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7日 星期三

從核心關係到泛泛之交,你該為自己列出一份「人際清單」 https://ift.tt/3fBwFHd 幸福文化 有些朋友或工作上認識的人,平常沒什麼聯絡,但為了不失禮貌久久得連絡一次⋯⋯。這個動作,其實默默地消耗了你許多心力。 文|李維文 先為自己列一張「社交清單」 或許大家都曾為自己擬訂過各種清單,但我發現很少有人會列一張社交清單,利用它來精簡社交,提高效能。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具有清單思維,也不是所有人都擅長根據清單進行社交。於是,人們一邊痛心疾首地反思已經出現的各種問題,一邊又束手無策,不懂得採取有效的方法來應對。 在網路的推動下,通訊錄、關係名冊等,正藉助各種電子設備,史無前例地改變人們的生活,也重新定義現代人的社交方式。過去,社交都是靠電話、聚會進行,現在只需要一支手機,足不出戶就能在各種平台上展開社交活動。社交便捷的同時也產生新的問題:方式太雜且缺乏管理。這些方式把時間都零碎化了,使得我們沒有清晰的社交思路。其實,列出一張社交清單,就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延伸閱讀:網路時代的「無痛社交」:什麼時候開始,你不再與人真心四目相對?) 圖片|來源 1.建立人際檔案 什麼是人際檔案?簡單地說,就是「把聯絡人以歸檔的形式進行儲存」。 首先加入的是我們的核心關係,包括父母、兄弟姊妹、伴侶及他們的近親;其次是要好的朋友、同學、工作中的重要夥伴等。這兩種關係在歸檔時的優先級別最高,應處於一個隨時可以查閱的位置。 現在,你可以放下書,看看自己的「聯絡人庫」,是不是正一團糟地望著你,希望你給它一個邏輯清晰的安排?可能我們的社交平台上有上百個好友,加上手機聯絡人,總數可謂龐大,但總感覺沒什麼價值,因為它們毫無邏輯地混在一起,既不利於查詢,也不方便管理。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建立一個富有邏輯性的人際檔案。 2. 整理你的人際關係 固定圈層。在核心圈層的周邊,以及生活和工作中的普通朋友,他們於你而言,雖然沒有家人和工作夥伴那麼重要,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他們共同構成你社交圈中比較固定的板塊,只能維護,不能整體「斷捨離」。 臨時圈層。因臨時所需而結識的人,可以將其列入一份臨時清單。他們可能是在社交場合偶遇的人,也可能是因工作需要而結識的人。這個圈層的人都有一個共同性,就是短期內和我們有比較重要的來往,但暫時看不到有長遠聯絡的必要。這些人應該放到臨時圈層中,隨時準備升級到上一個圈層或降入下一個圈層。 「斷捨離」圈層。隨時準備刪除的聯絡人,是人際檔案最旁邊的部分。這些人在我們的生活中待了一段時間後,覺得互相不能匹配,也無法讓彼此受益,所以需要果斷地把他們剔除。這個圈層應該是動態的。 3. 對人際關係進行分層管理 當今社會,認識多少人並不是社交成功的代名詞,重要的是,你和多少人長期保持「高效能」的互動。做到這一點的前提,就是對自己的聯絡人進行分層管理。 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關注度和視野也有一定的盲點。坦白說,我們掌控不了一切,哪怕僅僅是自己生活的一小部分。而多數人最擅長的,也不過是點對點地打理人際關係,做不到點對面,更難做到分層管理。 據我研究,一個人在朋友圈中,很難對五十個人保持同一種關注度,總會厚此薄彼。這是由人的注意力上限決定的。從現實的角度講,每個人對我們的作用也不盡相同——有的人重要,有的人次要;有的人和我們是血緣關係,有的人和我們是工作關係,因此需要對人際關係做好分類,然後依據不同層級的重要性分配精神和力氣。 圖片|來源 建立自律時鐘,進行「漸進式」的社交減敏 對有社交焦慮或陷入無效社交困局的人,我會提出一個溫和的建議:「你們不要關注社交,要發展自己的興趣,然後加入有相同興趣的圈子,去認識有共同價值觀和目標的人。認識了以後怎麼辦?給自己設定一個非功利的小目標,向他們學習,尋求能力上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你們可以相互鼓勵、相互監督。這時,你就會變得自律。」 一個群體的自律,容易引燃個體內心奮鬥的激情,進而生成強大的執行力,促使我們確立具體的行為規範,養成良好的習慣。 那麼,「漸進式」社交減敏是指什麼呢?就是不要著急,要有耐心,給自己一段足夠長的時間,將內心從浮躁功利、盲目無效的「過敏狀態」中抽離出來。這不是一兩天能做到的,而是需要數月乃至數年的調整才能實現的。你要充滿信心地告訴自己:「放心,我有的是時間,我可以慢慢來!」 這是因為建立自律時鐘不能指望外力,沒人能幫我們,只能靠自己。而且自我約束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具備的,它需要在後天不斷養成、鞏固、提升。所以,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我們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對一切不必要的應酬說再見 加州分公司的項目總監萊基常說這樣一句話:「家庭是遠遠大於工作的,更大於所有的應酬,我是指所有的。如果要我為拿下一個十萬美元的專案,去吃頓飯而冷落家人,我是堅決不答應的。」(同場加映:「爸爸,你何時回家?」心理學:父親的家庭參與,影響孩子成長) 拒絕一切不必要的應酬,以家庭為重——這是萊基的信條。一次我到加州分公司,請客戶和公司的主要幹部聚餐,地點選在郊區的一家餐廳。我去通知萊基時,他說:「老闆,我要先向太太請示一下。」然後在我驚訝的眼神中,他非常自然地拿起電話,撥通了號碼,對電話那頭溫柔地說:「親愛的,今晚公司有個便餐,我向你請假,可以嗎?」 他太太說:「少喝點酒,早點回家。」 「好好,知道了,我一定遵照你的指示。」 我後來會不定期地把這件事作為例子講給別人聽。萊基讓我欽佩,他不僅自律,而且嚴格執行,真正實現對於社交的精簡。他還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假如今天不拒絕應酬邀約,明天應酬就會要了你的命。」仔細想想,是不是很有道理? 今天有多少人的生活,正是毀在不必要的應酬上? 那麼,哪些應酬是不必要的?判斷標準是什麼?(推薦閱讀:應酬、午休、硬要乾杯!土耳其人眼中的台灣職場怪文化) 對工作毫無實質性的幫助。如工作之餘即興而發的吃吃喝喝,不聊工作,純粹玩。 了聚會而聚會。朋友之間過於頻繁地聚餐,既無實際意義,又虛度時光。 預期收益很低的公關應酬。為了拿下某個專案,明知成功率很低卻拚命周旋,這完全是拚機率的行銷式應酬。 根據這三個標準,我們生活和工作中 90% 的應酬,都是毫無價值的,也許藉助酒精的作用,讓你一時覺得有用,但事後就會明白,這些投入收不到絲毫的回報。如果你把這當作社交,那你的社交只能在低效或無效中徘徊。遠離這些應酬,社交才能簡化,效能才能提高。 本文摘自李維文的《隨時說再見,隨時再相見》。由幸福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隨時說再見,隨時再相見》 June 17, 2020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BwFH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