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T4vmbO
2020年1月8日 星期三
分手後,到底能不能跟前任當朋友? https://ift.tt/2T4vmbO KnowYourself 分手後不是老死不相往來,就是藕斷絲連,要樸實地做朋友聽起來就像是天方夜譚。究竟分手後能不能做朋友呢?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上一次是在大家的催更下出了分手指南,結果有人表示已經成功分手,但是突然發現:後分手時代,竟然比分手的過程還要痛苦。於是,新的疑問出現了:這個時候,是應該果斷地拉黑對方,還是可以和前任做朋友呢? 雖然在分手時總想「老死不相往來」,但是多項研究表明,分手做朋友的情況其實比我們想像得要普遍。2011 年的調查發現,65% 的人曾經有過「分手後友情」(Post-dissolution friendship),22% 的人則和不止一個前任做過朋友(Bullock,M., 2011)。正如我們在愛情開始時,無法控制自己受到另一個人的吸引一樣,當這份感情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得不走到盡頭,我們往往也都存在著很多沒有被處理的感受,而不太可能立刻切斷兩個人之間的聯繫。 所以,今天我們又來探討一個老話題:分手以後到底能不能做朋友?如果想要做朋友,什麼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呢? 圖片|來源 為什麼人們要和前任做朋友? 在分手時常見的一句話就是:「我們還是做朋友吧。」的確,友情作為一種親密感介於戀人和普通熟人之間的關係,常常會被當做一種過渡的方式。那麼,在「做朋友」這個行為的背後,都有怎樣的動機和期待呢? Griffith(2017)總結出,選擇和前任做朋友,主要是出於 4 個原因: 1. 對安全感(security)的需求 與他人的關係永遠是我們安全感的來源,即便為了獲得安全感,我們需要做出另外一些妥協、付出、犧牲。在很多時候,分手後選擇做朋友是抱有這樣的想法:即便兩個人不能再繼續浪漫關係,我們也仍然是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給彼此安全感的人。 對大多數人來說,遇到曾經彼此深深吸引過的人,投入過感情、也交換過經歷和記憶,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們不願意失去這樣一個可以信任、依靠的人,一個有共同語言、可以交流的人,一個可以分享秘密的人,或者一個可以彼此給予支持、幫助、建議的人。有時候,僅僅是「還有這樣一個人存在著」,都是我們在這個世界獲得安全感的方式。 而且,當一個人經歷更多的負面情感(比如孤獨、焦慮)時,會將安全感看得更重,而傾向於維持分手後友情,希望從前任身上尋求依靠和庇護(Mogilski & Welling, 2017)。在性少數群體(LGBTQ)維持分手後友情的調查中,他們也更多地提到了這部分原因,因為相比較而言,他們會更難從家庭或者他人身上更難得到支持,因而更可能看重過去的感情。(延伸閱讀:【為你點歌】當孤單的聲音佔領耳朵,你會不會後悔當初提分手?) 2. 現實的原因(practical reasons) 有時候,在關係破裂後保持朋友關係,也是出於現實的原因。比如,一方需要一方提供經濟支持,雙方有共同的孩子,工作上有交集,有共同的朋友,不願失去因為這段關係而帶來的社會資源,等等。比如,有研究發現,超過一半的離婚夫妻在離婚後的第十年仍然保持著持續的聯繫,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孩子、共享資源等現實原因影響(Schneider & Kenny, 2000)。 除此之外,當兩個人在一起時,往往也會共享很多秘密,因此,一方還有可能害怕過於激烈、堅決的分手會造成雙方反目成仇,導致另一方洩漏關於自己的秘密,或者散播對於自己不利的信息等。比如,對方可能會透露自己的隱私,對自己今後的約會產生不好的影響,或者 LGBTQ 群體可能會害怕對方向朋友、家人暴露自己的性取向,等等。 3. 出於禮貌(civility) 有的人選擇友情這種方式作為過渡,是源於不想傷害對方的感情,想要避免衝突、傷害,或者減少分手帶來的負罪感的目的。這往往出現在主張分手的一方身上。 我們在分析分手方式時曾經提到過一種叫做「積極口吻」的分手策略(positive tone breakup strategy),這種策略就往往和「因為禮貌而維持友情」的行為聯繫在一起。「積極口吻」指的是分手者會去努力地共情、照顧對方的感受(「我知道你很難過,我也和你同樣難過」),從而在分手的過程中選擇認錯、自責等方式,比如自願承擔分手的全部責任,即便事實並不是這樣(「分手都是我的錯,要怪就怪我吧」),提出希望和對方繼續保持友情(「雖然我們不能在一起了,但我仍然非常欣賞你,還是希望能和你做朋友」)。這些都是屬於「積極口吻」策略的表現。(推薦閱讀:「明明不愛但就是拖著不說分手」也許,我們都不想做壞人) 4. 沒有被解決的情感需求(unresolved romantic desires) 當關係被迫破裂,但雙方或者有一方的情感需求還沒有被完全解決時,也經常會導致雙方選擇以友情的方式來繼續滿足這些需求。 當雙方出於這個原因維持友情時,行為往往是直覺性質的——本能地感覺到對方對自己仍然存在浪漫的吸引,仍然存在性的渴望和需求,因此無法和對方完全脫離聯繫。在很多時候,其中一方都並不想分手。 以上就是分手後繼續做朋友常見的 4 種原因,總的來說,維持分手後友情的原因是複雜、多變的。當關係中的雙方都選擇維持友情時,他們的出發點也可能是不同的,比如,有一方可能仍然強烈地愛著對方,只是想要退而求其次,在友情中滿足情感需求;而另一方則會出於安全感、愧疚、不願造成傷害的目的,而待在這段關係裡。 圖片|來源 哪些因素會影響「分手後友情」? 1. 依戀類型: 研究發現,維持「分手後友情」的可能性,和一個人的回避依戀程度(包括恐懼型、疏離型)呈現正相關;和癡迷依戀程度則呈現負相關(Griffith, R. L., 2017)。 回避型依戀的人和前任做朋友的情況更多,可能是因為,用友情維持和前任的關係更符合他們對於關係的期待:減少了他們不喜歡的、過分親密的部分,但同時又不會失去他們在關係中想要獲得的東西(比如性、安全感、或自我價值感等)。 相反,癡迷型依戀的人和前任做朋友的情況更少,可能是因為他們想要的總是比友情更多,往往不會滿足於友誼中的親密程度。他們在分手後,也會表現出更多對方不願接受的追求行為。當癡迷型的人將做朋友作為一種分手策略時,更多的是為了維持和對方的聯繫,而選擇的一種委曲求全的方式。 2. 性別: 男性和女性之間在和前任做朋友的整體比例上沒有明顯差異,但是在做朋友的原因上則有所不同。與女性相比,男性更多地因為現實原因和與性相關的原因而和前任做朋友(Mogilski & Welling, 2017)。 3. 性少數人群(LGBTQ): 研究發現,LGBTQ 人群在分手做朋友這件事上,無論是態度和行為都更加積極,因為他們會受到相對更多的歧視和區別對待,也會有更多的孤獨感,也更難交到親密的朋友。因此對他們來說,與他人之間的親密關係顯得更加重要。 4. 「黑暗三角」人格: 「黑暗三角」人格(自戀、馬基雅維利主義、心理變態)也更多與前任做朋友(Mogilski & Welling, 2017)。他們選擇分手後做朋友,也往往並非出於情感上的需求,而是主要因為性和現實的原因維持友情。他們的罪惡感和道德感都比一般人輕,選擇做朋友也是考慮自身的需求和利益。 尤其是對於自戀者來說,他們的世界裡需要不斷的「勝利」,因而他們會傾向於維持和多個前任的友情,這會使得他們的自我價值感、控制感增強。而一旦對方切斷關係、刺痛他們,也會令他們感到非常憤怒。 圖片|來源 要不要和前任做朋友? 如同世界上有千百萬種戀情,因此,對於「分手應不應該做朋友」這個問題,沒有一種研究可以給到標準答案,這也許也是為什麼,既有研究發現分手後友情會導致很多負面的情感,比如更強烈的嫉妒、喪失;也有研究顯示,分手後做朋友可以帶給人更平穩的情緒狀態。 因此,我們無法直接判斷你的選擇是否正確,今天我們只列舉一些分手後不適合做朋友的情況: 1. 你們關係的實質並不是真正的友情。 在很多情況下,兩個人雖然表面上說著「做回朋友」,但實質上關係的邊界、本質都並不是友情該有的狀態,關係中的人只是以「友情」作為幌子來滿足其他的期待,這時,維持「友情」多半是有害的。 比如,有的人嘴上說著做朋友,實際卻把對方當做「備胎」,想要給生活增加一種可能;有的人並不想分手,對於關係的結束感到不甘心,但因為害怕會徹底失去對方,也抱有未來可能會復合的希望,從而選擇迎合、委曲求全來保全這段關係。 我們之所以說這樣的關係是有害的,是因為它不完全真實,關係中的一方隱瞞了自己真實的意圖。在這樣的關係中,雙方實際上的期待是不符的,也是不對等的。因此,在這樣的「友情」中,也通常會存在一方不斷嘗試突破邊界的情況,比如會有過分的身體接觸、保留情侶時期的行為習慣、或者試圖尋找機會復合等等,而無法找到關係的平衡狀態。 2. 這段友情帶給你的負面感受更多。 如果你選擇了和前任做朋友,但是在這段友情中,你痛苦的時候總是比快樂的時候多,負面感受總比正面感受多,或者這份「友情」正在擾亂你的情緒和生活,甚至影響到你的家人、朋友和正常社交,那麼維持友情可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比如,當你在與前任聯繫、見面時,實際上是在不斷提醒你傷痛的過去;聽對方提起新生活(比如交了新的女朋友、過上了更好的生活)的時候,你發現自己總是感到不滿、嫉妒、憤憤不平;也有可能,在過去的戀情中,對方曾經對你有過性行為上、身體上和情感上的虐待,甚至這種虐待還在你們的「友情」中持續,並讓你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無法獨立地去愛他人⋯⋯。當你發現這樣的種種跡象時,你需要先離開這個給你帶來負面感受的人。 3. 你們的關係,阻礙著雙方建立新的親密關係。 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對安全感的需求一樣,我們當然都害怕孤獨,都希望通過一種無痛的方式過渡,使重要的人得以繼續留在我們生命中。但是,有時候我們以維持友情作為避免面對痛苦的方式,卻同時也扼殺了新的可能性。 你可能會過度關注你的前任,因為從對方身上找到了足夠的信任感、安全感,而不再需要向外尋求新的連結;你可能會理想化了和前任之間的關係,不斷地拿前任和新人比較,而總是無法對新的人、新的關係滿意。如果有這些狀況出現,不要委屈自己說「做朋友也可以」,這對你和他都是不利的。 你需要靜下心來想想,只要在直覺上感到這份「友情」會對你重新建立新的親密關係不利,就不用再勉強自己。但如果,你不和前任做朋友,只是因為現任和潛在下一任不喜歡和不允許這樣的友情存在,你也需要再好好思考一下,對方這樣的要求是合理的麼?是不是符合你的價值觀?主動權永遠都掌握在你自己手上。(推薦閱讀:五對「好好分手」明星 CP 檔:從兩人走向一人,我把祝福留給你) 圖片|來源 和前任做朋友的正確方式 了解到以上這些不健康的關係狀態後,如果你依然決定要和前任做朋友,那麼下面的建議也許會幫到你: 1. 對關係進行充分的溝通 在我們分手之前,往往都會經過一段時間的爭吵折磨,研究證明,在這段時間裡,如果你們能夠就對雙方不滿的原因進行識別和探討,則會對彼此持有更多積極的情感,也更容易成為朋友。請勇於和對方溝通,共同正視並找到你們的困難所在。(同場加映:分手後同居,我們反而比從前更懂得相處) 而且,當你們已經開展友情之後,也要隨時對這段關係保持觀察和探討。人際關係的發展是動態的,儘管我們曾在一段時間內非常相似和接近過,也仍然可能在之後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因此,如果想要將關係維持在健康、互利的層面上,那麼覺察到不好的信號(負面情感、不利影響、過分期待)的時候都要及時溝通,使雙方對關係的認識保持在同一層面上,而不要存在隱藏的情感、目的,和沒有被滿足的欲望。 2. 找到合適的邊界和距離 我們之前就談到過,分手的實質是邊界的轉換。在戀愛的時候,你們的距離非常靠近,邊界甚至會彼此融合,但在友情中,儘管也存在親密的部分,但邊界一定會更加疏遠和堅固。因此,能不能把握好邊界,找到一個令雙方都舒服的距離是非常關鍵的。 Marshall(2012)的研究發現,如果選擇和前任做朋友,過多的線下見面會干擾過渡到友情的進程,但完全斷絕關係也不利於平穩過渡;而利用社交網絡保持「弱聯繫」,則可能會比「強聯繫」和「零聯繫」都更容易令人接受。 在人們的想像中,經常監視、查看對方的 Facebook 頁面和好友列表可能是一種不應該被鼓勵的行為。不過,研究發現,那些和前任仍然是 Facebook 好友的人,比起互相刪掉好友的人,在分手後的負面情緒、對前任的性需求和渴望都更少。刻意切斷消息、看不到對方的狀態反而會給人造成神秘感和誘惑。 3. 不要過度糾結 研究發現,如果在退避與和解之間,曾有過反覆的來回搖擺,那麼糾結的次數越多,最後分手後就會越受傷、孤獨和憤怒。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充分溝通、想清楚這份關係是否還是健康的,然後就做出果斷的決定,不要再為此後悔。 揭穿一刻: 你和前任現在還是好朋友嗎?你是如何度過分手的那段痛苦的? January 08,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