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1日 星期五

每天努力工作,卻得不到肯定?瞭解內在小孩,擺脫從外在證明自己的痛苦循環 https://ift.tt/0EJ5OT7 李品毅 Lee Ping-Yi 為什麼我們會渴望向別人證明自己,把自己困在痛苦的惡性循環中呢?跟著筆者的腳步探索內在小孩,一起修復過往的傷口。 我們時常在身邊、在演藝圈中看見外表亮麗、聰穎且十分努力的人,生活過得並不順遂,時常浮浮沈沈。他們經歷一陣低潮總能重新再次抬頭,但過了一陣子,似乎剛起的勢頭又再次面臨了困境。(對,可能我們也是如此。) 總讓人納悶,這樣看起來條件優異的他們,為什麼會反覆進入類似的低潮當中呢? 原來低潮中一向堅強圓滑的他們,其實堅毅的背後,一直在被不幸的原生家庭經歷影響著。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人多半竭盡所能想要賺錢成名、拿獎、獲得更多的鮮花、獎牌和掌聲,時常是為了想讓家中的父母以自己為榮,得到他們的認可。 縱使時常他們並不承認自己在意父母的看法。但又可以從他們與父母的對話中看出下意識是非常在意父母對自己的評價的(如果我們不介意一人的看法,我們對他們的話語是難以勾起情緒的,反之,我們的情緒是容易受到觸發的)。 圖片|Photo by Mike Scheid on Unsplash 「我想成為你們的驕傲,你們卻從來都沒有讚美過我。」 「我努力工作,拼命地爭取,每天都累到不行,你們關心過我嗎?」 那些辛勞付出,並沒有換來父母的贊美認同,面對父母的冷淡與疏離,他們哀怨不已。 可以觀察到他們下意識地有一個模式: 不斷地想要從外在環境和他人認可中,證明自身存在的價值,從而陷入被動而顯得痛苦。 既然長期為此所苦,他們為什麼依然渴望向別人證明自己,把自己困在痛苦的惡性循環中呢? (同場加映:為你挑劇|《如果花知道》斷捨離父母的期望,劃清界線的 3 個步驟) 圖片|Photo by Daria Nepriakhina 🇺🇦 on Unsplash 原生家庭的低價值傳遞,會嵌入我們內在小孩的信念中 小時候,我們常會經歷這樣的事:因為考試成績不好,家裡人的指責與批評,總會讓我們生出一種低價值感。 年幼時,我們沒有能力獨自生存,如果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在我們的心裡,彷彿自己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這就是很多時候,我們極力想要努力上進、證明自己的原因,同時也使得我們的內在小孩接收了這樣低價值的信念。 許多心理學派皆有提及的《內在小孩》理論認為,過往的童年傷痛與未竟之事,會深深記憶在我們的身體及大腦中,形成內在小孩。關於痛苦、悲傷、羞恥和不安感的記憶,因此我們的情緒也會受到內在小孩的影響。我們需要重新學會釋放這些情緒,解脫童年制約,並找到善待及好好照顧自己的方法。 我們或多或少在成長過程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注,父母不盡然有意識地忽視、嫌棄我們,但是這樣的不經意,確實在我們心中遺留下了「我不值得存在」、「我是累贅」、「爸媽不要我了」等埋藏在潛意識中的信念。 這種在父母面前的低價值感,可能會到我們活到中老年都還困擾著我們。有些人幾十年的努力,可能都隱含了向父母證明自己其實也可以是又好又成功的孩子的意圖。 當我們稍微功成名就,取得社會認可的些許光環後,我們在父母面前的信心可能會稍有改變,但實際上始終沒有從向父母證明自己的迷障中解脫出來。 許多父母會告訴孩子:「只有你表現優秀,你才會過得幸福快樂,並得到我的認可。」 可能我們的父母在小時候,生活條件遠不如現在,會比我們更多地感受過落後帶來的恐懼,他們的內在小孩可能比我們他們更加悲觀與失能,會無意識地把這些恐懼投射到孩子身上,原生家庭的低價值感就此傳遞下來。 當孩子的成績和表現不好時,容易刺激父母內心深處的內在小孩信念:「落後等於無能,就會被社會淘汰。」 這使多數人形成了錯誤的自我防禦方式:「一旦有機會,一定要努力向父母證明自己,以避免經常陷入被拋棄的恐懼。」 事實上,每一個恐懼的孩子,其實背後都有內心潛藏無助內在小孩的大人。 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要去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的天賦以及內在聲音,只是一直依循父母告訴自己的方向,繼承了父母內在小孩的信念而不自知。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提到: 「人們似乎在做決定,似乎想得到某種東西,但實際上是在內在或外在壓力的強迫下,不得不想得到他們正要得到的東西。」 而這個信念,並不一定會隨著年齡改變。除了在原生家庭中發酵著,也投射到了親密關係、人際關係、職場關係中。 許多人依然陷在內在小孩信念痛苦的循環中:不斷地從外在證明自我價值,但始終求而不得。 (猜你喜歡:小時候的你,曾被父母好好回應嗎?心理師:親子互動,將形塑彼此的「潛在空間」) 圖片|Photo by João Ferrão on Unsplash 認識自己,完整自己的內在 我們需要打破內在小孩固著的信念,去瞭解內在小孩,才有機會擺脫從外在證明自己的痛苦循環。 藉由女人迷近期推出的內在小孩快樂牌卡,可以協助我們藉由牌卡的協助,來一步一步認識與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 一開始,我們需要有明確指引的工具來開啟我們的探險之旅。我們可以透過牌卡練習,幫助自己培養一個自我照顧的環境,在任何時刻給自己一個情感的自我擁抱,能夠持續給自己關照與安撫,並將自我觀照視為生活不可或缺的活動。 透過抽牌與自我對話的簡單步驟,可以經驗自我情感的修復歷程,並學會怎麼暫停具有傷害力量的內在信念。 在這個過程中,突如其來、難以理解的情緒波動與反應可能變得不再莫名其妙,過去難以排遣的壓力與情緒逐漸可以釋放,甚至可以開始想起快樂的自己是什麼樣子! 經過牌卡的探索,我們發現自我價值也是可以自己給自己或是藉由與朋友、伴侶、家人的共同使用牌卡來認識彼此的內在小孩,建構內在小孩的支持系統,進而使關係更加親密,內在小孩造成的隔閡是可能逐漸被消解的。(此副牌卡包含 10 種入門專用應用方式與情境,一人、兩人、眾人都可以共同來場內在的探索之旅) 圖片|內在小孩快樂牌卡 我們可能可以更加瞭解自己,並喚起了自己的內在力量:無須向父母證明自己是一個優秀的人,可以用自我探索療癒了自己過去遭受的痛苦。 很多人會向他人證明:自己可以過得很好,自己能取得很大的成功,抑或是想象有一天父母將會如何後悔看不起自己⋯⋯ 其實這些信念是因為自身尚未脫離原生家庭的信念、沒有給自己內在小孩成熟的機會。不斷去「證明」的背後,是恐懼與匱乏。 也只有在我們渴望獲得父母或權威人士的肯定、認同時,才會想盡辦法去證明自己是值得的。 然而,要證明自己,就需要去「超越別人」,而超越別人是無止盡的。 只要衡量的標準改變了,你就會從他人眼中「足夠好」的寶座跌落下來,無形中被推上更殘酷的證明之路。 要避免自己陷入這種輪回中,最根本的還是回到自己身上,去認識自己、完整自己的內在。而認識、療癒內在小孩可以是第一步。 嘗試證明自己是種探索過程,帶著覺察去改變 不過,嘗試證明自己一定是壞事嗎? 並不是。 不斷地想要證明自己並不見得是壞事,可能是對自我價值的誤會,使我們陷入努力卻滿足不了他人標準的怪圈中。 人並非一開始就明白,自己的內在力量才是力量的根基。往往需要通過探索、試錯等一系列學習來清晰地認識自己與世界。 無需因為忍不住向他人證明自己而懊惱。 只有當我們親身體驗到這個方式無效後,才會開始轉為向內探索自己的內在力量,這是人們內在成熟的必經過程。 關鍵在於要自我覺察。 要覺察自己的行為:是困於內在小孩的老舊信念?還是聽從了內在的平靜聲音? (延伸閱讀: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才不值得被愛?——學習放下對父母期望,你比想像中更值得被愛) 圖片|內在小孩快樂牌卡 抽張牌卡,讓自己的生活暫停片刻,藉由輔助提問,給自己深入覺察自己的機會。 我們像一朵朵品類不同的花,綻放前的日子會經歷風吹日曬。 每個人的花期也不同,可以不需要以他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 若是可以自我照顧、支持過去缺愛的內在小孩,生活地放鬆一點,無論是追求名聲,金錢,還是自我價值,理解自己可以讓我們將痛苦化作生命饋贈的養料,滋養餘生。 藉由各式工具,盡情認識你的內在小孩、你的熱情與天賦吧! 作者介紹|李品毅,我是個熱愛常青哲學、整合心理學、靈性學的自由撰稿人,目前為四處流浪、探索世界與自我的遊牧民族。若你對我的文字感到共鳴,也對深入與我互動感興趣(我會舉辦電影討論會、讀書會、內在工作坊),歡迎一同探討人生意義、內在議題、自我成長!我的臉書;我的Meetup活動主頁 April 21, 2023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0EJ5OT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