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2日 星期五

《媳婦的廚房守則》:完美的家庭背後,每個人都做不了自己 https://ift.tt/2MUuLoM 謝淑靖 口味不合,語言不通,餐桌上廚房,變成了衝突發生的場景⋯⋯。 筆者在五月於高雄的駁二正港小劇場,進行疫情期間難得衝出封鎖線的現場演出,也是今年高雄「春天藝術節」唯一場館演出。首演當天,暴雨傾城,還是有大批觀眾前來,會後的分享更是振奮人心,演出多少現代家庭成員的心聲。到底一齣婆媽通俗劇的背後,隱藏著哪些深刻議題?婆媳的廚房大戰,時至今日又是否有解套的新招?帶您一一解析。 自左而右:葉振崗(羅永昌飾演)、林惠英(洪仙姿飾演)、葉東華(張漢軒飾演)、主持人(周韋廷飾演)。圖片|作者提供 故事從一場母親表揚大會開始,受獎的婦女林惠英來自閩南村,嫁進客家庄後有許多的不適應,二子年幼,老公便撒手人寰,剩下的歲月便是孤兒寡母為了在父親走後堅強存活,而努力向上的故事。直接跳到故事的當下,兩個個性迥異的孩子都學業優異、事業有成,比較特別的是位常到葉家的小叔,是惠英先夫的親弟弟,喜愛插科打諢,實則是維繫這個家庭的重要人物。 飯桌下暗潮洶湧的文化衝擊 故事的主人翁——客家婆婆林惠英與從廣東嫁到台灣的外籍配偶蘇香媚,在餐桌的口味上爭執不下,於是在叔叔的獻策下,展開了一場婆媳廚藝大賽,藉由學習對方的家鄉菜,將「婆媳」這樣有輩分區別,上下之分的位階,移轉成公平的比賽,讓觀眾可以自由選擇想支持哪一種口味。在教授料理的過程,不只過招廚藝,她們還各自用了廣東話跟客家話來教做菜,讓「口味」與「語言」這兩樣都來自「嘴」的藝術,有了一致性(因為環境不同,造就語言不同,於是口味不同,語言有多聽不懂,文化就有多大的距離)。 婆媳其實都是女兒 這場比賽看似譁眾取寵,實則在藉由這個教授家鄉菜的任務,讓「婆媳」的繼承關係、壓迫關係,進入到兩個「女兒」的平等關係,她們因著菜,看見彼此心中記憶的童年,她們都是母親以食物餵養長大的,令人心疼的女兒。此過程也打破了婆婆心中執著的想法:「若是過世的先生回來,一桌都是他不熟習的菜,吃不慣怎麼辦?」「若是我死了,口味沒有人繼承,將來兒子孫子要去哪裡吃到媽媽的味道?」婆媳的口味之爭,在此暫時落幕。 婆媳上演料理東西軍,請現場的觀眾來選擇她們今晚想要吃什麼。現場的料理過程及食材都是貨真價實。圖片|作者提供 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成天在廚房飯桌打轉的傳統女性林惠英,在先生過世後,以延續葉家(客家)作為她畢生的職志。來自閩南家庭的她,當年的媳婦之道,就是把夫家的口味學起來,冠夫姓,在丈夫死後貞孝節烈的把小孩帶大,甚至在得到母親楷模後,都還是害怕自己做的不夠好,會對不起葉家的列祖列宗。 而就是因為懷著「不能讓孩子被笑是沒老爸就沒家教」的內在誓言,林惠英傾盡全力扶養孩子,為了給他們最好的教育,幾乎沒有自己的人生。挖出老本投資孩子,小兒子甚至唸到耶魯大學的雙碩士學位,卻也埋下兄弟之間心結的導火線。大兒子認份的照顧家庭,甚至把太太從廣東隻身帶回台灣,就為了陪伴孤獨的母親,也為了賺錢供家用、供弟弟的留學生活費。工作之餘,還要夾在媽媽跟太太的矛盾裡,像所有夾心餅乾的男性一樣,他也不知該如何取捨。到底該體諒喪夫後捨己為兒的母親,還是為了他而離開所有家人與家鄉的太太。 家人心中隱藏深不可測的距離 婆媳和好後,兄弟的戰爭接著上演,留學多年終於回國的小兒子,帶著美國認識的 ABC 女友回家吃飯,所有母親與大嫂的殷勤,卻成為文化衝擊下的高牆,阻隔了小兒子返家的道路。母親無法測量,這個從小為了不想讓母親擔心而被迫優秀的小兒子,到底心中藏了多少祕密?而彼此的距離又到底有多遠?她不明白,為何孩子回國之後不再說客家話,也不喜歡吃客家菜,她感受不到小兒子的優秀背後,是多少孤獨與偽裝堆砌而成,她不知道原來小兒子有多想擺脫自己的出身,她更不知道自己的愛到底哪裡錯了?(推薦閱讀:防疫電影院|《陽光普照》:做自己的太陽,才能成為別人的光) 右二為飾演廣東媳婦蘇湘妹的李易璇、左二為飾演葉紹華的林謙信。圖片|作者提供 於是,一個完整的家的平台,開始四分五裂,所有的成員,像是孤島一樣的漂浮在這個家的裂縫之中。媽媽一直期待的闔家團圓,是隱藏了多少的差異性所製造出來的假象,卻在小兒子的女友受不了食物味道嘔吐,也忍不了家庭衝突爆發後拂袖而去,白熱化了彼此的矛盾。 用母語述說原來的自己 在獨白之中,各個家人陳述了自己在擔任家庭身份時內心的苦悶,因著血緣,因著排序,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身不由己,背負著擺脫不掉因「愛」而產生的重量。他們各自用著客語、福佬話、廣東話,以最親近自己的「母語」,去表達那個最沒有掩飾的自己。看似大一統的官方語言「華語」,反而成為掩飾個人原貌的最大公約數——為了溝通,我們說華語;為了和諧,我們吃同樣的口味;為了不讓最珍愛的家人失望,我們隱藏最真實的感受。(延伸閱讀:學會第二第三外語卻忘了母語:說台語不需要遮羞) 卻也因為如此,在長年無法做自己的壓抑下,這個家庭的美好假象,終於徹底崩盤。因著有人不想再繼續扮演下去,揭漏了內心的黑暗、憤怒、無助與恐懼後,他們又該如何接住彼此,維繫自我與家庭的關係? 在虛擬的「國際婦女免勞動日」裡,女性們找到安放自身的休憩片刻。圖片|作者提供 心酸的家人如何重修舊好 故事的最後一景,我採用一種寓言式的歡快手法,讓所有的家人換上平常不會穿的淡色服裝,象徵脫去所有家族賦予的身份。在一個假造的「國際婦女免勞動日」裡,讓來自美國、廣東、閩南的女性們,不再煩惱要為家人煮什麼口味的菜餚,也不用擔心自己「媳婦」「母親」「女友」「太太」的角色做的夠不夠好。放下勞務,安心地喝下午茶、擦護手霜、看照片聊過往。男士們則是穿上圍裙,在廚房中東摸西湊,安排了三種湯頭的賓士鍋,將各自喜歡的口味放置其中。一個不存在的節日,讓家中男女的角色調換了,上下兩代的輩份放下了,文化的界線交融了,讓和解的可能出現了。 這一餐飯,雖然沒有大張旗鼓的豪華菜色,卻有著尊重個人界線的小巧安排,讓成員能在保有個人獨特性跟自我的前提下,在這個家裡共生共存。不執著於先來後到,不獨尊一宗,以尊重為前提,開放的去接納各自帶來的文化。雖然看起來這個結局難以實現,卻也是筆者對家庭框架下,獨立、平等的想望。 雖然題材在表面上,是個婆媳與菜色的通俗故事,但底層想討論的,卻是個人與文化上的平等、獨立。口味與語言是顯像的載體,願意互相學習,不以先來後到父權門戶的思維快速下定義,稱斤稱兩彼此在家中的重量,才能開啟彼此的瞭解,肯定彼此存在的意義。 每個人都有思鄉的權力 媳婦其實就是一種「婚姻移民」,廣東媳婦香媚的一番告白可以盡述。 「到了今天我才發現,原來,不是只有從外地嫁到台灣的媳婦會想家,原來一樣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她們也有屬於自己的鄉愁。每一道家鄉菜,都有一個關於母親的故事。」 以此戲,獻給所有離開自己家庭去成全彼此的新住民,以及每一個在家庭中為愛負重前行的你我。 幕前幕後的家人團聚,以上照片由製作人李道弘拍攝提供。圖片|作者提供 後記:在排練中,演員各自要學廣東話、客家話與英文,都不是自己原本就會的語言,要學到像樣,要學到出現母語的自然反應,演員無不煞費苦心。卻也在這個痛苦的過程中,發現了每一種語言背後所隱藏的文化是這樣深,絕非一個「刻板印象」可以去定義一個民族的生成。菜色亦如是,人格亦如是,都像化石一樣,經年累月的成形,不容他人以主場優勢,輕易抹滅。 演出單位:表演家合作社 節目名稱:媳婦的廚房守則 演出地點:高雄駁二正港小劇場 演出時間: 5/22~5/24 June 12, 2020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MUuL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