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4日 星期日

「他的快樂,是我的義務嗎?」總是照顧別人的你,怎麼回頭照顧自己 https://ift.tt/3ht6QLd 書房寫作計畫 朋友陷入負面情緒,不安慰好像太無情。但安慰人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沒拿捏好,你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 文|李炯德 臨床心理師,FB 粉專《心理師的深夜學堂》共同經營 「每次視窗跳出來時,我都感到壓力很大,掙扎老半天,才有辦法把它點開,好想不讀不回,已讀不回我也不好受,總覺得自己有義務回點什麼⋯⋯。」 「每次講到一半,我自己也感到好無力,很想告訴對方,我也累了,可是他感覺這麼慘,我實在不好意思說,但我自己也有很多事要做,可是掛掉又很怕他會不會出事,搞得他打來我都很猶豫是不是要裝忙⋯⋯。」 「有時候許久未聯絡、也不太熟的朋友敲我,向我吐苦水時,我都覺得很尷尬,不知道要說什麼,也不知道可以做什麼⋯⋯。」 「我常常安慰朋友時,情緒也跟著他一起被牽動,常常自己心情也變得很不好,甚至反而他需要來安慰我⋯⋯。」 「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每次好說歹說,對方也都聽不進去,總是重複講哪些,搞得我也很無奈,很不舒服,有夠想放生他,可是道義上好像說不過去,而且我也怕他會發生什麼事啦⋯⋯。」 「他告訴我那些時,我其實都不知道該怎麼回應才好,又擔心我會不會說錯話,害他更糟糕,但我很努力的找一些話講時,感覺他又並不想聽⋯⋯。」 圖片|來源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遇到需要安慰或陪伴別人的時候,那時湧現上來的焦慮真可謂是不言而喻,坊間也出了不少書跟文章(如:《安慰的藝術》、《療傷的對方》)告訴我們該怎麼接近與照顧他人,而除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怎麼做比較好之外,我更常聽到的,反而是「陪伴者」本身的心理掙扎。 當我們遇到有人來向自己求助時,絕大多數的人都會很善良也很好心的,會想要也願意去幫忙跟照顧前來尋求幫助的人,如果是自己的親人、朋友、同學、同事等,更是刻不容緩的兩肋插刀,願意花上許多時間聽對方說,用盡全力的幫忙對方好起來。 只是當陷入這樣「幫助者」的角色時,其實我們也不禁意的把很多重擔往自己身上扛,它們會漂浮在很幽微的空氣裡,暗暗的告訴我們說:「你應該要幫忙他變好,否則你⋯⋯。」這時,往往會讓幫助者陷入很大的焦慮裡頭,可能會擔心自己能力不夠,或是情況會不會變更糟,而我們賴以為常的「問題解決模式」也會習慣性的被拿出來使用,彷彿只要幫助對方把「問題」解決了,那就一切都沒事了,事情就會迎刃而解。(推薦閱讀:諮商心理師:垃圾需要分類,你聽心事也該有所選擇) 然而,往往我們在生活中遭遇的「問題」,不像解數學題是有公式或標準答案的,常常是難以被解決時,結果兩邊都一起被卡在那邊,一起感到無力,結果就更想找到問題、解決問題的努力使用問題解決模式,陷入一個無限循環中,然後在某一天兩手一攤,決定有時候能閃、能逃的話就離遠一點。可是罪惡感又會選擇在這時候上前來敲門,告訴自己不應該也不能這樣,還是要聽對方說,還是要幫助對方,如果真的幫不上忙,那至少也要變成燃燒殆盡的蠟燭。 我們會看到,當自己陷入「幫助者」角色時,會因為有很多潛藏的應該怎樣、必須怎樣,而無形中伴隨著很多的焦慮與壓力,而當人陷入焦慮時,習慣的反應就是戰鬥或逃跑,也就是要嘛來幫他解決問題,不然就是離負面情緒多的人越遠越好,可是這時我們反而不容易去看到自己的情緒狀態,因為這時全副的心神都已在對方身上。 而當自己能先回到自身的焦慮上時,才能看到與發現自己在擔心什麼、能給對方什麼,還有,對方真正要的可能是什麼。有時,一個失戀的人要的是一個陪伴與擁抱,我們卻要他趕快好起來,告訴他下一個會更好。可是,當我們被自己的焦慮抓住時,我們很著急的想要讓對方不會難過,所以更想幫助對方把「失戀」這件事移除,這樣自己的焦慮也會跟著消除,可是我們根本沒辦法讓失戀不見,這是誰都做不到的事,於是兩個人都陷入了更無力的漩渦中。(同場加映:開始極簡生活,既能改善負面情緒,還能增進人際關係?) 因此,認識到自己的焦慮,看到自己很想做點什麼,卻很可能什麼都沒辦法做(其實也不需要做)的狀態,反而能讓我們可以不會掉進更無力的狀況,這時也才有機會真正的意識到,對方要的是解決問題,還是你的支持與陪伴,或者是偽裝成解決問題的陪伴。 直到這個時候,才有機會讓照顧狀態回到「陪伴者」的角色,這時的心態才能夠變成:「我願意與你聯結,給你支持,當你有需要的時候我都會在。」而這時也不再有那麼強烈的焦慮感,好像不做什麼不行,但其實「陪伴」已經做了對當下對方最需要的事情。 圖片|來源 有時候,陪伴者也會累、也會有自己的情緒,是無法也不會有人辦得到全身心的去照顧另外一個人,這時覺察自身狀態就變得很重要,知道自己還有多少電力,有多少能力可以幫到哪裡,是讓照顧另外一個人的效能可以最大化的不二法門。忘記是誰說過的話:「唯有把自己照顧好,才能去照顧更多的人。」所以,只有先把自己照顧好,你其實才能真正達到你想要照顧好對方的「目的」。 確認完自己還有多少電量後,讓對方知道也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管是求助者或是被求助者,都很容易被「罪惡感」抓住,一邊會擔心這樣自己是不是麻煩到對方,另一邊則擔心自己是不是還是少做了點什麼。 於是,先讓對方知道,自己今天的狀況是如何,可能很忙、很累,可能不能聽對方說太久,但是自己可以做到的地方,也許是跟他約一個其它時間聽他好好說,或者是給予他一個可以述說的空間,但可能就不會給予太多的意見或回話。這些都將有助於為彼此建立一個默契,可以怎麼有一個合適的互動,如此一來,也才不容易讓罪惡感跑出來影響關係。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每個照顧者、陪伴者也都需要有自己的照顧者、陪伴者,或是自己宣洩情緒的方式與管道。在接受大量情緒後,是會需要找個方式、找個管道來做處理與整理,才不會掉入耗竭的狀態,而彼此互相支持,絕對會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同場加映:「不做什麼,陪著就行」20 個讓你找回勇氣的故事) June 14,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t6QL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