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mBbI9
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關係心理學:一個人過得好,為什麼需要愛情? https://ift.tt/3dmBbI9 KnowYourself 也許我們能夠享受單身,但也不代表我們完全不需要他人的愛。在享受和自己度過的日子時,也別失去愛人的能力。 文|47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最近一個朋友和我說,她已經做好單身一輩子的準備了: 「比起以前在感情裡大起大落的情緒體驗,我更享受一個人的平靜。現在我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很好,運動、讀書、朋友聚會。我還養了貓,有了牠陪我以後,我更覺得不需要戀愛了。」 以前天天叫著脫單,而如今,人們對愛的感受和需求,好像越來越寡淡。有的人覺得不需要愛:「想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可以找到小夥伴,為什麼還要談戀愛?」也有人不再相信愛:「那些結婚的,不也很多都離婚了嗎?」 我們逐漸進入了一個 「羞於談愛」的時代,甚至,談論愛還會遭受各方鄙夷:是手機不好玩,還是酒不好喝,為什麼還要談戀愛? 今天我們想和大家再聊聊愛這個話題,關於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愛,真正的愛是什麼樣,可以帶給我們什麼。看完今天的文章,也許你會有新的感受。 真正的愛是什麼? 在討論是否需要愛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明白,真正的愛究竟是什麼。 經過一定的文獻閱讀、訪談調研、結合弗羅姆的主張,我們總結出真正的愛包含了以下 4 個方面: 1.主動考慮對方利益:愛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出於生存和資源競爭的目的,人類普遍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我們往往會將自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但真正的愛會破除這種傾向。 當愛發生時,我們會開始主動考慮對方的利益。我們把對方的利益看成是自我利益的一種延展——經常說的從「我」變成了「我們」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把兩個人的利益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甚至當雙方利益發生衝突,只能滿足其一時,真正的愛讓我們有能力把對方的利益放在自己之前。 我們會願意暫時擱置、部分妥協自我的需求,但這並不意味著個性的喪失和自我的犧牲。在權衡和實踐的過程裡,我們從孤立的個體,走向更為緊密的合一整體。(同場加映:相愛相親!專訪張艾嘉:愛是無私無畏,愈愛愈不怕給) 2.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真正的愛是這四者的交融形態 在真正的愛裡,我們會主動關心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並為這份關心付出努力。愛與努力密不可分:你愛你為之努力的東西,同樣你為你所愛的東西而努力。所以很多人常常說:「愛不只是嘴上說說,要看他做了什麼。」 持續的關心也是責任感的體現。如今我們提起責任感,常常指外部加於人身上的事,但真正意義上來說,責任應該是完全自願的行為。我們可能會怠惰,會被誘惑,但主動自願承擔的責任,就是自我規束和維系關係的基石。 但是,如果責任失去尊重的支持,就可能演變為占有。擁有過度責任感的人,會覺得自己需要為對方的生命負責,從而走向一個控制對方的極端。唯有尊重,順應對方自身規律和意願的實踐,才能避免自我滿足的偏離。 要做到尊重,就必須對對方有本質性的、充足的了解。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這 4 者在真正的愛中是互為前提,相輔相成的。 3.真正的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 愛是主動給予的能力。 常常有朋友抱怨:我對他他這麼好,為什麼他要這樣對我?這種付出並不是給予,背後其實是個人「付出感」的滿足和對對方回饋的需求。 真正的給予不是索取、也不是痛苦或犧牲,而是由內到外的自我表達。給予是人的潛力的最高表現,人在給予的過程裡,感受到自己的強大、富有。它比接受更讓人快樂,因為給予不是喪失和捨棄,恰恰是自我價值的體現。 給予並不簡單指物質或情感上的給予,而是整體生命力的流露:「他給他以快樂、興趣、理解、知識、幽默、傷感——把他自身一切充滿活力的東西表現出來並具象化。」 當一個人在分享作為獨立個體的生命時,也豐富和充盈了對方,喚起了另一個人的生命力。 4.愛是創造的能力。 很多人覺得在一起久了,感情變淡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但真正的愛是具有創造力的,賦予這漫長的生命以延展性和流動性。 處於一段感情中的雙方個體通過相互的給予,會不斷革新和成長。同時,在兩個變化生命的互動過程裡,還會激發靈感,共同創造出新的事物。並因為這份創造力,開啟對世界新的認知和體驗。 那些我們以為的愛,真的是愛嗎? 當我們理解了真正的愛是什麼以後,去回溯生活中很多對於愛的理解和描述時就會發現—— 我們很容易把一些伴隨著愛產生的感受,誤以為愛。甚至,有一些常見的關於愛的闡述,實質上並不是愛。 一般來說,關於愛,我們常常有這幾種迷思: 圖片|作者提供 Daniel G. Amen(2009)博士說:「浪漫和迷戀並不是真正的情感。那是一種動機,是大腦獎勵系統的一部分。」我們的「上頭」,不過是因為在某個場景下,人物、氛圍、聲音等等因素綜合在一起,激發了大腦和腎上腺中多巴胺、苯乙胺等激素釋放。 你認為自己在「愛」對方,實際上,你是在從對方身上索取激素帶來的快感。這個過程裡你是想要的,是滿足個人的欲望,沒有真正的給予,也沒有關於愛的實踐。 圖片|作者提供 當一個人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我們理想化伴侶的模型時,我們便把所有理想化的、美好的品質投射在對方身上,會忽略對方的缺點或負面特徵(Barelds & Barelds-Dijkstra, 2007),並因為流行文化的影響,放大浪漫的感受。 Zosk(2017)在一項關於一見鐘情的研究中還發現,一見鐘情可以發生多次,且這個過程裡並不包含親密、承諾等一些與愛有關的特質。(延伸閱讀:關係心理學:一見鍾情,等於「真愛」嗎?) 所以,與其說一見鐘情是愛,不如說這只是浪漫愛情理想化的產物。它是一種短暫的吸引力,缺乏了真正的了解。隨著接觸加深,幻想容易覆滅,關係也難以為繼。(Ryback,2017) 圖片|作者提供 強烈的占有欲往往源於內心深層的不安全感,在自卑的人身上更為明顯。他們會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而害怕被拋棄,於是,他們通過將「被愛的人」視為財產來彌補對被遺棄的恐懼。 吃醋、嫉妒是占有欲的體現,在某些情景下,還會涉及一些極端的手段,比如打壓,虐待、威脅等。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感受到控制感,通過占有的方式證明力量,回避自我的虛弱,並通過稱其為「愛」,來合理化這種行為。(Atkinson,2015) 占有欲不是愛。在占有當中,我們僅憑借自己的想法就試圖操控對方的思維和行為,完全沒有尊重對方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意志和尊嚴,走入了支配和控制的誤區。 圖片|作者提供 相互依賴的雙方,都是在回避一種虛弱的,無法自處的孤獨。他們渴望從另一個人身上,尋求彌補自己所缺乏的東西。他們都在照顧和為對方付出,看起來像愛,實際上是在建立自己的自尊和認同。 在共生式關係中,雙方都不是獨立完整的個體,都是希望從愛裡獲得自己缺失的部分。他們的愛本身就是無力的、不健全的,更不可能喚起生命力,創造新的價值和意義。 圖片|來源 那麼,我們為什麼需要愛?愛能帶給我們什麼? 越來越多的人覺得自己不需要愛了。可事實上,任何一種「不需要愛」的說辭,其實都帶有一種逃避現實的傾向。生而為人,我們必然需要愛: 1.孤寂和疏離是難以逃脫的宿命,愛是唯一的救贖。 孤寂產生恐懼,人類最大的需要是克服孤獨感。 存在本身就是孤獨的,沒有一種功能性的關係、或是肉體上的結合可以與之抗衡。孤獨不會在孤獨中消散。在「隔絕」的狀態下,我們可能會進入看似平穩的狀態,卻也會因為找不到與這個世界的連結,而變得越來越空洞。(延伸閱讀:網路時代的「無痛社交」:什麼時候開始,你不再與人真心四目相對?) 2.愛是有效的自我覺察和人格成長的契機。 愛讓我們洞察自我。個體的很多特質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顯現,只有在親密的關係中才會釋放,我們才能客觀的認識和看清自己。 同時,這也是人格成長的契機。正如弗羅姆說,愛是一條認識生命秘密的途徑。我們在愛中找到了自己,發現了自己,發現了我們兩個,發現了人類。 3.愛能激發我們的潛力和品質,主動創造意義。 我們從對方身上不斷習得新的知識和技能,也因為對方的給予和分享,激發出自己的靈感和潛力。 愛是一門藝術,不僅可以把個體、社會和自然連接起來,還能夠激發出每個人身上美好特質,創造出一段屬於雙方的獨特的關係。 當一個人沒有擁有成熟的愛的能力時,會害怕、擔心、沒有安全感。而成熟的愛,是在保持自己的尊嚴和個性的條件下的結合。 在愛的過程裡,人克服了依賴性和自詡無所不能的妄想,摒棄了剝削他人和守財的欲望,產生了對自我的信心,和對未來生命的勇氣。 所以,希望你一個人可以過的很好,但也永遠不會失去愛的能力。 References: Amen, D. G. (2009). The Brain in Love: 12 Lessons to Enhance Your Love Life. Harmony. Barelds, D. P., & Barelds-Dijkstra, P. (2007). Love at first sight or friends first? Ties among partner personality trait similarity, relationship onset,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lov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4(4), 479-496. Bruce Atkinson (2015), IT'S NOT REALLY LOVE: Western Culture's Misunderstanding of Romantic Attachment, Virtue Online Fromm, E. (2000). The art of loving: The centennial edition. A&C Black. Ralph Ryback M.D.(2017),All About Love,Psychology Today Zsok, F., Haucke, M., De Wit, C. Y., & Barelds, D. P. (2017). What kind of love is love at first sigh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4(4), 869-885. June 23,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