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mwhep
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
好欺負的孩子不是乖,是對自己不夠好的開始 https://ift.tt/3dmwhep 許嬰寧 心理師 身為家長,如果你希望成為孩子的避風港,就要避免養成孩子壓抑的性格,讓他在感到痛苦的時候,願意和你傾訴。 「我在家我是比較乖的小孩。」七歲的女生告訴我。 「怎麼說呢?」 「我妹都會摔東西,還會把書都撕下來」 「真的?」 「對!他還會畫在牆壁上,或是畫在我的課本上。」 「那爸爸媽媽怎麼說呢?」 「爸爸媽媽說不可以,可是他還是會畫,畫完以後還會把我的功課也撕破。」 我聽到很吃驚,因為這個孩子的開頭是「我在家是比較乖的小孩」。 七歲孩子的自我認知,看起來是正面的自我認知,可是卻是建立在一些玩具被剝奪、生活被欺負的狀況下,比較而來的。再聊下去,才發現他已經認同了這種相對比較,雖然很不樂意自己的物品被破壞,但卻沒有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有的情緒反應。照理來說,七歲的孩子物品被破壞應該感覺非常難過,即使對方就是自己的手足,應當也會極力反抗,表現出憤怒和不悅。(推薦閱讀:「生個弟弟妹妹陪你玩好嗎」決定懷孕前,如何緩解「老大情結」?) 可是,他在長期地生活模式當中,已經內化了相處之下的自我認同,如果他無法改變現況,只能讓這樣的事情發生,若他不做其他反抗或者反擊,他就會是比較乖的那個孩子。 這是一個不恰當的潛在自我認同。 他默許了這樣的行為,讓另外一個環境中的孩子,用不成熟不理智地方是侵略他的界線,而他只能合理化這樣的行為,讓那個搞破壞的孩子有個「比較不乖」的標籤後,自己得以釋懷。 如果未來這個孩子在學校當中,也遇到類似霸凌的事件時,他可能會自動化扮演那個忍受不平等對待的角色,期待大人一樣視他為比較乖的小孩。但在學校環境當中,會有幾種潛在風險,是這個孩子或者家長,現在恐怕無法預見的。 圖片|來源 學校裡的霸凌行為經常是暗地裡發生 許多爸媽在得知班上有霸凌行為時,經常已經上演了一陣子。孩子之間的權力模式非常細微,班級老師也無法顧及每個時刻,有些言語上的霸凌更是難以覺察,所以如果孩子之間有不當的互動,遭受欺負的孩子恐怕已經經歷了好多次。 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可能遭致更多迫害 在孩子的世界裡面,不當的對待經常是沒有特定原因的。往往和身材比例、言語表達能力、發展狀況都有關係,更重要的是,也和孩子被欺負後的反應有相當大的關係。一個可以忍受被欺負的孩子,未來就有可能成為再次被欺負的焦點,當身邊的孩子漸漸長大,力量更強,有可能會使忍讓的孩子受到更激烈的迫害。 學校中的受害小孩恐怕無法回家訴苦 「自認為是比較乖」的孩子如果已經內化了這種自我感覺,在學校中遇到不平等待遇時,恐怕無法回家自在地表達出來。他們可能會誤以為父母希望她是可以忍讓的,因為在家中可能經常發生容忍手足的情況,而那些情況發生當下,如果他的容忍行為遭到的肯定和鼓勵,那對於尚未成熟的心智而言,很容易也把學校發生的侵略行為當作容忍的機會。(延伸閱讀:「不滿足別人,我就會被拋棄」童年創傷,如何讓我們養成討好習慣) 失去了判斷對錯和適當防衛的能力 孩子需要在挫折和衝突之間,學會人際關係的界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仰賴父母的教育,以及衝突本身。這也是孩子在社會化過程當中重要的環節,教導他們認識自己的感受、保護自己的物品、重視自己的價值,都是心理發展上的關鍵,一旦在幼年時錯把容忍當作常態時,孩子可能失去了判斷對錯和適當防衛的能力,衍伸成年後的關係議題。 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潛在的受害者,但偏偏父母很難第一時間覺察在學校發生的人際互動。孩子一旦接受了團體的運作模式,等於也在塑形他的自我價值感,也影響他對其他人的信賴。 在家裡,即使手足間的衝突常讓父母非常無力,恨不得可以用任何方式讓孩子們間的衝突平息,但千萬不要習慣讓某一個孩子忍讓,不要塑造出一個「自認比較乖的受害者」,形成手足之間不良的互動模式。(推薦閱讀:不斷批評孩子,孩子不會停止愛你,他們只會停止愛自己)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認識衝突、解決衝突,培養他們面對衝突的勇氣和能力,而且無論衝突的對象是誰,同學、手足或是陌生的孩子都好,孩子無法一輩子都在父母的視線範圍之內,因此更要讓他們理解自我保護的重要性。 好欺負的孩子不是乖,是對自己不夠好的開始。 回家吧 2020 育兒大調查 June 22, 2020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