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 星期二

「這麼會生就要負責啊」從女童家暴案到海巡署貼文:消失的爸爸去哪裡? https://ift.tt/2ZlQFHE 女人迷編輯 Shanni 從台南虐童案到海巡署發文,討論在責難母職之外,消失的爸爸去了哪裡?而討論這件事,又為什麼是重要的呢? 近期我們關注兩起育兒相關的時事,一個是海巡署在端午連假期間「照顧小孩是女性的責任」的發文、以及同期台南虐童案件的性別討論。 根據中央社報導,2020 年 6 月 28 日台南一名 4 歲女童雙腳被熱水燙傷加上延誤就醫,導致傷勢嚴重。事情被網友上傳至社群網站後,台南市社會局也接報進行調查。 根據家屬的說法,兩週前女童繼父為「亂丟東西、不乖」的理由想管教她,而用熱水濺傷孩子;其中這則新聞還為人關注的是女童的母親,她前後結過三次婚,四個孩子有不同父親。對此,媒體像是抓到母職疏漏的把柄,以此作為聳動的新聞標題,將責任歸屬一下子加諸於母親身上。 有人說,爸爸去了哪裡呢?又或者我們更想討論的是,當一個家出了問題,整個社會從言論到關注焦點,是否泯滅了一個更好的支援環境? 「22 歲年輕母已結婚 3 次、4 子女不同爸」媒體下標法背後消失的父親 三立新聞一篇題為「台南女童遭虐腳爛!22歲年輕母已結婚3次、4子女不同爸」報導中強調,「22 歲的林姓生母有過 3 段婚姻、共生下 4 名子女,(本次受虐)女童是跟第一任前夫所生」,以及這是一件「誇張的事」。 接著報導中繼續提到,該名葉姓繼父「已經打小孩好幾次了,一開始媽媽會出言勸說,但到後面也開始出手打小孩,甚至透露葉男還會動手打年僅 2、3 個月大的男嬰。」 在這些脈絡底下可以看到,這個家當中的父親和母親都同時有不當管教兒童的行為;然而三立新聞小編接著在臉書上以「這麼會生小孩...那生了就要負責啊」文案出文,一下子將責任歸咎於母親身上,直指她結婚多次、紊亂的關係是後來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 對此發文,網友們則跟著群起撻伐,責難該名母親應該結紮、拿掉子宮、把洞縫起來,也有人謾罵她是「浪女」、「蕩婦」、「公車女」等。一下子「年輕」、「結婚又離婚」、「同母異父」等詞彙觸動了讀者的敏感神經,也喚起社會對於母職的神聖要求,以及認為父職消失於家庭中並非奇怪的事。 到這裡,即使新聞記者們完整報導了事件經過,閱讀者關注的焦點早已全部投射到這位年輕媽媽身上,而鮮少人再次關注虐童案背後的全盤問題。(延伸閱讀:因為愛你,才會打你?家暴保護令的七個問答) 「當孩子安靜時,可能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海巡署宣傳孩子照顧,但不見爸爸 而就在這則新聞的前一天(6 月 27 日),海巡署為宣導夏天戲水安全,在臉書上發布一則貼文表示「當孩子安靜的時候,可能有不好的事情發生了」,呼籲家長們別顧著滑手機,而忽略了孩子的狀態。 然而,在海巡署首次發文的圖片中,只有一名母親的身影,暗示著「照顧小孩是女性的責任」。貼文一出,立即引起網友討論其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也有人提到,既然要談性別,那為什麼圖中長髮的女性不可以是爸爸呢?是不是你自己就有刻板印象而不自知? 圖片|海巡署長室臉書 對此社會評論家朱家安表示,「這個刻板印象之所以不好,並不是因為凡是刻板印象都不好,而是因為這個刻板印象把照護責任丟給女性。這本身不公平,而且容易讓社會在出事的時候只責備媽媽,不去想想社會能為這些小家庭幫上什麼忙。」以及當有人要爭論「你如何知道圖中的人就是女性時」也模糊了討論了焦點。 他認為,最終「照顧小孩是媽媽的責任」這個刻板印象會讓女性過得更差,「也讓社會因為總是可以歸咎於女性,而不容易在照顧小孩的相關事務上提出幫助。」 海巡署最終在大眾的反應下更換了圖片,讓父親也在場。然而延續朱家安提出的觀點,其實今天主要照顧者是爸爸也好,媽媽也罷,或者雙親共職,最終我們要回到如何可以真正去維繫一整個家的問題上。(延伸閱讀:男人育嬰,可以很溫馨:在等媽媽回來跟假裝不會之間,我們能為寶寶作更多事) 圖片|海巡署長室臉書 性別刻板印象然後呢?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找到更好的照顧環境 於是,回到家功能的討論上;我們先是從這兩則新聞看到社會當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仍在,也有人各持立場,那麼然後呢? 在這些案例中我們先行假設了他是一個異性戀雙親家庭,爸爸在家,但在他需要的時候並不在現場,或他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反之,媽媽被預設應該是主要照顧者,所以在孩子遭遇危險時,責任會是在母親身上。在這點上,我們的確需要討論性別刻板印象的導正與重要性。 然而我們同時也需要看到,很多家庭可能都不是一夫一妻的組合,可能有單親、隔代教養,有時候爸爸、媽媽的功能,也會因為不同家庭狀態與階段而有所差別。若以這兩件時事而言,都在談論疏於照顧後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因此這邊我們討論的不只有停止神化母親、爸爸要不要回家,而是不論我的家人是什麼組合,我的家是不是一個可以安心讓孩子成長的地方? 只怪罪母親無法真正幫助受傷的家庭,只討論爸爸應該回家亦然。 我們最終更需要的,是一個家的照顧者們,都可以在整體社會開放且友善的支持下,而更努力地維繫著彼此。回家路上,媽媽、爸爸,或孩子們,都可以是感覺踏實而幸福的。(推薦閱讀:媽媽不是家庭保姆!瑞典育兒學:父職母職都是好職業) June 30,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lQFH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