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1日 星期六

我是媽媽、跑者、也是模特兒:找到初衷,爭取跑回奧運 https://ift.tt/321gY84 香港01 日法混血的雷理莎曾有一段自我放逐的生活,後來她發現,跑步是留存於她血液中的渴望,即使當了母親、事業忙碌,也無法澆熄她對跑步的熱情。 台灣近日舉行長榮航空半馬拉松,季軍雷理莎成為焦點。她的混血深邃輪廓固然吸睛,但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她從台灣學界田徑出身,卻曾經自暴自棄頹廢過日子,最終靠跑步重生的故事。 雷理莎是日法混血兒,在台灣長大,Instagram 和 Facebook 各有數萬追隨者,難免令人聯想到藝人、模特兒,她卻不認同:「我是運動員,也是一名媽媽,不是藝人。」 實力勝於雄辯。剛過去的長榮航空半馬拉松,她以 1 小時 19 分 06 秒奪得女子全場總季軍,比不少男跑手都跑得快,她希望大眾更關注運動員:「螢光幕上看到的不再只是明星藝人,而是愈來愈多的台灣選手們,我們會更努力讓你們看到運動員的價值。」 雷理莎不會想證明給那些覺得她做不到的人看,因為就算做到,他們不會惦記著她有多努力,所以她把動力放在值得的事上。圖片|IG: @frogygirlz 不凡成績,源自不凡過去。中學時,雷理莎曾在台灣學界的 1500 米賽事三連霸,完走時間是 4 分 30 秒,成績甚至更勝香港運動員。這個學界田徑明星卻受不了壓力,曾經「不擇手段」減體重,一度停經 7 個月,成績卻不進反退,最終她選擇離開田徑,一別就 7 年。 「我還不是個菁(精)英選手,還沒辦法代表台灣出賽,但是我愛跑步,很愛,也願意相信眼前看不到的東西,那種相信不是『喔我希望有天能進運動員殿堂』,而是我一定會做到。我不會只在狀態好時信任自己,感覺遙遠也相信,倦怠及挫敗時也相信,頂多哭一哭,吃顆巧克力,深呼吸,再來。」 ——台灣跑手 雷理莎 這 7 年,雷理莎過了頹廢生活,「除了喝酒抽煙,去健身房都沒有去,電視上有跑步的畫面,我甚至會排斥」。為了賺錢,她做過餐廳服務生、模特兒、DJ、汽車旅館櫃枱,直至自覺身材走樣,終於再次運動,「以前被名跟利沖昏頭腦,忘記初衷,當這些都沒有了,才知道自己真的喜歡跑步」。 雷理莎是一名跑手、媽媽和模特兒。圖片|IG: @frogygirlz 雷理莎是一名跑手、媽媽和模特兒。圖片|IG: @frogygirlz 回歸跑道,她不再是 1500 米的學界女王,她的第一場路跑賽是 2014 年台南應用科技大學 5 公里夜跑,沒想到初試啼聲就勇奪女子組冠軍生第一的名次。她開始享受跑步,漸漸不再執著於成績,快樂、豁達才是她跑步的真正意義。 只是,2016 年當上媽媽,她又差點要告別跑鞋。孩子出生後,她忙於照顧家庭,自覺多了一份束縛,加上當時腰傷復發,「我生完後,鈣質流失,舊傷復發,當時醫生說如果再跑下去,之後走路都難」。 跟小時候討厭跑步而自暴自棄的心情不同,這次她不願放棄,又受到台灣媽媽跑手傅淑萍啟發,她決定重新調整生活,在身體狀況、家庭和跑步之間拿捏平衡,「回到跑步圈,我確定自己很愛跑步,從小就留在我血液裡的熱情,不再為名次和別人的期待,只為自己而跑,沒有壓力地跑,讓我覺得非常快樂」。 現在,雷理莎已是台灣長跑好手,除了早前長榮航空半馬跑出 1 小時 19 分 06 秒,去年 12 月的大阪馬拉松也跑出 2 小時 54 分 55 秒的佳積,她更不滿足於此,希望挑戰 2024 年巴黎奧運。 雷理莎實力非凡,也不時於網上分享練習心得。她建議大家除了練跑,還要鍛煉體能,以下動作就是她在社交平台分享,不單練到手臂、臀部和大腿肌肉,選改良到跑姿,她提議每邊做 15 至 30 次為一組,合共 5 組,但可以按個人能力調節: 1. 手持輕磅啞鈴,左手在前,右手在後,立在地上。圖片|IG: @frogygirlz 2. 左腳踏上約膝蓋高度的椅子,右腳抬起,左手擺前。圖片|IG: @frogygirlz 3. 踏回地上,準備做下一次,完成 15 至 30 次,換另一邊再做。圖片|IG: @frogygirlz November 01, 2020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1gY84

讀張愛玲《金鎖記》:心之枷鎖,桎梏餘生自由 https://ift.tt/37WpARd 讀者創作 我們跟隨著張愛玲《金鎖記》中的曹七巧的視角,看著她可恨又可嘆的生命歷程,從一個有人愛的少女,變成人人痛恨的可憐生命。 文|Ronna 讀張愛玲《金鎖記》:一道桎梏餘生自由的心之枷鎖 故事開始於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 「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的月亮。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去,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淒涼。」究竟是何等滄涼境遇,讓一個女人在三十年的光景內逐漸扭曲了靈魂? 張愛玲《金鎖記》中的主角曹七巧,無疑是個可恨又可嘆的悲劇性人物,背負著對金錢慾望的宿命,然而,真正使她餘生悽愴甚而被逼至瘋癲痴狂的,不僅止於她的命運,更是她心裡那道始終放不下、解不開的心之枷鎖。 張愛玲的中篇小說《金鎖記》,曾獲夏志清教授稱讚「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具象化與意象化的描寫,將曹七巧那涼薄瘋狂乃至病態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彷彿「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著人像剃刀片」、刺傷親人的畫面,正重現於你眼前。 七巧身不由己的宿命,卻無不充斥著諷刺的意味,宛如一部警世箴言,每個驚駭的境遇都警示著人們不要陷入如枷鎖般困住心靈的執念。 圖片|《金鎖記》(2004)劇照 幸與不幸只一線之隔,十年青春的怨念與悵然 很多事都是一體兩面的,那些身不由己的存在,是宿命開的痛苦的玩笑。 開麻油店家的姑娘,卻嫁進了富有人家,看似翻了身,然而幸與不幸,往往只有一線之隔。 七巧在哥哥曹大年的逼迫下嫁給大戶姜家殘疾的二少爺,雖搖身變為少奶奶,卻由於出身低微,又口無遮攔,與「清門靜戶的小姐不同,盡說一些村話。」她因此受盡姜家人明目張膽的輕視。 下人也議論紛紛,從僕人小雙與鳳簫的閒言碎語「麻油店的活招牌,站慣了櫃台,見多識廣的,我們拿什麼去比人家?」至與玳珍、蘭仙妯娌間沒有煙硝的戰場,無處不遭受暗諷譏笑。索性,乾脆做個瘋子,脾氣越發暴躁,行事更為瘋癲。 七巧曾是渴望愛情的。嫁了殘疾的二少爺,欲愛不能,只好將滿腔對愛情的憧憬移情於三少爺,季澤。 她曾向季澤告白,將手貼在他的腿上,哭訴道:「你不知道沒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她把背心貼在門下,像「玻璃匣子裡蝴蝶的標本,鮮艷而悽愴」,季澤雖心動,卻早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裡人,拒絕了七巧。 而曹大年與大嫂的探視,每每掀騰起七巧這些年來積累的怨念。侍奉著毫無人氣的丈夫、遭受姜家的輕蔑、欲愛不能的痛苦⋯⋯ 「你們來一趟,就害得我把前因後果重新在心裡過一過。」名為探親,實為從搖錢樹妹妹身上大撈一筆。從小雙口中「裝得滿滿的進來,一樣裝得滿滿的出去。」將哥嫂的自私和姜家人的鄙夷,在此段體現得淋漓盡致。 由於二爺患有「骨癆」,那沒有人氣、軟的、重的,像人的腳發麻的肉,令七巧想起未出嫁時上街買菜,肉舖裡「膩滯的死去的肉體的氣味」,她看著床上睡著的她的丈夫,那沒有生命的肉體⋯⋯日復一日,十年的青春晃眼即過,悵然若失。她戴著黃金的枷鎖,一直捱到丈夫與婆婆過世,才啃到了黃金的邊,然而心靈的扭曲與歲月年華,卻再也回不去了。 (延伸閱讀:讀張愛玲〈傾城之戀〉:一場賭上餘生成敗的愛情博弈) 最後一絲溫柔幻滅後,徹底癲狂的執念與惘然 能困住人一生一世的,不是實體的枷鎖,而是那道名為金鎖,實則束縛人心的執念。 終於捱到分家的日子。七巧帶著兒子長白,女兒長安另租了一幢房子住下,減少與姜家的來往。 原以為日子從此太平,卻在季澤的來訪後再次喧騰。對於愛情,「好不容易她死了心,他又來撩撥她。」季澤將在外流連、拖欠公帳的理由扯了個謊,說是因為愛著七巧所以故意躲避她。 七巧半信半疑,心裡卻是歡喜的,「她低著頭,沐浴在光輝裡,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悅⋯⋯」她甚至陷入浪漫回想,「當初她為什麼嫁到姜家來?為了錢麼?不是的,為了要遇見季澤,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澤相愛。」 然而理智卻告訴她,守住家產比什麼都重要。「姜家的人是厲害的,她的錢只怕保不住。」加以試探,才識破季澤籌之已熟的計謀,竟是誘騙她賣田來買他房子的幌子! 「七巧雖是笑吟吟的,然而她的一顆心直往下墜。」最後的一點溫柔被扼殺了,留在心底那點美好的對於愛情的回憶,幻滅得蕩然無存。 此時的七巧,靈魂徹底扭曲了,用「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著人像剃刀片」報復社會,病態的心靈使她癲狂,甚至連親人也妒忌、見不得好。她處處提防著人們要她的錢,對於金錢的執念卻牢牢捆住她的心靈。 怕長安被人帶壞,保不住家產,所以強押著長安裹了一年的小腳;送長安上洋學堂,卻到學校裡大吵大鬧,長安面子掛不住,便退學了;將兒子長白與媳婦芝壽的房事大肆宣揚,逼死芝壽; 長安生了痢疾,不替她延醫服藥,只勸她抽鴉片減輕痛苦;在長安好不容易遇上童世舫,眼看就要獲得幸福時,七巧卻將長安抽鴉片的事故意說與世舫,她用那「一個瘋子的審慎和機智」,戴著黃金的枷角殘害著親人的幸福。 「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生命的盡頭只剩下蒼涼,她知道兒女、婆家與娘家人全都恨毒了她。 她回想起做姑娘的時候,喜歡她的人也不少,「有肉店裡的朝祿,她哥哥的結拜弟兄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 回顧一生,她不曾擁有幸福和片刻心靈的自由,只能帶著悔恨與心鎖,任由一滴淚掛在腮上,漸漸風乾。 (同場加映:25年時光荏苒,張愛玲的華麗與蒼涼依舊存在人間(上)) 貪嗔和痴怨的心之枷鎖,唯有放下才解得開輪迴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病態的輪迴無限流轉,長安被殘害的幸福,使她成為下一個七巧⋯⋯ 心鎖無解,桎梏人心的,永遠是執念。究竟是境遇把人逼瘋了?還是人們始終不願意放下心中那道鎖?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或許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道枷鎖,由執念、埋怨或懊悔所構成,時間不停流轉,枷鎖卻將心靈束縛原地。只有月亮是明理的。 三十年前、後,月亮依舊高掛在夜空,看盡人生的蒼涼,嘲笑昏執的愚昧。三十年流轉的月色模糊了眼眶,只有深埋心底的畫面仍歷歷在目——何時能解得了心裡的那道鎖,放下貪嗔和痴怨? 或許也只剩淡然,如同遠方天邊冷冽的月色,不疾不徐,不濃不烈,放下了、看淡了,那張名利權勢為經、愛恨仇苦為緯所織成的密不透風的網,層層包裹著無盡歲月,像個小偷般竊走歡愉和自由——在心靈清淨的瞬間將無所遁形,心之枷鎖,縱使曾如金銀銅鐵般頑抗,也自然瓦解了。 October 31,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7WpARd

「當年的生產經驗,20 年後都還記得」如何做孕婦的神隊友? https://ift.tt/34HYlYl 紅桌文化 生產經驗對女人而言是生命中最難忘的一天,記憶也特別深刻,因此這天所受到的是照顧關懷,還是憤怒傷心,都大大影響日後對生產的觀感。 當年的生產經驗,20 年後都還記得⋯⋯ 一個人生產時獲得的照顧與支持,對他影響深遠,不僅影響生產過程,也影響他日後對生產的感覺。 不過,產前與臨盆時的醫療照護,幾乎清一色聚焦於寶寶與產者的人身安全,很少留意他們的幸福感、與伴侶的關係,還有是否已做好育兒準備。 這些事在我們十分昂貴的健保體系中重要性不高,因為我們的健保體系正陷入看護人力短缺、增加醫療與手術介入手段的壓力,同時又要提升效率、降低社會與心理支援服務、擔心製造醫療疏失訴訟等因素,也與更個人化、更靈活、更以家庭為核心的保健背道而馳。 圖片|Photo by Mon Petit Chou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我學到情緒照護的重要性是在 1980 年代晚期,當時我主持一項研究,檢視大家對第一個孩子出生的經驗有多少長期記憶。這些人在 1968 到 1974 年間參與我開的生產課程。 他們在孩子出生後不久,便把自己的生產故事寄給我。為了研究,我在十五到二十年後聯絡其中一些人,請他們做兩件事:寫下記憶中的那段生產經驗,然後評估自己的滿意程度。 比較每個人的兩段故事後,我很詫異他們都清楚記得自己的生產經歷,過了這麼多年,重新寫下的故事竟然與最初的版本相差無幾! 由於當時我們沒有影印機,生產完後他們也沒有為自己記下那段歷程,所以我手上的是唯一的版本(研究結束後我有複印下來,將正本還給他們)。 然後我訪問每個人,發現他們對當時的醫師和護理師(當時在我的領域沒有專業助產師)都記憶猶新,當時醫生、護理師做了哪些事,說了哪些話,他們至今仍歷歷在目。 很多人甚至能一字不差地回想起那些話!有些人還會在回想起某些事的時候落淚,可能是因為醫護人員的親切與照顧喜極而泣,也可能是為醫護人員對待他們的方式無禮或隨便而傷心、憤怒。 簡言之,覺得自己受到專業人員良好照顧的人,回報的滿意度也最高,儘管分娩過程可能很漫長或棘手;覺得自己受到無禮對待或忽視的人,回報的滿意度也最低。 此外,回報自己從生產獲得莫大成就感的人,也是滿意度最高的人:他們覺得情況都在掌控中,生產經驗增強了自尊心;滿意度低的女性則沒有這種正面感受。 (推薦閱讀:溫柔生產圖輯|6 張圖告訴你什麼是「溫柔生產」) 丈夫進產房對產者的影響至深 有丈夫或親人陪產,並不尋常,因為在當時,男性參加生產課程或看著寶寶出生的例子很少見,連女性親戚也很少參與。 事實上,我的課程是源自兩段正在萌芽的激進潮流:鼓勵不用藥物的自然生產,以及鼓勵丈夫(憑結婚證書參加)到場參與寶寶的出生,並協助妻子自然生產。 該課程鼓勵男性扮演產者的「教練」,雖然他們過去往往被要求待在產房外,但大多數人都能在允許範圍內積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那些女性對丈夫的回憶也很清晰詳盡。以下句子引自其中幾位女性的說法: 「我能撐過去,都是因為他。」 「那是我們的生活和關係中美好的時刻。」 「他比我預期的更有耐性,也更把生產當一回事。」 「他很斤斤計較。他是我的教練。那對他來說很重要。」 「看到我受苦,他也很捨不得。」 「他馬上就感受到我很緊張。」 「他百分之百投入。」 「他憂心忡忡,但很想待在現場。」 我從那份研究得知,產者需要也很感激有愛心的熟人陪在身邊,幫助他們,同舟共濟,那是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個時刻。 他們在分娩時接受的那種專業照護與關懷,大幅影響了他們對那段生產歷程的回憶——覺得心滿意足,很有成就,還是覺得失望、傷心,甚至憤怒。 在產科進入高科技、高壓力的時代,我理解到要繁忙的護理師、醫師,甚至醫院助產師在整段分娩與生產過程中持續給每個人情緒與生理安慰,實在是異想天開,他們還有其他臨床責任、其他待產的病患要照顧。 (同場加映:【女影影評】懷孕時,我只覺得大家把我當「生產容器」) 有了充足的知識,也能化身為神隊友 我的研究結論(標題是〈只是女性人生中平凡的另一天?〉〔Just Another Day in a Woman’s Life?〕分為第一、二部,先後在 1991 年、1992 年出版)多次獲得其他針對生產歷程之長期記憶的研究肯定。 在我擔任導樂,參與的數百次生產和給數千名待產雙親開的生產課程中,這個問題總是引導著我:「他們會怎麼記得這些?」 那份研究敦促我寫下本書第一版。我想協助孕者的伴侶了解自身支援的角色並增加信心,如此一來,他們分娩的親密愛人才會永遠感激他們的幫忙。這份研究也促使我相信,產者及其伴侶需要訓練有素的導樂相伴,在整段生產過程中持續關懷與撫慰。 我在 1988 年開發出一套導樂訓練課程,並在其他導樂的協助下成立以西雅圖為基地的太平洋生產支援協會(Pacific Association for Labor Support,即今日的 PALS 導樂協會〔PALS Doulas〕),1992 年我也和小兒科醫師與研究者馬歇爾.克勞斯(Marshal Klaus)與約翰.肯內爾(John Kennell)、心理治療師菲利斯.克勞斯(Phyllis Klaus)、衛生行政安妮.甘迺迪(Annie Kennedy)共同成立北美導樂協會(Doulas of North America,即今日的 DONA 國際協會〔DONA International〕)。 (你會喜歡:專訪醫師陳鈺萍:溫柔生產,能讓夫妻關係發生改變) 我們的宗旨是確保產婦獲得需要的照護,也確保其伴侶獲得需要的實際指導與工具,以協助他們度過這段充滿挑戰的難忘時刻。大量已出版的研究(由克勞斯、肯內爾及其他多位研究者主持)顯示,導樂彌補了產前護理的漏洞,提供具有醫療效果的益處,也帶來母親或父母雙方所需要的成就感與滿足感。 在今日的典型作法中,產者是由他幾乎不認識或素未謀面的產科專業人員照料。在同一次生產中,醫護人員會數度更動、中斷,也要照顧一個以上的病患,因此產者會碰見許多不同專業人員,需要逐一適應。 這種「陌生人照護」的模式,是醫院為維持效率、防止成本攀高而發展的模式,可惜的是經常導致多數家庭在生產後感覺沮喪,甚至受傷。 雖然意料之外的併發症與難度奇高的分娩在所難免,但如果產者在這些時候獲得有尊嚴、親切的照顧,就比較不會產生負面感受,情緒便能回復得比較順利、比較快。 接受認識且信任的照護者與支援人員協助,是有幫助的。因此,我希望促進每位產者持續接受關心、尊重與照料的機會,也從陪伴他們生產的人身上獲得呵護。也希望每位產者回想起生產歷程時,不論分娩與產程是否順利,都能覺得自己受到良好的照顧。  本文摘自潘妮.西姆金、凱蒂.羅絲的《生產隊友:共創幸福的生產經驗!給爸爸、導樂、親友團的完全陪產指南》,由紅桌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生產隊友:共創幸福的生產經驗!給爸爸、導樂、親友團的完全陪產指南》 October 31, 2020 at 04: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HYlYl

中國 CEO 尋精生子,遭惡評曾憂鬱:「我只是想組織一個家」 https://ift.tt/35U65pT 01女生 自從女兒出世之後,身為一位母親也是一位父親的葉海洋,終於填補了心中空缺的那一塊;沒有家,他就自己組織一個家。 單身女強人葉海洋在 29 歲的時候,便踏上了尋找「上等精子」的旅程。圖片|WEIBO@DC藥局創始人葉海洋 「買精生子」有違傳統? 自古以來,人們清楚知道需要一個子嗣,便需要男與女的結合,方可成功誕下子女。可是隨著科技發達,人工授孕成了現代人的另一個選擇。當時 29 歲的中國 DC 藥局創辦人葉海洋便毅然前往美國,開展一條「尋找上等精子」的訪美行程。 初時有很多的網民都在葉海洋的個人微博上大罵她令到女兒失去了父親。圖片|WEIBO@DC藥局創始人葉海洋 葉海洋頂著一頭率性的短髮,穿上現時十分流行的男性街頭風打扮,難以令人想像她想為人父母的那一顆心,經歷懷孕到生產之痛。 現在的我,事業有成,金錢富足,到底我那麼辛苦努力工作,爬到人生的頂峰。可是,我心裡讓是空空如也!缺乏愛,想組織家庭,可是找不到愛情。 愛是有很多種,男女之間的愛情、友情之間的愛和家人關心的愛。她明白到要獲得自己需要的愛,便是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庭,找不到男女之間的情愛,那就找一個可讓自己懷孕的方法。 葉海洋口中找個可以讓自己懷孕的方法便是「買精生子」,身為一間公司的 CEO 的她對自己子女的基因也有一定程度的要求,更指明精子的來源者必需為春藤聯盟的男生(聯盟意指:由美國東北部地區的 8 所私立大學組成的聯盟,當中 8 所的大學也是國際知名且享負盛名的頂級學府),尋找上等精子的整個過程,她總共花費了 50 萬的人民幣,並獲得五組的上等精子。 葉海洋總共花費了 50 萬的人民幣,並獲得五組的上等精子才生下了女兒 Doris。圖片|WEIBO@DC藥局創始人葉海洋 「買精生子」為女性帶來新的觀念 一年後,葉海洋成功誕下一位大眼的混血女孩,並為她的女兒取命為「Doris」,自女兒出世後,女兒填補她心中的缺口,母愛讓她蛻變成一個「女人」。 自此之後她個人微博所分享的照片全是女兒,照片中的她散發陣陣母愛,更發表對女兒愛的宣言,殊不知網民對她買精生女的行為大感不滿,更狠批她為一己私欲,讓孩子出生以來就缺失父愛。 有一段時間,葉海洋因網絡上的負評而患上抑鬱症,不過女兒精緻的小臉,水汪汪的大眼睛,牙牙學語的可愛模樣讓她明白,即便世界容不下我、唾棄我和放棄我,也有女兒等待著她的照顧,勇氣且溫柔地回應世界對她的評擊,盡可能為女兒母兼父職,放棄自己所鍾愛的極限運動,一直守著她的好寶貝,努力證明給大家知道即便她的女兒沒有父親也可以快樂的成長,也會用盡自己的全力給孩子最完整的愛。 「我沒有煩擾到社會上的任何人,關上門後,過屬於我和自己孩子的日子,我作為一個女性,我努力地去做到一個合格的母親,用盡所能地給她父親的愛,也給她母親的愛,我正在努力地去生活。那這也叫做自私嗎?」 不久之前,葉海洋便在個人的微博上分享一條為名《沒有愛情但想要家庭》的短片也引起不少的迴響,當中真摰的分享真是讓人不禁落淚,也讓不少網民回想自己種種的惡評。 葉海洋在片中含淚說道:「若有天女兒跟我說一聲『爸爸辛苦了』,真的死都值了。」也許葉海洋沒有給女兒一個傳統健全的家庭,但經歷十月懷胎,她對女兒的愛,相信與天下母親一樣,深厚而真摯。 葉海洋平時的打扮也是較為中性。圖片|WEIBO@DC藥局創始人葉海洋 October 31, 2020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5U65pT

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反思虎爸虎媽教育法:你的兒女,不見得只想成為「人上人」 https://ift.tt/3kFa3IW 三民書局 所謂的「對孩子好」而嚴厲督促孩子的學業,讓他們成為「有成就的人」的父母,他們嚴厲的原因是什麼? 父母的「驚醒」 劉軒在〈怎麼養小孩?從《虎媽的戰歌》看華人母親的兩難〉一文提到,美國家長一方面被虎媽嚇呆了,怎能對兒女施加如此的壓力與極端要求?又不得不佩服她們獲致的成就——大女兒十四歲便在卡內基音樂廳獨奏,二女兒是學校交響樂團首席,被世界名師收在門下。 劉軒發現自己的成長背景跟書中情節類似到離奇的地步,他彈鋼琴,妹妹拉小提琴。妹妹當過學校交響樂團首席,一樣考過茱莉亞音樂學院。劉軒則在十幾歲那年登上卡內基的獨奏舞臺,劉軒的母親也屬虎。 劉軒從「過來人」(美國移民家庭)觀點解讀亞裔父母的心情。他們會這麼嚴厲的原因有三: 希望孩子接觸高等文化,成為人上人。 讓他們在幼年時就透過練習學會刻苦耐勞的精神,鍛鍊自律的能力。 逼他們獲得一些成就,在同儕之間脫穎而出、建立自信。 劉軒不認為每個孩子都能透過練琴來鍛鍊自律能力,而且這類孩子到了大學的自由環境,反而無法適應。小時候贏得一些比賽和獎項雖對自信加分,但這個成就必須靠自己獲得而非父母逼迫。 虎媽夫妻或劉軒的父親都擔任大學教授或名師,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也能成為兒女的教練,督促他們獲得「金牌」。 但身為餐廳服務員、工廠作業員的父母,何嘗不希望兒女成功?他們也試過嚴格的管教,但無奈不僅「事與願違」,還造成兒女無可彌補的傷害及兩代嚴重的衝突。 從虎媽的種種做法看來,天下父母因此「驚覺」或「警覺」到什麼? 圖片|Photo by Rowan Chestnut on Unsplash 如果兒女可以「選擇」,他們想成為「人上人」嗎? 頂尖的學術成就、超前的傑出表現,也許不是兒女想做的事(為此過得「不像人」)。他們與父母的價值觀不一定相同,他們也盼望父母能接受及支持不同於父母的選擇。 父母應多思考「我如何與孩子討論他的未來?我如何教導孩子從失敗中學習?我如何培養孩子積極、進取的態度?」這樣就足夠了,而非一定要贏過別人或非常優異、傑出。 兒女期盼怎樣的家庭與家人關係? 除了督促孩子練琴或寫功課,子女更盼望一個整潔溫馨的家庭,家人一起親手準備營養、可口的食物,從容地共同用餐。希望父母聆聽孩子說話,親子之間的感情很好。 父母應多思考「我的孩子尊敬及信任我嗎?我與孩子的溝通有哪些障礙?我能夠正確讚美及鼓勵孩子嗎?我花了多少時間與心思為孩子準備食物?我做了什麼努力使他們擁有好心情?」 對兒女言語羞辱及身體掌控,要付出什麼代價? 「虎媽」也許活在「女兒很成功、母女感情很親密」的自我陶醉當中,所以覺得對兒女的言語羞辱及身體掌控都很值得,完全不考慮可能造成什麼身心傷害。 但父母還是要檢討「我可能正在或曾經傷害、虐待孩子(語言、身體、精神)嗎?我是否不尊重、不信任孩子?這樣做,對孩子的未來會否造成負面影響?會否得不償失?」 (同場加映:【古早味雞精】呂后悲歌:我做虎媽,是因為沒有選擇) 父母是否因本身的問題而遷怒於兒女? 虎媽因為自己父母的教養方式使她成功,因此「複製」到兒女身上。即使她知道自己的父親並不滿意爺爺奶奶的教養方式,甚至彼此形同陌路,蔡美兒仍選擇忽視這個「後果」。至於虎媽自己或與丈夫之間是否還有其他問題,書中所談甚少。 父母會否因自己的問題而遷怒子女?例如夫妻感情不睦、工作過於忙碌且壓力很大、單親的疲憊、父(母)在外地工作而疏於親職、脾氣不好、失業等,這些未解決的問題會嚴重影響心情,以致不小心將負面情緒宣洩在孩子身上。 (推薦閱讀:「教養孩子,誰說快樂與傑出只能二選一?」矽谷教母教養秘訣大公開) 如果孩子有特殊狀況而無法嚴厲要求,怎麼辦? 雖然虎媽有個妹妹是特教兒,但她的母親仍給予嚴厲要求,這樣的做法真的適合每類特教兒嗎? 現實狀況是孩子若為「愛奇兒」(angel,代表各類身心障礙的孩子)、課業的後段生、被霸凌、想休學、想自殺等狀況,嚴厲的管教有用嗎?不會造成悲劇嗎?父母有能力應付及有效幫助這些特殊的孩子嗎? 「為了你好」的溝通與教養方式,會造成「過於保護」及孩子的依賴心,甚至產生對父母服從或反抗的衝突。 這樣的父母即使在孩子漸漸長大,還是經常表達「靠你自己,怎麼可能成功」、「少了我,你果然還是不行」、「你依然不成熟,要我操心」的訊息,希望把「控制」延續下去。 父母到底要何時才能真正放手?如何漸進的放手? 本文摘自王淑俐的《養出孩子的正向力:從心教養,破解親子問題》。由三民書局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養出孩子的正向力:從心教養,破解親子問題》 October 31, 2020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Fa3IW

同志生命故事:在封閉的年代,我如何保持自我 https://ift.tt/3mK2YYp 大塊文化 生老病死,不論貴賤與性別傾向,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面對即將到來的老齡生活,雲帆想要的只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以及真心相待的老伴。 撰文|陳婉寧 雲帆——唱出同志人生百態 真心痴情換絕情 老來相伴才是真 四十四歲才正式踏入同志圈的雲帆,在踏入「圈內」以前已有在工作場合認識的穩定交往女友。 在辦公室戀情畫下句點後,才進入圈子,被圈內眼花繚亂的交友管道開了眼界,從網路交友到《女朋友》雜誌,到通過報紙副刊瞭解實體的同志店家。 在這碰撞摸索的期間,年過不惑的雲帆在各方面發現圈內的世界變得太快,各種管道接觸到的總是與他年齡相距甚遠的「小朋友們」。 懷著試探又不安的心情,按圖索驥到女同志友善的店家,卻又摸不清入圈子的眉角,幾次沒有特別收穫的經驗後就漸行漸遠。 雲帆說起自己的情史,心碎大過溫暖:「我二十三歲交第一個女朋友,只交往四個月對方就跟其他男人走了,最終還是跟男人結婚去了。中間我有整整七年的情感空窗期,斷斷續續還在跟對方有聯繫,我們頂多就是牽手,對方似乎只是把我當成提款機,借錢予取予求,借過從來不還⋯⋯我還傻傻的,以為百般對對方好就能讓對方回心轉意。誰知道回頭都是有所求,都是虛情假意。我就像一個傻瓜一樣在這段情感之中⋯⋯」 直到第二任在公司認識的女友,六年半的交往期與後四年半對方嫁作人婦,但還是與雲帆保持僅止於牽手的交往。從有雙性戀傾向的女友,到進入圈子後陸續交往的幾個對象。 雲帆最後也坦承,「人老了,到最後還是要有伴互相照料才好。愛情都是會離開的,像我們這些偏中性的 T,不像婆在圈子中熱門。還是要以顧全自己經濟及工作為優先。」 隨著時代演進,網路開始承載同志群體交友的部分管道,不擅在電腦前敲打鍵盤,不懂網路社群的遊戲規則。從當時的女同志網路平台「TO-GET-HER」和「小鎮姑娘」開始,雲帆還是感覺在整體友善度上是不利像他這種熟女同志群體。 於是,因緣際會地開始探索實體性別友善店家,剛入圈時雲帆覺得很孤單,在家庭中的阻力因為媽媽的過世而舒緩,平輩的手足已不太忌諱這樣的話題。隨著家庭壓力的解放,和年紀漸增真正「做自己」的想法,加上不斷在當時幾個熱門的女同志空間流轉,包含:泡沫紅茶店、T bar、異人館⋯⋯等地。 在這些空間裡,雲帆說,既然是女同志開的,要喝酒、要聊天就去這些同志朋友開的店光顧支持。也是這些經驗,讓不好飲酒的雲帆,同時又年屆五十二,適逢公司關閉,中壯年要再行轉業對雲帆而言顯得困難,他便著手創業。 接下來的這段卡拉 OK 創業經驗,在店內人來人往霓虹燈閃間,一段段各形各色的同志故事就此在他的眼前展開。 (同場加映:「沒有人知道我是女生。」同志阿寶的生命故事) 同志卡拉 OK,K 歌也 K 同志人生百態 雲帆興起開卡拉 OK 店的念頭可是歷經一番掙扎將近兩年,一方面要投入時間精力及金錢,二方面聽說還要面對黑白兩道的壓力。 但在醞釀開店前的許多親身經歷,辦了將近兩年多的同志聚餐,論聚會的隱私性和渴望有更舒服自在的聚會、聊天、餐飲空間,可以自行包場歡唱的卡拉 OK 再適合不過了。 當家作主卡拉 OK 店的雲帆,來來往往各色群體的認同,在卡拉 OK 店中的扮裝日各種節慶、或特殊打扮折扣所吸引的各種群體,包括雲帆自己也嘗試過露大腿的細高跟女裝。 而在卡拉 OK 店中的聚會,總是形成巧妙的分野:T、婆、不分各執一角,甚至還會互相眉來眼去或側目或者友善交流,那種時代下的含蓄和隱諱在雲帆看來反倒是很能心思寬廣地思考:有人遇 T 則婆,有人遇婆則 T,有人是隨性而欲。 在這個過程中,雲帆反倒想開了:「我就是我,性向這件事情是在我身上的,我認為我的人格完全正常,我的愛情就是發生在女生身上!」 圖片|Photo by Külli Kittus on Unsplash 來自外省第二代的打罵教育,來自父母的成家期盼 雲帆從小學起就感受到自己與眾不同,總是會興起保護他有好感女同學的念頭和行動。 來自外省第二代的他,從小在爸爸打罵教育下成長,兄長也趁勢打罵晚輩,從而兒時記憶起,雲帆對異性的反感多於好感。意識到自己喜歡玩刀槍,喜歡騎馬打仗,喜歡保護女生。 升上國中的青春期當時社會風氣保守,直到進入大專就讀時始終在陰影中,家裡逼婚催婚不斷,母親過世前絮絮叨叨地逼婚及懷疑,對帶回家的女伴的種種敵意,直到母親過世家族壓力大大減少。 隨著時間流轉,年屆八十的老父也時不時有意無意地說:「是男是女沒關係,只要老了有人相伴就可以。」先前辦公室戀情的女友在與異性成婚後,雲帆還死心塌地每每躲在辦公室樓下苦候,只為見佳人一眼,而這樣的痴心足足維持了兩年。 對方說:「異性未必是最好的選擇,但一旦選擇了和同性在一起就是死路,就是一片黑暗。」 (你會喜歡:女同志交友軟體 Her / Her:不論你愛誰,都該坦蕩蕩) 第一次的女女性經驗,臉紅又好奇,細數情史話當年 雲帆談起自己女女性經驗,從牽手擁抱到親嘴,直到床上最後一關,雲帆也是在過程中探索,加上當時資訊並不發達,如何讓對方在性生活達到真正的滿足還是霧裡看花。 雲帆呵呵笑說:「兩個人都沒經驗啊!上下其手摸來摸去,花了很長的時間在探索對方身體,後來我就專門變成在性關係中變成服務型的。」雲帆有著浪漫純愛的成分。 在當時他認識到女同志中的 T 有許多單身,在當時的風氣和條件下,雲帆說自己比較喜歡和熟婆在一起,或者進入婚姻又離婚的,因為對方經過選擇,理解心之所向。 在那個年代因為服從主流進入異性戀婚姻的圈內人不在少數,但在少數氛圍下又易遭同志群體的排擠,等於是二次受傷害。看過來來去去的圈內人,還談了當時最流行的貓王天后黃曉寧,及當時演藝圈中的各種性別花邊新聞。雲帆感嘆公眾人物也做不得自己,裡外都是壓力。 直到網路 Facebook 開始盛行,雲帆也趕上了在各網路社群揪團交友的風潮,雲帆還說自己似乎很有年輕女子的吸引力,總是吸引上七年級或八年級生,最大的年齡距離差距達三十五歲,交友軟體從 MSN 演變到 Facebook,在網路上形形色色的社群和直播秀,也讓雲帆大開眼界。 在雲帆的心裡,最終還是想找一個合適的伴侶,有一個安定的住所。 在年歲漸長的他看來,同性伴侶註記或許在雙方的感情上未必加分,但是法律的保障的確在醫療、教育、社會福利和遺產分配上具有效力,這部分雲帆還是持相對支持理解的態度。(編按:採訪當時尚未通過同性婚姻立法。) 真正做自己,面對即將來的老齡生活,基本保障是底線 面對未來,面對年齡漸長和身體機能退化的自己,每個人一出生就在向死亡走去,你我都會老,時間在每個人面前是公平的,不論貧富貴賤或性別傾向。 在雲帆的想法裡,把自己能夠負擔的退休金進行妥善規畫,存好自己照顧自己的老本,在基本負擔上無憂後,再行追求更上一層樓的生活品質。出生自軍人世家的雲帆,由於父親職業提供的相關福利,各方面經濟負擔壓力不大。 媽媽在家中既是逼婚壓力與碎碎唸的來源,但同時也是雲帆最愛最心疼的親人。家中的幾個孩子,各自因為出生階段的不同,因為性別的不同,因為在家中的地位不同,雲帆感受到在家中的不公平待遇。 爾後因為家庭的第三代出生,小孫子成了家人間的潤滑劑,有時在這場景中的雲帆,也感到當下的窩心及幸福。想到如果父親去世後的遺產糾紛與分配,孤家寡人的他自我期許保障生活底線,更期待真的有一伴侶可以晚年陪伴。 在雲帆來說,不後悔也不迴避自己的選擇,不躲避外界的異樣眼光,自己的心態永保健康與光明,從不覺得身為同志群的一分子需要感到可恥。 在雲帆的心中,反倒是還躲在陰影或不敢正視自己身分的朋友們,持續戴假面具過生活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 面對真正的自己,而一個真正自己所承受的不見得只有好處,一體兩面地也有做自己需要付出的代價與過程。 而這些也都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需要去經驗與面對的,當我們遇到別人不理解的時刻、遇到情傷的時刻、遇到不如意的低潮⋯⋯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們做自己的功課。 (延伸閱讀:女同志的出櫃之路:我有喜歡的人,碰巧是個「她」) 〈後記〉 未曾謀面的雲帆 記得出版小組討論時就拿到一疊破萬字的逐字稿,那個我未曾謀面的雲帆,盡可能充足的故事和細節都被收錄在逐字稿中了。 人類記憶力的脆弱,真的只能關注當下,像與時間賽跑般寫下記下,在熱騰騰文字出爐後,受訪者的故事被看見,或許牽動每一雙閱讀的眼及心。想想從過去到現在,性別友善的路走了多久多遠,過去的來不及參與及扭轉。 現在與未來的每一個聲音,每一次連署與每一份支持都是在創造歷史。很榮幸與台灣同志諮詢熱線相遇,與老同小組走過一段路,與大哥大姊們共聊那個時代的勇氣、那個時代的選擇,你們都是人生中的最佳主角,也照亮了我們理解世代的多重。 本文摘自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阿媽的女朋友︰彩虹熟女的多彩青春》。由小貓流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阿媽的女朋友︰彩虹熟女的多彩青春》 October 31, 2020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K2YYp

台北近郊爬山美食一日遊:圓覺瀑布 x 白石湖吊橋 x 茗穀屋 x 安德睿食代義廊 https://ift.tt/2HRaCBl 非常有話聊 (Fashion Life) 居住於大台北地區,平日看膩了高樓大廈,想趁著假日到山上走走嗎?本篇提供你台北郊外一日遊! 文|HC 受疫情影響,相信大家今年有個感覺:怎麼全台灣的人都在爬山!本系列會介紹幾個搭捷運就可抵達的郊山步道,除了爬山,運動完品嚐在地美食犒賞一下自己也是很重要的啊。 本次介紹的是位在內湖的圓覺瀑布(圓覺寺步道),步道不長且緩坡向上,步道末端便是著名的網紅打卡景點——白石湖吊橋。 另外,本篇還會介紹山上的點心小店——茗穀屋,及山下的美食——安德睿食代義廊及阿琴水餃。 圓覺瀑布。圖片|IG: a7946136 圓覺瀑布的步道沿著大溝溪一路向上,爬升約 200 公尺,沿途多遮蔭並且緊鄰溪水,不會太熱。入口處的大溝溪親水公園有一片大草原,天氣好時適合野餐。步道末端只要步行 5-10 分鐘即可接上白石湖吊橋。 另外回程亦可參考走鯉魚山步道(又稱小人國步道),與圓覺瀑布的步道剛好成環狀,惟鯉魚山步道也有些上上下下,可自行斟酌個人體力,決定是否原路去回。 地點:大湖公園站 1 號出口,延大湖山莊街至大溝溪親水公園,進入步道 里程:圓覺寺步道單程約 2.5 公里、白石湖吊橋環狀約 1.2 公里 所需時間:2 小時 難度:低 圓覺寺步道和鯉魚山步道為環狀步道。圖片|非常有話聊 提供 建議行程 1. 大湖公園站 1 號出口沿著大湖山莊街抵達大溝溪親水公園,並從盡頭的葉氏祖廟龐進入圓覺寺步道。 大溝溪親水公園。圖片|IG: rooyee777 2. 圓覺寺步道及鯉魚山步道的岔路口取右,沿路向上看到香菇形涼亭即抵達瀑布。 圓覺寺步道及鯉魚山步道的岔路口取右。圖片|carriewu103 圓覺瀑布旁的香菇型涼亭。圖片|carriewu103 山頂遠眺 101,風景優美。圖片|IG: heysprinkle 3. 步道終點為圓覺寺可接白石湖吊橋,路上可在茗穀屋休息一下吃個點心。白石湖吊橋是網美景點,紫色的橋身整排看過去非常漂亮! 圖片|非常有話聊 提供 往白石湖吊橋的岔路有木頭路標標示。 圖片|IG: y4o7.sun 茗穀屋的手工豆花及點心都相當不錯。 往白石湖吊橋路上的點心最佳解!圖片|IG: tiger_foodie_08 4. 下山可決定原路折返、走鯉魚山步道,或是搭公車(小 2 號,碧山巖(白石湖)站上車)。回到大湖公園站可以品嚐道地的義大利美食,並且購買網路人氣名店——阿琴水餃的冷凍水餃 道地義大利美食——安德睿食代義廊:義大利人經營,價位稍高。 義大利人老闆做出來的披薩非常道地。圖片|IG: heysprinkle 網購名店——阿琴水餃:阿嬤的手工水餃,料多實在。 門市有提供煎餃外帶及冷凍水餃,暫時無內用服務喔。圖片|阿琴水餃粉絲專頁 【本文由非常有話聊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看更多台北近郊踏青好去處⋯⋯ [假日踏青] 台北近郊好去處,爬山美食一次滿足 (3) 和美山x 薇甜 x 大廚上菜 x 碧水堂台灣茶食館 [假日踏青] 台北近郊好去處,爬山美食一次滿足 (2) 糶米古道 x 加爾第咖啡 x 紐奧良小廚 x 溫度小館 [假日踏青] 台北近郊好去處,爬山美食一次滿足 (1) 福州山 x 小慧涼麵 x 老宋記真善美牛肉麵 x 小米酒咖啡館 October 30,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HRaCBl

「我對你還不夠好嗎?」打破親子關係的惡性循環 https://ift.tt/3muZMzw 三民書局 為人父母最大的心願,就是孩子健康快樂、無憂無慮,但如何將這些好意表達給孩子知道,是父母都需要學習的溝通課。 東方父母與孩子溝通時的惡性循環,通常來自太注重課業表現,對於其他則採取輕忽或壓制方式,例如: 輕忽孩子的興趣與能力 父母會說:「你喜歡的那些(街舞、搖滾音樂、動漫、籃球等)沒有意義,將來不能當飯吃,還是快點放棄吧!把心思放在功課上才是正事。」這樣說使得孩子: 1. 喪失學習興趣與自信:因為你認為沒用的東西,恰是他的專長與熱情所在。 2. 失去奮鬥目標:那些你要他放棄的事物,正是他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3. 感到生活空虛乏味:若都順從父母的意見,他將失去生活的重心與情感寄託。 4. 影響人際關係:你的阻擋使他不能與志同道合者一起活動,讓他陷入孤獨。 輕忽孩子的努力與付出 父母會說:「我都沒有看到你的努力,就算有,你的付出也還是不夠。你現在這個樣子,怪不得輸別人這麼多,快去多寫幾份測驗卷吧!你知道當你在休息的時候,別人已經跑得多遠了嗎?」 孩子聽到這些話,一方面覺得你冤枉了他,不能為他加油或給予肯定。再方面也覺得反正不管怎麼努力,永遠跑不贏別人;既然距離已經拉開了,不如乾脆放棄,於是將父母的碎碎唸當成「耳邊風」。 輕忽孩子的困難與心情 父母會說:「數學有多難?只要你上課專心,回家多練習,每天做五十題,怎麼可能學不會?」如果孩子的課業已經落後許多,寫練習題備感吃力,越寫越痛苦、越想逃避。 多做測驗卷只是加深挫敗感而已!既不能得到父母的同理心與具體協助,父母又不斷戳到自己的痛處,長期下來,痛恨的就不只是課業了。 壓制孩子的想法與計畫 父母會說:「不要再辯解了,你想做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成功。讀什麼餐飲科?在廚房工作的人需要什麼學歷?你的志氣就這麼一點點?」孩子的計畫被你否定後,他也不想再嘗試其他事情了。當最後一絲奮鬥的動力消失,從此就變成一個消極悲觀的人。 (延伸閱讀:「他總是想武裝自己」薩提爾溝通練習法:如何面對刺蝟型家人?) 壓制孩子的真話與反彈 父母會說:「聽我的沒錯,我的人生經驗可以讓你少奮鬥很多年。別再囉嗦了!快去補習!快去練習!小孩子都貪玩,如果不逼,誰肯用功讀書?你將來一定會感謝我。」要孩子去補習、練習,除了孩子不一定會成功,就算成功了也可能不快樂甚至埋怨父母。 壓制孩子的期待與建議 父母會說:「我對你還不夠好嗎?花在你身上的錢還不夠多嗎?我沒時間煮飯給你吃,就是缺乏家庭溫暖嗎?要求你分擔家事,就是過重的負擔嗎?」你這番話只證明了不想了解孩子,當他對你感到失望,也不會在乎你對他有什麼期望了。 上述錯誤的溝通方式,我全都犯過,我對長子鈞豪就是如此。可以想像後來的慘狀,真是「誤己子弟」啊!幸好兒子經歷一段「無動力火車」的日子之後,還能朝著自己想做的事情前進。「催化劑」為何?除了他自身的歷練與成長,當然包括我的懺悔與改過。 圖片|Photo by Jason Rosewell on Unsplash 言語暴力的危害 父母對孩子的身體暴力較易界定,言語暴力則常與管教風格混淆,如同虎媽蔡美兒覺得羞辱孩子是必要的手段,所以不少孩子感到「受傷」(傷害自信與心情),卻不敢抱怨甚至投訴。 依據《家庭暴力防治法》(二○一五年二月四日修正)第二條: 1. 家庭暴力:指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精神或經濟上之騷擾、控制、脅迫或其他不法侵害之行為。 2. 家庭暴力罪:指家庭成員間故意實施家庭暴力行為而成立其他法律所規定之犯罪。 3. 目睹家庭暴力:指看見或直接聽聞家庭暴力。 4. 騷擾:指任何打擾、警告、嘲弄或辱罵他人之言語、動作或製造使人心生畏怖情境之行為。 5. 跟蹤:指任何以人員、車輛、工具、設備、電子通訊或其他方法持續性監視、跟追或掌控他人行蹤及活動之行為。 「家庭暴力」中屬於精神上的不法侵害包括: 1. 言詞攻擊:用言詞、語調予以脅迫、恐嚇,以企圖控制被害人。像謾罵、吼叫、侮辱、諷刺、恫嚇、威脅傷害被害人或其親人、揚言使用暴力等。例如辱罵三字經、謾罵對方的無能愚蠢、恐嚇殺死全家、威脅再也見不到小孩等語言。 2. 心理或情緒虐待:竊聽、跟蹤、監視、冷漠、鄙視、羞辱、不實指控、破壞物品、試圖操縱被害人等,足以使對方畏懼或心生痛苦的各種舉動;另外,不當的過度關愛,給對方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困擾,也可能造成心理的虐待。 依據兒童福利聯盟網站,「二○一九年台灣兒少遭受家長言語暴力經驗調查報告」,將言語暴力定義為:「用傷人的、有辱自尊、人格的話語對待,例如用羞辱貶低、威脅恐嚇、大吼大叫的方式,讓人感到害怕、心理受傷、不如別人」。研究結果發現: 1. 約三分之一(32.5%)的兒少曾被家長言語暴力管教,5.2% 的兒少總是或經常被家長言語暴力管教。 2. 僅有 28.3% 兒少的反應是「接受並改進」,以符合父母的期望。更多為負向的反應,依序為:「感到生氣、憤怒」、「不服氣」、「不認同言語暴力管教」、「認為自己被當成出氣筒」、「想反抗報復或擺爛」、「想要傷害自己」。 3. 被家長言語暴力,對兒少心理的影響包含:失眠、焦慮、憤怒、憂鬱、自卑與自殺意念,顯著高於未曾被家長言語暴力管教的兒少。 4. 言語暴力對受暴者心理的傷害、對人格的貶抑和自尊的減損,恐怕是長期而持久的,甚至延續為管教下一代的方式。 5. 女生更容易受到家長言語暴力,造成的情緒困擾也較嚴重。 父母為何要謾罵、吼叫、侮辱、諷刺、恫嚇、威脅兒女?可能是「愛之深,責之切」,或是情緒失控、遷怒。 父母應時常自我反思、修正和練習,並認識、理解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和孩子的言語互動應採「正向管教」原則,常檢視自我情緒狀態和使用的言語(包含肢體語言)。不可使用暴力言語,要多說支持和鼓勵的話。 (同場加映:隨口說說,卻讓對方暴怒?每個人都該學習的「非暴力」溝通法) 將好意轉化為正向語言 正向語言包括口語(verbal)行為及非口語(nonverbal)行為,前者為用字遣詞,後者為表情、肢體語言、語氣與聲調。用字遣詞的好壞對比如下: 普通的父母 卓越的父母 你怎麼那樣懶惰? 你努力些,可以做得更好。 你怎麼那麼會搗蛋? 你的聰明可以用在適當的地方。 你怎麼那麼笨? 找到了訣竅,你會進步。 你真是敗事有餘! 成功之路還需花點力氣尋找。 你真是騙子! 你所講的不是真實。 你真是自私! 你可以試著為別人著想。 你真是頑固! 別人的意見常有可借鏡之處。 你真是浪費時間! 你可以更有智慧地運用時間。 你是人見人怕! 你可以與別人相處得更好。 你怎麼那麼愛現? 你需要別人的注意,爸媽愛你! 你真是長舌婦! 你講話可以精簡些,我會更喜歡聽。 你真是沒出息! 你能從別的角度找到自己的長處。 你的脾氣真暴躁! 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你是個膽小鬼! 勇氣是需要經過鍛鍊的美德。 你真討厭! 你不那樣做,我會很高興。 非口語的部分包括: 1. 眼神接觸:這是基本的待人處事之道,藉此「眉目傳情」(傳達內在情感)以及觀察孩子的反應。 2. 保持笑容:父母在孩子年幼時大都能笑臉以對,孩子漸長,父母的笑容也漸少。如今則需多練習微笑,展現父母的和藹可親及幽默風趣。 3. 專注聆聽:子女說話時,要放下手邊的事情(若有事需先處理,也要告知,並約定何時再談),把孩子擺在最優先的位置。要專心聆聽,並仔細觀察孩子的非語言行為,以你的表情及語音聲調,表達對他的「同理心」。 4. 情緒穩定:即使父母很疲憊或生孩子的氣,也要先掌控及轉換自己的情緒(暫停或換個人接手);要「悲觀後樂觀」(不要過度樂觀或悲觀),多看事情正向或樂觀的一面。 5. 注重禮貌:對待孩子一樣需要尊重,謹守該有的「人際界線」。夫妻間的相處、互動(或三代同堂),常是孩子很好或錯誤的示範,不可不慎。 (你會喜歡:相信你的孩子!五個和孩子當好朋友的幸福溝通術) 本文摘自王淑俐的《養出孩子的正向力:從心教養,破解親子問題》。由三民書局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養出孩子的正向力:從心教養,破解親子問題》 October 30,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uZMzw

生理期不是原罪!立院一讀取消女性生理用品營業稅 https://ift.tt/3kGrzwl UDN 台灣的兩性平權意識又更進了一步!民進黨立委提案減輕女性購買生理用品的負擔,並且通過立法院一讀。 文|記者蔡晉宇 民進黨立委江永昌。圖片|聯合報資料照 民進黨立委江永昌表示,生理女性每月所需的生理用品也要被課徵加值型營業稅並不合理,因此和綠委林宜瑾一起提出「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八條條文修正草案」, 主張減免對衛生棉、衛生棉條、衛生棉墊與月經量杯(月亮杯)等女性生理用品所課徵的加值型營業稅,以減輕女性生理期之額外財務負擔並落實性別平權,該案在昨天立院院會中完成一讀。 江永昌表示,女性所面對的生理不平等,包括每月都會經歷生理期並經歷生理期所帶來之生理、心理負擔,且須使用生理用品以方便清理經血,然同樣狀況卻未見於生理男性上; 且根據勞動部所公布之兩性薪資差距,生理女性的平均薪資為男性的 85.5%,生理女性之每月薪資也較生理男性低,因此提出修法,盼促進女性權益、協助生理女性面對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平等。 江永昌指出,政府不應該對生理期所需課稅,應廣納取消生理用品營業稅的聲音,將生理用品視同民生用品納入免稅商品之一,才是較合理的修法方向。 江說,本次修法不只是減少女性購買生理用品的經濟負擔,更大的意義在彰顯兩性平等意識。 圖片|Reuters 本文授權轉載至 Udn,原文詳見生理期非原罪!立院一讀取消女性生理用品營業稅 October 30, 2020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Grzwl

2020年10月29日 星期四

全職奶爸育兒三字經:沒有母乳,瓶餵又怎麼樣? https://ift.tt/2HQkNWC 書房寫作計畫 寶寶是瓶餵還是親餵、喝母乳還是喝奶粉?這些都是家長煩惱不已的育兒事,住在雪梨的全職奶爸告訴我們——管他奶奶的,瓶餵就瓶餵吧! 文|丘德真 「全職奶爸」要保持鎮定時,不妨在內心中狂飆三字經。這裡所說的,並非大人們迫著兒童背誦的《三字經》,而是在公場合上不應隨便喊出「他奶奶的」三字經。 之所以只能節制於「在內心中狂飆」三字經,主要是因為「全職奶爸」少有對話對象。在性別分工仍嚴重失衡的今天,「全職奶爸」還是罕有的職種;說好聽一點,是性別平權的先驅,但實情是甚少男人會有興趣投身其中。 故此「全職奶爸」也不會有「同業」交流的機會,別說要訴苦,就連分享育幼心得,一般也只限於內心自言自語。既然只能自說自話,當然也無需顧慮社會規範,隨時隨地以默喊三字經來保持情緒健康,是礙不著任何人的。 育幼生活本來就充滿著各種挫折。至於「全職奶爸」,除了缺少「同業」交流機會之外,在先天上也無法擺脫一些男性生理局限,導致「奶爸」的育幼工作具有獨特的挑戰性。 就以育幼生活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餵奶──為例,「奶爸」受限於生理構造,無論如何也只能做到瓶餵。不論「奶爸」有多愛護小孩,親情變不出奶水的。 親餵,「奶爸」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以家長的角度而言,或許沒什麼大不了;反正瓶餵不是輕鬆多了嗎?但要是以小孩的角度來說,情況就不是如何簡單了。 圖片|Photo by Lucy Wolski on Unsplash 假如一個小孩,他明明看見其他玩伴可以隨時、隨地和隨意地奔向媽媽的懷中吸奶,但反觀自己卻只能捧著硬繃繃的奶瓶──這該如何開導小孩呢? 或許在台灣一般不太可能遇到這種情況,但是在雪梨,卻是很有可能的。 在台灣,要是在大庭廣眾公開地餵奶,一般都是以瓶餵為主;假如是由母親親餵,大多會讓小孩躲在哺乳巾內。 親餵的過程基本上是「隱形」的;在公眾場所觸日所及,表面上大家都是瓶餵。既然如此,當然可以合理地假定:在一個未試過掩埋在哺乳巾被親餵的小孩眼中,只要是公眾場所,大家都是一律瓶餵,表面上是人人平等的。 這可進一步延伸出的另一項合理的假定:在一個親餵「隱形化」的社會中,「奶爸」在生理上無奶可餵的缺憾,是不太容易被曝露的。 但是在社會風氣較為開放的西方國家,換言之是在一個親餵「公開化」的社會中,「奶爸」的劣勢卻是顯而易見的。 (推薦閱讀:「職場公開哺乳,她面臨解雇危機」美國至今仍無全國性帶薪產假) 以雪梨為例,不論是在公共圖書館、遊樂場、咖啡館等場所,要是遇到有帶著小孩的媽媽當眾稍稍拉開上衣,大大方方地餵起母乳,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一般不會有任何人會大驚小怪的。 每當筆者帶著女兒參加公共圖書館每週例行的故事唱遊活動時,經常身旁就坐著其他小孩的媽媽在親餵母乳。 記得有一回,有一個大約剛脫離學步階段的小孩,聽故事聽到一半突然奔向媽媽,接著十指抓住媽媽的 T-shirt,還像個舉重選手一樣地瞬間撐起裹著媽媽的布料,半球乳房倏然躍出──全程動作熟練,一切發生在不過是一、兩秒之間,顯然這對母子早就習以為常。 我轉頭看看身邊的女兒,一方面慶幸她仍專注於圖書館職員講解故事,而不是有樣學樣地拉起我的衣服,然後一頭撞向無奶可吸的宿命。但另一方面,作為「全職奶爸」,我不禁驚覺自己身體的侷限。 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意識到,原來自己的身體,竟然一直存在著無法逆轉的缺撼。「奶爸」即使把胸肌練得像西瓜般壯碩,皮層底下不過就是被榨乾的甘蔗渣,擠不出半滴汁。 隨後每一次遇到其他小孩被親餵時,都不禁跟自己說:這是我永遠無法提供給女兒的照料──這聲音,就像是一個隱形的法官在耳邊一再宣讀刑期一樣。 有候時難免會察覺到,女兒眼睜睜地看著別的小孩一邊被親餵,一邊搓著天然質感的胸脯;而女兒自己手中捧著的,在我看來不過是貌似環保箱內回收物的瓶器。 「奶爸」無法親餵,但明明媽媽可以做到,其他小孩的媽媽也明明可以做到──女兒對我尚算寬容,從來沒有計較這一點;但不容迴避的是,這一切她是看在眼裡的。 幼童心智不足以理解性別生理構造上的差異,只管將令人困惑的現實連同瓶中奶水一併往肚裡吞。 現代社會面對男性無奶的生理侷限時,其實和兒童不多,反正往肚裡吞,假裝是一個並不存在的議題。這樣一來,副作用是以為照料小孩乃女性的「天職」,於是性別分工失衡的社會秩序,遂愈加鞏固。 (同場加映:全職奶爸育兒三字經:崩潰時候飆點髒話,也是 ok 的) 說到這裡,不禁想起人類學家凱利(Raymand C. Kelly)著名的研究。他在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新幾內亞島中央山脈南側的西薩峰(Mt. Sisa)南面,針對人口僅數百人的 Etoro 族部落寫下的田野紀錄。 當中提到一項特殊風俗──當地男童經常被餵食長輩的精液,聲稱是為了男童長大後能成為男子漢。 人類學界有人認為,可能是因為 Etoro 族人意識到男性無奶的生理侷限,進而對自女體流出的奶汁心存嫉妒,於是為了鞏固父權秩序,遂滋生出要以精液餵哺男童以助其成長茁壯的神話想象。 筆者無意評斷 Etoro 族人風俗的對或錯,那是涉及複雜的倫理學討論,遠遠偏離本文主題。之所以提起這例子,旨在強調:從 Etoro 族人的特殊風俗反映出,男性無奶的生理侷限可能是隱伏在原始社會中的共同難題。 而今日社會所需要詢問的是:面對同樣的難題,我們繼續視而不見?還是,應該就「無奶」議題導入更為廣泛的社會關懷? 例如,本來就有不少媽媽,她們因為各種原因而無法親餵母乳──照理說,全世界的男人不都是她們的同路人嗎? 故此,每當有媽媽因為無法親餵而沮喪或焦慮時,男人們是不是應該向她們給予支持? 甚至,大家不妨在內心默喊:「管他奶奶的,瓶餵就瓶餵吧!」 October 30, 2020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HQkNWC

【一個人的派對】對老愛給「人生建議」的人,只需要豎起中指回覆 https://ift.tt/31UTIIF 卡比小姐 你身邊也有這種朋友嗎?對於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你不用跟他多說什麼,更不需要委屈自己迎合對方,不妨送給他一個人生教訓。 前陣子我獨自到餐廳吃飯,碰到好久不見的朋友 A。颱風來得迅猛,A 堅持開車送我回家,夠紳士了吧? 所謂的好久不見,自然是避而不見。A 平日神經兮兮,話題狹窄,不斷塞給我的「人生建議」,全是斬釘截鐵的肯定句——「你腰不夠細,該穿修腰的裙子」、「你的時間管理真差」、「你丟三落四」、「你講話太直率了」⋯⋯ 有一次他重施故技,把某位女生講哭了——「她太緊張了,不像卡比你是銅牆鐵壁。」 某天早上,我在向重要的客戶介紹年度提案,公司座枱電話突然響起,初級法院人員通知我涉嫌商業犯罪。我簡單回答了幾句,電話另一頭的人忍俊不禁。 「被抓包啦,哈哈!猜猜我是誰?」A 笑得合不攏嘴。 他上班無聊的靈機一觸,我通宵幾晚準備的提案就泡湯了。 A 讓我想起利亞某個控制狂男友,這種「直男癌」患者的神邏輯是,我是怎樣,全世界也該怎樣,但說到底全人類都沒有我完美。 如果我很閒,誰都必定閒著;如果我不能吃辣,那吃麻辣鍋的人就是自暴自棄的下三濫;若我不喜歡剪指甲,愛修甲的女生都一定是「綠茶婊」。 A 在車上沒話找話,吹噓著自己最近的威風八面,可惜一兩分鐘便後勁不繼,人生乏善可陳得可憐。我嗯嗯啊啊敷衍了事,不欲多談近況。 「卡比,我這樣碎碎念,是為你好。我覺得你很特別,很難得,我從來沒見過像你這樣的人,丟三落四得很可愛,講話直率得太有性格了,但如果能把那麼一點缺陷再調整修正一下,就完美了⋯⋯我忍不住,想改造你。」 哦等一下,要開始訓話了嗎?我先按一下計時。收費比律師和心理醫生便宜啦。嫌貴嗎?我有問你意見嗎?大哥。 聽完我連珠炮發後,他豎起姆指,直呼很爽,約我找天吃飯去。我笑著豎起一根修整得漂亮的中指,送他一點免費的「人生建議」。 圖片|Photo by ian dooley on Unsplash 原文刊登:《澳門日報》新園地版「賭城單身女子週記」專欄 ​更多文章請關注臉書:卡比小姐 October 30, 2020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UTIIF

「孩子一哭就哄騙」別用廉價的方式切斷親子關係 https://ift.tt/3mw0zAk 微微 對於小小的寶寶而言,他們想要的是父母的愛與關懷,不是教條式的訓練。嚴格與溫和皆過與不及,如何教養孩子,是一輩子的課題。 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需要用愛來滋養,千萬別用廉價的方式買斷珍貴的親子關係。 親子之間親密依附的關係到底重不重要又或者影響了什麼呢? 幾個世紀以來不難發現許多藝術家們的作品中總有著關於「親子互動」的作品,親子之間的互動是世上最美的情感流露之一,父母對孩子關懷呵護的愛透過畫作就能感受;孩子也因父母給予了足夠的安全感而感到信任與滿足。 只是從畫作裡就能感受強大的情感,我想在最親密而平凡的親子互動中一定更能被這細膩真摰的情感所感動。 寶寶初來乍到的那一天,父母就滿心期待著他能平安健康長大,在成長過程中除了教養也希望能把好的一切給予孩子。 可是我們常常弄錯了順序,以為要等到孩子懂事了才能給予優質的教養與正確的態度,卻忽略了寶寶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是最重要的開始,也是最需要被同理被理解的,正因寶寶不會說話只能盡本能的以哭泣來表達,所以常被理所當然地視為是生理需求而非心理需求。 圖片|Photo by Katherine Hanlon on Unsplash 寶寶的心理需求相當單純,用愛同理、用愛陪伴。別只用固定模式不哭就好的哄騙方式,作為你和寶寶之間的親密關係互動,這段緊密的親子關係很重要,也會影響寶寶未來的發展,千萬別用廉價的方式買斷這份珍貴的親子關係。 寶寶哭泣有壓力時所產生的恐懼,會使腦神經彼此連結變得薄弱甚至沒有動作,整個大腦也處在滿滿的壓力賀爾蒙裡失去平衡,這不僅阻斷了腦部發展也阻礙生長,在身體健康與未來的人格、社會、情感發展皆有相當大的影響。 當孩子情緒來時,不一定能夠表達完整,當父母越急著想辦法停止時,會讓孩子更慌亂而無法思考,導致情緒潰堤。 我們應該先同理給予關懷或是擁抱,當然孩子不會立刻停止,不過他的壓力卻因為父母的理解已得到緩解,慢慢地也能夠緩和下來聽父母說話和父母互動,這是孩子成長的過程,非常需要父母耐心陪伴與絕對尊重。 (你會喜歡:「不想浪費力氣討愛,因為爸媽從來不在」什麼教養環境容易養成逃避依附?) 哭泣的寶寶除了安撫、給予擁抱之外,父母的眼神與表情也相當重要,絕不用聲控的方式哄寶寶。 寶寶透過你專注全心的眼神、溫柔的聲音可以感受到極大的安全感和愛,別忘了看著寶寶時,一定要陪寶寶說話、唱歌與撫觸互動,經由肌膚撫觸也能傳達愛並降低壓力、增強安全感與親子溝通。 父母的耐心不能少,孩子學習處理情緒的過程很漫長,每個孩子的敏感度也不同,所以沒有「哭多久」的標準可以參考,因為在父母耐心的陪伴引導下,孩子可以完全感受「被同理、被理解」,也學習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寶寶最不需要拐彎抹腳的愛,請不要吝嗇,請賦予寶寶最真誠最直接的愛。 (推薦閱讀:教養心理學:讓他們當夠了孩子,接著才能好好當大人) 父母常以訓練獨立為教養目標,來調整寶寶仍在摸索與學習的獨特氣質或控管寶寶的情緒,愛一旦沒有建立穩固的基礎,如何讓總是缺乏安全感、信任感的孩子學習獨立呢? 每一種親子互動都是珍貴且動人的情感,親密的親子關係讓孩子身心能夠得到良好健全的發展。 教養的本質是愛,父母應該學習同理、理解、關懷、傾聽孩子的心,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也是未來的希望,請用「全心的愛」善待每一個孩子! 微微最新著作:微慢式教養  微與孩子們的專屬專頁:棉花糖的晴天暖綿綿 和孩子一起寫我們的故事頻道:微與孩子們的日常 October 29,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w0zAk

《孤味》導演週記|謝謝孫可芳,你讓戲裡戲外的我們成了一家人 https://ift.tt/34DBihz Jsf Hsu 導演許承傑週記,紀錄金馬六項入圍的《孤味》拍攝過程中的點滴。飾演家中老三的孫可芳,戲裡戲外跟導演與謝盈萱、徐若瑄「兩位大姊」,又有什麼精彩互動? 文|《孤味》導演 許承傑 大家都說看了會一直哭,沒想到也會一直笑!《孤味》這部片對我來說是不斷的驚喜,除了感動,也有好多會心一笑的喜悅 ——孫可芳 《孤味》的陳宛佳(佳佳)是家中么女,在兩位姊姊北上生活後,她留在台南與母親秀英相依為命,還接手了秀英的臺菜餐廳。 於公於私,佳佳都受到母親的呵護與介入,這些「我是為妳好」大部分還能理解,但是她最受不了的,是秀英一直掛在嘴上、無止盡地叨念有關丈夫離家的恨與仇。 她好幾次想告訴這個控制慾強、不願溝通的媽媽,其實自己私下跟爸爸保有聯繫,甚至和爸爸的情人——蔡阿姨還比較有話聊。 這次父親驟逝,讓佳佳多年來瞞著媽媽的秘密在最糟的情況下被發現。為了讓蔡阿姨能夠參加父親的喪禮,佳佳決定鼓起勇氣,追問那些家人避而不談的過去,起身反抗將自己視為「叛徒」的母親。 圖片|電影《孤味》提供 佳佳是觀眾的眼睛,得引領大家走完整個孤味的旅程。她必須有一股真誠,擁有讓觀影者願意放心隨她情緒起伏的魅力。 認識可芳的那天,我們連電影辦公室都還沒找好,選角指導借了一個朋友的空間讓我跟她試戲。 我找了一個動畫影集——「馬男波傑克 Bojack」的一段獨白要可芳試看看。那個獨白,是主角在喪禮上「弔念」從沒愛過自己的母親的一段演講。 那是我看過最精彩的動畫獨白了,從當天早上主角在速食店跟櫃台店員的對話開始,以戲謔的方式緩緩談到最核心的悲傷,最後卻又轉回自我挖苦的幽默。我跟她說這個獨白給得很突然,她不要有壓力,唸過去就好。 她準備的時間不長,就照著稿本上唸過去。但是,單單一張 A4 紙的台詞,可芳在隱晦含義的自白段落讓人感到些微不安,戲謔怨恨之處卻又好笑到不行,最後哽咽地自嘲收尾,作為從未看過原作動畫的人,她的表現讓我心想:「對!就是這個情緒,對!」 光是初次唸讀,可芳就被文字上的敘述通透地感染情緒,也明確地傳達出來。這也正是我在尋找的、引領觀眾的角色佳佳所需要的核心。 我跟可芳有過一個奇怪的談話。「你知道嗎?以前我家頂樓有養孔雀喔!」⋯⋯ 以我這次合作對她的了解,那絕對絕對不是女明星還是文青假掰式的自我介紹。我真忘記是什麼場合講到的,但老是想到那個特殊的對話⋯⋯「孔雀?」 剛進入拍攝期的時候,可芳有些焦慮,畢竟她回到家鄉拍戲,又是一個這麼吃重的角色,她做足功課,一有空檔就準備好跟我討論佳佳跟其他角色的關係,或者某些戲的情境下該如何反應,提出許多很好的想法。 我很難完全懂得她的感受,只能說是理解那種焦慮。因為在亞洲社會,這樣拼了命要去辯證、挖掘家庭中秘密/瘡疤的人是很罕見的。 佳佳拒絕當個不願多問的小女兒,還得對抗從沒忤逆過的母親,可芳如此深刻地進入角色,就算只是對抗戲裡的親人,在潛移默化間也會產生莫名的恐懼感,其實對演員本身是有點驚險的。 圖片|電影《孤味》提供 因為《孤味》是個寫實的家庭故事,不論在籌備期甚至是拍攝期間,我鮮少過問主演們自身的背景故事。我總認為那是個人的隱私,我全然尊重她們鼓起勇氣才能將內心底層的情感展露在鏡頭前面的專業。 但是,個性不太好如我偶爾會想到可芳家裡的孔雀,有時想半開玩笑對可芳說:「聽我說,啊就想像你是一隻孔雀⋯⋯」嗯沒有,我一次都沒敢說,因為她真的很認真。 隨著拍攝的進程,編劇老師跟我採用不少可芳的想法,對於故事當中如同偵探辦案的佳佳做許多加分的修改。這天晚上,我們拍的是三姊妹湊在和室裡講心事的一場戲。 這時的佳佳剛得知家庭瘡疤的真相,心中很是衝擊,沒想到接下來還有另一個更大的秘密,將由兩位姊姊在這場戲告訴她。 然而佳佳這場戲的台詞,我改了好幾天,卻怎麼改都不對。副導跟工作人員給了我們一點空間,讓我、可芳、盈萱與 V 直接討論哪些話佳佳應該問清楚,又什麼該保留。 正式上戲時,我還沒能拿捏個準,畢竟以佳佳的處境,她打破砂鍋問到底也是合理的,但是這樣整場戲的重點就偏離了⋯⋯ 沒想到,可芳在吸收完姊姊們吐露的實情後,她愣了愣,淡淡地僅用一句話作結。真的,就一句話。 那樣簡單的應答,勝過千言萬語,也讓承接可芳情緒的盈萱與 V,用真誠的方式面對她,讓孤味接近尾聲的時候,有一個美好的三姊妹互動戲。 圖片|電影《孤味》提供 那時我就明白,當初在試鏡時看到的可芳的魅力,那個收放之間獨具特色的感染力,都是從生命裡歷練來的。 在片場充滿活力、哭與笑都兼具的可芳,是用心感受生命的每一片刻,來鍛鍊出她演員獨特引人入勝的魅力。 隨著主演們相處越來越久,一家人的樣貌也逐漸浮現。 她也從緊繃的狀態轉為爽朗,並且以這樣的能量感染了每位演員,讓戲中在辦喪事的家庭成員們,保有在悲傷氛圍中的一盞樂觀,就像記憶中在台南辦喪事,豔陽灑進靈堂的那一點溫暖,也像曾經的奇怪對話裡,頂樓那隻孔雀一般的存在。 看完片後,和大家對觀眾的期盼不同,可芳展現出許多「歡喜」。 她說:「大家都說看了會一直哭,沒想到也會一直笑!片子裡充滿驚喜,有好多會讓人一直笑出來的生活小樂趣!」 面對她上面的幾位「姊姊」,可芳也坦承:「一開始接戲的時候壓力真的很大!看著自己的姊姊都是大美女,我經常在想——我怎麼會生在這個家!」 「但是開拍後很快就把壓力卸下來了,因為大家真的對我很好,很快就像是一家人了!」 談到和盈萱躺在老家臥房、展現姐妹情的那場對手戲,可芳突然心情激動:「看到那裡我又哭了,覺得那時候的自己很幸福,有好多人愛我。」 她這樣說的時候,我已經分不出她是戲裡的佳佳、還是戲外的可芳。畢竟戲裡戲外,孤味的幾個姐妹,都已經是一家人了。 電影上映資訊:11/6 全台盛大上映,10/30 - 11/1 搶先口碑場。 October 29,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DBihz

持續運動,卻生理期失調?一起認識運動員常見的運動關聯性三症候群 https://ift.tt/2HH9lMT 高寶書版 女性的月經與賀爾蒙、壓力、攝取的營養素息息相關,因此知道怎「吃得適合自己的身體」,是女性必備的知識! 女性運動員常見運動關聯性三症候群,指的是在女孩和女子運動員身上並存的三種特殊醫療病症: 女性運動員常見運動關聯性三症候群的定義是精力不足、失去月經期或月經期不規律,以及骨質密度過低或骨質疏鬆症。 這三種風險因素特別是在女性運動員以及非運動員休閒運動者身上呈現相互關聯的狀態,這也是為什麼它呈現三角關係的原因。在這個三位一體的關係中,食物攝取過少最終會妨害生殖和骨骼健康。 女性運動員常見的運動關聯性三症候群,在那些注重瘦身、重量級別、耐力或是身材,例如芭蕾、花式溜冰、體操、划船以及跑步等體育項目的運動員身上特別普遍。壓力性骨折、外傷以及營養不足對這群人而言十分常見。 女性運動員常見運動關聯性三症候群的最佳處理方法,就是及早發現與預防。治療的首要目標是增加妳的食物攝取並限制運動能量消耗,來幫助恢復生理期並改善骨骼礦物質密度。 體檢是很重要的,因為它能夠篩檢徵兆和症狀,並有助於發現體重、心情、骨折、外傷的改變,或是運動表現的衰退。運動員和教練之間擁有公開的溝通管道是關鍵。 下方的建議主要是針對次發性停經、下視丘性停經,以及女性運動員常見運動關聯性三症候群,因為它們彼此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 圖片|Photo by Houcine Ncib on Unsplash 我怎麼知道我停經了? 可惜在這方面並沒有專門的檢測,朋友們。這裡所使用的是「排除診斷法」,意思是醫生會排除其他可能干擾生理週期的病症。 進行體檢,並且和妳的醫生討論妳的醫療、月經、體重以及家族史是非常重要的。妳也可能會接受賀爾蒙檢測、骨盆檢查以及超音波。藉由緩解並治療可能的潛在原因,或許就能揭露影響妳生理週期的真正異常因素。 請注意:在釐清停經原因時,請記得,身體質量指數(BMI)和停經並非互相排斥的。擁有健康的身體質量指數依然有可能出現停經,而身體質量指數過低或體重過輕並不一定會引起停經,身體質量指數過低或過高的人士依然有可能會月經來潮。 減去 4.5 公斤體重可能會讓月經停止,所以不要太糾結於身體質量指數的數字,因為它並不是顯示健康狀態的最佳指標。由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同(有些人需要較多能量,有些人的需求則較低),所以我要善意提醒一下,請不要拿自己和他人比較,把焦點重新放在妳個人體重的歷史和增減變化上。 我現在該怎麼辦? 雖然沒有神奇的萬能療方,但養成新習慣例如降低壓力、減少運動量以及增加食量來平衡飲食中的營養(或者如果妳最近體重減輕的話,請增重),都能有助於讓妳的生理週期恢復。 這不是精確的科學,世界上沒有任何兩個人的身體是百分之百相同的,但我們知道這些行為上的調整能夠帶來巨大的轉變! 小提醒:我是個健康醫療服務提供者,但我不是妳專屬的健康醫療服務提供者。妳不應該因為我的建議而不去找妳自己的健康醫療服務提供者,獲得適切的診斷,並且遵循他們所推薦的治療方案。 (推薦閱讀:「每個月都要被卡車輾過肚皮」月經來時,每個女生都有感的三件事!) 停經的管理 提高過低的瘦體素 脂肪在策畫妳的生理週期中是不可或缺的。瘦體素,一種來自脂肪組織的賀爾蒙,基本上能夠刺激生殖賀爾蒙(促濾泡激素和黃體激素)為妳的生理週期提供動力,使其發揮作用。 然而,患有下視丘性停經的女性體內的瘦體素值通常過低,特別是如果她們刻意在飲食中戒除脂肪的話。瘦體素不足可能會讓妳失去月經,因為妳的身體不再能夠分泌必需的生殖賀爾蒙。 事實上,生食飲食(定義為只食用水果和蔬菜)造成 70% 的女性出現月經失調的狀況。這顯示了人體需要的不只是水果和蔬菜,才能夠讓月經來潮。 在研究中,當女性逆轉過低的瘦體素值時,就能讓她們恢復生理週期,並且增加排卵超過 50% 以上。在六個月後,每天多攝取 360 卡導致體重增加 1.6 公斤,能恢復因運動造成停經女性的月經和排卵。這證實了脂肪對於組成賀爾蒙、促進排卵,以及為生理週期充電都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請增加妳的食物和熱量攝取來促進瘦體素分泌。在每一餐多吃一些健康脂肪,並且將妳一般的食量增加兩倍或三倍,以便在體內建構更多瘦體素。 多吃整顆的酪梨、在餐點上淋更多橄欖油、添加草飼澄清奶油(ghee)或奶油在妳的炒蛋中、吃健康的堅果和種籽當零嘴,並養成少量多餐的習慣。 增加體重 多吃和增加體重(尤其如果妳最近曾經體重減輕)是治療下視丘性停經強而有效的策略。從下視丘性停經康復的女性在體重方面出現增加的趨勢,而未康復的女性體重則出現下降或維持不變。 請記住,雖然下視丘性停經在身體質量指數 20 或更低的女性身上很常見,但大幅度的減重(4.5 公斤或以上)也可能會誘發下視丘性停經,即使最終的體重依然被認為是「正常」或「過重」的身體質量指數。我必須重申,每個人都不同,所以在下視丘性停經方面,請務必將妳個人的體重歷史作為參考因素。 少吃高纖 下視丘性停經的女性患者有一個常見的特徵,就是食用低熱量和高纖的飲食。研究發現,遵守高纖飲食的女性較容易罹患下視丘性停經,雌激素值也較低。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下視丘性停經患者的身體非常努力地想要提高雌激素。身體想要找到一個雌激素的折衷數值,不太高也不太低。纖維就像掃把,會將雌激素掃出體外,因此可能會讓雌激素值變得過低。所以,如果妳攝取過多纖維,雌激素就會無法恢復到適當的數值。這是很不好的! 除了雌激素外,纖維也經證實能夠降低黃體激素(LH)和促濾泡激素(FSH),而這可能會阻礙月經來潮。研究顯示,每增加五公克的纖維攝取,就和經期無排卵(也就是女性不會釋放卵子)之間有強烈的關係,進而可能導致下一次週期大量出血,並妨礙生育能力。 低賀爾蒙濃度也和纖維攝取量較多有關,會導致更多無排卵的週期,而這也是不孕的一大風險因素。 纖維(可溶性和非可溶性)會讓妳產生飽足感,一般來說是好事,但對於下視丘性停經的患者而言,它可能會壓抑妳的食慾太久,進而對妳的生理週期造成負面影響。直到妳的月經恢復之前,請多選擇非可溶性纖維而不是可溶性纖維(請參見第 180 ∼ 181 頁的食物表),並且讓妳的纖維攝取維持在每天 20 公克以下。 避免食用大豆 在一項系統性回顧和整合分析中,異黃酮和大豆蛋白質(例如豆腐、天貝、毛豆)都沒有影響雌激素值,但卻降低了停經前期女性的促濾泡激素(FSH)和黃體激素(LH),這表示食用異黃酮和大豆可能會讓這些重要賀爾蒙變得更少。 為了避免讓促濾泡激素(FSH)和黃體激素(LH)降得更低,最好不要食用過多富含異黃酮的大豆類食品,像是黃豆、豆腐以及毛豆。 存骨本 維生素 D 能讓生殖賀爾蒙維持在良好狀態,對於骨骼健康也是不可或缺的。維持良好的骨骼健康,對於停經和女性運動員常見運動關聯性三症候群是關鍵。 女性運動員當中骨骼礦物質密度過低佔了 22% 至 50%,相較之下平均人口才佔 2% 至 12%。如果運動員又不吃某些食物類(例如乳製品或脂肪)或是一般而言食量過少,她們的飲食中就可能會出現龐大的營養缺口,例如維生素 D 和鈣質過低。 骨量減少和骨質疏鬆症兩種病症都和骨質變少有關,也是停經和女性運動員常見運動關聯性三症候群的長期併發症。此外,患有下視丘性停經的人士也更容易出現骨骼脆弱的問題,而骨骼健康受到損害可能會提高壓力性骨折和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同場加映:每次月經來就腰痠?給你的食補與按摩方法) 保護妳的心臟 研究證實冠心病(CAD)和次發性停經之間有顯著的關聯。運動性停經的女性患者比健康女性更容易出現壞膽固醇(LDL)、三酸甘油酯、糖尿病以及膽固醇過高。 想要透過食物來保護妳的心臟,請攝取有益心臟健康的食物,像是全穀類、酪梨、扁豆、地瓜、蘑菇、橄欖油,以及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像是核桃和葵花籽。在每一餐中攝取蛋白質、健康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均衡飲食,來預防血糖飆高以及驟降的問題。 緩和妳的健身計畫 女士們,暫時別上健身房了。劇烈運動可能會造成月經期更長、停經以及無排卵的月經,而適度運動則會為健康帶來更有效益的成果。積極鍛鍊在心理上可能帶來更大的焦慮和壓力。 妳的目標是減少目前所從事的任何體能活動,無論是完全停止或是稍減,進而恢復妳的生理週期。運動員們,請和妳們的教練一同找出切實際的行動方案,來幫助妳減少體能活動但又不至於危及妳的職業生涯。 壓力不再 壓力是下視丘性停經發展的一大主因。在研究中,壓力賀爾蒙皮質醇在瘦體素過低的女性身上較高,這是下視丘性停經和女性運動員常見運動關聯性三症候群患者身上常見的特徵。 事實上,停經運動者比正常月經來潮運動者的皮質醇更高。降低壓力是關鍵,因為在評量下視丘性停經患者的康復時發現,那些不再患有下視丘性停經的人士身上出現的一個普遍因素就是皮質醇值較低。 除了學習降低壓力技巧像是靜思冥想和深呼吸,富含 Omega-3 的食物例如魚類、堅果,以及亞麻籽也經證實能減輕憂鬱、焦慮和壓力。研究顯示,運動員或許最能從這類食物中獲益。 本文摘自崔西.洛克伍德.貝克曼的《生理週期循環調理飲食法:營養師教你懂吃不忌口,平衡內分泌,告別經痛、肥胖與婦科疾病、順利好孕的4階段調理全書》。由高寶書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生理週期循環調理飲食法:營養師教你懂吃不忌口,平衡內分泌,告別經痛、肥胖與婦科疾病、順利好孕的4階段調理全書》 October 29, 2020 at 04: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HH9lMT

工作好煩想離職?學會分辨這是真正解法還是情緒衝動 https://ift.tt/3jEFjq0 時報文化 不管是人生還是工作上,當壞事發生時,我們用尊重的態度,針對事情回應;避開情緒的烈焰,避免被他人燒到,也避免讓自己火星四濺。 人遇到壞狀況時心情會受到影響,這很正常,但小心不要被情緒綁架了。 怎麼分辨我們正在回應的是情緒還是心情呢?這要靠覺察,而覺察的功夫可以透過練習得到。  我的身體裡有個警報器,對於我練習覺察很有幫助,這要感謝我的甲狀腺機能亢進。 甲狀腺機能亢進是一種無法根治的疾病,只能調控它、減緩它,維持在正常的機轉範圍。它不像感冒可以根治,不像蚊蟲咬傷可以痊癒,它會隨著我的身心狀態,時不時冒出來。也就是說,一旦得了這種病,一輩子都將與它為伍。 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遇到壓力時,心跳會變得很快,快到自己會察覺,彷彿心臟要跳出胸口。於是它就變成我身體裡的警報器,提醒我情緒水位已經高漲。 身心一體,每件事都是一體兩面。 除了身體的覺察外,還有心理的覺察,不是每個人都得靠生病來培養自我覺察力。 好比煩躁就是一種警訊。為什麼我變得這麼容易生氣?為什麼我突然失去了耐心?為什麼他一開口講話我就心浮氣躁,覺得厭煩?為什麼平日覺得幸福的小事再也引不起我的興趣?為什麼早上一睜開眼睛就覺得沮喪?為什麼同樣一間辦公室,我卻再也感受不到光亮?  這些都是內心發出的警訊,提醒你去找出答案的聲音。 這種時候要先釐清真相。釐清我是對事生氣,還是對人生氣?我是對事不滿意,還是對人不滿意? 釐清之後,接著要評估。評估事情的難度有多高、多緊急。判別它的壓力期是短期還是長期,要投入多少身心準備來因應。 思考這是自己能獨力處理的,還是需要他人協助?需要多少人?怎樣可以找到需要的人?除了人之外,還需要哪些資源嗎?有辦法取得嗎?沒辦法的話,應該預備什麼樣的替代方案呢?  有些事煩歸煩,但你知道你能解決,解決掉就停損了。 但有些事不是短期內可以停損,好比碰上大型比稿,一個月內要準備多少資料、完成多少工作、溝通多少事情、應付多少突發狀況⋯⋯這種時候,要等一切都完成才能解除壓力。 當內部不穩,當需要求援,當狀況失控,當枝節橫生,當突生變故,當時間緊迫⋯⋯這些時刻你神經末梢感知到的壓力指數都會瞬間飆升。 要能迅速釐清、判別情況,做出正確的因應,需要長時間的練習。練習久了,經驗多了,會自然內化成反射動作,甚至能搶先一步,知道該採取什麼措施防患未然。  通過以上的思考程序,會得到幾種可能的解決之道。我的 solution 遠要加 s,是複數,不會只有一個。因為我長久的工作訓練是不能只給顧客單一選項,要有 options 多個選項。如果只給客戶一個提案,客戶一定會問:「還有嗎?」  隨著年紀漸長,我們也懂得了人生問題的對應方法也不會只有一種。 (你會喜歡:接納自我的三個練習題:人生意義,在於打破固有循環) 圖片|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就像從台北到高雄,手頭寬裕時可以搭高鐵去,荷包乾癟時可以騎腳踏車去,雖然會花上幾十倍、甚至百倍的時間,但兩邊的風景跟收穫會大不相同,沒有對錯。真正要決定的,是這個階段是錢比較重要,還是時間比較重要? 所以,我通常會羅列出各種解決方法,再來檢視手頭的資源,評估哪一種方法最能帶來好的結果,也許最有效,也許最省力。  這樣的練習一開始不是很容易,不過,只要發現你是有選擇的,你就比較不會慌亂。人生只有絕少的情況是走投無路,我們總是握有選擇,只是要把它們找出來,並且決定要付出多少代價。  學習到這個道理之後,我遇到任何事件,再怎麼心煩都會想辦法趕緊解決。 我會要求自己先把心情放一邊,不要一頭栽進去。太快栽進心情裡只會讓心情蔓生成情緒,情緒會奪去主控權,把我們變成噴火龍,妄想噴出一把火可以撂倒對方,燒燬所有問題。 人被怒氣吞噬時會產生攻擊性,這是生物本能。但情緒性的話語或行為就像利箭,一旦射出就收不回,很容易傷到人。一旦傷了人,或者讓自己後悔,或者為自己樹敵,帶來的後患都要花很多心力收拾,還未必真能善後。 所以先不要處理心情,先處理事情。先聚精會神處理事情,就能進入前面說的:當你知道你有解決的選項,心情就會隨之安定下來。  這不是壓抑情緒。壓抑是你躲著它、避著它、不承認它,可是它總有一天會逮到你。捉迷藏玩得愈久,它就會愈滲透你,甚至以你的健康為代價,就像我的甲狀腺突然失控,爆發為機能亢進。 你察覺到情緒上來了,你承認它的存在,但不隨它起舞,不被它主宰。因為情緒是被事態觸發而生,所以解決事情是處理情緒的根本做法,發脾氣反而不是。發脾氣會把原本可以用來處理狀況的心力,消耗在於事無補的面向上。  但我們畢竟是人,就算事情解決了,有時候還是忍不住自艾自憐,覺得別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苦。當情緒的後座力湧現時,我就想起天使有善惡這件事。  (同場加映:【夏于喬畫話】「總在半夜自己消化委屈」你也是不敢說出真心話的無嘴貓女孩嗎?) 惡天使教給我們的東西,往往比善天使教的更有學習價值。上天為了讓你更強韌,會派某個人、某件事來給你磨難,讓你從過關中學過關,下次遇到類似狀況時能處理得更好。 所以我會轉個念頭想:好吧,他為什麼要這樣對我?可能他沒有安全感?可能在人前沒面子?或根本輸了一場仗?也或者我真的做錯了?這樣說起來,對方也滿可憐的。 同理他之後,再看看我該做什麼。無論做什麼,我回應的氣度都要比他高才行,這是我的自我要求。 如果對方把溝通的門甩上,只用噴龍火來解決事情,那麼走開就好,不用理會。 若是對方願意溝通,那我應該讓他知道,我理解他的感受,也明白若易地而處,我不一定能做得比他好,所以我們應該一起來想一想,怎麼因應眼前的情況。 也就是說,我會用尊重的態度,針對事情回應;避開情緒的烈焰,避免被燒到,也避免讓自己跟著火舌四射。  (延伸閱讀:誰說越親密就越懂彼此?關於親密溝通的偏見) 看別人哪裡做錯,永遠比看別人怎麼做對讓我們學得快,這種惡天使的教誨能讓我平靜下來。最終的重點是我學到什麼,對方怎麼看我根本不重要,人與人總在某個時間點愈走愈遠,沒辦法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  老天很聰明,祂給你訊息的時候,絕不會全都給好的。我們千萬要放棄的不切實希望就是「人生順遂」。 順遂都是一時的,沒有人的人生能一路平坦。逆境讓我們練習自我覺察,分辨心情與情緒,這樣的智慧能讓我們學會狀況降臨時如何冷靜。 本文摘自謝馨慧的《「懂事」總經理的30個思考:工作不是湯,不能用熬的》。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懂事」總經理的30個思考:工作不是湯,不能用熬的》 October 29, 2020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EFjq0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想幫別人,自己卻做到累死?工作必學的效率管理 https://ift.tt/2JgMDvL 時報文化 每個人的時間都一樣少、一樣寶貴。將自己該做&想做的事情,用「緊急度」與「重要性」分成四個象限,一步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完成夢想。 我常常跟資淺同事說,時間是越用越多的。他們都常覺得不解。這是如何管理工作效率及效能的問題。 因為要談效能,這篇就例外一下,用有效率的條列式,整理幾項我認為可以在辦公室捕捉效率、創造效能的招式。  一、 剛當上主管的人經常會有這樣的迷思:等我把下屬教會,天都黑了,乾脆自己來做比較快,也做得比較好,於是永遠親上火線,單兵作業。 但其實這是在剝奪下屬學習的機會,除了把自己累死,對個人、對團隊都沒有好處,既沒有效率,也不能創造效能。 反之,花些時間訓練下屬,讓他們成為你的臂膀,同時也是在形塑團隊的共識與文化,讓你帶領的群體可以承擔更重大的任務,做好更多事。  二、 主管太晚給任務,最後一刻才說要做,這種最要不得。因為大家都忙,要大家臨時煞住各自正在駕駛的車,匆忙換位去啟動另一輛車,很容易讓團隊陷入混亂。 而在時間不夠的情況下,想做出好成果幾乎只能憑運氣。最後一分鐘才想到要做什麼,是主管欠缺自律,讓下屬瞎忙往往只能換到不好的成果,變成全輸的局面。這對效率與效能當然是一大打擊,所以千萬要避免。  三、 主管交代工作時含糊不清,這也是造成時間浪費、人力浪費,同時打擊團隊士氣的一大原因。 事實是,沒有人天生是別人肚子裡的蛔蟲,所以交代工作時一定要具體,具體的內容、具體的目標、具體的做法,讓部屬有所依循。   四、 主管很願意說明工作,卻講得冗雜,抓不到重點,讓下屬一頭霧水,這也是大忌。 說明任務時,必須要去蕪存菁,把重要的事情列清楚。主管頭腦清楚,團隊做事就會條理分明,所以主管必須先訓練自己。 五、 避免為了幫別人忙而延誤自己的時程。在飛機上戴氧氣罩時,要先罩好自己再照顧別人,工作也是一樣。 我們往往因為怕破壞關係而不敢拒絕,但弔詭的是,在關鍵時刻不說 NO,戮力以赴的結果卻可能導致信用破產。 拒絕是有技巧的,優質的說「不」具有積極的力量。 例如告訴客戶這不是你的專長,某某人可以做得更好,徵求同意後為之引薦。或者,清楚說明提供協助的所需配套,好比需要多少時間,需要哪些支援,讓人感覺你不是推託,是有誠意想協助他完成工作。 有勇無謀地先做再說,或一味說好不敢反應真實情況,都是會導致後患的行為。  另一方面,要麻煩別人時也要有禮貌,要先詢問對方是否有時間。不能一廂情願地把事情賴給他人,或藉口說這件事很快,你先幫我弄五分鐘等等,這樣只會惹人討厭。  (延伸閱讀:時間管理術:你可以很有效率,生活也過得愜意) 圖片|Photo by Brad Neathery on Unsplash 六、 科技很多時候是助手,但也有很多時候不是。有些事撥一通電話,五分鐘就溝通完成,你傳 Line,來來回回卻花掉一小時。或者在網路上查資料,本來只需要兩分鐘,卻因為旁邊的推薦連結而分心,浪費了半小時。 又或者,一有什麼事就趕快傳 Line 給對方,認為對方看到就可以立即回應,這樣可以增加效率,但白天 Line 晚上也 Line,干擾了對方的生活也不自知,很可能無形中破壞了彼此的關係,事後還要解釋或道歉,反而得花更多時間去處理衍生的問題。  七、 減少無用的會議,con-call 能夠解決的就不一定要碰面,視訊會議能夠做到的,就不一定要出差。  八、 約開會時,不只要說幾點開始,也要明訂幾點結束,這樣能方便與會人士安排後續的時間,也能約束自己,讓會議有效率地進行。  九、 用「緊急度」與「重要性」區分出的四個象限來檢查自己的時間使用情況,這四個象限分別是:「緊急&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不緊急&重要」。 「緊急&重要」與「不緊急&不重要」都容易判別、因應,在此就不提。 「緊急&不重要」是時間管理中最需要對付的問題:我是不是經常在做緊急但不重要的事? 「想做」和「該做」的有沒有先完成?如果確實已經馬不停蹄還是做不完,那你應該跟主管談一談,找出問題的癥結,或尋求主管協助,不要讓其他人偷走你的時間。  十、 瑣碎的事要選擇有效率的方式,一次解決。 例如每個月要繳交水費、電費、瓦斯費等,就算住家樓下有便利商店仍可能忘記,而忘記繳費的後果更麻煩。像這樣的瑣事,就應該抽一點時間一次辦好自動扣繳,省下後續的時間與心力。  (同場加映:通勤就能搞定的六件小事,能提高效率,還能擁有好心情?) 做這麼多時間管理只有兩個重要的目的: 一是能更有效率地處理掉緊急但不重要的事。這類事情處理起來所花的時間愈少,能處理的事項就愈多,熟練的速度愈快,自己的戰力就愈能升級。 二是花在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上的時間愈少,就愈有餘力去處理真正重要的事,在重要的事情上展現能力,獲得擢升的機會,擁有更大的舞台。瑣事纏身是一種消耗,連帶也會影響身心健康,怠慢了人際關係,削減生活品質。  人生也有不緊急但重要的事,這種事最容易被拖延。 我們知道應該要做,但始終任念頭載浮載沉,遲遲沒有行動,因為沒有燃眉之急。這種事短期來看做與不做好像沒差,做了會帶來的美好彷彿很虛幻,但它仍有時機性。 不預先做準備,等哪一天從「緊急&重要」與「緊急&不重要」中抬起頭時,有可能就來不及了。  (你會喜歡:為什麼「我喜歡」的事情,無法變成「我想做」的事情?) 你是否一直想把英文學好?一直想回學校念書?一直想開始慢跑?一直想進行健康飲食?一直想早睡早起?一直想每天心無旁騖地陪伴孩子、家人兩小時? 一直想寫作?一直想去遙遠異地自助旅行?甚或,一直想辭去目前穩定甚至高薪的工作,試著往夢想前進?  要實踐「不緊急&重要」的事需要遠見與決心。清楚看到做到之後的益處,體認到那樣的益處對自己的重要性,能改變自己,煥然一新,這是遠見。 要在已然忙碌的行程中加進未雨綢繆的計畫,勢必要調整現有時間,這會帶來新的壓力,有新的挫折或打擊要面對,度過這些要靠決心,用時間換取美好的決心。  這些事做起來慢,好像沒有效率,但有計畫地去做,效能會在未來展現。 本文摘自謝馨慧的《「懂事」總經理的30個思考:工作不是湯,不能用熬的》。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懂事」總經理的30個思考:工作不是湯,不能用熬的》 October 29, 2020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JgMDvL

「有些創傷,需要時間恢復」面對當前焦慮,你應該對症下藥 https://ift.tt/3jAmFjb 貓心—龔佑霖 我們的焦慮不外乎身心健康、學業事業、金錢財富、人際關係這四種,釐清每一種焦慮的原因,分成現在與過去,然後創造你想要的未來。 許多讀者或許都知道我有焦慮症,我一天要吃七種藥,但還是時不時的會非常焦慮,甚至會到直接拉肚子的程度。 以前在讀心理治療的時候,總覺得不管什麼學派,都要去處理來自過去的創傷,深入挖掘才是重點,直到最近去看了心理治療,從心理師的分析中我才知道,原來我的焦慮可以分成來自過去的焦慮與現在需要處理的焦慮。 這並不是說來自過去的焦慮就不需要被處理,它依然是重要的,但是近期的焦慮需要先被處理,讓自己安頓下來,才有心力去處理過去留下來的創傷。 圖片|Photo by Naassom Azevedo on Unsplash 處理當前的焦慮,需要的是對症下藥 要處理當前的焦慮,最重要的就是弄清楚眼前的焦慮是什麼。我們的焦慮不外乎身心健康、學業事業、金錢財富、人際關係這四種。 關於身心健康,需要琢磨的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要怎麼治療,當然,有些人不願意治療,是來自於過去的焦慮,讓他們對於就醫感到卻步。 如果是這樣的話,怎麼樣引導他去就醫,尤其是到身心科看診,有時候需要你給他更多的支持,甚至主動帶他去就醫,靠著陪伴的力量,讓一個人更願意去面對他的問題。 而對於學業上的困擾,可能就得求助課業比較好的同學怎麼讀書了,或是多多請教老師給予協助;事業上的困擾也是如此,找尋有經驗又願意給予協助的人,是解決事業焦慮的一個出口。 金錢財富上的困擾,常常攸關到我們的生存,我們沒有一天不需要花錢,因此這也是許多人會有的困擾。關於金錢的困擾,還是得開源節流,若是遇上重大的金錢壓力,尋求政府的幫助,找尋社工給予扶助,或許都是可能的解決方式。 最後是人際關係上的困擾,也是最困難的困擾。要怎麼讓其他人喜歡自己、怎麼和伴侶、家人相處,一直都是心理治療裡面常常會碰到的議題,找尋方法一步一步來,也許會有改善的空間。 (推薦閱讀:給自卑者的阿德勒心理學:就算過去很糟,你也能重新決定未來方向) 面對長期的困擾,需要的是長期探索 而對於長期困擾所帶來的焦慮,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些人有不敢和異性互動的困擾,有些人有性方面的困擾,有些人有害怕孤單寂寞的困擾,要一一列舉實在也不容易。 而處理長期的困擾,我還是建議去找尋合適的治療師,透過治療師的引導,重新詮釋(reframing)過去的經歷,或許是最為可行的方式。 當然,心理治療不是唯一一條路,但弄清楚哪些焦慮源自於過去,哪些焦慮又來自於眼前,把糾纏在一起的兩者開來,先面對好眼前的焦慮,再慢慢去觸碰過去的遺跡,或許是每個人都必須面臨的功課。 October 29, 2020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AmFjb

海苔熊|給不想面對父母的你:為何每次回家,都唉聲嘆氣? https://ift.tt/3mw7d9A 海苔熊 互相折磨的兩人,他們的個性看似對立,其實可能是互相吸引。唯有深刻理解了各自的優缺點,才能在自己的腦袋模擬想要的劇本,並且實行。 你也是那種每一次回家就會覺得想要嘆氣的人嗎?比方說: 看著父母總是為了同樣一件事情吵架,你就覺得很厭煩。 每次回到家看到他們都用同樣的劇碼重複演出,劇本你都會背了,可是還是無能為力。 有些時候你很不想要介入,但是,你又不忍心一方受苦。 些時候你想要放下,遠走高飛,但是心裡還是會掛記著他們,總覺得有什麼地方還能夠再做點什麼。 如果你也有上面這樣的一種心情,或許你已經洞悉了家庭裡的一些互動狀態,而這樣的狀態,往往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兩個銅板小叮噹」。 在了解這個互動狀態之前,我們先複習一下家庭陰影,你知道嗎,在你身上,存在著你所討厭的父親的影子(例如:杜嚴格的、要求很高的、只在意分數和成績的、講理不講感情的等等); 也存在著你所討厭的母親的影子(例如:委曲求全的、過度照顧者、太在意別人的、纖細敏感的、遇到事情會情緒化的)等等(只是舉例,每個人父親跟母親的陰影可能會不一樣)。 這些東西,我稱之為「家庭陰影」,代表家庭留給你的、你不想要的,你不想要承認的自己身上的一部分。 這篇文章我們將進一步的來談,當你的父母親留給你這些「你不想要的東西」,這些東西不只會影響你的生活、你對自己的看法,它們之間也會互相「打架」形成你心裡面許多矛盾的聲音。 圖片|Photo by Wolfgang Rottmann on Unsplash 家庭重複的劇本 一個家裡面就像是一個小的社會,形成某種特別的互動系統,讓這個系統可以運作。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系統都可以「快樂的運作」,有些時候會形成一個彼此都辛苦但是卻可以持續維繫的循環,例如: 一個無所事事、成天只會喝酒、在家裡面耍廢、什麼事都不做的父親。 一個勞碌命、什麼事情都撿起來做,一邊做一邊抱怨,很有情緒的母親。 當父親好吃懶做、或者是利用生病、各種藉口,開始說自己這個也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的時候,母親就會覺得很無力,但是又擔心父親的身體,於是還是努力地照顧父親,一邊覺得為什麼自己這麼命苦。 當母親一邊照顧,一邊抱怨(照顧長期生病的病人,很難會有好的心情),但是又無法放下父親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心情很差,而這個很差的心情也會傳遞到父親的感覺裡面——父親可能會覺得自己怎麼這麼沒有用、怎麼什麼事都做不好、怎麼沒有辦法讓老婆感覺到愛,然後開始覺得自卑、覺得自己沒有「身為一個男人的尊嚴」,所以心想既然都這樣了,那麼就擺爛吧,反正爛命一條、爛命一條。 當父親呈現出擺爛的樣子,母親更加覺得自己為什麼要照顧一個廢人,然後有更多的脾氣、加跟自己的兒子或女兒說,長大以後不要變成像你父親一樣的人。兒子和女兒看到母親對父親的態度,一方面覺得父親很可憐,一方面又認同母親,所以心中可能發誓不要變成一個沒有用的人,很拚命地工作唸書。由於太不想要讓自己變成沒有用的人了,所以在學校、職場,拚命讓自己「變得很有用」透過照顧別人、關心別人、表現得出色優異、把自己累得半死,來避免自己變成一個「沒有用的人」 當孩子長大以後回到家,看到一個很沒有用的父親、以及一個過度勞碌的母親,一方面覺得跟父親沒有什麼話好說,因為長期以來都貶低父親的價值;另外一方面也覺得沒有什麼話可以跟母親說,因為總是看到母親在責怪父親,只要自己插話,就有可能被捲入旋風當中。 父親想要跟子女親近,但發現自己說什麼話都不對,因為不知不覺當中,自己覺得自己沒有用的形象,和孩子覺得他沒有用的形象,已經隔閡在兩個人之間。 母親想要跟子女親近,但因為子女過去總是看到母親生氣、憤怒、過度嚴格的形象,也很害怕自己的善行沒有用,會被母親發現,所以會隔得遠遠的,不想要一直當「被嫌棄的那一個」,不想要變成第二個父親。 結果這一群家人相處起來雖然辛苦,但是有按照著某一種疏離、固定的模式在運作。 家庭陰影的投射 發現了嗎,這一群家人彼此在乎,彼此關心,可是互動卻非常疏離,並不是因為這些人感情不好,而是他們被心中的陰影給困住了: 母親的人格面具表面上看起來是有用的、努力的、自我要求的、照顧的;而母親這些面具所對應到的負面的部分卻是嚴格地、挑剔的、標準過高的、對自己跟別人都很苛求的人的等等。 父親的人格面具表面上看起來是順從的、溫和的、不吭聲的、順從,但同樣有他負面的效果,就是懦弱的、無法做決定的、依賴的等等。 如果把前面兩點合在一起看,就會發現這個家庭當中的父母親,互相是彼此的陰影:母親討厭自己的個性當中有偷懶、懦弱、依賴的一塊,所以上面這些就是母親的陰影; 父親討厭嚴格、標準過高、對其他人苛求等等,所以這些就變成父親的陰影。 看起來這對夫妻水火不容,但實際上,「互相為因應」的兩個人,往往也是「互相吸引」的兩個人。 (同場加映:家的修復之旅:最難處理的傷,來自你的原生家庭) 記得古時候我看過某一本書上面有談到榮格講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終其一生愛上的、都是自己的陰影」。 從前面的例子來看,父親可能很喜歡母親積極上進、有主導性那一塊,但是很可能討厭母親的過度控制;母親可能喜歡父親的放鬆、休閒、遊山玩水、能夠依賴別人相信別人這一塊,但是也很討厭父親的無能、無法做決定、膽小、過度順從等等。 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因為誤解而在一起,因為了解而分開」。其實這句話更適合的說法是「因為了解不夠而在一起,因為了解變多了分開」。 前面例子當中的這對夫妻,其實都看到了對方性格當中的正向的面向、彼此吸引,可是隨著時間的相處,慢慢看到這個性格所攜帶的負面的面向,而覺得彼此不適合,然後用負面的自己和負面的對方進行互動,沒想到剛好也一搭一唱,所以形成了「過度照顧、過度要求、過度嚴格的母親」以及「過度順從、過度懦弱、太過無能」的父親的組合。 而這對夫妻所生下來的小孩會發生什麼事呢?一般來說,他們的小孩會具有父母身上的特徵,包含正面的部分以及負面的部分。所以一個典型的可能的小孩的個性如下: 自我要求很高、積極進取。 同時也會要求別人很多、甚至自我苛責。 和享樂、放鬆、依賴別人和順從。 拖延、混水摸魚、有些事情不負責任。 你發現了嗎,這個孩子可能會同時擁有父親個性當中正面(以及相對應的負面)還有母親身上的正面(以及負面)的部分,於是在他的生活和決策當中,就會常常冒出兩種聲音來對打,一個是父親的聲音,一個是母親的聲音。 可能一方面渴望能夠放鬆,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會覺得有罪惡感;一方面要求自己要做好做滿,但另外一方面又跟自己說不要對自己這麼嚴格,表面上看起來是心中的兩股力量在對打,但實際上,是家庭陰影的影響。 (推薦閱讀:現代人歸屬焦慮:想擺脫原生家庭,但又怕「失根」) 在內在的矛盾中存活 可能常常會聽人家說,人生是矛盾的,並不是因為矛盾是人生的本質,而是因為我們心裡面擁有兩個互相暉映的陰影在爭執。 如果你看完這篇文章發現你自己也是這樣的人,並且也很討厭回家、很討厭看到父母一直在爭吵,那該怎麼辦呢? 老實說我覺得這是非常困難的一種自我接納,我自己也還在摸索當中,但這邊還是提供一個可以嘗試的參考方法: 寫下父母親(或者是小時候主要跟你相處照顧你的人)的優缺點,然後看看中間是不是有一對一的對應功能,例如父親的優點如果太過火,會不會同時也變成缺點? 找到父母身上的特點之間的對應關係,例如一個主導的母親,很可能會配上一個順從的父親。 從前面兩個項目當中,看到自己身上的、自己喜歡、常常表現出來的特質(人格面具,Persona),以及自己不喜歡的特徵(陰影,shadow)。 思考一下自己家庭裡面經常的互動方式,比方說主導的母親又開始挑剔順從被動的父親的時候,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或許是爭吵、或許是沒有結果的討論,那個時候對你內心是什麼感覺? 想一想自己「心中」是不是也會有前一點的互動方式,然後問問看自己:如果自己是「內心這部戲」的導演,會希望這樣的互動、劇情,有什麼樣的改變? 這邊特別舉例說明一下最後一點,以前面的例子來說,倘若是一個主導、挑剔的母親配上一個順從、無能的父親,母親總是不斷地責怪父親沒有用;父親可能表面上看起來不在乎、可能隔一陣子之後又會爆炸、覺得自己真的很糟糕,然後自暴自棄等等。 這樣的劇本如果在你心中發生,你會希望怎麼調整? 可能的新劇本如下:當你內心當中的「母親」又開始覺得自己(父親)沒有用的時候,而且自己也真的覺得自己是個沒有用的人(父親的自暴自棄)的時候,母親願不願意給父親一點點空間、一點點「休息」的空間(父親的形象的正面效果)? 而當自己過度懶散、拖延(父親),內心當中的母親(積極、努力)願不願意溫柔地提醒,在旁邊一邊陪伴、一邊允許自己(父親)可以適時地休息?上面這樣的過程,其實就是「與陰影共處」的過程。 而當你練習在心中把這個劇本做一些改變、練習接受自己心中那個黑暗的、不能夠接受的自己,當你回到家看到父母又重複地爭吵、又進行同樣的迴圈的時候,你所受到的情緒波瀾也會比較小——因為你清楚,他們有他們的議題,但他們在你心中所投射出來議題,已經得到了某一種和解。 畢竟,你真正不能夠接受的並不是父母親吵架、並不是他們一直在一個無法跳出來的迴圈當中互相辱罵,而是心中也有這樣的一對父母、彼此矛盾、彼此干戈撻伐。 然後或許你會明白,當你已經有一個總是讓你不想回去、讓你一直嘆氣的家,那麼你更需要讓自己的心房,變成一種和煦的模樣,讓你在風雨交加的生命旅途上,有一個放置不安的地方。 October 28, 2020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w7d9A

你都沒在聽!有沒有用心傾聽,對方都知道 https://ift.tt/3e68gu2 大塊文化 用心傾聽一個人,就像細讀一本好書,不論他講述的是正面或負面的事情、有用或沒用,我們都能從中學到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 能找到一個跟你談得來又有默契的伴侶或朋友當然很好,但切勿期待你們兩人能夠一直如此契合無間。 用心傾聽很耗費精神,無論你的個性、才能或動機如何都一樣。持續不斷的傾聽是不可能的。 航管人員一次輪一個半到兩小時的班就要休息,新進人員輪的時間更短,因為還沒累積足夠的耐力。航管員不只要認真聆聽飛行員的指示並複誦,還得留心飛行員的聲音有沒有一絲不安或不解,評估駕駛艙內是否出現危險狀況。 「專心聽太久,腦袋會變得疲憊昏沉。」達拉斯-沃斯堡國際機場的一位航管員告訴我:「你得小心這種狀況,因為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快出現這種問題。」 他說,輪完班後他常覺得傾聽力已經耗盡。「有時候我回到家,最不想做的事就是跟家人互動。」他說:「大家在老爸周圍都如履薄冰,但我就是沒辦法再聽人說話。」 焦點團體的主持人娜歐蜜.韓德森告訴我,當好聽眾的一個缺點是,大家老是打電話找她訴苦。 據說她會拿著手機走到門口按門鈴,這樣她就能說:「喔喔,有人按門鈴,我得走了。」不然的話,她會說:「你就像一碗巧克力慕斯,每個人手上都抓著一根湯匙。」 有人傾聽你說話時,感覺就像有人愛你,有些人說不定分不出箇中差異。好聽眾會知道界限在哪裡並設下邊界。 因為不同意對方、沉浸在自己的思緒裡,或自以為知道對方要說什麼而不認真聽,會變成壞聽眾。但若是因為當下在智識上、情感上沒有能力傾聽,只證明你是個凡人。 這時候先退出對話、待會再回去,可能是最好的作法。如果你要聽不聽,或是像瀏覽一本書一樣隨便聽聽,對方也會發現。連小孩都看得出來你沒專心聽他們說話。 例如,我朋友的小孩一再把父母的手機丟進馬桶——不是別的,就只有手機。他很清楚是什麼東西讓爸媽不好好聽他說話。 圖片|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也有時候你不得不承認,無論你怎麼努力,跟某人就是不合拍。或許是你靜不下心好好聽;或許是對方有所保留,拒人千里;或許對方就是充滿毒素。 有些人你只要聽他們說話,就會覺得沮喪、難受或被貶損。你很難專心聽一個惡言惡語的人說話。波特蘭的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精神病學教授凱薩琳.策爾貝(Kathryn Zerbe),跟我訪問過的幾位精神治療師意見一致。 她說:「在我們這一行裡,有些患者無法治療。但人生中也一樣,有些故事你就是無法聽,每個人都必須知道這一點。那是人類經驗的極限,沒關係的。」 問題是我們通常太快放棄。很少、甚至沒有人天生就能言善道,通常需要時間累積對他人的信任,還有對自己的信任,才能暢所欲言。 當你聽老闆、同事、朋友、心愛的人或陌生人說話時,對方都要一段時間才能直抒己見。他們或許會繞圈圈或嘻皮笑臉,可能說太多或說太少,甚至說了不想說的話。 好聽眾會慢慢幫助對方說出想說的話,這麼一來才能更理解、更親近對方。聽者透過或藉由持續的專注傾聽,贏得對方的信任。再說,你不會想要有人耐心陪伴你想通或摸索出自己想說或要說的話嗎? 有時候,一次對話還不足以理解對方。訪問結束,我會以為該問的都問了,但想了一陣又回頭多問幾個問題,甚至問同樣的問題,或許換個問法好澄清心中的疑問。即使說者已經不在面前,當你回想對方說過的話,想通更多事,傾聽依舊可以延續下去。 這不是要人鑽牛角尖或雞蛋裡挑骨頭,精神病學家策爾貝認為鑽牛角尖通常是缺乏安全感在作祟,而非發自內心的省思。當你反覆想著你對某人說的某些話的感受,而不去思考是何種感受促使對方這麼說,你就知道自己犯了這樣的錯。 作家安東尼.杜爾以《呼喚奇蹟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一書奪得普立茲獎。對他來說,新聞工作是一種反思式傾聽(reflective listening)。今年四十七歲的他,從十六歲起開始寫日記。 「那其實是一種訓練自己看和聽的方法。」他告訴我:「你慢下來翻譯一個浩瀚又混亂的世界,幾乎像在禱告。」 好的新聞寫作也具有同樣的特質,例如《紐約客》的「人物側寫專欄」就是作家對訪談內容的反思,不只列出訪談對象說的話,也點出他們沒說的話,還有他們的習慣癖好和神態舉止。 吉里安.陶德在哈佛法學院的談判課上告訴學生,要像準備寫一篇報導一樣聆聽談判對象說話,或許不是太令人意外。 我自己長久以來都有收集名言佳句的習慣。有意無意中聽到有趣、好笑或發人省思的話,就會趕緊記下來。 我有很多筆記本和電腦檔案,記滿了親朋好友、同事、陌生人,當然還有訪談對象說過的警句妙語。一旦專心聽,你會很驚訝怎麼有那麼多事值得記錄。 回頭再看這些筆記,就能找到有趣的主題,不但能從中認識自己,也能認識當初說話的人。 當你思索某人說的話時,那人的想法和感受等同住進了你的心裡。這就是「傾聽是一種好客的表現」的延伸。 藉由傾聽,你邀請某人進入你的意識之中。你在乎的對話,就是存留在記憶中的對話。亞歷山大.內哈瑪斯(Alexander Nehamas)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哲學教授,也是《論友誼》(On Friendship)一書的作者。 他曾經告訴我:「最棒的友誼,就是你能馬上重拾兩人上次未完的話題,因為對方的話一直留在你腦中。」確實,你能對一個人說出最讓人滿足的話就是,「我一直在想你說的話。」 同樣地,朋友就是能把你當下所說跟過去所說連在一起,幫助你想通問題、釐清思緒,或者有時輕輕一點就讓你哈哈大笑的人。 (延伸閱讀:家的心理學:被好友或伴侶背叛以後,我可以如何修復自己?) 但在這個視傾聽為負擔的時代,人被傾聽時反而覺得困窘、尷尬或心虛,更何況有人思考你所說的話。現代人或許會對數位黑洞,也就是網路掏心掏肺,卻無法對同一個房間裡全神貫注聽他們說話的人打開心房。 「經過這麼長久又熟悉的冷漠之後,被理解、聽見和看見可能真的很難,也太遲了,甚至不再令人渴望。」愛米.布魯姆(Amy Bloom)在《愛創造了我們》(Love Invents Us)這麼寫道。 紐約的髮型師傑瑞.雅各(Jerry Jacobs)告訴我,他很多顧客都會為自己在店裡滔滔不絕而跟他道歉。「他們好像覺得自己做錯了事。」他說:「我要他們別在意。說話有益健康啊,我不排斥聽別人的心事。」 去一趟他的美髮院,你很快就會知道,大家在那裡為什麼想把壓抑已久的心事一吐為快。 首先,當有人站得離你很近又摸著你的頭的時候,你會感受到一股親密感。此外,雅各會問一些很私人的問題,比方「你喜歡你的外型嗎?」或「你想要什麼樣的造型?」 對著鏡子,他的客人好像在跟自己也在跟他對答。雅各說:「我有種感覺,他們很多都沒人聽他們說話,或是沒好好傾聽。」 無論坐在椅子上的,是想嘗試藍綠色挑染的小姐,還是想遮住禿頭的中年男子,他們觸礁的感情、親子衝突、健康問題、社交焦慮或金錢的煩惱,都像地上的頭髮愈積愈多。 不去打斷或搶話,對方才能把話說完、把想法表達清楚。有時他們會說出連自己都沒想到、甚至不知道的話。場面可能很難堪,對方也不一定會感謝你。 我訪問過的人,有些後來會對自己說的話感到難為情,甚至否認自己說過那些話,即使我錄了音也事先知會過。在社交場合上也一樣。人可能會因為說太多而感到抱歉,或者事後刻意疏遠或冷淡,後悔當初對你透露太多。 心理治療師告訴我,假使患者在療程中透露特別敏感的資訊,取消下次預約或乾脆不來的人所在多有。策爾貝說:「他們覺得自己赤裸裸,所以可能消失很久。」 這就要提到替人保密的重要性。八卦是談論他人的行為並試圖加以瞭解;背叛他人的信任則是透露別人私下告訴你的事,兩者天差地別。 (你會喜歡:說話技巧學:高情商者,不會「打聽」八卦) 根據溝通隱私管理理論,私人資訊就像金錢。對待他人的私人資訊馬虎隨便,就像未經同意就花別人的錢。 自己的資訊你想透露多少都可以,就像你可以任意花用自己的錢。但如果你提領別人戶頭裡的錢,對方一定會氣得跳腳。即使你認為那些資訊早就廣為人知,或覺得那些根本不算敏感或令人尷尬的資訊。 除非明確取得對方的同意,不然你無權透露那些資訊。最好當個可靠的密友,不然以後朋友想告訴你重要的事都會猶豫再三,甚至從此跟你斷絕聯絡。 有這麼多可能的危險和陷阱,要人傾聽似乎是一種過分的要求。有些時候,對有些人來說確實是。但傾聽更常讓人滿載而歸。 聽別人如何渡過難關,有助於面對自己的問題,無論是採用別人的策略或採取相反的策略(因為你發現那些方法對他們沒用)。 藉由傾聽,你會發現我們都在面對類似的問題——渴望被愛、尋找目標、害怕終點。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藉由傾聽,你認識也擁抱外在的世界,然後想辦法整理內在的世界。 跟人生大多數事情不同的是,要不要傾聽,完全由你自己掌控。你可以決定誰值得你認真傾聽。傾聽是你賜給別人的禮物,沒人可以強迫你傾聽。 你應該謹慎思考過後才送出這份禮物,但收回這份禮物時,同樣不能大意。停止傾聽在某些情況下,情有可原也出於實際考量,但不可否認的是,那也是一種拒絕。 無論有意或無意,你都選擇轉而注意其他事物,這也就意味著對方不是那麼有趣、重要或值得你花時間——至少在那個當下。 即使你並非有意,拒絕傾聽還是有可能傷到人,若當成一種武器也很殘忍。這也是「神隱」(指某人無預警或毫無解釋就跟另一人切斷所有聯繫)如此傷人的原因。 發表在《性格研究期刊》(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的一份研究發現,跟其他分手的方式相比,神隱(專業術語所說的「逃避/退縮策略」)最傷人,最讓對方生氣和怨恨。能得到對方的解釋並有機會表達意見的人,還不至於那麼生氣難過。 人會選擇退縮,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逃避批評。但值得牢記的是,有時候良藥苦口,我們最不想聽的話才是金玉良言。 批評很刺耳,但如果我們認真聽,不讓自我擋在面前,而能思考對方說的話,即使句句刺人,我們或許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就算覺得批評有失公允,至少還有機會知道別人怎麼看我們,然後解釋自己真正的意圖。 再者,好聽眾因為樂於接觸各種想法和意見,也比較有能力接受批評。他們知道一個人說的話不必然是定見,也不一定準確。 (同場加映:從科倫拜校園槍擊案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學習聆聽,找答案) 一個練習的好方法如下:想想生命中那些你很難認真聽他們說話的人,問題出在哪裡。 他們很愛評斷別人?同樣的話一說再說?誇大事實?太瑣碎?說來說去都在自捧?所說的根本不符事實?太過負面?太裝模作樣?太膚淺?太無禮? 他們挑戰了你的想法?跟你意見不合?讓你覺得嫉妒?引經據典,還用你不懂的字詞?聲音很討厭?在人際上或專業上對你沒有幫助?你害怕跟人走得太近? 你一定有你的理由。只要找出理由,還有這些理由是否反映了你是什麼樣的人,更甚於對方是什麼樣的人。 同時也要知道,人都會變。當你真心傾聽時,你對他們的看法就會改變。在你決定不再傾聽之前,先努力看看,通常都會有些收穫。 本文摘自凱特.墨菲的《你都沒在聽︰科技讓交談愈來愈容易,人卻愈來愈不會聆聽。聆聽不但給別人慰藉,也給自己出路》。由大塊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你都沒在聽︰科技讓交談愈來愈容易,人卻愈來愈不會聆聽。聆聽不但給別人慰藉,也給自己出路》 October 28,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68gu2

誰說越親密就越懂彼此?關於親密溝通的偏見 https://ift.tt/3kHRC6E 大塊文化 是不是一過熱戀期,我們就對伴侶之失去了興趣?如果每次見面都當成初次見面般地用心,說不定就不會分離。 我知道你要說什麼——用偏見把耳朵塞住 「我說的你都沒在聽!」 「先讓我說完!」 「我哪有這麼說!」 在「我愛你」之後,這些是親密關係中最常反覆出現的話。或許你以為比起陌生人,你更願意傾聽伴侶的話,事實往往相反。 心理學家朱蒂斯.寇奇(Judith Coche)對這種現象再熟悉不過。她是公認的夫妻團體治療權威,由羅莉.亞伯拉罕(Laurie Abraham)執筆的《夫妻俱樂部》(The Husbands and Wives Club)一書,記錄了她如何成功挽救看似無可救藥的婚姻。 某天傍晚,我到寇奇位於費城市區的辦公室找她。不久前才離開的夫妻團體留下一堆凌亂變形的抱枕,椅子和沙發仍留有餘溫。我到那裡是為了請教她,為什麼人常常覺得伴侶不聽他們說話,甚至誤解他們的話。 寇奇的回答很簡單:關係久了就會對彼此失去好奇心。不一定是冷漠,只是覺得彼此已經熟得不能再熟了。不聽對方說話,是因為自以為知道對方要說什麼。 寇奇舉了夫妻替對方回答問題或做決定的例子。夫妻也可能送了對方根本不想要的禮物,讓對方感到失望或受傷。 父母同樣會犯類似的錯誤,自以為瞭解小孩的喜好、知道他們會做或不會做什麼。 無論是誰,其實都很容易預設自己瞭解伴侶、家人的想法。這叫作親密溝通偏見。親密關係雖然美好,但也會讓我們自滿,高估自己理解最親近的人在想什麼的能力。 圖片|Photo by Emma Frances Logan on Unsplash 威廉士學院和芝加哥大學的研究都證實了這點。研究員讓兩對互不相識的夫妻圍坐成一圈,背對著彼此,像在玩遊戲一樣。每個人都要輪流說幾句日常對話會用到、但具有多重意義的話。 接著,伴侶說出他們猜想另一半想表達的意思,另一對陌生夫妻再提出他們的猜測。 例如「你今天看起來不太一樣」,可能表示「你看起來好糟」、「看吧,我有注意你的外表」、「嘿,我喜歡你的新造型!」,或是「呃,我覺得有哪裡不一樣,但又說不上來是什麼」。 受試者以為另一半比陌生人瞭解他們,結果非但沒有,有時甚至還不如陌生人。 另一個類似的實驗證明,好朋友也會高估對彼此的理解程度。研究員先後將受試者跟好友和陌生人配對,請受試者引導對方去拿大箱子裡的東西。箱子分成一格一格,裡頭有各式同名的物品,例如電腦滑鼠和老鼠布偶(英文都是mouse)。 有些格子只有一個人看得見,有些兩個人都看得見。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製造出兩人同心的假象,讓他們更容易以為朋友看到的跟他們看到的一樣。跟陌生人就比較不會犯這種錯誤。 也就是說,由陌生人引導時,他們比較會直接伸手去拿兩人都看得見的正確標的。 「『我的認知跟你的不同』這種想法,是有效溝通不可缺的元素。」肯尼斯.薩維斯基(Kenneth Savitsky)說。他是威廉士學院的心理學教授,也是該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 「那對指導、教學或一般對話都很必要。但是當對象是好朋友或另一半時,這個原則就很難掌握。」 那就好像一旦你跟一個人建立關係,你會以為關係永遠存在。可是我們每天跟人的互動和從事的活動持續塑造著我們,一點一滴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所以沒有人跟昨天一樣,今天的我也不會跟明天的我一模一樣。看法、態度和信念隨時在改變。 無論你們認識多久、自認為多瞭解對方,只要停止傾聽,最終會失去對他人的理解,對彼此愈來愈陌生。 靠過去的印象去理解現在的人,注定會失敗。 幸福的婚姻是一場漫長、但永遠嫌太短的對話。 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亞(André Maurois) 如果一個人堅持把你當作初相識的那個你對待,你會想跟他長相廝守嗎?不只愛情關係如此,所有關係都是。連幼童都不想被當成兩個月前的小嬰兒一樣對待。 堅持要幫一個兩歲小孩做他已經學會的事,他可能生氣地說:「我來弄!」生命變動不居,傾聽是我們跟彼此保持連結的方法。 (延伸閱讀:諮商心理師:垃圾需要分類,你聽心事也該有所選擇) 人際關係的相關研究中,最常被引用的是英國人類學家及進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的文章。 他告訴我,維持友誼的主要方式就是透過「日常對話」。那表示,詢問對方「你好嗎?」,並用心傾聽對方的答案。 他最有名的是提出「鄧巴數」,亦即在社群網路上實際交往的人最多在一百五十人上下。你只能跟這麼多人熟識,在酒吧巧遇時一起喝一杯也不會尷尬。超過這個數字就超出了腦袋和情緒的負荷,無法建立有意義的連結。 不過鄧巴也強調,根據你花在這一百五十個人身上的時間,可以分出不同的「友誼等級」。就像婚禮蛋糕,最上層只有一、兩個人(另一半和最好的朋友),那是你最親密且天天互動的人。 下一層最多可以容納四個人,是你很親密、喜愛且關心的人,這個等級的朋友大概需要每週都有互動才能維持。接下來就是跟你較少見面的普通朋友,彼此的關係也較薄弱,因為沒有經常接觸,很容易變成泛泛之交。 雙方雖然友善,但不是真正的朋友,因為沒有跟上對方的各種變化。儘管可以跟他們喝一杯,但你不會特別想念他們,甚至不會發現他們已經搬到別的地方,他們也不會想念你。 一個例外或許是某些你多年沒聯絡、卻絲毫不覺得疏遠的朋友。鄧巴認為,這些通常是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曾透過既多且深的傾聽跟你建立友誼的朋友,多半是情緒動盪的時期,像是上大學、剛成年或遭遇困境時,如生病或離婚。 那很像事先累積了大量的傾聽,日後即使長期分開,也有互相理解和聯繫的基礎。換句話說,過去常常用心聽一個人說話,之後即使雙方因為距離或冷戰而不再聯絡,也能很快重拾過去的默契。 坐在朱蒂斯.寇奇辦公室裡,周圍都是皺巴巴的抱枕,我發現重修舊好並不是一個快速或簡單的過程,至少對參加她的治療團體的夫妻並不是。 她要求他們參加一整年的課程,每個月參與長達四小時的團體治療,外加一個週末的閉關。此外,寇奇會先仔細調查夫妻的狀況,才決定要不要讓他們加入。 她說她要確定他們「已經準備好且有能力做這種功課」。意思就是準備好傾聽,不光是傾聽另一半,還有團體裡的其他成員。 前來向寇奇求助的夫妻,多半有嚴重的親密溝通偏見。過去跟對方無不契合,現在卻覺得話不投機半句多。雙方都覺得另一半不聽自己說話,冷落了自己,而且往往不只是身體上,連情感上也是。 他們來到這個團體時,對另一半的需求充耳不聞。寇奇告訴我,當這樣的夫妻向團體抱怨時,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其他夫妻都會專心傾聽,唯獨當事人的另一半例外,這更凸顯了兩人的問題所在。如同前面所說,專注傾聽會改變對話的品質。 (你會喜歡:所有的婆媳問題,其實都是夫妻問題) 你或許有過以下的經驗。某個跟你很親近的人(或許是配偶、孩子、父母、朋友),在其他人面前說出你一無所知的事。你說不定會回答:「我不知道那件事!」 會發生這種情況,原因是其他人傾聽的方式跟你之前不一樣。或許是表現得更有興趣、問對了問題、不那麼咄咄逼人,或是不會動不動就插話。 想想看,你自己是不是也會跟不同人說不同的事。不必然跟你們的關係或親密程度有關。 或許你曾向陌生人吐露你不曾跟任何人說過的事。說什麼和說了多少,取決於當下你對聽者的觀感。如果對方只是假裝在聽,或是為了挑錯、插嘴而聽,你不太可能會對他掏心掏肺,反之亦然。 哈佛社會學家馬里歐.路易斯.斯墨(Mario Luis Small)對三十八名研究生所做的深入調查發現,人大多數時候會把最迫切、最煩惱的事告訴跟他們不那麼親近的人,甚至是無意中遇到的人,而不是他們之前聲稱跟他們最親近的人,如配偶、家人或好友。 後來針對兩千名各階層的美國人所做的網路調查進一步證實了這一點。有些人還會刻意不把心事告訴最親密的親友,因為害怕面對不友善的回應、批評、情緒或衝突。 這就帶出了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選擇說給這個人聽,而不是另一個人? 「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更善於傾聽,但傾聽能力可以磨練、加強,轉化成一種藝術。」寇奇說。 她的夫妻治療團體堪稱傾聽的大師班。她有如指揮家帶領著治療課程,臉上的預設表情是張大眼睛表示關心,輪流引導成員盡量參與,彷彿他們是管弦樂團裡的演奏者。 剛開始,對話可能卡卡的、不太和諧,但隨著信任感增加,夫妻愈來愈能抓住彼此的暗示和漏掉的暗示,對話就會形成較舒服的節奏,最後勢必會有突破性的進展。 「這些人對彼此愈來愈重要,因為他們相互傾聽各自的感受。」寇奇說:「如果另一半不聽,其他人卻認真在聽,他們就會開始學習。」 團體成員甚至會指出誰誰誰沒聽另一半說話。「於是,新的溝通模式就從有益的關係中建立起來。」寇奇告訴我。她指了指房間四周,那些痛苦掙扎的夫妻彷彿還在,為這個空間賦予生命。 「你看見有人擺脫了長久以來的壞習慣,因為他們就是這樣長大的,從來不懂得好好聽人說話。」 寇奇形容有個成員是典型的「愛說教的男人」。他說話的方式是不斷教訓和糾正別人,以至於到最後根本不知道怎麼親近人。 「突然間,我看到他終於能夠傾聽並轉述妻子說的話,或許仍有點彆扭,比方支支吾吾地說:『哦⋯⋯我懂了。』」 寇奇說:「這對他來說是個轉捩點,對他的另一半也是,她應該會激動落淚。問題癥結在於他不懂得如何傾聽,但他不是故意的,從小到大家人都沒教他,也不重視這件事。」 然而,無論多麼用心傾聽、跟另一個人如何親密,萬萬不能忘記一點:我們永遠不可能真正瞭解另一個人的心靈。還有,打探別人的隱私是失去信任最快的方式。 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記》(Notes from Underground)中寫道:「每個人都有些回憶只想說給朋友聽。有些他甚至不會說給朋友聽,只說給自己聽,而且是偷偷地說。還有一些他連自己都不敢說。每個正直的人都有不少這樣的事藏在心底。」 (同場加映:《做工的人》談男性心事:我們愛得有點笨拙,但我們真心實意) 這讓我想起丹尼爾.弗洛雷斯(Daniel Flores)告訴我的一個故事。他是德州布朗斯維爾教區的天主教主教;布朗斯維爾位於德州最南端,面積有四千兩百二十六平方哩。 他跟寇奇一樣,見過許多痛苦掙扎的夫妻,這些夫妻總讓他想起結褵六十五年的祖父母。他記得小時候吃晚餐時,聽祖母說起祖父的情景。「我永遠不懂那個男人。」那一幕一直印在他的腦海裡。「奶奶深愛爺爺,兩人一起走過順境和逆境,卻還是有彼此猜不透的一面。」他說。 弗洛雷斯主教認為,期望全然的理解是很多關係生變的根源。 「我們都希望表達自己,但若是以為有一個完美的人能夠完整接收我們要表達的事,注定會失望。」他說:「這不代表我們不應該隨時隨地努力溝通,把傾聽這份禮物送給對方,因為那就是愛,即使不是每一次都有能力理解。」 本文摘自凱特.墨菲的《你都沒在聽︰科技讓交談愈來愈容易,人卻愈來愈不會聆聽。聆聽不但給別人慰藉,也給自己出路》。由大塊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你都沒在聽︰科技讓交談愈來愈容易,人卻愈來愈不會聆聽。聆聽不但給別人慰藉,也給自己出路》 October 28,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HRC6E

2021 手帳開箱|達人楊小草:「字寫得醜也沒關係,每一筆都在創造回憶」 https://ift.tt/2Twg6Ub Emilie Wang 【2021 play with time 手帳】,女人迷向你精心呈現今年的主題「如常」。除了精美的周邊商品之外,手帳共有兩款封皮、三色可選,奢華質樸自由選擇! 2020 年已接近尾聲,隨著氣溫下降,牆上的日曆一天比一天薄,轉眼間我們發現:啊!又快到了跨年的日子。 既然日子開始倒數,你回顧 2020 這慌亂的一年,除了一邊珍惜,一邊感嘆之外,你是否也開始尋覓下一本手帳,開始期待 2021 年的到來呢? 我們跟 Instagram 的手帳達人「楊小草」合作,用達人獨特的眼光,以及寫手帳的專業跟經驗,一起開箱明年的手帳,分享給大家! 用【 2021 play with time 手帳】迎接嶄新的一年 女人迷 2021 年手帳的主題「 As Usual 如常:日子如常,即是好日」。 如同達人楊小草在 IG 貼文上寫:「2020 年,過的很不平凡,能平凡的過日子就是一種幸輻。若一如往常,就是一種如願以償。」這也是女人迷的手帳設計師想和大家表達的。 「如何」是一種每天都算數/Every Day Counts 的概念,越是面臨艱難的挑戰,平凡的每一天,都越顯珍貴。 這一次的封面設計是「窗」,今年更是多了許多周邊商品,例如明信片、海報、精美風格的小貼紙等等。現在就讓達人教你如何應用這些巧思! 圖片|@happinessgrass 提供 圖片|@happinessgrass 提供 月記事:約會時間一目了然,每天要做的事也不會忘 月記事是貼紙最好應用的地方,隨著不同的節氣與發生的事件,我們可以在空白處塗塗畫畫,讓一個月的行程不只是行程而已,更是這個月你的模樣、你的心情。 楊小草教大家先把字給寫完以後,再來裝飾。不論是貼貼紙或黏紙膠帶,只要他們出現在角落,就可以成為非常可愛的裝飾品,妝點你的本子。 未來的你回顧過往月份之時,一眼就可以看出那個月做了什麼,以及整體的心情變化。相信那個時候可愛的貼紙跟你的筆下作品,都會活靈活現地與你打招呼。 過去的一切都沒有消逝,他們一直都在,所以要記錄下來。 圖片|@happinessgrass 提供 甘特圖:記錄每日功課與養成好習慣 楊小草分享使用甘特圖的方法:「我會用來記錄『每天一定會做的事情』,例如:寫手帳、更新粉專、畫圖之類等等的!21天養成你的好習慣~」 沒錯,研究說養成一個好習慣要 21 天,所以如果你有什麼想養成的習慣,或每天必做的功課,就不要客氣地使用它吧! 除了有做的事情打勾勾之外,這種甘特圖還有一個特色可以運用,那就是記錄每天都有發生的事,例如今天喝了多少水量、幾點起床幾點入睡都可以。 工具在我們的手上,如何運用就靠想像。 圖片|@happinessgrass 提供 週記事:每日的心情紀錄 如果你是會議多多的忙碌人生,週記事就是一個更細部記事的地方;但如果你沒有將生活安排得那麼緊湊,那週記事就是一個最適合書寫自己之處! 楊小草也分享了自己的用法:「女人迷的紙偏白,書寫上很舒服。週記事的部分跟 2020 年的差不多,使用上我一樣直接分成 7 天,分完後的格子大小我覺得很適合剛接觸手帳的朋友,在書寫上不會有太大的負擔,對養成寫手帳的習慣很有幫助。」 圖片|@happinessgrass 提供 看完楊小草的分享後,是不是讓你的手指頭蠢蠢欲動了呢?達人教你應用周邊商品的貼紙,簡單塑造出漂亮的每一頁,隨意翻閱,都是藝術,都有你的字跡、你的溫度。 小小的本子不只是發揮行事曆的功能而已,它更像是一個精心的禮物:女人迷送給你,你送給你自己——送給過去的你、送給未來的你。 手帳本所設計的一切,都是為了你而生;願你找到自己,一如往常。 2021 play with time 手帳,女人迷向你精心呈現⋯⋯ 精裝的「晨曦黃」及「薄暮橘」、軟皮的「永晝白」——你準備好要挑哪一本,來陪你度過 2021 一整年了嗎? October 28,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Twg6Ub

哈理斯專欄|表達憤怒,是一種自我療癒的方式 https://ift.tt/3e2g4wV 哈理斯 Harris│心理師 「合理的憤怒」可以幫助人們面對困難之後的挫折和沮喪,因為憤怒代表的是一種憤「堅持、拒絕與希望」。 我們可以用「和諧共融」、「睦鄰關係」、「以和為貴」等的語辭,來勸戒人們必須對生活中的不滿作出忍受與妥協,方式便是壓抑(suppress)各種憤怒(rage)。 彷彿憤怒這種情緒的表達,已經成為文明社會敵人、幼稚的標籤、失去理據的代名詞⋯⋯然而,在心理治療所揭的內心真實世界裡,無法表達憤怒一事,才是真正的可悲。 憤怒,可以是一種「堅持、拒絕與希望」 以職場為例,面對無理的上司和豬隊友一般的同事,乃至會耍陰招害別人的,一般人都會先選擇默默承受與忍受。 然而一次又一次,人們試煉「再忍一下下」的道理,卻不一定「百忍成金」。到後來,人們除了繼續去忍,跟家人朋友抱怨,卻不再懂得甚麼應對方法。 最無奈的情境是,即使人們想要試著反抗,一般做父母的都無法理解,只會指責:「你還嫩!不懂世事!草莓族!經不起壓力!」或朋友會給出一些建議,但都是去調整或改變自己的心態,彷彿一切只能逆來順受。 到最後,一旦你在公司實在受夠了而跟誰起了衝突,就像一位男士告訴我的:「身邊其他同事或長官只會說一聲:唉!都不成熟!」 圖片|Photo by Andre Hunter on Unsplash 當然,我們不會忘了心理的層面,即往往我們自己也不滿意內心有所憤怒,總是反問自己是否不夠老練、不夠成熟。事實上,我們也恐懼那個真正表達憤怒的,被鄰人認定生氣的那個自己,因為當中有太多攻擊性,反映著我們心中有著報復的惡念。 是的,無可避免,憤怒的情緒與報復(revenge)相連,裡頭有侵略、毀壞與背叛(intrusion and sabotage and betrayal)等負面情緒或行動,但憤怒亦同時透露出堅持、拒絕與希望(insistence and refusal and hope)的力量[1]。 如果在無助、失能、消極的狀態中,我們只空得憤怒,那大概「報復」使我們因為「有事可做」,而離開了無助無能的消極,走向能動性與某種自信的積極。 因此相對於「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或「冤冤相報何時了」等的勸戒,精神分析悖論地指出,報復之心或行動,保證了生存必須的希望(revenge keeps hope alive)。 憤怒,原來是一種「自我療癒」 往往在那些教我們憤怒的情境裡,我們面對不公義與缺乏資源(injustice and resourcelessness)的問題,換言之,是身處「自身權利」還能否保存的戰爭中。 人們不願一直受到環境與他人的羞辱,不願繼續承忍被施加於身心的屈辱──也代表我們心中有某種生活的理想,而這個理想在當下已經岌岌可危,甚至無法在未來達成──才敢於憤怒,希望讓野火燎原,好比發動反擊。羞辱別人,是以社會不太喜歡的方式,來讓別人好好記住自己「我不好惹!你最好收斂,放小心點!」 一如精神分析師 Phillips 說道:自我的憤怒中,我才能夠重建我應得的權利!(From my rage that I can reconstruct what I take to be my rights.) 然而,在心理治療的工作裡,除了「對所有事都憤怒」般情緒失控,另一端則是「無法表達憤怒」的個案。 我最常從個案口中聽到的,便是「雖然當年父母深深地傷害了我,但長大以後,我好像比較能理解他們當年的苦,就不在意了!」如果事實這麼簡單就能解決,那個案也不用坐在諮商椅上了。 事實上,他們內心的痛,是源於從小到大都沒有機會好好地表達憤怒,或他們的憤怒從未實質地改變過、得到過什麼。 因此,重新去生氣、感受自己對某人某事十分憤怒、怒到有各式各種的報復想法,是某種重獲自我權利的必需途徑。 記得有一位常有自殺念頭的個案曾說:「我從來沒有用過『恨』這麼強烈的詞去形容我對父母的感覺,我只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而已。」 由此可見,無法憤怒的人會失去希望,失去生存的力氣,因為我們連那個保證了自我權利的情緒都丟失了⋯⋯ 憤怒,無疑是一種自我療癒(self-cure)。我認為,如果自我療癒中沒有憤怒與報復的對象,在心理意義上,總是半套的。 (推薦閱讀:家的心理學:合理地「恨一下」父母,你才能夠真正地長大) 找回你憤怒的力量 在「敢於憤怒(報復)→ 發現堅持、拒絕與希望的力量 → 重建應得的權利 → 自我療癒」的第一步裡,報復強調的除了是向持續傷害我們的人事作出反抗,更向自己見證「我受傷了」這件事,即報復是 Winnicott 說的童年真實剝奪的求救反應;或是 Horney 說的,對挫敗事件作出合理的憤怒,能在發洩後很快就回復平靜,因此報仇對某些人來說是生活的方式。 如此,如果有一種單次、有節制、有合理脈絡、在倫理上允許、對事情有建設、做完心裡就會好過一點的「夠好的報復」(Good-Enough Revenge)[2],精神分析會說:為了找回你憤怒的力量,想清楚後,即使政治不正確,為何不去做? 最後,從家庭到政治,即從內心到客觀現實,這本身就是一個互相連貫的、衝突與自我表達的戰場[3]。 就像 2019 年香港的「反送中」運動及近期的「白俄羅斯示威」、「泰國奶茶聯盟」,或各種在世界各地對極權、專制、視人民如可割的韭菜之政府之反抗與憤怒,它本身就保證了人的權利、生存的希望、及個人-社會的某種療癒。 也許憤怒常常帶來傷害,但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也說過「參與公共事務的核心能量機制是『從憤怒到創造』」[4],傷害過後,我們要求彼此的改變與革新、走向開放與合作,目的是為了一步步創造新的體制與價值。 你準備好,找回你憤怒的力量了嗎? ※對文字有感的讀者,也歡迎到我的「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逛逛 參考資料: [1] Phillips, A. (1998). The beast in the nursery. Vintage. [2] Akhtar, S. (2014). Revenge. Jason Aronson. [3] Winnicott, D. W. (1950). Some thoughts on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democracy. In The family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pp. 228-250). Routledge. [4] 【網絡時代的社運】唐鳳:參與公共事務的核心能量機制是「從憤怒到創造」 October 28,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2g4wV

生理期該怎麼吃?最適合每個階段的「食物週期法」 https://ift.tt/34xxWww 高寶書版 生理期時攝取的營養素,會大大影響到身體的運作,那麼⋯⋯經期來的時候,該吃什麼好呢? 信不信由妳,但有一些特定的食物,在營養上經科學證實能夠幫助妳在週期的每個階段都能感到容光煥發。 我會分別介紹每一種營養素,以及最能夠幫助妳平衡心情、充沛精力,並且確保妳的身體和那些狂野不羈的賀爾蒙能夠相輔相成,而非互相作對的食物。 別忘了,每個階段的時間長短只是概略估計,而生理週期長度則是因人而異,所以請根據妳個人獨特的生理週期來調整與進行。把螢光筆拿出來吧,接下來妳會用得到它! 月經期階段(第 1 ~ 5 天) 食物週期,第一部分:這段時期是當妳的身體排出剝落的子宮內膜,也就是妳月經來的時候。妳的目標是活化妳的飲食,讓身體補充流失的營養。 賀爾蒙的狀況:當黃體,也就是那些製造黃體素來支援並維護孕期的細胞,開始退化,而且也沒有胚胎著床的情況下(也就是肚子裡沒有寶寶),黃體素值就會劇烈下降。 自從妳上次週期開始就一直在增厚發育的子宮內壁(子宮內膜)終於剝落,而現在妳也可以和妳的大姨媽打招呼了!雌激素值位於最低點,因此腦下垂體會釋放 FSH 告訴卵巢要準備釋放另一顆卵子,迎接即將發生的排卵。 圖片|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食物+營養 鐵質: 該補充鐵質了!每天流失約一茶匙的血量(有些人還會因此有點貧血),有誰還能意氣風發?那個人絕對不是我。要對抗這些症狀,多補充鐵質就是關鍵! 讓妳的身體從那些動物來源,像是紅肉、禽類以及魚類中攝取容易吸收的鐵質(血質鐵)來補充營養。非動物來源的鐵質(非血紅素)比較沒有那麼容易吸收,包括植物性、素食的來源像是扁豆、堅果、種籽、豆莢類植物、深綠色葉菜類、豌豆和豆類等。 維生素 C: 想要促進非血質鐵的吸收,只要添加維生素 C 就可以了。這種組合能幫助妳的身體更有效地吸收鐵質,而我們在這段期間內絕對需要盡可能吸收所有鐵質!多準備一些檸檬汁、番茄、甜椒、青花菜以及柑橘類水果在身邊, 在妳的白豆或鷹嘴豆泥中加點檸檬汁,或在妳的菠菜沙拉中加些草莓。維生素 C 不僅能幫助妳的身體吸收鐵質,也能在妳的飲食中增添一些抗發炎的抗氧化力量。一舉兩得! 維生素 B12: 如前所述,此時妳體內的雌激素和黃體素值都很低,所以妳會更容易想要在下午好好地睡個午覺。維生素 B12 是製造更多紅血球的重要元素。紅血球會攜帶氧氣到細胞中,妳的紅血球越多,妳的精神就會越好! 維生素 B12 過低可能會導致妳昏昏欲睡,甚至會讓妳感到暈眩以及過度緊張。可以用乳酪、蛋、牛奶、魚類、蛤蜊、鮭魚、鮪魚或禽類來補充妳的維生素 B12。 由於維生素 B12 只存在於動物性產品中,如果妳是純素或素食主義者,請選擇含有維生素 B12 的營養補充品,例如那些「替代」奶、營養強化的穀物片、大豆類製品,或是乳酪替代品像是營養酵母。 Omega-3: 如果妳在第一天或第二天有經前症候群的問題,妳絕對不是唯一一個!很多女性在這個階段的初期都依然還會出現經前症候群(例如腹脹、疼痛、乳房脹痛)。此外,前列腺素,也就是引起疼痛感的脂質化合物,此時正是分泌最旺盛的時候。 不過,請不要因為症狀而感到挫折,多吃一些有助於克服疼痛的食物,像是亞麻籽、Omega-3 強化的蛋、鮭魚和核桃。 鋅: 鋅在每個月的這個時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礦物質。鋅能有助於重新礦化和清潔血液。在生理期可以食用牡蠣、牛肉、海帶、營養強化的穀物片和花生醬來提高鋅攝取量。 維生素 B: 還不快把那些富含維生素 B 的碳水化合物交出來!這句話並不是要限制妳的碳水化合物攝取,只是要妳選對碳水化合物。最好的低升糖指數碳水化合物是那種富含纖維的,例如藜麥、糙米、燕麥、扁豆、豆類以及地瓜。 自然療法: 飲食中添加薑、羅勒、薑黃、肉桂、大蒜、巴西利以及香菜,能有助於對抗發炎反應。一些提倡者相信覆盆子葉茶能減少經前症候群,但研究依然相當有限。 種籽週期法,第一階段: 種籽週期法是一種飲食技巧,在飲食中輪流食用種籽被認為能夠調節妳的週期。我將會在第三章的「種籽週期法」中更詳盡地探討,但在這個階段,如果妳想要使用種籽週期法,可以每天食用 1 大匙的亞麻籽和 1 大匙的南瓜籽,直到第 14 天。 營養禁忌: 減少酒精、辛辣食物以及咖啡因的攝取。大量咖啡因可能會導致經血過多,增加鐵質流失和貧血的風險。咖啡因攝取過量經證實會在月經期階段提高雌激素,但這個階段的雌激素值應該要是低的。 為了減少賀爾蒙干擾和失調,我建議每天最多飲用 1 至 2 杯咖啡因飲料。來自冰茶、檸檬汁和軟性飲料裡面的精緻糖類都會讓經痛加劇,因此請改喝不含糖的飲料,像是氣泡水、花草茶以及檸檬水。 (推薦閱讀:生理期總是心情起伏大?一起了解生理週期基礎常識) 身體的各種感受 妳或許會感到腹脹、疲倦,而且絕對是狀態不佳。妳在月經期中會流失鐵質,因此精力會下降,雌激素和黃體素值也很低,所以妳一定是感覺不太舒服的。 頭幾天,妳或許會想吃碳水化合物和即食品(拜託放下那個貝果)來減少經前症候群症狀。基本上,妳會覺得不太像平時的自己。所以,小姐,妳的目標就是要放鬆,讓自己慢慢恢復。 疲勞: 覺得想睡沒關係,尤其是因為循環雌激素和黃體素值驟降的緣故。因此,最好不要去挑戰很操的飛輪課或是工程浩大的居家改造計畫。花時間做瑜珈、健走以及輕度的伸展運動。我們不需要在每個月的每一天都處於「啟動」狀態,特別在這個階段是更是如此。慢慢來吧。 嘴饞: 妳可能會想吃熱食,像是燉菜、湯品或是讓妳感到舒服自在的家常炒菜。讓這些能帶給妳慰藉感的食物幫助妳重新找回精力,滋補養身,恢復元氣,準備面對生理週期的下一個階段。 經痛: 特別是在我們月經期的頭幾天,經痛可能會讓人難以忍受。子宮必須收縮才能夠釋放子宮內壁,所以也難怪我們可能會經歷劇痛了。當內壁準備在月經期被釋放時,有些人也會在稍後的黃體期感受到這種不適。親愛的,忍耐一下撐過去吧! 本文摘自崔西.洛克伍德.貝克曼的《生理週期循環調理飲食法:營養師教你懂吃不忌口,平衡內分泌,告別經痛、肥胖與婦科疾病、順利好孕的4階段調理全書》。由高寶書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生理週期循環調理飲食法:營養師教你懂吃不忌口,平衡內分泌,告別經痛、肥胖與婦科疾病、順利好孕的4階段調理全書》 October 28, 2020 at 04: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xxWww

【夏于喬畫話】「豔紅或是嬌羞,讓人無法看透」你也是迎合對方需求的變色龍女孩嗎? https://ift.tt/3mr8HC4 Emilie Wang 女人迷X夏于喬「畫話給身邊的那些女孩」系列圖文,夏于喬每週畫/話,一封充滿溫度的手寫信,送給親愛的女孩們。今天聊一聊「變色龍女孩」,你也是嗎? 有些女孩在一段關係裡,可以一直是不同的狀態,有時候綠色,有時候是藍色,有時候是紅色。就像變色龍一樣,變得跟背景色一樣,只希望自己入了對方的眼帘。 但是真正的愛情,該是能讓你展現自己的。你有自己獨特的顏色。 然後無論你是藍色、紅色、紫色、黑色還是彩色,那都很美! 圖片|夏于喬提供 我可以是你愛的豔紅 下一秒變你要的嬌羞 偽裝高手迎合你需求 變色隱藏就怕你看透 圖片|夏于喬提供 親愛的變色龍女孩: 看著你努力去參與所有他喜愛的事情,你總說「他喜歡比較重要!」 舒服的愛情應該是互相的,討好的愛情不會是真實的,開始學著討好自己,多些自信就不怕失去! 夏于喬 圖片|夏于喬提供 圖片|夏于喬提供 October 28, 2020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r8HC4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沒有人知道我是女生。」同志阿寶的生命故事 https://ift.tt/3osPCkV 大塊文化 同志的生命經驗說來總是帶點無奈,尤其是在民風未開的蔣政府時代;但阿寶用他的灑脫,分享他交十八個女朋友時的風光,以及其後的生命故事⋯⋯ 撰文|喀飛 阿寶——大橋頭的飄丿歲月 短髮、全套白西裝,騎著孔明車,一群「穿褲仔」的「女生」,在延平北路穿梭而過。這場景發生在半世紀前,台北最熱鬧的大橋頭鬧市街頭。阿寶回顧,「當時我十七歲就和一群同款穿褲的結拜,我們有十三個人,我排行老七。」 當年可沒有「小版男裝」、「中性服飾」這樣適合的成衣,生理女性要穿西裝只能訂做,他們習慣去當時的西裝名店「猴標」量身訂做。如此大費周章、不惜花費,關乎這群「穿褲仔」的面子,是某種「兄弟相挺」、「江湖面子」的道理。 不同於現在常見生理男性「兄弟」出場的全身黑西裝、開黑頭車展現排場氣勢,當年這群現在被稱為、被喚作「穿褲仔」的一群人,卻是以全身白的裝扮,表達對友人長輩喪禮的厚重禮數。 從小就開始男裝打扮 阿寶出生於一九三八年的員林,上有二個哥哥,是女生排行的長女,下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 阿寶小時候穿的是哥哥長大留下的男生衣服,「阮老母把我穿成男孩子的樣子,穿習慣了。家裡做生意又種芭樂,要穿成這樣才不會被男人欺負。」 十三歲跟著姑姑到台北,和姑姑一起住在他工作的鐵路局(現在的台鐵)宿舍,開始在台北生活。做過各種工作,早餐店、豆漿店、在電影公司送片到各地戲院、百貨公司⋯⋯拿到薪水就寄回員林老家給父母。 後來也曾經自己做過三年生意,跟果農包山(契作),荔枝、龍眼、蘆筍收成了,再交給公司做罐頭。 出生到少年時期,歷經了日本人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戰敗投降離開、國民政府接收、蔣介石政權來到台灣⋯⋯大時代的風雨和當時經濟的困頓,全不在他的回憶出現,因為他自己「風光」的一生比大時代故事還精彩。 剛見到阿寶的時候,他穿著短褲,短短的頭髮,就是一個鄰家大叔,或是一位親切爺爺模樣。 作為聽故事的人,心裡有些疑惑,「你小時候曾因為不像女孩被罵嗎?」「家族、鄰居、同學會嘲笑或以奇怪眼光看待嗎?」 這些問題來不及問,阿寶就像打開的水龍頭,嘩啦嘩啦地就自動沒停止地流出。二○一三年訪談時已經七十五歲,就像許多人家中的老爸爸、老爺爺,話起當年勇的那種、敘述帶點抑揚頓挫的霸氣,一股腦兒的重現他超過半世紀的風光勇事。作為晚輩,聽得津津有味、嘖嘖稱奇,也不想/不好打斷他的興致。 圖片|Photo by tanvir hossain on Unsplash 這群一樣「穿褲的」,白天工作,晚上就混在一起。常在外面混到夜裡兩、三點才回到台北車站附近西站阿姑的宿舍,怕被罵,後來就搬出來在三條通租房子住。 他們這群台北掛的,到處玩到處交朋友,一個牽一個,也認識了同樣「穿褲的」台中掛、基隆掛、艋舺掛。 在那個近半世紀前、社會還不瞭解同性戀,更談不上接受的古老年代,「同性戀」、「同志」、「T」這些名詞還沒有成為當時這群人身分認同的時代,他們已經找到同類相聚,也跨越縣市往來互動。用現在的想法來看,這已經形成了「準同志社群」! 這群人見面少不了酒,喝起酒來不囉嗦,常常是整罐整罐地喝,早期是喝竹葉青和高粱酒,後來台灣開始有進口酒了,也喝威士忌。 酒量這麼好,現在還喝嗎? 「二十年前戒了!有次兩個人喝了三罐高粱,喝到燒肝,吐到連膽汁都吐出來。」後來去給員林一位九十歲老醫生看,才治療好。老醫生警告,他的醫術後輩沒人傳承,以後如果再有下一次就沒得醫了。 老醫生閱人無數,還丟了一句,「我看你兩個月後就又會再喝了。」果然被說中,身體好了過兩個月又開始想始喝了。喝了幾次之後,老醫生的話浮現,想想這樣不好,才慢慢戒掉,那時候戒得很辛苦。 (延伸閱讀:同志就是日常!《俗女養成記》如何開出影劇性平第一槍?) 江湖義氣鐵漢柔情 阿寶行走江湖有豪邁之氣,五湖四海就講個義氣,人生風景有繁華有蕭瑟,起落之間總是不強求的隨遇而安。 在意氣風發的歲月,少不了江湖張力。人馬雜沓的大橋頭各路人馬匯集,難免也有不長眼的傢伙,有次大夥聚集玩拾巴啦(骰子),有人賭到身上沒半毛錢了,嗆聲:「你們是查甫的還是查某?」(你們是男是女?)說完被換帖的拖到巷子裡打。 「阮沒事是不會去欺負人,但如果侵門踏戶,那就太過分。」在外走跳,被環境訓練自我保護的強悍,但是鐵漢也有柔情,遇到弱者,心腸軟的個性又藏不住。 以前常去的吉林路賣水果阿伯就曾笑他,「吼!那個人就是專門騙人的,你還被騙!」阿寶心中自有一把衡量人心的尺,「被他騙也只是騙吃飯錢而已!他就說他三天沒吃飯了,我只是煩惱人家沒吃飯。」 有次去台南下營玩,有個女人在賣芭樂,他說,剩下的三顆要賣完才能去買米買菜煮給小孩吃。阿寶聽到二話不說,丟一千元給他,芭樂也不要了。 一群同行朋友笑他,芭樂沒拿還給人家一千元。阿寶說:「三個小孩等著吃飯,你聽到不會難過嗎?我叫他趕快回去煮飯給小孩吃。」 古早時的交友撇步 二十六歲開始交女朋友,前後曾有十八位。什麼?古早不是沒有同志社團、沒有同志社群也沒有網路嗎?竟然有十八位女友! 「女友都是去哪裡認識的?」 「兩個女孩走在一起,我們一群就起鬨,來去撞他,撞了如果他不會罵我們,這才交得到。」 聽到阿寶說的,讓人睜大眼睛嚇了一跳。他講得直率誇張,其實是為了吸引路上女生,騎孔明車故意製造的假車禍。在那個沒有社群、沒有同志社團的年代,喜歡女生的女生,也只能挖空心思,想出這種「不打不相識」的妙招。 看起來是情場高手的阿寶感嘆,「現在的女孩比較沒定性,不像我們那時候交的女孩單純。」 形容自己「很壞」,女生看一個愛一個。不過他「花心」倒也不一定是我們心中想的那樣,「十八個女友交往時間沒有重疊,後來他們都去結婚了(異性戀婚姻)。只有住恩主公附近那個,等了我四年。四年跑給他追,他找不到我。」 這群從年輕「穿褲的」,從十幾歲開始混跡大橋頭。經常混夜店,換帖「兄弟」各行各業都有,有人來自延平北路的五金行,有人是知名冰淇淋老闆的養女,也有人家裡開金紙店。到現在還有「相找」(互相往來)的只有三個,其他的都散了。 那時候常混酒家,「有查某的那種」(陪酒小姊),出手闊綽,小費比男客人給得多,「我們叫的女人絕對沒有讓他轉枱的。」 這些換帖交往的都是「上班的」,也有人和歌仔戲班的當家花旦交往,阿寶喜歡的卻是鄰家女孩。 「我不愛上班的。有的上班的女孩都會拿錢要給我用,我不要。」女友對他好,來就幫他洗衣服、燙衣服。有時阿寶玩到半夜才回家,女友還起來煮點心給他吃,非常照顧他。 「而且我交往的大都是獨生女!」他回憶著,「台中那個建築師的女兒、住杭州南路還有住汀州路的,也是獨生女。」有一個,只要看到他和其他女生在聊天,就覺得他看上人家,開始吃醋。「他很盧,吵到後來,他的父母還來拜託我要讓他。」 「女友父母不會反對你們交往嗎?」聽到這裡,訪談的我們忍不住問起。「不會反對才叫我讓他三分啊。」 (同場加映:為你挑片|《叔・叔》:沒有比年老同志慾望,還要更污穢的事?) 女友們最後總是踏入婚姻 不過,當時社會仍普遍有「結婚才對」的價值觀,「有的要去結婚了,我也是說好,讓他去結婚。也有女友不去結婚,我硬叫他去結婚。捨不得的,變成我跑給他追。」 對我們來說,兩人相愛不是應該一起對抗逼婚嗎? 「你支持他們去結婚?」 「人家父母來拜託我啊,算說是父母都已經放軟(身段)來跟我拜託。他們說,要不然你們(即使繼續在一起)最後也沒有辦法那個(結婚)啊。」 「你不會覺得難過嗎?」 「要說難過也沒什麼難過,不知道什麼叫做難過。那時候我的女人太多。」 他用一句聽起來很臭屁的炫耀話,看似輕描淡寫為當時的心情註解。這其中,究竟是陽剛慣了所以不讓人看到傷心柔弱的一面?還是,面對不可能撼動的、當時的社會壓力,只能被迫認清現實的無奈妥協? 十八位女友大部分是中部人或南部人。有一次,和結拜「兄弟」一起去北港玩,認識了當地的女孩,騎著孔明車在北港玩了一天。後來女孩和父親跑到台北,找上阿寶的姑丈要提親,姑丈哭笑不得就說,「他不會娶你啦!」對方以為是擔心聘金問題,還說:「我們不收聘金啦!」 阿寶一邊回憶早年的風流韻事,一邊自我解嘲:「我不說話,沒有人知道我是女生。以前在員林做生意時也有一個,去跟我老母說要提親。」 儘管他當成趣事在講,還開玩笑說,這女生眼睛看不清楚,但是認真細想,這些被當笑話的情節,也就是只准生理性別一男一女結婚的婚姻制度下、對同性戀人的不公平。 自己也踏入異性婚姻 和邂逅的女孩無緣相伴,和豐富情史裡交往過的十八位女友也沒有機會結為連理,阿寶卻意外地進入異性戀婚姻。 「後來怎麼會結婚呢?」 「講起來你們會笑!」 本來還擔心,問一個老 T 結婚的事,會不會太冒犯,阿寶倒是很大方地用這句話開啟故事。 「本來是我的女友和他交往,後來女方父母反對,雙方鬧得不可開交。我為了打賭跟男方嗆聲:『不然我敢嫁你,你敢娶嗎?』他就說:『娶就娶啊!』」 阿寶說,結婚前先生就知道他是「交女友的人」,兩人結婚後生了四個小孩,先生在婚後並沒有限制他,阿寶依然在外「走跳」。 彷彿是生命中意外的篇章,又似乎是和一個的生命格格不入的人生插曲,說故事的阿寶沒有太多描述,很快速地翻過這一頁,只是心有所感地說: 「阮頭家(丈夫)講起來本性不錯,他是湖北人,大我二十歲。憑良心說,他給我很大的自由。」 (你會喜歡:「婚禮當天,爸爸第一次說我很漂亮」專訪泰辣:父親花了十年,練習接受兒子是同志) 飄洋過海遠赴日本工作養家 四十二歲那年先生過世,沒有留下什麼財物,當時最大孩子十九歲,其他三個還在念書。面對龐大經濟壓力,阿寶毅然決定前往日本工作賺錢。 「要不然在台灣沒辦法賺錢,房租錢也不夠!」 這一去就是十一年,除了初期曾回台一次,後來幾年完全沒回來。「當時機票很貴,去日本工作是辦『黑的』(非法),如果一直回來也不知道能不能再出得去。乾脆(久待)賺夠一點。」 阿寶在酒店做吧台,十一年間換過六家店。剛去的時候也不懂日語,慢慢學,接待客人要說的日語一個一個用國語寫,貼牆上當小抄。日本薪水高,前期五年月入約(台幣)六萬,後來日文流利了,後期月入十多萬。 阿寶一邊回憶往事,一邊招呼我們吃麻油雞湯,知道我們要來,他煮了一大鍋,香氣撲鼻,這麼好的手藝原來是到日本工作時給逼出來的。 在台灣有人服侍,從來不進廚房,到日本為了生活,四十二歲才開始學煮飯做菜。 當時日本習慣用瓦斯煮飯,完全不會煮,剛開始不是沒熟就是燒焦,煮的菜被住一起的人嫌不是太鹹就是沒味道。後來一位也是台灣去的、店內的紅牌慢慢教他,才漸漸學會。 四個小孩當時自己在台灣生活,靠當時已經出社會工作的老大「同」照顧其他的弟弟們。 在日本工作十一年,後來自己租了公寓,白天沒上班時去打柏青哥(小鋼珠),要去哪都沒人管。一個人自由自在很符合阿寶的生活習慣。「大兒子要娶某(老婆),拜託我回來。」 混跡天涯,看盡人生,雖然不曾和女兒面對面問過,阿寶很早就看出女兒也是喜歡女生。「我又不是看不懂,我早就看出來。我形形色色的人看太多了,他讀高中畢業以後就知道了。」 年紀大了,阿寶腳不若年輕時有力,不再如以往全台跑。偶爾腳痛,現在一起住的女兒會帶著他去看醫生。假日也常常在女兒接送下,到外面吃飯或是和老朋友聚聚。兩人一起生活,互相照顧著。 經歷過那個對不婚者總會給壓力的社會,問阿寶會不會煩惱以後女兒一個人?他說:「說不會想是騙人的,做人家父母的都會。我也是想過,如果未來有一天我眼睛閉上他怎麼辦。」 不習慣直接表達親情的阿寶,一如年輕以來的江湖來去的瀟灑,不曾去過問女兒的情感狀況。他向來不喜歡人家念,也一樣不去管別人。 「人生是人家的自由。要不要結婚是他的自由,不嫁以後比較清閒,有人結的不好也是煩惱。」以前兒子還說,不要姊姊嫁給醫生、警察,阿寶直接罵他,「你做人家弟弟的,管人家管那麼周到。」 本文摘自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的《阿媽的女朋友︰彩虹熟女的多彩青春》。由小貓流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阿媽的女朋友︰彩虹熟女的多彩青春》 October 28, 2020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osPCkV

【Oneness Cards占卜】失去信心,如何看見自己的好? https://ift.tt/3kCT5uJ 金得心 四張牌,四種靈魂對你的提醒,四種內心的自我對話。閉上眼睛深呼吸,來,請選擇一張牌⋯⋯! 今年至今,你過得如何呢? 今年有許多特別的發生,事情來得又快又突然,是否讓你在某一瞬間失去對自己的信心? 深吸一口氣抽離出來,抽一張 Oneness Card,重新看見自己的好。 【 關於 Oneness Cards 】 Oneness Cards 不預測未來,因為未來是無法預測的。在此的訊息只是像一面鏡子般呈現忽視的部分,並提供一個沈思的方向與建議。 其實,問題現前時,大多時候只是內心有個糾結過不去,與外在無關。解開內在的結,往往一切就能迎刃而解。讓 Oneness Cards 給你一點提示,陪你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圖片|Photo by Jen Theodore on Unsplash 【 抽牌 】 1. 眼睛閉上做三次深呼吸。 2. 感受自己全身的狀態,在心中發問:「如何看見自己的好?」 3. 睜開眼,選一張適合你的牌。 A. 放下過去與未來,專注於當下 別活在別人的話語裡,也別用別人對你的印象框住自己。 每一刻的你都是不同的,每個事件都是流動的,每次靈魂相遇的共振也是獨特的。 別總是覺得自己只能像過往一樣反應、說出一樣的話,將自己放到最自在的狀態,專注於當下的感受然後反應。 這張牌說到死亡,當你無法正向看待自己時,想像死亡那一刻,那種毫無包袱、一切皆清晰的時刻,在這種時刻下,不重要的看法通通退場,你會發現什麼才是自己珍視的部分。 (推薦閱讀:比你更懂你的閨蜜!與其找個伴侶,不如珍惜一群好朋友) B. 相信人人都有好的一面,包括你 請先讓自己安心下來,請先相信自己真的有好的一面,就像這世界上的其他人一樣,即使看似渺小的小草、螞蟻,也都有屬於牠們自己的美好,你也是。 在對人說話、傳遞話語訊息時,把每個話語都當作一個乘載心意的容器,遞出去。讓這好的面向透過話語延伸擴張,你會透過別人的反饋見證自己的好。 (同場加映:「戀愛越談我越沒自信」經歷情傷後,我要如何練習重新珍惜自己?) C. 一切的發生都有其意義,別拿過往的事情懲罰自己 回首過往,你可能會覺得有些事情蠢得可以,有些事情因為疏忽而發生,事情發生的當下一定很懊惱、很後悔。但若靜下心來回顧過往,有時出乎意料的暴風雨反而把你推向更適合的方向。 宇宙是個整體,也是個自有其生命的有機體,有些事情會自動產生,也會自動解決。了解我們在宇宙之中,無法百分之百掌握世界,讓冥冥中的智慧和流動帶領我們前行。 以宏觀的角度從宇宙回看發生的事,回看自己,就能看見屬於自己單純而獨特的好。 (你會喜歡:《小王子的領悟》千萬人中遇見唯一的你,需要運氣更要珍惜) D. 創造正向的看法 人最大的力量之一就是習慣的力量。 對於自己負面的看法很多時候只是一種習慣,這習慣可能是來自於周遭的人、來自從小的生長環境,而習慣是可以透過覺察改變的。 習慣是一種重複的選擇,是注意力擺放的位子。你所專注的事物會擴張,別餵養你不想要的心態和看法。 (延伸閱讀:生活沒有節奏、好難自律?其實養成一個習慣比想像中簡單) 如果不喜歡看待自己的方式,每個當下重新選擇,一次又一次,讓每個選擇賦予自己力量。 抽一張專屬於你的 Oneness Cards,用更高的角度回望自己,與內在對話! October 28, 2020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CT5uJ

人脈也要斷捨離?究竟該留怎樣的人在身邊 https://ift.tt/3kymQgr 方言文化 人脈可以分三類,創造人脈則有八條心法。當你能掌握這些原則,快速拉近與陌生人的距離、開發新客戶,都不是問題! 這世上有不少超級成功人士,讓許多人都羨慕不已,然而這些獲得巨大成就的卓越之人當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自認為是憑藉著一己之力而達成的。 即便再怎麼成功的人,都有著遭遇諸多障礙而想盡辦法加以克服的經驗,在他們為了跨越撞牆期時,幾乎都曾接受過許多來自旁人的幫助,才得以走到如今的位置。 也正因為有許多這樣的經歷,成功人士對於人脈的重要性特別有極深刻的領悟。事實上,擁有卓越的人脈,是豐富人生和獲取工作成就不可或缺的條件。 這也是我將在本章中想要告訴你的,關於能夠幫助你得出成果的人脈術,藉此讓你與成功人士的距離邁進一大步。 圖片|Photo by Rémi Walle on Unsplash 人脈斷捨離,只留對的人 許多人一聽到「人脈」或「打造人脈」時,只會一昧地聯想到要認識更多人,並和那些人積極交流。 然而用這種方法來維持人脈,不只太過耗費時間和精力,也會讓你很難和好不容易結識的對象好好來往,最終這種求多卻不求效果的本末倒置方法,將無法實現你期望得到的成果。 所以,你不應該來者不拒,無論什麼人都好,而是必須嚴格挑選結交的對象。 那麼,你應該怎麼篩選,應該和什麼樣的人建立交情呢?那就是,能促使你改變、變得更好的人。 說的更詳細一點,該留在你身邊的對象是,一起合作或是聯手工作時會比你自己獨立作業來得更容易產生好結果的人,換言之是你預期具有「相乘效應」(綜效)的人。 這裡指稱的相乘效應,意指一加一的成果會出現三或四,甚至更高的成果。假如合在一起還是各做各的事,拿出兩人份的成果充其量也只是一加一等於二而已,這樣就構不成所謂的相乘效應。 如果你能藉由聯結、協作,花相當的時間與能產生良好綜效反應的人一起共同合作,就很可能得到巨大的成果;反之和無法產生綜效反應的人合作,無論你花再多時間也是枉然。 或許我這麼說會讓你聽起來很刺耳、很無情,但「人脈斷捨離」是你絕對有必要去做的。 說到斷捨離,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曉得該怎麼進行才好,就讓我先從人脈的種類開始為你說明吧。一般來說,人脈有下列三種類型。 1. 過去的人脈 正如字面所示,指的是從前和你來往過的人,是你學生時代從小學、中學、高中到大學的朋友或點頭之交,又或者是你前公司的同事等等,這些都是很典型的過去人脈。 大致上來說,超過五年之前認識的對象都可以歸在此類,不過因為距離最後一次見面已經太久了,即便再聯絡對方他也可能不記得你,這種人是無法當成人脈來運用的,所以請你別加入這個類別之中。 你想列入「過去人脈」中的對象,最起碼也要是那種雖然有些疏遠,但哪一天萬一聯絡了對方,他也能想得起來的那種程度才行。 2. 現在的人脈 朋友、熟人或公司同事等,也就是目前在你身邊的人。如果是學生時代開始就持續深入往來、頻繁見面的人,就算很久前就認識也不算是過去人脈,而是要列為現在的人脈。 3. 未來的人脈 你尚未見過但今後很可能會遇見的人,換句話說,是當你要展開什麼新事情、學習新事物時絕對有必要認識的人。這部分或許有讓你點難以理解,舉例來說好了,當你想要鍛鍊身體時,你必然會在健身房見面的教練,就屬於這一類。 只要能善加整頓、活用這三種人脈,你便能打造出相乘效應高的綜效人脈。 於此順帶一提,我是那種永遠會想要挑戰新事物的「變化型」人,所以幾乎不曾運用過去的人脈。 此外,每當我想展開新事情或想做些什麼時,常常會一邊預想未來將會結交什麼人脈,一邊思索現在的人脈中有沒有能商量的人並尋求他的協助。 (同場加映:資深人資主管的職場建議:「不要刻意經營人脈關係」) 讓「萍水相逢」變「志同道合」 在聚會或學習會等場合上,是結交許多新朋友的大好機會,然而你若沒有好好把握機會與初認識的人繼續交流,那麼到了最後僅會成為一次性的萍水相逢。所以,接下來我想告訴你的,就是如何把一面之緣變成志同道合夥伴的有效方法。 1. 線上聯絡 過去初次見面都會的「紙名片」,我認為現在已經很沒必要了。  「不交換名片要怎麼知道彼此的聯絡方式呢?」想必有人會這樣覺得。但其實請別擔心,只要用網路聯絡就能辦到了。 利用網際網路這種方法,還更有助於雙方互相了解,建立更強的關係。 所以,出席不特定對象的場合時,請你準備好線上工具,便能快速跟人建立聯繫了。只需要用手機,馬上點開螢幕上的臉書或者 Line 就成了。 2. 想認識多少人,事先設定好目標 很多人以為參加聚會一定要把握難得機會,要盡量和更多人說上話才划算。但我奉勸你可千萬別採取這種最後不清楚和多少人聊過天的無謂行動。 要是能提前知道有誰會來的場合,你絕對要鎖定具體的談話對象,才能培養更有成效的人脈關係。假若是那種不特定有誰會參與的場合,那你就該先設定好「要和幾個人聊天」的目標數字,如此就會清楚自己該做的事情,減少做白工的機會。 3. 比起客人更應重視主人 以交流會和聚會來說,和講師或主辦人培養友好關係是很重要的,你務必要想辦法跟現場最有本事或最有影響力的人結緣。 4. 探聽對方的想法 要想打造前面所介紹的「未來人脈」,很重要的一點是,能否掌握彼此的性格和觀點,而重點就在於,有技巧地探聽出對方的想法。 假若是第一次見面的人,因為彼此幾乎都不了解對方,所以談話時基本上會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展開。 提問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能直接回答「是」或「不是」的封閉式問題;另一種是以「您怎麼看?」這種讓對方自由表達看法的開放式問題。 談話的起頭,你不妨從一個封閉式提問題開始,諸如「投資和生意,您對哪一方面比較感興趣?」藉此縮小範圍,鎖定對方和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是否有所交集。 不過,你要注意的是,若只一昧地提出封閉式問題,那麼就會變得像在審問那樣。因此你要適可而止,以及帶入開放式問題來了解你自己想知道的事情,便能逐步讓對方展現個人見解和為人處事。 (延伸閱讀:【工作力全開】如何說服他人?) 5. 好好介紹自己的強項 在彼此初次見面的情況下,你在對方眼中只是個「來歷不明」的人,更何況大家都跟你一樣會想在現場認識很多人,因此若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隔天便忘記曾跟你見過面的狀況也是可想而知的。 為了避免這類事情的發生,你有必要好好展現自己的「強項」,或有別於他人的獨特性來讓人印象深刻。 6. 對方表示感興趣後,再介紹自家的商品 有時候會看到某些人,因為時間不夠就急忙開始介紹自家的商品或生意,對於這種作為我實在無法苟同。 突然間把自己弄成推銷員的姿態,這只會讓對方反感不已,所以你應該要一點一點地帶入,等對方感到興趣時再切入你想談的話題。 7. 一個人的談話要控制在十分鐘以內 除了已經鎖定好要結交目標的場合外,出席不確定對象的聚會時,與每個人的交談時間你要控制在十分鐘為限,超過這個時間就會降低雙方談話的成效。 8. 記下關於對方樣貌的評論 有種情況常常發生,那就是由於你遇到的人實在太多,結果不小心忘記自己今後還想繼續保持聯絡的那個人是誰。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最好把對方的性別、年齡、外貌特徵和工作內容等訊息記錄下來。若有名片可以直接寫在上頭,若是透過線上聯繫的情況,我覺得去留個言也是不錯的辦法。 本文摘自金川顯教、高橋功一郎(漫畫)的《你22歲前就該懂有錢人的逆思考:跟著常規走只會受困「平庸鳥籠」! 人生幾個關鍵點,你得和別人想法不一樣》。由方言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你22歲前就該懂有錢人的逆思考:跟著常規走只會受困「平庸鳥籠」! 人生幾個關鍵點,你得和別人想法不一樣》 October 27,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ymQgr

提高收入的關鍵秘訣:先評估優先順序,再計畫 https://ift.tt/3e0h44A 方言文化 明明很努力工作,卻忙到做不完,把自己搞得蠟燭兩頭燒,其實我們只要調整工作思維,就能大幅提升效率。 「CAPD」,提高收入的關鍵秘訣 會拿起這本書來看的人,我想絕大多數已經出社會在職場工作,既然是社會人士,應該至少都聽說過 PDCA 這個商業框架吧。 所謂的 PDCA,即為 PLAN(計畫)、DO(執行)、CHECK(評價、檢視)、ACTION(改善)四個階段的英文首字縮寫,這是一種目標達成的方法。 為了讓你明白具體上該如何使用,我就以資格考試為例來做說明。 在 PLAN(計畫)階段決定「每天做完○○頁的參考書來準備考試」等事項;在 DO(執行)階段是「參加考試,結果不合格」;接受這個結果,透過 CHECK(評價、檢視)「找出不合格的原因」;最後的 ACTION(改善)階段則是「改善念書方法」。 總之,透過這種流程來改善工作架構即為 PDCA。 由於 PDCA 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商業架構,因此市面上有很多相關主題的書,其中還有不少本成為暢銷作品,這種手法深受許多商務人士信賴。 圖片|Photo by William Iven on Unsplash 只不過,我對 PDCA 抱持懷疑態度,特別是對於對某項工作的初學者,如何應用這個方法來產生成效,真的感到非常懷疑。 怎麼說呢?我覺得當一個人面對從來沒做過的事,要他第一次做就馬上立定計畫,這不只是很難抓住要點,也難有效率可言。 比方說以剛剛提及的資格考試,絕大多數都是一年只有一次應試機會,若是採用 PDCA 來備考,這風險也實在太高了吧。 在我看來,應該先從 CHECK(評價、檢視)這一步驟著手開始解決。對於決定參加資格考試的人,首先要從檢視 CHECK,先去了解那些通過這個考試的人都是怎麼準備的,以及其他不合格的人到底有哪裡沒做好。 然後,依據檢視所得的結果,開始著手找出自己念書準備時的改善點 ACTION,接著妥當地做好學習規畫 PLAN,最後才付諸行動 DO,這麼做就較機會出現你所期待的結果。 這個從 CHECK 開始的方法,我將之稱為 CAPD,若能夠遵循這樣的架構來依序進行,將會對於提高你的時薪帶來極大的效果。下面我將逐步說明作法,如何運用 CAPD 來提高自己的時薪收入。 ① CHECK(評價、檢視)首先,列出自己憧憬或想效法的對象作為榜樣,然後檢視那個人主要都做哪些事、如何決定優先順序的方法,以及有哪些事他不會去做。 ② ACTION(改善)將透過方才 CHECK 步驟篩選出來的結果,一一比對自己實際的情況,確定往後應該採取與捨棄的作為。 ③ PLAN(計畫)接著依照時間軸的順序,將為了達成目標所該做的任務,一一拆解出來。 ④ DO(實行)最後,真正下定決心來付諸實際行動。 當你去確實運用這個方法有所作為時,很可能又會遭遇到問題,那麼你就再次按照 CAPD 的循環,不斷地反覆修正、執行,直到你實現自己的理想為止。我可以真確地告訴你,維持這個 CAPD 不斷地循環運作,是我學會時薪思考並有效賺取理想時薪的關鍵秘訣之一。 (延伸閱讀:時間不夠用?看看 12 個創業家提高工作效率的祕訣) 用Google日曆提升效率 想要提高自己的時薪,提升工作效率絕對是必要的條件。接下來我想說明的,就是為提升工作效率,你有哪些該做與不應該做的事情。 就我所知,很多商務人士都習慣以紙本記事簿寫下行程和待辦清單(To-DoList)。 待辦清單能夠清楚顯示應該做的事情,但你不用拘泥於手寫的方式,畢竟待辦清單還有個重要項目,就是讓事情的優先順序明確化。如同剛剛提及的,只有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你才有辦法順利拉高時薪,此時的關鍵就會是,你只能做最重要的工作。 因此,如何以快速、簡明、易懂的方式來管理各項工作的優先順序,是你相當重要的步驟。 這時我將特別地提醒你,與其執著於用手寫方式,我倒很推薦 Google 日曆,事實上我自己都將所有的工作項目,全都記載在 Google 日曆的待辦清單中。 Google 日曆不僅僅能排列工作的優先順序,更能有效率地管理行程。此外,它還能輕鬆管理工作的截止日期和執行期間,以及設定提醒通知,避免你的一個不小心忘記而帶來損失,真是非常寶貴的功能。 再者,Google 日曆還能用顏色區分任務的優先順序,這點對使用者來說十分便利。你只需按照緊急度高低,將任務設定紅、藍、綠、黃等顏色,一眼就能明白該從哪一項工作先開始處理。 其他還有標註星號等功能,使用上能自由地做某種程度的個人化,你只要花點功夫一定會感到無比的方便順暢。至於手寫的記事簿,最適合於用來回顧、改善策略、反省等情況下使用。 我的經驗是,越是擅長利用記事簿或 Google 日曆來一邊思考何時完成工作、一邊為工作排定優先順序的人,越能在最後獲得更好的成果。 (同場加映:11 個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 像這樣藉由安排工作的輕重緩急,排除不需要做的事情,專注於必要的工作上,對於提高效率和時薪來說,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條件。 不過在此之前,你必須完全清楚知道如何確立優先順序。 舉例來說,任誰都曉得要優先進行緊急度高的工作,這點對於能否實現自己目標的絕對重要性,想必不用我再多說些什麼。 然而事實上,大多數人最終會以失敗收場的原因就在於,難以確實捨棄不做也無所謂的事情,甚至還有不少人錯把重心放在不重要的工作上。 為了避免這種事態發生,你一定要堅定、確實地面對不用做的事情。例如,就算是手上正在進行的工作,一旦發現其中含有非必要、割捨也可以的事務,你就應該果斷地放手、捨棄。 只有像這樣明確地面對非必要之事,你才能真正落實必要的事情,讓最後的好成果充分浮上檯面。 本文摘自金川顯教、高橋功一郎(漫畫)的《你22歲前就該懂有錢人的逆思考:跟著常規走只會受困「平庸鳥籠」! 人生幾個關鍵點,你得和別人想法不一樣》。由方言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你22歲前就該懂有錢人的逆思考:跟著常規走只會受困「平庸鳥籠」! 人生幾個關鍵點,你得和別人想法不一樣》 October 27,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0h44A

你算過自己的價值嗎?收入翻增十倍的「時薪思考法」 https://ift.tt/3oqq8oh 方言文化 每個人的時間都一樣,為何有人特別會利用時間?拿出紙筆算下你的「時薪」,並立下目標,提高自己對時薪的敏感度,來決定什麼事情該做而什麼不用。 時間是平等賦予任何人,無論你是誰都是一樣的。 無論是軟銀(SoftBank)的孫正義先生,或者迅銷(FAST RETAILING)的柳井正社長,如他們這般擁有非凡成就的成功人士,一天也是二十四小時、一年同樣僅有三百六十五天,和任何人即便是尚未成功的人,條件都完全一樣。 那麼,對於成功人士和不成功的人之間,為何會產生差異呢?說穿了,那是因為成功人士比不成功的人更加擅長利用時間。 「時間就是金錢」古往今來有多少名言闡述時間的價值,甚至還會認為時間比金錢更為珍貴。為了不浪費如此寶貴的時間,現在就來談一談如何充分且有效地利用時間吧。 收入翻增十倍的「時薪思考法」 或許我這問起會有點突然,但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時薪是多少嗎? 「呃⋯⋯時薪?我又不是打工的,只知道月薪,天曉得時薪有多少呀!」相信大多數人被這麼一問都有同感,對吧? 不過,不知道自己的時薪實在非常危險的事,實際上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時薪,亦即自己一小時的價值多少,就很可能深陷一輩子受人折磨、持續剝削的險境之中。 我目前過著經濟上非常滿足的生活,而且還不用每天加班到三更半夜,搞得身心俱疲,更遑論我能充分確保投入自身嗜好的時間,毫無壓力地度過每一天。 其實,直到數年前為止,我也是被工作追著跑、早出晚歸的上班族,根本無法擁有自己的時間,但即便自己如此地辛苦工作,也都沒得到滿足的收入。 我是如何讓自己的生活,在短短幾年間有了如此劇烈的變化?又為何、如何讓生活轉變成如今我想要的理想模式呢?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我掌握了「時薪思考法」。 圖片|PhotobyfreestocksonUnsplash 正如字面上的意思,「時薪思考法」意指掌握自己一小時內能產生多少價值的思考方式。 這不僅僅只是根據期間較長的年薪、月薪或日薪觀點來看待收入,而是有自覺地思考「自己一小時內能賺多少、應該賺多少」。 想學會時薪思考法非常簡單,任何人都辦得到。只要你停止用一天、一週或一年這種期間較長的時間感覺來思考,轉而對自己一小時內能產生多少價值的這點有所自覺就夠了。 一旦你學會時薪思考,便能轉眼間提高生產率,因為光是對一小時的價值有所自覺,就能免於任由時間白白流逝的情況發生。 當你確實明白自己一小時能產出的價值之後,你的人生無論在精神上或經濟上都將會隨之好轉。事實上,以我來說正因為養成時薪思考習慣,不僅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加了,收入也因此翻了十倍以上。 光是學會時薪思考,就讓我擺脫無盡空轉消耗的辛苦人生。 不想成功?虛擲光陰可以如願 當你懂得用時薪來思考,便不會任由日子過得毫無意義;反之若不懂得時薪思考,便會漫無目的地度日子,而且直到你迎接人生的最後一刻時,完全沒有任何成就感可言,只能無奈地空留遺憾。 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缺乏時薪思考的人,無論是對事情的著眼點或行動力就會欠缺具體性而模糊曖昧。 此外,不利用時薪思考來釐清自己為了謀生所賺得的時薪,就無法清楚區別什麼事該做與什麼事不該做。也因為這樣,甚至會出手去做「無所謂的小事」,讓自己落入浪費時間的陷阱之中。 正如本章開頭提到的,時間是平等賦予所有人的資產,與此同時也千萬別忘記時間是有限的這件事。 對於欠缺時薪思考的人來說,時間轉瞬即逝。 如果你想得到這種財富與時間不受限的理想生活,就必須以最大限度提高每小時的價值,本章將依序說明該如何辦到。 (你會喜歡:風靡職場的「番茄工作法」,簡單步驟跟著做) 現代人往往被時間追著跑,但拚命工作可不代表你一定能得到滿意的報酬。 我很肯定地認為,內心隱藏著「想要更多空閒時間」、「經濟上更有餘裕的生活」這種渺茫願望的人不在少數。對於這些不滿足於現狀的人,只要有了時薪思考法,就有可能大幅改變現狀,因為時薪思考能幫你格外提高行動與思考的品質。  無論此時此刻你處於何種劣勢之下,只消掌握時薪思考,必定能有所成長,從工作到私生活都得以大幅好轉。 珍惜手上的每一小時,是所有獲得成功與幸福的人的共通點。 立下目標,提高時薪敏感度 前面我充分提到了時薪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在你學會之後的效果,但說到底絕大多數的人們,都處在對自身時薪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度過每一天。 「你現在的時薪是多少?」如果你無法立即回答這個問題,等同於證實自己沒掌握時薪思考法,那麼現在就趕緊來試算一下自己的時薪吧! 方法非常簡單。以月薪四十萬日圓的人為例,假設每週工作四十小時、每月合計一百六十小時。算式就會是這樣—四十萬日圓÷一百六十小時=二千五百日圓,即為這個人的時薪。 那麼,年薪一千萬日圓的人時薪是多少?我們也依樣畫葫蘆來算算看吧——千萬日圓÷十二個月=約為八十四萬日圓,這是此人的月薪;接著以每月上班二十天計算,八十四萬日圓÷二十天=四萬二千日圓,即為日薪;再以每天工作八小時計算,四萬二千日圓÷八=約五千多日圓。 由此可以得知,年薪一千萬的人,時薪約為五千日圓。 一旦知道年薪一千萬的人有多少時薪,後續要算年薪三千萬或一億日圓的人有多少時薪就輕而易舉了。將年薪一千萬日圓人的時薪乘以三,就是年薪三千萬的人的時薪,亦即一萬五千日圓。至於年薪一億日圓的人,直接乘以十就好,即為五萬日圓。 接下來,請你試著算算自己的時薪吧。 (同場加映:自由不是不工作,而是知道自己有選擇權) 如何?想必過半的人都對自己跟年薪一億日圓、時薪五萬日圓之間的差距很有感,不過我想也有不少人跟年薪一千萬日圓、時薪五千日圓的人之間差距不大。你感覺如何呢?這樣算過後,是否出乎意料地發現自己的時薪其實跟年薪一千萬日圓的人差距不大,要達到時薪五千日圓的水準似乎有也不無可能,對吧? 真實地狀況是,有很多人接受我的指導後,讓自己的時薪上升到超過五千日圓,因此我可以說,這絕不是望塵莫及的水準。 然而,還是有人在計算自身時薪之後,因自認達不到時薪五千日圓而放棄嘗試,關於這點也是事實。很遺憾地這種人想賺到時薪五千日圓的可能性是零。一旦放棄,一個人的進步就會呆呆地停在所處階段了。 因此,最重要的是立下目標,並朝著目標提高自己對時薪的敏感度,釐清該做與不該做的事。 本文摘自金川顯教、高橋功一郎(漫畫)的《你22歲前就該懂有錢人的逆思考:跟著常規走只會受困「平庸鳥籠」! 人生幾個關鍵點,你得和別人想法不一樣》。由方言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你22歲前就該懂有錢人的逆思考:跟著常規走只會受困「平庸鳥籠」! 人生幾個關鍵點,你得和別人想法不一樣》 October 27,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oqq8oh

生理期總是心情起伏大?一起了解生理週期基礎常識 https://ift.tt/37GPCYB 高寶書版 賀爾蒙不只大大地影響著我們的健康,還有行為、心情、睡眠等,因此平衡生活中的壓力及飲食照顧,極度重要。 在我們開始探討哪些食物最適合用來調養讓生理週期更健康之前,我們先來多加了解一下關於內分泌系統(一群分泌賀爾蒙的腺體)以及生殖系統方面的事,以及它們如何和生理週期相互影響。 我們身體中不同系統的聯繫程度,比妳想像中還要更緊密。我們的神經系統、消化系統以及內分泌系統,每週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都在透過一種叫做神經傳導物質的微小聲音在對話。 基本上,一切都是經由這些化學信使在發號施令,例如行為、心情、睡眠等。除了神經傳導物質之外,我們的身體也會被一種我們非常熟悉的事物所控制:那就是賀爾蒙! 圖片|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最佳助手:賀爾蒙 月經真的是一種生理上的奇蹟,多虧賀爾蒙的致力奉獻才得以實現。這是一個緊密協調的週期,仰賴的是精準的賀爾蒙以及時機的掌握。 把妳的賀爾蒙想成是一個啦啦隊——所有的成員都需要同步而且攜手合作,才能完成那些令人瞠目結舌的特技演出! 賀爾蒙是透過血液和神經系統溝通的,基本上對於全身細胞而言,賀爾蒙都擁有貴賓等級的通行許可。這些辛勤工作的賀爾蒙縝密地調節著內分泌系統,維持體內的動態平衡。它們的效果短則幾秒鐘,長則數天才能被感受到。這真的很酷! 賀爾蒙透過血液輸送到身體各部位,這也是生理期的開始。賀爾蒙信號是從下視丘發射出來的,這是大腦中一個豌豆大小的控制體,可以說是掌管生理期的高層。 我們可以把下視丘想成是歌手碧昂絲,她是最終的決策者和領導者。碧昂絲會分析身體現在的狀況,然後對體內特定賀爾蒙的製造下達批准或否決的命令,她的回答對於「很多」後續的生理期決策都會帶來骨牌效應。 想像碧昂絲指示她的私人助理和她的御用造型團隊(例如:造型師、美髮和彩妝團隊)協調,為她即將拍攝的 MV 打造出最佳造型。她的團隊必須攜手合作,設計出令人驚豔的服裝和造型,然後獲得管理高層——也就是天后本人——最後的核准,才能執行。所以,沒錯,整個過程中很多人都會參一腳! 讓我們繼續回到生理期課程。賀爾蒙被傳送到腦下垂體,基本上就是碧昂絲的得力助手(或許我應該說女助手)。之後,賀爾蒙就會被幾個不同的部位分泌:性腺激素釋放速促進劑(GnRH)是由下視丘所分泌的;促濾泡激素(FSH)和黃體激素(LH)是由腦下垂體分泌的;而雌激素和黃體素則是由卵巢所分泌的。 FSH 和 LH 會發出排卵信號(當卵巢釋放出卵子時)。之後,雌激素和黃體素的上升,會促使子宮中的子宮組織增厚,為可能的懷孕做準備。如果卵子沒有受精,雌激素和黃體素就會往下劇降。 然後,就這樣,妳的生理期就會隨著子宮內膜剝落而到來。這個過程每個月都會發生(除非妳懷孕或進入更年期)。 (同場加映:女性更年期:賀爾蒙療法對女生真的好嗎?) 這當中牽涉到的還有其他賀爾蒙,例如睪丸素、雄激素、促甲狀腺激素(TSH)、副甲狀腺素(PT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催乳素、高血糖素、胰島素、皮質醇、腎上腺素、降血鈣素,以及人體生長賀爾蒙(請參見下頁賀爾蒙解說表了解更多詳情)。 這些賀爾蒙在腺體上相互合作,以促成生理期的發生,而這些腺體包括腎上腺、甲狀腺、副甲狀腺。當然,還有卵巢。 卵巢每個月都要負起很多重責大任。卵巢需要和其他內分泌團隊成員(賀爾蒙、腺體和器官)協調,並且每個月都準備就緒,讓身體準備好接受可能發生的懷孕。 妳可以想像,這個過程在每一次生理期中都需要精準的賀爾蒙協調,即使妳沒有懷孕。 賀爾蒙是十分敏感的,但別擔心,這可是好事! 影響賀爾蒙的因素非常多,包括我們吃的食物、壓力程度、缺乏睡眠、年齡、藥物,以及環境狀況,像是光線和溫度。 下視丘會對這些因素做出回應,然後告訴身體製造更多或更少的該種賀爾蒙。舉例來說,下視丘非常容易受到焦慮影響。焦慮有辦法抑制賀爾蒙催產素的釋放,而這種賀爾蒙又稱為「愛的賀爾蒙」。 因此,當妳感到焦慮時,妳當然沒心情和別人談情說愛! (你會喜歡:大家都說月經來腹痛沒什麼大不了,我卻因為這個「大不了」承受 14 年的痛苦) 細說生理週期 生理週期的目的是從一大群卵子當中釋放一個成熟的卵(卵子)。   不論妳相信與否,每個月我們的身體都會做好懷孕的準備。當卵子沒有受精時,妳的月經期就會到來。 一個完整的生理週期可以從 21 天到 35 天。妳的生理週期是從上一次月經期的第一天到下一次月經期的第一天來計算。例如,妳生理週期的第一天就是妳月經期的第一天。 生理週期並不是黑白分明的。也就是說,有些女性的週期較短,有些則較長。有些女性的生理期可能會超過五天以上,也可能在第 10 天到第 18 天之間排卵,或者有可能在她們排卵後的次日或生理期的前一天出現經前症候群。 以下的細分解說,是根據一般平均 28 天的週期所制定的,但因應每位女性的不同狀況而有諸多差異。下方的時間安排也是概略性的,因為生理週期並不是一種穩定不變的精密科學。 請記住,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美麗而且獨一無二的,所以了解妳自己的週期就可以了! 根據平均 28 天的週期所進行的進一步細分: 月經期階段(第 1-5 天),妳會流經血。 濾泡期階段(第 6-11 天),準備釋放卵子。 排卵期階段(第 12-14 天),釋放卵子。 黃體期階段(第 15-28 天),準備再一次流經血。 附帶一提,經前症候群在排卵後至月經期這段期間的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 小提醒:我之所以將生理週期這樣區分,是為了要幫助妳了解在生理週期的各個階段,妳的身體需要哪些特定的營養。 不過,妳過去學到的或許是濾泡期被認為是生理週期的前半,從週期的第一天算起,指的是排卵前所有的那些日子,而且可能超過兩週,根據妳何時排卵而定。請參見第 46 頁「濾泡期」以了解更多詳情。 (延伸閱讀:女生在經期時,到底什麼感覺?開箱全球第一款月經桌遊) 好好感受每個新階段 生殖系統是很複雜的。每個階段都有錯綜複雜的高低起伏,並且和身體、情緒、認知、心情、睡眠以及賀爾蒙變化息息相關。 妳知道在電視節目《鑽石求千金》(The Bachelor)中當那些參賽者描述整個節目過程就像一場情緒的雲霄飛車?沒錯,和那個節目一樣,生理週期的每一個階段都像是一場嶄新而狂野的歷險。妳最好抓緊了! 玩笑歸玩笑,生理週期的每一個階段,妳都會有不同的心情、營養需求、想法,以及嘴饞的慾望,這些全都是由賀爾蒙所調節的。 妳或許不知道,但妳的賀爾蒙很依賴營養素。如果妳缺乏某一種營養素,妳的賀爾蒙就有可能失去平衡,而結果可能會是妳感到更加懶散無力、非常情緒化、性慾低落,或是長出生理痘。 妳是否也曾經在看過感人的 MV 之後覺得自己無法停止哭泣?對我而言,棉花糖(Marshmello)和巴士底樂團(Bastille)合唱的那首《更加快樂》(Happier)的 MV,讓我淚崩了快一個小時。(如果妳還沒看過那個 MV 的話,妳該現在就去打開電腦搜尋它。) 雖然不一定完全受到賀爾蒙的驅使,但在週期中的某些階段裡,平時讓妳感到平淡無奇的事,卻可能會讓妳的反應完全失控。 要特別指出的是,有些人所感受到的症狀會比其他人更為明顯。請注意,如果妳正在服用賀爾蒙避孕藥,或裝有子宮內避孕器,妳可能不會像在自然情況下那樣感受到同樣的症狀。 但無論如何,妳都應該在生理週期的每個階段中好好面對自己的感受。此外,妳的生理週期也能讓妳知道很多關於自己的健康狀況,如果妳有壓力破表、缺乏必需營養素,或是賀爾蒙失調的問題,也都會週期中顯現出來。 因此,平時留意這些因素是很重要的,請不要忽略它們。 本文摘自崔西.洛克伍德.貝克曼的《生理週期循環調理飲食法:營養師教你懂吃不忌口,平衡內分泌,告別經痛、肥胖與婦科疾病、順利好孕的4階段調理全書》。由高寶書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生理週期循環調理飲食法:營養師教你懂吃不忌口,平衡內分泌,告別經痛、肥胖與婦科疾病、順利好孕的4階段調理全書》 October 27, 2020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7GPCYB

寶寶總是要人哄睡?讓孩子自行入睡的三大技巧(下) https://ift.tt/3e2c3bN 好眠寶寶 睡眠顧問 Peggy 哄寶寶入睡的方法很多種,但最適合的叫做「你們家那一種」。透過瞭解寶寶的入睡原理以及父母的人手安排,經過嘗試,一定可以親子都好好入睡! (承上篇:寶寶總是要人哄睡?讓孩子自行入睡的三大技巧(上)) 很多家庭要讓孩子學習自行入睡時,問的其實是睡眠訓練的方法。聽到睡眠訓練這個詞,爸媽先眉頭一皺,內心五味雜陳,情緒是很複雜的。 一方面希望能一舉改善孩子的睡眠問題,但也冒出很多擔心,最常見的擔心是影響孩子安全感。 台灣家長對睡眠訓練這個詞的印象通常是百歲的 Cry It Out,但誠如我在上篇所說的,自行入睡絕對不是只有「訓練」本身而已,而且方法也不只一種。 訓練這個詞某種程度被污名化,而省略爸媽其實還要做很多事情。我覺得應該要幫其「正名」,「睡眠引導」或是「入睡練習」比較恰當,所以這篇文,我會用「睡眠引導」來取代睡眠訓練這個詞。 自行入睡的技巧包含了上篇所談到的生理時鐘、作息規律,還有我一直強調的安全睡眠環境等等⋯⋯這些前提是父母要創造一個舒適的外在環境(嬰兒床、溫度、光線、聲音),合理的內在驅動(生理時鐘、作息規律),最後的「引導方法」才是開啟自行入睡的大門。 不論什麼方法,睡眠引導的目標都是一樣的:「孩子能夠在嬰兒床中自行入睡」。只是過程不同,這個過程除了是孩子本身學習自己入睡,也是讓父母去探索且觀察孩子真正需求。 它的本質是「尊重」,爸媽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充足的睡眠),而相信孩子並提供空間讓他們學習。 比方說夜醒,很多情況不是孩子真的「需要」餵奶或安撫,而是爸媽在一開始沒有搞清楚夜醒的原因(脹氣、還想睡、淺眠狀態等⋯⋯),而下意識地以擁抱或奶來回應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哄睡習慣,沒有哄睡就睡不回去,而頻頻夜醒或難以入睡。 這也是為什麼新型態的育兒法蠻支持讓孩子練習自己睡覺,只是著重面向不同(比方說阿德勒正向教養強調「歸屬感」和「信心」、RIE 強調「少干預、多觀察」、PET 則說「積極傾聽、孩子的情緒是屬於他自己的」等⋯⋯) 圖片|Photo by Peter Oslanec on Unsplash 自行入睡的技巧 #3:選擇合適的方法 好了!接下來你可能會問 Peggy,那到底什麼引導手法最有用?我的答案是:「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適合你家的方法。」 現在網路上可以搜尋到的抱放、費伯法、睡眠夫人等等⋯⋯都已經是許多睡眠專家、醫生建議使用的。在正確使用下,其實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的內容可以做點調整,以適合你家為基準。 但是,即便同一種方法、用在同一個月齡上,呈現的過程也不同。因為每個孩子有他的個性,過往養成的哄睡習慣,再加上環境、父母執行、是否遇到轉換期、成長期等等⋯⋯都會影響。(我就有遇過一天無痛睡過夜,也有遇過超過 2~3 個月才穩定下來。) 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撇開作息、環境等外在因素,「孩子的個性」與「父母的態度」是影響關鍵。 前者無法控制,後者我們可以事先準備。所以,在選擇方法時,爸媽不要只有考慮到孩子,也要思考適合自己的。請參考以下原則來選擇合適的方法: 父母教養風格 教養風格是比較溫和的?還是嚴謹的?當你在閱讀這些引導方法,你的第一直覺是排斥,還是可行? 所有的照顧者要面對自己的真實想法,你不需要對別人交代,但至少要對自己還有共同執行者誠實。 如果選擇了「內心不認同」的方法,即便他對別的家庭有效,也很容易在你家裡失敗。執行兩天就會得到「我家孩子特別難搞」、「這方法沒人性」的結論,對自己或孩子失去信心,兩敗俱傷。 執行人力 選擇方法也要考量現有資源,有些家庭只有媽媽一人,有些家庭有保母或長輩幫忙。資源越少的家庭,選擇就少,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執行上,最好抓個 2-3 週,新習慣才能慢慢穩定。越溫和的方式父母參與程度越高,所需要時間也越久。如果父母能輪流執行,過程真的會順利許多。 比方說有位美國媽咪,她的先生是長期不在家的軍人,自己帶著兩個小孩一隻狗搬到新社區,沒有後援沒有朋友可以幫他照顧另一個孩子。這種情況下,他就沒有辦法選父母參與程度高(溫和)的方式。 照顧者要有共識 剛剛提到多人照顧者的優點,但照顧者多也有其缺點,首要注意「意見不合」。除了爸媽的意見,也需要納入爺奶、保母等共同照顧者的想法。 如果意見太多,就以「主要照顧者(通常是媽媽)」的意見為考量,開個家庭會議,其他人給予必要的支援和心理支持。 家中的照顧者要有共識,這非常重要 語言能力還在發展的孩子主要是透過照顧者的「行為」和「情緒」來理解事情。如果照顧者的行為不一致,比方說爸爸用 A 方法、媽媽用 B 方法。或是前兩天用 A 方法,第三天回到哄睡。 這種情況下,孩子其實不知道他要學什麼?不但無法學到新的習慣,反而會摸不著頭緒有更多的哭泣(還會有隱藏的家庭糾紛⋯⋯)。 小孩個性 接著才是考量孩子的個性。從平常的觀察,孩子的可能反應是什麼?哪個方法可能比較適合他? 很多人以為越溫和、越多陪伴越好,殊不知有時候父母待在房裡,孩子情緒更激動、更不願意睡覺。所以,要觀察小孩平日的反應,也可以注意哪位照顧者執行,小孩會比較接受。這些都有助於挑選合適的計畫~ 比方說,我自己的經驗是,奶睡的媽媽不太適合陪睡法,由爸爸來執行會好點。 因為你不給奶,還一直把想要的東西放在面前(對寶寶來說,媽媽常常是等同奶的)。就好像你在減肥,卻有人在你面前放上整盤的鹹酥雞或牛肉麵,想想還蠻殘忍的,孩子當然會用更激烈的反應抗議。 以上所有的因素,都會帶到一個重點:當我們要改變孩子的睡眠依賴,行為需要一致,才會有效果。 (延伸閱讀:「出生到三歲,是大腦迅速發展期」新手家長如何好好教寶寶?) 淺談安全感 至於家長最擔心的影響安全感,其實從很多研究來看,睡眠引導/訓練並不會影響孩子長期安全感。但「短期」孩子可能會有比較黏人、焦慮不安的現象,有點像孩子剛進入學校的反應。 關於安全感還可以做很多討論,這不是本文重點,但有個父母們比較少關注的是: 如果父母長期在夜醒時「不一致的」回應孩子(白話點:有時候理他、有時候不理他),比「完全不回應」(所謂的 Cry it out),孩子反而會更缺乏安全感[1]。 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喜歡有預期性、一致性的行為,不一致的行為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當然這都是指「長期」,短期的話爸媽不用太擔心。 回歸到安全感的建立,他是長期且持續的,並不是說無時無刻抱著就會有安全感。而是父母能看見孩子的真實需求而作出適當反應,這才是真正的建立安全感。 很多時候,我們回應孩子的方式源自於內心的不安,而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很怕黑?他好寂寞?他很冷?(有種冷叫做爸媽覺得冷) 養育孩子是回歸自己的過程,爸媽內心有力量、有信心、有安全感,就會自然給予孩子這些東西。我們無法給出自己沒有的,如果爸媽沒有準備好,也不需要強迫自己,或是硬要給。 為何而做:了解終極目標 總結一下,我認為讓寶寶好好睡覺的終極目標有兩個:第一是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免疫力、情緒控制等等都有正面影響,很多家長害怕睡眠引導對安全感有傷害,卻忽略睡眠剝奪永久性的影響。 第二是睡眠不足對爸媽來說,生心理都很難熬,睡不飽的爸媽很容易有負面情緒(焦躁、憂鬱、悲觀、易怒),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而然影響對孩子的態度,也不容易真正與孩子互動,甚至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 不是每個家庭都需要睡眠引導 但是,這不代表每個家庭都需要睡眠引導。只要你和孩子都睡得好,即便是奶睡抱睡陪睡也沒有什麼不可以啊? 我周遭就有奶睡陪睡照樣睡得嚇嚇叫的媽媽和寶寶,雙方睡得飽又很幸福。如果睡眠引導不符合你的教養方式,一邊痛苦的執行、一邊自責不已,真的沒必要強迫自己。 但相對的,如果爸媽一邊哄睡,同時又因此痛苦,甚至討厭育兒、焦慮感爆表,那為何不放手做改變,而要讓所謂的「愛」道德綁架呢? 不要讓孩子的睡眠問題,壓垮一家人的和樂與健康。父母的角色是一輩子,任務是階段性的。階段卡關,就開外掛破關(無論是找保母、做睡眠引導等都算),想辦法走出來。困在裡頭,會消磨父母的信心與愛。 (同場加映:「緊緊包覆,像在母親的子宮」安撫寶寶的有效擁抱法) 最後,好眠師整理此章節的建議: 創造一個舒適的外在環境(嬰兒床、溫度、光線、聲音),合理的內在驅動(生理時鐘、作息規律),最後的「引導方法」才是開啟自行入睡的大門   挑選「符合教養的方法」,如果內心是抗拒的,那就不要開始比較好。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成功率比較低。   目標是幫孩子建立長期健康睡眠習慣,這對於大腦發育、各方面發育都有很大的好處,所有照顧者都有共識。   不是每個家庭都適合或需要,這不需要大肆推廣。但當你的孩子有持續性的睡眠問題,也影響到大人生活品質時,透過短期方法幫助孩子(還有爸媽)長期睡眠品質提升,對於一家人的身心健康都有極大的好處。   不要因為別人家的孩子幾週就睡過夜,就急著在新生兒時期做訓練,小月齡睡過夜跟天生氣質比較有關係。   每個家庭情況不同,過度宣揚/指責都沒有必要。不管你是站在支持或反對立場,拜託拜託,不要把自己的道德套在別人的身上,因為你不知道他經歷了什麼,很多媽媽的辛苦跟心路歷程不是三言兩語能說盡的⋯⋯ 另外是上次粉專開放大家提問,一時收了太多問題(謎之聲:然後文章又不小心寫太長),以下先回答最多人詢問的四點。我之後準備個音頻(或直播)連同其他問題回答詳細一點。 夜醒跟真的需要夜奶要怎麼觀察區分? 可以從「月齡」、「喝奶狀況」、「距離上次喝奶多久」來判斷。   想要知道解決夜醒~討奶只是為了安撫的解決辦法? 漸進的方式是先用低安撫來取代奶,比方說拍拍、手放胸口。孩子還是會哭,因為他們會期待用原本的方式睡回去,但如果能持續執行,哭泣會慢慢改善。   請問 2 歲多還能訓練自行入睡嗎? 可以,Peggy 目前是協助三歲以下的孩子,國外的資深顧問甚至協助過 7-9 歲的孩子。大孩子不能只做這兩篇文提到的點,要特別注意「溝通」跟「引導」的部分。這是另一個議題,跟教養有關,我們以後有機會聊。現在可以做的就是在白天預告孩子,並且給予時間接受。   多大開始練習自行入睡? 我們在新生兒階段,可以引導寶寶自行入睡,但不需要強求,這跟寶寶本身的氣質有關。如果睡眠問題持續到四個月以上,就可以考慮用比較積極的方式幫助孩子自行入睡。 文章授權轉載自好眠寶寶,原文連結:自行入睡的概念及技巧(下篇) 參考資料: [1] Nighttime maternal responsiveness and infant attachment at one year (2009) October 27, 2020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2c3bN

寶寶總是要人哄睡?讓孩子自行入睡的三大技巧(上) https://ift.tt/2G0fP8S 好眠寶寶 睡眠顧問 Peggy 如何哄寶寶睡是一個千古難題,擊潰許多父母的意志力。幸好現在資訊流通,專人的研究與達人的經驗可以做結合,讓你育兒路上輕鬆走。 作為嬰幼兒睡眠顧問,如果避開不談,好像有點避重就輕。所以,Peggy 還是寫篇自行入睡的文章,分為上下集,說明自行入睡基本的概念和做法。 在此先說明:哄睡是華人育兒文化的一部分,並非哄睡不好,有些家庭的確適合哄睡,也有些寶寶即便哄睡還是能睡好覺(然後父母也享受這個過程)。 如果你是屬於這類的家庭,並不需要為了自行入睡而「自行入睡」,以適合你們的為準。 哄睡泛指奶睡、抱睡、拍睡、陪睡等等⋯⋯這當中有安撫強度的差異。簡單來說,各種需要大人在旁邊才能入睡的行為,都可以稱為哄睡。 Peggy 過去也是長期哄睡的媽媽,但如果家裡的寶寶有睡眠問題,又同時有哄睡習慣,這兩者常是有因果關係,這時候自行入睡可以大幅度改善睡眠問題。 圖片|Photo by Felipe Salgado on Unsplash 自行入睡的好處 從好眠師的個案經驗來看,基本上來找我解決睡眠問題的家庭有 9 成以上都是哄睡,而學習「自行入睡」能預防或改善多數的問題。 主要原因是能夠自行入睡的孩子,在每個睡眠週期醒來時,不需要照顧者的哄睡,就能再次入睡。這能力會越練習越好,越接越順,最後達到所謂的「一覺到天明」(雖然就客觀來看並沒有真的一覺到天明)。 而這最後的好處是:拉長寶寶整體睡眠時間,也提升睡眠品質。當孩子遇到大發展期、睡眠震盪期的時候,影響也會比較小。 自行入睡,是指「寶寶不需要大人的協助,就能自己睡覺」。他的好處是:拉長寶寶整體睡眠時間,也提升睡眠品質。 自行入睡的先決條件 在台灣,可能是百歲書的關係?!很多爸媽聽到自行入睡就會聯想到「只要放孩子在床上哭到睡就好」,而因此心生排斥。事實上,讓孩子學習自行入睡時,爸媽要做得事情可多了。我們在討論技巧前,請先做好以下確認:  孩子的月齡&生理狀況  矯正年齡須滿 4 個月,而且孩子無生理疾病或不適,如果有疑慮,請先諮詢醫生,不要自己判斷。 環境十分安全 這點非常重要,孩子必須在獨立嬰兒床,而且床內清空。環境不夠安全,千萬不要讓孩子練習自行入睡。還有,放床時仰躺,不要趴睡。目前我還沒看到安全且合格的呼吸偵測,請家長不要依賴這些產品讓孩子趴睡。 合適的睡眠環境 4 個月以上的孩子會越來越難「隨處而睡」,孩子對外界環境的敏感度是很高的。台灣家庭常見放了過多防撞物品,這反而增加嬰兒床的危險性。另一種,是在嬰兒床內放了很多「有趣」的東西,怕孩子無聊。試想,這麼「好玩」,孩子怎麼捨得睡覺呢?對大人來說,如果睡前腦袋還轉著許多事物,或還一直滑手機,也是不好睡的。所以,確認家中的睡眠環境是不是有這些干擾因子,我們盡量打造「安全且無聊」的睡眠環境。 以上三項至少要做到,我們才讓孩子練習自行入睡。另外要提醒一個誤區:自行入睡並非等同戒夜奶,4~8 個月的孩子生理上可能還需要夜奶。 練習自行入睡,也可有合適的夜奶次數,兩者之間不衝突。 (推薦閱讀:寶寶的睡眠顧問|寶寶半夜哭要餵奶嗎?實用有效的哄睡指引) 自行入睡的技巧 #1:在正確時間放床 你可以這樣想,對平常 11 點就寢的大人來說,無論是 9 點睡,還是凌晨 1 點都不是這麼好入睡。在不該睡覺的時間上床,就算是大人也無法入睡。 同理,對寶寶來說,太早或太晚放床都不好,因為孩子有他們的生理時鐘,這個生理時鐘跟大人不同。錯誤的時間只會造成更多的哭泣掙扎,寶寶跟父母都十分沮喪。 不要以為讓孩子很累,他就會乖乖睡覺。有些家庭即便是哄睡,寶寶還是哭不停,多數的原因是太晚睡覺,孩子反而睡不著。 另外,人的睡意像海浪一樣,一陣一陣的。如果能搭配睡意波浪的高點,就能順利入睡。而錯過睡意,孩子的掙扎會比較多。 有些家長追求放上床馬上睡著,但好眠師的建議是「不需要」秒睡。五分鐘以內睡著,通常是太晚放,下次放床時間要提早。 最理想的狀況是在孩子「想睡仍清醒時」放床。 自行入睡的技巧 #2:規律作息 寶寶喜歡「有規律」、「可預期」的事物,規律作息有很多好處,除了可以幫助孩子好睡,也能加強孩子的安全感。 規律作息的目標在於「不要讓孩子過累」,還有「建立預期性」,對父母來說,也比較好安排時間。就像學校課表一樣,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這也是為何有些孩子在學校比較好帶原因之一,因為有規律)。 有個頗受歡迎的規律做法是「吃-玩-睡」,以此建立一個循環。我的經驗是還算好用,但很多家庭會卡在小睡長度過短、小睡轉換期的變動,而難以安排時間。如果你的寶寶遇到這個問題,可以先把握「不要睡前吃飯/喝奶這個原則」即可。 (同場加映:「晚上難哄睡」爸媽最害怕的四個月睡眠倒退怎麼辦?) 如何找到規律作息: 理解各月齡的變化: 作息要符合孩子的月齡發展,我過去的文章也是在強調這點。四個月以上的寶寶都建議早睡早起,白天的小睡安排則依照月齡做調整。 所謂規律,並非固定時間: 寶寶的發展十分迅速,清醒時間會不斷改變,也會因為當天活動量&睡眠品質影響。所以好眠師還是建議爸媽不要死守作息,而要保持適度的彈性,在時間範圍內觀察孩子的狀況,這個彈性通常是 30 分鐘。另外,提醒新手爸媽,6~8週 的寶寶才有日夜之分,在此之前很難建立規律性,不用太心急! 觀察與紀錄: 不管什麼「作息表」或「清醒時間」,都無法套用在所有孩子身上。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爸媽觀察並好好紀錄自己寶寶的作息,抓到「最適合的時間點」。只要可以做到這點,爸媽就是孩子的睡眠顧問,沒有人比你了解自己的寶寶。至少紀錄個一週,再怎麼混亂的作息,一定會有個規律性。 紀錄的重點有(前兩者更重要) 放床、入睡、起床時間 入睡、起床的心情 喝奶/副食品時間 四個月以前,一套作息大概 2-3 週就會有變化。四個月以後,可以維持久一些,要注意小睡轉換時期的變化。 自行入睡的技巧先寫到這裡,其餘下次再聊。這次談到的「在正確時間放床」和「規律作息」,即便是哄睡家庭也可以做,可以減少哄睡時間。 文章授權轉載自好眠寶寶,原文連結:自行入睡的概念及技巧(上篇) October 27, 2020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G0fP8S

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專訪 GEmma 吳映潔:生為女生,別害怕去要,更別害怕得到 https://ift.tt/2TphKXQ 女人迷編輯 JT 專訪 GEmma 吳映潔,有些成長需要時間和耐心,假如人生所有選擇都被預設,踏出的每一步都知道會怎麼成長、哪裡跌跤,那該有多無聊。 該稱呼 GEmma 還是吳映潔?是歌手、主持人還是演員?她哪一個都可以,哪一個名字和角色也都是她。人們對吳映潔的印象,就像她新專輯《GX》的風格,百變多樣。 你覺得她變化無常,難以定義,那是因為她從來就不放過腦中的任何一個想法。 《GX》的誕生,有開天闢地之勢,試圖在紛亂蕪雜的 2020 年,創造新世代。問專輯靈感,她說哪有什麼起心動念,不過是時間與經驗累積,如同女性意識的覺醒、多元性別/性取向的討論,沒有一個開始,就隨時代多軌並行,百花齊放。 然而性別也不過是,創造新時代的其中之一。更大一點談,還是關乎你夠不夠愛自己。 變好還是變壞,都只是個人選擇,而你永遠都有選擇 當我們談開創新時代,志氣很高昂,志向很遠大。GX 世代,G 後面接的是什麼,是 Good 還是 Ghost,是 Girl 還是 Gay,吳映潔想了一下,不如把一切都當成一場 Game,在遊戲裡,改變世界太遙遠,我們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改變。 「無關乎你的性別,你的心裡狀態,我只希望你不要害怕,成為自己。」她的專輯包裝羅列十幾個 Hashtag,就像我們習慣給各種人事物放上標籤,但她也覺得無所謂,接受或不接受標籤,你能夠自己選擇。 談到選擇,或許沒有人能比出道 15 年的吳映潔感受更深刻。 2009 年離開《我愛黑澀會》與團體黑 Girl,成為演員與歌手,2015 年開設個人工作室,如今是音樂影視兩棲,能有現在的成果,是因為她忠於自己,選擇記得初衷——好好表演,帶給大眾快樂:「就像很多人會說,不要加入演藝圈,因為這裡是個大染缸。」她頓了頓:「這句話沒有對錯,只是我不認同。你想變好或變壞,都是個人選擇。」(延伸閱讀:人生是否能過得幸福,取決於「自治」的能力) 是什麼原因,使得我們在面臨變動時,落得無可奈何,常常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權?她細想,也許是在每個人的成長脈絡中,鮮少有人告訴我們,你有權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 「每個人都是獨特個體,能為自己選擇,也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她猶豫了一會兒,緩緩說:「但是在亞洲,父母思維多半將孩子當作附屬,既然生他養他,就得要聽從自己的想法。」於是,我們漸漸忘記,將好壞歸咎於環境以前,我們其實擁有力量,去決定成為喜歡的樣子。 主動追喜歡的人,為什麼叫做掉價? 女性的身份,更是讓她感覺到,服從社會既定價值觀,而不是遵從內心,也會削弱女性實現自我的可能。 「我是非常主動的人,只要遇到喜歡的人,就會主動追求,如果不喜歡就算了。」吳映潔表情嚴肅地說,每場專訪她都一再提到這點,或許是因為,女孩主動追愛,這話題應當被認真看待。 性別刻板印象,同樣套用在男女追愛的方法上。男人主動出擊是有勇氣,女人被動矜持是天經地義。親密關係裡,有固定樣板,到了 2020 年還在永流傳。 「有人曾經對我說『哎喲你不要追男生啦』『不要讓男生去你家』『你這樣很掉價、很不值錢』什麼的。」她身子前傾,表情疑惑地反問:「我就想追男生怎麼了嗎?這是我的選擇呀。」 既然說要開創新世代,公式也該被破譯:傳統性別角色,女性必然做安靜的等待者,藉著被追求的過程,證明自己有被愛的價值;而男性必得做積極的追求者,結果成功或失敗,則定義了男性的魅力價值。吳映潔一句話,突破社會設定——我知道我是誰、知道我想要怎樣去愛人與被愛,我的價值不由被追求來定義,我知道我想要,所以我主動追求。 主動追求,說的不是膽量與勇氣,而是在諸多性別框架之下,你願不願意跟隨自己的心,Be the girl you want to be,拒絕用外界標準來衡量你的價值。相信有愛且願意去愛的人,不是掉價,而是無價。(延伸閱讀:「虧妹」是什麼心態?男賺女賠的身體謬論) 作為女生,真的不要害怕去求,不要害怕去要,不要害怕得到。 GEmma 吳映潔 焦慮迷惘的時候,我每天吃吉事漢堡啊 關於成為自己,我們不免聊聊那段盲從,未曾知道自己是誰的日子。我問她,現在的你對自己的下一步非常清楚且堅定。你是如何走到這一步,成為現在的吳映潔? 「18 歲左右的我很迷惘。」決定單飛、離開黑澀會美眉,下一步該做什麼她也不知道:「我很焦慮啊,每天就點麥當勞,吉事漢堡和炸雞幾乎天天吃。」在焦慮與孤獨中徘徊,慢慢梳理頭緒,兩年後她終於等到戲約。 迷惘這個千古命題,她只得雙手一攤,無解啦無解,每個人的想法與處境不同,就算有再多答案,免不了俗爛:「就迷惘啊,你不可能跳過這個階段,我給不了任何方法或答案。」 去感受這段過程,有些成長需要時間和耐心。有時候你更需要主動經驗辛苦,才會感受到收穫的重量與可貴。單飛後接的第一場戲,意外辛苦,體驗農莊生活、拍攝武打戲,可是她苦得好開心,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好玩。 假如人生所有選擇都被預設,踏出的每一步都知道會怎麼成長、哪裏跌跤,那該有多無聊。 在 20 多歲時,她曾努力成為大眾期待的樣子,被裝扮成成熟女性,但無論是行為舉止或心境,都還支撐不了那樣的打扮。然而這是無可避免的,人總是會跟著趨勢與潮流走。但要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走,需要時間靜下心來思考。 不要因為害怕自己的特立獨行,而拼命模仿他人,她說,所有的模仿都不過是表象:「我曾想過要成為某個人,但當你真正有機會了解對方,會發現他其實不像表面所看到的。還是成為自己比較好。」 GEmma 吳映潔將擔任第四屆(2020 年)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的女力大使,今年主題「行動!點亮多元共融的未來」,相信當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就能創造影響力,而這也是吳映潔的信念。 在最混亂的現在,也是該重新被定義的時代。Hashtag 有很多,《GX》之後仍是未知,該放上什麼關鍵字,吳映潔說,別問別人,問你自己啊。 編輯後記 在吳映潔身上,我發現了界線的可有可無,一個人之所以能不斷超越自己、挖掘潛力,正是因為不怕保有模糊性。她說,以前大家可能會覺得,吳映潔到底要幹嘛?要演戲還是唱歌,要成熟還是可愛?不知道她到底要什麼。 我好奇接著問:「那你覺得現在自己是哪種?」 「我什麼都有,」她笑:「我什麼樣子都可以呈現。」 October 27, 2020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TphKXQ

如何不再玻璃心:別總是預設別人對你壞 https://ift.tt/35IO9yq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生活沒有容易的時候,但正是那些「不容易」能讓我們一直成長茁壯,將玻璃心進化成「強化玻璃心」,陪著家人朋友度過風雨。 關於脆弱:寫給玻璃心患者的情書 這個世界沒有人有義務要對你好,如果不把心強化,天天掃自己的玻璃心就夠累了。 身為一個太陽巨蟹的男子,我必須說與生俱來的感性和敏感,很多時候是好的,尤其對我這種兼職的文字工作者來說,它讓我善於發現問題,製造靈感。但我也吃過虧,曾經我也是擁有玻璃心的玻璃寶貝。 我的好友保羅,長官運一向不是很好,又是怪同事磁鐵,譬如說他就碰到一位玻璃奇葩主管。 這位玻璃心主管的事蹟多不勝數,有次保羅和玻璃主管一起和日本同事在群組討論事情,過程中也沒發生什麼事,但最後主管突然暴走。(聊天內容是英文,以下以中文呈現。) 「最後我希望大家注意一件事情,打字的時候除了縮寫之外,請不要用全大寫。感覺像是你在對我大吼,我覺得很沒禮貌。」這時,保羅和日本人反應不過來發生什麼事。 「我說的就是你(日本人)!」原來日本人剛剛把 you 打成 YOu,沒錯,甚至不是全部大寫,只是兩個字母。這很明顯就是手滑打錯字,但主管受傷了,覺得她被吼。 「對不起!我沒注意到這點,是我的疏忽,蘇咪媽線!」在此求日本人的心理陰影面積。 太陽巨蟹的我,其實很能理解主管的心。 圖片|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心思過於敏感的人容易把很多小事情放大,然後加戲加到自己變成悲劇主角。 對,還得是主角才可以。 「為什麼他吃飯沒找我?」 「他去福利社怎麼找別人?」 「他剛剛碰到我,怎麼沒說對不起?他是不是故意的?天啊!校園霸凌!」 沒錯,我以前就是這樣的玻璃寶貝。 還記得我還是初出社會的小白兔時,不會用公司的印表機,萬般無助下,我請一位臉很臭的同事教我。 他看了我一眼,帶我到印表機前,面無表情地操作給我看。演示完之後冷冷地說:「這樣會了嗎?」「會了、會了!謝謝。」他隨口答了「嗯嗯」之後,就逕自回到座位繼續工作。 「我只是一個小菜鳥!有必要對我這樣嗎?!不會用印表機錯了嗎!天啊!職場霸凌!」我在心裡吶喊著。 後來和那位同事變熟了,有天我們聊到印表機的事,我問他當時是不是很不喜歡我,他一頭霧水地說:「沒有啊,那天只是工作很忙,心裡都是工作的事。」 是的,他只是跟忙碌中忘了微笑的早餐店阿姨一樣,根本牽扯不到什麼喜歡不喜歡。但我的劇本已經演到他不喜歡我這個小白兔,我好可憐這樣。但現實世界是,人家根本忙到沒時間討厭你。 玻璃心這件事有多可怕,當它茁壯到一個程度後會把人變成怪獸。 會把自己受的傷放到極大,開始覺得別人怎麼這樣虧待自己。神聖化自己受的苦,彷彿只要把傷疤搬出來就可以立刻站到神壇上,閃耀著聖潔的光芒,把對方變得齷齪。 在我們每天的生活裡,不缺的就是這種充滿情緒勒索的訴求:「我對你這麼好,你為什麼不懂得珍惜?」「我因為在乎你,才會這麼在意」,其實背後的聲音就是我受傷了,你要給我呼呼。但是⋯⋯ 習慣要求別人或這個世界對你好,是很可怕的,因為他們沒有義務要對你好。 (推薦閱讀:隱秘自戀者:我內向、敏感、玻璃心,但又其實覺得自己很特別) 如果說我在職場打滾十年學到了什麼,大概就是心臟要強一點。 回頭去看,我發現自己的玻璃心和小劇場,放大了那些生活上的不順和人際摩擦與誤解,自己並沒有多慘、多委屈,只是比人家矯情。 當然還是有被針對的情況,但多數時候有問題的是自己做事的心態。 工作上沒進展、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就覺得懷才不遇;談戀愛失敗,就覺得對方很渣;打不進別人的圈子,就認為自己肯定被針對了。 但回想起來,其實是自己當時能力卡關,經歷累積得不夠;自己的外貌和能力矮了人家一節,被拒絕應當服氣;人與人交往,合則來不合則去,只是八字個性不合,他們上輩子不欠你什麼,和你沒有什麼糾葛,所以這輩子即便萍水相逢,也不痛不癢。 生活沒有「容易」兩個字,不會因為你有一顆軟弱或易碎的心就對你特別寬容。「不容易」是生活最公平的事。 在這個偶有惡意、荊棘滿途的世界,讓自己的心強一點、不在乎一些是正確的。 成人的世界大家都很忙,少拿你的情緒煩別人,也少煩自己。好好賺錢、充實精神生活,可以讓你的矯情有處發洩。現在的我依舊有顆玻璃心,但應該已經進化成強化玻璃了吧。 (你會喜歡:劉軒專文|給玻璃心的你:被拒絕時,不是否定你的人格) 慧川的課後相談室 Q:慧川!慧川!朋友老是找我抱怨生活各種事,好像很需要我的幫助,我只能安慰他卻也無能為力,該怎麼辦? A:如果你的身邊有些常常心情不好,需要安慰和陪伴的朋友,你得先判斷一下他是不是有憂鬱傾向,所以才會常常情緒低落。如果感覺真的不對勁,你應該幫他找間身心科診所,畢竟憂鬱是種疾病,就跟感冒一樣,是不需要感覺丟臉的病。 可是,還有一種人純粹只是喜歡抱怨,喜歡討拍,或許是你總可以給他需要的溫暖。 就像我的好友 L,明明自己每個月還貸款幾乎都要三餐不濟了,三不五時還要開導總是負面思考的朋友,我最常問他的一句話就是:「他們都不知道你今天只吃了一餐嗎?」 這種情況下,站在朋友的立場只要給他人道上的關懷就夠了,不需要非得陪他到世界末日、豁然開朗為止。 他有他的大雨滂沱,你有你的水深火熱;他有他的人生課題,你也有你的冤親債主。大人的世界,大家都很忙。 本文摘自郝慧川的《懂得藏起厭惡,也能掏出真心:30堂蹺不掉的社會課》。由圓神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懂得藏起厭惡,也能掏出真心:30堂蹺不掉的社會課》 October 27, 2020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5IO9yq

為什麼性別認同很重要?雌雄同體的我 ,此後不孤單 https://ift.tt/3kqTZdI 麥田出版 性別流動者,又或者兩者皆是的「雌雄同體」,看到這些人的故事,我們會漸漸明白性別真的不是二元之分,而是「多元共融」。 OUR STORY 我們的故事 伊莎貝爾:創造更多種體驗性別的可能與方式 我第一次開始質疑自己的性別,是我看見像露比‧蘿絲(Ruby Rose)那種稱自己為性別流動者的人。 起初,我認為自己也是那樣!我這輩子根本沒有真正思考過性別方面的事,由於我出生時被認定為女性,我在孩童時期只好接受自己是個男孩子氣的女生,然後就這樣「長大成人」。 不過,我意識到自己只有幾次明顯感受自己的女性特質(後來我才知道,大多數的女孩子經常會感受到自己的女性特質),因此開始思考在其他時候我的感受又是什麼。 我很快就決定自己並非性別流動者,因為我明白那是經常在兩種性別之間轉換,宛如一枚硬幣的兩面(雖然我相信這種比喻並不適用在每個人身上)! 然而,對我而言,我覺得自己的身體裡面有各種不同的面向與感受會同時發生,有時候非常強烈明顯,有時候又幾乎沒有感覺,而且總是以微妙的方式進行轉變。 我開始用柱狀圖來想像自己的性別。對我來說,這些色柱包括半女性、跨性別男性、性別酷兒、非二元化性別者,以及我感受的其他類別。如果某天半女性的色柱上升,其他的色柱下降,我就會覺得自己像女孩子及有點女性化。 有些日子我會覺得某些色柱很高,那天我就會把自己定位為非二元化性別者、性別酷兒,或者雌雄同體,取決於我當天覺得最適切的感受或性別組合。然而如果所有的色柱都下降,我沒有任何感覺,我就把自己當成無性別者。 我是多元性別波動者(意味著我經歷好幾種不同的性別波動),性別波動者對其他人來說可能只是某些日子裡覺得自己像男性,其他日子裡則沒有相同的氛圍。 但對我來說,性別波動在本質上表示我與某種性別的連結會增加、減少和改變。超過一個性別發生波動時,這樣的感覺就會彼此結合、互相影響,讓我創造更多種體驗性別的可能與方式。 雌雄同體(Androgynous): 同時擁有男性和女性特質、既沒有男性特質也沒有女性特質,以及/或者介於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之間。 「雌雄同體」一詞的演變很有意思。這個專有名詞的原始定義為同時擁有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但後來年輕人把「雌雄同體」這個詞彙用來指稱「既非男性也非女性」或「介於男性和女性之間」。 有些人覺得這樣的轉變讓人沮喪,因為這個詞彙的原始定義遭被抹滅了。 現在一提到雌雄同體,大多數人可能會有的想像是「一個穿緊身牛仔褲和小可愛上衣、看起來性別模糊的年輕人」,而非「頂著超短的頭髮,穿著洋裝的人」。 要掌控雌雄同體的字義轉變並不容易。在理想狀況下,我們要記住並認知這個詞彙的原始定義,同時接受這個詞彙新的適用者及涵義。我認為這是既不會抹去原有認同,也不必加以捍衛的最佳方式。 雌雄同體的概念可以應用在許多事物上:性別、時尚、興趣、性別認同、行為舉止、生理特徵、姓名等等。這個詞彙可以用在順性別者身上,也可以套用在非順性別者。 凱伊是一位很棒的 Youtuber,讓他來告訴你雌雄同體對他的意義⋯⋯,說不定你還會羨慕他的化妝技巧。 (延伸閱讀:雙性戀女生的告白:世上不只一男一女一夫一妻) OUR STORY 我們的故事 凱伊:身為雌雄同體的我 ,一點也不孤單 嘿,我是凱伊!我是一個很普通的十九歲男孩。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我很普通? 呃,首先,我在高中裡喜歡從事各項運動,還差點參加學校的摔角隊!我也喜歡玩電動玩具、和童軍一起去露營。身為一個青少年,我覺得化妝並戴上假髮拍攝有趣的影片,是很好玩的事! 噢,等等。我知道你在想什麼―― 大部分的男生不會戴假髮,可能甚至不懂「化妝」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我卻如此與眾不同呢?我確實覺得自己與大家格格不入,沒有人了解我。對男生來說,我太女性化了;對女生來說,我又太男孩子氣。 隨著時間過去,我開始懂得擁抱自己。我想化妝的時候就化妝,不想化妝時就一點妝都不化。可以隨當天的心情選擇展現自我的方式,感覺真的很棒。 (你會喜歡:性別小辭典|你聽過雙性戀與泛性戀嗎?) 後來,有一位朋友介紹我觀賞一段由男生教導男生化妝的影片,讓我深深著迷!我研究許多資料之後,發現了「雌雄同體」這個詞彙。 這個詞彙的定義與我的性別認同非常吻合!它讓我明白,我可以穿更具流動風格的服裝,也讓我了解,我可以同時展現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現在我已經不像從前那樣感到孤獨和被誤解,並且在網路上認識了許多優秀的朋友,他們都了解我的性別認同,其中有些人甚至和我一樣是雌雄同體! 所以,我錯了,我一點也不孤單!我只不過需要花一些時間來了解自己。 當我找到自己的性別認同,我就能找到可以分享的對象! 本文摘自艾胥莉.馬岱爾的《性別是彩虹色的嗎?39位多元性別者的認同歷程、112個LGBTQIA+關鍵字、探索性別光譜,認識性少數、性別多樣化,給青少年的最友善性別教育讀本》。由麥田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性別是彩虹色的嗎?39位多元性別者的認同歷程、112個LGBTQIA+關鍵字、探索性別光譜,認識性少數、性別多樣化,給青少年的最友善性別教育讀本》 October 26, 2020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qTZdI

教會你身邊的人如何愛你,是你的責任 https://ift.tt/2HwM7J8 時報文化 培養感情就像訓練肌肉、也像人的成長一樣,總是要遇到困難,並且解決困難,才會有所進步跟成長。兩個人一起變好,才能牽手走得遠。 我們身邊所有的人和我們的互動方式都是我們自己教會對方的。 如果你感到對方習慣指責你、控制你,那麼你要探索一下,你是如何創造出這樣的互動模式的,並學習從這種模式中徹底離開,創造全新的,你想要真正體驗的模式。 當我們和身邊的人出現摩擦時,周圍的親戚朋友往往勸你「忍一忍就過去了」,這幾乎已經成了很多人的關係指南,要麼壓抑隱忍,要麼到某個忍耐的極限,以一種破壞力極強的方式連本帶利地爆發出來。 如果你決定留在一段關係中,就要為這段關係負責任,學會如何與對方溝通,告訴對方你的需要和邊界是非常重要的。 圖片|Photo by Paloma A. on Unsplash 及時且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和邊界 要學會及時且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和邊界。簡單來說就是「我希望你做的」和「我不希望你做的」。 很多人會無意識地埋怨對方:我覺得你一點都不關心我,我希望你對我好一點⋯⋯ 但是這種表達會讓身邊的人感到委屈和困惑,因為大多數人都在盡己所能去給予家人和朋友關心和理解,所以當聽到身邊的人說出這種抱怨時,心裡難免會有個反彈的聲音「難道我不夠關心你嗎?我為你做了那麼多,你竟然還覺得我對你不好?」。 而根本原因就是對方並不知道你所謂的「關心」和「好」是怎樣的表達方式。每個人的原生家庭、成長背景都是完全不同的,每個人認知到的感受愛和表達愛的方式都有差別。 很多人抗拒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要,他們會有這樣一些邏輯: 如果你愛我你就應該懂我,如果你不懂我,就說明你不愛我。 如果你不懂我,我也不會跟你說我要什麼,因為如果是我找你要你再給我,那有什麼意義? 如果你知道了我想要什麼,就必須要按照我想要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果不是按照我想要的方式表達,那也表示你不愛我。 至於我到底想要哪種方式,第一我自己可能也不清楚,但是我清楚我不想要什麼;第二同上,如果我告訴你了,那是我向你要來的,你再給我就沒意義了。 這些話白紙黑字寫出來雖然讓人感覺很荒謬幼稚,但是很多人潛意識中就是這樣的邏輯。這就是孩子的邏輯,不講道理的邏輯。 如果你發現自己也是這樣,那麼你需要學會更清晰明確地表達你的需要。 「我希望你對我好一點」、「我希望你理解我」,這種表達方式太籠統了,對方無法清楚知道到底該如何做,而且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偏向為對方做一些事情,有的人透過語言來表達,還有些人偏好提供某種物質保障來表達愛,所以你沒有明確表達的時候,對方自然會用自己認知到的方式來表達。 而且表達一定要及時,盡可能在第一時間去表達,而不要用迴避、自我說服等方式來把期待壓制下去,除非你覺得自己可以徹底轉化和放下這個期待。 如果你都不為你自己的感受負責任,卻期待別人來為此負責,期待別人來讓你開心滿意,這是不可能的。 (同場加映:每個家裡,都會有一些無法被理解的家規:如何練習理解爸媽?) 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負責任是很重要的一種自愛能力 記得很多年前,有一次我們公司準備辦一場大活動。因為時間非常緊張,所以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很多事情。我也負責好幾個項目,其中一個就是為這次活動設計伴手禮的紙袋圖案。 我記得當時有很多事情,所以我只有一個下午的時間和設計師溝通,修改方案。經過高效率的溝通,終於在下班之前定稿並安排印刷,第二天就可以拿到成品了。 晚上我和先生吃完晚飯坐在沙發上閒聊,我還敲著電腦,進行一些其他的工作。說起活動的事情,我把電腦轉過去給他看今天定稿的手袋設計。 我問他「這是我們下午定稿的提袋方案,怎麼樣?」 然後我的先生二話不說,砰砰砰,敲著電腦螢幕,指出了三處問題,並給予了修改意見。 我越聽心情越低落,淡淡地「哦」了一聲,訕訕地把電腦拿了回來。繼續我手上的事情。但是很明顯,我感覺到我有些不舒服。接下來的十幾分鐘,我先生跟我說話,我都愛答不理,沒給他什麼好臉色。 很快我意識到,其實我自己對這個設計成果很滿意,而且現在已經定稿印刷了,再指出問題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剛才給他看設計稿,其實我的期待很簡單——只是「求讚賞」,希望他誇誇我在這麼有限的時間下能做出這樣品質還不錯的設計。 但我不想那麼直接地表達我這個期待,因為在另一個層面,我覺得這個期待一點也不大氣,甚至還有那麼點幼稚。所以我希望在我不說明的情況下,我的先生能猜到並給我我想要的反應。然而他卻完全給了我不想要的回應。 我對先生剛才的回應有些失望,我有些生他的氣,但卻悶在心裡不明說,並用低落的情緒來懲罰他。我意識到這是過去的習慣又回來了。 而我的先生其實已經發現我有些不對勁了,但卻不明就裡,想問又不知道從何問起。 於是我告訴他,剛才我有點不舒服,你注意到了嗎?他說,有,我注意到了。 我說,其實這個方案已經定稿印刷了。我不需要修改意見,而且現在提出修改意見已經沒有意義了。 我剛才給你看就是希望你能誇我一下,畢竟這個設計稿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來的,我蠻有成就感的。所以剛才你指出問題的時候,我有點失望,因為和我想要的結果不太一樣。 然後先生馬上說,「哦,這樣啊,我還以為你給我看就是想要問我建議呢。其實已經很不錯很完美了,真的真的。」 我笑著看著他有點急於賣乖的樣子,其實這一刻他的誇獎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對我來說,價值更大的是,我可以更深層快速地捕捉到自己內在的過程,並用成熟的方式表達出來。而經過這樣的溝通後,我們也變得更有默契和親密了。 (你會喜歡:「重點是讓我感覺你還愛我」,「希望感」是最重要的關係溝通) 你的期待在對方的能力範圍之內嗎? 當你能及時且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要時,你已經為你的關係的進步邁開了很大一步了。 那麼接下來還需要做兩個方面的評估: 對方有沒有足夠的能力或能量支持他滿足你的需求? 對方有沒有足夠的意願去做,也就是你們過去的關係基礎是否達到了這個前提? 我們先來談談第一個,就是對方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或能量,來滿足你的需求。 一個人能做到一件事,並不僅僅是擁有「意願」就足夠。比如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身體更健康身材更好,而且他們也知道只要做到「少吃多動」就好了,只有簡單的四個字,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講卻並不容易做到。 因為這裡面涉及很多主題,比如他需要突破內在的疲憊感、拖延、自我攻擊、挫敗感等等這些才能做到。 我有些學員在和老人家相處時遇到一些困境,老人家常常會責備,也有很旺盛的控制慾,而這個時候他們會有個期待,希望先生能去影響自己的父母,讓老人家可以改變想法和態度。 當然也有男女反過來的例子。他們會說,我已經很明確表達了,我只是希望他/她能跟自己父母談一談,請他們別這樣了。 可是他們卻忽略了這個期待根本就超出了對方的能力範圍。他/她自己可能都還沒有力量擺脫父母的控制,根本沒辦法改變自己的父母。 但很多人因為無法理解當下真實的境況和對方狀態,而非常執著自己的期待,並會用各種「應該」、「不應該」來合理化自己的期待,「這是他們家的人,他應該管」、「我做了這麼多,為什麼就是要不停挑我毛病」⋯⋯ (推薦閱讀:所有的婆媳問題,其實都是夫妻問題) 我記得女兒小時候,每當她畫出一幅滿意的作品拿給我看時,永遠都是把有畫面的那一面對著自己,把空白的背面對著我,然後興奮地舉起來說:「媽媽,你看,漂亮嗎?」 在她三歲之前我從來沒有糾正過她,因為我知道那沒有意義,所以我會看著那張紙的背面說,哇,好漂亮。心智沒有足夠成熟時,孩子沒有辦法理解「我看到的世界和你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這件事。 你應該見過那種無法理解「商店關門了」,而在晚上十點鐘為了要一樣家裡沒有準備的食物或玩具,哭到抽搐的孩子吧。 孩子可以這樣,但如果你已經是個成年人,卻還在要求你身邊的人給你一些他們根本沒有的東西,例如理解、信任、肯定⋯⋯那麼你首先要明白這是在這個層面上的「商店關門了」。 找別人要一樣他們根本給不出來的東西,只是徒增彼此的痛苦。 本文摘自周梵的《弄丟自己的你,過得有點辛苦吧》。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弄丟自己的你,過得有點辛苦吧》 October 26,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HwM7J8

拖延、討好、指責,挖掘出這些行為模式對應的價值與天賦 https://ift.tt/31GGdwa 時報文化 有時候,表現出「好人形象」,根本不是為了別人好,而是礙於道德規範,強迫自己的「應該」。 所有的「必須友善」、「必須勤奮」一旦變成一種「應該」,就會變成強迫和壓抑,即使是那些看上去很正確、很好的「應該」,只要一變成強迫,那麼原本好的就會變成壞的。 所以艾克哈特(EckhartTolle)在他的《一個新世界:喚醒內在的力量》裡說:「地獄之路是好的意圖鋪就的。」 任何時候,一旦強迫自己或他人只能做那些「好的」選擇,那麼這個「好習慣」、「好品格」就會變成一種牢籠,因為如果只能做一種選擇,那就意味著沒有選擇,沒有選擇就沒有自由,沒有自由就意味著所有的現有選擇都建立在自我壓抑、自我犧牲上。 它並不是發自內心的遵循自由意志的選擇,而是被迫履行某些社會規條或他人的期待,所以不得不做的一件事。這個「好」,原本的意義就消失了,變成了一種負擔和道德綁架。 對自己的愛,從自我接納開始 「分享」、「負責任」、「幫助別人」,所有這些品質只有在允許自己可以「不分享」、「不幫助他人」、「不負責任」的前提下才有其真正的意義。 道德規範終究只是愛和善的替代品,永遠不可能變成真正的愛和善。例如,社會規範要求人們「孝順父母」,要求兒女們常回家看看,但真正的愛是不需要任何要求或強迫的。 如果你有孩子,你應該記得抱著那個小寶寶時的情景,你看著他的眼睛,他也看著你的眼睛,你們凝望著對方,那一刻你能感覺到這個小生命對你的愛。然而他不會背《弟子規》也不知道任何道德規範,他只是單純地無條件地想要愛你,選擇愛你。 如果你需要借助某種約束或規範才能迫使對方愛你,那麼你要自己先反省一下,為什麼你會讓自己與他的關係走到如此境地。如果你是那個被約束的一方,也要去看看,你在恐懼什麼、抓取什麼,以至於允許對方有籌碼可以控制你。 最大的自由,才有最大的成長,同時才能使用出最大的力量。如果只是遵守道德規則,那不是成長,只是服從。 圖片|Photo by Daniel Hering on Unsplash 很多人擔心,如果我什麼都接納,如果我對孩子或身邊的人這麼做,他們會不會就放縱自己,從此墮落下去了。 這些人在問這個問題時都有一個假設,他們認為人性本惡,只要有機會就會作惡墮落。他們不了解的是,所有的生命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始動力—進化。進化的方向就是更好、更有力量、更有愛、更美。這是所有的生物共同的目標,不是以某個人的意願為轉移的。 在人類出現之前,這股力量已經創造出了無法計數的生命形式,創造出整個浩瀚的宇宙,從某個層面說,也是這股力量推動了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我們只是需要更去臣服於這股力量,不要用個人的視角去控制你所在意的人成長的節奏。 人類是地球上最為複雜和精緻的生物,這個部分的原始動力更為強烈。人們並不需要一個充滿擔憂和焦慮的父母或老闆、伴侶來告訴他:你應該變得更好。 在沒有懲罰和苛責的前提下,依然願意去做、願意付出,那時候的付出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因為那不是某種交換,而是源於自己本心的選擇,這時一切都變得更為輕鬆,而且更容易實現。那是一種更為自然的能量流動、順勢的狀態。 就像我自己的經歷。當我真正可以接納自己的休息狀態時,我就可以允許自己心無掛礙地休息,而沒有那種一邊休息一邊還惶恐不安的感覺,休息後也會有更多的熱情和創造力。 而且所有成就很高的人,無論是優秀的企業家,還是名校的高才生,如果你去觀察他們,會發現他們都是非常重視休息的人。而且他們的工作勤奮和高效率,絕不是自我強迫出來的,而是根本停不下來! (延伸閱讀:讓心來一場真正的休息:「僻靜」的練習步驟與技巧) 還記得我之前提到過的嗎?生命原始的目標就是進化,還有創造,當所有壓抑和強迫的人為糾結的力量都消除之後,源頭那股想要創造的動力就沒有阻礙地自然顯現了。 哪怕是幫助他人也是如此,當你真正有幫助他人的力量時,你必須先接納可以拒絕幫助他人的自己,否則即使你真心地幫助他人,你也無法享受到這其中的快樂。因為那只是你基於要證明自己的「好人」形象而無法停止的自我強迫而已。 如果這不是你的第一本自我成長的書,或者你曾經去上過一些課程,你會看到很多自己過去沒有覺察到的問題模式。然而,這本書的出現就是要提醒你,不要因為這樣就進入自我攻擊的模式,要學習帶著自我肯定的心態去自我反省。 而更重要的是,所有的改變都是需要力量的,愛是提升力量最好的途徑,尤其是對自己的愛。這份愛便是從自我接納開始,甚至當你感覺到自己有不接納時,消除這份不接納的最好方式就是,先接納自己的不接納。 當你不害怕失去時你才能真正得到 能夠真正接納的人,內心必定是強大和自由的。生命中有很多這種悖論,當你不害怕失去時你才能真正得到;當你不害怕失敗時,你才可以真正成功;當你可以接納自己的陰影,你才可以真正轉變它。 去觀察你過去的信念系統中自我苛責的部分,不再懊惱自己過去所犯的錯誤,不再執著地認為那樣的自己是壞的、不好的,而是重新去審視定義它們。而且在我們的陰影裡是有各種各樣的資源的,學會看到並尊重利用這份資源,也是很重要的一種自愛的能力。 因為想要未來變得更好而否認現在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永遠要記住,現在的你就是最好的,下個階段的你將會更好。 不同陰影的價值和天賦: 拖延模式的隱藏天賦 是和潛意識的某種敏銳的連接,拖延通常表達內心的抗拒,代表有些內心深處的渴望一直被壓抑,沒有真正被看到、被尊重以及被滿足。 討好模式的隱藏天賦 連接力很強,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非常敏感。 指責模式的隱藏天賦 有力量,邊界感很強。善於修正和看到進步的方向。 自卑模式的隱藏天賦 內在有巨大的潛力沒有被開啟,提醒你自己需要更多的自我接納。善於看到他人優勢的天賦。 軟弱模式的隱藏天賦 足夠柔軟和靈活,善良,想保護別人。 倔強模式的隱藏天賦 足夠獨立,有力量,而且敢於對結果負責。對認定的東西深信不疑。 還有很多其他的,等著你自己去尋找價值和答案。 本文摘自周梵的《弄丟自己的你,過得有點辛苦吧》。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弄丟自己的你,過得有點辛苦吧》 October 26,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GGdwa

煩惱相談室:我想陪伴他戒除酒癮,該怎麼辦才好? https://ift.tt/2HzrsVb 時報文化 人際關係中,最難的就是說再見,但適時地放手才能給彼此改變的機會⋯⋯ Q:我男友個性十分細心體貼,卻因為過度酗酒而兩度住院。出院後,仍背著我偷喝酒。周圍的人都勸我趕緊離開他,但是我無論如何就是不肯死心。我想要照顧他,陪伴他戒除酒癮,重新站起來。我該怎麼辦才好? 人們都說愛情是盲目的,掉入愛河後就看不清現實,為愛死心塌地,管他明天會如何。 周圍的人都不看好你們,苦口婆心勸你快點和他分手,即便你也心裡有數,知道彼此根本不合適,然而一旦動了真情,想要狠心分手可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明知道自己不該再喝了,但卻抗拒不了酒精的誘惑,總是不由自主地尋求酒精的慰藉。你無法割捨男友的心情,和男友無法戒酒的心情,處境還真是十分相似呢! 圖片|Photo by Charlie Foster on Unsplash 你不能改變別人,只能改變自己 男性與女性就像互相吸引的磁鐵,相似的人會彼此牢牢吸引。相反地,個性南轅北轍的兩人,也會萌生互補的能量,有如凹與凸的嵌合,想分也分不了。 「自己的內在」宛如雙面鏡相對照,層層投射對方的影像,這便是人際關係的基礎。 另一方面,人際關係的鐵則是「你無法改變別人」。 伴侶因為酒癮把身體喝垮,任憑周圍的人如何努力勸說和陪伴,對方就是無法徹底把「我想戒酒,我一定要戒酒」的決心落實到行動上,那麼一切都不會有任何改變。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該意識一件事,那就是「我能為自己改變些什麼?」。 也就是說,當我們提升自己的行動力和想法、調整生活態度、充實自身內涵,對方說不定會順應你的自我提升,自動做出改變。 倘若你一直在精進,但是男友卻仍舊繼續委靡擺爛,別灰心,說不定會有個能夠與不斷進步的你相匹配的新伴侶人選出現也不一定。 (同場加映:戀愛怕受傷害而過度討好?從肯認自己開始) 學會放手,才會得到更多 那麼,這位想要照顧男友、協助他重新站起來的格友,該怎麼做才好呢? 建議你可以「在心中默默放開對方的手」。 「明知早該分手,但就是狠不下心」的時候,其實兩人正處在彼此緊握雙手、相互依賴的狀態。但是,如果不進一步採取任何行動,你便沒有展望光明的可能。 所以,哪怕只是在心底默默想像都好,請把你緊握對方的手先放開。放開手的同時,想像「自己不依靠任何人,昂然獨立的姿態」。也就是說,想要改變現狀,你必須先製造正面信念。 首先在腦海中想像「我們放開彼此,各自獨立的狀態」。當你在心底悄悄放開對方的手,習慣了活在想像世界中「獨立的自己」,你的潛意識也會緩緩地自動改寫,讓你逐漸成為真正堅強、有主見的人。 最後,你可能會自然而然走到斬斷情緣這一步,也或許會讓對方見到你的改變,學會自己站起來。 人們都是走在「自己信以為真」的人生道路上。如果說,人生不過是「自以為是的集大成」,其實一點都不誇張。 認為自己被某個人喜愛,或是被某個人討厭,自認生性消極,或是自詡思想獨特等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說了算。 人們按照自己的眼見為憑,建構自我的人生雛型,而潛意識就在其中不斷運作,隨時進行調整。 懂得巧妙利用自己的「信以為真」和「自我形成的運作原理」,我們就可以突破僵持的現狀。 善用自己「信以為真」的錯覺,就能創造對自己有利的未來。 本文摘自楠戶太臣的《人生煩惱相談室:不要讓煩惱解決煩惱!停止擔憂、走出困境、豁然開朗的28個暖心建議》。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人生煩惱相談室:不要讓煩惱解決煩惱!停止擔憂、走出困境、豁然開朗的28個暖心建議》 October 26,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HzrsVb

三性人、極大性別者、多元性別者,你覺得自己是? https://ift.tt/3e171wi 麥田出版 性別不是二元的,它是在光譜上一個移動的點點,甚至對少數的人而言,這個點還會移動!隨著時間或情境,人可以感覺自己想當什麼性別。 OUR STORY 我們的故事 艾克賽:我出生時是女孩,現在我是男孩 你好,我的名字是艾克賽,我是雙性人。這表示我有時候是男性,有時候是女性,有時候我既是男性又是女性。 我有百分之八十五是男性,百分之十是女性,其餘百分之五是雙性。我主要以男性身分展現自我,因為這樣會讓我感覺比較舒服。 為了更理解及更適應自己的性別,我一直在接受跨性別治療師的診治。 醫生幫助我釐清應該如何繼續進行,我們討論過我是否要開始施打男性荷爾蒙、進行乳房移除手術,她也幫助我明瞭我內心的各種恐懼。 如今我已經接受這個事實——是的,我出生時是女孩,但是就大部分而言,我是一個男孩。 我已經決定,對我來說最好的選擇,是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開始接受荷爾蒙治療,並且到最後進行乳房移除手術。我很高興別人終於可以看見我每天在腦子裡見到的那個男孩。 是的,我的女性面向仍會存在,然而從長遠的角度看來,我覺得這麼做會讓我最開心。我希望跨性別社區裡的每一個人都能擁有快樂和愛,而且對自己的性別感到自在。 三性人(Trigender):具有/經歷三種性別之人。 這三種性別可以是二元化的性別或非二元化的性別。 一個人可以同時體驗三種性別,或是三種性別互相交替。 一個人不必平均地體驗三種性別和/或以相同方式體驗三種性別。 多元性別者(Multigender/Polygender):具有/經歷多種性別之人。 一個人可以因為具有/體驗未知或波動的性別種類而選擇這種性別認同。 泛性別者/全性別者(Pangender/omnigender): 許多泛性別者/全性別者認為我們現今的性別知識是有限的,他們深信尚有我們未理解的性別,而且可能存在有無限多種性別。 泛性別者/全性別者經歷許多種性別,有時候甚至是所有的性別。這些多性別的體驗可能同時發生,也可能一次只體驗一種。 (你會喜歡:無性別閣員又怎樣?唐鳳:我其實沒有變性,一直都是我自己的樣子啊!) 關於這些專有名詞,需要注意以下的重要事項: 有些人認為這些標籤可能存在著潛在問題,許多人對於能夠體驗或擁有所有的性別抱持懷疑的態度。 此外,有些性別在本質上與特定文化及社會具有連結,倘若你不是那個文化或社會的一員,宣稱自己屬於那種性別認同即是文化剽竊。 因為有這些潛在的問題,以下的性別標籤於是被創造出來⋯⋯ 極大性別者(Maxigender): 極大性別者經歷多種他們可擁有的性別,有時甚至是他們可擁有的所有性別。 這個專有名詞與前述標籤不同,因為它主動表示某些性別與特定文化及社會有關。極大性別者的性別僅包含自己可擁有的性別(意即沒有不當引用的問題)。 例如:對於不是印度人或美國原住民的人來說,聲稱自己是海吉拉(Hijira)或雙靈(Two Spirit)69 就是文化剽竊,因為這些性別認同有明確的文化連結。極大性別者認知這一點,因此不會將這些性別涵蓋在不屬於這些文化的人身上。 半-(Demi-):對於提及之性別具有/體驗部分連結之人。例如:半男性(demiguy)、半男孩(demiboy)、半女孩(demigirl)、半非二元化性別(deminon-binary)、半流動性別(demifluid)、半無性別(demiagender)。 舉例來說,我個人就認同這個專有名詞。請容我詳細說明。 我覺得自己⋯⋯有點像女生,但是也⋯⋯有點不像。 這種想法出現在我腦中的時候,是在一場派對上。那是一場大學派對,受邀者有男有女。我的朋友們將那場派對的主題設定為豪華、復古的賭場風格。 在大家抵達之前,許多來參加派對的女孩子聚集在我們家的地下室,一起梳妝打扮。 現場有很多化妝品和捲髮器,短短幾個小時後,每個女生都成功變身為性感女郎或迷人舞孃。因此,當我穿著西裝背心、長褲並戴著領帶上樓時,引起一陣小小的驚呼。 「妳戴領帶?」 「妳不能穿這樣啦!」 然後,有一句話在我心中引發了強烈又混亂的情緒。 「她當然可以啊。她是艾胥莉,她又不是真正的女生。」 雖然我知道我朋友只是想讓氣氛變得輕鬆,並且力挺我選擇自己喜歡的服飾,但我立刻打開了心裡的防禦機制。我的思緒浮現出一段冗長的內心獨白,內容大概如下: 「我絕對是女生!或許我不像社會所期望的模樣,然而我以女生身分經歷的成長過程,塑造出我現在的模樣。身為女生讓我強大、體貼、富有同情心。如果剝奪了我的女性身分,我會覺得自己不再完整。我就是真正的女生!」 當我內心的思緒無聲的誇誇其談之前,另外一位朋友也跟著開口了:「才怪,艾胥莉當然是女生。凱特妳不要亂說啦。」 令人驚訝的是,我對這句話的反應竟然是:「不,我不是女生。」 以上是我對於自己性別認同所經歷過最困惑也最優柔寡斷的內心抗辯和解釋。一方面,我很肯定自己像個女人,但是另一方面,我又肯定自己不像女人。為什麼會這樣呢? 經過幾天的反思,我決定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因為我是女性,但在性別認同上也有一些非常無性別和性別流動的元素。 很顯然的,當我被別人貼標籤時,我認為這些面向都能獲得認可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為什麼只聽見「女性」這個詞彙時,會讓我覺得不大對勁。這也是讓我與「半女性」這個詞彙產生連結的原因。 (同場加映:無性戀者的日常:我們有一顆柏拉圖式的愛人之心) 圖片|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非男非女(Aporagender): 這是一種特定的性別認同,也是一個概括性用語,意指非二元化的性別,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亦非兩性之間的任何其他性別,但是仍具有強烈且特定的性別感受。 特異獨行者(Maverique): 擁有自主性別、完全獨立於男女二元化性別以外之人。倘若性別是顏色,那麼特異獨行的性別就是黃色,不是來自於其他色彩的原色。 非男非女與特異獨行者是在幾乎相同的時間由不同人創造出來的,雖然確實有一些相似之處,但兩者各有其獨特的認同。 它們除了有自己獨特的社群之外,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一種可以當成指稱多種性別的概括性用語(非男非女),另一種則是專指獨特的性別(特異獨行者)。 雖然有這些區別,有時候還是可以依照個人偏好選用其中一個詞彙而不選另一個來描述自己的性別認同。有些人甚至同時認同非男非女和特異獨行,就好比有些人同時認同雙性戀和泛性戀。 本文摘自艾胥莉.馬岱爾的《性別是彩虹色的嗎?39位多元性別者的認同歷程、112個LGBTQIA+關鍵字、探索性別光譜,認識性少數、性別多樣化,給青少年的最友善性別教育讀本》。由麥田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性別是彩虹色的嗎?39位多元性別者的認同歷程、112個LGBTQIA+關鍵字、探索性別光譜,認識性少數、性別多樣化,給青少年的最友善性別教育讀本》 October 26, 2020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e171wi

孩子叛逆,其實是痛苦求救的訊號 https://ift.tt/3ktKAlP 時報文化 越親近的人,越難說出心裡話,很多親子關係往往就在這樣的狀態下,漸行漸遠⋯⋯ Q:女兒最近的言行荒腔走板,嚴重失控,讓我很煩心。她動不動就會對同學脫口「你去死」,還會惡狠狠瞪同學。如果我糾正她,她就一臉厭惡。好意提醒她說:「同學如果這樣對妳,妳也會不開心吧!」她卻蠻不在乎反駁說「我無所謂」。我該如何讓她自我收斂呢? 我們會在什麼樣的心情和心理狀態下,對人惡言惡語呢? 當我們開心快樂、滿懷喜悅的時候,是絕對不會對人展開毒舌攻擊的;多半是在憤怒、悲傷、害怕這類負面情緒湧現的時候,我們的言語才會變得偏激。 此時,我們深埋在心底,沒能說出口的話,應該是「再多關心我一點!」「為什麼不能理解我的感受!」。 愛抱怨的人、喜歡對下屬大小聲的上司、老是斥責孩子的父母,心中最深切的期待是「希望有人可以理解我的感受」,可以說,他們是利用憤怒和不滿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只是結果常常適得其反。 請回想你對人大發雷霆、歇斯底里的背後,是否其實是在吶喊:「為何你都聽不懂我的話?」正因為太渴求對方的理解,所以才情緒狂飆,憤怒失控。 無法將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對方,一再受到漠視,不被理解的怨懟則會油然而生,任誰都會在內心高高築起銅牆鐵壁,拒絕與外界溝通,也不願再受到任何傷害。 只是即便如此,我們的心底依然糾結,也不知該如何瓦解這道心牆,所以想要找人為自己打開僵局,於是用偏激的言行試圖引起他人注意,藉此向人求助。 圖片|Photo by Georgy Rudakov on Unsplash 傾聽孩子的吶喊與求救 「沒有人比我更痛苦了!」 「我人生中沒有一件事順心如意!」 「總是要我忍耐,我如今已經忍無可忍了......」 那些認為自己受盡委屈,而變得充滿攻擊性的人,要瓦解他們的心牆唯有深入了解其需求,才能真正解決他們荒腔走板的行徑,而我從那些充滿攻擊言論的人口中聽到的是,他們在背後透露出「幫幫我」的迫切心聲。 我身為家中三個孩子的老么(上有兄姊),父母儘管不是存心故意,但仍會有意無意地拿我和兄姊比較,讓我在成長過程中飽嘗自己的理想遭到否定的沮喪難過,所以我很能夠同理那些利用粗暴言行「討拍」的孩子。 如今想來,父母並沒有學習如何當父母的使用說明書,他們為了稱職扮演自己的角色,也是拚了命的摸索、跌跌撞撞地走過來。可是孩子怎會懂得大人的軟弱無助,總以為父母就是不可挑戰且完美的存在。 孩子被父母忽視、否定的成長經驗,迫使他渴求大人關心、理解和注目的心理需求愈來愈強烈,最後甚至不惜用叛逆的言行舉止吸引父母關注。 讓孩子知道「我無條件愛你」 當孩子的言行失序,父母能做的就是真摯地面對孩子。 比方說,肯定孩子、理解孩子、信任孩子、擁抱孩子,先讓孩子知道你愛他,然後再來糾正他的言行也不遲。耐著性子聽孩子與你分享今天發生的事、開心的事、討厭的事、和同學相處的事、有興趣的事。 總之,對於只懂得用粗聲粗氣討人關愛的女兒,你要用心去理解她。 孩子都會本能地想要討父母誇讚,希望得到肯定和理解。父母若願意理解孩子這樣的心情,他們的心牆也會逐漸鬆動。 對孩子說好話,化解怒氣和對立 為了改變孩子的言語和態度,父母平時說話就該講究自己的遣詞用字,盡量「口出蓮花」。什麼是「口出蓮花」呢? 就是開口說「能引發共鳴、餘韻不絕」的好話。 「你的努力爸媽都知道」、「爸媽好喜歡你」、「你真是爸媽的心肝寶貝」 等這些話聽在耳裡,暖在心底。用美麗的話語灌溉孩子,父母的愛也會日漸暖進孩子的心底。這樣做,無論大人小孩都會願意用更坦誠的態度,互相表露自己的真感情。 此外,父母的潛意識會透過態度、神情、行為等,向孩子發送訊息。 就以開關門來說好了,習慣粗暴甩門的父母,是在潛意識中對孩子傳達「任意粗暴對待人、物和自己都無所謂」的訊息。 身為父母的人,如果抱持著「父母應該和孩子一同學習成長」的認知,就會懂得不時反躬自省,而這也是孩子的道德教育起點。 總之,想要陶冶孩子的心性,得從父母的自覺做起。無條件的關愛,能拉近漸行漸遠的親子關係。 (延伸閱讀:面對懶躺在家沒有人生方向的孩子,該怎麼引導?) 本文摘自楠戶太臣的《人生煩惱相談室:不要讓煩惱解決煩惱!停止擔憂、走出困境、豁然開朗的28個暖心建議》。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人生煩惱相談室:不要讓煩惱解決煩惱!停止擔憂、走出困境、豁然開朗的28個暖心建議》 October 26, 2020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tKAlP

無性戀者的日常:我們有一顆柏拉圖式的愛人之心 https://ift.tt/2Hqwy6d 麥田出版 你是否會好奇:「無性別」和「無性戀者」的日常長什麼樣子?其實他們跟任何所有人一樣,善良且溫暖。 你現在來到這本書談論無性別和無情感傾向的段落了,本段落將介紹很少或沒有性吸引力和/或情欲的人。 我在前面說過,「光譜」是我在這本書裡最喜歡的主題,但現在我有點左右為難,因為無性別和無情感主題對我來說也很特別。 我有許多屬於這個社群的親密好友,他們的多樣性以及深刻的理解力,讓我覺得迷人又美麗。 無性戀者(Asexual):用來指稱沒有或鮮少感受到性吸引力之人的概括性用語和/或獨立認同詞彙。 無性戀(Ace):這個專有名詞可以有兩種用法: 指稱無性光譜上任何一種身分認同的概括性用語。 無性戀者的簡寫。 艾蜜莉亞是我最欣賞的 LGBTQIA + Youtuber 之一,以下是她分享身為無性戀者的體驗。 圖片|Photo by Jakob Owens on Unsplash OUR STORY 我們的故事 艾蜜莉亞:身為無性戀 ,可能無法擁有像同儕一樣的生活 明白自己是無性戀者的感覺,有點像是發現「關於長大的一切全是謊言」。或者,就我個人的情況,我明瞭了自己的成年生活不可能像影集《六人行》的劇情。 在我體認自己是無性戀者之前,我總以為每個人到最後都可以像情境喜劇裡的角色一樣擁有性生活:先從認識某個人開始,接著是一連串浪漫的經歷,我會躺在某個男人或女人的懷中,不僅僅期待著性愛,而且是充滿渴望。 無性戀者的身分讓這個夢想變得複雜。 身為無性戀者,意味著在性教育裡學到的欲望和衝動永遠不會出現,不會感受到性吸引力,所以從一開始就被隔離在性愛文化之外。 無性戀者與性的關係是複雜的,你可能永遠不會像同儕一樣擁有性生活,這或許令人很難接受――對我來說就是如此。 性別力百科 無性戀 Asexuality 無性戀是一種性傾向,指稱不從任何人身上感受到性吸引的一群人。 然而,話雖如此,身為無性戀者是非常棒的正面體驗。 這個社群裡充滿富有創造力的人,而且透過學習無性戀的相關資訊,我學到更多關於人類性傾向的知識。 能夠擁有一個形容自己性傾向的詞彙,讓我覺得更加自信與自在,並且更願意探索我性別認同的其他部分,例如性別氣質與情感取向。 對某些人來說,這句話聽起來可能很奇怪,但我很喜歡無性戀者的身分,我一點也不想改變。 無情感傾向者(Aromantic):用來指稱沒有或鮮少感受到情感吸引力之人的概括性用語和/或是獨立認同詞彙。 無情感(Aro):這個專有名詞可以有兩種用法: 指稱無情感光譜上任何一種身分認同的概括性用語。 無情感傾向者的簡寫。 繼續閱讀之前,請記住:性傾向和情感傾向是可以分開的。我想重申這一點,以確保大家明白無性戀者不一定是無情感傾向者,反之亦然。 雖然對某些人來說,性傾向和情感傾向可能彼此相連,但對其他人來說,它們也可以完全各自獨立。 我還要釐清一件事:「沒有性吸引力和/或情感吸引力」,與「沒有愛」不同。 為了說明這一點,以下是約拿分享他的無情感傾向。 (同場加映:無性戀者告白:像我這樣的人,是性別教育存在的理由) 約拿:我仍有一顆充滿其他形式之愛的心 根據我的經驗,只要談到「無情感傾向者」這個詞彙,大多數的人最初會想像成一個無情的人,無法表達愛的感受或無法處於任何形式的關係。 由於各種關於無情感傾向者的負面刻板印象和錯誤信息,我們很難讓別人真正明白無情感傾向者到底是什麼意思。對我來說,身為「無情感傾向者」意味著——我不會感受到情感吸引力。 然而這並不會限制我體驗其他形式的吸引力,例如審美吸引力和柏拉圖式吸引力。 儘管我無法感受到情感方面的愛,我仍有一顆充滿其他形式之愛的心,例如對家人的愛以及柏拉圖式的愛。 許多年來,我一直深信自己不可能是無情感傾向者,因為我知道自己想要有人陪伴,而我認為有人相伴的唯一方式就是透過情感關係。我對情感吸引力的理解,混入了柏拉圖式吸引力及審美吸引力,以致我很難釐清思緒。 直到我看見一篇名為〈你可能是無情感傾向者,假如⋯⋯〉的部落格文章,腦子裡的一切才終於撥雲見日。 我以前對於無情感傾向者的各種負面刻板印象和錯誤想法最後都消失了,我也得以從全新的層面理解它。 在我獲得無情感傾向的精確資訊之後,我已經可以認同並接受自己身為無情感傾向者,而且我不得不說: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解放。 本文摘自艾胥莉.馬岱爾的《性別是彩虹色的嗎?39位多元性別者的認同歷程、112個LGBTQIA+關鍵字、探索性別光譜,認識性少數、性別多樣化,給青少年的最友善性別教育讀本》。由麥田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性別是彩虹色的嗎?39位多元性別者的認同歷程、112個LGBTQIA+關鍵字、探索性別光譜,認識性少數、性別多樣化,給青少年的最友善性別教育讀本》 October 26, 2020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Hqwy6d

2020年10月25日 星期日

玩具買藍色還粉紅色?別再因性別,對孩子做出無意義的限制 https://ift.tt/37Ij403 麥田出版 跨性別者的真情告白:不是用顏色或身體來定義我的性別,我的性別也不是那麼重要,我就是我,這就夠了。 OUR STORY 我們的故事 羅文:別再因為性別而對孩子做出無意義的限制 只要一宣告寶寶的性別,大家就會突然變成算命大師。 「是男孩?!不久之後,他就會踢著球到處跑來跑去!他會像他爸爸一樣瀟灑風流!」 「是女孩?!我敢說媽媽肯定很開心。她一定會長得非常可愛!等到她開始帶男朋友回家時,爸爸就要開始操心了!」 圖片|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上述這些傳統的陳述,在懷孕期間公開寶寶性別時,似乎是簡單的慶祝方式,而且逗趣可愛。但是,歷史學家喬・包萊蒂(Jo B. Paoletti)認為還會有其他影響。在寶寶出生前就先得知性別,會讓你提早開始購買具有性別選擇的商品。 在滿懷喜悅進入產房之前,你和你的親朋好友可能已經替寶寶買好了衣服、玩具、嬰兒車和嬰兒房的各種裝飾品。根據包萊蒂的看法,這種自一九八○年代開始就可預測嬰兒性別的技術,讓行銷人員和製造廠商抓緊機會,將區分性別的商品販售給驕傲的準父母。 選擇粉紅色或藍色的獨角獸、洋娃娃或玩具卡車、要當護士或醫生、扮成公主或打擊怪獸,這些從寶寶出生第一刻就必須面對的事物,創造了一個性別二元化的框架,自此伴隨他們一生。 從表面看來,這些東西既自然又無害,不過最近有一則令人驚訝的報導指出:粉紅色並非原本就是女性化的顏色。事實上,在不到一百年之前,粉紅色是高度男性化的色彩。 然而那些區隔性別的商品―― 給男孩的科學類玩具、給女孩的化妝包玩具,甚至有文具品牌推出女性專用筆,以及將女性產品賣得比男性商品昂貴的「粉紅稅」―― 都限制了人們對於性別的體驗和理解。 每當有人提到以性別中立的方式教養孩子,或者討論二元化性別的專制武斷,就會遭到其他人批評為「硬把自己的看法塞給孩子」。 然而大家沒有發現,「規範」本身也是一種意見。而且,解構二元化性別,至少是一種自由的選擇,可以讓孩子不需被強迫接受毫無意義的限制。 我們不應該讓社會迫使我們以特定方式表達自我。我們可以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發出自己喜歡的聲音、噴上自己喜歡的香水味。 人們決定以某種方式表達自我,背後可能有複雜和多樣化的原因:安全感、服裝規範、父母壓力、希望被人重視、財力、擁有的管道、文化、宗教以及其他多種因素,都會影響一個人表達自我的方式。 接下來,萊利會分享哪些因素會影響她如何表達性別氣質。 (你會喜歡:無性別閣員又怎樣?唐鳳:我其實沒有變性,一直都是我自己的樣子啊!) 萊利:表現出自己真心想要的模樣 坦白說,我表達性別的方式變化極大,取決於我和誰在一起。身為一個出生時為男性之人,我有比較多男性特徵,因此,表現出女性化對我來說是相當危險的。 別人走過你身邊時露出嫌惡的表情或竊竊私語,都只是小事,但有很多人會毆打甚至殺害跨性別女性,尤其是外表明顯的跨性別女性。我很清楚這一點,因此在性別氣質上,我一直表現得比內心希望的更陽剛且中規中矩,主要原因就是為了保護自己。 然而,當我有機會表現出自己真心想要的模樣時,我傾向選擇與女性相關的裝扮:眼線、大挖背式的女性背心、單側露肩的寬鬆運動衫、瑜伽褲、熱褲、女靴等等。 穿上這些服飾讓我感覺非常舒坦,因為這時候我才覺得人們會以我看待自己的方式來看待我。然而,我不認為這些服飾對於我的性別認同是必要的,因為無論我身上穿什麼衣服,我就是我。 我和其他跨性別女性最大的不同點,是我從來沒有想要更改名字、服用女性荷爾蒙或者動變性手術(部分的原因,也許是因為我喜歡「非二元化性別」的標籤,而非跨性別女性)。 當然,跨性別者有那些想法也沒有什麼不對――只不過我沒有那種想法,我以前也從不認為自己會選擇那些方式。 不過,現在我已經決定去接受變性手術了,時間就安排在不久之後。 對我來說,這麼做可以讓別人看見真正的我,我也可以安全的以我想要的方式展現自我。 性別力百科 跨性別 Transgender 跨性別(Transgender)一詞,由維吉妮亞・普林斯於 1970 年提出,為與變性(Transsexual)作對照與區隔。跨性別,指稱將自己的性別角色之部分或全部進行反轉的個人、行為、團體。 本文摘自艾胥莉.馬岱爾的《性別是彩虹色的嗎?39位多元性別者的認同歷程、112個LGBTQIA+關鍵字、探索性別光譜,認識性少數、性別多樣化,給青少年的最友善性別教育讀本》。由麥田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性別是彩虹色的嗎?39位多元性別者的認同歷程、112個LGBTQIA+關鍵字、探索性別光譜,認識性少數、性別多樣化,給青少年的最友善性別教育讀本》 October 26, 2020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7Ij403

電商人妻|正確培養感情與信任,預算減少效果增加 https://ift.tt/3mpfa0y 悅知文化 不論是媒體公司還是個人經營的 KOL,最重要的不是花俏華麗的行銷手法,而是呈現給受眾的豐富內容、良好的情感互動交流,這才是長久經營之道。 找到正確的目標族群和了解他們的行為之後,就要開始正式經營品牌和粉絲之間的「感情」。 所謂的社群平台,最重要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來往,陌生人之間認識需要經過時間觀察和交流,才會逐漸建立起信任感,在社群上品牌或自媒體面對受眾之間亦然。 在電商銷售的時候,可以用商品頁面 Landing Page 的內容設計使消費者信服並購買,單次的說服過程也許能在短時間衝高這期間的銷售額,但就長期品牌經營來說,情感的設定和互動交流,才是品牌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之一。 圖片|Photo by Austin Distel on Unsplash 正確幫粉絲分類貼標 在初期建立品牌的時候,其實是幫品牌與鐵粉培養關係很重要的關鍵期,目前的電商品牌、零售業者都在強調「顧客關係管理」,社群上的顧客關係管理,決定了消費者是否能持續回訪,或產生自主口碑的效應。 品牌創立初期,做粉絲分類相對容易,若是經營一段時間才回過頭來處理這部分,可能就需要花比較多力氣來分類過去互動過的受眾。 電商品牌也許可以透過會員制度來建立顧客關係管理的模式,但若是沒有會員制度、也無法收集粉絲資訊的部分自媒體經營者或品牌,該如何管理自己和受眾之間的關係與聯繫呢? Facebook內建標籤系統 在 Facebook 粉絲專頁的收件匣區,有來自消費者或粉絲的私訊內容,從這裡可以替每個互動過的對象,打上自訂的客製化標籤(僅品牌擁有者看得到標籤分類)。 透過建立不同的標籤,可以將互動過的對象加以分類,例如,有購買過的消費者、鐵粉、問題待解決的粉絲、已解決提問的對象,或按照個人特徵和職業,加強印象。 點入這些自訂的標籤後,會把所有過去相似的受眾分類為一組,這些對象都有共同的特徵,在有類似題材或相關產品的時候,就可以透過訊息推送給對方。目前也有很多品牌使用 Chatbot 去做粉絲分類的串接運用,對分類族群再行銷或有效降低行銷預算,都有相當程度的效益。 除了降低行銷可能投放到無用對象的情形,幫受眾做不同的分類,也是培養感情和提高品牌形象的方法之一。 若每天都會收到非常多的訊息,已經記不得哪個受眾誰是誰,經過標籤的設定和過去的聊天記錄,也可快速銜接和喚醒與此人的互動記憶,更能讓品牌團隊面對粉絲的時候不要有聊天的落差感。 自媒體訂閱電子報 線上很多的自媒體經營者,如職涯發展、專業領域培養、知識或時事型創作者,通常不會針對每一個受眾做消費記錄或會員系統(多數時候沒有銷售的過程)。 但可以分配部分的內容,來建立訂閱制的電子報模式。例如,輸入 Email 可觀看深度產業分析報告、懶人包、冷知識大全等,收集 Email 列表作為管理受眾的方法。 通訊軟體的官方帳號 品牌配上通訊軟體的官方帳號推送優惠或促銷內容,是這幾年加強行銷的模式之一。從 Line@ 到突然興起的 Telegram,不同的通訊軟體 App 運用,都是分眾行銷和重新分配行銷預算的方法。 透過讓受眾加入通訊軟體的頻道,不僅可以多一個內容發布曝光的管道,也能針對粉絲需求做不同的頻道分類管理、查看數據等。 其中 Telegram* 的台灣用戶比例雖然不及 LINE 多,不過,建立頻道提供訂閱是免費的功能,且內建頻道訂閱成長資料、粉絲地區比例、基本互動資料等,還可查閱近期推送的訊息內容觀看比例,對預算有限的品牌來說非常值得使用。 (同場加映:電商人妻|如何快速培養鐵粉?主動發問討論,引起粉絲共鳴) ✦人妻圈粉心法 建立不同的通訊軟體頻道,也是降低單一平台風險的方式之一! *註: Telegram 是一款跨平台的即時通訊軟體。 本文摘自電商人妻 Audrey 的《電商人妻社群圈粉思維:單月從0到萬,讓流量變現的品牌爆紅經營心法》。由悅知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電商人妻社群圈粉思維:單月從0到萬,讓流量變現的品牌爆紅經營心法》 October 26, 2020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pfa0y

總是為所有事情操心!容易被外界影響的人,如何停止焦慮? https://ift.tt/37MByMW 皇冠出版 是人就會去關注另一個人,尤其是在浪漫關係中,但如果關注過度,將會失去自我;因此我們要練習的是:專注在一個可以掌握的事物上——自己。 「他一生都把目光投向未來,投向地平線。他的心從不關注他身在何方。嗯?他在做什麼?」 ──尤達《星際大戰五部曲:帝國大反擊》 蕎丹第一次來找我諮商時,大部分時間都在述說她的前男友凱爾的事。 凱爾曾有事情漸趨嚴重時就驚慌失措的紀錄:他害怕親密關係,因為他與他的父母關係不穩定;他曾利用蕎丹幫他找工作來對抗他的抑鬱症,但找到工作之後很快就把她甩了;蕎丹和凱爾已不再是一對戀人,但他們仍然和同一群朋友在一起,兩人偶爾也會有性行為。 她告訴我,她會追蹤凱爾的 Venmo 行動支付紀錄,看他買了什麼「蠢」東西送給別的女人;她知道他的電子信箱密碼,會登入他的信箱偷看他的約會應用程式通知。 蕎丹曾有一次在盛怒之下,在 Instagram 上封鎖凱爾,但她的朋友卻把他張貼在 Instagram 上一張他和一群二十二歲年輕少女聚會的照片轉傳給她。「老實說,我為他感到尷尬。」她說。 你聽了也許會想笑,但我不會在這裡率先發難。我們都會以這種或那種方式行事,就和蕎丹一樣。是人就會去關注另一個人,尤其是在浪漫關係中。 當蕎丹對我詳述凱爾的一切時,我發現我對眼前這位女性與她前男友無關的事一無所知。她的心完全鎖定在凱爾身上,我可以感受到她散發出的焦慮。 對任何心理治療師而言,協助一個人開始專注在他自己是第一個,也是最嚴峻的挑戰。 圖片|Photo by Anton Malanin on Unsplash 諷刺的是,許多人認為心理治療是一種自私的做法,但事實上,這裡面很少有自我。很多人一進門就拚命抱怨他們的伴侶、他們的父母,或他們的老闆。 他們知道他們焦慮,但他們不明白自己將注意力聚焦在他人身上──我稱之為「專注他人」(other-focus)──會更助長他們的焦慮。因此,冷靜下來的第一步就是開始觀察、反思你自己,看你的焦慮是如何運作的。這聽起來很容易,但事實不然。 什麼是焦慮? 蕎丹超級專注在凱爾身上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專注他人的習慣有生物學依據。當我們感受到威脅時,我們必須應對這個威脅,這是最簡單也是最好的焦慮的定義:焦慮是你對一個真實的或想像的威脅的反應。 我們的焦慮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因為生而為人的核心目標很簡單,就是盡可能不死。 有人也許會稱之為⋯⋯生存,但你在追求生存之際,這個世界還有大量的東西在威脅你,好比熊、地震、墨西哥辣椒醬,還有凱爾。 幸運的是,進化為人類提供一種從可怕的事物中存活的方式。你可以: 對抗可怕的事物。 逃離可怕的事物。 靜止不動,躲開可怕的事物。 為別人擔憂可怕的事物。 大多數生物都具備上述一部分──或全部──面對危險時的預設反應,但我們人類比較特殊,我們不但能感知危險,我們還能想像潛在的危險。 你的狗不會擔心你明天是否餵牠吃東西,牠只想知道你現在會不會把手上那一小塊起司吃掉。 我們感知危險的能力有助於我們生存與發展,但是和任何超級強權一樣,它也會引發許多問題,導致我們過度擔憂假設性的威脅而忽視了眼前的現實問題。 由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基因、家庭,和經歷,我們對假想中的威脅的敏感度也不相同。 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預設的警報系統,有些人的警報系統很容易被觸發,其他人則不會。你的警報系統也許只有在發生真正的火災時才會啟動,但我的警報系統會在我的炸雞塊只是微焦時便鈴聲大作。 (你會喜歡:【夏于喬畫話】「為愛情焦慮,卻嚮往婚姻」你也是把結婚當作唯一的出口女孩嗎?) 我們的警報還可能隨著我們遭遇的實際威脅而增強,譬如當你看到一隻熊後,你會比平常沒有熊的星期二更焦慮(你也許不知道,但我真的非常擔心熊)。 當你的警鈴大作時,你完全沒有時間自我省思,因為如果你被一頭熊追趕時停下來自我省思,那你就完蛋了。你知道這隻熊是造成你痛苦的原因,所以你必須盡快逃離牠。 然而,大多數的人際關係比這更複雜,當我們越是感受到威脅時,就越會將同樣的因果思維應用在我們的人際關係上,我們的大腦就會轉向同樣困擾蕎丹的狹隘視野。 我們希望有一個人是那隻熊,於是我們就把他們看成熊。 為了保護自己,我們投入大量的精力,成為某個我們無法掌握的人──亦即這個世界上的許多凱爾──的專家。 當今世界大部分地區都陷入專注他人的困境中。我們對很多事情感到恐懼,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隻熊──共和黨人、民主黨人、家庭成員、和我們意見不合的人、外表看起來和我們不一樣的人,難怪所有一切都讓人感到糟透了。 「為什麼」的麻煩 當有人叫你專注於你自己時,你可能會覺得對方在逃避責任。 你也許會想:「有些人不是很可怕嗎?凱爾在這個不良的關係中不是也有一部分責任嗎?」他當然有責任,因為只要是人就有責任。 但是當蕎丹為他們的關係狀態感到焦慮時,她只看到凱爾那個部分。 蕎丹知道凱爾的行為是這個問題的一部分,因此她把他標記為問題的原因。她把凱爾視為那個必須改變的人,這樣她才能從窺探他的電子郵件的焦慮中解脫。她把注意力焦點放在凱爾身上,卻忘了她自己是媒介。 使我們墮入專注他人的陷阱的方式有很多。 當我們很希望某個人喜歡我們,或者我們為我們所愛的人操心時,我們會看不到自己。當有人和我們意見不合或傷害我們時,我們會嘗試以改變對方或歸咎對方來使自己冷靜下來。 專注他人可能會有這些情況: 給他們過多的建議。 試圖激勵他們。 為他們操心。 抱怨他們。 在社交媒體上追蹤他們。 猜測他們在想什麼。 設法避開他們。 為他們做他們可以自己做的事情。 人類最終會有這種因果思維,是因為當我們焦慮時,我們的預設程式是提出「為什麼?」的問題。 問「為什麼」便隱含其中必有過失,因為它很便利地給我們一個可以歸咎的人或事。 蕎丹問她自己:「為什麼我這麼不快樂?」而且,她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凱爾是個蠢蛋。」問題是凱爾沒有坐在這裡接受心理治療,接受治療的是蕎丹,而蕎丹是這個功能失調的大方程式中唯一她可以改變的因素。 為了協助蕎丹專注於她自己,我只問了她一些不是以「為什麼」為開頭的問題。 我:什麼時候凱爾會讓妳感到焦慮? 蕎丹:當他不回我的簡訊時。 我:他不回簡訊時妳怎麼辦? 蕎丹:我拚命打電話給他,或打電話請朋友查看他的 Instagram。 我:這樣做有效嗎? 蕎丹:抨擊他的時候感覺很爽快,但是當我沒有得到我想要的結果時感覺很差,我會覺得更焦慮。 我:有什麼能夠讓妳更有效地冷靜下來的方法?妳有什麼想法嗎? 蕎丹:我也許可以不要太常查看我的手機,或者也許可以試著做幾個深呼吸來取代。 幾個星期過去了,我一直嘗試讓蕎丹專注在她想如何回應她與凱爾的情況。有時她會稍稍專注自我,但她的注意力總是又回到她的前男友身上。 她嘗試要凱爾不要在他們兩人相處時談論別的女人;她嘗試說服凱爾他們需要一起接受諮商來處理他們的關係──她為凱爾為何太不成熟,而且永遠不會改變而作種種假設。 蕎丹花了太多精力試著管理凱爾的情緒、思想及行為,兩人爭吵之後唯一能讓她冷靜下來的是接到凱爾的道歉簡訊,難怪她會如此疲憊和焦慮。她忘記除了凱爾之外,還有一個人能夠讓她冷靜下來,那就是她自己!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蕎丹的注意力開始逐漸轉向自己。 她開始注意到她的人際關係是一條雙向道,她的壓力程度會影響她的日常運作和成熟度:她觀察到當她的老闆心情不好時她上班會遲到;她發現當她喝酒時,她比較會跟她的母親在電話中吵架。 當她注意到自己在每一種重要關係中扮演的角色後,她準備為她的運作負責,因為責任就是回應的能力。 蕎丹可以看出,如果她學會在她的人際關係中專心做好她自己,很多問題就會消弭於無形。 一個人能多快做到專注自我取決於幾件事:一個是他們的自我意識的強度。我們會在後面幾章中談到更多這個概念,但它的理論是我們都有不同程度的專注他人的傾向。 第二個變數是存在多少壓力。你也許可以在輕微的挑戰事件中保持專注自我,但如果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大多數成熟的人也很難不轉向專注於責怪(blame-focused)的思維,而去問「為什麼?」 (同場加映:為你挑片|《牛仔褲的夏天》真正的堅強,是痛過以後,還熱愛生活) 讓我們來練習! 增強專注自己的能力的一個方法是:練習將專注他人的問題,翻轉為專注自我(self-focused)的問題。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點擊你手機上的照相機圖示,將它轉換成自拍模式。以下是幾個例子: 專注他人:我為什麼這麼焦慮? 專注自我:我如何管理我的焦慮,效果如何? 專注他人:為什麼我的家人不了解我? 專注自我:我在我的家人不成熟的運作中,扮演什麼角色? 專注他人:為什麼他們讓我做那麼多工作? 專注自我:我要為別人做什麼,他們才可能自己去做? 專注他人:我的配偶真的適合我嗎? 專注自我:我要怎麼樣才能成為我的婚姻中的理想配偶? 專注他人:為什麼美國會有如此超級大的災難? 專注自我:身為公民,我在這個超級大災難中的責任是什麼? 當你在一個關係或一個問題中開始專注你自己時,有趣的事發生了──你會開始冷靜下來!這是因為你專注在一個你可以掌握的事物上:你自己。 (推薦閱讀:「因為抱歉,所以加倍付出」關係心理學:成熟的愛,不會讓你常常感覺愧疚) 我的辦公室成為蕎丹可以稍稍冷靜、開始多觀察思考她自己的焦慮如何運作的地方。 一段時間之後她終於想通了,她密切關注凱爾,反而使他更亟於離開她。蕎丹於是將注意力焦點從凱爾身上轉移到開始關注她的友誼、健康,以及工作目標。她開始發現,她的幸福也許無須取決於凱爾的行為。 換句話說,她冷靜下來了。結果你猜發生什麼事?是的,他們復合了。 但現在蕎丹知道她的新挑戰是持續在她與凱爾交往的關係中,對她自己和她的焦慮負責。 我不知道這兩個人後來的結果如何,因為人們通常在事情平靜下來後便停止接受心理諮商,但我希望蕎丹能設法在她很想專注凱爾時仍繼續觀察、思考她自己。人們在關係中,或者在沒有關係的情況下,都可以成長並保持平靜。 但我仍然為蕎丹加油,因為我知道嘗到一點自己的生存能力的滋味是什麼感覺。 我希望她持續發現,專注她自己會使她的人際關係減少一點焦慮。 本文摘自凱瑟琳.史密斯的《事情沒有那麼糟:給不小心就想太多的你的情緒療癒指南》。由平安叢書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事情沒有那麼糟:給不小心就想太多的你的情緒療癒指南》 October 25,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7MByMW

我的孩子遇到性暴力,該怎麼辦? https://ift.tt/3ku6EN8 采實文化 孩子遭到性暴力,不是我們任何一個人所樂見的。然而當傷害發生後,我們該怎麼做,讓身心痛苦的孩子們,有能力再度面對這個社會? 萬一孩子遭受性暴力怎麼辦? 當爸媽知道孩子遭受性暴力時,第一個反應通常是「孩子的話是真的嗎?」因為我們會下意識的不想相信,自己的孩子會遭遇到這種事。特別是當加害者是家人或親戚時,會更難以接受。 但是不管怎樣,都請爸媽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話,更不能怪罪孩子。 一定要對孩子說的話: 媽媽爸爸相信你。 這件事不是你的錯。 不是因為你是壞小孩,才發生這樣的事。 雖然差點就完蛋了,不過幸好你說出來了。 在那個情況下,就算其他小孩也會跟你一樣,大家都沒有辦法。 只有那裡受傷,並不是全身都壞掉了。 你會生氣是理所當然的。 不可以對孩子說的話: 那是真的嗎?你不是在說謊吧? 你一定要報復! 你為什麼去那裡? 我不是說過不可以跟那個人玩嗎? 你應該要更小心一點! 我不是說過,要小心那種人嗎? 我不是說過,不可以跟任何人走嗎? 你為什麼不早點說? 你不要再說了! 現在不要說,之後再談。——首爾向日葵中心(安東憲) 圖片|Photo by Trym Nilsen on Unsplash 當爸媽確認孩子遭受性暴力的時候,請馬上報案,然後帶著孩子立即到醫療院所診療驗傷、蒐集證據。 在處理過程中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直撥「113」二十四小時保護專線,或與各縣市的性侵害防治中心及被害人保護協會聯繫,都能提供家長專業的協助。 在韓國設立的向日葵中心就是為了性暴力受害者、性買賣受害者、家暴受害者成立的機構。除了二十四小時的醫療支援,還有法律上的支援。若還在猶豫要不要報案,也可以打電話到上述機構諮詢。 在最快的時間內要做的事情是,詢問孩子並確認事情的來龍去脈,最好可以現場錄音或錄影,這樣做是考慮到萬一事後必須上法庭,與加害人在法庭攻防時,或許用得上。 有一點必須注意,家長絕對不能提出「那個叔叔那樣做吧?」或「是在叔叔家發生的吧?」這種誘導性的問題。這些問題會被解讀成,爸媽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才問的,在法庭上可能會造成不利。 爸媽必須問:「是誰那樣做了?」「那是在哪裡?」「那時候幾點?」「他摸了哪裡?」等開放式問題。也就說不要提到特定的人、時間、場所,而是讓孩子自己想好之後再來回答。 等孩子回答之後,再詢問更詳細地細節:「那個叔叔穿怎樣的衣服?還記得嗎?」「啊,是藍色褲子嗎?是怎樣的藍色呢?是牛仔褲那種藍色嗎?」像這樣繼續提出具體問題,讓孩子回答。 當然絕對不可以逼問孩子。爸媽要記住孩子現在的情緒非常混亂和不安,務必先使孩子安心後,再慢慢提出問題。問題都問完之後,也不要忘記鼓勵孩子:「我知道妳很痛苦,謝謝妳願意說出來。」 爸媽當然也可能無法冷靜的對孩子詢問相關問題,因為遇到這種情況時,相信父母也極度驚慌,容易發脾氣。如果是這樣的話,就不要勉強自己。請求專家的協助,讓專家詢問孩子,並錄音、錄影。 跟提出問題同等重要的,就是找到可以作為證據的物品。孩子當時穿的衣服,加害者的指紋或唾液沾到的玩具等,整理好後,也一起帶去報案。能夠在二十四小時之內拿過去是最好的,儘可能不要超過七十二小時。 現今科學搜查技術相當發達,即使過了一段時間,依然可以透指紋或唾液鑑定找出犯人,但時間越短準確度越高,所以越快越好。孩子的身體上也可能有加害者的指紋或唾液,所以先不要幫孩子洗澡。 還有就是檢查監視器畫面。現在到處都裝有監視器,問題是影片的保存時間並不長,可能一二個月之內就會被刪除,因此要儘快要求調閱監視器。 也有些爸媽會想立刻搬家,這是必須慎重考慮之後才能做的決定。特別是被同社區的人施加暴力後,必定會想馬上離開那個地方。可是這樣做會讓孩子覺得性暴力是自己的錯,因此,必須和孩子充分商量後再做決定。 準備偵查與等待判決時 如果將來可能要上法庭,就必須找律師。一般人面對法律時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因此最好有律師幫忙,若因為經濟上有困難,也可尋求法律扶助。 上韓國搜尋網站 Naver 或 Daum 可以查到性暴力危機中心發表的「性暴力絆腳石」、「性暴力墊腳石」名單。墊腳石名單是在調查和判決過程中,為了性暴力受害者人權而努力的人,而絆腳石名單則是造成二次加害的人。 有件事情可能一般人並不知道。那就是韓國民眾可以對警察、檢察官、法官提出迴避申請。只要提出迴避申請,就可以更換負責人。 因此如果發現負責事件的警察、檢察官、法官等在性暴力絆腳石名單上的話,就可以提出迴避申請。這些人除了在調查和判決時讓性暴力受害者變得不利,還可能造成受害者更大的傷害,這些都是為保護受害者而制定的。 有些爸媽為了快點結束案件,而接受加害者的賠償金。孩子知道時或許會懷疑爸媽是不是真的為自己好吧? 通過金錢來解決,孩子的痛苦並不會消失。對孩子來說,比起性暴力本身,這樣的事所造成的傷害可能更大。如果真的因為不得已而接受賠償金的話,那至少把這錢用在孩子的心理治療上。 有關賠償金的制度也是必須改變的。因為拿了賠償金,有可能會讓受害者被誤認為為了錢故意這麼做。在先進國家中,不會讓加害者和受害者直接協商金錢,而是通過國家機關評估加害程度後,要求加害者賠償受害者。 性暴力事件確實會對受害者造成巨大傷害,但之後的過程若沒處理好,所造成的傷害會更大。可惜的是在調查過程中經常發生二次傷害。因此,為了不讓孩子在過程中再次受傷,爸媽要常常跟孩子說:「這不是你的錯。」同時常常稱讚孩子:「謝謝妳有勇氣說出來。」 幸運的是在 ME TOO 運動之後,社會上關於性暴力事件的調查和判決態度已有了明顯的改變,這是我在判決現場感受到的事,世界正慢慢改變中。 (你會喜歡:韓國 #Metoo 第一槍 專訪徐志賢:在那之後,我一直努力表現出幸福的樣子) 孩子與父母都需要心理治療 爸媽最擔心的部分是,孩子因為遭受性暴力,而產生的不安反應會持續多久,以及萬一孩子一生都感到痛苦的話,又該怎麼辦。 其實性暴力傷害是可以被治療的,透過合適的心理治療可以讓孩子的後遺症大幅減少,還可以幫助孩子以「悻存者」的身分,過上正常的生活。 針對國小低年級以下的孩子有遊戲治療,國小高年級以上的孩子則主要是諮詢治療,也會把有類似經驗的同齡孩子聚在一起進行的團體治療。憂鬱症狀嚴重的話,也會使用藥物同步治療。 孩子需要哪種類型的治療必須通過心理評估和專家相談後決定,但不論怎麼做,在過程中都需要爸媽的耐心和支持。 我也建議爸媽要接受心理治療,不是跟孩子一起參與治療,而是以性暴力受害兒童的爸媽身分,另外接受心理治療。 當孩子遭受性暴力時,爸媽多半會感到自責,會自我怪罪「我應該更多加注意孩子」、「如果沒有把孩子送去那裡的話」、「如果當時沒讓孩子一個人在哪裡」、「身為媽媽的我居然不能更早發現」。 性暴力不是孩子的錯,同樣也不是爸媽的錯,毋庸置疑那全是加害者的錯。 每天面對因受到性暴力而痛苦的孩子,爸媽也可能飽受折磨,產生憂鬱症狀。為了孩子,爸媽一定要努力穩住自己,因為父母的情緒會如實傳遞給孩子,如果爸媽無法獨自承受這些壓力的話,一定要接受心理治療。 家長們可以通過各地區的性暴力防治中心尋求幫忙、接受心理治療,或和其他遇到相同情況的父母聊聊也會有幫助。 經過幾週或幾個月的心理治療後,情況變好的例子非常多。 (同場加映:比欺凌更可怕的,是孩子被欺凌了不告訴你) 然而性暴力後遺症在隱藏一段時間後,很有可能會再發。看似痊癒了,而中止心理治療後,過了幾年或孩子已成年突然出現憂鬱症的例子很多。 即使不記得幼兒時期遭受過性暴力,在青春期開始有月經之後,也可能出現奇怪的行為,對男朋友異常執著或相反地過度厭惡男性,婚後生了女兒,莫名地嚴格控管女兒等,可能有各種後遺症出現。 因此,不論是孩子或爸媽都應該把眼光放遠,任何需要的時候,都可以尋求心理治療。 本文摘自孫京伊的《這世界很亂,你得和女兒談談性:不尷尬、不怕問,性教育專家改變女兒人生的50個對話》。由采實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這世界很亂,你得和女兒談談性:不尷尬、不怕問,性教育專家改變女兒人生的50個對話》 October 25,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u6EN8

你是真的不行,還是太溺愛自己? https://ift.tt/2TpfzDu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你可能跟作者一樣,每次有新的挑戰第一個想法就是「先不要」,然而慢慢踏出舒適圈後,回頭才發現自己已經成長了這麼多⋯⋯ 關於能力:你是真的不行,還是太溺愛自己 很多事情,你是真的不行,還是光在想像裡就已經退縮? 從小我就是一個退縮大王,從誕生那一天起我的偶包就很大包。開始做一件事之前,我會在腦袋裡想過一遍很可能會失敗的事情,會動次動次地打退堂鼓;我只做百分之百有把握、不丟臉的事情。 小時候老師覺得我作文不錯,要我參加比賽,我的怕丟臉雷達立刻響起,「老師,下課後我要去補數學,可能無法參加了,媽媽說我珠算比賽輸了要拿菜刀剁我的手。」老師聽到這裡,也不好再苦苦相逼,畢竟手對一個小學生很重要。 圖片|Photo by Drew Hays on Unsplash 大學時我曾被老師強灌迷湯參加英語演講比賽,我有很嚴重的舞臺恐懼症,一上臺會緊張到無法自己的那種。 無奈老師對我有很高的期望,只好勉為其難地參加,但直到比賽當天我還在想有沒有機會可以中途退出,像是吃壞肚子之類的,但不爭氣的肚子那天表現得相當健康。 記得我跟教授說我還沒有準備好,教授笑著對我說:「永遠都不可能有準備好的時候。」那時我握緊手中的仙草蜜,想著:「這老頭在說什麼瘋話!」但臉上依舊掛著微笑。 第一輪的背稿演講輕鬆晉級了,第二關的即興演說我講得一塌糊塗,最後當然被刷掉,教授坐在臺下對我投射的眼神,讓我永遠難忘;從炙熱到失落,最後安慰拍手,都讓我想衝上前去掐他。(開玩笑的!) 事後,他告訴我:「雖然你這次太緊張,不過我發現你其實有站在臺上的潛力,你應該要再多點磨練。」 之後,我加入了老頭教授的英語辯論社,跟著社團去各校比賽,後來還加入英語話劇表演,演了男主角,演了吻戲。 誰想得到當年在臺上怯生生的男孩,最後竟成為舞臺上閃耀的星星?我根本是櫻木花道,他是我的安西教練? 長大在職場打混了幾年,過了幾年安逸生活後,我似乎又故態復萌。 開始在網路上發表文章後,我一直把自己定位成文字型網紅,所以對於寫文字以外的品牌合作,一開始都想推掉,因為我害怕出來的照片或影片不好,被大家笑怎麼辦? 不過我的經紀人都會耐心地告訴我,哪些合作應該要接,哪些東西對我有幫助,我其實可以做到等等,循循善誘地把我騙出舒適圈。(天啊!經紀人根本是簽了一個 baby?) (延伸閱讀:如何創造改變?嘗試站在「舒適圈」的邊緣,感受「不舒服」) 有次,我參加一個品牌的影片拍攝計畫,看了腳本加上經紀人的鼓勵,覺得不難就非常天真地答應了。到了現場才知道自己錯得離譜。 到場時已經有別的網紅在拍攝,妝髮好的我坐在攝影機後,品牌公關說:「慧川看起來一派輕鬆,等等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吧?」我想也是,就是說幾句臺詞有什麼好擔心的? 正在拍攝的是一位人氣男性網紅,他在導演的指示下給出數百種動作,每個動作都不一樣,看得我眼花撩亂,想問他的口袋有多深,是動作維基百科? 接著導演說:「臺詞再給我不一樣的情緒喔!活潑的、酷的、帥的!」然後他又展示了不同情緒的臺詞唸法。 我慌了,再也無法沉著。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瞳孔正在放大,毛孔正在收縮,我還沒做好從幕後走到幕前的準備,只想回幕後躺著吃卡辣姆久! 我問公關:「所以等一下我也要這樣嗎?」「差不多喔!」公關甜笑著。OK,我想奪門而出用廣東話大喊「我做不到」! 我的世界要崩塌了,我的動作大概只有三種:比 Ya、開心的 Ya、可憐的 Ya! 不行,我要冷靜,我開始問自己:「當年沈玉琳從幕後走到幕前,也經過這種掙扎嗎?」不是,現在問這個來不及了吧? 到我上場時腦袋已經空白一片,只看到眼前圍著一群黑衣人,彷彿都是來參加我網紅生涯的告別式。接著吃螺絲、走路同手同腳都是有的(我以後再也不笑人家走路同手同腳了),懊悔之際,我聽到有人說:「很帥喔、很像石頭。」 不知道為什麼,聽到這句我安心許多,後面的拍攝漸漸變得順利,彷彿吃了撒尿牛丸那般有如神助考試一百分,在這邊我也要感謝沈玉琳,還有石頭。 結束拍攝飛快逃離現場後,我感到無比輕鬆。人說歷劫歸來後,會特別珍惜微小而平凡的幸福,這話說得一點都沒錯。 我從沒覺得把內衣紮到褲襠最深處、褲頭拉到最高,吃著樓下買的水餃竟然是這麼幸福的事。經過了這次拍攝,感覺自己又長大了一些,不管是拍攝照片還是影片已經不再那麼緊張,甚至有時還會被誇對鏡頭的敏感度很好。 即便自己客觀上似乎擁有挑戰的能力,以前的我還是會習慣說:「先不要。」然後抱著零食躺回舒適圈。慢慢長大,才開始了解老頭教授對我說的那句: 人生永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只有準備差不多了,然後上場。 郝慧川 我覺得我很幸運,每在軟腳的時候都會碰上伯樂,攙扶著我上臺。雖然最後面對挑戰的是自己,但沒有他們,我可能走不了最後那幾步路。 經紀人也說過,「很多時候你以為你不行,其實是對自己太溫柔了。」這句話我一直放心裡,在每次想退縮的時候都會拿出來溫習,冷靜思考是感性作祟想逃跑,還是理性認為自己真的不行。 如果你沒有伯樂來告訴你這些,也希望你能牢記在心,很多時候你比自己想像的更厲害。 (同場加映: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我們永遠覺得自己沒準備好) 慧川的課後相談室 Q:慧川!慧川!你是怎麼克服舞臺恐懼的? A:我從來沒有克服過我的舞臺恐懼,每次上臺前還是一樣腳軟到需要吃阿鈣。我覺得容易緊張的人,上臺前真的要把資料先看熟,切忌臨場發揮。 上臺之後的緊張感,大多來自聽講人的臉,找一個你看得順眼的人,時不時看向他。 當然,我也試過把臺下的人想像成西瓜這種方法,但想像力不夠好很吃力。所以記得找幾個沒人的角落,或者座位之間的空隙來投放你的目光,會比較自然。 不要盯天花板或地上,通常只要撐過前面五到十分鐘,就會放鬆下來了。 本文摘自郝慧川的《懂得藏起厭惡,也能掏出真心:30堂蹺不掉的社會課》。由圓神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懂得藏起厭惡,也能掏出真心:30堂蹺不掉的社會課》 October 25,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TpfzDu

邱昊奇專文|我欣賞所有為成「想成為的自己」的每份努力 https://ift.tt/31BJWuY 遠流 演員邱昊奇反思演員生活並提出疑問:那些欣賞你的人,是能夠珍視你真正價值的人嗎?我們如何在「他人的認可」中欣賞自己呢? 「不會有很多迷弟迷妹傳訊息給你嗎?」 講真的,我還真不覺得有迷弟迷妹傳訊息給我,作為一名演員,可能我太不令人著迷了吧。 在網路上為我留下訊息的人,內容都誠摯得讓人難以忽視,根本沒有所謂輕浮,或是缺乏判斷力等一類對於著迷粉絲的刻板印象。 說不定世界上根本沒有迷弟迷妹,迷弟迷妹不是一種人,而是所有人都可能擁有的某個面向。也就是說,我和大家一樣,都有迷弟迷妹的一面,端看是否有個對象讓我們釋放人性「為之著迷」的一面。 顯然我並沒有達到「成為著迷對象」的條件。儘管如此,我仍然認為自己是幸運的。 雖然客觀上來看,缺乏「為之著迷」的特質在商業模式上失去了許多優勢,不過取而代之的是「為之好奇」的特質,這項特質讓我有機會靠近人真誠、靈性的一面,對我來說絕對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收穫。 幾年前,有一個想法不斷纏繞在我心中:一個人本身如果不渴望成為令人著迷的存在,那他怎麼可能有機會讓人對他著迷? 畢竟這樣的人總有千百種方法隔絕世人對他充滿激情而非理性的愛。而為什麼我又會如此充滿矛盾,一方面想要成為令人著迷的存在,另一方面卻又隱隱約約地厭惡這樣的自己? 我想,這裡有一個微妙的差異必須區別開來——這種渴望是作為「目的本身」還是「手段」? 在一次檢討會中,經紀人告訴我,四年前偶像劇演出最活絡的時期,我太早想要「做自己」,錯失了扮演好一個讓人投射浪漫幻想,做為虛擬戀人的機會。 雖然個性使然,覺得這件事情有些彆扭,但是為了未來長久的演員生涯,短短幾年的角色扮演難道不值得忍耐嗎? 「成為讓人著迷的對象」如果是為了成就更遠大目標的「手段」並不是不可以,也很可能是整體評估下來相當理智的策略。 只是,它會帶來無法預期的辛苦,我說的是精神上的辛苦,那會和自己產生很大的衝突與斷裂。這種精神上所承受的風險是隱形的,常常被自己壓抑而忽略。 相較之下,對於本身就不排斥成為讓人著迷的對象,甚至樂於扮演這類角色的公眾人物,才是天生的明星。 某方面我很羨慕他們在這類特質上與內在的和諧,「成為讓人著迷的對象」對天生的明星來說,是目的本身,而不是達成其他目的的手段。 不過,我們也不能忽視這類特質可能造成的風險,也就是不再被大眾寵愛。 如果備受矚目與寵愛是他的目的,那麼當他失去了鎂光燈,也就失去了自我價值。為了持續爭取眾人的愛,他將徒勞地做出許多讓自己看起來更加狼狽不堪的行為。 我想,無論我們是在什麼領域上努力,都會面臨許多關鍵的抉擇。 眼前的目標究竟是目的本身,還是為了達成某種核心價值而必須經過的手段? 或許一項目標作為手段並沒有不好,在熬出名氣之前忍辱負重、苦幹實幹常是社會新人必須經歷的手段,我們知道那樣的自己是為了實現遠大的核心價值。 但在這之中,還是要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精神上所能承受的矛盾與斷裂,以及考慮到這條路是不是「繞得太遠了」。 路,如果繞得太遠,也許會失去原先一路上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個人如果完全失去了珍視自己核心價值的夥伴,到最後會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麼。 周遭的人早已不是他原先所敬重的人,便會感受到一股隱隱約約的疏離,與旁人的價值疏離,與自己疏離,茫然無助。 (同場加映:過氣女明星教我的事:最困難的不是走上舞台,而是如何優雅下台) 繞回來說吧,無論從事什麼行業,如果沒有辦法打從心底喜歡自己被這個行業打造出來的樣子,那麼就會與能夠珍視我們真正價值的人失去連結,取而代之的是來來去去、惶恐迷失的人群。 如果我們所獲得的認可,全來自於隨波逐流、徬徨迷失的人群,那會是什麼樣子? 相信你也和我一樣,都希望藉由努力地琢磨自己,成為我們想成為的那種人,實現自己最重視的價值。如果這般努力恰好能得到來自外界的認可,一定會帶來某種程度的滿足。 我不否認獲得他人認可的重要性,但這裡有個不容忽視的關鍵:到底是得到公眾認可才讓一切值得,還是自己努力奮鬥的過程本身就值得? 如果只是歪打正著、運氣好、長得好,突然就被公眾認可了,這樣的成就感能持續多久? 如果公眾認可的只是你無意間的外顯成就,而不是經過「值得為之努力奮鬥」而爭取到的內在成就,這樣的成就感能實現多少價值? 如同偽幣只有在真鈔存在時才有意義,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也只有失敗的可能性存在時,才有意義。 因為與生俱來的條件或純粹運氣好所導致的外顯成就,頂多只能算是滿足對於虛榮心的依戀。 沒有經過「值得為之努力奮鬥」所達成的偽成就,永遠無法滿足我們內心對於真實性的渴望。 此外,由於別人欣賞的僅限於你與生俱來的條件或者好運氣,一旦年華老去、好運不再,你將無可避免地失去眾人對你的欣賞,甚至瞬間失去人生的意義。 (延伸閱讀:「有事自己扛、有情緒自己消化」是什麼讓你正在活成一座孤島?) 你心中的目標是「成為某種你想成為的人」嗎? 為了更接近你想成為的人,你會努力地做某些事,以及避免去做另一些事,來確保自己能成為這樣的人。 不同於好條件或偶然,這樣的目標是持續性的,儘管你已經很接近你想成為的人,你還是得不斷付出努力去維持。 就在你為了「成為那樣的人」而奮鬥的過程中,讓我看到一份有價值的嚮往,而我和你一樣共同欣賞那份嚮往。甚至不只欣賞,我恨不得自己也能出點什麼力,幫助你達成這份嚮往。 也就是說,我對你的欣賞,是奠基於每一份你為了靠近「想成為的人」所付出的努力。只要你一天不遠離奮鬥的過程,我就會心甘情願地把自己假想成你實現目標的夥伴,繼續地欣賞你。 既然我和你一樣,終究無法逃離來自他人認可的需求,那麼「辨識它的本質」就成了與這項事實相處的積極面向。 那些欣賞你的粉絲、欣賞你的客戶、欣賞你的朋友,是能夠珍視你真正價值的人?還是來來去去、惶恐迷失的人呢? 本文摘自邱昊奇的《沒有別人,怎麼做自己?:在改變之前,我們都是表演者》。由遠流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沒有別人,怎麼做自己?:在改變之前,我們都是表演者》 October 25, 2020 at 05: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BJWuY

同志大遊行續攤首選!5 間「彩虹友善飯店」,入夜後繼續歡慶 https://ift.tt/31HS9Op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2020 年的台灣同志大遊行將於 10/31 登場!推薦 5 間台北的「彩虹友善飯店」,讓所有的朋友遊行完,還可以繼續續攤。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 1. 金普頓大安酒店 Kimpton Da An Hotel 隱身東區巷弄間的金普頓大安酒店,不只客房內以綠色牆面與金屬點綴,公共空間處處都充滿設計感與藝術情懷。 為了挺同志,即日起到 12/31 推出「耀眼彩虹專案」,加 999 元可以把滿滿的彩虹雨傘、手環、徽章、襪子等配件帶回家,助你成為遊行中最耀眼的一位。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 27 巷 25 號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 2. 永安棧 WESTGATE Hotel 位於西門町商圈核心的永安棧,被感染著年輕活力,周遭不只能逛街還林立著酒吧,是紅樓狂歡完的大家休憩絕佳去處!都會時尚、線條元素的現代風格,客房內更有藝術氛圍設計,為狂歡一整天的人們徹底放鬆身心。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 150 號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 3. 台北 W 飯店 一直以來都以「同志友善飯店」聞名的 W 飯店,絕美賞夜景的泳池一直受到網美、網帥青睞,今年於 10/30 舉辦彩虹瑜伽日,10/31 則有萬聖節派對,在嗨翻天的 DJV 旋律中,在泳池畔邊好好感受台北的迷人都會魅力!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 10 號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 4. 闊旅館 HOTEL QUOTE Taipei 在小巨蛋站與南京復興站中間的闊旅館,步行捷運站僅 5 分鐘,精緻與設計感十足的空間設計,讓經歷疲憊遊行的人能得到充分休息。 附近也有女同志酒吧 Wonder bar&lounge,以及飯店內的餐廳「333 Restaurant & Bar」,不妨稍作休息後再續攤!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 333 號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 (你會喜歡:「因為想和愛人,過著無聊而規律的日子」吉姆帕森斯:與其說出櫃是號召,不如說是愛讓我行動) 5. 國泰萬怡酒店 2019 年才開幕的國泰萬怡酒店,以簡潔現代風格收編造訪旅客的心,房間內有落地景觀窗能飽覽大台北城市夜景,14 樓的高空酒吧 Drift Lounge & Bar 也剛開幕,附近還有知名女同志酒吧 Taboo,讓人可以在微醺情調中,好好回味一整天的精彩。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民生東路三段 6 號 【本文由Marie Claire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一同響應同志驕傲月!Nike、New Balance、adidas Originals...各大品牌推出彩虹限定服飾、球鞋 上班族小酌、解悶新去處!國泰萬怡酒店14樓高空酒吧開幕,喝茶酒享微醺、配270度城市美景超紓壓 不論異同的彩虹公寓,楊雁、費宇、德德──家不靠血緣綁定 October 25, 2020 at 04: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HS9Op

2020年10月24日 星期六

電商人妻|如何快速培養鐵粉?主動發問討論,引起粉絲共鳴 https://ift.tt/2TkEGY8 悅知文化 「電商人妻 Audrey」教你如何在自媒體打造一片天——最重要的不是花俏的行銷手法或廣告,而是吸引人的實在內容! 透過不同的社群平台功能,讓現在互動的方式更為便利。當品牌社群吸引到一定量的粉絲後,就可以開始著手鐵粉培養策略。 加強受眾好感度的方式非常多,最基礎的還是加強互動和溝通。以下列舉幾種培養鐵粉的破冰作法: 設定培養策略 先設定一個培養鐵粉的目標,再以這個目標進行各種能達成目標的策略。 例如,目標是希望粉絲能記住我的版面風格,那麼要讓粉絲記住風格之前,先決定什麼樣的設計最能代表自己。 決定了風格之後,可以在社群頭像放上版面風格的元素、封面圖片、貼文、限時動態都使用同樣的版型,也可直接發布設計理念、小故事,加強粉絲對這個版型的印象。 目前社群平台針對訊息交流的功能,一直不斷地做各種使用者體驗最佳化的設計,顯示「訊息交流」在社群上占有一定的重要性。 而品牌和受眾之間溝通最直覺的方式就是訊息往來,在受眾主動私訊的過程中,多花一點時間了解對方及對方對於某些話題的看法,以訊息交流的方式培養共鳴感。 實際上,回覆粉絲訊息是抓住受眾的心最好的方式,能讓被回覆的受眾有受到重視和被看見的感覺。回覆需求能增加更多的互動和後續持續觀看品牌內容的機會。 圖片|Photo by Windows on Unsplash 發問互動、主動索取粉絲看法 在社群上建立的品牌,通常都是有某些領域的專門主題性,針對這些主題發出討論,和受眾之間一起對相關議題增加互動機會。 例如,法律相關的自媒體,可以針對某些法規來和受眾討論,結合時事或新聞內容,詢問受眾對該議題的看法、發起小投票的活動等,讓受眾可以藉此機會表達自身意見,也能加深互動者對自己的印象。 當品牌今天在社群上發布內容後,針對貼文的內容來詢問受眾的看法,並以這些回饋當作交流機會和加強互動的方式。受眾提供品牌回饋的意願其實都蠻高的,也能讓對方產生「原來,我也可以發揮影響力或幫助。」的作用。 索取回饋的同時,也可向對方授權公布回饋的意願(例如,可以借我們轉貼你的看法嗎?),加深其他潛在粉絲想要互動的機會。 與粉絲一起生活、成長 持續提供粉絲想看的內容和有興趣好玩的內容,是讓受眾不斷回訪的關鍵之一。 如何能達成這樣的內容提供模式,除了分析自己過去表現比較好的內容創作是哪些以外,實際深入粉絲的生活,了解在這麼多不同的生活環境中,有哪些是我們可以參考的靈感來源,同時也能和受眾一起成長,接續不同的社群變化。 讓品牌和自媒體創作者與粉絲之間,培養共同的生活情感,除了可以加深彼此間的默契、發展 inside joke(雙方才知道的小趣事、小幽默)外,也是向外曝光圈粉的機會。 自媒體創作者、KOL、網紅的身分可以自帶流量,粉絲之間也有機會帶來可觀的流量。根據口語傳播或社群傳播的特性,一個好的品牌很容易在網路上廣為流傳,達到口碑效應的產生。 (你會喜歡:做奧美營銷也做自媒體!古里奧:知識付費是偽命題,內容本該創造價值) 打破錯誤的目標族群設定 為了實現讓傳播效果最大化這個目標,正確設定目標族群並歸類,是成功經營社群的要件。 一般來說,過去設定 TA 的對象可能會用年齡、性別、職業特性或生活特性去將受眾劃分,不過在社群上,為了能和內容創作相互輔助,進一步釐清受眾的「生活情感」,能幫助行銷人員創作出打中人心的內容。 例如,美妝品牌在尋找目標族群的設定,過去可能會列為 25∼35 歲的小資族女性;實際增加生活情感當作設定條件後,可能調整為:需要透過美妝提神、改善生活社交關係、加強生活氣氛或桃花,或本身就是美妝愛好者、美妝品收集者。 若是母嬰用品的目標族群設定,過去可能會列為 40 歲以下的新手爸媽;增加情感條件修正後,可能調整為:剛成立家庭又須兼顧工作的新手爸媽、不知如何正確育嬰,或是沒時間搞懂坐月子過程的媽媽,或不知道新生兒需要哪些營養補充的人。 國際上有許多跨國品牌,以生活情感當作設定目標族群、或品牌情感連結的內容作為行銷手法;也就是說,實際從情感面下手之後,會發現能更精準替品牌篩選出可能會消費的族群、可能喜歡內容的潛在粉絲,可避免花時間往錯誤的方向或投入過多錯誤的預算。 ✦人妻圈粉心法 透過深入的生活情境分析,可以做出粉絲更想看的內容。 本文摘自電商人妻Audrey的《電商人妻社群圈粉思維:單月從0到萬,讓流量變現的品牌爆紅經營心法》。由悅知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電商人妻社群圈粉思維:單月從0到萬,讓流量變現的品牌爆紅經營心法》 October 25, 2020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TkEGY8

我雖忙碌也想成為好父母:向孩子坦承表達感受,他們真的會懂 https://ift.tt/3mqxMxb 時報文化 孩子在很小時就有「覺察對方心情」的能力,當你忙碌疲憊時,與孩子坦承你的心情,彼此體貼,就是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Q:孩子吵著要跟父母一起玩、要人陪,可是父母也有要事離不開身或是不想玩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我該如何對孩子解釋,同時也讓自己不因缺席而感到愧疚呢? 小孩的工作就是玩樂,所以不管父母忙得多麼不可開交,他們只顧吵著要玩、要陪伴。 孩子蠻纏大人是不看時機的,偏偏經常吵的不是時候,為家務煩心的父母該如何兩全其美,做出對孩子和自己都說得過去的方法呢? 我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重點不僅是針對孩子,大人自己不也會有「想要別人為我做些什麼」的時候嗎? 如果事情能夠自己解決,孩子就沒必要賴著大人,所以問題的癥結在於:孩子有訊息想傳達給父母,就會用「吵著一起玩」、「要人陪的方式來表現」。 圖片|Photo by Eldar Nazarov on Unsplash 如果說小孩的工作就是玩樂,那麼,身為大人的我們在職場上最重要的工作又是什麼呢?沒錯,就是「報連相」(「報告、聯絡、商討」的簡稱,是日本職場上處理事務的基本流程)。 無論對上司、同事、職場前輩,還是顧客、業務往來的協力廠商,這些都是絕對不可少的互動。 事實上,「報連相」正是所有溝通的基本功。對自己心中掛念的人,我們總想知道對方今天做些什麼、心情如何、是不是有煩惱,所以想要溝通和分享。 孩子何嘗不是如此。今天有哪些好事,或是發生哪些不愉快,和誰家的孩子一起玩、心情如何,孩子都想要逐一和父母分享:「你知道嗎?我今天遇到這些事呢!」 所以,當孩子蹭到父母身邊,想要大人陪的時候,心底必定是抱著想要「報連相」的期待。 因為忙碌,所以更需要有品質的陪伴 有時,大人儘管很想要陪伴孩子,但是自己忙不過來,體力和精力都不堪負荷;想要顧全自己的時間和心力,把孩子打發掉,又不忍辜負孩子的殷殷期待,而心生罪惡感,自己就在兩難之間拉扯。 無論如何,大人首先要理解孩子「報連相」的心情,然後和顏悅色地對孩子解釋:「爸爸(媽媽)正在忙,你等我半小時,讓我把工作告一段落,我們再來好好玩。」 等你把時間空下來,可以全心陪伴孩子,孩子必能感受到父母很重視、很在乎自己。 最要不得的,莫過於完全沒有眼神接觸,看也不看孩子一眼,只是隨口應付;或是看似陪在孩子身邊,卻滿腦子惦記著想做的事,心不在焉地敷衍孩子,甚至直接拒絕孩子說:「我正在忙,不能陪你。」 父母沒說出口的心情,孩子都能敏感察覺。根據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研究,當父母掩飾自己的負面情緒來陪伴孩子,孩子仍會受到負面情緒的感染,下意識地讓自己對父母話語的感受變得遲鈍。 (你會喜歡:專訪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孩子不相信自己,你得先相信他們) 向孩子坦承表達感受,他們真的會懂 親子之間的情緒連結,遠比我們所想像要深刻得多,正因為如此,大人有必要將自己的感受,坦誠地向孩子表達清楚。這麼要求一點都不過分,因為你自己也是教育孩子「說實話」、「做人要坦誠」,當然父母也必須做好榜樣。 「媽媽現在好累,無法陪你玩,你等一下再慢慢講給媽媽聽。」像這樣坦誠訴說自己的感受,慎重地與孩子做約定,並且嚴格遵守約定。 父母如果平日用心傾聽孩子的「報連相」,孩子也會理解大人的不得已,願意耐心等候。無論是親子關係也好,夫妻關係也好,社會的人際關係也一樣,關係都是付出時間扎扎實實「建構」起來的。 而「建構關係」,說穿了就是「覺察對方的心情」,包括覺察對方的情緒、理解程度,種種覺察經過日積月累,而逐漸建立起信賴關係。 (推薦閱讀:「教養孩子,誰說快樂與傑出只能二選一?」矽谷教母教養秘訣大公開) 不要以為「孩子哪裡會懂」,父母要信任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也都能夠體會得到。請珍惜親子時光,把自己的真正心意如實地傳達給孩子。 坦誠向孩子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就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祕訣。 本文摘自楠戶太臣的《人生煩惱相談室:不要讓煩惱解決煩惱!停止擔憂、走出困境、豁然開朗的28個暖心建議》。由時報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人生煩惱相談室:不要讓煩惱解決煩惱!停止擔憂、走出困境、豁然開朗的28個暖心建議》 October 25, 2020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qxMx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