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乖孩子最終,將無法擁有穩定的親密關係」親愛的大人:別再用「乖」來掩蓋命令 https://ift.tt/37UEPtr 李品毅 Lee Ping-Yi 「每當別人問起,我總說我的孩子好乖。」 這是許多家長在分享親子教養時的起手式,但所謂的「乖」究竟是什麼?是他 / 她不吵不鬧、聽你的話、把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會叛逆忤逆、沒有自己的想法嗎? 小時候,只要做出符合長輩喜愛的行為時,往往會被稱讚:「品毅好乖唷!」;而現在已三十歲了,真心關懷長輩時,也總會被說:「真乖,品毅好孝順!」 小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只覺得好像做了什麼正確、有價值的好事一樣,會因此而感到開心與安全(覺得長輩喜愛我,我就不會被遺棄)。 然而,在三十歲的當下,由於近幾年來的內在探索與心理學學習,每當被稱讚乖時,我會表達:「這不是乖,我只是出於愛你們以及我的意願,所以想要關懷與貢獻,並不是服從誰的指令。」 如同國際知名導演李安總是被提及的一段話:「孝順是過時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只教他愛。」 我認為:「乖,是盼望他人服從、獎勵他人服從。無需教孩子乖巧,只教他愛。」 小時候被給予更多空間、擁有表達自由的孩子,長大後往往心智越成熟;小時候缺乏空間、只能服從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擺脫不了心理問題。 圖片|Photo by Edgar Hernández on Unsplash 乖,背後到底隱含什麼期望? 「乖」,在華人社會中(英文中甚至沒有對應的精準單字),已經成了眾多父母眼中最重要的特質之一了,父母總是期望孩子在生活中無處不展現乖的特質,不同父母間的攀比、談論話題除了孩子是否優秀外,乖不乖成了彼此最重視的孩子特質之一。 如同當我們談論寵物時,總會把焦點放在寵物乖不乖上面,去判斷是好寵物還是壞寵物。然而,我們曾經仔細思考乖巧的背後,究竟隱含什麼期待嗎? 「我需要你服從,以我長輩的智慧來看,服從才可以在未來幸福,服從才可以順利生存長大。」 因此,尚且無法獨立生存的孩子,追求乖巧、展現服從,便成了避免被父母拋棄的最佳策略。因而可以看到孩子很努力地討人喜歡、扮演好乖小孩的角色,就為了避免被責罵與處罰。 乖的背後,是無盡的壓抑 除了必要的基本人際秩序外,許多無法尊重孩子個體特殊性的家庭,同時教會了孩子如何壓抑自己的真實樣子,壓抑成為父母的工具,光宗耀祖、養育防老、攀比炫耀的工具。 若孩子逐漸長大,有了獨立的能力,卻還沒有發覺面對長輩時自動開啟的自我壓抑模式的話,這些人只能不斷忽略自己真實的感受與需求,人生的大半時間將一直扮演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然而,這些壓抑從何而來? 在華人的社會氛圍中,是缺乏鼓勵「表達自我」氛圍的。在家庭裡,我們被要求孝順父母,不可頂撞;在學校內,我們被要求要尊師重道,不可質疑;在職場上,我們被要求任勞任怨,不可不合群;在社會中,我們被要求弘揚正能量,不可顯示負面感受。 但是,每個小孩都擁有各面向的情緒,是人類的天性。 隨著上面提到的各種框架,孩子學到了「好」與「壞」的特質,好的特質被接納,壞的特質被拒絕。 當孩子展現出定義為「壞」的特質時,遭受外在標準的責罵與懲罰,威脅到了生存下去或得到歸屬的需求,怎麼辦呢? 孩子開始試著調整行為來適應外在的標準與期待。這個過程,我們被拒絕的慾望、感受及想法,全部被壓抑至潛意識之中,我們不再感受到那些備受威脅的「真實本性」們,讓孩子以為本性已然消失。 但,實際上只是埋藏進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潛意識陰影」中。我們再不喜歡,陰影依然如影隨形,陪伴我們至成年,甚至年老、死亡。 而陰影時不時在人生中意料之外給予自身巨大影響,讓曾經開朗與富有創造性的孩子不斷內耗著,變成單調、無趣、缺乏動力與沒有感受的麻木個體。社會當前充斥的自我批判、憂鬱、焦慮、無意義感與強迫行為,都是壓抑模式下的副產物。 (延伸閱讀:不想當乖小孩!蔡依林:「丟掉恐懼,自由才會來」) 始終乖巧、壓抑的人,會產生什麼心理問題? 1. 成為濫好人,沒有勇氣拒絕他人 這樣的人,會認為他人的情緒與需求優先於自己,忽視自己的感受與需求。認為只有討好他人才能「不被拋棄而被愛」,逐漸成為「討好型人格」。 在人們面前被稱讚為脾氣好、樂於助人的模範生,實際上被忽視的情緒與需求不會憑空消失,而可能會使身體產生心慌、心悸,甚至伴隨極度恐懼、空虛無助的絕望感。 當他面對親密關係中的對象時,被忽視的情緒往往會因較為熟悉放鬆而恣意爆發,因而這樣的濫好人,往往會經營出一段段不穩定的關係。 2. 成為沒有辦法獨立於父母之外的爸寶、媽寶 父母的命令,不論年紀多大、是否擁有自己家庭,總是排在第一位。 父母與自己的羈絆是緊密而喘不過氣的,把父母的幸福與情緒當作自己的責任,無意識地扛在肩膀上,父母的言行總牽動自己的緊張神經。而一生的努力總指向父母的期望,而非自己的想法。 與父母心理上邊界模糊且缺乏自己的獨立想法。爸寶、媽寶在與他人連結時,往往缺乏真實連結的能力,遑論有段親密而健康的關係,因為其從未在與父母的共生之下形成與他人建立真實連結的健康能力。 3. 成為無法放鬆的完美主義控制狂 放不下持續帶給自己安全感教條規章、外在衡量標準,缺乏彈性與接納能力。 從小習慣服從他人的期待,因此習慣並執著於外在賦予的規範,無法在內心形成穩定的自我價值。 在任何關係中,往往會缺乏變通能力、緊抓不放,使得每段關係都充滿張力,並難以建立真實親密。容易陷入在想控制身邊所有人事物,但又無法真實接近他人的惡性循環中。 4. 缺乏精準表達自己的情緒與需求的能力。 長期順從他人的期望,自我被忽略習慣了,而使自我意識淺薄,很少去感受自己的情緒與需求。不知道自己熱愛什麼、與他人建立關係的標準是什麼、要做什麼樣的工作、自己是誰、各種生活中的為什麼與如何。 習慣看別人臉色,努力取悅他人卻總是不會試著取悅自己。這樣的傾向將瀰漫在生活的各個面向裡。他人一有不滿意,就開始緊張、想要道歉。情緒也隨著周圍的人起伏,對方生氣,自己就不高興,對方釋然開心了,自己也就開始開心。 看似變形蟲,容易被人稱為萬金油,但實際上卻無法了解自己、表達自己的情緒與需求。若缺乏認識到此模式的契機,將一輩子活得渾渾噩噩、不明不白。 以上幾個因過於乖巧而造成的心理問題,都容易伴隨著憂鬱、焦慮、空虛匱乏等低能量狀態,將形成乖巧人生的痛苦大背景。 (延伸閱讀:「我的孩子好難搞」其實你最不需要的,就是乖孩子) 在本主題的下集,將與讀者分享,如果不要教孩子乖,那該如何教育孩子。 接著提到,我們若有一對總是要我們乖的父母,我們成長的環境相對壓抑時,我們若不想要重蹈父母的覆轍,該怎麼辦?最後將鼓勵讀者,不要當乖孩子,去當個懂得愛的人。我們下集見。 作者|李品毅 Lee Ping-Yi 是個熱愛常青哲學、整合心理學、靈性學的自由撰稿人,目前為四處流浪、探索世界與自我的遊牧民族。若你對我的文字感到共鳴,也對深入與我互動感興趣(我會舉辦電影討論會、讀書會、內在工作坊),歡迎追蹤我的臉書;我的Meetup活動主頁! December 28,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7UEPt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