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濫用「愛自己」,仍不知如何自愛:唯有懂得自私,才懂得自愛 https://ift.tt/2LXdIVZ 李品毅 Lee Ping-Yi 大家都說要「愛自己」,可是什麼才是最真實的「自愛」狀態?愛自己的四大要素,你每個都做到了嗎? 隨著家庭為社會最小單位的意識式微,關注個體發展的「愛自己」彷彿成了當代社會顯學,心理學書籍、內在成長文章、網紅,甚至路邊攤的廣告標語也會鼓勵你愛自己而購買他們的商品。沒有提到愛自己、寵愛自己,彷彿,廣告不再吸引人、心理學書籍不再能吸引眼球。 然而,為什麼提倡了那麼多愛自己的概念,也有許多人嘗試實踐,還是不到如何真實地愛自己? 廣告中、心理學文章中、網紅影片中、朋友口中,往往在高倡「愛自己」三個字後,便嘎然而止,留下滿頭霧水的讀者觀眾,抑或僅強調要去關注自己的需求。便留下一個疑問:「僅關注自己需求,會不會變成自戀或是自我中心的人呢?」大力提倡要愛自己,卻缺乏對愛自己的真實學習與認識,愛自己將成為一種有毒的概念。 或許有些人開始忽視自己並非世界中心而開始傷害他人、或許有些人開始耽溺在物質的慾望中而認為這是自愛的最理想狀態、或許有人開始放棄負起責任而放縱自我而以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是自愛的理想境界。 上面這幾個或許,反而使人活成了一座座孤島,但自愛不會使人孤立,放縱與不負責才會。 那到底什麼是真實愛自己的狀態?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怎麼樣的狀態是屬於真實愛自己的狀態。 美籍德裔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在其最廣為人知的著作〈愛的藝術〉當中提到: 「以下四個要素是所有愛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關心、責任、尊重和認識。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這些態度的集中表現。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 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棄了獲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戀幻想,並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這一態度的基礎是他內心的力量,單單這股力量就能使他進行真正的、創造性的勞動。」 圖片|Photo by Luca Volpe on Unsplash 而愛自己也就是把愛給予自己,因此自愛也包括四大要素,若缺乏其一,看似愛自己的行動將會成為一場誤會。 一、關心 1. 關注自己的內在需求,而不是滿足一切外在加諸在自己身上的要求: 關心自己內心真實需求,需要學習分辨出哪些慾望來源是外在加諸給自己的要求,例如:我不知道該做什麼工作,但是旁人就我的我的學經歷認為我可以做什麼而去做,這個便是外在加諸給自己的要求。 這裡讀者要非常謹慎,什麼是需要(內在真實需求),什麼是想要(外在加諸給自己的概念使然),是非常容易搞混的。 當一個人沈溺在滿足所有慾望的遊戲中,一有慾望即刻滿足,完全不去辨別哪些是需要哪些是想要,那這樣並非真實關心自己,而是對自己的寵溺,心中將會有個一直填不滿的無底慾望黑洞。 2. 擁有充足的耐心,對自己以及對他人的耐心: 能對自己充滿耐心的人,便也能對他人充滿耐心。我們關注自己時,是否能充滿耐心地給自己多些時間而不總是匆忙給自己下定論。 例如:嘗試事情時,是否可以給自己多一點時間,總是三分鐘熱度並不是愛自己,而是缺乏對自己耐心的關注。 二、責任 1. 接受過去自己的過錯,願意為自己的錯誤負責,同時諒解自己並努力不再重蹈覆徹: 勇於接納自己過去所鑄下的錯誤,並在道歉後可以放下對自己的批判。同時可以減少再次犯相同錯誤的頻率。真愛是充滿責任的,一味關注自己而不為自己行為負責,將是放縱自己而不是愛自己。一直無法放過自己,更不是愛自己。 例如:情緒失控傷害他人後,能為自己造成的傷害負起責任,但不陷入無限的自我批判,便可以漸漸學會自愛。 2. 分清楚什麼是自己的責任,什麼是他人的責任(責任界線): 自己的人生、情緒、行為、想法需要負起全責,而他人的人生、情緒、行為、想法則放手讓他人負責,不把他人的責任扛在肩膀上。我們時常把自己責任交給他人,又把他人責任往自己肩膀上扛,這樣的責任混亂只會使自己缺乏愛的能力,更遑論愛自己。 例如:每件事情都為孩子、伴侶做決定、掌控一切,但又總是把自己情緒責怪在孩子與伴侶身上,這是責任與界線混亂,而不是愛自己。 (你會喜歡:當「愛自己」落入形式主義:你有真的努力在成為自己嗎) 三、尊重 1. 尊重自己身心發出的警告,有勇氣拒絕他人的要求以及自己的慾望: 當面臨他人請求時,內在發出求救訊號時,可以敏銳地察覺到,並且尊重自己,勇敢拒絕他人。 例如:超支自己的身心能力,無限制地滿足自己與他人的慾望,是自我耗損而不是愛自己。 2. 尊重他人的意願,世界不是以自己為中心(愛自己不是自戀或自私): 分清楚他人與自己的邊界,能理解自己邊界內的世界自己負責,他人邊界內的世界尊重他人。接受他人邊界內的世界自己無法掌握與控制,並可以理解對方的拒絕而不試圖侵犯他人邊界。 例如:當一個人試圖強迫涉足他人人生決定、思想價值時(常見的內心話:我是為你好。),自我與他人邊界將會混淆不清,邊界不清的人不是愛自己,充其量是不尊重自己與他人或是自私以及自戀罷了。 四、認識 1. 充分擁有覺知,用清晰的覺知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局限,不再渴望自己全知全能: 清醒地看待自己的能力,不認為自己事事應鞠躬盡瘁、通達天地。可以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的不完美也可以很有價值。 例如:工作狂、完美主義者,通常不清楚自己的局限,也認為一旦承認局限就等同於價值低劣,渴望自己全知全能,完美盡善,這樣是對自己的認識不清,而不是愛自己。 2. 對自己的評價中性真實,不卑不亢,也不隨波逐流: 不論表現如何,可以中性地接納結果,不會擁有過低或過譽的自我評價,同時也鮮少因為他人的看法而改變對自我的中性評價。這個部分不容易做到,但也是能否真實愛自己的一大關鍵要素。 畢竟人的成長過程中,是靠他人給予自己的評價而開始對自我有初步認識的。但是等到我們長大成人後,我們有機會做到物質與心理上的獨立,我們便不需要依賴人們對自己的評價來認識自己了。 例如:當面對他人的評價時,我們若能中性地傾聽,並理性的回答而非逃避或是陷入情緒化反應,這樣的狀態是真實愛自己的人的一大指標。通常做不到真實愛自己的人便會陷入搖擺、情緒化自我保護的狀態而難以對自己保持中性評價。 3. 認識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痛苦跟快樂都是中性的存在: 了解到我們自己總是會遇到快樂與難過的事情,對於痛苦不會過度反應而一味想逃,對於快樂不會過度執著而不願快樂消失。真實愛自己的人能努力對世界抱持中性的態度。 例如:一個人遇到順心的事情,便會極度興奮且緊抓不放,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便會極度厭惡且盡力逃避,這樣的人是缺乏清楚的自我與世界認知的,是很難有能力愛自己的。 4. 認識到,愛自己的人同時也可以充分地愛他人: 自己也是所有人的一份子,當我們可以真實愛自己時,勢必也可以充分愛他人。能真實愛群體中的其中一人,為什麼不能愛群體中的其他人呢? 例如:當我們發現我們沒有什麼能力勇敢的去愛一個人時,我們往往也是不夠自愛的。當我們對他人封閉自己的愛時,我們也同時也關閉了愛自己的可能性。 (推薦閱讀:邱昊奇專文|誰說一定要先愛自己?) 那什麼狀態又是虛假的愛自己?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對愛的見解從反面著手,獨到而精闢,他認為:「恐懼不是愛,依賴不是愛,嫉妒不是愛,佔有控制不是愛,僵化義務不是愛,自嘆自憐不是愛。」這段話可以簡單地提供給讀者辨識哪些行為是虛假的愛自己。 一個人口頭上稱為愛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是源自恐懼、依賴、嫉妒、佔有控制、僵化義務、自嘆自憐,那些行為便不屬於愛自己的行為。充其量稱為逃避、依戀、憤怒、物化他人、死板應付、自我憐溺罷了! 那我們要如何學習愛自己?自私夠了才能愛,每個人都有各自愛自己的學習路徑 或許有一些讀者看了筆者描述前面真實愛自己的狀態時感到忿忿不平(可能因為涉指了讀者並不符合於真實愛自己的狀態),認為條件過於偏頗與嚴格,但如同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到:「愛是一門藝術」, 而愛自己也是一門不折不扣、需要努力學習的藝術。而還不了解什麼是愛自己並不可恥,畢竟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鮮少提到什麼是愛,而現代資訊中對愛的扭曲也十分普遍,發展心理學也認為人的成長是有階段性的,要一個人天生就熟捻愛自己,必然是過於天真與違反天性。 而人們也有一個普遍的迷思,認為真實愛自己是要逼迫自己、一步到位的。馬斯洛在著名的的需求金字塔中(見下圖)表示人的需求會隨著底層需求滿足後,才會逐漸出現嘗試滿足更上層需求的慾望。一個吃不飽、穿不暖的人,如何要求他去愛自己呢? 一個人底層需求基本上得到差不多滿足後,逐漸邁向追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時,愛自己的能力才會逐漸顯現。停留在滿足低階需求的人很難有完整成熟的人格去發展愛的能力。當我們要逼迫自己去自愛,最後只能扭曲地成為一個永遠自私的人。 圖片|作者提供 所以,簡單來說,當一個人自私不夠用力時,是很難學習愛自己的能力的。 孩子要當夠孩子,把母親物化成自己的食物來源與保護傘後才有能力開始發展分辨自己與母親是不同的能力,否則對食物與生存的不安全感,將阻礙他向更成熟的個體發展。 若要一個未被充分滿足初階需求的孩子(可以指內在小孩)開始理解愛、學習愛而停止滿足自己的低階需求,將使孩子充滿恐懼不安,無所適從,得到的將會是個封閉與缺愛的個體,而不是懂的自愛的成熟個體。 但筆者在此並非鼓勵還沒學會愛自己的人「無意識地自私」,而是鼓勵大家「有意識地自私」,每當在完成自己追求自私的里程碑後,停下腳步,有意識地感受這些里程碑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是不是感受到踏實的意義感?並可以開始評估〈愛的藝術〉中提到的愛的四要素——關心、責任、尊重和認識,是否自己有意願在生活中學習並實踐了呢? 若還沒,那請繼續「有意識地自私」,同時也理解有意識地自私會帶給自己或他人什麼樣的痛苦。等遇到下一個追求自私的里程碑又達到時,再重新評估一次關心、責任、尊重和認識是否可以進入自己的生活中,同時反思那些自私對自己的生活有何意義。探索路上沒有足夠自私,便也通不向自愛。 若可以,強烈推薦讀者閱讀關於愛的經典著作們,甚至直接研讀〈愛的藝術〉,來學習什麼是真正的愛。而我們是群體的一份子,愛群體的他人與愛自己是一體兩面的,經典中如何告訴我們去愛人,我們也那般的去愛自己,那便是真正的愛自己了。 不用急躁,也不用一味模仿他人愛自己的方式,我們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各自學習自愛的路徑,路徑可長可短,可能只是時候未到。 美國知名喜劇演員卓别林在經歷風霜、看似充滿歡笑的人生七十年時,才漸漸體會原來活成喜劇不是愛自己。在文章的最後分享給讀者這段卓别林美麗的自愛探索旅程。願我們都能在足夠自私後,成為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 (同場加映:防疫不無聊!八部女性喜劇電影,笑翻你的居家日常) 美國知名喜劇演員卓別林〈寫給自己七十歲生日〉: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我才認識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提醒我:活著,不要違背自己的本心。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真實』。 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我才懂得,把自己的願望強加於人,是多麼的無禮,就算我知道,時機並不成熟,那人也還沒有做好準備,就算那個人就是我自己,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尊重』。 當我開始愛自己,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我知道任何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都是對我成長的邀請。如今,我稱之為『成熟』。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才明白,我其實一直都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方,發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由此我得以平靜。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自信』。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不再犧牲自己的自由時間,不再去勾畫什麼宏偉的明天。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樂的事,做自己熱愛,讓心歡喜的事,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韻律。今天我明白了,這叫做『單純』。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開始遠離一切不健康的東西。不論是飲食和人物,還是事情和環境,我遠離一切讓我遠離本真的東西。從前我把這叫做「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但今天我明白了,這是『自愛』。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不再總想著要永遠正確,不犯錯誤。我今天明白了,這叫做『謙遜』。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不再繼續沈溺於過去,也不再為明天而憂慮,現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發生的當下,今天,我活在此時此地,如此日復一日。這就叫『完美』。 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明白,我的思慮讓我變得貧乏和病態,但當我喚起了心靈的力量,理智就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夥伴,這種組合我稱之為,『心的智慧』。 我們無須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矛盾和問題,因為即使星星有時也會碰在一起,形成新的世界,今天我明白,這就是『生命』。」 我是個熱愛常青哲學、整合心理學、靈性學的自由撰稿人,目前為四處流浪、探索世界與自我的遊牧民族。若你對我的文字感到共鳴,也對深入與我互動感興趣(我會舉辦電影討論會、讀書會、內在工作坊),歡迎一同探討人生意義、內在議題、自我成長!我的臉書;我的Meetup活動主頁 December 25, 2020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LXdIV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