗麵沒有那麼難,好好吃飯,那是你對自己最基本的負責。」 單身女子的生活哲學,在細熬慢燉的日常裡,專注細節,而創建美好生活一直都是「在途中」。 維維說,她至今都還在想像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所有的嘗試,都帶著一些小目的,比如說,做瑜伽的契機是因為自律神經,她提到:「以前沒有辦法想像,為什麼工作那麼累,放假還要花錢去做瑜伽,直到我遇到一個老師,她讓我知道,做瑜伽要讓我學習的,是如何不去跟別人比。」 專注自己身體的當下,隨著一次又一次,可以做到更多,全新的感受、不讓思緒被外在干擾所帶走,練習放鬆、伸展,在短短的時間內,全心全意的,關注自己、照料自己,那是瑜伽帶給維維的啟發。 她樂於分享,運動、生活之於現在的她,不再是為了向外張揚、大聲公告「我在這裡」,而是回歸到自身需求,畢竟「妳的身體不可能到了 60 歲、70 歲都還健美如一,妳的美麗、妳的自信,應該來自於你『這個人』,不是那些外在的聲音。 「讓妳不漂亮的,只有不喜歡自己的自己。」 演員 李維維 控管人生風險,也是為未來的自己創造更多選擇權 40+ 前後,經歷生活自立、母親意外跌倒、父親驟逝,為維維的生活帶來不小改變,她說,38 歲那年,她為自己做下三個重要決定:一是凍卵、二是保險、三是活在當下。 「當時受一本財經雜誌啟發,才突然驚覺 38 歲的自己身上怎麼連一張保單都沒有。」維維笑說,初次接觸保險,投保細節、給付項目都一知半解,透過輾轉朋友介紹,找到合適自己的業務員,依照她的需求給予最適合的規劃,維維說,「找到專業的業務員真的很重要」。 維維強調,保險不是病急亂投醫,對於單身女性來說,保險顧名思義,它是生活的一項保障。 「就像凍卵一樣,雖然凍了也不一定就會懷小孩,但至少是一個機會;保險也是,但你所買的是對自身的照顧,讓自己知道,無論我們今天單身與否,都不需要去依附別人。」 保險作為定期花銷的一大部分,很多人會問,維維如何下定決心? 「幾年前我媽媽跌倒骨盆開刀,我那時候才知道,雖然一般健保都會支付開刀費用,但有部分醫材沒有包含在內,」維維說,當時醫生問她們倆姊妹,媽媽有保險嗎?如果有,便可用五萬元的骨粉,如若沒有,便只能採用五千元的那一種。 「我當下真的嚇到,兩種不同的醫材,前後復原期竟差了一年,如果今天我們得到更嚴重的疾病,該如何提前做好保障?」維維說,好險媽媽有兩個女兒,可以共同負擔醫療費用,反觀既沒有結婚、又沒有後援的自己,總得提前規劃,讓未來的自己無後顧之憂地擁有更好的選擇。 於是,從建立「保險目標」開始,維維為自己理出三個主要方向:醫療實支實付、長照,以及儲蓄。 「單身女子要知道,你究竟有什麼需求?如果沒有後代,那麼就不需要考慮壽險,最重要的醫療、長照以及儲蓄,在自己工作所能支應範圍,量力而為。要記得,保險是為自己買未來,但不要為了未來而壓垮了現在,這些都是要從中取捨及平衡的。」 40+ 單身女性,隨著人生階段改變,面對醫療環境的日新月異,既有的,以及尚未考慮的保單項目也與日俱增,透過台灣人壽菁英女性保險顧問服務,可以免費為女性找到既有的缺口,並補足最合適女性需求的項目。 為提供中性、客觀、且依據個人需求研擬合適保單的保險服務,台灣人壽於近期推出專屬女性保險顧問服務,精選具備多年保險經驗、服務品質良好的專業顧問,在你仍在探索自己需求的階段,以顧問身份協助建立「最懂女人」的投保規劃。 寫自己的劇本,做自己的最佳女主角 40+ 的李維維,走過三十而立、追求定義的十年,四十的不惑正在生命裡頭發酵。 維維笑說,年輕時的自己,總喜歡把安全感建立在愛人身上,一陣子從 A 身上索求,下一階段又往 B 身上去查探,但到頭來,發現安全感總歸都是自己的課題。 「以前跟任何人在一起,總以為自己沒有給對方壓力,但自己的不安全感,無形中化成對另一半的索求,來填補你內心的不踏實,到頭來,你已經要把別人勒死了,還不自知。」維維提到,前陣子偶然翻到與前任的聊天紀錄,發現自己與對方的訊息裡頭,充斥著「我覺得你都不在乎我」、「你怎麼都不看重我」等等言語。 「我一看就在想:『究竟、幹嘛要別人在乎你?』事實就是,他如果在乎你,他就會在乎你,你根本不需要求。」 安全感的自我建立,是 20+、30+、40+⋯⋯與所有單身、非單身女性的共同命題,真正的安全感,它是一種自由,代表我們都能對自己有最高程度的掌握,我們好與不好、愛與不愛、幸與不幸、自信與否都不假他人之手,而是由「我」自己定義。 「所以女人們啊,如果我們能一直處於很 Happy、很 Peace 的狀態就很好。作自己生命中的最佳女主角,好好寫你生命的劇本,作自己生命故事的編劇導演,你就是你,不用按照別人的劇本來演。」 台灣人壽支持女人成為自己生命的「最佳女主角」,透過最懂女人的顧問服務,看見生命歷程帶來的焦慮與不安。 正如維維所說,所謂保險,是為未來的自己增加選擇權,同時,在理解自己需求下建立的保單,它將會成為生活的定錨,當我們知道自己的底氣在哪裡的時候,便能更無懼地建造屬於我們的理想生活。 了解更多台灣人壽保險顧問諮詢服務 >> 點我看更多! 文|Yishin August 01, 2022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ZfeXIa

2022年7月29日 星期五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創造喜悅,再困苦也不冷酷,再心碎也免於崩潰 https://ift.tt/m2F6oy5 哈理斯 Harris 如何通往喜悅之路?口碑滿滿的《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紀錄達賴喇嘛與屠圖主教的對話,有趣的是,他們的觀點有相似卻也有相異之處。 「你快樂嗎?」一句平凡無奇的問候,也許已經問倒不少人;但這句話遠不及「你喜悅嗎?」來得更令人沉寂。 快樂也許來自人們變得越來越強大、美麗、權勢、富有,而喜悅則是因為我們擁抱了人生的脆弱與裂痕,而得到豁然的無有。 整個社會都在鼓吹人們追逐快樂,我們每一天都被快樂的影像所包圍──買下新車新房、網帥的健碩肌肉、網美的美食行程配火辣身材、週末組團攀山潛水、帶新款包包出國旅行秀飯店套房⋯⋯ 另一邊,人們不再敢去展示自己的脆弱,就像一些諮商個案,都異口同聲地表示過: 「大概沒有人會喜歡看到負面的東西,所以我都不會上傳分享自己的心情。」 「我在別人面前總是戴著好好先生的面具。」 「我和他們是兩個世界的人。」 彷彿每個人都活得很快樂,而不快樂的人是另類。 然而,事情真的如此二分嗎?那些追逐快樂的人,如果只停在追逐快樂的層次;以及那些不快樂的人,永遠把自己設定成悲劇主角,不才是真正阻擋人們尋求「喜悅心境」的障礙嗎? 圖片|Photo by Jade ThaiCatwalk on PIXTA 在《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一書中,作者之一南非聖公會戴斯蒙.屠圖(Desmond M. Tutu)大主教說: 「我很不想這麼說,但找到更多的喜悅,並不能讓我們倖免於人生中必然的困苦和心碎。事實上,我們還可能更容易哭,但也會更容易笑。也許應該說,更真實地活著吧。即使困苦,也不會因此變得冷酷。雖然心碎,卻不會因此崩潰。」 (你會喜歡:給大人的繪本|《不說話的石頭告訴我們的事》相信你所經歷的,都是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 如果我們只追求快樂,就完全無異於一頭趨樂避苦的動物,生命中那些無可避免的、命運般的、令人失落的事情,便永遠被打上「令人傷心的脆弱」標記,而送往潛意識深處關禁閉。 如果達賴喇嘛只追求快樂,他就會留在布達拉宮,當一位被尊崇的活菩薩就夠,但為了西藏人生活與精神上的福祉,他成了當權者的眼中釘,而走上半世紀的流亡人生。他帶著喜悅的心說道: 「任何事情都有不同角度。舉個例子,我們失去家園,成為流亡難民,但這段經歷也讓我們有機會看見更多。就拿我個人來說,我得到更多機會認識不同的人、不同信仰的實踐者⋯⋯這些新的契機,在我流亡以後才到來。」 「所以,我還比較喜歡流亡的這五十年人生。對於體驗人生比較有幫助,有更多機會學習。所以說,事情只看一個角度,你會覺得好慘。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同一件事,你會看到同樣的不幸卻帶給我新的契機。那不是很好嗎?這就是我不傷心也不怨恨的最大原因。」[1] 沒有人能夠避免生命帶來的現實與挫折,問題是我們怎樣去面對並接受它。 圖片|Photo by Faye Cornish on Unsplash 記得小時候,我十分厭惡自己天生的氣喘症狀,它讓我身體瘦弱,病發起來,要用十分鐘才爬完短短三層樓梯回教室,即使吃藥後緩解,也會整天昏睡,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課。 但氣喘也讓我更珍惜能正常呼吸的每一個片刻,在那片刻放上所有的專注力,樂趣無比,我是這樣理解今天自己在研究學問,或彈奏鋼琴時的心流狀態的。 當我們敢於看進生命裡註定般的脆弱,便會發現那道裂縫中,原來藏有一顆將結出喜悅的種子正在萌芽。 女人迷創作者 心理師哈理斯 Harris 只不過,更多的喜悅確實並未讓人們倖免於困苦和心碎,我們仍會痛苦、妒嫉、唏噓,但冷酷與崩潰已經不再是必然的選項,因為我們更真實地活著,接納了人性的軟弱與不足,停止製造和演出自己的悲劇腳本,反而擁有更多的喜悅。 那些彷彿與生俱來地追逐及享受快樂的人,其實也有因著排拒痛苦而形成的盲點:主流者容易缺乏反身性思考,忽略團體中的弱勢,以自己的想法為中心。達賴喇嘛說:「太自我中心的想法,是痛苦的溫床。」 痛苦,往往來自一種「快樂(享樂)中心」的人生觀。 (延伸閱讀:戀愛經濟學:當「享樂型」與「節省型」的交往時,會有什麼問題?) 人們以為自己只要更多快樂,但其實人們內心真正渴望的,是喜悅;喜悅包含了快樂,喜悅涵納的比快樂更廣──屠圖主教這樣認為,而我試從心理學角度去深化這個觀點。 精神分析師漢斯.寇胡特(Heinz Kohut)用多年的臨床經驗,指出喜悅(joy)與快樂(pleasure)兩者在深度心理學上有著不同的根源: 喜悅不是快樂的昇華物,喜悅與完整自體的體驗(experiences of the total self)有關;而快樂只是自體的某部份或某成份的體驗,且無論快樂有多強烈,指的仍是如感官滿足之類的有限體驗。[2] 喜悅是一種更廣、更涵納的情緒經驗,它由某種成功、自我的表達、透過創造力的自我表達所引起。要得到喜悅,寇胡特認為人們要對自體──「我是誰?我的力量是什麼?我的目標在哪裡?」──有決定性的、明確定義的堅定感。 如此,人們才會覺得生活是有價值的,並感到滿足和喜悅的祝福感。[3] 圖片|Photo by Lucas Calloch on Unsplash 我相信這兩位宗教領袖之所以常活在喜悅之中,正是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在世能做的、要完成的目標是什麼,並用各種途徑去表達這個人生任務。 換言之,人之所以無法喜悅,精神分析學式表達是:人們沒有真實的認識自己與他人,在不穩固的自尊中掙扎著。擁有喜悅的自體基礎,代表人對內在需要有真實了解,它是來自被理解、支持、欣賞的母性經驗,以及能依靠、設定目標、完成任務的父性引導。 停在享樂的層次的人,像是不斷重覆以潛意識地找回被照顧的快樂,無法接受自己不是大片主角; 把悲哀無限放大的人,則是在無力逃離或解決現況的被動性中,主動把自己編寫成最悲劇的主角。 (想看更多:達賴喇嘛《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愈能正視自己和他人受的苦,愈能感受喜悅) 最後,作為一篇對《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負責任的書評與推薦,我還希望為讀者指出達賴喇嘛與屠圖主教,兩個觀點的差異。 第一,達賴認為屠殺百萬猶太人的希特勒,在小時候跟其他小孩沒有差別,他同樣得到過母親的關愛,日後他的惡行都是源於內心深處的邪念、自我中心與暴力。 但屠圖強調那些到處欺負他人的人,其實是內心充滿恐懼與不安全感的人,有一位母親跟有否得到足夠的愛(心理健康)是兩回事。 第二,達賴認為人要培養「精神的免疫力」,即通過(佛法)鍛鍊心智,學習如何避免毀滅性的情緒、養成正面的情緒和想法。就像強壯的人,即使病毒入侵也很難讓他生病。 屠圖則認為,人應該學習的是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人可以像達賴說的鍛鍊心智,但不必因為有七情六慾就感到內疚、認為自己不夠強壯。就此,達賴不同意七情六慾是無可避免的,他強調精神的免疫力能阻斷慾望的產生。 上述差異就好比是「行為主義」及「情感教育」間的互補關係。 圖片|Photo by Lucas Calloch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王牌冤家》的失戀課:忘記與原諒,不一定是向前走的方法) 達賴像是認知行為學派的教育理念,強調的是通過想法及行為的修行方法(法門)而達到某種「境界」;屠圖則像是精神分析學派的情感理論,重視人心複雜的情緒發展,減緩內在嚴厲性(超我),讓人更接受自己的一些本性(本我),才是改變自我的方式。 這就像是在諮商工作裡,有些案主期待更多的指導和生活建議,把心理師視為人生教練的角色,但另一些案主更期待內心的種種能被彼此理解,需要心理師通過聆聽與情感的回應來處理內心的衝突。 無論如何,喜悅,都是一種伴隨各種成熟或發展上的成就指標的情緒感受(emotionality)。[4] 作為一位心理師,在看完《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以後,我想把喜悅表達為一種情感成熟(emotional maturity)的心理狀態: 喜悅,是去了解自己的情緒根源、接納它們、原諒自己的過程。 女人迷創作者 心理師哈理斯 Harris 當我們不再迷戀自己從苦難中自我衍生的悲劇,或是當我們敢於接受生命中的苦難時,這一情感的成熟就自然會帶來喜悅。 作者資訊|我是哈理斯心理師!寫作需支持,歡迎分享文章到您的社交平臺,和追蹤我的 FB 或 IG;若有心理諮商與相關需求,可電郵給我或聯絡工作診所。 參考資料| [1] 達賴喇嘛、戴斯蒙‧屠圖、道格拉斯‧亞伯拉姆(2022/2016)。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天下雜誌。 [2] Kohut, H. (1977).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 (pp. 45).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3] 同上,pp. 281-282。 [4] 同上,pp. 229。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July 29,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m2F6oy5

「有快樂的你,才有快樂的家庭!」給防疫期間家長們療癒身心的 3 個方法 https://ift.tt/SK2yH7k 女人迷編輯 Emilie 做父母無敵堅強,但也需要療癒身心!給家長在忙碌的防疫中,照顧自己身心的 3 個方法。 各位爸爸媽媽,暑假前被學校的停課、復課、停課、線上課、社團取消、畢旅取消等,弄得心煩意亂,後來孩子們終於放了暑假,父母們有變得比較輕鬆嗎?——應該沒有。 雖然近期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孩子,都陸續打了疫苗,疫情帶來的威脅看似減緩,但家長群組仍不時傳出「災情」: 「我們家哥哥的班級有人確診,我等等要跟公司請假去接小孩 QQ」 「好不容易撐到暑假送安親班,結果裡面有老師跟學生都確診,接回來孩子在家誰照顧⋯⋯」 「姊姊生完病換妹妹,我已經請假照顧孩子一週了,現在換我確診還能請假嗎?T^T」 育兒是一門專業,甚至專業有分幼兒園、國小低中高年級、國中、高中甚至到大學,如果誰都能學會教導孩子,那為什麼老師們修課多年的專業還要分這麼多年齡層?而防疫也是一門專業,可這會兒卻要求家長們什麼都要會、什麼都要做到。 女人迷除了想和父母與照顧者們說聲「真的辛苦了!」之外,希望還能提供幾點能讓家長們撫慰身心的方法,你們可能都知道,但也許忙碌到忘掉了⋯⋯ 沒關係,現在讓我們一起回想起來吧! 圖片|Photo by topic_kong on PIXTA 給家長在忙碌的防疫中,照顧自己身心的 3 個方法 1. 給自己獨處的空間 我知道照顧小孩已經很忙,但「沒有快樂的家長,就沒有快樂的家庭」,所以千萬記得——你的快樂很重要。 而快樂從哪裡來呢?有一部分是從「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來的。因此即使你已經忙到工作和家事都做不完,仍誠心建議,在難得有小塊專注時間(如孩子午睡、下課前或晚上送上床後)之時,放下那些不會立刻爆炸的雜事,留一段時間給自己。 那段「ME TIME」時光也許是看喜歡的書、冥想、泡澡、編織、看影片、打遊戲⋯⋯只要是能讓你感到放鬆、感到與自己相處的事情都好。 停止社交,提前預告家人,別讓任何人打斷你「給自己的專屬時刻」,一直為他人做事的你,值得這珍貴的一時半刻。 好好獨處很重要,因為那能讓我們的靈魂歸位,重新感受自己的呼吸與世間的連結,然後充飽電,才能再度面對孩子無限的問題與做不完的事情。 (延伸閱讀:居家防疫「離婚率」上升?4 招搶救關係大作戰:創造獨處時光、善待彼此) 2. 抓緊零碎時間運動 我知道爸爸媽媽們一定忙到沒時間運動,但「做父母的」往往能被激發出各種神奇的潛能,例如,半夜一聽到孩子的哭聲就能瞬間清醒、30 分鐘從備料到做出三菜一湯+水果、每天喊著快遲到但都能完美操縱交通工具地安全準時到校。 所以運動這件小事,你也可以做到! 場景也許是在叫醒孩子前的半小時,曙光初露的寧靜清晨,往地上鋪個瑜伽墊,用運動或伸展喚醒身體,再好好做數人份的營養早餐,開啟新的一天; 又或者是帶小孩到公園放風,在孩子們瘋狂爬上爬下弄髒自己的同時,你可以學 YouTube 上各種「徒手健身」的影片,或是帶著跳繩與彈力帶,讓自己也爆汗一番,相信旁邊滑手機的家長們也會為之動容,漸漸地,你會發現公園裡運動的大人越來越多。 久而久之,你的身材與體能,就會比同齡的家長還要好很多。 最重要的是,運動會分泌腦內啡,這絕對能帶給你正向的幫助,讓疫情期間的壓力能有出口釋放,讓艱難的日子舒服一點地度過。 圖片|Photo by EKAKI on PIXTA 3. 保持交際圈與支持系統 我知道生了小孩好像就失去了朋友,但其實朋友能幫助你開拓視野,而好朋友更是育兒路上的好夥伴! 不論是有結婚沒結婚、有生沒生,這都不影響你約朋友到家裡作客,甚至在外面一同進行孩子或大人的社交活動。 人們靠分工才能活得更好,所以也許你可以準備一桌好菜(叫外賣也很讚)宴請好友們,新鮮面孔的朋友可以陪小孩玩遊戲並帶給他們新的刺激,或是找不同才藝、運動專長的朋友聚會,讓孩子親身體驗多元的世界。 當然,如果是有相似年齡孩子的朋友,那玩在一起時所練習的社交技能,更是家長無法給予的珍貴經驗。 除了對孩子的好處之外,最重要的是對「你自己」有沒有好處呢?找來的朋友會令你感到開心嗎?這個活動安排你有享受到嗎?千萬別只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的快樂。 尋找並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從家人、同事、鄰居到朋友,當你感到脆弱難受的時候,記得適時與他們求助,因為唯有彼此互相幫助,我們才能在動盪的環境裡,好好地生活下去。 (猜你想看:防止地方父母大崩潰,居家防疫 4 攻略:在家可以跟小孩做什麼?) 夏日 FUN 時光,帶孩子到臺中國家歌劇院玩 相信許多台中的爸爸媽媽已經知道「臺中國家歌劇院」是一個非常適合遛小孩的地方,館內空間明亮寬敞,甚至還有溫馨圖書區讓孩子免費享受優質繪本。 這邊推薦給本地和外縣市的爸爸媽媽兩檔節目,也很適合帶孩子來個台中一日遊哦!(然後隔天記得讓自己好好放鬆 XD) 一、《動物醫生的煩惱》 作品介紹:一份給孩子的音樂禮物   一探動物的奇思妙想 當動物園裡出現怪病,動物被隔離、人類不來參觀、不敢打針的萬獸之王──獅子嚇得逃出柵欄⋯⋯幸好有動物醫生來當溝通的橋樑! 由小提琴家李宜錦、大提琴家連亦先及鋼琴家王佩瑤組成 Trio Zilia 三重奏策劃的《動物醫生的煩惱》,改編自法國作曲家聖桑知名組曲《動物狂歡節》,透過絃樂、鋼琴、打擊樂等生動樂音描繪獅子吼叫、大象沉重步伐及烏龜緩慢匍匐前進等各種動物,同時以動物行走的姿態、步伐節奏引導孩童感受音樂速度的變化。 導演暨編舞家王宇光亦將帶領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小舞者,加入這場結合音樂、舞蹈、戲劇、互動遊戲的奇幻冒險,一起完成動物醫生的任務,解決動物們的身心困擾! 網頁介紹:連結點我 演出時間: 08/06 (六) 11:00、15:00 08/07 (日) 11:00 圖片|臺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你會喜歡:父母休假根本沒放鬆?育兒活動也能創造「休息感」的訣竅:先窩在家再安排活動) 二、《糖果屋》 作品介紹:再甜的蜜糖   也比不上找到回家的路 這不只是一場童話世界裡的冒險,更是從你我熟知的日常生活中,意外爆發的奇異旅程⋯⋯ 19 世紀末德國作曲家洪伯定克的歌劇《糖果屋》,首演即獲得轟動性成功,馬勒稱之為大作,至今仍是各大歌劇中為青少年定期展演的「入門款歌劇」。其旋律優美生動且明朗好記,曲調豐富深具感染力,劇中多首歌曲更成為歐洲家喻戶曉、傳唱至今的兒歌。 今年夏天,歌劇院將以現代視角賦予《糖果屋》全新樣貌。由跨領域藝術家 Ballboss 擔任導演,以中型樂團編制展演,將場景搬到今天,巧妙拉近童話與現實生活經驗的距離。 故事描述韓賽爾與葛蕾特兄妹倆的家人日常,因父母忙著填補對「貧窮」的恐懼,卻忽略渴望想擁有親人陪伴成長的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某天兄妹倆意外闖入既熟悉又超現實的森林,在奮力逃出女巫的糖衣陷阱同時,也讓深愛彼此的一家人踏上魔幻又深刻的返家之旅!盛夏時節,快跟著動聽又童趣十足的旋律,一起從迷失的現實社會找回對彼此的愛。 網頁介紹:連結點我 演出時間: 08/12 (五) 19:30 08/13 (六) 14:30 08/14 (日) 14:30 圖片|臺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July 29,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SK2yH7k

女友總說「隨便」,該怎麼辦?直男不需要壓抑自己,也不要一廂情願 https://ift.tt/KMoS1zV 讀者創作 直男有一種原廠設定,容易讓他在與女性的人際關係上卡關,然而那真是天生的,抑或是受到社會影響而成的呢? 文|住晨 身為直男(異男)的我,最近幾天看了朱宥勳在 YouTube 上的「異男生態觀察:為什麼我們常常在人際關係上卡住?」影片,也剛好跟朋友討論到相關的議題,於是有感而發。 重點不是一個人做了什麼,而是為什麼做 我認為,要討論直男討厭的地方,大概就要講到直男最關鍵的原廠設定——某種一廂情願的「等價交換原則」。 朱在影片中提到,直男之間往往不夠貼心、知道如何表達情緒,所以他學習了很多技巧、SOP,例如幫人倒水、拿筷子時的考慮,或者載人去餐廳以後,要先放人下來。這些技巧幫助他不那麼「直男」,所以可以比較貼心,比較不會觸怒女性。 這些技巧是很貼心沒錯,學起來也比較能避免相處的對象暴怒沒錯,可是我總覺得很奇怪,難道學會這些,就不是會造成別人困擾的直男了?學這些技巧的人很多啊,但很多人最後還不都被抱怨、被認為造成別人困擾?甚至我怎麼印象中,比較「直男」的人最愛學這種技巧了? 後來我自己想想,我覺得朱談的其實是表象,直男會造成別人困擾的關鍵,是在於他們做事情的「動機」。 他們做事情的動機,本來就是為了追求某種,他們一廂情願認為自己可以得到的報酬,而且在產生這個期待以前,他們不會覺得要跟提供報酬的人先討論過。 例如,我都已經請你吃飯了/都已經開車載去你哪裡玩了,我們的肢體接觸總可以進一步了?因此才有「綠茶婊」這種名詞的產生吧,認定裝傻或沒有分享某一種默契的女性對象,會使得這種一廂情願沒有辦法運作,所以才有批判綠茶婊的需求產生。 圖片|Photo by averie woodard on Unsplash 原廠設定的威力 那麼如果挑選比較事業有成,或者做人處事比較成熟的直男,是否就能避免這種問題?畢竟他們似乎沒有那麼幼稚? 這樣想的人還真不能說少。不過,我個人覺得如果這樣想,那就小看了一廂情願的等價交換原則的威力。 對於很多直男來說,這原則是一個他們不知道怎麼更改的原廠設定,因為他們向來不曉得怎麼成為自己人生的使用者。 所以他們即使社會化程度已經很高了,即使已經有很多女性的好友,也處得很融洽,但對於他們想要追求的對象,他們仍舊保留了這個一廂情願的等價交換原則的原廠設定。 這關乎到他們的親密關係,而他們之所以經營親密關係,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為了成立家庭、生子。而在這個理想的家庭裡,他總是要招攬一個「賢妻良母」的,這又是社會給他們的另一項原廠設定。 所以這在他們的想法中,不像交朋友一樣,或者怎麼聊天一樣,有比較高的自由度,這是「他們以為」改不了的原廠設定。 所以哪怕他們很貼心、很會分享情緒,他們還是有可能會冷不防在某些關鍵的事情上,例如:要不要生小孩,或者如何跟他的媽媽相處這類事情上,突然要另一半讓步。 因為一直以來那個「他」都認為,另一半有義務為他做這些事情,只是他從來沒先跟另一半好好討論過而已。 (心理分析:【如何讓父母認可伴侶】媽寶不會橫空出世,那些逼退兒子女友的媽媽究竟在想什麼?) 那到底為什麼,不先說清楚? 嗯⋯⋯我是覺得也沒為什麼。真的要說為什麼,大概只因為「他」當初也是這樣吧。 揣測女友可能想要什麼禮物(會因為送了只是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失敗),揣測女友可能想要什麼晚餐(會因為不諳讀心術而失敗),揣測女友可能想要什麼旅行(會因為跑去看棒球而失敗),然後在不斷失敗以後,他開始壓抑自己的需求,以迎合女友。 還記得網路上流傳一個技巧:女友總是說晚餐「隨便」,但其實又很不隨便嗎?想知道你女友今天晚上想吃什麼嗎?你就問問她:「猜猜我要帶妳去吃什麼?」她猜的就是她想去的餐廳,你就帶她去吧! 這個技巧可是完全排除了,讓男性表達自己想去的餐廳,我覺得這是絕佳的例子,來說明我上述的概念。 溝通?抱歉,他們雙方都不會。 所以話說回來,直男會在某個時刻覺得,現在另一半也該是時候,壓抑她們自己的需求,來讓自己的需求獲得滿足了。 這樣想是否比較合理了? 圖片|Photo by koukou on PIXTA (你會喜歡:直男只顧說自己的事?海苔熊看直男行為研究社:兩個對話練習,擺脫有毒男子氣概) 就讓那種一廂情願結束在我們這一代吧! 當然啦,我知道很多人會認為,要永遠當個賢妻良母,這對女性而言付出的代價未免太巨大,男方是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付到那個程度?哪裡等價? 所以你看,我有寫一廂情願在前面嘛。 或者有人會覺得,男人不知道要說自己的需求,怪我囉?嗯,沒有要怪! 所以我覺得分手跟離婚總是一個好選擇,至少在得知自己被熱烈期待要生小孩,而老公又是一個忙碌的工程師,從未表達過回家要幫忙帶小孩的意願的那一刻,真的是一個,好好彼此討論,或者是一起看婚姻諮商,或者直接兩願離婚的好時機呢! 錢是拿來用的,那婚難道不也是拿來離的嗎(?) 說真的,這種一廂情願的等價交換原則,其實一旦被確切的文字描述出來,就顯得很幼稚。我是奉勸直男們不要再這樣幼稚下去。 至於與這種一廂情願深深綑綁在一起的,直男心中難以化解的求偶焦慮,我想下次有機會再寫一篇吧! 作者介紹|住晨寫作者。寫各類評論文章、散文、詩,以及小說。歡迎到我的粉絲專頁,或者是 IG 來交流意見。算是讀過社會學跟法律,目前努力寫作中。 July 29,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KMoS1zV

大法官 RBG:做獨立的人,永遠將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https://ift.tt/ytSrHjD 聯經出版 這本繪本記錄了美國著名大法官露絲.貝德.金斯伯格的生命故事,帶著世人透過一個個生動而樸實的畫面,走過這位獨立自主、心中有愛、散發影響力的女性的一生。 文|柯倩華 這本兒童圖畫書是美國著名的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貝德.金斯伯格的傳記,淺顯、精要的介紹了一個精彩有趣的人生奮鬥故事,也充滿了對於追求夢想的啟示。 作者的書寫方式和畫者的圖像詮釋,將這位大法官的每一段人生經歷,都描繪成讓兒童容易理解的「明確證據」—— 為自己的人生做出一個又一個明智的判斷和決定,對於實現理想目標是很重要的事情。 圖片|《爭取平等的鬥士:大法官 RBG 的故事》 露絲.貝德.金斯伯格的個人專長是法律,她對世人的影響和貢獻來自她在法庭的表現,因此作者掌握這個特點,邀請讀者加入陪審團,以「審核證據、認定事實」的思考方式來閱讀故事。 美國的陪審制是依據憲法規定的司法審理方式,作法是從一般市民中隨機選出 6 至 12 人擔任陪審員,參與法庭訴訟審理,做出事實認定和裁決。 作者彰顯法律的理性務實精神,也正是露絲.貝德.金斯伯格為人處事的原則與態度。 以合乎傳主特質的形式來書寫傳記,讓讀者更容易進入故事情境,在與自己相似又相異的人生對照下,擴展視野並對自己的人生有更深的體會。 在法庭上,訴訟雙方對陪審團說的第一段話都會言簡意賅的表達立場。這本書也一樣。 故事的開場其實很像在對所有的小讀者喊話,尤其是那些可能家庭環境無法提供足夠支持或資源的小孩,覺得自己的環境充滿不公平的問題和困難的小孩,覺得無法想像或期待自己有美好未來的小孩。 作者告訴大家,露絲小時候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也沒有想像過自己會成為重要的人,但是她證明了超越困難、實現夢想是可能的,雖然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卻是可以盼望和達到的目標,無論出身環境和童年有多麼不理想。 作者特別強調,這些不是空話,有事實根據。 (猜你想看:「原子習慣」:改變很難,但從微小的改變開始,並不困難) 圖片|《爭取平等的鬥士:大法官 RBG 的故事》 如果每個國家都允許女人實現她們的天賦,我們大家都會活在更好的世界。 大法官露絲.貝德.金斯伯格 (Ruth Bader Ginsburg) 母親的價值觀對露絲的一生有重要的影響。首先是重視讀書和自己的頭腦,露絲也堅信,讀書可讓自己有經濟獨立的生活並實現夢想,因此她非常努力讀書並追求傑出的表現。 她也選擇愛情與婚姻,選擇的對象是「欣賞她是有頭腦的女孩」的馬丁。當時她身邊有一些家境、外貌和成績都比馬丁更優越的男孩,但後來證明露絲的選擇非常正確。 她獲得華盛頓特區的工作時,馬丁不顧旁人異樣的眼光,樂意的放棄如日中天的紐約律師工作,舉家搬遷隨她上任,並成為她的「賢內助」。 他幽默開朗,廚藝好(據說孩子視其為救星,並謝天謝地的將媽媽趕出廚房),人緣佳,為含蓄保守不擅社交的露絲結交許多好朋友。 他的積極遊說和協助,使露絲在一長串的大法官候選名單裡受到輿論和總統的注意與青睞,當然最終是憑她個人的學識和能力得到任命,但她也感謝馬丁功不可沒。 馬丁是她忠實的仰慕者與後盾,他們結婚 56 年,深愛彼此並互相扶持。露絲認為婚姻是平等個體之間的夥伴關係,男女要共同承擔育兒的責任,「如果每個國家都允許女人實現她們的天賦,我們大家都會活在更好的世界。」顯然馬丁也有此共識。 他們剛組成家庭、同時在哈佛法學院就讀,有一段時間,露絲要照顧生病的馬丁和剛出生的孩子,並兼顧馬丁和她自己的課業,非常辛苦,但她從不抱怨或沮喪,依然表現優異。 她自述在學校時全神貫注在課業上,把握一分一秒不浪費;回到家就全心享受跟心愛的孩子在一起,育兒的樂趣剛好讓她暫忘法律條文的枯燥。 他們育有兩個小孩,有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家庭生活,因為他們都很重視家庭與家人的幸福,並一起專心為這個目標努力。 (延伸閱讀:達標的快樂是短暫的?幸福來自持續的抱負與靈魂探索) 圖片|《爭取平等的鬥士:大法官 RBG 的故事》 強大的專注力是露絲驚人的特質(據說有一次辦公室擠滿為她慶生的人,專注埋首工作的她竟一直渾然不覺),是她從生活磨難中鍛鍊出來的,也是母親的另一項教導。 母親教導她:「要做一個淑女,行為舉止有教養,不要被無用的情緒綁架,因為憤怒或嫉妒這類情緒無濟於事又浪費時間。要做獨立的人,永遠將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她顯然牢記並確實應用於生活。 面對沒完沒了的不公平待遇,產生憤怒或嫉妒是人之常情。但她說,負面情緒消耗時間和力氣,成就不了事情。 所以,她不受憤怒的糾纏或耽溺於受害者的自憐自艾,而是將全部的力氣和時間聚焦在自己的目標上,「聰明的頭腦是對抗惡意和愚蠢最好的武器。」而她經過理性務實的思考,設定適合自己的目標,因此雖然有困難但並非不可能。 她建議年輕人,不要只說要做有興趣的事,而是要做自己能做得好的事,並且對人類美好生活有益的事。 (延伸閱讀:日子好辛苦,怎麼輕鬆?心理學帶你創造美好生活) 她分析自己的特質和能力,自信能成為優秀的法律人,果然傑出的表現也使她樂在其中。 她極力爭取性別平等權利,是因為她發現自己最在意的法律有許多不公義的破洞,需要修補和導正。 她提倡性別平等是「不以性別來限定人的才華和努力」,不偏袒哪個性別也不否定兩性差異。 她的判決和意見書顯示對人民個別具體生活的關切,而不是空洞的法律概念或冰冷的條文,是她廣受愛戴的原因。 但她主張「兩性平等是對男性也有幫助的共好原則」受到一些激進女權主義者的批評,不過她不畏懼也不討好的特質照常使她超越而堅定。 她鼓勵年輕人「要為你在乎的事奮鬥,並採取一種能夠引領別人與你併肩作戰的方式。」她認為個人的努力和與他人合作都很重要,就像她認為「反對意見書」的意義是,雖然一時不被多數接受,卻持續散播正義的種子,慢慢提醒並聚攏人們的認同。 她跟立場相左、不同黨派的史卡利大法官成為固定一起欣賞歌劇的好友,使眾人驚嘆並佩服,固然因為她喜愛歌劇和古典音樂(曾說音樂是使她放鬆的生活必需品),也說明她對「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對事不對人的專注和熱愛。 她說:「我希望人們記得我是一個竭盡全部智慧和才能盡職工作的人,我的工作幫助修復撕裂的社會。」 圖片|《爭取平等的鬥士:大法官 RBG 的故事》 她被評價為美國歷史上對憲法改革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 她過世時,同事羅伯茲大法官致哀悼詞,形容她是「具有歷史地位的正義之士」,並希望未來的世代會記得她是「一位永不倦怠、堅定不移、捍衛正義的鬥士」。 這本由兩位男性創作者合力完成的傳記圖畫書,正是美好的見證。 本文出自喬納.溫特、史泰西.英納斯特的《爭取平等的鬥士:大法官 RBG 的故事》,由聯經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爭取平等的鬥士:大法官 RBG 的故事》 July 29,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ytSrHjD

2022年7月28日 星期四

「我承認,我不是一個很自信的人」專訪編舞家葉名樺:再次面對自己的弱點,非常幸福 https://ift.tt/yU6eSXM Charming BrandTalks 專訪編舞家葉名樺,她說,自己從未擁有與生俱來的自信,即便與世界一流的舞者齊聚一堂,她仍是那個靠在宿舍床沿,想著「那位學姊跳得真好,我什麼時候才能像她一樣」的那個女孩。 在當代舞蹈急於自我訴說的時代,葉名樺帶著反觀歷史的眼光,進入角色,透過人物的語言,挖掘自己、傾訴生命。她說,即便至今她仍不是那麼的篤定,自己無法成為那種很殺、很酷的創作者,享受真實,面對此刻,就是她感受身體、舞蹈自己相處的方式。 一個實體空間的形象化,帶有事件的肌理,時間的線條,一個場域裡頭有生活的痕跡,將會帶著故事的氣味,留在建築與空間裡頭,時不時,探出頭來,和我們招手。這是編舞家葉名樺走出劇場,以真實空間為創作舞台的真實體悟。 談到與身體之間的關係,名樺說,自己的確是那種傳統學舞的女孩,小時體虛,爸媽篤信跳舞健體,一把推出去學舞,從病識感知身體的存在,從律動中學會如何與之共處。 「小時候身體不好到有點不可思議,幼稚園的時候,很常吃胃乳片、照胃鏡,對身體的感覺非常強烈,常自己一個人在家念佛號,求一個不知道是誰,幫幫我,讓我學會跟這個不好的身體共存。」 身體作為承裝靈魂的容器,名樺很小就明白,身體它有感知,舞動能生力量。練舞二十載,總以為自己與身體已然熟悉,輾轉下一個階段,懷孕、生產的軀體,卻又帶來全然不同的經驗。 她說,舞者身體本就敏感,懷孕期間,自己更能去感覺各個階段中的每一項變化,身體日復一日地沉澱、擴張,包覆另一個生命,那是難以言喻地真實。 「想要真正的和我的身體在一起,生產經驗要真實,所以我堅持要來全套,」名樺性格直爽,相當愛開玩笑,她笑說:「大家都說,舞者很好生(產),但真的不是這樣的。」 花了 46 個小時,費九牛二虎之力,才終於把女兒推出自己的皮囊。名樺揉了揉鼻子,說自己當時天真爛漫,生產時最大的動力,竟是好奇大家所謂「生產疼痛」究竟是什麼意思,而一個身體擠出另外一個身體,又是什麼感覺? 「這不是從舞蹈經驗去感受身體,而是從生命經驗去延伸出來的。」名樺提到,她從未料到生產會帶給身體如此巨大的變化,懷孕後期開始,腳開始腫得和怪獸一樣,整個身體的重量向下沉去,腳也寬了,重心也轉移了:「我從小受得是芭蕾的訓練,西方舞蹈練得是讓妳的身體向上提起,提了這麼長時間,還是敵不過被生產帶出來的沉穩之力。」 真正的創作,從與夢想切斷開始 名樺的創作,是複合式的創作。 把舞蹈搬離劇場,進入真實的場域,打開文本,閱讀非虛構人物故事,讓自己進入他人的經歷、演繹他人的生命。名樺說,歷史元素的再創給了她創作的安定感,彷彿所有基於他人生命的演繹,都能幫助她更好的認識自己。 劇場中的表演,就好像要把真的事情,變成假的,然後再告訴觀眾:嘿,這是真的。 編舞家 葉名樺 回顧舞者生涯,名樺也不是打從一開始,就以編舞家的身份活躍於舞台。講起追逐舞者夢的前塵往事,她微皺了皺眉,笑中流露些微感慨,她說,台灣舞蹈環境辛苦,以前舞者要想有更好的出入,唯一路徑,就是出國。 「毫不意外的,成為知名舞團的職業舞者,也是我曾經的追求。」 名樺以中低嗓音,說起自己環遊世界尋求出入的那段經歷:「以前網路不普及,通常得定點查好,接下來的旅途就全隨緣、靠自己。當時我先生在紐約的芭蕾舞團跳舞,我借用他們舞團的電腦查好地點,自己一個人坐上前往華盛頓的巴士,途經巴爾的摩,身邊形形色色各種膚色的人,我連自己怎麼在半夜抵達旅館都不知道。」 名樺對往事的描繪,幾近寫實,她說,那一趟華盛頓之旅,雖有順利拿到工作,但最終仍因與自己想像不符,拒絕後返回台灣。說起那段時間,名樺搖了搖頭,神情之中還流露出對過往自己的一些眷戀、惋惜和些許疼惜:「回到台灣,也沒想要放棄,有一長段時間,我就繼續練舞、打工、教舞、賺錢,想著要再去歐洲試試。」 第二次追夢之旅,幾乎將存款燃燒殆盡,只好向老師借了筆錢,又這麼風塵僕僕,朝歐洲飛去。 「每個城市都去嘗試,心情真的非常複雜,有時候會覺得『欸,其實我還不錯』但為什麼這份工作就是輪不到我;有時候又會覺得『啊,別人真的比較出色』我真的沒有這個機會,來來回回,也讓我覺得很累、很消耗。」名樺談起,某次途經德國第四大城科隆,獨自在萊茵河畔坐了下來,看著大河淌淌,心想我到底該怎麼辦。 「那時候就覺得,是時候該和自小的夢想切斷了,」結束漫無盡頭的撞牆,名樺回到台灣,雖沒想著放棄舞蹈,但拋卻了成為職業舞者的目標,自己究竟還能做些什麼?——就是這ㄧ個疑問,還有對於舞蹈的堅持,開啟了往後十年的編創之途。 真實裡的虛幻,虛幻裡的真實 「我以前都會說,除了跳舞,我沒有別的東西做得更好,現在比較成熟,我會說:因為跳舞,讓我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存在主義的哲學,套用在跳舞之於名樺,卻一點也不複雜。她提到,2013 年幾乎可稱之為生命的寒冬,她帶著對自己的質疑,申請了挪威的駐村計畫,在那裡,因為一場意外的大雪,成了她創作突破的緣起。 「作為一個高雄出生的女孩,在百貨公司林立的都市叢林,從未有在挪威時的感觸。在一次雪地經驗裡,很平凡的,只是眼看自然變化,我好像萌生了某種體悟,那是沒有語言的,自然打開,回台之後就想要把這樣的感受,透過作品表達出來,於是才有了《寂靜敲門》這一系列創作。」 名樺說,長久以來,劇場的規矩就是將所有真實事物,透過「再創」的方式於劇場呈現,讓這些真實場景以「佈景」的方式呈現予觀眾,「但經過與自然共鳴的經驗,我開始對於過去很相信的事物,產生懷疑,開始思考:我是否能把本來就存在於生活中的物件搬進劇場呢?」 於是「真實」呈現,成了名樺創作的標配。2020 年《牆後的院宅》,名樺將劇中人物王大閎先生的故居作為表演場景,打造虛實交錯的氛圍,透過光影藝術、東西音樂與舞姿的融合,突破既有的空間限制,打造獨樹一格的創作場景。 「要在真實場景裡頭創作,還是有它的難處。像王先生的宅院,不像在劇場有足夠的電力、空調、空間狹小,我要去考慮觀眾及表演,限制也成了我創作的一部分。對於舞者來說,這樣的表演也相當具有挑戰性,因為即使去掉了第四面牆,他仍會有意識到自己是來『看表演』的,虛虛實實交錯,你如何讓觀眾相信:嗯,這個 Moment 很真實,很不錯。」 從爬梳歷史的過程中,認識自己 名樺的作品裡,多以真實人物再現,歷史的轉譯,少有她作為自己「我是名樺,聽我說」的企圖。 「在當代創作的思維下,好像『講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包括『我怎麼覺得』、『我怎麼看』、『我怎麼想讓你知道』等等。但我其實不是這樣的人,我不太有信心,強迫觀眾去聽我講什麼、想什麼。」在闡述怯弱,闡述不安,名樺的言語中有一種篤定,篤定那就是我,即便我總是在某些時刻缺乏信心,但「那就是我」的反向自信。 她沈靜幾秒,說也許就是因為這樣,因此回看傳統、爬梳歷史的過程,讓她能夠從中更理解自己,「畢竟,如果我連回頭去看,我都無法理解的時候,我更容易對於什麼是當代、什麼是我自己、什麼是未來充滿懷疑。一路上向歷史取經的過程,比起創作,我自己才是受惠最多的那個人。」 談起創作當中最印象深刻的歷史人物,名樺想也沒想,說絕對是瑪歌芳婷。 芳婷,一位帶有巴西血統的英國舞者,一路跳到40歲,她與小她近 20 歲的男舞者紐瑞耶夫(Rudolf Nureyev)合跳的天鵝湖堪稱經典。名樺說,即便芳婷不是以技術頂尖而聞名的舞者,但她的姿態,她進入角色的方式,幾乎是渾然天成。 「你總是會被她的舞蹈說服,單單只是她本人,就已經足夠迷人,」名樺的崇拜之意溢於言表,她說,在自己認真讀完芳婷傳記之前,並不知道自己為何受這位素未謀面的舞者吸引,「直到我看完芳婷自傳的港譯本,我才終於知道自己為何而喜歡她,因為她真的太搞笑、太幽默了。」 從她人身上的某些思想、某些特質連結自己,那稱之為共鳴,而這份共鳴,更彷彿是自己向對方的無聲傾訴,呢喃著「是啊,這世界上也有一個人是這樣想的」。 於是,名樺說,自己似乎可以從這些人的身上找到些許信心,作品基於真實的人物、故事,在真實之中亦多了一份踏實,「就好像我喜歡讀人物傳記、遊記,勝過科幻或虛擬小說,我覺得那很迷人,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存在那裡,就讓我覺得安定。」 是什麼形塑了跳舞的女人? 從失敗裡探索可能,從各種可能性裡找到轉譯的途徑;透過他人的故事剖析自己,透過剖析自己,放下成見,拾起自信,然後再多一點點地,成為自己。 2022 年,名樺於臺北藝術節新登台的作品《波光閃閃的房間》,有一段 Slogan 是這樣的: 「吳爾芙說,女人首先都該有個自己的房間。來到此刻現代,或許那會是個波光閃閃的房間,房間裡有無限可能,房間裡有著一切時空,房間裡不只有夢,房間裡還有跳舞的女人,葉名樺身體家,用舞蹈訴說一段關於生命的故事。」 問到此次創作,對名樺而言最印象深刻的過程?她笑說,印象深刻的多得是,真要說,最有感觸的是表演裡的獨白,以及重新拾起中國舞的身體。 「小時候我對中國舞這塊特沒有連結,所以大概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次回家,就大聲向我爸媽宣布:從今天開始我只跳芭蕾,」名樺笑說,不曉得當時的自己為何能這麼篤定,但從那之後,幾乎就斷掉了與中國舞的連結。 「直到去年,在一段人物故事裡頭,做了慈禧的女官裕容齡的研究,她是中國史上第一個從西方習回芭蕾回宮,在慈禧太后前跳給她看,還被特許她將中國戲曲中的動作抽取出來,整理成著獨立舞蹈作品。」名樺講起故事,總像與之認識十多年的老友,語氣清朗,帶有一點崇拜:「為了這次表演,我再次面對自己的弱點,覺得非常幸福,我從來沒想過自己這一輩子還有機會,可以有向中國舞說『我跟你拚了』的機會。」 即便她很清楚,不自信和自我批判總時不時地探出頭來,和她說:「哎呀名樺,妳好像不是這麼的篤定。」但比起克服,名樺似乎更強調共存。 「即便我仍然覺得,因為不那麼自信篤定,我可能無法成為那種很殺、很酷的創作者,但這些表演上的真實,生孩子的真實,總會把我拉回來,讓我看見,人究竟是怎麼樣的,虛實的界線是怎麼樣的,無論在舞台上如何,人還是要起床、會失眠、要打掃。」 而現代藝術、當代舞能夠帶給人們的那種得天獨厚的幫助,名樺說,自己已經不在正規劇場進行創作很長一段時間了,此次挑戰中山堂光復廳,期待以不同的手法、人物、技法等多樣化表現方式,帶領觀眾,在一個晚上開三間房,體驗三種不同的表演形式。 「對我來說,當代舞、表演藝術,它們能夠給予人們一種得天獨厚的幫助,讓你思考、讓你平靜、讓你放下某些東西。同時,也把我這麼多年來的練習,帶給觀眾。」 有人說,名樺的舞蹈交織了個人身體、西方文化社會史、西洋舞蹈史與台灣歷史的記憶;而名樺自己則說,在那些看似高大上的情懷之下,舞蹈包裹著的,是她與自己的對話與共鳴,如何透過歷史的回看、編創的過程更了解自己,是此刻及未來永續不斷的追尋。 2022 年臺北藝術節,名樺欲將《SHE》系列的最終篇《波光閃閃的房間》端上舞台,9/10、9/11 日於中山堂光復廳,集結兩年發展的多種手法:現場舞蹈、物件、影像、場景轉換等,拉出舞蹈的景深、時空的疊合,透過靠近、拉遠、回顧、穿透,在景中進進出出不同時空,展現舞蹈作為藝術的多變性。 圖片來源|攝影師 陳宥中 July 29, 2022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yU6eSXM

日本產假名稱從「育休」改名「育業」:育兒是一種事業,「修辭」會影響世界觀 https://ift.tt/C5uaPmf womany 女人迷精選 東京知事宣佈將日文的產假「育休」改名為「育業」,象徵著價值觀正隨著時代推進,也展示日本透過意識教育大眾的決心;詞彙的改動牽動著意識層面的主觀認知,也往往是在我們對事物的親身體驗前,踏出世界的第一步。 文|陳睨 為什麼倡議產假不叫假期、處女膜不叫做膜的改變,不該被認為是在浪費錢而已? 六月底,東京知事(類似市長)小池百合子宣佈將日文的產假「育休」改名為「育業」。 會要這麼勞師動眾的更改一個用詞,主要是在很多人印象中,只要有「假」聽起來就存有自己輕鬆、耽誤進度、不負責任的印象,使得多數人即便真的有事想請假時,總是壓力很大。 為了協助當前國內願意生育者的家長,使他們有更多時間可以照護和陪伴子女,日本當前政策《育兒護理休假法》正在鼓勵男性請產假,一起分擔育兒責任,甚至推出了給男性的育兒手冊。 不過,雖然願景充滿了好意,但是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調查數據發現,目前日本女性請產假的比率為 81.6%,男性卻僅有需求者 12.7% 願意請產假。 這反映了傳統到日本觀念上,幼兒照護並非男性本業,使得多數男性請產假時,常常被框限在拋下本業去「休假」,而非對自己家庭負責的意涵中。 不僅如此,女性在這類請假時,也常常陷入很多異性認為的「怠忽職守」、「輕鬆賺到」意涵中,往往與事業升遷的重要機會失之交臂。 (延伸閱讀:性別快訊|打造親職友善環境!產檢假增為七天,配偶也享有陪產檢及陪產假七天)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育兒是休假做的事」,這種定位讓員工潛在被影響,並感覺到為公司付出勞動的正當性,必定是大於撫育自己下一代的私事,也讓「育休」在舊有稱謂中,顯得小孩只是對資本和生涯推進的阻礙而已。 由此,育兒不是整個世代的事,而只是一對爸媽要克服的問題,這樣價值觀引導的社會裡,生兒育女者變少實屬必然。 「育休」到「育業」的轉變,其實代表的,就是日本社會正在透過意識教育,並要求企業認肯「育兒」的辛勞和價值性。 提出修改的小池百合子雖然面對到很多質疑,在統計了 3,000 人次的相關議題投票上,只有兩成的人認為,修改稱呼方式可以起到影響作用,但近四成五的人更為悲觀地認定,改名根本無濟於事,甚至有人認為她如此興師只為博一個名聲而已。 不過我很喜歡小池百合子在面對質疑的時候,所提出來的一個場景——她希望未來請育嬰假的人們,可以不用再低著頭為了育兒這種「自己的私事」假期,喏喏微言。 請「育兒休假」,是可以抬頭挺胸地認為,自己正在投入另外一份很重要的事業,也就是培養珍貴的孩子的「育業」之中,重要性並不亞於工作,不論男女都可以定義「育兒」,都可以是人生歷程中可以比肩事業的經歷。 (這裡容我多嘴一句,這往往就是辯論技巧中「換定義」想要達成的目的,場合和詞彙在傳達中無比重要,透過重塑場景,完全可以改變你想像的樣子。) (延伸閱讀:DEI FAQ|老闆不提供產假,引發英國 TikTok 離職潮:打造 DEI 多元共融,吸引人才的五個必知) 圖片|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 雖然不知道大家對此事看法如何,但是從民調投票大多數日本人依然不太樂觀看來,其實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往往都小看了修辭和意識會影響生活的這件事。也忽略了說法自會帶來潮流。 加州大學 2015 年的研究〈預防中的戰爭:當戰勝癌症的隱喻影響(一些)治療預防時〉(The war on prevention:bellicose cancer metaphors hurt (some) prevention intentions)中就發現,用戰鬥或是抗戰來比喻對抗癌、戒菸、戒酒等行為的話,會讓受試者對相關預防和早期發現方案與措施興趣缺缺因為當癌症是敵人的時候,病患通常會下意識地認為要正面迎擊,而非糾察逃避。 這其實就是潛在的用詞或是隱喻,能夠影響一個人判斷的實際例子。 同樣的狀況其實也出現在當今的台灣社會中,比方從 2010 年起,台灣護理界就發起的「叫我護理師」正名運動,也花了多年在考試、法規與倡議下,將世代觀感定位在更有專業、應受到醫學知識和衛教上尊重的「護理師」一詞上。 (猜你想看:性別快訊|拒絕處女情結!衛福部支持以「陰道瓣」等正確名稱,取代「處女膜」等性別歧視名詞) 圖片|Photo by Kristina Paukshtite on Pexels 前一陣子台灣女人連線,與立委林淑芬所提出「處女膜更名」的討論,也是一樣的道理。 我之前在相關的新聞報導,以及社交媒體貼文下面看到,有不少人會用「浪費錢」或「沒有意義」,甚至製作嘲諷梗圖來抨擊這件事情,他們卻不曾想過,詞彙往往是我們沒有體驗過前,對特定事件的初始印象來源。 「處女膜」指涉是用來分辨處女的;「護士」指涉他們並非醫療體系中,可以解惑授業的「師」級人物;「育休」指代了育兒,在家如同休假。 在我們對世界有著親身理解之前,「修辭」往往是自我踏出世界的第一步。 如果對國文課本或是公民課本裡面的用詞,我們認為必須要逐字檢核的話,那麼古早詞彙順應時代的改動,其實並非沽名釣譽,也與「浪費」和「莫名其妙」八竿子打不著關係。 這是教育投資,即便現在不行,也是我們期盼世界在下一個階段能成為什麼模樣的美好願景。 作者資訊|陳睨,1996 年生,辯論人、接案講師、政大碩士在讀、育有兩歲女兒,目前在實驗教育機構服務。喜歡議題研究、策略思考和資訊傳達,並由此構築我的價值判斷與世界觀。提供辯論與表達、設計思考與議題分析訓練。有需要歡迎臉書上找我。 July 28,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C5uaPmf

Google 內向領導者曾敏惠專訪:委屈會反噬,不委屈自己,就能打造多元共融團隊 https://ift.tt/TWukRGl 女人迷編輯 Haoting 皓婷 性格內向的你,是否在對在跨國企業裡工作有憧憬,卻始終感到不夠有自信?在 Google 工作多年的曾敏惠 Mandy 親身為大家示範,即使是一位內向者,也能出色地領導多元組成的團隊,並且活出生命的精彩。 你是一個內向的人嗎?你有想過一個內向者能夠在跨國企業裡,成功領導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人嗎? 身為內向者的曾敏惠 Mandy Tseng,擁有 15 年以上的數位行銷經驗,現為 Google 亞太區出口業務顧問團隊總經理,協助客戶拓展國際業務。 工作之餘熱衷瑜伽,樂於通過生活中的的各項挑戰與練習,來了解自己、探索世界,也希望能分享自身經驗,給同樣想自在活出自我、實現理想生活的人。 圖片|曾敏惠 Mandy Tseng 提供 「由於我對於這世界有極大的好奇心,所以與其說職涯規劃,這更像是我的生涯規劃。」在訪談的開頭,Mandy 就以一句話為她的職涯發展做出了精準的註解。 在 20 多歲的年紀,初入職場的她,要求自己把握不同工作的學習機會,藉此累積豐盛的經驗和資歷。 同時,她替自己制定 20 年計畫,通過專精一個快速發展的領域,來了解自己、社會環境,用最大化的努力與堅持,看自己能走多遠、站得多高,釐清自己可以為社會做的最大化貢獻。 要持之以恆地朝著目標前進,就得有來自內心的原動力。Mandy 透過「願景想像」來具象化理想中的未來,例如:在能知天命的年紀,做著一份擅長且充滿熱情的工作,每天過著有意義且有最大產值的生活。 (猜你想看:要花多少年,才能為職涯做出「正確」的決定?) 挑戰職涯轉捩點,由內而外的生涯蛻變 在 Google 奮鬥的十年裡,前五年 Mandy 都在台灣帶領業務夥伴,直到 2017 年初有一個機會,能夠擴展職務範圍帶領大中華區、韓國團隊,讓當時的她心中無比掙扎。 「其實當時做的正順手,團隊氣氛非常好,下一年度的計畫也都規劃好了,正覺得還有很多事想繼續完成的時候,新的工作機會就敲門了。」 站在一個看得到的未來,以及一個未知的未來之間,不確定自己能否勝任一個需要頻繁出差、團隊都不在身邊,且完全跨領域的工作?對她來說實在不是容易的選擇。 直到想起了自己進入 Google 的初心——希望能在這個網路世界的巨人身上,學習、接觸不同領域和工作內容;即使可以預見會有數倍的辛苦,她覺得應該給自己一個成長和嘗試的機會。 那一刻,她勇敢站上了屬於自己的職涯轉捩點。 這對她而言,也是生命中的重要挑戰,不僅要帶領的團隊規模比從前更大,成員更遍及 5 個不同的城市。為了讓工作效率和日常生活能達到顯著提升和良好平衡, Mandy 坦言自己花了不少心力來做出相對應的調整。 圖片|曾敏惠 Mandy Tseng 提供 從組織領導到個人紀律,認真當下、開創無限可能 首先在團隊經營上, 她不斷思考如何在每一次短暫的視訊會議中,快速了解每個人的狀態和需要協助的地方,並且提升不同地區成員們的溝通效率,共同解決問題、達成預期目標。 另一方面,新職位的出差更加頻繁,因此在時間和精力的管理上,必須更有計劃和紀律,包含日常生活習慣的細節調整,例如:什麼時候能喝水、上洗手間,或是運用任何空擋(坐車、 等飛機)的時間安排訓練或回覆信件,都得有清晰的優先順序。 不過,Mandy 相信人要認真於當下,也要照顧好自己,一切才能走得長遠。 在私人時間裡,她藉由瑜伽、慢跑、上重訓課來鍛鍊身體,有了健康的身心狀態,生活更加平衡,這樣的成果也能反映在工作上,讓她不論是面對挑戰、解決問題、帶領團隊、激發創意,都更容易創造正向的結果。 最重要的是,通過 2017 至 2020 年由內而外的練習和調整,讓 Mandy在 2021 年後,即使面對 2 至 3 倍大、涵蓋更多不同時區的國家,也有能力處理複雜度更高的任務與挑戰,能很快的找到最佳的工作節奏,對於如何帶領團隊達成使命也更有把握。 「我很開心自己接受這個挑戰!」談到這裡, Mandy 的眼中散發著光芒,在場的任何人都能察覺她成熟而自信的氣場。 近兩年疫情期間, Mandy 將工作上自己培養出的成功心法,複製到私人生活的嘗試之中,像是學習 NLP 、考取水肺潛水證照,甚至接觸中醫、針灸,豐富的個人經驗也為她的生命開創更多可能性。 (延伸閱讀:「當所有人都能如其所是,也就能發揮真正本事」致職涯迷惘者:請找到工作之於你的意義) 圖片|曾敏惠 Mandy Tseng 提供 3 個方法從自己開始,建立 DEI 環境 在過去 20 多年的工作經驗中,由於工作上需要接觸的人很多,難免會碰上必須參與的社交場合,「不過,這對於相對內向的我而言,常常覺得難以融入。」Mandy 若有所思地說道。 雖然必須參與,也免不了需要聊天交談,但她會時時兼顧自己的感受,多觀察、多學習,讓自己找到這場社交活動有意義的地方。如果是非必要出席的場合,例如:需要喝很多酒、時間太晚,這時候還是會選擇婉拒。 身為一名女性, Mandy 在職場上也曾遇過被「標籤化」的經驗,「被主管或同事『好心』提醒,不需要那麼拚命」、「趕緊生個孩子就不會那麼努力工作了」、「如果酒量不好,就做不好業務工作」⋯⋯ 圖片|曾敏惠 Mandy Tseng 提供 社會對於職場女性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而即便是像她這般資深的工作者,也依然會有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的時候,對此 Mandy 提供了三個 Tips 給大家參考: 找到對的人問對的事情:尤其是對新人來說,快速融入環境的方式就是盡快了解狀況,多接觸、多詢問,以謙虛的心態學習一定有幫助。 可以配合環境的需要,但不要過度妥協或讓自己感到委屈:委屈最終會反噬自己,使任何事都不能長久,如果不能開心工作,那麼要獲得成就感,就會更加辛苦。 如果遇到被「標籤化」或自己也不認可的情況,就當成一面鏡子: 只需要了解為什麼對方這麼說,不要讓這些話影響到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可能是好意,可能不是,但終究只有自己能決定哪些要接受、哪些不適合自己。 以上的幾個應對方式都嘗試過,如果還是發現這個工作內容或環境不適合自己,Mandy 會建議: 換個心態或角度工作 嘗試不同的可能(例如:內部工作任務轉換) 最後,如果發現是大環境的問題,自己也無法解決,還有更重要的——如果是持續性的不快樂—— Mandy 會以長遠的未來思考(回到生涯規劃的初衷)。 圖片|曾敏惠 Mandy Tseng 提供 若這份工作最終無法達成自己的遠程目標,她會積極思考並為下一步做準備(換工作或換公司),因為「過度妥協」絕對不是長久之計。 談起建立多元共融的環境,Mandy 分享自己曾為了鼓勵女性工作夥伴的職涯發展,擔任台灣 Women@Google 的主席,在公司內部組織活動,主動為有需要的人做生涯和職涯教練。 同時,Mandy 也持續在職場以外的場合持續支持女性職涯發展的團體交流,規劃輔導大學生的相關活動,盡自己所能地建立更多學習交流的管道,通過自己的經驗來分享、激勵其他女性工作者。 不為他人、只為自己,定義何謂「好的工作」 許多人會因此羨慕 Mandy 找到了一個靈魂伴侶般的公司,但是她相信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企業,就像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都獨一無二的,而公司也是,因此她更在乎自己和公司之間的「契合程度」。 圖片|曾敏惠 Mandy Tseng 提供 「對我來說,成就感是最大的驅動力來源。會讓我決定離開的原因,通常都是成就感變低了。」 當一份工作給 Mandy 的回饋(例如:成就、薪水、學習、自我價值實現)已經和她付出的時間不成比例,她便會考慮前往下一個地方。 「相反地,如果是一份大家認為的好工作,而自己感覺成就感不足,那可能就是適合度的問題。」 Mandy 認為想法會隨著個人成長、環境演進而有所改變,所以她相信每個人都能透過努力,在職場文化中找到獲得成就感的方法。最後若真的無法改變,再選擇離開也不遲。 要找到能讓自己開心的工作環境與企業文化,也是需要靠自己的。舉例而言,在「好的工作」的定義上,一個期待穩定工作的人和一個喜歡充滿挑戰、 速度快、多變化的人,心中的標準是全然不同的。 「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太安穩的工作,即使是有很好的工作福利或薪資,甚至能做到退休,反而會讓我失去動力,也會因為挑戰不夠、學習太少而沒有成就感。」 (同場加映:轉職是一件好累的事:如何規劃長遠的職涯發展?) 圖片|曾敏惠 Mandy Tseng 提供 看完 Mandy 的分享,是不是覺得獲益良多呢? 許多人常常因為自己的內向特質,對自己不是很有信心,但是從 Mandy 的生命故事中讓我們看見內向者的潛力。 就算身在網路巨擎 Google 這樣的跨國企業之中,只要從一次次的鍛鍊中找出屬於自己的成功心法、有意識地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當新的機會來敲門時,做好準備的我們也能鼓起勇氣面對新的人生挑戰。 July 28,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TWukRGl

2022年7月27日 星期三

在乎「心情」更勝「薪情」!女人迷調查指 66%有離職念頭、加薪多少都不留佔第一 https://ift.tt/Y9dzjeg 女人迷原創製作所 你了解 DEI 嗎?「多元共融」是所有企業必須關注的現在進行式,女人迷期望攜手企業夥伴,共同打造台灣性別友善與多元共融的商業地景! Womany 女人迷發布最新「2022 職場虐心指數大調查」,發現有超過 6 成填答者表示想離職,而其中加薪多少都不會留下的佔最高票,顯見造成員工去留的關鍵並非是薪水、而是心情! 從女人迷募集的 1,894 份有效問卷中可發現,造成虐心職場的五大關鍵因素為「3 不 2 低」:低成就(59.3%)、不平衡(49.9%)、不溝通(48.7%)、不尊重(44.5%)、低報酬(42.1%)。 其中又以「溝通」為員工期盼首要解決問題,有高達 72% 民眾認為,打造開放透明的溝通管道是改善虐心職場的關鍵。 針對台灣職場現況,女人迷創辦人暨執行長張瑋軒指出,解決員工渴望的溝通問題,即在打造「多元共融」的企業環境。 張瑋軒說:「多元共融的職場環境,即是鼓勵內部能擁有不同的聲音,這不僅是全球企業的必備趨勢,也能有效提升員工在職的幸福感與認同,是讓企業與員工達到雙贏局面的關鍵要素。」 她更進一步指出,Womany 女人迷今年將舉辦 DEI 多元共融願景獎,期待讓已落實多元共融文化政策的企業被看見,並號召更多企業一同打造更好的職場環境。 66% 表示主管難以溝通成離職主因!多元共融企業文化為首要解方 Womany 女人迷針對職場員工進行調查,發現高達 76% 填答者最期望的職場理想樣貌為「開放包容」,其次為「每個人都能表達意見」,由此可見多元共融的職場環境是員工們對企業感到認同的首要因素。 同時從調查中也可發現,有 66% 民眾認為造成職場虐心的主因為,管理階層難以溝通,如何創造多元的溝通管道、打造具備包容的企業文化,即是降低員工「虐心感」的關鍵指標。 女人迷將舉辦台灣首場 DEI 多元共融願景獎!打造多元企業成果舞台 為讓更多已落實多元共融政策的企業被看見,Womany 女人迷今年將推動「女人迷 DEI 多元共融願景獎」,共將頒發 19 個不同的獎項,針對各面向的企業多元政策給予肯定。 女人迷創辦人暨執行長張瑋軒表示,多元共融是所有企業必須關注的現在進行式,女人迷期望攜手企業夥伴,共同打造台灣性別友善與多元共融的商業地景。 張瑋軒說:「這個獎項我們將串連台灣與國際資源,創造一個企業多元共融的成果舞台。也藉此鼓勵企業打造讓員工認同、具備公平及良好溝通管道的企業文化。」 Womany 女人迷已於 7 月初公布獎項報名方式,想要了解更多多元共融趨勢,請下載女人迷 DEI 白皮書。 July 27,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Y9dzjeg

錢錢與它的產地|把儲蓄當訂 Netflix!每月存錢「自動扣款」,安心花剩下的錢 https://ift.tt/KHBSX2O 時報文化 談到存錢,總是有各種意外情況,讓人難以順利達成目標。透過自動化理財手續,克服自我惰性、養成財務紀律,省下大把時間之外,也能讓我們對真正在意的事有更多覺察。 文|班.卡爾森 個人理財專家的許多建議,都會給人「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你為什麼就是不能賺多一點、花少一點,把剩餘的錢存起來? 你為什麼還要每天去星巴克買拿鐵? 你知道如果不訂網飛(Netflix),可以省下多少錢嗎? 你只需要把錢投入股市,然後放著,就是這麼簡單! 大部分的理財建議都行不通,原因是這些建議讓人覺得自己有點糟。 在你真正嘗試付諸實行之前,任何理財建議聽起來都很簡單。你的財務可以、也應該被簡化,但這絕非易事。 因為涉及人性的因素在內,再加上選擇多到讓人難以招架,你不曉得什麼時候該開始做、該開立哪些帳戶、哪些是正確的投資標的,以及當你總算決定要儲蓄的時候,該怎麼處理你的錢。 (延伸閱讀:小資族該如何存錢?新手理財必學:這樣劃分,讓你無痛存到錢) 圖片|Photo by Alexander Mils on Pexels 對許多人來說,光是下定決心存錢,就已經是整個過程中最困難的了。 等我準備好,就開始存錢。 存錢?在這種經濟狀況下? 當制度想欺騙我時,存錢有什麼意義? 你知道最近的利率嗎?存錢的意義何在? 人在不知所措的時候,經常會忽視自己的財務,或者刻意聚焦在小事情上,結果就永遠跨不出第一步。 但是,「開始做」是關鍵,因為當你做對幾件小事,就能訓練你的頭腦看見正向結果,轉變成可長可久的習慣。 漫畫家葛拉斯柏根(Randy Glasbergen)的單格漫畫,完美呈現人生中幾乎每個理財決策,都會遇到的衝突與矛盾。 有一格漫畫是描繪一個男子,坐在理財顧問的辦公室,說道:「再解釋一遍,為什麼退休後享受人生,會比及時行樂還重要?」 真是個大哉問。 這種內心掙扎可能導致兩種極端:有人完全不儲蓄,當個月光族,從不預先安排未來的財務;有些人則是一毛不拔,從不花任何錢或享樂。 至於包括我們在內的其他人,則是一直努力想在「及時行樂」和「確保有資源享受餘生」之間取得平衡。 沒有一種適合每個人的理想平衡狀態,因為人各有不同的目標、需求、資源、期待和欲望。 規劃未來財務時,最困難的在於沒有人能預知未來,也沒有人能打包票,因為沒有人知道什麼樣的變化球會投向自己。 (延伸閱讀:小資懶人有感理財 3 招!通貨膨脹讓你存錢無感,讓財富流向自己) 圖片|Photo by ryanking999 on Pixta 這些年來,我對這件事的想法改變了。 我從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在儲蓄,所以,我的平衡點是提醒自己,無妨花錢在我有興趣的地方,其他則是能省就省。 假如存了一大堆錢,卻不去體驗或享受生活,也沒有意義。然而,如果銀行帳戶空空如也,可能會剝奪你現在或之後的人生樂趣。 因此,這中間一直存在著取捨,是需要好好考慮的。 這年頭隨處都找得到有關股市和投資的資訊,個人理財顧問空前氾濫,然而,他們的重點通常是如何用各種方法儲蓄。 儲蓄當然是重要的,但等式的另一邊「花錢」卻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沒有人教過你如何花錢,或者更重要的,替支出的項目排定優先順位。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沒有人真正打從心底喜歡編制預算,因為編制預算通常會讓人對自己的現況感到不滿。 但是,了解如何花錢,以及把錢花在何處,是儲蓄計畫成功的一大重點。 編制預算通常有兩種方法: 手動計算:分毫不差地追蹤每個支出項目的金額,了解錢的去處。 自動導航:以最符合人性的方式,將支出和儲蓄盡可能自動化,只花剩下來的錢。 手動方式適合不想借助科技做財務規畫,同時要求全面檢查財務生態系統的人。 (猜你想看:「要存多少錢才不會不安?」給理財新手的基礎金錢觀:存款就等於是死錢) 圖片|Photo by Yan Krukov on Pexels 個人理財大師拉姆齊(Dave Ramsey)主張採取「信封制」,把所有的錢分別放在不同的支出項目下,信封上貼著飲食、衣飾、娛樂、水電費等標籤;當一個信封裡的錢用完,可以選擇停止該類別的支出,或者挪用其他類別的錢。 信封制的基本精神,是控制生活每一方面的花費。 手動計算沒有不好,但我偏好自動導航,因為比較不需要經常性的維護。把理財設定為自動導航,需要較多的前置作業,但好處是可以維持一輩子。 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經說:「如果只需做一個決定就行,別做一百個決定。」理財自動化也是同樣道理。 理財自動化需要設定以下作業: 將每一項定期支付的帳單繳款自動化。 將信用卡繳款自動化,以避免支付高利息和滯納金。 將退休和儲蓄帳戶的投資提撥金額自動化。 將債務償還自動化。 你愈是能借助其他力量來做這些決定就愈好,省下無謂的滯納費用,以及銀行帳戶的透支手續費。 (同場加映:到底該不該辦信用卡?辦卡前你應該知道的 6 個信用卡忠告) 據估計,前幾大信用卡公司,每年光是滯納金和利息收入就賺進 1,000 億美元。 如果你的帳戶設定了自動扣款,就不必擔心這類不必要的支出,因為銀行每個月會自動將信用卡帳款從你的帳戶裡扣除。 一旦你成為真正的個人理財達人,就可以用一張提供獎勵的信用卡,來支付所有自動扣款的費用,如此一來,大型金融機構其實是付錢給你使用他們的服務。 這些獎勵可能是旅遊點數、現金回饋,甚至是存入投資或儲蓄帳戶。這些金融機構能夠提供獎勵給持卡人,可見他們從那些不按時繳款的借款人身上,賺到多少錢。 圖片|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 「先付給自己」是書中最古老的個人理財法則之一,因為這招有用。 意志力稍縱即逝,如果你的策略是每個月底把多的錢存下來,最終注定要失望。 大部分的人會把手頭的錢花到一毛不剩。因此,訣竅是把儲蓄當成訂閱網飛,每個月固定在某一天扣款。 當你設定好薪資一定的金額或是百分比,這筆錢之後根本不會進入銀行帳戶,而是自動替你存著,連花掉的誘惑都不會有,這很重要,因為惰性是改變行為的頭號敵人。 如果你不事先設定好,一旦習慣了目前的支出水準後,即使想做,也會變得困難。 (延伸閱讀:存錢、運動好難持續?克服惰性,你需要的是「小而明確」的目標) 有人曾做過調查,在預設為參與器官捐贈的國家中(意思是你會自動加入該計畫,除非提出不參與的要求),90% 的人會註冊捐贈器官; 在預設為不參與器官捐贈的國家中(意思是你必須自己註冊加入),僅 15% 的人註冊捐贈。因此,預設值非常重要。 盡量把理財生態系統自動化,會使你少花點時間在理財上。 你可以花掉提撥給退休儲蓄金後剩餘的錢,而且帳單的繳款會自動從帳戶裡扣除,如此一來,你就不必帶著罪惡感花錢,因為你已經搞定了理財的需求。 這種做法也使你多花點錢在那些使你快樂的事物上,同時在其他方面少花一點。 當然,這個策略還是需要考慮哪些方面的花費,對你而言是真正要緊的。 當你對自己的優先順位有了更多的覺察,也就能清楚地知道在哪些地方可以少花點錢,確保在理財人生中少一點浪費。 無論採取哪種做法,了解自己的花錢習慣,會有很大的好處,能協助你釐清自己的優先順位。 如果你弄不清楚自己的優先順位,就不可能用有意義的方式儲存退休金。 本文摘自班.卡爾森的《把小錢滾成大財富:愈早看破愈早財務自由的存錢迷思》,由時報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把小錢滾成大財富:愈早看破愈早財務自由的存錢迷思》 July 27,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KHBSX2O

2022年7月26日 星期二

從偵探漫畫變成 IMAX 動作片!史上最強小學生《名偵探柯南》6 大解析! https://ift.tt/PBD1pET Bella.tw儂儂 《名偵探柯南》不僅是從小看到大最愛的推理動漫,每年固定推出電影版更是大人小孩都愛看,近年不只屢屢在日本衝破 90 億日圓大關,台灣也是暑期必看的強檔動畫電影! 這部連載超過 27 年的作品,如何從一開始的推理漫畫逐漸搬上大銀幕,變成有如小學生版「不可能的任務」、讓人看到瞠目結舌的動作強檔呢? 以下就由資深柯南粉編編來解答! 1.原本準備完結,卻躍上大銀幕 圖片|《名偵探柯南》電影劇照 其實漫畫家青山剛昌一開始並不打算讓《名偵探柯南》連載這麼久,每天除了忙碌作畫還要燒光腦細胞構思劇情,因為要設計出精彩的案件詭計,並以邏輯縝密的推理去解謎,實在是非常耗費心神。 雖然作品迴響非常好,在連載 2 年多之後卻開始萌生完結的想法。 那時青山帶著團隊到拉斯維加斯來場久違的度假,並打算放完假後就準備收尾。 不料在這個時候,接獲了編輯部通知「柯南將推出電影」,使他再度燃起熱情。 1997 年第一部柯南劇場版《引爆摩天樓》問世,橫掃 11 億日圓票房,開啟每年都固定推出一部劇場版的慣例 (除了 2020 年因疫情延期),漫畫也連載下去,主角柯南就這麼在小學一年級留級了 27 年。 2.融入漫畫人氣角色 雖然主角是柯南,但劇場版往往都會加入漫畫中的人氣角色當作主線人物來拉抬聲勢,早期的《世紀末的魔術師》、《銀翼的奇術師》讓與柯南亦敵亦友的怪盜基德出場帥一波,由服部平次挑大樑的《迷宮的十字路》也是影迷心中的經典。 更不用說近年製作方似乎掌握了流量密碼,年年都這樣玩,票房隨之節節飆升。 從《唐紅的戀歌》服部平次回歸、《零的執行人》安室透吸粉無數、《紺青之拳》搬出「柯南宇宙戰力頂點」京極真、《緋色的子彈》謎樣的赤井一家全員出動,到今年《萬聖節的新娘》則是祭出人氣超高的「警校五人組」。 不僅讓原本的漫畫迷相當驚喜,也讓一般的路人觀眾因為不同的角色出場而感到新鮮,甚至會想進一步了解他們在漫畫中的故事。   (新蘭甜滋滋: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名偵探柯南》新一與小蘭:對的人可能會走遠,但不會走散) 3.從推理片變動作片 圖片|《名偵探柯南》電影劇照 雖然《名偵探柯南》是一部純正的推理漫畫,早期電影版推理謎題設計、角色情感動機都讓觀眾印象深刻,《通往天國的倒數計時》、《貝克街的亡靈》、《迷宮的十字路》等都是老粉絲心目中的經典。 但後來為了讓客群極大化,動作場面上下了不少功夫,招牌推理元素反而時好時壞,時常褒貶不一,不過票房卻因為大場面的增加而有所突破。 尤其是最近幾年更有爆炸性成長,搞出足球踢衛星的《零的執行人》、炸掉金沙酒店的《紺青之拳》、還是即將轟炸澀谷的《萬聖節的新娘》票房都突破 90 億日圓大關。    4.小學生版「阿湯哥」 另外柯南在劇場版中的外掛也是越開越大,每次都要秀一下的滑板神技不說,小學生開槍、開車、開船、開飛機、拆炸彈、各種讓牛頓都驚呆的反物理行為,都讓粉絲既愛吐槽又愛看,雖然很扯,但大家就想看如何還能更扯。 阿笠博士發明的道具不輸 007,超彈力腰帶可當成巨型彈弓擊落武裝直升機、特製足球可將砸向地面的衛星踢偏軌道,每次都要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拯救世界。 5.當紅藝人客串獻唱 圖片|普威爾、名探偵コナンtwitter 柯南劇場版每年也都會請到重量級歌手來唱主題曲,柴崎幸、福山雅治、東京事變等都曾經獻唱,天后級歌手倉木麻衣更是為柯南系列唱了 20 年,榮獲「同一歌手為同一動畫演唱主題曲次數最多」的金氏世界紀錄。 另也會有為電影專門邀請知名藝人擔任客串卡司,光是最近幾年就有日劇女王天海祐希、上戶彩、榮倉奈奈、當紅新星濱邊美波等,今年則是前乃木坂 46 人氣成員白石麻衣,都非常有話題性。 (猜你想看:《鬼滅之刃》第二季五大看點:日本遊郭文化、動畫主題曲女王 Aimer 獻唱) 6.推廣日本觀光 東京都廳。圖片|Wikipedia 柯南每年劇場版所帶入的主要場景,大部分都是參考日本知名地標下去設計,像是第一集《引爆摩天樓》「米花市大樓」原型就是東京都廳、《迷宮的十字路》帶觀眾遊覽京都古蹟,《異次原的狙擊手》則是東京晴空塔、《沉默的15分鐘》取材自富山縣的黑部水庫。 目前系列最高票房的《紺青之拳》首度移師海外到新加坡金沙酒店。至於最新的《萬聖節的新娘》將每年 10 月底最熱鬧的澀谷萬聖節派對融入其中。 當然,劇場版中這些景點大部分都難逃爆炸的命運,但也是透過電影推廣日本觀光的一種方式。 原文出處:《名偵探柯南》電影演進史6大解析!小學生開飛機、足球踢衛星,25年從偵探漫畫變身IMAX強檔動作片!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名偵探柯南》主題咖啡廳10/15快閃登場!作者青山剛昌加碼推出2部外傳電影,黑衣人號稱史上最省成本主角! 金馬奇幻影展4/8登場!精彩5看點:楊紫瓊《媽的多重宇宙》重磅開場,「柯南推理之夜」經典重映動漫迷瘋搶 July 26,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PBD1pET

常陷入比較,覺得自己很糟沒自信?心理師:透過位移書寫、袋袋收集,三個方法找回自己 https://ift.tt/QBhI5sO 張宇傑諮商心理師 對許多人來說,就算擁有高學歷、高成就、高收入或某些令人羨慕的個人特質,心裡卻總像有個填不滿的窟窿,老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偶爾,適時地把焦點拉回自己的視角,用客觀角度審視自我的成就,就算再微小,每一種樣子的自己都值得被好好肯定。 佑在美國擁有一份人人稱羨的工作。畢業於建中,台大學、碩士的名校光環,讓佑走路都有風,畢業後也順理成章追逐自己的美國夢。 然而,看似人生勝利組的佑,仍走進了我的諮商室。 「宇傑,我不快樂。」 「我覺得周圍的人都看不起我。我來美國兩年了都還沒拿到綠卡,其他人都能進 Apple、Google、Amazon,而我只能進這種普通公司(月薪 30 萬台幣),女友也不是特別漂亮,大家 party 時也不一定會馬上想到我,我覺到自己的人生好失敗。」 我問他,你期待的成功是什麼? 「像賈伯斯一樣,創辦蘋果。」 原來,在 1% 的世界裡仍然有等級之分 。 而佑就是沒辦法當那 1% 中的 1%,即便周圍的人們一直誇獎或羨慕他的成就,他總是當第一個抓出自己缺陷的人,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不夠有影響力,也因此,他深深相信周圍的人都不喜歡自己。 「說這句話別人會怎麼想?」 「我剛剛不小心打了個哈欠,他會不會很介意?」 「完了!我剛剛沒有笑,他會不會認為我很沒禮貌!」 (延伸閱讀:越想迎合他人,人際關係越差?討好型人格分析:取悅他人是種逃避策略,只會讓你更加脆弱) 圖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親愛的,你也跟佑一樣,心裡常跑出這些話嗎?你是否懷疑周圍的人看不起你?或是陷入「不足」的感覺中? 這都跟你「不夠信任自己」有關。 在關係中感到焦慮不安,並懷疑自己的地位,其實是你帶著恐懼在與人相處。 而這份恐懼來自於從小到大,你的好沒有被好好欣賞、你的壞被放大檢視,導致你在與人相處時,總是那麼戰戰兢兢,深怕踏錯一步路,就沒人會愛你。 受自我懷疑所苦的你,可以用下面三個心法找回自己。 1. 翻出舊回憶 你是一切的起點,迷失初心時,先往過去的美好回憶找。 我會保留朋友、伴侶及家人給我的卡片、禮物或紀念品,如果真的不好收納,我也會拍下來存在手機或雲端。 這些曾經的美好,會告訴你有人這麼喜歡你,而這份喜歡真實存在,並且堆疊到現在。 別人過往的欣賞就是「既定事實」,那是任誰、任何苦難都拿不走的,它已被深深刻在你的成長軌跡裡。 (猜你想看:「總覺得自己很糟」如何透過每天一個行動,練習肯定自己?) 圖片|Photo by sue hughes on Unsplash 2. 我、你、他位移書寫 拿出紙跟筆(沒錯,手寫才會有感覺!),寫下一件你認為今天自己做得很糟糕的部分。 起始「我」。 例如:我今天因為報告上出了個錯誤,這真的愚蠢至極,為什麼我不多檢查三遍,就不會犯這種低能的錯誤,老闆也不會對我這麼失望。 位移「你」。 你今天因為報告上出了個錯誤,這真的愚蠢至極,為什麼你不多檢查三遍,就不會犯這種低能的錯誤,老闆也不會對你這麼失望。 客觀「他」。 他今天因為報告上出了個錯誤,這真的愚蠢至極,為什麼他不多檢查三遍,就不會犯這種低能的錯誤,老闆也不會對他這麼失望。 隨著位移,將自己的故事變成別人的故事時,你會發現事情根本沒自己想的那麼嚴重嘛! 很多時候是自己過度放大缺點,如果發生在別人身上不過就是件傻傻的小事,其實在你身上也不會是毀天滅地的災難。 (同場加映:【真實手札】書寫自我覺察日記,與自己對話,探尋內在的聲音) 圖片|Photo by Green Chameleon on Unsplash 3. 壞袋袋與好袋袋 去問問朋友你到底有多爛。當然,請你找足夠客觀,不會為了酸你而酸你,或是太討好你的朋友。準備兩個袋子、紙條、筆。 跟朋友分享一件你做得很糟的事情,然後你們各自寫下一個不太好的部分,三個做得好的部分(數量不同,是你平常罵自己夠多了,至少在這時先對自己稍微公平些),不太好的部分丟進壞袋袋,做得好的部份丟進好袋袋。 先開壞袋袋,看看哪裡不足,好好消化一下。 接著開好袋袋,一次一張,唸出來,我知道你可能會很尷尬或是不以為然,但先試看看。 唸完後猜看看是誰寫的,然後請這位朋友說說為什麼在這件很糟的事情中,仍能看見你的亮點,別急著反駁對方,先聽到就好。 當抽到自己寫的時侯,雖然很不習慣誇獎自己,但練習一下,如果還是很困難,請朋友照著你的文字,猜看看你想表達的意思,記得要讓每個美好都被好好說出跟解釋。 你會很意外的發現,你比自己以為的來得要好太多了。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親愛的,找回自己最快的方式,是真誠地面對恐懼,學習信任自己,長出信任他人。 帶上你的智慧與善良,他們會是你很好的朋友。 July 26,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QBhI5sO

企業如何創造多元共融的溝通?錢慧如:主管不需要說服員工,深層傾聽就好 https://ift.tt/WEtgYdG 三采文化 許多主管在接收到問題的當下,習慣快速決斷並下達指令,然而,面對團隊成員的離職念頭,少說多聽、了解對方內心所想,才能真正獲得好的溝通品質。 文|錢慧如 你聽到的是對方的話語,還是內心的需求? 新進工程師到職半年,工作表現頗佳,主管面談時,除了告訴他需要加強的方向外,也鼓勵他好好學習,未來前途指日可待。 沒想到,這時工程師拿出一張圖說:「謝謝主管,但我現在最想做的是離職,去荒島找自由!」 請問如果你是主管,你會如何回應? 告訴他,應該趁年輕打好實力基礎。 不肯腳踏實地的人不適合公司,讓他離職。 告訴他,自己也曾想這麼做,與他交流職場心情。 應該是一時不適應,讓他休假三天。 其他。 圖片|Photo by Anna Shvets on Pixels 有一次,我應邀到一家企業講課,課後有位年輕學員來找我,他說自己進公司半年,畫了張圖代表他的心聲:「想去荒島找自由!」 我問他:「這張圖主管看過嗎?」 他說:「有的。上週面談時,主管跟我說『你表現不錯,好好幹,以後一定會有前途的』,不知道為什麼,我聽到『以後』這兩個字很不以為然,於是我拿出這張圖給主管看,沒想到他說『你是怎樣,想離職嗎?年輕人就是這樣,一天到晚總是有很多逃避現實的幻想』。」 他說:「我真的很氣,難道想去荒島就是逃避嗎?所以就提了離職,主管竟然還接著跟我說『你這麼衝動,以後有苦頭吃了』。我回他『不用等以後,現在在這裡工作就很苦了』!」 他說,事後其實有些後悔,覺得就算想離職,也不該用這種態度對主管說話。隔天他收到主管發來的郵件,信中苦口婆心勸他不要因為一時衝動就喊著要離職,並告訴他工作不好找,要他珍惜現在的工作機會。另外,主管還分享了自己剛入社會時如何調適的經驗,信末准他休三天假,要他好好放鬆。 (延伸閱讀:兩句話檢測自己是否該離職:工作倦怠的五項指標,你中了幾個?) 他告訴我:「收到信的當下,我其實很感謝主管,我知道他是出於好意,但是,我是真的不想再待下去了。」 我可以感受到,這位主管應該是位惜才的主管,雖然部屬當面態度不佳,隔天還能耐住性子分享自己的經驗,這樣的主管其實也已經很難得了。 只是,我們能確定這位工程師真的只是適應不良的問題嗎?放了三天假回來,離職的念頭就真的能夠就此打消了嗎? 在職場裡,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主管認為自己該做的都做了,同仁也認為自己該說的都說了。最後,同仁選擇離職,主管只好一直辛苦地培養新人。 圖片|Photo by Tiger Lily on Pixels 多問少說,深層傾聽 在這個案例中,主管只要做到兩個小改變,結果就會有所不同: 一、多問少說,把重心移到事件主角身上。 二、不只聽,還要深層傾聽。 在教練領導學工作坊中,我常發現主管們最難改變的行為,就是「多問少說」。 也許是因為長期以來,主管習慣扮演「解決問題」的角色,所以當事件一發生,主管的反應模式便是下指令、講經驗。 主管們認為這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但有的時候,這樣的模式往往讓主管錯失了許多瞭解真相的契機。 教練領導者會聚焦於「事件的主角」,畢竟在釐清問題的根源上,「主角怎麼想」要遠比「主管怎麼想」來得重要許多; 在晤談時間的分配上,「主角的感受、情緒、需要」與「影響感受的關鍵事件」也遠比「主管的經驗分享」要占更大的比重。 因此,當主管「衝動地」要說出自己的想法時,請提醒自己停下兩秒鐘,展開兩個步驟: 第一步:請保持覺察,問自己:「誰才是事件的主角?」 第二步:發揮教練領導者的特質「好奇」,放下自己的推測,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同仁說出他的觀點、情緒、事件。 只要這兩個步驟,就能把對話焦點從「主管想說」轉移到「主管想聽」的狀態。 (延伸閱讀:如何做一個好主管?摸清對方地雷點與甜蜜點,做的永遠比想的更多) 圖片|Photo by kikuo on Pixta 那要怎麼聽才能聽出真正的心聲呢? 我們可以將「聽」這個字進行拆解,其實,古人在造字時就已經埋下這個字的內涵真義。 「聽」的右邊,包含了十個目、一個心,左邊則是一個耳、一個王,我將它解讀為「一心專注、眼觀十方、耳聽王者說話」。 也就是說「真正的聽」,要在態度上給予對方絕對的尊重,除了心無旁騖仔細聆聽他的話語,還要觀察對方的聲調、表情、動作、情緒、信念等,那些言語中沒有說出的訊息。 《莊子.人間世》有段文字:「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 意思是聽他人說話時,要專心一志,不要只用耳朵去聽,要用心去聽;更進一步,不要只用心去聽,還要用氣去聽。因為耳朵只能聽見聲音,而心只能與外在事物連結。 「氣」這個字的意思是什麼呢? 我的解讀是,「氣」是一種虛空的狀態,我想莊子提醒我們的是溝通時要能夠氣定神凝,「聽」出對方沒有說出來的話語、沒有展現出來的情緒。 要能進入這種狀態,就要「一志」,聽者要能夠放空自己,放掉刻板印象、放掉自我經驗、放掉急於評斷與說服的雜念,專心一意進入對方的狀態,才能在虛實之間完整看出事物的全貌。 本文摘自錢慧如的《馴心:東方哲思╳西方管理,百大企業搶著上的10堂教練領導課》,由三采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馴心:東方哲思╳西方管理,百大企業搶著上的10堂教練領導課》 July 26,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WEtgYdG

女人迷千人職場虐心調查:七成人上班心痛心累,低成就、不溝通、不平衡,「五不二低」讓人想離職 https://ift.tt/WDvINmE 女人迷內容製作人 Amazing 女人迷《職場虐心大調查》,1,894 位填答者中,有 73.5% 說:「職場真的很虐心!」當眾人共同踏上了這班列車,一起付出後,我們能不能一起前往更好的明天? 如果說職場像一台列車,記得當初啟程的你,車票上寫著的目的地是哪裡嗎? 一份穩定的收入,讓生活無憂?發揮自己的能力,創造成就感? 踏入車廂的時候,你又期待同車旅客,如何彼此互動,創造出什麼樣的氛圍? 是開放包容,無需隱藏自己;不分年資深淺,每個人都可以表達意見;或是工時地點彈性,可以依個人的需求選擇? 每年畢業季,新鮮人帶著對職場的期待,眼神發光準備上車,共同貢獻;但你我都知道,現實的列車,有時是往反方向開著。 女人迷在 2022 年 5 月,發起《職場虐心大調查》,短短四個禮拜收到 1,894 份填答,其中有 1,395 位,相當於 73.5% 的人說:「職場真的很虐心!」 虐心原因,除了工作內容本身,更常與企業文化是否足夠多元,能夠涵融不同聲音何需求,把員工當做「一個人」看待,息息相關。 這好比在一輛列車上,大多數的乘客悶悶不樂,難得在茫茫人海共同走上一段,卻因為職場環境不夠多元友善,讓人急於跳車。 我們想問,當眾人共同踏上了這班列車,一起付出、努力前進後,我們能不能一起前往更好的明天? 職場虐心「五不二低」,超過六成人想跳車離職 「目前的職場中,你覺得符合理想值的百分比是多少?」在問卷一開頭,我們先問了這題,51.7% 的人給出低於 60% 以下,不及格的分數。甚至有將近 10% 的人認為,目前的職場完全不符合理想值。 職場讓人感到虐心的因素,包含了「五不二低」: 低成就(59.3%):工作缺乏職涯成長性與成就感 不平衡(49.9%):工作壓力太大,或工時太長,導致生活失衡 不溝通(48.7%):公司缺乏溝通文化,或資訊管道封閉 不尊重(44.5%):以權威式命令為主,員工想法建議不被傾聽與接受 低報酬(42.1%):工作常態超時卻無加班費,付出與所得不相符 不平等(29.5%):公司在招募與升遷上,未提供不同背景者相同機會 不友善(22.3%):公司對員工歧視霸凌,例如針對性傾向、年齡、年資、身材 最讓大家虐心的原因,是工作缺乏職涯成長性與成就感,對此感到心灰意冷的人高達六成;也有近五成的人表示,工作壓力太大,工時過長,導致生活失衡;公司缺乏溝通文化,主管只命令,不溝通,讓他們覺得痛心。 虐心職場文化,讓人想離職跳車,超過六成的人說,會因此考慮離職,甚至有一成的人,早有因虐心文化離職的經驗。 這兩年出現大缺工浪潮,許多企業苦苦招不到人才,成為人資部門頭痛難題。好不容易招募進來,卻不一定能留得住,人力銀行調查顯示,重新招募補齊職缺,平均約需 84 天,相當於 3 個月,耗時又費力。 網路上常常看到這句話:「我辭掉的不是我的工作,是我的主管。」本次也有超過 6 成填答者,認為「管理層缺乏多元共融管理訓練,溝通困難」是造成虐心職場的主要原因。 但主管受僱於企業,同時被公司政策與文化規範著,如果過去沒有友善職場的經歷,或許想像不出不同的領導方式。 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曾指出:「華人社會基本上都是家長或族長制。」企業負責人擁有最大話語權,與西方強調每個人都有表達自由的文化不同。 但即便是握有決定權的老闆,也會被台灣整體環境影響。因此職場虐心問題無法歸咎於單一個人,或特定角色職位,是必須攤開討論,大家共同正視並行動的課題。我們都是乘客,共同找路。 從性騷擾到懷孕歧視,受害者也可能成加害者 列車上的博愛座,是給予特殊需求乘客的貼心服務,在職場裡,我們一樣會碰上生老病死。當需要坐上博愛座時,員工能不能舒適自在、心安理得?又或是更根本地,職場裡有沒有設置博愛座? 在這次的調查裡,我們收到幾個令人心痛的故事,關於懷孕歧視、性騷擾,以及想請育嬰假、病假、喪假,卻遭到刁難。 在問卷收集階段,曾有一個讀者告訴我們:「填寫到一半想起,我曾經被老闆派去逼退懷孕的應徵者,當時覺得有點生氣,但也說不出為什麼,填問卷之後突然明白,就是因為不公平啊!」 在不健全的制度下,我們是受害者,也可能變成無意識的加害者。 這幾年校園霸凌問題備受重視,但不只是孩子的學習環境需要改善,職場裡的我們雖然都是成人,對於如何友善包容,看見不同群體的需求,並給予相對的公平資源,也需要眾人齊力關注。 讓多元共融成為職場新文化,台灣第一個 DEI 獎項開跑 看到這裡,不知你是否覺得心情沈重,職場列車好像駛在一條看不見光亮的隧道? 其實近年來,全球開始注重職場文化議題,正大力推動「DEI」(Diversity 多元、Equity 公平、Inclusion 共融),從企業政策、員工內訓到社會倡議,從內而外打造友善的職場與社會氛圍。 本次問卷中,大家也提出了認為可以改善職場環境的方法,包含打造溝通環境(72.6%)、提供平等福利(52%)、彈性工時選項(51.6%),以及在企業內建立多元共融制度(44.8%)、反歧視課程培訓(40.3%)、遠距友善政策(40.2%)等。 如同女人迷在 2022 年 3 月份的職場千人調查結果,高達 96% 的人指出,企業組織是否具備 DEI ,是決定加入的關鍵因素。兩次調查結果,都再次驗證了「多元共融 DEI」,是這個世代工作者的共同心聲。 我們可以共同開展的行動,是把 DEI 這個觀念帶進公司,與同事們分享;把這篇文章放到社群,邀請更多人一起看見。 女人迷從 2018 年開始關注 DEI 議題,書寫超過 250 篇的案例分析與策略分享,也推動 DEI 企業內訓課程,希望陪伴有心改變,但不知從何開始的企業,有一個穩健的起步。 我們相信 DEI 推度,將帶來眼前職場風景的轉變,讓 DEI 不是外來觀念,而是 DNA,每班列車的標準配備。 一些走在前方的領頭企業,比如女人迷曾報導過的醫藥大廠輝瑞,鼓勵員工請育嬰假,不把職務空缺視為麻煩,而是公司人才輪調的機會。 或是美光科技在男性為多數的半導體產業中,年年提高董事會的女性,讓女性可以爭取更平等的工作權益。 這些企業範例,都讓我們看見,點點希望閃著光亮。 以《職場虐心大調查》問卷為開頭,我們企劃了「職場療癒列車」專題,接下來 8 到 9 月,將邀請「職場學長姐」來為大家引路,聊聊他們曾經的職涯轉變,以及如何在自己影響範圍內,建立出更多元共融的環境。 列車不間斷,將一路駛進今年十月的「女人迷 DEI 多元共融願景獎」。 創立台灣第一個 DEI 獎項,我們希望藉由表揚具有 DEI 政策的企業,鼓勵企業加入盟友,加速台灣職場 DEI 文化的正向變革。 不論你是創辦人、主管或公司職員,只要對於更好的職場有期待與願景,歡迎關注我們的網站,一起加入這場改變。 獎項的國際版名稱為:「Diversity for Better Tomorrow Awards」,報名網址請點此。讓多元共融成為車廂氛圍、路上風景,我們一起開往更好的明天。 July 26,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WDvINmE

2022年7月25日 星期一

「如果只待在原地,就永遠不知道答案了」《玩具總動員》1-4 集,陪你長大的暖心金句集 https://ift.tt/jFpVoJ2 迷誠品 陪伴我們超過十年的《玩具總動員》1-4 集,你是否也對每個角色如數家珍呢?胡迪、巴斯、彈頭先生、彈簧狗、叉奇、牧羊女⋯⋯ 說到一部續集從未失敗的電影,莫屬皮克斯動畫《玩具總動員》了吧? 別於童話故事過於夢幻的想像,《玩具總動員》(Toy Story)中貼近生活的場景總是特別扣人心弦;裡頭近乎於真實的世界觀,教我們如何面對世界的善惡、也帶領我們從沮喪走向勇敢和希望,尤其那些平凡的相處日常,有如童年無憂無慮的時光,偶爾也將自己投射在玩具或安弟身上,學習在長大的過程保持平常心、取捨和放下。 那麼你呢?是從哪一集《玩具總動員》讓你愛上這些玩具和他們的故事? 透過以下四部《玩具總動員》台詞回顧和編輯真心話影評,一起追憶這些年我們和《玩具總動員》的成長足跡! *文章內容中可能含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1995《玩具總動員1》Toy Story 事情雖然沒有想像好,但也沒有想像那麼糟 《玩具總動員》上映的 1995 年,影視圈內如岩井俊二《情書》、吉卜力《心之谷》、押井守《攻殼機動隊》,甚至《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火線追緝令》(Se7en)和《獨領風騷》(Clueless)等大片眾星雲集,都未能抵擋這部給孩子看的皮克斯動畫,成為年度票房第一,並獲得隔年奧斯卡金像獎的「特別成就獎」。 當年的《玩具總動員》勢不可擋,如今仍細水長流住在我們的心裡,雖然小時候曾因為阿薛破壞玩具的可怕場景引起噩夢,但我相信,它一定也是你長大後回味無窮的經典動畫之一。 圖片|《玩具總動員》劇照 《玩具總動員》台詞 1: 「前一刻你還在拯救銀河,下一秒卻發現自己淪落到在和這些姊妹們喝紅茶!」——巴斯光年 One minute you're defending the whole galaxy, and, suddenly, you find yourself sucking down Darjeeling with Marie Antoinette... and her little sister.——Buzz Lightyear《Toy Story》 還記得自己意識到長大的那個瞬間嗎?是否像胡迪領悟到自己並非世界的中心,或巴斯光年發現自己只是個玩具的事實那種無能為力呢? 剛開始或許會有些喪氣,對於一切事與願違感到晴天霹靂,但長大這件事,可能不是自己能夠選擇,卻是一生當中不得不學會的課題,在你與世界碰撞的過程,其實也正逐漸形塑自己的形狀;在你落魄、無助、破碎的同時,也是你最靠近、最能清楚看見自我的時候。 圖片|《玩具總動員》劇照 《玩具總動員》台詞 2: 「飛向宇宙,浩瀚無垠!」——巴斯光年 To infinity, and beyond!—— Buzz Lightyear《Toy Story》 《玩具總動員》藉由玩具之間相處產生的連結,比擬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當胡迪嫉妒巴斯,顯露出他缺乏自信而失落的樣貌,而巴斯則在所有誇張的掩飾下,隱藏內心自卑和糾結。 在不打不相識的情況下,他們認知到了「長大」的殘酷和複雜,但也正是這一點一滴的細節,體現著我們的變化。 當你感到自我懷疑,不妨試著告訴自己:每一步都是你該走的路,這些鳥事的出現一定會教給我們一些道理,讓我們在無常而有限的人生中,認同自己的努力、獲得同理心,並更好地前進。 (探索推薦:許自己一段靠近內在的沈澱時光,用女力覺醒牌卡探索自我的療癒練習) #1999《玩具總動員2》Toy Story 2 學會順其自然,才會知道那些事是否值得擁有​ 由湯姆.漢克斯(Tom Hanks)配音的「胡迪警長」一直是我在《玩具總動員》裡最喜歡的角色,特別是第二集裡胡迪因為手臂撕裂被工匠修復的那一段精湛工藝,我想也是許多人至今為之驚嘆的回憶,更直直戳中了我們深愛絕版老玩具人的心。 圖片|《玩具總動員2》劇照 《玩具總動員》台詞 3: 「我無法阻止安弟長大,但我不會因此而缺席。」——胡迪 I Can't Stop Andy From Growing Up, But I Wouldn't Miss It For The World.——Woody《Toy Story 2》 在《玩具總動員2》中,除了一窺胡迪的背景來歷,也看清一段關係甚至一個世代的緣起緣滅。 雖然因為一個誤打誤撞,胡迪打開了前所未有的玩具視野,但在他的心中,最寶貴的價值不在於他擁有全世界,而是安弟一個珍惜的眼神,就能讓他感受到無比踏實。 另一方面,也速寫了翠絲從被拋棄到能夠重新被愛的過程,從中了解挫折的重要性,並不是逼自己成為堅強的刺蝟,而是儘管感到孤單,也有能力為自己的心撐起一把傘。 圖片|《玩具總動員2》劇照 《玩具總動員》台詞 4: 雖然我很堅強,但有時候,還是會需要有人握住我的手,跟我說一切都會很好。 電影《玩具總動員2》 I’m a strong person, but every now and then I also need someone to take my hand and say everything will be okay.——《Toy Story 2》 每個人或多或少也像胡迪或翠絲一樣經歷過這種成長痛,以為自己很特別、或相信自己會被某個人永恆地愛著,因為種種往事的牽掛,無法坦蕩跨出下一步,雖然外表堅強自負,其實比誰要膽小無助,當他們擔心著可怕的事情重蹈覆轍,選擇躲在刺蝟的殼裡,其實也避開了美好發生的可能。 我們人生亦然,跌跌撞撞還不夠,總要在顛簸坎坷時才能破繭而出;胡迪和翠絲在這場逃避的冒險中,讓他們有機會挑戰自己的真心,雖然領悟繞了一大段路才抵達,但勇敢這種事本來就不分遠近,唯有你正視自己在乎的事,才看得見引領你的那束光。 (為你選書:《調校心態》:努力向上的同時,溫柔對待靈魂,當自己最堅強的後盾) #2010《玩具總動員3》Toy Story 3 斷捨離不難,難的是你以為自己需要 《玩具總動員3》不管看幾次都會哭;隨著房間裡的玩具正在慢慢減少,安弟也在續集到來的同時不知不覺長成大人,相隔十年才上映的第三集彷彿溫柔的緩衝,讓安弟在正式與觀眾謝幕之前,引導他和玩具、乃至我們如何坦然放下,不留遺憾和過去道別。 圖片|《玩具總動員3》劇照 《玩具總動員》台詞 5: 好隊友從來不會拋棄夥伴。 電影《玩具總動員3》 A good soldier never leaves a man behind.——Sergeant《Toy Story 3》 習慣了身處的時代喜新厭舊,看到電影裡玩具們漸漸在新環境中適應,還有片尾安弟不捨交出胡迪的真摯神情,我努力想找出他捨不得丟掉玩具的原因,發現就像人戒不掉煙癮,那些玩具象徵的不只是陪伴、童年回憶,更是小時候的天真無慮。 這份情感寄託,我們以為鬆手後就無依無靠,但其實它早已昇華為我們呼吸的一部份,雖然看不見也摸不著,你知道它著實存在,而且即使不刻意仰賴,仍能在你感到絕望時,轉化為最熱切的求生動力。 從胡迪望著安弟背影離開時說的那句:「So long, partner.(後會有期)」就知道,全新的生活馬不停蹄,但凡你需要,這些回憶隨時都在心裡守候著你。 圖片|《玩具總動員3》劇照 《玩具總動員》台詞 6: 「你哪也逃不掉!開玩笑的,門在那裡。」 There is no way out! Just kidding. Door’s right over there.——Buttercup《Toy Story 3》 另一方面,我們在「無法討厭的反派」文章中也曾提過,有著甜膩草莓味的熊抱哥,骨子裡不壞,只是失去了愛。 從他充滿防衛的表情裡,你知道他傾盡過一切去愛,只是未曾從崩塌的心裡走出來,他以接近窒息的程度,控制身邊的人事物,讓我想起小時候失戀的一段情節,剛開始都拚命想要個解答,後來一個人撐過來,就不再執著於對方、回憶也不再是負擔; 出社會工作後也領悟了類似的道理,當你好好地發洩完情緒,依然要收拾好自己面對現實,比起你強烈的自尊心,懂得適時接受失敗、並試著從中成長,才是你給那段歲月最好的補償。 就像導演杜政哲曾在專訪中說的:「不要因為世界是這個樣子,就讓自己也成為壞的人,努力用善意對待他人,大部分還是會有好的回應。」 (動漫加映: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小太郎一個人生活》早熟源自孤獨童年,悲傷的你也值得被愛) 圖片|《玩具總動員3》劇照 #2019《玩具總動員4》Toy Story 4 有些人只伴你走一程,卻圓滿你整個人生 我是誰?我在哪?如果你在過去的人生當中問過自己不少這樣的問題,不妨複習一下《玩具總動員4》。 從不斷走失的叉奇,到最後放飛自我的胡迪和牧羊女,看完後或許你會鬆一口氣,或因為胡迪和巴斯拆夥感到可惜,但你終究要明白,人一生除了告別,還會遇見很多精彩的人事物,此刻迷茫只是一個暫停鍵,讓你回頭去看其實一切都沒有白費。 圖片|《玩具總動員4》劇照 《玩具總動員》台詞 7: 「傾聽你內在的聲音。」 Listen to your inner voice. ——Buzz Lightyear《Toy Story 4》 大約從《玩具總動員2》開始就隱約發現一件《玩具總動員》的小秘密:老是背負使命感的胡迪身旁,是不是總有「巴斯光年」帶著那些老夥伴去拯救那橫衝直撞的牛仔? 巴斯不只是一個細心大膽的領導者,也一直扮演好陪伴者的角色,每當胡迪陷入焦慮的時候,就已經能搶先一步接住胡迪的不安,告訴他「She will be fine.」(此指邦妮),可說是整個《玩具總動員》系列最可靠也最讓人崇拜的角色。 他一直都遵循著原廠設定裡那句:「飛向宇宙,浩瀚無垠。」無懼面對每一次的挑戰與分離,外人看來也許無知愚昧,更令巴斯因此捲入過幾次的危難; 然而,細想長大後的我們,從家庭、朋友到職場,總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最前面,光顧著配合別人,卻忘了聆聽自己內心的意見,或把它藏到最深最深,這樣跟隨著世界運行的你,真的有覺得比較順利嗎? (名家書摘:「認清自己想要的,生命更自由」田定豐:聆聽內心的聲音,感受真正的自己) 圖片|《玩具總動員4》劇照 《玩具總動員》台詞 8: 如果你只是待在原地,就永遠不知道答案了不是嗎? 電影《玩具總動員4》 If you sit on a shelf the rest of your life, you'll never find out, will you? ——Woody《Toy Story 4》 反觀胡迪,始終捍衛著身為玩具的價值,渴望被愛、被需要,又不斷給自己畫地自限,和叉奇和反派「蓋比娃娃」其實並無異; 他們只在乎自己的任務是否完成,卻未曾捫心自問內在擁有的更多價值和可能,甚至可能辜負了身邊好友一路的支持,螢幕前我們是看得又氣又無奈,也不得不承認與現實世界不謀而合,在夢想和實際間拉扯,已知的路似乎總是更為安穩。 但真的是如此嗎? 《玩具總動員4》牧羊女寶貝的回歸,讓我們看見一個活生生不受世俗所束縛的可能;離開小主人以後,牡羊女寶貝踏上了流浪之旅,撕下玩具的標籤,成為更多漂流玩具的修復者,也享受沒有牽掛的日子。 也許這就是人生玩味之處,若沒有華麗地闖過一次禍,怎麼對得起來地球走這一遭呢?(笑) 圖片|《玩具總動員4》劇照 (同場加映:為你挑劇|《媽,別鬧了》:面對愛人告別,我們不必「放下」,而是好好「收納」) 「能做一個孩子的後盾,是身為玩具最自豪的事。」 在《玩具總動員》裡,我們看見玩具們以超越形容的程度深愛一個人,以及他們互相依偎,手把手從懦弱與自卑,到懂得自我肯定和成全的驕傲模樣。 對於看著這些動畫長大的你我來說,四集終於在掌聲和淚水中落幕,完結篇必然令人不捨,慶幸 2022 年能再次於大銀幕前與「巴斯光年」見面,或許會有些驚喜的彩蛋也不一定,就像當年玩具們給予我們的勇氣一樣,就讓我們帶著未泯的童心,期待在電影世界裡看見奇蹟吧!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Disney+片單】細數8部激勵人心的皮克斯動畫,即使身處困境仍能享受生命的喜悅 還有《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8部超好哭的感人電影,紓解你的低潮 劇荒請進!NETFLIX上悟出了人生道理,生活的5大提問,用5部影集解惑 #2 July 26, 2022 at 0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jFpVoJ2

星座解析|「一句道歉就被融化!」把獅子座馴服成大貓咪的 6 個秘密 https://ift.tt/PEcAW6p 塔羅筆記 具有天生王者氣質的獅子座,只要順著他們的毛摸,就會一秒變成大貓咪!嘴硬傲嬌卻又容易心軟的他們,藏著許多你沒注意過的秘密! 獅子座經常被朋友們形容是「愛面子」的——他們總是高高在上,不容許他人侵犯,遇到什麼事情,總想要搶第一。 獅子座真的就那麼單純好懂嗎?就像需要人哄的大貓一樣,倘若沒有順牠們的毛摸,獅子座就會瞬間失控、暴怒,非常「自我中心」? 一起來看看以下這幾點,或許會讓你對獅子座改觀喔! 1. 最好的主人、社交場合一把罩 一般不了解獅子座的朋友,可能都會認為他們隨時都準備發火,一有不順就遷怒於人,好像獨裁的皇帝一般。 其實,如果你擁有一個獅子座的知心朋友,基本上,你根本完全不用怕寂寞或是無聊呢! 他們是屬於飯局一堆、出遊計畫也排得滿滿滿的那種人,總是有局的他們,三不五時,就要把好朋友們約出來見面聊天、逛街、吃飯、看電影等等。 乍看海派的他們,也有細膩的一面;很懂得應對處事的他們,能夠掌握社交場合的情況,如果聚會的參加者有跟另外的朋友不合或是有齟齬,那他就絕對不會邀那位朋友到場,這樣才能確保賓至如歸喔! 圖片|Photo by Glampixel on PIXTA 2. 對朋友大方,但不會溺愛朋友 獅子座喜歡和沒有心機的人交朋友,一旦有了交情,他就是那種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人。 一旦成為了朋友,獅子座就會把你歸為自己人,有那麼一點「保護」的意味。 對於依賴他的人,即使犧牲自己,也會妥善照顧對方——寧願別人負我,我也絕不負人的心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具有王者的氣質,所以他的確也能了解別人的痛苦。 雖然對朋友稱兄道弟,但是,獅子座是夢想的實踐者,他們會認真找尋自己想要的人生,不畏懼挑戰,給自己不同的任務,去嘗試、去學習。 他們也會半鼓勵半鞭策地,把這種精神傳染給身旁的朋友,鼓勵好朋友別沉溺於舒適圈了,只要跳脫舒適圈,外面有更寬廣的世界在等著你呢! (延伸閱讀:心理測驗|害怕自己過分安逸,測測如何讓自己跳脫「舒適圈」?) 3. 一起耍廢跟一起作戰,絕不衝突 都說獅子座是大貓;沒錯,貓的天性就是愛玩耍。只要解除警備、身心都放鬆後,他們可以閒散地窩在家中當沙發馬鈴薯,大吃垃圾食物,或者到外面瘋玩一整天,徹夜不歸。 但是,只要面對敵人,他就會立刻轉換到作戰模式,情緒與狀態轉變之快,讓人瞠目結舌! 而出了名的愛講義氣的獅子座,對於朋友的敵人,他們比誰都還痛恨。他們會永遠記住這些朋友討厭的人,跟著你一起抱怨對方,甚至有時候,在聽完你的訴苦之後,反而還會比你生氣。 貪懶愛玩與嚴陣以待共存於他們身上,絕不衝突。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4. 在外洋溢歡笑,卻把悲傷留給自己 獅子座的笑容永遠都是單純的。因為他們都只想把自己的快樂帶給別人,卻只把悲傷留給自己。 別以為高貴、好強的獅子座平時一副瀟灑阿莎力、很了不起的模樣, 但在感情上,內心其實還是相當脆弱的。 獅子其實很沒有安全感,他們害怕失去,害怕不在乎,害怕背叛,害怕欺騙。假如你沒有看到過獅子的眼淚,那是因為他從來不會在別人面前哭。 所以在很多事情上,他們寧可直來直往,因為獅子座對於陰險的詭計或深沉的心機不擅長。 當他們跟你相處自在、對你展露笑顏時,別懷疑他們對你的真心;而當他們讓你感到不舒服或害怕時——錯不了,那就是他們討厭你啦! (猜你想看:臉紅追星座|牡羊、獅子、射手,如何在床上攻陷「火象星座」?) 5. 愛面子又有優越感,但一句道歉就被融化 獅子座陽光開朗,口才很好,對人對事都很大方,也不吝於同情弱小。但是好大喜功的個性與莫名的優越感,讓他們容易被阿諛奉承,導致剛愎自用和自以為是。 以學校來舉例好了;會舉手自願當班長的同學,幾乎八九不離十就是獅子座,無論他是身材高壯或是嬌小可愛,但他自以為是的氣質,絕對是你對這個人的第一印象。 一旦他們成功時,的確會是轟轟烈烈又讓人欽佩;但他們卻缺乏承認失敗的雅量。 也因此,他們容易被激怒,尤其是感到不受尊重或意見被徹底否定的時候。 但是他們天生也具有王者的器量,即便你惹獅子座生氣了,一句真誠的道歉,以及適當又不落痕跡的給他台階下,他將會很快地寬恕你,因為即使他們有點自大,卻還是體貼又容易心軟的。 圖片|Photo by Yulia.Panova on PIXTA (同場加映:為你挑劇|《媽,別鬧了》:面對愛人告別,我們不必「放下」,而是好好「收納」) 6. 如何追求獅子座:讓他一眼就愛上! 獅子座自尊心強,很在乎體面,但在愛情方面卻是個「感覺派」。 注重感覺的獅子座通常傾向「一見鍾情」式的愛情,如果你能夠吸引到獅子座第一眼的青睞與欣賞,那就已經達到 7 成的成功率啦! 反過來說,如果你讓獅子座的第一印象很差,要翻身也就難上加難了。 但是,別看他如此霸道又神氣活現的,其實他內心也是非常溫柔的,對於喜歡的伴侶,他們會表現出與平時愛玩又愛往外跑的截然不同的狀態,變得很居家、很會照顧伴侶,難得一見的溫柔就在這一刻盡顯無疑。 被獅子座愛上是幸福的;他慷慨、熱情,為了你花多少錢都不會心疼,即使你不了解怎麼玩樂和耍浪漫也不必擔心,只要讓獅子座愛上你,保證你就有享受不完的甜蜜饗宴。 July 25,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PEcAW6p

為何會走到分手這步?從分化期到中止期,愛情開始走味的五個階段 https://ift.tt/I40Rafp womany 女人迷精選 「明明相愛的兩個人,最後為何變成了陌生人?」這也是你在愛裡,常常有的疑問嗎?到底愛情逝去前,發生了哪些事?如果我們可以提早發現,是不是一切都會不一樣? 文|Fairy's Heart 在之前,我一直跟大家聊如何建立和經營感情,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好好珍惜那個心愛之人。 然而,儘管兩人再深愛對方也好,出現衝突和摩擦都是很常見的事情。這時候如果我們不懂處理的話,就可能會埋下分手的種子。 根據 Mark Knapp 的愛情發展階段,一段關係的結束,往往不是一瞬間的決定,而是經過了漫長的掙扎和糾結後,最後才下定決心結束的。 其中包括以下五個階段: 作者介紹|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們習慣了要獨自扛起所有壓力,哪怕再辛苦也要把淚水往肚裡吞。然而,累久了我們有時候就忘記了,其實我們也需要好好照顧自己。歡迎你來到 Fairy's Heart,讓我們陪你一起同行。 July 25,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I40Rafp

突破「厭世顏」!《餘命十年》小松菜奈 7 部經典電影推薦!從純愛到靈異挑戰極限 https://ift.tt/zMl3whF Bella.tw儂儂 盤點七部小松菜奈的精彩電影,其中有許多與菅田將暉的定情之作! 開播一小時全場熱淚盈眶、被封為 2022 最好哭虐戀電影的《餘命十年》,由空靈女神小松菜奈與坂口健太郎主演,描述罕病女孩遇上真愛的感人故事,其中女主角茉莉從對生命淡然、如履薄冰地活著,到讓生命綻放一瞬的煙花,由小松菜奈細膩詮釋的讓影迷為之動容。 小松菜奈不僅有著獨特的氣質,從純愛到靈異的劇情都能駕馭,也在角色上不斷突破自己,儂編也推薦這 7 部電影,讓你更認識這位人氣女星!   1.《渴望》 圖片|《渴望》劇照 2014 年小松的大銀幕出道作《渴望》由日本鬼才導演中島哲也執導,故事描述前刑警藤島昭和在清純的資優生女兒加奈子(小松菜奈 飾)失蹤後,四處展開搜索,她從傾慕女兒的男同學瀨岡尚人三年前的自述中,意外發現天使臉孔的女兒隱藏著蛇蠍女孩的瘋狂行徑,電影以奇想暴力的手法,描繪父親對女兒曲折的「渴望」。 2.《溺水小刀》 圖片|《溺水小刀》劇照 《溺水小刀》就是個氣質少女愛上八家酒的故事(誤),這部也是小松菜奈與老公菅田將暉二度合拍的作品,講述人氣模特兒夏芽(小松菜奈 飾)回到遙遠的鄉下老家,在海邊邂逅了當地望族少年阿航(菅田將暉 飾),兩人情竇初開、義無反顧地戀愛,直到夏日祭典的夜晚,發生了讓一切變調的可怕事件,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純純愛戀。 (延伸閱讀:揭開厭世顏!小松菜奈:一個人也要好好戰鬥下去) 3.《明天,我要和昨天的妳約會》 圖片|《明天,我要和昨天的妳約會》劇照 《明天,我要和昨天的妳約會》參雜了時空跳躍的愛情故事,男主角南山高壽(福士蒼汰 飾)首次邂逅女主角福壽愛美(小松菜奈 飾)就對她一見鍾情,但當他鼓起勇氣相約愛美見面時,愛美竟然落下眼淚,兩人從在一起、初次牽手、首次用暱稱稱呼對方,愛美都在種種親暱發生的當下哭了出來,這些看似非比尋常的行為,直到高壽無意間看見愛美的日記,真相才呼之欲出。 (同場加映:每一部都讓你痛徹心扉,又無比過癮!盤點五部穿越時空愛情劇) 4.《來了》 圖片|《來了》劇照 超自然恐怖片《來了》改編自日本知名小說大獎《邪臨》,故事描述上班族田原秀樹(妻夫木聰 飾)某日遇上了黑暗邪靈,恐懼的秀樹尋求自由作家野崎與他的靈媒女友真琴(小松菜奈 飾)幫助,但真琴一個人難以招架便請來姐姐、日本最強的靈媒師琴子(松隆子 飾)一同幫忙,對付這股未知力量,故事也在琴子默唸的一聲聲「來了」之中,揭開恐怖的序幕。 (你會喜歡:為你挑劇|《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雖然獨立也很好,但我還是想被某個人珍惜啊!)   5.《再見了,唇》 圖片|《再見了,唇》劇照 《再見了,唇》以一個獨立樂團在事業巔峰時突然宣佈解散,並踏上最後的巡演為背景,由小松菜奈、門脇麥、成田凌三人演出近乎於三角戀的關係,片中這兩個性格迥異的女孩,卻又深深在意著彼此的情愫,男樂器管理的介入則引發了三人之間化學變化,日本知名歌手愛謬 Aimyon 更為電影量身打造歌曲,並由小松菜奈和門脇麥親自獻唱。 (推薦閱讀:「我對他,究竟是迷戀還是愛情?」關係心理學:愛情三角理論,找到你的靈魂伴侶) 6.《閉鎖病棟》 圖片|《閉鎖病棟》劇照 《閉鎖病棟》講述精神病院中不同病患背負的各種過去,小松菜奈飾演被繼父家暴而反覆逃學的女高中生,梶木秀丸因弒母與妻子被判死刑卻行刑失敗;因為幻聽而情緒失控的上班族冢本,三人無依無靠,在與世隔絕的病院裡,試著過快樂的生活,他們惺惺相惜,在無盡的絕望中仍然可見人性的溫情。 (猜你想看:為你挑片|《餘命10年》:人生只有一次,能遇見自己愛的人,本身就是奇蹟) 7.《線:愛在相逢時》 圖片|《線:愛在相逢時》劇照 《線:愛在相逢時》不僅是小松與菅田的定情作,故事更圍繞著日本歌姬中島美嘉的經典歌曲〈線〉,講述橫跨數年仍一間如故的感情,漣(菅田將暉 飾)與葵(小松菜奈 飾)在 13 歲時邂逅陷入戀愛,直到葵長大搬離北海道後戀情告終,8 年後兩人因為朋友的婚禮重逢,但當時兩人皆有各自的人生,然而他們的緣分就像線一樣,時而緊密時而疏離,但從未斷開牽繫。 原文出處:星光才女徐佳瑩的正能量語錄!給每一個遇到挫折的你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嬰兒轉運站》導演「是枝裕和」6部寫實親情片:《小偷家族》奪下金棕櫚、《海街日記》台灣人最愛! 厭世女X鹽臉男首度合體!小松菜奈、坂口健太郎新片《餘命10年》,原作者親身經歷,下筆譜出淒美愛情故事 July 25,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zMl3whF

美國女演員之死、《王冠》克萊兒.芙伊被騷擾,如何間接啟發台灣的《反跟騷法》 https://ift.tt/oKOtCZg womany 女人迷精選 女星克萊兒.芙伊(Claire Foy),憑藉《王冠》( The Crown,2016-)成名,在戲裡是尊貴的英國女王,但在戲外,她卻與一般女性面臨了一樣的煩惱——遇上恐怖騷擾。從 1980 年代,美國女星被射殺致死案,看《反跟騷法》如何被推動,希望性別暴力不再。 文|無影無蹤 蕾貝卡.雪佛(Rebecca Schaeffer)在 1980 年代是好萊塢最受矚目的新秀之一,從模特兒出道的她,當時正在逐漸累積演員作品,演出過伍迪.艾倫(Woody Allen)執導的《那個年代》(1987 ,Radio Days)以及情境戲劇《My Sister Sam》(1986-1988)等作,演技備受喜愛。 圖片|蕾貝卡.雪佛(Rebecca Schaeffer),IMDb 與此同時,與之年紀相仿的 19 歲男子羅伯特.約翰.巴爾多(Robert John Bardo)也深深為她瘋狂。 在 1987 年時,他曾親自來到華納片場求見,在保安拒絕之後,他在一個月帶刀再訪,再次遭到阻止。有一陣子他將重心放在其他名人,直到一次他看到了電影《Class Struggle in Beverly Hills》(1989)當中的一個場景,蕾貝卡在片中與另一個演員有場床戲,他憤慨地咒罵道「又一個好萊塢妓女」,隨後萌生了殺機。 不過他很快發現要找到蕾貝卡本人並不這麼容易,在做研究的時候,他發現自己有一個變態跟蹤狂前輩可以參考,那就是在 1982 年行兇刺殺女星泰瑞莎.索爾達娜(Theresa Saldana)的亞瑟.理查德.傑森(Arthur Richard Jackson)。 (延伸閱讀:性別快訊|跟蹤騷擾退散!最新「跟騷法」上路,跟騷 8 大行為,你弄清楚了嗎?) 圖片|泰瑞莎.索爾達娜(Theresa Saldana),IMDb 當年亞瑟.理查德.傑森因為看了《蠻牛》( Raging Bull,1980),瘋狂愛上了泰瑞莎,於是假扮成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的助理,向她母親索取泰瑞莎的住址。 由於未能成功,他只好找上了私家偵探協助。在取得地址後,傑森拿著一把獵刀在光天化日之下現身泰瑞莎的家門外,刺穿了她的肺部。所幸路人見義勇為,使得傷害未再擴大,泰瑞莎也得以倖存。 近距離射殺,蕾貝卡.雪佛僅 21 歲辭世 巴爾多從這個案例當中了解到,只要透過私家偵探,他或許也可以輕鬆取得蕾貝卡的住址。於是他付了 250 元美金雇人協助,也準備好了槍枝。 在 1989 年 7 月 18 日,他抵達了蕾貝卡的住宅附近,他先向鄰居打聽了一下,她是不是真的住在此地,果然也得到了令他滿意的答案。如果當時尚未成名的布萊德.彼特(Brad Pitt)走出門,可能也會是被問路的對象之一,因為他正好是蕾貝卡的鄰居。 蕾貝卡畢竟是正在起飛的新星,除了被內定領銜主演《麻雀變鳳凰 》(Pretty Woman,1990)之外,大導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也將她視為《教父3》 (The Godfather Part )III 的演出人選之一。 深具企圖心的她,正在為《教父3》的試鏡做準備,剛好正在等人送劇本給她。當天她親自應門,沒想到眼前卻是不懷好意的巴爾多。見到了偶像本尊,他把之前自己寫的信給她看,但蕾貝卡卻只是要他不要再打擾自己。 圖片|蕾貝卡.雪佛(Rebecca Schaeffer),WIKIPEDIA 巴爾多悻悻然離開了,去旁邊吃了份早餐。一小時後,他回到了蕾貝卡的公寓,蕾貝卡應門,卻以冷漠的表情回敬。巴爾多立刻持槍近距離對準她的胸口發射,蕾貝卡應聲倒地,掙扎地望著他說:「為什麼?」三十分鐘後,她在當地急診室辭世,得年 21 歲。 殺人過後,巴爾多漫無目的地在街頭行走,沿路棄置了一本紅色平裝本的《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1951),據悉這是為了向刺殺約翰.藍儂(John Lennon)的馬克.大衛.查普曼(Mark David Chapman)致敬。 事後查普曼也承認自己事前收到了巴爾多的來信,他在信中問起他犯案之後在監獄裡的生活狀況,似乎是想要預先之後坐牢可能面臨的處境。 不再容忍跟蹤騷擾,女性抗議,推動法案成立 巴爾多在犯案後隔日被捕,消息轟動全美。對於美國女性而言,他們已經受夠了這類的事件一再發生。 泰瑞莎.索爾達娜與蕾貝卡.雪佛受害的消息獲得大篇幅報導,一方面也是因為她們是好萊塢名人。 但在現實生活當中,一般女性也經常得面對無止盡的跟蹤與騷擾情事,但這些訊息往往不會見報。 (延伸閱讀:遇上恐怖情人,法律救得了我嗎?) 經過此案後,美國國會首先通過了《駕駛人隱私保護法》,因為當時私家偵探,就是透過加州車輛管理局,取得蕾貝卡的地址。 而加州政府也通過了全世界第一部《反跟蹤騷擾法》,並促成 1993 年聯邦政府制定反跟蹤法模範法典。這也啟發了澳大利亞、英國、愛爾蘭制定反跟蹤法。 包括上個月在台灣正式施行的「跟蹤騷擾防制法」的源頭,也正是受到蕾貝卡.雪佛之死的影響。 《王冠》克萊兒.芙伊,遭千封郵件騷擾 許多人以為這樣的事情在現代演藝圈大概很少有,但其實類似的案件依然屢見不鮮。 不久前,歐美媒體披露了英國女星克萊兒.芙伊(Claire Foy)所面臨的恐怖騷擾。憑藉《王冠》( The Crown,2016-)成名,在戲裡是尊貴的英國女王,但在戲外,她卻與一般女性面臨了一樣的煩惱。 圖片|克萊兒.芙伊(Claire Foy),Netflix 提供 據悉,名為傑森.彭羅斯(Jason Penrose)的 39 歲男性,在一個月之內發送了千封電子郵件給曾在《王冠 》(The Crown,2016-),主演女王的女星克萊兒.芙伊,內容提到強暴等不堪字眼,甚至多次親自跑到她家按門鈴。不堪其擾的克萊兒在今年初申請了保護令。 彭羅斯自稱是一名電影工作者,希望克萊兒能演出自己的作品,並表明希望能與她交往。在遭到拒絕之後,他設法聯繫了她的妹妹,想辦法弄到了她的住址。使得原本單純的電郵騷擾上升到難以收拾的境地,等同身陷險境的克萊兒也感到恐慌萬分。 法官早在二月就已經批准了臨時保護令,在目前的聽證會上,法院打算進一步核發完整的保護令。彭羅斯目前住在精神病院,日前已經向法官表明自己不會再騷擾克萊兒.芙伊,這個令人不安的消息也隨著法院審理而公開。 圖片|《王冠》,Netflix 提供 在結束《王冠》的演出之後,克萊兒始終尚未拿到同樣有力的角色,不過在 2021 年《尋子風暴》(My Son,2021)當中,其實她依舊端出了水準演出。 在片中她飾演詹姆斯.麥艾維(James McAvoy)的前妻,在兒子疑似遭到綁票的疑雲之下,她只得與前夫攜手合作。故事深具懸疑性,像是沒有動作場面的《即刻救援》(Taken,2008),更注重在角色與戲本身的營造,頗有可觀之處。 許多演員在遭遇到瘋狂粉絲襲擊或騷擾之後,可能因為一些陰影,進而影響到自己的信心與發展,希望克萊兒.芙伊能不受影響,早日振作起來。 也在此呼籲各位讀者,無論男女,如果面臨跟蹤騷擾等狀況,可以勇敢地行使自己的權利。 最後,大家也許很好奇那個向查普曼請益的殺人罪犯巴爾多後來在監獄裡過得如何? 2007 年,他在監獄裡準備要去吃早餐的時候被另一名獄友捅了 11 刀,人緣顯然不好。不過他最後還是活了下來,至今健在,仍在加州服刑。 本文原刊登於無影無蹤粉絲專頁,經授權同意轉載。 July 25,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oKOtCZg

不只賺到錢,盤點業務經歷的 5 大好處:業務不只是工作,而是個能活用的技能 https://ift.tt/fzscq7X 讀者創作 「業務能力」是可以在任何工作中都活用的技能,它在業績與薪水間的正相關,也帶來了公平性——你有想過這些當上業務的好處嗎? 文|娜塔莉.說故事 你可能有聽過,這輩子一定要做一次業務;你也有可能聽過,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最好選擇業務;甚至有許多前輩告訴你,很多厲害的企業家、創業老闆、高層管理者,都有做過業務。 在做業務期間每當有人問我,我都回答得小心翼翼。直至我真的去試了高總價難成交的業務,也放下業務光環轉職嘗試各種可能,並且指導過幾個新手業務之後,我才能更肯定說出我的看法。因為我相信,站過不同的立場和角色,才能更客觀公允一點吧。 所以做業務真的好嗎?在業務經歷中能學到什麼? 這篇先不討論業務到底好不好賺、以及該怎麼賺(因為用對方法才好賺)。這篇先來分享,我對業務工作的改觀,以及你可能會收穫的好處。 圖片|Photo by kontacky on PIXTA 從抗拒到嘗試,原來業務和我想的很不一樣 在初入職場時候,身邊沒什麼做業務的例子,網路上的心得文也很破碎(所以就想哪天讓我來寫吧)。 在我狹小的認知裡,業務要很會講話、很會賣東西,偏偏那時候的我,還沒學會勇於表達、得體說話,更不要說是經營客戶、把產品賣出去。 但我後來發現,業務和我想的很不一樣。 改變的契機,是一位前輩的鼓勵。那次我很認真去解釋一件事,必免造成更大的誤會。沒想到前輩突然說:「我覺得你很適合做業務,因為你在捍衛立場的時候,很有說服力。」 那是我第一次明白,業務必須展現的是專業和說服力,字字句句切入重點,才會讓人信任。 前輩接著說,一個述事有說服力的人,當產品交到他手上,就很讓人放心,因為我知道,他也會用一樣的方式,捍衛那個產品。 這個說法讓我瞬間改觀,也開始對業務工作產生好奇。無論我後續的表現算不算是匹千里馬,我想我都遇到了一個很棒的伯樂。 (延伸閱讀:「30 歲,你要學會做選擇」專訪張鈞甯:讓自己與角色成為更厚的人,才有說服力) 業務賺到的不只是錢而已,盤點業務經歷的 5 大好處 1. 公平競爭:努力就有收穫,收入與付出成正比 在第一次業務工作的團體面試中,面試官問大家:「為什麼想做業務?」在一整排的標準答案「賺錢」之外,只有我的回答是「公平」。 面試官皺了眉,特別問了我一句為什麼?我說,做了多少就能得到多少,這一點讓我覺得很公平、也很迷人。 後來在我的新人期,一直沒有業績產出的時候,前輩也是這麼鼓勵我,業務工作很簡單,只要你願意付出,成果都是可預期的。只有差在時間的快慢,有些人領悟力強、方法用得對、業績就來得快。 對的事情持續做,確實也讓我等到開花結果那一天。 2. 有能見度:指標量化,新人有舞台能出頭 有些人抱怨懷才不遇,為什麼能力好卻不被看見?有些人總說有關係就沒關係,為什麼付出得多卻得到的少?有些人苦等加薪升遷,卻在一個蘿蔔一個坑的現況中停滯。 但這些,在業務單位是很容易被打破的。不看誰和誰有關係,不論先來後到的輩份,只看具體的業績產出。 業績就是最重要的事,就算沒有實際的業績產出,也有可以被量化的行程量、客戶數等指標,具體顯示出每個人的努力所為。 圖片|Photo by iyoiyoiyotti on PIXTA 3. 快速成長:學會職場軟實力,一次打包帶走 業務工作特別適合職場新手,讓你在巨大變動和高壓的環境中,學會職場的各項軟實力,並應用在各面向。 為了能夠接到更多的案件,你會學習到陌生開發和溝通技巧;為了能專業地介紹你的產品或服務,你會去研究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為了提高服務的品質,你會懂得更得體的應對進退;為了解決客訴的麻煩,你會獲得問題解決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這些技能都會一輩子跟著你。 要找一個能學東西的工作,不難,但要找一個學了能帶著走的工作,很難。 以職涯規劃的角度,業務工作就像是一個很寫實的職場教育訓練所。 (電影解析:錢錢與它的產地|洞悉人性的 5 部經典電影,看透職場心理學與經濟思維) 4. 非常自由:時間地點都彈性,開啟行動辦公室 業務的時間相對自由,一天的行程都由你自己安排。 並不是說這份工作很閒,相反地,衝業績的時候,你必須很努力。只是你對時間有更多的自主性,除了既定的會議時間外,剩下的時段,什麼時候工作、什麼時候休息,都由你自己決定。 除了時間上的彈性,在地點上也有很大的自主空間。 像是業務工作來說,很少待在同一個辦公空間裡,大部份時間要頻繁地外出拜訪,有機會走訪不同辦公空間,或是落腳不同的咖啡廳與客戶碰面。 圖片|Photo by Kris Atomic on Unsplash 5. 人脈累積:學習人際應對,累積隱藏貴人 很多人做業務的初衷,都說是喜歡與人接觸,或是想要交朋友。而事實呢,你不一定會交到朋友,但你一定有會機累積到不同人脈。 而你會接觸到的客群,取決於你待的產業、提供的服務、甚至是你的人格特質等,每個人能契合的客群都大不相同。但無論如何,你都有機會在過程中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學習到人際間的應對進退。 人脈的累積,帶給你的影響,是很隱晦也很給力的。 每當有一個人成為你的客戶,對他而言,你就是成為了那個被信任的角色。 你永遠不知道結下的緣,會在哪個時刻助你一臂之力;你甚至無法想像一些淺淺認識的弱連結,有一天也會在關鍵時刻成為你的貴人。 (名家專欄:丁菱娟專欄|我不靠貴人,我靠自己,反而身邊處處是貴人) 業務力帶著走,技能可以跟著你一輩子 也許很多人去做業務工作,看中的是豐厚的獎金,因此想跳槽卻捨不得離開;也有些人不想把業務當終生職,擔心做業務路很窄而不敢嘗試。 但當我登入又登出之後發現,業務力是個可以帶著走的技能。 在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大多會注意到業務的表現,因為那是可以被數據化的一張成績單: 在與團隊共事時,相信你對消費者需求有一定的敏銳度,因為你有第一線銷售的經驗;在任務指派的時候,容易賦予你更大的責任,因為知道你熟悉業績導向的獲利模式。 圖片|Photo by Jake Images on PIXTA 技能在還沒用到的時候都覺得不值錢,但在真正用到的時候,才發現它具有這麼大的價值。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很值得。 業務力,它不是帶不走的電腦檔案,也不是不能說的公司機密。它就是你的一部份,你的武器,你的能量,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幫你一把。 業務不再只是個名詞,它也是個動詞;做業務也不只是個工作,而是個能活用的技能。 讀者創作 娜塔莉.說故事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曾經我多麼想撕掉業務這個標籤,而如今我很慶幸有走過業務這條路。 希望這篇內容,能給初入職場或考慮轉職的你,一點前進的動力。 作者介紹|跨領域數位行銷人,8 年行銷媒體銷售專業。曾任外派講師、業務主管、專欄作家,現為品牌媒體策略、個人職涯顧問。經歷外商至傳產、業務至行銷、媒體至品牌等無痛轉職,致力於分享跨領域轉職及跨出舒適圈的改變故事。 July 25,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fzscq7X

好想出去玩?爆紅心理測驗《我的旅遊命定地》,用人格特質告訴你該去哪玩! https://ift.tt/FCZJqPW Charming BrandTalks 好久沒出國,總是想著放寬旅遊限制後,要大玩特玩嗎?什麼國家最適合你前往,立刻來測驗! 隨著疫情漸漸趨緩,各國也紛紛放寬旅遊限制,久違的出國小旅行已經不再只是夢想啦! 但好久沒出國玩的你,到底該去哪個國家才好玩呢? 正在為此苦惱的你,不妨試試看《我的旅遊命定地》這款網友激推的心理測驗,以九型人格測驗找出最適合你的國家,還可以了解自己的愛情觀和特質!趕快搶先測,比別人早一步炫耀測驗結果與專屬伴侶吧! 圖|《我的旅遊命定地》 《我的旅遊命定地》提供 12 道人格測驗題,只要憑直覺作答,就可以了解你的真實想法和喜好,甚至還可以發現你的隱藏性人格特質,並透過九型人格測驗找出最適合你的旅行地! 馬上出發測測看 >> 點我啟程 圖|《我的旅遊命定地》 當你在安排一段旅程的時候,你會選擇勇敢去冒險嗎?還是期望得到心靈上的療癒,又或者是想著重在物質享受呢? 如果你今天不想待在家,想要出門走走的話,你是計劃派嗎?還是喜歡走到哪玩到哪呢? 圖|《我的旅遊命定地》 當你想要舒緩課業或工作上的壓力時,你喜歡找一群朋友們一同玩樂,還是喜歡避開人群跟自己獨處呢? 圖|《我的旅遊命定地》 經過一連串的選擇後,最終結果便會分析出專屬於你的旅遊地、人格特質和愛情觀,甚至也會幫你配對好最完美的旅伴,一起出去玩也不怕吵架啦! 圖|《我的旅遊命定地》 是時候該出去走走了!讓自己在生活壓力下鬆一口氣,現在就去尋找完美旅伴,一起飛往彼此的旅遊命定地旅行吧! 立刻來做心理測驗 >> 點我開始   July 25, 2022 at 02:55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FCZJqPW

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鳳小岳媽媽孫麗翠的「大暑」節氣儀式:如何在盛夏讓自己開花?利用太陽,回歸靜慢生活 https://ift.tt/M1iDrxV womany 女人迷精選 2022 年的 7/23-8/6 為節氣「大暑」。長夏季節,培養脾胃心臟,讓太陽的光與熱,打造柔韌肌肉、強健骨骼。 文|Li Tsuei 大暑 2022/7/23~8/6 【大暑】長夏之時,安顧心臟與脾胃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裡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此節氣是一年中日照最炙,氣溫最高,降水量最多的節氣,高温與多雨成為這個節氣的特徵。雨熱同期,成為喜温作物生長最速度的時期,雷陣雨最多。 大暑正處於長夏,暑熱最易傷到心臟。 此時,血管壁因熱擴脹到極限,中間輸送血液的血管空間變的非常狹窄,心臟要更費力的工作打氣讓血液循環能順利往上流。 因為呼吸不順暢,氧氣不足,氣就不足,血就上不來,容易發生栓塞性中風、頭暈、甚至跌倒,眼睛常覺有霧感,見物不清,耳鳴不舒服。 圖片|Photo by en-dehors on PIXTA 這時節也是胃的修復期。一定不要吃冰影響循環系統,刺激神經系統,使內氣突然收縮。 慢行,勿讓身體大汗淋漓。減輕胃的負擔。要為胃服務,謹記胃好脾就好, 大、小腸功能就好;「好」就是正常。 依三餐定時吃飯;胃弱時容易鼓脹,若有胃鼓胃凸的現象,是胃傳達訊息要少食,但不能不吃,並習慢食,品嚐各種食物的原味之美。 胃之大脈與心相連,當胃不舒服時,心臟律動紊亂,胸悶、人甚至會昏厥。 天氣悶熱,動作放慢、甚至不時停住,讓不動自在的感覺引導清氣浮出。 天氣悶熱反而容易感冒、血壓低;心火旺也會刺激胃火旺,眼屎多,口腔味道也重,也容易引起疝氣、痔瘡。 水份補充周延,下午 3:00 至 5:00 乃為膀胱經主為,大量飲水吧! (延伸閱讀:每天要喝多少水才會瘦?研究證實:喝水能增加基礎代謝率、改善便秘) 排解暑熱,補充水分避免中暑 暑氣盛,升火,意思是屬火的心臟因熱而工作壓力大,會造成屬金的肺臟吸氧困難;同時,如果土(胃)生金(肺)在過程中不理想,肺氣呈虛、虛則衰竭,尤其是易中暑的人。 體熱無法生水時,身體就缺水,就出問題。 膀胱經的水不足時,年長男性需留意攝護腺腫大、結石,年長女性則應留意膀胱炎、尿道炎。 此時節的中暑,出現症狀大多是胃痛、胃不舒服、沒胃口、想吐、拉肚子、頭暈。 留意不要讓身體內燒,汗流不出來,造成流冷汗、嘴唇變白,低溫高燒熱衰竭時,五臟六腑很容易受傷。刮背痧與拍背、再拍委中穴,可以散熱,預防中暑。 大暑後的 3-5 天,若有以下的身體狀況:拉肚子、嘔吐、打嗝、排氣、咳嗽、流鼻涕、有痰、膝蓋或大腿周邊出疹子、類似痔瘡般出血絲、肌肉痠痛⋯⋯ 這是身體還有能量把體內的熱、溼排出的現象,無須擔憂。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讓自己在盛夏開花的紓解法 建全的脾胃有如好土會幫助屬金的肺運作平穩,如果此時時常咳嗽,喉嚨不舒服即是證明過去喝冰水、吃冰、吹冷氣,以及喝水方式或時間不對,脾傷了。 紓解法: 拍脾經、胃經,去脾溼、助運化(請回去重新看一下經脈圖) 現在刮【三陰交】是最好清出垃圾的時間。 每天拍腳,從膝蓋拍到腳踝。小腿外側有胃經,內側有脾經。 左、右腳各拍 100 下。 既然大暑時節植物受熱雨加持而狂長;那麼人類的我們也會在此時受惠於這熱度,骨骼因日照而愈加堅時,練天氣燥熱、人心煩躁,尤其脾胃不好人,脾氣不好、容易駡人、生氣、嘔氣⋯⋯ 要讓自己心安定,不多說、不回嘴,就用微笑回應。 大暑是放暑假休息的時節,此時正是練內功大好時機,練「忍」、「耐」、「慢」、「讓」四大功法;饒了他人,連著饒了自己;忍熱、耐熱、慢行為、讓人成就。 (你會喜歡:【真實手札】覺察悲傷與焦慮:溫柔照顧共生的情緒們,記錄生活的幸福感)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怎麼讓自己慢?先停喝咖啡,戒糖,有事情都不要急著做決定。 有意識的提醒自己慢下來、靜下來。深呼吸,吐氣、吐氣、吐氣,把燥氣導引出去,少說話。 不要讓躁火燒掉生命中美妙的樂章,再美妙的事情,脾氣一來,就不見了。 盛夏,是一年中萬物成長最快的時節。 夏天很快就要過去了,把握時機,利用太陽的熱能與光明趨走陰濕衰弱,讓骨骼堅健,肌肉柔韌,皮膚發亮;讓自己開花。 下一個節氣是立秋。起床前,感謝身體陪我們同行。 July 24, 2022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M1iDrxV

2022年7月22日 星期五

為你挑劇|《媽,別鬧了》:面對愛人告別,我們不必「放下」,而是好好「收納」 https://ift.tt/IWyijCD Yishin 2022 年最深刻的台劇《媽,別鬧了》,喜劇開場,動人結尾,獻給這世界所有曾失去摯愛的每一個人:我們不必「放下」,只要好好「收納」。(溫馨提醒:內文劇透,請斟酌觀看!) 有人說,《媽,別鬧了》是大女子成長列傳,關於失婚的、失戀的和失意的女子,她們如何在生活之中,重新長出追求幸福的翅膀。 也有人說,《媽,別鬧了》是一部女性可以真正做自己的影集,享受性愛不關緊要,被渣數回不無理取鬧,失婚改嫁也沒什麼大不了。 但我總覺得,《媽,別鬧了》是一齣關於「告別」的影集。它細膩地描述每一個告別的場景,那些我們失去父親、失去丈夫、失去摯友的瞬間,以及在那之後,所有漫長的告別。 深入生活之中,彷彿那人仍然存在,在改不了的習慣裡,在扔不掉的舊物堆中,在無數次牽著老舊摩托車,前往維修行的路途上;在清晨、在深夜、在每一個想你的瞬間。 圖|Netflix 提供 關於告別,我們談的不多,一旦談起,也總是有點抽離,有點無動於衷,假裝泰然、故作瀟灑。 於是《媽,別鬧了》與觀眾們一起見證告別,用的是最具生活感,因此也最真實的方式。告訴我們五年很長,但還不足以讓我們忘記一個人;五年也很短,因此仍然想念,也無傷大雅。 如果你仍然覺得,愛的反面是失去,那麼看完《媽,別鬧了》,你會開始明白,原來愛的反面,是永恆的思念。 (延伸閱讀:家人告別練習題:你走之後,我才後悔沒能給你一個擁抱) 如果今天是你的最後一天,你會想要怎麼過? 故事裡,用純白的背景、諮商的幻象,來描繪與亡者的對話,那是很美的暗喻。 媽媽玫玫、姊姊如蓉、妹妹若敏,或依序、或同時來到純白的房間,向死去的爸爸光輝,講講自己的心情。 向死者的傾訴,是東方文化裡頭很重要的一塊,《媽,別鬧了》全劇以父親「不在場的在場」,陪伴三個女子的成長之路,細膩地描繪了作為父親的放不下,以及作為妻子的捨不得,和作為兒女的忘不了。 爸爸光輝作為家庭的中心,多年來在三個女人之間拉扯,他是傾聽者,是安定的港,是心靈的支持。 圖|Netflix 提供 5 年前的一場意外,爸爸無預警地因偶發性心肌梗塞倒下,從此離開母女們的身邊,於是三個女孩(光輝在劇裡,總是稱「家裡的三個女孩」)被迫長大,在一個沒有父親與丈夫的世界闖蕩。 想談戀愛的媽媽、拒愛情於千里之外的姊姊,以及養壞渣男的妹妹,從療傷到療癒,從頭到尾,《媽,別鬧了》描繪的都是一個如何說再見的故事。 「我最親愛的妳們,什麼是你們生命中最大的遺憾?一段無法好聚好散的愛情?一個就差一點就成功的夢想?一種無法享受孤單的個性?誰沒有自己的遺憾呢?幸好,失去的友誼還來得及挽回。不要忘了,藏在綽號中最真實、最無謂的自己,勇敢爭取你應得的吧,在有限的生命裡,別讓遺憾繼續。」——爸爸光輝 遺憾是什麼?遺憾是,我們老是在想,假如我知道今天就是你的最後一日,我便會更加珍惜你。 圖片|Netflix 提供 編劇用了整整一集的篇幅,以爸爸光輝的第一人稱,回看生命停止運轉前的 12 個小時。 那天,一切如常,正如同我們曾經活過的每一天——早晨與太太的健走,市場買菜,送大女兒上班,與小女兒的對話。 再自然不過的生活描寫,當觀眾們帶著「最後一次」的濾鏡,一切都像極了告別。 最後一次送大女兒如蓉到學校上班,摩托車停在校門前,朝遠去女兒的背影喊了一聲「陳老師」,如蓉回頭問:「幹麻這樣叫我啊?」光輝笑著回道:「爸爸也想這樣叫叫看啊。」 畫面裡,姊姊如蓉與爸爸光輝的最後一次凝望,彷彿在說著:「那是爸爸第一次這樣叫你,也是最後一次了。」 在劇中,我們擁有上帝視角,於是感知放慢,使陳光輝生命中的那一日,看起來一點也不平凡,一切皆有意義。 (延伸閱讀:家人告別練習題:你走之後,我才後悔沒能給你一個擁抱) 然而當現實裡頭,沒有上帝視角的時候呢?我們與誰的最後一日,不總是「咻——」地一聲疾駛而過?我們甚至來不及告別,來不及道歉,來不及意識到,我們有可能,再也不見。 於是,爸爸的口白,帶著溫柔的嗓音,意味深長的提醒:「如果,今天是你的最後一天,你想怎麼度過?人生,是一場漫長的告別,請把握,所有相遇的時刻。」 生命裡有太多的來不及,所有的失去,無論時間給予我們或長、或短的時間,對每一個人來說,它都仍是一場始料未及的意外。無常與有常之間,是所有數不清的日子,或注意或無意,我們時常會錯過好好去愛、靜靜聆聽、好好再見的時機。 於是,我們得花更多的時間,也許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十年,也許一輩子,去練習告別。 圖片|Netflix 提供 你可以花任何你需要的時間,練習告別 「即使,大家都知道,這是我們共同的結局,但真正發生了,每個人卻依然覺得是,一場意外。說走就走,或許是一種約定,不說再見,突然消逝,沒有什麼是永遠不變的,無論你是虛擬世界推崇的皇后,還是真實世界沈默的凡人,我們正在一個變動的時代,無常就是日常,你們只要明白了,我就,一直都在。」——爸爸光輝 《媽,別鬧了》掌握了很好的節奏,笑中帶淚,平凡卻又令人心碎,生活裡頭交織著荒謬、爭吵、無理取鬧、失落以及各種隱晦的情緒。失去的父親明明不在,卻總是無所不在,這是所有曾經失去摯愛之人,所熟悉的日常。 我們常駐足在某間熟悉的小店前,想起與誰來過;我們曾經上一秒在笑,下一秒因為路旁店家播放的一首歌曲,泛起了淚光。 我們也時常,一如劇中如蓉與若敏一樣,播放從深櫃處挖出來的錄音帶,嘻嘻哈哈地取笑彼此小時候的胡鬧,轉瞬爸爸的聲音從錄音帶中播出,世界又再次凝結。 圖片|Netflix 提供 死亡就是如此,伴隨在我們生活中的轉瞬一刻,我們仍然過生活,仍然感知美好,仍然用力地工作,但不可否認的,生命是一場漫長的告別。 失去的痛感,是一種無形的陪伴,有時很暖、有時寂寞、有時熟悉,有時抽離,而有時,卻感覺釋懷。 蓉蓉:「時間過得好快喔,爸都走了快五年了。」 小敏:「還沒啦,是 4 年又 356 天。」 蓉蓉:「幹嘛記得那麼仔細?」 小敏:「沒辦法,我到現在都還是記得好清楚喔,我連那天空氣裡悶悶的感覺,到現在都還記得。」 《媽,別鬧了》將失去至親的日常,細膩地刻劃,沒有灑狗血的大哭大鬧,沒有如行屍走肉地蹉跎度日,而是真實地呈現——對呀,我們也都曾在打開家門的那一剎那,明知他不在,卻還是想喊一聲:「爸,我回來了。」 圖片|Netflix 提供 於是乎我們知道,無論你需要花多久的時間,練習與一個人告別,你都有權決定你自己的時限。 玫玫看似淡然,風塵僕僕地,就想為自己的下半生找個伴,然而我們知道,那卡被靜置在房裡五年的粉色皮箱,是玫玫塵封的記憶,她不敢打開。 直到摯友小金因癌症離世,她為自己辦了一場告別式,用自己聲音,告訴好朋友們:「妳們,不管有老公、沒老公,都別太想我,想想自己還有哪沒去冒險,好好地走,也祝我好好地走。」 從來沒有一齣台劇,願意花這麼長的篇幅,溫柔的視角,療癒般的口吻,振臂的一巴掌,去好好地談論死亡。 談論生命步入下半場的女性,如何面對失去摯愛、失去摯友,面對尚未獨立的兒女,以及獨立追尋自己的幸福。 (延伸閱讀:「老了我想住在圖書館」夢幻的人生下半場:荷蘭高齡住宅長這樣) 這是結束,也是開始 劇裡有很多細節,非常瑣碎,但相當共情。 小金死後,男朋友陸易拿著小金留給玫玫的 CD 來給她,玫玫看著陸易開車駛離,陸易從後照鏡看見縮成一團、站在原地哭泣的玫玫。他停下車,回頭跑了過去,抱住了她。 總覺得,這個橋段特別令人動容的原因,在於人與人之間如何共享悲傷,共同思念,彼此安慰。 陸易拍拍玫玫顫抖的肩膀,輕聲且溫柔地說:「小金說,玫玫啊,不要哭。」 於是留下來的人,在這個時空中彼此觸動,因想念而生力量,好似悲傷有人共享,承擔就能少一些些。而共情與理解,可以化為喜悅,好似在說:看啊,我們一同深愛著,多麽令人感到幸福的一刻。 圖片|Netflix 提供 人類的互相依存,就是為了此刻,我們共享相同的情緒,思念著同一個人,而仍可以一起活著,好好的活著。 「小金,我希望很多我們可以一起完成的事情,我有勇氣自己一個人去完成,我會加油。」——陸易 「每個人生,每段關係,每一種快樂與悲傷,每件商品,都有屬於自己的製造日期,跟保存期限;徹底看清愛情的那一刻,永遠混合著困惑、恐懼、期待,跟驚喜,因為這是結束,也是開始。」——小金 光輝離世 5 年之後,摯友小金的離開,提醒了玫玫生命的延續,有它的無常與限制,我們可以持續思念,但也別忘了追尋;我們可以時感脆弱,但不能止足不前。 告別是生命沈重的功課,但告別亦不是只有悲傷,它有時像春日暖陽,有新生之意;有時是炙熱的炎夏,記憶帶我們回到他的身旁;又有時,像是溫煦初秋,在夢裡想像有他的環抱;有時,是冷冽寒冬,誰也止不住此刻的悲傷。 因此,告別是立體的,是生命的一部分。玫玫領悟這一點,她打開光輝臨走之前,為他整理的行囊,搭上飛往澳洲的班機,去追尋人生下半場的愛人、伴侶與永遠不嫌晚的青春。 圖片|Netflix 提供 在夢裡,臨走前的玫玫與光輝,一起並肩站在客廳,光輝笑著送行。她們攜手跳起了華爾滋,光輝說,玫玫靜靜地聽。 「玫玫,我給了你一個家,給了你,一個相伴 35 年的先生,還給了你,兩個可愛的女兒。然後,我給了你,我的死亡,我給你地圖,我給你行囊,而我最想給你的,是一雙翅膀,讓你從我的世界飛出去,謝謝你,讓我的人生這麼美好,我們下輩子見。」 他沒有不在,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面對死亡,人們常說「放下」。然而《媽,別鬧了》所談的死亡,裡頭深意,並非「放下」,而是「收納」。 挪出一個空間來,把他們收好。 日常每一天,我們仍能在熟悉巷口,嚼一口紅燒肉,迎接沿途風景,獲得欣喜消息的任何一個時刻,感受到他的存在。 收納的寓言是「我仍然很珍惜」,用生命當作承接思念的容器,然後帶著即便沒有你,我仍能好好生活的勇氣,去擁抱接下來的生命。 我們能夠感受到,這世界上有很多情感,有它的共時性、有它的共情性。例如羅柏身上交疊著光輝的身影,他們的愛有相似也有相異的地方。留下來的人,帶著離開之人的愛的方式,去面對這個世界,與世界的互動回饋給我們,也會存在著熟悉的景象。 圖片|Netflix 提供 一如,我以父親愛我的方式愛人,我便在這愛裡,感受到父親溫煦的氣息,因是父親教會了溫煦的愛; 我帶著摯友的忠誠去牽引每一段友誼,我所有友誼,仍然會至交的親暱,不背叛的忠誠,永恆的分享,陪伴,和念想。 把愛好好收納,無論需要多少時光,那是每一個人的課題。它很艱難,需要時間,但可以確定的是,它不只有悲傷。 全劇終,陳家把老宅給賣了,原先姊姊如蓉不同意,她對家充滿了物理的依戀,然而媽媽拍拍她的肩,說:「蓉,爸已經不在這個屋子了,在這裡。」 玫玫雙手平放在心窩,好似在說:親愛的,別擔心,爸爸沒有離開,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圖片|Netflix 提供 我謹以這部 2022 年最深刻的台劇,獻給這世界所有曾失去摯愛的每一個人,如果妳是玫玫,請放心追愛;如果妳是如蓉,請別急著放下,好好收納;而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妹妹小敏,我想以全劇最終,小敏再次撥通爸爸手機,含淚傾訴的自白作結。 「我可能不像媽和姊那麼堅強,所以我一直都不敢提到你,也不太敢想起你,但是我沒有忘記你喔,我會越來越好的。」 我們,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July 23, 2022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IWyijCD

掉髮不一定是壓力大!韓網爆紅十個正確洗頭步驟:減少掉髮、改善髮質 https://ift.tt/Xm7keC5 01女生 平常會定時洗臉、乖乖卸妝,洗頭髮時卻總是馬馬虎虎,導致髮質毛躁,甚至有嚴重落髮的情況?有句話說:「頭髮是女人的第二張臉」,一起跟著韓國網紅學習正確洗髮秘訣,讓你的頭髮柔順又健康! 許多女生深受脫髮問題困擾,其實有可能是洗頭步驟出錯了! 韓國人氣 KOL 就曾在 Youtube 上分享了個人的洗頭心得,不但能減少掉髮,還能有效改善髮質。 每日都有洗頭習慣的大家,每次都被洗頭時「一撮又一撮」的掉頭髮畫面嚇壞了?就快來學習一下正確的洗頭方法吧! 韓國人氣 KOL「박소연 Soyeon」曾在 Youtube 上分享自己擁有濃密秀髮的秘訣,她表示自己的頭髮屬於細軟型,卻依然能保持濃密且順滑的狀態,主要方法是每天正確地清洗頭髮。 這樣不但能預防脫髮,還能改善髮質,目前她的洗髮教學影片已經有超過 80 萬點擊率,立即看看當中減少掉髮的正確洗頭步驟要訣!洗頭前的第一步,更可能是九成人都忽略了沒有做? 圖片|ppsoyeon @ IG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圖片|01 女生 韓國人氣 KOL「Soyeon」分享更多洗髮小貼士: 1. 建議最好每日都洗完頭再入睡。 2. 每日洗頭,能清洗外出後積聚在頭皮和頭髮上的灰塵和代謝物,如果不把這些灰塵和代謝物清洗掉的話,它們會將毛孔堵住,髮根容易變得脆弱。 3. 千萬不要用過熱的水洗頭,因為熱水刺激皮脂腺可能會引起頭髮出油,也對髮膜、護髮素的功效有所影響。 4. 洗頭與卸妝一樣重要,除了注重皮膚管理之外,頭髮護理也至關重要! 本文授權轉載自 01 女生,原文詳見:洗頭時大量甩頭髮?韓國人氣 KOL 正確洗頭步驟 80萬點擊率實用好評 July 22,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Xm7keC5

巨星也是母親!《席琳狄翁外傳:愛的力量》角色衝突常在,生命最重要的事只有自己知道 https://ift.tt/RpvwK8L 小妮子 電影《席琳狄翁外傳:愛的力量》帶出席琳狄翁在巨星光環之下,如何平衡妻子與母親的角色,最重要的是,如何持續地愛自己? 記得學生時代,唸書唸到疲倦時喜歡播放激昂的曲目,而鐵達尼號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便是其中一首,也因此認識西洋美聲天后席琳狄翁。 近來,傳奇音樂人傳記電影深受大眾青睞,瓦萊麗.盧梅希(Valerie Lemercier)在電影《席琳狄翁外傳:愛的力量》取得席琳狄翁(Céline Dion)本人授權,自導自編自演電影,並參考《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及《火箭人》(Rocketman)兩片的製作。 電影中以改編版本的女主角艾琳(Aline)窺探席琳狄翁一生,由瓦萊麗.盧梅希本人,詮釋從少女到世界天后,以及與音樂製作人相差 26 歲,不畏懼世俗的眼光,譜出真摯的戀曲,就像她的歌聲一樣堅定。 電影前半段激盪著幸福的浪花,而作為一為新手母親,最有感的部分在下半場,女主角面臨事業與家庭間所產生的角色衝突,與螢光幕前飆唱著高音,內在幽微的聲音感嘆著,想做個平凡女人是如此遙不可及。 圖片|《席琳狄翁外傳:愛的力量》劇照 工作、母親、自我,角色衝突恆常在 事業巔峰背後,走下舞台的艾琳,是如此珍視著與親密關係的支持,在大大小小的演出、簽唱會中將父親贈予的一枚小金幣當作護身符,象徵家人支持的力量為自己帶來好運。 還有從 12 歲挖掘到艾琳的音樂製作人蓋克勞德,從伯樂的相伴扶持到成為愛侶。 圖片|《席琳狄翁外傳:愛的力量》劇照 不顧母親反對,情竇初開的艾琳堅定地說:「是愛贏了。」因為相愛,終能讓她不畏懼世俗眼光,與對方結為連理; 然而,當艾琳成為母親,同時又是被歌迷、舞台所需要巨星,要怎麼切分出自己,好好給予孩子,甚至能愛自己?成為艾琳一直在調適的課題。 「我是一個很普通的女孩,有時候我什麼都不想做,我會彈奏音樂、喝酒,和我的媽媽、我的姐妹、我的兄弟們,但我必須考慮我的職業,我是一個當紅的歌手。」--《Ordinaire》席琳.狄翁 世人會說席琳.狄翁一生順遂,然而,這樣的她也免除不了女性角色的矛盾衝突,在《Ordinaire》唱出流行歌手與平凡女人之間的掙扎。 (專訪推薦:從母語音樂玩到小米酒 NFT!專訪阿爆:多元共融就是一起玩,不用怕出錯!) 在現實生活中,席琳狄翁曾經在受訪時說過,知道自己擁有小孩時,當下浮現的念頭是:「我不要再唱了!」她經歷不孕,得來不易的孩子,她害怕就這麼錯過孩子的成長與笑容。 在電影中更將她內心的衝突刻畫入微,即便歌唱生涯扶搖直上,事業發展順遂,面對緊鑼密鼓的工作行程,艾琳與丈夫經紀人搭乘保母車奔波,在各大演出、採訪之間來回多年,沒能擁有太多屬於自己的時間。 的確,群眾需要高音天后的歌聲撫慰,同樣地,自己的孩子也需要母親獨一無二的陪伴關愛。 不論是到達多麽巔峰,​​於事業之外,我們都是普通女人,多少母親的掙扎與矛盾,不論是為了生活奮鬥,又或是堅持理想,都不忍心錯失見證寶貴的生命成長。 圖片|《席琳狄翁外傳:愛的力量》劇照 電影中透過艾琳返家幾次的鏡頭切換,描寫完親骨肉從嬰兒到青少年的成長,不禁讓人感慨,生命成長的倏忽即逝與不可逆。 如今的我,作為一位新生命的母親深感共鳴,角色衝突恆常在,或許無法真正來消除,許多時候只能與之共存,滾動式的調整,鬆綁傳統框架並保持彈性。甚至偶爾出走任性一下,放掉任何為滿足他人期待所為的,學著捍衛內在的聲音。 知道自己正在為了什麼而努力,知道自己能為所愛投注些什麼,如何尋找內外在資源,在有限的生命中陪伴摯愛。 在電影中,艾琳在沒有工作的空檔帶給孩子高品質的陪伴,甚至也曾背離群眾為自己任性的出走。 真實世界中的席琳.狄翁,在受訪時曾提到自己安排孩子在家自學,讓上課時間彈性,以便讓孩子能共同踏上巡演的旅程彼此相伴,不至於錯過孩子的成長時刻。便是這麼一回事,在不同角色之間,以不同的方式付出愛。 (延伸閱讀:菁英媽媽想上班,仍然有困難?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 記得生命的有限性,真正重要的事只有你知道 人物傳記電影除窺探傳奇的職涯,更大的啟發在於,那些生命中真正重要的究竟是什麼?在電影中也呈現出女主角艾琳在表演中倒嗓、摯愛的父親離世,叱吒全球的歌后也同樣面對著角色衝突以及生命、身體的有限性。 而作為更平凡的人們,是否總想窮盡所有的能量來自我實現些什麼,也一直陷入這樣的迷思,必須很努力必須把發條上緊。 而這樣緊繃的自己,心也跟著收束起,沒有空隙容納愛的眼光,更別說是讓愛流動,使人容易忽略重要的關係,重要之人、物甚至是自己與身體的關係。 「真正重要的眼睛是看不到的,只有用心才能看清一切。」——《小王子》 在日復一日的行程表中奔走,少了能夠用心感受生命的時間,可能許多時候我們也可以停止無意義的掙扎,讓自己慢下來,心靈洗滌一番,也有機會看見最重要的東西。 (你會喜歡:玫瑰不只是愛情,也是你拿歲月澆灌的所有事物 專訪鄭麗君再譯《小王子》:記得自己也是玫瑰) 圖片|《席琳狄翁外傳:愛的力量》劇照 親愛的,如果你對生命總感到迷惘與自我懷疑,受到世俗價值的框架與束縛,是時候打開你的心去感受,人生真正重要是什麼呢?你所追求的任何成就,是否都因為親情、友情、愛情而有了意義。 你所珍視的,是你認為真正重要的,當你在閱讀自己的生命軌跡,少一些評斷、少一些盲目的追隨,多一點好奇心,不斷地去扣問:「對我來說生命中重要的究竟是什麼呢?」照顧好與你相關那些有限性的生命,包含你自己的。 ​更多伴侶關係|自我關係|工作關係議題,歡迎至 IG 看更多: July 22,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RpvwK8L

2022年7月21日 星期四

DEI FAQ|老闆不提供產假,引發英國 TikTok 離職潮:打造 DEI 多元共融,吸引人才的五個必知 https://ift.tt/OeQfpw4 Yishin 當我們以為「多元」、「平等」、「包容」已然成為普世價值的今日,現實仍會賞以無情巴掌,響亮地從世界的那一端,傳到世界的這一端。 《金融時報》報導,TikTok 倫敦因其員工與中國高管間的「文化衝突」,而引發一波離職潮。爭議觸發點在於 TikTok 歐洲地區電商業務負責人 Joshua Ma 於一次內部會議中表示:「作為一個『資本家』,我認為根本沒有必要為員工提供『產假』。」 TikTok 員工表示,公司文化總是過於激進、不切實際且罔顧員工權利,與英國人的工作慣例背道而馳,那些令人費解的目標與期望,使得員工需經常性工作超過 12 小時,從「早餐時段」工作到「晚餐時段」,無條件的加班只因為「晚上直播更成功」。 針員工回應,TikTok 回應,他們正在大力投資並擴大資源、結構和流程,以支持積極的員工體驗。 《金融時報》以「文化衝突」為倫敦 TikTok 擴張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TikTop 之所以在英國市場踢到鐵板,並不是因為資金缺口、商業模式失敗、亦不是市場競爭,而是對於職場 DEI 議題的漠視。 在多元、平等、包容(DEI)被視為基本人權的當代,以 DEI 原則作為企業基本 DNA,不再只是為了趨吉避凶,而是攸關到一間企業能持續茁壯,如果建立一穩固且長青的企業是每一個人的願景,那麼 DEI 便不只是打高空,建立形象、落實社會企業責任的手段,而是公司持續成長的關鍵策略之一。 圖片|Photo by Tim Mossholder on Unsplash Q1:究竟什麼是職場的多元、平等、共融(DEI)? DEI(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意指多元、公平及共融,過去女人迷常以「多元共融(Diversity & Inclusion, D&I)」來進行相關議題的溝通。 現在談這個議題,對於企業老闆、主管、人資,是為時過早,還是為時過晚? 讓我們先從一個簡單的例子說起。 後疫情的大缺工時代,從世界各地蔓延開來。早在 2021 年八月,《紐約時報》報導了星巴克、沃爾瑪大缺工的消息,數據指出,即便當時美國每月失業率高攀至 6%,但實際的求職者仍缺少數百萬名。 既然失業率居高不下,為什麼還會出現「缺工」情況呢? 在經濟層面,疫情期間美國政府每月提供的失業救濟金遠高於基層員工原先薪資,因此許多人寧願在家領救濟,也不願回歸職場;而在心理層面上,疫情給予各行各業從業人員「重新整頓」的機會,人們開始從薪資結構、不正常工時、職場環境帶來的心理傷害等各處重新思索工作的本質。 一場疫情,令大家開始覺醒,究竟自己這麼拼命的工作,是為了什麼? 那些我們曾經認為理所當然的工作環境,是否存在著調整的可能性? 甚至,我們有能力、有權利去追求一個更好的職場環境嗎? 圖片|Photo by Asael Peña on Unsplash 面對「員工覺醒」所導致的離職潮,企業如何永續、如何轉型?如何打造具有韌性的組織?將成為留任優秀人才的關鍵,而 DEI 政策能夠從底層開始,逐步堆疊員工對於公司的信任。 面對所謂的職場轉型,HR 與主管也許會說:公司營運數十年,體質已定,調整困難。 但事實上:即便從長期來看,落實 DEI 政策難以一蹴可幾,但我們仍能從小處著手,步步經營。 以《紐約時報》針對美國通用汽車、亞馬遜、蘋果、星巴克、沃爾瑪等企業在疫情後的招募現況調查為例,可整理出三個切入點: 提升薪資競爭力:從薪資結構著手,在相同的職等及職能下,給予合理且公平(甚至高於市場行情)的待遇。 創造友善職場:提供帶薪生理假、彈性工時、遠距辦公、居家辦公、辦公室托嬰等相關福利。 提供員工成長機會:如全美最大零售商沃爾瑪為旗下兼職、全職員工 100% 支付線上大學學費,免費提供十所大學工商管理、供應鏈等專業學位課程。 以上三點,僅是企業執行 DEI 政策的一小部分,但對於相當多公司而言卻是向前邁進的一大步。 (推薦閱讀:DEI 策略間|耕耘十年功,炎上十秒鐘!讓女力耕耘被社會看見,企業可以這樣做) 2021 年至今,全球缺工仍頻,許多企業以「物質」作為誘因,加薪、獎勵、提供設施,期待藉此招募到更多新兵。例如,台灣自動化零組件大廠上銀科技提供員工獨棟宿舍、運動休憩區,有如豪宅般的員工宿舍,申請即入住,出奇招搶人才。 然而比起實質的「資源」,DEI 政策更傾向於建造無形的「環境」,一個願意給予平等發展、多元對話、公平互動且開放交流的工作環境,它的拉力有時將會比砸大錢做硬體投資來得更具效益。 從反面來看,近日臉書創辦人祖克柏喊出「有些人不配待公司」口號,並限縮 Meta 員工福利,取消員工免費洗衣、延後晚餐時段、減少新人招聘,大舉的取消福利,不但使 Meta 形象一落千丈,各種策略失誤也使它成為近期矽谷科技巨頭中股價跌幅最大的企業。 《紐約時報》以「臉書員工享有奢侈福利的時代已經結束」來形容,甚至在過去幾個月蟬聯「人們最討厭公司」榜首,可見長年「金絮其外,敗絮其中」的營運策略,加上市場風向的轉變,企業一旦遇劫,更容易一落千丈。 畢竟,房間可以換,但有責任、信仰、信任與愛的地方才是家,工作職場,亦是如此。 (年度回顧:2021 年度 DEI 大事回顧:從東奧到跨性別者性別認同,看見多元、公平與共融) Q2:什麼是職場多樣性 / 多元(Diversity)? 為什麼我們的職場需要多樣性(多元)的組成? 想像一下,當這個世界愈加變化多端,你的用戶、客戶不再向過往僅局限於某一個特定地區和領域,科技發展、需求催生各個產業開始解構,很多過去從未想過的「競合關係」也正在產生。 在這種情況下,公司的人才若僅局限於既有族群(舉凡特定性別、職能、背景、學歷⋯⋯),該如何面對這個多變的世界? 擁有越多元人才,企業便可以具備更大彈性,面對更變化多端市場的時代已經來臨。對於企業來說,人才多樣性的背後,是更無可限量的商業可能。 透過數據佐證也是如此,根據麥肯錫調查報告可知,種族、族裔多元化排在前四分之一的公司,他們獲得高於其產業中位數的報酬率可能性多了三成 ;而具多元性別的公司獲得更好報酬率的可能性則多了 21% 之多。 圖片|Photo by Hannah Busing on Unsplash 所謂職場多樣項,我們可以簡單地分成幾個類別來看: 生理類別:年齡、外貌、身材、性別、種族、性傾向、性別認同等。 文化類別:國籍、階級、成長背景、教育、意識形態、政治傾向等。 專業類別:學歷、經歷、年資等。 性格類別:興趣、性格、偏好等。 一個人身份的多樣性體現在許多面向,可能包含社會性的種族、性別認同、性取向、宗教、國籍、體型、年齡、身高等差異,同時亦包涵情感取向的各種偏好與意識形態。 除了上述「物理上」的多樣性之外,職場多樣性 / 多元性還包括感知層面的多樣性。 因為我們知道,一個人不可能只有一個面向,他的內在仍有「外向者 / 內向者」、「善社交的 / 不善社交的」、「嚴謹的 / 鬆散的」、「邏輯的 / 天馬行空的」差異,工作場所如何敞開各種可能性,歡迎不同身份、背景、性格、取向的人共同參與,這才是職場 DEI 中所提倡的多元價值。 (猜你想看:DEI 策略間|企業想多元招募,卻怕被誤會歧視?降低「無意識偏見」,HR 可以這樣做) Q3:什麼是職場公平性(Equity)? 所謂公平,指的是公司、組織、部門無條件地給予所有人公平的待遇、機會和進步的空間。 這是協助企業裡每一位員工完成自我實踐、肯定努力、創造收穫的關鍵。而這也正是 Y 世代及 Z 世代工作者尋找工作的必要條件。 職場公平性要求組織「發現」且「消除」過往員工們充分參與公司制度的阻礙,例如女性晉升的困難、職場性別 / 學歷同工不同酬問題、男性不被准予育嬰假等不對等權利。 除此之外,公平會影響誰可以獲得晉升機會,以及員工是否能於工作中獲得價值感、成就感,因此工作中的公平對待是必須有意識且精心設計的,領導者必須徹底地檢視公司的政策、流程和環境,以確保各個員工皆能感受到真正的公平。 圖片|Photo by Redd on Unsplash 對於企業而言,想要更接近「公平職場」,須先掌握 3 項重要原則: 消弭特權:公平意味著相同的「特權」將適用於全體員工; 正視不公平的存在:管理者必須意識到並非所有的員工都從同一個起點開始; 建立一視同仁準則:考慮到多樣性員工的需求,重新建立管理機制。 在公平性的前提下,所有的員工將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最佳水準」,他們可以感受到自己充分獲得支持、與他人擁有相同機會,即便與別人有不同的特質,仍在公司可能的發展空間,這何嘗不是一間公司最有機的成長動力? 不用靠罔顧人權、壓低成本(Cost down),不用為了檢核員工的付出費盡心機,不用建立毫無漏洞的 KPI 來「監管」員工。 具備公平性、成長性的職場,員工會主動為公司找到出路、為公司尋求獲利的最佳解方,因為他們知道,所有的付出都有「公平」的前提,所有的努力都將回歸於自我實踐,而一切的付出都受到誠懇地接納,不因你與別人不同有任何改變。 講到這裡,一定會有人好奇,究竟所謂的「公平(Equity)」與「平等(Equality)」的差異何在? (研究發現:女人迷 DEI 職場千人大調查|逾 7 成受試者表示:職場仍對 LGBTQ 群體不友善) Q4:公平(Equity)與平等(Equality)有何差異? 平等指的是「每個人被分配相同的資源」去獲得機會、完成任務。也就是說,不管你是誰(高、矮、胖、瘦、性別、性傾向、種族、學歷、身體陰晴圓缺⋯⋯)都有機會獲得相同的資源。 公平則是指「根據每一個人不同的情況」來去提供機會、資源和所需的協助,以讓所有人的競爭都可以基於一個公平的原則。 由此可見,公平(Equity)所追求的並非一個齊頭式的平等,因為齊頭式的平等有其限制,每一個與生俱來的條件不同,因此你需要根據每一個人的狀況,來選擇給予不同大小的階梯、電梯、手扶梯,好讓他們爬坡的難易度趨近於一致。 公司一旦可以制度性地解決「不公平」以及「落差」,讓各個員工都可以在最適切的位置上獲得必要的資源,那麼他們變更有可能有更好的發揮,對於公司而言,提供平等的條件與環境,將會有助於刺激人才發揮其最大的效力。 Q5:什麼是職場包容性(Inclusion)? 很多人會問:如果我們的職場已經具備「多樣性」了,那麼是否就能自然體現包容的特質? 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呢? 與職場的「公平性」一樣,所謂職場中的「包容性」,它也是一種有意為之的行動。 作為現代職場的一份子,我們要深知:員工並不只是付錢來完成工作的工具,強人政治(主管、高階管理者說得算、不管別人意見)的公司,最終只會走向滅亡。 沒有一個員工會願意給予不具「包容性」的公司具體的建言,在這種上下左右之間沒有建立起信任關係的組織中,人會開始墮落於改變。 當「反正我說什麼老闆也不會接受」、「反正大家都在混,我也混一天是一天好了」成為常態,企業 / 組織營運就會進入某種惡性循環。 你應該可想像,一個組織間充滿不信任,不願意積極提出更好建議,追求共同成長的公司,他總有一天將會被彼此的不信任拖垮,當這樣的氛圍逐漸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好的人才也會敬而遠之。 畢竟,如果有所選擇,沒有人願意在一個不具備「包容性」的職場環境工作。 (延伸閱讀:女人迷 DEI 職場千人大調查|公司鼓勵尊重,卻超過 60% 仍放任不當性別/年齡玩笑發生) 圖片|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結論:親愛的人資、老闆們,請把 DEI 看成現代職場最重要的事! 不可諱言地,多元、平等及包容(DEI)已經成為各個政府、企業、家庭及各個組織團體中重要的元素。 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企業包括 Apple、Google、Meta、Tasla、Microsoft、Amazon 等近兩年也陸續寄出企業 DEI 白皮書,透過數據化的方式去理解公司人口組成,同時祭出接下來對內及對外的 DEI 政策。 工作場所是我們所有人一輩子花最多時間投入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工作場所的多元、平等、包容如此重要,我們為企業、為理想投入青春、注入才華、分享榮耀、取得應有的報酬之虞,我們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屏除與工作場所中的「不適」共處,這件事情究竟有多重要? 如果問我,我會說,這件事情,請將它視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來看待 細數這一生,你我將會花費多少時間投入工作、進身職場,職場 DEI 有多重要,其結論不言而喻。 July 22, 2022 at 01:45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OeQfpw4

為何會反覆感情出軌?心理師:認識渣現象的內在渴望,三個問句找出自己怎麼了 https://ift.tt/FkRu9fQ 張宇傑諮商心理師 「出軌」是心中渴望沒有被滿足的外顯行為,想要避免傷害的發生,需要了解自己和伴侶的狀態,並誠實溝通彼此的想望,才有辦法邁向健康的情感關係。 我們約在一間咖啡店。逸非常帥,183 的身高,籃球隊長的身材,媲美柯震東的顏值,男同志圈的典型天菜。 我:「說吧!又怎麼了。」 逸有些不好意思,扭捏地說道:「痾⋯⋯我又偷吃了⋯⋯」 「又?這個月第幾次?」 「第三次⋯⋯」他把臉埋在雙手中說道。 逸有一位交往五年的男朋友,這次男友並沒有罵他,相反地,他一句話都沒說,眼神哀傷、冰冷,彷彿在說:「你將要失去我了」,讓逸感到很害怕⋯⋯ 我問他打算怎麼辦? 「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不想分手,我非常愛他,但我就是管不住我的老二,遇到很優的弟弟我就是想上。但每次結束後,我就很空虛跟滿滿的罪惡感⋯⋯唉⋯⋯我是不是有病啊?我該怎麼辦?」 圖片|Photo by Honey Fangs on Unsplash 我們都知道,在親密關係的世界裡,關係外性行為(偷吃)並不少見。 有人可能會質疑:「都有另一半了還偷吃,真是渣!」我同意因偷吃而受傷的另一半,絕對會非常痛不欲生,然而如果責罵就能遏止偷吃行為,也不會渣男渣女滿街跑了。 外在表現出來的「渣」,其實內在都有很深的渴望。 到底為什麼人們會感情出軌,他們想要的又是什麼? (猜你想看:為你挑劇|《俗女養成記2》:精神出軌的爸爸,究竟是不是渣男?) 三個內在渴望,來認識「渣現象」 1. 關係渴望 愛情走久了就昇華成家人,關係能更穩固,並相互陪伴支持是很美妙的事情。然而,你們就是家人,家人間反而有許多生活瑣事需要煩惱。 親密的感受會漸漸被消磨掉,而人類還是會渴望「情人感」 ,這是長期穩定關係較難給得起,而新歡可以的。 2. 性愛渴望 性,是伴侶間的共同語言,隨著熟悉,能更好好愉悅彼此,但熟悉也成了無趣,同樣的身體用久了是會膩的(真心不騙)。 人們會持續尋找「多元的刺激」 ,來滿足不斷提升的慾望高度,也就是閥值已經提高,需要更高度的刺激才能達到滿足的概念。 3. 免責渴望 能成為彼此的守候,是很有安全感的,並且感覺到愛與歸屬感。但一直要負責很累啊! 炮友簡單多了,爽了、射了,就可以掰了,反觀經營關係是非常辛苦與不容易的。 基於心理健康的立場,我不鼓勵未溝通好的關係外性行為,因為這對自己、伴侶、親友、社會都有可能造成某些挫折與傷害。 因此,讓我們先回到伴侶關係吧! (延伸閱讀:「在一起越久,越沒交流?」無愛婚姻,比出軌更令人窒息) 圖片|Photo by Bruno van der Kraan on Unsplash 透過三個問句,聊聊彼此的狀態 1. 我怎麼了? 渴望本身不是罪惡,可能是某個內在的需求沒被好好滿足,而這不僅是在戀愛中,可能是從小到大的匱乏或不安。 例如:小明從小到大沒被好好愛著,不懂什麼是被愛的感覺,當關係越穩定,反而越焦慮,不確定這份愛是否又會突然消失。 因此,他透過劈腿,一來證明自己有價值,二來測試伴侶遇到這麼嚴重的事情後,是否還會愛自己,藉此證明自己的價值。 2. 我們怎麼了 關係絕對是共同構成的,通常一方會出事,是兩個人都有問題。可能在關係裡有長期的權力位階不對等、壓迫與控制、貶低與責罵或是暴力行為。 例如:小美在愛情裡常常是討好委屈的那個,情緒與壓力沒有釋放的出口,長期處於卑微地位,內心的不滿,轉為偷吃這種報復行為,其實是對另一半一種無聲卻爆裂的抗議。 3. 我們想要什麼? 愛情絕對要回到兩人之間——坐下來開誠布公去討論對於關係中的怨、恨、傷與憾,那些黑洞,反而會為你們帶來前進的方向。 在討論時切記,不要一看見黑洞就跳下去,先好好看著就好,黑洞有多大、有多深、有多濃,然後綁好安全繩,一起慢慢懸吊下去。 溝通彼此的渴望,絕對是刺激卻令人焦慮不安的,因此確立安全繩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伴侶執行上有困難,尋求心理師的專業協助也是種方式。 (延伸閱讀:心理測驗|日本「琉球風水」8 色心理測驗:潛意識中最渴望的是?) 圖片|Photo by GrandJete on PIXTA 親愛的,遇到另一半偷吃、出軌,絕對會讓你憤恨怨懟、悲痛欲絕,不過這常常是過去一點點未被好好處理的關係問題,疊加累積的結果。 你可以盡情去責罵,這完全是你的權利。 然而,如果你仍想將這段關係經營回常軌,你們就需要好好討論上面三個問題,並一起攜手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關係形式,這才能較健康地滿足彼此對性、愛及幸福的渴望。 July 21,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FkRu9fQ

《我的出走日記》吳斗煥:邊緣人代表了質樸與天真,是我們追逐成功時,亟欲切割的美好 https://ift.tt/sSwEIZJ 讀者創作 人們喜歡觀看影視作品,因為那不僅是幻想中的情感投射,更是平凡日常中的寫實縮影,仔細看看,甚至能在當中找回遺失已久的自己。 文|叔公 前前後後居然花了近 2 個月才把這部劇看完。 對於一部好劇來說,沒有日日夜夜、廢寢忘食的追完是一件極不尊重的事,但這真的不容易做到。 做不到的原因,不是因為它沒好到足以讓人進入忘我的境界,也不是因為捨不得它結束而刻意放緩細品。 更真實的原因是,它太過於寫實與深刻,讓人在觀看的同時,很難不下意識的將它與自己的生活相互映照。 對照後才會驚覺,自己的生活也像是一灘淤積多時的爛泥,所以每一次觀看都得鼓起勇氣,才能把這一段「強迫自己清醒的過程」給走完。 因為真的太喜歡其中的角色,於是看完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瘋狂搜尋吳斗煥。 令人遺憾的是,網路並沒有什麼文章在談論他,連官方釋出的照片都非常稀少⋯⋯唯一我最喜歡的一張,還得要小心翼翼地拍下電視的畫面才有收藏的機會。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曾出現這樣一個人 他是一名配角,形象邊緣到在人群中你會不經意地忽略他,甚至可以說,就算不小心對上了眼,你也會刻意地迴避他。 因為體型矮胖,在商場裡他是屬於那種很難找到適合自己身形衣服的男孩,穿著總像把衣服硬是穿小了幾號;因為自然捲跟濃密的毛髮,總給人邋遢、不修邊幅的形象,致使他即便修了邊幅,看來也像是不修邊幅的樣子。 他是那種會在 30 歲相親時,穿著大學畢業典禮的襯衫,用走掉的旋律哼唱著最老土的歌詞進行求愛的男子。 他是那種會在學生面前裝出兇狠的樣子展現權威,下一秒卻又在自己同齡人面前自然流露出憨笑的體育老師。 他是那種想跟冷漠的鄰居打招呼,卻被對方無視後,不落寞、不尷尬,只會覺得對方很帥的那種小粉絲。 圖片|《我的出走日記》劇照 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有一次吳斗煥身陷愛情焦慮,於是在廉昌熙下班的時間,特意站在他回家必經的路上等待,見廉昌熙接近時,就佯裝一副憂鬱又逞強的樣子在路邊顯眼處徘徊。 廉昌熙路過後,一眼識破想討拍的吳斗煥,念了他兩句,就說換完衣服去他家,於是吳斗煥就屁顛屁顛地走回家,準備起燒酒。 他在整齣劇中,是支撐著生活依然有美好可能的關鍵想像之一。 過於真實的形象,也讓人可以很自然地連結到家鄉某位久未聯繫的友人——我們都曾有過一個笨笨的、拙拙的朋友,生活在我們的周遭。 他是一個我們在意氣風發時絕對不會想起的人,卻是我們對生活感到沮喪時,腦海中會浮現的對象。 (推薦閱讀:寂寞又何妨?朋友不用多,真心相待就夠) 圖片|《我的出走日記》劇照 他代表了某種純樸和天真——那些我們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急欲想與之切割的特質。 然而,當我們在城市裡兜兜轉轉、身心俱疲,偶然想起家的時候,望見沒離開過的他,才驚覺他就如同我們內心深處,某個最真實的樣子。 在流行的標準下,我們會嘲諷他老土、單純、愚鈍,但在我們失意時,卻是那些我們曾有過卻悄然失去的特質撫慰了我們。 (同場加映:邊緣告白電影節|六部經典電影看邊緣人生:就因你不正常,這世界才如此美好) 平凡小人物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溫柔 情緒充沛對於人來說是一種天賦,天生敏感也是,天生愚鈍也是。 吳斗煥在劇中,不像幾位主角都有長篇對自己生活及內心世界的自白,他更多的畫面是拿著小酒杯,坐在一旁看著、聽著,感受著主角們的故事,偶爾一臉狐疑的搭腔,就這樣一起嘻笑著、憤怒著、悲傷著。 圖片|《我的出走日記》劇照 對遲鈍的人來說,他們並不是不會傷心難過,而是傷心在他們腦中不會停留太久。 他們馬上就可以因為別的事情而開心起來,可能是一杯燒酒、一塊油花飽滿的五花肉,或是一位老是望山獨酌的沉默鄰居,也因為這份與生俱來的遲鈍,讓他得以保留更多原本美好的東西。 他就留在我們的家鄉裡,不是說他們不想進入大城市,不想有飛黃騰達、過上高級生活的機會,而是他們會單純直觀地認為,我在這過得還挺舒服,為什麼要離開? 這樣真實的樣子,一直穩定的站在我們的身後,跟他在一起會有種安全感,一種沒有比較、沒有競爭壓力的安全感。 希望我們的生命中,都能有個像吳斗煥這樣一個美好的人,帶著我們曾有過的樸實與天真,站在我們身旁提醒著我們、撫慰著我們。 也希望世界上的每個吳斗煥,都能一直一直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著。 圖片|《我的出走日記》劇照 作者介紹|我是一個高雄人,以一個沒有晚輩的男性長者稱謂自居,希望能讓自己更親切、討喜些。 July 21,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sSwEIZJ

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小太郎一個人生活》早熟源自孤獨童年,悲傷的你也值得被愛 https://ift.tt/pXl0euT 迷誠品 動畫《小太郎一個人生活》以簡單小品的故事形式,帶出深刻的議題,你能看到故事背後談及許多社會縮影,講述著不分年齡,即便是大人,也有悲傷的權利!讓我們透過角色拆解,看見作品背後的感動之處!(文章內容含有劇透,斟酌閱讀) 2022 年初於 Netflix 上架的《小太郎一個人生活》,播出後立即掀起一番熱潮,裡頭沒有熱血的激戰,也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只是一名四歲男童的獨居故事,卻每每讓人熱淚盈眶。 觀看過程有時會讓你想起《蠟筆小新》,一個情感真摯、但擁有不屬於兒童該有的成熟的孩子,在與身邊大人互動的過程,相互探索、扶持,從那些兒童就能理解的道理,撫平旁人的創傷。 故事篇幅不長、內容也很單純,相信在你感到孤單或無助時,《小太郎一個人生活》也會是溫暖你的一個及時擁抱。 圖片|《小太郎一個人生活》劇照 你值得好好悲傷,也值得好好被愛 《小太郎一個人生活》改編自津村麻美創作的同名漫畫,講述一名四歲男童「佐藤小太郎」,獨自在公寓租屋生活的故事。 他自小沒有父母,總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學、一個人打掃居家,與我們通俗認知的小孩不同,你甚至不會記得他哭或笑過的次數,但透過他對身邊人的關懷、超乎常人的同理心,反倒被他內心滿滿的溫柔所包覆。 從一些生活習慣看來,小太郎並不是所謂的假裝堅強,只是提前品嘗了現實的冰冷,讓他學會如何在夾縫中求生。 這對我一個單親家庭出身的孩子來說別外深刻,因為環境造就我們成為生活的佼佼者,儘管外人看來很世故,但也是多虧這些過程,讓我們懂得這個世界的運作規則。 然而對於他一個小小年紀的孩子,每一次共情都讓人心疼地只想抱緊處理。 他從來不麻煩任何人,因為被家暴過的他,認為要足夠堅強才能被愛;玩躲避球時他從來接不住也不躲開,因為他想「回應」每個人的期待;當同學有吃不下的食物,他會通通幫忙吃完,因為無知的他不想再經歷有一餐沒一餐。 這些很微小的亮點,劇情都沒有明說,在第三者旁敲側擊下,才依稀顯現事態的沉重。 (延伸閱讀: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海苔熊看《間諜家家酒》:生命的困境來自「角色」失衡,不熟悉的事將帶你成長) 圖片|《小太郎一個人生活》劇照 舉例來說,動畫版裡有一集,小太郎發現鄰居「美月」醉倒在家門口後,急忙跑去買冰的飲料給她冰敷,見美月想要否認自己紅腫的雙眼。 他平淡地對她說:「哭泣並不是壞事,我不會因為你哭就討厭你。」 又後來,明明知道自己被朋友欺騙,他依然安慰對方:「你說我很容易相信別人,但其實是在下想要相信小佑,就算被背叛也無所謂。」 雖然可以理解小太郎不想成為他人負擔的那種心情,但還是希望他能夠保有一點兒童的幼稚,他做到許多連我們大人都無法抵達的諒解和從容,看似懵懂其實明白許多道理,在他一個小小的身軀的心裡,背負著生命無法承受之輕。 或許時不時就心疼旁人的他,其實也是不斷擺脫悲傷的一種手段。 圖片|《小太郎一個人生活》劇照 不求結果、不問往後;正因為日子不好過,才更該好好過 當然,《小太郎一個人生活》並非澈底的悲劇;小太郎在「清水公寓」裡認識的三位鄰居,從剛開始出於對一個小孩子的好奇心,到在彼此生活注入了一連串溫馨和趣事,也經常因種種小事被莫名拉了一把。 住小太郎隔壁的「狩野」先生尤其關鍵;初次見面那天,他隨口吐露自己也是父母雙亡的孩子,也許是寂寞的默契不言而喻,至此兩人也就形影不離, 小太郎幼稚園入園儀式那天,狩野狂奔跑去充當家長,而當作為漫畫家的狩野拖稿時,小太郎也會在一旁嘮叨叮囑著。 明明沒有血緣的兩人,情感堪比兄弟還深厚,因為他們對待彼此沒有說教或評論,僅僅是同路人在推著彼此前進, 就像小太郎痛苦的記憶支撐著他,或者我們周遭的好友和貴人,有的曇花一現、有的影響你一生,就算最終沒能伴你走到最後,至少這段路你不是一個人。 我聯想到想起一部發人深省的日劇《不良少年與白手杖女孩》台詞說過: 「大家多多少少都需要依賴他人才能過活。」 「能依賴的人越多,能做的事就更多。」 猜想狩野大概也是如此心態,別於《東京教父》各取所需,狩野守著小太郎的同時,自己也正朝著復原之路緩緩步行。 (關係練習: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矢澤愛《NANA》:世上沒有任何一種關係,可以真正定義出我和你) 圖片|《小太郎一個人生活》劇照 看淡得多少,痛苦就遠離你多少 《小太郎一個人生活》不只探討人的孤獨心理,也映射出社會真實存在的家庭問題。 小太郎分明受過極大委屈,也本該擁有極大的防備心,然而即使說不上談笑風生,他對待每個人都是全心全意信任,也許是秉持著孩子與生俱來的天真,他寧可相信你有難言之隱,也不願對抗自己所深深交付的人。 他們眼中的世界如此單純,澄澈到只剩下勇敢,勇敢想要符合他人期待,也勇敢地保持內在的良善。 至於大人們,人生著實有許多不可控制的事情,例如:婚姻、感情,有時會因為某些原因無法繼續走下去。 這並不是誰的錯,但總有人習慣將「你再這樣我就不理你」之類的情緒性字眼掛在嘴邊,並拒絕面對,令其有如毒瘤般滋長在親密的人心中,終身帶著恐懼,成為另一個壞掉的大人。 (親密關係:那些日子,陪伴我的動漫|《咒術迴戰》純愛戰士,乙骨憂太——愛,有時是世上最扭曲的詛咒,只有自己能解開!) 圖片|《小太郎一個人生活》劇照 在《小太郎一個人生活》中,雖然一定程度柔和了現實的殘酷,但狩野頹廢的生活是真的,美月遇到的約會暴力是真的,就連小太郎,一個實實在在的四歲兒童,常常聲稱自己是大人,他的無助和敏感也是人常有的。 只不過,小太郎並不以此為恥,反倒堅守著母親離開前許下的承諾,一個人努力地過好生活。 透過日記寫下每天快樂的回憶,如此,就算避不開生命的撞擊,至少能讓那一點點累積的好事情,填滿自己偌大而孤獨的人生。 常聽人說「成長」是一瞬間的事。 我更認同漫畫《咒術迴戰》裡所說:「​枕邊脫落的頭髮變多了,喜歡吃的夾心麵包從便利商店消失了,這些小小的絕望堆積起來才會使人成長。」 正因為剛開始很難察覺,覺悟的時候才更顯錯愕。 相對地,《小太郎一個人生活》節奏是和緩的,雖然人人有各自的不幸,依然可以看見人與人之間的真心,讓人感到自己沒有被全然地放棄。 回想四歲的我們是什麼模樣呢? 應該還緊跟在大人身後,時時渴望關注,因為一件小玩具就開心一整天吧? 不可諱言,因為 Netflix、Disney+ 等串流平台的誕生,令觀眾能認識更多優質的動漫作品,本次《小太郎一個人生活》便是讓人大開眼界的其一,Netflix 也一次收錄了真人版和動畫版,不妨找個輕鬆的周末,或想要好好大哭一場的夜晚,獨自窩在沙發上細細享受吧。 內容皆為撰文者觀點,非誠品立場,非經授權,請勿抄襲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長大再看一遍才懂!《龍貓》裡的5種療傷法,有通往情緒出口的暖心攻略 長大再看一遍才懂!《霍爾的移動城堡》裡的4個情感練習,讓我願意跨出第一步 長大再看一遍才懂!《紅豬》是寫實的中年倒影,有我們終將經歷的浪漫情懷與困惑無奈 July 21,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pXl0euT

挪威新規:修圖不標註就違法!32% 青少女因 IG 容貌焦慮,動刀讓自己跟濾鏡更像 https://ift.tt/eAYsOcT womany 女人迷精選 看到社群軟體上「完美無瑕」的帥哥美女照,我們看到是開心還是焦慮?尤其是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自我認同及受外界影響的成長階段,種種社群現象引發了容貌焦慮,影響其身心健康。為此,挪威通過了新規定⋯⋯ 文|陳睨 容貌焦慮(Body Dysmorphic Disorder),可以算是當代文明社會裡,因為社交媒體而加重的一種疾病。多數人難以抗衡社群和現實中,傳統且範式的「美」,被套在自己身上檢核的壓力。 不知不覺投資大量時間、心力,在變得更符合流行美,細節到微表情管理、時下妝造、增齡卻不老、各種 KOL 獨家變美的方式,都一一追隨。 單純花點時間讓自己整潔好看,其實沒有什麼大問題,真正讓人擔憂的,往往是由於濾鏡和修圖技術太高竿,嚴絲合縫到看不出來是修的,所導致長期在網路上面,瀏覽資訊的人嚴重和現實生活脫節,出現了對自我容貌「失真」的狀態。 這群人往往不承認原生長相,甚至不惜動刀子,只為讓自己跟濾鏡更像一點。 圖片|Photo by Alexander Shatov on Unsplash 《大腦與行為》雜誌中發表了一項,2022 年針對出現這些狀況的青少年,到底心理發生了什麼的實驗——〈青少年身體畸形障礙的流行病學:對其認知功能的研究〉(Epidemiology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among adolescents: A study of their cognitive functions)。 在調查了 500 名青少年男女後發現,當代學生為了容貌產生了不小的競爭與壓力。情緒障礙與身材自我厭棄的比例最高,其次是焦慮、強迫症,然後是飲食失調,其中女性的身材焦慮高於男性。 統計上,男性的不自信通常來自於面部、頭髮和鼻子,簡單來說就是怕自己不夠帥,而女生則除了臉和鼻子,尤其擔心腹部。 有這些症狀的學生,常常會重複去檢查鏡子裡自己的細節,普遍缺乏視覺上的整體性,並且會不自覺地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放大自己的缺失。 (推薦閱讀:Instagram 世代的焦慮恐慌:大家從 IG 認識我,我「看起來」能過得不好嗎?) 無獨有偶,Instagram 官方 2020 年有對此議題做過調查,發現 32% 的青少女表示,看 Instagram 會使她們在出現容貌焦慮時,更容易互相比較,使得這一切感覺更糟。 挪威政府媒體管理局,其實就跟世界各地、認為應該要對於媒體約束的單位一樣,早早的就開始關注了這件事,並領先全球,在 2021 年時以 72 比 15 的支持度,通過新的《行銷管制法》。 要求所有名人、網紅和廣告商,在線上線下的任何平面或影片文宣中,都必須標注是否修過圖、具體修了哪裡、使用什麼濾鏡、整體比例上調整的那些部分。 挪威的兒童與家庭部長 Kjersti Toppe 認為,很多人並不能夠再看到這些畫面,是直接認知真實世界的人不長這樣,只有標注出來,我們才能夠避免年輕族群受到誤會,或感覺自己不如人。 圖|VG (同場加映:如果你不曾認識真正的自己,整形或修圖不會讓你變得更幸福) 原本政府相關部門,是想要允許簡單修修膚色和瑕疵的部分,不用被打上標籤的;但是挪威當地的年輕人和官員們懇談後,建立了青年「根本不希望有任何例外」的共識。 知道廣告中的人,其實根本跟自己一樣,有小瑕疵或是不盡然完美,對還沒有發展出獨立批判,容易遭到主流意見侵襲,以及對社會的理解尚未全面的年輕人來說,完全是鬆了一口氣。 目前雖然世界上有很多國家有類似相關的法規,挪威是最嚴格,也最積極落實執行的一個地方。他們期待如果人們的認知暫且還追不上科技的進步,那麼法律就應該要最大的程度上為我們揭露,人為技術刻意想讓我們誤會的那些事。 作者資訊|陳睨,1996 年生,辯論人、接案講師、政大碩士在讀、育有兩歲女兒,目前在實驗教育機構服務。喜歡議題研究、策略思考和資訊傳達,並由此構築我的價值判斷與世界觀。提供辯論與表達、設計思考與議題分析訓練。有需要歡迎臉書上找我。 July 21,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eAYsOcT

金錢戀愛學|對伴侶唯唯諾諾,沒有自己的主見?柚子甜:在關係面前,別當卑微的戀人 https://ift.tt/Ep5LQY3 柚子甜 不管是面對伴侶或金錢,想要努力維持「對等」的關係,對於經常「以對方為中心」的人來說,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卻也是這輩子必須學習的課題⋯⋯ 我是柚子甜,一位商學院出身的心靈作家。在接觸靈性領域前,我是在商業圈打滾的國外業務,念大學就開始接觸投資理財,很早就和「金錢」的關係非常緊密。 在進入身心靈圈之後,意識到「金錢」不只是一種能量,更是一種「關係」。 我本是兩性作者起家,善於分析關係議題,而透過這樣的經驗,我將在系列文中,分享如何經營一段我們極為渴求,卻又總是捉摸不透的關係──我們和「金錢」的戀愛學。 圖片|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自從寫了金錢戀愛學之後,許多來預約心靈諮詢的案主,也好奇想了解自己的金錢議題。 畢竟「金錢」和「戀愛」都是學校沒教,但長大後和我們的生活至關重大的領域,甚至年歲漸長,在意金錢的案主反而更多了,戀愛問題則是逐年下降,不失為一個有趣的社會觀察。 這次的案主很特別,大部分說自己有金錢議題的人,追根究柢其實賺得不少,只是花得更兇。 其實一個人的金錢課題,往往不是在他的薪資單,而是「欲望大於收入」,而欲望本身就是餵不飽的深淵,如果毫無覺察和改變,被錢追著跑只是遲早的問題。 但這個案主故事卻完全不是。 (猜你喜歡:不敢花錢卻拼命打工,你也有金錢焦慮嗎?) 他已經盡力在他的專業領域裡,找到能兼顧生活的接案工作。 原本還算養得活自己,但家裡突然有經濟壓力,原本就已經盡可能節儉,不太買東西的他,就算捉襟見肘也難以負荷。 他在諮詢時提到自己的為難:「如果真的沒辦法,我可能會強迫自己先回去找份穩定薪水吧!至少先度過這一關再說。」 老實說第一次聽到他的問題,我也不曉得有什麼解法──乍看之下所有能賺的、能省的路他都盡力了,本身欲望也不高,除了逼自己去做不想做的工作,從世俗的角度好像再無其他方法可想。 但人類視角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是靈性工具出馬的時候,我於是先請案主抽出牌卡,看看他和金錢之間的能量關係。 攤開牌卡以後,我忍不住露出微笑──這,不就和我們的戀愛關係很像嗎? 圖片|Photo by petr sidorov on Unsplash 金錢戀愛學第二十三課|在關係面前,不當卑微的戀人 案主的牌卡告訴我,他對金錢的關係是非常「卑微」的。什麼是卑微? 你可以想像有些人在戀愛中,會對伴侶唯唯諾諾、沒有自己的主見,似乎隨時在等對方發落,像極了傳統女性「以夫為天」的視角。 這樣的關係一點都不少見,我親眼見過許多年輕女性,明明對外形象幹練,一遇到伴侶就什麼事都「對方說了算」。即使伴侶並不是強勢的人,他們也內建「以對方為中心」的相處模式。 如果對方說想出門,他就認為說自己想待在家,對方一定會不高興,而勉強去配合;對方說晚上在家吃好了,他會覺得沒有拖著疲憊的身子煮一桌菜,對方會失望,所以悶著一肚子的氣去買菜。 表面上大家會覺得他真是好伴侶,實際上那是以「卑微」換來的融洽──最可怕的是,那份卑微常常不是對方要求的,而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 他們心中從來沒有想過可以「拒絕」或「討價還價」,頂多就是太委屈的時候來一頓大發脾氣,但沒多久又會回到原本的位置,乖乖的配合。 久而久之,這份卑微甚至會慣壞對方的胃口,開始覺得你的配合是理所當然,而變得頤指氣使,自己當然又更不敢拒絕了。 (猜你想看:拒絕別人時會感到內疚?關係心理學:人際關係要保持「個人邊界」) 圖片|Photo by Drew Hays on Unsplash 案主潛意識裡對錢的態度,恰恰好就是如此。 父母從小只要提到錢,掛在嘴上的就是「我這樣還不是為了錢」、「為了錢辛苦是應該的」。 遇到不合理的工作分配、犧牲周末配合加班,父母從來不認為自己有選擇,在他們眼裡,工作、金錢就是「天」,他們只能在心裡咒罵,一邊百依百順地配合。 你知道嗎?金錢觀是會世襲的。 案主聽了也很吃驚地表示,這完全就是他看待金錢的方式。 即使是接到很壓榨他專業的案子,也從來沒想過自己有權利拒絕,而是告訴自己「為了錢這是應該的」。 在爭取想要的委託案時,也常常因為對方是可以決定他收入的人,而談吐變得很畏縮,更無法表現他的專業優勢,以至於好案子常常都落入別人手裡。 在他心中,「金錢」就是他要去討好、辛苦服侍的對象,才勉強能抓住的東西,從來沒想過自己可以和錢平起平坐,不用這麼辛苦去追求,那完全不在他原本的理解範圍。 「我從來都沒想過,原來自己面對金錢竟然這麼卑微!」 案主相當震撼,同時也因為找到盲點略感興奮:「如果我想要處理這個課題,該怎麼做比較好呢?」 其實任何課題光是「看見」,本身就是最大的療癒。 因為看見了,就能夠在未來重複的慣性又出現時,提醒自己「我又用卑微的角度在討好金錢了」,而選擇新的行為模式。 如果要更具體的說,該怎麼樣才能和金錢從「卑微」恢復「對等」呢? 我告訴案主,就像習慣討好伴侶的人一樣,在自己又想去配合對方時,問問自己「真的喜歡這個決定嗎?」 我是真的想做這件事,還是只是在配合對方? 如果我其實不想做,有沒有自己舒服的折衷方式,甚至乾脆拒絕? 圖片|Photo by fujiyo on PIXTA 在關係中,練習把「我」的地位拉高,習慣先照顧自己的意願,再找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 對應到金錢的話,你可以檢視自己每一筆想花的錢、想省的錢,問問自己的感受如何? 甚至對金錢卑微的人,最大的問題往往不是亂花錢,而是「該花的不花」! 適當的花錢,其實會省下很多時間和精力,例如:一台好電腦可以幫助接案者更快完成案子,就不要死撐著用常當機的二手筆電。 以及調整心態,在未來爭取委託的時候,腦中不要一直想著「對方有錢」而落入卑微的身段中,而是專注在自信展現專業,反而表現會更好──畢竟好案子都會希望託付給看起來專業又可靠的角色,氣場先弱掉,很容易就矮人一截了。 (延伸閱讀:心理師為你選書|《給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的妳》:將批判的聲音轉弱,別讓沒自信阻擋人生) 我們這一代,很多人父母都是窮過來的,即使後來經濟條件改善,一時半刻也很難改變「對錢卑微」的態度,於是我們長大之後,不由自主地就會用同樣的模式應對,和父母在同個金錢課題裡打轉。 這個故事還有個美妙的後續。 當案主很有意識地覺察,並在日常生活中改變對錢的態度之後,接二連三地遇到好幾個關於金錢的好運。他最近甚至告訴我,有一份長期的好案子主動找上門,還剛好敲在他有空的時間,讓他開心又感到不可思議。 從身心靈視角來看,擺脫了對錢卑微的身段,金錢能量自然流動,當你需要錢的時候,好機會找上門,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作者資訊|柚子甜,1987年生,政大商學院畢。原本念商從商,28歲生命出現大流,一切歸零重新開始,之後蛻變為心靈作家。座右銘是「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歡迎追蹤臉書 / Podcast 《柚子甜剝心事》。 July 21,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Ep5LQY3

「我承認,我不是一個很自信的人」專訪編舞家葉名樺:再次面對自己的弱點,非常幸福 https://ift.tt/b5qk9YW Charming BrandTalks 專訪編舞家葉名樺,她說,自己從未擁有與生俱來的自信,即便與世界一流的舞者齊聚一堂,她仍是那個靠在宿舍床沿,想著「那位學姊跳得真好,我什麼時候才能像她一樣」的那個女孩。 在當代舞蹈急於自我訴說的時代,葉名樺帶著反觀歷史的眼光,進入角色,透過人物的語言,挖掘自己、傾訴生命。她說,即便至今她仍不是那麼的篤定,自己無法成為那種很殺、很酷的創作者,享受真實,面對此刻,就是她感受身體、舞蹈自己相處的方式。 一個實體空間的形象化,帶有事件的肌理,時間的線條,一個場域裡頭有生活的痕跡,將會帶著故事的氣味,留在建築與空間裡頭,時不時,探出頭來,和我們招手。這是編舞家葉名樺走出劇場,以真實空間為創作舞台的真實體悟。 談到與身體之間的關係,名樺說,自己的確是那種傳統學舞的女孩,小時體虛,爸媽篤信跳舞健體,一把推出去學舞,從病識感知身體的存在,從律動中學會如何與之共處。 「小時候身體不好到有點不可思議,幼稚園的時候,很常吃胃乳片、照胃鏡,對身體的感覺非常強烈,常自己一個人在家念佛號,求一個不知道是誰,幫幫我,讓我學會跟這個不好的身體共存。」 身體作為承裝靈魂的容器,名樺很小就明白,身體它有感知,舞動能生力量。練舞二十載,總以為自己與身體已然熟悉,輾轉下一個階段,懷孕、生產的軀體,卻又帶來全然不同的經驗。 她說,舞者身體本就敏感,懷孕期間,自己更能去感覺各個階段中的每一項變化,身體日複一日地沈澱、擴張,包覆另一個生命,那是難以言喻地真實。 「想要真正的和我的身體在一起,生產經驗要真實,所以我堅持要來全套,」名樺性格直爽,相當愛開玩笑,她笑說:「大家都說,舞者很好生(產),但真的不是這樣的。」 花了 46 個小時,費九牛二虎之力,才終於把女兒推出自己的皮囊。名樺揉了柔鼻子,說自己當時天真爛漫,生產時最大的動力,竟是好奇大家所謂「生產疼痛」究竟是什麼意思,而一個身體擠出另外一個身體,又是什麼感覺? 「這不是從舞蹈經驗去感受身體,而是從生命經驗去延伸出來的。」名樺提到,她從未料到生產會帶給身體如此巨大的變化,懷孕後期開始,腳開始腫得和怪獸一樣,整個身體的重量向下沉去,腳也寬了,重心也轉移了:「我從小受得是芭蕾的訓練,西方舞蹈練得是讓妳的身體向上提起,提了這麼長時間,還是敵不過被生產帶出來的沈穩之力。」 真正的創作,從與夢想切斷開始 名樺的創作,是複合式的創作。 把舞蹈搬離劇場,進入真實的場域,打開文本,閱讀非虛構人物故事,讓自己進入他人的經歷、演繹他人的生命。名樺說,歷史元素的再創給了她創作的安定感,彷彿所有基於他人生命的演繹,都能幫助她更好的認識自己。 劇場中的表演,就好像要把真的事情,變成假的,然後再告訴觀眾:嘿,這是真的。 編舞家 葉名樺 回顧舞者生涯,名樺也不是打從一開始,就以編舞家的身份活躍於舞台。講起追逐舞者夢的前塵往事,她微皺了皺眉,笑中流露些微感慨,她說,台灣舞蹈環境辛苦,以前舞者要想有更好的出入,唯一路徑,就是出國。 「毫不意外的,成為知名舞團的職業舞者,也是我曾經的追求。」 名樺以中低嗓音,說起自己環遊世界尋求出入的那段經歷:「以前網路不普及,通常得定點查好,接下來的旅途就全隨緣、靠自己。當時我先生在紐約的芭蕾舞團跳舞,我借用他們舞團的電腦查好地點,自己一個人最上前往華盛頓的巴士,途經巴爾的摩,身邊形形色色各種膚色的人,我連自己怎麼在半夜抵達旅館都不知道。」 名樺對往事的描繪,幾近寫實,她說,那一趟華盛頓之旅,雖有順利拿到工作,但最終仍因與自己想像不符,拒絕後返回台灣。說起那段時間,名樺搖了搖頭,神情之中還流露出對過往自己的一些眷戀、惋惜和些許疼惜:「回到台灣,也沒想要放棄,有一長段時間,我就繼續練舞、打工、教舞、賺錢,想著要再去歐洲試試。」 第二次追夢之旅,幾乎將存款燃燒殆盡,只好向老師借了筆錢,又這麼風塵僕僕,朝歐洲飛去。 「每個城市都去嘗試,心情真的非常複雜,有時候會覺得『欸,其實我還不錯』但為什麼這份工作就是輪不到我;有時候又會覺得『啊,別人真的比較出色』我真的沒有這個機會,來來回回,也讓我覺得很累、很消耗。」名樺談起,某次途經德國第四大城科隆,獨自在萊茵河畔坐了下來,看著大河淌淌,心想我到底該怎麼辦。 「那時候就覺得,是時候該和自小的夢想切斷了,」結束漫無盡頭的撞牆,名樺回到台灣,雖沒想著放棄舞蹈,但拋卻了成為職業舞者的目標,自己究竟還能做些什麼?——就是這ㄧ個疑問,還有對於舞蹈的堅持,開啟了往後十年的編創之途。 真實裡的虛幻,虛幻裡的真實 「我以前都會說,除了跳舞,我沒有別的東西做得更好,現在比較成熟,我會說:因為跳舞,讓我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存在主義的哲學,套用在跳舞之於名樺,卻一點也不複雜。她提到,2013 年幾乎可稱之為生命的寒冬,她帶著對自己的質疑,申請了挪威的駐村計畫,在那裡,因為一場意外的大雪,成了她創作突破的緣起。 「作為一個高雄出生的女孩,在百貨公司林立的都市叢林,從未有在挪威時的感觸。在一次雪地經驗裡,很平凡的,只是眼看自然變化,我好像萌生了某種體悟,那是沒有語言的,自然打開,回台之後就想要把這樣的感受,透過作品表達出來,於是才有了《寂靜敲門》這一系列創作。」 名樺說,長久以來,劇場的規矩就是將所有真實事物,透過「再創」的方式於劇場呈現,讓這些真實場景以「佈景」的方式呈現予觀眾,「但經過與自然共鳴的經驗,我開始對於過去很相信的事物,產生懷疑,開始思考:我是否能把本來就存在於生活中的物件搬進劇場呢?」 於是「真實」呈現,成了名樺創作的標配。2020 年《牆後的院宅》,名樺將劇中人物王大閎先生的故居作為表演場景,打造虛實交錯的氛圍,透過光影藝術、東西音樂與舞姿的融合,突破既有的空間限制,打造獨樹一格的創作場景。 「要在真實場景裡頭創作,還是有它的難處。像王先生的宅院,不像在劇場有足夠的電力、空調、空間狹小,我要去考慮觀眾及表演,限制也成了我創作的一部分。對於舞者來說,這樣的表演也相當具有挑戰性,因為即使去掉了第四面牆,他仍會有意識到自己是來『看表演』的,虛虛實實交錯,你如何讓觀眾相信:嗯,這個 Moment 很真實,很不錯。」 從爬梳歷史的過程中,認識自己 名樺的作品裡,多以真實人物再現,歷史的轉譯,少有她作為自己「我是名樺,聽我說」的企圖。 「在當代創作的思維下,好像『講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包括『我怎麼覺得』、『我怎麼看』、『我怎麼想讓你知道』等等。但我其實不是這樣的人,我不太有信心,強迫觀眾去聽我講什麼、想什麼。」在闡述怯弱,闡述不安,名樺的言語中有一種篤定,篤定那就是我,即便我總是在某些時刻缺乏信心,但「那就是我」的反向自信。 她沈靜幾秒,說也許就是因為這樣,因此回看傳統、爬梳歷史的過程,讓她能夠從中更理解自己,「畢竟,如果我連回頭去看,我都無法理解的時候,我更容易對於什麼是當代、什麼是我自己、什麼是未來充滿懷疑。一路上向歷史取經的過程,比起創作,我自己才是受惠最多的那個人。」 談起創作當中最印象深刻的歷史人物,名樺想也沒想,說絕對是瑪歌芳婷。 芳婷,一位帶有巴西血統的英國舞者,一路跳到四十歲,她與小她近 20 歲的男舞者紐瑞耶夫(Rudolf Nureyev)合跳的天鵝湖堪稱經典。名樺說,即便芳婷不是以技術頂尖而聞名的舞者,但她的姿態,她進入角色的方式,幾乎是渾然天成。 「你總是會被她的舞蹈說服,單單只是她本人,就已經足夠迷人,」名樺的崇拜之意溢於言表,她說,在自己認真讀完芳婷傳記之前,並不知道自己為何受這位素未謀面的舞者吸引,「直到我看完芳婷自傳的港譯本,我才終於知道自己為何而喜歡她,因為她真的太搞笑、太幽默了。」 從她人身上的某些思想、某些特質連結自己,那稱之為共鳴,而這份共鳴,更彷彿是自己像對方的無聲傾訴,呢喃著「是啊,這世界上也有一個人是這樣想的」。 於是,名樺說,自己似乎可以從這些人的身上找到些許信心,作品基於真實的人物、故事,在真實之中亦多了一份踏實,「就好像我喜歡讀人物傳記、遊記,勝過科幻或虛擬小說,我覺得那很迷人,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存在那裡,就讓我覺得安定。」 是什麼形塑了跳舞的女人? 從失敗裡探索可能,從各種可能性裡找到轉譯的途徑;透過他人的故事剖析自己,透過剖析自己,放下成見,拾起自信,然後再多一點點地,成為自己。 2022 年,名樺於臺北藝術節新登台的作品《波光閃閃的房間》,有一段 Slogan 是這樣的: 「吳爾芙說,女人首先都該有個自己的房間。來到此刻現代,或許那會是個波光閃閃的房間,房間裡有無限可能,房間裡有著一切時空,房間裡不只有夢,房間裡還有跳舞的女人,葉名樺身體家,用舞蹈訴說一段關於生命的故事。」 問到此次創作,對名樺而言最印象深刻的過程?她笑說,印象深刻的多得是,真要說,最有感觸的是表演裡的獨白,以及重新拾起中國舞的身體。 「小時候我對中國舞這塊特沒有連結,所以大概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有次回家,就大聲向我爸媽宣布:從今天開始我只跳芭蕾,」名樺笑說,不曉得當時的自己為何能這麼篤定,但從那之後,幾乎就斷掉了與中國舞的連結。 「直到去年,在一段人物故事裡頭,做了慈禧的女官裕容齡的研究,她是中國史上第一個從西方習回芭蕾回宮,在慈禧太后前跳給她看,還被特許她將中國戲曲中的動作抽取出來,整理成著獨立舞蹈作品。」名樺講起故事,總像與之認識十多年的老友,語氣清朗,帶有一點崇拜:「為了這次表演,我再次面對自己的弱點,覺得非常幸福,我從來沒想過自己這一輩子還有機會,可以有向中國舞說『我跟你拚了』的機會。」 即便她很清楚,不自信和自我批判總時不時地探出頭來,和她說:「哎呀名樺,妳好像不是這麼的篤定。」但比起克服,名樺似乎更強調共存。 「即便我仍然覺得,因為不那麼自信篤定,我可能無法成為那種很殺、很酷的創作者,但這些表演上的真實,生孩子的真實,總會會把我拉回來,讓我看見,人究竟是怎麼樣的,虛實的界線是怎麼樣的,無論在舞台上如何,人還是要起床、會失眠、要打掃。」 而現代藝術、當代舞能夠帶給人們的那種得天獨厚的幫助,名樺說,自己已經不在正規劇場進行創作很長一段時間了,,此次挑戰中山堂光復廳,期待以不同的手法、人物、技法等多樣化表現方式,帶領觀眾,在一個晚上開三間房,體驗三種不同的表演形式。 「對我來說,當代舞、表演藝術,它們能夠給予人們一種得天獨厚的幫助,讓你思考、讓你平靜、讓你放下某些東西。同時,也把我這麼多年來的練習,帶給觀眾。」 有人說,名樺的舞蹈交織了個人身體、西方文化社會史、西洋舞蹈史與台灣歷史的記憶;而名樺自己則說,在那些看似高大上的情懷之下,舞蹈包裹著的,是她與自己的對話與共鳴,如何透過歷史的回看、編創的過程更了解自己,是此刻及未來永續不斷的追尋。 2022 年臺北藝術節,名樺欲將《SHE》系列的最終篇《波光閃閃的房間》端上舞台,9/10、9/11 日於中山堂光復廳,集結兩年發展的多種手法:現場舞蹈、物件、影像、場景轉換等,拉出舞蹈的景深、時空的疊合,透過靠近、拉遠、回顧、穿透,在景中進進出出不同時空,展現舞蹈作為藝術的多變性。 圖片來源|攝影師 陳宥中 July 21, 2022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b5qk9YW

2022年7月19日 星期二

你是想要跟他在一起,或只是尚未適應沒有他的日子?6 個思考,判斷是否該與對方復合 https://ift.tt/lpzNSHj womany 女人迷精選 重新回到一段結束的感情,真的是一件好事嗎?我們又該怎樣判斷是否應該復合呢?Fairy's Heart 分享 6 個思考點:「當初你們分手的原因,消失了嗎?」 文|Fairy's Heart 在跟心愛的人分開之後,你可能會有衝動想要跟對方在一起。 有可能是你無法忍住思念之情,主動去挽留這段感情;也有可能是他後悔輕易對你放手,想要重新給這段感情一個機會。 但是重新回到一段結束的感情,真的是一件好事嗎?我們又該怎樣判斷是否應該復合呢? 作者介紹|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們習慣了要獨自扛起所有壓力,哪怕再辛苦也要把淚水往肚裡吞。然而,累久了我們有時候就忘記了,其實我們也需要好好照顧自己。歡迎你來到 Fairy's Heart,讓我們陪你一起同行。 July 19,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lpzNSHj

劉中薇專文|因為掃地集塵盒而崩潰的那一天 https://ift.tt/mMRNbDv 遠流 綜觀全世界,家事分工一直都還是不性別平等,因為「家事」被認為是妻子、媽媽的工作,但這些小事有一天會讓她們崩潰⋯⋯ 文|劉中薇 搭計程車要去接小孩,司機很健談,聊到了家事,我隨口問一句:「你們家的家事是誰在做?」 司機先生想都沒想就回答我:「我對家事沒有要求。」 要、求? 令人感冒的字眼。 瞬間,我回到新婚頭幾年的現場。我一早起來做早餐,吃完後,我去梳洗換衣服,鬍子哥不悅地質問:「妳怎麼還不收桌子?」 「我換完衣服就會收。」 「吃完早餐就應該要馬上收。」 我們倆對於何時清理桌子,有時間上的差異。當時我默默遵守著他的「要求」,清醒後才發現心中不平,收桌子,怎麼是我一個人的事? 做家事,是「我尊重」、「我願意」,而不是「我應該」。 如果一方對另一方可以要求,似乎意味著權力的不均等。一整個家的事,誰管?誰做?「要求」兩字似乎下意識認為「家事是太太的事,先生在一旁打分數」。 圖片|Photo by mits on PIXTA 家事何其多,沒結婚、沒生孩子之前,無法有切身之痛。 以我們家來說,每隔一兩天就要洗一次衣服,兩個皮小孩有時候一天就要換兩套,充滿臭汗味的衣服也不能擱著隔天才洗。 偏偏,洗衣服不是三個字這麼簡單,拆解下來它是「多重複合動作」。包含了洗衣服、晒衣服、收衣服、摺衣服、收衣服等等動作。單抽出任何其中一個元素也是複合動作。 洗衣服,要把女兒兩件一起脫,黏在一起的衣服分開,或是把兒子 T 恤的袖子拉出來,不是團在裡面。有些衣服要放洗衣袋,絲質衣物要另外手洗。洗床單被套,得花力氣拆、晒、裝。 晒衣服也是,襪子要兩兩對好,衣服要翻面,針織衫不能直接用衣架,不然肩膀的地方會凸起變形。 一位人妻(好比我)有多忙,除了洗晒衣服,還要掃地、擦地,買菜、洗菜、做飯、洗碗、倒廚餘、換被套、換燈泡、刷馬桶、擦玻璃、洗陽台、做資源回收⋯⋯(已經跳過泡奶、消毒奶瓶、清洗玩具等海量崩潰時期)。 家事要「做完」不難,但要「做好」需要有極大的耐性。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這個社會已經把「家事」跟「妻子」、「媽媽」畫上了等號。 (名家對談:謝凱特 x 陳又津對談《我有結婚病》:每件家事背後,都有母親當初想要給予的東西) 圖片|Photo by Josue Michel on Unsplash 如果在路上看到一個小孩鞋子破洞、披頭散髮、衣服骯髒,臉上有鼻屎、嘴角有果醬,我下意識的反應就是:「他媽媽在幹麼?」應該也很少有人會想到:「他爸爸在幹麼?」 數據顯示,雙薪家庭的職業婦女,每天做家事的時間是老公的二.七倍。 也就是,老公如果一天花了一小時做家事,老婆就花了 2 小時又 42 分鐘。老公如果一星期做家事 7 小時,老婆就是 18 個小時又 54 分鐘。 這 18 小時又 54 分鐘不是咬緊牙撐一下就可以完成的。它被打散在每日每夜的生活裡,於是人妻感覺時時刻刻都在做家事⋯⋯ 職業婦女,白天要工作,晚上回家還有一堆家務,假日也不得閒,家事像個背後靈,揮不去、拋不掉,緊緊相隨,天啊,這什麼人生啊!女人又不是因為家事而誕生的! 家事看起來都不是「大事」。要因為這種小事計較誰做得多、誰做得少,顯得自己小裡小氣。 但是小事累積起來就成多事,久了難免不平,人妻心酸:「家是大家的,怎麼家事都是我在做?」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累積個十年,是什麼光景? 家事是婚姻的隱形殺手,無聲無息、一點一滴,勒緊婚姻,呼吸困難。 (猜你想看:如何避踩家事的 3 大地雷?千萬別說「等一下!」) 家事造成的婚姻衝突,似乎放諸四海皆準。 美國作家珍西.唐恩寫了一本書,叫做《我如何忍住不踹孩子的爸》,文中敘述她跟先生感情深厚,但是從孩子出生以後,大小衝突不斷。 像是當老公說:「我當然有看到門口的垃圾啦,因為我出門的時候踩到了!」就讓老婆翻白眼翻到後腦杓。 在大多數家庭裡,父親扮演「好玩的」角色,所以爸爸帶孩子去公園踢足球,媽媽清潔杯盤、清洗衣物、做飯。然後孩子回來會說:「我們和爸爸在公園玩得超開心的,他好讚喔!」 還有段文字極其諷刺:母親整個假期都在望著大海做家務。該母親表示:「我真愛一邊刷浴室,一邊望向窗外,看著潮起潮落。我們每年都該這樣度假。」 書中花了一整個章節,闡述「分配家事這場戰役」,研究顯示,當男性公平分擔家務責任時,他們的妻子會比較快樂、不容易有憂鬱問題、比較少爭吵、離婚率也比較低。 家事分配碰觸到許多重大的議題:性別角色、尊重、平等、價值觀、親密關係等等。 圖片|Photo by Volha Flaxeco on Unsplash 我曾在網路上見過一位老婆發言,當她抱怨家事做不完,老公回她:「妳不要急,慢慢做,沒人跟妳搶⋯⋯」 經過十年的觀察,我體悟到,縱然老公有心幫忙,很多時候礙於時間,就是無法做更多。 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普天下老公的家事能力不足,因為從腦部天生構造就已經注定男人無法一心多用。女人可以同時處理十件瑣碎的事,男人直接當機。 裝潢房子的時候,我毫不猶豫購入洗碗機,後來又迎接新家人「石頭」進門(掃地機器人)。石頭每天發出蠟筆小新的聲音:「齁齁齁,開始清掃囉!」瞬間我覺得自己被深深寵愛著。 在這個家裡,小孩叫不動,老公永遠說等一下,只有石頭忠心耿耿 stand by,它一秒就行動,從不會推三阻四,我每天灌它迷湯:「石頭啊!媽媽好愛你喔!」       然而,有各種小幫手在家,家事的煩惱就煙消雲散嗎? 當然不是。 殺手總是默默潛伏在四處,在不經意的時候出手,殺得人措手不及⋯⋯ (延伸閱讀:別再把家事一個人扛!五大方法分配家務,提升婚姻幸福感) 結婚第十年新冠病毒肆虐,全家關一起,兩個小孩每天添亂,網課亂糟糟,樂高撒滿地,一日三餐加宵夜幾乎搞瘋我。我掙扎在縫隙時間寫稿工作,昏天暗地。 那天,是我厭世到最高點的時候,我正揮汗在後陽台洗衣服,一抬頭,整個瞳孔放大,因為我望見鬍子哥悠哉地在喝咖啡、滑手機,那畫面真美⋯⋯美得真刺眼。我掩面而過,不敢逼視。 「石頭,去掃地。」我吩咐。 「請清理集塵盒。」石頭冷冷回我。 今兒是怎麼了?連石頭都叫不動了? 圖片|Photo by Onur Binay on Unsplash 我走到鬍子哥面前,戳戳他:「欸,你去清石頭的集塵盒。」 鬍子哥平常就愛逗我,大概看我這陣子怨念很深,他就更想逗我了。 「我、不、要!」他簡潔回答。 我隱忍著怒火:「一個早上能做的事情我都做完了,只請你清一個集塵盒,你為什麼不要?」 「其他妳叫我做什麼事情我都做,但我就是不要清集塵盒!」 「其他事情我都做完了,你沒事可以做了,所以現在你要去清集塵盒。」我堅持。 「我就是不、想、要!」他不知死活強調。 這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下一秒,我失控炸哭出來:「我又不是做了什麼過分的要求,石頭買來到現在都是我在清洗,我只請你幫忙一次,有那麼難嗎?」 一旦開始哭,就沒完沒了,婚後多年對家事的不滿委屈一次爆發:「你就是嫌髒,所以你不肯清,為什麼所有髒的、臭的都要我清?馬桶我刷、廚餘我倒、尿床我洗⋯⋯」 這就是赤裸裸的婚姻現場,沒有粉紅泡泡,只有鮮血淋淋。 結婚十年,竟然還會因為家事起衝突,隱形殺手它不會因為婚姻的年分漸大而漸消失,很多時候,它在蓄積更大的爆發力道。 (書籍推薦:《夫妻這種病》只剩下家事的人生,憂鬱症的妻子們) 失去理智的嫌妻,溝通模式完全朝最糟糕的地方去,用詞盡是這種「都是」、「總是」最偏頗負面的詞彙:「都是我在清、什麼都是我在做⋯⋯」 我一邊哭,一邊清集塵盒,一邊更加委屈,為什麼這個時候了我還要清理集塵盒?這可惡的責任感!一怒之下,我把集塵盒摔在地上,負氣跑出家門。 對!就是離、家、出、走! 走到清冷的大街,因為疫情,店家泰半都是關門,走到星巴克,想喝杯熱拿鐵冷靜一下,但是星巴克不准內用。再轉到 7-11,同樣取消座位。 我茫然站在街口,天下之大(其實只有木柵路),竟沒有我容身之處⋯⋯ 一個小時之後。 家中同一個場景。 婆婆、老媽、叔叔買了午餐過來,一家人和樂融融用餐,餐桌上燈光柔和、花香瀰漫,絲毫嗅不出方才的血腥味。 腥風血雨能瞬間風和日麗,這是結婚十年的功力。 圖片|Photo by Chloe Ridgway on Unsplash 我跟閨密述說這件荒唐事:「回家之後,我看見鬍子哥把集塵盒洗了,然後兩個小孩把客廳整理乾淨了。」 閨密嘆道:「妳老公算不錯了,如果是我老公,回家以後那個集塵盒肯定還在原地。我哩,只有擦乾眼淚,默默清理。」原來一個集塵盒還能辨別出老公高下? 那次之後,現在只要客廳亂七八糟,我臉色一垮,小子就會緊張跑來:「媽媽,妳放心,我們會收,真的,我們會收啦!」 套日劇名言,「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媽媽斷線雖然可恥,但是有用。 此風不可長。家事是婚姻的隱形殺手,我確信無誤。 人生沒有絕境,訓練自己的老公有婚姻風險,訓練別人未來的老公希望無窮。 我望向小子,眼睛一亮,摩拳擦掌,好小子,你就給我好好學,學洗碗洗衣,學做早餐刷馬桶,媽媽我都是為你好。(情緒勒索上身⋯⋯) 我想,未來媳婦會感謝我,絕對不會寫媳婦的辭職信。 本文摘錄自劉中薇的《妻子、媽媽,偶爾劉中薇:不小心結了婚,那些我們和我的歡喜與哀愁》,由遠流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妻子、媽媽,偶爾劉中薇:不小心結了婚,那些我們和我的歡喜與哀愁》 July 19,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mMRNbDv

2022 「女人迷 DEI 多元共融願景獎」常見問題 FAQ https://ift.tt/q0jGtCA 女人迷原創製作所 一、關於「女人迷 DEI 多元共融願景獎」 1. 什麼是「女人迷 DEI 多元共融願景獎」(Diversity for Better Tomorrow Awards, DBTA)? 女人迷耕耘十年多元共融,看見全球工作重組,企業正面臨缺工與高離職夾擊。如果希望強韌企業形象、招聘優秀人才、績效翻倍成長,DEI(多元、公平、共融)正是解方! 2022 年女人迷首度規劃 DBTA 大獎,表揚具有 DEI 政策的企業,期望鼓勵企業加入盟友,加速台灣職場 DEI 文化的正向變革! 2. 為什麼應該參加女人迷 DEI 多元共融願景獎評選活動?對企業有哪些好處? 這是一個最具挑戰的時代,社群輿論,總是「炎上」比「鼓勵」更熱心。企業或許已經耕耘十年功,一旦炎上 10 秒鐘就可能被毀滅。 不只是默默做好事,藉由「DEI 多元共融願景獎」,公司的多元共融耕耘可以被公眾看見: 擴大品牌效益、招募優秀人才機會:高達 96% 民眾指出,高薪福利不再是吸引人才的唯一指標,企業組織是否具備 DEI ,是決定加入的關鍵因素。「DEI 多元共融願景獎」能讓人才看見企業亮點,在同樣條件的工作機會中,願意投資多元共融環境的企業,將會略勝一籌。 加強團隊對公司的認同感、加速團隊效能:麥肯錫報告曾指出,有推動多元共融的企業,在高效能表現一塊高出 4 倍,好的職場環境同步帶動企業營運。此外,「DEI 多元共融願景獎」也能增加團隊對企業的認同及榮譽感。若有相應媒體曝光需求,請聯繫 charminglab@womany.net 讓我們為你客製規劃。 3. DEI 多元共融願景獎現在是第幾屆?有哪些協辦單位? 2022 年為 DBTA 舉辦第一屆。 女人迷邀請到全球最大人資平台 LinkedIn(領英),與全球領先的會計師事務所 Deloitte(勤業眾信),共同攜手舉辦 DBTA 獎項。 兩家企業除了共同製作《多元趨勢報告》、審核評選流程與指標的公信力外,也將在 10 月 27 日頒獎典禮現場,分享自身企業多年來在多元共融的耕耘,與參賽企業一起勉勵。 4. 現在有哪些知名企業在推動 DEI,並且對企業造成正面影響? 目前大多跨國大型企業,皆開始推動 DEI 政策的落實。許多研究也顯示,DEI 多元共融會為企業帶來高獲利! 麥肯錫顧問公司針對 366 家美國、加拿大、英國上市公司的調查指出,在性別與種族多樣性指數排名前四分之一的企業,他們的財務獲利比業界中位數多出 15-35%。 同時,研究小組也發現,企業一級主管團隊的種族多樣性每增加 10%, 該公司的稅前利潤就會增加 0.8%。 二、DEI 與 CSR、ESG 的差別是什麼? 1. DEI 與 CSR 的差別是什麼? CSR,即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 CSR)涵蓋企業對外營運與永續的策略概念;DEI 則是對內落實的行動指標,其指標會影響雇主品牌形象,及企業文化之養成。 DEI 聚焦企業永續最關鍵的核心「人」上,落實對人才的關注及多元性包容,獲得更優秀人才與績效,由內而外贏得人心與企業形象,招募人才! 2. DEI 與 ESG 的差別是什麼? ESG 由 3 個英文單字的縮寫組成,分別是環境保護(E,environment)、社會責任(S,social)和公司治理(G,governance)。 自 2021 年開始,在 ESG 目標的指引下,未來企業的成績單,不再只有單純的財務數字、環保排碳,更聚焦在人力資源和人才永續。DEI 即是人力資源和人才永續的體現。 三、獎項報名相關問題 1. 獎項公告與頒獎時間? 將於十月中公告,主辦單位將透過 DEI 專屬信箱發出獲獎通知,並邀請企業長官與會,於 10 月 27 日頒獎典禮領獎。得獎名單亦將公告於「女人迷 DEI 多元共融願景獎」官網。 2. 什麼樣的企業可以報名參與? 台灣企業:依法辦理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設立於台灣地區且在我國營業或運作,為中華民國境內之公民營企業。 外商企業:依法辦理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設立於台灣地區且在我國營業或運作,為中華民國境內之外商企業。 3. 影響力企業、中堅企業、中小企業、潛力新創的定義是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區分? 女人迷希望鼓勵各種規模的企業,都能推動 DEI,因此依據「年營收」與「創立年資」,將不同級別的企業區分評比。不論規模是大是小,對於內部團隊,與整體社會文化的影響力,都是重要的! 以下為影響力企業、中堅企業、中小企業、潛力新創企業之定義,敬請於報名時選擇所屬分類: 4. 報名是否需相關費用? 第一屆無需收取報名費與行政費。 作為台灣第一個多元共融獎項,女人迷鼓勵企業參與,因此第一屆不需收取報名費與行政費。後續年度收費事宜,以當年度發布之評選辦法為主。 5. 獎項具體的評審機制是如何建立? 根據國際最具指標性的《Human Rights Campaign》發布衡量 DEI 的 CEI 指標,取其中關鍵指標做為評量項目。 根據企業提交的報名資料,以及公開的 CSR/ESG 等報告書內的具體政策揭露做評級。 由業界具代表性的評審共同評選、認證,並於決審會議中評定最終得獎名單。 6. 如何參與報名? 下載簡章與報名附件資料,依照評選說明填寫資料,並於 8 月 26 日中午 12:00 前,填寫報名表與上傳資料,方可完成報名。 簡章與報名附件資料下載:https://womany.net/s/zjf298e 線上報名與上傳資料:https://womany.net/s/zjf2bfc 7. 一個獎只會有一個得獎企業嗎? 得獎數量依照各獎項有所不同,女人迷期待 DEI 是一場企業運動,單一獎項至少將 3 間企業獲獎,表揚多元共融方面推動有成者。 各獎項頒發數量如下: 8. 我如果報名卻沒有得獎,是否會被公告出來? 基於保密原則,女人迷不會對外透露報名企業資訊,公告名單僅為得獎企業。但無論是否得獎,所有報名企業已是台灣 DEI 領先者,共同推動著正向改變。 9. 報名資料繳交給主辦單位後,是否會被妥善處理? 主辦單位對參選企業負有保密之責。除了要求評審簽署保密協定外,活動結束後,我們也會依據個資法,在保存某一特定時間後進行銷毀。 10. 如若在報名期間需要補件或與主辦單位聯絡怎麼辦? 請寄信到dbta@womany.net信箱,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July 19, 2022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q0jGtCA

2022年7月18日 星期一

總因情緒衝動搞砸一段關係?當自我防衛心態出現,別急著爭辯,聽聽對方說什麼 https://ift.tt/cvwiN7f 讀者創作 有多少話是我們說出去就開始後悔的?人彼此都不完美,但可以透過正確的心態調整與溝通方法,就能在每一次的爭吵,將關係更加提升! 文|賽門 20 幾歲的階段,令人期待又怕受傷害的莫過於單身期間了。 單身時,我光是用交友軟體就認識不少女性,有的一起單獨共進晚餐,有的一起共度春宵,認真交往的對象,手指數一數,其實也只有 3 個。 我絕對不會是給任何人感情建議的適當人選或「愛情專家」。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三段感情,每段都帶給我深刻的經驗教訓。一直以來,我唯一的致命傷就是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 對時常搞砸一段關係的人來說,優點是,你會知道你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改進。 我並沒有因此積極地,去讀任何關於感情經營的書,或尋找任何感情問題的解決方式。 我唯一督促自己積極去練習的就是試著閉上嘴,少說多聽,尤其每當陷入爭吵時,情緒瀕臨潰提之時,我還是試著盡可能做到少說,多聽。 家人相處之間已經有本難念的經了,感情更是如此。 圖片|Photo by Andrea De Santis on Unsplash 幾年過去,我才理解吵架本身並不是問題,但是會讓吵架從原本的小火苗升級成燒斷一段珍貴緣分的惡火,關鍵是:自我防衛的心態在作祟。 而自我防衛的心態,有很多種表現形式,我自己就經歷過許多類似的狀況,它可以是: 試圖用自己的觀點說服對方,不斷講講講,只講自己想講的 言語暴力反擊、發牢騷、模糊焦點 為了避免搞砸雙方的和諧,不斷用「對不起」回應,試圖滅火 這三個行為模式的共通點,都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偵測到可能的潛在威脅:對方開口閉口都是你的不好、不客氣的口吻、把問題全部怪罪給你、傷人的批評、令人心碎的咒罵。 你可以發現在各種「爭辯」的場合,自我防衛心態會不斷出現。 我偶爾會天真的認為自己可以做到完全避開這種情況發生,因為我已經注意到這個現象在過去層出不窮,但還是無可避免地會被這個與生俱來的本能給蒙蔽雙眼,稍微一不自覺,就會被它所主導。 人會自我保護既然是與生俱來的本能,那也就沒有道理努力去根除它,因為它造就了我們的人性。 但問題是,如果下一次又陷入爭吵的處境呢? 你既不能要求對方理解你,有時候情緒一來,你的理智也跟著斷線,最後極有可能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爭辯。 (補充閱讀:傳訊息更容易吵架?親密關係大忌:過度猜測想法、文字更易說出令人後悔的話) 我們要如何擺脫這樣的惡性循環困境? 少說多聽!大部分的人會認為自己並沒有做錯任何事,卻在爭辯中用激烈的口吻、言詞傷害對方的自尊。 別急著「保護」自己,別急著為自己解釋、別急著撇除錯誤、別急著只想著自己的說詞。 聽聽看對方說些什麼,順著對方,承認你在某些地方確實也沒有做得很好。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減緩當前彼此的情緒,控制場面,以防衝突升級。 對方會察覺到自己似乎失控,反而檢討自己是不是在剛剛的一來一往中過於苛薄,反過來向你道歉。 圖片|Photo by Mohammad Metri on Unsplash 我們有時候都會陷入「被攻擊」的那個角色,這種感覺真的很差。 其實,會感到想要保護自己不是一件壞事,這樣的行為反而凸顯了人性,但我們最終想要的不是只是把對方罵得狗血淋頭,對吧? 最終,你還是想跟對方繼續走下去對吧?你想要減緩彼此之間的衝突,防止衝突無限上綱,是吧? 那麼不斷用激烈的口吻,不斷試著證明自己才是對的,只會造成衝突加劇。當你急著想保護自己,結果反而越會朝向你最不希望的方向發展。 若你想讓對方心服口服,停止對你窮追猛打的過程,先做個「先行者」也沒什麼不好:「先行」真誠地反省、「先行」為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道歉。 這麼一來,通常愧疚的反而是對方,而且對方還會反過來跟你說:「對不起,你是對的,而且剛剛我對你的態度有點失控了。」 (你會喜歡:如何反駁,才不會顯得尷尬?別想著擊倒對方,把對方當成重視的人,溝通更優雅) 試著練習輕鬆點!少說,多聽 溝通,是雙向的來往。既然是雙向的,你得學會把眼光放在更大格局的勝利(兩人之間的長久和諧),而不是堅守著自己的個人勝利(證明自己是對的)。 如果你對後者有莫名的堅持,你有兩個選擇:你應該試著去當個科學家,因為你那實事求是的精神實在太令人敬佩了,或許還會贏得一座諾貝爾獎,成為台灣之光,然後結束這段關係。 這邊提到的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少說多聽的意思,不是要你全程閉上嘴,什麼都不說。 我身邊許多男性好友做不到這點,導致另一半只能用猜的,猜他們到底在想什麼,想到最後,越想越煩——為什麼在一起那麼久,同樣的問題卻一再發生? 除了自我防禦的心態所衍伸出的行為外,最致命的相處模式就是選擇冷漠,什麼都不說。 圖片|Photo by Jelleke Vanooteghem on Unsplash 當你心裡有話要說,卻選擇沉默,這樣跟說謊有何不同?輪到你表達時,說說你內心的感受,而不是去追究誰對誰錯,你也知道,那樣一點幫助也沒有。 表達感受的例子: 「我其實是害怕跟你說這件事後會讓你不開心,所以當下才選擇暫時不讓你知道,但我會找到一個時機,好好跟你談談這件事。」 咎責的例子: 「你每次都不先搞清楚我想講什麼,就先對我發脾氣,你自己不想想自己有多糟糕,還一直指責我的不是!」 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十全十美的方法。 但試著去體會這兩句話的差異,當你接受到第一句話的訊息,會有什麼感覺? 當你聽到第二句的指責,又會有什麼感覺呢? (愛的形狀:伴侶衝突,隱忍其實是錯失彼此了解的機會:3 個溝通心法,為關係創造對話) 學著別那麼容易往心裡去 另外,我最近也發現到大部分爭吵的真正成因,並不單純是因為外在行為,更多的是心理負擔,像是工作上帶來的壓力、家人造成的焦慮、甚至是最近身體狀況真的出了一些問題,導致情緒上的不穩定。 即便如此,也不代表你的行為在對方眼裡就完全沒有任何問題。但是,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就算你從頭到尾沒有做錯什麼,對方卻無緣無故向你火力全開⋯⋯別太往心裡去。 你或許心想:「誰都會講,說總是比做還容易阿!」 我也同意,說比做容易。但是,一旦你願意試一次,沉下心試一次,你就會了解,就是因為這個方法有用,才會被拿來說好幾遍。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目前為止,我還是不時會與另一半爭吵,加上這陣子選擇同居後,大大小小的爭吵也沒有少過,但上面的方法幫助了我做到:即便與另一半陷入爭吵,卻能在短時間內把心結講開,爭吵過後,還能敞開心房暢談當下各自的心路歷程。 每一次的摩擦,每一次的迅速重修舊好,都一再加深我們之間的默契,強化我們之間的連結。 我們都是人,身而為人,總得學會接納人性的不完美。 今天,假設你的伴侶說了一句無心的話,其實無意挑起紛爭,聽在你耳裡卻有些刺耳,近乎挑釁,加上外在的其他壓力,壓得你喘不過氣,那句無心話就像壓在駱駝上的最後一根稻草⋯⋯你的理智線就這樣斷裂,你無法再隱忍,所有負面情緒朝著對方傾瀉而出。 總會有這麼一天,你說是吧? 當這天一旦到來,你希望對方做一個願意傾聽的觀眾,做你精神上的支柱,還是一個滿腦子只想著自己想說的話,一心只想著「保護自己」的自私鬼? 作者資訊|寫過上百封陌生信件,現為品牌、創作者背後的文案撰稿人,撰寫類型多為文案、寫作、創業精神以及個人心態成長主題。透過寫作,相信能讓你我燃起動能,對生活經歷再普通不過的事,能有重新認識。歡迎到我的 Instagram 跟我一起交流、分享所思所想。 July 18,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cvwiN7f

菁英媽媽想上班,仍然有困難?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 https://ift.tt/vyJI9tX 讀者創作 媽媽的的離職育兒,或重返職場,是出自於個人意願或迫於現實的無奈?在職場上又會遇到什麼困難? 文|楊子霈 女性要如何兼顧工作與家庭?或者說在缺乏彈性工時及托育支持的社會裡,根本就不可能兼顧? 美國社會學著作《菁英媽媽想上班:美國頂尖名校女性重返職場的特權與矛盾》,深入探討這舉世普存的性別難題。 兩位美國社會學者帕梅拉・史東和梅格・芙喬,訪談了五十四位美國長春藤盟校畢業、曾從事專業或管理工作的菁英媽媽,她們都在結婚生子後選擇離職,十二年之後研究者再追蹤訪談其生涯與心路變化,試圖探討看似最有生涯選擇權的這群上階層女性,她們卻選擇退出職場照顧家庭。 這究竟只是個人自由意志的抉擇,還是因社會及職場的推力造成? 這個抉擇又對性別平等的追求有何影響? 而當她們想重返職場,她們又會遇到哪些困難?分別以哪些形式回歸? 結果發現,成就裴然的女性自願暫停職涯,一方面是她們所從事的男性為主的專業工作如法律與商界,其工作文化如長工時、期待員工隨傳隨到等等,不利於彈性工作,所以這種「選擇」並不是出於個人偏好,而是因為這類工作的本質要求「全力以赴」,迫使她們必須在「全力以赴」與「退出職場」之間抉擇。 圖片|Photo by Artur Voznenko on Unsplash 為了回到職場又兼顧家庭,媽媽們的生存策略 一方面,當代美國主流的文化模式「密集母職」的意識形態,期待母親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與金錢養育孩子,也使得菁英媽媽們想要退出職場,才能全力「規劃栽培」小孩,職場「推力」與家庭「拉力」之下,菁英媽媽們便經常選擇退出職場回返家庭。 而從十二年後尚能追蹤到及同意受訪的四十三人中,有五分之一依然沒有回到職場;回到職場的媽媽們,其回返之路則漫長而坎坷,大多數也不會回到十多年前她們所在的職場,因她們對於工作的態度已然被家庭照顧工作改變。 (延伸閱讀:「你們下班了,我還沒」職業媽媽們回家後,能有自己的時間嗎?) 為了兼顧工作與家庭,她們採取的策略如下: 一、轉換跑道到完全不同的職業生涯,比如自行創業或選擇非營利部門公益取向的工作,因為母職經驗讓她們的價值觀更轉向利他主義,然而這麼做風險也很高,需要大量的投資、試誤,並且容易失敗。 二、修正跑道,到過去的領域裡接案或當臨時工,不過也就不太穩定,而且缺乏全職工作的保障。 三、捲土重來,重回原先行業,但尋求可以接受她們彈性工作需求的雇主。 較常選擇第三種道路的是過去從事女性為主的工作如教書工作者,而如果返回男性主宰或男女混合的菁英職業者,則幾乎五年內都會再度放棄她們重啟的職涯,因為工作時間還是缺乏彈性,雇主也可能不像他們起初說的那麼有彈性。 圖片|Photo by foly on PIXTA 這部分的討論很詳細而精采,我從其中看到菁英媽媽們,努力以各種策略兼顧家庭與工作,而且從家務育兒、社區志工等利他主義的工作中尋找人生意義,這些調整與奮鬥讓人動容。 但男性主導的菁英職業又依舊是那麼為難家庭照顧者,這無情的殘酷也令人省思。 而本書最精采的覺察是: 高學歷高成就的菁英媽媽和同樣職業的另一半結婚,反而必須為了鞏固家庭階級利益而退出職場,這呈現了階級利益與性別利益的抗衡,也使得菁英工作越來越強化理想員工的規範(如超時工作)、職場越來越由男性所主導、家庭分工更趨傳統。 菁英媽媽的另一半也得花費更多工時更投入工作賺錢,而不能協助家務育兒,或者說無緣享受家務育兒和志工活動的樂趣,其實並不人性也並不健康。 (同場加映:婚後自我和母職只能二擇一?專訪海頓媽媽:電機專業,興趣烘焙,用實驗精神傳承母愛) 如何兼顧家庭與工作?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使得女性和男性都能更好地享有家庭與工作之樂呢? 本書提供了一些建議方向: 一、政府可以法律規範工時,要求支付加班費給專業人員及管理人員,使得這些長期被「公平勞動標準法」排除在外的一群員工,也得以享有正常工時。 二、終結職業內部和職業之間的性別歧視,提高女性主導工作的薪水,長久以來,男性和女性所做的工作類型相差甚遠,女性工作如教師、照顧工作等等的收入也偏低。 三、鼓勵男性共同養育子女,比如可以仿效瑞典及加拿大魁北克的帶薪育嬰假/陪產假中有三個月的爸爸配額,爸爸不用就沒了,讓爸爸有誘因使用帶薪休假⋯⋯等等,總之,期待藉由體制變革,來建立一個更人性、更平等的社會──允許所有女性(和男性)享受他們應得的工作和家庭生活。 圖片|Photo by Peter Dlhy on Unsplash (偉大媽媽:給在母職中掙扎的女性們:對孩子的陪伴有價值,對工作的付出也深具意義) 以上雖然是指美國社會的狀況,但也值得同樣高度資本主義、工時過長、密集母職且托育支持不足的台灣借鏡。 儘管我自己很幸運是公立學校老師(以本書的說法是女性為主導的職業),工時固定,能請育嬰假、家庭照顧假來照應家庭,但有次在他校教師研習演講時,還是被一眾女老師提問如何兼顧家庭與育兒的問題,而且我們彼此交流熱烈,成為該場演講最令人難忘的部分,可見這還是普遍困擾著職場媽媽的難解習題。 身邊也有許多菁英媽媽朋友,為了照顧家庭不得不退出職場,重返之路相當曲折,因此看到本書更為有感。 養育孩子不只是媽媽一個人的事而已,打造所有人都能共享工作與家庭之樂的職場與社會,讓男性和女性都能共同負擔、同享生活,真的是很值得我們共同奮鬥的目標啊! 作者資訊|雙胞胎媽媽,高中國文教師,目前努力在母職壓力及深重的工作中浮出水面,以文字呼吸。曾獲國藝會創作補助、高雄市文化局書寫高雄創作及出版獎助。著有散文集《母親進行式》。臉書粉絲專頁・楊子霈 July 18,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vyJI9tX

為什麼是你不是我?心理師 4 招與嫉妒共存:釐清需要、轉換為動力 https://ift.tt/am7PkIt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 如果你看到他人的社群發文心中隱然升起嫉妒,那可能是你的「內在需要」想說說話了。邀請你正視它,學習與嫉妒情緒共存,接納自己真實的模樣。 文|許家瑋諮商心理師/旭立心理諮商中心 去年開始韓國有一個症狀壟罩著社會大多數人,那就是「咖啡因憂鬱症」。 什麼是咖啡因憂鬱症呢?不是去說明咖啡因造成大家憂鬱的狀況,而是去探討人們透過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等社群軟體的關注,造成人們產生許多情緒並深受其擾而衍生出來的新名詞。 每當我們滑手機從社群軟體看著別人的動態,看見別人不停放閃著甜蜜幸福的愛情、說走就走的國外旅行及美照、擁有昂貴時尚名牌精品或是功成名就的人生⋯⋯等,心理悄悄開始有感覺。 嫉妒往往發生在跟自己較為親近或有關聯的對象,並且當自己在乎的被其搶先,或是引以為傲的能力被其超越,這樣「別人擁有自己沒有」的情境時,嫉妒就油然而生。 嫉妒是一種複雜的情緒,裡面將會有失落、生氣或輕蔑⋯⋯等不同的心情參雜其中。 圖片|Photo by Tanya Trofymchuk on Unsplash 從嫉妒來理解自己 當感到嫉妒時,隨之而來就是我們習慣因應其感受的自動化反應,每個人的反應也隨著成長經驗中學習有所不同。 多年前很紅的宮廷劇《甄環傳》,把這樣的情緒刻劃得很到位,劇中後宮的每個角色,都呈現了當嫉妒時不同的反應,有人處處用計陷害他人、有人到處說著他人的不是⋯⋯等。 首先邀請大家一起來認識自己的嫉妒。當感受到嫉妒時,依序問問自己以下四個問題,透過整理來理解自己的需要,並且去覺察自己的習慣反應為何。 1. 我如何想⋯⋯ 問問自己怎麼去想別人擁有自己沒有的,除了嫉妒外有沒有其他的心情? 例如:憑什麼是他,比我晚來公司但卻可以比我早升遷,我的表現也沒有比他差(對於不公平感到生氣的情緒也涵蓋其中)! 2. 我是怎麼做的⋯⋯ 問問自己當感受到這些心情後,我都做些什麼? 例如:當我感受到我的嫉妒和生氣時,我就到處跟別人抱怨主管的不公平以及同事的缺點,來說明自己有多麼的委屈和不悅。 (延伸閱讀:你今天跟自己約會了嗎?狀態低落時,更要為自己準備「身心滋養特餐」) 圖片|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3. 我想要的是⋯⋯ 問問自己從別人擁有的中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例如:我想要可以公平地被對待,也想要擁有晉升的機會。 4. 我渴望的⋯⋯ 問問自己當達到想要晉升職務後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 例如:當我可以晉升表示自己的努力是有被肯定,也代表自己在公司是有被重視和在乎的。 (你會喜歡:想到結婚就備感壓力?心理師:克服婚前焦慮,先服用這兩錠定心丸) 圖片|作者提供 學習與嫉妒共存 曹中瑋心理師於《遇見完形的我》一書中提及,當情緒來臨時表示我們的內在或是外在環境有些事情正在發生,因此情緒只是一種訊息,默默地提醒我們該好好理解自己怎麼了。 透過與自己的對話後發現,嫉妒給自己內在帶來的衝擊,其中沒有好壞之分,而是需要練習怎麼與其共存,並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 1. 接觸情緒 首先當嫉妒來臨時,我們要先能發現它的到來,接下來練習允許它真實的存在。 隨後我們才會願意與嫉妒接觸,然後覺察它帶給我們的影響,並理解其給我們的提醒。接觸情緒,當情緒的主人,而不讓自己被情緒牽著走。 (同場加映:被童年的傷口綁架?從「依附關係」治癒內在小孩的 4 個步驟) 2. 釐清內在的需要 從上述的方式與自我對話後去紀錄整理出內在的需要。 即使同是嫉妒,但伴隨著不一樣的情境時,帶來的需要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有意識地觀察自己,並且每天皆能給予時間自我陪伴。 3. 轉換嫉妒成行動力 認識嫉妒理解內在需要後,接下來要好好思考如何滿足它。若過去的習慣反應無法真正滿足,那試試將需要轉換成可以執行的期待和計畫。 例如:若想要得到晉升的機會,就把對公司的抱怨轉換為行動力,嘗試去理解自己的不足,有方向地去提升自我能力,進而協助自己可以取得機會。 4. 執行與調整 帶領自己一步一步去執行設定的計劃,在路途中依照遇到的困難,慢慢地調整自己的步伐。 要改變習慣不是件容易的事,過程中一定會反覆出現,因此接納自己如實的樣貌,並給予自己耐心。 嫉妒大多從比較而來,慢慢練習從他人眼光中回到自己。 最後分享一段我很喜歡的話:「每個人都走在自己的時區裡,在自己的時區中你絕對準時」。 July 18,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am7PkIt

鈴木涼美入圍芥川賞:以前 AV 女優經驗創作《資優》,描述酒店女公關與重病母親 https://ift.tt/RAbwHXT 香港01 「芥川賞」入圍者鈴木涼美不但有名校高學歷、當過 AV 女優、記者,甚至把在東京大學研究所的論文出書,非常多才多藝,引發各類話題! 日媒《體育日本》(Sponichi Annex)報導,鈴木涼美以作品《資優》(ギフテッド)入圍第 167 屆芥川賞(芥川獎),由於她過去在就讀慶應大學時曾以「AV 女優」身分拍攝影片,之後又曾擔任日本經濟新聞記者,擁有各式各樣人生經歷,多才多藝引發話題。 圖片|Real Sound 被問到入圍芥川賞後身旁人士的反應,鈴木說,在日本大概只有兩位親戚長輩打電話來關心,意外的迴響不多,但就在入圍公布幾天後,反倒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與方式獲得迴響。 鈴木說,大概是入圍公布 5 天後,一早起床電話響起通知的情況有異,一看竟然是社群媒體 IG 上有約 3,000 個通知,「全部都來自台灣」。 她猜測,似乎是因為入圍新聞被譯成中文,可能是李琴峰曾獲芥川賞,讓芥川賞在台灣也具有知名度。 就來自台灣的留言內容,鈴木說,大部分都用中文書寫,但也有用英文或不太通暢的日文書寫,包括「妳的生活方式將改變未來的女性」之類,或是「We support you from Taiwan」(來自台灣的支持)等。 看到來自台灣網友的迴響,讓鈴木思考台灣女性所處的環境。她說,台灣女性大概也都各自有各自的人生經歷,但一想到可能有人跟她的經歷有相似之處,所以留言給她,「是令人感動的瞬間。」 圖片|Real Sound 東大畢業曾任記者,4 年拍 70 多部 AV 台灣《ETtoday新聞雲》報導,鈴木涼美的父親是法政大學名譽教授鈴木晶,母親是翻譯家灰島佳里,從小到大都是就讀貴族名校,學生時期到新宿當酒店公關,20 歲就讀慶應大學時被挖角拍 AV,以藝名「佐藤るり」入行 4 年,拍了 70 多部片。 她引退後進入日本經濟新聞社擔任記者,並且在東京大學就讀研究所時,以自身拍 AV 經驗撰寫成論文,隨後更將論文變成書籍出版,不但擁有名校高學歷,拍過 AV、當過記者,也成為新聞評論員。 (同場加映:從唐山打人事件到 80 萬 PUA 課程,「搭訕文化」背後,被強迫的男性與女性) 圖片|鈴木涼美 Twitter 《資優》述夜生活首度入圍芥川賞 現年 38 歲的鈴木涼美首度入圍芥川賞,其撰寫的小說《資優》,描述擔任酒店女公關和重病的母親之間的互動,夜生活的人物描述相當寫實獲得高評價。 她提供給大會一張背影照作為入圍發表,意外引發網友好奇「怎麼不轉過來」,還被友人笑虧「為什麼一個人在洗衣服」,為此發文說明,照片是知名攝影師石垣星兒拍攝,主題是走家庭風,眾多網友也湧入留言道賀。 芥川賞將於 7 月 20 日公布獲獎名單。芥川賞是純文學獎的代表獎項,以鼓勵新人作家為宗旨;直木賞則是大眾文學代表獎項,通常頒給已出版的大眾文學作家。芥川賞與直木賞同為每年頒發兩次。 芥川賞是為了紀念日本大正時代文豪芥川龍之介所創設,於 1935 年頒發第一屆獎至今已經有 80 多年歷史。其中出生台灣的女作家李琴峰憑《彼岸花盛開之島》榮獲第 165 屆芥川賞,在日本跟台灣都成為熱門話題。 (推薦閱讀:《雷神索爾》大雷神娜塔莉波曼,勇敢說出曾受百次性騷擾經驗) 圖片|鈴木涼美 Twitter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台灣新聞」:前AV女優鈴木涼美入圍芥川賞 台灣網民力讚:妳的生活將改變女性 July 18, 2022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RAbwHXT

高敏感者工作指南|工作有時需要「鈍感力」:把焦點放在事件,而非自我價值 https://ift.tt/l8p0Ge4 讀者創作 自從加入了科技業,身為高敏感族的 Lizzy 曾有過辭職的念頭、想要逃避壓力的來源,直到她運用了「鈍感力」,讓她的選擇有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文|Lizzy Hsu 初入職場一年半,像其他理工科系畢業生一樣,我加入了科技業,在有競爭力的薪資背後,是緊湊高壓的日子。 快節奏的這一年半,讓我意識到職場「鈍感力」的重要性。 「Lizzy,早上跟你要的報告,準備好了嗎?動作怎麼那麼慢!」 「Lizzy,怎麼跟你上次說的需求不一樣,是都沒做功課嗎?」 「Lizzy,可以請你老闆不要改來改去嗎?我下面的工程師都被你們逼到要離職了!」 當時加入組織不滿半年的我,常常為了每日不可預期(以及可預期的)責備與施壓,找不到起床上班的動力。 有過辭職念頭,只想逃避,甚至很不健康地養成每三個禮拜,便會為了工作暗自大哭的不良生理時鐘(現在回想可能與經期報到也有關係)。 日復一日的心理壓力要將我壓垮,但我需要這份薪水。於是我開始四處找尋解法。 (延伸閱讀:下班後的迷人俱樂部|牌卡導師周詠詩「療癒書寫」三心法,釋放深層壓力) 圖片|Photo by Kinga Cichewicz on Unsplash 某日,我遇見了日本當代知名作家渡邊淳一提出的「鈍感力」。 現代人多所讚頌敏感、抗拒遲鈍,因為遲鈍意味著對人際互動的後知後覺、對不舒適的不痛不養,聽起來不太好對吧? 這卻成為我這隻職場菜鳥一步步振作的力量。 我開始有意識地練習把焦點放在對「事件」的評價,而非對我「本人」的評價;面對指責,模糊情緒化的字眼,站在遠景的角度,動手去處理核心的事件,動口說出安撫人心的話。 專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分散了對自身心情起伏的注意力。 圖片|Photo by Mimi Thian on Unsplash 「我報告完成一半了。請問老闆你要現在先看,還是再給我半小時,我快速整理好初版與你討論?」 「需求在這個禮拜確實有變動,抱歉造成你們的困擾,我下次會做更長遠的規劃再提交。」 「晶片型號的需求風向改變了,並非我老闆的本意,如果有機會我未來轉去你們部門幫忙好了!(笑)」 說也奇怪,當對方有意揮來的一記重拳,卻被笑著四兩撥千斤,對方的反應比起暴怒,更多的是感覺自討沒趣,有些甚至被渲染,也俐落地放下情緒,聚焦於如何解決爭端與善後。 我逐漸理解,在職場,誰對誰錯並不那麼重要;圓滿目送任務結束,才是我的本分。 我的脆弱並非我的弱點,只是將他們展現在那些懂得心疼我的人面前,才有意義。 (延伸閱讀:給大人的繪本|《快樂王子》心疼別人的力氣,記得拿一點回來給自己) 圖片|Photo by Claudia on PIXTA 其他工程師、我的上級,我不該期待他們溫柔地接住我,但我需要他們短時間內重整旗鼓,與我並肩作戰。大家都是來把工作做好的,那些心境上面臨的挫折與烏雲,本就現實地包含在每月薪資單中。 「Lizzy,謝謝你這一年以來的臨危授命,協助團隊完成艱鉅的任務。你會在這波的升職名單當中。」 離開經理辦公室的我,眼眶因為喜悅而泛紅,內心 25 歲的小鹿興奮地亂撞。 這一刻,我確定我的敏感並沒有消失,只是我長大了,慢慢變成敏感與鈍感兩者兼容的版本。 敏感與鈍感,是人生腳踏車的前後輪,兩種能力協調地運用,才能幫助我在職涯取得平衡,走得更遠更穩。 作者資訊|90 後科技業賣肝小資女工程師,這些標籤都是我,也都不只是我。用文字紀錄成為自己的過程,如果我的文字能夠浪費你的時間,我會很開心。   July 18, 2022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l8p0Ge4

2022年7月17日 星期日

守護亮采的聰明生活哲學:體會生命中更多美好 https://ift.tt/qkMELKl Charming BrandTalks 在快速運轉步調裡,我們長時間使用螢幕追著最新的市場訊息,整天埋首完成工作任務;下班後也黏著手機,關心朋友的動態,追上最新的影集。當 3C 產品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必須,需要適時來點營養補充。 當使用 3C 產品為生活必要,我們能為自己做些什麼? 身為現代人,我們活在一個運轉快速的社會裡,為了生活與理想,齒輪必須日復一日的不斷運轉。於是大部份的我們,長時間用電腦處理公事,下班後也要用手機與平板獲得娛樂消遣小確幸。 我想有許多人的生活型態跟挑剔小姐一樣,長時間仰賴 3C 電子產品,完全離不開筆電、手機、平板的生活,除了固定頻率休息,也該適時補充營養,更有效達到舒適亮采的聰明生活。 圖|Photo by kikuo on PIXTA 舒適亮采為當即必要,用一點一滴達到日常保養 對我而言除了調整生活習慣,適時補充營養也很必要。雅芳康采金盞花葉黃素加強飲 EX,內含葉黃素、蝦紅素與花青素等營養素,可以幫助我適時舒緩,調節機能。 雖然可以透過日常飲食來保養,但其實我們能從食物中補充葉黃素的含量相當有限,假設我們一天要攝取 20 毫克葉黃素,也就等於要吃南瓜約 800 克、煮熟的花椰菜約 2800 克或玉米約 10000 克,但要達到這項飲食標準,著實有一定的難度。 雅芳康采金盞花葉黃素加強飲 EX 能輕鬆方便補充 20 毫克游離型葉黃素,貼心地替你尋回高效舒適的生活。 而金盞花葉黃素加強飲 EX 中的游離型葉黃素 20 毫克+玉米黃素 4 毫克 =  5 : 1,為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實驗證實為黃金配方,長期補充可以維持亮采;內含游離型葉黃素 20 毫克+蝦紅素 6 毫克的高劑量特點,也榮獲 SNQ 國家品質標章,安心飲用有保障。 金盞花葉黃素加強飲 EX 萃取紐西蘭富含花青素的黑醋栗,不僅可以促進循環,也使得飲用起來的口感酸酸甜甜,第一次入口就覺得清爽好喝,不知不覺已經成為陪伴我的最佳神隊友。 挑剔小姐相信,工作與生活其實交互影響,兩者是密不可分的。而當你越懂得過生活、愛護生活品質時,工作狀態也更能產生期待、動力與正向能量,相信你值得被美好滋潤,也值得去體驗更多生命中的幸福事物。 日常隨身包:輕便易攜,快速補充 上班族每天都踏著忙碌步伐,有時甚至連好好吃一頓飯都很奢侈。雅芳康采金盞花葉黃素加強飲 EX ,每天一小包非常方便攜帶,輕輕鬆鬆就可補充。 食用方式也非常貼心,相對於以往的瓶瓶罐罐,有時還是膠囊、大顆錠狀難入口,這款金盞花葉黃素加強飲 EX 採用飲品形式, 好吸收隨時補充營養。 除了日常營養補給,挑剔小姐也提醒你,平時搭配正確生活習慣也很重要。為自己安排固定的短暫休息空檔,稍微站起身來裝個水,活動一下筋骨,開開窗戶欣賞外頭的蔚藍天空,相信你會漸漸發現這些生活中的美好其實都存在,讓我們一起細細發現、感受與體會。   免費試用,體驗亮采舒適:點我參加迷人體驗 July 18, 2022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qkMELKl

2022年7月15日 星期五

心理師看《輝耀姬物語》:童話裡被「神隱」的女性,從未有人問「這是妳要的嗎?」 https://ift.tt/vD8sy9h womany 女人迷精選 經典動畫《輝耀姬物語》闡述的不僅是親子之間的故事,是女人掙脫社會框架的故事,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勇敢為自己的生命做出選擇的故事。 文|一起呼吸的心理師 《輝耀姬物語》,是一個越看越有韻味的故事。 年紀很小的時候,我把它當作是一個「肇事後逃逸」的故事:她長得這麼美,一堆達官顯貴大家都想來娶她,但她根本不想嫁。 於是她刁難每一個想來娶她的人,最後又把各種禮物弄壞,然後自己跑回月亮上去,她的爹娘要怎麼面對這個難以生存的現世啊? 然後,年紀漸漸大了一點以後,我發現這是「女孩的父親不知不覺看著外界,卻沒有看著她」而遭致不幸的故事。 圖片|《輝耀姬物語》劇照 如果你看過吉卜力斥資五十億打造的這部《輝耀姬物語》,你會看到一個很豐饒滿足的童年、一段沉悶的冬天,跟一個關於逃逸跟回歸月亮的尾聲。 那個童年是多麼地令人感動,我時常跟先生反覆地找出這個段落來看,一個飽滿的童年、被好好地看著,同時擁有父親與母親的愛的童年——縱使這個女孩並不是他們親生的,而是竹林帶給他們的孩子。 沒有孩子的老夫婦,被賜與了一個孩子,於是滿懷著感恩與對生命的欣喜,灌溉與愛著這個孩子,那是整部片最美好的地方。 (延伸閱讀:日本傳說故事的完美當代解讀:電影《輝耀姬物語》) 但當故事來到中段以後,老先生想著:既然從竹林裡反覆地得到財寶,那麼必然是希望他們把女孩當成公主來照養,所以開始「想盡辦法得到這個世界上最好的一切給她」。 從這裡開始,老父親已經不再看著這個女孩,只看著「究竟這俗世間,有什麼配得上他的寶貝」。 女孩想要的一直都很單純,那個溫暖的家,簡單的生活就是幸福。 於是,女孩被捲進一切「俗世的爭鬥」裡,每個來求親的人也沒有真的看過輝耀姬,只有顯赫的身分、舌燦蓮花的求親詞,以及華麗的求親禮物,甚至最後還有要來迎娶的天皇,已經是「俗世榮顯之至了」,但輝耀姬並不想要。 於是,她無可挽回地回到了月亮上。 圖片|《輝耀姬物語》劇照 年紀再大了一點,我發現《輝耀姬物語》其實是一個關於「女性是否有機會在俗世裡,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的故事。 上天所賜與的孩子,自帶財寶,被豐盛地愛灌溉著,但「世俗的規範」——哪些位置是好的、哪些屋舍是好的、哪些衣服是高級的、哪個樣子是美的、怎樣的嫁是好的——或說是「人們的集體期待」,終究會臨到她的身上,無處躲藏。 唯一的問題是,她是否有一個「能夠自己選擇的機會」? 已經是這麼多的達官顯貴了啊! 這麼多人求了這麼多世都求不來的好姻緣,如此豪貴的禮物、如此願意為了妳而做這麼多事,妳還要奢求什麼呢? 天皇啊!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尊貴存在了啊!妳為什麼還不滿意呢?多麼榮寵,多麼偉大的好姻緣,妳還不滿足嗎? 求親的人,沒有一個人「看到她」,也沒有一個人尊重她的選擇。 (延伸閱讀:為你挑片|《輝耀姬物語》:背負父母期待,而無法活出真實自我,三個方法找回自己) 女性的生命裡,「成親」前是唯一一個可以「待價而沽」、擁有地位的時期,像是《大和拜金女》裡說的:「28 歲以後女人的價值就往下掉了」的那種血腥現實感。 所以,當輝耀姬看著求親者的時候,她也明白「自己只是一個高級的玩賞之物」,沒有人認真地看到她。 若得進入一整套沒有人會尊重自己的系統,女性的選擇只有遁世。 圖片|《輝耀姬物語》劇照 像是日本古史裡,遁入天岩戶裡的天照大神、《源氏物語》的空蟬跟宇治大君,許多童話裡最後「神隱」的女性——變成一隻鶴飛走、化做仙女飛走——這樣的「女性遁世」故事非常多,而遁世的源頭,多半都是「被施加了不想承受的控制」和「不曾被好好尊重」。 被嘲笑指責、被不依禮節地侵犯,個人的選擇不被尊重、約定好的事情不算數,答應過的事情又反悔、施加不想被施加的控制; 於是,最後退無可退,無從選擇的情境下「只能遁世」的女性。 (延伸閱讀:張西專文|生活沒有正確答案,但每個選擇都讓你成為自己) 當一切看來都沒有問題,沒人問:「妳快樂嗎?這是妳想要的嗎?」 一個讓人如此眷戀的現世,那麼多美麗動人的花草蟲木,跟充滿了溫暖人情的俗世,為什麼卻逼得人這麼無路可走,只能向月亮祈禱早日歸去呢? 一個巨大的意識結構,逼得人沒有選擇只能隱遁,卻又在遁世之時心懷牽掛——關於那些美好且溫暖的人情。 這些就是那首「天女之歌」的糾葛與纏繞,多麼美好卻多麼痛苦。 圖片|《輝耀姬物語》劇照 這個世界從未完美,但我們能試著對彼此充滿善意,讓這個不完美的現世,變得令人稍微能夠忍受,進而停下這些「遁世」的渴望。 敏感纖細的心靈,也是看著這些溫暖美好的人世的,我們能「選擇」順著流走,直到對方的遁世,也能「選擇」停下這一切。記得問問「妳快樂嗎?這一切是妳想要的嗎?」來留住現世。 假使,能打造一個沒有人需要遁世的人間,該有多好? 願每顆對這個世界懷有眷戀的心,都能獲得充分的支持成為自己,不須遁世也不須隱逃,成為這個世界獨特而豐盛的存在。 原文刊載於【連結。一起呼吸的心理師】,經授權轉載。 作者資訊|中文系、阿宅、諮商心理師一枚。因為活著很悶,卻也在有些該死的時候發現活著真好。所以我寫作,紀錄那些淚腺發達的片刻,突破孤零零的我,靠近我們。 July 15, 2022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vD8sy9h

洗腦女性為教主生育,邪教如何逼人服從、放棄思辨?《乖乖聽話:邪教裡的禱告與服從》 https://ift.tt/E2HPJB1 womany 女人迷精選 人們經常把與自身價值觀不符的信仰或族群,視為罪大惡極的異端,但是,會不會我們早就身在不合理的框架之中,卻從未懷疑且渾然不覺呢? 文|一起呼吸的心理師 不知道我這樣是不是很奇怪,但只要看到「邪教」相關的資訊,我就會很有興趣地想知道,這齣紀錄片也是在別人家看到,就立馬紀錄下來追的。 這樣的傾向,大概是從我有一次在 Discovery 看到關於《人民聖殿教》的紀錄片開始的: 瓊斯究竟為什麼這麼有魅力,能讓一群人願意跟著他一起住,直到成為瓊斯鎮,又怎麼讓大家心甘情願地喝下毒藥殉教? 一則以懼、一則以警,擔心自己的權力濫用,也警醒是否會遭洗腦。 邪教,無論是這部片裡提到的性侵大量少女的 FLDS,或是之前在其他地方看過的:逼信眾殉教的人民聖殿教、涉入殺人跟在地鐵放沙林毒氣的奧姆真理教、對信徒肢體暴力及限制信徒自由的山達基,洗腦毆打 X Japan 主唱、把他當提款機的 Home of Heart。 究竟是什麼讓他們自願放棄思辨能力、獻身給某個「教主」,甚至忍受了大量不合理的對待,依然不離不棄? 我總覺得這裡面實在非常深奧,如果沒辦法搞懂,我會擔心自己成為權力的濫用者,或是某一天不經意地被洗腦、加入邪教。 而這部《乖乖聽話:邪教裡的禱告與服從》,是一部多數女性看了都會很不舒服的紀錄片。 它紀錄著一個生長在美國、明明應該擁有許多自由權利的女孩,如何因她的父母親加入宗教而喪失所有選擇,逐漸成為「教主的貨幣」——被教主揀選成為妻子或是死忠成員的妻子,並為他們生兒育女。 因為「乖乖聽話、盡量生育」是這個社群裡被視為「榮耀神」的舉動,他們做這一切的目標都只是「為了加入榮耀的國度」。 縱使妳只有十四歲,只要有個人主見就會被盯上,要求妳提早結婚生育。 利用親屬關係的斷裂,威脅妳必須服從,以「妳出生以後所熟悉的一切,都可能消失」、「妳必須離開這裡,去一個完全不熟悉的文化生存」作為代價,逼迫妳服從。 因為教主說的話是絕對的,所以縱使是個噁心的老男人對妳要求結婚,妳也無法反抗。 (延伸閱讀:「面對強暴,因害怕失去工作而不敢反抗」好萊塢權力關係失衡,有逾 70 名女星受害) 圖片|《乖乖聽話:邪教裡的禱告與服從》劇照 一方面要求極端的守貞——連想想男性都不可以,因為那會阻礙妳跟神的對話——另一方面卻讓這些女性連基本的性教育都沒有,就得面對「結婚」和如同大野狼一般、妻妾成群的社群領導者們。 這些女性以為「結婚」就只是結婚親吻,然後神就會賜妳小孩,最後卻非常驚恐地發現,自己抵抗一生的「性」在無知的狀況下「被發生」,而且擁有許多妻子的丈夫主張「這是妳的使命」。 縱使認為這一切不合理、跑到先知那裡哭訴,甚至由衷認為先知一定會告訴自己:「這一切是錯的」,結果只得到先知一句:「妳應該服從妳的丈夫讓他喜悅」的回答。 (延伸閱讀:「她吃避孕藥,是隨便的女生吧?」請承認你對女性身體的無知) 在邪教之外的我,怎麼覺得這個故事看起來很面熟? 洗腦女孩,讓她認為結婚穿上白紗、有一場浪漫的婚禮,和為心愛的人生育子女,就是妳一輩子的工作;妳好像沒有其他的選項——關於只當自己,關於讓自己喜歡自己就好——而是儘早生育。 生育以後孩子就都是妳的責任,妳的成就就是養育子女,他們好就是妳的成就;妳也不再是妳生命的重心,妳不能反抗,反抗這一切就不可愛了,而且離婚的女性好像是糟糕的女性,應該有什麼問題。 圖片|《乖乖聽話:邪教裡的禱告與服從》劇照 這部紀錄片裡,那些奮力脫逃的女性和緊追不捨的記者們,讓人非常感動。 她們不知道離開這裡會去哪裡,但她們選擇踏出未知的那一步,那中間的勇氣讓人難以想像; 面對一個神祕、看來充滿蹊蹺的巨大社群,深深知道這中間必定有違反人權、傷害人的事情進行著的記者,無論怎麼碰釘子吃閉門羹,都想盡辦法報導跟追緝這條新聞。 直到司法部門找到證據,並且宣示這一切都違反少女的權益跟意願,絕對不會輕饒。 (延伸閱讀:沒說「不」的女孩,就是不夠格的受害者?從吳亦凡事件談權勢性侵) 看著他們奮鬥的身影,不知怎麼地就非常感動。 邪教,就算縱使到現在 FLDS 的先知(相當於教主),已經被關進監獄,這輩子大概沒有機會出來,還是有機會向外界傳遞他的旨意,因為那些「信眾」依然對他深信不疑,依然會利用面會的時間去向他求取教義。 要能離開邪教,缺乏個人意志上的覺醒跟思辨,看來是不可能的。 圖片|《乖乖聽話:邪教裡的禱告與服從》劇照 這是一齣看了以後,可能會讓妳感覺沉沉的紀錄片,但不知怎麼地,有點想推薦女性們都看看。 在一個極端的處境裡喪失一切,只能「聽話」乖巧的女性,可能會胸口悶悶地,然後,我們會一起發現自己的選擇不只有這樣,試著一起跨出欄杆。 直視深淵,有時候我們會獲得一些自己原先不知道的東西。 願每顆心懷虔意、只想兢兢業業度日的心,都能有機會回首看看這一切施加在自己身上的框架,是什麼讓我們認為只有這樣? 期許有一天,我們都能發掘生命中不同的可能性,同時揭開結構之後那隻隱藏著的權力之手。 原文刊載於【連結。一起呼吸的心理師】,經授權轉載。 作者資訊|中文系、阿宅、諮商心理師一枚。因為活著很悶,卻也有些該死的時候發現活著真好。所以我寫作,紀錄那些淚腺發達的片刻,突破孤零零的我,靠近我們。 July 15,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E2HPJB1

Netflix 影集《一路上友你》婚姻危機、禁忌之戀,跟著西班牙女人學真正的灑脫 https://ift.tt/zc6FPe4 讀者創作 Netflix 影集《一路上友你》中,有經營婚姻的兩難,有對真實慾望的追求,還有對自我價值的摸索。不論你看見的是什麼,那都是真實人生的小小縮影,也是世上所有女人的生命課題。 文|La Cindy 有的時候,妳會不會不知如何開口,跟妳的好姊妹分享自己在感情中遇到的挫折? 或者,自己在內心先上演很多小劇場,害怕旁人對妳的眼光? 就讓這部西班牙 Netflix 影集《一路上友你》(Valeria)讓妳感受瘋狂好姊妹間的患難情誼,替妳吶喊出心中的恐懼、釋放累積已久的壓抑。 去年夏季在 Netflix 播完第 2 季的西班牙影集《一路上友你》(Valeria),是改編自當今西班牙最受歡迎的作家——伊莉莎白・貝納文特的同名暢銷小說。 此部劇由深陷創作瓶頸及婚姻危機的女作家 Valeria 為故事出發點,描述她到底是要挽救婚姻,還是要與偶然認識的性感男人出軌的同時,也把焦點擴散到她的三個好姊妹 Lola、Carmen、Nera 身上。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感情問題,一個與有婦之夫談禁忌之戀,一個暗戀同事卻不敢主動搭訕認識,一個好不容易掙脫家庭束縛做自己喜愛的工作,但仍在同性戀感情中學習認識自己。 《一路上友你》除了展現四個好姊妹即使一路跌跌撞撞,但始終陪伴彼此解決各種煩惱的過程外,也精心搭配音樂、營造全劇緊湊的氣氛,甚至也將她們每次拋棄全世界,只想要狠狠地跟眼前的人做愛做的事的情緒展露無遺。 這點是西班牙劇集的特點之一:從不避諱地大膽展露女人的情欲,因為那也是女人享受生活的一部份。 (延伸閱讀:四部電影女主角,測妳是哪種情慾玩家,探索妳未知的情趣世界!) 圖片|《一路上友你》海報 結合音樂、時尚,以西班牙式的視角來看待感情、生活,一步步從混亂中找到自己的出口,讓我在看劇時,數度又哭又笑,也不禁幻想自己也能擁有她們戲劇化卻充滿生命力的世界。 若再仔細觀察,便會發現《一路上友你》就像是多年前很紅的《三十而已》的西班牙翻版——其實每個國家的女人都有類似的煩惱! 就以劇中讓我最有共鳴的 Valeria 和 Lola 為例:女主角 Valeria 正如《三十而已》的女主角顧佳,原本有個幸福的家庭、帥氣又有才華的攝影師老公,甚至還有夢幻的作家職業。 雖然在朋友中看似擁有穩定的人生,但終究因 Valeria 的任性和兩人之間缺乏溝通,而結束了多年的婚姻。 出門尋找慰藉,總比待在家裡面對問題還來得容易 其實 Valeria 離婚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她遇見了另一個男人:當生活不順遂時,人總是會想先逃避。 因此 Valeria 完全無法抗拒這個新男人的魅力,也很自然地利用新的愛情火花來支持她寫完手中的小說。 大家可能會認為,這個男人會就此順理成章地走入 Valeria 的生活,但⋯⋯荷爾蒙再怎麼作祟,最後也難敵自己心底最真實的聲音啊! (延伸閱讀:【深夜臉紅紅】EP8|出軌不是是非題,而是選擇題) 圖片|《一路上友你》劇照 當妳的生活總需要另一個男人來填補,妳永遠找不到自己 Valeria 選擇不要第一個男人,也就是她的老公,但是,直到面對第二個男人維克多時,她才發現自己太自卑,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就懷疑自己夠不夠好,搞得自己心神不寧。 因此在最新的劇情中,她選擇撇開這個讓她悸動的男人,專心寫作和過自己的生活。 為何要在自己都還沒搞懂自己之前,就因為男人積極挽回而心軟? 就因為自己的一時空虛,而又急於投入另一段關係? 為何不能什麼都不選,先選自己,和自己溝通相處呢? 圖片|《一路上友你》劇照 反觀劇中的另一個角色,被人稱為「性愛女神」、但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會被人痛罵成「小三」的 Lola,也讓我反思了如何在競爭很厲害的約會市場中,先學習尊重自己、愛自己。 雖然 Lola 玩遍馬德里男人的這段經歷,的確無法拿來跟《三十而已》的王漫妮比較,但兩人都熱愛自己的工作、拼命追逐成就感的這點,可以看見她們的獨立,但也讓人發現,即使在職場上是個女強人,在情場偶然還是會迷失自我的。 Lola 享受於自由不受限的感情關係,因此她對自己和已婚男的炮友關係不以為意。 直到她發現自己付出的感情,早已不止於當初說好的肉體關係時,她這才被迫正視自己在關係裡的價值。 當她一再受傷,就算已婚男聲稱自己為了她而離婚、想和她在一起時,在各種掙扎後,她仍理智地選擇結束這段關係,正如王漫妮最後也拒絕那個承諾帶給她豐裕的物質生活,實際上卻腳踏兩條船的渣男。 男人回心轉意,回頭道歉又給承諾時,女人就一定要買單嗎? Valeria 說:「屌再好看,也沒有哪根屌值得妳忍受他那種爛態度。」 這是影集裡我很喜歡的一段話:男人再帥、再多金、甚至床上技巧再好,女人也該學著煞車,告訴自己其實還有其他選擇。 按 Lola 過去豐富的「獵男人」經驗,難道再找其他男人對她來說會很難嗎? 就算是談一段不需承諾的感情,我們依然有權利拒絕那個得受人擺布的選項,否則到頭來,我們也沒有真正在心靈上自由過。 我必須私心地說,我很喜歡 Lola 灑脫的個性。 不光是因為她能率性地分享自己喜歡做愛的癖好,還有她就算歷經各種挫折後,仍樂觀地期待下段戀情的個性:她先是假裝正經,又擠眉弄眼、哈哈大笑地跟姊妹說:「是該時候要縫補舊傷,然後我要再張開我的雙腿!」 (延伸閱讀:我拒絕的不是你,而是這場性愛) 圖片|《一路上友你》劇照 灑脫不是看淡愛情的來去,而是知道自己為何而來、為何而去 很多人都以為,「灑脫」是能接受自己和各種男人約會上床、享受速食愛情,或是對於分手和情人的離去不再感到悲傷。 讓我們摸著良心,好好地問自己:「其實那是自己的一種逃避,對吧?」 因為逃避,自己彷彿沒有什麼情緒起伏,也就不會帶來受傷和茫然的感覺——我想 Valeria 和 Lola 最後都領悟到了這一點。 既然當初面臨的是寫作瓶頸,就該自己想辦法找到靈感,並學習如何建立自己的自信。 既然自己是個事業女強人、追求的是不受拘束的感情,那麼就該放下讓自己無法再做自己的情感,重新主導回自己的生活。 灑脫的轉身沒有很難,我們只需要清楚知道自己最需要、最不能失去的是什麼! 作者資訊|La Cindy,台北長大,卻在美國黃石的山裡找到自我;拿到教師證後,卻到深圳當 B2B 業務。下班後經營中英雙聲道的個人 IG,希望把自己的勇氣和對約會感情的想法,分享給更多女生。歡迎來找我聊聊:IG@lacindy.tw   July 15,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zc6FPe4

《雷神索爾》大雷神娜塔莉波曼,勇敢說出曾受百次性騷擾經驗 https://ift.tt/kl2oQYm 01女生 《雷神索爾4:愛與雷霆》中的娜塔莉波曼,曾因被性騷擾而對男性心生畏懼⋯⋯在克服恐懼後,她呼籲女生遇到危險時必須勇於為自己發聲! Marvel 超級英雄電影《雷神索爾4:愛與雷霆》(Thor: Love and Thunder)近日終於上映,飾演雷神舊愛 Jane Foster 的娜塔莉波曼(娜塔莉波曼)再次回歸與雷神再續前緣,更成為了女版雷神對抗反派角色屠神者戈爾(Gorr the God Butcher)。 原來過往娜塔莉曾受訪透露,自己曾有一百次遭性騷擾的經驗,當年「#MeToo」運動未興起,甚至意識不到別人的舉動有侵犯性,後來回想才發現很多情況都有危險,鼓勵女生們遇到危險要勇於發聲。 圖片|《雷神索爾:愛與雷霆》劇照 女性權益也是大眾一直關心的話題,娜塔莉波曼亦曾表示自己在 13 歲時曾被粉絲性騷擾。 身為金像影后的娜塔莉波曼,早於 13 歲的時候,已經出演《這個殺手不太冷》而出道。而她也開始儲下第一批粉絲,當中也包括了一個怪叔叔。 她當時收到第一封粉絲信,「我當時興奮地打開第一封粉絲信,竟然讀了一個男人寫給我的性騷擾,裡面全部也是強暴我的性幻想。甚至有電台節目,在倒數我十八歲生日的時候,和合法跟我上床的日期,也有人在評論我的胸部。」 圖片|natalieportman@IG 自此之後,娜塔莉波曼開始對性感到不安,拒絕了所有跟男性親熱和接吻的鏡頭。 「我沒有辦法改變別人的想法,唯有讓自己不再受到這些男性的注目。」所以她在打扮方面也會刻意走優雅保守的路線,抗拒性感的打扮,怕再次成為其他男性的焦點,甚至把她物化。 那次事件,讓娜塔莉波曼有很大的童年陰影,我們也沒有辦法想像這對一個小朋友的傷害有多深。 幸好,現在的娜塔莉波曼經已走出陰霾,勇敢地為受害女性發聲和爭取權益。 (同場加映:為人權發聲、推廣婦女權益、聲援阿富汗!安潔莉娜裘莉 IG 一週破千萬追蹤) 圖片|natalieportman@IG (延伸閱讀:韓國 #Metoo 第一槍 專訪徐志賢:在那之後,我一直努力表現出幸福的樣子) 雖然,要懲治這些事件終究也要歸於法律制裁。但是「#MeToo」運動的興起令娜塔莉波曼醒覺過去遭受很多不公平待遇,甚至是性騷擾。 13 歲入行的她,自小就要面對外界針對她身體的評論,她認為女生遇到危險時必須勇於為自己發聲。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女生」:雷神4|女雷神Natalie Portman自揭性騷擾經歷 從此怕穿得性感?   July 15,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kl2oQYm

2022年7月14日 星期四

別再叫兒子「不要哭」!引導男孩處理情緒,而非壓抑情緒 https://ift.tt/CisJoDt 讀者創作 多數男性如果在成長過程中遭遇挫折,常因父母的一句:「男兒有淚不輕彈」而堵住情緒的出口,但是勉強把眼淚吞回肚子裡,久了真的會讓人變勇敢嗎? 文|妮可媽媽 同時育有兒子和女兒,當女兒不小心跌倒受傷而哭泣時,我們會緊張地察看傷勢,輕聲撫慰眼前淚眼婆娑的小公主。 但,此時此刻,一樣的場景若換成是兒子,則通常會跟孩子說:「有流血嗎?沒有受傷的話,站起來就好,別哭!」 雖然,夜深人靜時我也會自我檢討——是否面對兩個性別不同的孩子時,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也會有不同面貌? 對於男孩的包容,是否真的較低? 包容較低的本質,是否來自於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男兒有淚不輕彈」,男性從古至今必須背負的責任及壓力好似理所當然,因為要有肩膀能成為一家之主。 只是,我們似乎也忘了反思,一家之主也是一個人,而人皆會有情緒,正常的情緒抒發,才是合理的回歸人性。 圖片|Photo by Benjamin Manley on Unsplash 男兒有淚不輕彈,是勇敢還是壓抑? 當我們要求兒子「不要哭!」的同時,孩子確實把眼淚擦乾、逼著自己把想哭的情緒吞回內心。 哭的動作停止了,但內心的匱乏與難過,並沒有因此而被理解、得到正常的抒發。 孩子選擇將眼淚收回時,轉而變成一種不敢發聲的啜泣,一種想發洩卻無法正常宣洩的委屈,壓下去的不只是眼淚,更是一種沉重的匱乏感,無可名狀。 因感受委屈或難過而不能表現的情緒,累積久了,真的就會因此變勇敢嗎? (延伸閱讀:「藏著並不等於遺忘」專訪魏如萱:沒有哭的人,悲傷反而拖的比較長) 或許,人的潛意識會告訴自己:「我要勇敢堅強不可以哭」,隨著時間過去,受到潛意識的暗示,有可能會因此而變勇敢,但也有可能隱藏了另一層除了勇敢之外的「壓抑」。 壓抑久了,會漸漸連想表達的話語,都失去說出來的勇氣,所以,為何有時我們會發現男孩們「不擅表達或溝通」? 不是因為男孩們天生不擅於溝通,而是沒有一個讓他們能順利發聲的管道。 圖片|Photo by yuu on PIXTA Mary.Polce Lynch(瑪麗・寶絲林區)在著作《男孩情緒教養》中提到:「我們雖無法看見男生的內在感受,卻可以觀察他們形諸於外的表現。」 這也同時探討著男孩們壓抑情緒的模式,以及透過學習體會自我感受與他人感受的「同理心」,才能藉由同理心去處理情緒的問題。 她也在此書中提及,若這些情緒並沒有被正視或教導下,藉由正常口語表達的宣洩和妥善處理,這些感受非但沒有因此而消失,反倒變成壓抑後的「拐彎行為」。 所謂「拐彎行為」包含著:侵略、憂鬱、身理上各種疼痛、恐慌、焦慮、自殘,甚至自殺等偏差行為。 情緒本身不是問題,但如何表達,以及適當的處理情緒,才是讓自己能得到抒發的正常宣洩方式。 唯有正視情緒的存在,不帶有否定及刻意武裝,承認自己也有哀傷、憤怒、不佳的情緒時,才能用正向的態度面對困境、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拾年有承・真實週年】時代講堂「正向心理學」:快樂的秘訣不是壓抑,而是接納並轉換情緒) 男孩也須正常宣洩情緒 心理諮商中所提到的處理(Processing)是指:「談論與某種強烈情緒相關的事件;事件大至恐怖創傷,小至日常一切。」 而這樣的情緒處理往往不只有一次,需要歷經一段時間,但男孩透過這樣的口語訴說的過程,會讓情緒好很多。 圖片|Photo by lilartsy on Unsplash 鼓勵男孩們勇敢說出自身感受,並且允許哭泣、哀傷等脆弱情緒的發洩,透過正確的練習,讓自身的感受能用正確方式表達: 表達感受:正面鼓勵男孩們可向信任的親友表達自身感受。 自我對話:練習與自己內心的聲音對話。 記錄感受:透過書寫或日記去記載當下感受。 交織練習:承認壞情緒,並且將當下的壞情緒與另一種正向情緒融合,將壞情緒引導至正向思考。 藉由與可靠的親人談話、自我對話的練習,或是進行書寫的當下,將想法與感受正確的訴說出來,才會進一步開啟男孩們願意暢談想法的渠道。 (延伸閱讀:藝術繪畫治療:用「情緒四格」與自我對話) 承認自身的脆弱之處,才是勇敢的開始 人類是需要相互支持的群體動物,沒有人是永遠堅強無脆弱的時刻,而不斷追求堅強和優越的過程,其實反面的倒影是孤獨與無助。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皆有脆弱、恐懼或害怕的時刻,若勉強自己不斷藉由強迫勇敢的信念,掩蓋脆弱的存在,那份無助感反而會在內心深處不斷綿延。 圖片|Photo by Xavier Mouton Photographie on Unsplash 心理學家 Tara Well 曾說:「過去認為自我同情是心理韌性不足的表現,會削弱人們對負面行為承擔責任的意願,然而事實是,心理素質真正強大的人才能做到自我同情。」 能「自我同情」是一種同理心共感的體現,而在這個機制中是由「自我揭露」、「坦承失敗」為起點,願意承認自身的錯誤、不堪、痛苦等情緒,才能得到自我同理的安撫,而不陷在自怨自艾的泥淖中無可自拔。 尊重與多元共融,才能造就健康人格 尊重男孩們也跟女孩們一樣有脆弱的一面,並且丟掉傳統窠臼的觀念所賦予男孩的包袱,才能還給男孩們一個正常健康的人格成長空間。 我們需要讓多元共融的教育觀念,在孩子們尚在成長階段就被建立,以及教導孩子們尊重不同的聲音、想法以及建構多元思考的空間。 唯有尊重、鼓勵以及擁有獨立思考能力,才能讓下一代在正向環境中,擁有健康正面的人格發展,長大後也能成為溫暖的人,帶給社會正能量,讓多元共融精神,成為促進大家一同共好的良善環境之動力來源。 作者資訊|科技業 PM,斜槓經營報章雜誌副刊、電子媒體專欄、部落格,文章型態跨純文學、親子教育、兩性關係、專案管理等領域。致力於陪伴孩子們成長、鼓勵女性不斷自我成長,並為女性發聲。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養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學習之路。 July 14,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CisJoDt

「每個選項都有雷,結婚這條路,走不走都可以!」奶媽 x 陳又津對談社會的結婚病 https://ift.tt/70DH4sL 三采文化 這回女人迷與三采出版社將《我有結婚病》的 Podcast 對談全集收錄成獨家露出,究竟「年齡」到底是什麼詛咒?社會好像幫你訂好了規則,來到某個歲數,就要走進婚姻、生兒育女⋯⋯難道「不想婚」也不可以嗎?讓我們來看又津跟奶媽怎麼說——到底,我們要如何從這個結婚病逃出! 由網路作家奶媽(高瑞希)進行專訪,和作家陳又津對談她近期推出的短篇小說集《我有結婚病》。 本書由九篇鮮活且極具畫面的人物故事集結而成,紀錄身處不同角色裡的現代女子群像:想要結婚的三十世代女子、渴望掙脫「母親」標籤的人妻、繭居族等。在閱讀過程中,像是觀看朋友、或我們自己本人的故事。 而本篇對談以新書其中一篇章節〈我有結婚病〉為主題,主角是想要結婚的三十世代女子,由奶媽和又津來聊聊單身女子的框架和結婚這件事。 圖片|三采出版社 提供 社會為我訂下目標,達不到的我,有錯嗎? 奶媽(高瑞希,以下簡稱高):閱讀時,我非常有感,因為我就是一個有結婚病的人。 想請問又津當初怎麼會構思出這篇故事?背景是什麼? 陳又津(以下簡稱陳):有一天我朋友來我家訴苦兩個小時,抱怨她男友不跟她結婚,突然間她講一句:「我也知道人不一定要結婚,但為什麼我就是有結婚病呢?」 高:那就你的觀察,為什麼女孩子容易有結婚病? 陳:是這社會給我們很多框架,告訴我們 20 歲就要找到自己的興趣,30 歲就要定位,40 歲就要退休。女性的話,這些目標就變更加瑣碎且明確。 高:我很喜歡你在故事裡透過一次次相親,比方說遇到極品男,登山男等,去讓大家看到主角面對的問題,其中一個像是容易迎合他人想法。 想問又津是有類似生命經驗嗎?還是你看到周遭姊妹有這樣的狀態? 陳:我覺得與其說是迎合或順從,反而是一般人在這微妙狀況中選擇不反駁,因為反駁要花太多力氣了。像通常別人問我,我都會說好啊!沒問題(在不影響自己人身安全的狀況下)。 高:那你在寫這篇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比較困難的部分? 陳:有一個情節是跟別人一起登山,我常跟一群生理男性一起登山,這時候就會發現,天啊!我沒辦法跟上大家的腳程。為了把自己鍛鍊得比男生更像男生,就讓我無法享受登山的樂趣。在過程中,一直想再撐一下,其實這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分分秒秒都撐一下,有一天會爆的。 上八點,我們到了東峰,但那只是路程的五分之一,我覺得自己體力耗盡,跟其他隊員說,這裡路跡很清楚,你們不必等我,先去攻頂吧。他們似乎也在等我自己說出這句話,明顯鬆了一口氣,頭也不回地走了,留下登山男跟我。 我其實希望登山男也一起去,這樣我可以慢慢折返,在露營地吃個午餐等他們,順便準備晚餐。 但他堅持不放我一個人。或許早上八點多就下山,確實是太早了,而且他都犧牲難得的機會,留下來陪我了,我再撐一下,比大家晚一些些,或許我們可以一起攻頂。 更何況,我根本就不知道回去的路怎麼走。 ──陳又津《我有結婚病》 高:很容易有逞強的心理。 我自己看到這一篇,我的反饋是因為我過去是有結婚病的人,參加過大大小小的聯誼,一群男女坐對桌,玩遊戲、寫興趣,十分鐘會換桌,換另一批人。 那時覺得自己很像輸送帶上的罐頭,和不同人聊相同的話題。 (獨家對談: 謝凱特 x 陳又津對談《我有結婚病》:每件家事背後,都有母親當初想要給予的東西) 如果結婚是山頂,那讓我在中途就快樂躺下吧! 高:你剛剛說有些人迎合對方是不想多做解釋,那你會不會覺得有些人迎合對方是無意識的。 人好像都是透過外部環境的碰撞來明白自己是誰,但女性或 LGBTQIA 的族群一開始好像都蠻不清楚自己是什麼模樣,等到跟外部環境衝撞,受了很多傷後才明白原來我是這樣的人。 以我自己為例,我參加相親的時候,迎合對方是因為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所以我看你這篇文章時,感觸很深,我感覺那個女主角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雖然現在性別意識真的比以前還高,但很多人口號喊在前,意識還是沒辦法跳出來。 陳:一樣以健行為例,健行是呼吸新鮮空氣,有目標要勇敢去做,可是是誰規定登山一定要登頂呢?一定要當天來回呢? 好像時間跟空間都是被別人規定好的,得照這個路線走,逃脫或偏離了路線,你也沒有迷路,但就會被別人說這是爬黑山。 不管是性別或追尋自己的興趣,我覺得都會遇到類似的困難。 高:你有類似的生命經驗嗎?一開始望向終點,但後來才發現中間其實也挺舒服的,或其他的路線你更喜歡。 圖片|Photo by Larm Rmah on Unsplash 陳:對啊,就讓我快樂躺下吧! 我也是今年去了聖塔菲,美國一個高山城市,才發現大家找到的登山路線都不是以登頂為目標,像沿著河走一圈啊,或走去哪裡看夕陽,不以山頂為目標。 常常我們到了山頂後只想趕快下山,因為好冷,而且好無聊沒有風景,那為什麼我們不按著自己步調慢慢走呢? 我也是活了 30 幾年才發現,原來人可以慢慢走,人不一定要到山頂去,山頂什麼都沒有,對我來說。 高:所以又津是用一種比較象徵性的方式,假如我們今天登山,山頂就是一個目的地,那對很多人來說,尤其是女人,結婚是我們的目的地,但在結婚的路上,其實有很多選擇,不見得只有結婚一個選項。 那從裡面這個女主角,讓我感受到是她非常想結婚,可能是想有人陪。 但現在很多女生也是擔心生小孩,怕年紀一到,生不出來這件事。你怎麼看這個現象呢? 「林小姐,你的 AMH 值是 5.4。」 聽起來很低,但醫生說這數量很夠了,要我不要急著凍卵,而是去找對象。 但我就是找不到才來的啊!凍卵不只是取卵,我還要打排卵針、抽血、照超音波,整個療程要兩、三個禮拜,手術雖然簡單,但還是有風險。 而且取一個卵子不夠,後續也要透過試管受孕,目前台灣沒開放未婚女性做試管嬰兒,只有合法的夫妻才能做。現在取卵是取心酸的就是了? ──陳又津《我有結婚病》 (閱讀書摘:「除了受精,養孩子的過程都不需要爸爸。」陳又津《我有結婚病》:不結婚,跟母姓,用自己方式養育孩子) Photo by Kinga Cichewicz on Unsplash 結婚就像開公司,有賺有賠,風險請審慎評估 陳:找我哭訴的那個朋友,後來還是沒有結婚,分手了。 她看了《我有結婚病》後也說:「幸好我現在結婚病已經好了,但是我現在擔心的是我生不出孩子。」後來她就去做卵子健康測驗。 那時候我就覺得,不管是男是女,在某個年齡就有某個 KPI 要抵達,高齡產婦又有個明確數字,說你再不生的話,可能就太晚了,後來我發現,這跟直銷術語很像:「現在不做,明天一定後悔。」 為什麼我們要活在這種恐懼之下呢? 單親媽媽帶孩子不是不可能,40 幾歲自然生出孩子也不是不可能。 其實這世界明明有很多選擇,可是這些人往往會被消音,大家會覺得你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所以才沒有結婚,所以才離婚。可是也許你根本沒問題。 高:其實我自己母親就是一個單親媽媽,撫養我 30 幾年到現在,這邊有個很有趣的狀況,雖然她婚姻不是特別幸福,可是她跟我說:「不要不相信結婚這件事。」 非常想要問又津,現代人會說我們可以不結婚沒關係,但很多人還是會結婚,你覺得我們要用什麼心態看待婚姻價值? 陳:像剛剛說的,很多人把結婚視為山頂,是人生的高光時刻。可是說真的,山頂不是你人生的結束。 比方說我,我的夢想是走上金馬獎紅地毯,所以不要把結婚當成高光時刻,難道之後就要開始吃土了嗎? 結婚也許就像開公司一樣,有賺有賠,風險要謹慎評估。 高:這樣聽下來,結婚不是終點,是一個選擇。那是否不要預設太多立場,覺得這個人好相處,和他在一起是純粹的快樂,就不要去思考有沒有要生小孩,或其他的部分? 陳:應該說我覺得參加 10 分鐘換桌聯誼也沒有不好,是一個認識的過程。 有時候可能 10 年才會認識一個人啊,時間它會告訴你答案,而你可以從他的反應或你的反應漸漸知道每個人在意的事,那我們這當中有沒有重疊或衝突呢?結婚需要謹慎思考,以及知道你到底在意什麼。 高:那我也很好奇又津在單身的期間,有沒有過那種迷惘?想要有伴侶或結婚? 我知道這個時代不結婚也沒關係,大家都過得很充實,為什麼我就是有結婚病呢? 理性上,我也知道,結了婚不會更好,畢竟我跟極品男就差一步,也看到結婚的下場。本來也覺得單身沒礙著別人,但一聽到我單身,親戚要幫我介紹、朋友幫我拍美照、同事揪我去聯誼、網友叫我去諮商、英文班同學帶我去宮廟看前世今生⋯⋯能做的我都做了。 我覺得自己好像有什麼毛病,一定要治好,只要結了婚,這個病大概就好了吧? ──陳又津《我有結婚病》 陳:那時我會想對象能不能幫助我成為更好的人,比如說這個人在理論上的分析非常到位,或這個人很聰明。 但我後來發現,這不是我想追求的,因為我想追求的是永續寫作。我沒有想照顧一個很會寫作的媽寶,而且這個人可能還會批鬥我的作品,會讓我自信全失。 高:聽起來,你覺得另一半能支持你寫作的事業,或讓你可以自由自在寫作,這才是你考量的點。 陳:我還是會以我自己想做什麼,這個人不會阻礙我就好。 Photo by Denys Nevozhai on Unsplash 寫一本像「疫苗」的書,遇到奇葩,小心迴避 高:我看本書到後面,又津有提到希望這本書成為一個「疫苗」般的存在,會讓自己有心理準備,或重新反思的機會,你為什麼會用「疫苗」來形容這本書? 陳:這本書是在疫情期間寫成的,大家都待在家,反而變成一個照妖鏡,從空間布置、家務分配、小孩哭鬧聲音到網路是否夠用,會覺得萬事萬物都是一個資源的分配。不管結婚或不結婚都是修羅場。 結婚有很多要煩惱,不結婚會覺得我已經很久沒見到人了,不管哪一條都是地獄之路。 所以我寫這本書的過程中,一邊想我們逃不開地獄,那要怎麼面對呢? 也許我可以把這本書當作一個小論壇,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而我也分享這些奇人異事,如果你等一下要出去約會的話,可能會遇到類似的奇葩哦! 高:可以成為一個參考書的概念。 陳:人生是一個選擇題,每一個選項都很雷。但至少我的角色們,我都是祝福他們的。 如果這是一場大疫,他們都還劫後餘生,憑藉著運氣、努力活下來了。 像「疫苗」,疫苗剛打下去超不舒服的,但之後遇到,會發現這個我在書裡有看過,可以小心迴避。 高:謝謝又津的分享,我覺得在這本書裡不只可以找到關於愛情的答案,而是如何更加清醒的面對自己。 本文摘自陳又津的《我有結婚病》,由三采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有結婚病》 July 14, 2022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70DH4sL

2022年7月13日 星期三

「像男人一樣承擔」這句話有什麼問題?身為男性,分享脆弱,是我想擁有的勇氣 https://ift.tt/NOZwH18 讀者創作 身為男性,難免面臨情緒低潮或難以克服的困難,社會卻要求你必須「像個男人一樣」面對?讓我們一起閱讀賽門的文字,從他的自白中拋開男性刻板印象的枷鎖,撫慰你心中沒有被好好呵護就被迫長大的小男孩。 文|賽門 我不需要等到 50 歲、嘗盡滄桑後才來談論這件事。 25 年來,作為男性,我的例行公事是盡可能的隱藏內心的任何情緒。 除了廚房突然出現會飛的蟑螂這種令人恐懼的少數突發狀況,真正令我感到渾身不舒服的,反而是讓身邊親近的人看到我脆弱的一面。 除非我真的忍到無法再忍,情緒潰堤前,我是盡可能地將之埋至心底最深處。 圖片|Photo by Tom Pumford on Unsplash 沈默、撲克臉是避免展現出弱點的絕佳武器,卻也是雙面刃,阻擋著我向他人溝通真實的想法、產生連結。 當我開口向他人交談,他們並不是在跟真正的賽門交談,而是在跟我覺得他們會想要看到的那一個版本的我交談。 多半時候,那不是我,那不過就是一場秀。 隱藏這些心底的情緒許久,換來的是滿滿的倦怠無力以及無處宣洩的怒氣,它們滲透了我的人生、工作、感情、家庭各個角落。 我就像顆不定時炸彈,可能因為某些人的無心之話或無心舉動而瞬間狂轟濫炸,炸毀了我的人際關係,也燒毀了我對快樂僅存的嚮往。 最近,我開始有了自覺,承認自己確實有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必須正視,而我決定進一步挖掘,想了解它們到底是從何而來。 我想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去處理內心的情緒?為什麼我害怕與人表達內心情緒? 為什麼就連身邊親近的人,向他們袒露自己其實正在試著度過一些難關,卻像個要糖要不到就開始鬧彆扭的小男孩? 開口求助?那更不可能。 我總在無形中,把「求助」與「懦弱」兩件事化上大大的等號。 (延伸閱讀:「尋求幫助不是弱點而是力量」6 大金句一窺莉莉柯林斯的時尚人生觀) 身為男性,原來我們都一樣 去年,因為幾位好朋友接連在感情中碰上問題,深談一番後,我發現,無論歲數比我大或是同輩的男性,原來,我們都一樣。 這是男性世界的流行病——很難在經歷難關時,向外尋求幫助,或是敞開心胸暢談訴苦。 因為我們從出生到現在,就不斷被灌輸著像是「別抱怨」、「別到處找人哭訴,那樣看起來像個娘娘腔」、「忍耐點,因為你是男生」這類建言。 當事情變得難以招架時,偏偏生活又給了我們一記又一記猝不及防的重拳。 (延伸閱讀:「懂得展現脆弱的男性,更加令人尊敬」所有父親的自白,都彌足珍貴) 身為男性,我們謹記任何關於如何成為男人的建言,久而久之,我們把所有事情都吞到肚子裡,遇到令人不悅的事頂多罵罵幾句髒話發洩,抽根菸掩飾內心的波動,喝喝酒麻痹自己。 但是,遇到我們無法處理的事,我們忍著,用自己覺得「像個男人一樣」的方式去面對,也就是忍在心底,能不向外尋求幫助就再好不過——因為向別人求助,聽起來不像大男人會做的事。 事情無法處理,或者說,超出我們的生活經驗、認知,無法獨自度過時,隨之而來的就是滿滿的無力沮喪,還有些許無名怒火種植在心底。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女性不一樣,女性每天都在談論她們遇到的那些生活瑣事、感情問題、經歷的難關,或大或小,當她們開始抱怨、訴苦時,總會有個好姐妹、好朋友在一旁傾聽,應聲附和。 大部分的男性,並沒有像這樣情感上的支持。或許你讀到這,會覺得我說的不過是片面之詞。 不過請你試想,當一個男性向身邊的朋友袒露自己有些性功能的障礙,或被交往沒多久的女朋友嫌那邊太小而讓他自尊心受損,你知道男性身邊的朋友大部分會有什麼反應嗎? 支持他、附和他? 別傻了!得來的反饋只會是一片訕笑,還有一句你活該,誰叫你那麼沒用! 每個人都會有一些無法開口的弱點,或許是生理上,或許是心理上。 沒有一個讓人感到自在的空間去談論這些鳥事時,大部分的男性就像我一樣,乾脆選擇視而不見,或者吞到心底。 所以,男性傾向要嘛開個無聊的玩笑,要嘛避而不談真正重要的事情,自然而然「沒什麼好說的」——這句話也就成為男性處理情緒的預設方式,也是經典詮釋。 (延伸閱讀:「他們嘲笑我帶公主水壺!」當戴上粉色口罩、公主物品被歧視,家長怎麼回應孩子?) 男人的負面情緒,該如何面對? 對大部分男性而言,這些心底的「痛」,不外乎藉由追求外部成就來舒緩。追求成功、金錢,就是最明顯的方式,我自己也不例外。 把自己埋在滿滿的工作中,可以讓人暫時忘卻那些我們無法獨自處理的痛、任何挑起情緒的事,也就認為只要賺到更多的錢、更有名、擁有更多權力,一些既有的問題就能橋到船頭自然直,隨之蒸發。 但盲目追求金錢、為了成功汲汲營營,真的就能改善這些既有的問題嗎? 也不是所有男性都會迷戀賺更多的錢,這不過是其中一種「逃避的形式」,讓男性逃避去談論真正重要的事,也能透過酗酒、沈浸在電玩、酒池肉林等方式獲得短暫的舒緩。 我們總認為這些會讓我們變得更好、成為一個更有價值的男性,以為這些能抹除那些侵蝕我們內心的痛。 事實上,它們不會,而且還有可能會讓你花上大半輩子,才能脫離那些讓男性自我感覺良好的癮頭,重新步回正軌。 (延伸閱讀:「親愛的,其實你不需要故作堅強」逃避焦慮不能解決問題,反而製造更多的焦慮) 圖片|Photo by Clifford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我的父親花了許多時間脫離賭癮,我在 25 歲才逐漸看清,真正能夠治癒男性共同面臨的問題,並不需要藉由酗酒、電玩、睡更多的女人、賺更多的錢、更有名氣、更大的權力、賭博等方式來達成。 身為男性,我們並不需要繞那麼一大圈,才看清這些,我們只需要把你經歷的難關,試著說出來、尋求幫助。 其實,這麼做總讓我莫名的感到丟臉。 每當我發現自己身陷需要向外求助的境地,這種丟臉的感覺就會層出不窮,揮之不去,但我知道,如果持續把所有事情都往自己肚裡吞,避而不談,我的後半人生會很痛苦,也容易覺得自己很孤獨。 我受夠活在那樣的精神枷鎖中,暗地裡獨自掙扎,那樣並不能幫到自己,也可能間接傷害的身邊親近、關心你的人。 這麼做,並不能幫助男性、不能幫助我們的愛人,更無法幫助我們的下一代。 (延伸閱讀:「對自己敞開心胸」是一個長期被忽視的力量) 真正有幫助的是敞開心胸,承認你自己並非十項全能,聊聊你正面臨的任何事、經歷的情緒起伏。 對男性來說,這是很大的挑戰,但我們必須這麼做。 你必須分享出來、尋求幫助,即便這樣讓你感到不知所措、害怕在別人眼中看起來是個脆弱的小朋友。 「你想要的一切,都在恐懼的另一頭。」——前美國第一夫人愛蓮娜・羅斯福 恐懼的另一端,是自由。 從無能為力衍伸出的無名火中掙脫,從力不從心產生的倦怠沮喪中解脫,跳脫精神上的枷鎖,重獲自由——重獲「成為真正的你」的自由,而不是活在那個「大男人」的陰影中。 圖片|Photo by kikuo on PIXTA 直到現在,我仍然花許多心力試著別隱藏自己的情緒,避免在暗中獨自掙扎。 誠心期盼讀到這篇的男性友人,可以多多試著敞開心胸。 我們是男人沒錯,但我們也是人,不需要凡事都得一肩扛起、獨吞委屈、難過恐懼。 相信我,你並不孤單。 作者資訊|寫過上百封陌生信件,現為品牌、創作者背後的文案撰稿人,撰寫類型多為文案、寫作、創業精神以及個人心態成長主題。透過寫作,相信能讓你我燃起動能,對生活經歷再普通不過的事,能有重新認識。歡迎到我的 Instagram 跟我一起交流、分享所思所想。 July 13,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NOZwH18

2022年7月12日 星期二

你的笑聲,我的解藥!台灣第一場性別脫口秀:「愛的秀秀」金句精華一次看 https://ift.tt/dnaomHg 女人迷編輯 Haoting 皓婷 為你精選台灣首場性別脫口秀的力量金句,讓你需要補充能量的時候,不用客氣、大方笑出來,給自己愛的秀秀! 你今天愛自己了嗎? 女人迷「525 我愛我節」正式邁入第 8 年,今年讓我們把對自己的愛,勇敢說出來! 2022 年我們舉辦台灣首場打破性別框架的脫口秀「愛的秀秀」,邀集呱吉、瑞恩、黃小胖、黃豪平 4 位台灣一線喜劇演員,以及台灣福斯集團暨台灣奧迪總裁 Rahil Ansari,與女人迷創辦人張瑋軒,開啟一場前所未有的跨性別深度對話。 不論有沒有出現在脫口秀的現場,本篇為你整理講者們的力量金句,陪伴你走過每道人生風景,隨時隨地都能給自己一個愛的秀秀! 呱吉:每天都要愛自己,不只一回! 前陣子開始流行討厭香菜,香菜就是強加信仰到他人身上的感覺,就像直男傳給你的下體照。 呱吉(邱威傑) 喜歡是一種狀態,愛是一種選擇。你無法阻止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一個人,但你可以為你愛一個人的承諾做負責。 呱吉(邱威傑) 我每天都會愛自己一次,不夠的話就愛兩次! 呱吉(邱威傑) 瑞恩:你的笑聲,我的解藥! 當喜劇演員就像走鋼索,我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給你們,而笑話是我們轉換的方式,你們的笑聲其實就是我的解藥。 瑞恩 我們都應該把身體當成藝術,非經允許,不應該隨便觸碰,而每一個人,都應該好好保護自己! 瑞恩 每個人都是不男不女,沒有人多男多女,不男不女,就是最好的特質! 瑞恩 黃小胖:女性主義媽媽的幽默告白 哺乳四年,我知道女生要有乳頭自主權,不要被孩子綁著,不要母嬰同室,但實際上我享受用我的奶奶控制人類。 黃小胖 生產被問要不要打無痛?我說我是女性主義,要感受生命流動!一陣痛我立刻說要打!在痛面前人是沒有尊嚴的。 黃小胖 我是一個內向者,如果你想要愛的秀秀的話,我鼓勵觀眾,多多「探索」你的內在!(摸自己的身體) 黃小胖 黃豪平:拋開偏見,擁抱多元 假設女生被罵是水做的,上網查身體含水量,你會發現女生 52%,男生 60%,男生才他 X 是水做的! 黃豪平 我們不一定有很大的話語權對抗偏見,不是大家都是強者,我們只能苦中作樂把悲劇當喜劇,把忘詞當個人特質! 黃豪平 心情低落可以用「剪刀石頭布」法:切斷壓力的接觸(剪刀),重新掌握主導權(石頭),最後安撫自己(布)。 黃豪平 張瑋軒: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盤 十八歲時,媽媽叫我去考駕照,她說一個強壯的女性需要有駕照。 女人迷執行長  張瑋軒  Diversity is reality. 女人迷執行長  張瑋軒 Rahil Ansari:多國背景的多元領導思維 我們都是人,我住過各國,遇到各種人,我們就是好好當人,不需要覺得自己什麼都懂。 台灣福斯集團暨台灣奧迪總裁 Rahil Ansari 所謂的多元,不是政治正確,而是我們的生活方式。 台灣福斯集團暨台灣奧迪總裁 Rahil Ansari 不可否認,語言障礙是存在的,可是領導就是要給大家願景,你想把公司帶到什麼方向,讓他們理解未來走向。 台灣福斯集團暨台灣奧迪總裁 Rahil Ansari 一旦大家都消化後,就放手讓他們去做,讓大家覺得被賦權、有責任,過程中會犯錯,但跌倒後要站起來繼續走。 台灣福斯集團暨台灣奧迪總裁 Rahil Ansari 看完了講者們的精采分享,你的心中是否重新充滿力量?請記得每天都要愛自己一次,一次不夠就愛兩次! 儘管我們的生活中有苦有難,卻也能有笑有愛。 無所畏懼地成為自己,是我們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責任和權利! July 12,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dnaomHg

總統府發言人 Kolas:從政路上被視為「番仔」,每天跟「你不配」的優越感搏鬥 https://ift.tt/K93cwFk 天下文化出版社 Kolas Yotaka 在一段和母親搭計程車回家的兒時記憶裡,記得面對危機時勇敢不屈的母親,也看見原住民族群時時刻刻面臨的困境⋯⋯ 文|Kolas Yotaka 那一年我大約國小一年級,妹妹還念幼稚園,大白天,買完東西,母親帶我們姊妹倆從台中公園附近要搭計程車回家。 攔了一台計程車,母親把頭探進副駕駛座,用台語先確認一件事:「跳表嗎?喊價的我們不要。」 運將先生說:「跳表。」於是母女三人就上車。 在那個年代,有的喊價、有的跳表,沒有一個準。一定先問價錢是持家理財的媽媽的第一個提問,不想被誆,當然要先問。 終於,到了目的地,計程車開進小巷子,停在家門口。 圖片|Kolas Yotaka 臉書 計程表停在「兩百一十元」,母親掏出兩百一十元付錢,但這位仁兄回說:「兩百三」。 「不是跳表嗎?」母親納悶。 「你們這裡那麼偏僻,害我回程載不到客人,所以跳表再加收二十!」運將說。 「剛剛上車你說跳表,你心甘情願、歡喜甘願,沒有理由要我們多付錢!」母親說。 緊接著雙方就開始在車上爭執。運將堅持跳表再加收二十,母親就是堅持不給,拉著兩個小孩下車就要走。 頓時,原本安靜的小巷,現在熱鬧起來了。 這名運將,原本看見一個女人帶著兩個土土的小孩,可能認為很好騙,沒想到踢到鐵板,無法收拾,開始惱羞成怒大聲起來。 母親原本已經拉著我們要進家門,硬是不給二十塊,沒想到運將竟然追到家門口,開始辱罵。運將的聲音愈來愈大,母親也愈來愈氣,乾脆走回計程車邊,你一句我一句大聲爭執。 (延伸閱讀:給你的爭執指南:知道要用溝通取代吵架,但這件事真的很難) 突然在巷口賣檳榔的鄰長聞聲出現了,「好啦!好啦!不要吵啦!」鄰長想要調解,聽出吵架的原委,原來是為了二十塊吵。 母親與運將「不給!」「給!」的吵架聲量不斷攀升,情勢愈來愈緊張,運將的情緒已經到了快要崩潰的頂點,竟然大聲罵:「你們是番仔嗎?」 母親一聽毫不猶豫地回答:「咱本來就是『番仔』!」一句話又酸又辣。 運將一聽真的不行了,竟被女人頂嘴,認為母親根本愛狡辯,於是開口痛罵:「妳『番仔』?我還『番仔王』咧!」 連續劇般的對話就此上演,同時他青筋暴出,拳頭硬了,眼睛瞪大,準備開打的情緒開始助跑。當時我感覺大人就要打架了,但不知為何,我並不害怕看人打架,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圖片|中華民國總統府官網 「哪裡有這種事,根本沒道理,我來叫警察!」母親說。 「妳叫警察就叫警察!」運將一副絕對不會輸的口氣繼續吼著。 母親此時衝進家門,耐住性子,冷靜地打電話到警局:「請你們來處理,有計程車糾紛。」 話才講到一半,門外巷子裡鄰長開口了:「好啦!好啦!多少錢? 我給你!」鄰長可能猜想母親是連二十塊都付不起,於是順手從短褲口袋掏出二十元硬幣,要給計程車司機。 母親聞聲快速掛上電話,憤怒地出門制止:「鄰長你不要給喔!」 一手撥開鄰長已經快要碰到計程車司機的手,一邊看著運將:「你不要給錢,不是錢的問題,警察要來了,讓警察處理!」 運將愈來愈氣、愈來愈氣,但一聽「警察要來了」,觀察風向改變,眼看想多凹二十元的目標無法達成,於是嘴上雖不斷辱罵著唸唸有詞,但開始往車邊走,不等警察來,他便悻悻然地倒車撤退了。 (延伸閱讀:因性別認同長期受到辱罵,會造成什麼後遺症?) 坦白說我不記得,後來是怎麼畫下句點的,總之計程車司機要二十元不可得,不得不休兵止戰,母親與我們姊妹也全身而退,所幸沒有發生流血衝突。 但這場為了「番仔」差點開打的歷史,三不五時會在茶餘飯後被提起。母親總是諷刺地說:「你們愛說我們『番仔』,我當時想,我們本來就是『番仔』啊,我這樣講有什麼不對。」 我們又笑翻了,覺得這個計程車司機一定非常憤怒,以為耍狠幾句就可以多賺二十元,沒想到非但沒凹到錢,還被「番仔」回嘴,偷雞不著蝕把米。 這種場面,就是我們每天在日常生活中的奮鬥。 我不是你的「番仔」。我的名字也不是「番仔」。 我知道在從政之路上,對手不會只是某些政治集團,我額外還得面對的,是一種超越政治意識形態的優越感,一種「你不配」的根深柢固。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愛是一條線》/ Kolas Yotaka 著 《愛是一條線》 July 12, 2022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K93cw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