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7日 星期四

達賴喇嘛《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愈能正視自己和他人受的苦,愈能感受喜悅 https://ift.tt/W3zEu7P 張希慈 你時常感到喜悅嗎?張希慈在閱讀達賴喇嘛與南非屠圖主教的最後一次對話時,找到了獲得「幸福」的小秘密,而這份秘訣不分你我,每個人都有機會能夠擁有。 只要感到快樂,就會幸福嗎? 如果是的話,毒品會成為所有人通往的幸福捷徑。顯然,人想要追求的好像不只是「快樂」。 快樂是一種情緒,會來也會走,如同所有其他的情緒一般,沒有辦法永遠在腦中佇留。人生如果不是要追求永遠快樂,那我們要追求什麼? 達賴喇嘛與南非屠圖主教會說,我們要追求的是喜悅(Joy)──包含了多種的情緒,有紓緩、驚奇、忘我,擁有油然而生的滿足,以及由深層的幸福與仁慈所帶來的精神煥發。 比如:女性從懷孕到生產充滿痛苦,但許多媽媽都會說這是她最不後悔且珍惜的幸福,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定義「喜悅」極好的例子。 (延伸閱讀:「最好的愛情,是擁抱你的恐懼」Jenn Im 宣布懷孕:老公告訴我,一切都會沒事) 喜悅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情緒。 因此,我們可以長期擁有這種生活方式,而不用擔心它會一下子就消逝不見,又或者漸感麻木。 那喜悅究竟要如何實踐?我們該如何學習? 如果有人在地獄中也能持續喜悅,那個人一定知道擁有喜悅的祕密。 圖片|達賴喇嘛臉書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一書中,描繪了經歷種族隔離暴行、癌症的南非屠圖主教,與流亡在外超過六十年的達賴喇嘛,一場關於喜悅的探討與對話。 書中整理出了八大創造「喜悅生活」的核心──觀點、謙卑、幽默、接受、原諒、感恩、慈悲、付出。 同時,也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那些「讓喜悅遠離的情緒與事物」,包括恐懼、壓力、焦慮、沮喪、憤怒、悲傷、絕望、寂寞、嫉妒、苦難、死亡等。 這本 2017 年就出版的全球暢銷書,融合了基督教、藏傳佛教與心理科學的共識,以及作者的猶太人背景,有條理地整理了兩名宗教領袖對於喜悅的核心思考,並且對照科學研究,更讓這本書很難被連結為「宗教書籍」。 它更像是一本學習情緒、學習人生、探索幸福的心理學書,而今年再版的內容,還有限量贈送的 Share the Joy Journal 筆記本,讓我們可以用來記錄自己的喜悅日常。 作為一名從事多年非營利工作、無宗教信仰的人,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意外地得到關於獲得幸福的指引,而其中一則故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達賴喇嘛經歷多年的流亡生活,身邊認識許多遭受過迫害的佛教僧人,而他的一名朋友,也是一名高僧──洛本樂,曾與達賴喇嘛分享了他自己被送入十八年勞改營苦役的故事。 「他們沒有鞋子穿,即使嚴寒的日子也一樣。有時候冷到連吐口水到地上都會凍成冰。他們永遠在挨餓,有一天,他甚至餓到想吃另一個死去囚犯的屍體,但肉已經結凍,硬得咬不下去。」 「那段日子裡,勞改營日日夜夜折磨囚犯。聽說有蘇聯式的刑罰、有日本式的刑罰、有中國式的刑罰,那座勞改營更把全部形式的虐待結合成殘酷至極的酷刑。」 「等到他終於能離開勞改營,只有二十個人活下來。他告訴我,在那十八年,他遭遇過真正的危機。我心想,他說的一定是生命受到威脅,可他卻說,他的危機,是差一點失去對中國衛兵的慈悲心。」 讀到最後一句話時,我眼淚差點落下,因為我也想起了自己曾差點失去的慈悲心。 圖片|達賴喇嘛臉書 我在很多年前就決定原諒性侵過我的人,我希望他們能理解我的痛苦,不是為了複製痛苦,而是為了讓他們知道那樣的行為是會造成傷害的,而那些傷害,有一天也可能會反傷了他們自己。 在決定原諒以後,我卻曾經因自己的原諒而倍感壓力。 我知道在台灣,選擇原諒加害者,對於其他人來說有時會像是一種縱容,甚至我也可能會被因此貼上「共犯」的標籤(他們會說,我們原諒這些人,若這些人有一天再犯,是因為我們縱容了他們)。 但在這本書中,我學到「原諒」並不等於遺忘。 (同場加映:讀《寬宥之南》:暴力所造成的傷害,不會只侷限在行為本身) 原諒不是遺忘他們的所作所為,也不代表對惡行不聞不問,或者任由自己或其他人再度受到傷害;寬恕不代表不去伸張正義,或讓壞人不用受到懲罰。 達賴喇嘛與屠圖主教都相信──「原諒」或「寬恕」是一種力量,讓我們不會被情緒蒙蔽,忘記那個人也是人,從而能用清明、堅定的心境應對壞事與惡行。 我們堅決反對惡行,不只是為了保護那些受傷的人,也是在保護傷害別人的人,因為到頭來他們也一樣會受苦。 圖片|天下雜誌出版 我對惡行與傷害的行為感到憤怒,但我不對施加如此行為的人憤怒,因為能同理,知道他們為什麼會做出這些行為,也知道社會結構如何可能造成行為發生。知道這個行動發生以後,人人其實都受傷了。 做出惡行的人可能會驕傲、會後悔、會竊喜,也可能會用更多犯罪去保護自己,但那些情緒與行動,其實並不會帶給他真正的喜悅、平和、安全、幸福。 甚至,旁觀惡行的人也會受傷,會對社會憤怒、對人產生恐懼、對未來感到絕望。 但是原諒那些人,讓我可以擺脫痛苦,可以脫離「受害者」的可憐、可悲形象,使我有能力把注意力放在別人身上; 不會被過度強烈的悲傷或憤怒引導做出自傷或傷人的行為,我也才得以走上我的復原之路,成為讓世界減少性暴力發生的其中一名行動者,或不致成為下一個因受害而轉變為加害者的人。 (推薦閱讀:專訪《寬宥之南》作者 Thordis Elva,性侵發生16年後,她與性侵她的人共寫一本書) 想到這兩年,因為我的自我揭露而得以與許多性暴力防治的工作者一同做一些事,倡議也好,教育也好,我知道接下來的人生有一部分的目標會與此做連結。 我知道我並不「感謝」惡行發生在我生命中(曾有的痛苦畢竟也是真的),但是我仍然感謝自己至今每一步的選擇,讓我可以持續靠近喜悅的狀態,有能力愛自己,也有能力繼續愛人。 喜悅,不是只發生在沒有傷害存在的生命中,如同作者在在提醒我們的,喜悅無不伴隨著憂傷。 事實上,正是因為有痛有苦,我們才得以感受喜悅。當我們愈能正視自己和他人所受的苦,也就愈能夠正視喜悅。 再次推薦這本好書給所有對於「幸福」有所渴望的人,無論你現在身處苦難或是何種情緒中,你一定能在書中找到一些超乎你想像,卻又呼應你生命經驗的啟發。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July 08, 2022 at 03:45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W3zEu7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