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2日 星期五

專訪 IG 風格策展人 4Samantha:別讓按讚數字,決定你是誰 https://ift.tt/2zxTtIQ Hahow 好學校 增加粉絲的過程,其實很像談戀愛。以真實的面貌示人,也許很難吸引很多的人,但你所吸引到的粉絲的喜愛是貨真價實的。 文|Michelle 4Samantha 莎曼莎(以下簡稱 Samantha ),一個在 IG 上擁有 4.5 萬追蹤者的攝影師、出版過一本攝影文集《在場證明》,她的文字與影像,擁有獨特且明確的自我風格。而這一切,源於 7 年前,一場名叫「重考大學」的「生命意外」。 因為重考的身份與壓力,她不想被朋友問起近況,但有些鬱悶卻又無處訴說,所以上網竄進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平台—— Instagram(以下簡稱 IG),寫些心裡話。 那時的 IG 才剛在台灣落地,不如現在廣為人知。Samantha 蜷縮在上頭寫字、發照片,不讓朋友知道。IG 就這樣成為當年那個重考生,在小小的房間裡,重要的生活出口與說話對象。 IG 強制規定使用者一定要發一張圖片,才能開始發文,這開啟了 Samantha 過去從未接觸過的攝影大門。她憶及過往認識攝影或相片,多數從展覽開始,但 Samantha 坦言,對於那一張張特別強調光圈、快門、曝光多少,刻意標誌技術的照片,並沒有太多感動。(延伸閱讀:不用下載修圖 App!iphone 相機也能調出的五種絕美色調) 相對於此,IG 雖不強調技術,但對照片的規格卻有「特殊規範」。比方每張上傳的照片都必須是正方形的,這大大地影響了攝影者的構圖;點進個人頁面裡,會看到一整個版面,相較於展場中照片都是單張呈現,則更有系列感。種種規範與使用條件,不僅吸引、也徹底地影響了 Samantha,「幾乎是 IG 形塑了我的攝影風格,我是生在那上面的。」她這樣下了結論。 圖片|作者提供 從不懂攝影,到喜歡攝影,最後成為一個風格策展人 Samantha 在上面分享重考的生活敘事,就像是為自己的生活「策展」。重考日子過後,她不僅沒有停止,反而益發上癮,她從向親戚借相機,進階到拿了學生時期的三萬元積蓄買了單眼,正式栽入影像與文字的創作大坑。 初期拍照與分享,她從模仿開始。那時 IG 流行「口袋清單」的拍照模式,意指攝影者依著名打卡景點的樣板照,到同一個地點拍出雷同照,從構圖、色調到景物皆如出一轍。那時的 Samantha 也受到這種彷彿標準化、工廠化的拍照文化影響。 圖片|作者提供 隨著 Samantha 持續拍攝與分享,甚至被選為官方精選用戶,對 Samantha 而言,原本使用 IG,只是單純的分享與興趣,到這個階段,壓力反而隨之而來。 因為人難免被數字綁架。她苦笑,過去那些標準化的拍法,換來了很多點讚數、稱讚或追蹤者,但在這個過程裡,她卻不禁質疑自己,是否還要繼續被這些「點讚」「追蹤」數字綑綁? 「若將『點讚數』當成了績效,豈不是延續了上學時看成績、上班時看業績的衡量標準嗎?」她如此自問,很快就有了答案。數字的追逐永無止盡,而那些複製他人想法的照片,對 Samantha 來說,反而像是精緻的贗品,沒有意義與故事,無法代表自己真正的想法。(同場加映: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菁英主義,讓我們變成一模一樣的人) 她決定拋棄那些與自己沒有關係的照片,靜下心來認識自己是誰、想清楚自己想要呈現什麼樣的內容,再推出作品。 ​​​​​​​圖片|作者提供 此外,她也不追求高效率的產出方式,反而留下更多獨處的時間,從他人的作品裡,汲取其他創作者的能量,內化成自己的反思,「我想要寫、想要拍那些自己認可、喜歡的東西。」 或許是慢工出細活,也可能是緩慢讓她琢磨出更溫潤真實的自已,映照了與她有相同氣息的讀者跟隨。 舉例而言,有陣子她好喜歡讀哲學,她將之運用在創作裡,沒想到她原本以為相對冷門的作品,仍舊吸引了不一樣的朋友產生興趣,令她非常驚喜,「原來當我不隨波逐流、選擇自己想創作的東西時,同時也是在挑選與我產生共鳴的讀者。」 這樣的思維,放在商業設計案上更是同理。她在商業案中,將業主的訴求與自己的想法融合,達到平衡,例如 W hotel 的酒吧拍攝,雖然彩度較高、有別於 Samantha 過去的風格,但仍舊保留了她對於光影的細膩感受、人像的情緒與互動,傳遞了業主想要宣傳的訴求,也留下她的足跡與風格。 ​​​​​​​圖片|作者提供 風格是探索、是迷路,更是偉大而稀有的藝術 然而什麼是風格?Samantha 引述哲學家尼采在《快樂的科學》中的一段話作為回答:「人賦予自己的個性一種風格,是偉大而稀有的藝術,人必須先看見自己天性中所有長處與弱點,並從中做出藝術性的安排,直到一切都有美感和理性,甚至弱點也引人入勝。」 這個過程,Samantha 以「迷路」比喻,路途中總有失去,也有拾得,然而無論是何者,那些沿途風景都是自己獨一無二的收穫,你必須從中實踐自我取捨、裁剪。 「迷路」是日夜不懈的鍛鍊,更是永久不輟的自我認識,在這樣的輪迴裡產生的作品,是反思、是映照內心的光鏡,更是誠實面對自我的結果,最終會讓你淬煉出能夠呈現當下真我的創作,從而產生感動人心的力量。(同場加映:「妳的獨特,來自所有特點的總和」Blaire、屏屏、小日刀口追尋自信的真實故事!) ​​​​​​​圖片|作者提供 她以自己為例,經過幾年長長探索,歸納出屬於 Samantha 的風格是「光影」、「夢」、「烏托邦」。 「光影」象徵事物的兩面性,回應人們強烈情感的瞬間,如日夜、喜悲;「夢」則是有別於擁有秩序邏輯的語言,是開放的內心世界,在這裡作夢、在這裡看見沒有被組織過的內心世界;「烏托邦」,則是可以逃離步調太快的現代社會,讓自己喘息、靜下心來的地方。 ​​​​​​​圖片|作者提供 這些個性與元素構成了 IG 上的 Samantha,你可以在每個作品裡都能找到屬於她獨一無二的視野,從一幅作品裡,觸碰到她的氣質與個性。Samantha 笑著說,這 7 年的探索與旅程,讓她更喜歡、也更認識自己了。 或許,她在 IG 上分享的,不僅是那些吉光片羽、轉瞬即過的故事,更是她長長人生裡,最美也最淵遠流長的策展。 ​​​​​​​圖片|作者提供 4Samantha 在 Hahow 的《IG 風格策展人:創造你的光影烏托邦》課程已經開始募資了,想知道要如何為你的 IG 受眾量身定做他們喜歡的風格化視覺內容嗎?跟著 4Samantha 一步步打造長期與紛絲擁有良好互動的獨特帳號。 ​​​​​​​圖片|作者提供 延伸閱讀: 攝影師韓筠青──沒有說盡的話,留給看的人明白 走入帶雨的光景和遠方:張西的理想生活進行式 June 13, 2020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zxTtIQ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