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為你挑片|父親缺席產生《世界上最爛的人》?追求自由不等於忍受寂寞,現代女性的兩難 https://ift.tt/mrSdH5M 讀者創作 女人在三十歲、結不結婚、生不生子、職涯發展⋯⋯一生當中要做多少選擇?現代女性經過了上一代的驚嚇與啟蒙,還能為自己做什麼?(內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文|Johanna 《世界上最爛的人》(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這部 2021 年上映的挪威電影,掀起一波觀看浪潮,在國際上廣受電影愛好者的好評,並也在奧斯卡金像獎上被提名為國際最佳影片。 電影歸類為黑色浪漫喜劇劇情片,我認為,像很多其他電影一樣,大約是用來哄觀眾的幌子,如此觀眾以接近喜劇的方式看片,才不至於被故事的一針見血及痛擊心坎逼出太多眼淚。 我在看完這部電影時悸動地啞口,回過神後趕緊打了電話,給本身是電影製作者兼小說作家的德國朋友 V,連珠砲地問他覺得這部電影怎麼樣? V 說確實是一部絕美的電影製作,但他並沒有像電影院裡「所有」女性一樣哭出來。確實,V 以男性的角度看片大約沒有同樣強度的共鳴。 我會說,這部電影以毫不顯露意圖的方式,委婉地與女性主義相呼應,即使是以非常陽光正向的態度敘事,其實道盡現代女性的糾結和困境。 圖片|《世界上最爛的人》劇照 現代女性為何「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全片由十二個章節組成,以女性視角道出在生涯,及戀愛關係路途上持續性的混亂、不滿,持續性的追逐和嚮往。 主角是 30 歲的茱莉,從前在學習過程上,先是放棄了醫學院轉讀心理學,又進而放棄後者決定想學攝影。 畢業後的她寫作之餘在書店兼職,在與大她多歲的知名漫畫家艾克索相遇後墜入愛河,在多年深刻且穩定的關係後,她一場派對上結識了年輕、在咖啡店工作的艾文,從而與一直想和她定下來的艾克索分手。 這部電影講的是天資聰穎、躁動不安又極度浪漫的現代女性,如何「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從她學習過程上的一再轉換,到她對穩定感情潛意識地逃避。 根據心理學研究顯示,IQ 高的人會聰明到說服自己去相信想要相信的事。 (延伸閱讀:雪兒專文|三十五歲後,逐漸與「單身恐慌」和解) 她選擇離開這個艾克索,首先因為她無聊了,再者因為她身為現代女性,被艾克索的成功再再提醒,要建構屬於自己的職業生涯,否則會淪落自動式的社會對女性的定位。 在開頭第一章節,艾克索帶茱莉拜訪家人,共度美好週末,艾克索看著姪子姪女的眼神流露父愛,並也向茱莉一再提起組織家庭的願望。 但茱莉因為原生家庭父親的疏離,而害怕結婚生子的概念,她覺得自己還年輕,還想在各個領域繼續探索,實驗人生。 接著她和年輕的艾文偶然相識,艾文提醒了她對熱烈的火花、刺激、和所謂更美好事物的無盡追求。在兩人初識的派對上,派對上沒有人認識茱莉,她可以是任何她想要假裝成的人。 搭上話後不久艾文問茱莉:「所以妳是醫生了?」茱莉眼睛直視著前方,回道:「是啊!」笑得靦腆而慚愧,同時享受艾文欽佩的目光。 我們在此處看見了資本主義和社會地位概念的枷鎖,牢牢繫住每個人,縱使是像茱莉這樣強力的反抗軍也支撐不住,這樣的枷鎖她同時想要掙脫,卻又攀著不放。她渴望成為重要的人,做重大的事。 圖片|《世界上最爛的人》劇照 只負責帶錢回來的父親,如何影響女孩的人生? 基於和艾克索對未來和伴侶關係的展望沒有共識,又與艾文相遇後,茱莉決心離開艾克索。 她不敢全心投入穩定關係,或說不敢在穩定關係中久待,不敢承諾,是因為擔心流於平凡,也是害怕在父權社會下育兒養家,而失去自主地位。 台灣的年輕世代女性其實有更深刻的體會,一大群的年輕女性有著和茱莉類似的處境,父親的疏離、缺席,指的不是父母離異的狀況,而是在傳統社會下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 多數情況下女孩一整日不見爸爸,爸爸就是帶錢回來,家裡的事一律不清楚,並親眼見識媽媽如何為家庭做牛做馬,卻不受尊重,失去朋友,日漸成為男人和家庭的附屬品。 這樣的生長環境以可能的兩種方式對女孩產生影響,第一種是最早由佛洛伊德提起的父親情節(Daddy issues),女孩長大後在關係中容易過度依戀,過度焦慮及缺乏安全感,也就是太黏。 無奈社會在形容一位女性有 Daddy issues 的時候,經常帶有指責及嫌棄的語氣,好似這是女性的缺陷,其實應該受檢討的是男性,不,應該說是使父親們承受巨大財務壓力,而不得不成天在外的社會經濟結構,以及有毒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的社會教條,它教導男性要隱藏情感,而間接剝奪了父親對孩子表達愛的能力。 (你會喜歡:直男只顧說自己的事?海苔熊看直男行為研究社:兩個對話練習,擺脫有毒男子氣概) 圖片|《世界上最爛的人》劇照 第二種是像茱莉這樣同時受後現代主義影響,發誓不重蹈母親覆轍並活出自己的人生⋯⋯成家、孩子,太可怕了。 我能親身體會後面這一種,卻在電影進行到茱莉和艾克索離別處哭出來,深愛茱莉卻被拋棄的艾克索質問:「妳知道妳正在摧毀什麼嗎?」 「我知道。」她說。他們摟著彼此的頸項流淚,觀看至此我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第二種女性這樣的傾向,使她們也不得不承受放手和失去的痛,或是將來覺得遺憾後悔的風險,也因為從來拿不定主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所以寧可傷人、傷己,也不願屈從。 多年後茱莉透過艾克索的哥哥,得知艾克索得了絕症,他急速惡化瀕死的那一晚,她只是漫步在奧斯陸街頭,悲痛著。 最後,茱莉也因為艾文的不成熟和沒有遠見而離開了,多年後她成為電影劇照攝影師,某日偶然瞥見了艾文牽著一個孩子來片場接女演員,也就是他後來的妻子,電影在這裡做結。 (讀者創作:分手七年與前男友再見面:我不再喜歡你了,但喜歡生命裡有過你) 想要自由還是要不寂寞,不該是二分法 這部挪威電影自然是建構在不同於台灣的文化背景上,比如台灣女性和挪威相比之下,又少了一點頑固的本錢(因為能失去的太多)。 比如我寫了整個篇幅的女性心靈探索後,靈光一現問了在台灣的母親,對這部電影女主角的感情故事有什麼感想,她只說覺得女主角非常幸運沒有遇到壞人。 果然,上一代台灣女性受父權暴力到了一個程度,竟覺得沒有受到傷害便是萬幸了。 但好的電影製作對所有不同背景的觀眾都能引起共鳴,這部尤其引起全球的女性的迴響,人人看了都能從中找到共振之處。 我喜愛這部電影鼓勵女性,可以理直氣壯地面對自己或許血淋淋的問題,然後去接受,去溫柔地改善,去原諒自己或單純好好生活。 圖片|《世界上最爛的人》劇照 (想看更多:《世界上最爛的人》:如果到頭來想要的都沒得到,這也是一種收穫) 幾週後我和朋友 V 在西班牙白色海岸(Costa Blanca)會面,再度提起這部電影並在咖啡廳聊了一整個下午。他認為一部份的現代女性以自我保護之名,自我中心地只把每個相遇的人當過客。 我並沒有被這番話激怒,一方面是了解朋友也是說話直白的女權倡議者,一方面贊同這部電影確實也道出,現代女性在三波女性主義運動過後的後現代時期,傾向以幾乎自私的方式自我保護。 比如因為害怕在感情上受傷而拒絕一頭栽進愛情,或是想保護自己自主選擇的權利,或是單純被成為家庭主婦這個想法嚇個半死,倉皇逃跑,其中拋棄了也許值得珍惜的人,而後在單身的過程中,時常又被寂寞感弄得傷痕累累。 也許我們可以緩下腳步思考自身的行為模式,那想為自己保留選擇權的強烈求生意志,還有不言而喻的二分法選項「我想要自由還是要不寂寞」。 思考這些問題,設法尋找平衡,讓自己能保有自主和自由,同時不被寂寞和遺憾之感吞噬。 不過女人啊,大約終究是非常善良又傾向於自省的,我們可以看到光是這部片的片名,就已將自我批判和終極的內疚,表露無遺。 V 問我:「所以妳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爛的人嗎?」 「是啊!」 我在他話甚至還沒問完時回道。 作者簡介|Johanna,26 歲台北人,台灣醫學系肄業,前往德國攻讀性別與歧異 (Gender and Diversity),現居德國北萊茵州。著迷於對世界的社會觀察和與人的連結、旅行、舞蹈和電子音樂。極欲將性別、女權、結構性不平等之議題帶入台灣社會意識中。 November 01, 2022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mrSdH5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