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BqrhbF
2020年6月30日 星期二
失眠、肩頸痠痛、視力模糊:讓身體減壓的穴位地圖 https://ift.tt/2BqrhbF 橘世代 隨著年紀增長,失眠、老花眼和肩頸痠痛的症狀找上你了嗎?除了食補調養,可以按那些穴道來幫助身體放鬆呢? 睡不好、看不清楚、肩頸痠痛,您是否深受這些毛病困擾,影響生活品質?璽悅中醫診所院長羅珮琳指出,熟齡族伴隨年紀增長,失眠、老花眼和肩頸痠痛的症狀日益明顯,中醫會利用針灸按摩,刺激穴道改善問題,一般人也可以嘗試按壓穴道,有助減緩不適感。 熟齡族伴隨年紀增長,失眠、老花眼和肩頸痠痛的症狀日益明顯,中醫會利用針灸按摩,刺激穴道改善問題,一般人也可以嘗試按壓穴道,有助減緩不適感。 圖片|pexels 羅珮琳說,古籍《黃帝內經》記載,由於老年人內臟老化、衰退、氣血不足、陰陽失交等,導致白天精神不濟,夜晚失眠,加上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更容易失眠。像在診間有患者因為長期照顧生病的親人,壓力大難以宣洩情緒,經常睡不好。(推薦閱讀:累意睡意大不同,用自然的方式改善失眠問題) 除了失眠,羅珮琳指出,當年紀大,體內氣血衰退,會反映在身體各器官包括皮膚彈性變差、肌肉無力等,其中反映在眼睛上就是老花眼。 另外,上了年紀的人,骨密度變差伴隨骨鬆症出現,加上脊椎退化,恐出現壓迫性骨折,肩頸痠痛便是症狀之一,由於骨質差,使肌肉緊繃,引發痠痛麻感。但有些肩頸痠痛可能不是單純年紀大引發的身體退化,她說有患者長期抱孫子,以為是姿勢不良導致肌肉痠痛,直到症狀遲遲無法改善, 就醫檢查才發現已是肺癌轉移至骨頭。 面對熟齡毛病,羅珮琳說,在中醫調理上,肩頸痠痛可透過熱敷改善血液循環,再針對肌肉痛點,搭配針灸推拿,放鬆局部肌肉。但坊間有些民眾喜歡按摩放鬆,甚至喜歡愈痛愈好,她提醒按摩過程中,微微的脹痛感可以,切勿過度刺激肌肉,恐引發肌肉發炎,還有懷孕的人也需留意特殊部位無法按壓。 食療上依患者失眠情形調理,例如火氣大,食用白木耳蓮子湯,氣血虛,可食用桂圓紅棗茶。 圖片|UDN 提供、攝影|侯世駿 至於失眠,可搭配助眠中藥材如珍珠粉、酸棗仁、遠志等;食療上依患者失眠情形調理,例如火氣大,食用白木耳蓮子湯,氣血虛,可食用桂圓紅棗茶。另外老花眼因為與肝腎有關,在藥材選擇上以補肝腎和氣血為主,例如熟地、山藥、枸杞和菊花等。(推薦閱讀:總是睡睡醒醒、翻來覆去?睡眠專家的八個建議,給容易失眠的你) 羅珮琳說,有些患者會中西藥合併使用,最好與醫師討論藥物,切勿任意停藥,避免中藥的成效不佳。另外民眾也可以在家做簡易穴道按摩,一穴道按壓 5 下,一下按壓 3 秒,完成一循環,逐步舒緩熟齡毛病。 失眠 穴道: 1.安眠一:耳垂後與頭部相連處有一個凹槽稱「翳風穴」。耳朵後方有一個半圓形的乳突狀骨,乳突骨的下方則是翳明穴,在翳風穴與翳明穴做一條連線,連線的中點是安眠一。 圖片|羅珮琳中醫師提供 2.安眠二:從「翳明穴」往「風池穴」做一條連線,連線的中點是安眠二。 圖片|羅珮琳中醫師提供 3.神門穴:將手腕的橫紋分為六等分,由小指側計算1/6處就是神門穴,神門穴剛好在肌腱的凹陷處。 圖片|羅珮琳中醫師提供 老花眼 穴道: 1.睛明穴:兩眼的眼內角與眼眶交界處。 圖片|羅珮琳中醫師提供 2.攢竹穴:左右眉頭內側凹陷處。 圖片|羅珮琳中醫師提供 3.絲竹空穴:在眉梢凹陷處。 圖片|羅珮琳中醫師提供 肩頸痠痛 穴道: 1.風池穴:頸部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 圖片|羅珮琳中醫師提供 2.肩井穴:肩外側緣和大椎穴之中間點,左右各一。 圖片|羅珮琳中醫師提供 3.曲垣穴:背部左右肩胛骨內上側。 圖片|羅珮琳中醫師提供 本文授權轉載自橘世代,原文詳見:50+穴位按壓/逆轉睡不好、看不清楚、肩頸痠痛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立委賴香伶再忙也要打坐!一日10分鐘,腦袋放輕鬆 有圖/別讓「骨質疏鬆」摔壞生活,跟著治療師練骨力 July 01, 2020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別想阻止我!三個跑者故事:世界暫停,我的步伐不停 https://ift.tt/2VAWAaz Charming BrandTalks 有人說過,如果面前出現一堵牆,那是為了考驗你有多想繞過它、抵達目的地。運動也是這樣,當世界停止運轉,一切暫停,你有多想邁開步伐,向前奔馳? 「開始」,是跑步最重要的一件事。有的人追求不斷超越自己的快感、有的人享受逆風而行的涼爽、有的人為逐漸緊實的體型感到滿意。無論目的、無論起因,在跑步的過程中,都是更認識自己的機會。你發現,運動最吸引人的是讓你意識到:自己原來可以。 挑戰鐵人三項,高強度的訓練讓我看自己的無限可能 Ivy/補教老師 四年前,Ivy 意外地參加了鐵人三項。沒有訓練的經驗的她,這次競賽只能咬緊牙根、忍住痠痛地硬撐。回憶起那次艱辛的參賽,還以為自己再也和三鐵扯不上邊,但其實不屈服的信念卻在心中生根。 接下來,Ivy 投入了紮實的鍛鍊,在生活與工作中「見縫插針」。下了班就抓著游泳裝備進泳池,假日則安排長距離的騎乘練習,偶爾穿插個自家後花園的 5k 跑步路線,遇雨則在室內踩腳踏車訓練臺。10 個月來,她意外擁有許多和自己對話的時間,無論是在水裡、單車上,亦或馬路邊,她真切地感受著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淌汗的肌理,那是她不懈的努力和堅持。 事隔一年,她終於完成當年沒有完成的洄瀾三鐵。原來,每一刻努力都會得來紮實的反饋。 「原來,我可以。」Ivy 這樣告訴自己,也告訴女人迷的讀者。鐵人三項並不可怕,因為妳堅毅的心志,比競賽項目更鐵! 東京馬拉松不是停辦,而是給我三年時間準備。 Fina/工程師 Fina 從討厭跑步到愛上跑步,起因只因為對世界的好奇心。水象星座的 Fina 在水裡總是如魚得水。但是她可不是安於舒適圈的「凡魚」,她叛逆得像是小美人魚艾莉兒一樣,對於「不屬於」自己的世界心生嚮往。 可別以為 Fina 是為了哪個陸地上的王子進入跑圈,對新事物的好奇就足夠讓她剪掉自己的鰭,換上陸地上呼吸的肺,跑步去! Fina 發現原來,習慣了水裡的一切後,在陸地運動從新手開始並不是一件舒服的事。因為水裡與陸上運動不同,呼吸方式也有所不同,剛開始她連呼吸都是痛。 但是 Fina 卻想:如果戰勝了這個討厭的事,那人生會不會有別的可能?自我突破不只有歡快,也有很多痛苦。初馬時 Fina 因中暑而落馬,海外馬拉松因為跑者膝(ITB)發作,膝蓋外側疼痛、腫脹而只能一路走完。但是這些痛苦變成了養分,Fina 回想起來,發現自己成長了,回憶裡也多了很多故事。 「所以到現在,我可以大聲的說,我很喜歡跑步!」Fina 如此分享。今年因為疫情影響,Fina 期待已久的 2020 東京馬拉松取消一般組別。雖然很失望,但換個角度思考,Fina 決定用三年去期待、去準備這場東京馬拉松。 原來,世界不是暫停,而是延長了。只要保持著勇往直前的心,沒有什麼可以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說好了,當世界恢復運轉的那刻,我們用更好的狀態一起出發! 一無所有的時候,我仍有勇氣向前奔跑 Yuying/MBA 學生 那年初秋,結束遠距離戀情的 Yuying 像大病一場,陷入成長的疼痛,幾乎讓整個人壞死,她像個破洞的杯子無時無刻不停滲出淚水,從裡到外滿目瘡痍,覺得自己永遠好不起來了。 他人聊起跑步總會有各自獨特的故事,有趣的、奇妙的、甘苦的。而 Yuying,是因為跑步才痊癒的人:「一開始根本談不上喜歡,我甚至是因為太憎恨跑步了,剛好適合在痛苦之中找個更討厭的事轉移注意力。睡不著的夜晚、流著淚的雨天,操場一圈又一圈、跑步機的履帶,帶著我緩慢向前。」 「腳好痠、好喘、好無聊,想著那些難過就邊跑邊哭出來,然後想著我的感情輸得一踏糊塗難道還要輸給自己嗎?」 灣區的賽道上,霧氣繚繞、海風濕黏。記憶中 expo 帳篷裡震耳欲聾的電音裡,友人幫 Yuying 挑了一雙 Tiffany 限定配色的 Pegasus 33 ,踏上新鞋,當時似乎預告著人生再也沒有走不出的傷痛。直到現在 Yuying 都還記得,出發前朋友的那句祝福:「坡太陡,腳抬不起來的話就擺臂吧」,腳跑不動了,你還能擺手;心傷壞了,你還有自己、還有勇敢、還有跑步陪著你。 Yuying 在最痛苦的時候拖著自己勉力奔跑,跑著跑著,跑出了舊傷的漩渦。此後,她再也不怕疼痛與失去,因為「跑步」會一直一直帶給她勇氣,跑下去、跑出去、跑到沒有疼與傷的地方。「人生中真的沒有什麼過不去的痛,只是有很多溫暖和美好你暫時看不見。」 跑出傷痛的 Yuying 想跟你說:「一開始我也無法想像有一天我可以跑完全馬 42.195 公里,但是相信我,跑吧!只要不願意停下腳步總會到達終點,你比你想像中的勇敢。」 一雙鞋,You can’t stop us 每個人開始奔跑時,都有各自起心動念。也許是不服輸的意志、也許是挑戰自我的雄心,也許是不斷向前奔馳時,能夠感到自己不孤單並充滿力量。 跑步並不難,挑雙適合自己的跑鞋,換身衣服。不挑場地、不需隊友,隨時隨地,只要起心,就能奔跑。在跑步中,我們內視自己、我們專注步伐、我們聆聽呼吸。於是發現,You can’t stop us,我是我自己的主宰。 文|Mia July 01,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VAWAaz
夏日飲食提案:歐美風行的綠拿鐵、花椰菜飯,在家這樣做 https://ift.tt/2YOdy7C 小妮子 想減脂可以不必挨餓!近期風行歐美的綠拿鐵、花椰菜飯要怎麼自己做?高成功率食譜一次送上來。 在歐美相當流行的「花椰菜飯」受到營養師的推薦,「花椰菜飯」並不是新改良品種的稻米,而是用「白花椰菜」切碎取代米飯,口感顆粒分明激似白飯,直接用蔬菜取代澱粉的主食,吃起來沒有罪惡感! 綜合營養師的推薦,白花椰菜的好處不少,首先富含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增加飽足感;另外,蘿蔔硫素,幫助肝臟排毒 改善血脂、提高免疫;其中硫化物、維生素C等則能幫助肝臟排毒,對身體許多益處以外熱量僅是白飯的 1/6!(推薦閱讀:低脂清爽新吃法!試試歐美超紅「花椰菜飯」)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製作兩款適合夏日口味的「花椰菜飯」,放假在家簡單吃或是平日帶便當作為午餐都相當適合的選擇。 圖片|作者提供 泰式檸檬蝦花椰菜飯 圖片|作者提供 【食材】2-3 人份 泰式炒飯 花椰米 3 碗 醬油 1/3 湯匙 白醋 1/3 湯匙 白胡椒粉適量 蒜頭三顆 黑胡椒粉少許 鹽適量 番茄醬適量 檸檬汁一顆份量 辣椒半根(看個人口味可加可不加)由於不吃辣,這裡用紅甜椒增加視覺。 雞蛋 2 顆 檸檬胡椒蝦 白蝦數隻 黑胡椒粒 白胡椒 米酒 檸檬汁一顆份量 蒜頭 圖片|作者提供 作法: 檸檬胡椒蝦步驟 1. 白蝦洗淨剪下鬚並去除腸泥 2. 熱油鍋爆香蒜頭丟入處理好的白蝦 3. 半熟時加入些許米酒蓋上鍋蓋悶一分鐘 4. 加入檸檬汁、白胡椒、黑胡椒粒調味 起渦 泰式炒飯步驟 1. 白花椰菜鹽水洗淨,切碎或用調理機快速打兩到三下,用紙巾將水份吸乾 2. 熱油鍋,依序倒入蒜頭、洋蔥丁、甜椒丁、炒香至八分熟, 3. 放入花椰菜米放入醬油、番茄醬、醋、 檸檬汁調味 4. 起鍋前加入青蔥與白胡椒 5. 放上準備好的檸檬胡椒蝦擺盤 圖片|作者提供 雞肉彩蔬花椰菜炒飯 圖片|作者提供 【食材】一份便當 白花椰菜 1 顆 雞胸肉 200g 切丁 青豆半碗 甜椒適量切丁 玉米粒適量 洋蔥丁半碗 雞蛋 3 顆 青蔥半根 【調味料】 醬油適量 白胡椒適量 【醃料】 醬油 1/2 茶匙 太白粉 1/2 茶匙 米酒 1/2 茶匙 1. 雞丁與醃料拌勻,靜置約 10 分鐘。 2. 白花椰菜鹽水洗淨,切碎或用調理機快速打兩到三下,用紙巾將水份吸乾 3. 熱油鍋,蛋液打散後倒入炒成散蛋起鍋備用 4. 不用洗鍋,依序倒入洋蔥丁、青豆、甜椒丁、雞肉丁炒香至八分熟, 5. 放入花椰菜米、玉米、散蛋拌炒,放入醬油調味 6. 剩下的雞柳條炒熟鋪上飯盒 圖片|作者提供 花椰菜飯秘訣: 洗花椰菜加入鹽巴殺死蟲卵減少病菌,洗淨後用紙巾擦拭乾淨,越乾越好,水份太多會影響炒出來花椰米的口感。 如果沒有調理機,使用菜刀切碎也可以。 如果不想自製花椰米,如家樂福與全聯等賣場冷凍區有販售整袋「花椰米」 綠拿鐵是什麼? 綠拿鐵並不是咖啡,也不含有牛奶,其實就是蔬菜、水果的綜合果汁,在英文裡稱作 Green Smoothie,在歐美也相當盛行,不過由於許多外國的食譜食材在台灣較難取得,在台灣也有綠拿鐵愛好者開發各種本土食材的配方。(延伸閱讀:放下你手中那杯珍奶!試試席捲全球的「綠拿鐵」) 對外食族來說,日常飲食容易營養不均,蔬菜水果攝取不足,也缺少好的油脂,綠拿鐵將蔬果打在一起直接補充營養,因為混入綠色蔬菜而呈現綠色,當然搭配不同種類、色系的水果也能做成紅拿鐵、黃拿鐵、紫拿鐵等等,今天讓我們來試試一款經典的綠拿鐵: 食材 菠菜半把 奇異果 1 顆 酪梨 0.5 顆 奇亞籽 2 匙 無糖優格 80 ml 水 1 杯,約 150 ml,適個人喜好濃稠度增減 圖片|作者提供 菠菜汆燙 30 秒後放涼,接著依序將上述食材放入調理機,最後加入水。 圖片|作者提供 蓋上蓋子後打約一分鐘,試一下味道與濃稠度,完成! 圖片|作者提供 可根據個人喜好的口味做調整,如果比較不喜歡酸味,可以換成其他水果,再來試試一款,味道比較香甜綿密的元氣綠拿鐵: 食材 青江菜一小把 香蕉半根 蘋果 60 g 酪梨 0.5 顆 綜合堅果 一把 無糖優格 80 ml 水 1 杯,約 150 ml,適個人喜好濃稠度增減 這款的配方根據自己與家人的口味做出調整,酸度比較低,而酪梨與香蕉讓口感變得濃郁好喝,丟入一把綜合堅果也這杯不起眼的綠拿鐵帶有更多香氣。 香蕉含糖、鉀高,能補充消耗的體力,另外堅果、酪梨、香蕉都富含鎂可預防心血管疾病、緩解疲勞,在外奔波的上班族,打完後裝到環保杯帶出門,補充一天的能量吧! 圖片|作者提供 綠拿鐵有許多配方,只要搜尋綠拿鐵或是英文 Green Smoothie,就有各式各樣的食譜,在臉書也有相關社團,許多綠拿鐵愛好者在上面分享每天製作的食譜! 製作綠拿鐵秘訣 記得小時候,媽媽很常打類似的綜合蔬果汁,但是顏色都是相當灰灰暗暗的,如果想讓綠拿鐵看起來美觀就要特別注意所使用的時菜配色,以同色系為主,不要將 初期嘗試綠拿鐵者,可以使用 3:7 蔬菜:水果比例,如果喝習慣也可以逐漸調整成蔬菜:水果各半的比例,可加入基底的豆漿、無糖優格、希臘優格,以及具有抗發炎 omega-3 好油脂的奇亞籽,或是堅果能補充好的油脂含有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另外也能放入酪梨,高密度營養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纖維、蛋白質,增加飽足感也讓綠拿鐵的口感風味更好! 營養師提醒,不建議蔬菜與牛奶一起打,因為蔬菜中的草酸容易與牛奶的鈣結合成草酸鈣,也就是結石。另外,也要特別注意的是,與水果不同,蔬菜放入調理機前要先汆燙 30 秒,再取出放涼使用。 最後,根據個人喜好濃稠調整水量,如果擔心口味不習慣也可以加入一點點蜂蜜增添風味。 夏日清爽的一餐簡單快速就完成了,端午連假吃太多澱粉或高精緻美食,回歸工作日的三餐找回,不妨趕快來試試吧!(延伸閱讀:給外食族的淨空腸胃提案!三分鐘食譜:排毒淨化減脂湯) 近期小妮子也開設了自己的 ig ,品味生活、財商養成、關係心理圖文內容,每週一到週五更新,動動小手追蹤起來吧! [參考資料] 1. 超簡單!自製「美白綠拿鐵」健康2.0 2. 不吃的菜,通通打成綠拿鐵-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July 01, 2020 at 09: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Ody7C
《被遺忘的人生》:我的婚姻沒有「做愛」,只有老公的性發洩 https://ift.tt/3ig4qQy 女人迷編輯 Irene Lei 《被遺忘的人生》奪得坎城影展「一種注目」最佳影片及其它影展多項大獎。故事用女性視角,細細訴說 1950 年代的巴西女人命運。 「你的孩子是?」 「男生。」 「他真幸運。」 ——《被遺忘的人生》 在這個炎炎夏季,《被遺忘的人生》(The Invisible Life of Eurídice Gusmão)要帶我們回到 1950 年代的巴西。這部片由凱里・阿努茲(Karim AÏNOUZ)執導,奪得第 72 屆坎城影展「一種注目」最佳影片,將於 2020 年 7 月 3 日在台上映。 故事發生在里約熱內盧,巴西首都,坐擁藍天大海,當你想起它,心中也跟著響起陣陣節奏,熱情而鏗鏘。 而埋藏在美景、美食與美人的背後,卻是一代女性的憂愁與哀傷。那個年代的巴西女人,得依附著父親或丈夫,沒有選擇的自由,沒有決定任何事的餘地。 在那樣的父權社會下,有些女性因為被忽視而死,而有些女性活著比死了還要痛苦。 圖片|《被遺忘的人生》劇照 一對姊妹,姊姊姬達和妹妹尤莉絲,她們生在一個傳統家庭裡,相互照應,彼此依賴。姬達對愛情懷有憧憬,迫不及待想找到真命天子,走入婚姻;尤莉絲則渴望遠赴維也納,成為一流的鋼琴家。 儘管姊妹倆擁有不同夢想,但兩人都因為身處於根深蒂固的父權社會中,而難以圓夢。全片以女性視角說故事,如父親、如丈夫等男性身影,卻無所不在。 你知道,那是 1950 年代的巴西,對我們而言卻並不陌生,充滿既視感。 那是「他」的性,不是「我們」的性 我特別想聊一聊,關於片中幾個性愛場面。它們合法,或許甚至合理,為什麼卻這麼讓人不適。 第一場性愛戲,是尤莉絲和安東尼的新婚夜。不是自由戀愛,而是父命難違。 尤莉絲早就為初夜做好準備。「剛開始有點刺痛,然後忍一下就過去了。」婚禮前,阿姨對尤莉絲說。在這個敘事裡,性愛像一個儀式,沒有浪漫或愉悅,是女人必須「忍一下讓它過去」的事。 那晚,安東尼草率帶過前戲,很快想要進入尤莉絲的身體。尤莉絲倒在浴缸裡,安東尼急脫下褲,陰莖對著尤莉絲、也對著觀眾,彈了出來。 整個性愛過程,充滿安東尼暴烈的呻吟聲;而尤莉絲只是睜大眼睛,眼神充滿困惑,甚至是些許惆悵,沒有一絲喜悅。 但她也不反抗,或許她認為事情本來就是這樣的:老公想要,老公有需求,我給。 圖片|《被遺忘的人生》劇照 第二場性愛戲,發生在尤莉絲練琴時。 結婚之後,尤莉絲對她的音樂夢仍然念念不忘。她在家裡勤練鋼琴,打算報考音樂學院。安東尼無視尤莉絲正專注於琴譜與琴鍵上,開始輕撫尤莉絲的後頸與背。 尤莉絲:「你不想讓我練琴嗎?」 安東尼:「你繼續呀。」 誰都看得出來,安東尼只是虛應。他隨即拉開尤莉絲的洋裝,將她抱到鋼琴上。 尤莉絲不允許也不想要,他在心愛的鋼琴上進入她。 尤莉絲:「不要⋯⋯不要在鋼琴上⋯⋯我們到沙發。」 尤莉絲的聲音很微弱,連續抗議四五次,安東尼才終於不耐地把她抱到沙發上。 透過遠景畫面,我們又能聽見安東尼享受的呻吟,不聞尤莉絲的聲音。 有個什麼不對。尤莉絲開始喊著不要,她不能讓安東尼內射,她要是懷孕了,怎麼去音樂學院面試? 而安東尼像是失去聽覺般——不知是真是假,即使尤莉絲拚命反抗,哪裡抵得過他當時難以遏止的慾望。最後,他還是射在尤莉絲體內。 安東尼道歉,尤莉絲怒不可遏。但你知道嗎?尤莉絲唯一能做的事,只有在浴廁瘋狂灌洗下體。接著,是被迫接受幾個月後,自己即將成為母親的事實。 尤莉絲無法拒絕丈夫求歡,也無法捍衛她的未來人生。不僅她的身體感受沒被重視,她的夢想在丈夫眼裡也顯得無足輕重。 圖片|《被遺忘的人生》劇照 不合意的性愛,不叫做愛 觀影過後,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這些情節和畫面讓我感到不適?甚或同行友人也這麼認為。 《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作者少女老王也在 facebook 分享:「明明是『名正言順』又『合法』的性行為,畫面卻難受到讓人難以直視,甚至坐在我旁邊的男生觀眾,用手遮住了自己的眼睛。 」 後來,我想通了。我卡住的點在於這些性愛或許合法,或許合情合理,但卻不是完全合意。 至少就這兩次的性愛場景,我看不見尤莉絲在其中有任何享受或愉快,更多的是驚恐、愕然、不知所措,與機器人般的配合。 即使是在婚姻內,無論丈夫對妻子或妻子對丈夫,不合意的性愛,都叫做強暴。(推薦閱讀:【性別觀察】「比起妻子,我更像性愛玩具」為什麼我們該談婚內強暴?) 性別力百科 婚內強暴 Marital Rape 婚姻中的強迫性交。像其他形式的家庭暴力一樣,婚內強暴是一種施加權力並控制伴侶的手段。 參考資料:Stop Violence Against Women 在《性的解析》一書中,也提到婚內強暴的議題:「一項針對婚內強暴文獻的回顧研究(2004)發現,已婚女性有百分之十四曾經歷婚內強暴,受虐的已婚女性遭遇婚內強暴的比例則為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 回到片中,儘管尤莉絲可能不認為自己遭到強暴,但那也是囿於在她身處的社會環境中,女性往往被期待要滿足丈夫的性慾望。 彷彿你進入一段婚姻,就等於同意發生性行為。事實上,這是某種迷思——今天無論一個人是否結婚、是否成為另一個人的妻子或丈夫,他都有權利向伴侶說不。 圖片|《被遺忘的人生》劇照 在父權社會下,每個女性都曾被遺忘 《被遺忘的人生》敘述的是姊妹情誼、女性故事,但男性身影卻無所不在。 片中女性經驗的同情共感,經常是來自於不歡快的異性經驗。 當姬達挺著孕肚回家,父親認為她為家庭帶來恥辱,將她趕出家門;當姬達到工廠工作,旁邊的男性工人要她懂得感恩,不然像她這樣的女人應該去從事性產業;當姬達寄出一封封信,卻到不了尤莉絲手上,因為被她的丈夫阻絕。 圖片|《被遺忘的人生》劇照 片頭開始,是尤莉絲和姬達在海邊看海,她們望著遠方,像看著自己的夢想。爾後,兩人在森林裡走散,她們彼此呼喚,卻找不著對方,彷彿暗示社會體制如錯綜複雜的枝枒般,將她們緊緊捆綁,難以脫身。 對許多女性來說,那片蔚藍而自由的海,始終如夢,遙不可及。而她們唯一能慶幸的,就是擁有彼此。 參考| [1] 《被遺忘的人生》。台北電影節官方網站。 [2] 《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2》。芭芭拉・薩雅德、威廉・亞伯。 [3] Marital and Intimate Partner Sexual Assault。Stop Violence Against Women。 June 30, 2020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g4qQy
專訪唐鳳:#taiwancanhelp,是我現在最鍾愛的標籤 https://ift.tt/2NNUYWx 女人迷主編 Audrey Ko 專訪唐鳳,我們談到在 #taiwancanhelp 的標籤下,看見台灣運出藍圖,參與世界討論,感受地球村的脈動;也談談不足,是蔡政府第二任的行政院內閣,女性佔比創下歷史新低。看見問題,如同看見缺口,但那亦是光的入口,捲起袖子,眾人集思,每個人都能推動討論與改變。 (專訪上篇:專訪唐鳳:缺口就是光的入口,你的不一樣很有貢獻) 離開唐鳳辦公室的最後一個畫面,我們拍攝她靜坐觀想。她說這是大概五六歲養成的習慣,大概有記憶以來就這麼做,感覺慌張,就回到自己身上。房裡黑色背景,唐鳳戴耳機唱詩,看起來極其安詳。 唐鳳靜坐,整個環境安靜得有點神性,那首詩像極她的隱喻, 「鐘能敲響就敲響,十全樽俎莫指望。萬事萬物都有缺口, 缺口就是光的入口。」 “Ring the bells that still can ring. Forget your perfect offering.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Leonard Cohen 那原是一首讚美詩,唸這首詩時,唐鳳語氣很輕,像看著光的緩緩加入,完成一個更豐盛的共同體。 也或許,每個人均有神性,神性來自完成你自己。 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增幅 唐鳳出過一本刊物,叫做姤思。我問這名字何來,她說是八卦。 「當時我網路上的暱稱是天風,天風事實上是兩個八卦,合起來就是姤卦。 姤的意涵,是從易經來的,意思是,以施命誥四方。當你有一個新的想法,怎麼快速精確的傳遞出去。」她笑了一下,「現在大家都知道,叫做增幅啦。」 姤卦,有五個陽爻在上,一個陰爻在下,陰陽遇合,遇時而生,象辭解,姤卦,天風姤,天下有風,姤卦的卦象是巽(風)下乾(天)上,意即,天底下刮著風,風對萬物一視同仁,王后就知道要施行命令,告誡四方,使老百姓受到感化。 當有創新想法,唐鳳想做的即是快速擴散,從點到線再到面的維度進程,如風吹過,在有「社會創新」名詞誕生之前,她已開始捲袖子做,「我的信念是,一件事能夠不是我自己去完成,而是邀請所有人一起完成,所謂眾人助之。」 她提個概念是,看不順眼,可以是很好動能,許多順利推行的政府專案,背後可能都是滿滿負能量。 比方傾眾人之力完成的報稅軟體,是從一個叫做「報稅軟體難用到爆炸」的公共提案開始的,本來已經一片留言,邀請財政部長下台了。過了兩天,當時財政部專委說,「好,所有不滿的朋友,下個星期我們在財智中心集合,一起來做明年的報稅系統。」 邀請釋出後,八成轉向,提出非常具體落地的建議,這是一個開放式創新的過程,連續四個月的改造工程,到最後促成的報稅系統,使用者有九成多的滿意度。 這套系統,今年又經修改成了口罩實名制地圖,接著又在其他設計師的刺激下,變成三倍券的發送系統。「就在今天早上,我才接到一個通知,寶博士(葛如鈞)覺得三倍券系統不順眼,就自己修整了文法,我按了確定接受,我們的網站,就有了新的更新。」 這個循環系統,簡而言之,也叫做「你行你來」,唐鳳說,「是啊,大家一起進廚房炒菜,菜就特別好吃。」 改變政府的方式很多,有能者行動起來。 #Taiwancanhelp,口罩是試吃包,我們要把藍圖運出去 這是個 #hashtag 時代,我們聊標籤的可貼可撕,而我問她,你現在特別鍾愛的標籤是哪一個。 她想都沒想就說,「#taiwancanhelp,我印在名片上了。」 #taiwancanhelp 的意義正在轉型,過去台灣靠產品/貨品外銷出口,現在台灣正慢慢把 Process 運輸出去。「就像我們的口罩,也不是一天到晚運口罩出去,那只是試吃包而已啦。現在我們是運藍圖出去,讓其他國家的人,在當地可以製造。」 產品是試吃包,真正重要的是背後的運行邏輯與系統交流。唐鳳說,因為疫情緣故,我們第一次有機會看到全球處理著一模一樣的危機,考慮要不要封城,討論疫苗怎麼研發,「每個人都在同一個時間尺度上,處理全球規模的事情,我們第一次感覺到,這真的是地球村。地球村不只是一個想像。」 危機當前,我們明白彼此的命運相近,呼吸相連。這其中也有她特別在乎的永續議題,「我們開始去想,整個人類文明與地球生態性永續的議題,反思我們這代的發展不該造成後代的犧牲,我們要留下更好的環境、更健康的社會給後代,各國不再閉門造車,而是開門討論,因為疫情的緣故,我們又重新找回這樣的視野。」 性別作法,也是台灣的重要輸出,她舉行政院推動性別影響評估(Gender Impact Assessment, 簡稱 GIA)的例子,透過性別影響評估,落實性別主流化。「行政院性別影響評估的做法已經十二年了,包含性平會組成、重要性別統計等等,這件事很少人知道,但卻是非常重大的成就。」 「最重要的原因是,性別影響評估(GIA)形成我們做決策的流程,不管是中長程計劃或法案。性別主流化的想法,根深蒂固地放在我們每個文官的腦裡,不管做什麼政策,都有性平委員跟著,把所有性別評估做完。」 政府決策時,性別考量是在場的。透過設計流程,讓這件事情,養成習慣,成為每天的一種日常,也就像呼吸那樣。 內閣比例 4% 背後,看見什麼結構問題 當然還有不足之處,真要面對,必須得談不足。 她舉 CEDAW [註 1] 例子,「在台灣,CEDAW 已具國內法效力,許多核心承諾,我們八九年前已經做到,不過也有一些比例原則——所有專業委員裡面任何性別比例不能低於三分之一左右,我們還在努力。」 我問她,今年蔡政府第二任的行政院內閣,42 位內閣政務官中只有兩名女性,佔 4%,創下女性佔內閣比例的歷史新低,她怎麼想。(延伸閱讀:一片「男海」的蔡英文新內閣名單:消失的女性是偶然?還是必然?) 唐鳳說這就是要努力的地方,背後問題有兩塊,其一是到薦任官後,女性高階主管的懸崖式下滑現象,職等越高,女性越少,女性普遍缺乏管理職經驗,於是可選的池子裡頭女性比例,從最剛開始就是低的;第二塊是整個公務系統對「持家者」的支持比較薄弱。 這其實是環環相扣的問題,只要著手解決,兩塊皆有鬆動可能。 她提到瑪麗蘇在公共政策網路平台提起的案子,提案內容很簡單——希望半天半天的請假,改成以小時計算的請假機制。因為持家者的工作,確實需要更有彈性的請假制度。前前後後花了一年左右時間,完備論述,去鬆動公務體系對持家者的不友善。 總而言之,其實是很直接的問題是,我們到底有沒有建造一個對女性在職乃至升遷友善的環境? 「我們也要扭轉社會對持家者的刻板印象,今天不應該因為你的性別或性別展演如何,持家的工作就跟你比較有關或無關。持家本來就是大家分享的一件事情。」 許多人會說,來到二十一世紀,總該看能力,不看性別了吧,而事實是,能力問題的背後就有性別問題,怎麼讓有能力的女性能被任用,怎麼讓持家者更開放定義,唐鳳說,這是現階段要努力的目標,未來怎麼繼續引入後性別(Post gender)的倡議,那又是另一段後話了。 長大以後,回過頭支持這個社會 唐鳳從小早慧,小二就在紙上寫程式,國中肄業,傳奇許多,報章雜誌常寫她 13 歲在家自學,實際上是 14、15 歲時自學,也不是關起門來讀書,而是去創業,去大學旁聽,去所有她感興趣的地方。 能學的地方太多了,她很早就看到,知識並不是學科之別,而是「我想理解什麼」。 彼時,唐鳳叫唐宗翰,母親李雅卿在《成長戰爭》中寫過這樣的段落:「在幼稚園時,宗漢曾因為在廁所被同學毆打,而想帶刀上學;小學二年級時還曾遭資優班同學圍毆,不斷抗拒上學。」 我看到這樣一個孩子,生來天才,被標籤為異類,感受不到這社會有效也具體的支持系統,於是她尋覓探索,替自己找路,在終於長大以後,她成為一個有能力,回過頭來支持這個社會的人。 唐鳳說,其實很多日常生活中的互動,把它稍微通案化,就會看到也許是教育制度的結構形塑了目前結果,「老師好像不得不體罰,用高壓或剝奪參與權的方式來教導,因為一個班級人數太多,很難照顧到每個學生。感覺上好像是我們個人經驗的個案,但只要能找出通案化的角度, 突然之間就變成促成大家進行公共對話討論的素材。」 他說父親對她的影響,也在於批判思考,「不被任何事物灌輸」的思想,「所謂的批判思考,是去問,這個想法可能有道理,但在什麼前提與狀況之下才成立。批判思考,其實是很支持性的質問,是吸引對方注意後,幫助對方把想法想得更清楚。」 她很早就看到,這世界上是沒什麼標準答案的,有的不過是探求。(延伸閱讀:「常有人問,怎麼教出像唐鳳的天才」專訪唐光華:首先,大人不該太自以為是) 談話過程,我感覺唐鳳對臺灣這片土地,有一種情深。當我問到對家的想像時,她談了更大格局。「有多少種文化就有多少種想像,台灣現在 20 多種國家語言,每一個固有的族群有完全不同的想像。尤其在台灣,好處是島內移民非常容易,如果你感覺受到家的想像制約,你稍微移動個幾十公里,你就能移動到不同族群,去感受異於特定漢文化的想像。」 她在輟學前,曾去烏來泰雅族部落待過,一人閉關的經驗,是一個通透整理自己的過程,她走出泰雅部落,於是決定自己不要學校文憑。 她的養分,取自台灣沃土的四面八方,也取自網路,沒有邊疆,亦無止盡。 出於興趣,是很大動能 唐鳳是一個入世的天才,適應著人間的運行速度,她眼神溫柔,回頭找到一個與社會互動的位置與巧勁,從頭到尾,我很想知道的是,是什麼養成/形成了唐鳳。 於是,問她影響深遠的一本書,她立刻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並且微笑,那是萌典背後的愛,013 年,唐鳳與 G0V 數位式的拆開國語辭典,催生萌典,萌典是數位化漢語詞典,包含了十六萬筆的中華民國國語條目之外,還收錄了兩萬筆台灣閩南語、一萬四千筆台灣客家語條目,以及提供了英、法、德的對照。 「萌典的生態系很特別,包含像 iTaigi 愛台語的擴充,作者本就負責教育部台語的字典承辦,後來因為精神感召,就到外面做出 iTaigi 愛台語,其實當時我發現,公務員內部創新的能量其實是非常強。只是有沒有一個長官願意,讓你用匿名方法做創新。」 她又推薦,Nicky Case 的線上互動式體驗,無論是談信任的演化,透過線上參與,兩邊投硬幣,談博弈論與囚徒困境;抑或是跟焦慮一起冒險,比喻心中焦慮 是想保護你的大野狼,練習好好訓練他,背後透過互動遊戲,談的是心理健康。 Nicky Case 的維基百科這樣寫——Case 是性別酷兒,主張不以二分法分類性別,希望被以「性別中性」(gender-neutral)的方式稱呼。「他最主要的倡議就是,希望讓所有遊戲的讀者,在玩完之後,都能夠拒絕去參加只有單一性別擔任講者的研討會。」 好像真是這樣,能學的地方實在太多了,不限於書,不限於哪類文本,行動的方式也是。給一個入口,背後有太多寶藏。對事物有興趣,其實是特別好的一種動能。(延伸閱讀:唐鳳六句力量語錄:每個人其實都與眾不同,與眾相同是個幻覺) 就像唐鳳說過的,「我不是出於熱情、使命、義務或責任來擔任政委的,我是出於興趣。」 回到那個問題,什麼養成了唐鳳——或許就是她自己,那一路,她像是尋回自己真正的名字,回答我究竟是誰,我的心之所向,找資源,動手試,帶自己飛,鳳棲梧桐,鳳凰于飛,翽翽其羽,我彷彿看見,她始終與自己結伴同行,浴火而生。 [註 1] CEDAW 是聯合國大會於 1978 年通過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並於 1981 年正式生效,其中規範的,主要是男女享有平等的經濟、社會、文化、公民與政治權利。為明定 CEDAW 具國內法效力,行政院於 2010(民國 99)年 5 月 18 日函送「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施行法」草案,經立法院 2011(民國 100)年 5 月 20 日三讀通過, 總統 6 月 8 日公布,自 2012(民國 101)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June 30, 2020 at 10: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NNUYWx
專訪唐鳳:缺口就是光的入口,你的不一樣很有貢獻 https://ift.tt/2YLVFGd 女人迷主編 Audrey Ko 訪談唐鳳,她談未來我們會漸漸習慣,性別是填空題,而不是選擇題,你展現出的性別氣質,就如衣裝,就只是代表你而已,今天跟明天,可以都不一樣。 穿過大門警衛,行政院右手邊,走到底拐彎入內,是唐鳳在行政院的辦公空間,這是唐鳳擔任數位政委的第三年半,出於興趣,他走入政院,敞開大門,把開放與協作精神送進來,快快訪談一位唐鳳辦公室的夥伴,他說,在這裡工作的感覺,就像新創,感覺自由。 團隊忙著準備現場,12:00 一到,唐鳳準時從暗門的休息間走出來,說,「大家先忙,我去倒個咖啡吧,有沒有誰需要水或茶?」 訪談唐鳳的一個多小時,我們談無性別(post-gender)的未來式,談結婚不結姻的倡議進展,談永續的當代價值,談驕傲做自己的意涵,也談公務文化的變革。我感受到她的廣博,浪漫與務實,信手捻來,用字節制,網絡延伸,守備範圍寬闊,她說自己不準備訪綱,隨時可以開始,大抵所有提問,她都已經在腦海早早想過了。 一直以來,唐鳳在做的事情,也是增幅——怎麼擴散一個想法,邀請眾人共同完成。 唐鳳的性別就是唐鳳,你展現出的氣質,就只是代表你 唐鳳切入談性別的角度,也很唐鳳。 她談科技進步,人工智慧與人臉辨識,最大的爭議之一,即是性別。「我們參加那些刷臉售票的活動,它有一種無形中的框定——今天你怎麼打扮,你的性別氣質呈現出什麼樣子,機器就幫你辦定什麼樣的性別。」她說,「可能我的正臉,呈現出一種性別,側臉又是另一種性別,你只能選邊站,沒有流動的可能性。」 從這個角度,會看出性別二分�如何狹隘,而科技圈,確實有改變正在發生,比方說,表情圖示的性別預設,過往都是男性,幾個科技公司聯手,把預設改成性別中性(gender-neutral) ,跳脫過往預設為男性,加入女性修飾符呈現女性氣質的前提。 「當這些 AI 套件,預設是已經沒有性別的分類區塊在裡面,無形中就傳授出一個訊息——你想要展現的特質,不見得跟性別相連,你想展現出的氣質,就只是代表著你而已。」性別氣質可以就像衣裝,外加於你的身體之外。 如果性別不僅只是光譜,而是更多呢,「一個人可以同時非常陽剛,也非常柔軟,這不是兩個互相抵銷的氣質。」比方說唐鳳的「鳳」字,這個字本身就很流動,鳳凰裡頭的鳳是雄性的,而龍鳳裡頭,鳳又帶有陰性氣質指涉——「鳳」也字詞的時間流變,這字最早的緣起,原無性別,後帶有陽剛意象,尚書云有鳳來儀,比喻君子氣度,而秦漢後,亦加入陰柔色彩,為帝后之稱。 鳳的氣質變動,實屬自然,人也是如此。 東方意象,西方脈絡,唐鳳提到 Judith Butler 很早也點出性別展演(gender performance)的存在,展演一方面鞏固了制度訂下的性別規範,一方面也讓人建構性/別。她說不妨把性別展演們,視為一個個 #hashtag 主題標籤,「我們可以認同這個主題標籤,可是我們不會被那個主題標籤所框定。」她看著我,打個比方,「就像是你也叫 Audrey 嘛,但並不表示我們是同一個人啊,而總之我們可以產生一個話題。」 開放定義,唐鳳的性別,就是唐鳳,又有什麼關係。 性別是填空題,而不是選擇題 人人皆是 ID,唐鳳說,網路是相對容易接受流動的,「我們開始把性別當作是填空題,而不是選擇題。」 臉書在 2014 年,加入 56 種性別認同選項,包含中性(neutral)、無性向(asexual)、性別酷兒(gendequeer)⋯⋯等,又如 LGBTQIA+,那個+的背後有無限想像,選擇題總有一天難以窮盡。「就好像你去戶政事務所填表單,你不會期待自己要從百家姓裡頭去勾選一個,你會自己填進去。填空這件事情,正因為網路文化,變得習慣,大家很願意接受『性別是填空』這件事情。」 填空的意思是——空間打開,沒有預設,歡迎增補與擴充,歡迎改變,或是填無,裡頭有更深層的理解與共融。 我也問她,那她會怎麼看近期 J.K. Rowling 掀起的性別討論——誰是女人/男人?我們該怎麼討論所謂的「女性經驗」?唐鳳說,英文都是 sex(性別),當我們在討論時,其實是「心別/心理性別」與「生別/生理性別」的概念。「性這個字,本身就是拆成心跟生的。」(延伸閱讀:J.K. 羅琳掀起的一場性別大戰:我們都應該問「到底誰是女性?」) 她談自己的成長經驗,「我在發育階段,在完全沒使用藥物的情況下,天生睪固酮的濃度就非常低,第二次發育時,又往雌性那端發育了一部分,也不需要去用那麼多的抗雄激素。當我們這樣討論時,就知道我們在討論生別的部分。許多時候,我覺得是用詞的問題。」 指涉不同,因此混亂,她舉了「結婚不結姻」再到「行政院超連結法案」[註 1] 的例子,2008 年台灣從「儀式婚」改成「純粹登記婚」,斷開「姻」字包含家族與家族連結的必然關係,改為兩人間的權利義務關係;而於 2019 年通過的同性婚姻專法,直接「超連結」準用民法裡面所有關於「婚」的部分,但不超連結到關於到「姻」的部分,其實就是重大的社會創新。 隨著討論,我們對於所討論之事物會有進一步理解,會理解到,其實整個社會正在進行一場經驗的對焦。 「從更高的觀點來看,會看到我們雖有不同立場,但有共同價值,在這個過程,大家都體現了自己的重視。」 沒有誰對誰錯的判定,而是看見一個議題背後,社群討論的必要性,唐鳳說,「我們有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任何公共討論都是一件好事。」 那代表社會正在生長能力,去處理與探究更深一個層次的問題,沒有繞路而行,理解到共識是透過一次次的討論,才得以生成的。 不ㄧ樣很有貢獻,缺口就是光的入口 六月驕傲月,起源是 1969 年的 6 月 28 日,石牆起義,那也是一個牆的倒塌,一個保守世代的終結,我問她怎麼解讀 Pride 這個詞。 唐鳳說文解字, Pride 這個詞對我的意義來說,是我知道,我自己生命經驗裡頭,總有跟別人不一樣之處,我要把它看成拼拼圖一樣,我的不一樣,對社會能有所貢獻,只要我願意分享出來,我就是幫助這個社會變得更完整。 唐鳳 而驕傲做自己 #Proudtobeme,不只是 hashtag 式的宣告,也其實是自我完成/自我實現的前提,「我要先看到我自己生命經驗裡頭,跟社會期待有落差的部分,這既不是社會的問題,也不是我的問題。跟這個落差和平相處,透過分享,去組成一個社會真正的完整。」 那麼,就不該有社會,只遵從單一價值、單一文化,或是為了求取所謂進步,犧牲其他價值與文化的狀況。這既是跨文化,也是多元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的價值,唐鳳想了想,「對啊,這就是缺口就是光的入口。這件事情,只有你做得了。」 不一樣,很有貢獻。就像「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的生成,早在名詞出現之前。(延伸閱讀:【性別觀察】石牆暴動日:當我們試圖戰鬥,才發現自己並不孤單) 她提到社會創新組織黑暗對話的做法,在全黑環境裡,由視障朋友擔任引導師,帶大家做團體活動,「通常我們在全黑環境裡面都會很不安,而視障朋友們則是非常堅定與篤定,引領你前進。從那個空間走出來,你感受到的不再是——絕大多數人看得見,極少部份人看不見,你感受到的是——看不見的朋友,有他獨特的優勢,是他讓社會變成更多元的樣子。」 並不是弱勢或缺陷,不過是不一樣,而那不一樣,實則拓寬了社會的集體想像與包含範圍。 我們談社會進程,是從「是非題」到「選擇題」,再到「填空題」的系列行動——而我們的人生大抵也是這樣,破解是非題,擴充選擇題,最終我們相信,很多問題,無非是填空題,等著我們,去補上屬於自己的回答。 那即是不一樣的真義。 與眾不同的社群感 「每個人都渴望與眾不同,甚至與眾不同,才是人之常態。」——唐鳳 我們順著不一樣的脈絡往下聊,我問,有不同的渴望,那你曾經有過離群感或孤獨感嗎? 唐鳳一臉納悶,說幾乎沒有吧,「因為網路的關係,就算你感興趣的事情是萬分之一的人才感興趣的,你都可以找到跟你有相同興趣的社群。在這個情況下,離群感很淡。就像從前,ACG、動漫二創、同人誌,叫次文化,而現在,當我們看到各部會小編每天都在做這件事情,它顯然已經變成主流文化了。」 唐鳳笑說,「每一個人覺得自己是小眾這段時間,未必會持續太久。」 小眾並不小,不一樣很有貢獻,是時候讓光照進來,成就這應許之地。而後,她為我們讀 Leonard Cohen 的詩,仰頭虔念, 「O longing of the branches 枝椏的渴望 To lift the little bud 將嫩芽提拔 O longing of the arteries 動脈的渴望 To purify the blood 將血液淨化」 唐鳳說,時常從這詩中,借得能量,心裡有焦煩之時,便去看,這詩裡有動物與植物的能量,植物抽芽,動物血脈,日常奮鬥,動植物如是,不過是個循環。 那感覺好像是說,萬事萬物中有一個你,你跟他們學,你從來也不是孤身一人,你背後有一整個群體與網絡支持著,而你看見了嗎?未來正在透過你的參與,你的不一樣,正在更快地來臨。 (下篇:專訪唐鳳:#taiwancanhelp,是我現在最鍾愛的標籤) [註 1]:行政院超連結法案,指的是 2019 年台灣通過的同性婚姻專法,又名《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直接超連結自民法相關規定。 June 30,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LVFGd
為你抽牌|他劈腿,我們分合十幾次,為什麼還是放不下他? https://ift.tt/2VupKIA Rita 在關係中,如果你頻頻受傷害,試著正視自己的不舒服,以自己為重,藉此慢慢地脫離這段有毒關係。 分分合合、糾纏不斷,真的讓人心很累。到底為什麼會遇到這麼個人,讓你栽在他手裡,又愛又恨?今天這位讀者來信的故事與她透漏出的心情,大家可能都不陌生。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Rita 你好 : 我和她是同性伴侶,最近我們是分手的狀態。 在一起四年裡,分分合合了數十次,某一次是我覺得她不對勁,翻了她的手機,發現她劈腿了。當下我無法接受,提了分手後連夜收拾行李走了。 她回到家發現之後傳訊息給我家人說我的證件都在她那裡,請我回去拿,隔天我回去,見到面,她對著我發飆,說我承諾過不會離開她的,再抽了我一巴掌。 她哭了。我突然覺得自責、不捨,選擇留下來。 這是我們交往後她第一年的劈腿,之後的幾年裡也是同樣的情況循環,直到最近終於分手了,才過了一個禮拜她就交男朋友,還說我們沒有在一起,不算劈腿。況且分手是因為我一直疑神疑鬼,不斷的諷刺她,她覺得很煩。(推薦閱讀:「抱著我卻想著他」慣性出軌者,其實有跡可循?) 這次她說她找到一個可以接受我和她存在的人,這段日子我加強對她的諷刺對她無理取鬧,她也很暴躁的對我哭喊。她說她真的很愛我,可是我們沒有辦法前進了。 她說我是她的正宮,不是小三。 儘管分居了我還是離不開,我不捨也不甘心,我該怎麼辦? 圖片|來源 親愛的: 會這樣糾纏,代表妳們之間淵源很深。在累生累世中,妳們歷經不同的身分與相對關係,不斷相遇,不斷互相留下未解的心結,已經很難說清楚誰該還、誰該討。而在妳們兩個今生出生之前,兩個靈魂已經達成共識,希望再一次相遇,將彼此累積的因果減少甚至清除。要結束這種痛苦的關鍵是,妳要趁此看清這段關係裡,妳看見自己的什麼課題(前提是妳真的想結束這痛苦,那妳再繼續將文章看完吧)? 為你抽到的牌卡是: 重擔 圖片|作者提供 牌面最下方的人,已經被壓得十分疲憊,這妳的肉身現在的狀態。然而,坐在他身上那頤指氣使的人,以及最上方高傲的公雞卻完全沒有體會身體的疲憊,這是妳頭腦的狀態。因為妳與女友的因果是如此錯綜複雜,妳的頭腦也亂了。許多的解讀與小劇場導致一層層疊加上去的情緒:有不甘、有輸不起、有賭性、有貪心、有嫉妒、有怨恨⋯⋯。然而,這些都不是靈魂真正關切的課題。 一個人真實的生活裡,不應該有別人加諸於他身上的謊言。當他脫光所有外在的東西,他原本是怎麼樣就是怎麼樣。重點在於你的本性是怎麼樣,而不是「想要變成怎麼樣」。謊言無法變成真理,製造出的人格也無法變成你的靈魂。非主要的永遠無法變成主要的。真理不必被達成,因為它無法被達成,它是既定的事實,而謊言必須被拋棄。——奧修註解 誠心問問自己:「我如何才能感受到愛?」相信妳跳出來的,除了美好平靜的片段外,更強烈的是那些難分難捨的場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訊號。雖然妳表面上不想再繼續承受這些痛苦,但妳其實又需要它們——轟轟烈烈,才讓妳感受到愛情,不是嗎?因為還想彼此佔有才會講出尖酸諷刺的話,才會出手打耳光。事實是,妳們之間正向的感情已經消磨得很嚴重,才會越來越需要重口味。這些重口味的調味料反過來混淆妳的感受,讓妳看不清靈魂真正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無論再怎麼努力想溝通,講出來的都是當下的情緒勒索而非真心話,最後只能無效的原地打轉。(推薦閱讀:【李愛玲專欄】二十歲的夢想是轟轟烈烈愛一場,三十歲則明白好好睡一覺最重要) 建議的方法:找回自己。把所有的注意力投向自己。下一次當妳想再去找她發洩情緒時,先忍著衝動。試著靜下心,並且在家中找一面鏡子,仔細看著鏡子中的自己,叫喚自己的名字(請務必叫本名)。問問自己,除了現在去找對方,妳還能為自己做什麼?或許妳會跳出答案類似想吃什麼、想買什麼,或是想去哪裡…那就先盡量滿足這個當下且短暫的需求。等這情緒過了,再回頭思考,妳想要找對方說些什麼?為什麼需要說這些?情緒過了,還需要說嗎?透過一次次練習,漸漸剝除情緒的外層,讓真實的意圖一點一點地浮現出來。 妳永遠是自己最好的心理醫生。相信妳會在不久之後,找到妳們之間最好的答案。 Rita June 30,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VupKIA
「持續不斷的愛,並不存在」婚姻的關係課:如何好好愛一個人 https://ift.tt/38kS9Wz KnowYourself 愛不是連續,而是一瞬間一瞬間的感受。因此即使互相相愛,我們還是要記得不時給予伴侶愛的刺激。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 Barbara Fredrickson,在十幾年的時間裡持續研究「愛」這種感情和身體關係之間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她偶然發現在我們感受到「愛」這種情感的時候,我們會有一些神經和荷爾蒙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是短暫的。 因此,在近年,她對「愛」這種感情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所謂「愛著一個人」的感受,並不是持續不斷被我們體會著的。持續不斷的愛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一瞬間一瞬間的愛。 這位心理學家把愛定義為一個個「發生了積極共鳴的微小瞬間」(micro-moment of positivity resonance)。在這些非常微小、轉瞬即逝的時刻,兩個人之間發生了美好的、令人產生正面感受的共振、回音,是在那些時刻裡,我們把自己的感受稱為「愛」。 這也就意味著,即便我們在說「我愛你」的時候,我們認為這是一種「持續的狀態」,但事實上,我們體會到這種情感的方式仍然只能是通過一個一個的瞬間。即便是最美好的一段關係,我們也不可能無時無刻體會到「愛」的存在。 愛的本質,可能就是不連續的、斷裂的、前後不一致的。 我們一定會在一些瞬間裡,比在另一些瞬間裡更愛對方。而另一些時候感受不到愛的存在(但在信念中它仍存在),即便是最相愛的情侶,也會在有些瞬間感到對對方的厭惡和仇恨。 如果愛的本質只是一個一個不連續的微小瞬間,這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會是什麼? 這意味著,我們往往把愛想像得過於宏偉。人們美好的願望是:所愛隔山海、山海亦可平。但在這種情境中發揮作用的,可能是信念而並非是愛本身。 而一個常被忽略的事實是:由於愛是微小瞬間,它也有可能在一個一個微小的瞬間中被磨滅。 有時候在兩個人的相處中,尤其是在一起一段時間以後,我們會因為狀態不好、心情不好、注意力被分散了等等,在一些時刻對對方敷衍了事,或者以為可以「隨便糟蹋一下」,可能覺得「是愛啊,偶爾被傷害一下也不算什麼吧」。 這告誡我們要對愛更加謹慎珍惜,卻又同時告訴我們不必對愛抱有太高的期待: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對伴侶可以無時無刻存在於對方持續的愛中。偶爾沒有獲得想要的理想回應時,也可以對自己說,這不算什麼,是很正常的,不過是愛本真的模樣罷了。 圖片|來源 那麼,什麼樣的情侶,最擅長守住愛的微小感受,使其能夠穿越時間呢? 華盛頓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 John Gottman 和妻子在長達 40 年的時間裡,致力於研究長期親密關係。 他們發現,很多情侶在一開始都非常相愛,甚至人生中大的困難也沒有讓他們的愛減少,可到了一切都順風順水的時候,卻覺得兩個人的關係無法維繫了。 因此他們就想要知道,在一段長期關係中,到底是什麼能夠在後期依然決定兩個人之間的愛。結果發現,最重要的因素:是在親密關係中,雙方相處的細節。(同場加映:關係心理學: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彼此永遠看不膩?) Gottman 建立了一個「愛情實驗室」,在實驗室裡,他們讓一對一對伴侶坐在一起,一起談論這段關係,比如如何相遇、如何爭吵,有哪些共同的甜蜜回憶,同時用電極來記錄他們的血流、心跳速度和汗腺的分泌。 在這些伴侶走出實驗室後,研究者又對他們進行了 6 年的跟蹤回訪,最終對比發現:當初在一起談論關係時,他們出汗、心跳加速等身體上的活躍表現,能夠準確預測他們之後的關係狀況——當他們坐在一起談論這段感情時,生理上的反應越活躍,關係惡化的速度就越快。 經過研究,Gottman 把伴侶分為兩類,一類是「Master」型的伴侶(後稱成功型),一類是「Disaster」 型的伴侶(後稱災難型)。 其中,「災難型」伴侶坐在自己的另一半身邊,描述那些經歷的時候,儘管表面看起來可能很冷靜,但電極記錄的心跳和血流速度卻很快,汗腺也非常活躍。他們的身體處於一種「攻擊或逃避模式」,和對方一起時,身體反應好像面對極大的危險——隨時準備好攻擊或者被攻擊。 而「成功型」的在和伴侶一起講述的過程中,各項生理指標都是平穩的,他們有能力營造出讓對方信任和親密的氣氛。 兩類伴侶處理對方情緒需求的方式也是不同的。1990 年,這位研究者邀請 130 對新婚夫婦來校園中進行一天的度假,結果發現,當伴侶發出情緒需求時,不同的回應方式會對夫妻的幸福程度造成深遠的影響。 比如,一個是鳥類愛好者的丈夫,在草坪上看到一隻金翅雀,他對妻子說,「看那隻鳥多漂亮!」——他認為這隻鳥已經足夠重要到發起一場兩人對話。 這時,面對這句問話的反應,不同的人便體現出了不同的相處模式。儘管對鳥不感興趣的人都會覺得它看起來不怎麼樣,但一種妻子(成功型)會選擇回應,並表現出很感興趣的樣子(儘管是假裝的);而另一類妻子(災難型)則會選擇避開,有的繼續做自己的事,比如看電視;有的還會表現出敵意,比如說「別打擾我,我在看書呢」。(推薦閱讀:心理師:年節減壓,與父母聊天要從這個話題先開始) 6 年後,他回訪了這些伴侶,他們中的有些人離婚了,有些人還在一起生活。在離婚的夫婦中,只有 33% 在當初能夠回應對方的情緒需求;而仍然在一起生活的夫婦中,有 87% 在 6 年前就表現出了對彼此情緒需要的回應。 經過十餘年的研究,Gottman 總結出,根據「情侶在一起時生理的緊張反應」,以及「他們對彼此情緒需求的回應方式」,可以準確預測他們在 6 年後的關係滿意度,預測準確度高達 94%(無論這些伴侶是異性戀還是同性戀,富有還是貧窮,是否有孩子)。 他指出,幸福的伴侶,能夠在關係中維持平和穩定的氣氛,讓對方能夠感受到信任、親密、被接納。同時,他們會自動化地去搜索和發現對方身上值得自己欣賞、感謝的部分,建立起彼此尊重和欣賞的習慣。當接收到對方情緒的需求時,他們願意給出積極的回應。 通過這樣的相處方式,他們為自己留住了、製造出了更多「發生積極共鳴的微小瞬間」,愛的感受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保留(或不斷的再創造)。 而不幸福的伴侶則會注意和尋找伴侶身上的錯誤,他們習慣表達批評,而不是尊重和欣賞,也經常拒絕回應對方的情緒需求。 可以說,幸福的伴侶相處中「善意」(kindness)的因素更多見。還有更多研究中發現,這一因素最能準確預測一段滿意而穩固的婚姻。而這裡所說的善意,正是在許多個細節的瞬間裡,你選擇對待對方的態度和方式。(同場加映:在乎感情好、在乎經濟穩定,追求家的感覺:誰對婚姻滿意度最高?) 2014 年的一項美國調查顯示,每 10 對已經結婚的伴侶中,只有 3 對,會認為自己是「幸福的一對」。 Gottman 說,儘管善意是一種品質,但它也像肌肉一樣——雖然有的人天生肌肉發達,但同樣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提高。而那些「成功型」伴侶正是認可這一點,不斷練習提高他們的「善意」。 有時候,善意並不是你所理解的「對他好」。有時候,你覺得自己在對他好,比如給對方買禮物、做大餐,對方卻不領情,還有很多抱怨。這是因為,你所以為的付出也許不是正確的方式,正如前文所說,比起刻意為之,善意其實是根植在關係的日常行為之中的。 Gottman 認為,如果你想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更多的善意,可以從以下方式來提高: 改善表達憤怒的方式 最難表達善意的時候,就是當你感到憤怒時,但這恰恰也是最重要的時候。「善意並不意味著不表達憤怒,而是要選擇正確表達憤怒的方式。你可以直接向你的伴侶投槍,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你受傷和憤怒——而後者才是更友好的方式。」Gottman 說。 對伴侶的行為意圖做寬容的猜測和解讀 善意還表現在當你面對伴侶的行為時,是會從正面還是負面進行解讀他的原始意圖。 「災難型」伴侶會對日常的行為偏向負面的解讀。比如,丈夫為了安排和妻子的晚餐,特意預訂了餐廳,提前下班,但妻子又遲到了,丈夫可能覺得她是不重視他,但實際上,她是因為特意去一家店給他挑禮物才遲到。 「成功型」伴侶則會從善意的角度去解讀對方的動機。這就鼓勵了對方繼續嘗試。 當我們在一段婚姻或長期親密關係中時,會不得不應對堆積如山的壓力,它們消磨和分散著你們的浪漫。不同的是,一些人懶得在關係中做出努力,那些瑣碎的抱怨積累起來,終有一天將他們分開;而另一些人則選擇用善意去對待對方,並且不斷提升雙方在細節上的溝通。 那些真正能夠一起過上很久的伴侶,不是在忍耐對方,而是真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他們之所以能夠牢牢聯結在一起,正是因為在每個可能可以選擇猜疑的小瞬間裡,他們都選擇了用善意去揣測和對待。 June 30, 2020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8kS9Wz
「這麼會生就要負責啊」從女童家暴案到海巡署貼文:消失的爸爸去哪裡? https://ift.tt/2ZlQFHE 女人迷編輯 Shanni 從台南虐童案到海巡署發文,討論在責難母職之外,消失的爸爸去了哪裡?而討論這件事,又為什麼是重要的呢? 近期我們關注兩起育兒相關的時事,一個是海巡署在端午連假期間「照顧小孩是女性的責任」的發文、以及同期台南虐童案件的性別討論。 根據中央社報導,2020 年 6 月 28 日台南一名 4 歲女童雙腳被熱水燙傷加上延誤就醫,導致傷勢嚴重。事情被網友上傳至社群網站後,台南市社會局也接報進行調查。 根據家屬的說法,兩週前女童繼父為「亂丟東西、不乖」的理由想管教她,而用熱水濺傷孩子;其中這則新聞還為人關注的是女童的母親,她前後結過三次婚,四個孩子有不同父親。對此,媒體像是抓到母職疏漏的把柄,以此作為聳動的新聞標題,將責任歸屬一下子加諸於母親身上。 有人說,爸爸去了哪裡呢?又或者我們更想討論的是,當一個家出了問題,整個社會從言論到關注焦點,是否泯滅了一個更好的支援環境? 「22 歲年輕母已結婚 3 次、4 子女不同爸」媒體下標法背後消失的父親 三立新聞一篇題為「台南女童遭虐腳爛!22歲年輕母已結婚3次、4子女不同爸」報導中強調,「22 歲的林姓生母有過 3 段婚姻、共生下 4 名子女,(本次受虐)女童是跟第一任前夫所生」,以及這是一件「誇張的事」。 接著報導中繼續提到,該名葉姓繼父「已經打小孩好幾次了,一開始媽媽會出言勸說,但到後面也開始出手打小孩,甚至透露葉男還會動手打年僅 2、3 個月大的男嬰。」 在這些脈絡底下可以看到,這個家當中的父親和母親都同時有不當管教兒童的行為;然而三立新聞小編接著在臉書上以「這麼會生小孩...那生了就要負責啊」文案出文,一下子將責任歸咎於母親身上,直指她結婚多次、紊亂的關係是後來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 對此發文,網友們則跟著群起撻伐,責難該名母親應該結紮、拿掉子宮、把洞縫起來,也有人謾罵她是「浪女」、「蕩婦」、「公車女」等。一下子「年輕」、「結婚又離婚」、「同母異父」等詞彙觸動了讀者的敏感神經,也喚起社會對於母職的神聖要求,以及認為父職消失於家庭中並非奇怪的事。 到這裡,即使新聞記者們完整報導了事件經過,閱讀者關注的焦點早已全部投射到這位年輕媽媽身上,而鮮少人再次關注虐童案背後的全盤問題。(延伸閱讀:因為愛你,才會打你?家暴保護令的七個問答) 「當孩子安靜時,可能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海巡署宣傳孩子照顧,但不見爸爸 而就在這則新聞的前一天(6 月 27 日),海巡署為宣導夏天戲水安全,在臉書上發布一則貼文表示「當孩子安靜的時候,可能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了」,呼籲家長們別顧著滑手機,而忽略了孩子的狀態。 然而,在海巡署首次發文的圖片中,只有一名母親的身影,暗示著「照顧小孩是女性的責任」。貼文一出,立即引起網友討論其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也有人提到,既然要談性別,那為什麼圖中長髮的女性不可以是爸爸呢?是不是你自己就有刻板印象而不自知? 圖片|海巡署長室臉書 對此社會評論家朱家安表示,「這個刻板印象之所以不好,並不是因為凡是刻板印象都不好,而是因為這個刻板印象把照護責任丟給女性。這本身不公平,而且容易讓社會在出事的時候只責備媽媽,不去想想社會能為這些小家庭幫上什麼忙。」以及當有人要爭論「你如何知道圖中的人就是女性時」也模糊了討論了焦點。 他認為,最終「照顧小孩是媽媽的責任」這個刻板印象會讓女性過得更差,「也讓社會因為總是可以歸咎於女性,而不容易在照顧小孩的相關事務上提出幫助。」 海巡署最終在大眾的反應下更換了圖片,讓父親也在場。然而延續朱家安提出的觀點,其實今天主要照顧者是爸爸也好,媽媽也罷,或者雙親共職,最終我們要回到如何可以真正去維繫一整個家的問題上。(延伸閱讀:男人育嬰,可以很溫馨:在等媽媽回來跟假裝不會之間,我們能為寶寶作更多事) 圖片|海巡署長室臉書 性別刻板印象然後呢?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找到更好的照顧環境 於是,回到家功能的討論上;我們先是從這兩則新聞看到社會當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仍在,也有人各持立場,那麼然後呢? 在這些案例中我們先行假設了他是一個異性戀雙親家庭,爸爸在家,但在他需要的時候並不在現場,或他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反之,媽媽被預設應該是主要照顧者,所以在孩子遭遇危險時,責任會是在母親身上。在這點上,我們的確需要討論性別刻板印象的導正與重要性。 然而我們同時也需要看到,很多家庭可能都不是一夫一妻的組合,可能有單親、隔代教養,有時候爸爸、媽媽的功能,也會因為不同家庭狀態與階段而有所差別。若以這兩件時事而言,都在談論疏於照顧後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因此這邊我們討論的不只有停止神化母親、爸爸要不要回家,而是不論我的家人是什麼組合,我的家是不是一個可以安心讓孩子成長的地方? 只怪罪母親無法真正幫助受傷的家庭,只討論爸爸應該回家亦然。 我們最終更需要的,是一個家的照顧者們,都可以在整體社會開放且友善的支持下,而更努力地維繫著彼此。回家路上,媽媽、爸爸,或孩子們,都可以是感覺踏實而幸福的。(推薦閱讀:媽媽不是家庭保姆!瑞典育兒學:父職母職都是好職業) June 30,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lQFHE
這不是我要的生活!無論要不要改變,你都是自己的情緒靠山 https://ift.tt/2YPnKwF 海苔熊 你也因為害怕改變、未來的不確定性而不敢踏出第一步嗎?一個放棄優質飯碗追逐夢想的故事,或許可以給你一點勇氣。 前幾天我收到一封加拿大朋友寄來的信,是一封「真的信」,要拿拆信刀打開的那一種。我們平時就有在通信通訊,不過收到真正的紙張做的信件,倒是第一次,畢竟跨國再加上疫情,上面郵戳蓋得滿滿的,不知道輾轉了幾次。以他的個性,我想會這麼慎重的寫信飄洋過海,一定是有什麼重要的事。 果不其然,他決定把公司收掉了。 當年他是我們這群朋友當中毅然決然,唯一一個選擇去國外發展的,這些年來賺了一些錢、買了幾部車,我的財產都不知道有沒有他的一百分之一,公司也正常在運轉當中,怎麼說收掉就要收掉了呢? 其實前一陣子開始,他發現他再也無法從工作上面獲得成就感,每天都在做著迂腐、重複、但是又賺錢的事。他總是說:「我正在做著我並不是很喜歡的事情,雖然每天都有錢進來,但我知道,這並不是我想要賺的。」他說。(推薦閱讀:「看起來過很好,實際上內心很空虛」是什麼讓我們失去了愛的能力?) 我很想說,我很缺錢不然你送我好了,但身為一個朋友怎麼可以這麼機車呢?所以就問他說:「那你想要『賺』什麼?」 「我不知道喔。但我只知道,我不要什麼。目前這樣充滿銅臭味的日子,就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他說,我突然想起來,當年我們還玩在一起的時候,他是唯一一個被工藝老師(我們那個年代還有工藝課)稱讚陶藝很有天份的孩子。只是那雙手,後來跑去數鈔票了。 「看到你最近有在捏東西,突然才想起來,其實我只是害怕改變而已。害怕把公司收起來,會失去現在的一切,但我的雙手卻不快樂。」他字裡行間的語氣好像我的督導,全身的器官都會講話之類的。(同場加映:專訪《再見瓦城》吳可熙:擁有夢想的人,不安現狀) 所以他公司賣了,然後自己到加拿大的一個小鄉鎮,買了一間他的工作室,開始做他真正想做的事。這對於從小就謹慎小心,走「規則的路」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罕見的行為。從認識他開始,他就是班上成績最好、法律系、財經系任選的那種學生,做什麼事,他總是選擇最安全、最有保障、最不冒險的方式,就連紅茶也只喝麥香紅茶(不是業配)(去加拿大之後他就再也不喝紅茶了)。我很好奇,問他為什麼會做出這麼大膽的決定? 「前幾天早上我晨跑的時候(果然是大企業家),我突然在想一件事情:我這樣的日子還要過多久?什麼時候才可以從別人的期待當中畢業,做我自己?」然後他告訴我,當天回去他坐在床邊想了一個早上,突然頓悟出一個道理:「過了某個年紀,有些事情如果不去做的話,可能連遺憾都來不及。」看起來是心靈雞湯,不過 #連遺憾都來不及 這句話,倒是我第一次聽到——尤其是從一個很害怕改變的人的嘴巴說出來。 圖片|來源 我回了一封長長的信給他,裡面當然包含我寫的這段話,我覺得他很勇敢,放棄原先擁有的東西,像是切除某一個腫瘤一樣,要到一個他從來沒有去過的遠方。以他的個性(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我真的蠻擔心,他會逼死自己(〈慟!某大企業家轉行失敗,抑鬱陳屍於陶罐中〉之類的新聞標題)。(很後來我才發現這其實是我的投射) 我告訴他,不論是改變或是不改變,要有一個安全堡壘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可以先把新的工作室安頓下來,等到心情穩定之後,再開始創作也不遲。 幾天之後,我收到他跟新的工作室合照的訊息照片,照片裡面的他笑起來的嘴角,就像是古厝的磚瓦的弧度——真的是一種再不做就會後悔的笑容,又帥氣,又美麗。 你也有那種想改變但是無以為繼的事情嗎?你也有害怕因為放手了,就什麼都沒有的困境嗎,你也在改變和不變之間,徘徊猶豫和躊躇嗎?對我來說,改變的人並不一定比較勇敢,在原地踏步的人也不一定比較懦弱,重要的是,在改變和不變之間,你有沒有辦法找到一個讓自己感覺到安全的城堡,在那裡面,你可以好好的把自己照顧好,然後再去想下一步到底是要走,還是要留下來才好。(同場加映:「因為沒錢才不敢離職」疫情理財學:你懂預備金多重要了嗎?) 改變需要契機,勇氣需要累積。 或許等到一切具足的時候,你就能夠順著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走向屬於你的,充滿挑戰的、有魔法的、深不見底的,可是,又能夠帶來蛻變的森林。 June 30,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PnKwF
不准孩子失敗,他們就無法學習在跌倒後重新站起來 https://ift.tt/2Vww9Tu 大塊文化 當你對孩子說「辦不到,就是不努力」,當我們只求所謂「成功」的人生,也許一路上,將會錯過很多美景。在升學主義的亞洲環境裡,我們要如何看待成績這件事?一則故事,一起聊聊。 文|艾美.莫林 不企求完美無缺 大多數的九年級學生在地球科學測驗只要拿到 C 就很開心了,不過如果是凱莉的話,她就算拿到 A 還是會哭出來。不僅如此,即使加入凱莉的實驗小組一定可以拿到 A,還是沒人想跟她一組,因為只要表現未達她的標準,她就會口出惡言。科學課不是她唯一遇到問題的學科。她也會因為在其他科目拿到「差勁的成績」而哭泣。每次她的英文作文沒有拿到 A,她就會和英文老師爭論,求他重打成績。 只要凱莉又因為成績而落淚,其他同學就會忍不住翻白眼,但她本人卻毫無所覺。她的目標不是擁有充實精采的社交生活,而是在平均成績積點(GPA)拿到四點零的滿分。她幾乎每天都要求和升學輔導老師面談,要不是希望老師告訴她如何提升成績,不然就是想說服輔導室同意,學校的評分系統並不公平。 有鑑於此,輔導老師建議凱莉接受心理諮商治療。她和她的媽媽娜迪尼就是因為這樣才來到我的治療室的。 圖片|來源 我問凱莉和娜迪尼,她們覺得為什麼學校的輔導老師建議凱莉接受心理諮商治療。娜迪尼說:「凱莉知道自己有能力拿到滿分,但一直無法達標,所以很挫折。」奇怪的是,娜迪尼好像不太在意凱莉情緒上的問題,而是比較擔心她的成績。娜迪尼還解釋道:「我一直跟她說,有時間傷心難過,不如把精神放在拉高成績比較實在。」她接著說:「我們可能會請家庭教師,修改凱莉要交出去的英文報告,這樣就可以提高成績了。沒有任何一間名校會收英文成績不到 A 的學生。」凱莉跟著點頭說:「我覺得家教應該可以讓我成績好很多。」(延伸閱讀:「我沒給孩子壓力,他卻哭了」如何與完美主義的孩子溝通?) 娜迪尼問我:「你有遇過請家教後就每科拿 A 的學生個案嗎?」在聽完她們兩個討論如何獲得完美的成績後,我想我們雙方對「問題」的定義顯然有不一樣的看法,所以她們的解決之道當然也和我截然不同。以下是我看到的癥結點: 1. 凱莉覺得每科都必須拿 A。如果她沒有拿到滿分,就會覺得自己徹頭徹尾地搞砸了。即便她的成績已經很不錯了,她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2. 凱莉缺乏處理失望情緒的技巧。她每次拿到不滿意的成績就大哭,也需要輔導老師給她很多情感上的支持,而且沒辦法維持任何友誼。 我的建議如下: 娜迪尼要接受心理治療。娜迪尼似乎是凱莉拚命想要拿到滿分的驅動力,因此只要她一天不停止對凱莉施壓,凱莉就不太可能停止追求完美。 凱莉的療程則是要教她如何寬容地與自己對話。成績不夠好時,過分自責對她來說沒有任何好處。如果她能學會用更「寬以待己」的方式與自己溝通,就能更快從失望中重整旗鼓。 凱莉需要學習社交和情緒控管技巧。每天在學校都因為不滿意自己的成績而哭泣、把氣出在同學身上,以及天天要求和輔導老師會談,對她的社交生活都是大扣分。她如果能學會用更有效率的方式處理內心的混亂情緒,才比較能保持冷靜。 我向凱莉與娜迪尼解釋,身為心理治療師,我的工作是幫助她盡可能地維持健康的情緒與堅強的心智。如果她們的目標是聘請家教並採取更激烈的措施來提升凱莉的成績,我無能為力。 有鑑於凱莉目前承受的壓力,我不認為追求滿分有益於她的健康。我們接著針對她們目前的做法以及我的建議,討論了各自的優缺點。起初,娜迪尼擔心把重心從提高凱莉的成績移至幫助凱莉面對現在的成績,會讓凱莉甘心淪為「表現平庸」的學生。她煩惱的點在於,表現平庸的學生沒辦法進入頂尖學校,也沒辦法拿到獎學金。雖然這些憂慮不無道理,但要求完美是要付出代價的,凱莉可能會因此出現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或是讀完高中後就精疲力盡,無法繼續讀大學了。 我建議她們考慮一下我的做法,等下定決心要解決凱莉的情緒健康問題時再跟我說。她們離開我的治療室時還是滿心猶豫,我也不知道是否會再次見到她們。但幾週後,娜迪尼打電話來預約諮商時間。她說情況在過去幾週變得更糟了,凱莉開始失眠,而且情緒變得十分暴躁,她覺得她們需要外力的協助。 為了學習如何協助凱莉又不要求完美,娜迪尼自己也同意接受治療。在她努力改變自己對女兒的期望時,我也和凱莉合作改變她對自己的期待。凱莉開始學習一些呼吸技巧,使自己在收到 A+ 以下的成績時可以保持冷靜。我希望幫助她盡量不要在學校崩潰,因為這讓她在社交方面出現嚴重問題。她的治療主要著重在轉變她的核心信念。她不能再對自己說「我真沒用,居然犯這種錯」,或「我如果沒有每科都拿 A 的話,就註定會失敗」,而是要學著讓自己的內心獨白更加包容。同時間,娜迪尼也在學著不要強調完美的成績。 凱莉和娜迪尼在療程中明白,努力追求卓越有益健康,但拚命達到完美則非益事。當娜迪尼不再給女兒這麼大的壓力後,凱莉總算明白,她不需要完美無缺也能受到認可。(延伸閱讀:給完美主義者:總是害怕失敗的你,內心真正的恐懼是什麼?) 你是完美主義者嗎? 好爸媽都渴望自己的小孩功成名就,有時卻因為求好心切而失了分寸。你符合以下哪幾項陳述? 在你的個人生活中: □我有時會因為擔心無法取得完美成果而拖延時間。 □完成一項專案時,我只注意到那些我無法忍受的小錯誤和細微瑕疵。 □除非能做到完美無缺,否則我寧願試都不試。 □我對自己的錯誤吹毛求疵。 □我是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在你的育兒生活中: □我希望孩子完成我的未竟之夢。 □我沒辦法忍受孩子不照我的方法做某些事。 □我的自我價值某部分取決於孩子的成就。 □我只想讓孩子參加她表現突出的活動。 □我較常批評孩子而不是讚美。 圖片|來源 為什麼父母期待孩子完美無缺 世上有形形色色的父母,有種極端的認為,不論誰贏了比賽,每個小孩都應該獲得一個獎項;而另一種極端則是永遠不滿意孩子的表現,即使孩子已經榮獲 NBA「最有價值球員」的頭銜也一樣。 娜迪尼就是那種從不滿足的家長,不過她以為,跟凱莉說要拿到滿分才能上大學是為了她好,心想「高標準」可以讓凱莉充滿鬥志。但她有所不知,要求完美是弊大於利。 虎媽認為要求完美,孩子就會表現完美 《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作者蔡美兒(Amy Chua)講過一句很知名的話: 「中國家長要求完美的成績,因為他們相信孩子做得到。如果辦不到,他們會假設是孩子不夠努力。」 根據蔡美兒的說法,西方孩子只要拿到 A–,他的爸媽就會大力稱讚他做得好,但中國小孩如果拿到 A–,他的父母則會問是哪邊做錯了。為了養育一百分的孩子,蔡美兒從不准小孩和朋友出去玩、參加學校話劇演出或玩電腦遊戲,同時要求她們不能有任何一科成績低於 A,而且還要會彈鋼琴與拉小提琴。 她在《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的一篇文章表示,她的一些西方朋友認為自己很嚴格,每天要求小孩練習彈奏樂器三十分鐘到一小時。蔡美兒說:「對中國媽媽來說,要孩子練琴一小時根本不算什麼,要他們繼續練第二或第三個小時才稱得上難。」如果中國小孩拿了 B–(蔡美兒強調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大受打擊的中國媽媽會找出數十份、甚至數百份的練習測驗,和孩子不斷地反覆練習,直到小孩拿到 A 才會罷手」。 蔡美兒沒有顧及到的是,她的孩子錯過了許多寶貴的人生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她們未來成就的關鍵。 舉例來說,學習衝突協商(和朋友一起玩時機會多得是),是職涯成功的必要條件。此外,如果她從不准孩子失敗,她們要如何學習在跌倒後重新站起來?當然,蔡美兒的這種心態並不僅侷限於中國家長,很多其他父母也抱持同樣想法,以為要求完美就能塑造出完美的小孩。(推薦閱讀:「我想要愛你,而不會緊抓著你」中西方教養比較:你想當什麼樣的爸媽?) 本文摘自艾美.莫林的《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掌握13不原則,堅定父母教出堅強小孩》。由大塊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掌握13不原則,堅定父母教出堅強小孩》 June 30, 2020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Vww9Tu
用說的就能提升運動表現?用自我激勵衝破極限 https://ift.tt/2YHP3IW Lin Lin Lin 有些人可能比較理性,會潛意識設下一個比較保守的標準,使得你難以突破自我。今天,試著不去思考極限吧! 選手列隊,站上起跑線,裁判位於跑道左先方,高舉電子鳴槍,全場鴉雀無聲,緊接著「碰!」一聲,響過天際,選手們全力衝刺向前,五千公尺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臺北市立田徑標準場要繞 12.5 圈,而選手的每一圈,都會聽見來自觀眾席,此起彼落的加油聲:「加油!你可以的!」 、「堅持下去,穩住!」。 全台最大天然岩場,位於北海岸的龍洞,每逢好天氣,總塞滿潛水客與攀岩客,眼前一名攀岩好手,正如蜘蛛人般附著於岩面上,面臨著難關,確保者卻在下方好幾尺的地面,聽見攀岩者面壁的自言自語,高喊:「可以的!可以的!」⋯⋯。 2020 年中,台北田徑場青年盃 5000 公尺女子田徑比賽。圖片|作者提供 為什麼這麼多選手,運動員,甚至只是有在運動,想突破自我的素人,都會對自己喊話,使用自我激勵法呢?正向喊話到底有沒有助於提升運動表現?還是只是心理作用?有喊沒喊一樣,還是有練有差,沒練就沒有?(推薦閱讀:三十歲後,開始學跳舞會太遲嗎?三個給舞蹈初學者的建議) 正向喊話與自我激勵的重要性 有關自我激勵/正向喊話的相關研究,可追朔至 20 年代初期,來自英美澳等多地學者皆針對自我對話(Self Talk)與運動表現的關係進行研究。然而早期研究(2000-2002 年)主要停留在意象訓練,自我指導(Self-Instructions),又以澳洲雪梨 Malouff & Murphy(2006)的研究最受矚目與廣泛沿用,其中指出,自我指導(Self-Instructions)對於運動表現確實呈現正向影響。這邊的指導性喊話是指,運動員在進行運動時,對於自我動作做出指導,例如:高爾夫選手在推竿時,具體在心中演練,告訴自己該如何推竿,運動表現便能有效獲得提升,甚至讓運動員在進行運動時,以及運動後,感受到更高的成就感。 至於「正向」喊話(Postive Self-Talk),或是所謂的「自我激勵法」相關研究,則是到 2014 年,有一群美國科學家劍指要找出「自我激勵法」能否激發運動員潛能,進而展開研究。共有 24 位自願者參與,其中包含 15 名男性以及 9 名女性,無傷在身,身心健康,且擁有豐富的競技運動訓練經驗,他們平均訓練量是每星期兩節,每節都不少於 83 分鐘。 研究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其中實驗組會收到一份自我激勵的語句表,他們可以在感到疲勞,及筋疲力竭這兩個階段使用自我激勵法,除紀錄運動表現外,實驗也搜集多項生理數據(其中包含最大攝氧量 VO2max,最大心率等)。最後結果顯示,既使生理數據沒有顯著變化,實驗組在「堅持時間」上的運動表現較控制組大幅提升,引證出 「自我激勵法」的確可以提升運動表現。 背後原因為何?美國科學家認為,運動員在挑戰自我時,內心會認定自己有個極限,而使用「自我激勵法」,則能協助他們否定心中預設的想法,成功排除心理障礙,讓運動員能夠突破自我,發揮更深層的淺能,同時提升運動表現。 姑且不論研究,2020 年的今天,我們在人類紀錄上也看到許多真實案例,2019 年底,成功以 1 小時 59 分 40 秒完成 42 公里全程馬拉松,創下人類歷史上,最快完成全馬的紀錄保持人 Eliud Kipchoge , 賽前受訪時也提到: 我總是說,沒有人類該受到限制(No Human Is Limited)。我相信自己可以跨越障礙⋯⋯ 幾個月的充分準備讓我非常興奮,我想讓世界看到,當你專注在目標上,夠努力,相信自己,所有事情都是可能的!——Eliud Kipchoge。(同場加映:「當你克服恐懼,下一步就是要挑戰自己」渣打馬拉松:喜愛跑步的你,為何而跑?) 養成自我激勵,遇見更強大的自己 回到個人層次,向來追求腳踏實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我,也曾對自我激勵法持半信半疑的態度,總覺得只是心理作用,起不了實際效果。直到有一天在訓練上,碰上撞牆期,可能是天氣太熱,可能是睡眠不足,壓力過大,總之心裡總有個坎過不去,成績也無法突破,當時教練看了看我的狀況與成績,對著我說:你就是沒自信,要給自己多點正向鼓勵。 一開始還沒聽懂,沒自信與訓練未達目標間的關聯,然而跑著跑著,有一天不知怎麼的,決定說服自己,在每一次喘不過氣,跑不下去,覺得快不行的時候,要對自己說:「你可以的,你很強!」 「堅持下去,相信身體,相信你過去的訓練!」 開始正向喊話後,既使依然會喘不過氣,很累很想放棄,卻都能奇蹟式的突破自我,完成訓練,也看見身體一天比一天進步,當時的我萬萬沒想到,自己與進步的距離,竟然只隔了這樣的一段自我激勵的對話,原來正向的力量真的超乎你我想像!(你會喜歡:【運動小姐】我是一位配速員,我跑的每一公里,都在為你的夢想努力) 有時候,我們的頭腦與心理,會為我們設下過多的保護與障礙,而能夠帶領你,帶領我,帶領每一個人突破這些心理障礙的,正是自我激勵,對身體,對自己的正向喊話。 我也是透過不斷的嘗試練習,才找到激勵自己的最佳方法,找到與身體正向對話的力量。所以,我想建議每一個你與妳,下次遇上困難,不相信自己的時候,不妨也試試,透過簡單的自我對話,傳遞正向能量給心與腦,相信過去的累積與訓練,相信身體能帶著我們,朝更好的方向前進。 資料來源: Talking Yourself Out of Exhaustion: The Effects of Self-Talk on Endurance Performance SELF-TALK DURING SPORT – ADVANTAGE OR DETRIMENT Positive Self Talk in Athletes Improves Performance June 30, 2020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HP3IW
「過得好幸福,捨不得忘記」快樂的記憶,該怎麼保存下去? https://ift.tt/2BmZzfX 時報文化 在你的美好記憶中,有哪些元素是特別鮮明的呢?把那些元素當作觸發點,讓你時時能夠提取當時的快樂心情! 文|麥克.威肯 快樂記憶小祕訣:創造能觸發回憶的體驗 相關事物可以幫助我們留下記憶,所以,記得在你的經歷中置入日後可以把你帶回此時此刻的元素。 就算沒讀過普魯斯特書中人物描述,浸過茶的瑪德蓮如何引起他進入一連串的感悟,也還是可以運用普魯斯特時刻的力量。 運用愈多種感官——視覺、嗅覺、聽覺、味覺和觸覺,記憶就會愈鮮明。能將愈多提示組織在一起,就愈有可能抓住這個記憶,待日後提取。 觸發性記憶通常由事物的連結喚起。記憶中某個細節不斷重複出現,記憶便會被喚醒。只與某個特定記憶有關的連結是最好的觸媒。 我聞到咖啡味時便會沉醉在咖啡的香氣中,不過我太常聞到咖啡了,所以聞到的時候不太可能觸發某一個特定的記憶。但是在我聞到乾燥海帶的時候,我就會想起某個美好的七月天。那時我捕魚捕了好一會兒,總共用魚叉抓到了三隻比目魚,我正坐在一塊溫暖的岩石上,凝視著大海。我大口呼吸著空氣,感覺很放鬆、很寧靜、很快樂。我想要把那一刻永久保存下來,於是我抓了一把乾海帶,對著海帶用力大吸了一口氣,讓這整個體驗變得更加特別。 所以下次你特別開心、希望可以留下這個快樂時刻的時候,記得留心五感接收到的訊息。當下是否有什麼特殊的氣味、聲音、觸感或味道?就把這些元素融入到你的長期記憶裡吧!(推薦閱讀:劉軒專文|「外套上的味道,總讓我想起他」為何嗅覺能勾起回憶?) 圖片|來源 把生活記憶化為香氣 我每次走訪倫敦幾乎都下榻在同一間旅館。 這間旅館有兩點讓我每次造訪都還是會感到震驚。其一,不管我住在哪一間房,床頭都一定會掛著一幅達文西的〈抱銀貂的女子〉。銀貂是類似雪貂的動物,畫中這隻銀貂有紅眼、利爪,看上去特別兇猛,我實在無法想像飯店創立後的某一天,在某次開會時某人說:「你們知道有一幅可怕銀貂的畫嗎?我覺得每個房間都可以掛上一幅。」第二個令我震驚的是飯店的氣味。有些飯店會使用特製的香氛作為品牌形象的一部分。有間瑞士連鎖飯店希望房客可以聞到瑞士的氣味,於是訂製了專屬香氛。他們的經典香味混著一絲銅臭味的高山空氣味。 Air Aroma 和 ScentAir 這類的公司專與旅館、商店合作打造場所特有的香氣。位在倫敦萊斯特廣場的 M&M 巧克力世界也是 ScentAir 的客戶。「他們的產品是預先包裝好的,」英國 ScentAir 的總經理克里斯.普瑞特於《獨立報》(Independent)的訪問中表示:「所以那地方照理說應該要有巧克力味,但並沒有。」現在卻有了。這下子你大概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但氣味為什麼如此重要呢?到頭來就是為了要打造一個獨特的多重感官體驗,讓賓客或客戶能留下印象。「我們想創造持久的記憶。」Air Aroma 的卡利.佛勒解釋。「氣味可以直接影響一間旅館給人的印象,以及留下的記憶。客人從抵達飯店的那一刻起,就希望可以有一個獨特的體驗。」 然而,氣味在與體驗發生關係之前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一種氣味伴隨著某種體驗出現時,才會代表這個體驗。我們不喜歡垃圾味是因為我們知道那是垃圾味。也許可以改寫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話來解釋:「好壞並不存在,是人的想法造就了好與壞。」等等,那是什麼腐爛的味道?到底是哪個傢伙在吃瑞典鹽醃鯡魚(sürströmming,味道重到只能在戶外吃的發酵鯡魚)?我猜一定是克勞帝亞叔叔。這傢伙很可疑。 當嗅覺連結情感,記憶就能永保新鮮 如果說《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作者近藤麻理惠是個超級英雄,那她的死對頭應該會是安迪.沃荷。對了,我覺得麻理惠的超能力應該會是替落單的襪子找回另一半。 沃荷以湯罐頭、瑪麗蓮.夢露,還有他說的「每個人都有十五分鐘成名的機會」(15 minutes of fame)聞名,不過他囤物的習慣則較罕為人知。 沃荷在六十幾歲起一直到 1987 年過世這段期間,做了超過六百個「時空膠囊」,膠囊裡共有十幾萬件物品:從高級餐廳摸回來的煙灰缸、聖誕禮物包裝紙、未拆封的信件、藝廊邀請函、一張貓王的照片、名片、垃圾信件、粉絲信件、黑膠唱片、剪下的腳指甲、螞蟻屍體、一坨水泥,還有比佛利威爾希爾飯店的「請勿打擾」門牌。(推薦閱讀:心理學給「囤積者」的 3 心法:捨不得丟,不是你的錯!) 我想如果我也蒐集一些腳指甲,放在公寓的幾個抽屜裡應該也可以稱得上是時空膠囊吧!但是大家卻願意花十美金,到美國匹茲堡的安迪沃荷博物館見證沃荷時空膠囊展覽的開幕。總而言之,我覺得沃荷的收藏中最有趣的就是他的氣味博物館(Museum of Scent),又稱永恆氣味典藏。 沃荷熱愛香水。他在回憶錄《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 From A to B and Back Again,原文出版於 1975 年)中,描述自己如何藉著換用香水來保存與各種氣味有關的回憶。 一罐香水若已經用了三個月,我就會逼自己換掉,哪怕我還是很想繼續使用。如此一來,每當我再聞到這個味道,就會想起那三個月發生的事。我從來不會回頭繼續使用同款香水,而這個獨特氣味就成了我永恆氣味典藏的一部分。 沃荷相信,比起視覺、聽覺、觸覺與味覺,嗅覺把我們帶回某個特定記憶的能力最為強大。沃荷把氣味保存在瓶中,感覺自己可以藉此控制回憶,可以依據當下的心情決定現在要喚起哪些回憶。「用這種方式回憶往事很酷。」他說。有種說法是,氣味之所以重要,是因嗅覺連結到人類大腦的邊緣系統,邊緣系統又與記憶和情感有關。 陪著沃荷一起下葬的是一罐名為「美麗」(Beautiful)的雅詩蘭黛香水。這罐香水有「千花香」之譽。前味有玫瑰、百合和橙花,後味是溫潤的龍涎香和檀香,於一九八五年推出。我很好奇那年是發生了什麼事讓沃荷想要它跟著一起下葬。(你會喜歡:離婚後,我終於買了他不喜歡的香水百合) 和最愛的香水一起入土對一些人來說有點太過奢侈。等我要走的那一天,從簡就好。有標準風笛、鳴槍禮、五架戰機飛行致敬就可以了。另外,我的單人房內要有迷你吧檯,供應琴湯尼以及歐本威士忌,還要一幅〈抱銀貂的女子〉複製品。 本文摘自麥克.威肯的《快樂記憶,讓現在更幸福》。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快樂記憶,讓現在更幸福》 June 30, 2020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BmZzfX
【單身日記】鄧紫棋《別勉強》:好的愛情不必逞強,我們終究不是彼此的遠方 https://ift.tt/2Zlpixk 女人迷編輯 Irene Lei 單身日記,用 500 字寫繾綣的單身心事。 2020 年 6 月 29 日,鄧紫棋與周興哲攜手推出《別勉強》,傾訴一對不適合彼此的戀人,如何學會放手。 「既然我們從坦承開始,那麼也從坦承結束吧。」 我記得你牽著我的手,走過長長的林蔭大道,旁有學生騎著單車呼嘯而過,我感覺我們也那麼年輕;我記得你送我到家門樓下,你靦腆地凝望我,想吻不敢吻的模樣;我記得你有次急急忙忙來醫院看我,看你奔得汗流浹背、心急如焚的臉色,受傷時沒哭的我,當下卻好想流淚。 無所謂一開始誰先愛上了誰 也別追究最後誰先放棄了誰 再相愛的刺蝟 越抱緊越心碎 只能怪我們不是天生一對 圖片|《別勉強》MV 我也記得,某次爭執過後,當我賭氣掉頭就走,你不再像從前那樣追來;我還記得,某次我送自己做的點心到你公司時,你只說了句謝謝,就和同事轉身離開去吃午餐,沒問我吃過沒、餓不餓;我更記得,我們忘記何時開始,不等對方到家才睡,漸漸習慣各自入眠。 至少證明我們愛得多麼純粹 才會把彼此都愛到傷痕累累 原來回憶再美,不過一場誤會 就讓它一去不回 初相識時,相當愛你;幾年之後,我依然愛你,卻也因此負傷。我知道,你也是。 我們都沒做錯,我們始終深愛對方,以自己覺得對的方式。 別勉強,走向到不了的遠方 愛不是對承諾逞強 你累了,你哭了,夜深了,還醒著 我捨不得讓你太勉強 你知道我如此堅強 孤獨我早晚會習慣 我們的這首歌唱不完就別勉強 圖片|《別勉強》MV 我們像兩隻刺蝟,太過相似而彼此吸引,卻把對方刺得渾身是傷。而無論多麼努力要相互療傷,愈是互溺,愈是好不了。 你知道嗎?我們的愛情,也彷彿那些傷痕,一處處接著破洞。即使我們決定開始彌補,打算力挽狂瀾,卻任誰也奈何不了時間長年累積的傷口之深。 年輕的我們把街燈當成月亮 天真地慶祝屬於我們的浪漫 夢敵不過天亮,太自由的想像 才讓我們都受傷 親愛的,我們說好愛到很久很久以後,卻該就此打住了。不是愛完了,而是我們之間已到盡頭,再也走不下去了。 需要不斷逞強、相互撕扯的,或非好的愛情。 我愛你,卻也不願傷你更深。 走調的鋼琴,聽著依然熟悉 耳朵其實想忽略刺耳的聲音 但也許愛你,是必須懂得抽離 這或是我們最後的默契 曾經是彼此的心上人,曾經多麼相信與你擁有相同的以後。我們卻早一步明白,彼此的未來指向不同遠方。 儘管劃下句點,但願你知曉,與你愛過,我再無遺憾。 祝你很好,我知道你會的。 《別勉強》 演唱: G.E.M. 鄧紫棋(feat. Eric 周興哲) 作詞: G.E.M. 鄧紫棋 作曲: G.E.M. 鄧紫棋 June 30, 2020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lpixk
2020年6月29日 星期一
獨立系女子的戀愛之道:沒有魚,蝦也不要 https://ift.tt/2AdXhPD 都會女子求生記 也許你會覺得至少找個伴,但硬是與自己不合的人在一起,也許或比寂寞更來得難受。 許多朋友在我離開台灣到中國生活後,總是讓我比較台灣男生跟中國男生的差別。但實際抱著實驗精神的態度,嘗試跟上海男生交往後發現,不過又是另一個一眼望穿的人生。 每個人在感情關係中的側重點不逕相同,但在都市獨立生活的我,渴望的是一種自在不黏膩,也能激勵彼此互相成長的健康關係,以下描述的內容只是個人經驗,不一定代表整體現象,可以當作約會鬼故事個案,也可以當作一個獨立系女子探索了解自己的過程。(同場加映:劉軒專文|為什麼走得長久的伴侶,不該只是「對你好」?) 因陌生而在一起,因了解而選擇分開 在一群穿著夾角拖、寬鬆長褲跟荷葉邊上衣的中國人中,懂得穿著露腳踝的西裝褲搭配帆布鞋的 Boris 算是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存在,入職後沒多久就注意到他了,卻一直到半年後才因為業務往來而互相搭話,主動邀約他去後海滑冰,幾次來往之後,Boris 在咖啡廳表明心意,由於當時對他蠻有好感,沒細想太多就答應了。兩人在一起沒多久後就是聖誕節,剛好也是我的生日,當天進公司就收到一束粉紫調的花束,是上海的朋友送的生日禮物,Boris 也有訂花,但那束花卻因為花店人手不足,在聖誕節隔天才送到公司,喜悅與興奮因為遲到而打了折。但反倒最要好的同事兼好友 Miranda,當天準備了秘密活動,訂了精美的生日蛋糕,拉著前公司的同事在開完會後幫我唱歌慶生。 聖誕節之後緊接著是過年,跟著兩個朋友一起去歐洲度假,他則提前回上海老家,即使有時差還是會抽空跟他聯繫,參觀完安妮之家後心情異常沈重的我,在出口給他打了微信電話,想跟他分享沈重的心情,沒想到 Boris 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看個房子要這麼難過?」還自顧自的講起他在上海買了房,「因為有車有房才好娶媳婦」,接著說已經跟家人告知我們的交往狀態,原本以為是小別勝新婚的浪漫,卻讓我第一次發現兩人比物理距離差異還大的精神價值觀。(推薦閱讀:【柚子甜專欄】老妹語錄:我要不要愛你,跟你怎麼追我無關) 結束歐洲之旅回到北京,還沒過幾天,Boris 就在電話裡有意無意的提到想到我家過夜,雖然我清楚地表示不想進度太快,他卻依舊言語反覆糾纏,甚至還說:「都在一起超過兩個禮拜了還快啊,台灣女生有這麼保守的嗎?我大學時跟第一個女友交往第一天就什麼都做了。」 當天晚上找了 Miranda 聊了這件事情給我帶來的極大困擾,一貫大反應的她,在聽完之後異常冷靜的跟我說:「妳沒有發現他在逼妳做不想做的事情嗎?沒有人說男女朋友在一起,就對彼此有那方面的義務啊。」旁觀者清的 Miranda 接著說:「妳都已經跟他說了妳覺得進展太快,他不僅苦苦相逼,還拿前女友來壓妳,是欺負妳沒交過男朋友,不知道怎麼跟男生互動嗎?」在那刻總算理解何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Miranda 的一針見血,讓我意識到他有多不尊重我,也是在那刻動了分手的念頭。Miranda 看出了我的心思,提醒我這件事情要做的俐落得體,不要讓公司其他同事有任何說閒話的機會及把柄,滿懷感激之情的跟 Miranda 道謝那天後,就開始跟 Boris 刻意疏遠了幾週,讓他逐漸有個心理準備。 圖片|來源 孤獨終老不可怕,可怕的是和讓你感到孤獨的人一起終老 「有空嗎?今天一起喝個咖啡吧。」約了 Boris 午休去公司附近的咖啡廳,點完飲料後,我單刀直入的提出分手,但是他的反應卻讓我印象深刻,扭捏了一陣後便吞吞吐吐的要求我在旁人問起時,假裝我們還在一起,原因是:「被其他同事知道這麼快就分手,對我的觀感會不太好。」連對付類似問題的說詞都幫我想好:「如果別人問妳怎麼都沒跟我一起吃中餐,妳可以說平常日大家忙,沒必要一直黏在一起,週末在一起吃飯就行了。」我聽完爽快地笑說:「那你就這樣回答吧,我管不著,別人要是真敢問,我也只會回說這是私事。」 看著為這種小事緊張不已的 Boris,真是懷疑做事從來不拖泥帶水、當機立斷的自己當初怎麼會喜歡上他。談完分手之後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高級香檳送給他,表面上的說詞是離別禮物,其實沒說出口的用意,是想告訴那些苦於沒有題材八卦的前同事們,男生那點禮物的錢我不貪圖,你們也別想在背後說三道四,本姑娘可是乾淨瀟灑的很。 踏出咖啡廳後,心情異常的輕鬆,有種重獲自由的感覺。其實平心而論,Boris 的條件絕對是多數中國女生夢寐以求的理想對象:中科大碩士畢業、任職於中國網路巨頭、長相乾淨斯文,重點是上海戶口又買了套房,說是天菜其實並不誇張。只是我無法忍受,每次我們的聊天話題不是圍繞在買房買車,就是工作升遷,還常常把中科大碩士掛在嘴邊,總是不斷地說他在哪個場合又認識了哪位老闆,之後可以怎麼幫他。逕自認為我是個對事業及物質生活有野心的女孩,否則也不可能獨自在異鄉打拼這麼長的時間。(推薦閱讀:真正能代表你的不是身份地位,而是你內在的美好特質) 只是看著 Boris,彷彿又是另一個一眼望穿的人生。 如果真的繼續交往,可以預想到很快就會被「什麼時候結婚?」、「婚後在中國還是回台灣?」、「什麼時生小孩?」「打算生二胎嗎?」這類在中國十分常見的問題壓的喘不過氣。是為了追求更豐富精彩的人生才到這裡,不想為了這種只是為了趕進度、證明自己是人生勝利組、缺乏精神層次的感情,失去了長久以來不將就的堅持,渴望的感情狀態,一直都是舒服自在、能夠激勵彼此往前進的健康關係,而不是找個一個不鹹不淡,會讓我在精神層次上感到孤獨的人。 沒用的東西,再便宜也不要買;不愛的人,再寂寞也不要依賴 那年的歐洲之旅最後一站,在前往比利時的火車上,看完了一本講述 Coco Chanel 生平的書:「這時的她想要的並不只是衣食無憂。她還想要夢想、想要自己的事業,想要獨立、想要自由。儘管世事茫茫,前程未卜,她也不希望給自己留下遺憾。」 都說「沒有魚、蝦也好」,但如果對一個人的喜歡以及耐心,還不足以承受情人關係的重量,實在沒有必要為了證明自己可以配得上大家眼中的熱門人選而在一起,也如同電影購物狂的異想世界女主角所說的:「沒用的東西,再便宜也不要買;不愛的人,再寂寞也不要依賴」,對於變動型獨立女子而言,這才是我們對得起自己也不虧欠別人的處世之道。 June 29,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AdXhPD
愛不是理所當然!為什麼你該開始重視自己的「情緒勞動」 https://ift.tt/3gdfsV7 有方文化 每一位女性都會視「情緒勞動」為負擔嗎?我們該怎麼看「情緒勞動」呢? 文|潔瑪‧哈特莉 社會學家霍奇查爾德在 1983 年提出「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這個詞,用以說明感覺的管理,以便營造出大家看得見的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情緒勞動是用來換取工資的商品,所以有交易價值。並進一步將私下場合的情緒勞動命名為「情緒工作」(emotional work)和「情緒管理」(emotional management)。這時候社會學家探討的是特定職場,比方空服員、護士,為了服務或體恤乘客或病患時所付出的情緒支出,以便妥善管理乘客在航班內的情緒和期望。 情緒勞動不只發生在職場,由於社會普遍將這項任務的期待交付在女性身上,於是它幾乎每分每秒都發生在我們的日常周遭,也成為多數女性腦中隨時上演的小劇場! 妳記得某某人喜歡吃什麼、不敢吃什麼東西嗎?妳記得某某人的生日與結婚紀念日嗎?妳記得冬天棉被的被單收在哪裡嗎?妳記得女兒下一次接種疫苗的日期嗎?下個月節慶賀卡上該選哪張照片?⋯⋯ 2017 年時我將自己對於「情緒勞動」議題的觀察,及自身家庭的真實事件融合寫成一篇名為〈女人不嘮叨——我們只是受夠了〉的專文,引發數百萬人傳閱,揭露無數女性難以言喻的失落和憤怒⋯⋯(延伸閱讀:持家、假高潮、微笑服務:情感勞動不是女人的天賦) 每一位女性都會視「情緒勞動」為負擔嗎? 我讀到珍妮佛.洛伊絲(Jennifer Lois)的研究時,發現有些女性顯然承受超額的情緒勞動,卻一點也不覺得那是負擔。她在著作《家裡就是學校》中訪問了數十位讓孩子在家自學的母親。很多母親不覺得有必要重新平衡夫妻關係中的情緒勞動,即使所有的情緒勞動和家務都是由她們承擔。洛伊絲解釋,原因來自於基督教信仰,再加上調整後的預期。「這種母親觀念愈保守時,愈樂於接納『這就是我當媽的角色』、『這是我的職責』、『這是上帝希望我做的』。」洛伊絲告訴我:「基督教信仰幫她們管控壓力感。」她們的情緒勞動背後有一種使命感,再加上她們本來就預期伴侶不會提供幫助,這讓她們能夠「調整自己的情緒」,使她們覺得情緒勞動不是那麼沉重的負擔。 但也有很多女性覺得,我的文章把她們在夫妻關係中體會到的孤立感具體化了,因為他們的先生拒讀那篇文章,一如他們拒讀這本書一樣。當伴侶不願改變時,我們該怎麼辦?除了我們自己以外,沒有人承認我們擔負的勞務時,我們該如何前進? 我想到 2015 年 MetaFilter 網站上關於情緒勞動的討論,裡面有一區充斥著女性的哀嘆,她們知道伴侶永遠不會仔細閱讀那些經歷,甚至不會想要瞭解。我們都必須從當前自己的處境出發,也必須承認,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伴侶的支持,也不是每個人的伴侶都願意並準備好討論情緒勞動。所以我們該怎麼辦?在面對失衡下,我們如何找到滿足?難道我們必須「調整自己的情緒」才能找到平靜嗎?難道我們非得放下一切不管嗎?有沒有一個讓雙方滿意的折衷點,讓妳和伴侶對情緒勞動各自抱持不同的看法? 坦白講,當伴侶拒絕分擔應盡的勞務時,我也不確定能不能找到真正的平衡。但我確實相信,無論我們從哪個處境出發,都有進步的空間,即使伴侶不願改變,我們永遠可以改變自己。 我寫《哈潑時尚》那篇文章時,不是在尋找情緒勞動的「解決方案」,也不是想要提供一種解決方案。我只是希望我的情緒勞動獲得重視和肯定而已。我想要感覺自己的付出有人看見。那篇文章的每一次分享、收到的每一個「讚」、每一個主動跟我聯繫的女性,都讓我獲得渴望已久的共鳴和理解。最後,我終於在家裡獲得一樣的回應,那也是最重要的地方。 後來我寫了一篇後續文章,談到我家在情緒勞動方面的改變:我先生突然承擔起原本一直由我負責的任務,而且完全不需要我開口要求。某天早上我換衣服時,發現我最喜歡的褲子已經摺好放進衣櫥,那條褲子不是我洗的、烘的,更不是我摺的。我看到冰箱裡快喝完的牛奶在我沒有要求下已經補貨完成的,頓時感受到一陣愛意湧上心頭。這些任務並不麻煩,體力上的分擔可說是微乎其微。這些事情一直以來都是由我負責的,大多時候我並不覺得這些任務對我造成很大的負擔。 Photo by Sarah Brown on Unsplash 令我驚訝的不是那些行為本身,而是那些任務對我先生來說不再是隱形的。我知道,當他開始接手那些原本由我負責的任務時,他終於第一次完整地看到我的付出。他對我的生活和優先要務有了新的理解。 也許打從一開始,我想得到的東西就是這些:我想要有「被看見」的感覺,想要感覺自己是重要的,想要知道每天我做的情緒勞動是有價值的。 但萬一我先生不是那樣的人呢,萬一他不僅拒絕承認我的情緒勞動,也拒絕承認這種勞動的存在,那會變成怎樣?如果我不是靠寫作為生的人,無法藉由文字對外表達我的想法,藉此療癒那種希望被看到的傷痛,那會變成什麼樣子?當我們是唯一看到情緒勞動的人時,我們該如何面對? 我的一位採訪對象芭特勒,其觀點是源自一個非常具體的基督教世界觀,但她的言談中有一個東西是我無法忽視的:價值。她接受我的訪問時,一再提到這點。儘管她的先生從不承擔情緒勞動,儘管她是生活在一個不承認情緒勞動很重要的世界裡,她從未忘記自己從事的工作深具價值。我花了整本書的篇幅來主張情緒勞動是有價值的,以及我們的伴侶、社會、更廣泛的文化都應該重視情緒勞動,但這個等式裡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部分。 我們必須開始重視自己內心的情緒勞動 沒有人承認這項工作有價值,精神負擔持續隱於無形,而且這項工作雖然必要卻吃力不討好時,我們必須想辦法暫停下來,肯定自己從事的情緒勞動。我們必須堅信這項工作是有價值的,因為它若是毫無價值,我們就不會做了。如果這項工作不是為了讓世界繼續運轉(讓家人更緊密地交織在一起,讓友誼變得更深厚,讓家裡變得更有效率,讓孩子感覺更舒適),我們就不會做了。我們的社會中持續流傳著一種根深柢固的有害觀點,認為女性老是浪費時間擔心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然而這種觀點與事實相去甚遠。我們偶爾會太拘泥於細節,但大致上來說,我們之所以關心那些細節,是因為我們知道那些細節會使周遭世界變得更好。 我們之所以投入情緒勞動,是因為我們關心,而且我們關心的事情很重要。這種說法並不會因為下列因素而變:妳的伴侶是否記得妳叫他為寵物預約獸醫;妳的伴侶是否幫小孩更換尿布,還是坐在沙發上無視孩子身上飄出的屎味。妳承擔情緒勞動時,妳帶來的價值與他人無關。妳自己看到了那份工作,把它承接起來,而且妳很重視它。 我們的情緒勞動是一種資產,它讓我們深入參與生活、家庭、孩子、親友。從事情緒勞動不只是為了維持事情的順利運作而已,它也讓一切保持聯繫,從我們的社交關係到我們的組織系統都緊密相連。情緒勞動技能讓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看到全局,幫我們及所愛的人過得踏實安心。 情緒勞動不是一種需要逃避的負擔,而是一種強大的技能,可以讓我們和周遭的人生活得更好。 我們需要創造空間,讓男人和女人都能體驗情緒勞動的力量和價值。我們可能以為自己的微觀管理是一種愛的表現(通常是),但也剝奪了我們所愛的人為自己的生活充分承擔責任的機會。他們需要創造自己的系統,建立自己的情感連結,確立自己的優先要務,而不是在別人為他們打造的生活中遊走。我們不該再把自己塑造成犧牲者,應該開始設定界限,不再讓情緒勞動壓垮我們,而是善用那些技能,把生活過得更充實。雖然我們常把情緒勞動視為純粹服務他人的活動,我們也可以利用那種技能,把自己照顧得更好。 我們可以自問:「什麼事情可以讓我感到舒適快樂?」就好像我們有意和無意間為周遭人所做的那樣。妳可以規劃放鬆活動,為妳喜歡的活動騰出時間,投入平等的關係(妳知道妳付出的情緒勞動和得到的一樣多),規劃為妳帶來快樂、培養感情的節慶派對(但是,如果規劃派對讓妳覺得壓力很大,也許妳應該放棄一些完美主義)。 我們可以把想要展現的情緒勞動列為優先要務,捨棄那些對我們無益的勞動。我們不僅可以在個人生活中這麼做,在外界也可以這樣做。我們可以在職場上運用情緒勞動的技能,而不是讓主流文化告訴我們,我們的方式不是最好的。關注細節讓我們更有優勢,指派任務是我們的強項。我們觀看全局時,把每個人的舒適和幸福牢記在心中,可以激發創新。 如果其他人無法看到其中的價值,那是他們的損失,而不是我們的損失。但是對我們而言,我們應該在瞭解那些情緒勞動的價值下邁向未來,也就是你必須確切知道情緒勞動在何時何地對我們及所愛的人最有益。 本文摘自潔瑪‧哈特莉(Gemma Hartley)《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女人停止操心一切,男人開始承擔》。由有方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女人停止操心一切,男人開始承擔》 June 29, 2020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dfsV7
劉若英的婚姻獨處學:我們會一起出門,去看不同的電影 https://ift.tt/38byet3 01女生 早前,劉若英(奶茶)在網上舉辦線上演唱會為新冠肺炎(COVID-19)進行籌款活動,亦透過是次機會與歌迷交流。現年 50 歲的劉若英自 2017 年處女執導電影《後來的我們》後便鮮少公開露面,往後的 3 年也只著重家庭生活和個人興趣發展,不時在網上分享日常生活照;而劉若英獨特愛做自己的個性和與眾不同的愛情觀,同樣灌切融入她與商人鐘小江的 9 年婚姻當中。 文|黃伊玲 劉若英(奶茶)在 2011 年對外宣布與比自己年輕十歲的圈外商人鍾小江結婚。圖片|劉若英臉書 愛上不能愛的人 但愛情遺憾卻建立更好的自己 劉若英自小因父母親離異的關係,讓劉若英習慣在關係中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劉若英知道若全然把心窗敞開,那為她澆灌幸福快樂的窗不知何時會緊緊關閉,這亦都為她帶來各種不安,更令劉若英堅信「距離」才是保護和愛自己的方式,這個想法也一直潛移默化地左右劉若英往後的愛情觀。 劉若英自 1991 年出道,她最為人熟識便是與台灣著名音樂製作人陳昇遺憾的愛情,劉若英花名叫「奶茶」,因劉若英在擔任陳昇的助理時,曾為對方買了兩年的奶茶。當年劉若英在 21 歲遇上 31 歲的陳昇,才華橫溢的陳昇撥動了劉若英的心弦;可惜當年的陳昇早已有家室,劉若英愛上的男人,卻是想愛又不能愛,他們之間的愛發乎情止乎禮。 劉若英曾說:「或許我永遠無法與你(陳昇)在一起,但我的心會永遠追隨你。」 當愛情不可能有進一步的昇華,唯有學習自處,學習擁抱孤獨,但那種「孤獨」卻是能讓日後的劉若英暸解和享愛真正的複數生活的基底。(推薦閱讀:【楊雅晴專文】當下不能在一起的人就是無緣的人,不要等) 劉若英在 2015 年誕下兒子,兩件後執導愛情青春電影《後來的我們》也是她離家最長的日子。圖片|劉若英臉書 敢於接納「孤獨」是建立幸福關係的基底 劉若英的歌唱事業在陳昇的支持下蒸蒸日上,劉若英也成為眾人口中才華十足的女歌手,在 1996 年,陳昇主動中止與劉若英的合約,讓劉若英可自由探索自己想追求的東西,而劉若英對陳昇的愛也止於此。 多年後的劉若英依舊煢煢孑立,當時 30 歲的劉若英無比渴望婚姻,可惜再遇不到想愛的人,過了 35 歲,她不再有那麼多執念去想婚姻。(延伸閱讀:給都會女子寫情書|三十歲後,該為自己打造「三把鑰匙」) 劉若英的兒子成為她日後生活的重心,空閒的時間總帶兒子外出旅遊。圖片|劉若英臉書 然而,劉若英的朋友也為她的愛情焦急,劉若英透過徐熙媛(大 S)的丈夫汪小菲介紹下認識比自己年輕 10 年的中醫商人鐘小江,交往半年後在 2011 年宣布結婚消息。鐘小江大力支持劉若英的事業,給予她無限的空間,讓她做作家、導演和歌手,彼此也十分尊重對方。在 2015 年劉若英誕下兒子時,那時傳媒以「文藝青年終於安全着落」描述。劉若英曾在自撰書本《我敢在你懷裡孤獨》提及到與丈夫婚後的生活,也不過是如此: 真正成熟美好的親密關係,是能窩在愛人懷裡孤獨。 劉若英 有獨處的能力,才有愛的能力,只有哪些有能力獨處的人,才有能力去愛、去分享和去走入另一個人的最深處。 Donald W. Winnicott 劉若英曾描述過她和丈夫鐘小江婚後的生活狀態,劉若英雖然會與丈夫鐘小江一同出門,但他倆卻會選擇去不同的電影院,去看不一樣的電影,然後一同回家。然而,劉若英與丈夫踏進家門第一步並不是擁抱親吻而是走進各自的書房,享受屬於彼此的獨處時間。 雖然普遍人也認為每天「糖黐豆」才是感到幸福的指標,但是不論是婚姻或是談戀愛也要保持適時距離,因敢於接納孤獨,學習如何獨處,才不會過份依賴對方,為對方帶來壓力。而學習如何獨處也是是每個人一生需要學習的課題,婚姻亦然。(推薦閱讀:愛是保有孤獨的自由!愛上獨立女子你該知道的九件事) 劉若英其實是一位真正的文青,她平日沒有工作的時間總是愛寫文章和旅遊。圖片|劉若英臉書 劉若英在45歲時才生下兒子,所以她對兒子十分愛鍚。圖片|劉若英臉書 劉若英對兒子寵愛有加。圖片|劉若英臉書 劉若英自小便與父母分開,她的童年便由奶奶和爺爺照顧。圖片|劉若英臉書 劉若英上月透過舉辦線上演唱會為新冠肺炎(COVID-19)進行籌款活動。圖片|劉若英臉書 劉若英平日上傳與兒子的合照,也盡量沒有讓他的孩子的臉蛋曝光,伙保護小朋友。圖片|劉若英臉書 劉若英是一位享受獨立的女性,她認為學會接受這個感覺才會讓人與人的關係走得更遠。圖片|劉若英臉書 劉若英心底裡其實還是一個長不大的小女生。圖片|劉若英臉書 劉若英在 2015 年推出自撰書本《我敢在你懷裡孤獨》。圖片|劉若英臉書 劉若英平日很享受與孩子親近大自然的時間。圖片|劉若英臉書 網民笑言劉若英的兒子有很強的運動細胞。圖片|劉若英臉書 劉若英總是不時帶孩子在戶外享受大自然。圖片|劉若英臉書 劉若英很感謝丈夫鐘小江對她事業上的支持和包容。圖片|劉若英臉書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01 女生」:劉若英婚後9年分床睡更恩愛?學會獨處才能相處 幸福婚姻更要空間 June 29,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8byet3
減少執著、找回內在平靜:為什麼你該開始嘗試「正念訓練」? https://ift.tt/2VoUcDK 研之有物 一件事的變因很多,我們沒有必要在每次失敗之後都苛責自己。試著不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重新看看這個世界吧! 「正念」研究是什麼 正念(Mindfulness) 的意思並非正面思考,而是「活在當下、放下執著」。正念源於佛學,但近年來無論西方或東方,都透過科學化的心理學研究,藉由訓練正念,舒緩過度自我膨脹所造成的情緒壓力、緊繃的人際互動。 中研院民族所張仁和藉由心理與行為實驗,來研究如何透過「正念」和「心理位移書寫」緩解過度膨脹的自我,進而達到較佳心理健康。攝影|張語辰 你身邊有沒有這種人?覺得「自己很棒」,但要是多說他幾句,他就翻臉。 明明覺得自己很不錯,為什麼還會對相左的意見、或是眼前不如意的狀況耿耿於懷?心理學家們試著釐清這個心理,並找出紓解方法。而這個現象,源自於社會環境對於「自尊」的培育。 從「提高自尊」到「自我膨脹」 「自尊強化運動」源於美國 1970 年代,一些政府與非政府組織,認為「低自尊」是個人問題的根源,甚至會造成社會問題(註一)。 當時許多心理學者都認為,心理問題與疾患都和低自尊有關。 透過學術界倡導,搭配大眾和公共的種種推廣,例如「早上起床要對著鏡子稱讚自己」,這種激勵自我的方式,就是自尊運動的產物。自尊運動推行地相當成功,其中一個原因歸於人性,因為很少人不喜歡被捧、被說好棒。 自尊運動提倡的正向自我:從認為自己「不完美」,漸漸變成「我很完美」。資料來源|張仁和提供、圖說重製|張語辰 然而心理學家開始反思,若自尊一直無限提高,「過高自尊」會造成什麼情況? 1996 年心理學家 Baumeister 團隊以「高自尊的黑暗面(The dark side of high self-esteem)」來描述其負面影響:擁有高自尊的人,與「具有偏見」、「具有攻擊性」的特質高度相關(註二)。 「我們研究發現,廣泛地宣導提高自尊,對於增進自我表現並沒有用處。」Baumeister 團隊於 2003 年進一步指出。 透這部分一系列的研究也發現,高自尊的人,通常會認為自己很好看、很聰明、人緣很好,但若請旁人來評估這位受試者的外貌、聰明程度、以及人際關係,會發現其實沒有關聯(註三)。擁有高度自尊的人,宛如套用了美圖秀秀的濾鏡在觀看自己的人生。(延伸閱讀:吹牛、玻璃心、愛吹捧!職場上你遇過「膽小型自戀人格」嗎?) 當人們對自己越來越自戀,也對別人越來越不信任。資料來源|Twenge et al., 2008, JP、Twenge et al., 2014, Psy Sci、圖說重製|張語辰 根據上面這張圖表,可以看見在美國社會中,隨著時代演進,自戀傾向也愈來愈高。另一方面,當人們過於著重自我、執著於自我時,對於別人的信任程度也大幅下降。你不相信我、我也質疑你,社交關係將變得緊繃脆弱,若人不和,許多難題也接踵而至。 在自我膨脹與自卑之間,尋找平衡 自我膨脹不好,自我貶抑也不好,那居中的「剛剛好」比較好嗎? 為了探究「過度自尊」與「自卑」之間,是否存在比較好的中間值,Young-Hoon Kim 和 Chi-Yue Chiu 兩位教授作了一個實驗(註四)。 實驗中,學生們要在考前預估自己的成績,並在考試後看看「預估成績」與「實際成績」的差距,藉以了解這位學生屬於過度樂觀(預估成績遠高於實際成績),或是自我貶抑類型(實際成績遠高於預估成績)。另外,也透過量表測量學生們本身的憂鬱傾向,結果呈現一個很微妙的曲線,請見下圖。 縱軸:學生個人的憂鬱傾向。橫軸:學生於考前預估自己的成績,相減考後實際的成績,兩者的分數落差。資料來源|Kim, Chiu, 2011、 圖說重製|張仁和、張語辰 若學生對自己太有自信,預測的成績會比實際的成績高很多,但若太自卑,預測的成績又會比實際成績低太多。研究發現,這兩種學生個人的憂鬱傾向都很高,顯示為自我膨脹不好,但自我貶抑也不好。 而對自己的成績評價較為「中庸剛剛好」的學生,個人的憂鬱傾向相對較低,這點吸引了心理學家注意。確實在自我膨脹與自我貶抑之間,存在一個可以讓心理更健康的中間值,因此不該過度鼓吹學生們要有自信,從 1970 年代自尊運動發展至今,人們缺乏的可能不是自信,而是自我的平衡。 當歐美的正向心理學造就失衡的自我膨脹,是否有可能借助華人的療癒思維,來收斂自我、回歸心理平和? 在佛學中,「正念」強調「專注於當下、放下自我的執念」。而道家的「無為而治」,希望人們順其自然,做出順勢而為的行動。 對於自我膨脹或自我貶抑者,因為過於執著「我」,很難不出手干涉、很難接受事情不順己意。生活中遇到一些失敗,例如考試考了低分、另一半劈腿、丟了客戶的訂單,會認為這個「事件」本身代表「我」的錯,甚至代表「整個我」,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推薦閱讀:「如果沒有我,事情就會更順利」你的內疚,是不是自戀?) 然而,有一些心理訓練方式,可以幫助從「我」客觀抽離、舒緩焦慮壓力。其中一種現代人再忙碌也容易嘗試的,就是「心理位移書寫」。 心理位移書寫:收斂過度膨脹的自我 在高行健所著的《靈山》這本書中,有一個很特別的寫作方式,所有登場人物都「沒有名字」,而是用「我、你、他」來代稱。這種寫作方式,閱讀時會產生「我、你、他」三種不同心理位格的感受,很適合用來收斂過度膨脹的自我情緒。 變化「我、你、他」三種寫作位格,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資料來源|金樹人,2010;張仁和等人,2010;Chang et al., 2013、圖說重製|張語辰 描述同一個事件時,若將事件主角用「我」代稱,會放大自我的感受。若改用「你」作為事件主角,重新描述同一個事件,視角會逐漸拉開,有一個緩衝空間可以從自身情緒脫離。 而最後若進一步改成用「他」來描述同一個事件,會發現「我的事」好像變成「第三者」的事,少了自我執著與情緒起伏,較能用理性客觀的角度來檢視問題。 例如:「我今天被掃到颱風尾,真衰」,轉換成「你今天被掃到颱風尾,你覺得很衰」,再轉換成「他今天被掃到颱風尾,他感到很衰」。 張仁和等人的研究邀請超過兩百位大學生,讓這些大學生分批進行短期和中長期的心理位移書寫,轉換「我」、「你」、「他」三種位格,寫下生活中遇到的負面事件,寫作的媒介是生活中隨處可得的電腦與網路平台,並與控制組比較,檢測整體書寫完前後的心理健康變化。 長期進行「心理位移書寫」的效果:降低心理焦慮,提高生活滿意度。資料來源|張仁和等人,2010,2013;Chang et al., 2013、圖說重製|張語辰 研究結果發現,透過心理位移書寫,有助於緩解負面情緒、提升正面情緒,並且緩和情緒激發的程度。由於情緒起伏不再像雲霄飛車大起大落,有助舒緩焦慮,對於整體生活滿意度也有所提高。 最根本的關鍵是,透過書寫轉移心理位格,受試者放下了對於「我」的執著,轉而由「你」至「他」的客觀視角,接受與省思眼前的負面事件。 心理位移書寫的效果,並非讓人狂喜或天天開心,而是達到情緒「居中和諧」,接近順其自然的寬容。 正念訓練:放下過度執著的自我 除了心理位移書寫,張仁和也希望透過「正念(Mindfulness) 」的研究,讓自我執念引發的焦慮壓力,可以回歸平靜。正念雖然源於佛學,但切莫急著將之貼上宗教標籤,我們可以用下圖來理解。 吃飯時,你是煩惱一堆的 Mind Full ,還是享受當下滋味的 Mindful ?圖說設計|林婷嫻、張語辰 以日常生活的「吃飯」為例,你是否常常邊吃邊弄工作?又或者,走路時總想著其他事情?無法專注於當下,腦海時時追隨過往、擔憂未來,漸漸地眉頭深鎖、肩膀緊繃。 吃飯時品味食物的鹹甜,洗澡時感受肌膚的潔淨,享受每一個「當下」,就是一種「正念」的展現。(推薦閱讀:不再情緒性進食!間歇性斷食五週教我的事) 西方各界皆已擁抱正念,從最早的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卡巴金博士的「正念減壓」療法,到美國 TIME 雜誌以 “The Mindful Revolution" 封面專題報導如何在高壓社會中提高專注力(註五),手中的 iPhone 也內建了引導活在當下的 APP 功能。 要如何培養「正念」?手中的 iPhone 就能助你一臂之力,位於內建「健康」APP 中。圖片來源|Apple Inc. 官網 達賴喇嘛曾說:「想要」是形成「執著」的關鍵。一旦成為執著,人們就可能奮不顧身地追求,即便到後來可能已經不再喜歡,例如財富、功名、親密關係。若一直害怕「得不到」,會產生深切的焦慮,進而陷入負向的情緒循環。 「像我最近很想減肥,但我又很喜歡美食,對我來說就造成一種渴求衝突」張仁和害羞地說。過往的介入方式是,透過抑制喜歡的程度,來降低想要的程度,例如看激發你討厭食物的噁心圖片,來降低你對喜好食物的慾望。 我想找出比較好的作法,有沒有可能是順應人性,維持喜歡的程度,但降低想要的執念? 為此,張仁和正在進行一項研究,透過「正念量表」來區分高正念與低正念的受試者,並以「食物、金錢、自我價值」三個項目,讓受試者評估「想要」和「喜愛」的程度。 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高正念或低正念的受試者,都呈現喜歡食物、喜歡金錢、喜歡自尊的高度傾向,但若論「想不想要」,高正念的受試者就沒那麼執著於一定要到手。 無論是高正念或低正念的受試者,都喜歡食物、喜歡金錢、喜歡自尊,這是人之常情。但若從「想要」這個面向來看,高正念的長條圖短很多,沒那麼執著。資料來源|張仁和提供、圖片重製|張語辰 擁有高度的「正念」,確實能幫助降低「想要」的執著。換個角度想,若要減少執著,可以從培養正念開始。 培養正念找回寧靜自我,國內外各行各業皆已採取行動。除了台灣研究發現正念有助運動員專注於身體、從判斷中消除情緒(註六),美國許多醫學院也設立正念學程,藉由訓練正念改善醫生的工作壓力、紓解緊張的醫病關係。 鼓吹自信來迎戰問題,過往心理學研究已證實效用不大,反而會造成自我過度膨脹,導致心理壓力與緊繃人際關係。不如轉念,遇到問題時放下自我執著,而在生活中盡可能專注當下,這不只是古老的佛學、現代化的心理學,也是在失序的社會中,喚回內心平和的生存技能。(推薦閱讀:未知才是世上已知的事!心理學教你處理恐懼) 「不可能天天過年」張仁和笑說。無論是透過心理位移書寫舒緩工作遇到的衝突,或訓練正念降低想吃美食卻怕胖的苦惱,張仁和不只將研究轉化為論文形式,自身也透過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實踐,練習尋回寧靜的自我。 延伸閱讀: 張仁和的個人網頁 台灣人格社會本土心理學(Facebook 粉絲團) 註一. Self-esteem, wikipedia 註二. Baumeister, R. F., Smart, L., & Boden, J. M.(1996). The dark side of high self-esteem. Psychological Review, 103, 5-33. 註三. Baumeister, R. F., Campbell, J. D., Krueger, J. I., & Vohs, K. D.(2003). Does high self-esteem cause better performance, interpersonal success, happiness, or healthier lifestyl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4, 1-44. 註四. Kim, Y-H., & Chiu, C-y.(2011). Emotional costs of inaccurate self-assessments: Both self-effacement and self-enhancement can lead to dejection. Emotion, 11, 1096-1104. 註五. The Mindful Revolution - TIME 註六. Chen, L. H., Wu, C. H., & Chang, J. H.(in press). Gratitude and Athletes' life satisfac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indfulnes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June 29, 2020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VoUcDK
【蘇珊米勒】 6/29~7/5 週運勢:金牛、處女、摩羯 https://ift.tt/2YH389H womany 女人迷精選 金牛會找到充實自己的方法;處女可以盡情地做自己;對這週的魔羯來說沒有甚麼是不可能的。 金牛座(4 月 20 日~5 月 20 日) 木星和冥王星會形成罕見而耀眼的合相,這個星象會為你的下一週奠定基礎。木星和冥王星在摩羯座形成合相,而摩羯座則會向金牛座發出愉快的信號,並引導你通過旅行或者教育找到自己的成長之路或者寶貴的資源。你可能還不能真正旅行,但你仍然可以讓自己的頭腦走得很遠。報名海外的線上課程可能會幫你實現這一點。(推薦閱讀:開始做副業?想達到財富自由,你該把握的五個零碎時間點) 翻譯:星譯社/譯者:安德烈 處女座(8 月 23 日~9 月 22 日) 週一,代表財富和權力的冥王星會和代表享樂和創造力的木星形成合相,這個星象意味著這一天你可以盡情地享受和表達自己。然而,因為水星在你的社群宮逆行,朋友回你訊息、郵件的時間可能會更長。週二,水星和太陽會形成合相,把光芒播撒在需要照亮的地方,你會在這一天短暫地休息、整頓。(你會喜歡:人生消極好:為什麼你該把「休息」這個選項放在行事曆裡?) 翻譯:星譯社/譯者:安德烈 魔羯座(12 月 22 日~1 月 19 日) 本週一切都有可能,因為幸運的木星和強大的冥王星在你的命宮內步調一致。這個組合極為罕見,因為木星和冥王星在星座之間的移動非常緩慢——尤其是冥王星,它自從 2008 年以來就一直在摩羯座內。在你星盤的個人領域,你可以創造自己的機會,也可能會有個寶貴的邀約出現在你面前。答應吧,因為這個項目能為你提供長遠的支持。 翻譯:星譯社/譯者:王小亞 June 29, 2020 at 04: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H389H
【蘇珊米勒】6/29~7/5 週運勢:雙子、天秤、水瓶 https://ift.tt/2ZkcN4V womany 女人迷精選 雙子的行動適合在週二啟動;天秤的父母會對你伸出援手;水瓶這週說話會充滿說服力。 雙子座(5 月 21 日~6 月 20 日) 水星,你的守護星,本週仍在逆行,週二是關鍵的時間點,他將合相行運於巨蟹座的太陽,即你的收入宮位置。盡管水星逆行能帶來延遲和錯誤訊息,但日水之間的相位仍然會帶來暫時的解放。如果本週你需要啟動什麼,那就安排在週二吧,這是進行月度預算、簽約或者開發票的理想時間。 翻譯:星譯社/譯者:cloverATS 天秤座(9 月 23 日~10 月 22 日) 本週,家庭可能是你的力量來源,因為木星和冥王星在你的家宅宮合相。由於冥王星代表著財富,而木星會帶來幸運,這可能意味著你會從父母或者親屬那裡得到物質支持,或者可能會有家庭成員幫助你成長,從而讓你能肩負起責任來。你星盤中的這一領域,還與實體的家相關,所以你可能忙於購買或者租賃不動產。如果可以的話,把簽約日期定在週二,屆時逆行的水星會與太陽合相。(推薦閱讀:一個人在外租屋,到底需要注意哪些事?) 翻譯:星譯社/譯者:爬爬 水瓶座(1 月 20 日~2 月 18 日) 有時很難確切表述出我們的感受或想法,但本週對你並非如此,因為在水瓶座內的土星將同在你交流宮內具有動力的火星和諧相連。由於火星將帶來直率和振奮,而土星將確保你的言辭有力,這有助於你的言辭保持中肯,並得到廣泛的聽眾認可。土星同樣也代表著責任,因此你也許倒算思考下你的個人職業道德,以及你如何通過一些小且可控的方式去改善週遭的世界。(推薦閱讀:「方法與效率不是唯一」在麥肯錫工作多年教她的事) 翻譯:星譯社/譯者:王小亞 June 29, 2020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kcN4V
【蘇珊米勒】6/29~7/5 週運勢:雙魚、巨蟹、天蠍 https://ift.tt/38cNINi womany 女人迷精選 雙魚會從團體內感受到歸屬感;巨蟹會從伴侶身上感受到滿滿的愛;天蠍的口才將會大爆發。 雙魚座(2 月 19 日~3 月 20 日) 本週幸運之神木星和富豪冥王星在群體宮合相,朋友們將是你最佳同盟。通常這兩顆行星很難走到一起,並且在此位置攜手,朋友們可能為你引薦大人物,或者你僅僅是感受到美妙的歸屬感,並為自己有這樣的小圈子感到幸運。這週多關注朋友為你做的事,不管大小,比如到你家為你煲湯或者發個有趣的笑話逗你開心。(推薦閱讀:「不做什麼,陪著就行」20 個讓你找回勇氣的故事) 翻譯:星譯社/譯者:cloverATS 巨蟹座(6 月 21 日~7 月 22 日) 這一週,木星與冥王星將會在你與承諾關係有關的宮位裡共舞。木星象徵著好運與擴張,冥王星象徵著財富與權力。它們的合作是對你非常有益的,你會有機會建立起新的事業合作關係,或是在親密關係裡能感受到更多的愛意。在本週內,如果你必須要簽署一份合約,這包括結婚或與房屋相關的,儘量把時間定在星期二,因為這一天逆行中的水星會與太陽相合。 翻譯:星譯社/譯者:獨立重複試驗 天蠍座(10 月 23 日~11 月 21 日) 本週火星行運於你的工作宮,與行運於家庭宮的土星協作,帶來前進的動力和決心,即便在家工作也會非常高效。火星是天蠍座的舊主,與土星的合作效力也是相當強勁的。冥王星與幸運之神木星也會在摩羯座合相,摩羯座是天蠍日座三宮,代表溝通,所以本週天蠍座的言語更具魅力,不管是給朋友發訊息還是在公開型的社交媒體平台皆如此。(同場加映:別再說謙虛是美德了!你的底氣,源於表現自己) 翻譯:星譯社/譯者:cloverATS June 29, 2020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8cNINi
【蘇珊米勒】6/29~7/5 週運勢:牡羊、獅子、射手 https://ift.tt/3eHrENj womany 女人迷精選 牡羊可能獲得更有發展性的職位;獅子要毫無保留地展現自己的實力;射手座的努力將會被看見。 牡羊座(3 月 21 日~ 4 月 19 日) 這週,木星和冥王星會一起來主導你的事業宮。木星帶來財富和成長,冥王星鼓勵富饒和權力。週一,他們會在你的事業宮形成今年罕見的合相,對你來說這個星象是一種鼓勵,也會給你力量。你可能會擔任領導角色或者抓住一個有利可圖的機會。同時,這週水星還在逆行,所以如果你必須要簽署文件,那麼盡量在週二水星和太陽形成合相的時候簽署。(推薦閱讀:好的領導者要思考的事:人對了,事情才會對) 翻譯:星譯社/譯者:安德烈 獅子座(7 月 23 日~ 8 月 22 日) 本週在幸運的木星和繁榮的冥王星之間的星象組合將你的注意力導向工作領域,這也許會開啟一扇新的機遇之門。如果某個職位或晉升機會出現,那就去突出展示自己吧,因為這個星象能給你帶來競爭優勢。任何你目前尋求的選擇都能具有長遠的支持效應,尤其是在果敢的火星和堅定的土星之間的和諧關係影響下,能將你的合作關係同全球性的視野聯繫起來。 翻譯:星譯社/譯者:王小亞 射手座(11 月 22 日~12 月 21 日) 本週賺錢的機會會自己出現,因為增長思維的木星和富饒的冥王星在你的收入宮裡聯起手來了。你可能被邀請在商業上進行合作,或者一位重要人物會留意到你的努力並用升官加薪獎勵你。同時水星仍然在你的他人錢財宮裡逆行。一般來說都要避免在水逆期間簽訂合約,但如果你非簽不可,就在週二簽,那時水星會與太陽形成很棒的連結。(同場加映:【共事與共識】爭取升職加薪之前,你拿出好成績了嗎?) 翻譯:星譯社/譯者:Pa June 29, 2020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HrENj
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財商教養:該怎麼給孩子零用錢? https://ift.tt/2Zn1lpe 大好書屋 你會給孩子零用錢嗎?要給多少?給了會不會寵壞他?所有關於財務的疑問,這裡替你解答! 文|張森凱 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什麼都不缺,為什麼要給他錢?但其實,我們不單單只是給孩子金錢,而是同時在建立孩子「用錢的規則」,這才是最重要的。 圖片|來源 中、西方金錢教育大不同 你可能聽過,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六歲開始兜售口香糖,從小就對各種賺錢的方法都很有興趣;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兒時曾在火車上兜售小報,藉此賺取生活費——這些名人從小是如何獨具眼光,嶄露他們的商業基因?我們也常聽到國外的小孩,會製作檸檬水在家門前或園遊會進行販售,甚至在市集擺攤提供二手物品,賺取零用錢;或是出賣自己的勞力,幫鄰居除草皮、遛狗,賺取報酬。 有次在夏威夷旅遊,民宿主人家有個年紀約莫六歲的孩子,讓我印象深刻,他在自家門口兜售酪梨,每個一塊錢美金。進去他家才發現,原來是旁邊農地的酪梨樹,長進了自家院子,小弟弟摘了免費的酪梨後,居然還想到要去擺攤販售,然後自己寫招牌——來唷!一個酪梨一塊錢,買三個還送一個唷!這場景實在讓我印象深刻。孩子做起了無本生意,還有自己的訂價策略,更令人驚訝的是,他有勇氣在街上銷售。(延伸閱讀:「只要你好好讀書,沒說要好好遊戲」但要如何守護孩子的遊戲權,又不讓自己太累?) 這些例子讓我們瞭解到,西方的金錢教育,在環境及文化上跟我們不太一樣。西方的父母會主動提供很多機會,讓孩子學習「付出勞務才有收入」的觀念。若是酪梨小弟的狀況發生在我們的周圍,我們一定想:「天啊,這孩子太可憐了吧!不僅沒去上學,父母居然要他在路邊賣東西!馬路這麼不安全,而且賣幾個酪梨能賺多少錢啊?」 看看,這差異不小吧。我們的孩子哪有什麼機會去替人家送報、賣檸檬水,平時住在公寓大樓,更別提哪裡有幫鄰居除草皮的時機了。人文風情的不同,確實難以在生活中複製同樣的觀念。 Q. 我家的孩子拿了零用錢都亂買東西,怎麼辦? 學齡階段的孩子抗拒誘惑的能力確實不夠,特別是在這線上遊戲、各種廣告無孔不入的年代,加上同儕影響、跟風的情況下,都會產生一些在父母看來不必要的消費。我班上有個孩子,想跟同學一樣養名為美西白兜(Dynastes granti)的昆蟲,一隻市價一千至一千七百元,重點是每週都要回昆蟲店換土,對於父母來說不免覺得困擾。所以,先跟孩子坐下來好好討論,為什麼需要買這個?你覺得購買之後,你會有什麼感受?會有什麼改變?釐清一下孩子自身的需求,會是很好的做法。 Q. 阿公阿嬤都亂給錢怎麼辦? 如果認為形塑孩子的財務智商是十分必要的,你應該花點時間跟家中的長輩溝通,說明你的原則,也請他們遵守你和孩子的約定。重點是不要讓孩子有不勞而穫的感覺,讓長輩明白適時的鼓勵雖然是必要的,但若讓孩子誤認為時時都能得到獎勵,這就違背了長輩的美意,也破壞了你好不容易才建立的原則與制度。 我該給孩子零用錢嗎? 我該給孩子零用錢嗎?這真的是一個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前面我們提過「先把金錢當作教具」的觀念,因為學財商的時機越早越好,兒童財商教育的好處是成本較低。如果父母可以認同這個觀念,其實從孩子五歲開始,我們就可以跟他開始「練習」零用錢了。 確實,大多孩子不會出去工作,對他來說,大部分收入都是來自父母的給予。那怎麼給?是當孩子隨口要求時就給嗎?當然不是!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學習規畫,為未來的開支進行儲蓄,也無法開啟記帳的習慣。 所以我們給孩子錢,也要跟他建立用錢的規則制度,這裡要提供父母的儲蓄制度,就是「定時定額」結合「不定時增額」的概念。(延伸閱讀:幾歲開始給孩子零用錢最合適?你想知道的家庭理財教育) FQ 教養重點 1. 讓孩子學習「付出勞務才有收入」的觀念。 2. 從孩子五歲開始,就可以開始「練習」零用錢了。 3. 給孩子錢,也要跟他建立用錢的規則與制度。 建立零用錢制度 給孩子零用錢當然有許多方式,但制定出遊戲規則,對於親子雙方來說都是比較好的。買過基金的人一定知道,一般的基金購買大致上分為「定時定額」與「不定時增額」——這個概念,也適用於給予孩子零用錢的時機。 固定時間,給孩子固定金額的零用錢 投資基金「定時定額」的概念,是每個月固定的時間,從戶頭中固定扣除一定的金額,對於開始學理財的父母們,我個人相當推薦這個方式。因為定時定額的方式不用盯著看盤,只要每個月投入固定的金額,長期來說購買成本較為平均,是個很好的工具——這邊說的長期可不是三至六個月,是必須超過三十六個月以上的持續投入,可以說是一種無痛理財法。當然基金投資有賺有賠,但是購買基金的本質上不是短線進出,一定要把握住長期的時間概念。 解釋在父母發零用錢上,就是固定的時間,給孩子固定的金錢。但是,零用錢的給予必須遵守遊戲規則,也就是說,孩子是有任務的——遊戲的前提,是父母必須把這個制度當作是闖關遊戲,用「玩」的心態開始,小朋友必須完成一天或一週的任務,才能得到獎勵。接下來的點點貼紙實作單元,就是一個好玩的遊戲,也是一種零用錢的制度。(延伸閱讀:所有關係都需要「刻意練習」:每天做這 10 件事,讓親子間快速增溫) 請保持正向且開放的心態,不要過度緊扣管教、家規,如果遊戲失去了樂趣,孩子反而會產生負面的金錢連結。 透過 P.088 這些步驟及注意事項,來建立你和孩子的點點貼紙之約吧。 有一次,我發給五歲、四歲的兄弟兩塊抹布,要求他們與我去洗車。洗車對這年紀的孩子來說其實是個大挑戰,要提重重的水桶,還要使力把抹布擰乾,力氣確實不夠。身為爸爸,我只是抱著「小男生總是有用不完的體力,找點事給孩子做吧,做不好也沒關係」的心態,沒想到他們卻樂在其中,把車內一些細節都擦拭得很乾淨,讓我相當意外。 重點是態度——兩兄弟會一直問:「爸爸,我還可以擦什麼地方嗎?」那滴著汗的認真模樣,實在可愛極了。一小時後,孩子們真的把車整理得很舒服,雖不至於媲美汽車美容,但看上去也十分清爽,這結果已大大超乎我的預期。 當天晚上,我打從心裡想給孩子一個鼓勵。 我請他們把自己的綠色小豬公帶來,摸摸他們的頭:「謝謝你們下午的努力,幫我把車子清潔得很乾淨,爸爸在開車時心情也很愉悅。我要感謝你們的付出,決定給你們二十元,投入你們的小豬撲滿。」孩子開心地說:「哇,好棒哦!謝謝爸爸。」我們互相擁抱後,他們也快樂地接受這個意外驚喜。 我們雙方都很滿意自己這一天的付出及收穫。 突如其來的獎勵,不定時增額的零用錢 「不定時增額」是一種單筆投入的概念,通常是投資人在有一整筆預算時,直接投資在某個金融商品中,或是市場出現震盪時大量買入。在 P.092 會說明在零用錢給予上要如何進行。 FQ 教養重點 1. 給予孩子零用錢的時機:「定時定額」與「不定時增額」。 2. 請保持正向且開放的心態,如果遊戲失去了樂趣,孩子反而會產生負面的金錢連結。 本文摘自張森凱著《財商教養學,帶孩子玩出FQ力》。由大好書屋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財商教養學,帶孩子玩出FQ力》 June 29, 2020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n1lpe
專訪《人生百味》巫彥德:幸福不是來自做了什麼,而是感受什麼 https://ift.tt/3eKQEmQ 張希慈 這個世界上,很多快樂都可以自己給,但想要更繽紛,和別人的健康互動是貨不可缺的。 在世恩與昱樹的訪談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認定的幸福都與利他有關。但對於長期實踐利他的人來說,他們也會認為幸福就是照顧別人嗎? 當我想到徹底實踐利他精神的代表人物,巫彥德的身影很自然地浮現在我腦海。巫彥德(阿德),畢業於台灣大學的商管研究所,為了照顧社會弱勢,決定選擇將自己的職業生涯投入在無家者的社會服務,與朋友共同成立了人生百味,主要業務是為無家者(街友)提供餐點、培力、陪伴等,是一名已經相當有影響力的社會創業家。對許多人來說,他大概是典型的實踐利他精神的代表人物。過去因為共同從事社會創新工作,我們彼此認識,我常常在臉書上見他從社會時事中反省自己還能為社會如何多貢獻一己之力,又或者是分享他以深厚的同理心,在生活中看待不同族群需求的觀察紀錄。 圖片|巫彥德 提供 我想著,擁有深厚的同理心與行動力的他,他看待幸福的方式,應該會對於同樣有社會關懷的人來說多有啟發。而一場對話後證明,阿德對於幸福的詮釋果然顛覆了我過去對幸福的想像,他認為幸福的本質是「人際關係」。 繁盛的人際關係能帶來幸福感 「幸福就是擁有蓬發的人際關係。」阿德說他的幸福觀是從《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一書而來。 過去的世界比較重視社群主義,以國家、民族為主,群體優於個人。但是近代思潮轉變,個人主義發展,個人是最重要的。這兩種思潮都會帶來一些不同的限制跟問題,社群主義可能導致民族主義、帝國主義,而個人主義則可能造就自私、資本主義快速發展。而《關係的存有》的作者肯尼斯.格根選擇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就是「關係」(或者是說人際關係)。 跳脫個人主義或是社群主義的個體 vs 全體,作者肯尼斯認為個人其實是由「關係」構成,一個人的形成就是由很多「關係」構築而成。在建構的過程中,每個人因為擁有不同的關係,所以大家呈現出不一樣的模樣。以阿德為例子,他同時是他父親的兒子,又是他女友的伴侶,也是社會服務提供者,這三種身分會一起形塑了他每天的說話習慣、決策模式等個人特質與行為。而我,則是身為女兒、伴侶、自由工作者,我的日常行為自然與阿德有了很不一樣的考量。當他做為一名兒子,他感到脆弱想要掉淚時,他會記得自己身為兒子、創業家而不該輕易掉眼淚;而我做為一名女兒,當我表達脆弱時,往往能被家庭與社會接納,進而促使我更經常向他人表達自己的內在情緒。(同場加映:時間不夠用、麻煩一直來!讓三明治世代備感壓力的五件事) 《關係的存有》一書說明「關係」是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從阿德的工作經驗中,阿德發現當一個人失去很多東西,一般大眾往往會思考要先幫他們找回錢,還是先找回信心。但是,阿德曾經服務過一名個案,當他很窮的時候,阿德問他為什麼不努力存錢,個案卻告訴阿德說,「我太太、爸爸、孩子都不要我,我要為了什麼而努力呢?」阿德此時才發現,原來人際關係可以是生命意義感的重要來源。《關係的存有》也說明最美好的生命是擁有蓬勃、繁盛、綠意盎然的關係,次等的生命則是會看見關係的敗生、毀滅與斷裂。所謂蓬發的人際關係,指的是關係當中的彼此可以直視關係裡存在的議題,並且以對話讓議題得以在關係中被釐清、哀悼、珍惜,又或者是給予其他洽當的回應。 圖片|巫彥德 提供 什麼叫作運用對話讓關係裡的議題被釐清?舉例來說,阿德常常會遇到一種情境,那就是上一小時他還在街頭發放便當給無家者,下一個小時他便與朋友在一個不錯的餐廳當中用餐。過去的阿德會覺得,他的道德觀告訴他,做為社會的既得利益者,他有服務弱勢的義務,他應該要為這些社會弱勢做得更多,也就是他應該犧牲更多自我的幸福去為更弱勢的人爭取更多。但是,與朋友用餐又確實是他真心想要做的事情。如何平衡這看似零和的利他與利己選擇,便自然而然地成為阿德與無家者(被服務對象)之間的日常道德議題。 但,當阿德不是用「利他」或「利己」的角度定義幸福,而是用「繁盛的關係」作為彼此幸福感的來源時,他開始有了新的回應方式。當他感受到自己似乎做得不夠多的時候,他會與無家者面對面的討論,他會問被他服務的無家者們希望他能為他們做多少。阿德試著透過對話,從無家者的角度去思考——「你覺得我需要為你做得更多嗎?如果我沒有做得更多,但是你會不會覺得我不道德呢?」 當他真的實際以對話去發展他與無家者的關係時,他發現因為送餐而開啟的聊天對於無家者來說很重要,因為做為社會底層的無家者,這群人過去人生負面的經驗造就他們難以用一般人的標準去解決生活的困境,而當下缺乏愛與認同的環境自然又讓他們在生活容易累積許多負面的創傷,惡性循環下,這群人自然與幸福的距離相當遙遠。 要打破這樣的循環,阿德發現提供確實、微小而幸福的感受可以幫助這群人在面對日常挑戰時,能有正向的幸福經驗可供回憶,而一段具有好奇心、同理心的對話就能做到這樣的效果。當阿德發現他在送餐時與無家者的對話即是無家者面對生活的幸福感來源之一,那麼他在送餐後與朋友聚餐的行為,其實自然不是應當「被犧牲」去照顧無家者的選項,而是阿德能與另外一名朋友深化關係的機會。 「在個人主義裡面,要獲得幸福的方法是讓自己變得更自由,得到更大的發展。在關係主義裡面,你要想的是怎麼讓關係更加綠意盎然,所以追求幸福的方法便是透過大量的對話,讓每一個人都有辦法擁有繁盛的人際關係。」阿德說。(推薦閱讀:沒辦法說「不」?三明治技巧讓你脫離老是當「好人」) 好的對話應該從關係的晦暗之處著手 「一段關係中,我們會有千百個不同的議題要處理,每次與關係裡的對方相處,又會出現許許多新的議題。面對我們想要與之建立更深層關係的親友,我們該怎麼進行對話呢?」我問起阿德。 「我認為應該從關係中比較晦暗、失序的地方開始,舉例來說,你與我都是社會創業者,你認為我們之間會不會有競爭、比較的感受呢?」阿德與我都在同個產業中創業,彼此確實會有大家常常避而不談的資源競爭議題,因此阿德便以我們的關係為例回答我,「當我可以用非暴力的方式去聆聽你對自己,以及你對我的真實看法,我們的關係就可以有進一步的發展。很多人會覺得負面的情緒並不應該被表達,包括嫉妒、憤怒、衝突、暴力、控制等等。但是這些負面的情緒,背後其實反映了很多沒有被看見的需要。比如嫉妒,是因為擔心愛會消失。每一個失序情緒的背後,都是人最核心的需要。」 當我們可以找出關係裡的晦暗之處,我們便能讓光透入,進而讓別人與自己的內在有更深刻的連結。 「但是並不是每個對話都能讓我們人生的缺憾被彌補,當我們用對話揭開了一段受傷、挫折的經驗,我們卻發現我們無能為力,那又該怎麼辦呢?」我問。 「一直以來我也都會面對究竟要將時間分配給工作多一點,還是給伴侶多一點的議題。當我試著用對話理解女友對親密關係的期待,我們發現最後無論我多麼努力,時間仍然是不夠滿足工作與女友的需求時,比如女友的生日,我因為工作沒辦法陪她吃飯,最後我就會選擇與女友進行充分的討論,讓女友告訴我她的需要,以及讓我告訴她我的限制,最後讓我們一起同意這是一個生命中眾多「無法滿足的遺憾」之一。重要的不是討論沒有一起吃飯的決定對不對,而是女友的感覺如何。討論的過程就像哀悼這個遺憾的儀式,一起凝視關係中的遺憾存在。以前的我會想要逃避這樣的討論,我想的會是用什麼方式去補償,比如改天一起出去玩之類的。過去女友跟我表達遺憾的方式若是指責,為了防衛她的指責,我會批評女友過去生日也沒有陪自己的舊帳,關係中彼此的需求沒有被好好聽見,關係也就難以產生更多生命力。但現在的我們,可以討論這個遺憾造成彼此擁有什麼樣的感覺,可以在這種負向的情緒與需求上,讓關係進行更深度的交流。」阿德說。 在對話中練習成為第一個放下武裝的人 「你所提到的對話,其實很需要雙方共同有意識地努力吧?關係裡的兩個人都需要深度自我覺察,並且以非暴力的方式分享感受與需求。如果遇到沒辦法這樣做的親友,那我們豈不就沒辦法擁有幸福了呢?」我追問阿德。 阿德告訴我一段他與他爸爸互動的故事,「以前我很晚睡,我爸就會念我。我就會嗆我爸不理解我們工作的方式,爸爸聽到我攻擊他,爸爸就會跟我互罵。但有一次,他一樣唸我晚睡,我卻是告訴他,他這樣講讓我有點難過,我有點害怕他是不是因為自己都沒有照他想像的方式生活,跟哥哥不一樣,哥哥高薪又有穩定生活,相較之下,我好像不是讓他覺得驕傲的兒子。爸爸聽到愣了一下,表示他沒有這個意思。」 阿德讓我知道,他爸爸與他的互動模式長期都習慣了彼此指責,當一方開始攻擊對方,另一方就會拿起更多武裝去回應,兩方的情緒與需求都被藏得很深,關係裡的根本議題就一直無從解決。但是如果我們能像是打 CS 電動遊戲一樣,在火力交戰的雙方對峙之時,突然決定放下自己手中的武器,對方多半也會愣一下,對方會開始覺得如果繼續攻擊顯得奇怪許多,進而促進了彼此自我揭露的機會。(同場加映:【神準塔羅】「我的心有一道牆」,測試你的防備心指數) 阿德說那一次改變的契機,來自於當他又聽到爸爸的指責,他覺察到自己也會想要指責對方,但他知道指責沒辦法促進對話。於是,當他沉默一段時間以後,他問自己,「當我聽到我爸指責,我自己感覺到什麼?我會感覺遺憾嗎?」他藉由感覺自己的「感覺」,然後跟那個感覺相處,接受它、直視它。最終,阿德看見了自己的憤怒來自於「恐懼」自己沒辦法成為爸爸驕傲的孩子,他透過率先自我揭露,才進而能夠非暴力地進一步在關係中確認爸爸的想法。 阿德讓我知道,幸福不一定是我們為自己或他人做了什麼,而可能來自於我們去理解自己與他人感受到了什麼。 我們若想擁有好的關係,我們需要勇於自我揭露;而要達到自我揭露,我們需要更多練習自我覺察。人際關係,除了描述我們與他人的連結之外,也包含了我們與自己的連結。人的幸福感就像樹一樣,根是自我關係,樹要長多高,我們就需要跟自己的連結有多深。 幸福就是藉由對話而擁有生機盎然的人際關係 June 29,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KQEmQ
關係心理學:如何知道,他是不是你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https://ift.tt/3g4bKNf KnowYourself 在這個人面前是一個人,在別人面前又是另外一個人。這樣的我正常嗎?是表裡不如一的雙面人嗎? 文|喀喀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最近看到一條讓我印象挺深的粉絲來信。這封來信很長,大意是,他覺得自己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現得很不同,不知道哪一個才是真實的自己,有時又感覺每一個都是真實的自己。他懷疑自己是不是一個很分裂,或者很虛假的人。 我自己也曾經有過類似的困惑,當我意識到自己在不同的關係中可以那麼地不一樣時,我也無法解答「到底哪一個『我』才是『我』」這個問題。所以,今天想在這篇文章裡,將我找到的答案分享給你們。 每個我們愛過和恨過的人,都留在了我們身上(Andersen & Chen, 2002) 要解答「為什麼不同關係中會有不同的自己」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重要他人,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會有的一類存在,也是解開「哪個我才是我」的謎底的關鍵。 我們的「重要他人」指的是誰呢? 1. 他們是那些在我們的人格中留下烙印的人 那些和我們有著,或是曾經有過深刻的情感連結,並對我們的人生造成了深遠影響的人,被稱為「重要他人」。常見的重要他人包括但不限於,我們的父母、摯友、伴侶,等等。 在與每一個重要他人互動時,我們在與他的相處模式中,在他給我們的情感反饋中,在他對我們的要求和期待中,我們逐漸形成了一個這段關係中的自我。每一個重要他人,都參與了塑造我們的自我。 2. 他們是我們為之投入過大量感情的對象 一個「重要他人」一定是我們為之投入了許多情感的對象。但這種情感不只局限於「愛」,一個我們深深恨過的人也可能是我們人生中重要他人的一員。 3. 我們一生中重要他人的數量不會太多 人們的重要他人的名單中具體有誰,以及每個人「重要」的程度都有著不小的個體差異。但通常來說,一個人重要他人的數量並不會太多。也是因此,在我們的每個階段的生命歷程中,都能清晰地看到這些重要他人的存在。 4.重要他人不一定是我們生命中存在時間最久、交往最密切的人 即使和我們認識更久,以及在更早期認識的人,在概率上更有可能成為我們的重要他人;但實際上,不一定要認識時間長、交往多才可能變成我們特別重要的人。我們的重要他人也可能是很偶然遇見的、相處時間短暫的,卻給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的人。 重要他人塑造了我們的關係自我(Relational Self)。在社會-認知理論(Social-Cognitive Theory)對於自我和人格的解讀中,每一個人的自我,其實都包含了若干個在關係中形成的自我。我們的自我與重要他人緊緊糾纏在一起,而我們的每一個關係自我,也都有其獨特的部分。 重要他人和我們的關係,塑造了某一面的「我」,不論這段關係是否已經結束,這一面的自己都留在了我們的身上。我們深深愛過和恨過的人,都會以這種形式,成為我們的一部分。自此之後,只要有類似的情境或是人出現,這個「我」就會被喚醒。 圖片|來源 自我是個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它是不連貫且不一致的 Andersen 等人指出,「自我」是個相當龐大且複雜的概念,它就像我們的記憶一樣,是無法被一次性全部提取的。那個每時每刻指導著我們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是一個個不連貫、不一致的關係自我,而不是一個我們想象中那樣完整、統一的自我(Linville & Carlston, 1994; Niedenthal & Beike, 1997; Mischel & Shoda, 1995)。 自我是個複數,它的本質就是矛盾、不連貫和不一致的。 同時,就像是我們在看到不同的事物時會勾起不同的記憶一樣,關係自我也有一個被喚起的過程。喚起我們不同的關係自我的,可能是情境線索(contextual cues),比如熟悉的氛圍、環境等等;還可能是人際線索(interpersonal cues),比如對面的人的樣子、說話的語氣、身上的味道、手上的小動作⋯⋯讓你產生了似曾相識的感覺,想到了你的某一個重要他人。在這樣的時刻,我們特定的關係自我就被喚醒了。(推薦閱讀:告別前任,也告別前任送的禮物!失戀斷捨離的五步驟) 如何知道誰是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人? 即使我們大都有不止一個被重要他人塑造的關係自我,不同的關係自我被喚起的難易程度和頻率卻是不同的。學者們指出,在我們的關係自我中,總有一個、或是少數幾個是尤為深刻的。他們更加容易、也更加頻繁地被喚起的,甚至即使是在沒有任何「線索」的情況下。那一個,或是幾個最深刻的關係自我,處於一種被形容為「時刻待機」的狀態(Bargh, 1999; Bargh & Thein, 1985; Higgins, King & Mavin, 1982)。 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也可以通過關係自我被提取的頻率和難易度,來知曉誰是我們最重要的、對我們影響最深的人。去覺察最容易被喚起的那一面的你,或者說是你大部分時間所處的那個狀態。問自己,那個「我」究竟是在哪段關係中形成的、在與誰的互動中所塑造出來的? 在閱讀關係自我這個概念時,我自己還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自我」是由一個個不同的、關係中的「我」組成的話,為什麼在大多數時候,大多數人依然會覺得「自我」是一致的、明確的、穩定的呢?(同場加映:14 張圖解無意識社會心理學:為何我們會這樣想,那樣做?) 這是由於,我們每個人都只會選自己身上的一些特徵,去填寫「我是一個_____的人」這個句子。每個人身上一定都有一些自己看不見的、自己否認的部分。我們平時談論的「我」,不是真正的、全部的關係自我的總和,而是我們所認同的那部分的關係自我。 我們會通過有意無意的去講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有刪減、有因果關係,有拼湊,有側重點,還有色彩的渲染 。我們所講的這個關於自我的故事,就是我們平時所感受到的那個穩定的「我」。但我們所感受的自我,其實始終都只是一部分的。 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現得不一樣,我很「假」嗎? 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現出不一致,似乎總是被視為一個人很「假」、很虛偽的證明。而人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為對關係自我普遍存有的 3 個迷思: 迷思 1:不同面的「我」是一種偽裝 事實 1:我們不是在關係中刻意地改變自己,而是不同的自己被激活了 不同面的「我」自建立以後,就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們的認知負荷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同時呈現出每一個「我」。所以,當我們在不同人面前表現得不同時,或許並不是我們「變了」,而是當下的線索使不同的關係自我被觸發。 迷思 2:不同的自我的呈現是一種自主管理的結果 事實 2:關係自我的喚起是不可控的 Andersen 和 Chen(2002)在他們的研究中強調,關係自我的觸發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也就是說,它幾乎是無法被自主管理的。因此,與刻意的形象管理不同,當某一個關係自我被喚起時,它的發生往往是我們無法預料、不能控制的。 有一個常見的例子是,人們總是習慣在進入一段新的親密關係時下定決心:這次我要好好對待這個人,好好經營這段感情。但,人們卻在實際相處中阻擋不了那個之前在關係中受過傷的「我」跑出來,做出一些傷害對方的行為。很多時候,人們甚至在傷害已經發生之後,才驚覺自己剛才的所作所為和曾經在另一段關係時的「我」是那麼相似。 而如果,我們真的想改變在一段新的關係,首先要做的一定不是去強行對抗自己——因為越是壓抑,越會反撲。我們要做的,是在衝動的時刻停下來,先不要立刻付諸行動,思考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難以抑制的衝動,通過反思自己的關係自我,去讓改變發生。 迷思 3:我們只有和他人在一起時,才會出現關係自我 事實 3:獨處時我們也會呈現出關係自我 還有的人會說,自己在他人面前和獨處時不一樣,這又是不是一種「假」呢?或者,是不是獨處時的那個自己才是「真實」的呢? 在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的觀點裡,自我們踏入這個世界,開始與他人建立連結起,我們就注定永遠無法真正的獨處。即便物理上的確是獨自一人時,我們也屏蔽不了自己的腦海中的、心靈裡的,與他人的連結,以及喚起那些關係自我的線索。 或許,我們應該放棄對「一致性」的執念 很多人都執著地想要給自己和他人下一個準確的、穩定的定義——這源於我們對「一致性」的執念。那些極端渴求一致的人,一遇到自我的一致性斷裂的時刻,就會倍感痛苦。 事實上,在社會認知理論對於人格的觀點裡,變化才是人格的本質(Andersen & Chen, 2002)。那些將人格中變動的、不穩定的成分,都歸結於「虛假」和「偽裝」的人,只是僵化地理解了「誠實」和「真實」。他們對於那個所謂的真實的追求,是片面且刻意的。 表現出在任何場合、任何人面前的一致,極有可能是因為一個人自身的關係過於單一。由於關係多樣性的不足,他並未形成有差異性的關係自我。但即便我們自己是這樣,我們也可以嘗試著理解並承認他人關係自我的多面性和真實性,而不是去片面地解讀另一個人在不同關係中所呈現出的不同的樣子。 放下「一致性」的執念,除了接受人格的多樣性和變化性以外,還包括放下對於善惡的二元化評判。因為每個人生命中都經歷過好的和不好的關係,這使得人們在一些關係中顯得更加無私,在另一些關係中更自私。所以,人的善念和惡念,是始終糾纏在一起的、同時存在的。並不存在一個人在這個時刻是好人,在另一個時刻就變成了壞人。人們始終有著做善事的潛能,也有著作惡的潛能。 理解人的斷裂和不一致,以及本質中的矛盾,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讓我們生活起來不覺得那麼磕絆,不再時常覺得自己的認知受到挑戰,自己的信念受到衝擊。它讓我們整個人更放鬆了——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因為我們不再執著地追求某一種確定的東西。 同時,我們也能夠認識到,沒有人可以在完全摒棄自我懷疑的基礎上去自我相信,因為我們的體內始終存在著矛盾。 選擇什麼樣的關係,意味著你想要塑造什麼樣的自己 我在前面說到,關係自我的形成,是我們在與一個重要他人的互動中,有意無意地調整自己的樣子,同時看到在這個人眼中自己的樣子,慢慢地將其整合和內化為我們的關係自我。 因此,我們想要塑造一個什麼樣的自己,取決於我們選擇與怎樣的人建立深刻連結,使他們成為我們的重要他人,並允許他們在我們的人格中留下烙印。而當這個重要他人對我們足夠重要時,這一個關係自我就會更頻繁地被喚起,甚至成為那個我們大多數時候表現出來的自我。 這意味著,我們確實可以通過尋找到更安全、更舒服的關係,去養成一個更安全、更舒服的自己。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與一個更嚴苛的人建立連結,去培養出一個更完美主義的自己。塑造自己的方式,是通過選擇關係。而選擇什麼樣的關係,是可以由我們自己來決定的。 但想要提醒大家的一點是,如果你不喜歡自己身上的一些部分,想要自己變得更安全、更舒服,並且你也找到這樣一個對象,願意與你建立深厚的聯繫,這個塑造的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你需要知道,你一定會先經歷一個不舒服的過程。這種不舒服可能是由於你已經成形的關係自我,想要把你們的關係帶入你熟悉(但不喜歡)的模式,但你隱隱想要與之對抗。也可能是你在與一個和之前的重要他人都不同的、全新的人格之間的磨合所必經的痛楚,即便這個人讓你感到安心和舒服。 這就像是吃慣了垃圾食品的人,明白自己需要、也嚮往健康的食物,卻還是會在轉換時感到不舒服和不適應。因為不論是怎樣的改變,我們都要先強迫自己接受一些不舒服,才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以上。 References: Andersen, S. M., & Chen, S. (2002). The relational self: an interpersonal social-cognitive theory. Psychological review, 109(4), 619. Bargh, J. A. (1999). The cognitive monster: The case against the controllability of automatic stereotype effects. Bargh, J. A., & Thein, R. D. (1985). Individual construct accessibility, person memory, and the recall-judgment link: The cas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9(5), 1129. Higgins, E. T., King, G. A., & Mavin, G. H. (1982). Individual construct accessibility and subjective impressions and recal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3(1), 35. Linville, P. W., & Carlston, D. E. (1994). Social cognition of the self. Mischel, W., & Shoda, Y. (1995). A 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 reconceptualizing situations, dispositions, dynamics, and invariance in personality structure.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2), 246. Niedenthal, P. M., & Beike, D. R. (1997). Interrelated and isolated self-concep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2), 106-128. June 28,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4bKNf
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被認定是壞孩子,就繼續壞給你看」為何不該再懲罰小孩? https://ift.tt/3i5aD1X 大塊文化 當孩子的行為已經超過你可以掌控的範圍,而你也找不到方法可以解決,一則行為治療故事,也許可以給你一些思考的方向。 文|艾美.莫林 不混淆管教與處罰 傑夫與海蒂帶他們十一歲的兒子狄倫來接受治療,因為他們對兒子的行為已經束手無策了。雖然狄倫一直都難以管教,但他愈大變得愈愛反抗,現在什麼話都聽不進去,而且似乎完全不在乎自己被處罰。 傑夫和海蒂迫不及待地舉出狄倫有哪些不良行為,兩個人甚至搶起話來了。他們表示,狄倫拒絕做家事、對上床時間討價還價,而且一直和他的弟弟打架。 海蒂說:「今天稍早也是。他把葡萄汁打翻在客廳的地毯上,他根本不應該在那喝果汁的。結果他不但沒有請我們幫忙清理,反而用椅子把汙漬蓋住。」她話才講完,傑夫馬上插嘴:「昨天我叫他沒寫完回家作業不能離開書桌,結果我才離開一分鐘,他就跑去弟弟的房間,想要拿他的掌上型電玩,結果他在偷拿到之前就被我抓到了。」 每當他有偏差的行為,他們就會拿走一樣他喜歡的東西,跟他說只要他當個「乖孩子」就可以拿回去。但他乖乖聽話的時間都沒有久到可以把東西領回去,所以他漸漸失去所有福利。 圖片|來源 傑夫解釋:「他的房間現在只有一張床和幾件被子,其他什麼都沒有了,我們不得不把其他東西都拿走。」 狄倫不准使用任何電子產品,還被禁足在家,除了在學校以外,都不能跟朋友見面。海蒂說:「我們之前會打他屁股,但他長大了,繼續打屁股實在不太恰當,現在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傑夫附和道:「我爸爸以前會用皮帶打我。我一直跟狄倫說,他很幸運,我沒拿皮帶抽他。但他的行為舉止再不改善的話,我可能真的會這麼做。」(延伸閱讀:阿德勒教養學:想改正孩子的壞習慣,不能只從批評開始) 爸媽講話的整個過程中,狄倫只是靜靜地盯著地板。為了讓他加入對話,我問他在學校有沒有遇上什麼麻煩,他說:「不算有。」海蒂表示,他有時會因為上課說話被老師叫去談話,有幾次則是因為功課沒寫完,下課必須留在教室,但他從未受到任何重大的違紀處分。 我問海蒂和傑夫,他們覺得為什麼狄倫在學校表現這麼好,海蒂說:「可能他喜歡學校,為了老師才乖乖表現。」經過詳細的評估後,我向傑夫和海蒂說明,狄倫沒有憂鬱症、焦慮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任何其他心理健康問題。一開始他們很失望,本來希望我的治療可以找出他素行不良背後的潛在問題或「根本原因」。 但我向他們解釋,好消息是只要稍稍改變他們的教養方式,應該就能導正他的行為。他們已經絕望到什麼都願意嘗試了,因此立刻點頭答應。(延伸閱讀:「我的孩子好難搞」其實你最不需要的,就是乖孩子) 他在學校表現良好,證明他具備在有秩序的環境中控制自己行為的技巧。我制定的計畫是讓狄倫無需接受治療也能做出改變。畢竟,我不想負責說服他遵守爸媽訂的規矩,但我可以為他爸媽提供協助,想辦法讓他在家也會想好好表現。我要協助解決的主要問題有二: 1. 狄倫沒有遵守規矩的動機。他的父母沒收了他的所有東西,又沒說清楚狄倫要怎麼做才能把東西拿回來,所以他乾脆直接放棄。 2. 海蒂和傑夫對狄倫已有偏見,因此影響了他們的教育方式。他們認定他是「壞孩子」,總認為他不會乖乖聽話。 我建議他們透過下列三種方式來處理這兩個問題: 1. 花時間與狄倫好好相處。起初,他們堅持不要和狄倫玩遊戲或做好玩的事,因為他們覺得他不會變好。但我建議他們和狄倫建立一些正面的時光,讓他有動機改變自己。每天只要花十五分鐘,全心全意地陪他玩接球遊戲或桌遊,就能改善他的行為。 2. 注意狄倫的好表現。我鼓勵他們每次看到狄倫表現良好就讚美他,不管是多小的事都好。接下來,為了進一步強化狄倫的良好表現,他們應該在狄倫聽得到的時候,多向彼此、奶奶或是其他人說狄倫的好話。如果他能夠聽到爸媽讚美他乖乖聽話,他就會更有動力保持下去。 3. 每天給狄倫重新開始的機會。為了增加狄倫的動機,他必須知道自己每天都有機會獲得福利。如果他在學校表現良好,就可以看電視;或是回家作業寫好了,就能有玩電腦的時間。 海蒂和傑夫以為需要用更嚴厲的處罰,才能「讓狄倫學到教訓」。然而,唯有改變他們和狄倫的互動方式,並善用管教而非處罰,才能修正他的行為。傑夫認為他們給予狄倫的正面關注,是所有介入方法中最有效的一個。(延伸閱讀:「與其說不行,不如說什麼可以」四個實用的孩子行為治療方法) 狄倫的許多行為問題都是源自於想要獲得爸媽的注意力,即使是負面的關注也不打緊。從他們每天都花一定時間陪伴他後,他的失控行為就少了很多。海蒂和傑夫也漸漸相信狄倫有能力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而當他們開始相信他能夠守規矩後,狄倫對自己也更有信心了。 本文摘自艾美.莫林的《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掌握13不原則,堅定父母教出堅強小孩》。由大塊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告別玻璃心的家長強心針︰掌握13不原則,堅定父母教出堅強小孩》 June 28, 2020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5aD1X
這個夏天好熱!五款清爽的淡口味啤酒推薦 https://ift.tt/2BPH3wo 食力foodNEXT 你喜歡苦的,還是偏酸的啤酒?你喜歡清爽的,還是麥子味偏重的?往下看,看看哪款才是你的夏日首選! 文|陳雨德 圖片|食力提供 隨著疫情的退燒,大人們的聚會慾望也隨著溫度急速的上升。最近每次進入超商,大賣場琳琅滿目的世界啤酒季總是讓人看的眼花撩亂。面對著高溫的夏日天氣,有哪些適合的啤酒類型值得我們好好享受一番呢?又如果想在夏天沒有溫控的條件下自釀啤酒,哪些類型又是首選呢? 用啤酒沁涼炎炎夏日 淡口味、低濃度是首選 一般來說,適合夏天喝的啤酒風格會偏向風味比較淡、酒精含量也較低的淡啤酒為主。而這樣的啤酒通常易飲性也比較高。換句話說即使是處於冷氣房內的我,可能也無法接受當下給我來一杯濃烈的 English Barleywine(英式大麥酒)或 Imperial Stout(帝國世濤)。最重要的是,理想的夏季啤酒應保持均衡和解渴,最好還能喝很多,哈哈。以下就是我推薦給大家的 5 款夏日啤酒類型喔! Wheat Beers 小麥啤酒 小麥啤酒包含了許多不同的風格,其中超商最常見的是「德式小麥(hefeweizen)」和「比利時小麥(Belgian Witbier)」,這 2 類型都具有低苦味、清爽及淡淡的酸味的特性。德式小麥啤酒中的香蕉、丁香味是我個人最喜歡的,而比利時小麥啤酒的香菜子味道更是一大特色。小麥啤酒的微妙風味跟夏季食品例如海鮮,沙拉類菜餚搭配起來更是一大享受喔!(同場加映:所謂適合女人的調酒,總是甜甜又香香的,我真的很厭煩) 德式小麥啤酒含有香蕉、丁香味。圖片|Buckskin 柏克金 比利時小麥啤酒中香菜子的味道為其一大特色。圖片|Hoegaarden Pilsner 皮爾森啤酒 有「現代工業啤酒之母」稱號的皮爾森啤酒,無疑是長年以來的夏季銷量冠軍。高碳酸含量、細膩的香氣和乾燥的風味使得皮爾森啤酒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啤酒之一;而由全球第一家生產 pilsner 的 Pilsner Urquell 酒廠還依舊生產著,就可以知道這款啤酒早已在啤酒歷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Pilsner Urquell 是全球第一家生產皮爾森啤酒的酒廠。圖片|Pilsner Urquell Saisons 比利時農夫啤酒 大陸稱「賽松」,高度的碳酸化帶有酵母產出的獨特的果香、辛香及酚類的味道。原產於比利時 Hainault 省分,是農夫在閒暇之餘釀造的啤酒,使用的材料也十分多元。是非常傳統比利時農夫飲用的夏季啤酒。(同場加映:「混酒容易醉」這句話你聽過很多次,有沒有想過可能是錯的) 「Saison」是比利時瓦隆區的夏季啤酒專用名稱,這個地區的農村會在冬季釀製,並在夏季飲用。圖片|Brasserie Dupont Gose古斯 起源於德國 Goslar 城鎮附近,由於這個地區是德國金屬及鹽的重要產地,所以在味道上會出現特殊的鹹味。通常這款啤酒帶有檸檬或葡萄柚的香氣, 而鹽與酸完美比例的結合常常讓人食指大動。較低的酒精度和低的啤酒花含量更使得酸啤酒易飲性提高不少。 鹹與酸的完美融合讓「Gose」適合在夏季飲用。圖片|Anderson Valley Brewing Company APA (American pale ale)美式淡愛爾 這是一款淡色、清爽並富有啤酒花香的愛爾啤酒。酒精度介在 4.5% 至 6.2% 之間,相對於 IPA(印度淡愛爾)的高苦度以及爆裂的啤酒花香,美式淡愛爾更適合沒有負擔的社交飲用。搭配炸物及燒烤更是最佳選擇。 APA 味道清爽,適合配上炸物及燒烤。圖片來源|Sierra Nevada Brewing Company 台灣日頭赤炎炎 自釀選擇「比利時農夫啤酒」最合適 在動輒破 30 度的台灣夏日想要自釀啤酒,卻又苦於沒有溫控設備的自釀玩家又該怎麼辦呢? 在這裡跟大家推薦可以耐高溫發酵的啤酒類型,那就是「比利時農夫啤酒(Saison)」。相較於其他愛爾酵母的發酵溫度在 18 至 25 度,比利時農夫啤酒所使用的酵母最高可以高達 32 度,這樣子就算室溫也可以發酵喔! 另外即將引進台灣的挪威耐高溫 Kveik 酵母,更是自釀玩家鶯鶯期盼的酵母殺手。據已經拿到樣品測試的自釀同好表示,這款酵母不但可以在 35 度的高溫發酵,而且發酵速度快,另外即使在這麼高的溫度發酵雜味也並不明顯。很期待在不久的將來看到它在台灣自釀啤酒界產生新的震盪。(你會喜歡:「喝完這杯,我們回家睡覺」台北五間單一酒種主題酒吧,一定有你喜歡的!)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陳雨德專欄】啤酒怎麼「品」?職人4步驟教你如何品飲啤酒! 【陳雨德專欄】精釀啤酒怎麼喝才好喝?讓自釀啤酒大賽冠軍告訴你! 「混酒」容易醉?是真有其事還是其實是你喝太多? June 28, 2020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BPH3wo
爸爸的莫名喊痛,讓我看到他其實需要我的陪伴 https://ift.tt/2CPTJEp 海苔熊 身體和精神的連結,比你想像地來得深刻。因此照顧到患者精神層面的需求,可能可以改善現況。 我爸最近經常叫痛。 經過各種檢查找不出什麼原因,於是我就去問了我的督導,該怎麼辦? 第一個督導跟我說,藥物可以再調整。 第二個督導跟我說,他爺爺也是這個樣子,只能陪伴。 第三個督導跟我說,要不要去做檢查(可是我們什麼檢查都做過了)。 第二個督導跟我講的話尤其廢話,陪伴我還不懂嗎,都已經實習了一年多了,這麼基本的我怎麼可能不會呢? 圖片|作者提供 後來發現,我還真的不會。 我只想要解決問題,解決他不要再繼續說他這裡痛那裡痛,但我並沒有真的想要陪伴他。 直到昨天,我陪我爸去作檢查(沒錯,數不盡的檢查),他躺在一個特別的 fMRI 的機器當中(家屬竟然可以陪同在旁邊),由於需要掃描心臟的部位,所以兩手要舉高,可是這樣他會覺得很痛很不舒服,我就在旁邊一邊陪伴他,一邊握著他的手(此時應該要唱《握你的手》)。這個檢查從頭到尾掃描超過 10 分鐘,所以 10 幾分鐘的時間我都陪在他旁邊,而且還要做兩次。這段時間,我沒有辦法做任何事情,就只是陪著他,專心的陪著他然後把手給握好。 他當然還是一直說很痛很痛,希望趕快結束,但我就一直安撫他。看起來很沒有效率的做法,就這樣持續了 13 分鐘,而且做了兩次。 我把一整天的個案都排開,就為了這兩個 13 分鐘(謝謝各位個案大大的體諒)。 然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他突然開口跟我說:「大寶,爸爸覺得你進步很多。」我眼淚都要噴出來了,但是當下我還要裝作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說「喔」。 這個時候我才知道,原來陪伴的力量這麼大,只是陪在旁邊,同理他的感覺,就算什麼都沒有做,什麼事情都沒有改變,疼痛依然持續,抱怨依然沒有停止,還是可以喚起一些連結,還是可以把那些疏離的、遙遠的、區隔的彼此,帶到這個當下,真真切切地,珍惜相處的片刻。(同場加映:「不做什麼,陪著就行」20 個讓你找回勇氣的故事) 陪伴了個案這麼久,古時候督導二就跟我說,陪伴的重要性很強大,不要小看陪伴的力量,但我總是不懂。教會我的竟然不是實習,而是我爸。 疼痛與陪伴的修煉 面對莫名疼痛有各種不同的解釋,通常長輩會不斷地抱怨,抱怨他身體各個部位的疼痛,但是透過各種檢查都找不出原因來,這個我們在診斷上有可能是疼痛疾患(Pain disorder,又叫做somatoform pain,軀體/身體化症狀)[1],值得是一種找不出病因以及物理上面的損傷,但患者荏苒感到疼痛的心理疾病,通常更憂鬱、焦慮、以及一些複雜的情緒機制有關。一個整合了大量的後設研究分析顯示,抗憂鬱藥(anti-depression)有顯著的效果(整體來說平均的效果量是.48),但也有研究發現效果量是0的(翻譯蒟蒻:就是吃抗憂鬱藥物無效,仍然感到疼痛的患者)。目前對於這種疾病的原因我們所知甚少,只知道大概和下面兩個因素有關[2]: 遺傳與發展的效果:早期經驗與遺傳易感性相互作用,影響了該共享系統的發展以及有效調節該系統的能力。 嬰幼兒之間的人際關係調節對於這些大腦迴路的最佳發育至關重要。 早年的人際互動:因此,在嬰兒期,兒童期和青春期,這種共享神經系統的異常發育可能最終導致對身體和社交疼痛以及成年後對其調節的問題的敏感性增加。(推薦閱讀:對環境敏銳、容易感到受傷:兩則故事更了解高敏感「蘭花型」孩子) 看起來好像是一籌莫展的一種疾病,但其實在另外一個研究當中漏出曙光。這項研究收集了明尼蘇達人格測驗以及疼痛疾患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3]: 軀體化症狀和拒絕防禦機制是樣品的特徵。 (翻譯蒟蒻:透過壓抑一些情緒,或者是一些心理上的防衛機轉,讓當事人感受不到情緒,但是這些情緒卻展現在身體上面,變成一種疼痛。所以你問這些長輩們是不是覺得焦慮憂鬱心情不好,他們都會說沒有,可是他們會說他們全身都在莫名的疼痛) 通常在「過分滋養」的人際關係當中(翻譯蒟蒻:當患者感到不舒服或者是疼痛的時候,就會有人安撫他,久了之後,他就學會使用喊痛來尋求安撫) 在修訂的症狀檢查表 90(SCL-90-R)中,軀體化症狀與憂鬱和焦慮是最高的。 事實上,也有研究顯示這樣的疼痛是和身心的壓力有關,然而如果身邊有比較好的「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翻譯蒟蒻:工具性的、具體有用的,或者是情緒性的、單純在現場的陪伴),患者會覺得比較舒服[3]。 總結一下前面所說的 身體化的疼痛通常和神經以及心理的症狀有關,也與身邊是否有人給社會支持有關。 抗憂鬱的藥物治療是有效的,而且效果不錯,不過仍然有一些人就顯現出沒有太多的幫忙。所以這也意味著除了藥物之外,我們可能需要其他的介入。 患者可能跟照顧者形成一種共生關係,患者不斷提出自己的疼痛,然後照顧者就會去照顧他,之後,患者就學會要透過喊痛,來得到一段關係當中的愛。 既然研究顯示社會支持是其中一個患者變成人之後,還可以調整的因素,所以陪伴就變得很重要了,因為如果是專心而且良好的陪伴,那麼患者就不需要用這麼防衛的方式來顯現出他的需求;可是如果陪伴者總是顯現出不耐煩的樣子(這也無可厚非,照顧一個病人是很辛苦的),那麼很有可能就會變成「負面安撫」,比方說,照顧者可能會講:「我叫你吃藥你就是不吃藥,難怪才會痛啊!」(然後一邊去拿藥來餵給患者吃),患者雖然獲得了暫時的被照顧,但是他卻沒有獲得他真正想要的,就是愛。照顧者只是想要解決眼前的麻煩,讓他閉嘴。 發現了嗎,陪伴真的是一場非常漫長的修煉。你要能夠真心陪伴一個人,要花的不只是時間和精神,還要用你的心。當然,如果你覺得自己狀況已經很不好了,那麼很有可能還要找其他的幫手,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去扛這個責任。(推薦閱讀:張曼娟專文|沒做過照顧者,所有指責都是置身事外) 不要小看陪伴的力量 「大寶,謝謝你今天陪爸爸來檢查。」他搖搖晃晃地走回他每天固定做的位子上,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一種覺得很心酸的感覺,曾經他是那麼的意氣風發、那麼的兇猛;我曾經那麼害怕他,害怕他生氣、害怕他突然打開我房間的窗戶,但現在面前這個孱弱衰老的他,卻讓我卻有一種很疼惜的感覺。(雖然很後面我才發現這個疼惜也是在疼惜我自己)。 我沒有抱他,但是就是靠在他的肩膀上。這是第一次我靠在我爸的肩膀上,感覺好生硬,但又很熟悉。 如果你的生命當中,也有一些人,一天到晚喊痛,那麼或許重要的,並不是解決他們的痛,而是最簡單也看起來最沒有用的陪伴。 不要小看陪伴的力量,如果你能夠全心全意的陪伴,這個小小的動作,會把你們彼此都點亮。 參考文獻: [1]Fishbain, D. A., Cutler, R. B., Rosomoff, H. L., & Rosomoff, R. S. (1998). Do antidepressants have an analgesic effect in psychogenic pain and somatoform pain disorder? A meta-analysi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0(4), 503-509. [2]Landa, A., Peterson, B. S., & Fallon, B. A. (2012). Somatoform pain: a developmental theory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review. Psychosomatic Medicine, 74(7), 717. [3]Monsen, K., & Havik, O. E. (2001).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nd bodily conditions in patients with pain disorder associated with psychological factors.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74(2), 183-195. [3]蔡秀美, & 陳彰惠. (1997). 凖父親的身體化症狀, 壓力與社會支持. 護理研究, 5(5), 439-451. June 27,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CPTJEp
上海觀察日記|不能曝光的戀愛,都是耍流氓 https://ift.tt/3eHwAC6 荔枝小姐 說不想公開戀情的男友,其實還有另外一個交往對象,甚至最後和另外一個人結婚⋯⋯。無法坦誠的戀情,你應該多加警惕。 人生很長,女孩們這輩子難免會鬼遮眼愛上幾個渣男。 若宇宙待妳不錯,沒讓妳遭逢重大戀愛事故,那麼身邊的姊妹總有人逃不過,在愛裡跌得渾身是傷。 說起在上海工作的這幾年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渣男離奇事件,當屬這個故事。 不能曝光的戀愛,都是耍流氓 當時我的公司有位上海的人資妹妹可以說是人見人愛,記得她的眼睛圓圓亮亮,聲音有點嗲,個性溫柔又乖巧,很愛笑。男性同事們肯定不會放過這麼可愛的女孩,大家動不動就去試探人資妹妹、各種撩各種約,但人資妹妹總是婉轉地拒絕,給大家碰了軟釘子。 後來才知道原來人資妹妹早就有交往的對象,男友是公司另外一個事業群的台籍特助,對方特別交代她職場戀情傳開了不太好,所以兩個人愛得低調。 當然人資妹妹還是忍不住跟要好的同事提起這事,年輕女孩的熱戀,總是很想跟全世界宣示妳的快樂,我完全能理解。(推薦閱讀:【一個人的派對】渣滓還是寶貝?各有偏愛,也各有公論) 圖片|來源 偶爾會在網路上看到人資妹妹在好友圈貼文說她出門玩耍,照片裡的她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但掌鏡人始終是個謎。 不過,身為一個在戀愛之路上暴衝翻車多次的過來人,我深深相信:所有被刻意要求不能曝光的戀愛,案情可能並不單純。 等等,新娘怎麼不是她? 有一年十一長假,聽其他事業群的朋友提起那位台籍特助,說他最近回台灣舉辦婚禮了,我聽到的當下很為人資妹妹開心,天大的喜事怎麼公司都沒人知道? 接下來的故事發展相信你已經猜到了,新娘不是人資妹妹。我把特助的婚禮照片放大看了好幾次,新娘長相也很甜美,但確實不是人資妹妹,OK 戀愛事故現場無誤了。 通常人設只要出現了破口,崩壞速度總是比想像的還快。 打聽之後才知道這位特助在上海其實不只有人資妹妹這個女友,同時還有其他女友在身旁,多個項目同步進行,簡直是項目管理大師。 雖然事業群之間沒有太多業務來往,但結婚的消息最終還是傳到了人資妹妹的耳裡,人資妹妹第一時間當然不可置信,還傻傻地把婚禮照片發給特助質問他,但特助狡辯他是去參加別人的婚禮,新郎不是他。 奉勸天下負心漢,證據確鑿被抓包的時候就不要再歹戲拖棚,搞到這種地步實在不好看。欸,何不就直率認錯,也許還能挽回一點聲譽呢? 比疼愛更重要的事情,是誠實 經歷了慘痛的劈腿事件之後,這幾年人資妹妹已成為幸福人妻,時常在網路上發表她跟老公、小孩的溫馨合照。風風雨雨都過去了,人資妹妹的戀愛冒險故事邁入新的里程,為她開心。 渣男使女孩長大,那些殺不死妳的戀愛事故,都能讓妳更懂得珍惜往後每段真誠的關係。 畢竟妳深知戀愛除了疼愛,還有個更重要的前提,叫做誠實。(同場加映:需要用放大鏡來尋找的愛情,不是太渺小,就是根本不存在) 作者資訊: 荔枝小姐,2013 年台大 MBA 畢業後獨自來到上海工作,見證各種光怪陸離的事件。始終覺得東方明珠塔長得很像一串貢丸,看著看著,就想家了。FB:《荔枝小姐在上海》/Podcast:《荔枝小酒館》 June 27, 2020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HwAC6
逃離城市的最佳路徑!五間陽明山的愜意咖啡廳 https://ift.tt/2Vnx6NQ Bella.tw儂儂 陽明山除了海芋,到擎天崗和牛牛合照之外,你知道還有什麼地方可以去嗎? 你喝咖啡的地方曾經是美軍宿舍!暫離市井的喧囂,坐車上陽明山是不少人週末時光的必行散策,一年四季從賞櫻、賞楓到採海芋等等,走訪古道、國家公園,或是在擎天崗拍張美美的雲霧照,陽明山似乎有賞不完的美景和繁花盛開,也有許多美食躲在這些風景裡頭,今天就獻上這五家隱藏版的咖啡廳,為下一次的愉快假期準備。 URS 27M 郊山食間 圖片|來源 位於山仔后地區的老舍咖啡廳,是著名的美軍宿舍,斑駁褪色的老牆超適合拍照,手沖的咖啡香圍繞在老居,往旁邊走還有不定期更換展藝品的擺設,享用完咖啡、戚風蛋糕正好伸懶腰,起來逛一逛這老屋的文藝復興吧。(你會喜歡:在這裡虛度的時光,都很值得:花蓮六間質感咖啡廳盤點)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凱旋路27號 電話:02-2861-8178 營業時間:11:30-17:00(每週二、三公休) 白房子 說到這間白房子文化大學的學生都很有反應,古典風格的老家具襯托氣氛優雅,窗外枝葉綠林山影交疊,蔓延的綠意與室內的白讓人身心能處在一種放鬆的節奏,來這不能錯過這裡的牛排、義大利麵、還有豬腳料理,如果都到這佇留了,別忘了在曾經的美軍宿舍裡,享用一頓豐盛的餐點吧。(同場加映:吃貨必知!精選捷運中山站六間特色餐廳) 地址:台北市愛富二街厚生巷2號 電話:02 2861 1777 營業時間:10:00-20:30 有明心 Coffee Rosters 老闆娘說:「只要有一顆明亮的心,看什麼都會順心。」 圖片|來源 因而這家透白的玻璃咖啡屋,就叫「有明心」,明亮的心大概也有明白自心之意,迷惘也要上山走走看看遠闊的群山,喝杯咖啡或者好好看本想看的書,一切就能豁然明心。 圖片|來源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格致路38號 電話:02 2861 8888 營業時間:11:00-22:00 Cine Café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老電影風格的咖啡廳,讓人很有走入 70 年末的歲月氛圍,店裡的一景一物都很有懷舊感,如用「錄影帶」盒子包裝的菜單,帶來一道又一道的道地美式餐點,店裡還有上世紀末電影才看得到的老式壁爐、錄音帶,甚至電影工作的導演椅都搬來。不知道是不是時代越新,對於這種復古情懷就會越來越溺愛呢。 圖片|來源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陽明山陽明里長春街12號(美軍宿舍區) 電話:02 2862 1999 營業時間:11:00-18:00 BY33 美軍俱樂部 圖片|來源 紅磚砌成的這個新景觀餐廳,將工業風與鄉村風格混搭在一起,讓人驚豔的有庭園小水池偶然倒映漫天紅暈的流雲晚霞。 還有改建舊有的泳池另搭起的酒吧檯,恐怕這世界上還找不到第二個吧~平日還有限定的時段可以免費開放參觀,聽著店內的放著 Frank Sinatr a的「New York New York」,舌尖也與夜晚、美食共譜華美黃金年代。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凱旋路49號 電話:02 2861 8282 時間:11:00-20:00 【本文由Bella.tw儂儂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你以為只有陽明山?熱搜「全台7個必拍芒草秘境」秋天厭世很合理,你的IG版面該換季節了! 絕美Apple store!玻璃立體方塊還不夠加入華麗噴泉,見證時尚之都米蘭「藝術與科技」的融合 Chloé全新包款IG大洗版,曾之喬、莫莉、王淨...撞包也要搶著揹 June 27, 2020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Vnx6NQ
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
家庭親密感測驗:你知道孩子最要好的朋友是誰嗎? https://ift.tt/3g0VEEg 時報文化 你覺得自己對於孩子的了解有多少呢?讓孩子感覺到愛,關鍵在於生活參與的多寡。一次「家長小測驗」經驗分享,一起聊聊你和孩子間的親密感。 圖片|來源 文|小熊媽 父母的隨堂測驗 你知道孩子最好的同學叫什麼名字嗎? 你知道孩子最喜歡什麼顏色、愛吃什麼食物嗎? 能否回答出這些問題,顯示你是否有充分參與孩子的生活。 記得我參加小熊第一次國中的班親會前,他特別要我背一張小紙片。做什麼呢?我問道,他也說不知道。 到了會場,來的人不如上學期多,可能是下學期家長都比較了解學生狀況了,出席的家長大約十幾人而已。小熊的導師向我們說明這學期的重要行事,以及班會的收支狀況,然後就說:「那麼,各位家長都知道吧?要開始考試了喔!」 有人笑了,說已經有準備了。但也有人有些驚慌,不知道怎麼回事。老師把紙片發下去,要我們填寫關於自己孩子的資料,題目如下圖。 老師還規定:如果家長全答對,孩子可以加五點集點。 考試結束, 小熊的導師要我們把紙片交給她, 然後問:「 大家知道我為何要做這測驗嗎?」有人搖頭,有人笑而不答。 老師繼續說:「每天,孩子聯絡簿上都有小日記,大家都有仔細看嗎?」我點點頭,但也有人搖搖頭。 老師說:「小日記就是孩子的眼睛,每天,他們看到什麼,就記下什麼。有的孩子很善於表達,有的還結結巴巴。但是,這些我都希望父母能仔細去看看。 小測驗,也是希望大家知道自己的孩子多高了?現在的好朋友是誰?心情不好想做什麼?……有人說孩子不愛與自己說話,其實,要先去主動了解他、平時多關懷。沒有一開始就冰凍的親子關係。」 這位導師雖年輕,卻點出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記得洪蘭曾說:「孩子行為的好壞不是你管的鬆或嚴,而是你有花多少時間在他身上、有沒有參與他的生活。」(推薦閱讀:「記得同學的名字、說話時看著我的眼睛」能讓孩子永遠記得自己被愛的 30 件小事) 很感謝小熊的導師,讓我更了解小熊一些的事情。當天,小熊在測驗上「指定好友」的母親,也主動來找我,我們談了兩個孩子的狀況、互相留下聯絡的方式。 這也是我當父母十多年來,第一次遇到老師給父母的隨堂測驗,獲益良多。 第二次遇到父母隨堂測驗,是老三小小熊的導師出的,而且是用美術的方式測驗。 在他小學二年級上學期的班親會,一到教室,老師請家長找自己孩子的位置,辨識的方式 ,就是桌上擺著孩子畫爸爸或媽媽的畫像。所以,如果平常沒有觀察孩子的畫風,是很難看出來,哪一張塗鴉就是自己。 還有第二個線索, 桌子上放著另一張紙,上面寫的是孩子喜歡的顏色、孩子喜歡吃的東西,以及孩子好朋友的名字。如果看不出來之前的自畫像,那總該知道孩子喜歡的顏色,或是愛吃的東西吧?或是也會知道孩子的好朋友是哪一位。 但是有一位父親,真的就找不到。因為工作忙碌,他很少去跟孩子聊天,更別說知道孩子好朋友的名字了。只見他在教室裡團團轉了半天,怎麼看就是不知道哪個是孩子的座位,表情頗為尷尬,最後還是老師幫他打圓場,提示他孩子喜歡吃什麼食物,他才找到。(延伸閱讀:所有關係都需要「刻意練習」:每天做這 10 件事,讓親子間快速增溫) 常常有人抱怨,孩子到了青春期,不但個性叛逆,什麼話什麼事情都不跟爸媽講!其實「信任」的關係,應該要從小就建立,在孩子小時候如果父母願意多陪他聊聊天,長大後就不會遇到一面高牆被擋在外面了。 有一句話說得好:「你的時間在哪裡,你的成就就在哪裡。」 每天盡量抽空陪陪孩子, 長大以後他就不太會拒你於千里之外了。 想想看,如果哪天你家孩子的導師,也突然發下這張小測驗卷,你能答對幾題呢?(延伸閱讀:教養現場:你要的是孩子快樂,還是孩子服從?) 【回家吧 2020 育兒大調查】 親愛的爸媽們,在育兒路上,一切都好嗎?你感覺到自己最需要哪些幫助?以及你的隊友,是最給力的後盾嗎? 今年是回家吧上線第二年,在 2019 年,我們與婦權基金會聯手推廣爸爸育兒展活動,也開啟了父職參與的討論。而在今年,我們更進一步和婦權基金會、城男舊事推出問卷調查,希望能透過更多的了解,找到更快樂的家。 這是一份提供給雙親的問卷,我們想了解育有一子以上的爸爸或媽媽們,在照顧小嬰兒時,內心最常見的心情、實際生活的狀態,以及想解決的各種困難等。請幫我們花 5~10 分鐘左右時間填答 >> https://womany.net/s/y4oy7fc 接下來,我們也會根據問卷結果,做更多親職社群的規劃,想支持與陪伴每一個你們:) 本文摘自《你的管教,能讓孩子成為更好的大人》,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你的管教,能讓孩子成為更好的大人》 June 27, 2020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0VEEg
分手後的三階段:反芻情緒很痛苦,卻也有意義 https://ift.tt/2Vntyem 貓心—龔佑霖 其實,你不用勉強自己這麼快地放下過去。困在過去的回憶中落淚,也是一種療癒的過程。 心一跳 愛就開始煎熬/每一分 每一秒/火在燒 燒成灰有多好/叫思念 不要吵/我相信我已經快要/快要把你忘掉/跟寂寞 再和好/我相信我已經快要/是真的我快要/快要可以微笑 去面對/下一個 擁抱——李佳薇〈煎熬〉 所有經歷失戀的人,都會經歷一段極為痛苦的時期,確實就如煎熬這首歌的歌詞所寫到的「火在燒 燒成灰有多好」,事實上,失戀的人,他們的大腦痛覺區,確實會感覺到如被滾燙咖啡燙到一般的痛覺[1],在心中翻騰著。 但是,奇妙的是,如果失戀是一件那麼痛苦的事情,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會被設計成(或演化成)對於失戀要如此地煎熬呢?為什麼不能立刻去面對下一段感情? 分手後的三階段:反芻情緒是必然之路 事實上,這和依附系統也是有關係的。鮑比在他的三本依附系列的最後一本《loss》中便提到,分手後,我們必須經歷過三個階段,才能完全地與前任脫離依附關係[2]: 抗議(protest):這是一個會不斷煎熬於失戀痛苦的階段,時而要自己不要再想對方,時而又痛恨自己對對方淚流滿面,或許會不斷地問著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會被甩掉?是失戀之後會出現的第一個階段。 絕望與難過(despair and sadness):開始認知到要回到關係裡,似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於是慢慢哀悼、放下前一段感情,已經不像分手後不斷地抗議、想把關係挽回了,到這個階段,人們會開始慢慢承認自己不可能回到關係當中了。 重整(reorganization)與脫離(detachment):到了這個階段,開始可以脫離與前任的依附,開始可以微笑去面對下一個擁抱,或是重新回到一個人生活。 正因為我們和前任分手之後,必須要經歷一段切斷依附羈絆的過程,所以我們才會需要經歷分手後的痛苦。其實在這裡,我們也可以看見,在抗議階段的人,會經歷到比較多反芻(rumination)的情緒,在第二階段的人,則會經歷到比較多移轉(distraction)的情形。(延伸閱讀:「我以為我放下前任了」為什麼要結束一段關係這麼難?) 關於反芻與移轉,最早是由 Nolen-Hoeksema 在 1991 年所提出來的概念——反應型態理論(Response Style Theory)[3],他在這個理論當中,將憂鬱分成兩類:「反芻」與「移轉」。所謂的反芻指的是,一個人不斷地將情緒與思緒都集中於憂鬱情緒及造成憂鬱的原因當中。如果套用到抗議階段的話,那就是這個失戀者,會不斷地去糾結「為什麼是我被分手?」「這段感情要是怎麼樣的話,應該還可以走得下去啊。」等等的思緒。 但 Nolen-Hoeksema 發現,有一些人面對憂鬱情緒的時候,其實是能夠輕易地透過移轉的策略,將焦點轉移到中性或快樂的情緒上,思考其他的事情,不再陷入憂鬱當中,因而能夠脫離憂鬱。 但是,到底要怎麼順利走過第一階段的反芻,慢慢走向轉移呢?Nolen-Hoeksema 並沒有說得很清楚。而且,有一個迷思是這樣的:「分手之後少反芻、很快地好起來,才是比較好的狀況。」但這個迷思顯然是錯誤的。事實上,逃避依附的人在分手後看似很少反芻,其實他們是把負面情緒壓抑(Depressing)到了潛意識當中,有些研究便發現,逃避依附在分手之後,很可能會不斷地自我責備(self-blame)[4],甚至出現酒精或藥物濫用的情形[引自5],由此可以推測,逃避依附並非很快地能夠移轉情緒,而是比較能壓抑情緒罷了。 為什麼要反芻?反芻也有其正面意義 但是,我們還是未能解開謎底:到底,反芻對於從分手中好起來,究竟有什麼好處呢?國內學者涂珮瓊與許文耀,便對此做出了研究。他們發現,反芻可以分成「對負向情緒強度的影響」和「對負向情緒持續時間的影響」[6],如果再細分、將國內這篇研究和 Nolen-Hoeksema 做結合,其實能把反芻分成三類: 功能性反芻:從失戀當中找尋能夠幫助自己走出失戀的資源,透過找尋朋友、運動、健康飲食、正常時間睡眠、看心理醫生、找心理師等等。 情緒焦點反芻:就是傳統上的反芻,反覆思考分手的原因,卡在情緒當中出不來。(你會喜歡:角子專文|你不必變得更好,才值得被愛) 意義找尋反芻: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法蘭克說,找尋人生的意義是經歷過事件之後,最重要的結果。一個人可以從失戀之中,慢慢找出這段戀情對自己的意義。事實上,國內學者王慶福與王郁茗,便將找出分手後,這段感情帶給自己的意義,作為分手後調適良好的指標之一[7]。 前面提到了,鮑比認為要經歷依附連結的斷裂,必須經過三個步驟。而前面也提到了,逃避依附在分手後,能夠透過壓抑的方式,快速走過前兩階段,在這裡順帶一提,安全依附也能依序走過分手的階段,讓自己慢慢地好起來。但是焦慮依附呢?有一份研究指出[5],焦慮依附的人,會不斷地在第一階段跟第二階段中來回徘徊,一直無法好起來,他們的療傷期比別人久,而且有可能會經歷比較多的籃板球式戀愛(Rebound),透過一個又一個暫時的依靠來止痛。在外人眼裡,焦慮依附者看似很花心,甚至會被貼上渣男和香爐之類的負面標籤,但事實上,焦慮依附在經過長時間的痛苦之後,他們反而能夠從失戀裡面有所收穫,從失戀裡面找到意義感,而且還顯著地比安全依附更能為失戀找到意義。 圖片|來源 分手還是很苦,那到底該怎麼辦? 可是說了這麼多,分手還是很痛苦啊!尤其是焦慮依附,要經過一兩年的時間才能找到意義感,在中間不斷換伴侶、炮友的過程中更是讓人折磨不已,那到底該怎麼辦呢? 這時候,功能性反芻就來得很重要了。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一直是人們在遭遇苦難的時候,最能夠帶給彼此療傷的良藥。但是,在尋找社會支持時,我們也必須得慎選對象,要找到那些可以帶給你「適時出現」、「敏感覺察」、「給予支持」的人,如此一來,才能帶給自己安全感與連結感,否則的話,你都已經這麼難過了,旁邊的人又叫你不要想那麼多、那個人那麼渣、你值得更好的,就算說的話是事實,也無法和你的情緒同步,因為你的情緒正陷入低潮當中,他卻沒辦法同樣坐在泥濘當中陪伴你,反而不斷地給建議、講正向的話,這樣的支持不但無效,反而還會讓人聽了很生氣。因此,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傾聽者,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另外,止觀靜坐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但什麼是止觀呢?為我撰寫新書推薦序的林以正老師是這麼說的: 止觀涉及的其實是兩種歷程:「止」,和「觀」。 首先是「止」,關於止這件事情,我曾經請教過洪仲清老師,他跟我說,可以去外面散步,他很喜歡散步,看看天上的雲如何變化、看看樹枝的葉片如何擺動,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 當我們遭逢重大的負面情緒時,要停下來不反芻,或是往正面想,其實是很困難的;但是,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慢慢地讓自己慢下來,先不要想著未來會不會復合、下一任伴侶在哪裡、自己在感情裡做錯了什麼,儘管很難,但這個時候,需要的是去接觸自己的情緒,或許「心理位移書寫」就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式,打球運動、畫纏繞畫,讓自己專注在當下的身體感覺,也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式。 等到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的負面情緒沒有那麼大了,再進到「觀」的裡面,讓我們透過前面提到的移轉或是找尋意義反芻,用不同的角度來看整個戀愛到失戀的過程,也許找心理師、信任的人陪伴自己聊這個歷程,也許你覺得不談也沒有關係,我某一任心理師便曾說過,「人生當中有很多課題,我們不可能處理所有的課題。」正因為人的生命有其有限性,或許不再談論它,就這樣往前走,對某些人來說也是一種走出傷痛的方法。 走出失戀,沒有一定的模式,也沒有一定的時間,也沒有人規定好起來了才能交下一任,也沒有人規定不能找暫時的男朋友。有一次,我的心理師就叫我喝點酒吧,我說「失戀喝酒好嗎?」他便告訴我,我就是道德觀太重了,喝一點酒跟藉酒消愁是不一樣的,偶爾讓自己放肆一下也無妨。 是阿,這世界上的感情沒有對錯,分手了會受傷、會難過、會有罪惡感,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在這些創傷之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延伸閱讀: 1.Naomi I. Eisenberger and Matthew D. Lieberman(2004)Why rejection hurts: a common neural alarm system for physical and social pain.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Vol.8 No.7 2.Bowlby J (1980)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3: Loss. New York: Basic Books. 3.Nolen-Hoeksema, S. (1991). Response to depression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duration of depressive episode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0, 569-582. 4.Davis D, Shaver PR, Vernon ML (2003) Physic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reactions to breaking up: The roles of gender, age, environmental involvement, and attachment style. Pers Soc Psychol Bull 29: 971–884. 5.Marshall T. C., Bejanyan K., Ferenczi N. (2013). Attachment styles and personal growth following romantic breakup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distress, rumination, and tendency to rebound. PLoS ONE, 8, e75161. 6.涂珮瓊、許文耀(2008)。反芻的多向度對大學生負向情緒變化之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0,271-287。 7.王慶福、王郁茗(2007)。分手的認知及調適之評量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0, 205-233 頁。 June 26, 2020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Vntyem
家庭教養學:什麼都要正能量,其實很恐怖 https://ift.tt/3i2Jfl5 哈理斯 │ Harris 給予孩子不虞匱乏的生活,精神、物質上服侍地服服貼,會讓孩子長大後容易受挫? 我之前花了六篇文章,探討從出生到青壯期的六個階段,因著「負向」的家庭教養以及學校環境的人際互動,所造成的性格問題,而這種心理-社會的發展任務的長期失敗被累積下去的結果,則被稱作「發展不良」(malignancy): 生命第一年:不信任感→人際退縮(withdrawal) 第二、三年:羞愧與懷疑→強迫(compulsive) 第三~五年:罪惡感→抑制(inhibition) 上述三個階段,主要是以家庭教養的影響力為大,因為在正式上學之前,小孩子的精神重心就是父母(當然,如果有手足也計入)。他的環境、社區、關係就是由家人所組成(今天的文章先把重點放在這三個階段)。 不過,我們很少留意「正向」也可能造成的問題!強調信任、放任自主、凡事鼓勵⋯⋯乍看起來,是今天教養論調中的理所當然,但問題就在於「過於正向」。事實上,由「過於正向」造成的人格及人際問題,往往要長大成人以後——一般在青春期階段,問題便漸見明顯——才會有深切的感受與體會。心理學上,Erikson 稱為「適應不良」(maladaptive)[1];若我用一聲吶喊來表達這種適應不良,便是:「世界才不是父母小時候說的那樣!」(推薦閱讀:專訪厭世姬:心靈雞湯式的正能量,反而是另一種消極) 「不會懷疑別人的人」只會讓自己蒙在鼓裡 你會不會發現自己常常因相信他人而受騙?或者即使受傷多少遍,你還是天真的抱持「信任他人」的美德?然而,你也會事後疑惑,為何別人這麼聰明?為何自己都看不到事情原委? 這裡可能存在一個因「全然信任」所導致對現實的「感覺扭曲(sensory distortion)」,在學理上一般與環境-母親(environment-mother)有關。 我們不妨以經典日本動畫《庫洛魔法使》來思考。主角木之本櫻(小櫻)的母親天宮撫子,在她三歲時便離世。雖然小櫻因為當時還太小,對母親毫無印象,她卻深信母親是十分疼愛自己的(當然按劇情,我們也會認同),然而,問題在於這份「全然信任」是由大量的想像而構成,小櫻失去了在生活與經驗中去驗證、修正、發現母親可能「不是完美」的成份——如此,她便無法學懂懷疑的能力——再加上父親藤隆與哥哥桃矢無微不至的呵護,小櫻的家庭提供了「全然信任」的性格特質。 只可惜,喜愛《庫洛魔法使》的粉絲也不得不承認,小櫻對他人的「信任」,這份「美德」常常只是一種「單純(蠢)」,而且她無法發現這是一個問題:(1)從山崎同學每次編作的假故事總是能騙到小櫻、(2)擁有魔力的觀月歌帆老師出現的第一天,小狼便提醒小櫻要多加注意,但她只相信觀月老師給她的「首次好印象」、到(3)暗地裡給予小櫻考驗的柊澤艾利歐,曾在第 55 集藉由替身去跟小櫻說:「妳是笨蛋,而且是超笨那種(才會無法察覺)!」,以及在第 65 集直言:「(小櫻一定不會發現),因為她根本是一位不會懷疑別人的人。」(推薦閱讀:衝動、天真又好騙?火象星座,真的有所謂「笨點」嗎) 小櫻總是全然對人信任,毫不懷疑他人有立心不良的意圖,使得她在最新的《透明牌篇》中,亦毫不覺察「小櫻牌」會變成透明其實是小狼暗地裡的傑作,或新同學詩之本秋穗及她的執事海渡一步步帶給自己的危機。 可以設想,如果小櫻無法在春青期,從現實的互動中學會懷疑、適度信任的能力,她日後投身社會、少了總是呵護她的家人與朋友,便會在人際關係中碰壁,在那些別人眼中清楚不過的事情,繼續獨個兒蒙在鼓裡。 不少人的問題其實跟小櫻類似,因為若無法修正環境-母親「不是完美」的部份,就多少會出現程度不同的人格障礙——也就是,母親過於完美,所以我只應該聽她的——人們的信心,來自依賴與不懷疑某個權威所提供的既存事實,這使得受騙一事變得容易。 圖片|來源 「連我爸爸都沒打過我!」別人一定要滿足我? 小時候,我們很需要尤關「支配感」的自主。如果能夠「抓住-得到」,便相對能夠「放手-放下」,繼而啟動對環境的初步探索,在心理上則是得到初步的自由意志。如此,今天有一種父母教養主張便是扭轉過去打罵與放養的方式,改為全然地滿足小孩的各種需要,對他們千依百順,給予一切所欲望的。然而,在這種甚麼都能得到,同時代表甚麼都可以拋棄,而且父母都只聽命於小孩的背景下: 這往往存在一個因「過度自主」所導致對行動的「浮躁衝動(impulsivity)」,所以它一般與環境-父母(environment-parents)的教養有關。 好比一位在富裕家庭長大的男士,從小甚麼遊戲機、手機、跟朋友外出吃飯或夜唱的錢,父母都全力滿足——他認為他做甚麼都可以,他是王子!在國中逐漸經驗到青春期的衝動時,他居然在課堂上直接掏出陰莖手淫,後來更鼓勵其他男生一起加入手淫比賽,嚇得女同學和老師連番尖叫,而他彷彿還不知道問題在哪(Erikson 認為浮躁衝動往往帶有一種「不知羞恥」的特質)。直到某一天他的父母發覺事態嚴重,不應該如此「寵容」他之際,他便以離家作為威脅,要求父母繼續提供金錢的滿足。 有王子當然也有公主,這些女生在童年也許只是一位集萬千寵愛於身的平凡、單純小孩,她總是被父母(更常是父親)視為掌上明珠。直到長大以後,她們對關係的要求亦是如此順理成章:「這個我要得到、我想要那個包、明天準時接我下班」。可以設想,這就是為甚麼當她們在關係中受挫、被指正錯誤時,我們耳邊會有一句經典的臺詞「連我爸爸都沒罵過/打過我!」出現。 這種被「過度自主」所養成的「自大」跟能力不一定有關——只是人們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想要的事一定能夠得到——卻是跟「特權」有關:別人應該要滿足我!別人一定要給我想要的、使我高興! 這些想法是「王子病/公主病」的心理現實,但它也僅僅是心理的現實。臨床上發現,這種被自戀籠罩的個性,會使得他們無法了解自己在關係中也有一半的責任。即使看到錯誤,也彷彿因為某種特權,而沒有認錯的可能。(推薦閱讀:阿德勒的正向教養學:該如何知道,孩子是否被我寵壞?) 「都是你的錯!」把事情當作理所當然 當小孩再大一點,從積極地探索世界所獲得的「主動」,並從中找到行動的「目的」,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這心理成就往往由整個家庭氛圍(family-environment)所支撐、容許、默許,好比孩子對某一個父母表達的佔有及競爭,是無礙、修飾、還是受到責斥?一旦沒有界線,任何小孩的「主動」都得到實現,那麼: 父母可能只是讓小孩充滿「過份主動」而漸漸發展成「冷酷無情(ruthlessness)」。 從字面上理解,我們可以說這個小孩為求達到目的,不理會別人感受、不顧及人情世故、不把他人放在眼內⋯⋯不過,在更深層次去看「無情」,其實代表人們潛意識中認定母親「理所當然」要為自己的錯負責、要承受自己的脾氣與情緒、要遷就自己的要求與慾望。 為何是母親?因為母親一般是那位與小孩有心理上的融合、給予無限注視、無條件承受小孩的生理不滿(飢餓、屎尿、生病)及心理不滿(脾氣、反抗、恨意)的人。而當這個家庭一再默許小孩的「過份主動」,即母親總是被他獨佔時,他便無法學會把母親視為另一個獨立個體,也無法把父親納入生命之中,甚至不屑父親的地位——因為父親一般是站在嚴禁與規條的頒布位置,以及應該是獨有母親的那位。 因此,Winnicott 才說,要緩解「冷酷無情」,小孩必須漸漸認清母親是作為另一個人類,認清家庭中有父親的位置,認清自身佔有慾的情感衝突,從而找到成長的新方向(伊底帕斯情結的解決)[3]。可以說,由於無法「過份主動」,小孩子多少要有一點「健康的自卑感」,它代表人要放下自己的全能,要接納他人作為有別於自己、有獨立意志的個人,學會在達成目的之下,發展情感的互動、顧及彼此。 我想到,當張宇在〈月亮惹的禍〉中一再重覆戀人關係中的「都是你的錯!」之際,在潛意識的層面,那接著唱的「輕易愛上我,讓我不知不覺滿足被愛的虛榮」和「你對人的寵,是一種誘惑」所指涉的女人,怎可能不根植於從生命之初就注視、溺愛與寵愛的母親。 結語:過度正向的恐佈 為了迴避負面,我們可能一味走反方向「甚麼都要正向、正能量!」,卻導致一種日常生活上的「適應不良」。即小時候,父母都教我要對人(其實只是指他們二人)全然信任、說我是公主/王子,全世界都會滿足我、或是在家裡都是讓我做主,說他們都會遷就我⋯⋯然而,長大以後,我們常常會感到一種:「世界才不是父母小時候說的那樣!」 這就是過度正向所造就的恐佈,它跟負向的教養一樣,大大地扭曲了人與現實的關係。如果說負向教養提早讓人無力、無助、無望,那過度正向的教養便是一顆糖衣的毒藥,讓人們在日後變得不適應、不明白、不接受而受苦。 下一篇文章,我將把出生到青壯期的後三個階段,即小孩子的精神重心開始從家庭轉向學校,那些同樣由「過於正向」教養與適應所造成的性格問題,娓娓道來。 [1] Erikson, E. H., Erikson, J. M., & Kivnick, H. Q. (1986). Vital involvement in old age. W W Norton & Co. [2] Kohut, H. (1971). The analysis of the sel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Winnicott, D. W. (1988). Human nature. Routledge. June 26,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2Jfl5
諸事不順、回憶一直來!眾星逆行,其實是宇宙的一場盛大祝福 https://ift.tt/383eSpQ 金得心 宇宙間發生的任何事都有其意義,逆行當然也是。眾星逆行,其實是很好機會,讓你回溯過往,沈澱自己,而後再次往前走。 最近的星象很熱鬧,不只水星逆行,木星、土星、海王星也在逆行,讓許多人的生活、心情來回踱步,偶而伴隨一些窒礙難行的感受。 所謂的「逆行」,並不是行星們真的改變方向往後退,而是因為行星間的速率和公轉週期不同,以地球角度來看,有些行星就像往後走一樣。可以想像成兩台並行的車,若一台車開得較快,會覺得另一台較慢的車緩緩後退一樣。逆行看起來像逆著走,實際上,群星依然各自踩著自己的步伐前進。 對於許多人來說,每當重大行星逆行期間,總會憶起某些往事,會遇到老朋友、舊情人,當然實際狀況和勾起的情緒也要看是哪顆行星落在哪個星座而定。(推薦給你:水星逆行諸事不順?水逆時,你可以對自己說的 10 句話) 宇宙間發生的任何事都有其意義,逆行當然也是。本篇不講運勢,不講如何趨吉避凶,來說說如何運用眾星逆行的期間,觀察自己,面對自己,探索潛藏在心底底層那部份的自己。 逆行之於我,是宇宙心事的倒帶重播 逆行於我,比起「回憶」、「想起」,更像是宇宙將潛藏的心事一格一格倒帶重播,讓我有機會定格凝視畫面,觀看腦海螢幕裡的自己和旁人,就像觀看一部電影一樣。 逆行是宇宙敲門,遞上一本已經念過多次的書。要我一遍又一遍的讀,要我經歷某些歲月後再讀一遍,才能發現之前沒看到的小細節。一行一行消化字裡行間的意義,緩緩思索,不強迫任何推進,同時回味、體驗,把之前沒走完的過程再走一遍。 這次水星逆行一開始,高中的片段回憶冒出。那是畢業典禮,好多好多的人,是一個必須熱鬧的場合,我想起了那時的困窘和不自在,以及許多庸人自擾的想法。 在一次次定格重複觀看時,留意到那時小小的、細微的情緒。 水逆雖將思緒帶回從前,然而我很清楚,現在的我在這裡,從高中到現在,我已走了好遠好遠。回望這幾年的學習,我已經知道身為一個內向者是怎麼回事,我知道未來再有類似的場合該如何調適,讓不舒服的念頭離開。 許多星象師主張,逆行期間最好慢下來,最好反覆確認,最好不要在此時做決定,「慢」與「反覆」是這個期間的關鍵。我漸漸瞭解了,當我慢下來,便能將畫面 zoom in、zoom out,用不同的方式多看幾次。找出其中的意義或是改進之處,便能發現逆行期間隱藏的祝福。(同場加映:慢活不是逃避,而是學會面對紛亂世界保有從容) 這裡也提供行星逆行時,發現屬於你的祝福的方式: 1. 找一種方式讓自己沈澱 找一種方式,無論是冥想、瑜伽、唱誦、慢跑、寫日記⋯⋯,讓心沈澱下來。逆行期間盡可能調整心態,盡可能慢,隨順環境的大流而行,若緊抓著原來的目標,心裡想著「我就是要」、「我就是要往這裡去」,便容易有窒礙難行之感。 心靜了,像池底最深的水,周遭漾出了空間。待在原地,心境更為開闊,心情便不易隨周遭的瑣事起舞。(推薦給你:無法定心做事?讓情緒收放自如的冥想練習) 2. 實際感受過往的過程 回憶再現,可能是靈魂想提醒你一些事情。你可能以為沒事了,事情過去了,事實上不是這樣。 有次夜深人靜時,想起一段對話。一直以為當時的自己毫無感覺,這時再想起,難堪、不被尊重的感覺浮現,才意識到那時不是無感,而是因為忙碌,不想花心思處理感受,第一時間就硬生生的將情緒壓下,裝作若無其事。 回憶一條牽著一條,也連帶回想起與對方對話時的其他蛛絲馬跡,發現對方給我的感受和他平時營造出的形象不太相同。沈澱、退後一步,也將對方看得更為清楚。 3. 以問題自省 每個人比起多年前的自己,一定是更有智慧,而且看得更深更廣,因為必定經歷過許多事,走過些許風浪。這些經歷將自己墊高,站在一個更高更全面的角度來回望過去的自己。因此當回憶現前,我會自問: 當初的我,因為什麼想法做了那樣的決定和反應? 是什麼原因讓我做了那樣的選擇? 如果事情重來一遍,我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思路和抉擇? 此時的我看向過去,看到了哪些之前沒有看到的部份?此時的看見是否較之前更為完整? 現在的我會想和那時的我說些什麼? 別覺得眾星逆行時只能裹足不前,在這段時間裡沈潛,探索心理世界的寶藏,你依然是在前進的。 祝福你,在眾星逆行時不尖叫、不躁鬱,在宇宙為你倒帶的心靈電影中,看見不同面向的自己,也從中看到自己的成長。 June 26, 2020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83eSpQ
映入眼簾的都是海!北台灣最美草原「桃源谷」登山步道 https://ift.tt/3dCe1xy Bella.tw儂儂 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山與海的交界線⋯⋯。這些景色,在桃源谷都看得到! 文|路雯涵 圖片|來源、來源、來源 夏天熱得要死當然要往山上跑避暑啊(咦?)桃源谷是新北與宜蘭交界處的大草原,從大草原往外發散共有四條可抵達的登山步道,分別是內寮線、大溪線、石觀音線和草嶺線~喜愛健行的你,一定會喜歡有如台版紐西蘭的登山步道,享受著映入眼簾的一大片青綠色的草原,絕對美到讓你驚呼連連! 360 度一望無際的山海無敵美景 桃源谷在以往的農業時代是孩童放牧與嬉戲的小天地,現已不復以往的盛況,僅剩幾隻水牛點綴著草原~除了本身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外,搭配著湛藍的天空相映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宛如世外桃源,故名為「桃源谷」。而站在最高點往東看,還能看見遠方的太平洋和龜山島,360 度的山與海的景色,更能襯托出這裡的獨一無二!每到秋季,滿山遍野芒花隨風搖曳,更有如一波波白浪襲捲而來,景色迷人,是東北角熱門的景點之一! 登山想走輕鬆網美路線,走這就對了! 而這四個步道大溪線是最陡的一條路線,前段 3 公里多行走於樹林之中,登上蕃薯寮山,再行 2 公里的稜線至桃源谷,全程需登近 3000 個石階,陡上 500 多公尺,十足考驗腳力⋯⋯(汗)所以也不少遊客跟儂編一樣選擇最輕鬆的「內寮線」當起點,只要走 20 分就可以到達 360 度的大草原呢(是不是很偷懶)!由於內寮線登山口位在較深山的地方,平日一天僅三班公車,假日公車未行駛,建議還是開車前往,登山口周邊能停車的地方有限,可以的話儘早出發。 桃源谷步道 內寮線 時間:單趟 20 分鐘 距離:單趟 1.2 公里 地址:新北市貢寮區內寮街 65-2 號 公車:搭乘 F832 在「桃源谷登山口」下車,一天三班僅平日行駛 開車:導航至「田邊聊寮」,再往前開 700 公尺約 3 分鐘即可到達 石觀音線 時間:單趟 2 小時 距離:單程 3.7 公里 客運:國光客運 1811, 1812, 1737, 1740 蕃薯寮站下車 開車:導航「桃源谷步道石觀音線」 大溪線 時間:單趟 2.5 小時 距離:單趟 5.5 公里 火車:搭火車至宜蘭大溪火車站,步行至大溪河濱公園 開車:導航至大溪河濱公園,登山口在公園內 草嶺線 時間:單趟 3 小時 距離:單趟 7 公里 火車:搭火車至大里火車站往北走 300 公尺 開車:導航至「大里遊客服務中心」 【本文由Bella.tw儂儂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武漢肺炎不敢去密閉式健身房?5個必爬「網美山」讓你美美甩脂健康又瘦身! 健行初學者必看!宜蘭5個登山步道推薦,台灣「最美抹茶山」、懷舊古道,增強免疫力還能拍出網美照 2020夏天彩妝趨勢「小麥妝」!古銅色打亮、焦糖色腮紅,凸顯輪廓更顯臉小! June 26, 2020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Ce1xy
城市故事攝影集:還是會相信愛情啊,有些東西相信才會存在 https://ift.tt/2Bf5Eea Jerry Wang 送走了你,送走了與你的回憶。在嚥下了眼淚後,我再次出發,相信美好的邂逅會到來。 後來的後來啊,他過得很好,她也沒有孤單終老。特別的是啊,他們看到彼此對方的時候,心還是會跳。理想最大的敵人,是庸俗的幸福啊。 圖片|作者提供 有些地方只適合一個人去、有些歌只適合一個人聽、有些人只適合一個人回憶;是不是習慣一個人太久、不習慣把自己交出去,之後就忘記怎麼去愛了。(延伸閱讀:《若是一個人》的五個孤獨哲學:有些東西,比較適合一個人) 練習失去、練習失敗、練習失望。很久沒發文了,是因為找不到一張圖,承受情緒的重量。 圖片|作者提供 台北的午後懨懨的,她大概從來不會在意少了誰。人們以為自己佔據了這城市,但對台北而言,他們不過是時間裡的一瞬過客。如果城市大到每個人都顯得渺小,那就做個微笑的過客,融入這場沒有表情的川流不息。 北漂的人,連寫字都有灰塵的味道;害怕微笑、害怕離別,當光影從臉上掠過,這城市咳著粗氣,卻聽不見我的聲音。 圖片|作者提供 後來,他還是決定搬走了。 他以為自己能夠放下,他們能夠回到以前家裡自然而然的那樣生活。一個月的努力,他終究還是看輕了自己的情感。 在一間離她十公里的公寓,他開始練習一個人回家、煮飯、看電影;對他來說,這個距離給他剛剛好的安全感,不慍不火。 而後來的後來啊,她會發現他在家裡藏了一封當時所寫的回憶。文中充滿了對她的感謝,這位貫串了他 20 歲之後每一段感情的人。 痛會過去,恐懼會留下。 痛是他靜靜地關閉了通往他世界的大門,留下夜裡的我在門外的咆哮;恐懼是我靜靜蜷曲在僅存的橋岸往下望,風吹來涼涼的,空虛的熙來攘往綿延無盡。 圖片|作者提供 一開始,我們都習慣選擇用忙碌來掩飾恐懼;把自己弄得很忙,開會、上課、跟朋友碰面、跟老同事聚餐聊天,好像讓痛好一點了,在行程的安排中更珍惜、更認真生活,卻把恐懼擱置在那邊。 在某一個好像已經好得差不多的晚上,恐懼就突然來了。像睡夢中的電話、森林裡的狼犬、半夜裡的消防車。Strange déjà vu,場景又回到了那個地方,恐懼依然在那裡,風吹來涼涼的,空虛的熙來攘往綿延無盡。 真正的自由,並不是遇到事情時我們能說否,而是事情發生後你說是,並且能夠理解事情為什麼發生。一直很喜歡寫字,特別是自由書寫;在此刻文字是特別有力量的,當跟自己說話的時候,它使我坦然、平靜,它使我感到安全。 圖片|作者提供 今天好累,跟夥伴喝了幾杯,雖然沒講到最近的事,但很熱血理想地講了很多未來組織的願景與期許,讓過往的悲傷低潮找回了些許自信與價值。 在回程的 uber上睡著了、快到家的時候,好希望他能再多開一點、多繞一下,彷彿好像回到了小時候爸爸晚上載我們回家一樣,好放鬆、好舒服、好自在,好有安全感。 一開始是喜歡,只是後來成了習慣;忘不掉的是喜歡還是習慣,還需要時間給答案。 他既然已經做了決定,不是不想挽留,但你相信他一定也是想了很久、在每天洗澡時、每晚睡覺前想了很久。有時候想想,為什麼要逼他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呢。 只是你也不會就此把自己藏起來,假裝沒有事,因為這才是跟朋友之間應該有的關係。如果還是朋友。你會讓他知道,你的心裡很難過,但還是尊重他所做的這些決定。 他說歲月是一首念不完的詩,你怎麼知道最後,時光卻是一段不等人的回憶。 離開是一個人,告別是一顆心。 努力學習告別,與年輕的自己告別。 直到有一天,當我們和自己告別,才能和自己相遇。(同場加映:專訪曾沛慈:我要愛你,像愛我自己) If only we could be strangers again. ——《Collateral Beauty》 當我們再見的時候,也許那時已不再像個孩子一樣活著,也許那時候不會像現在一樣悲傷,因為彼此不再如此重要,或者我們都已經堅強。 你知道,有時候在人生中經歷的那些混亂與轉折,會猛然失去控制,會在半夜折磨到兩三點,會將我們逼到懸崖邊,只要再往前走幾公分,就什麼都失去了。你知道,睡前會想起的那張臉,不會再回來了。 好在還能寫些東西,讓心情記錄、讓思緒疏通、讓自己比較好睡一點;後來發現,這些被情緒波動的文字,竟然比小酌兩杯還要醇厚。 圖片|作者提供 你絕對不是個自私的人,只是為別人想得少了點,只是夢想裡少了點別人;一點一點的漣漪,最後激起了海浪。後來,在心與心的碰撞後開始保護自己,才知道原來快樂不能假裝,原來想念不能隱藏,原來告別不能一如往常。 年輕時,我們要的肯定是一個自己愛的人,無庸置疑。後來當我們老了,歷經了愛情的無常,在這片江湖受過傷、掉過淚,我們也許會選擇一個愛自己的人,而不是自己愛的。 愛從來就不輕鬆,曾經那樣愛著一個人,到頭來還是沒法在一起,那倒不如讓別人來愛自己。後來的後來我們才知道,愛沒有絕對的公平,哪裡有幸福的時光,哪裡也會有遺憾的日子。 還是會相信愛情啊,世上有些東西就是相信了才會存在的;相信愛情、愛情才會相信你。 圖片|作者提供 有些快樂太短暫來不及回味,有些悲傷太忙碌來不及掉眼淚。 應該在今天跟你說一週年快樂的。 有時一個閃神回想起第一、二天晚上,還是會難過。當你若無其事地睡著在旁邊,留我一人盯著天花板失眠好幾天。得一直寫字,才能壓下心中的不解,半年份的 IG 都 po 完了。 當你若無其事地說出那些話時,似乎我都能、都應該慢慢練習接受這一切。但想想,至少你願意跟我說說話,願意陪我練習這一段,也應該謝謝你。要不斷地跟自己打氣,當一個人的時候,告訴自己別再說如果,都過去了。(推薦閱讀:故事攝影集:關係裡沒有預期,也不能忘記) 圖片|作者提供 走在街上、在地鐵上 液化的城市流動在床上跟辦公桌之間 我們在冒險的路上跌倒 我們在夢想的途中睡著 傳個訊息,讓你知道我在幹嘛 發個照片,讓我知道你吃飽沒 我想你了 June 26, 2020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Bf5Eea
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健身女孩食譜公開:蒜香豆包雞腿、番茄菇菇雞 https://ift.tt/3i5kULu 幸福文化 健身後要吃什麼才健康?IG 詢問度最高的常備便當食譜大公開,現在就趕緊筆記吧! 文|梁毓珮(PeiPei) 番茄菇菇雞便當(蛋白質) 熱量 200 kcal|碳水 0 g|脂肪 6.7 g|蛋白質 34.1 g * 以上為 1 份的數值,不含蔬菜配菜。 材料 (2 人份) 雞胸肉…300g 橄欖油…10ml 蒜末…3 瓣 金針菇…1 把(去除根部,切三段) 小番茄…數顆(切半) 飲用水…少許 鹽巴…適量 黑胡椒…少許 作法 1 將雞胸肉切丁後,泡鹽水約 10 分鐘。 2 橄欖油倒入平底鍋中,油熱後將蒜末炒香,加入雞胸肉煎至8分熟。 3 加入金針菇和小番茄,再加點水、蓋上鍋蓋(幫助食材快熟),燜一下讓食材全熟後掀蓋,最後加入鹽巴及黑胡椒調味即完成!(延伸閱讀:【運動小姐】運動前後怎麼吃?給妳的減脂飲食提案) 蒜香豆包雞腿便當(蛋白質) 熱量 320 kcal|碳水 3.7 g|脂肪 12.9 g|蛋白質 49 g 以上為 1 份、雞腿去皮的數值,不含配菜。 材料 (3 人份) 去骨雞腿排…300g(2 片,帶皮) 生豆包…250g(約 6 片) 海苔片…3 大片 雞腿醃料: 鹽巴…適量 黑胡椒…適量 調味料: 昆布醬油…2 大匙 味醂…2 大匙 蒜末…3~4 瓣 事前準備 1 處理雞腿:將雞腿較肥的部份切掉,將雞肉紋理稍微切斷,灑一些鹽巴與胡椒,在肉的那一面塗抹均勻。 2 將調味料混合調勻備用。 作法 1 取不沾平底鍋,不放油,開中小火,直接將雞皮那一面朝下,煎至酥脆金黃再翻面煎 1~2 分鐘待雞肉熟透。將雞肉取出瀝油後,切成條狀(一片切六條,減脂可去皮)。 2 將豆包攤開,放上 1/2 片大海苔片,放上2條雞腿肉,包起來。以此類推,將所有切好的雞腿肉條包起來。 3 利用步驟 1 剩下來的油,直接將豆包雞腿捲放入平底鍋中煎。將每一面都煎至金黃酥脆感後關火,淋上調味料收汁,即可完成! 香菇南瓜燒雞腿(蛋白質+澱粉) 熱量 43kcal|碳水 43.7 g|脂肪 9 g|蛋白質 46.8 g * 以上為 1 份、雞皮去皮的數值,不含配菜和調味料。 材料 (1 人份) 雞腿肉…150g(去皮、切塊) 乾香菇…2~3 朵(用水泡開切絲) 老薑…適量(切絲) 南瓜…250g(切塊) 水…150ml 香菇素蠔油…20ml 味醂…10ml 作法 1 平底鍋放入雞腿肉,用中小火慢煎,逼出油脂,大約 8 分熟後先用盤子盛起備用。 2 同一鍋不洗鍋,直接加入香菇和老薑炒香。 3 放入切塊的南瓜、步驟 1、水、蠔油和味醂,上鍋蓋燜,煮至收汁,即可完成! 本文摘自梁毓珮(PeiPei)的《美味健身便當食作課》。由幸福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美味健身便當食作課》 June 26, 2020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5kULu
「經歷一點壞事,才知道幸福是什麼」楊丞琳給三十歲後的妳 https://ift.tt/31poCtc 01女生 活到 30 歲,你的內心是不是積累的很多委屈?楊丞琳建議大家:不要往內吞、讓自己內傷! 文|許芷婷 楊丞琳近來在節目《菱格世代 DD52》與「兄弟」潘瑋柏一起擔任導師,期間談及初步戀話題,潘瑋柏取笑出道近 20 年的楊丞琳,笑說:「我阿祖也都唱曖昧。」換來楊丞琳狠狠一瞪。不過,火花其實都只是節目效果,36 歲的楊丞琳由當年的「可愛教主」一路走來,完美演繹了何為優雅地老去。 楊丞琳早前與圈中好友一起慶祝生日。 可愛外表下理智又果斷台灣藝人楊丞琳自 2000 年出道,演戲、主持也唱歌,由當年的「可愛教主」,直到近年被譽為亞洲全能天后。出道 20 年,陪伴一代少女成長成「中女」。女人最怕老去,霎眼芳華,三十以後的人生,總有人覺得,怎樣都只是力挽狂難地阻止自己老去。楊丞琳二十年年華都在鎂光燈下度過,卻活出一種不同的生活態度,可愛的外表再藏不住那「理性到絕緣」的處世哲學。所謂的「優雅地老去」,是她愈來愈擅於表達內心——不拖拉、不糾纏的人生觀。 當日輕唱「曖昧讓人受盡委屈」的可愛教主楊丞琳,雖然仍一臉稚氣娃娃臉,但與外形相反,對於愛情,她理性到骨子裡,曾言:「一直以來對我來說,婚禮、婚姻、結婚、婚紗,這些東西跟我是沒有甚麼關係的」,自 2015 年與李榮浩拍,感情穩定,終在 2019 年結婚。 表態很重要 向內吞只會令自己內傷 成長怎看都似是一門「蝕本」的生意,由痛苦而來,又要人不慍不火,根本泯滅人性。「30+」以後的人生,埋怨多了便成「怨婦」一般,可是事事看得開,似半人半神仙,卻更似半死不活。楊丞琳卻曾接受《女人迷》專訪時說到自己的愛情觀,卻說成熟的女人不是要事事忍氣呑聲,她說過:「對我來說,表態自己是很重要的。不要往內吞、讓自己內傷,也不能只用任性表達需求。」(推薦閱讀:我不需要頭銜的加冕!楊丞琳:「過一場對得起自己的人生」) 事事不形聲色地否下去,若無其事、不慍不火未修成修養,便早已鬱結成病。成長是苦,但就似鍛鍊肌肉,在健身室內,大叫或低吼,根本就是人之常情,幹練一身,練成了也是自己的。 圖片|香港01 提供 圖片|香港01 提供 圖片|香港01 提供 圖片|香港01 提供 圖片|香港01 提供 圖片|香港01 提供 圖片|香港01 提供 圖片|香港01 提供 圖片|香港01 提供 圖片|香港01 提供 《荼蘼》的故事卻溫柔地說:其實你現在也許過得不錯,別再拿平行時空的自己比較;透過楊丞琳的角色說:「一旦我們選了,就這麼做下去吧。」 圖片|《荼蘼》劇照 我們都不要後悔了 走到「30+」,總會浮想聯翩:要是當是時沒有這樣做,會否不一樣?《荼蘼》一戲似是楊丞琳演藝的轉捩點,她曾接受《女人迷》專訪時談到,是角色的對白,也似是跟自己的對話,當中一句說到:「我們都不要後悔了。」(同場加映:【人類圖讀劇】《荼蘼》鄭如薇:人生就是有選擇,才如此珍貴) 《荼蘼》中的主角,面對兩難局面,愛情或麵包?事業或愛情?事實是,世上多的比二元對立複雜得多的問題,不只顧此便失彼,還是一環扣一環,似骨牌那樣,每天每天我們都在面對、承受自己的「果」,又種下許許多多的「因」。 每天若要選一事來後悔,大概可以花上一整個下午。「後悔」這感覺很糟糕,但也給人莫名的安全感,因為只要活在過去,活在永遠有選擇、充滿可能的過去,總是能想像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來躲過今天的不是。但《荼蘼》的故事卻溫柔地說:其實你現在也許過得不錯,別再拿平行時空的自己比較;透過楊丞琳的角色說:「一旦我們選了,就這麼做下去吧。」 「人在出生開始,會經歷很多痕跡,一步步學習、成長,才活成自己。年輪就是讓你看不清出口跟入口,所以你並不知道人生的碰撞在哪個時刻、你什麼時候會走回頭路。你會不會,又遇到同一個人?」——《年輪說》 原來我可以哭到不行、痛到不行,然後再站起來。 楊丞琳其中一首歌《年輪說》由小孩寫到成人,她曾在《女人迷》專訪時說:「人在出生開始,會經歷很多痕跡,一步步學習、成長,才活成自己。年輪就是讓你看不清出口跟入口,所以你並不知道人生的碰撞在哪個時刻、你什麼時候會走回頭路。你會不會,又遇到同一個人?」 成長是一件可怕的事,依村上春樹說,人是一晚就突然老去的,可筆者卻更同意已故作家王小波所說的,成長是慢慢的,一晚長大未免太便宜了我們了吧?王小波在《黃金時代》說,生活是一個慢慢受錘的過程,似閹牛一般,一錘一錘的:「人一天天地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以為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甚麼都錘不了我。」(推薦閱讀:你為了什麼而步入婚姻?專訪何妤玟:別害怕離開不適合的關係,找回自己) 楊丞琳的成長是一圈又一圈,黃偉文也把年輪當成是愛情的回憶——分手了,砍掉樹本,光出一圈又一圈木紋。可徒然數著一圈又一圈,慨嘆光陰遠去的時候,也好證明了這些年並非徒然。楊丞琳在同一訪問中說過一句,作為概括十分適合:「原來我可以哭到不行、痛到不行,然後再站起來。」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01 女生」:36歲楊丞琳成熟女人不忍氣呑聲 內吞只會內傷 10金句愛情不拖拉 June 26, 2020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poCtc
上海觀察日記 l 最強傳說:她們用啤酒與酪梨,打造阿姨帝國 https://ift.tt/2A5hHKB 荔枝小姐 一個阿姨賣啤酒,一個阿姨賣蔬果,兩個阿姨是怎麼透過抓住上海人的胃,打造自己的事業? 在上海,「阿姨」有很多種解釋方式,可能是打掃阿姨,可能是煮飯阿姨,也有可能是保姆阿姨。 不過有兩位阿姨在上海的江湖地位無比崇高,她們是眾多外籍人士的精神領袖。一位是「Beer Lady」,另一位是「Avocado Lady」。 「啤酒阿姨」如何扭轉危機,打造她的上海啤酒帝國? 「啤酒阿姨」既是店名,也是大家對主理人張阿姨的暱稱。 張阿姨原先經營上海本幫菜餐廳,為人海派,時常穿梭在餐廳裡跟熟客們把酒言歡。可惜後來餐廳被迫拆遷,張阿姨只好轉型開雜貨店,店址就選在法華鎮路的海富公寓前面,取名為「海富便利店」。 海富便利店一開始生意還不錯,但隨著全家、Lawson 等大型連鎖便利店逐漸普及,傳統雜貨店既沒有商品競爭力、店面又比較老舊髒亂,張阿姨發覺如果再不改變,海富便利店可能撐不了太久。(延伸閱讀:沒有要買什麼,就是習慣逛逛!你也有便利商店上癮症嗎?) 此時張阿姨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根據她的親身觀察,海富公寓這一帶有很多外籍客人,而且這些客人來店裡特別愛買啤酒,再加上附近的酒吧一家接著一家開,何不試試專攻賣啤酒呢? 於是張阿姨撤掉了雜貨店裡大部分的商品和貨架,整家店都換上立式冰箱,冰箱裡賣的是五花八門的精釀啤酒,啤酒阿姨 1.0 就此誕生。 當時精釀啤酒在上海算是非常小眾的市場,海富便利店雖然店面迷你、僅能容納 100 多款啤酒,但對上海的愛酒人士來說已經是如同寶藏般的存在,還記得我第一次踏進店裡簡直興奮到不行,好像來到精釀啤酒的嘉年華現場,根本捨不得離開! 圖片|作者 提供 圖片|©Remi Young 海富便利店的販售模式也很簡單,從挑酒到開瓶都自己來,阿姨只負責跟你結帳,這種隨性的氛圍讓海富便利店更具魅力,因為傳統的酒吧難免有些拘謹,而這裡想喝什麼就自己拿、自備食物也無所謂、想坐哪就坐哪,許多客人習慣坐在門口的階梯上、欄杆上,或者跟阿姨要塊紙板席地而坐,一切都很自由,沒有太多規矩限制。 海富便利店很快就成為愛酒人士流連忘返的聚集地,有個法國留學生還為海富便利店拍了一支紀錄片,片中尊稱張阿姨為「Beer Lady」,於是「啤酒阿姨」這個封號逐漸取代「海富便利店」,張阿姨後來索性把招牌給換了,店名就改為「啤酒阿姨」吧。 張阿姨靠這家小店發了財,投資人紛紛找上門,於是她又開了兩家氣派的分店,龐大的店面銷售上千款精釀啤酒,還有熱鬧的音樂跟整排大螢幕助興。 圖片|©Remi Young 去過豪華無比的分店之後,我仍然最喜歡法華鎮路上的創始店。那裡的店面裝潢簡簡單單、甚至有點破爛,張阿姨整天在店裡忙進忙出,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們聚集在門口聊天,大夥兒手裡握著冰涼的啤酒。 可惜的是,創始店在 2019 年已經悄悄歇業,從此以後我再也沒有去過啤酒阿姨。(推薦閱讀:亞洲 50 大酒吧名單出爐!台灣這五家進榜,你踩點了嗎?) 雙語蔬果鋪,我們的 Avocado Lady 上海另外一位跟「啤酒阿姨」齊名的阿姨,是來自紅峰副食品商行的「Avocado Lady」。 說起紅峰副食品商行,上海的外籍人士一定對這家商店非常熟悉,而且充滿了依賴之情,因為這裡是他們週末必來的採購據點。紅峰的進口商品種類豐富,販售的蔬果也很合外籍人士的胃口,最神奇的是明明紅峰店面就很窄小,店裡的陳列更是亂無章法,但每次我翻遍上海都找不著的冷門調味料,卻總能在紅峰的貨架上挖到。 這裡甚至買得到我在上海最愛的法國長棍麵包跟貝果,分別來自兩家不同的麵包店,就放在地上那堆紅酒的旁邊⋯⋯請問紅峰是不是入侵我的腦波了,不然怎麼知道我喜歡哪家店的麵包?(同場加映:莓果碗、酪梨麵包、毛豆三明治:「健康咖啡廳」竟然這麼好吃) 圖片|作者提供 除了商品齊全,紅峰還有幾個特色,一是主理人雖然看起來是位普通阿姨,但跟外籍人士說起英文可是對答如流,所以外籍人士時常拜託阿姨幫他們張羅一些特殊進口商品。 另外一個特色也是「Avocado Lady」的稱號由來,紅峰是上海率先販售酪梨的商品行,當時酪梨在上海還屬於稀有商品,當地人對酪梨的接受度不高,但外籍人士愛死了,而且紅峰的酪梨既新鮮又便宜,於是內行人都知道:買酪梨,就去紅峰。 後來紅峰的忠實粉絲們封紅峰副食品商行的阿姨為「Avocado Lady」,還有人給阿姨作了幅畫,把她畫成一顆飽滿美麗的酪梨,這幅畫一直掛在紅峰的牆上。 圖片|作者提供 感謝啤酒阿姨跟Avocado Lady 兩位女性的付出,讓上海的人間煙火增添了許多風采。之後有機會來上海,別忘了去兩位阿姨的地盤拜個碼頭,見證她們在上海灘建立的阿姨帝國。 作者資訊: 荔枝小姐,2013年台大MBA畢業後獨自來到上海工作,見證各種光怪陸離的事件。始終覺得東方明珠塔長得很像一串貢丸,看著看著,就想家了。FB:《荔枝小姐在上海》/Podcast:《荔枝小酒館》。 June 26, 2020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A5hHKB
【晚安故事】我要如何讓你知道,你不用變得更好,就會有人愛你 https://ift.tt/3hZNUnR 女人迷編輯 Shanni 回家吧【晚安故事】單元,小時候在睡前,你的爸媽會為你說故事嗎?睡前的床邊故事,是你感覺每天有人為你預留了一段時間,無論那有多長,那只屬於你們。而且今天未完,明天待續。今天要說的,是一個失戀女孩的故事,總是習慣在愛裡討好他人的她,要如何找回遺失的自己? 晚安,睡前我們聊聊天好嗎? 最近身邊有個女孩失戀了。就和許多我們聽過的故事一樣,她陷入悲傷與焦慮反覆交錯的混亂情緒裡。有時她感覺自己支離破碎,彷彿再也完整不起來;有時她會突然焦躁起來,拼命地想這段感情之所以結束的原因。 她拼命檢討自己。 「他為什麼離開我?」 「應該是我有哪裡做得不夠好對吧?」 「那我得好好讓自己變更好才行!」 「奇怪,我已經那麼努力了,但他為什麼還是沒有回來?」 「那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夠好?」 就這樣,她進入了一段沒有答案的循環。她的腦袋停不下來,失戀帶來的分離焦慮折磨著她,她想要找到一些答案,好讓自己可以停止失控的人生。然而,她卻不知不覺把自己困在了原地無法前進;她既無法相信自己會遇到更好的人,也無法從這段被分手的創傷中解脫。 她的行為看在別人眼裡也許有很多不解,明明那是一段不適合你的關係,你何必如此執著?然而很少人看見的是,這場分手不只是情感的結束,還深深喚起她被拋棄的痛苦。 回溯她與過去幾段關係就會知道,當時她總是不知覺地會縮小自己的存在感,討好對方或處處配合,為的是不讓這個人哪天有機會因為任何理由離開她。而這不代表她在感情裡就像個笨蛋、不懂得投資報酬的道理,她的細膩與敏感早就讓她長成一個聰明的女生;她執著的事情從來只有一個——她想證明,她終於可以從那些傷害她的人身上,得到她想要的愛。(延伸閱讀:反芻負面情緒、籃板球式戀愛、需要長時間療傷:焦慮依附者的自白) 圖片|《媽媽,你會永遠愛我嗎?》內頁 給你的床邊故事:你不用變得更好,才值得被愛 有天,有隻小熊在玩耍時不小心弄破了外套,他心想,媽媽一定會很生氣。他於是走到媽媽面前愧疚地說,「對不起,你還愛我嗎?」 媽媽回答,「我當然愛你啊,我怎麼可能因為這樣就不愛你?」 後來媽媽開始縫補他的衣服,他還是覺得很不安,又問了媽媽說,「如果我把我所有衣服都弄破,你還會愛我嗎?」 媽媽說,「我會很生氣,但我還是會一樣愛你啊。」 小熊忍不住繼續問,「那如果我很頑皮,在床上跳來跳去,把床都跳壞了,還把家裡搞得一團糟,你還會愛我嗎?」 媽媽說,「我會又生氣又難過,也會試著制止你。不過,我還是會愛你。」 小熊想了一想,說,「那如果哪天我變得又大又醜,還全身長滿蟲子呢?」這時媽媽猶豫了一下,小熊立刻就說,「看吧!總有一天,你會不愛我!」 但媽媽溫柔地說,「絕對不會,你是我的孩子,我永遠愛你,這點不會改變。」 ——《媽媽,你會永遠愛我嗎?》 圖片|《媽媽,你會永遠愛我嗎?》內頁 圖片|《媽媽,你會永遠愛我嗎?》內頁 圖片|《媽媽,你會永遠愛我嗎?》內頁 今天想唸給失戀女孩的繪本,是《媽媽,你會永遠愛我嗎?》。故事中的小熊看似天真,也有一點任性,想一再確認母親的情感,其實背後也是想確認自己是安全的。這其實是我們不管長得多大,心裡都不會改變的渴望——你想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愛你,只因為你是你。 你之所以會一直在關係中感到焦慮與不安,或許是因為你曾經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獲得你想要的安全感。當時大人們讓你感覺到,愛原來是有條件的;譬如你今天會因為做對了什麼而獲得比較多的關注、會因為搞砸了什麼而失去曾經的愛。(延伸閱讀:沒有安全感?辨別焦慮依附的 25 個狀態) 於是,你開始習慣要表現,也會不知覺接近那種來挑戰你的伴侶;因為你會想要透過再一次接近傷害你的人,來證明自己這次可以得到愛。而這樣的模式重複了幾次以後,你也會開始對自己失去信心——我是不是就只值得這樣被對待? 然而,當你開始這樣想的時候,請告訴自己先停下來。其實,因為你天生敏感,讓你有更強盛的生存慾以及自省能力;或許你會再一次遇到相似的人,但這也許也是你的淺意識在引導你,你已經比上一次更堅強了,你已經開始能應付這樣的關係。 我們慢慢來,都沒有關係。就像小熊無止盡的提問,一次又一次,你會開始對自己的生命耐心,你會長出更強韌的愛,你會知道自己就是珍貴的人,你會等回自己。 如果又不小心開始懷疑自己,偷偷送你一句話,「你不必變得更好,才會有人來愛你」。 每天睡前就這樣對自己說一遍,從今天開始。晚安。(同場加映:「小時候,你想在睡前聽見的話」Ella 陳嘉樺〈晚安歌〉:晚安了,謝謝你今天也很努力) 本文章介紹繪本為凱瑟琳.勒布朗著、劉清彥譯的《媽媽,你會永遠愛我嗎?》,由維京國際出版社出版。 《媽媽,你會永遠愛我嗎?》 June 25, 2020 at 10: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ZNUnR
「不必有遠大目標,只要一起做一件事就好」《機智醫生生活》40 歲人生哲學 https://ift.tt/3hYVeA1 女人迷編輯 JT 《機智醫生生活》寫平凡人的 40 歲過得如何、還能怎麼過。我始終覺得,這齣劇是給 40 歲人們的一封溫柔情書。 圖片|《機智醫生生活》劇照 《機智醫生生活》不是你期待的醫療劇。 沒有高超醫術、讓病人起死回生的醫生,也沒有收受回扣、層層相互的醫療體系,你甚至找不到任何大奸大惡之人。接著看看劇名,醫生生活,那真是關於日常,五個有二十多年交情的好友,在同一家醫院工作,穿梭戀愛、生活與工作之間,下班的樂趣是大口吃肉與喝燒酒。 拍出小人物情感的導演申元浩與編劇李祐汀是這樣的人:拍監獄生活不苦情、拍醫生生活不爭權,拍 1900 年成長的那群年輕人啊,是曾經青澀,在懞懂中學會愛的人。而編劇李祐汀在 46 歲推出五個醫生角色,寫平凡人的 40 歲過得如何、還能怎麼過。我始終覺得,這齣劇是給 40 歲人們的一封溫柔情書。 大多數的我們,生活波瀾不驚,也無意成為偉大的人,但是我們都努力,把日子好好過。 我的人生沒有遠大目標,只要和你們一起做一件事就好 離婚有孩子的爸爸李翊晙、渴望變成神父的安政源、說話狠毒內心柔軟的金雋婠、有厲害醫術且溫柔的蔡頌和、內向安靜的楊碩亨,這五個人刻畫出的友誼,讓我們不禁能想像,邁向 40 歲,除了為事業各奔東西、一心一意經營婚姻,單身的生活,有酒有肉有戀愛,還有二十年的好友,是不是也很瀟灑自在?(延伸閱讀:《機智醫生生活》蔡頌和:不急著去哪裡的四十歲,是人生最好的時候) 在第一集,楊碩亨向大家提出要求,希望五個人能重新組一個樂團,他說:「我沒有想要參加比賽,我只是想要我們在一起做想做的事。」因為這個要求,奠定了《機智醫生生活》12 集的劇情發展基礎。每一集,他們五人相約吃晚餐、聊聊愛情、家人,接著練樂團。 圖片|《機智醫生生活》劇照 樂團練習室就像時光機,他們會唱一首年輕時愛唱的歌,他們會各自想起當年的遺憾、想起生活中想再去愛的人、想再去做的事。他們在 40 歲後畫上問號,問自己這一生還能做些什麼?然後畫上逗號,告訴自己,還能談一場遠距離戀愛、還能轉職成為神父,無須追求大眾眼裡的穩定,譬如成家立業、成為科裡的主管。 而我很喜歡,他們支持彼此的模樣。 飯桌上的對話,七嘴八舌,互相吐槽,誰跟醫院的同事在曖昧、誰今天開了幾台手術;可是當蔡頌和生病,李翊晙比她都還早到醫院,在診療室外等她檢查;當楊碩亨的媽媽住院,四人輪流到病房噓寒問暖。 沒有大家眼中的穩定生活,也沒有社會期待的功名成就,會不會其實,我們能追求的事情還很多? 例如,一群能陪在你身旁的好友。 你可以老去,但記得對世界有愛 五人幫之外,我很喜歡另外一對好友——羅莎與宗秀,一個是財團會長的夫人,一個是財團理事長,他們在 70 歲時失去彼此的配偶,孩子各自成家立業,日子卻沒因此失去重心。兩人是數十年的老友,知道怎麼生活得可愛,學用手機自拍、看孩子玩樂團、學年輕人玩天黑請閉眼,玩得惱羞成怒,還會開始翻起年輕舊帳。 特別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兩人之間鬥嘴著:宗秀嘴喊身體老,但心還年輕呢。羅莎反駁他,說心年輕有什麼用,身體也要年輕啊。兩人邊走到停車場,羅莎卻始終想不起來把車停到哪裡,隔沒多久蹲地大笑,她說:我忘記今天是搭計程車來的啊。 「宗秀啊,我們一起去養老院吧!」 「你有推薦的嗎?我很樂意啊」 圖片|《機智醫生生活》劇照 這一幕帶給我的感動,遠勝過病房裡刻畫的生老病死。或許是,看見時間流逝,即便你我都已垂老,愛人都已遠去,穿上黑衣的次數漸漸增加,還存在一種永恆,是羅莎與宗秀的友情。 老去是多麼令人害怕的事,失去的多,孤獨寂寞漸漸找上門,在服老與不服老間掙扎,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是擁有如同羅莎與宗秀的友誼。是啊,老去可怕,倘若能有個人站在你身邊,給你勇氣,儘管笨拙地學新潮事物,還是能玩得開心,一邊笑著相約住養老院。 因為你還在,所以我都還能對世界有愛。 《機智醫生生活》在韓國平均收視率 10.9%,在台灣 Netflix 穩坐熱門排行前三,第一季尚未結束,就傳出續拍第二季的消息,劇中翻唱的經典老歌如〈Aloha〉、〈Lonely Night〉、〈如果有不錯的人就介紹給我吧〉更是不斷被翻出討論。 如此廣大迴響,或許都指出一件事:少了極端的善惡角色、沒有千迴百轉的情節,當一齣劇回歸到真實,其實也能在大家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也正因為大多數人的故事正是如此,日復一日工作,平淡卻用力生活,正因為年輕有好多遺憾,現在更是努力追著夢想跑,而這樣的人生,怎能說它沒有意義,認為它不美呢。 圖片|《機智醫生生活》劇照 June 25,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YVeA1
人生是否能過得幸福,取決於「自治」的能力 https://ift.tt/2YtSva6 KnowYourself 充分了解自己的願望,並遵循自己的渴望,把自己擺在自己的生活的中心⋯⋯。你也是這麼活著的嗎? 文|Li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前幾天,我們收到一條後台留言,留言的粉絲提到自己有不錯的教育背景,有前途的工作,跟男友感情穩定,還即將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 她說:「周圍人羨慕我該有的都有了,可我好像無法從這些東西裡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這則留言引發了我的思考:過著別人看來很好的生活,卻體驗不到快樂和意義的現象並不少見。(推薦閱讀:真正能代表你的不是身份地位,而是你內在的美好特質) 我想,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我們對這些「大家都認為很不錯」的事物的追求,並不是真正的「自主自願」——看起來是我們自己選的,其實不發自自我。 心理學家 Carol Ryff(1995)曾經指出,一個人如果想要實現心理幸福,必須做到「自治」——這一點,使我們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因為在我們的文化和成長過程中,關於「自治」的教育和討論很不足。 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聊聊「自治(autonomy)」這件事。 圖片|來源 不自治卻不自知,是大部分人的生活常態 高學歷、好工作、美滿的家庭,都是我想要的,追求這些怎麼不自治? 我們以為這些是自己「想要的」,其實它們只是「好的」、「正確的」,並沒有和自己深層的真實需求和意願聯結在一起(Wegner, 2002)。 什麼專業的高學歷?什麼種類的好工作?與什麼樣的人組建美滿的家庭?這都是值得你深思,和填充上屬於你自己獨特的回答的。 存在另一種現象是:總是選擇違背社會規則而行。這種狀態是不是自治的呢?其實也不一定。 他們或許的確選擇了不被社會推崇的生活,比如保持獨身、投身不被看好的小眾行業、追求那些看起來難以實現的夢想。 但偶爾停下來思考時,他們會發現,自己好像一直處在很緊繃的狀態,聽不得別人質疑自己的生活;他們的心底也總是隱隱有一層空虛和脆弱,擔心眼前的生活方式無法帶來好的結果。 這樣的他們也不是自治的,因為他們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卻不夠清楚自己真的想要什麼。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問:按照標準和不按標準都不是自治的狀態,那什麼才是自治的狀態呢? 什麼是自治的狀態 是否處於自治的狀態,並不取決於選擇什麼方式生活,而是看我們做出一些選擇或採取一些行動時,是否經由「真實的自我」來調節和管理(regulation by the self)(Ryan &Deci,2004)。 處於自治狀態時,我們能覺察到:是自我真實的意願和價值觀在驅使自己,自己也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Weinstein, Przybylski, & Ryan, 2012)。 更具體地說,一個自治的人通常會有三方面的特質。 1. 與(真實的)自我保持一致(Self-Congruence): 當一個人處在自治的狀態下時,他的所作所為,與內心真實的需求和意願是維持一致的,而不是根據外部標準或他人的眼光開展生活(Ricoeur,1966)。 比如,伴侶提出想結婚,不夠自治的人即使自己暫時不想結婚,也可能因為「歲數到了應該結了」或「我不同意他會不高興吧」,答應結婚。 自治的人則會真實地表達自己暫時不想或沒準備好的態度,與伴侶開展溝通——就算這個選擇和對方的意願相左。(推薦閱讀:承認脆弱的勇氣 林書豪首談 NBA 生涯挫折:「當你知道你是誰,你不是誰就不重要」) 2. 擁有掌控感和效能感(Control & Efficacy): 自治的人相信、並且感受到生活可以由自己掌控。並且他們相信,只要自己行動起來,就能有效地推動目標的實現(Lancer,2012)。 而不自治的人則會更多地感到,自己似乎只能被動地接受生活的結果(Decharms, 1968)。 我想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人,他會向我們抱怨自己過得不好,可當我們給出建議,他又總能找出許多理由說明改變有多困難,然後拒絕做出行動。——這是典型的不自治的表現。 3. 開放地反思(openly reflection): 當人在自治的狀態下做出選擇之後,對於由自己的選擇帶來的(無論是)正面、負面的體驗,他們都能做到接納,並保持全面的反思——以此更全面地探索和了解自己(Weinstein,Deci & Ryan, 2011)。 這是人在自治和不自治的狀態下,最主要的區別:根據自己的意願做的選擇,並不必然帶來好的結果。而不好的結果恰恰是對一個人能否堅持自治的考驗(Ryan& Deci, 2006)。 比如,根據自己的意願選的工作,入職後發現適應不了。不自治的人會因此覺得,聽從內心並沒有讓自己的生活變好,那麼下次遇到重大決策時,他們會傾向於聽別人的。 但自治的人則會在決策之初就做著結果不好的準備,並反思哪些因素導致自己選錯,以便在下一次做出更好的選擇。 說到這裡,相信大家對什麼是自治的狀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接下來為大家介紹社會上存在的關於自治的普遍的誤解。 誤解一:自治就是想幹什麼幹什麼。 自治並不意味著,你可以隨心所欲的做出任何「夢幻」的選擇(Kierkegaard, 1954)。一個毫無資源天賦的人,某天突然決定要當演員,或者不顧自身能力認為自己應當在巨頭公司做高管等等——這些都並非是自治。 自治是平衡考慮了那些生活中必須做的事情,和自己有可能做的事情之後的選擇;它不是夢幻的仙女來滿足你的願望,而是你在這個世界上的奮鬥、努力實現自己的最大潛能(Kierkegaard,1954)。 誤解二:自治意味著完全不參考外界的意見。 自治不代表你要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狀態裡。擇業時聽從前輩的建議,選擇定居城市時考慮伴侶的意見,不意味著你就是不自治的。 只要你在接受外界的影響時,進行了充分的反思,並選擇接受了其中你認為是對的、好的部分,你的自治就沒有被破壞(Dworkin, 1988)。真正破壞自治的,是對外界影響的盲從,或不假思索地拒絕。 所以,總的來說,自治是一個靈活、開放的狀態。它讓我們感到,自己擁有支配自己行為的能力和空間,並能根據當下的狀態,做出符合真實自我的選擇。 為什麼要自治? 正如在文章的開頭提到的,自治對實現心理幸福感至關重要。原因之一是,感覺到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Leotti, Lyengar & Ochsner, 2010)。 另外,處在自治的狀態下生活,也能幫我們形成穩定的自我認知(Guardia,2009)。 我們不難在生活中看到,身邊一些從小習慣自己做決定的人,長大後往往對自己的人生有一種更成熟的態度。他們更少盲目追求熱門專業、熱門行業,也更少因為自己沒有按社會時鐘生活而感到焦慮。 這正是因為,當我們一次次基於自我真實的需求、意願、興趣做出選擇時,我們會越來越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可以做到什麼。通過反思自己每一次選擇的後果,我們會不斷形成對自己更深入、更準確的認識,同時也對自己的能力、優勢等有客觀的自信。 基於此,我們才會逐漸清晰自己的生命道路,不會因為外部情況發生變化,就失去自己的方向。 而最重要的一點是,自治讓我們確信,我不用依附於某段關係或某個人,而是能在這個世界上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著(Ryan& Deci, 2004)。 在自己做出選擇的過程中,我們會清晰地感受到,自己不是被裹挾著,或因為他人成為了現在的樣子。 我們的每一步都源於對內心的覺察和獨立的思考,因而你對自己的人生會有一種篤定的「擁有感」和掌控感——它屬於我自己,它是我心之所向的模樣。 也正因此,自治能幫我們更平和地回應外界對我們的看法。面對「催婚」、「催生」時,自治的人的反應會是:做到做不到都不影響我存在的價值,所以不妨聽聽那些催的人具體有哪些考慮,也許會有對我有意義的信息。 這種既不迎合,也不抱有敵意的態度,會幫我們實現與世界的和諧相處。 我們該如何實現自治的狀態? 1. 首先,你需要了解真實的自己 自治的基礎是了解真實的自己。如果你習慣了根據外部標準或期待行事,想不清楚自己真實的意願,這裡有一些問答練習可以幫助你:(推薦閱讀:30 歲就得買房買車,和另一半結婚?想讓生活幸福,試試這五件事) 如果不考慮外部條件的話,我理想的工作/感情/生活狀態⋯⋯是什麼? 我現在的選擇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我的理想? 是什麼讓我接受了那些不符合理想的部分?是我的某些價值觀、當下真實的需要、某些思維定勢,或是他人的期待? 2. 打破慣性思維,接納自己的變化 我們常常有類似這樣的想法:我過去成績好,工作後也必須優秀;我是個非常在乎親密關係的人,所以任何情況下,我都要顧及伴侶的感受⋯⋯。 這些慣性思維往往是我們自治的阻礙,因為它讓我們不是基於「此時此地真實的自己」、而是基於「我們以為的自己」來做出選擇(Tartakovsky,2018)。 所以,主動覺察、接納自身的變化,質疑那些「一定得如此」的慣性,能幫你走向自治。 3. 從小事開始嘗試 一開始就在學業、事業、親密關係等「重大事件」上做出自治的選擇,可能會帶來壓力。我們建議你先從小事開始嘗試自治,比如今天穿什麼、假期去哪兒玩,等等。 關鍵在於,你需要問自己「我想怎麼樣?」而不是「哪個選擇更恰當」(Tartakovsky,2018)。你將從小事中積累經驗,逐漸懂得如何根據真實的自我做決定。當日常生活中的自治成為習慣,我們才可能在重大選擇前,也有自治的勇氣和能力。 KY 作者有話說: 自治並不必然帶來愉悅,它意味著你要為你的選擇承擔全部責任,不再有他人可以去作為藉口。自治是複雜的。它不僅意味著我們能自主地選擇、行動,更意味著我們要直面所有可能的後果。自治其實會帶來很大壓力,實踐它需要勇氣。 儘管如此,我們依然倡導自治。 長遠看來,自治能讓人達到更高的生活滿意度。「自治至少能推動人們的覺察和反思、去思考他們正在做的,並在這個基礎上學會自我滿足,擁有掌控未來的可能性。」(Ryan & Deci, 2004; Houston, 2020) 根據真實的自我選擇、行動,為自我的行為和選擇負責,能讓我們獲得存在的重要體驗——我是我存在的中心(at the center of our existence),我能為我這一生負責。 而當你敢於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也許會發現,生活也在協助你走向你希望的樣子。 References: deCharms, R.(1968). Personal causation: The internal affective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New York:Academic Press. Houston, E.(2020). 21 Self-Determination Skills and Activities to Utilize Today Retrived from https://ift.tt/36Di75f La Guardia, J.G. (2009). Developing who I am: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roach to theestablishment of healthy identitie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4(2),90-104. Lancer,D.(2012). Put the I in independence. Retrived fromhttps://https://ift.tt/3fU1cAk Ricoeur, P.(1950, 1966). Freedom and nature: The voluntary and the involuntary, trans.Erazim Kohak.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Ryan, R. M.,& Deci, E. L. (2004). Autonomy is no illusion.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existential psychology, 455-481. Ryan, R. M.,& Deci, E. L. (2006). Self-regul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human autonomy:Does psychology need choice, self-determination, and will? Journal ofPersonality, 74, 1557–1586. Ryff, C. D.,& Keyes, C. L. M. (1995).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revisit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4), 719. Tartakovsky, M.(2018). 6 Ways to Become More Independent, Less Codependent Retrived from https://ift.tt/3eyxkJD Weinstein, N.,Deci, E., & Ryan, R. M. (2011). Motivational determinants of integratingpositive and negative past identit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100, 527–544. Weinstein, N.,Przybylski, A. K., & Ryan, R. M. (2012). The index of autonomousfunctioning: Development of a scale of human autonomy. Journal of Research inPersonality, 46(4), 397-413. Wegner, D.(2002). The illusion of conscious will. Cambridge, MA: MIT Press. June 25,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tSva6
「我們曖昧也上床,但僅此而已」依附關係如何影響約炮心態 https://ift.tt/2BB3BRC 貓心—龔佑霖 約炮的動機百百種,而其中的一個變因,是你的依附關係。然而不同種類的依附者,會有什麼樣的約炮模式呢? 關於約炮,對於很少接觸過這個議題的人來說,或許會很難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性愛分離呢?難道和陌生人上床不會覺得怪怪的嗎?今天,我就要從我熟知的依附研究,來談談約砲的人的動機是什麼。 在 Helen Fisher 的 TED 演講中有提到,我們大腦中戀愛、性慾、依附的三個腦區,並非緊緊相連的,如果從她的觀點來看,會去約炮的人,或許就是這三個腦區比較不相連的那些人,這是先天的部分;然而,我們知道,後天的社會對我們的影響也是很大的,除了社會價值觀之外,一個人的依附類型,也會影響到一個人是否會去約炮的可能性。 在過去的研究中,並沒有任何研究提出哪種依附類型比較容易去約炮,僅僅針對約炮者所屬的類型與約炮者去約炮的動機作出研究,因此千萬不要覺得某某人是什麼類型,就一定比較會或不會約炮喔。 害怕孤寂的焦慮依附者 對於焦慮依附者而言,他們會選擇約炮,是因為透過肉體的接觸,可以讓他們達到親密的感覺。焦慮依附者是所有類型依附者當中,最容易把壓力放大的一群人,正因為他們的壓力比較大,而擁抱、愛撫等,又可以分泌催產素(oxytocin),減少他們的壓力,因此,對於會約砲的焦慮依附者而言,他們約炮的動機之一,可能是為了降低壓力、得到舒適感。(推薦閱讀:天冷想抱抱!調情心理學:為什麼「抱睡」比做愛更有幸福感?) 有一份研究是這樣的,他們要測量分手後不同依附類型的調適情況,結果發現,焦慮依附的人比較容易不斷反芻(ruminate)失戀的傷痕,比較難走出失戀傷痛,因此,他們會透過許多短暫的籃板球式戀愛(rebound,剛跟前任分手馬上找的備胎情人)來讓自己暫時好過一些;另一份研究則提到,焦慮依附者當中的女性比較容易出現用性換愛的情況,她們認為將肉體獻給男方,就能夠獲得被愛的回報。而這個研究也證實了,焦慮依附約炮的可能原因,是來自於「依附系統的警鈴大響,使得他們必須要透過這些暫時的關係找到暫時的安全避風港」。 就焦慮依附的約炮者而言,我會舉《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裡面的郭曉奇為例,她是一個被李國華拋棄的女生,在她被李國華拋棄了之後,她開始去約炮,為什麼會如此呢?書中說到,她希望從肉體的交纏中得到關愛,這就是上面提到的籃板球式戀愛,曉奇失去自己所愛的人,因而感到非常痛苦,她希望能有個暫時棲身之處,所以不斷地透過肉體關係來換取暫時停靠的地方。就我自己聽過的約炮者的故事,比較偏向「找人取暖」的人,通常也是焦慮依附者,儘管沒有在一起,但透過身體的交纏,確實會讓他們在分手調適上過得比較好一些。 事實上,這份研究並不是到此為止而已。焦慮依附者雖然比較有可能需要籃板球式戀愛,而且也得花很長的時間走出分手,但他們卻是在所有依附類型(包含安全依附)當中,在經歷分手兩年後,最能從分手當中獲得意義感的人,也許這就是因為他們能夠不斷地找到暫時的避風港,讓他們避免長期處在壓力當中,因而能夠從分手中成長吧。 圖片|來源 喜歡蜻蜓點水的逃避依附 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有一些逃避依附的人,確實會常常出現在約炮市場上,但她們之所以選擇約炮,和焦慮依附是不同的。她們要的不是暫時的止痛劑,而是單純想要享受暫時性的關係(casual sex)帶來的性愛歡愉。 對逃避依附者而言,她們不喜歡和別人深交,因此也比較難進入一段關係,再與伴侶發生性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約炮就成了她們的一個選項了。事實上,就過去的研究發現,其實逃避依附發生性行為的比例,比其他依附類型來的低,一來是她們比較喜歡自己來,因為自己來比較能帶來控制感——逃避依附行事一向獨立,對於性也是如此—而逃避依附在有伴侶的時候,依然比其他依附類型容易約炮,這是因為他們傾向和其他人保持距離,和伴侶做愛有可能會讓她們與伴侶變得更加親近,因此,她們寧願選擇一夜情,還好過於跟伴侶做愛。(推薦閱讀:交友軟體心理學:為什麼我們想被 like,又不想呈現真實自我?) 在電影《夏戀 500 日》當中,女主角 Summer 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她和男主角雖然看似曖昧,也會上床,但卻從來沒有和男主角走入正式的關係之中。其實,Summer 就是一個偏向逃避依附的人,逃避依附者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和一個人建立長期穩定的關係,對他們來說是令人懼怕的。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學到了,唯有保護好自己、不要輕易相信別人,所以他們比較容易與人維持在曖昧不明的狀態之下,就像 Summer 在電影中表現出來的樣貌一般,始終都和男主角維持著這樣的關係。事實上,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研究結果發現,逃避依附者在做愛之前,比較少會做出愛撫等前戲,這也是因為前戲會讓彼此的感情變得更緊密,但逃避依附者對於與他人靠近是害怕的,因此也就比較少做出前戲了。 善於拿捏界線的安全依附 上述關於焦慮依附和逃避依附的研究結果,我大多是參考《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econd Edition :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這本書當中的研究成果;然而,這本書裡面並未提到安全依附,而事實上,因為安全依附過得太好了,單純只是想約就約、可以接受約炮就約,所以在依附研究中很少被拿出來討論,因此,在這裡,我將用安全依附的本質來推論安全依附者選擇約炮的原因。 安全依附者很能和別人維持界線,當她們想和某個人靠近時,她們可以很自在地靠近那個人;當他們想要切斷某段關係時,也能夠用較少的壓力離開一段關係。因此,如果一個安全依附者想要約炮的話,有可能是她們有一些情感或性方面的需求,但卻不能找到合適的人建立關係:例如還沒遇到合適的人、短期內要出國讀書、單純因為好奇想嘗試看看等等,比較不會是為了抓住浮木式,或是想要蜻蜓點水來單純解決慾望而已。 事實上,在美國的大學生當中,約炮是很常見的事情,光是和朋友發生性關係(Friend with Benefit)就高達 50% 了,更別說約炮的比例有多高了,許多電影裡面出現的場景,例如《雨天.紐約》當中的艾希莉,遇到了崇拜的男星就自然而然地和對方上床,就可以看出美國對於性開放的程度是非常廣的,電影呈現的正是他們的日常生活。既然焦慮依附和逃避依附分別只佔世界上的 20%~25%,那麼剩下的 50% 左右,屬於安全依附的人,他們之所以選擇約炮,就只是他們單純想約而約而已,就好像我曾聽過某個安全依附的朋友說的:「既然我和她都單身,我也還沒遇到想交往的對象,那麼透過固炮享受性愛,不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嗎?」由此可知,善於拿捏人際界線的安全型依附,他們約砲的動機就是如此的簡單易懂了。(同場加映:《雨天.紐約》劈腿心理學:最傷害關係的,是再也無法彼此信任) 無論你是不是一個會約砲的人,對於約炮又抱持什麼樣的看法,那都是個人的自由選擇,但透過了解不同依附型態者當中選擇去約炮的可能動機,將能讓我們對於依附型態和性這件事情,能夠有著多一層的洞見。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June 25, 2020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BB3BRC
為你挑片|《春潮》願愛裡沒有扭曲與壓迫,而只有愛 https://ift.tt/2YueNbH 荔枝小姐 愛奇藝上線新電影《春潮》,在男性缺席的三代家族,關係層層壓迫。看似無解,但其實劇裡的人物,用著各自的方式反抗。(內文有雷,斟酌觀看) 「我對未來沒有幻想,我在這裡出生,也將在這裡死去。」 「妳什麼時候才能明白,家庭不是戰場,妳的勝利也不是真的榮耀?」 最近愛奇藝上線了導演楊荔鈉的新作品《春潮》,討論中國傳統家庭強烈的支配欲、占有欲,是如何摧毀一段本應甜蜜的母女關係。 圖片|《春潮》劇照 劇情描述一個男性缺席的三代之家,奶奶(金燕玲飾)視她的婚姻為這輩子最大的汙點,而女兒是這段失敗關係的證據,於是她對女兒鮮少關懷,反而刻意百般壓迫,施加各種情感暴力,彷彿想把人生所有的不順遂都歸咎到女兒身上。 這種愛的表現,其實是精神層面的家暴。正因為源頭來自最親密的家人,所以被害者所承受的痛苦更加深層,你甚至難以分辨這份壓力究竟是來自於親情之愛,還是來自於更深淵的、連施暴者都沒意識到的黑暗面。 可悲的是,女兒郭建波(郝蕾飾)太貼心,也太聰明了。她完全能體會母親的憤怒與虛榮,其實都源自於往日鑿出來的黑洞之中,黑洞裡有苛薄的祖母、有讓她丟臉的丈夫、有文革時期殘留下來對生存的惶恐。 因為理解,所以郭建波選擇沈默不語,任由母親把心底那些臭爛黏稠的情緒甩到她身上。她不反抗,她都接受,但是她不會把這些仇恨轉移到自己的女兒郭婉婷身上。郭建波此生唯一倖存的希望,就是她的女兒可以擺脫這個世代傳承的迫害,成為一個良善、溫暖、對世界包容的大人。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離。」 片中不斷穿插的愛國歌曲也隱喻著國家和母親的關聯性,細心的觀眾會發現本片英文字幕把「祖國」翻成 motherland,而非 country。 我深愛我的祖國,但我的祖國讓我喘不過氣。 我想,這是導演偷渡到電影情節裡的密碼。 圖片|《春潮》劇照 《春潮》到最後,所有的矛盾都沒有解開,也許本來就不是所有矛盾都存在答案吧,尤其在盤根錯節的親情關係裡,這些矛盾往往已經累積了好幾個世代,就像片中剽悍的奶奶回憶起她的母親,又愛又恨的情感也讓奶奶淚流滿面,哭得像個小女孩。 雖然矛盾不一定有解答,但我們可以讓世代相傳的壓迫行為就此為止,這是身為家庭、抑或是國家的兒女最溫柔的反抗。 例如片中的郭建波雖然出生於價值觀念極度傳統的家庭,但她選擇當一個勇於挖掘真相的記者,無視上級施加的壓力,這是郭建波向這個社會反抗的方式。 也像年紀最小的郭婉婷,她拋下了學校老師寄予的厚望,毅然決然離開愛國詩歌朗讀比賽的現場,她拉著好友到溪邊戲水,這才是她這個年紀應有的自由自在。 圖片|《春潮》劇照 在當今愛國情操高漲的社會氛圍裡,電影中這些反抗符號其實很大膽。導演楊荔鈉身為女兒、國家公民、職業女性,她選擇用電影《春潮》作為這些角色的答辯。 願我們都不要活成我們所恨的樣子。 願我們的愛不再扭曲,不再壓迫。 願愛,就是愛。 圖片|《春潮》劇照 FB:《荔枝小姐在上海》/Podcast:《荔枝小酒館》 June 25, 2020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ueNbH
孩子沒有想像中脆弱,有玻璃心的,常常是父母 https://ift.tt/2YwP1DV 時報文化 身為家長,要如何拿捏與孩子之間的互動關係?太嚴格擔心讓他們受到傷害或產生距離感,太近又擔心會無法幫助他們真正的成長。今天,聽聽小熊媽分享他的自身經驗! 圖片|來源 文|小熊媽 先做好父母,再當好朋友 有的家長怕管孩子會給孩子留下心裡的陰影,其實多慮了,只要正常訓誡,孩子並沒有那麼脆弱,有玻璃心的,常常是父母。 「如何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有網友問我這個問題。 老大小熊哥在國中問卷調查時,說母親是最懂他的人,也是家庭中與他關係最好的人。但其實,母子相處並非都沒有不愉快!尤其在青春期,劍拔弩張也是常事。 其實,我不時會「電」孩子:當他們出言不遜、當他們忘了禮教、當他們眼中只有自己自私自利時,我會當下用「放電」(嚴厲的眼神+話語)來糾正他們,我認為這是身為父母必定要做到的原則。 我不會以「青春期」當作藉口而對孩子放水。只是,事後等孩子冷靜些,我一定會好好解釋「放電」的道理,讓他們了解:被電,是有正當理由的。但如果電錯了(這也是會發生的事),我也會坦率地、真誠地向孩子道歉。 平時,我喜歡與孩子進行幽默的對話,因為母親也要裝裝傻,或不時辦個「講笑話比賽」,讓孩子覺得:跟媽媽在一起,不是只有收到管教與壓力,而是能同傻、同樂、同歡笑! 我會跟他們一起看些男孩喜歡的電影, 也推薦好電影給他們看(如:〈 教會〉、〈新天堂樂園〉、〈戰地琴人〉、〈海上鋼琴師〉等)。 我也常常收集好文章,印出來貼在牆上,或寄到兒子 email、FB 與 line,讓他們知道該懂的道理與價值觀。 其實,我並沒有想過要當孩子的朋友,而是要當一個「有原則、但也有彈性」的母親! 朋友是平等的,但有彈性的母親,還是有其權威的;當需要的時候,定要適時加以管教,決不放任孩子任意而行。(延伸閱讀:身為家長,我已經做得夠好了嗎?給焦慮爸媽的四個提醒) 曾有朋友跟我說:「女孩難養!男孩子雖然皮,但是好控制。你都不知道女兒有多難養,我女兒只要不如意就大鬧天宮!」 其實我覺得:不論男女性別,教養孩子都該記住:民主式教養固然好,但是在尊重孩子同時,孩子必須先學會尊重別人。有時候,過度尊重反而是放縱! 教育,並不是放在讓孩子做他們想做的事情,而是必須讓他們及早了解:世界不是繞著他們轉,敬人者人恆敬之。 我曾看過有的孩子,一點點不如意就開始當眾大吵大鬧、尖叫撤野,這是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 因為家長平日沒有即時管教:平時只要有錯,就應該提點,違規的就要懲罰。 如果平常就有做到,怎會在外面白目的撒潑呢? 有的家長怕管孩子會給孩子留下心裡的陰影,其實是多慮了,只要正常訓誡,孩子並沒有那麼脆弱,有玻璃心的,常常是父母。俗話說:「慈母多敗兒」,這句話不無道理。今日不管孩子,明天他出了社會由別人來教訓他,傷害可能更多千百倍! 有次我出遠門,熊爸帶孩子,結果老三熊董放學後不讀書只玩耍、小考慘不忍睹。回家後我嚴正告誡了孩子,並告訴他該如何自主複習,結果才小學一年級的他說:「還是媽媽好,媽媽會教我如何讀書!」(延伸閱讀:「姊姊功課那麼好,你卻什麼都做不到」孩子的未來,只能由大人決定嗎?) 孩子其實也會懂:電他的人,出發點是「愛」,不是只發脾氣而已。最重要的,還是時時關心孩子、適時放手讓孩子試著獨立。當然,這都需要練習,並非一蹴可幾。 我一直記得熊外公有一句名言:「多鼓勵,少責難」,這也是我牆上的座右銘。不過,在當孩子的朋友前,請記得:父母該訂的原則與界限,不可少。(編輯推薦:依附悖論:也許父母們都搞錯了,什麼才是正確的教養方式) 【回家吧 2020 育兒大調查】 親愛的爸媽們,在育兒路上,一切都好嗎?你感覺到自己最需要哪些幫助?以及你的隊友,是最給力的後盾嗎? 今年是回家吧上線第二年,在 2019 年,我們與婦權基金會聯手推廣爸爸育兒展活動,也開啟了父職參與的討論。而在今年,我們更進一步和婦權基金會、城男舊事推出問卷調查,希望能透過更多的了解,找到更快樂的家。 這是一份提供給雙親的問卷,我們想了解育有一子以上的爸爸或媽媽們,在照顧小嬰兒時,內心最常見的心情、實際生活的狀態,以及想解決的各種困難等。請幫我們花 5~10 分鐘左右時間填答 >> https://womany.net/s/y4oy7fc 接下來,我們也會根據問卷結果,做更多親職社群的規劃,想支持與陪伴每一個你們:) 本文摘自《你的管教,能讓孩子成為更好的大人》,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你的管教,能讓孩子成為更好的大人》 June 25, 2020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wP1DV
給爸媽的邀請信:勇敢跟孩子說,謝謝、對不起、我愛你 https://ift.tt/3fOUoUG 時報文化 家長也會犯錯,在需要的時候,好好地和孩子說對不起、謝謝,也要常說我愛你,你們的關係將會越來越靠近。 文|小熊媽 勇敢跟孩子說:謝謝、我愛你、對不起 「天底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我是絕不認同的! 父母一定也會犯錯。當犯錯時,一定要勇敢坦承錯誤,孩子才會信服你的管教。 而且,道歉並不會折損為人父母的威嚴,反而更會拉近親子間的關係。 圖片|來源 我常告訴孩子們:即使對家人,也一定要注重禮貌,不要因為是自己的親人而疏忽了禮節、講話口無遮攔、沒大沒小沒分寸,這是最糟糕的一件事情!因為小時候在家對親人沒禮貌,出社會後就可能更容易會對長官同事沒禮貌,前途堪慮。 記得我高中在北一女求學,過著蠻開心的生活。我一直很難忘一位班長,她是個十分有禮貌的人。有一次,她做錯了一件事情,班上同學都對她不太諒解的時候,她很鎮定又大方地走到講台上,跟大家深深鞠了一個躬說:「真的很對不起!這一次的事情,是我個人的錯,我在此跟大家真心地道歉!我會努力去彌補我的錯誤。」 當她頭低下去的那一刻,大家心裡的氣就減少很多;當她說完道歉以後,我也深深地佩服她的勇氣! 從那次之後,我也學會了:每當自己做錯事情,就要誠懇地道歉,不管對方能不能接受,這是做人最基本的禮節。 同樣的,當孩子越來越大,我也要求自己要用對待朋友的禮節,來對待他們。 當我需要幫忙時,會跟他們說:「請你們幫媽媽做這件事情好嗎?」 當他們做完我的請求,我一定會加一句:「謝謝你,你真是幫了我很大的忙、是我的好幫手!」 還有,「天底下無不是的父母」—這一句話我是絕不認同的!父母也是人,不是神,一定會犯錯,所以犯錯的時候,一定要勇敢坦承自己的錯誤,這樣孩子才會信服你的管教。(延伸閱讀:「小時候聽過的話,會記得一輩子」除了説我愛你,也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的 40 句話) 年輕時,有幾次我曾冤枉了孩子,常在責罵他們之後,才發現自己的錯誤。 以前的我,是拉不下臉來跟他們道歉的,但是慢慢的,我想起高中班長道歉的事情,這件事不時警惕著我,所以後來當我發現自己在教養上做錯時,都會及時到孩子面前,告訴他們:「對不起,這一次是媽媽錯了,是我沒有查清楚,冤枉了你……請你原諒媽媽好嗎?」(推薦閱讀:鄧惠文:說不出「對不起」的人,其實心裡也有創傷) 而我的確發現:向孩子坦白認錯,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通常孩子會十分開心地看著你,雖然沒有馬上說:「我原諒你!」但是臉上絕對會是釋懷的表情,這樣母子的關係反而更親近了。 記得我以前在花旗銀行工作的時候,曾經擔任過信用卡的客戶抱怨處理工作;當時我的訓練老師就說:「當你接到客戶抱怨電話的時候,一開始你就要說: 『真的十分抱歉!』、或『很抱歉造成你的不便』……這些字句,這樣,客人的氣常常就會自動地消一半。千萬不要硬拗、推託或亂找藉口!這樣只會讓對方的怒火更上升,火上加油!」 這些說法,我覺得在教養上也是一樣有用。當你發現自己對孩子有不公平、或有所誤解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馬上跟他道歉!道歉並不會折損為人父母的威嚴,反而更會拉近親子之間的關係。 請、謝謝、對不起,這三句話要常常掛在嘴邊,因為這三句話也是造就親子和睦的最好潤滑劑!(編輯推薦:「小時候聽過的話,會記得一輩子」除了説我愛你,也能讓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的 40 句話) 【回家吧 2020 育兒大調查】 親愛的爸媽們,在育兒路上,一切都好嗎?你感覺到自己最需要哪些幫助?以及你的隊友,是最給力的後盾嗎? 今年是回家吧上線第二年,在 2019 年,我們與婦權基金會聯手推廣爸爸育兒展活動,也開啟了父職參與的討論。而在今年,我們更進一步和婦權基金會、城男舊事推出問卷調查,希望能透過更多的了解,找到更快樂的家。 這是一份提供給雙親的問卷,我們想了解育有一子以上的爸爸或媽媽們,在照顧小嬰兒時,內心最常見的心情、實際生活的狀態,以及想解決的各種困難等。請幫我們花 5~10 分鐘左右時間填答 >> https://womany.net/s/y4oy7fc 接下來,我們也會根據問卷結果,做更多親職社群的規劃,想支持與陪伴每一個你們:) 本文摘自《你的管教,能讓孩子成為更好的大人》,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你的管教,能讓孩子成為更好的大人》 June 25, 2020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OUoUG
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財商教養:為什麼和孩子談錢,越早越好? https://ift.tt/2VfTsAU 大好書屋 你會和孩子談錢嗎?也許過去你感覺不自在,也擔心會被和一些負面標籤畫上等號。但其實,提早和孩子談論金錢,將能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掌控權。今天,就提供家長們一些實際的方法! 文|張森凱 我家有兩個男孩,有一天,我聽見他們在餐桌上有段與外公的有趣對話:大兒子:「請問外公,《國語日報》上寫,寫信投稿參加比賽,得獎者可以得到兩百元稿費,什麼是稿費啊?」 外公:「作者向報紙或出版社投稿所得到的報酬,就是稿費。」 小兒子:「那哥哥,你明天就開始早點起來寫作吧!」 我心裡想說,拜託,哥哥剛上小一,才會寫字沒多久好嗎! 外公聽了,疑惑地問孩子們的媽媽:「他們兩個怎麼這麼想要賺錢啊?」全家哈哈大笑。 這個在我們家中習以為常的對話,在外公耳裡聽起來覺得奇怪(雖然沒有指責的意思):那麼小的孩子,怎麼會想要去賺錢? 圖片|來源 談錢,是培養孩子價值觀的好機會 大部分的父母在傳統文化的包袱下,會覺得談錢不自在。你有沒有這樣被提醒的經驗——「親朋好友間不要談錢,因為談錢傷感情」? 因為這種奇怪的觀念,讓很多父母不敢談錢,擔心進行金錢的討論會不會跟「自私」、「小氣」、「勢利」畫上等號。在這裡,我想請父母放心,和孩子討論金錢其實是建立孩子的品格、價值觀,以及培養正確管理金錢能力的好機會——一個可以控制金錢的人,他就能夠控制自己的人生。(延伸閱讀:家庭教養學:你如何管教孩子,他就會如何走入家庭) 何時開始跟孩子討論金錢? 那到底什麼時候開始跟孩子討論金錢,是比較恰當的時間呢? 其實,當孩子知道錢有支付的功能,或是會在物質上跟你討價還價的那一刻開始,父母就該正視這個狀況,並且把握機會,與孩子進行溝通。 年紀小的孩子可能比較沒有完整的金錢概念,所以你一開始必須跟他溝通的是「這些東西不是免費的」,讓他知道沒有不勞而穫的概念,進而告訴他「有工作,才有所得」的想法,這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延伸閱讀:怎麼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從「做家事」開始) 如何跟學齡前兒童展開關於錢的對話? 「要怎麼開始跟幼兒談錢?」很多有著學齡前孩子的媽媽,都有這樣的煩惱。美國知名理財顧問、財經作者貝絲.柯林娜(Beth Kobliner),在其著作《影響孩子一生的金錢對話》〔Make Your Kid A Money Genius (Even If You're Not):A Parents' Guide for Kids 3 to 23,先覺出版〕中提到,未必要談那些具體的數字,而是先為孩子建立工作與金錢的連結,像是要求他們每天做點簡單的家務事,就算孩子只有一歲半,也可以幫忙收鞋子、掛外套;年長一點就可以開始擦拭碗盤、清潔桌面等等,用意在於將家事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 貝絲.柯林娜建議父母可以找一天,帶孩子跟自己一起上班,認識父母的工作內容,向他強調——有工作,才有錢買房子、食物與玩具;有機會就跟孩子聊每天生活中看到的工作,如餐廳老闆、醫生、技師⋯⋯等,讓他們知道周遭這些人都是在工作賺錢,在心中種下自己以後要認真工作的念頭。 理財,就是生活! 教孩子學習理財,其實不需要灌輸他們很生硬的知識,而應該從日常生活著手。我們十分重視這本書與生活的連結,讓財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培養、累積,讓孩子覺得金錢好有趣,他才會主動、自發地學習且成長。 從生活出發,找出和孩子討論的各種素材 其實,生活中面臨的各種事件,像是油價與物價的浮動,都可以跟孩子進行相關的討論——將看似複雜的生硬新聞加以簡化,向孩子說明。而最近面臨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又名新冠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縮寫為 COVID-19),父母除了跟孩子說明為何要戴口罩、勤洗手之外,也可以聊聊這波疫情會對哪些產業造成影響?人們不敢出入公共場所、盡量少出門,是不是大大地影響旅遊、航空及餐飲業?如果你是這些產業的老闆,你有何因應之道?這些都是可以跟孩子談談的素材。 我們提倡「理財」就是「生活」,教孩子學習理財,其實不需要灌輸他們很生硬的知識,而應該從日常生活著手。我們十分重視這本書與生活的連結,讓財商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培養、累積,讓孩子覺得金錢好有趣,他才會主動、自發地學習且成長。 越早開始,恐懼越少;越多練習,效果越好 你對於孩子的金錢提問感到害怕嗎?別擔心,在本書中你可以直接找到答案,回答孩子的疑問。 其實,恐懼就是怕,「怕」這個字拆開來看即是「心裡空白」。大多數人很容易對未知的事物感到害怕,就像我們可能很少有機會跟孩子討論金錢,對孩子關於錢的提問也總是感到不知所措。在我們的觀察中,許多父母不是不願意回應孩子的疑問,而是怕「回應錯誤」,也可能仍在找尋一個比較好的答案。 我們應該學會與孩子進行金錢上的溝通,將每一次孩子的提問,都視為「一個和孩子在金錢上取得共識的機會」,必須要好好把握。若父母在此時把握住了這個機會,就能夠好好地傳承關於財商的智慧。 其實,兒童理財教育「理」的不是財,而是對金錢的一種控制,這會是一個長遠的重要工程,若基礎建設做得好,長大後在財務上犯的錯當然會比較少。當你的孩子能控制欲望,接下來再學習理財,這才是正確的順序——記得,及早開始,恐懼越少! 我們也相信,財務智商的累積是需要練習的,就像學習語言一樣,練習的次數越多,當然效果也就越好。(延伸閱讀:家庭溝通學:四個原則,讓你和青春期孩子好好對話) FQ 教養重點 1. 一個可以控制金錢的孩子,未來就能夠控制自己的人生。 2. 當孩子知道錢有支付的功能,或是會在物質上跟你討價還價的那一刻,父母就可以開始跟孩子開始進行金錢的討論。 3. 正確順序是:先控制欲望,再學習理財。 本文摘自張森凱著《財商教養學,帶孩子玩出FQ力》。由大好書屋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財商教養學,帶孩子玩出FQ力》 June 25, 2020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VfTsAU
瑞典獨食學:一人吃飯不孤獨,而是用一頓飯安定自己 https://ift.tt/2A0Zqy2 食力foodNEXT 和別人吃飯的時候,總在想要說什麼話題,想待會要怎麼分帳,都無暇顧及食物的味道。你有多久,沒有好好跟自己吃飯了呢? 文|蘇楓雅 圖片|食力 提供 隨著時間進入 2020 年 6 月,許多國家都逐漸開放戒嚴生活的規範,包括坐在餐廳裡吃飯的可能。2020 年 6 月 1 日起,澳洲維多利亞省、荷蘭、及芬蘭的咖啡館和餐廳將採取類似的「回歸日常政策」:堅守 1.5 公尺的社交距離,但同時間共處同一空間的總人限則有些不同;維多利亞省限制 20 名客人,荷蘭以含工作人員的 30 人為限,芬蘭把座位減少 50%。不過,這段自律時期已然賦予外食不一樣的意義,特別是「獨食」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 社交的距離限制,催生出「一人桌快閃餐廳」 由於 2019 年新冠肺炎全球疫情的影響,瑞典的一對情侶拉斯穆斯(Rasmus Persson)和琳達(Linda Karlsson)在花園隔著安全距離與琳達的父母一起聚餐,這個作法促使他們開設了快閃餐廳「Bord för en 一人飯桌」。 這家餐廳位在斯德哥爾摩 350 公里外的韋姆蘭(Värmland),在一片曠野上的是專屬客人的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更特別的是,老闆因考量到非常時期顧客的荷包,3 道菜的費用全部由客人在飯後自由決定。 「一人飯桌」的設計概念是「完全與世隔絕、獨享美食的寧靜時光」,除了你沒有其他客人,也沒有人在看,更沒有服務生。從 2020 年 5 月至 8 月,1 天只接受 1 名訂位,提供至今幾乎不曾在餐廳出現過的、最全心全意的服務;不追求翻桌率也不想以此賺一筆,「我們都身處人生一段艱難的時期,有人失去工作、親人、甚至是安定的心」。(同場加映:為什麼同桌吃飯卻只滑手機?「寂靜餐桌」背後的秘密) 菜餚方面,前菜是瑞典的馬鈴薯餅,搭配酸奶油、海藻素魚子醬、酢漿草。接著是甜玉米可樂餅,佐薑汁黃色胡蘿蔔泥、榛果醬、洋牛蒡。甜點取名為「夏末」,冷凍白脫牛奶撒上浸漬琴酒的藍莓和甜菜根萃取的紫糖。飲料的選擇全是無酒精的,例如接骨木花、無酒精蒸餾酒 Seedlip 和草莓的調酒。所有的食物和飲料都裝在籃子裡,利用一條繩索從廚房輸送到餐桌前讓客人自己取用。 「Bord för en 一人飯桌」利用籃子和繩索運送餐點,減少對顧客的打擾。圖片|來源 餐廳創辦者希望讓人們接納獨食文化,也練習獨處 拉斯穆斯和琳達打算在疫情過後,繼續經營這家餐廳,因為他們知道過去獨食、獨飲不被社會普遍接受,甚至視為是一種孤僻、不合群的問題行為,但是今後「獨食文化」將會受到平等對待。也極可能成為未來當人們懷念起這段獨處時期,很需要的一個獨自療癒空間。「我們也許做到了住家隔離,但是有花時間獨處嗎?『一人飯桌』提供那個機會。你值得與自己撥空相處。」(推薦閱讀:疫情爆發時,何嘗不是人類難得閒情、愛惜生命之時) 北京餐廳以隔板營造一人吃飯的儀式感,讓用餐者專注在與美食的邂逅 回到亞洲,由北京的大田作物工作室設計的「23 坐餐廳」,是這次全球疫情前就完成的空間概念,預想的則是另一種獨食形式。在 138 平方公尺狹長的店內,用隔板劃分每一位客人的餐桌空間,主題強調一個人吃飯時與食 物和空間串連起來的儀式體驗,營造孤獨美食家的用餐氣氛和心靈滿足。 北京「23 坐餐廳」的座位安排在備餐間與送餐區的相接區域,在保證吃飯、上菜互不干擾的同時,又維持了空間的開放與通透。圖片|大田作物工作室官網 獨食文化將成為餐飲新趨勢、帶動個人商機 撰寫《超單身社會》的日本作家荒川和久觀察「獨食」現象多年,過去 5 年美國單獨吃飯的人口增加了 35%,法、德、英、美、加等國逐漸關注「solo dining 獨食」的傾向,而且在餐飲界開始出現空間上的應變。如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成了助瀾,加速「獨食・獨飲」轉為新的正常,使這一層客戶群獲得業者更多的關心,以及想要開創新樣貌的動力。這個推力也可能把個人的用餐空間,從奢侈變成標準規格,進一步帶動過去談及的「單身經濟」和「個人多樣性」的消費潛力。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高琹雯專欄】疫情當前,Fine Dining餐廳的求生術 想靠打折撐過去?餐飲業想活命得有更多創意! 【高琹雯專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大家都不出門了,各國餐飲業者如何因應? June 25, 2020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A0Zqy2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