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8日 星期日

總是強調「孝順」的人並不懂愛,而一味批判孝順的人可能也是一樣 https://ift.tt/332URNZ 李品毅 Lee Ping-Yi 在家庭內,我們強調真正的孝不是順從;然而也可以看到的是,要求孝順過頭的,或批判孝順的,或許都不懂愛。 中國新年期間,家族的團聚拉近了親戚間的物理距離,但心理間的問題,也因此凸顯了出來,還總會引出一些世代間的價值衝突。而孝順這個議題,成了飯桌間最顯要的主角之一。可以觀察到,不論是長輩要求晚輩孝順,還是晚輩孝順長輩的方式,都顯示了人們對孝順的觀念中,愛是缺席的。孝順的行為,可能僅僅只是不明白如何去愛、按照物化公式去虛應社會教條罷了。 孝順的概念已不符現代語境 孝順文化是中華民族千年發展以來依然保留下來的傳統文化,同時期的許多文化已經因為經歷多個不同時代的變遷,早已被取而代之。然而,現在人們所熟知的孝順文化,源自於兩千五百年前春秋時代的孔子所倡言,至今依然被倡議著。以下藉由幾個現代與春秋時代截然不同之處,來探討源於春秋時代的孝順觀念為何已經不復適切。 1. 春秋處於看天吃飯的鋤農亂世,政權經常輪換與衰亡。以馬斯洛需求金字塔來看,整個社會處於第一與二階層:滿足安全與生理需求中。然而愛的概念位於第三階層:感情需求中,春秋社會並沒有明確的「愛」的概念,是使用教條式的社會規範來賦予人們行動的依據,婚姻關係、家人倫常是缺乏愛的概念的。 因此可以推論,孝順概念的產生,是為了滿足安全與生理需求而存在,是人們確保家族香火延續以及晚年生活保障的規範,再加上社會福利的缺如,孝順倫常的存在,保障了人年老生活的安全可能。 經過工業革命後,十九世紀後半葉,社會福利的概念也紛紛進入了世界各國政府的視野中。老年人在現代社會中,晚年的存續有了國家介入保障,由子女保障父母年老後的生存的「養兒防老」概念逐漸失去其必要性。 2. 現代社會因為工業、資訊革命以及交通技術的發展,變化極快,已不再是工業革命前,人類遷徙不便、工作世襲的時代。人們實踐自我價值的方式更加多元,社會層次更加多元與多變,承襲家中事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到世界各地、各產業領域實踐理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新興職業的萌發也使人生的型態更加多元;要求待在父母身邊、遵循父母之命決定人生的孝順概念,已不符合現代語境。 3. 春秋時代的禮制教條,因應封建文化的極端人治制度而生,旨在控制人民順服諸侯統領,為威權文化下的產物,而孝順文化也是在這樣威權大背景下產生,屬於禮制教條的一部分。現代社會已脫離封建文化,人們也不再是統治者的棋子了,國家層面不再威權專橫。 然而孝順文化,依然被部分人們挪用在家庭中,用來實踐威權教養,以控制晚輩的思想與行為。時代與環境已不再以威權來控制人們,但是威權卻在家庭中依然以「孝順概念」存在著。 缺乏與時俱進的思考文化?實際上是快速時代變遷下的因素 然而工業、資訊革命的爆炸性發展,僅僅一百年,中華文化經歷了遽變,卻讓人們的思想與文化來不及跟上社會的變遷。爺爺奶奶的世代,沒有愛與社會福利的概念,爸爸媽媽的世代沒有自由戀愛與自我實現的概念,我們的世代從小就允許追求愛與自我實現並且不再充斥威權。 然而,縱觀歷史,沒有一個世代是變化如此快速的,三個世代共同生活,卻擁有截然不同的成長背景,世代間因為孝順概念引起的衝突應運而生,儒家的孝順文化面臨了兩千五百年來最大的挑戰。 以現代語境來看,孝順概念已不適合放入現代關係中 綜合以上分析,孝順概念因為生產模式的大進步、社會福利概念的升起、政權模式的更迭下,已不符合現代語境。 孝順留存在家庭中的原因,可以說僅剩下實踐權威控制而已,是種道德的枷鎖。以過時的禮義教條來指示人們的應該與不應該,而非出於人性地去尊重每個個體。過往被大歌大頌的孝順故事複製到現代中,往往會被認為是不幸而非偉大,因為其中許多故事是壓抑人性、凸顯子女物化自我的程度,早已悖離了重視人本、鼓吹多元的現代文化思潮。 近幾年,國際知名導演李安的一番言論總被提及:「孝順是過時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只教他愛。」此言論與此篇文章的立場十分雷同。 我們身處在不再煩憂基本生存的社會中,所渴望的需求已上升到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第三層需求--情感與歸屬上,驅動我們的不再僅僅是無法生存的恐懼,「愛」這個人性的至美已成了人際間的美好可能。 圖片|來源 孝順不需要傾聽、也讓情感缺乏實質交流,而愛讓傾聽成了可能、情感交流成了真實 批評一個人不盡孝道很容易,因為孝道是有明確的標準的,明確的尺規總是容易去衡量與批判,不因為你是什麼人或身處不同社會、世代而有所不同,在孝順尺規前,人人都只是有統一標準的機械。然而,愛與傾聽卻很難。從小,學校並沒有教孩子要怎麼去愛與傾聽,甚至教育孩子的教師們也不懂得愛與傾聽,人們如何熟諳愛與傾聽呢? 現代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還是充斥著各種控制與焦慮,往往以自己的視角去要求孩子,總是規範著孩子什麼應該、不應該,總是規定著孩子什麼可以、不可以,而不是花時間真實去研究、理解孩子各階段成長的內在真實需求,以自己的世界觀去干預孩子的人格成長。孩子被父母物化成一個什麼都不懂、缺乏自主決定能力的物品。 這樣的父母之情,叫做控制,而不是愛。而要求子女盡孝道、聽話乖巧,也是控制型親子關係共通的特質。 越是強調孝順,越是對愛的不自信與不信任 當父母時常使用孝順的概念去評斷子女的行為時,表示這樣的父母可能對親子關係中的「愛」的不自信。 不自信可能來自於關係中的互動始終充滿了控制與物化,鮮少以一個獨特的人的視角去看待子女,這樣缺乏愛的對待,是很難相信子女能用愛反哺自己的。親子可能在心中都有對彼此的愛,但是總是被恐懼佔有了日常意識,恐懼便排擠、壓抑了愛,而使用簡單粗暴的禮制教條作為互動的主要準則,用來逃避面對真實的親子關係。 你不需要勒索我,我因為愛,所以我自願表達愛以及給予愛 若親子彼此相愛且有能力充分表達愛,還需要強調孝順嗎?過分強調孝順,彷彿代表關係中愛的匱乏以及愛的失能罷了,甚至是一種勒索。真正的愛給予了我們一種真實的自由,一種縱使沒有任何人指示我,我還是想要表達與奉獻的自由。這樣的自由,因為真愛,將自發地在親子關係中充盈滿溢。 孝順勒索是不需要學習的老習性,但愛需要親子一同耐心地學習 然而,除了父母可能缺乏表達愛、給予愛的能力外,子女也是需要花心思去學習的,因為勒索往往是雙向的,而非單一的,子女可能無意識地總是縱容父母做出孝順的勒索。年輕一代需要挺身而出,試著用愛去表達自己的觀點,用愛專注傾聽父母,甚至可以指認出父母的孝順勒索,並堅定溫柔地表達自己的不認同,表達彼此尊重各自價值觀的獨立性。 不認同不等於不愛,而溫柔堅定的不認同,比放縱與依賴更加可能是愛的表現。我們需要學習愛,也需要學會給予父母學習愛來取代孝順概念的機會。 在批判傳統孝順概念之後,年輕世代自身的責任比想像中大 批判孝順觀念是件容易的事,因為越是強調「應該」的傳統越是在現代語境下不堪一擊。然而,批判父母的孝順概念之後,就沒有然後了嗎?批判者將孝順概念批鬥完畢後,自己難道也有能力用愛去取代孝道的位置嗎?還是只有破壞,而破壞者卻一樣缺乏建設與給愛的能力呢? 想讓家充滿愛,我們要先去愛、包容與承接那個沒能力給愛的爸媽,還有同時沒有能力給愛的祖父母 爸媽這一世代,在教育環境以及在爺爺奶奶的家庭教育中,就是使用傳統孝道為家庭倫常去教育他們的,愛對他們來說是極為陌生的概念。父母可能在年輕一代對孝順的反動下,一開始是難以接受的,是排斥的。最終,想讓家充滿愛,我們要先去愛、包容與承接那個沒能力給愛的爸媽,還有同時沒有能力給愛的祖父母。因為除了我們,還有誰更適合教會他們愛呢? 若不能先容涵他們,讓他們沈浸在愛的環境中緩緩理解愛、學習愛,我們也將只是褪去傳統孝道的外衣,用著現代語境下的觀念,去勒索對愛矇矇懂懂的父母,我們一樣是缺乏愛與理解的機器罷了。 真的愛,就可以包容對方的真實面貌,給予更多的耐心與尊重。我們可以把父母當作一個完整的人,會有缺點,也需要時間學習新概念、褪去數十年累積的舊羈絆。漸漸地,我們可以和父母成為朋友,而不再是權威的上下關係。這不容易,但我期許對傳統孝順反動的年輕世代,都有機會在反動的同時,用愛連結起與父母互動的新模式,而不是在反動後,僅留下荒蕪的親子關係。共勉! March 09, 2020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2URN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