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 星期日

職場生存指南|對工作充滿無力感?10 項徵兆檢視,你是不是已經能量耗竭 https://ift.tt/3pDNV42 天下雜誌出版 在職場打滾,做人比做事更難!管理人際與情緒風險,以恰到好處的高情商溝通,成了修鍊職場新顯學。 工作上最難過的,就是「情緒」這一關,做人比做事還難。大家都在職場這個大江湖走跳,誰可以勝出,笑傲江湖,往往取決於誰會做人。 我曾經在一家科技軟體公司擔任行銷經理,當時,頂著外商工作資歷的光環,總經理對我有非常高的期待。我對這份工作也躍躍欲試,因為我非常希望能夠跳離零售產業,在不同的領域學習。剛到任不久,我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負責資訊展的參展,而離資訊展只剩二十天。 硬著頭皮接下重任後,我四處奔走,好不容易第一次可以和其他部門的主管開會,溝通籌備進度。記得當時我習慣一張口就中英文夾雜著講,才報告到一半,業務部副理「紅軍」突然站起來,指著我的鼻子罵: 「不要一副外商說話的死樣子,妳的案子,我聽不懂啦!業務部不配合!」他一說完,竟然很戲劇性地雙手把桌子整個掀翻,邊罵邊離開會場,我呆站在主席台前,第一次經歷了這輩子從沒有的尷尬時刻。 會議勉強結束,展覽勉強完成,但那件事在我心裡烙下很深的傷痕。我承認我過不了情緒這一關,眾人的議論紛紛讓我無力應對,這個工作創下我最短的職場生涯,草草三十五天就結束我在科技業的日子。 我常回想,如果事情重來,我會怎麼做?我想,我會努力去克服「情緒關卡」,讓事情有不同的轉機。 而我也深深體會,不安、憤怒、生氣,這些來自工作的負面情緒帶來的後果,影響既深且遠。只是一味壓抑,不學著去面對,憂鬱的心就像慢性病一樣,漸漸會吞噬一個人,直到整個瓦解。 圖片|Photo by bino on PIXTA 矛盾的是,我們因為受到儒家文化影響,被教育成必須「尊重權威」,且「待之以禮」。我們被告誡「以和為貴」,人跟人之間最重要的是維持「關係」和「面子」。 因為這樣的束縛,縱然心裡有千萬句怨言,我們卻習慣性地壓抑自己的情緒,漠視自己的情緒。大多數的人選擇隱忍,希望自我消化不滿,試著以「出世」心情,面對「入世」的混亂。 這種佛系思想,蔓延在整個職場,卻摧毀了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和熱情。 這不是一個健康的選擇,因為,人的隱忍總是有上限。可是無論在求學階段,還是進入社會就業,卻幾乎沒有人教我們該如何處理人際互動中的情緒,而讓我們在摸索中不斷心情受傷,難以平復。 (你會喜歡:專訪陶晶瑩:關係裡互動很重要,別老是要別人「猜」,猜屁啊?) 被迫隱藏真實情緒 學者亞莉.霍希爾德(A. Hochschild)曾經針對美國達美航空公司的空服人員進行一連串研究。她發現,航空公司會硬性規定空服員需要「演出」某種特定情緒,例如親切、關心、體貼,甚至會規定微笑的弧度和動作,並且進行監督和考核。 職場工作者這種必須努力隱藏自己的負面情緒,致力於裝出正面情緒讓顧客感到滿意的過程,被稱為「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也就是說,在工作上打拚的你,為了完成工作,不論面對顧客或同事,都必須耗費勞力和心力演好自己的情緒,以此完成工作目標和公司交辦的任務。 「情緒勞動」的例子,比比皆是,雖然最容易發生在銷售或是服務部門的人員身上,例如,銷售人員必須對挑三揀四的顧客,一直耐心地微笑;電話客服人員必須保持熱情音調應付情緒大暴走的顧客; 但「情緒勞動」並非是某特定部門的專利,只要你的工作必須團隊合作才能完成,只要你的工作需要對外溝通,或者只要你的工作必須承接他人的工作才能完成⋯⋯,那麼,公司就會期望你表現出「適宜」的情緒,透過和諧的溝通,完成任務。 詭異的是,這種要求泰半都是公司裡的「潛規則」,少有明文規定。大家互有默契,大半看著同事怎麼做,自己跟著學,避免成為組織裡的「黑羊」。但也因為沒有清楚的規則,很多人只好努力察言觀色、用猜的,可是這個過程實在太過敏感也太過累人。 有些不懂「偽裝」的人,乾脆選擇壓抑自己的情緒,以求自保,結果過度壓抑,導致情緒冷漠,進而對工作冷漠,最終失去工作的熱情。因為不知道如何和別人應對,而導致對工作的自我放棄,結果就是產生職場上的大浩劫。 (同場加映:「喝一杯就沒事了啦」是什麼讓我們做一個壓抑的現代人?) 情緒耗竭,對工作充滿無力感 當在職場上情緒變成一種耗費心力的勞動演出,漸漸的,你會進入到情緒壓力的第一階段:產生「自我異化」(Alienation),意思是,自己都演得不像自己了。 面對工作有情緒不處理,慘痛的,就更不止於此。因為情緒反差調不過來,開始感覺壓力,就進入到第二階段:「工作疲倦」(Job Burn Out)。就如同一鍋油燒乾、一缸子木炭燒盡,你會開始感覺到精力燃燒殆盡,提不起勁。早上不想上班,上班後就在等下班。才剛星期一上班,一心就盼著星期五到來。到了星期天不禁焦慮隔天又要上班,又是一個星期的開始⋯⋯,如此一再陷入暗黑的心理糾葛。 這種精神上的燃燒殆盡,接著就會讓人進入到第三階段:「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讓你感覺對任何事都沒有興趣,感受到壓力一層一層的堆疊,讓你慢慢地對工作、對家庭,都失去應對的能力。 「情緒耗竭」往往伴隨無力感,它讓人覺得無計可施,不知所措,沒有出路。這種「習得的無助感」,讓人即使面對狀況,也決定不反擊,坐以待斃。在找我諮詢輔導的案例中,有這種無助感的員工,會有「被困住」、「深陷其中」的情緒感受,尤其是當想離職但又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時,這樣的困乏,更是明顯。 圖片|Photo by bst2012 on PIXTA 你目前在職場上的情緒狀況如何呢?是否處在情緒耗竭、對工作倦怠的狀態呢?試試回答下頁的問題。 自我檢測:你在職場上情緒耗竭了嗎? 全美排名第一的醫療機構「梅約診所」(MayoClinic),在其網站上介紹有關工作耗竭的徵兆[1],提醒民眾自我檢視: 1. 你是不是變得常懷疑工作,或是對工作不滿、常批評工作? 2. 你是不是得拖著自己上班,可是面對工作又不知道要如何下手? 3. 你是不是對同事、顧客或客戶變得煩躁或不耐煩? 4. 你是不是缺乏持續生產的能量? 5. 你是不是覺得很難專心工作? 6. 你是不是缺乏工作上的成就感? 7. 你是不是對工作感到失望? 8. 你是不是正藉由吃、或藥物或酒來讓自己好過一些,或只是讓自己不用去感受? 9. 你的睡眠習慣有改變嗎? 10. 你是不是受到不明原因的頭痛、胃痛或頻尿問題或其他身體不適所擾? 解析: 不知道自我評估後,你的答案是什麼?如果你在上述問題有任何一題答「是」,就必須留意目前職場的互動對你的身心帶來的影響。 別把自己變魯蛇 「情緒耗竭」如果沒有處理好,接下來會進入第四階段:「人格解體」(Depersonalization),會開始自我懷疑,懷疑工作觀、人生觀,不相信自己的決定,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於是,原本建立的自信和自尊開始解體,最後個人的成就感下降,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應該註定是個魯蛇。負面循環下,會讓人一直處在工作能量的最低點,爬不上去,最終離開現職,甚至離開職場。 這樣的情況當然不是我們所樂見的。我們一直都在學習如何精進職場上的工作技能,但現在該是學習如何在職場上做人的時候了! 參考資料:[1] 梅約診所網站 本文摘自張敏敏的《拒絕職場情緒耗竭︰24個高情商溝通技巧,主動回擊主管、同事、下屬的情緒傷害》。由天下雜誌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拒絕職場情緒耗竭︰24個高情商溝通技巧,主動回擊主管、同事、下屬的情緒傷害》 February 01,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DNV42

鍛鍊「領導力」,從認識自己開始:獨一無二的你,就是你的優勢所在 https://ift.tt/3td8Yg8 天下雜誌出版 你得了解自己或你領導的組織的基本特色是什麼,了解並確認自己的弱點與強項,也就找出了自己有優勢的地方。 哈佛商學院第一位台裔女教授,教你化阻力為助力的能力,躋身機會圈! 掌握你的基本特色 了解能力圈,打造專屬的舞台為自己、團隊或組織創造優勢,其實很簡單,只有兩個要素: 1. 你能創造價值。你提升原本預期的成果。 2. 別人也認為你創造了價值。 就這樣而已。很簡單,對吧?但正如歷史學家弗雷德里克.梅特蘭所言,唯有體驗過所有眉眉角角,才能理解認真努力的簡單之道。那其中最重要的眉角是什麼呢?就是兩個要素間,有個「而且」把它們串起來: 你創造價值。你提升成果。 而且別人相信你創造了價值、提升成果。 價值就在你的特色 到底所謂的「提升」(Enrich) 以及「傳遞價值」(Deliver Value)是什麼意思? en · rich / in'riCH / 提.升 提高或升級品質或價值 說到「提高」或「升級」,我們許多人下意識會想到要「全力以赴」。我們會把帶來價值、提升現狀和「全力以赴」畫上等號。 太多人都執迷於全力以赴。那是我們奮力追求的境界。大家認為,要是我們擅長某事,就應該做得好到穿越雲霄、連天使都為我們歌唱。不管在哪方面,我們都怕自己不過平庸而已。 但說真的,只擁有一、兩項超能力,其他方面都「還好」,難道不夠嗎?我的意思是,蝙蝠俠才智非凡、體能超強,但相較於其他超級英雄,他在許多方面都能力有限。 蜘蛛人可以爬牆,速度與反應能力令人羨慕,但在超人類力量上就無法跟超人比。即使是超級英雄,也只有一、兩項能力出名。 (你會喜歡:專訪鄒開蓮:做一個領導者,真實就好) 同樣擁抱強項與弱點 我把這些特質稱為「超能力」(Super Power),聽起來似乎罕見又難掌握。其實,提升價值就是讓你獨特卓越的幾件事。畢竟,提供寬敞的廁所、大量的加油機和充足的冰塊,並不複雜。因此,我傾向把它想成:我的「基本特色」是什麼? 我的母親來自台灣,她廚房裡基本的調味料包括薑、蔥、麻油和醬油,有這些常備食材才能做菜。我那義大利裔丈夫,就要有大蒜、洋蔥、橄欖油和起司才能做菜,還需要一杯紅酒和一些帕瑪生火腿來激發料理靈感。 你得了解自己或你領導的組織的基本特色是什麼,因為你會一再需要運用它,它們也是你確保生存、維持生計、讓你能夠真正提升價值的關鍵要素。 問問自己:當別人跟你或你的組織往來,他們期望你能提供的最基本項目是什麼?你要做到什麼才能讓自己的影響力升級? 身為教創業的教授,經常有學生帶著創業構想來找我,有些想法非常好。例如,從撥打一一九緊急救助到救護人員抵達現場中間有時間差,有位學生的構想是用科技讓救護人員或救護車駕駛在這段時間與患者視訊通話,透過視訊一方面可以安撫患者,也能讓救護人員看到傷勢程度,提早了解狀況。 另一些構想雖較常見但也有巧思。例如,有位學生想用手機應用程式記錄信用卡的促銷活動和年費,幫使用者更有效率地決定該選哪個航空公司聯名卡的優惠,哪些可以捨棄。 不管什麼構想,許多人都會以「我有個超棒的主意」這樣的話開場,結束時問:「請問您能幫我找到能執行計劃的技術人員嗎?」提出那個一一九專線創意的學生,他是金融背景,不了解醫學和科技。想開發手機應用程式的學生呢?他是醫學背景,沒有金融與科技知識。沒有掌握基本項目,怎麼有優勢? 我不是說創業構想不能來自靈光乍現,當然可以。 只是,每當我聽到有創業者在尋找人才,補強自己不具備、但對新事業非常關鍵的技術,我就禁不住去:這些創業者不了解、也沒有培養自己的優勢,欠缺提升價值的能力。這些人忽略了自己的基本特色。 想像一下,如果有人來找我說:「我有個超驚人的暢銷小說構想,就缺個作家把它寫出來。」或者「我有個曠世畫作的想法,就缺個畫家把它畫出來。」都是同樣的意思。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構想是世紀之作,但有賴程式設計,而你卻不是程式設計師,那麼你就要有自覺,要認清自己得鍛鍊這種能力。 你的產品包含你的優勢,也包含你的弱點。 你了解並確認自己的弱點與強項,也就找出了自己有優勢的地方。你不僅知道自己哪方面具有價值,也知道自己在哪方面不具價值。 圖片|Photo by Jamie Brown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為什麼總是無法改變?目標心理學:承認限制,才能夠看見優勢) 美國企業家與投資家華倫. 巴菲特(Warren Buffett),是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董事長兼執行長,也是全球排名第三的首富,他形容優勢為了解自己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這有助他避開問題、找到改進機會、向他人學習,以及提升價值。 巴菲特能力圈 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經驗歷程,也因此在特定的領域、有限的範圍內累積了有用的知識。 有些領域比較寬廣,有些則比較專精。IBM 公司的創始人湯瑪士.華生(Thomas Watson)曾說:「我不是天才,我只是在幾個點上很聰明。不過我會把自己放在那幾個點附近。」那就是能力圈。 巴菲特曾描述過他一位經理的能力圈,他稱那位俄羅斯移民來的經理 B 女士。「她不懂股票⋯⋯她懂的是家具,」巴菲特說,「即使通用汽車的股價到了五十美分,她也不會買入一百股。」但不懂股市沒有關係。 B 女士靠著專注於她的基本強項,建立起全內布拉斯加最大的家具店。B 女士了解,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大小,而是知道能力圈的邊界。了解自己的弱點,弱點就不再是阻礙,如此,你的強項就有機會綻放最大光芒。 (推薦閱讀:張瀞仁專文|如何在外向職場或學習環境中生存?五心法分享) 我們弄清處自己的基本強項,也就是基本特色,就能回答一個關鍵問題:我們該把人生有限的時間投注在哪裡,才有最大的成就? 華倫.巴菲特的得力助手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貼切地點出:「要找出自己的天賦所長。如果你參加別人擅長而你不擅長的比賽,你注定要輸。」 本文摘自黃樂仁的《隱性優勢︰限制可成為機會,弱點也可以成為獨特資產,善用自己所有條件發光》。由天下雜誌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隱性優勢︰限制可成為機會,弱點也可以成為獨特資產,善用自己所有條件發光》 February 01,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td8Yg8

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假日總是睡不飽、做事提不起勁?小心,你可能有慢性疲勞症候群! https://ift.tt/3cpoDTJ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如果你常常覺得怎麼休息都不夠,身心靈依舊疲憊的話,也許你有「慢性疲勞症候群」!如果有的話也沒關係,除了就醫,生活上有這些步驟,可以改善或預防慢性疲勞症候群。 什麼是慢性疲勞症候群?我也可能有嗎? 長期為疲勞倦怠所苦,卻又無法找出真正原因,美國醫界在 1988 年已將這樣的情況定義為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簡稱 CFS)。 那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可能有慢性疲勞症候群? 醫師建議,可先參考美國疾病管制局在 1996 所修定的診斷準則: 主要診斷條件: 一種持續且逐漸發展出來的疲憊感,持續 6 個月以上,無法因休息而緩解。 疲勞的嚴重程度,使日常活動力降到正常狀態的一半以下。 沒有合併其他可以解釋疲勞原因的慢性疾病,如癌症、自體免疫疾病或慢性感染等。 次要診斷條件,8 項中符合其中 4 項: 輕度的發熱或怕冷 喉嚨痛或有異物感 頸部或腋下有疼痛的淋巴結 無法解釋的全身肌肉無力 頭痛 、肌肉疼痛 在一般性活動後有長時間,超過 24 小時的疲累 有轉移性、沒有發炎反應的關節痛 認知功能障礙等神經精神症狀,如睡眠障礙(失眠或睡太多)、注意力無法集中、健忘、情緒憂慮、躁動敏感、易怒等 圖片|Photo by hanpen on PIXTA 哪些人容易有慢性疲勞症候群? 慢性疲勞症候群是由於長期工作、生活緊張,以及情緒、精神處於過度壓力及超負荷狀態,所產生的一系列身心疾病及症狀。 一般多發生在上班族,而且女性的發生率較男性高,以 25-45 歲的女性較多。美國過去有研究顯示,一般民眾的盛行率為千分之一至三。 醫師也表示,慢性疲勞的好發群族大致有 3 個特徵: 處於壓力大的行業,因為壓力容易使自律神經系統不平衡,導致免疫力下降。 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的停經後婦女。 營養攝取不均及抗氧化維生素缺乏的外食族。 (你會喜歡:「療傷沒有特效藥」給想修復自我的人:七個身心靈課程指南) 覺得自己有慢性疲勞狀況,應該看哪一科? 建議可先找家醫科或身心科,詳細告訴醫生自己的症狀,做全面性診斷。 目前的醫學還無法找到造成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確切原因,有的認為是病毒感染損傷腦部,有的認為是基因突變傷害了神經系統,有些則主張是和免疫系統的改變有關。 陳欣湄也提醒,出現慢性疲勞類似症狀的人比例雖高,但不代表真的都是「慢性疲勞症候群」所引起,舉凡像是睡眠不足,或是有貧血、甲狀腺低下等問題的人都有可能發生,建議大家還是要先就醫診斷,不要自行推測、尋求偏方。 此外,造成慢性疲勞的原因有時也不只一個,所以目前較難有直接、特定的治療方式,只能透用各別藥物來紓緩各種症狀,例如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治療頭痛、肌肉痛或發燒;如果有憂鬱症狀,則是用鎮靜作用較低的抗憂鬱症藥物等等。 再加上一些支持性的療法,如:運動、休息、心理諮商、冥想等輔助治療。 圖片|Photo by ipopba on PIXTA (推薦閱讀:「早知道就該那樣⋯⋯」5 個放過自己的冥想練習:關注自己、接納情緒) 除了就醫,生活上可以如何改善或預防慢性疲勞症候群? 改變生活型態,讓緊張壓力和紓緩休息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是最根本有效的良方。醫師建議以下幾點: 1. 充足睡眠和良好睡眠品質 除了睡飽更要睡好,陳欣湄說,很多人的慢性疲勞問題,其實都只是源自沒睡飽或睡眠品質差;如果真的是工作繁忙、容易睡眠不足的人,也建議最好能每天固定在同一時間小憩,且不要超過半小時,效果較好。 2. 飲食均衡、多攝取幫助降發炎的食物 除了飲食均衡,少吃精緻、高糖、多鹽的食物,醫師也建議,平常可多補充有助降低身體發炎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礦物質)、魚肉、白肉等。需要時也可以服用一些綜合維他命。 3. 泡澡 泡澡有助放鬆,加強代謝、恢復體力,建議水溫 38-39 度,一次 20-30 分就好,太久也會疲勞。 4. 運動是最好的減壓方法  不論工作再忙,一定要抽出時間運動,適度的運動不但不會累,反而會提升體能,且運動也會讓大腦分泌腦內啡(endorphin),可以使心情變好。 5. 延長生活空白時段,減少急躁 如果你習慣用很急迫躁進的方式過每一天,試著做些改變, 例如早起半小時,吃完早餐再出門上班;或是下班提前一站下車,放鬆散步回家等等。每天增加一點空白的悠閒時光,日積月累下來會讓緊繃的生活模式產生質變。 6. 做冥想、瑜珈 陳欣湄說,運動輔助治療,其實也包含冥想、瑜珈、正念呼吸等較靜態的方式,能幫助減輕壓力,使身心平衡。 慢性疲勞症候群會復發嗎? 有可能。有時候慢性疲勞症候群會出現一種「循環」,覺得很累、突然恢復、一段時間之後更累、再度恢復,恢復的時候症狀幾乎會消失,但復發的時候感覺更難受。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時不時滑手機、漏看訊息會驚慌,臉書、IG動態一定要滑完,小心你已經有「錯失恐懼症」 女性憂鬱症高2倍!身旁親友有「這些症狀」逾2周是求救訊號,4大良方幫你遠離憂鬱 三餐外食與「乾眼症」有關?乾眼症原因分2種,人工淚液非萬能!自我檢測雙眼是否缺水或缺油 January 31,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poDTJ

「射後不理、完事倒頭大睡」是大忌?看看「後戲」研究怎麼說 https://ift.tt/3tb3fYh 01女生 國外性學教授對於「後戲」的研究顯示,這件事情對女生的重要性大過於男性,因此這篇文章更要給男性友人看——從今以後,互相疼愛。 【性愛迷思】性愛中的前戲宛如一頓飯中的「主菜」那般重要,近年也提倡猶如甜品角色的「後戲」,做愛過後的甜言蜜語或擁抱,延續翻雲覆雨時的親密感,增進兩人感情。 理想中的性愛該是如此,但現實中大部份人為生活勞碌,下班後拖著疲憊身軀,渴望在性愛中「做足全套」許多時候只是有心無力。 圖片|Photo by Ashley Byrd on Unsplash Girls's talk 抱怨,擔心男生「射後不理」 因此每次 Girl's Talk,總會有女生抱怨男朋友做完愛後就倒頭大睡,上一秒如膠似漆,下一秒宛如陌路人,讓女生不禁開始胡思亂想,到底另一半對自己是否「有性無愛」,甚至開始質疑對方會否「射後不理」。 有些女生卻抱持另一種看法,經歷激烈的「雙人運動」,自己也可以已經筋疲力盡,想睡也只是人之常情。 台灣護理學博士許藍方在 YouTube 影片解構男性做愛後倒頭大睡的行為,為一眾男士平反。 男生性事後立刻就睡覺,與賀爾蒙有關? 「如果他白天工作又很累,加上你們做愛時燈光昏暗,而場所又是在床上的話,他就會更加想睡。」許藍方博士說。不過許藍方博士也明白女生希望親熱完後,會繼續有被愛的感覺。 「女生在高潮過後,會有一點點落差感,如果男生轉過頭去睡,她的失落感會更大。」許藍方博士指,男生可能錯在沒有抱著女生睡,延續性愛時的親密感。 許藍方博士直言女生重視親熱過後有沒有被愛的感覺。圖片|影片來源截圖 性愛中的「後戲」到底有多重要?加拿大貴湖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的性學教授 Robin Milhausen 曾經做過一項有關性愛「後戲」的研究,結果發現女性對性愛的滿足度取決於男性完事後的行為。 (推薦閱讀:與做愛一樣重要的事!AV 男優清水健:做好後戲,別讓女生孤單) 性愛「後戲」研究:對女性有關鍵時間? 性學教授 Robin Milhausen 在性愛「後戲」的研究中訪問了 2400 名人士。結果顯示性愛後 6 分鐘,對女性而言十分重要。 Robin Milhausen 教授指出如果能在性愛後 6-10 分鐘,對女生說甜言蜜語、愛撫或擁抱對方,會讓女生覺得更滿足。 完事後曾被擁抱 6 分鐘或以上,女受訪者群組中,71% 人認為做愛很快樂;反之只有 41% 覺得做愛舒服。從而推斷,性愛後擁抱助增加滿足度。 Robin Milhausen 指女性做完愛後會分泌催產素(Oxytocin);生產時亦會分泌催產素。 當女性分泌催產素時,會更渴望被愛及被在乎,如果男生能在此時給她一個擁抱,能讓她更期待下一次的性愛。 調查結果亦顯示,男生忽略「後戲」? 36% 男受訪者表示他們完事後愛撫少於 6 分鐘,更有 17% 男受訪者表示完事後從不會擁抱伴侶。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男生完事倒頭大睡是死罪?把握「後戲」關鍵6分鐘 提升性愛質素 January 31,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tb3fYh

總是「性」致缺缺嗎?性治療師:高達三成女性有性冷感,想改善可靠這幾招 https://ift.tt/2L78WW2 01女生 藝人雞排妹經常在其「深夜保健室」頻道談論性愛話題,這次她請來 YouTuber 艾瑞絲及性治療師童嵩珍討論「性冷感」。 藝人雞排妹(鄭家純)一向言論大膽,近年更在 YouTube 開設「深夜保健室」頻道,談論性愛話題。日前,她請來 YouTuber 艾瑞絲及性治療師童嵩珍討論性冷感。雞排妹在影片中綜合針對華人世界的調查,性冷感的男性有 16%,而女性則有 35%,換言之,每 10 個女性中大概就會有 3 個有性冷感。 雞排妹表示性冷感的人數比她想像中多。圖片|《深夜保健室》節目截圖 「性冷感」一詞對不少人而言並不陌生,但大部份人都不明白箇中定義。性治療師童嵩珍表示性冷感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兩種,原發性性冷感是第二性徵(女性乳房發育、月經來潮;男性有喉核)出現後,至今完全沒有性慾;而續發性性冷感則是後天才產生的性慾底下,多數與關係障礙相關。 想知道自己是否有性冷感,可做「性冷感自我檢測」,如以下 8 項情況中有 5 項符合,就有可能有性冷感: 覺得做愛比玩樂更累:你對做愛感到疲憊,每次都有做功課的感覺。 撫摸最後一定要變成做愛:當你被伴侶撫摸時有壓力,總覺得對方是為了做愛才摸你。 不再期待做愛:你對性愛沒有期望,也沒有興趣。 性跟愛沒辦法產生連結:每次性愛時都感受不到對方的愛意,覺得伴侶只是為了發洩。 太有目的性的做愛:做愛只為了討好對方,或不想被人貼上性冷感標籤而做。 太過固定的時間地點做愛:只在特定時間如排卵期才性愛,而目的不是為了得到性歡愉,而是生育等。 只有婚前做愛才是最美的:當你常常只緬懷過去,覺得過去的性愛是最好的,自然會缺乏做愛的興致。 把做愛當作例行公事:只把做愛當作應盡的責任和例行公事。 另外,童老師坦言有自慰習慣但不做愛不算是性冷感。如果自慰和做愛都不感興趣,就可能有性冷感。 (你會喜歡:臉紅紅床遊卡牌開箱|拓展情慾可能性,也記得設定安全界線) 「深夜保健室」艾瑞絲指童年被親戚侵犯成性冷感 說起性冷感,不少人都會想起蔡卓妍(Sa)過去演出的《非分熟女》,結婚 4 年仍是處女,現實中卻沒有太多如此「極端」的例子。艾瑞絲外表甜美,過去曾有 6 任男朋友,但她卻在影片中坦言自己有性冷感。 艾瑞絲坦言自己未到對性愛抗拒,也覺得高潮時舒服,卻也「性趣」不大。在有男朋友的情況下,她的性生活頻率是一個月一次,而且也從不會自慰。 不過她直言過去大多男友都能配合自己,只有一任男友會不斷為了性事與她吵架。兩人關係因此惡化,爭吵愈多,她的性慾就更加低落。艾瑞絲分享在小學時期曾被親戚「不正常對待」,自此成為她的「心魔」,沒有與伴侶親熱的慾望,同場的童老師建議艾瑞絲應尋求專業人士的意見,才有辦法解決。 造成性冷感原因 生理因素:年齡、藥物或疾病。 環境因素:性愛的環境缺乏隱私、隔音不好,可能會因此而覺得有壓力,繼而性慾下降。 性冷感心理因素: 缺乏溝通:不少女性都與自己缺乏溝通,不了解自己的身體,不知道自己敏感帶的位置,難以感受性愉悅,長久下去就會減低性慾。 缺乏性自信:性治療師童嵩珍分享,過去曾有案例從不脫衣服做愛,全因對自己的胸部尺寸沒自信。有些女性對自己的下體沒有自信,每次都要關燈做愛,這種自卑心理也會影響性慾。 工作壓力太大:當工作壓力太大,每天下班已經身心疲累,自然就會不想做愛。 性伴侶表現不佳:當性伴侶表現不佳,如早洩、不舉等,自然會影響性慾。 過去不好的經驗:過去不好的性經驗也可能會造成陰影,影響做愛意欲。 宗教影響:因為宗教背景不同,過度神聖化或骯髒化性事,有礙性生活。 (同場加映:前戲不是只有撫摸!鄭家純:誰說前戲要上床?破解 A 片前戲 3 大謬誤) 性治療師:靠藥物可改善性冷感? 心理因素引起的性冷感,大多都會透過性治療師的輔導解決,但不少人為了滿足另一半,也可能會選擇「捷徑」,服用藥物解決。 童老師坦言不少醫生都會使用男性荷爾蒙改善性冷感,她過去工作時曾遇過一個性慾低的女性聽從醫生建議打男性激素針,對方坦言效果明顯,「回到家中拖地拖到一半,也要去自慰」。 然而,這個方法也有「副作用」,童老師分享那個女性打第二針後,竟然開始長出鬍鬚。因此童老師說「多毛」等於性慾強這個長久以來的「都市傳說」其實某程度上是正確。 性治療師指雄性激素雖有助增加性慾,卻有副作用。圖片|《深夜保健室》節目截圖 服用藥物雖然很快見效,但始終還是治標不治本。性慾低的根本大多都是與伴侶關係出現問題,童老師坦言「人的性慾在大腦」,只是單純追求「濕」跟「硬」,其實也無法滿足女生的性慾望及被愛的慾望。 她直言大部份女生都希望「性和愛可以結合」,快樂的性生活,大多都是建基在彼此相愛的關係上。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 01》,原文刊於「01 女生」:性冷感︳覺得做愛比玩樂還累?性治療師:檢測符合這5項或性冷感 January 30,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L78WW2

生酮飲食究竟好不好?醫師圖文解說:長期下來,營養並不均衡 https://ift.tt/3clDuP3 照護線上 曾經有一陣子很火熱的「生酮飲食」,標榜著大口吃肉就可以瘦,不過這種減脂飲食法的原理以及實際操作是如何進行、健康上又有什麼要注意,讓我們來看看醫生詳細圖文解說。 文|白映俞 醫師 你很可能聽過生酮飲食,也知道這是一種低碳飲食法,但還不知道自己需不需要或適不適合生酮飲食。請藉著這機會認識一下這火紅的體重控制方式。 生酮飲食代表什麼意思? 生酮飲食代表要「非常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一天碳水化合物的總量落在 25 克到 50 克以內,主要改從脂肪攝取熱量。 過去大家習慣吃飯、吃麵當主食,靠飯、麵讓我們吃飽、提供熱量,但這些都屬於碳水化合物。而生酮飲食裡,碳水化合物僅能佔總熱量的 5%。其餘由蛋白質提供 20% 到 25% 的熱量,而絕大部分的熱量,也就是剩下的約 70% 到 75%,都要靠脂肪提供。 簡單說,生酮飲食是脂肪高量、蛋白質中量、碳水少量的飲食法。 生酮飲食是種全新的飲食法嗎? 大家雖然是最近幾年比較常聽到生酮,但這屬於一百年前就發展出來的飲食方式,大約於 1920 年代之際,當時胰島素還沒問世,沒有任何藥物能醫治罹患糖尿病的人,糖尿病患者幾乎是必死無疑。 因此有人想靠食療改善病情,發展出以攝取脂肪為主,接近放棄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法,來減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但效果有限,等到胰島素問世後,才大幅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率。) 後來也曾有人運用生酮飲食這樣的方式治療兒童的嚴重癲癇。 接近一百年後,糖尿病前期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持續增加,生酮飲食再度成為受歡迎的體重控制方式。 (同場加映:破解「吃蛋白質就會長肌肉」迷思!營養研究指出:不是每人都需要蛋白質補充品) 生酮飲食是根據什麼理論? 生酮飲食時,每天僅能吃少於 50 克碳水化合物,理論上會很快用光血糖,身體進入飢餓狀態,開始強迫人體燃燒脂肪(而不是碳水化合物)作為能量的來源。 而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變少,身體也比較不需要太多的胰島素來降低血糖。因此生酮理論是希望往身體降低分泌胰島素,減少胰島素阻抗,與降低體重的方向前進。 生酮飲食時,什麼不能吃? 碳水化合物的量極度受限的時候,代表要大幅減少你原本的主食,無論米飯、地瓜、麵包、麵條、馬鈴薯等等都屬於澱粉類食物。幾乎所有的水果都不適合,畢竟水果中所含的糖類較高。含澱粉的蔬菜,例如根莖類的蔬菜,也不行。 簡單說,生酮飲食幾乎需要避免所有含澱粉的主食類,且蔬菜與水果也會大幅受限。所以在你嘗試生酮飲食之前,請務必記得,這並不是種均衡飲食的方式。 生酮飲食時,要吃什麼? 吃油脂很豐富的肉類,像是三層肉、五花肉、有肥魚肚的魚肉,並大量使用橄欖油、奶油、牛油、椰子油等來烹調。乳酪、奶油、蛋、堅果也都可以吃。蔬菜類可以選擇花椰菜、高麗菜、青江菜、空心菜等等地面上(非土裡)的蔬菜。 (推薦閱讀:不孕與經痛的原因:子宮內膜異位,這些族群要注意!) 生酮飲食有什麼潛在危險? 請記得,生酮飲食並不是種均衡飲食,因此遵從者容易缺乏礦物質與微量元素,因此會讓人抽筋、心律不整,同時也會因為缺乏纖維而便祕,其他常見的併發症包括胃痛、頭暈腦脹、飢餓感增加、疲憊、焦躁、口氣差口臭、頭痛。抽血發現血脂肪、血中膽固醇濃度升高。 另外,生酮飲食者比較容易患有尿路結石,尿酸濃度也會上升。剛開始進行生酮飲食時,體內酮體上升會導致利尿,因此尿量上升、脫水更嚴重。若本身有高血壓、心衰竭、糖尿病的患者需要調整藥物。長期生酮飲食則會降低骨質,引發骨質疏鬆。 還有,若是糖尿病患者要執行生酮飲食,最好先與醫師溝通了解,因為糖尿病患者有機會出現酮酸中毒,引發性命危險!不過即使沒有糖尿病,生酮飲食也可能會導致酮酸中毒。 我需要嘗試生酮飲食嗎? 就減重效果來說,短期嘗試生酮飲食可以減重,但長期來說減重效果沒有優於其他飲食控制方式。 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來說,短期有助於控制血糖,長期呢?目前則並沒有生酮飲食優於其他方式的證據。然而無論是體重控制或血糖控制,都是長期抗戰,如非必要,請勿選擇極端的方式。真的想要嘗試,一兩週即可,大概還不至於太傷身,可以把生酮飲食當成短期減重的方式之一,但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資料告訴我們生酮飲食能作為長久之計。 再強調一次,生酮飲食不是均衡飲食,會讓人體缺乏必要的纖維、礦物質、維生素。 ※本文由 照護線上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 January 30,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lDuP3

2021年1月29日 星期五

《愛的迫降》孫藝珍出道 22 年,最令人愛不釋手的 5 部經典回顧 https://ift.tt/3j2fJwt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愛的迫降》孫藝珍從 18 歲出道開始,她的演藝生涯,讓我們在回顧經典作品時也可以看出韓劇造型的演變。 2000 年以懸疑電影《秘密》出道的孫藝珍,那年她才 18 歲,雖然票房不如預期,卻也為她開啟了演員之路,緊接著隔年出演韓劇《美味關係》,以第一女主角與男神蘇志燮大談感情,因而獲得新人女演員獎項,更是她成名代表作品。超過 22 年的演員生涯,孫仙不能錯過的經典韓劇作品有哪些?那下面這的 5 部韓劇絕對要追。 《美味關係》 2001 年上映的韓劇《美味關係》,是孫藝珍第一部小螢幕作品,描述著一對歡喜冤家雖然深愛著彼此,卻發現雙方的父親為多年的仇人,而導致兩人的關係複雜化。造型方面孫藝珍並無過多華麗的變化,唯獨高領毛衣是不變的特色,不僅選色大膽鮮明,搭上一件針織外套,完美營造復古文青的穿搭風韻。 圖片|《美味關係》劇照 除了高領毛衣外,在當時的故事背景,孫藝珍也時常穿著圓弧造型的襯衫,或是純色襯衫與毛衣的組合,突顯她清新、知性的氣質。 圖片|《美味關係》劇照 (延伸閱讀:女伶氣場全開!迎接秋冬的優雅高領毛衣穿搭) 《夏日香氣》 由王牌導演尹錫湖所執導的《夏日香氣》,是《藍色生死戀系列》的第三部曲,找來宋承憲一同演出悲情卻又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延續《藍色生死戀系列》一貫的清新少女路線,孫藝珍以象徵著純潔的白色洋裝登場,搭配水藍色的針織衫,完美詮釋正值青春期的氣質少女形象。 圖片|《夏日香氣》劇照 此外,孫藝珍也不時穿上極具少女心的粉色系單品,好比芭蕾粉的襯衫裙、白色抓皺襯衫配上柔粉色的蝴蝶結腰帶,營造滿滿甜美、清新的樣貌。 圖片|《夏日香氣》劇照 (同場加映:總是覺得自己衣服不夠穿?日本部落客的重複穿搭術) 《戀愛時代》 改編自日本小說家野澤尚的同名小說,《戀愛時代》敘述著一對因流產而離婚的夫婦,分開後心中卻仍惦記著彼此。孫藝珍在劇中所飾演女主角劉恩瑚,為了符合劇中女主角對於愛情的不信任,孫藝珍在造型大多以深色服飾作為選擇,像是黑色外套、長版大衣⋯⋯等。 圖片|《戀愛時代》劇照 相反地,重回愛情懷抱的孫藝珍,一改黯淡無光的穿搭風隔,換上搶眼又亮麗的襯衫,為整體增添不少女人味。 圖片|《戀愛時代》劇照 《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 2018 年播出的《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找來國民年下男丁海寅一起合作,講述情同姊弟的兩人,隨著長時間的相處,對彼此產生了好感的愛情劇。在劇中孫藝珍時常以整套西裝外套、裙裝、襯衫亮相,打造率性、幹鍊的 OL 上班族形象。 圖片|《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劇照 對上班族而言,西裝外套絕對是穿搭好幫手,一件 T-Shirt 搭配牛仔褲只要加上西裝外套,就能打造出正式、幹鍊的上班穿搭。 圖片|《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劇照 除了西裝外套外,在劇中孫藝珍也很常穿著長版大衣現身,最具亮點的莫過於可以一件兩穿的白色長版洋裝大衣。 圖片|《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劇照 圖片|《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劇照 (你會喜歡:新人穿搭如何結合個人風格?襯衫西裝多種搭配法) 《愛的迫降》 最受歡迎的代表作,說是 2019 年《愛的迫降》應該沒人有異議吧!因劇而誕生的玄孫 CP,這對情侶說是受到全球祝福也不為過。孫藝珍所飾演的財閥千金,衣著方面當然不馬虎,像是誇張的荷葉領、幹鍊西裝外套、羊毛大衣⋯⋯等,全身上下沒有一處看不出她的身家不凡。 圖片|《愛的迫降》劇照 另外,像是西裝外套與小洋裝的混搭,還有風衣當成洋裝的穿搭,也都突顯孫藝珍的在劇中的財閥身份。 圖片|《愛的迫降》劇照 圖片|《愛的迫降》劇照 在北韓的孫藝珍,自然不能像在南韓一樣穿著華麗,像是比較樸素的印花洋裝搭配織衫,或是寬版開襟衫,打造另類的淡雅氣質。 圖片|《愛的迫降》劇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歐逆在北韓的時候,時常利用絲巾為整體造型增加亮點,是營造優雅氣質的小秘訣。 圖片|《愛的迫降》劇照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孫仙稱號實至名歸!凍齡女神孫藝珍私下穿搭範本整理,長版大衣、西裝外套、碎花洋裝都能穿出滿滿仙氣 玄彬 認愛後首獲獎!高甜超閃感謝女友孫藝珍「藝珍是最棒的夥伴,是她讓我帥氣誕生!」 玄彬、孫藝珍 熱戀ING羨煞眾人!孫仙害羞認愛:「感謝能遇到這麼好的人!」 January 30,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2fJwt

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學會過好夫妻生活,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情緒勒索 https://ift.tt/2Yv5qHT 貓心—龔佑霖 110 年度學測剛剛落幕,國文作文考題裡,出現了「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這樣的題目,引起了社會上許多的討論。 事實上,冰箱可以說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所有的食物幾乎都必須經過冰箱的保存,而在台灣傳統文化裡,對於「吃」又是一件很講究的事情。每當子女到外地讀書、工作,只要一回家,家人便會準備一大堆好料備在冰箱,準備為孩子填飽肚子。 圖片|Photo by Soroush Karimi on Unsplash 冰箱文化背後的情感匱乏 然而,我國文化裡,要表達愛、表達情感,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父母關愛孩子的方式,往往就是透過將冰箱中那些好料變成家常菜,讓孩子能夠吃得飽、吃得好,但對於孩子過得如何,父母卻總是不知道該怎麼關心起。 「上大學還是要好好念書知不知道?要是老是玩社團,就算你讀的是台大,畢業後一樣會找不到工作啦!」 「你到底什麼時候要結婚?在外面有沒有女朋友了?要不要帶回來給媽看看?」 「早叫你換一份工作了,你做這行這麼辛苦,去考個公職不是很好嗎?」 即便有了滿桌的佳餚,但吃起飯來,卻不是一個讓人輕鬆的時刻,尤其到了春節,這樣的冰箱文化又更加盛行起來。 我們可以想像,當子女不在家的時候,其實冰箱裡往往是空著的,那樣空著的冰箱,其實就像是父母的心一樣,不知道怎麼照顧好自己,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的祖父母也是透過不斷地以關心的名義,來干涉、質問我們父母的生活。 所以我們的父母,其實並不懂得如何愛自己,他們的心就像那空空的冰箱,不知道該如何填滿子女不在時的空虛感,所以當子女回家時,便努力地將他們以為的關愛塞進子女的耳根子裡,就好像不斷地採買食材塞進冰箱裡一般,以為這樣子就能填補自己的空洞,與子女建立起連結。 然而,父母和子女連結的只有胃,卻沒有心。 如何讓父母和子女建立起真正的連結? 如果從依附的角度來說,父母要真正關心到子女,那麼他們必須要先能夠了解自己的需求。 當子女不在家的時候,父母如果依舊擔憂著子女在外過得好不好,把重心都放在子女身上的話,那麼他們的冰箱就依然會是空著的。 如果做父母的,能夠試著一點點、一點點地去填滿自己的冰箱,開始買一些好吃的食物,夫妻做飯給彼此吃,好好地過夫妻生活,試著去感受自己填滿自己的感覺,而不要只有在子女回來時,才允許自己吃好料,那麼做父母的,比較有可能和自己的身心產生連結的感覺。 要先允許自己是值得對自己好的、值得被關注的,以及值得照顧好自己的牽手的,夫妻的感情生活穩定了,才有辦法去經營好和子女之間的關係。 這就是為什麼在依附理論上,我們會說依附是會「遺傳」的。 圖片|Photo by Toa Heftiba on Unsplash 這個遺傳,並不是基因上的遺傳,基因只佔了很小的一部分而已。大部分的原因在於,夫妻之間如果能夠在彼此的生活當中,允許自己是值得照顧好自己的,也允許自己有被另一半照顧的價值,這樣一來,夫妻之間的冰箱,平時就是滿滿的,不需要等到子女回來才刻意地去塞滿它。 平時的技巧熟練了,自然就會懂得如何關愛子女了。 所以,不妨這樣說吧!如果一對夫妻,平時就能夠在彼此有需求時,適時地協助彼此的需求,允許自己接納對方的幫助,也允許自己去幫助對方,敞開心胸地去感受情感的流動,那就不需要只有在子女在身旁時,才刻意填滿那座匱乏的冰箱了。 January 30,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v5qHT

「你沒經歷過,根本不懂我的感受」面對受傷的他:溫柔來自同理,而不是共同經驗 https://ift.tt/39uIW0b 鋅鋰師拔麻 養成同理心的第一步就從「多一些聆聽,少一些高見」開始, 如此儘管你與對方未有相同的經歷,也能透過技巧性的談話,療癒對方。 心理治療時,有時會聽到案主這麼說:「你沒有經歷過,不懂我的處境。」面對長者時,有時會聽他們抱怨:「唉!年輕人不懂,老了他們就會知道⋯⋯」 按照這樣的邏輯,助人工作者最好是經歷各種負面經驗的長者,因為他們的經歷最豐富,理應最能同理他人。但,真的是這樣嗎? 面對一位與你有共同經驗的人,真的會讓你覺得比較「被同理」嗎? 同理心的確是很需要仰賴後天經驗發展的心智能力,但,擁有豐富經歷體驗的人卻未必有良好的同理能力。 前陣子有位個案氣呼呼地來找我,向我抱怨:「爸爸去世後有個親戚來我們家拜訪,本來想向他傾訴失去爸爸的悲傷,沒想到愈講愈生氣,非但沒有安慰到我,還讓我感覺自己的難過是多餘的⋯⋯」 「他說了什麼讓你這麼生氣呢?」 「他見到我很沮喪的樣子,跟我說:『年輕人沒甚麼好難過的,堅強點!你算是幸運的了,你父親八十歲才離世,我父親不到五十歲就過世了,相比起來,你的人生已經有很多與父親相處的時光。』」 「聽完之後,我又氣又沮喪,所以我應該要因為自己父親八十歲才過世而覺得自己很幸運、不該難過嗎?」 那位親戚應該也想不通怎麼自己「好心」的安慰,對方卻不領情⋯⋯ (推薦閱讀:爺爺過世後,我知道節哀順變並不存在」曾寶儀:你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化解悲傷) 同理心不足的人,就算與經驗相仿的人談話,仍常常陷入「對話自戀症」而不自知。當對方期待你能夠理解他當下的感受時,你卻不斷將焦點拉回自己身上,甚至以自己的經驗來否定對方⋯⋯ 「我以前讀書時也曾被霸凌,還不是挺過來了,孩子才經歷一點挫折就不想上學,怎麼可以這樣?!」 「我當年一個人照顧三個小孩都沒問題,從不抱怨,你一打二就在那邊喊辛苦,這麼脆弱?!」 就算曾有相似經驗,倚老賣老的過來人姿態、缺乏同理的談話,反而是破壞關係、傷害彼此的利刃! 前幾天與社工同事談論某個案近況,同事分享這位個案正面臨新手媽媽的挑戰,還要承受長輩們的指指點點,壓抑的情緒已經到了臨界點,談到此,我與同事都紅了眼眶。 當下無需太多的言語,我們望見彼此微微泛淚的雙眼,都知道兩人對於個案的處境心疼不已。 圖片|Photo by Dasha Petrenko on PIXTA 然而,眼淚背後不僅是對個案的同理,當我望見尚未結婚生子的年輕同事能夠將個案放心上、深層的理解對方,眼淚帶著更多的是感動,是對同事同理他人的同理。 儘管未曾有相同經歷,但與同理能力佳的人談話經常感到如沐春風、溫暖療癒。 培養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根基!是生活、職場重要的軟實力,更與身心健康息息相關!養成同理心的第一步也許就從「刻意讓自己多一些聆聽,少一些高見」開始。 January 30,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uIW0b

影評|《女神降臨》的外貌歧視:只有當你長得好看了,別人才會重視你? https://ift.tt/3t7bbtx womany 女人迷精選 「因為你長得醜,」所以不值得被好好對待、好好被愛?你是否也曾因為外表感到自卑和焦慮,或是因為他人的眼光,而否定自己獨特的價值。 世界是殘忍的,他人的眼光直覺而且犀利,面對這麼多來自外界的惡意,我們更要懂得擁抱獨一無二的自己,享受那些與眾不同的魅力。 文|黃彥瑄 《女神降臨》改編自韓國的網路漫畫,劇情講述因外貌而長期被霸凌的少女朱靜,在學會化妝技巧後,搖身一變成為學校中令人欣羨的女神。 該劇在開拍前,在網路上便有著高話題性,與同期連載的《看臉時代》並列討論。兩部作品皆論及在顏值至上的社會中,以外貌作為評判標準所產生的社會壓力。往往長相不符合於大眾審美標準的主角,便注定會在學校中遭受排擠、霸凌。 圖片|韓劇《女神降臨》劇照 除了網路漫畫的類型作品外,在討論到以外貌為主題的電影,則不可不提及 2006 年上映的韓國電影《醜女大翻身》。 《醜女大翻身》在當年度上映時,獲得當年度南韓票房第三名。在電影收獲高人氣的同時,觸動的是韓國女性致力於追求美麗的心理。 這部電影描述了身材肥胖的女主角,因為外表不出眾,只能為當紅歌星在幕後代唱。直到她選擇進行整容手術後,她的人生才彷彿煥然一新,不僅能如願出道,還因其美貌受眾人吹捧。 透過這部電影,似乎也暗示著「只有當你長得好看了,別人才會重視你」的信條。 以智力彌補外表「缺陷」:長得醜就要好好讀書 在電視劇《女神降臨》中,「醜」作為一種外在的身份標籤,同時也是個人的原罪。 以至於女主角從小到大,都無法擺脫外人對其長相的評點,在她小時候便會被親戚們圍觀著嫌棄長相:「怎麼長成這樣?」「以後是要做整形手術嗎?」面對外界的嘲諷,朱靜的媽媽的回應是:「你要好好讀書。」 朱靜母親作為主角最親的家人,不但未反擊批評者的霸凌,還更進一步要求女兒以智力彌補外表的「缺陷」。 然而,擁有一顆聰明的腦子,就可以如願以償地逃離眾人的嘲諷,以其實力獲得大眾認可嗎? 真正的現實卻是,根據韓媒在 2014 年的研究中顯示,有 84.2% 的面試官承認,求職者的外表確實會影響到他們的評判標準。在整體社會結構皆追捧於美好的外貌下,求職者的長相也被算作是實力的一環[註1]。 圖片|韓劇《女神降臨》劇照 (延伸閱讀:跳脫美醜相對論!Lizzie Velasquez:「別叫我世界最醜的女人」) 因為你長得醜:「醜」作為人間失格 與漫畫情節相比,電視劇中更致力於呈現由外貌歧視所引發校園霸凌。女主角朱靜因外表不受歡迎,所以常遭受同學們的惡意嘲笑,並逼迫她幫忙跑腿買東西。當她鼓起勇氣詢問霸凌者為什麼這麼討厭她時,霸凌者卻理直氣壯的回應:「因為你長得醜。」 當朱靜在向喜歡的人告白時,她被人偷拍並 po 上網,網友們也毫不留情的稱她是「在學校外貌墊底的人」,並嘲笑她「究竟是哪裡來的自信感,可以去跟別人告白」。除了要接受毫無來由的欺侮外,就連「喜歡人」的權利也被剝奪。 然而,在電視劇中並無展現對社會扭曲價值觀的批判,反之,卻提供了女性一個俗套的成功學範本:透過外貌的升級,藉此獲得大眾的認可。 晉升女神之後: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嗎? 為此,朱靜決定要開始學習化妝,學習如何妥善地融入人群。透過自我裝扮,獲得在校園裡生存的權利。 但是即便透過化妝晉升女神行列後,卻還是會被家人質疑「妝後的模樣,根本算是詐騙」。於此見得,社會大眾對於外貌的嚴苛標準,除了外表要符合大眾審美之外,還崇尚於不假修飾的自然美。 圖片|韓劇《女神降臨》劇照 在 2018 年推出的網路劇《我的ID是江南美人》中,女主角長期因外表而感到自卑,最後整形成為典型的「江南美人」。即便是變漂亮後,卻還是會被他人嘲笑是「整形怪物」,並將整形視為一種外貌升級的作弊手段。 諷刺的是,整體社會既鼓吹女人追求美麗,同時又要求她們的美必須是渾然天成。 另外值得去討論的是,當朱靜成為學校中的女神神話後,她便更需要小心地維護自己的形象,懷抱著隨時都有可能跌落神壇的恐懼。 女神既是受人追捧、令人景仰的存在,同時也是一種極為脆弱的社會評價——隨時都可能會被取代。這是社會拉攏女性最方便的方式,使得這些女人學會自我審查,穩固自己的外貌地位。 圖片|韓劇《女神降臨》劇照 (延伸閱讀:放下醜小鴨變天鵝的童話:逃出「美麗標準」更自由) 無論是《女神降臨》、《我的ID是江南美人》還是《醜女大翻身》,皆帶出了女性在外貌文化的壓力下所產生的社會困境,從而迫使她們對自己的外表做出改變。 然而,這也意味著,女性必須服從於社會的審美標準才能順利的生活下去。 這些電影、電視劇文本,為女主人翁提供一個便捷的解套方式:透過化妝或整形來完成變身,從此以後便不會遭人無視。 這似乎不斷再傳達著:「只有當妳變漂亮了,人生才會開始順遂」的中心思想,反而就此落入了「整體社會皆在檢討受害者」的隱性劇本。 註一:陳慶德(2020年7月8日)。〈靠整形增加面試錄取率?在韓國恐怕真的有用──南韓社會「求職整型風」現況〉,《換日線》。 作者|黃彥瑄 現為政大傳播所博士生,研究興趣為電影研究、文化研究,多以文學意象或以社會層面解析文本。影評散見於《想想論壇》、《思想坦克》、《釀電影》、《鳴人堂》。 �FB| IG:not_moviereview(這不是影評) January 29,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t7bbtx

慣性胡思亂想,影響睡眠嗎?一分鐘冥想法:專注在呼吸上就好 https://ift.tt/3aehNxE 幸福文化 大腦也需要時間休息。現在的你,不妨跟著文中的「 1 分鐘簡易冥想法」,不論是在公司或路上或是在家裡,都來一起「深~呼~吸~」! 冥想在會議或商談前後、搭電車的交通時間、上廁所時,不管任何場所都能進行,一點都不難。很多人以為「冥想很難」,甚至擔心「自己根本抽不出時間來做」,所以先為大家介紹,1 分鐘就能進行的簡易冥想法。 假使花 1 分鐘,就能讓你轉換心情,或是讓腦袋煥然一新的話,你會想在什麼時候嘗試看看呢? 首先,大家無須顧慮姿勢的問題,請閉上眼睛,並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即可。 吸氣時,留意這些空氣會進入到身體的哪個部位,看看是進到了胸部或腹部,還有會吸進多少空氣,同時用輕鬆的速度呼吸三次。 只要觀察自己的呼吸呈現怎樣的狀態就行了。 圖片|幸福文化 提供 三次呼吸結束後,接著繼續觀察自己的呼吸。在時間容許的範圍內,繼續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為時 1 分鐘或 3 分鐘皆無妨。 說不定你在呼吸的時候,呼吸會逐漸加深。藉由觀察呼吸的過程,就將注意力集中在「現在這個當下」。因為專注於呼吸的期間,可以放下思慮,讓情緒歸零。 事實上這套冥想法,是我小時候還不懂冥想為何物時,父親教我的「一夜好眠秘密武器」。 我從小學開始,長期深受失眠所苦。每次鑽進被窩裡,明明已經很睏了,卻還是睡不著,於是幼稚地試過很多種方法,想要解決失眠的問題。 我曾經試著讓眼珠子一圈又一圈地轉動,心想這樣說不定就會想睡了,還會在腦中幻想著綿羊,一隻隻地數一數,甚至會閉上眼睛一動也不動,看看能不能就這樣睡著。但是試了這麼多種方法,依舊每天失眠,因此某一天,我便去請教了總是沒多久就能安穩好眠的父親。 「怎麼做才能像你這樣,一下子就進入夢鄉睡得香甜呢?」 結果父親告訴我:「只要呼吸三次就能睡得著了!」 從那天起,我在睡覺時都會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計算自己要呼吸三次。 全神貫注於呼吸之後,呼吸自然會變深變慢。因為呼吸時緊繃的情緒會緩解放鬆下來,然後就能瞬間安穩入眠了。做法很簡單,效果卻十分顯著,至今我還是覺得這個方法非常厲害,令人難忘。 那時候為什麼會睡得著,一直等到我學會冥想之後,才恍然大悟。 圖片|Photo by evgenyatamanenko on PIXTA 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意思就是指注意力集中在「現在這個當下」。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等同於放下雜念的意思。也就是說,現在要暫時停止眾多混亂的思緒。 我的頭腦中,一再浮現出「睡不著該怎麼辦」、「現在不趕快睡的話,明天白天會很愛睏,所以一定得早點睡著才行」、「再這樣下去,不知道要失眠到幾點了」、「今天還是一樣睡不著,真討厭」這類的想法,一直在埋怨為什麼會睡不著。斷定失眠這件事很糟糕,因此才會自行營造出睡不著的困境。 這時候,因為要計算三次的呼吸,於是將注意力轉而專注於呼吸上,同時營造出無法繼續持有各種雜念的狀態。透過這種方式,最終才能放下思緒,沈沈睡去。 圖片|幸福文化 提供 (延伸閱讀:「早知道就該那樣⋯⋯」5 個放過自己的冥想練習:關注自己、接納情緒) 我們的大腦中,會不斷地浮現出許許多多的想法。通常會在無意識間,受到自己腦中浮現的想法所影響,掉進「不是那樣」、「也不是這樣」的思考廻路之中,一直找不出解決對策的情形下,大腦及內心才會疲憊不堪。 這種時候,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就能藉此使腦中的思緒一次歸零。這樣一來,才能找回內心的寧靜,才能讓思緒及情緒一次歸零,得以做出必要的判斷。途中若是浮現出哪些想法,只要再次將注意力轉回觀察呼吸這件事上即可,因此沒必要責怪自己分心了。 這套 1 分鐘冥想法,必須慢慢地將冥想的時間拉長。據說至少需要 20 分鐘左右的時間,在合理的範圍內堅持下去,才能有效轉換心情。 大腦也需要時間休息。我自己在工作覺得累的時候,或是搭電車的交通時間等等,都會趁著 1 分鐘至 5 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這套 1 分鐘冥想法。 只要隨時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就能做好心理調適。 想要找回平靜時、希望轉換心情時、想讓大腦煥然一新時、希望消除疲勞時、想要放鬆一下時、希望安穩入眠時,都十分建議大家來進行 1 分鐘冥想法。 本文摘自加藤史子的《改變人生的冥想習慣:每天3分鐘練習,找回自癒力,看見強大的變化》。由幸福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改變人生的冥想習慣:每天3分鐘練習,找回自癒力,看見強大的變化》 January 29,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ehNxE

如何兼顧家庭與事業?「找到一位尊重妳、並願意分工的丈夫」 https://ift.tt/3aiTJtm 研之有物 2012 年當選第 29 屆中研院院士的余淑美,以水稻基因研究享譽國際,成就包括:全世界利用農桿菌轉殖水稻基因的第一人、建置「臺灣水稻突變種原庫」、探討植物缺糖或缺氧等抗逆境發育的分子機制⋯⋯,歐美日等國際專利更達二十多項,讓臺灣水稻研究在國際舞台綻放光采!一起來聆聽「水稻教母」余淑美院士的故事。 採訪編輯|張容瑱。美術編輯|林洵安 「這是真的植物,看不出來吧?」余淑美指著辦公桌角落生長旺盛的鱗毛蕨盆栽,自豪地說:「很多人都以為是假的,你看我養得多漂亮!」 她是中研院院士,撐起臺灣水稻基因研究的一片天,讓臺灣水稻研究在國際舞台上發光又發熱。但一說起自己養的植物,眼底仍閃爍如孩童般熱情光芒。 余淑美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都務農,童年總在稻田間奔跑嬉戲,對於水稻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稻田一年四季有豐富的變化,看到一片一片的稻田就非常愉快。」現在,水稻更成了她一輩子研究的對象。 余淑美,中央研究院院士、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以研究水稻基因而聞名,在學界素有「水稻教母」之譽。圖片來源|余淑美 父愛灌溉,成就不凡 1952 年次的余淑美,出生於臺中鄉間。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傳統家庭認為女孩子沒必要接受教育,早點工作賺錢才實際,更何況她是家中的長女,打七歲起就要幫忙母親照顧弟妹,包辦所有家事,還得挑菜到街上叫賣,貼補家用。 但余淑美成績一直很好,國中畢業後,同時考上了北一女和臺北商專。但顧家的她暗自打算:「如果唸商專,畢業之後很快就能找到工作吧。」一心想幫忙分擔家計的余淑美打算選擇商專,放棄高中。 余淑美(右一)小學六年級與弟妹合照。她是家中的長女,打七歲起就要幫忙母親照顧弟妹,包辦所有家事。圖片來源|余淑美 所幸,余淑美的父親認為不管男生女生,受教育都很重要。雖然他承擔著一家七口的生活重擔,卻鼓勵她:「既然考上北一女,為什麼不去唸,將來好考大學?」 在父母親的支持下,余淑美自己也爭氣,成為全家族第一個讀大學的人,余爸爸實為臺灣水稻基因研究埋下關鍵種子。 踏入分子生物新世界 但在研究水稻基因前,余淑美其實是一位植物病蟲害學家,直到博士班畢業後才毅然「轉行」。 在臺灣中興大學完成大學和碩士學業之後,余淑美赴美留學,攻讀博士學位,此行為她開啟國際級的研究眼界。1984 年,她博班畢業,正值分子生物學興起,余淑美洞察這是將來的主流趨勢,毅然決然從傳統植物病理學「轉行」到分子生物學。 但這一轉,她幾乎整個打掉重練!余淑美來到紐約冷泉港實驗室以及羅徹斯特大學生物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從最簡單的分生技術學起,一步一腳印,緩緩走進分子生物學的新世界。 1988 年,她加入康乃爾大學吳瑞教授的研究團隊,正式開始三十年的水稻基因研究長征。吳瑞教授的實驗室是當時全世界水稻分生研究的第一把交椅,發展出利用基因鎗轉殖水稻的技術,啟蒙余淑美在水稻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方向,直到如今。 吳瑞教授(1928~2008 年)是中研院第 14 屆院士,於 1989 年回臺灣擔任中研院分生所籌備處主任,1998 年也協助成立中研院生物農業科學研究所(現在的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照片來源|余淑美 (延伸閱讀:【小鬱亂入專欄】科學家:憂鬱其實是基因遺傳) 為什麼要研究水稻基因?世界人口急速增加,耕地不增反減,再加上氣候變遷,傳統的作物雜交育種和栽種方式已經跟不上人口的增長,只能靠基因轉殖、農業生技才能餵飽全世界。 吳瑞院士致力於以基因轉殖提升水稻抗逆境的能力、增加產量,造福家國世界,是余淑美心中的典範。 對抗糧食危機,水稻基因研究成為下一代農業科學的必然之路。 因此 1988 年底,當余淑美返臺到中研院工作,仍以水稻基因為一生懸命的研究主題。 創立臺灣水稻突變種原庫 2000 年左右,由日本主導的「國際水稻基因體定序計畫」已進行得差不多了(臺灣負責第 5 條染色體的定序,主要由中研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負責),接下來研究的主流便是破解水稻的基因功能。 「以一本字典來比喻,先把所有的英文單字照字母次序排列起來,知道有 apple、book 這些字,但是還不知道這些字是什麼意思,」余淑美解釋:「接下來就是要註解出 book 是書、apple 是蘋果,字典才算完成。」 基因定序,就是要把所有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及次序正確訂出,如同在一條街上每間房子的門牌,每個基因都有一組「門牌號碼」。 水稻基因定序後,接下來就要研究每個基因有什麼功能,怎麼運作,如何調控生物發育與行為。如此一來,水稻基因體這本「字典」才真正完成。 為此,余淑美說服當時的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及副院長陳長謙,爭取經費和空間,勞心勞力整合國內各個單位,改良她與學生詹明才博士(現為中研院農生中心研究員)開發的農桿菌轉殖技術,建立「臺灣水稻突變種原庫」。 這個種原庫不但成為國際水稻基因功能研究的重要資源,提升了臺灣農業生物科技的國際地位,她也因此獲得蓋茲基金會的青睞,獲邀參與「國際 C4 水稻計畫」。 (同場加映:國際連線 Alyne Tamir:遇到惡評時記得,沒有比你更成功的人,會來污辱你) 成功的祕訣 回到臺灣做研究三十多年以來,余淑美已找到二十多種讓水稻抗逆境、提高產量的重要基因,成就斐然。 說到成功的祕訣,她認為:「每個人際遇不同,適合不同的工作。除了能力之外,要有興趣,然後一定要努力,」她歸納說:「能力、興趣加上努力,一定會成功。」 在努力打拚的時候,要用心、細心、有耐心,她叮嚀說:「用心就是把心思聚焦在工作上,細心就是不能出錯,耐心就是不怕困難。」 至於「性別」是否會造成限制?尤其孩子仍小的時候,她如何兼顧家庭與事業? 獲頒最佳創意女科學家獎、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的余淑美認為,首先歸功於一位尊重她的專業、也能與她分工的先生——中研院分生所趙裕展研究員。余淑美笑著說:「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常常就是輪流回家照顧,讓另一個可以進研究室工作。」 環顧四周,櫃子上還擺著全家福照片,牆上掛著女兒小學時期的畫作,抽屜裡存放著一疊女兒兒時手繪、自己影印發行的刊物。一問到孩子,余淑美的驕傲溢於言表:「兒子現在在舊金山的 Google 當工程師,女兒在倫敦是微電影、3D 動畫導演暨美術指導,還擔任前年(2018 年)台灣金鐘獎的視覺創意統籌⋯⋯」過去常常在研究室晃悠的一雙兒女,如今已展翅高飛,開創自己的天地。 2018 年夏天,余淑美全家至加拿大與美國邊境的小鎮 Niagara-on-the-Lake 旅行,照片中為先生趙裕展(中)、兒子(左二)、女兒(左一)、媳婦(右一)。圖片來源|余淑美 從辛苦的童年、異鄉奮鬥的青年、事業與家庭兩頭燒的中年,直到如今成就斐然,箇中辛苦實難對外人盡言。最後,余淑美希望能以自己的例子來勉勵女性學者,不要自我設限,務必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上: 努力的時候,不要去想自己是女性,一切就是靠實力! 「水稻教母」余淑美 院士 本文授權轉載自研之有物,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原文詳見:「努力時,不要想自己是女性!」水稻教母余淑美 January 29,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iTJtm

「爺爺過世後,我知道節哀順變並不存在」曾寶儀:你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化解悲傷 https://ift.tt/39tCBlx 康健出版 曾寶儀在《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一書中,談起是爺爺教會她無條件的愛⋯⋯而爺爺過世後,她再也無法對他人說「節哀順變」,因為有些傷痛,只能自己慢慢化解。 文|曾寶儀 我人生的分界點,是從二○一二年開始的。 一切都發生在十一月底,很靠近十二月冬至,也就是當時人們說的二○一二世界末日的時候。 現在想想,我早就為二○一二年的到來做了不少準備。從二○一○年起,我就開始閱讀一些和二○一二世界末日有關的資料。 其實我也是經歷過一九九九世界末日預言的一代,那時候的我完全不以為意, 但不知為什麼,二○一二年的末日預言,我格外在乎,可能那幾年,剛好也是我人生中的低潮,我經歷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爺爺過世,因此對死後世界、生前計劃的主題也感興趣。 我飢渴地吸收各種資訊,即使不知道那是什麼,我都看。一直看,一直看。 這三年,我的工作遇到瓶頸。我不知道重複做這些工作,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我不斷接節目、做節目,節目開了又停、停了又開。工作的內容也都很像,不管是娛樂或頒獎典禮,就是做大量功課,然後做現場,做完,結束。  對我來說,就好像旋轉木馬一樣的生活,我一直繞⋯⋯一直繞⋯⋯好像一直在動,卻又哪裡都沒去。 那時,我的感情也不順利。 我的男友常年在北京工作,而我大部分在台灣,我們很長時間是遠距離戀愛。像我這樣的雙魚座女生,很依賴,也需要感情上的陪伴。遠距離,實在很難行得通。 遠距離戀愛,不只溝通上容易出現問題,我心中也不免懷疑:我們這樣,真的算是在一起嗎?接下來,該怎麼打算? 然而壓垮我最重要的事,是爺爺的離世。 教會我無條件的愛,是爺爺 二○一一年爺爺的離開,是我生命中莫大的衝擊。爺爺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個人,雖然他不是我的父母,但他就像我的父親,也像我的母親。 圖片|Photo by Graphs on PIXTA (同場加映:曾寶儀專文|如果你希望家人愛你,就先說你愛他) 三歲的時候,我和妹妹就跟著爺爺奶奶來到台灣,爺爺就是帶著我們長大的那個人。 我們來台後住在民生社區,我就念民權國小,在學校對面巷子裡的一棟公寓,住了六七年的時間。 從小,我身上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爺爺處理的。奶奶比較強勢持家,她會帶我們去買衣服、買玩具、剪頭髮,但相對來說,更溫柔的對待,都是來自爺爺。 比方說,我永遠不會忘記,爺爺每天中午到幼稚園接我們放學的時候,會在幼稚園旁邊的市場,買兩個包子給我們吃。一個是鹹的肉包,因為我愛吃鹹的;一個是甜的豆沙包,因為妹妹愛吃甜的。 那時,我們兩個小不點特別龜毛,我們吃包子,但不吃包子餡。我們只想吃沾了豆沙、沾了肉汁的包子皮。於是,爺爺每次把包子遞給我們之前,一定會先一口吃掉肉餡,再一口吃掉豆沙。把我們喜歡的包子皮,送到我們面前。 爺爺就是一個這麼溫柔的人。 他會帶我們去買小學的制服、牽我們上學,考試成績好的話,就帶我們去買禮物。爺爺就是一個這樣的存在。有什麼需求,我們總是去找他。 所以我常說,爺爺是這世界上第一個教會我無條件的愛的人。 我一直以為爺爺是一個理所當然的存在,雖然他後來有好幾年的時間,都待在病床上。而我直到三十多歲都還住在家裡,主要的原因,除了我認為陪伴家人是理所應當外, 回家就能看到他,感受到我們存在在同一個空間裡,成為我很重要的支柱。 當爺爺離開這世界,我心中的悲傷巨大到難以言喻。於是,當經歷過爺爺離世,我再也無法對人說『節哀順變』。因為我知道,根本沒有節哀順變這回事。 當悲傷確確實實出現在人們生命當中,沒有任何一套標準處理程序,能讓人照著步驟就順利消化它。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經驗、去化解那份複雜的情緒。 爺爺過世之後,我就像負氣一樣,去了很遠的地方。 爺爺在台灣的喪事一辦完,我就跟著弟弟、堂弟一行人去了阿姆斯特丹。當時我們心想,阿姆斯特丹是全世界最自由的地方⋯⋯還記得那時是二月,冷死了!可是雖然冷死了,但我們還是想要去世界上最自由的地方! 我們都是第一次去阿姆斯特丹,所以該怎麼玩,就怎麼玩,我什麼也沒多想。在那裡,還掉了錢包! 六年後,我拍攝紀錄片《明天之前》的第一站,就是阿姆斯特丹。再一次來到這裡的我,看著似曾相識的景象,走著走著,就掉下了眼淚。身邊的同事都嚇壞了,這麼歡樂的一個城市,妳怎麼哭了呢? 「我突然想起之前來的時候,」我說:「上次來的心情,和這次完全不一樣。那時的我,對世界一無所知。我以為這個城市,就是這樣。」 然而從一一年到一八年,我從生命中學習到的,我對於覺察的學習與生命的理解,都已讓我變得截然不同。 當我走在阿姆斯特丹的運河橋上,彷彿看見過去的我迎面而來。我好想跟她說聲:「一切都會沒事的⋯⋯」想到這裡,於是潸然淚下。走了一圈,我又回到了同一個地方,但這時的我和那時的我,早已判若兩人。 或許我還有眼淚,但那已不再是悲傷的眼淚。 一一年阿姆斯特丹的旅行才到中途,我就決定,我要接著去看北極光。一個禮拜之內,找好旅伴,決定了行程。二月底從阿姆斯特丹回香港辦完爺爺的告別式,三月初我就馬上出發前往阿拉斯加。 爺爺在世的時候經常進出醫院。好幾次我安排好長時間的旅行,會因為爺爺突然住院而取消。於是,當爺爺不在了,我心中也有種賭氣的感覺:好啊,現在這世界再也沒有什麼能牽絆我,那我就要去最遠的地方! 有多遠,就去多遠! 即興的出行,一切都很倉促。阿拉斯加真的很不方便。很多事情如果沒有事先計畫好,到了當地就只會耗到時間。三月初的北極,白天非常短又有時差,能處理事情的時間相當有限。 那時候,我的身體也很不好。但我卻硬要去一個很冷的地方,就像想刻意用某種極端的環境去折磨自己。出門前,我突然得了急性腸胃炎,人都已經又吐又拉到完全虛脫,還依然堅持帶著藥、一包白吐司和寶礦力沖劑上路。 現在想想,那場腸胃炎就像是一次劇烈的排毒。真狠的一場排毒!又或者,因為當時的我有很多事情還不明白,於是透過身體激烈的反應來處理。 和我同行的有兩個朋友,後來幾天早就看極光看到膩了。我們安排了好幾個看極光的景點,但第一天到達就已經看到極光,後來又看到跳舞的極光,所以到了第三天、第四天⋯⋯「還要看極光喔?」她們寧可待在車子裡,也不想出去挨冷。 而我卻硬要走進那嚴寒,堅持要用相機好好拍下那個我追逐的景色。明明因為天氣太冷,還生著大病,我卻有一種說不上來的硬頸。曠野裡只有天和地與我,而我大部分時間都非常悲傷。 非常、非常悲傷。 我穿著厚重的衣服,在零下二十度的荒野裡,一面看著極光,一面流眼淚。旅途中當然也有開心的時候,但大部分的時間,我的心都被悲傷佔據。 雖然這是二○一二年一連串奇遇之前的背景故事,但上天的眷顧似乎已有端倪。 畢竟,去到阿拉斯加,沒看到極光徒勞而返也是常有的事,我卻天天都能欣賞這美景。經常我們只要抬起頭,就能看到極光「就在那裡」,就連跳舞的極光也都看到了。那時,我似乎已開始感受到幸運,但我茫然不覺。 本文摘自曾寶儀的《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由天下生活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 January 29,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tCBlx

冬天吃火鍋好療癒!7 個「吃鍋關鍵」:一餐竟有 3000 大卡熱量? https://ift.tt/3pB52DW Bella.tw儂儂 「健康吃鍋」七件事!吃得過癮的同時,尤其是老人與小孩更要注意這些小事,就可以吃得營養又健康。 濕冷的冬天,大家圍爐吃火鍋再合適不過。但吃火鍋也要聰明地吃,別過得了冬卻跟健康過不去! 儂編在這邊整理 7 個「吃鍋關鍵」,不論湯頭、食材、沾料的選擇都有秘訣,把握這幾點就能健康吃火鍋,減少肥胖跟身體的負擔! 1. 別再「吃到飽」 吃火鍋就是要吃得澎派,很多人會選擇到吃到飽餐廳大快朵頤。但為了「吃回本」,都要將自己吃得好撐才肯離開──哪可能吃回本,最多只吃進不健康。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一頓吃到飽的火鍋有將近 3000 大卡熱量,相當於 11 碗白飯的熱量,已遠遠超過成年人中餐或晚餐的建議熱量 600~800 大卡,甚至超過一整天的熱量需求。吃火鍋選擇定量的餐廳就好,並養成餐餐吃八分飽的習慣。 2. 蔬菜湯取代麻辣湯 重口味的麻辣鍋、酸菜白肉鍋固然過癮,但也有高熱量、高鈉的問題。國民健康署表示,吃一次麻辣鍋,所攝取熱量達 2400 大卡,以一個體重 60 公斤的成人為例,需慢跑超過 3 小時才能消耗掉多餘的熱量。 而長期攝入太多的鈉及油脂,會增加罹患高血壓、動脈硬化、中風的機率。建議在選擇湯頭時,以蔬菜熬製湯底的火鍋為佳,降低身體的負擔。 圖片|Photo by june. on PIXTA 3. 只喝 15 分鐘前的湯 火鍋的美味關鍵是湯!不過湯暗藏了危險。有研究證實火鍋煮到 90 分鐘左右,亞硝酸鹽會飆升近 10 倍,增加中毒及致癌的風險。 深綠色蔬菜重複加熱,會大量流失營養,植物的亞硝酸鹽遇到胺類食物(如海鮮),還會形成致癌物質;肉類食材不斷滾煮,湯底也有高普林的危機,攝取過多恐引發痛風疾病。少喝湯可減少熱量及鈉的攝取,若真要喝湯,建議最好只喝前 15 分鐘的湯頭,吃火鍋還是多吃一點料吧。 4. 加工肉品請少吃 魚餃、燕餃、貢丸都是火鍋的好朋友,但這類肉製品油脂高、含鈉量也高,為增加口感會以肥絞肉做餡、添加鹽或其他含鈉調味品。餃類吃了 4 個就吃了接近 100 大卡的熱量、約 200 毫克的鈉(一天攝取鈉含量為 2000 毫克),少吃為佳,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尤其要避免。 原型食物絕對比較健康,低脂的魚肉、雞肉會是不錯的肉類選擇,或是以豆腐作為蛋白質的來源。 (推薦閱讀:魚餃、蝦餃、燕餃分不清:火鍋料到底是用什麼做的?) 5. 多吃蔬菜,但不要煮太久 蔬菜是最佳的火鍋食材,熱量低又富含營養素及纖維質,可以增加飽足感、減少熱量的攝取。不過要注意上面提過的「別煮太久」,會有致癌的危險;還有南瓜、絲瓜、菇類、高麗菜、大陸妹等都是「吸納」排行榜的前幾名,建議汆燙一下即可食用。 6. 不要冷熱搭配 吃火鍋時搭配冷飲、冰淇淋或酒,一冷一熱交互食用,容易使腸胃道受損,還可能會引發頭部疼痛。建議喝完熱湯,間隔三分鐘再喝冷飲。 患有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者,則要注意熱湯和酒類,這些飲品容易使身體溫暖,但一接觸到冷空氣,血管就會急速收縮。含糖飲料與冰淇淋在吃到飽餐廳通常是無限量供應,也不要忽視了這些食物多餘的熱量來源。 圖片|Photo by corduroy studio on PIXTA 7. 蔥、蒜多一點,沙茶醬少一點 吃火鍋少不了一碟沙茶醬加醋、醬油、芝麻醬等,這些醬料熱量高、含鈉量高,不宜攝取過多。國民健康署就建議可利用蔥、薑、蒜、檸檬汁、蘿蔔泥或自製蕃茄泥做健康又具獨特風味的火鍋沾醬──尤其蔥、蒜多加一點無妨。 還有很多人會將沾醬放進生蛋黃,但誰知道這雞蛋有沒有細菌?未煮熟就食用,有感染沙門氏桿菌的風險,幼兒、老人等抵抗力差的人要避免這麼吃。 原文出處:吃火鍋要注意這7點!湯只喝前15分鐘就好,吃一次麻辣鍋得慢跑三小時?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吃火鍋、甜食也能瘦身!減肥不用忌口,只要吃這5樣大餐後吃「這個」 食療方式百百種,你真的吃對了嗎?編輯推薦5組食材搭配,從日常就能吃出好健康! January 29,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B52DW

上海觀察日記|探訪張愛玲母校:事物都隨時光流逝,受塵埃染污、風雨侵蝕⋯⋯ https://ift.tt/3r8rbK9 荔枝小姐 張愛玲的母親於 1931 年堅持帶著少女時期的她,來到上海知名的貴族教會學校「聖瑪利亞女校」就讀,這裡可以說是張愛玲寫作的起點⋯⋯ 趁著花店打烊前買到了特價的紅玫瑰,捧著一大束玫瑰走在來福士廣場的步道上,想起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2020 年是張愛玲的百歲誕辰,原本在上海預計會舉辦一系列的紀念活動,卻因為疫情而紛紛取消。 圖片|作者提供 這片廣場本來是上海知名的貴族教會學校聖瑪利亞女校(St. Mary’s Hall Girls School),由美國聖公會創立。最廣為人知的校友大概就是祖師奶奶張愛玲了,當年張愛玲的父母離異,母親移居法國之前堅持女兒必須接受現代的西式教育,於是在 1931 年帶著張愛玲來到了聖瑪利亞女校。 這裡也是張愛玲寫作的起點,1931~1937 年她陸續在校刊上發表了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與散文《遲暮》,跟中國舊式教育的三從四德相比,聖瑪利亞女校的校風更加自由開放,鼓勵女孩們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這對於張愛玲的寫作之路是相當巨大的助力。 也許可以這樣說,如果當年張愛玲的母親沒有拉著張愛玲來到聖瑪利亞女校,文壇很可能就沒有張愛玲。 圖片|東方網 「聖瑪利亞女校,隨著時光的流逝,它也許會被塵埃染污,受風雨侵蝕,或破裂成片片碎石。」 ——張愛玲 張愛玲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就讀聖瑪利亞女校的校園時光,在動亂中成長的她早已預言了世間的無常,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就算是磚瓦建成的堅固建築,也有可能一夕之間就灰飛湮滅。 聖瑪利亞女校的四周後來發展成熱鬧的地鐵商圈,2005 年整片校區差點被建商夷為平地,好在張愛玲的名氣拯救了聖瑪利亞女校的命運,經過民眾的激烈陳情,尚未被破壞的建築物被保留了下來,不過這也只是暫時。 圖片|微信號《POP SHANGHAI》 (你會喜歡:每個女人的心傷,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 歷史價值終究敵不過商業開發的誘惑,現在聖瑪利亞女校變成長寧來福士廣場的中心腹地,禮拜堂與鐘樓維持在原位置,其他教學樓則是配合來福士廣場的格局、轉了轉方位再重建,幾乎看不出學校的模樣了。改建後的教學樓入駐了許多時髦餐廳,逛街人潮來來往往,高聳的 LED 牆在黑夜中閃耀,與舊時校園的靜謐氣氛大相逕庭。 雖然免於消失的命運,但是重建後的聖瑪利亞女校有點像是過度整形的網紅,遠觀輪廓都還在,但近看卻韻味全無。宛如中國各地的水鄉老街,被粗暴推倒後又斥資重建,打造出一處處毫無個性的樣板景點,販賣類似的古鎮情調、類似的周邊商品�。 圖片|微信號《POP SHANGHAI》 「穹門正對著校園那頭的小禮拜堂,鐘塔的剪影映在天上⋯⋯已經有幾顆金星一閃一閃。」 ——張愛玲 抬頭望向鐘塔,張愛玲說的星星完全看不見了,只剩下商場的燈火通明。 作者資訊|荔枝小姐,2013 年台大MBA畢業後獨自來到上海工作,見證各種光怪陸離的事件。始終覺得東方明珠塔長得很像一串貢丸,看著看著,就想家了。FB:《荔枝小姐在上海》/Podcast:《荔枝小酒館》。 January 29,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8rbK9

2021年1月28日 星期四

性別快訊|參議院通過!葉倫成美國首位女財長,為女性參政開新頁 https://ift.tt/3iZ5CJa UDN 前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以壓倒性票數通過,成為美國首位女性財務部長,寫下美國歷史性的一頁。 文|季晶晶 圖片|達志圖庫/美聯社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的提名案,週一以 84 票對 15 票的壓倒性票數獲參院通過,繼聯邦準備理事會的首位女主席後,又成為美國第一位女財長,寫下歷史新頁。 知情人士說,現年 74 歲的葉倫週一晚間將由財政部官員見證,宣誓就職第 78 任財長。美國歷史上,包括葉倫在內,僅有兩人曾同時擔任過聯準會主席和財長。 葉倫的首要任務會是推動經濟復甦,推銷遭共和黨議員抗拒的 1.9 兆美元拜登刺激方案。除解決氣候變遷帶來的經濟風險外,她也將協助重塑對中國的政策,並負責稅務政策、政府對美元走勢的立場、為政府籌措財源、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以及制裁。 本文授權轉載至 Udn,原文詳見:歷史新頁!前聯準會主席葉倫 獲參院通過成美國首位女財長 January 29,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Z5CJa

回到當下的練習:試著傾聽身體,每天花一點時間擁抱自己 https://ift.tt/3a6Cs6w 幸福文化 「冥想」是讓我們專注在當下的練習,本文會介紹一套容易上手的「感恩冥想法」。閉上眼睛,感受身體,身體的每個部位,全都在守護著我們,在不知不覺間運作著,讓我們能夠過著想要的生活。 感恩的冥想:感謝身體的每個部位 這套冥想法,出自我的手筆。每次我都會在講座或研討會等場合介紹給大家,相當受到好評。 這套冥想法,就是藉由向平日完全疏忽、「習以為常」的事情致上謝意,如此便能使冥想的效果展現出來。 接下來馬上為大家介紹如何進行。首先將肩膀的力量放掉,慢慢地放鬆下來。其次,請進行深呼吸。從現在開始,要向自己身體的每個部位致上謝意。 第一個步驟,將雙手手掌相互摩擦。待雙手變熱後,將手擺在眼睛的位置,向自己的眼睛致謝。緊接著再向身體的每個部位,說出下列的話,逐一致謝。 眼睛 謝謝你總是讓我完整看見想看見的東西。 謝謝你讓我見到最喜歡的人的臉,還有美麗的天空及景色。 鼻子 謝謝你讓我聞到各式各樣的氣味。 謝謝你讓我充分呼吸到乾淨的空氣。 嘴巴 謝謝你讓我品味及攝取到美味的食物。 謝謝你讓我說出想要表達的話。 謝謝你讓我傳達出心中的愛。 耳朵 謝謝你讓我聽見想聽的聲音及音樂。 謝謝你讓我聽到重要的話語。 頸部 謝謝你支撐沈重的頭部,讓我能自由轉動頭部的方向。 謝謝你讓我點頭搖頭,表示意願。 手 謝謝你讓我摸到想要觸碰的東西。 謝謝你讓我自由拿取、搬運想拿的東西。 謝謝你讓我寫出想寫的字、畫出想畫的畫。 謝謝你讓我擁抱我愛的人。 腳 謝謝你讓我自由活動,以便前往想去的地方。 謝謝你支撐著我的身體。 臀部 謝謝你能讓我像這樣舒服地坐下來。 圖片|Photo by Fuu J on Unsplash 還要記得感謝內臟 胃 謝謝你幫我消化美味的食物。 腸 謝謝你幫我吸收身體必需的營養。 肝臟 謝謝你幫我排出體內的毒素。 謝謝你幫我製造出身體需要的賀爾蒙。 腎臟 謝謝你幫我過濾體內的老廢物質。 肺 謝謝你幫我吸收大量乾淨的空氣,讓我攝取到身體必需的氧氣。 心臟 謝謝你在睡覺時仍繼續運作,讓身體必需的氧氣及營養隨著血液送達各處。 身體的每個部位,全都在守護著你,在不知不覺間運作著,讓你能夠過著你想要的生活。 除了你身體的每個部位之外,你的心情、感情、思想也都無時無刻在守護著你。甚至連你的歡喜、悲傷、不安、焦慮、憤怒、痛苦,都會傳送給你重要的訊息。對於存在於你心中的各種情緒,也要好好地說聲「謝謝」。 請向所有能支持著你、傳達某些重要訊息的無形事物,致上謝意。然後要細心地側耳傾聽,試著用全身去解析這些傳遞給你的訊息。 包含你的身體,還有你雙眼看不見的心靈,全都在小心翼翼地守護著你。最後,請慢慢地呼吸,同時用自己的速度,回到「現在這個當下」。 本文摘自加藤史子的《改變人生的冥想習慣:每天3分鐘練習,找回自癒力,看見強大的變化》。由幸福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改變人生的冥想習慣:每天3分鐘練習,找回自癒力,看見強大的變化》 January 29,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6Cs6w

鄭爽代孕事件首度公開回應:否認棄養,離婚原因是男方出軌? https://ift.tt/3aaYd5r 香港01 鄭爽代孕事件風波,讓中國一線女星鄭爽備受指責。在男方爆料多時之後,鄭爽首度公開回應,駁斥男方批評鄭爽棄養孩子的說法,並爆料是因為張恆出軌,才導致此風波。 中國女星鄭爽近日因代孕棄養事件備受輿論批評,甚至已遭廣電總局表明封殺,各大綜藝、代言等紛紛與其劃清界線。 惟據《中國經營報》報道,鄭爽在受訪時透露,為了爭取孩子撫養權,她已於去年 8 月在美國法院起訴張恆,間接否認棄養指責。同時鄭爽又解釋,是因為自己身體等原因,才會去美國代孕。 鄭爽表示,她與張恆是在 2018 年確定戀愛關係,隨後有結婚打算。但後來因自己身體等原因,於 2019 年 3 月開始在美國代孕。鄭爽稱,按照預產期,孩子應該在 2020 年初出生,不過她迄今為止還沒有見過孩子。 報道並引述鄭爽及母親劉女士的說法,鄭爽是在 2019 年 9 月發現張恆出軌,雙方關係開始出現問題。 劉女士表示,此前網上流傳的鄭爽及家人錄音,是發生在 2019 年 10 月。當時張恆的父母專程趕到上海為張恆道歉,談話地點位於上海協信莎瑪虹橋服務式公寓某房間,時間為下午 1 時多至晚上 7 時多。雙方在談話期間有聊到孩子的問題,但最終未能達成一致意見。 劉女士與張恆的聊天紀錄顯示,張恆是鄭爽在美國代孕後不久出軌。圖片|中國經營報 鄭爽在受訪時更稱,2020 年 8 月時,她正式在美國法院起訴張恆爭取孩子撫養權。報道展示多份訴訟文件,顯示在 2020 年 8 月 21 日,鄭爽作為原告(申請人)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縣地方法院起訴張恆,案由為「有關張 XX 和張 XX 的父母責任糾紛」。 訴訟資料顯示,兩個孩子為一男一女,分別出生於 2019 年 12 月 XX 日、2020 年 1 月 XX 日。鄭爽的訴訟請求為要求單獨的撫養決定權,這樣她可以以孩子的利益為最優先考慮因素,以決定在哪個國家撫養小孩長大。另外,鄭爽亦要求要有與孩子的共處時間。 鄭爽為爭取撫養權而起訴張恆的法律文件。圖片|中國經營報 兩名孩子一男一女。圖片|中國經營報 鄭爽要求有單獨的撫養決定權。圖片|中國經營報 鄭爽的中國律師與美國律師的電郵紀錄。圖片|中國經營報  (延伸閱讀:《夫婦的世界》:外遇背叛的是夫妻彼此,為何需要孩子選邊站?) 報道續指,根據電郵紀錄顯示,2019 年 12 月 13 日,鄭爽的國內律師與美國律師溝通詢問多項問題,包括有根據協議,為了取得孩子的撫養權,在孩子出生時,客戶是否必須在場。 考慮到客戶目前在中國有一個繁忙的日程,她可能無法親自來美國。她是否可以授權並指定其他人或代理機構代她行事。其次是客戶可能會考慮擁有未來嬰兒的唯一監護權,她需要一位專注於家庭法的美國律師來實現這一目標。 鄭爽代孕醜聞不斷發酵。圖片|鄭爽微博 網上流傳的錄音內容直指鄭爽原本打算棄養兩個孩子。圖片|鄭爽微博 鄭爽回應事件時稱遭到勒索,強調自己將率先維權。圖片|鄭爽微博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文刊於「港聞」:鄭爽首開腔回應代孕棄養:因身體原因赴美代孕 去年已爭取撫養權 January 29, 2021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aYd5r

為何「性解放」無法帶來持久的快樂?性開放了,但愛卻更加封閉 https://ift.tt/3ptQbuH 李品毅 Lee Ping-Yi 性解放的討論範圍很廣,許多人站在「閉鎖式關係」的角度,反對性解放可能對雙方造成的傷害,然而,若是在雙方知情同意的情況下,性解放還會有哪些為人詬病的弊端呢? 解放,是現代社會再強調不過的概念了。奴隸、宗教、政治等不平等的枷鎖逐漸被瓦解,人們從這些枷鎖中更多地解放出來,而情慾解放則是位在各種解放後的最末位。 往往高倡自由時,人們多半是認可與鼓勵的。然而,談到性自由時,性解放便招來許多罵名。 雖然人們受惠於避孕技術的發展,逐漸可以接受在進入婚姻前實踐自由性愛 ,關係型態的發展同時也多元並進(社會逐漸接受不在伴侶關係內的性行為,如:炮友、開放式關係、多偶關係等),但性解放持續在社會上招來罵名,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性解放並沒有因此減少欺瞞與傷害 筆者是一個開放式關係實踐者,在台灣的開放式關係社群中的觀察,佐以對社會人性的探索,發現性雖然解放了,人們逐漸接受性的自由,但是性解放並未緩解人際間的欺瞞與傷害。許多人想嘗試性解放時,並沒有落實知情同意、坦承以對,而被情慾奴役後選擇欺瞞,而造成傷害。 欺瞞與傷害,非常容易相伴而生,而這也是性解放不可能不考量道德層面的因素。除非不婚、不育且不組建家庭、不建立伴侶關係,不然人們實踐性解放時,很難忽略道德因素而不傷害人。 單身且未育的人,以及嚴格落實伴侶間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實踐者,將可以在性的層面上無所拘束,因為無需破壞與他人的承諾。然而,這些人群也繞不開自己的性伴侶可能的欺瞞與造成的傷害。 例如 A 本身落實知情同意,但 A 找的床伴 B 可能沒有在自己的關係中落實知情同意就產生性行為,這將會傷害 B 自己關係中的人。 當自己的性伴侶在另外的關係中欺瞞,或是隱瞞自身狀況、疾病,都可能造成傷害。 問題 1:性工作者的客戶,是否在自己的伴侶關係中落實知情同意? 伴侶是否同意客戶自己去性消費?若答案是否,這樣的性解放勢必帶來對未知情同意伴侶的傷害。這也是我認為性產業難以逃過罵名的其中一個原因。(性產業的議題挺複雜的,在此就不做過多延伸) 問題 2:關係外性伴侶是否落實對其另一半的知情同意? 單身的人、伴侶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實踐者嘗試與另外的性伴侶發生性行為時,是否考量到性伴侶是否落實另外關係的知情同意?發生性行為時,會不會傷害到性伴侶自己關係中的其他人呢? 在開放式關係社群中,我所做的觀察是,許多實踐者只關注與自己伴侶是否知情同意,但未關注到(或說刻意忽視)另外性伴侶是否也取得自己關係中的知情同意。這也是開放式關係、或是約砲行為持續得到罵名的因素之一。 雖然性行為不傷害自己的伴侶關係,但卻間接促使了他人的傷害。 問題 3:性伴侶是否有告知自己有性傳染病等狀況? 性伴侶是否落實告知自己的一般傳染性疾病、性傳染病狀況? 若沒有,對性解放者也是一種很強大的傷害。而人們對疾病的錯誤認知,往往也使疾病帶原者下意識地想要隱瞞,更促成了慣性的欺瞞風氣,而欺瞞總是伴隨著傷害。 以上幾個例子,都說明了性解放,不單單只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簡單運動。 涉及了大量的欺瞞與傷害,脫不了被批判的罵名。觀察到人性對傷害可能性的忽視以及對滿足慾望的執著,便不難理解性解放運動推行的阻力有多大了。這個議題大大激起了曾經直接或間接被性解放傷害人群的情緒,不論性別、性向,傷害都持續著。 圖片|Photo by GrandJete on PIXTA 解放了「性是羞恥」的枷鎖,但依然逃不過被慾望奴役的不自由 父權對男性的性解放限制一直都少,甚至被父權概念所鼓勵。然而女性的性解放,就有特殊的劃時代意義了,是挑戰父權對女性情慾禁錮的重要象徵。 然而,雖然可以抵抗父權的壓迫,但是卻改變不了兩性被慾望奴役而造成許多傷害的事實。 性慾,是一種中性的慾望,如同食慾與睡眠需求那樣的自然。人為生物的一種,便有的慾望之一。 可以藉由個體差異看到,有些人與性慾保持良好平衡關係,有些人卻時常欲求不滿,甚至對時常更換性伴侶產生執著,沒有性慾的釋放將會感到匱乏感,而為了達到此目的,欺瞞便容易成為達成目的的工具。 由此可見,中性的本能——性慾本身並不會帶來傷害,而是被性慾所奴役的習性才會造成傷害。被情慾所奴役所引發的後續痛苦,值得每個提倡性解放的人們再三深思。 性解放解決不了的,只有等待愛解放了,才能解決 由於性的顯而易見,加上避孕技術的發展使性與生育脫鉤,讓性娛樂化,成了人們生活的調劑選項之一,性解放因而時常被現代人們提及。然而,時常與情慾掛勾的愛,在性解放運動中卻缺席了。 美籍德裔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在其著作〈愛的藝術〉中提到:「在某種程度上性縱欲是克服孤獨感的一種自然和正常的方式,並有部分效果。許多不能用其他的方式減輕孤獨感的人很重視性縱欲的要求,實際上這和酗酒和吸毒並無多大區別。有些人拼命地想借性縱欲使自己克服由於孤獨而產生的恐懼感,但其結果只能是越來越孤獨,因為沒有愛情的性交只能在一刹那間填補兩個人之間的溝壑。」 愛,並非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如此自戀的態度。 落實愛同時也可以避免傷害,避免人感到孤獨 愛情的要素是所有愛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關心、責任、尊重和認識。 弗洛姆〈愛的藝術〉 我們是否真的關心我們的性伴侶的感受?我們是否為我們的性行為負起責任(為事後發生的後果負責)? 我們是否尊重性伴侶的意願(落實所有關係人的知情同意)? 我們是否有能力去真實地認識與自己做愛的性伴侶? 上列問題,給予不論實踐性解放或是反對性解放的人們作答,答案幾乎都是難以全部肯定的。我們對的枕邊人的愛,可能都是普遍匱乏的,既不夠認識、不夠關心、不夠尊重,也不夠負責。愛從來沒有被徹底解放,也從來沒有被社會足夠正視。 娛樂化下的性,使愛更加被忽視了,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孤獨感與陌生感。直到愛被解放,人際間的孤獨感與陌生感才有機會消融不見。 圖片|Photo by pixpanjp on PIXTA 愛不必然存在於關係中,有愛的性也不必然在特定關係中? 然而,社會大眾普遍覺得愛必然存在伴侶關係中。但從伴侶間的彼此認識了解程度(對照愛的藝術中的愛的四要素:關心、責任、尊重和認識),便可以知道,許多伴侶關係中不必然存在愛,而是各種愛以外的東西維繫著關係(依戀、恐懼、嫉妒等)。 若達到性與愛的同時解放,不會產生縱慾之下的空虛匱乏與孤寂感,也不會看到性與愛只存在特定的關係中,也不會看到性與愛存在傷害人的可能(足夠的關心、責任、尊重和認識將會使擁有愛的能力的人們遠離傷害他人的可能)。 性與愛將與伴侶關係或婚姻關係脫鉤,一個人擁有愛的能力,可能與自己的朋友發展道德的性愛,不包含欺瞞的性愛,性愛的過程與結束,都不會有人遭受傷害。福利朋友(Friend with benefits,指可有性行為的朋友)將可能在彼此相愛的狀況下,維持親密關係的平衡與穩定。 然而有人將會問,有性有愛,為什麼還不當伴侶呢?每個人對伴侶的條件不同,有時候彼此有愛也可能不選擇伴侶關係。 我是個開放式關係實踐者,我有一個長達七年的福利朋友。因為對方不願意實踐開放式關係,所以不會以開放式伴侶的關係型態經營我們的關係,因此會在對方單身時,選擇靠近彼此,會關心、會約會,也會做愛。 但是當對方有一對一封閉關係的伴侶時,我們將會保持距離。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伴侶關係的進入條件,在不欺瞞、不傷害的前提下,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關係,選擇性愛的對象。 圖片|Photo by voduy84 on PIXTA (延伸閱讀:當「性愛合一」成了如「婚前守貞」一般的道德框架時) 愛,是一門藝術,是需要投入學習的,因此需要一個學習歷程,無法一蹴而就。 倘若現在沒有辦法體會,而不免陷入情慾的牢籠中,那也沒關係,知道沒愛的性是舒服(雖然沒有可精神上的持續性),有愛的性,是幸福。做不到時知道,這便是學習愛的歷程之一。 當我們從情慾牢籠中解放出來,需要的是愛,才能做到真實的情慾解放。愛與性,同時解放。不欺瞞、不傷害,又熟悉親密的各種"道德"的性愛關係,嫣然而生。 作者|李品毅 我是個熱愛常青哲學、整合心理學、靈性學的自由撰稿人,目前為四處流浪、探索世界與自我的遊牧民族。若你對我的文字感到共鳴,也對深入與我互動感興趣(我會舉辦電影討論會、讀書會、內在工作坊),歡迎一同探討人生意義、內在議題、自我成長!我的臉書;我的Meetup活動主頁 January 29,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tQbuH

心理學觀點看《三十而已》:唯有知道自己是誰,你才有辦法好好愛人 https://ift.tt/3om0X4U Yvonne蔡宜芳心理師 你在愛情中常感到茫然嗎?也許不是你不懂得愛情,你只是不懂得你自己——透過多元的途徑了解真正的自己,如此往後,不管往哪裡走,你都能有自信。 三十歲的曉芹從小在繁華的上海長大,被父母細心照料、生活經歷單純。從沒吃過苦的曉芹,就像個長不大的小女孩。相親結婚後,曉芹跟先生陳嶼同住,曉芹從沒過過一個人的生活。 曉芹沒有戀愛經驗,二十多歲時在父母的安排下相親,先生陳嶼在電視台的工作十分體面,曉芹也有在物業的安穩工作,看似合適的他們很快的在適婚年齡結婚了! 婚後兩人才發現,兩人沒有共同的興趣。同住一個屋簷下,曉芹養貓、陳嶼愛魚成癡,貓把魚給吃了引發爭執,曉芹只好把貓送回娘家;曉芹渴望浪漫,陳嶼沉默寡言,默默付出許多事情卻沒讓曉芹知道,曉芹對陳嶼慢慢產生許多誤解。 陳嶼實際、曉芹浪漫,當曉芹得不到她想要的溫柔體貼,就覺得陳嶼冷漠無情。陳嶼幫曉芹收好脫下來的鞋子、曉芹懷孕時怕她摔倒而裝上小夜燈,陳嶼努力做一切曉芹「看不見」的家事。 圖片|Photo by shirokuma7 on PIXTA 媽媽每週都來曉芹家幫忙煮飯;當陳嶼出差時,曉芹總是跑回娘家,曉芹的生活安逸又穩定。對於離鄉背井到上海獨立打拚的陳嶼來說,婚後還這麼依賴父母的曉芹就是個「沒長大的小孩」。 因為曉芹流產,引爆了兩人之間長期累積的種種不滿及衝突。兩人大吵一架之後,曉芹和陳嶼離婚了⋯⋯ 心理學家 Erikson 提出「心理社會發展論」,他將人的一生中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主要的發展任務,當發展任務沒有順利完成,就可能產生「心理社會危機」,影響下一階段任務的發展。 19~30 歲屬於成年早期,發展任務是「與人建立親密關係」(intimacy),意即能開始學習愛人與被愛,Erikson 指的親密關係不只是愛情,親密的朋友也算;若無法達成親密,可能會有「孤單、疏離」(isolation)的感覺。 那哪些人在這個階段會有困難呢? 在成年早期的前一個階段是青少年時期,青少年發展任務是「自我認同」(self-identity),指透過父母師長同儕等他人了解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價值觀等等,進而能認同自己、喜歡自己、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 若無法達成自我認同,可能會感到「角色混淆」(role confusion),無法自我肯定,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及未來何去何從。若青少年在此階段產生「角色混淆」,則很可能影響到下一個階段——成年早期的發展任務「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產生困難。 劇中的曉芹就是啊!從小被爸媽呵護著長大,在物業的工作也十分安穩,在適婚年齡相親而順理成章的結婚。好像該結婚的時候就結婚了,但卻不知道怎麼經營婚姻;懷孕的時候發現自己還沒有辦法把自己照顧好,不知道要怎麼做父母。有一天曉芹突然發現,其實自己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離婚後,面對比自己小六歲的同事曉陽的熱烈追求,以及前夫陳嶼後悔離婚的「追妻行動」。曉芹很慌亂,因為她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誰,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一直以來,她都是在該做什麼的時候就做什麼,按部就班、安安穩穩地過日子。離婚,是她從出生以來第一個為自己決定的行動! 離婚後的曉芹說︰ 先把一個人的日子過明白,才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另一個人。 Yvonne 蔡宜芳心理師 (同場加映:「肚子餓時覺得空虛,填飽了又覺得孤獨」從《浪漫的體質》到《三十而已》說出三十歲後的愛情) 這就是 Erikson 所說的,先能完成「自我認同」,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到底想過怎樣的日子,才有可能「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曉芹的好閨密顧佳說︰「妳想想,這三十年妳從來都沒離開過家,結婚之前靠爸媽,結婚以後靠老公,什麼事都不用妳自己操心,也不用妳做決定,就離婚這事,是妳唯一一次做的最大膽的決定,所以妳不需要誰,妳需要的是獨立,好好享受一段單身生活,等一個人過明白了,也就知道誰是最適合妳的。」 而離婚之後,曉芹搬進一個人的家,才終於明白:「最近總想起他說的一句話,就是生活中的那些雞零狗碎,讓人沒了意思沒了光彩。從前不信,是因為不明白,什麼是雞零狗碎,牙膏,貓毛,鑰匙,堆在水池邊的碗,進門亂踢的鞋,生活就是雞零狗碎,而不是遊戲世界。」 當曉芹開始獨立生活,才明白家事有多繁瑣,而這些事,從前都是陳嶼默默在做。 圖片|Photo by Graphs on PIXTA 你在愛情中,也常感到茫然嗎? 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不知道自己究竟喜不喜歡身邊這個人?會不會當你和一個人在一起之後,卻發現其實自己根本不了解自己? 如果你有這些發現,請你停下腳步,好好地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生活。因為,唯有當你了解自己、喜歡自己,才能好好愛人與被愛。 那怎樣才能更了解自己,達成「自我認同」呢?你可以多方面的閱讀書籍、參加各式活動、嘗試新事物,盡情探索自己的各種可能,以及透過親友的回饋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 若還是有許多事情困擾著你,尋求心理諮商也是一個選擇! January 28,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om0X4U

總是為相同的事吵架?關係功課:試著理解對方情緒背後的「需求」 https://ift.tt/3iTiT5M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在人際關係中,互動之後的回饋常常是我們能改善一段關係中的關鍵因素;然而我們常常沒能接收到正確的訊號,而導致了與我們想要的相反的方向。 回饋經常是以「你就是這樣,問題就出在你身上」的形式說出口,不過在人際關係中,「你就是這樣」真正的意思是「在你和我的關係中,你就是這樣」。很多時候,是我們差異交叉點的組合造成了問題。 你需要在週末放鬆休息,這本來不是問題,但是我需要你的關注,想要和你互動;你想在喪禮結束後立刻清空媽媽的房子,這本來不是問題,但是我想多花一些時間去悼念她;你只會說瑞典語不是問題,我只會說英語也不是問題,但是兩個人湊在一起就一個頭兩個大了。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經常會發展為動態系統,造就作用與反作用的惡性循環。好比對珊迪與吉爾來說,金錢是一大問題。珊迪認為吉爾是鐵公雞,吉爾覺得珊迪揮霍無度。結婚初期,兩人的差異只有一些小紛爭,但在吉爾失業後,情況變嚴重了。 他們發現彼此處理金錢與壓力的方式截然相反。當珊迪憂慮時,小確幸與熟悉的事物能為她帶來安慰,如今她已經很少犒賞自己了,但一杯三美元的卡布奇諾,感覺就像是暫時遠離擔憂的小假期。而吉爾舒緩焦慮的方法,就是精算家中的財務,連象徵性的省錢方法也照做,才會覺得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想當然耳,夫妻倆互相給予批評指教。吉爾罵珊迪:「我怎麼也想不明白,我們現在正是該節儉的時候,妳怎麼可以亂花錢?」珊迪也回罵:「你真的有必要一路走回超市,把我買的葡萄堅果麥片換成超商品牌麥片嗎?你有病吧!才三十五美分而已,真的有必要這麼激動嗎?」 圖片|Photo by Tim Mossholder on Unsplash 兩人互相責怪,並且都沒看見自己造成的問題。觀察這對夫妻,會發現他們的回饋如下: 但隨著時間過去,情況也逐漸惡化。在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吉爾管控金錢的欲望越發旺盛,導致珊迪也愈來愈渴望小確幸。於是,珊迪將她的葡萄堅果麥片藏在櫃子角落,發現麥片盒的吉爾則找她爭論,不敢相信妻子竟背著他亂花錢。在吉爾看來,情況更失控了,他只好更努力控制金錢。 「妳亂花錢」轉為「妳自私、沒信用又完全不受控」;「你是小氣鬼」轉為「你是不理性又反應過度的控制狂」,而兩位接受者都否定了對方的回饋,在他們看來,那樣的回饋不過是證明對方瘋了。 無論是珊迪或吉爾,都沒有看見系統整體。當我們站在系統內部時,只會看見對方的行為與影響,自己只是在回應對方製造出來的問題。 圖片來源|先覺出版 在個人與工作的人際關係中,很大部分的摩擦與回饋都是交叉點(喜好、習慣與個性上令人起衝突的差異)所致。約翰.高特曼的研究顯示,已婚配偶正在爭吵的問題中,有六九%都和五年前吵的問題相同。如此看來,他們五年後仍可能會繼續為同樣的事爭執不休。 有時候,我們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喜好、習慣與個性:好比,我們是怎麼管理「不確定」的情緒呢?我們是如何體驗新事物?什麼事物能給我們安全感? 哪些事情會讓我們精神百倍,哪些又會耗盡我們的精力?我們如何處理衝突?我們關心細節還是大局?是井然有序還是隨心所欲?是時喜時悲還是情緒平穩?是樂觀還是悲觀? (延伸閱讀:「你這樣讓我覺得不受重視」與伴侶溝通,需要站在彼此的立場思考) 其實,我們在跟與自己不同的人相處之前,甚至可能沒意識到自己有某些傾向。這就像一個美國人聽到英國人說他有「美國腔」,忍不住笑了——說什麼傻話?說話怪腔怪調的當然是那個英國人啊! 我們也不會看見自己在系統中的常態,儘管局外人總能輕易看出其輪廓。你對小孩用盡了耐性,「都跟你們說七百遍了,叫你們把鞋子從廚房拿出去都不聽,你們到底是想怎樣?」而公公來訪時,就這問題對妳提出一些(不請自來的)指導回饋:「妳得貫徹一致,堅持到底。」 妳心頭立刻燃起無名火,心想自己明明就有堅持,不然之前六百九十九次是說假的嗎?妳在叫小孩把鞋子移開前就已經放棄,直接幫他們把鞋子拿出去。 然而,公公能看見妳在和孩子的關係系統中,本身看不見的部分。他看見妳一開始好聲好氣請孩子做事、溫和提醒,後來開始威脅孩子,最後情緒失控。他也看出孩子學到的教訓是,媽媽只有在開始叫罵時才是「認真的」,所以他們決定無視妳,繼續看電視,等妳認真起來再行動。 退一步的意思是「退出自己的視角」,像公公一樣觀察你們的系統。別把視野局限在對方的過錯,並且要注意彼此對另一方做出的回應,然後漸漸辨識出系統中的大規則。妳先前以為持續對小孩嘮叨就是「堅持到底」,沒想到這反而使問題惡化。 本文摘自道格拉斯.史東、席拉.西恩的《謝謝你的指教:哈佛溝通專家教你轉化負面意見,成就更好的自己》。由先覺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謝謝你的指教:哈佛溝通專家教你轉化負面意見,成就更好的自己》 January 28,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TiT5M

曾寶儀專文|當他們介紹我是「曾志偉的女兒」,我依然知道自己是誰 https://ift.tt/2YkaqiA 康健出版 曾寶儀分享,剛踏入演藝圈時,曾被「曾志偉的女兒」這個光環困住,直到體會出標籤只是客觀事實,怎麼詮釋與理解,還是在於自己的主觀認定。 即使第一次的機會,是因為「我是曾志偉的女兒」而來,當她努力盡心地完成,機會再一次來到時,肯定就是因為「我是曾寶儀」。 文|曾寶儀 不完美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勝於完美地模仿他人。 《薄伽梵歌》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感覺自己被「曾志偉的女兒」這個光環困住。常常有些同樣身為名人二代的朋友來問我,到底是怎麼走出來的? 我能看到有些朋友仍在苦苦掙扎,但若不是我也走過那樣的日子,現在的我,沒辦法理直氣壯地說出「是誰的女兒,無法定義我」這樣的話。畢竟,身邊的人的眼光,帶來的影響是很巨大的。 比方說,我剛出道的時候,所有人介紹我的方式,都是「曾志偉的女兒—曾寶儀」。 不管我再怎麼抗拒、再怎麼努力做出成績,我出了唱片,成為暢銷歌手,擔任大大小小節目的主持人,甚至得到獎項的肯定⋯⋯人們想到我的時候,依然是——曾志偉的女兒曾寶儀。 很長的時間裡,我為此感到迷茫:「我到底是誰?我一輩子都要活在這樣的光環之下嗎?」 慢慢地我明白到,這個頭銜只是一個客觀的條件陳述,而我不一定要主觀認定它的意義。 客觀的條件意味著,我確實和父親有著血緣關係,無論我是否接受,它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無法改變它。 然而,我自己的主觀認定是我可以改變的,我要不要被這件事情困住?我要不要被這件事情局限?我要不要讓這件事情定義我?當別人不斷地用同樣的方式介紹我的時候,我要在意嗎? 這些都是我可以主觀決定的事。 當我明白這一點,我就可以開始觀察自己進行不同的實驗。比方說,有人只是用這句話作為開場白,起了個頭之後,就再也不會提了。那麼,這個頭銜,也不過就是扮演著「開場」的意義。 有些主持人需要透過關聯性、關鍵字或頭銜,去喚起觀眾的注意力和期待感,藉此讓人們先在心中有所預期,知道該把接下來要迎接的來賓,放在什麼樣的位置。 這樣的頭銜,也決定主持人談話時切入的主題和興趣點,有更多的話題和親近度。當然,也有些主持人並不需要這麼做。那麼,是否被提及這樣的頭銜,其實是對方的習慣或傾向使然,跟我並沒有關係,我不需要把這些事情背在身上。 當沒有把自己和他人的責任跟界線分清楚時,很多人就被這樣的事情困了一輩子。 學會釐清「哪些是我的責任,哪些不是」 有人會說:「妳當然會選擇做藝人囉,有爸爸罩著妳,妳比其他人有優勢嘛!大家都會給妳面子、給妳機會,妳的起點比別人高。」是的,我承認我很幸運受到許多眷顧,但也正因為這是一條父親走過的道路,在某些方面,它也會為我帶來額外的艱辛。 即便我的起點比別人高,但去到高處的緩坡,還是得我自己去爬。我能爬到多高,我如何擺脫那個起點帶來的枷鎖,那都是我自己需要努力的功課。 畢竟,也有很多享有較高起點的人們,享受著那樣的高度,選擇不爬坡。除了身為誰誰誰的子女之外,再無其他更多表現可說。 如果我和父親從事不同的行業,或許不會有這麼多額外的壓力產生。如果我在其他領域發展,我的成就,或許能單純透過我的專業表現被評價; 然而,正因為父親同樣身在娛樂圈,又是成就輝煌的業界大老,人們不免將我們兩人放在一起比較:「妳不會想和他一樣嗎?」「爸爸是影帝,妳會想成為影后嗎?」「妳想當導演嗎?」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明白,即使我和父親在同樣的行業發展,我也不需要成為他。我甚至不需要超過他。 圖片|曾寶儀臉書 我的父親之所以是現在的他,有許多客觀因素使然。那個年代的香港,是百花齊放的娛樂盛世,每年能產出幾百部電影。那時候,一個明星一年能拍二十部作品,每個人的作品經歷都是一百部起跳。然而現在,一年有兩部電影可以拍,就是超級巨星了。 我的父親活在一個那樣的年代,但我不是。於是,我不需要因為沒有達到和父親一樣的成就,就去責怪自己不夠努力或不夠優秀。我們享有的客觀條件本就不同,真的不需要比較。 而且我爸是個把一輩子當三輩子在過的人。他可以用力地玩、用力地工作、用力地做慈善,也能用力地喝酒、用力地揮霍他的時間,所以他一生能完成的事情真的很多。 我不行。我要看書我要放空我要休息,有時我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我腦子裡那個切換的開關沒法像他運作得這麼快速,我只能用我的節奏做我能做的事情。簡單地說,我不是他。 透過不斷地拆解,我漸漸釐清了「哪些是我的責任,哪些不是」。如果今天,我對自己的工作沒有負責,只是頂著父親的光環,濫用他人給予的機會,那麼不可能有更多的工作來到我身上。 然而,即使第一次的機會,是因為「我是曾志偉的女兒」而來到我身上,當我努力盡心地完成,當機會再一次來到我面前,肯定就是因為「我是曾寶儀」。 客觀的條件,可以是助力,也可能是阻力。我可以透過我的主觀意識去解讀,或者,試著放大它的助力、減少它的阻力。當我心懷感謝、認真完成,就是在放大它的助力;當我不把阻力的面向放在心上,不讓它困擾我,那麼它帶給我阻力就會愈來愈小。 我應該要想的是:「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找到屬於我自己的答案」。 比方說,旁人經常認為,曾志偉的女兒踏入演藝圈,是理所當然的選擇。但,我爸爸生了四個小孩,也不是每一個都像我一樣成為藝人、成為主持人呀!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 我為什麼會進入這一行,是因為我真心喜歡這個職業。那不是因為我是曾志偉的女兒,也不是因為這件事情落我在頭上,非擔起來不可⋯⋯不,我會成為藝人,是因為我喜歡。 如果我不是真心喜歡這份職業,不可能持續耕耘超過二十年。只是,在初入行的頭五年,我還無法明白到這一點。頭五年的我,只覺得這份工作是一個很好的機緣,能獲得不錯的收入,要是現在放棄,機會不一定能回來。於是,我給自己五年的時間,讓自己放手做看看。 隨著入行時間愈來愈長,我漸漸從中找到樂趣。直到走了二十年,現在我才明白,我生下來就是要做這件事。每個人的人生路徑是如此不同,有些人很小就明白自己的職志,於是可以按部就班地朝自己的目標前進;我的人生則是很多機緣的累積,讓我一路走到今天,明白這是我的志業。 當然,我可以更仔細地分析,我是透過放棄什麼而得到了什麼、成為了什麼,但很多時候,我自己也不是那麼明白,只是順勢而為,就走到了今天。每個人的路徑都沒有對錯好壞,該走到的都會走到,無論過程為何,那都是人生給予我們獨特的禮物。 本文摘自曾寶儀的《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由天下生活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 January 28,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kaqiA

「感情裡,為何退讓的總是我?」不委屈練習:拒絕單方面退讓,商量彼此需求 https://ift.tt/3rckLK3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在人際關係中,希望對方改變、成長,是很好的出發點,但如果不在乎對方的步調與感受,只會讓他覺得不被尊重甚至是委屈。 每次都應該是你改變嗎? 乍看之下,你們關係很不錯⋯⋯但你注意到令人擔憂的模式。 每當發生衝突,有必須解決的問題,該為事情負責的人總是你:每次都是你道歉,每次都是你加班,每次都是你吸收超出預算的開銷。 如果每次都是你改變、退讓、妥協,那你們的角色可能已經僵化了。無論是工作、愛情或友情,要是想維持關係,就必須進行協調,從單方面的指責與回饋,轉變為雙方都負責、彼此都願意看清系統的關係。 你的看法與感受是這段關係的一部分嗎? 這可能是最簡單又最重要的一個問題。不管其他方面如何,要先問的是,給予者有沒有傾聽你的說法,努力理解你的看法、明白你的感受?而他們在了解後,是不是在乎? 他願不願意遷就你,改變分享回饋、請求與建議的方式,盡量不對你造成負面影響?對方有沒有尊重你的自主權,讓你自行決定是否拒絕他的建議?如果你的觀點和感受被排除在這段關係之外,那你們的關係就有問題了。 圖片|Photo by peachpeach on PIXTA (延伸閱讀:哈理斯專欄|每個人都言不由衷?教你透視談話背後的脈絡與功能,真正理解彼此) 界線派上用場之時:一些常見的關係模式 你們的關係用不著到完全失調的地步,你也能確定自己無法接受關係中的回饋。從以下三個例子,來看看上述種種挑戰所形成的人際關係模式。 滔滔不絕的批判者 口若懸河的批判者會不斷提出一連串評量回饋,為你的一舉一動打分數,並將評分告訴你。他們可能是你父親、姊姊、最要好的朋友、認真指導你的教練、對你要求很高的上司。這些人只是想幫忙,但他們簡直是把人大卸八塊。 韓伊和母親對話一向十分緊張,打從小時候開始,母親就是直言不諱地糾正、指導與責罵她。長大後,她很清楚母親只要來她家,就會開始批評她的櫥櫃、廚藝、體重與打扮。韓伊知道母親愛她,甚至明白母親滔滔不絕地批判她,是為了傳達愛。批評是母親一貫的表達方式,如果不這樣做,她就只能保持沉默了。 儘管如此,韓伊還是覺得難過又受傷。即使母親不在身邊,她也能在心中聽見母親尖刻的話語與責備。雖然母親無意讓韓伊難過,但如果母親不改變,就必定會留下這種印象。 我們在職場上也會遇到滔滔不絕的批判者。傑克是事業有成的投資顧問,他以自己與年輕分析師布羅迪的師徒關係為傲。傑克很嚴格,不過在這鮮少提供指導與建議的事務所中,他很願意指導布羅迪。 然而,布羅迪並不是這樣看待彼此的關係,他感覺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一舉一動都受到批評、每份報告都被塗改、怎麼努力似乎都不夠。原本個性堅強的布羅迪,現在一想到要上班,心裡就產生厭惡感。 「恨─愛─恨」關係 心理學者指出,最令人上癮的獎勵模式是「間歇性增強」。這是電玩與賭博的模式:我們獲勝的次數不多不少,剛好能有繼續玩下去的動力。當我們獲勝時,會迫切渴望再次獲勝;當我們敗北時,會更拚命想玩到勝出為止。而愛與認同,或許是我們最渴望的獎勵。 賈絲敏所處的關係中,對方以認同為餌,卻一直不給予她渴望的認同。就在賈絲敏心灰意冷之際,對方會短暫給予認同──然後收回,再次開始循環。 一個人離不開傷害他的伴侶、師長、上司或家人,這可能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他們痛恨對方的恨,卻也更迫切渴望對方的愛。在這種關係中,給予者與接受者都困在強大的互動模式中,這模式對雙方都不健康,更會傷害接受者。 (推薦閱讀:「跟他相處,總感覺在耗損自己」有些朋友,你必須斷捨離) 改造關係 亨利因為受到伊莎貝拉關注而欣喜不已,就連她小小的「建議」也令他迷醉,這些不正是她深深關心自己的證據嗎?亨利找到了愛情,同時得到「改進自己」這額外的收穫。 但後來,事情似乎變了調。一開始,伊莎貝拉提出一些看似合理的建議,幫助亨利「換個新鮮造型」,他覺得打扮得體面一些也不錯。 但後來回饋擴散到他生活的其他面向:多健身、別再看那些漫畫、別在我朋友面前表現得像個書呆子、別聽到每句話都往心裡去、要有上進心、要讓我的興趣成為你的興趣。 亨利努力改變,他真心希望能達到伊莎貝拉的期待,但日子一久,他變得愈來愈焦慮、不開心,於是向伊莎貝拉說出自己的感受。伊莎貝拉說自己只是想幫助亨利成長,還說他對回饋太敏感了,所以才難以進步。 亨利決定尋求局外人的意見,於是和朋友羅洛討論自己與伊莎貝拉的關係: 亨利:說不定她說得對,是我太敏感了。我如果要和她認真交往,可能需要成熟一點。說不定我真的應該改變,可能是我太自私或太固執了。 羅洛:這不無可能,但我比較在意的是,你看起來真的很不開心。你有沒有對伊莎貝拉說過,她這些建議和批評對你造成哪些影響? 亨利:嗯,我講過了,還說了好幾次。 羅洛:那她的反應是? 亨利:她說真正的問題是,我對回饋太敏感了。 羅洛:你誠實把自己不開心的感受告訴她了? 亨利:是啊,這整件事讓我心裡很難受,也都告訴她了。 羅洛:在我看來,這是個大問題。按照你的說法,她好像想把你改造成不同的人,我們先暫且把這問題放在一旁,因為聽起來你的感受好像不被重視,你的需求似乎也不算你們關係的一部分。 亨利:唔,所以你的意思是,不管是她太愛批評或我太敏感,更大的問題是,她不在意我的感受這件事? 羅洛:這是你們關係中的警訊。 亨利太在意自己能否讓伊莎貝拉滿意,而沒注意到她是否在乎自己的需求與感受。 圖片|Photo by Trym Nilsen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如何感知對方的需求?用愛的 5 種語言,找到伴侶間最合適的相處情境) 謹記一點:無論你多麼需要成長,無論對方的回饋有多正確(或不正確),假如給你回饋的人不肯聽你說話、不在乎回饋對你的影響,那就有問題了。 羅洛說得完全沒錯,你可以試著思考給予回饋的人是否太愛批評,或者是你自己太過敏感,但如果對方沒認真聽你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感受,那這問題的答案就不重要。 因為,此時此刻的你值得以本來的面貌被愛、被認同、被關懷,就是這樣。在失衡的關係中,你可能很難看清這一點,但這就是事實。 等一下,這是不是表示⋯⋯? 難道希望自己看重的人改掉壞習慣、減肥,或是把大學讀完,有錯嗎?當然不是,你可以希望對方做到這些,也可以指導與支持對方,幫助他們達成這些目標。 關鍵的問題是:這是他們的目標?還是你自己為他們設立的目標?如果他們真心想改變,那就沒問題。你的意圖應該是可討論的,更重要的是,別忘記傾聽對方的心聲。 本文摘自道格拉斯.史東、席拉.西恩的《謝謝你的指教:哈佛溝通專家教你轉化負面意見,成就更好的自己》。由先覺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謝謝你的指教:哈佛溝通專家教你轉化負面意見,成就更好的自己》 January 28,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ckLK3

挖掘自己的「隱形優勢」:她用一句話,讓特斯拉創辦人回心轉意 https://ift.tt/2Yo5ZTS 天下雜誌出版 努力不一定能成功,條件不必然是限制。關鍵在能夠化劣勢為優勢。導引別人理解你獨特的價值,即使環境不利,你也能如鑽石面面光彩耀眼。 那回能得到和馬斯克碰面的機會,可說是可遇而不可求,全拜幸運所賜。有次馬斯克在一所大學畢業典禮上致辭,我的朋友拜倫正好就坐在觀眾席,便幸運地得到這位億萬富翁的聯絡方式。 拜倫和我都明白這次會面有多難得,我們做足準備,下苦功研究 SpaceX 與民營太空產業的現況,深入了解馬斯克的個人生平,縝密思考後列出一長串知識含量高的問題。 我們設想了幾個要討論的主題,研究過所有他可能提到的時事,仔細鑽研他事業的方方面面,甚至對如何幫助他的事業也有一番見解。此外,我們還準備了一份小禮物要送他。總之,我們準備得相當周全。 但這一切用心根本無關緊要。正如傳聞所言,馬斯克把我們從他辦公室趕了出去。不過,傳聞有點偏離了實情,我們是「差一點」被趕出去。馬斯克確實「打算」把我們踢出辦公室。幸好我們冷靜下來,把那三十秒的災難,扭轉成一小時賓主盡歡的對話。 你很有錢嗎? 沒錯,馬斯克對我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不行」。現場實際的狀況是,我們坐下來,馬斯克看著我們,然後說:「不行。」我毫無頭緒,茫然地看著他,問道:「不行?」馬斯克回答:「不行,」然後就要我們離開。就在這令人措手不及的慌張時刻,我突然發現馬斯克其實不是看著我們,而是盯著拜倫手上拿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帶給他的禮物。 這下我明白了。馬斯克並不知道我們是學者,他以為我們是想提案的創業者,而禮物是某種產品的原型。他認為我們想跟他要東西,想得到他的背書、他的錢,或支持我們即將成立的公司。那難怪他會說「不行」。 圖片|Photo by bee on PIXTA 像馬斯克這樣的人物,一定不斷有人想從他那裡求得某些東西,他會不斷被各式各樣的請求連番轟炸。他只得預設回應,一律拒絕,就算是位高權重的人提出完全正當的請求,也一樣「不行」,更不用說是兩個看來無足輕重的年輕人。這次會議差點就變成大災難,但是,我突發奇想的反應,意外地把馬斯克逗樂了。 其實我也沒做什麼特別的事,更沒有沙盤推演的應對,我不過就是哈哈笑了起來。馬斯克可能預期我被拒絕後就禮貌性地點頭離開,我的笑聲讓他愣住了。 我止不住笑地說:「你以為我們是來提案的嗎?我們沒有要你的錢⋯⋯你很有錢嗎?」我一邊說,一邊爆出連串笑聲。我的反應讓馬斯克放鬆下來,也開始大笑起來。事實上,那天的會面比預期還成功。我們聊天、辯論,話題一個接一個,最後就像老朋友一樣。好吧,可能還沒到朋友的程度,但他可是給了我一個臨別擁抱。 離開前,馬斯克給我們一張名片,按上面的聯絡資料便能找到負責 SpaceX 營運的人。他告訴我和拜倫,這個人能為我們的研究提供更多相關資訊。馬斯克一開始認為我們想要跟他要資源和人脈,最後他竟然親手把這送給了我們。 為什麼我們能夠扭轉局面、搏得好感呢?因為我們創造了優勢,我們在美國最有錢有勢的人面前創造了優勢。 (同場加映:【工作力全開】老闆也是人,你看他光芒萬丈,其實也曾菜到掉渣!七大工作力養成,十年後你也是高管!) 優勢,不是先天條件 我所謂的「優勢」(edge)是什麼意思?有優勢就是具備有利條件,但優勢不僅限於有利條件,還關乎你是否夠了解自己給別人的觀感(perception),不論別人的定見是否正確。一旦你了解定見的影響,並且學會如何把定見引導到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就能為自己創造優勢。 有些人似乎天生就具備獨特條件,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得到所需的資源;因為站在有利位置,別人也就幫他們扶搖直上。這些人在成功之路上總是暢行無阻,他們就是擁有某種特質,功成名就對他們來說比別人更輕而易舉,好像總是在順風順流上有人幫忙推一把。 在某些情況下,你似乎也是這麼順利。但在許多情況下,而且還是那種至關重要的時刻,可就沒這麼順風順水了。 所謂創造優勢,就是你知道即使自己缺乏某些稟賦條件,但仍可為自己創造有利的條件,特別是在那些充滿挑戰、至關重要的情況下。 我再說得更深入一點。人們通常低估了兩件事: 1. 圈外人要踏進機會之門有多麼困難(無論「圈外人」〔outsider〕對你而言意味什麼)。 2. 一旦跨入機會之門,天地為之大開。 這就是本書的主題:優勢可以自己創造,機會之門可以自己掌握,大大敞開。 創造優勢幾乎在所有情況下都很重要。有時是為了應對當下的困難挑戰,例如提案、面試或公開演講;有時關係到長遠來看是否能夠有策略地發展職涯。 世界結構的確不公平、存在偏見,我們必須知道這些因素對個人成敗有相當大的影響。本書將幫助你了解典型優勢之外的條件,了解我們所謂的優勢可以超越性別、種族、族群、年齡與財富,不論你是否具備這些典型條件,都能夠大放異彩。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居於不利地位的時候,創造優勢意味著賦予自己能力,把不利條件轉變為自己獨特資產,化阻力為助力。 本文摘自黃樂仁的《隱性優勢︰限制可成為機會,弱點也可以成為獨特資產,善用自己所有條件發光》。由天下雜誌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隱性優勢︰限制可成為機會,弱點也可以成為獨特資產,善用自己所有條件發光》 January 28,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o5ZTS

「早知道就該那樣⋯⋯」5 個放過自己的冥想練習:關注自己、接納情緒 https://ift.tt/2KUGAxZ 幸福文化 透過冥想練習,將專注力放在呼吸上,感受此刻的身體,並享受當下的狀態,你會發現隨著這樣與內在相處,能夠讓自己更加平靜。 不受情緒左右 一整天下來,你受情緒左右的時間,佔了幾成比例呢? 我的個性也是屬於情緒起伏激烈的那一種,後來才會去學習心理學。結果多方嘗試過後,發現冥想對自己最有效果。藉由冥想,能讓我立即切換心情,因此受情緒左右的時間才戲劇性地減少了。 如果你長時間都會感覺心浮氣躁,或是悲傷難過的話,相信冥想會為你帶來極大的助益。因為冥想之後,情緒能夠平靜穩定下來的時間,將會逐漸拉長。 為什麼冥想之後,就不會受情緒左右了呢? 這是因為透過冥想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或是某個語詞等事物上之後,就能使你放下思慮。思考會產生情緒,因此藉由冥想停止思考的時間,也可以讓你放下情緒。放下思慮,也會成為放下執念的一種練習。 當你心裡會懊惱著「要是這樣就好了」、「當初就該這麼做」,其實是因為你心中有所期待,希望「得到這樣的結果」。由於現實不符合這樣的期待,才會感到懊悔、難過。抱持的期待愈大,負面情緒也會愈強烈。 透過冥想讓自己可以暫時放下這些執念,其實存在重大意義。因為趁著一時片刻放下執念,以客觀的角度審視自己,才有空間得以冷靜思考。 有的人內心容易動搖,有的人無論發生什麼事也不為所動。 進行冥想,其實也能成為保持平常心的一種訓練。讓自己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能集中注意力於「現在這個當下」,得以保持冷靜,並且釐清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提升判斷力。所以到最後,不受情緒左右的時間也會逐漸減少。 圖片|幸福文化 提供 (延伸閱讀:減少執著、找回內在平靜:為什麼你該開始嘗試「正念訓練」?) 接下來為大家介紹的「瑟多納釋放法」,就是在受到情緒嚴重影響時,最見成效的冥想法。 通常我在遭受情緒嚴重影響時,一定會善用這套瑟多納釋放法。因為我知道,利用這套冥想法就能讓內心放鬆下來。 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發生許多無法預期的事情。在這種時候進行冥想,就能抒發情緒,讓心情輕鬆下來。 思慮過多輾轉難寐時的「瑟多納釋放法」 為什麼明明很愛睏了,卻還是睡不著呢?大家應該都曾經因為腦海中不斷浮現各式各樣的想法,以致於輾轉難寐直到天明吧。 (你會喜歡:晚上失眠、早上提不起勁?試試 1 分鐘呼吸瑜珈) 遇到這種時候,照實承受感覺到的一切,好讓自己運用「瑟多納釋放法」,逐漸放下會最有幫助。 瑟多納釋放法的創始者名叫萊斯特.列文森,他在四十二歲心臟病發,被醫生宣告僅剩二週壽命,就在此時他為了自己研發出這套冥想法,並在這套手法的幫助之下,活到了八十四歲。 他於亞利桑那州的塞多納創立了冥想中心,在此致力推廣瑟多納釋放法。後來,再經由成立訓練協會的海爾.德沃斯金繼續發揚光大。這套冥想法只需要回答五個問題,逐步將負面的情緒放下即可。 美國有許多被譽為成功人士的人,都在使用瑟多納釋放法。這套冥想法坐著就能進行,這次為了幫助入睡,因此會介紹大家如何躺在被窩裡進行。作法如下所述。 一、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內在,觀察現在感受到什麼 先放鬆地窩在棉被裡,閉上眼睛,自己問自己:「你現在有什麼感覺?」將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內在。 二、接納情緒 一邊詢問自己:「你能接納這種情緒,認同眼前存在這種情緒嗎?」同一時間,無論在此瞬間腦海出現了怎樣的想法或情緒,都要接受這種情緒、加以認同。 三、捫心自問如何處理情緒 捫心自問:「你能暫時放下這種情緒嗎?」無論回答是「肯定」或「否定」皆無妨。 四、問問自己能不能放下情緒 捫心自問:「你能放下這種情緒嗎?」不管答案是「肯定」或「否定」,坦誠回答腦海中浮現的答案即可。 五、問問自己何時能放下 捫心自問:「什麼時候能放下?」不管答案是「現在」或「不是現在」,都無所謂。 在這一連串的過程中,當你將一種想法或情緒放下之後,下一種想法或情緒又會表現出來,因此對於表現出來的想法或情緒,也要同樣進行這些步驟,也就是重複先前的五個步驟,持續進行瑟多納釋放法,直到自己的內心平穩地安靜下來為止。 圖片|Photo by Mariam Soliman on Unsplash 藉由瑟多納釋放法,可以讓人坦誠認同感覺到的一切,再逐漸獲得解放,因此不僅是累積在心裡的鬱悶心情將豁然開朗,身心也會變得輕快起來,使人找回健康。 除了在失眠時,其實在內心苦悶或是情緒起伏大的時候,只要能活用這套瑟多納釋放法,一定能讓內心放鬆下來。 本文摘自加藤史子的《改變人生的冥想習慣:每天3分鐘練習,找回自癒力,看見強大的變化》。由幸福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改變人生的冥想習慣:每天3分鐘練習,找回自癒力,看見強大的變化》 January 28,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UGAxZ

2021年1月27日 星期三

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女書」像極臉書回文:為妳寫詩,也為自己訴苦 https://ift.tt/3psbuNd 研之有物 女書是婦女的生命寫照,或唱或寫,傾訴自己或其他女人一生多舛的命運,怨嘆世間不公;無法掌握自身命運的她們,以女書為祝禱,向神明祈願,請求上天垂憐。 採訪編輯|劉芝吟。美術編輯|林洵安 世界唯一的女性專用文字 中國湖南省,一種神祕的文字悄悄流傳超過百年,只有女人讀得懂。女人用它傾訴心事、結交姊妹、祝賀祭祀——「女書」是女性限定版的社群密碼。 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劉斐玟走訪田野,探查女書、女歌、哭嫁文化,女書不僅是特殊的文字系統,還乘載了沉甸甸的女性生命史。 女書為五言或七言詩歌體,由上而下、由右而左書寫,沒有標點符號。內容主要為婦女的自抒創作,也有部分是轉譯漢字唱本例如《孟姜女》。攝影|林洵安 神祕「天書」只有女人懂 1982 年,中國湖南江永境內意外發現一種神祕的菱形文字,字體細長傾斜,看起來像甲骨文,又似埃及象形文。幾經考察,學者發現這本無人能懂的「天書」,竟然是專屬女性使用的文字,被稱為「女書」。 消息傳出,震驚各界! 這些文字何時開始流傳?由誰發明?為什麼從來不曾被發覺,難道是婦女暗中傳訊的密碼?! 相傳,女書由宋朝一位妃子胡玉秀發明,因為久居深宮、寂寞孤苦,便寫下女書和親人悄悄傾訴心事,「嫁入朝中多苦楚,不如投石問長江」。 不過,就像倉頡造字只是傳說,「深宮怨文」的緣起也已無法考據,女書的起源至今仍是個謎。目前,只能從字形判斷它大抵脫胎自宋朝楷書,或許就出現在宋代以後。另外,從女書傳人年紀估算,至少 150-200 年前已在江永縣代代傳承。 數百年來,女書默默流傳在湖南江永縣瀟水一帶,農村女子彼此使用、傳承,男子無法識讀,因此從來不曾被載入男性為尊的「正統」知識體系。直到即將消亡的時刻,女書終於走入世人的目光。 1982 年,女書被中國學者宮哲兵意外發現時已瀕臨滅絕,學者只找到兩位會寫女書的老太太:高銀仙(圖中人物)、義年華。圖片來源| 紀錄片《女書回生》 漢字是男書,她們以女書訴可憐 好端端的,這群婦女為何要另闢蹊徑使用女書?答案很現實:男尊女卑。 過去,農村女性沒有機會受教育,不能讀書識字,她們稱漢字為「男書」,那是將女性屏除在外的知識權力。 女人認不得漢字,只能發展出女書,相互傾訴心事、記述生命,訴說自己的悲憐。 少女們寫在手帕、信函、摺扇,和閨密交換往來。當姊妹淘出嫁時,她們用女書作婚嫁賀禮,寫下祝福、叮嚀為婦之道,也抒發婚後天涯相隔再難聚首的傷感。更常見的,女書是婦女的生命寫照。以女書寫自傳,訴說自己或其他女人一生多舛的命運,怨嘆世間不公;以女書為祝禱,向神明祈願,請求上天垂憐。 江永女子將女書寫在摺扇或手帕上,與閨密姊妹交換。圖片來源|紀錄片《女書回生》 「新華女子讀女書 不為當官不為名 因為女人受盡苦 要憑女書訴苦情」 這一段胡慈珠老太太寫下的女書,貼切道盡它的意義——訴可憐。當生活遭逢苦難不幸,比如失怙無依、日軍入侵逃難流離,或者聽到其他女子悲苦遭遇,寡婦受欺、少女被搶親,女書是婦女的傾訴方式,傾訴世間不公,為女人抱不平。 女書與漢字的對照。 圖片|劉斐玟 想學女書?我們唱歌給你聽 算一算,女書歷史已超過百年,但奇怪的是它為何如此神祕,只流傳在湖南江永一帶? 這就得談談它的「定義」——女書,不只是文字! 劉斐玟談起自己的田野經驗。當時她到湖南河淵村做田野考查,老太太們知道她想研究女書,便常常上門聊天,聊一聊就很熱情地說:「那我唱歌給你聽吧!」起初她一頭霧水,後來才知道, 原來,對當地婦女來說,女書是用來吟唱,女書其實是女書歌。 從學者觀點,女書的獨特在於女性+書寫,形成珍貴的女性文字系統。但是對農村婦女而言,女書、女歌分不開,相濡以沫,女書既是文字,也是她們平時哼唱訴苦的歌謠。 許多老太太不一定會寫女書,但幾乎人人都能唱頌。心有悲苦,隨口就能編唱出一段女歌,五言或七言成句,句句押調,簡直比現代嘻哈歌手還有才華! 正因為女書是表音文字,得用當地的方言唱讀才能懂,所以多年只侷限在江永一帶流傳。而且,一點也不「祕密」。 「你問當地男人知不知道女書,他們會說:就是那些女人家的咿呀咿呀!」真相大白,所謂的「祕密文字」、「隱密傳訊」,完全是美麗的誤會。劉斐玟表示,女書既然用來唱,又怎麼會祕密隱匿? 它的祕密不在於婦女刻意避人耳目、不欲人知,而是男性不以為意,根本不想知。 (延伸閱讀:書寫療癒:親人或愛人離開後,用寫信陪伴自己走過傷痛) 陪嫁三朝書像「臉書回文」:為你寫詩,也為自己訴苦 古代文人懷才不遇、悲春傷秋時,就用詩詞歌賦抒發自己的小情緒。江永婦女更苦,父母早逝、所嫁非良人、公婆虐待、守寡又無子女相伴⋯⋯生活實在太難了,心底的苦該如何寄託? 唱吧!做女紅時,你一句、我一句唱女書歌,彼此寬慰;遇上婚事喜慶,更要把握機會,把苦唱給其他女人聽。「三朝書」便是陪嫁祝賀的女書文本,由手帕交準備好送給新娘,在送嫁時公開展示、唱頌。 三朝書共有三張內頁,娓娓道出新娘的可憐身世,博取夫家憐惜。另外,也會訓誡新婦規矩,期勉女子以夫家為天,嫁去做個好媳婦。 三朝書扉頁為紅紙,後有三張內頁,由新娘的閨密書寫贈送,讓夫家村婦公開唱頌。圖片|劉斐玟 三朝書裡經常夾著婦女刺繡的花樣圖形,書衣皆為手工縫製,是傳統農村精裝本。攝影|林洵安 但奇特的是,三朝書不只替新娘訴可憐。 送書的女子心裡若有萬般委屈,也趁此機會抒發。因此,便能看到某些三朝書前半以新娘為主角,後段話鋒一轉,送書者開始傾訴自身的坎坷悲苦。這種形式或許就像我們的「臉書」回文,你的淒苦勾起我的傷痛,留言區裡彼此取暖訴苦。 除了三朝書,江永還有哭嫁習俗。新娘出嫁要到親友家哭唱女歌,三天三夜,一家一家哭。新娘唱、親人陪,兩人同時哭唱,互憐女子受盡的委屈與壓迫、嫁婦後的茫茫前途。 和我們熟悉的「孝女白琴」職業出演不同,在江永,待嫁女子、陪唱婦人往往一開口便聲淚俱下,情難自已。女書傳人何豔新便說:「如果你懂(箇中心情),你會哭得比我更傷心。」 (同場加映:我們的痛,只能在這裡抒發:為什麼女書被稱為「傷心的文字」?) 女書是女權鬥士,還是父權打手? 女書的獨樹一格,曾被懷疑是婦女私訊密碼,許多學者也寄託了女性主義的光環,將女書視為婦女結盟對抗父權的象徵。然而,一旦這種期待遇上三朝書中的婦戒規訓,便彷彿被硬生生打了一記耳光!也因此,過去很少有學者研究三朝書。 父權的鞏固打手?女性的革命抵抗?面對這迥異的兩種形象,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女書? 劉斐玟認為,不論是女權想像或父權批判,忽略了情境脈絡,皆可能落入片面、外加的詮釋。唯有實際進入田野,從婦女的生命情境、三朝書的具體展演來爬梳,才能懂得女書對江永女性的意義。 她們不是全然的抵抗或順從,而是在社會現實與磨難中掙扎、拉鋸、妥協,尋找生存之道。 女書體現的是那個時代、那些社會處境下的女性,面對社會與體制的掙扎求生,她們相互扶持、緩步前行。當我們將文本與生命故事相互對照,也許就能約略理解,那些看似矛盾、雙重的訊息,或許正是這群底層婦女真正的聲音。 相互聆聽、訴苦陪伴的女性情誼,也是女書的精神核心。圖片|紀錄片《女書回生》 重現農村婦女的史觀 「不只是女人,而且是農村女人的聲音,這是女書重要的意義。」劉斐玟強調。 中國歷史向來是男性為史,女書讓我們聽見農村婦女的聲音,照見不同文化、階級的差異史觀。 劉斐玟提到,在女書流傳的故事中,女子改嫁很尋常,二嫁三嫁也不罕見。這顯示農村婦女不以為恥,否則不會編寫傳唱。但在官版「地方志」裡,幾乎看不到婦女改嫁的紀錄,強調的是地方婦人的貞潔與氣節。 「官方大歷史」vs.「農婦小歷史」,天差地遠。 中國傳統儒家的信念教條是「一女不事二夫」,但在農村,底層庶民的首要任務是存活並養育子女。寡婦若沒有兒子,對夫家便無用;有些勢利的夫家,甚至因此「嫁寡婦」,只為了收取聘金。 過去,中國文化是由男性書寫的陽性觀點,即使是明清的女詩詞人,也身處在主流的文化階級,底層的陰性觀點鮮少現身。女書吟唱的故事與生命,恰恰是長久以來被忽視的農村、婦女史觀。 當正史典籍裡這群農村女性的身影,模糊朦朧,一篇篇的女書緩緩添了輪廓和氣息,終於讓那些斑駁的形影逐漸清晰鮮明。 本文授權轉載自研之有物,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原文詳見:這些神祕文字只有女人懂!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女書」 January 28,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sbuNd

在美國選出首位亞非裔女性副總統前,黑人女性如何抗爭? https://ift.tt/3pl7DS9 研之有物 歷史上著名的黑人女性貝舒與泰瑞爾,都用她們的方式為自己的種族、性別權益而戰,但出身不同的兩人如何抗爭白人的社會體制,則使用了不同的方式。 採訪撰文|Yichen Wang、楊丹祺。美術設計|林洵安 我的妥協不是妥協!種族困境下的黑人女性 2020 年,美國總統大選打得膠著激烈。目前,川普政府已準備好啟動交接程序,若拜登順利入主白宮,賀錦麗將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亞非裔女性副總統! 中研院歐美研究所黃文齡副研究員提到,種族歧視是十九世紀以來非裔美國人的日常,她從性別角度切入,挖掘 1920-50 年代黑人女性身處種族、性別的雙重困境下,如何擺盪在妥協與反抗之間,發展出與體制搏鬥的權宜策略。 膚色+性別,黑人女性的雙重挑戰 「在處理社會中根深蒂固的種族和歧視問題時,我們必須要有耐心,⋯⋯而不是在種族矛盾無法全面解決時,就灰心喪氣和放棄。」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這麼說道。 2008 年,他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任的黑人總統,但實際上國內種族衝突並未減少。2020 年初的「佛洛伊德事件」(George Perry Floyd Jr.)更讓「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Black Lives Matter, BLM)再次延燒。 1896 年美國最高法院在「普萊西控訴佛格森案」(Pless v. Ferguson)中判決,「隔離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並沒有違背《美國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後,確立種族隔離合法化。 被標上「colored」供黑人使用的飲水機。圖片|the United States Library 在 1960 年代馬丁.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打出響亮的一戰之前,黑人民權運動已走過漫長的歷史,非裔美國人努力衝撞、突破各種壓迫。其中,黑人女性並沒有缺席。 她們透過各種民間社團組織,如「黑人女性全國聯盟」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ored Women’s Clubs)、「黑人女性全國聯合會」(National Council of Negro Women)、「黑人生活與歷史研習協會」(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Negro Life and History) 等,以不同於男性的多元方式,改善種族困境。 1920-50 年代,黑人女性投入爭取種族權益的過程,事實上也一併提昇黑人女性地位,同時改善種族與性別弱勢處境。瑪莉.貝舒 (Mary McLeod Bethune,1875-1955)、瑪莉.泰瑞爾 (Mary Church Terrell,1863-1954)便是兩個重要代表。 黃文齡特別爬梳 1920-50 年代的歷史,相較於過往學者偏重的高衝突性事件,在《或躍在淵——種族困境下的美國黑人女性,1920–1950》中,更偏重剖析黑人女性如何在妥協與反抗兩極之間迂迴調整,謹慎掌握機會,務實地累積能量、達成目標。 圖片|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閱讀:當性別遇上種族|非裔女性挺身作證,指控非裔大法官性騷擾,結果會是?) 超前部署的瑪莉.貝舒 二十世紀初,第一波婦女運動如火如荼展開,爭取女性投票權之際,黑人女性瑪莉.貝舒已主張世界有色人種必須彼此合作,並鼓勵黑人女性積極參與政治。 瑪莉.貝舒在 1875 年出生,她從小就對教育很有興趣,下課後常常在家擔任小老師,講課給失學的兄弟姊妹和鄰居聽。1904 年,30 歲的貝舒在佛羅里達州成立「德通納黑人女子語文與職業訓練學校」(Daytina Literary and Industrial Training School for Negro Girls)。當時這裡幾乎只有白人能上學,讓貝舒決定為黑人女孩辦校,一開始的學生只有五名小女孩和她的兒子。 後來,學校越來越成熟,還進一步爭取到白人社會贊助,成為當地第一所四年制的黑人學校。在跨種族合作下,短短十幾年間培養了無數黑人完成高中教育。 對貝舒來說,在黑人不如白人、黑人女性不如白人女性的情況下,只有為黑人女性爭取平等的受教權,才有追求種族與性別平等的可能。 瑪莉.貝舒和黑人女學生。她全心投入黑人教育,認為改善黑人女孩的教育水平,才能突破傳統的性別、種族雙重困境。圖片|維基百科 貝舒深知,種族不平等根植於社會制度結構,不可能只憑個別黑人的優秀,就能扭轉所有人對「黑皮膚」的歧視壓迫。 她一方面在體制內增加黑人的教育機會,跨種族合作;另一方面透過歷史教學,她也積極挑戰主流白人優越的文化,重建黑人對自己歷史、社群的認同與榮耀。 為了爭取募款,貝舒四處演講宣揚理念,邀請白人到校參觀。同時,她也把所有款項一筆筆清楚記錄,打造符合主流期待的清廉形象。課程設計上,既安排技職訓練,滿足贊助者對黑人教育的定位;但貝舒也堅持納入通識教育,讓黑人接受和白人一樣的課程。 羅斯福總統(Franklin Roosevelt)任內,貝舒參與了「新政」(New Deal)中與種族相關的的事務,舉薦黑人進入政府部門工作,讓他們有機會實際參與政治活動。由於經常出國,她又發現歐洲也存在種族問題,因此極力推動跨國際合作,將美國國內種族議題與國際有色人種貧窮、弱勢議題接軌。 在保守與激進兩端,貝舒打出一手務實而彈性的牌。「讀到她的故事會非常震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這樣一位女性,有這種眼界、高度真的是超前部署!」黃文齡說。 瑪莉.貝舒除了是優秀的教育家,也是社會運動者,更被列為美國最偉大的女性之一。她擔任「黑人女性全國聯盟」董事會主席時,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後來被舉薦投入羅斯福總統「新政」,發揮實質影響力。 圖片|維基百科 (同場加映:「白人、警察、女人都加入我們」美國暴動中,不分性別種族合作攝影集) 民權運動老祖母瑪莉.泰瑞爾 相較於父母皆為奴隸身分的貝舒,被稱為「民權運動老祖母」的瑪莉.泰瑞爾就幸運得多,可以說是含著金湯匙出生! 瑪莉.泰瑞爾於 1863 年出生田納西州孟菲斯市(Memphis, Tennessee)。泰瑞爾的父親是南方第一位黑人百萬富翁,因為 1970 年代南方嚴重的黃熱病(Yellow Fever)疫情,許多白人因此離開,留下大片土地,讓他有機會藉由房地產事業致富。泰瑞爾在優渥家庭培養下,精通多國語言,十九世紀末就到歐洲各國遊學兩年。 雖然具有高社會階級,但膚色仍讓泰瑞爾飽受歧視。像她這樣衣著、談吐、知識水平良好的中上階層,都會因膚色遭到嘲笑羞辱,更何況那些貧窮的黑人啊! 整個二十世紀上半,泰瑞爾活躍於黑人女性社團組織,成為知名黑人民權人士,而這卻是與丈夫羅伯特.泰瑞爾(Robert Heberton Terrell)的鼓勵與支持有密切關係。他是哈佛大學法學院第一個黑人,也是華盛頓州極為稀罕的黑人法官。 泰瑞爾為了讓先生獲得當時黑人領袖布克.華辛頓(Booker T.Washinton)的支持,她全力扮演賢內助,事事以丈夫為重,堅信「身為一個妻子,不可因為自己的言行而阻礙丈夫的前途」。 由於顧及丈夫的事業發展,泰瑞爾在個人權益被打壓時隱忍低調;然而一旦遇上種族議題,特別是關係百年大計的教育問題,她則挺身而出、據理力爭!她參與的「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 NAACP)抨擊政府的種族政策,與華辛頓的妥協立場不同,華辛頓因而私下向泰瑞爾先生抱怨,要他管好太太。 不過,泰瑞爾先生沒有這麼做,反而積極鼓勵太太不要退縮,因為這些都是為了黑人種族權益奮戰,並未挑戰丈夫的男性氣概與顏面。 可以說,泰瑞爾婚後成功踏出傳統家庭領域,全是為了爭取「黑人種族權益」,而非為了「黑人女性權益」。 1960 年代以前美國普遍存在隔離制度,泰瑞爾發動多項反制行動,例如出錢包下音樂廳,只讓黑人入場;當飯店拒絕黑人入住,租下整間飯店提供黑人使用。一直到 80 歲,泰瑞爾仍持續參與抗爭,糾察公共場所的隔離歧視措施。  圖片|維基百科 階級帶來不同視野 貝舒與泰瑞爾都是為了黑人權益而戰,但如何完成,兩人卻是站在截然不同的光譜上。 貝舒主張,黑人女性應該勇於走出家庭、參與公共事務,從國家體制改善黑人的集體處境;但泰瑞爾則深知白人社會對女性的規範,因此認為黑人女性首要之責是成為好媽媽、好太太,讓黑人家庭更上軌道。黑人女性也應該努力成為更好的女人,優雅、禮貌、有教養(如同白人女性一樣),樹立良好的種族形象。 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黃文齡認為須加入「階級」因素分析。 貝舒來自奴隸家庭,屬於出身低微但擁有專業能力的中產階級,她重視普羅黑人的權益,相信要為他們創造更多機會,才有改善種族形象可能。泰瑞爾出身優渥,代表了淺膚色(mulatto)、中上階級的黑人女性,為了避免被牽累,主張提昇低社會階級女性,教導她們正確的行為規範。因為加諸於任何一個黑人女性的指責,都會被套用在所有黑人女性身上。 為黑人而戰,黑人女性必須更像白人眼中的好女人 當時,「維多利亞女性特質」(Victorian Womanhood)是 1920 年代主流社會的理想女性要求,操持家庭、維持美貌、遵守道德、相夫教子。 黃文齡分析,黑人女性往往囿限在白人社會所謂的「好女人」陰影下,以此做為行為規範準則。但儘管如此,對黑人社會而言,種族壓迫甚於性別不平等,因此種族議題往往比性別議題更優先,也讓許多黑人男性願意合作。 例如,當泰瑞爾對公開演說邀約感到猶豫時,經常獲得丈夫的鼓勵,敦促她要為黑人社群努力。也正是在種族發展的優先考量下,羅伯特願意進入私領域分擔家務、照顧女兒,好讓妻子能在公領域活躍發聲。換言之, 黑人女性要成為白人社會認可的「好女人」,黑色皮膚是揮之不去的負擔。但對於黑人女性要爭取跨入公領域議題,種族因素卻是加分助力的關鍵。 (你會喜歡:她是關鍵少數、曾被隱藏的人物:NASA 數學家凱薩琳.強森逝世) 順勢而為,機會留給準備好的人! 黃文齡認為正是在這種多重矛盾中,可以看出她們的彈性策略。 妥協與反抗是天平的兩端,種族、性別都是居間的砝碼,影響黑人女性如何運用妥協、反抗,或者相互為用的程度。無論採取何種方法,都反映出她們是在判讀當下情況後,順勢而為,選擇最有利的方式,破除阻力,達到既定的目標。 從歷史發展來看,「順勢而為」確實是最有利的策略,貝舒與泰瑞爾都是好例子。 黃文齡說:「蹲好、準備好,機會一來就能把握!1920 年代她們已經做到了,這是最讓我敬佩的特質。」 1955 年,羅莎.帕克絲(Rosa Louise McCauley Parks)拒絕讓位給白人而被逮,引發「抵制公車運動」。事件發生在週四,週五已印好 5 萬份傳單、安排接駁車,可見這是民權組織籌備縝密的行動,條件俱備、順勢而起。 收藏於博物館的第 2857 公車。圖片|Eege Fot vum 歷史衝突是累積而漫長的,抗爭運動也不是突然在 1960 年代冒出來。黃文齡認為, 研究 1920-50 年代,就是希望看到那段漫長的歷程如何演變、累積能量,以及許多黑人女性的沉潛付出,看似保守,實則重要。 從歷史回望今日,2020 年的「佛洛伊德事件」一度演變成全城暴動。她觀察,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後,美國社會的極化,讓敏感議題更被激化,撕裂也越發嚴重。黑人抗爭活動若走向失序,將可能讓議題失焦,無法產生共鳴。 接下來,種族衝突是否可能越來越棘手?黃文齡認為值得繼續觀察,「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種族議題是結構性問題,很難一時解決。空喊公平沒有用,必須從經濟、工作權、教育權全面落實,特別是公平的教育資源與機會,或許才是根本之道。」 本文授權轉載自研之有物,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原文詳見:美國出現首位亞非裔女性副總統!在妥協與反抗之間,黑人女性如何抗爭? January 28,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pl7DS9

「心情不好時,世界都是灰暗的」談思想與情緒如何互相影響? https://ift.tt/3t5wf3J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強烈的情緒會使得我們看事物的眼光變得扭曲,如何將之梳理明白、導正偏差,是我們能用正確的目光看待自己的重要關鍵。 想法+感受=故事 紅燈變綠燈,後面的車按了聲喇叭。這時你心裡想的不是:「後面那個人按喇叭。」而是會立刻將想法潤色成故事:「喂!就是有你這種討人厭的傢伙,這座城市現在才這麼糟糕。」 你當下的感受,對你敘述的故事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你原本心情很差,說的故事就會比較黑暗;如果你心情煩躁,說出來的故事也比較煩躁。 假如你自認是人生輸家,正難過地坐在車上等紅燈,後面的傢伙按喇叭,就印證了你是輸家這件事:「連開車都不會,太悲慘了。」後面那傢伙似乎能看穿你悽慘、沒用的靈魂。「謝啦,朋友,不用你講我也知道。」 假如你剛墜入愛河,也許會比較寬容、有耐心:「唉呀,真抱歉,我剛才邊等紅燈邊作白日夢。但你不覺得人生很棒嗎?」 在上述例子裡,你先有情緒才去為故事著色,並影響自己對故事中各人物的看法。不過,想法與心情之間還有第二種模式,和第一種模式截然相反:有時我們先產生想法,再產生情緒。 舉例來說,我剛上路時也許心情不錯,但看了看時鐘,突然發現可能會趕不上班機。腦袋便開始編故事,描述當天接下來的慘劇:我會錯過預定的班機,以致無法出席下午的會議;客戶會感到不爽,上司會大發雷霆。因為這種種想法,我內心開始忐忑不安。在這個例子中,就是先有想法才有情緒。 強納森.海特能帶我們一窺思想與情緒糾纏的生物原理: 「杏仁核」不僅會向下聯繫腦幹,引發對危險的反應,還會向上聯繫額葉皮質,改變你的思想。它會讓整個大腦轉變至退縮導向。情緒與有意識的思想之間,是一條雙向道:思想能造就情緒(像是回想自己說過的蠢話時),而情緒也能造就思想⋯⋯ 從這份觀察,我們能得到和回饋相關的結論是:既然我們的故事是由情緒和思想拼湊而成,那我們只要改變情緒或想法,就能改變自己的故事了。所以,我們就有了兩條路可選。 圖片|Photo by Graphs on PIXTA (你會喜歡:如何從家庭「情緒勒索」中走出來?獨立的你,有能力與父母真正和解) 情緒誇大了回饋 我們先來看看情緒是以哪些可預測的方式來扭曲故事的。而一旦我們了解這些模式,就有辦法敘說較不扭曲的故事了。 處理回饋時,強烈的情緒會驅使我們以極端的方式詮釋回饋,一件事變成所有事、現在變成總是、部分變成全部、有點變成非常。情緒會歪斜我們對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感覺,把我們關於自我、他人眼中的自我,以及回饋導致怎樣後果的故事進行扭曲。以下是三種常見的扭曲模式。 一、我們的過去:Google 偏差 今天收到令人難過的回饋,會影響到我們腦中過去的故事。我們可能會突然想起過去一次次失敗、先前一次次糟糕的決策,以及早已成為過往的不良行為。 這就和我們用 Google 搜尋一樣。如果搜尋「獨裁者」,你會找到八百四十萬個和獨裁者相關的網頁,乍看下全世界滿滿的獨裁者,在路上隨便丟顆石頭都會砸中他們。但這並不代表大多數人是獨裁者,也不代表大多數國家都是獨裁國家。你讀一堆獨裁故事,並不會讓世上的獨裁者變多;你忽視這些故事,也不會讓世界上的獨裁者變少。 當你對自己感覺很差時,就好像用 Google 搜尋「我的毛病和缺點」,搜出來的八百四十萬個案例,突然讓你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你會看見前任情人、父親與上司的「贊助廣告」,然後完全想不到自己曾經做對什麼事。 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經歷這些扭曲。馬克如此描述自己經歷的「Google 偏差」: 「批評指教也不用多強烈,只要當下我很脆弱,就會有種自己撞穿地板、摔進地下室的感覺,那裡堆滿了我所有的後悔懊惱。這時,我會感覺這些壞事像是同時發生,我為傷害人而愧疚、為自己做的事而羞恥。 不在地下室的時候,我真的完全不會去想那些事,但只要到了那裡,那些就是我唯一的現實,我被自己過去的失敗重重包圍,不敢相信自己有過快樂的時刻。」 當然,在你心情好的時候,Google 偏差又會朝反方向傾斜,搜出你過去所有的輝煌成就,你明智又慷慨、導向豐富人生的種種選擇。你超棒,而且一直都很棒。無論如何,當你述說自己的故事時,搜尋什麼關鍵字,你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二、我們的現在:不是一,而是「全部」 當我們愉快又健康時,能夠將負面回饋局限在當下討論的那個單一主題或特質,以及那個仔細檢視問題的人,會聽清楚那個回饋表達的意思。例如,別人說你唱歌走音,你心想:好吧,這人是說我唱這首歌會走音。回饋只來自於那個人,也僅限於那首歌。 然而,在強烈的情緒影響之下,負面回饋會衝破界線、闖入其他領域,打擊你的自我形象:我唱歌走音?對,我就是什麼都做不好。我們會自動把「我無法經營某些特定種類的生意」變成「我不擅長這份工作」;把「我同事有點擔心」變成「團隊所有人都恨我入骨」。 負面回饋潰堤時,會淹沒所有能使故事恢復平衡的正面特質。你唱歌的音準如何,並不影響你在社區服務的長久付出,不影響你對女兒的愛與教誨,也不影響你烤小肋排的高明技術。然而,在排山倒海的負面情緒沖刷下,這一切都被摧毀殆盡。 (延伸閱讀:夢想早殘破不堪?給在城市裡努力生活的你:請好好稱讚自己) 三、我們的未來:「永遠」偏差與滾雪球 情緒不僅會影響我們回憶過去的方式,更會影響我們對未來的想像。心情低落時,我們會認定自己心情將「永遠」低落下去,好比你在聯合創業發表會上的演說不盡理想,心裡羞愧難當,便認定自己一輩子都會如此羞愧。 更糟的或許是,我們會進入災難性思考模式,自我故事像雪球一樣愈滾愈失控。一句明確、含義有限的回饋,會穩定膨脹成恐怖的災難,在未來等著我們,例如「我約會時臉上沾了美乃滋」,會膨脹成「這下我得孤獨終老了」。 這裡頭的驚人之處在於,對當下的我們來說,那些扭曲的故事是如此真實。常識告訴我們,想法與現實間差距愈大,愈有可能注意到兩者的不協調。但除非很有意識地去注意,否則我們是看不見當中差距,而差距大小也就無關宏旨了。 回饋激起的強烈情緒,會扭曲我們對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想法。想學會如何恢復平衡以便能正確理解回饋,第一要務就是讓自己的思想倒帶,將想法重頭梳理一遍。用符合現實的眼光看待回饋,我們就有機會從中學習。 本文摘自道格拉斯.史東、席拉.西恩的《謝謝你的指教:哈佛溝通專家教你轉化負面意見,成就更好的自己》。由先覺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謝謝你的指教:哈佛溝通專家教你轉化負面意見,成就更好的自己》 January 28, 2021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t5wf3J

「面對強暴,因害怕失去工作而不敢反抗」好萊塢權力關係失衡,有逾 70 名女星受害 https://ift.tt/3a8luVA 臉譜 艾莉.卡諾沙訴說自己被哈維・溫斯坦性侵的經過,但因為雙方權力落差,讓她害怕失去工作,而不敢反抗。 直到 2017 年,記者羅南・法羅開始蒐集哈維・溫斯坦的惡行,她才鼓起勇氣說起當年的遭遇。 我跟艾莉.卡諾沙約在日落大道上東邊一家偏遠的餐廳,正襟危坐的她身上的每一條肌肉都繃緊著。一如溫斯坦案子裡的每一名消息來源,她是那種在多數場合中都會非常亮眼的正妹,但在好萊塢,她的姿色只能算是有達到雇用的門檻。 卡諾沙一開始有點手足無措。做為受雇於溫斯坦的條件,她曾經簽署過一份保密協定。她的志向是成為一名製作人,所以非常害怕會遭到報復。 溫斯坦若想,絕對能讓她不見容於這行。然後還有任何性暴力倖存者都會有的遲疑。此前她已經讓傷口結痂,學著往下走。她沒有把事情告訴父親或男朋友。 「我不想再痛苦一遍,你懂嗎?」她告訴我。曾經她鼓起勇氣跟某治療師坦承一切,「結果我發現她出席了溫斯坦一部電影的首映會,」卡諾沙說。 「她其實是哈維某部電影的製作人。」卡諾沙認識溫斯坦是在將近十年前,當時她任職於會員制的蘇活屋(Soho House)俱樂部,職位是西好萊塢分店的活動規畫師。 她那時替溫斯坦影業籌辦了一次活動,結果就被盯上了。他注意到她、猛瞧她、然後把名片給了她。溫斯坦一開始幾乎是跟蹤騷擾她,一再要她出來見面。 等她終於覺得詭異而「怕到」,不再回應後,他就開始硬著來,透過蘇活屋要求跟她正式會面,表面上是要討論新的活動事宜。 在蒙太奇飯店,這兩人的午間會議一如以往,又開到了飯店套房內,而溫斯坦的招數也又是用升遷提攜來利誘女性在前,毛手毛腳在後。「妳不演戲太可惜。」她記得他這麼說。「妳有臉蛋。」當溫斯坦問出:「妳不親我嗎?」她說了聲不,然後落荒而逃。 哈維・溫斯坦在曼哈頓最高法院出庭受審。圖片|達志影像/美聯社 (推薦閱讀:【性別觀察】好萊塢電影大亨性騷擾三十年?這不是私德問題,而是公共議題) 之後她試著無視他,但他不停死纏爛打,而她也忌憚自己要是給他難看,他會怎麼阻撓她日後的職業發展。她同意了再見一面。 在某飯店餐廳的晚餐上,艾娃.卡西迪(Eva Cassidy)翻唱的〈秋葉〉(Autumn Leaves)從音響中幽幽傳來,卡諾沙於是聊起了卡西迪的生平,而溫斯坦則提議在卡諾沙的協助下拍一部卡西迪的傳記電影。 用完餐他一把抓住她手臂,把她壓到外頭階梯的欄杆上,親起了她的手。她嚇壞了。但之後溫斯坦「大演道歉秀,」她說。「我們可以當朋友就好。」她記得他這麼說。 「我真的想跟妳拍這部電影。」他跟手下一名資深製作人通了電話,然後沒多久他們就已經在跟版權所有人開會,不然就是在交換劇本意見。 「我打了電話給爸媽說,『天啊,你們一定不信,哈維.溫斯坦要我幫他製作一部我提議的電影。』」她記得自己說。「我太天真了。現在說起來真的很丟臉,但當時被沖昏頭的我想,「我美夢成真了。」 卡諾沙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談著這些過往。在餐廳見面後,她說她覺得在私人空間裡會比較自在,於是我們去了強納生在西好萊塢的家。 此例一開,很快地愈來愈多消息來源都會帶著一顆沉重的心,晃進強納生的家門。龐迪特,我媽送給強納生的黃金貴賓犬蜷曲在卡諾沙的身旁,陪著她繼續往下講。 與他共事的第一年,卡諾沙得不斷對他的進逼視而不見。在關乎卡西迪電影的一場工作會議上,他若無其事地告訴她說他需要上樓去飯店房間裡拿點東西。 「當時大概是下午三點左右吧,所以我沒想太多。」她說。但等他們一起到了飯店房間,他就說他要去沖個澡。「一起?」他問。 「不。」卡諾沙告訴他。 「來嘛。我不用、也不想跟妳做愛。我只是想請妳跟我一起沖個澡。」 「不。」她說了第二遍,然後進了客廳。溫斯坦從浴室裡大聲宣布他還是要自慰,然後就門開開地打起手槍來,逼著她把視線轉開。她憤而離開了飯店房間,情緒很激動。 另一次,溫斯坦在會議後留下一件外套,然後請她幫忙保管。結果她在口袋裡發現一包注射針劑,查了谷歌說是治療勃起障礙用的。她一想到他會為了會議做好能硬起來的準備,突然有點腳軟暈眩。 這時她已經在忙溫斯坦的電影;她的職業生涯已經繞著他無法抽身。而他們之間也確實發展出了一種受到權力失衡與性騷擾所扭曲,但又有幾分真實的朋友關係。 那年夏天在一場數名同事在場的工作會議上,他因為迪士尼說要賣掉米拉麥克斯的消息潸然落淚。 此時他又再一次要她跟他上去飯店房間,而她的拒絕讓他暴跳如雷,「不要在我哭的時候他媽拒絕我。」她心軟了一下,但什麼事都沒發生。他只是繼續啜泣。「我從來沒快樂過。」她記得他說。「妳是我的好朋友,忠心耿耿的好朋友。」她希望這番友誼宣言代表他理解了她的界線。她太天真了。 「接著,」她哭著說,「就是他強暴了我。」第一次是在飯店的另一場會後。他們在會中討論著卡西迪的電影企畫,而他說劇本裡的一場戲讓他想起一部經典電影,語畢便請她上樓看一段相關影片。 溫斯坦此時已為之前的行徑卯起來道歉過,而且退一萬步說他總歸是卡諾沙的老闆。「我當時的想法是,我可以顧好自己的。」她說。 溫斯坦飯店房間裡唯一一台電視位於寢室。她坐在床邊,看著影片,感覺有點不太自在。「他開始有所動作,而我跟他說了:『別這樣。』然後他又繼續有所動作,於是我又說了一次『不要』。」她回憶說。 惱羞的溫斯坦展現出攻擊性。「少裝他媽的白癡了。」她記得他說。他去了浴室幾分鐘,回來時身上只剩睡袍。然後他就把她推到床上。「我接連說了好幾句不要,但他硬壓上來。」她說。「我是沒有尖叫,但我絕對有說『我不想做。』但他全身的重量都壓在我身上。」 卡諾沙繼續分析自己當時應該怎麼做才對。「我當時腦子想的是我反抗得不夠用力。」最終她連不字也不說了。「我單純地麻木了,眼淚也不流了,我只是呆呆瞪著天花板。」等離開了傷心地,她的淚水才開始潰堤到不能自己。 圖片|Photo by primagefactory on PIXTA (延伸閱讀:張希慈專欄|那天,我被性侵了(上):我想開門逃跑,卻發現自己只能任他完成惡行) 溫斯坦沒戴保險套。他曾在幾個月前,讓她很不舒服地說自己把輸精管結了紮。但她還是很怕自己會染上性病。她動過把事情告訴男友的念頭,但這種事真的讓她難以啟齒。 「要能回到過去,我會拖著百般不情願的自己去警察局。」就在她崩潰分享這個故事的同時,龐迪特跳到了她身上,想要舔她的臉。她笑了,緊繃的情緒像被戳了個洞,一洩而空。「怎麼會有這麼可愛的狗狗?」她說。 卡諾沙並沒有停止替溫斯坦工作。「我當時很弱勢,我需要工作。」她說。後來當她失去了在另外一家製片公司的職位之後,卡諾沙正式簽約進溫斯坦影業負責《大藝術家》與《鐵娘子:堅固柔情》(The Iron Lady)的獎項公關工作。 溫斯坦並沒有收斂他的不當行為。有一回他令她陪他去看整骨醫生,並要她待在診間裡看他脫個精光治療惡化中的坐骨神經痛。 還有一回在坐骨神經痛發作時,他要她幫他按摩大腿。她記得他在她拒絕時大吼大叫。「妳是哪根筋不對?妳為什麼不想?為什麼?」「因為我覺得不舒服。」她告訴他。「我是你的員工。」 「王八蛋,艾莉!」他怒吼著。「王八蛋,叫你按摩大腿就按摩大腿!」 「我不。」「那就給我滾!幹你娘!幹!幹!幹!」 正當她忙著替網飛(Netflix)製作影集《馬可波羅》(Marco Polo)的時候,溫斯坦親臨馬來西亞的外景處,然後大鬧了一番。 在一場由導演跟製作人出席的晚宴上,他當著她同事的面要求她進他的飯店房間,而當她自顧自走向自己的房間時,手機上便跳出了他助理們的奪命連環訊息:「哈維想見妳,哈維想見妳。」 她努力避開他,但有時會失敗,然後更多的攻擊行為又會隨之而來。日後的法庭文件條列了這些「暴力強迫與/或趁原告因身體受迫而無法表達合意的狀況下,與原告發生的口交性行為或肛交性行為」。 在卡諾沙的身邊,到處可以看到她並不是特例的跡象。在同一回出差到《馬可波羅》外景現場時,溫斯坦闖入了一名女演員的更衣室十五分鐘,「那之後的一星期,女演員就像個遊魂一樣心不在焉。」 卡諾沙覺得自己有份道義責任要做點什麼,但又怕溫斯坦滿滿的仇恨值爆炸。「我不知看過多少次有人的生命被威脅、太太被威脅、名譽被威脅。」她搖著頭說。 我坦白說這條新聞還不確定能活下來,也強調她的參與關係到這新聞的生死存亡。我把我那年夏天的口頭禪,又說了第 N 遍—我說我百分百尊重她的決定,也說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她了解我多麼真心相信她所說的,對許多人來說是多麼意義重大。 最終我們結束了談話,而她正戰戰兢兢地朝同意上鏡的決定前進。 本文摘自羅南.法羅的《性掠食者與牠們的帝國:揭發好萊塢製片大亨哈維.溫斯坦令巨星名流噤聲,人人知而不報的驚人內幕與共犯結構》。由臉譜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性掠食者與牠們的帝國:揭發好萊塢製片大亨哈維.溫斯坦令巨星名流噤聲,人人知而不報的驚人內幕與共犯結構》 January 28,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8luVA

沒有所謂的「你應該⋯⋯」有些傷痛,只需要同理或傾聽就夠了 https://ift.tt/3iSCrap 讀者創作 當一個人願意把自己脆弱的那一面,向另一個人展現時,其中代表的是極大的信任與依賴。 因此當聆聽者是用「我覺得你應該⋯⋯」的態度與對方溝通時,那種「自以為是的對或好」往往會造成二度傷害。 文|羅納德 盲點,往往出現在自己過度入戲於某個角色當中 在某一天的晚上,我和我一位朋友約在一間燈光微暈、氛圍靜謐的咖啡廳裡。 她告訴我,她最近在生活上遇到了許多嚴峻的挑戰,包括與愛人之間吵不完理還亂的關係,以及和家人之間有時冰冷有時熱絡的微妙拉鋸,讓自己的情緒變得起伏不定,也逐漸影響到她的工作表現。 我在朋友圈裡算是數一數二的口風緊,絕不會隨意把他人的隱私與境遇拿出來當話題聊,甚至是冷嘲熱諷來從中獲得滿足感。 再加上自己平時也都有涉獵心理諮商與身心靈相關的內容,所以朋友們都很樂意與我分享他們內心的煩惱和困惑。他們知道與我分享的時候,我通常能夠給到他們合適的建議與跳脫框架的思維。 我在想,也許就是因為時常朋友對我都有這樣高度的評價與反饋,讓我也開始自認為自己好像真的有點價值,也覺得自己給的建議與引導都可以起到滿好的效果。於是,不知不覺中我就把自己視為「專業顧問」或「人生導師」的角色了。 所以,當我聆聽完她整個心情轉折與發生事件的過程後,我很直覺性地以人生導師的高度來試圖告訴她「應該」怎麼來理解這些事,「應該」如何去做會比較恰當,「應該」要用什麼方式來面對這些發生才是好的。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改掉你的「好辯」壞習慣!練習傾聽與理解,培養職場人) 我以為當我說完的時候,她會對我的回應與建議感到「很滿意」,臉上浮現出「哇,你說得真好!」的表情才對。但萬萬沒想到,她聽完後臉色大變,開始用嚴厲的態度回應我。 「你剛剛所說的,都是在指責我的不對,我完全感受不到你總在說的支持與溫度。」 當我聽到這句話時,我當下的反應是一片空白,臉色略顯得有些尷尬。 「等等,這好像不是應該出現的橋段啊?」「這是怎麼回事?我說得頭頭是道,但妳怎麼不謝謝我,反而還不滿意呢?」我的內心裡浮現出這些聲音。 我開始有點焦躁地為我自己辯解:「我當然是支持妳的啊,我的溫暖也從沒有變過,妳會有這樣的感受可能是因為誤解了,我剛剛所說的什麼什麼⋯⋯我說的那些意思不是妳所以為的那樣⋯⋯妳不要這樣想好嗎? 我的意思只是什麼什麼⋯⋯可能只是因為妳現在情緒比較敏感,所以才會容易往負面的方向去解讀。所以妳看見自己的信念了嗎?妳應該試著怎麼樣去想什麼什麼⋯⋯才對,而不是這樣子。」 她冷冷地回了我一句:「又來了!你總是在說這一切都無關是非對錯,但你的語氣、表情、話語,聽起來卻都是在指責我哪裡做錯,哪裡做的不夠好。」 這句話,讓我的武裝色,瞬間瓦解。像是在拳擊擂台中被對手用一記強烈的上鉤拳擊中我的下顎,讓我瞬間失去了意識,倒臥在擂台上一動也不能動。 我記得在那個當下,我的自我意識告訴我:「誒,你不說點什麼嘴回去嗎?難道你就要這樣認輸了嗎?這樣不會很沒有面子嗎?心靈大師耶你!」 我在腦海裡迅速地把整個過程回想了一次,試圖在這當中找到幾個對我有利的反駁證據來回應她:「我才不是妳講的那樣都在指責妳咧!妳不要誤解我!」 當我準備要開口舉證反駁的時候,我內心突然浮現出一個聲音:「她說的沒錯啊,你的方式不就是在試著告訴她哪裡做的不好,結果她才會發生這些事情嗎?你為什麼不承認她說的沒錯呢?」也很巧的,就在這時我想起以前的一個員工曾告訴我說:「我覺得你有種知識份子的傲慢。」 那時的我並不認為自己就是如此,但現在的我,好像突然看懂了什麼。於是,我選擇把那即將脫口而出的「反擊」吞了回去。 她氣吁吁地看著我,我則是呆默了一陣子。在彼此之間,那股空氣有種沉重凝結的感覺。 我深深地嘆了一口氣,喝了一口涼掉的美式咖啡,接著我開口說:「對不起,我給了妳這樣的感受,我沒有覺察到自己原來在用『自以為是』的方式在幫助妳,反而,還讓妳有種被二次傷害的感受⋯⋯」 我究竟是在爭什麼呢? 長久以來,我總以為自己是一個懂得聆聽對方的想法,又能同理對方的感受,還可以給予對方溫暖的人。 可是,當自己被誤解或被指責時,深藏在心中的那股傲慢、優越感與不容被質疑的自尊心就幻化成一把利刃,被我用來狠狠地回擊在對方的脆弱之上。 在陷入僵持的時候,我還是在為了自己的面子而狡辯,為自己所制定的「人設(心靈導師)」而辯駁,打死不承認自己說錯了什麼或做錯了什麼,也不願承認自己就是在爭是非對錯,反而狡猾地利用一種隱性與迂迴的方式來塑造出「看見了吧?都是你的錯」的情境。 最終,我潛藏未表明的渴望就是想要成為那個居高臨下、睥睨一切的人:「只有我才是對的,只有我講的話才是有智慧的真理!你們只要表達對我的感謝與崇敬之意就行了!」 (延伸閱讀:「謝謝你願意和我說」當朋友吐露尋死念頭,別急著反應,三步驟代替「你怎麼這樣想」) 與她道別過後,我獨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才意識到,其實我就是一位虛偽的假道學人士,那種標準「說一套,做一套」的人。 萬萬沒想到,在不知不覺中我居然成為了我最不想成為的那種人。在真實自己的那一面被挖出來看見之後,我難過地流下了眼淚。 除了羞愧之外,更多的是我其實一點也不想要用這樣的方式傷害對方,但卻在保護自我尊嚴與不容被踐踏的自我價值驅使下,我卻一心一意只想著要為自己「認為的正確」而戰。 你寧願自己是對的,還是寧願自己幸福? 假設,在平行宇宙的另一個時空中,我在這段爭執的過程裡用我辯才無礙的反擊逼得她在我面前認輸認錯,迫使她無話可說之後。 在那當下,我贏得了面子,維持住了我在朋友圈裡人生導師的專業形象與高度,然後呢?與她分別過後,我帶走了什麼?留給她的,又會是什麼? 我用否定她的行為價值,只為了換得我正確無誤的夢幻形象? 在許多人與人的特殊關係中——像是親人、愛人或朋友——當對方帶著一個疲累不堪、傷痕累累的身心來到我們面前,卸下心防的跟我們訴說他們無人能懂的苦痛和所獨自承受的壓力時,那真的是需要諾大的勇氣與深度的信任才能辦得到。 他們內心所真正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句真心的「我懂你的感受」,或者是你專注而能理解的神情,甚至只是你溫柔而堅定地陪伴在他們身旁,這些就足以帶給他們重新面對生命中任何挑戰的力量了。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同場加映:【一個人的派對】一個懂得安靜傾聽你的人,最是難得) 而那些能夠展現我們本身專業知識背景的心理分析、閱覽無數的豐富社會經驗,或是聽起來頭頭是道的人生哲理,其實從來都不是重點。那些只是我們「自以為是的對或好」與「證明自我價值的意圖」催眠了我們覺得那才是他們所需要的。 或許在下次,當我們陷入了與對方意見相左而爭辯,或是開始爭鋒相對起衝突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在內心當中問自己這一句:「我寧願自己是對的,還是寧願自己幸福?」 相信我,沒有人會想選擇讓自己過著不幸福的人生。一個過著不幸福人生的人,自然也不會讓他人過著比自己幸福的生活。 我內心由衷的祝福每一個朋友,都能夠過著幸福愉悅且輕鬆自在的生活。同時,也很感謝這段經歷的發生,更是謝謝那給我機會讓我能重新修正自己的朋友。 January 27,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SCrap

影評|《死亡醫生的遺產》:即便本人同意,安樂死只是利用人性弱點殺人? https://ift.tt/3t3vd8n 貓心—龔佑霖 「死亡」會是幸福的決定嗎? 近日上映的日本電影《死亡醫生的遺產》,以安樂死作為主題,對於人是否能夠在重症之下主動選擇死亡的來臨進行探討。雖然電影當中為了戲劇效果,加入了許多元素,讓「死亡醫生」這個角色,在劇末似乎不單純只是執行安樂死而已,但這部電影仍舊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以下會有微劇透,若想為角色性格留有想像空間,請斟酌閱讀) 圖片|電影《死亡醫生的遺產》劇照 死亡醫生的原型:傑克.凱沃基安 關於死亡醫生,其實在這世界上真實存在過。 1999 年,美國一名名為傑克.凱沃基安(Jacob "Jack" Kevorkian)的「殺人犯」因二級謀殺罪入獄服刑,根據他的供稱,他至少協助 130 名患者進行安樂死,在 2007 年 6 月 1 日時,他在以不再為他人進行安樂死為擔保的條件下獲得假釋。 從這個案件不難看出,即便他「殺」了這麼多人,犯下多起「殺人重罪」,卻只短短地被關了八年就假釋出獄,由此可知,安樂死在法律上,依舊是一個矛盾的議題存在。 究竟安樂死有什麼樣的爭議? 回歸正題,《死亡醫生的遺產》這部電影,探討了一名前護理師架設地下網站,接受想死卻無法死成的重症病患委託,為他們進行安樂死。然而,卻在某次執行安樂死時,被被執行者的孩子撞見,並打電話報警,因而揭開了案件的序幕。 整部電影裡面不斷貫串著支持與反對安樂死的聲音,電影裡的死亡醫生並未收取任何執行費用,且從她的助手錄下的影片看來,被執行的病患們死前似乎都很幸福: 「謝謝你⋯⋯為我而來⋯⋯幸福的人生⋯⋯。」——安樂死被執行者 馬籠健 而這位委託死亡醫生而來的馬籠太太也說道:「本來是要一家三口一起死的,那位醫生卻救了我們。」 由此看來,安樂死似乎對某些家庭而言,是一種長痛不如短痛的實踐,尤其對安寧醫療來說,鉅額的醫療費用與身心俱疲的照顧,使得照顧者殺死被照顧者後自殺的新聞頻頻出現,也許就某些層面而言,安樂死或許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反之,對偵辦此案的刑警來說,安樂死可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刑警犬養隼人在偵辦此案時,便以齷齪的連續殺人犯來稱呼死亡醫生: 「就算本人同意,一樣是殺人,這只是利用人性的弱點而已!」——刑警 犬養隼人 然而,犬養隼人在與搭檔高千穗偵辦此案時,不禁也陷入了矛盾當中。畢竟一般而言,刑警逮到兇手,為的是懲罰犯人、安撫被害者,但他卻不知道這起案件要安撫的是誰、要懲罰的是誰: 「這件事情的受害者到底在哪裡?我們是為了找出兇手,安撫受害者的吧?」——刑警 犬養隼人 圖片|電影《死亡醫生的遺產》劇照 確實,這就是安樂死在法律上最大的矛盾。當法官面對那些因為無力長照殺人後自殺未遂的「殺人犯」時,往往都會選擇輕判。 因為在法律上,他們確實「犯了罪」,但就道德上,我們很難說他們是犯罪,甚至會覺得判他們罪,似乎是一件很殘忍的事情,這樣的矛盾感,使得這些案件難以究責。 正因沒有安樂死存在,才有了犯人的存在? 事實上,在近期的判例上,就出現了這樣一起案件:一名家住新店的 78 歲老先生,在 2020 年 2 月時,因為不堪長期照料腦性麻痺女兒 50 年,便以棉被將其悶死,再服安眠藥自盡後獲救。2021 年年初法院判決,輕判 2 年半徒刑,並請求總統特赦其罪刑。 從這樣的案例看來,正因為沒有安樂死的存在,所以才有犯人的存在,犯人所為並非我們一般認定的犯罪,但卻符合法律上犯罪的要件,進而才會出現需要懇請總統特赦的結局。 然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人在選擇安樂死之後,真的不會後悔嗎?安樂死真的是安詳與幸福的結局嗎? 根據一項荷蘭的調查,有 1/8 申請安樂死的人,在最後撤回了安樂死的申請;更模糊的是,荷蘭有一名老婦人在進行安樂死的過程中出現了反抗行為,醫生認為是她罹患阿茲海默症,因此「忘記」簽署同意安樂死的同意書,因此繼續執行,導致後來被檢方起訴。 雖最終獲判無罪,但也在審判過程中,遭到 450 名醫生聯署抗議:拒絕再為無行為能力人進行安樂死。 從這邊開始,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安樂死牽扯的範疇已經不只是生理疾病了,還包含到心理疾病(失智症等),那麼,其他精神疾病又如何呢? 荷蘭有一名少女在 14 歲時遭受性侵,患上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 17 歲時連絡了安樂死機構,希望能夠執行安樂死,卻因為年紀太小,要滿 21 歲才能執行,因而絕食身亡。 從這個案例裡,又帶出了兩個議題,個是精神疾患的議題:到底精神疾患能不能被治癒?是否適合進行安樂死?第二個議題是年紀的問題:幾歲算是完全行為能力人,有權利接受安樂死? 圖片|電影《死亡醫生的遺產》劇照 安樂死可以被勸導嗎?可以買廣告嗎? 電影當中,除了安樂死的正反辯論之外,死亡醫生架設的廣告平台,是否是恰當的?安樂死是可以被勸說的嗎? 劇情中安排了死亡醫生勸說犬養長期患病的女兒接受安樂死,更是安樂死當中值得被討論的議題:我們可以勸說別人接受安樂死嗎? 甚至,如果當安樂死牽涉到了金錢利益的時候,這一個問題會變得更為複雜與被放大檢視。我曾經就讀心理諮商,對於心理諮商自稱「助人工作」一直抱持著存疑的態度:一個越能「助人」的心理工作者,個案願意付的診療費就越高,那麼這樣還算是助人嗎? 但若不領取任何費用,心理諮商師又要如何生活下去?若沒有價碼的區別,新手心理師和資深心理師領取相同的時薪,資深心理師肯定是不願意做這一行的。 那麼安樂死呢?安樂死的醫生如果不靠薪水要如何存活?那麼他們執行越多安樂死,是否會領到越多的薪水呢?這些都是實際層面上值得被討論的地方。 圖片|電影《死亡醫生的遺產》劇照 電影的最後,沒有給出任何的答案,只留下刑警高千穗的這一句話,留給我們無限的想像: 如果我的母親因為病痛而選擇安樂死,我沒有把握能阻止她呢。 January 27,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t3vd8n

從鄭爽事件看代孕爭議:台灣可「有條件」選擇代理孕母? https://ift.tt/3a2V2N2 讀者創作 鄭爽代孕事件一出,各界一片譁然。除了事件的來龍去脈引發輿論關注外,「代孕」的議題也再次浮上檯面。本篇將提供三點支持和反對的論點供大家思考。 文|實驗品 「我為什麼這樣苦命呢?」是以撒的妻子利百加在經歷懷孕痛苦時,發出了絕望的呼喊(創 25:22) 2021 年 1 月 18 日,鄭爽的前夫張恒在個人微博上曝光他與「兩個寶寶」的合照,並表示自己消失幾個月滯留美國的原因,並不是網傳的借款,而是為了守護兩個年幼無辜的小生命。 圖片|張恒微博 隨後張恒友人公開了署名寶寶的出生證明、以及據傳為「鄭爽與父母」的對話錄音。在出生證明上,父母欄清楚地寫著鄭爽與張恒的英文名字;而錄音中,聽見鄭爽父親「跟醫院說一下就棄養吧」,鄭爽則抱怨:「孩子打不掉,煩死了。」 仔細看兩個孩子的出生日期分別是 2019 年末和 2020 年初,當時鄭爽仍在各大商演和綜藝頻繁出鏡,沒有絲毫懷孕的跡象,因此斷定兩個孩子應是於美國藉代理孕母產下的。 張恒友人透漏,直至目前為止,鄭爽仍不願配合將孩子送返回中國的相關法律程序。 而根據《中國經營報》指出,鄭爽已於 2020 年 8 月在美國與張恒進行撫養權訴訟,間接否認棄養事實,同時也說明自己是因為身體因素,才會赴美尋求代孕。 圖片|鄭爽微博 代孕在台灣合法嗎? 當輿論對鄭爽的行為撻伐時,代孕這個議題也逐漸在討論中發酵。由於中國是明文禁止代孕行為的,所以鄭爽這次無疑是直接觸碰國家的法律界限;那麼代孕這件事,在台灣合法嗎? 根據 2020 年 5 月 1 日一讀通過的《人工生殖法》修正草案,要實施代孕生殖,必須符合以下其中 1 項條件,包括: 妻無子宮。 妻因子宮、免疫疾病或其他事實,難以孕育子女。 妻因懷孕或分娩有嚴重危及生命之虞。 看完整部人工生殖法,只有針對生殖細胞、胚胎的營利性買賣或仲介有刑罰的規定,對代理孕母並沒有任何明確禁止或容許的法條文字出現。 回頭看人工生殖法行政院版的草案,開頭就提到「至於以代理孕母方式之人工生殖,因涉及科學、倫理、法律、社會道德等層面之問題,經深入研議,爰參酌專家學者之意見,將人工生殖法與代理孕母採脫鉤方式處理,在本法草案中,未對代理孕母之施術條件、人工生殖子女之地位、醫療機構之管理等相關事項家以規定」。 也就是說,目前的人工生殖法內容,還沒規定代理孕母的條件、代理孕母產下子女的地位等事項,因此可以判斷,目前代理孕母在臺灣是一個還沒有特別法律加以規範的領域。 以下各列出三點支持和反對的論點供大家思考。 反對代孕合法化: 1. 代孕是對經濟條件差的女性的剝削,使代孕者淪為生產工具,並造成嬰兒的商品化? 這應該也是代孕是否合法化的一個重要延伸,在已經實施代孕合法化的印度,這樣的情況是代孕者們的常態。[註1]部分允許代孕的國家目前也明文禁止商業代孕。[註2] 2. 如果代理孕母事後反悔,該怎麼辦? 1986 年美國「寶寶 M」的撫養權官司爭議,就此讓生母和養母的議題浮上水面。[註3] 3. 如果生出來的小孩是畸型兒,是誰要負責? 在澳洲寶寶 Gammy 一案中,為我們警示了商業代孕下的灰色地帶。[註4] 支持代孕觀點: 1. 代理孕母如果合法化了,將會是個專業性的工作,也就像職場上打拼工作的人一樣,那為何不給予合法化? 這是支持代孕的一個強力論點,將母親這一身分有償化,歸類為專業工作的一部分。 2. 排除生理限制與遺憾。 也是代孕的動機之一,不僅可以幫助不孕不育的夫婦,甚至可以進一步延伸到同性伴侶上。 3. 拆解三合一母職概念。 讓女性有自己決定是否使用生殖的能力,脫離傳統的母親框架,定義自己的身體價值。 代理孕母可以幫助許多不孕症的婦女擁有生養兒女的機會,這一項技術和制度的出現,從過去到現在都飽受爭議,甚至涉及法律、倫理、社會道德、兒童權利等等廣泛領域。 可以說代孕這個議題是非常私密的問題,必須針對各地的國情因地制宜,並非一概而論那麼簡單。 在《第二性》中,西蒙波娃似乎把「生物學事實」當作是女性成為「第二性」首要而不可改變的事實和不可逆轉的命運。 能夠孕育新生命似乎是對女性的祝福,同時也是詛咒;當我們的科技發展逐漸趕上原始的生命機制;我們是否能夠取代他人承受生產之痛苦,而得到生命之喜悅? 可以確定的是,在商業利益、女權主義、人道關懷之間取得共識,將會是代孕合法化的一條漫漫長路。 參考資料: [註1] 是剝削還是身體權利? 印度代理孕母的脫貧路 [註2] 印度禁止商業代孕:向前邁進的重要一步 [註3] In The Matter of Baby M(美國代理孕母案)簡介 [註4] 泰代理孕母產唐寶寶 澳洲父母棄養 從鄭爽風波說起:關於代孕你需要了解的幾個基本問題 為什麼那麼多人不支持代孕合法化,這篇文章就是答案 鄭爽首開腔回應代孕棄養:因身體原因赴美代孕 去年已爭取撫養權 January 27,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2V2N2

「我該不該相信他?」面對伴侶出軌跡象,我該選擇信任還是與對方談判? https://ift.tt/39kIMbq 寶瓶文化 親密關係往往是封閉的,因此當對方傳遞「虛假資訊」時,沒有第三方可以進行驗證。暴露在虛假資訊中的人,總是搖擺於兩個狀態之間:相信自己?還是相信對方?如果這個狀況持續下去,可以會產生憂鬱傾向⋯⋯親愛的,如果你有這樣的問題,請尋求專業諮商協助。 虛假資訊: 暴露在虛假資訊中的人,總搖擺於兩個狀態之間:相信自己,還是相信對方? 一對夫妻經由他們的女兒聯繫到我。夫妻兩人都來了。女方六十歲,男方六十四歲,兩個人長相都不錯,體態年輕。 男方說出他們之間的問題:由於女方頻繁出軌,他們的婚姻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兩人之間的衝突非常激烈,他們的孩子不得不把他們分別接回自己家住。 女方住在其中一個女兒家裡,男方住在另一個女兒家裡。 這對夫妻有四個孩子:最大的那個住在市區,離婚了,是兩個小孩的父親;老二,就是把母親接回家住的那個,三十七歲。那個時候,她還在鬧離婚;老三,三十五歲,單身;老四,就是把父親接回家住的那個,三十二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正在打離婚官司。 這對老夫妻中的男方現在已經退休了。他當過工程師,經歷了公司重組、集體裁員,後來就不當工程師了。他選擇繼續讀書深造,完成學業後,當了老師。女方只是偶爾出去工作。 為了方便男方工作,這對夫妻帶著孩子們,搬了好幾次家。現在,夫妻兩人在男方的故鄉定居。 男方經常憂鬱,前後四次住進了精神病院。醫生說他有嫉妒妄想症(Dlires de Jalousie),需要服用安定類藥物來進行治療。 這四次的情形似乎是重複的:男方認為自己找到了女方出軌的證據,而女方則極力否認,將男方的猜疑歸咎為憂鬱症。(在諮商過程中,妻子說她丈夫有一次在動手術前拒打麻醉,說明他的狀況有多嚴重。) 然而,劇情的發展出現了轉折。 來諮商之前,姑媽提醒小女兒說,她的父母可能會發生激烈的爭吵。為了控制局面,小女兒決定跟著父母一起來諮商。來的時候,她是站在她媽媽那邊的,她也認為父親有病態的嫉妒和憂鬱症,應該早點接受治療。 結果,她發現父親的猜疑才是有事實依據的! 圖片|Photo by Nik Shuliahin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走過出軌,療癒自己的七個階段) 真相的揭露源於幾封「匿名」信的出現。這些信是她母親寫給她情人的老婆的。她母親的情人在跟她父親對質的時候,不僅承認了出軌一事,還叫她父親管好自己的老婆⋯⋯ 這幾封信,如同晴天霹靂一般擊中了這個家庭。知道真相後,每個人都不得不重新思考過往的種種。女兒們很怕父親會殺掉母親。 神奇的是,這對夫妻很快就和好了,因為看著被子女責備的妻子,丈夫產生了憐憫之心! 為什麼她要向丈夫傳遞虛假資訊? 我詢問女方這麼做的原因,想知道為什麼她要向自己的丈夫傳遞虛假資訊。 她的回答相當驚人:「我說的是實話呀,我這麼做,是為了這個家的安寧!」 這個案例說明了一個重要的點。是什麼讓祕密變成了致命的毒藥?我的猜想是,在某個時刻,祕密的某些蛛絲馬跡可能會被人察覺,也就是說,儘管有所察覺,但是證據並不確鑿。 而控制者為了抹去那些可見的痕跡,防止祕密被暴露,就會對可能發現祕密的人進行控制。簡而言之,當有人為了保守祕密而製造虛假資訊,使他人產生罪惡感時,祕密便成了致命的毒藥。 虛假資訊不是說謊,而是更微妙地作用於對方的認知系統,影響對方的感知機制。你所看見的,你肯定沒有看見;你所聽見的,你肯定沒有聽見;你所想的,你肯定沒有想到。 虛假資訊是非常有害的。它將受害者置於一種焦慮的境地:當我的伴侶對我說是我搞錯了,我應該相信我自己的感知,還是應該相信他呢?這個問題很關鍵,因為不管是哪一種回答,都會造成一定的後果。 如果我選擇相信自己的感知,我們的婚姻就處於危險之中:讓我跟一個欺騙我的人在一起,太難了。 如果我選擇相信伴侶,我就會有一個問題,雖然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但我能切實地感覺到我的體驗和別人強加給我的「現實」,是相互矛盾的。 就這樣,暴露在虛假資訊中的人,總是搖擺於兩個狀態之間:相信自己?還是相信對方? 如此一來,虛假資訊的受害者就會出現心理問題。如果這個情況持續下去,出現憂鬱症狀,也是不足為奇的。 虛假資訊利用了人類的認知不足。從孩童時期開始,人類就傾向於在得到別人的確認之後,再去相信自己的感知。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會向周圍的人提問,因為他認為周圍的人知道問題的答案,這也是成長過程中很關鍵的一步:孩子需要依靠外部世界,特別是他身邊的成年人,來確認自己的答案。 這個過程可以幫助他相信自己,相信他自己的感知。認知的建立,必須經歷這一步。但是,建立認知這一過程,永遠是現在進行式。 接下來要說的與上述內容緊密相關。當碰到需要信任自己的情況時,成長經歷不同,成年後的反應,也會有所不同。 一個孩子如果很早就受到虛假資訊的毒害,那麼,將來他很可能會出現認知不足,更容易成為虛假資訊的受害者。更糟糕的是,他以後可能出現心理問題。 (同場加映:「說謊的是他,大聲的也是他」心理師:面對伴侶欺騙,先做這件事) 從朋友的眼神,她意識到自己被打了 成年人也需要別人來確認自己的感知。一個年輕的女人告訴我,她的丈夫打她,但她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是不正常的,因為她周圍所有的人,包括她自己的家人,都對她身上的傷痕視而不見。 直到有一天,他們夫婦跟她的一些朋友入住了同一家飯店,她的丈夫在飯店房間裡打她,把房門也打開了。就這樣,她的一個朋友聽到了她的叫聲。從朋友的眼神裡,她才終於意識到自己被打了。 人類認知不足並不是虛假資訊的唯一要素。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親密關係是二元的、封閉的,沒有第三方的存在。 經典劇情如下:假設男方出軌了,一系列出軌的跡象都擺在女方面前,其中最常見的是他頻繁跟一個她不認識的陌生號碼聯絡。 更明顯一點,他手機裡未刪除的曖昧簡訊。以工作為由,推掉約會,新的排程,需要他每週週末出差等等(網路和手機是這類資訊的集中點)。 面對女方的推測,男方擺出一副正經八百的樣子,堅決否認,還一臉震驚地反擊說,他沒想到妻子居然會這麼想,他只是想讓他們的小家庭過得好一點,為此,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業餘時間⋯⋯ 有時候,男方可能也會說,因為他要肩負的責任變多了,所以會身體疲憊、會情緒低落。但是,有一點是不變的:他說最讓他難受的是,妻子含沙射影的話語和這種猜疑的氣氛⋯⋯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推薦閱讀:「都是你的錯⋯⋯」關係心理學:真正的愛,不會讓你感到內疚) 在親密關係中,如果對方很堅定地說出一些話,我們上哪兒去找一個第三方來幫忙確認能不能相信這些話、能不能相信這個人呢?結局只能是女方雖然困惑不已,卻還是連連向男方道歉。 她應該冒著失去丈夫對她的感情的風險,相信自己的感知?還是應該埋葬自己的猜疑,懷疑自己的感知? 推卸責任,也屬於虛假資訊 再舉一個例子。丈夫堅持說自己已經戒酒了,然而,透過將廚房和客廳隔開的毛玻璃,妻子看到丈夫把酒瓶放入嘴裡,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儘管如此,丈夫還不鬆口,說自己已經不喝酒了。丈夫的否認讓妻子很混亂、很不舒服,她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相信丈夫,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丈夫酗酒的老毛病。 推卸責任,這是很常見的一種控制手段,也屬於虛假資訊。 寶拉跟丈夫抱怨說,丈夫跟前妻所生的女兒對她的態度有問題。這個孩子既不尊重她本人,也不尊重她的私人空間。問也不問一聲,就取用她的東西,拿她的化妝品。 而丈夫卻說,相比起來,她跟他告狀,才是個大問題。「如果你不跟我說這件事,那也就不會有這些問題了⋯⋯」 事實上,沒有第三方的確認,相信自己,也就是說相信自己的感知,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相對原理能更好地解釋這個現象。 根據科學家海因茲・馮・福爾斯特的理論,相對原理指的是某個因素,只有當它被至少兩個在同一條件下、面臨同一境遇的人所承認時,它才是存在的。 「根據相對原理,一個因素如果被兩個孤立的觀察者單獨所見,那麼,它是無法被接受的。」海因茲・馮・福爾斯特繼續解釋,因此,「一個地球人和一個金星人如果各自單獨說自己的星球是宇宙的中心,那麼,他們的話可能聽起來是可信的,但是,如果有一天他們兩人碰面了,那麼,他們兩個人之前說的話都會變成不可信的。」 當有人違背這個原理的時候,溝通陷阱便出現了:說的人,不要求對方站在同一觀察角度,對事實進行判斷,而是要求對方相信他說的話,並放棄自己的判斷,也就是要求對方相信他,承認他就是世界的中心,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信任這個因素經常出現在伴侶的對話當中:「信任我」,「相信我」,「為什麼你不信任我?」或者以其變體出現:「我沒法繼續維持一段沒有信任的感情!」我們很清楚,信任使控制者能夠避開相對原理,從而傳遞虛假資訊。 本文摘自羅伯特・紐伯格的《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由寶瓶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 January 27,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kIMbq

「你這樣讓我覺得不受重視」與伴侶溝通,需要站在彼此的立場思考 https://ift.tt/2YwraDz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人際關係中有一種問題,叫做「換道對話」,表示伴侶互動間給對方的回饋,彼此都沒有接收到,而且一直給出對方聽不懂的訊息,兩人也就漸漸地只剩下爭吵⋯⋯ HBO 情境喜劇《路易不容易》某一集的劇情是,路易在修車店辛苦工作一天後回到家,準備和太太金姆共度期待已久的浪漫週末。他為太太準備了禮物,以華麗的動作拿出一束紅玫瑰。沒想到金姆露出失望的神情,過了片刻,她提供路易一些建議。 金姆:那個,先別誤會我的意思,但我想告訴你一件事。如果我們接下來要當三十年夫妻,這話我得跟你說清楚,我不喜歡紅玫瑰。真的很不喜歡紅玫瑰。 路易:好,那我可以針對妳剛才說的話,也提出一些建議嗎?其實這也沒什麼大不了,我只是覺得,妳應該先謝謝我送花,「再」跟我說妳不喜歡玫瑰。 金姆:我以前就說過自己不喜歡紅玫瑰,你忘了嗎? 路易:就算是這樣,我也是因為想到妳,才決定買花的啊! 金姆:你既然想到我,就不該送紅玫瑰。 路易:唉,金姆,妳也真是的。我買花送妳,這不是好事嗎?妳要說謝謝,不然多沒禮貌! 金姆:你好意思叫我有禮貌?我說過的話你都沒聽進去,這叫有禮貌嗎? 路易:等等,我只是希望妳說聲謝謝而已,就算妳不太喜歡紅玫瑰⋯⋯ 金姆:我沒說「我不太喜歡紅玫瑰」,而是說「不要送我紅玫瑰」。 路易:妳到底是怎樣?說聲謝謝是會要了妳的命嗎? 金姆:我都清楚講過,叫你不要送這種東西了,你偏要送,還要人感謝你? 路易:我倒是想知道,哪有人收到紅玫瑰,會像妳這樣無理取鬧的? 接下來就是吵架,共度浪漫週末的計畫泡湯。 他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表面上故事很簡單:路易送金姆玫瑰花,金姆給路易回饋,然後兩人就吵了起來。當然,從雙方反應來看,這番對話有更深層的問題,問題不在於玫瑰,而是他們的關係。 圖片|Photo by Debby Hudson on Unsplash 人際觸發機制會導向換道對話 金姆的回饋讓路易陷入人際觸發機制。 她的回饋很簡單:我不喜歡,也不想收到紅玫瑰。更重要的是,路易本就該知道她不喜歡紅玫瑰——金姆當然不奢望路易讀懂自己的心思,但同樣的話她已說過好多遍,路易怎麼就是沒聽進去?那束紅玫瑰印證了她長久以來的感受:路易都沒在聽她說話。兩人吵架後,節目的同一集,金姆解釋道: 我告訴你一些事情,如果你不聽,就是對我的一大侮辱。你這樣對我,讓我覺得自己不受重視。 對於金姆的回饋,路易又是怎麼回應呢?他完全改變了話題。但等一下——金姆說的是紅玫瑰,路易說的也是紅玫瑰,這不是同一個話題嗎? 事實不然。金姆提出自己沒被看見與聽見的感受。路易則直接略過金姆的感受,說出自己的想法:他覺得金姆都不說謝謝。路易的反應與議題都沒有錯,卻和金姆的話題毫無交集,雙方都在給予回饋,卻沒有人真正接受對方的回饋。 路易與金姆的互動模式實在太常見了,甚至有專屬的名稱:「換道對話」。兩人聊著聊著,對話彷彿切換了軌道,不著痕跡地一分為二,沒多久就分道揚鑣,漸行漸遠了。 路易與金姆的互動有個關鍵,就是最初收到回餽的人,沒發現自己轉移了話題。路易轉換話題不是想迴避金姆的回饋,而是因為受到刺激。 金姆說她不喜歡紅玫瑰,讓路易感到受傷與無奈;在他看來,金姆毫不感激的態度就是對話主題。他的情緒將對話推離原始的軌道,並且繼續順著自己的軌道行駛,和金姆愈來愈遠。 (延伸閱讀:愛情短篇|在你不回訊息時,我複習了無數次我們的對話) 切換對話軌道擊敗了回饋 切換對話軌道可能造成一好一壞的影響。好的影響是,把第二個話題談出來可能也很重要——甚至比啟動觸發機制的第一個回饋更重要。我們先前也許不好意思提及此事,但事情就這樣說了出來。既然問題被提出,就能想辦法解決。 壞的影響是,對話主題變成兩個,不同主題相互交錯。同時處理兩個議題本身並不是什麼問題——我們甚至可以一口氣處理兩個、十二個、二十個議題,但是在換道對話中,我們沒發現正在討論兩個不同的議題,就只是用自己關切的主題去解讀對方說的話,結果是兩人都愈聽愈迷糊。 金姆說:「我都清楚講過了,叫你不要送這種東西,你偏要送,還要人感謝你?」這時她的議題是「路易都不聽我說話」,並且清楚表達出來。但路易以「金姆不知感激」的這個主題去解讀這句話,只覺得金姆的發言完全顯現出她「不知感激」。 那麼,在這次的回饋對話中,金姆與路易究竟能學到什麼? 他們「學到」的其實是自己早已知道的事:就算當面指責路易不認真聽人說話,他還是不會聽進去;金姆自私又無禮,不管怎麼做都會惹她不高興。 圖片來源│先覺出版 (同場加映:我越想得到答案,他就越沈默:心理學解釋關係裡的溝通僵局) 以沉默切換對話軌道更糟糕 有時,切換對話的第二條軌道並未明確顯現,而是藏在地底。我們將反應鎖在自己腦中,一面在心裡無聲抗議,一面不甘願地忍受繼女或主管的批評。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心思早就轉換到自己的話題了:「哇,妳好意思叫我冷靜一點?妳可是我這輩子見過最神經緊繃的人——怎麼不去照照鏡子,看看妳自己的嘴臉?」對話結束後,我們默默離開,去向別人發洩自己的煩躁。(「珍娜應該是全世界最神經質的人吧?就算不是,也絕對是北半球最神經質的人。」) 我們對紛爭做了三角測量,並且亂接亂湊,最後使學習機會短路。 本文摘自道格拉斯.史東、席拉.西恩的《謝謝你的指教:哈佛溝通專家教你轉化負面意見,成就更好的自己》。由先覺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謝謝你的指教:哈佛溝通專家教你轉化負面意見,成就更好的自己》 January 27,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wraDz

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我們與原生家庭的羈絆,就在媽媽一句:你要回來吃飯嗎? https://ift.tt/3oof0Hh George Hong 「晚上我有煮竹筍排骨湯,你要回來吃飯嗎?」冰箱代表的回憶,是那些舊舊的,有點嘮叨的,卻又讓人無止盡地思念的點點滴滴。 這幾年在這座城市求學中,亞洲餐館吃來吃去都那幾間,嚐了幾次這裡亞洲食物的口味,胃口早在台灣被養刁的我,寧可自己去超市採買原物料回來自己煮比較快,此外,不像在台灣手搖飲或走沒幾步路就可到超商買飲料,只好自己每天泡幾瓶無糖茶類再放涼後進冰箱當飲品。 冰箱,在這些年裡逐漸成了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 這裡氣候不像台灣那麼濕熱,若食物在台灣不放進冰箱內容易餿掉。在大學以前還與家人同住時,我有個壞習慣,三不五時會去打開家裡的冰箱,看看今天冰箱放了什麼好料的。 「不要浪費電了,快點把冰箱關上!」老媽看到我開冰箱總是會叨念著,而在夏天,我最期待打開冰箱的那一刻看到竹筍排骨湯在裡面冰著。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我愛吃竹筍,深知這點的老媽,在每年夏季綠竹筍產季時,都會請市場內熟稔的攤販幫忙準備排骨跟新鮮的竹筍送到家裡:從剝皮、預備排骨,到慢燉成湯品,好讓晚餐時能有一鍋竹筍排骨湯在桌上。 又當我盛湯時,我自己那碗竹筍排骨湯,雖說是湯,但鍋內都是滿滿的竹筍塊跟些許燉湯的排骨。湯,就只有一點點。 每次她跟老爸看到我盛好的碗都會取笑說著:「你是在吃竹筍排骨配湯,還是在喝竹筍排骨湯啊?」 「只吃竹筍也沒有不好吧?」說完後我就低頭把那碗的綠竹筍跟其他配料吃完。 「對啦,你屬牛,就牛脾氣。」其他人早就在看電視或離開飯桌,老媽準備要把那鍋湯給收入冰箱時,隨口叨唸了幾句,順便問我:「啊,是還有沒有還要再撈竹筍,不然我要冰起來了。」 圖片|Photo by haruka on PIXTA 叛逆期 對啊,牛脾氣,還多少遺傳了父親的草根、母親的硬頸,升大學時刻意選了離台北有一段距離的中部學校唸書,這段間內的叛逆發生一樁又一樁的事件,差點讓自己畢不了業,老爸直接了當的表達他的怒氣,但老媽,沒有說出「我不放棄你」這種話。等自我沈澱與處理事情後,準備回到台北的路上,她只在電話那頭說了一句: 「晚上我有煮竹筍排骨湯,你要回來吃飯嗎?」 還記得那時回去吃飯,喝湯時我一樣只盛了滿滿的竹筍,因這些事氣憤不已的老爸早就吃完晚餐碎念離開,只剩下我默默坐在飯桌前吃著一塊塊的竹筍。 「你啊,要多注意自己啦。」老媽邊看著電視邊說著:「你爸雖然跟你這樣生氣,但私下還是說希望你能更沈穩些。」 「還要不要再撈竹筍,不然我要冰起來了。」講完上面那段話後,她一如往昔地問我還要不要再用湯。 我沒有多說什麼,飯後就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間,思考怎麼重新收拾自己的人生,最後是咬著牙而完成了大學學位,又意外地考上離家不遠的北部碩班。在回北部後,已經習慣一個人的空間的我,向家裡提出想要一個人的空間。之後的那些年在課業、戀愛,還有許多外來事物的交雜下,漸漸的,就更少回家吃飯。 有時還是會收到老媽傳來的訊息:「我今晚有煮竹筍排骨湯,你要回來吃飯嗎?」而我就真的被收服回家用晚餐,應該是說用了好幾碗的竹筍排骨配湯。 (延伸閱讀:孩子叛逆,其實是痛苦求救的訊號) 成長的稜角 但是時間不等人,幾年後,因為健康狀況,母親就更沒辦法煮飯,更不用說還要從處理竹筍開始來燉竹筍排骨湯了。 碩班畢業後工作了幾年,在三十歲時完成出國唸書的目標,向家人告知決定的那天,難得回家用了晚膳,在喝完竹筍排骨湯後,跟家裡告知我自己對於未來五到十年內的思考與決定。深知這個牛脾氣兒子個性的他們,最後只說了句: 「這是最後一次幫你了。 接下來,就是你自己的路了。」 在外的這幾年,待人處事下牛脾氣與稜角都因親力親為而逐漸的被磨去——唯有食物,像開頭所說的被家裡給養刁胃口,於是能煮就盡量自己煮,現在回想,這多少也是母親安排下的必然,畢竟她從小就堅持要我進廚房幫忙:「這樣以後才會幫到你的另一半!」。 於是,那些在台灣嘗過的家鄉味:滷肉、三杯雞,或是麻油雞,就一一出現在自己的飯桌上。 2020 年因疫情讓墨爾本封了城,外食有諸多限制,在家煮菜的機率更頻繁了,有次買了不少原物料放在冰箱裡,室友有點生氣的說著:「我有想過再買一台大一點的冰箱,但如果你這囤積原物料的壞習慣不改的話,就算換再大的冰箱也沒有用!」 雖然冰箱內也有他醃漬的醬菜之類的,因為被關在家裡許久而我的心情也很浮躁——但我還是選擇收起自己的情緒說著:「好,我會快點消耗這些原物料,把冰箱維持整齊。」 2021 年年初時,網路上有人引進台灣竹筍到這裡販售,訂了兩包,盤算燉起竹筍排骨湯。其實,會煮菜後就知道從備料到燉好一鍋讓嘴刁的我滿意的筍湯,至少需要半天的功夫。 所以,每當母親不經意的說:「我燉好了筍湯,你要不要回來吃飯。」我其實心裡知道,那不是真正隨口問問,那是他們換句話說的問句: 「你要不要回來看看我們?」 像是滅火器《長途夜車》MV 內一樣: 台灣人打電話, 最後厝內人總會說一句:好啦,沒代誌;其實這句話是在說:放心,走你自己的路吧。 等這波疫情漸緩,我一定回台灣看你們。 January 27,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oof0Hh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時尚不一定要買得多,但要買得好」前《Bella 儂儂》總編離職創業,從頭開始學領導 https://ift.tt/3t0NseE 倡議家 時尚總編輯的工作就是叫人「買買買」,44 歲那年的張倞菱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了,於是她毅然決然中年辭職,開創起自己的事業,就從一件內褲開始⋯⋯ 8 年前,全球掀起「快時尚」風潮,原先是出於一番美意,想讓人們能用平易近人的價格買到時尚的服裝,並讓落後國家的居民能擁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殊不知這個企圖營造雙贏的想法,竟被徹底扭曲。產品快速推陳出新、令人咋舌的低廉價格,顛覆時尚業,卻也意外成為地球環境的加害者之一。 49 歲的張倞菱,在時尚產業工作將近 30 年。44 歲以前,她是時尚雜誌《Bella 儂儂》的總編輯,曾在《Elle》、《Madame Figaro》、《Harper' Bazaar》等多家國際時尚雜誌中文版工作。44 歲那一年,一路見證著「快時尚」對環境的傷害,決定中年轉換跑道。 圖片|林后駿攝影 「2015 年,那一年非常掙扎!」英國紀錄片《時尚代價(The True Cost)》的啟發,讓張倞菱正視「快時尚」對環境造成的衝擊,「當時我問自己,你真的打算假裝什麼都不知道繼續做下去嗎?總編輯的工作就是不斷叫人買買買,我真的還要繼續做這件事嗎?」同時間恰逢媒體數位轉型浪潮,她心想,「我要做些改變的事,不一定能改變世界,至少可以改變自己。」 那年張倞菱辭去總編輯的工作,並在隔年 7 月創立「picupi 挑品」;選擇從擅長的溝通平台開始,「挑品新聞」在 11 月正式上線,因為讓消費者接受「環保時尚」前,要先讓他們了解什麼是「永續時尚」。張倞菱透過開課、發布報導、開設零廢棄時尚快閃店,推廣永續時尚理念。她想告訴人們:「時尚不一定要買得多,但要買得好。」 從原料到物流串聯思考,如何做到讓環境零負擔? 話說回來,「永續時尚」(sustainable fashion)是什麼? 「永續時尚」的概念有 3 個核心精神:對環境不造成傷害、對社會有貢獻、在商業模式上能夠長久發展;「其中,以環境永續最為重要。所有永續必須以保護環境為前提,不然沒有意義。」張倞菱這麼解釋。 「可是很多人講永續的時候,到底保護了環境嗎,沒有!」張倞菱在傳播「永續時尚」概念時,常被挑戰的是,使用庫存布、廢棄布,到底解決了什麼環境問題? 美國做過統計,只有 10% 的捐贈衣服可以轉售,其餘的通通會掩埋;而 13 億件的衣服在垃圾掩埋場,十年都不會分解,這些衣物所產生的有毒化學染料,便會汙染當地的土壤和地下水;產生的甲烷也會影響氣候變遷。 更平易近人地來說,張倞菱希望做的是影響一般消費者,「你在消費當中其實有更多選擇,我就是在消費當中提供一個比較友善的選擇。」因此,張倞菱今年更進一步和紡織大廠達紡企業合作推出「零庫存、零廢棄」內褲——「00 褲」。 將閒置的廢棄布料製作成可重複使用的物流包裝袋,取代一次性的塑膠包裝袋。圖片|林后駿攝影 「00 褲」使用國際內衣褲品牌下單後、紡織廠打樣所產生的庫存布製作。在張倞菱和紡織廠的巧思下,用不上的庫存布變身成為內褲。最重要的是,穿上「00 褲」,等於為廢棄布料找到了出路,也減少被焚燒、汙染空氣的命運。 除了「00 褲」原料使用庫存布,「00 褲」的物流包裝也採用工廠「廢棄布」。將閒置的廢棄布料製作成可重複使用的物流包裝袋,取代一次性的塑膠包裝袋;雖在成本考量下,不回收包裝袋,但包裝袋以手工車織成手提購物袋,供消費者再使用。 「我們不會特別提低碳、但實際上我們也在講低碳,我的廢棄布工廠離我的代工廠很近,減少碳足跡。」一個環節扣一個環節,串聯的核心精神就是在追求時尚的同時,也實踐環境友善的理念。 張倞菱指出,「永續時尚」即是在產品設計中納入環境概念的生態設計,就是評估產品具有從搖籃到搖籃的生命週期,確保在整個流程中零廢物產生,從開發、設計、生產、營銷、採購和物流管理,可不可以思考到對環境更友善的方式,「這才是 00 褲計畫,不只是賣內褲而已。」 (延伸閱讀:如何創造一個,不會想逃離的生活?轉職前的五個思考) 我的永續時尚目標是,從原料到銷售成為一個 0 扮演溝通理念的先鋒者是辛苦。 張倞菱創立挑品後,到處尋找推廣理念的平台,先以「快閃店」方式讓市場注意到「永續時尚」這一議題,與環保文創業者一起合作,挑品負責策展、行銷等方式,因沒有自己的產品,缺乏獲利標的;又因體諒永續品牌經營者的辛苦,初期快閃店成本,張倞菱是一肩扛起。即使後來與品牌業者採抽成合作,但永續商品在市場接受度本就不高,獲利自然有限。 再者,一家不賺錢的社會企業,誰願意投資?挑品沒有募資,也因缺乏自營商品而無法申請補助。 「想得太美好,想說可以接廣告專案,但真正做了,發現這個錢現階段賺不了。」如果不是真正推廣「永續」、也非對環境友善的產品,張倞菱不願意為其行銷包裝,朋友們這麼形容:「太有潔癖了!」因此推掉一個又一個廣告商後,生意自然難上門了。 「但我覺得不潔癖,為何要做這件事(推廣永續時尚)?何必找進入門檻這麼高的事去做?希望對環境有幫助,這永遠是我們的前提。」張倞菱如此堅持。 挑品草創初期也有企業願意出資合作,但張倞菱拒絕了。因認為錢進來後,所有投資者都希望快速獲利,與其賣個天價產品給消費者、或者使用迷惑人心的行銷話術,彼此靠理想一次性消費,「我覺得這不是一個長久的方法!」 圖片|林后駿攝影 (同場加映:要不要轉職?別用「工作狂」套牢自己,但也別小看工作的意義) 張倞菱認為,「如果先獲利,下一次我會乖嗎?股東會認同嗎?股東一定會說,第一次就獲利了,第二次要更高,而且你要騙得更大⋯⋯,我沒辦法騙自己!」張倞菱希望挑品先確認「永續時尚」的定義,再與理念相同的夥伴合作,確保自我腳步不亂。 而這樣的堅持,換來的結果就是兩個創業夥伴相繼離開。「他們直接跟我說:『Jean,這家公司有太多你個人理想和熱情,但我們沒辦法跟著這麼做。』他們認為我是一個失敗的 CEO,一個 CEO 不是只在完成個人理念,而是應該讓公司賺錢,因為你的員工需要養家活口,我沒有做到我應做到的事情。」談起這一打擊,張倞菱在採訪過程中紅了眼眶。 張倞菱創業的衝擊不僅如此。今年因疫情,原有的專案瞬間全部停掉,公司頓時沒有收入,但辦公室每日都有固定成本支出,因此評估著今年 7 月關掉挑品。孰料,念頭一起,一家銀行主動致電表示願意無擔保提供信貸,挑品得以撐過上半年沒有收入的艱困期間。 「上天的安排,每次走不下去就會神來一筆,讓你可以維持下來;雖然沒有讓你賺大錢,但讓你可以再往前一步。」正因這麼神奇的「吸引力法則」,張倞菱的創業計畫得以繼續推行。 錢滾進門、生意上門,張倞菱卻以放大鏡檢視。問及一直過不去的「坎」從何而來?張倞菱說: 「因為我就是想翻轉舊模式才轉換跑道,不然我就留在原來的工作就好,幹嘛選擇進場門檻這麼高的產業?」 「但你說我有沒有想過放棄?一定有;但當我想要放棄,就會想到當初的堅持是為了什麼,就因為我找不到相同的工作內容,所以才想做這件事情。很辛苦,但我也堅持了四年,以後也會堅持下去。」 January 27,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t0NseE

曾寶儀專文|談了幾場戀愛後,才發現並沒有「完美的愛情」 https://ift.tt/3t09aPO 康健出版 曾寶儀在《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一書,談自己從愛情的跌跌撞撞中,體悟出「愛」從來不是要求自己或對方完美,而是讓彼此在關係中「如其所是」。 文|曾寶儀 年輕的時候,我總覺得,能夠好好談一段戀愛,就是人生最好的事。要是能像好萊塢的電影一樣,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那就是最棒的事情了。 但電影從來沒有告訴我們,「the end」之後,男女主角又發生了什麼、面對了什麼。長大後才懂得,每一天,我們都在面對「the end」之後。 我總是透過愛情,慢慢學會愛。談了幾段不是很成功的戀愛之後,我逐漸發現,那個最適合我的人、那個完美的人,可能並不存在。因為,我也不是一個完美的人。 當我要求另一個人成為完美的同時,我也在無意間要求自己成為完美。我要成為一個完美的女朋友,這意味著我也在期盼對方成為完美。 只要對方不符合我的要求,我就會感到痛苦;當我覺得自己不符合他的要求,我也會感到痛苦。但真正的愛,不應該有痛苦。 愛當中或許有學習、有成長、有互動,但愛不應該是痛苦的。那些痛苦更像是一種提醒,讓我們知道,在愛的學習上,還有沒想明白的地方。 比方說,分離是一種痛苦、得不到是一種痛苦,但我慢慢也學習到,所謂的痛苦,某種程度上,都是自己帶給自己的。我怎麼看這個現狀,將決定我是否感到痛苦。 要是沒有分離的痛苦,怎麼會有相聚的快樂?於是分離真的痛苦嗎?還是可以視為重逢的前奏呢?很多事情都是相對的,不見得要用絕對的方式去理解。 雖然我一直在尋求一個絕對的愛的答案,但我卻在嘗試相對的過程中,漸漸靠近了愛的真相。我漸漸從愛「不是」什麼,明白了愛「是」什麼。 卸下了廣告、電影、父母、社會、DNA⋯⋯為我帶來的種種限制之後,剩下的是什麼?那真正屬於我、來自我對愛的理解,是什麼? 真正的愛是讓一切事物為之所是。這是我的現任伴侶,在交往多年之後,慢慢教會我的。 圖片|Photo by Alla Sim on PIXTA (同場加映:陳雪專文|同居生活,是一人獨立,兩人自在) 愛裡從來不該有犧牲 我有一個慣性,總覺得「還有更好的東西在後頭」。 因此,我去旅行的時候經常趕行程,因為我總覺得下一個地方或許更精彩!我覺得明天一定比今天更好,下一個地點會比現在這裡更好、更漂亮,一定還有什麼我不知道的在等著我,一定還有什麼好事正準備要發生吧⋯⋯。 這種慣性可能會發生在生命的不同階段,畢了業考上大學就好了吧?成為大人就好了吧?升職加薪就好了吧?中樂透賺大錢就好了吧?找到更好的伴侶我就好了吧?結了婚生了小孩就好了吧?小孩長大我的責任了了就好了吧?退休後什麼也不用做就好了吧? 在我尚未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它就是我身上無意識的慣性,展現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經常沒有好好待在當下,因為我總在期盼未來。一直到後來,我才慢慢明白,少了每一個當下的細細品味,其實就失去了旅行的意義、生活的意義,甚至是關係的意義。 這樣的慣性鮮明地展現在我和男友的關係中。即使我渾然不自知,枕邊人卻很清楚—如果你總是期待會有下一個更好的可能,那現在的我算什麼?我無意識的慣性不僅讓我痛苦,也讓身邊的人很痛苦。 一開始我並不明白,我認為自己全心全意投入在這段關係裡,但其實,我的言行舉止都說不了謊。我們的慣性、生活習性,都是不會說謊的。 如果我沒有發現自己的慣性、破除這個迷思,我就只會永遠處在等待裡,等待「未來」的美好發生,等待每一個「下一次會更好」。而那對伴侶來說,是非常傷人的事,多年來我卻渾然不知。 為此,我和男友有過爭吵,也有多次的溝通。最後,他對我說了一句話:「如果和我在一起的你,不是真正的你、不是你最想成為的你,那我寧願你不要跟我在一起!」這句話,就像當頭棒喝一樣給了我一擊。 一開始我也委屈,我也抗拒:「我做錯什麼了?我覺得我是一個很好的女朋友啊!」一直以來,我努力地做一個很好的女朋友,但卻忽略了一件事—如果我沒有成為我自己,我就不可能成為一個最好的女朋友,或許該說我根本不需要成為一個最好的女朋友,我只要成為我自己就好。 在愛裡,我們經常會說:「我都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但或許,我們付出的,並不是對方想要的;而那個為了付出而委屈妥協的自己,也不見得是對方喜歡的樣子。 真正愛我的人,不會想要我做那個「最好的女朋友」,他只會想要我成為「最好的我自己」。 (你會喜歡:你在一段好的愛情裡嗎?十個親密關係判斷標準) 或許我們身上都有一些舊有的模式,下意識地運作著。它需要我們更清晰去看見。許多一直以來的慣性,並不容易在一夕之間改變,但是只要意識到,就是第一步的開始。 「我現在看見了,我不會讓它再發生⋯⋯,」我對男友說:「但若是我重蹈覆轍,請你提醒我,那不是我故意的,而是我不自覺、是我沒有意識到。 這些模式是怎麼來到我身上的,我還沒有弄清楚,但我想和它說再見。請你陪伴我、幫助我,請相信,我是真心地想要和你好好學習,一起向前走。」 這番話,就相當於是我的宣言。當我對我的生命、對我自己、對我的伴侶,發出這個宣言之後,我們就再也沒有為這件事情吵過架。舊的模式依然可能浮現,但他發現時會提醒我,我也時時保持覺察,我們有共識地,一起為這件事情努力。 我很清楚,我不要再做同樣的事情了,因為那不是我,那也不是愛,愛裡從來不該有犧牲。 所有不是「你」的事情,做起來一定很痛苦。 或許一開始,我們還可以用愛情的泡泡去粉飾:「因為我愛他!」「因為他喜歡!」但如果那不是真正的你,時間一長,就能感受到心中的勉強。 比方說,我不是家庭主婦類型的女生。如果我的男友心中期望另一半賢慧顧家,一日三餐都細心準備,家事一手包辦,溫柔細心又體貼,那麼他會非常痛苦,我也會非常痛苦。 因為這些都不是我擅長的事。當然我可以試著去做,但過程中,我可能要付出特別多的力氣、承受龐大的焦慮和壓力,成果還不一定能如預期。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適才適性的發揮之處。有些人做某些事就是特別容易上手,因為那就是屬於他的東西,於是做起來不僅比別人輕鬆、容易做得好,還能樂在其中。 如果我不是在做我最開心的事,我的身體會知道,我的心也會有一種「犧牲」的感覺。然而,愛裡從來不該有犧牲。 本文摘自曾寶儀的《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由天下生活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 January 27,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t09aPO

「想好好休息,卻越休息越累?」真正的休息,是去做讓你自在的事 https://ift.tt/3iMlSwX 寶鼎出版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想做更多事(例如:工作、追劇等),放棄「休息」時間,並承諾自己「結束後一定會好好休息」,於是對日常休息越來越偷懶時,直到身體疲憊不堪,才發現出了問題⋯⋯ 安排休息時間 我大概每個月會出現一次「身體停擺」的狀況,那種感覺就像得了流感似的,除了關節會痛、身體發冷之外,還會頭痛,通常都是一些討厭的症狀,腸胃也會跟著不適,但事實上我並沒有得流感。 我覺得身體非常疲憊,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 我還沒生孩子之前,算是一個懂得休息的人,雖然不是刻意去做休息這件事。 因為那時候的我時間比較多,所以週末時會多睡一點,順應身體自然的節奏,再加上我工作的時數也不長,在這種情況下比較有休息的機會,雖然當時並不知道休息有多重要。 有了孩子以後,這些得空的時間都消失了。 當然這一點也不稀奇,有小孩的人就會經歷這段過程。就算跟小孩無關,你也會碰到一些狀況,譬如你需要全天候照顧父母,你的工作時間很長,或是你自行創業,對於這份心愛的事業你必須親力親為。 結果,這也導致了大多數人在休息這方面出現了某種障礙。 然而諷刺的是,不知道該怎麼休息的人,通常反而更需要休息。 為什麼我們需要休息 答案很明顯,對吧?但這又是一個明顯到很容易被忽略的原則。 假如想把握真正重要的事情,就必須特別去覺察才能做到。假如你想把事情做好,就必須有幹勁才能做到。覺察和幹勁都需要靠休息才能重新補充。 想必各位也知道,睡眠可以治療傷口、減少發炎症狀,讓你的心喘口氣,還可以調節內分泌。人需要睡眠才能正常運作,我猜你對此一定不會有異議。 但問題來了:你並不覺得睡眠和休息是值得去做的事情。 雖然眼皮沉重到快掉下來,可是你會說你還有那麼多事情要做,有那麼多人要照料,有那麼多影集要看。你大概覺得自己按照目前的休息節奏也都安然無恙地熬過來了,自然這樣子過下去也無妨。 你是累了沒錯,脾氣的確也變暴躁了,但基本上都還可以應付,對吧?我以前也是這樣想,直到身體點醒了我。 圖片|Photo by Kinga Cichewicz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越休息越累?神經老是緊繃的你,該看的當代休息練習) 休息的正確觀念 有一陣子,我身體停擺的狀況愈來愈頻繁,隔幾個星期就會出現一次。後來我又有幾次恐慌症發作,導致我呼吸困難,必須打電話找人來接我。 我只有在狀況很明顯的時候才會處理。身體停擺時,我會打電話給卡茲,請他早點下班陪孩子,然後我會在肚子上塗葡萄柚精油,吞三顆止痛消炎藥,倒頭睡個十二小時。至於恐慌症這個問題,我會慢慢深呼吸,通常可以恢復過來,不過偶爾有必要的話,得跟諮商師約診。 我只處理眼前的症狀,並沒有去關注問題的根源。倘若我真的認真去思考長遠的解決之道, 又往往把事情搞得很大: 老天,我需要度個假。 我應該走得愈遠愈好。 我需要讓自己放鬆一段時間,不要扛任何責任。 接著我就會發誓一定要去買一本講早晨儀式的書,還要上網 Google「充分睡眠的祕訣」。我以為解決身體停擺的方法,就是在應對休息這件事時當個天才,等著長假降臨的同時,一邊積極蒐集各種讓自己好好休息的小撇步或訣竅。 你呢?當你想到休息這兩個字的時候,你看到什麼畫面? 也許你會看到一個房間,這個不屬於你的房間裡空蕩蕩的,只有有一張豪華的白色床鋪,窗簾被微風吹拂著。也或許你看到海洋或山巒。你看到自己在某個週末獨自一人待在森林小屋裡,或者一群女孩來一趟美食購物之旅,而且睡到自然醒。 在你的想像中有各種美麗的可能性,但沒有一個畫面會有蠻橫老闆或小小孩的存在。 把休息的規模想像得很龐大也是人之常情;要是能離開一陣子,狀況一定會改善。你需要的無非就是休息。 不過諷刺的是,你當真有機會休息的時候,比方說孩子在爺爺奶奶家過夜或其他女孩邀請你去度週末,你卻因為「努力」休息而把自己搞得很焦慮。 一定要把握時間!這是你七年多來唯一的機會! 結果休息完回到家以後,生活依舊如常,但你明明不久前才離得遠遠的。 為什麼?這是因為你不知道該怎麼休息。 在日常桎梏中的你,逐漸對休息表現得愈來愈懶惰。你這樣過日子,也熬了過來,盡你所能,恨不得能有喘口氣的機會,卻覺得這一刻永遠也不會到來。 (延伸閱讀:人生消極好:為什麼你該把「休息」這個選項放在行事曆裡?) 這種極端的心境讓你對一切感到不滿;你原本冀望能得到一整天的休息時間,但結果只有一小時的話肯定會大失所望。你原本夢想能去熱帶島嶼度假一週,可是最後只在本地鎮上的旅館過一夜,想必也會大失所望。 無論是什麼形式的休息你都覺得不夠好,而這種不滿甚至會漸漸演變成生活也不夠好,生活不夠好就表示我們一定是哪裡做錯了,我們做錯了也意味著我們本身不夠好。 當人類很有趣,對吧? 自我療癒的真相 想要在休息這件事上當個懶惰天才,就必須先找出哪些事情對你很重要,然後去做這些要緊事,拋開其他瑣事。我發現這種觀點非常適合用在自我療癒的主題上。 自我療癒在現代社會就跟露肩衫和原始人飲食法(Paleo)一樣時髦。最近大家對自我療癒最為吹捧的說法就是留一點時間給自己,滿足自身的需求,才能成為一個更好、更健康的人,譬如每週用一次面膜,修一次指甲,或者是去跑一跑等等。 這些做法著重的往往是身體,甚至有點縱容自己的意味。雖然我在生活上也算是挺縱容自己,不過每天都這樣做就不切實際,也無法解決你疲憊不堪的深層原因。 所謂的自我療癒,應該是指定期去做讓你舒適自在的事情,也就是一種記起你是誰的實踐過程。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同場加映:讓心來一場真正的休息:「僻靜」的練習步驟與技巧) 找出哪些事會讓你自在 我在自序當中說過,你之所以覺得疲憊並非行程安排的緣故,而是因為你太過於努力要成為一個最完美理想的人。當然,行程滿檔也是原因之一。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些年來我雖然只忙著跟髒尿布和啼哭的嬰兒周旋,卻把自己搞得跟做股票交易以及在急診室工作的人一樣精疲力竭。 你做的事情未必會造成壓力;你勉強自己去做那個理想中的自己,這往往才是壓力的來源。你整天都在做事情、應付狀況,而且又想太多,所以用不了多久,這一片瘋狂就會讓你忘了自己是誰。  你勉強自己去做那個理想中的自己,這往往才是壓力的來源。 你需要實地去記起自己是誰,在真我的世界裡休息。有很多方法可以做到,所以不必有壓力,以為世上只有一種最完美的方式可以界定你。你的做法清單會很長,這是好事。 你何時覺得最有活力? 哪些事物會讓你對自己很有信心又篤定? 哪些事情你可以輕輕鬆鬆做很久,又有樂在其中的感覺? 假如你可以找出幾個實踐做法,讓你更舒適自在,讓你記起自己是誰,並且讓你在真我的世界裡休息,那麼你得到的休息便能真正改變你的生活。 我個人有幾種做法可以讓我舒服做自己,譬如烘焙、聽音樂、在大自然裡散步或跑步、跟朋友相處、大笑、煮東西給別人吃,以及觀察周遭的人事物。 哪些事無助於我做自己呢?園藝、做手工、採買、打掃以及任何會動到我指甲的事情。 一旦你找出自己的做法,也弄清楚做哪些事可以讓你更自在、哪些事不行的時候,就會更容易抓到每一季、每一週、每一日的休息節奏,同時也能照顧到心靈層次的休養生息。 本文摘自康卓拉・阿達奇的《丟掉你的那些無關緊要:練習只擁抱重要的事,十三項日常祕方平衡家庭、工作與自我》。由寶鼎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丟掉你的那些無關緊要:練習只擁抱重要的事,十三項日常祕方平衡家庭、工作與自我》 January 27,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MlSwX

揭發好萊塢驚人性侵內幕:她被強暴,卻被塑造成妓女形象? https://ift.tt/3abL0tc 臉譜 古提耶若茲控訴哈維・溫斯坦對她的性騷擾,沒想到不僅被吃案,還要背負著被媒體塑造的「妓女」形象⋯⋯直到 2017 年,記者羅南・法羅開始追蹤哈維・溫斯坦的惡行,當年的事才逐漸明朗⋯⋯ 當我來到葛雷門西酒店的時候,古提耶若茲(Ambra Battilana Gutierrez)已然在室內後方的角落坐定,直挺挺的坐姿一動不動,活像個假人。「我一向習慣早到。」她說。 但我後來發現她這話說得真是輕描淡寫,因為她這人根本就超級有條理,而且超有策略。古提耶若茲生在義大利的杜林(Turin),從小看著她的義大利父親毆打她的菲律賓母親。 古提耶若茲要是想保護媽媽,就會一起被打。進入青少年階段,她成了家裡負責照顧人的那個。她一方面得撫養媽媽,一方面要吸引弟弟的注意力,免得他受到家中暴力的影響。 她有著非比尋常,有如動漫人物的美貌:彷彿風一吹就會飄走的纖細身軀,還有大到不成比例的水靈眼睛。那天在餐廳,她看起來有點緊張。「我想幫忙。」用她那義大利口音顫抖地說。 「只是我的處境也有點艱難。」後來是聽我說有另外一個女人已經在鏡頭前指控溫斯坦,同時後頭還有不少人考慮跟進,她才開始講起了自己的遭遇。 2020 年古提耶若茲在曼哈頓法院外,接受記者採訪。圖片|達志影像/美聯社 (推薦閱讀:如果遇上職場性騷擾,該如何界定與蒐證?) 二○一五年三月,古提耶若茲的模特兒經紀人邀請她到無線電城音樂廳參加音樂劇《紐約春光秀》(暫譯,New York Spring Spectacular)的歡迎會。《紐約春光秀》是溫斯坦的製作,一如以往,他也動員了業界的親朋好友來捧場。 他跟 NBC 環球的執行長史提夫.柏克咬了耳朵,而柏克也同意提供 NBC 環球旗下無所不在的《小小兵》動畫角色戲服。在歡迎會上,溫斯坦大剌剌地猛看在室內另外一角的古提耶若茲。最後他甚至走過來打了招呼,然後反覆告訴她跟經紀人,說她跟當紅的蜜拉.庫妮絲(Mila Kunis)有明星臉。 應酬結束後,古提耶若茲的模特兒經紀公司傳了封電郵給她,告訴她說溫斯坦想盡快安排跟她開個會。 隔天剛入夜沒多久,古提耶若茲便帶著她的走秀作品集,來到溫斯坦位於翠貝卡的辦公室赴約。兩人一起坐在沙發上瀏覽她的作品,但他眼睛其實已經飄向了她的胸部,而且還問她那是真的假的。 古提耶若茲說溫斯坦接著便撲倒她,摸起她的胸部,還在她的抗議聲中嘗試把一隻手朝裙底伸進去。等他好不容易退開,他對古提耶若茲說他的助理會拿當晚稍後的《尋找夢幻島》門票給她,他會在劇院等她。 那一年,古提耶若茲二十二歲。「因為兒少時的的創傷,」她告訴我,「身體接觸於我是一件大事。」與溫斯坦一場混戰後,她記得自己先是抖個不停,然後來到一個洗手間裡,撲簌簌掉下淚來。 她招了輛計程車去到她經紀人的辦公室,然後在那兒繼續哭個不停。接著她在經紀人的陪同下,前往了距離最近的派出所報案。她記得自己是怎麼走進派出所裡,又是怎麼跟幾名警員報出了溫斯坦的名字,結果其中一個警察說,「誰?」 溫斯坦當晚稍後打了電話給她,不太高興地質問她為何沒有來看秀。她接起電話時,身邊正好坐著「特殊受害者部門」(Special Victims Division)的調查人員,也側聽到通話內容的他們設計了一個計畫:讓古提耶若茲裝上竊聽器去看隔天的秀,然後設法套出溫斯坦的自白。 「那個決定讓我嚇得皮皮剉,這點自不在話下。」她說。「當然我那天晚上也都睡不著。」任何人被要求冒這麼大的風險去讓真相大白,都必須在自利與利他的動機之間取得平衡。 有時在某些案例裡,私利與公益會重疊在一起,但在此例中,古提耶若茲幾乎討不到任何便宜。為了這事兒跳出來,她面對的只有法律上與職涯上的雙重毀滅性打擊。她唯一的目的,就是阻止溫斯坦繼續有這樣的行徑。 「大家都說這人可以讓我在業界毫無立足之地。」她說。 「但我願意賭一把,因為我認為不管怎麼說,都不能再讓這種人對任何人做出這樣的事情。」 (延伸閱讀:【性別觀察】韋恩斯坦是我的惡魔!莎瑪 · 海耶克:他說我的價值只有性感) 隔天古提耶若茲在翠貝卡大飯店的教堂酒吧,一個藍色牆壁以模板印製上金星與雲朵的豪華房間裡,跟溫斯坦見了面,同時有一隊便衣警察在旁警戒。 溫斯坦的嘴還是那麼甜,一而再再而三地誇獎她有多美。他告訴她說他會幫她拿到戲劇工作,而她只需要跟他做朋友就好。為此他舉出了好幾名知名女星,據說都是他幫忙過的對象。她的義大利口音會需要矯正一下,這點不在話下,但他說會幫忙安排老師給她上課。 後來溫斯坦說要上廁所,離開了下,回來時突襲般要求兩人一起到樓上的閣樓套房,他說他想要沖個澡。怕他會再對自己出手,也擔心他發現自己被竊聽,嚇壞了的古提耶若茲抗拒他的請求,但溫斯坦不為所動,還是反覆想要把她帶上樓去。 溫斯坦開第一次口時,她用了警察教她的辦法,故意把外套忘記在樓下,然後堅持要回去拿。第二次,打扮成八卦網站 TMZ 攝影記者的便衣警察開始用各種問題困住溫斯坦,逼他去跟飯店人員抱怨。 古提耶若茲想盡各種方式脫身但都不得其法。最終溫斯坦還是把她帶到了樓上,並朝著房間而去。這時他們已經擺脫了樓下的便衣警察,而且問題更大的是她做為備案的手機雖在警方的指示下沒有關機且持續錄音,但電池卻在此時有點無以為繼。 隨著凶狠的真面目慢慢藏不住,溫斯坦令她進入房間。被嚇得魂不附體的古提耶若茲苦苦哀求,並試著逃走。而就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溫斯坦不打自招地承認了他前一天摸了她:一段完整而極富戲劇性的自白被錄了起來。 她繼續懇求,而他也終於退讓,然後兩人便下了樓。不再隱藏身分的便衣走向了溫斯坦,告訴他警方想跟他好好談談。 當時要是被起訴,溫斯坦面對的會是第三級的性虐待罪名,依法最重可判處三個月徒刑。「我們什麼證據都有。」古提若耶茲說。「每個人看到我就是『恭喜,我們阻止了這隻禽獸。』」但這之後小報就紛紛開始拿她的過往做文章,說她是妓女。 曼哈頓地區檢察官小賽若斯.凡斯(Cyrus VanceJr.)的辦公室也開始與此口徑一致,對她提出了質疑,後來凡斯還派了他的性犯罪部門主管瑪莎.拜西福特(Martha Bashford)來問訊,並以貝魯斯科尼跟她私人的性經歷為題展現了強得出奇的敵意,至少這是我在執法部門中的兩名消息來源所說的。 地區檢察官的發言人辦公室後來告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說他們對古提耶若茲的問訊過程「正常而例行」,其目的只在於為法庭交叉詰問中會出現的問題做好準備。 但我的那兩名消息來源並不這麼看。「看他們攻擊她的樣子,你會以為他們是溫斯坦請的律師。」其中一人告訴我。「那感覺很怪,」古提耶若茲回憶起問訊過程說。「我心想『這些問題跟案子有什麼關聯?我不明白。錄音證據一聽不就什麼都清楚了嗎?』」 二○一五年四月十日,古提耶若茲報案兩周之後,地區檢察官辦公室宣布不起訴溫斯坦,並附帶了簡短的聲明說:「本案自始便獲得了嚴正的辦理,並由本辦公室的性犯罪部門進行詳實的調查。而在對現有證據進行了分析,包括與兩造進行過筆錄問訊後,我們認為進行刑事告訴的基礎並不存在。」 紐約警局被地區檢察官這個決定徹底惹毛—他們讓特殊受害者部門發動了內部調查,重新檢視曼哈頓地區與此次類似的案情,跟強制或不當觸摸有關的近十件報案紀錄。 「那些案子的證據量還不及我們的四分之一。」另一名政府執法部門的線人告訴我。「他們沒有警方監控下的會面,監控下的電話對談也不多。」但那名消息來源說,「那些案子通通都以嫌犯被捕作收。」凡斯手上可以將溫斯坦定罪的證據,社會大眾從頭到尾都不知悉。 執法部門的官員開始口耳相傳說,地區檢察官辦公室的表現很奇怪。凡斯的手下會源源不絕地收到關於古提耶若茲過往的資料,但資料從何而來卻沒人知道。那感覺,一名官員告訴我,就像是溫斯坦把手伸進了凡斯的地盤。 (推薦閱讀:【性別觀察】好萊塢電影大亨性騷擾三十年?這不是私德問題,而是公共議題) 古提耶若茲出事的時節,正好躬逢其盛地遇上溫斯坦手上有支政壇影響力驚人的法律團隊,像前紐約市長魯道夫.朱利安尼(Rudolph Giuliani)就涉入其中甚深。 「魯迪(魯道夫的暱稱)在安珀拉的事情發生後就天天到辦公室報到。」溫斯坦影業的一名員工回憶說。「他當時還沒有神智不清(朱利安尼後來傳出失智)。」朱利安尼在古提耶若茲的案子上花的時數之多,後來還鬧出了跟報帳有關的茶壺內風暴。如果把溫斯坦的生意比作一首交響曲,那這類請款爭議就是會反覆在樂章中出現的主題。 溫斯坦律師團隊裡的好幾名成員,都在凡斯競選時捐過政治獻金。其中一名律師艾爾坎.阿布拉莫維茲(Elkan Abramowitz)是凡斯前東家的企業合夥人,並在凡斯二○○八年競選時捐助了兩萬六千四百五十美元。 我認得阿布拉莫維茲的名字,因為我姊姊重申伍迪.艾倫性侵害她的時候,艾倫派了一個人到晨間節目上去陪笑否認一切,那個人就是阿布拉莫維茲。 但這段歷史讓我對阿布拉莫維茲的切身之恨沒有變多,反而變少,因為這代表他不是特別針對誰,而是對阿布拉莫維茲這樣的律師而言,這就是一個家庭手工業,案子來就接。 大衛.波伊斯是另一名對錯綜複雜的古提耶若茲一案有所著墨的律師,同時他也跟曼哈頓地區檢察官走得很近。他長年是政治獻金的金主,並在溫斯坦確定不起訴的幾個月後,拿了一萬美金給凡斯的競選連任團隊。 在溫斯坦確定全身而退後,古提耶若茲先是受到震撼,然後便開始擔心起自己的未來。「我寢食難安,睡不著也吃不下。」她告訴我。 隨著溫斯坦靠小報的人脈炒起古提耶若茲是妓女的風向,她感覺彷彿歷史重演。她相信自己會被傳說在義大利老家當過妓女,是因為她曾經以證人身分,在貪污案裡指控過貝魯斯科尼。 她告訴我說貝魯斯科尼曾濫用權力去詆毀她的名譽。「他們說我是性交派對的援交妹,說我被有錢男人包養。」她說。「認識我的人都知道那些是子虛烏有。」而罵人是婊子來侮辱人,顯然是一種世界語言。 不只一名小報編輯後來告訴我說他們很後悔如此報導古提耶若茲,並感覺那很刺眼地昭示了溫斯坦與小報產業間的利益糾葛跟狼狽為奸。 其中溫斯坦用的最爽的小報人脈,得算是《國家詢問報》的佩克與霍華。溫斯坦的員工記得他打給佩克的電話量曾經明顯增加過。 而霍華曾下令要員工對古提耶若茲的指控按兵不動,然後又去徵詢把她的新聞買下來壓掉的可能性。這之後就是《國家詢問報》最終刊出的那篇報導,當中顯然倒果為因,指鹿為馬地把自己去找古提耶若茲要買新聞的事情,說成是古提耶若茲在公開市場兜售這個故事。 那就好像是「身為內衣模特兒或什麼的是我的原罪,我說什麼都不對。」古提耶若茲說。「我聽到有人告訴我:『可能是妳穿衣服的風格不對吧。』」(她曾經做專業的 OL 打扮去見溫斯坦,而且還因為天冷穿了厚絲襪)。她的形象被弄臭了。 「形象是我的飯碗,而那形象如今已毀於一旦。」她說。工作電話從此沒再響過。狗仔成天在她的公寓外站崗。她弟弟從義大利來電說記者跑到他上班的地方堵他。 等古提耶若茲諮詢的律師建議她接受和解時,她第一個念頭是不要。但她的決心確實慢慢在動搖。「我不想繼續看到家人受苦。」她說。 「我那時才二十二歲,我知道如果他能操控整個媒體到這種程度,那我肯定不是他的對手。」二○一五年四月二十日早上,古提耶若茲人在曼哈頓中城一間律師事務所裡坐著,面前擺著一支筆,外加厚厚一本法律合約等著她簽。想拿到合約中載明的一百萬美元,她得承諾從此不再公開場合談論溫斯坦或這件案子。 「那些文件讓我眼花瞭亂,我有點不確定自己在做什麼。」她告訴我。「我一整個分不清東西南北,英文又很爛。協議裡的一字一句都超級艱澀。我想就算我現在重看,應該還是霧煞煞吧。」桌子的對面,來自朱利安尼公司的溫斯坦律師陣營丹尼爾.S.康納利(Daniel S. Connolly),在古提耶若茲提筆之際抖得非常明顯。 「我看著他發抖,才意會到這是件多大的事情。但當時我想著我得養媽媽跟弟弟,而且我的人生也被弄得支離破碎,所以我還是硬著頭皮簽下去。」她對我這麼說。 「簽下去的那瞬間,我真的感覺自己做了件錯的事情。」她知道拿了錢,就得面對外界的批評聲浪。「很多人無法同理。」她說。 「他們沒辦法設身處地。」在合約簽完後,古提耶若茲陷入抑鬱,並開始出現飲食失調的問題。最終她弟弟在擔心之餘踏上了美國的土地。「他曉得我狀況很糟。」她說。 他把姊姊帶回義大利,然後又到了菲律賓「去展開人生新頁」。她告訴我,「我當時被徹徹底底毀了。」 本文摘自羅南.法羅的《性掠食者與牠們的帝國:揭發好萊塢製片大亨哈維.溫斯坦令巨星名流噤聲,人人知而不報的驚人內幕與共犯結構》。由臉譜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性掠食者與牠們的帝國:揭發好萊塢製片大亨哈維.溫斯坦令巨星名流噤聲,人人知而不報的驚人內幕與共犯結構》 January 26,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abL0tc

柚子甜|金錢戀愛學:生活、工作與財務平衡的人,必曾自問的三個問題 https://ift.tt/2YiTbhw 柚子甜 與金錢的關係就和與愛情的關係一樣,為錢而工作和為自己而生活間,該如何拿捏?你準備好和金錢談一場長期戀愛了嗎?就從這三個步驟開始! 我是柚子甜,一位商學院出身的心靈作家。在接觸靈性領域前,我是在商業圈打滾的國外業務,念大學就開始接觸投資理財,很早就和「金錢」的關係非常緊密。 在進入身心靈圈之後,意識到「金錢」不只是一種能量,更是一種「關係」。我本是兩性作者起家,善於分析關係議題,而透過這樣的經驗,我將在系列文中,分享如何經營一段我們極為渴求,卻又總是捉摸不透的關係── 我們和「金錢」的戀愛學。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為什麼經營「金錢」關係這麼難?就和經營長期戀愛關係一樣,難就難在「長期」這兩個字:時間久了,也就理所當然,彼此依賴,彼此犧牲,忍無可忍卻又離不開,如果沒有加以調整,就會變成互相拖磨。 我們和金錢的關係當然是長期的,因此這一次的金錢戀愛學,就要借鏡「長期關係」的經營秘訣。 金錢戀愛學第二課|在這一段關係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當一段戀愛關係走到一定的時間,即便原本是合拍的伴侶,都免不了為了芝麻蒜皮的小事擦撞情緒。倒不是不愛了,也不是誰變了,而是原本有甜味的泡泡在空氣中飄了一段時間,總是會落地,啵地一聲,接觸現實破滅。 白馬王子原來吃飯會四處濺湯汁,連碗都懶得收拾;白雪公主的漂亮髮絲可以一個禮拜不洗,閃亮的水晶指甲下藏了黑汙。 在芝麻小事燒焦的火藥味中,神仙眷侶被柴米油煙薰得灰頭土臉,就在瀕臨放棄的時候,有些伴侶專家會語重心長地問他們:「對你來說這一段關係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意識到對方不可能完美符合期待,與其繼續怨懟,每天戳著彼此的軟肋,不如認真思考在這一段關係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有人仔細想想說,這段關係中最重要的,是對方給了我很多「溫暖陪伴」,那麼我們不妨把目光和重心移到這裡,其他不重要的都練習放掉。舉例來說,對方每天都會跟我一起吃晚餐,本來這段時光是很幸福的,但我常看他筷子沒夾好、湯汁滴桌上就生氣,會拿抹布一直擦和碎碎念,把餐桌氣氛都搞僵了。 當我重新意識到,「溫暖陪伴」是我們關係中最重要的成分,於是練習放下那些婆婆媽媽的緊迫盯人,提醒自己吃飯的開心相處最重要,好好聊天,關懷對方的生活,吃完飯再好好收拾就是了。 (你會喜歡:多久沒和另一半說「謝謝」?長遠親密關係的秘訣:立即回應感受、偶爾深情告白) 如果在一段戀愛關係裡,往往有更重要的東西要我們看見,那我們和「金錢」的關係中,最重要的又是什麼? 每個人的答案不一樣,例如我聽過有的人說,他最重要的是「私人時間的自由」。而他對私人時間自由的定義是,下班後可以悠閒地看個書,找朋友喝一杯;週末不用進辦公室,可以去市場買菜,親手煮飯給自己吃,休假可以關機,不必忙著應付客戶的電話,這對他來說是最重要的事。 而當我們守住這份「私人時間的自由」,就能有意識地看清,哪些事情表面上會賺更多錢,實際上卻該好好捨棄。比如說有豐厚報酬,但佔了很多時間,也沒有興趣的專案。比如說為了年終多接訂單,但每天都搞到深夜才回家,週末厭世又疲累到只想補眠。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推薦閱讀:職場生存指南|工作不開心的六個徵兆:測驗你是否在一個適合自己的職場) 這些事情,表面上雖然會讓帳戶水位暫時升高,但因為犧牲了最重要的東西,內心深處是不滿的,這樣的意念會讓金錢無法久留,只會用更快的速度把它花出去,補償自己的憤怒。 那麼,該怎麼修復這樣狀態呢? 金錢關係修復練習:三個步驟,釐清你最重要的「金錢關係」價值 第一步:寫下和金錢的關係中,對你來說最重要的「價值」 這個練習不難,卻也不簡單,寫下來可能只有一句話,或者兩個字,卻需要我們想很深很透。 比方說,對我而言最重要的「金錢關係價值」,是「生活的選擇權」。 第二步:為這個價值寫下明確的定義 例如,我為「生活的選擇權」下的定義是,想要好好享受生活的時候,有想做就做的時間和財力。其實我的慾望不高,一趟五天的小旅行,平日下午的公園散步,冬日早晨睡到自然醒,再點一份澎湃的燻鮭魚歐姆蛋配熱美式,就可以讓我覺得倍加幸福,因此難的不是錢,而是金錢和時間的平衡。 順帶一提,如果慾望太高,要賺很多錢才能滿足怎麼辦?也許可以先回頭看上一篇〈金錢戀愛學第一課〉,修復自己內心對金錢的匱乏和恐懼。 第三步:目前的生活中,可以做什麼/不做什麼來把握這個「價值」? 對我來說,「生活的選擇權」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我為了錢,無條件接了一堆工作,整天演講、備課、應付邀稿,我不但沒有時間慢下來「生活」,更不會有「選擇權」──雖然帳戶金額變多了,我卻變成工作的奴隸,甚至可能看著窗外金光燦爛的太陽,手上卻要趕工作,最後抱著滿肚子的怨氣,想把錢花掉來彌補自己。 因此我的「做」,可以是在行程表上預先空出「生活」時間,避免一不小心工作一來就填滿;「不做」,則是有意識地練習篩選,那些太花時間,也沒有合理報酬的事,除非特別喜歡,不然就要開始勇敢推掉。如此一來,我手上的金錢和時間,才能在我想要好好生活的時候,賦予我馬上就能行動的「選擇權」。 這三個步驟熟練了,就會像經營戀愛一樣,一旦最重要的價值被認定,其他事情就可以自然放手;當然也跟經營愛情一樣,這些步驟都要反覆的練習,和金錢的關係才會越來越順利哦。 你準備好和金錢談一場長期戀愛了嗎? 這次從這三個步驟開始吧! 作者資訊|柚子甜,1987 年生,政大商學院畢。原本念商從商,28 歲生命出現一連串變化,誤打誤撞成為暢銷作家與心靈工作者。座右銘是「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歡迎追蹤臉書《柚子甜剝心事》。 January 26,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YiTbhw

周蕙的豁然筆記|致前任:謝謝你們讓我學會,揮別錯的人,享受被愛的美好 https://ift.tt/2KQ6mDJ 周蕙 周蕙的豁然筆記,寫她 43 年的生命中,事業的跌宕起伏、感情中的茫然失落、對於生命的瀟灑體悟,以及面對受傷後的自己,如何透過創作與歌聲痊癒。 今天,我們要從〈哪兒〉這首歌深入蕙兒姐的內心,一起思考逝去愛情帶給我們的傷害與學習。 〈哪兒?〉周蕙 背起行囊   把回憶輕放   遠方那扇窗滅了光 淚在眼眶   漸冰涼   當思念變成了框 花已凋謝   會否再綻放   時間沒帶走這惆悵 走過人間無常   至少在心上   抱持著一線希望  明天的我們會怎樣   是否能回到你身旁 不確定命運   多少起伏跌宕   結局將如何收場 明天的你是什麼樣   是否美好一如往常 該來的未來   永遠無法預想 哪兒   哪兒   才是我們再次相愛的地方  人群熙攘把故事隱藏   怕夜深人靜會心慌 那段時光   已泛黃   遺憾比離別更傷 葉子飄落尋覓你方向   就算路途滿是風霜 走過人間無常   仍然在心上   抱持著一線希望  明天的我們會怎樣   是否能回到你身旁 不確定命運   多少起伏跌宕   結局將如何收場 明天的你是什麼樣   是否美好一如往常 該來的未來   永遠無法預想 哪兒   哪兒   才是我們再次相愛的地方 (上篇:周蕙的豁然筆記|輸了幾場戀愛不代表就是「敗犬」,不婚只是一種選擇) 文|周蕙 你是否也曾錯過某個深愛的男(女)孩?你是否也曾幻想,若和他在一起會是怎樣的畫面?那畫面浮現在你腦海中,是何等的快樂、幸福、美好? 然而,礙於現實以及各種錯綜復雜的緣由,你最終沒能與深愛過的他走到一起。隨著時間流逝,只剩下微微酸甜的青春回憶。 當我在寫「哪兒」這首曲子時,心裡就浮出這樣的小遺憾。 沒有結局的愛情總是最美,遺憾是對青春的弔念 青春就像一首難以言喻的詩,它單純卻又複雜、深刻卻又輕巧。 長大一些後你會發現,記憶裡那些曾經深愛、卻沒能真的愛上的人總是保留最美的樣貌,美到令你不時回頭望,還是忍不住去想:「如果當時我們真的在一起,那結局會是怎麼樣?」 每一個人,肯定都有不敢在一起的「他 / 她」。在相處的當下,擔心兩人心靈不夠契合、深怕相愛容易相處難,想著彼此會因芝麻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開交,最後仍走上分手一途⋯⋯ 因為他是你最喜歡的人,所以你擔心美好的粉紅泡泡終將破滅,理想型不再是理想型,當男神走下了神壇,有可能徹底崩壞。 在反覆思考與自我矛盾之下,你選擇保持好朋友關係,維持某種美好的距離。 就這樣,你經歷幾次無疾而終的曖昧,談過幾場戀愛,你心裡總是有一個聲音悄悄地抱怨:為什麼老天爺總是愛開這種玩笑,讓錯的時間出現對的人、對的時間出現錯的人?面對那些令你不敢跨過界線的對象,你想著是為何命運一直用這種陰錯陽差,來測試彼此的心意。 敵不過的測試,遺憾也只是枉然。 (延伸閱讀:謝謝無法重來的最美曾經!關於初戀的五件小事) 理性與感性的抉擇,為何卻走向相似的結果? 當時沒選擇那個彼此喜歡的男孩,只因為理性告訴我,他不夠成熟,一定不懂得關係經營;於是,我選擇了另一個看似成熟穩重的男子,但最終,仍因為價值觀、人生目標不同而分手。 在感情裡理性大過於感性,卻走向相同的結局,心中不由地想:原來他們都不是對的人,只是教會我懂得怎麼愛的過客? 經歷幾段錯誤的感情後,我認為我的初戀、我的前任們都很好,他們一個個在我不同的生命階段裡,帶我認識愛情的模樣,陪我走過生活中的燦爛與悲傷,享受被愛的美好。 然而,美好之餘,我也在磨合與分離的過程中釐清自己,知道自己的想要與需要,不惋惜失去、不害怕未來,就像〈哪兒〉歌詞中提到的:「走過人間無常,仍在心上,抱持著一線希望。」 圖片|華研音樂 提供 (延伸閱讀:另一半留著前任物品?鄧惠文:最好的反制,就是裝作你不在乎) 那些教會我愛的前任們 我永遠記得,那個總是喜歡把彼此綁在一起的前任,與他在一起的過程中,每當我期待與他一起向外探索、擁抱世界時,他總是把我拴得更緊,那種因為抓得太緊而沒有空隙、壓迫到令人窒息的愛情,讓我越來越無法喘息,最終,我們因為缺乏共識而分離。 而另一位前任,他教會我在愛的世界裡「停、看、聽」,甜言蜜語容易讓人陶醉,誤以為沈浸在幸福的氛圍裡,但其實他什麼也沒做,只是習以為常地用語言幻術迷惑你。這樣子的對象就像是毒藥,危險而令人著迷,所以你得學著張大雙眼去看、去感受,這個人究竟為了彼此感情付出多少? 在感情裡,花言巧語、欺瞞哄騙非常容易,有時發生在一眼瞬間,讓你很容易陷入誤區,然而行動表達的愛相對很直觀,如果他總是說時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那你得提醒自己停下腳步,仔細思考。不是只有約定裡說的「一爭吵很快要喊停」,遇到錯的人也一定要及時放手。 激情退去後的愛,其實得花更多心思經營,愛人是沒有血緣的家人,不像父母對子女一般無怨無悔、不求回報。 照料愛情像照料花草樹木一樣,得悉心呵護,得不斷留意澆水、修剪、日照,任意放著它只會枯萎,將無法開花結果。 我的前任們,就像我愛情課堂裡的測驗卷,有申論題、是非題、選擇題,經過大大小小的隨堂考、期中考、期末考之後,你得留意每次試題到底錯在哪?為什麼總是粗心大意選錯?如果你不訂正檢討修改自己,再來幾份考卷,還是會寫錯的。 親愛的,幸福究竟在哪兒? 幸福離我們很近,可能隨時都會出現,但我們要把自己準備好,隨時都能迎接它。 幸福不一定會華麗現身,不一定會陽光普照、也不一定星空滿盈,但它來臨之時,妳肯定會知道。 January 26,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KQ6mDJ

面膜保養五大禁忌:敷臉不能超過 20 分鐘的原因? https://ift.tt/3iPDMP6 Bella.tw儂儂 保養皮膚的方法之一就是勤敷面膜,然而面膜的選擇要點,以及注意事項,你都記得了嗎?為了皮膚健康,這些你一定要知道! 又到了敷面膜的季節~疫情使然讓我們多了更多時間在家好好保養,而兼具功效與享受的面膜產品就成了熱款! 范冰冰一天一片面膜,而面膜控的我們一個月用一包真的不稀奇!不過面膜到底該怎麼敷才最有效?那些保養習慣哪些又是地雷呢?日本《LDK the beauty》邀請保養專家點出 5 大禁忌!面膜敷錯還可能爛臉! 圖片|Photo by Maksymiv on PIXTA 1. 早安面膜 忘記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從日本紅回台灣的早安面膜熱潮早已遍布整個美妝市場~主打日間保養、清潔一片搞定的懶人保養法,也狠狠打中讓台灣女生的胃口!(儂編也身陷其中吶~) 不過早安面膜事實上也有潛在的小破綻!專家分析到,早安面膜雖聲稱可以取代洗臉,但仍無法去除毛孔中皮脂與髒汙,建議即使冬天肌膚再怎麼乾燥,還是要用清水洗臉而後再敷面膜,對於肌膚健康也較好喔! 2. 面膜加熱&冰鎮 許多女生在夏天喜歡將面膜冰冰箱,讓面膜冰鎮有著沁涼、消暑的感受,但事實上,冰鎮面膜僅僅只有拿出冷藏後立即使用時有著「緊緻毛孔」的效果,待它漸漸升溫後功效是與一般面膜一樣的! 另外,加熱面膜也是大忌!很多人誤以為面膜加熱能讓保養更好吸收,不過專家提到,加熱後面膜中精華的營養成分會變質、流失,反而更容易使面膜功效大幅下滑喔! (你會喜歡:清潔、保養、還是經期用?五張圖帶你看 ME TIME 女私的最適用情境) 3. 開封使用不能超過三個月 除了市面上常見的單片面膜,日韓也很流行推出「抽取式」大容量面膜!不只更省包裝、好抽取,甚至對於面膜用量大的人來說,更是超值的選擇!不過像這種開蓋抽取的盒裝面膜,最容易引發變質,因此,建議一開封於三個月內使用完,若放太久即使面膜本身有著防腐成分,也難逃爛臉的風險!  4. 矽膠面膜加強更有效! 別以為儂編在開玩笑,這個小法寶真的很有感!矽膠面膜罩在日本市場上翻滾多年,雖然已是骨董級的美妝小物,但真正懂它的人卻不多~別看這個從日本誕生的保養小物有些獵奇,它可是保養專家認證的秘密武器! 專家分享,敷面膜時常常因為不服貼、精華液滴落流失而導致效果減半,在敷上面膜後以矽膠面膜罩固定,更能使面膜緊密貼合肌膚、不浪費裡頭保養精華呢! 圖片|Taobao、樂天 5. 敷面膜不能超過 20 分鐘 女神范冰冰的日日面膜保養學,真的不是每個人都學得起!面膜作為深層、密集型保養產品,在使用頻率上也得注意~最好的使用規律是一週一次,若是密集使用,反而容易使肌膚變得較為脆弱、敏感難以抵抗外界環境刺激。 至於每次敷面膜的時間,也要抓在 20 分鐘內!原因在於多數面膜敷至 15 分鐘時,面膜布會開始被抽乾,並逐漸開始吸收肌膚的水分,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喔! 原文出處:面膜禁忌勿踩5大地雷!面膜冰鎮、加熱有危機?敷臉不能超過20分鐘原因是…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Aesop保養推薦這麼買!內行人必買清單首度曝光,超狂抗痘密技比A酸還有效 鄧紫棋保養秘訣不藏私公開!正式搶下碧兒泉亞太區代言人,零毛孔美肌不科學 January 26,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PDMP6

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談關係裡的自由:終有一天,我們不需要承載任何人的焦慮 https://ift.tt/3qVmeUW 荔枝小姐 2021 年大學學測的作文題目是「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女人迷專欄作家荔枝小姐回想她與冰箱之間的關係,如同她與母親的關係一般,複雜而盈滿情緒。 今年大學學測的作文題目是「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這個題目對於學生來說可能很有挑戰性。 回想起那個年紀的我,冰箱對我來說是個存在感相當模糊的電器,好像沒有什麼東西必須存放在冰箱裡?也許是因為年輕,當年正值青春期的我來說,一切快樂都是要即刻享用的,無需保留任何後路。 當然,很大的原因是:冰箱歸屬於廚房,而廚房通常歸屬於母親,這是她在家中神聖而不可被侵犯的領土。 被塞爆的冰箱,是母親安全感的來源 我家的冰箱一年到頭都是暗無天地的,每次打開冰箱門都得小心翼翼,以防裡頭各種裝著陳年食材的塑膠袋滾落下來,不只會砸痛我的腳,還可能引來母親一陣爆罵。 開始外宿、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之後,我才意識到家裡的冰箱根本嚴重超載了。我們家中最高記錄曾經放了三台冰箱,一台是餐廳營業用的那種四門大冰箱,另外兩台是家用的中型冰箱,每台冰箱都是塞到快要滿出來的狀態。 在家人齊力好言勸說之下,母親才不情不願賣掉那台四門大冰箱,賣掉之後還時常跟我們抱怨東西沒地方冰、家用冰箱的空間太小了。 每次回家看著一如往常爆滿的冰箱,我總忍不住調侃母親,說我們家冰箱根本就是一個博物館,裡面存放著好多考古文物,例如我可以挖到年份不明的粽子、很久很久以前買的巧克力,甚至是外婆吃過的古董枇杷膏。 母親一開始會試圖辯駁這些陳年古物都有存在的必要性(粽子我昨天才剛蒸一顆來吃呢沒壞啊,巧克力很貴所以我慢慢吃,枇杷膏那麼小罐又不佔空間)後來她乾脆直接說:「等妳當媽就知道,小孩隨時會肚子餓,食物當然要準備充足。」原來,這一切都與我有關? (延伸閱讀:過來人經驗,沒想像中重要?別再說「當媽就是這樣」,母親遭遇皆不同) 「可是我跟老哥已經不住家裡很久了耶?」 「妳現在不就回家休假了嗎?妳沒當過媽媽,妳不會懂啦。」 冰封小孩離巢後的失落感,母親把對於團圓的嚮往全部扔進冰箱,永遠保存在安全、潔白、明亮的空間裡。所有變質與腐壞都被按下暫停鍵,像是薛丁格的貓,進入存滅之間的永恆狀態。 其實我何嘗不明白,每一袋被塞進冰箱的食物,都代表母親無處安放的焦慮。只是我也選擇了跟母親一樣的處理方式,把這份複雜的情感安置在內心深處,再也不去想它。 新冰箱,新開始 Photo by Debby Hudson on Unsplash 不處理的心結隨著時間逐漸擴大,至今仍然沒當媽的我,對於冰箱有了截然不同的執著。 我害怕冰箱存放過多的東西,五分滿就會讓我焦慮不已,要趕緊淘汰一些效期不佳的東西。 我害怕冰箱裡有吃到一半的食物,覺得整台冰箱會因此變成巨大的細菌培養皿,所有拆封過的食物都要用夾鏈袋或保鮮盒妥善存放,甚至標籤上日期,並且擺放得整整齊齊。 我害怕冰箱出現一絲絲母親的影子,也許我是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幫助自己忘卻母親對於我長期在海外生活的掛念,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份情感。 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我希望一切都是嶄新的開始,我的新冰箱不再需要承載任何人的焦慮,母親的也好,我的也好。 而我,會在半夜肚子餓的時候,開始嘗試複刻母親做過的宵夜,冰箱裡的食材正好足夠,不多也不少。 作者資訊|荔枝小姐,2013 年台大 MBA 畢業後獨自來到上海工作,見證各種光怪陸離的事件。始終覺得東方明珠塔長得很像一串貢丸,看著看著,就想家了。FB:《荔枝小姐在上海》/Podcast:《荔枝小酒館》。 January 26,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VmeUW

「我不想讓別人看到我的脆弱⋯⋯」示弱並不可恥,別讓太過努力壓垮自己 https://ift.tt/39ioK1c 寶鼎出版 別再為自己的「不夠完美」貼上負面標籤,因為要求事事完美,可能會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也阻擋他人認識真正的你。 當你很在乎某件事的時候,會努力把它做好。但是當你在乎每一件事的時候,什麼都會做不好,這反而迫使你更努力,疲憊不堪就是這麼來的。 如果你屬於後者這種事事都在乎的那一派,那麼你為了要成為一個最完美的人所付出的努力恐怕永遠都嫌不夠,就和我一樣。 理智上來說,我們明明知道自己沒辦法面面俱到,但依然努力去做。我過去十年來的人生,除了不斷自我反省之外,也做了很多治療,就是為了找出我為何會覺得把每件事情都做到完美才是人生正解。 (延伸閱讀:從「完美主義」到「完成主義」,4 秘訣擺脫瞎忙日常)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而我的故事則跟虐待有關(說得這麼直接確實有些唐突,相信各位現在也知道我會馬上切入重點、談得很深)。 我父親和我的家庭生活說變就變、難以捉摸,所以我從小就知拿到好成績,把房間維持得整齊乾淨,就不會惹父親生氣。我一直都以自身行為會直接影響父親作為的信念在過日子,雖然實際上未必如此。 安全在我看來等同於自身價值與被愛,導致我將自己的選擇視為衡量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也就是說,我認為我必須當一個完美的女兒、學生和朋友,才能凸顯我的重要性。 我很努力要做到好,但父親還是一再告誡我怎麼做才能更好。我記得小時候經常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不明白他為什麼覺得我的頭髮應該要是金色比較好而不是棕色,不明白為什麼我的成績一路拿 A 也是應該的,不必特別嘉許我,又或者不明白為什麼父母親過得這麼不幸福。 我自然會覺得問題出在我身上,以為是我不夠努力或不夠完美,所以家庭才會不美滿。這種老覺得自己不足的感覺壓得我喘不過氣來,也滲透到我的人際關係之中。 圖片|Photo by rainmaker on PIXTA (同場加映:「變胖之後,人生都毀了」面對社會的品頭論足,至少妳要深愛不完美的自己) 我是每一位老師最得寵的學生。我可以很快就把作業寫完,而且寫得又好又正確。我是最可靠的小組長和班長,各科考試幾乎都拿滿分。世上沒有完美的學生,但我離完美真的很接近,也以為當個好學生可以讓我被愛。 我也努力做一個最完美的朋友。我不搗蛋,有什麼心事就自己承擔,跟任何朋友來往都可以配合他們,就像變色龍一樣。沒人知道父母離婚讓我覺得很丟臉,沒人知道我超想變美,也沒人知道我是一個來自破碎家庭的錯誤。 我以為讓別人看到我殘缺不堪的那一面,會危害到我跟別人的友情,其實我不必這樣想。 我以為讓別人看到我殘缺不堪的那一面,會危害到我跟別人的友情,其實我不必這樣想。 康卓拉・阿達奇《丟掉你的那些無關緊要:練習只擁抱重要的事,十三項日常祕方平衡家庭、工作與自我》 這就是完美最諷刺的地方,它設下的牆讓別人看不見你的脆弱,但也阻擋別人認識真正的你。我認為真正的自我不夠好,所以一直努力隱身在完美的表象之後。或許你也跟我一樣。 我並不是要介入你的私事,但你應該有一些讓你覺得羞愧、恐懼或沒安全感的事情,還花了不少心思試圖加以隱藏。大家都會這麼做,因為這是人性,這些事也未必會像兒時受虐一樣充滿陰影。 不管是什麼樣的故事,都有它的意義,但別忘了,故事裡往往也會夾雜著謊言,那是我們為自己製造的假象。無論是你或我,還是在目標百貨(Target)遇到的那位漂亮的陌生人,都各有各的故事,這些故事致使我們一直在不對的事情上努力,而我們愈是努力,故事裡的謊言就變得愈強大。 你很吵,占用太多空間了。 你比不上你姊姊。 你太像你爸了。 你腦袋不夠聰明、臉蛋不夠漂亮、身材不夠健美。 她會離開都是你害的。 那些丟臉的想法和感覺並沒有隨著你年齡增長而消散,它們只是換了一個形體。 你廚藝不太行。 你怎麼可以不想生小孩。 你工作太多了。 你到現在都還沒結婚一定是哪裡有問題。 你讓孩子看電視,真是個差勁的媽媽。 沒人想跟你做朋友。 (推薦閱讀:給完美主義者:每件事都追求完美,是因為你無法擁抱低自尊) 努力讓自己受人矚目,努力隱藏自我,又或者努力對抗那股一直騷擾你內心的羞恥感,這些努力所耗掉的精力不是你可以承受的。如果再加上洗衣服和接送小孩共乘? 天啊,真的別鬧了!要是「努力」辜負了你,你恐怕只剩下一個選擇,那就是放棄。 本文摘自康卓拉・阿達奇的《丟掉你的那些無關緊要:練習只擁抱重要的事,十三項日常祕方平衡家庭、工作與自我》。由寶鼎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丟掉你的那些無關緊要:練習只擁抱重要的事,十三項日常祕方平衡家庭、工作與自我》 January 26,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ioK1c

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換工作前必看:三種薪水提升目的,檢測你與「金錢」的關係? https://ift.tt/3iKSXcB 小妮子 許多人都想知道如何開源,並陷入錢賺得不夠多的焦慮,讓女人迷專欄作家小妮子帶你釐清:你想要薪水提升的目的是什麼? 談「薪水(收入)提升」這題以前,我想先請你花一段時間問問自己,你想要薪水提升的目的是什麼?沒錯,「需要一段時間」釐清,因為我也曾落入「提高收入」的焦慮與迷失。 之所以要了解這個核心,是因為薪水提升的方式其實有很多,你必須找到自己真正的痛點並找到符合你心性的策略,如此一來,通往財富提升的道路上才不會自我懷疑,甚至裹足不前,也才能真正解決你與金錢關係的問題,而不是流於埋怨。 過去我也曾經流於這樣的焦慮,在大學畢業後的一段時間,睜開眼睛就在工作,從早工作到晚,的確是能發揮潛能的工作,但心理總覺得不踏實,也像許多人一樣想著該如何提升薪水。 沒時間好好停下來和自己對話,最後也沒有帶來薪水實質上的提升。意外中聽到同儕、同輩親友的工作,「簡直就是 dream job!」接著,開始陷入自我懷疑,「多讀一些書其實沒什麼幫助!」,或是「我其實根本讀錯了!」,「當初早知道就 OOXX」自出社會工作以來,經常無數次在心底吶喊著。 「換工作」、「轉換跑道」、大不了找個「薪水高點工時長點的工作」這些方向曾經都存在我的腦海裡,在幾年以後我才了解到這樣的想法,其實從頭到尾是沒有搞清楚方向的,的確有錢誰不想賺,重點是能不能有適性、持續性和發展性,其實才是更重要的。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增加收入先問自己:想要薪水提升的目的是什麼? 根據過去讀者的痛點,大致先將薪水提升「目的」分為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有外在經濟壓力,增加收入是當務之急 第二種是希望經濟條件更寬裕,平常能安心花錢又能存退休金 第三種則延續前者,但有更長遠目標,希望除了工作有餘力實現夢想 第一種:有外在經濟壓力,增加收入是當務之急 首先來說說第一種類型好了,這類型的朋友應該不少,以前學生時代打工,有些同儕,包含我自己已經需要幫自己賺學費,有些同事也要負擔家裡的開銷。 出社會以後,則遇到許多是已經邁入人生新階段,結婚、生子都需要花錢,有些甚至還需要資助原生家庭,如果根據馬斯洛的金字塔需求,要解決的是底部「生理需求」乃至「安全需求」。 既然是「當務之急」,這裡的財富提升具有「時間的迫切性」,那麼在階段性來說,錢的需求會大於自我實現,這時候提升收入的方法,就是找到「可以以最少時間成本找到最能夠賺錢的一份工作」,當然它也必須符合安全需求,並非要你冒著人身安全風險從事高危險性的工作。 什麼是滿足安全需求與生理需求的狀態,又能在最少時間成本能發揮時間最大價值呢?舉例來說,可能是業務工作,「花費的時間成本有較高的機會轉換成你的收益,反映在你的業績、你的獎金。」 先澄清一下,在這邊是指滿足這個條件的業務類型,而並非所有業務工作都滿足這個條件,而這件事情在找工作時,相信你也都能透過網站搜尋查到、或是詢問同業。 (延伸閱讀:好萊塢食物造型師 Anna:找到你的熱忱,等於一輩子不用工作) 如果過去的學經歷所能找到的工作無法滿足你的生理需求,但你自認為人格特質符合業務的職能所需,比如說:高同感指數(Empathy Quotient)的人,你能高度運用同理心站在客戶角度,並願意學習數據、產品與服務內容,那麽業務工作對你來說是適性,且能有機會滿足薪水提升的條件。 你知道的,很多工作再拼命都還是會領同樣的本俸持續一段時間。某些業務性質的工作給你很大的學習挑戰機會,也有薪水獎金的成長空間,能將時間做最有效的運用。 除此之外,可能還有另一種,如何運用現有技能創造其他收入來源,比如既有的能力,像是文字能力、設計專業可以到外包平台上接案,如果自認為沒有太多技能,用時間換取金錢也是一種方式,下班的各種兼差、零工經濟。 在數位化的現今,科技產物創造出新的人力需求,外送平台服務就是一種,當然並非局限於此,平台經濟正熱,選擇也多元。你可以選擇一份能為你保留下班工作體力的本業,透過雙份或多份無關聯的工作,來增加你的收入。 (同場加映:最低限度的生活 專訪曾彥菁 Amazing:一年收入只有 11 萬,我是怎麼生存下來的?) 第二種:希望經濟條件更寬裕,平常能花錢又能存錢 第二種類型的人,在之前與讀者互動中發現亦有不少,這類型者可能已經選擇一份具有穩定收入的工作,但薪水可能在短期之內相對沒有成長空間,沒有太多的經濟壓力但也沒辦法過上理想生活,經常需要想著「節流」。 聽過來自一位學妹的分享,她看到很多同齡的朋友做了更高薪的工作,回頭看看自己,不免自怨自艾。「看著同齡的人畢業以後沒多久就年薪百萬,不然我也去當業務好了!」她喊話。 學妹進一步說自己總覺得是在窮忙,看著每年公布國人平均薪資都不免自卑了一番。 如此怨嘆,但往往都沒有真的去轉換當業務,但也沒有解決自己的痛點,為什麼呢?因為知道自己不會喜歡這樣的工作,或是說目前的工作領域、產業特性更吸引自己,不會冒著高機會成本離開放手一搏。 薪水一樣多,又不想額外兼差(或是沒有額外技能可以接案兼職)想達到「提升薪水已達到能花錢又能存錢」近乎是不可能,但是可以用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件事,「我怎麼花錢,讓日後的我能夠提升收益」可以有效減緩你的「窮忙感」。 首先,當然就是「投資」,透過長期穩定投入用複利創造收益,之前的文章中也和大家聊過,近期台股市場過熱,相信不少人也已經進場,即便不懂也想在短時間內進出賺到一筆小確幸,如果想要長期佈局的人,就得花時間研究,研究財報進行價值投資、買書學習各種技術分析。 不過關於投資並非本篇的重點,網路上有相當多資源,但往往沒有讓你釐清真實的自我需求,因此更想強調的是下面的部分。你怎麼處理賺來的錢,能讓未來的你提升薪水(收入)。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焦慮迷惘在所難免,時間與金錢花在哪決定你的未來成長性 如果能賺錢誰不想,但要怎麼用喜歡的方式賺錢就不容易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每天為了工作赴湯蹈火的大有人在,高壓的情況賺錢,再花錢舒壓,當然就需要賺更多的錢來滿足無止盡的慾望,但這樣的情況下即便短期內收益提升,可能仍然只是「沒有存錢,只有花錢。」 但如果,你願意在這時候花一點積蓄在自己身上,是可能有機會翻轉的,這其實不容易,因為我們往往都想要有立竿見影之效的事,或是因為優勢慣性,發揮所長卻無法面對劣勢突破自己,只好一直待在舒適圈。 然而,這幾年認識不少跨領域的朋友,都是先將時間與金錢投入才翻轉自己的職涯。 像是原本在餐廳上班的員工,利用下班週末時間去學電繪與 3D 繪圖學,後來成為知名的貼圖畫家,靠著大量聯名、授權商品讓自己的收入實質提升。 一位朋友原本在醫院做著讓他倦怠的工作,後來花了些錢和時間學習占星,後來成為業餘的占星師,開啟斜槓收入;此外,也有一直害怕說英語的朋友,後來花大量的時間學習英文、語言交換,後來克服語言障礙順利進入外商公司。 以上都是真實提升收入的案例。當然,你不要轉換跑道也沒關係,你在既有的工作上,是否願意精進自己,下班騰出一段時間進修學習,增加職場競爭力,和公司有同樣的方向前進,帶來實質的加薪,甚至因為自己的能力提升而獲得工作邀約。 (你會喜歡:你算過自己的價值嗎?收入翻增十倍的「時薪思考法」) 第三種:不只收入提升,希望有餘力實現夢想 夢想和賺不賺錢並沒有直接關係,夢想是需求金字塔的最頂端,而這類人多半也不是單純以金錢為優先考量,又或者是夢想可能已經為他創造更多收益的可能性,但金錢不是唯一目標,如何持續創造價值與影響力才是。 必須說,我不認為興趣的工作就是絕對,就算有再大的興趣,隨著工作時間越久,永遠就是淪為工作,就跟伴侶相處一樣,再怎麼樣有吸引力的人,相處久了可能都會因為習慣、甚至因為摩擦而少掉火花,因此你的方向能否「持續經營」才是更重要的課題。 《深度工作力》(Deep Work)的作者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也曾經說過,興趣並不會帶來工作更多的滿足感,工作的滿足感還有更多層次,包含影響力、人的連結、工作精熟度與工作價值,而這些都是要持續深耕的。 如果你在工作過程中透過持續的探索與耕耘,你可能會有更長遠目標,想要實現更多夢想,而你可以找尋本業能與之相輔相成的工作為夢想鋪路。 比如說,夢想是想要開一家實體店面,那麼藉由一份在實體通路的工作上,你可以更清楚庫存管理、銷貨、營運等銷售領域知識,讓工作對夢想具有加成的作用。 每個人先天籌碼不同,你願意投入多少完成這場馬拉松 你可以找 real model,但請記得每個人的籌碼都不一樣,你有屬於自己的生命經驗,你要注重的是「當前的自己怎麼開創,讓你更趨近理想的生活。」 問問自己:「我真的有這麼想追逐金錢的提升,還是只是把金錢當作一種證明自己的手段?」另外,不要拘泥於過去的經驗,人生本來就是不停的試錯。 我們不可能期待一直做同樣的事情卻希望得到不同的結果,不論是主動收入、被動收入的開源方式,想靠自己更多技能帶來收益,必先有所投入。 當然,自己也還持續在努力中,在工作、學習、生活之間取得平衡點,必須說這樣的歷程是馬拉松不是短跑,跑得太快後繼無力其實相當可惜! 關係是一輩子的必修、洗滌心靈是日常,更多金錢關係學,歡迎來 IG 看更多: January 26,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KSXcB

總是不好意思麻煩別人?親愛的別怕,試著傾訴「不太好」的自己 https://ift.tt/3qQcxXF 寶鼎出版 和家人/朋友/伴侶開口自己的困難,總是難以啟齒?親愛的,別把自己逼到緊繃邊緣,才向外求援,可以試著從小地方和他人傾訴,我們都需要與人連結。 讓別人走進你的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不是輕鬆的事,這大概也是你會想讀這本書的原因。你之所以想擺脫生活的消磨和一成不變,有一部分是因為生活不好過,但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孤單」使然。 每個人其實都有一長串的責任要應付,而大部分的人都是獨自面對這些責任。我覺得為了日常責任就要開口求助,甚或問題並不嚴重卻想找朋友訴苦情緒上的壓力,實在很難以啟齒。 我不想煩別人,不想讓別人覺得我愛抱怨,況且大家本來不就應該埋頭苦幹、把事情做好就好嗎? 我非常擅於比較哪些事最痛苦,也擅於立刻就忽略自己的痛苦。這世界上有很多沒東西可吃的人、無父無母的人、一貧如洗的人、沒有公民權的人,我有什麼資格向朋友抱怨我家孩子莫名肚子痛,結果害我趕不上預約好的按摩時間? 順帶一提是真有此事。但是,我的背痛得受不了也是真的啊,我痛到影響情緒,而我的情緒就像我那讀小學四年級的兒子說的:「有時候有點暴躁」。 你認為只有在狀況真的很嚴重時才能讓別人走進來,但如果日常生活上碰到的難題就真的讓你「感覺很嚴重」呢?獨自扛著這些重擔就表示你正努力在不重要的事情上當個天才。如果沒有人際圈的陪伴,「自立自強」也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有權利需要彼此。事實上,互相需要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特別是在最普通、最日常的時刻。 互相需要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特別是在最普通、最日常的時刻。 (你會喜歡:「在悲傷和憤怒的面具下,你需要『討拍』」我們都需要承接委屈的擁抱) 不必等到緊急狀況才開口求援 我先前說過,過去我在接納別人這件事上紀錄不良,多年來我也一直謹守自己的誓言,只有在緊急時刻才讓別人走進來。但誰來決定哪些狀況算緊急呢?你如何判斷現在情況嚴重到可以讓別人接觸到你的日常問題? 如果你為了陪你父親去做化療,而必須請別人幫忙照顧小孩,沒有人會因此怪你,對吧?畢竟這聽起來是個合乎情理的緊急狀況。但如果你為焦慮所苦呢?我的意思是說,焦慮這種事基本上應該是可以應付的。 你的日子還是過得下去,只不過這種生活所需要的精力超出你的負荷。雖然焦慮這個問題真的讓你備受煎熬,但看起來又不是具體有形的東西,而且也算不上什麼正當理由。 也許你獨處一個下午,有人聽你說說話,或者小睡片刻就已經是個恩典了,可是焦慮好像不是嚴重到可以開口求助的事情。 又或者你真的太累了呢?你在逆境中苦撐了好長一段時間,內分泌系統再也撐不住了,就連做個晚飯都讓你覺得自己僅剩的一點活力好像全被榨乾。 像這種事,也絕對不是什麼重要的問題。 但它真的很重要。緊急狀況並不是開拓人際圈、與人連結交流的先決條件。 你不必時時刻刻都在很好的狀態。你有權利掙扎,有權利覺得責任壓得你喘不過氣來。你有權利告訴別人你不知該讓孩子念哪種學校的壓力。 甚至如果你考慮的是到底該讓孩子去念多數人都讀不起的私校,還是數百名小朋友擠破頭都進不了的特許學校,你會不會對這種選擇有罪惡感?妨礙我們讓別人走進來的情緒非常多,罪惡感就是其中之一。 圖片| 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延伸閱讀:致心思細膩的你:把高敏感當天賦,不需要面面俱到、責任一肩扛) 我們太容易去評斷自己的痛苦掙扎「合不合格」,假如碰到的問題過於小眾、過於尋常、過於特權或過於(請自行填答),我們就悶在心裡什麼都不講。也就是說,我們把別人拒於門外,還說自己一切都好。 這大概就是我十幾個朋友當中高達六個人說不了解我的原因,因為我從來不曾讓他們知道這些很平常的事情。我沒有對他們訴說,照顧一個扭來扭去、常常咬我乳房的寶寶對我整天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我沒有對他們訴說,雖然我丈夫就跟我一起坐在沙發上,但我不知怎麼開口說我很想他。我也沒有對他們訴說,即使我有一份很棒的工作,同事人又好,但我做得很沒有成就感。我覺得我沒有權利抱怨。 我的想法是,既然是沒有「那麼緊急」的狀況,也就不用多說什麼。然而,如果我們都得等到悲劇發生才讓別人走進我們的生活,恐怕會錯過各種美麗、尋常的連結。 我們會錯過在這麼不好過的一天,朋友因為知道我們心情不美麗,需要笑一個來抒解,所以為我們送來的咖啡、傳來的訊息或搞笑的動畫圖片。 我們會錯過這些能夠深化彼此關係的尋常連結。因此,現在就敞開心門,讓別人走進你日常煩惱中,別擔心他們本身是不是也不好過。倘若有朋友問你需不需幫你去百貨買點什麼,就大方說「好」! 你的姊姊或妹妹若是提議幫忙顧小孩,就大方說「好」,別一轉眼就開始想以後要怎麼回報這份人情,因為說真的,完全不必把這種事當作人情來看待。 你的另一半若是提議今晚由他來清理廚房,讓你能早點上床睡覺,就大方說「好」,不必想著你比他更能一鼓作氣把東西清乾淨。 我們每一個人都千瘡百孔又美麗,努力讓別人走進我們的生活,而日常的點滴正是最理想的起點。 戳眼睛時光 人生在世就是要一起活出生命;不必偽裝,也不用等到緊急狀況,從尋常生活中的任何片刻做起。 我和艾蜜莉把這些尋常狀況稱為「戳眼睛時光」。我們會互相分享一些看起來超級不重要但其實又很重要的生活點滴,因為這些都是真真切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無論有多普通或多愚蠢,這些事情都是戳眼睛時光。 不過諷刺的是,當你跟某個真正陪你度過緊急狀況的人分享戳眼睛時光時,反而會覺得這些事情特別神聖。我和艾蜜莉互相分享戳眼睛時光好一陣子之後,也攜手走過現實生活。 我們彼此爭執過、誤會過,各自有重大的生涯決定要處理,也都曾哭花了臉,彼此訴說過可怕到見不了光的事情。 這輩子我在人前哭過的次數屈指可數,其中多半都有艾蜜莉陪在我身邊。如此說來,這種關係表示我和艾蜜莉現在都只談正事嗎?你在跟我開玩笑吧? 我很確定我們兩個曾經就英國王妃梅根.馬克爾(Meghan Markle)的穿搭聊了整整一個小時。然而,這些傻氣、日常又一般的對話就跟生活的困境一樣重要,因為我們重視彼此之間的關係,所以每一次對話都有它的意義。 光只是讓別人了解我們比較深層的事情,並不會深化彼此之間的關係;想深入耕耘關係,就必須有意願讓別人了解自己的「全部」。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並不會因為沒有向對方揭露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想法和感覺就顯得沒價值——至少就一般對「敞開心扉」的定義來講。訴說日常的點點滴滴同樣也是一種敞開心扉的方式。 戳眼睛時光和緊急狀況可以同時存在於一個人的心門之內,你和朋友之間也一樣,你所渴望的深層連結就是由此而來。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比你更懂你的閨蜜!與其找個伴侶,不如珍惜一群好朋友) 我不太好的時候 寫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我因此能打開大門,讓別人走進我的生活。 寫書這件事雖然不能列為大家刻板印象中的緊急狀況,但說起來卻也是我個人至今做過最難的案子,因為寫書就像一條漫長的跑道,我並非天生就能扛得住這種苦。 你得寫一大堆廢話,才有辦法找到幾句像樣的文字,假如你還是不懂我的意思,這樣說吧,我的完美主義好像有點復活了。 沒多久我就發現,雖然我還是必須靠自己把這本書寫出來,但我沒辦法靠自己「扛住」寫書這件事。 就在我寫這一段的前一個小時,有個朋友探頭探腦地出現在我辦公室問道:「書寫得怎麼樣?」過去這八個月來,累計下來大概有數十人問我這個問題,我後來也不再回他們「還不錯!」 「還不錯」並非實話。當然,作家寫不出東西又不是緊急事件,但我決定讓大家走進我覺得這就是緊急事件的感受裡。「還不錯」會把大家拒於門外,只留我自己孤單一人,所以我現在已經學會用別種方式回答: 「今天很不順利。」 「有點寫不下去,不過我會想辦法。」 「我總算有頭緒寫這一章了,現在我渾身是勁!」 「我今天比預期得還要早達成我設定的字數,所以我要獎賞自己回家路上順便去 Chipotle 墨西哥燒烤速食店外帶捲餅。」 我剛開始這麼認真地回答人家時,心裡覺得有點彆扭,畢竟真的會有人在乎我的感受嗎? 結果事實證明,我的同事朋友真的在乎,而且我讓他們多了解我的心情,我們對彼此的關心就愈多。換言之,我的很多人際關係反而因為跳過了「還不錯」這種回答,而意外有了更深入的發展。 假如你正在進行某個案子、工作或甚至進入某個階段的人生,雖然這些只是尋常的過程,也別認為沒必要讓別人走進來。你的肩頭上會有責任,情緒上也許會有壓力,這些未必是你可以獨自承擔的事情。 你也可以有「不太好」的時候。讓別人走進來吧! 本文摘自康卓拉・阿達奇的《丟掉你的那些無關緊要:練習只擁抱重要的事,十三項日常祕方平衡家庭、工作與自我》。由寶鼎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丟掉你的那些無關緊要:練習只擁抱重要的事,十三項日常祕方平衡家庭、工作與自我》 January 26,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QcxXF

南韓「孕婦指南」登上 CNN!歧視女性遭抨擊:懷孕要維持身材、產前要替老公準備食物? https://ift.tt/36ccfCE Bella.tw儂儂 南韓首爾政府發布孕婦指南,不合理的內容引發民怨,也成了國際間的笑話,讓人質疑南韓政府是否有想改善少子化問題的決心。 南韓生育率自從 2018 年開始首度降到 1% 以下,2020 年更是來到新低點 0.92%,首次出現負成長,打破歷史紀錄。 眼看少子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南韓首爾政府近日發布孕婦指南,當中包括孕婦生產前必須替丈夫孩子準備食物,掛小尺寸衣服提醒瘦身⋯⋯等許多不合常理的規定,不只引發民怨遭批判根本是提油救火,就連外媒《CNN》也相繼報導引來網友撻伐。 圖片|Photo by nopponpat  on PIXTA 南韓生育率去年突破新低來到 0.92%,與台灣相似的是,民眾對於越趨嚴重的貧富差距和節節高升的失業率感到憂心,不安全感和對未來不樂觀的態度連帶影響到生育率,平均每位南韓婦女一生當中孕育不到一個小孩,加上新冠肺炎的影響,生育率又再度重挫。 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南韓首爾政府發布孕婦指南,不合理的內容引發民怨,也成了國際間的一大笑話。 首爾市政府在 2019 年通過南韓婦產科協會同意,在 5 日公開的孕婦指南當中,包括孕婦要在生產之前為丈夫和孩子準備好咖哩、黑豆醬和湯等速食料理給家人享用,同時也要確保他們有乾淨的衣服可以換洗,切勿因為生產而造成家人的不便。 另外還有孕婦必須按時間完成家務以維持體重,這幾項建議一出,很快地就招致輿論一面倒的批評。 圖片|Photo by mits on PIXTA (延伸閱讀:「怎麼保持身材、如何凍齡的」那些我們不會問男人的問題) 孕婦指南當中還提及,懷孕婦女必須把結婚前穿著的衣服,或是生產之後想要穿的小一號尺寸衣物掛起來,當想要再多吃點食物或是不做運動時可以看看衣服警惕自己。 這樣的內容引發超過 2 萬多名南韓民眾到青瓦台連署抗議,就連《CNN》也爭相報導,其中記者聯絡首爾市政府希望取得回應卻遭到拒絕。 指南當中還提到孕婦應該預先檢查冰箱當中是否有即將過期的食品,必須提前準備好炸醬、咖哩等方便食材,讓不擅長做菜的先生可以加熱享用,另外家中的香皂、牙膏和衛生紙的存量也是孕婦的職責範圍,必須檢查是否充足。 如此偏頗的孕婦指南內容立刻遭網友批判嚴重的重男輕女,甚至質疑政府是否變相鼓勵單身。 如今這份孕婦指南在強大民怨之下遭到撤除,首爾市政府對外表示自身沒有審慎查明網站的內容就發布多年以前的錯誤資訊,向外界表達至深的歉意,而孕婦指南引來外界抨擊之後,首爾市政府也強調,未來會仔細檢查網站的內容,以免再次發生謬誤。 原文出處:孕婦指南or歧視女性?生產前替先生準備食物、掛小尺寸衣服提醒瘦身,南韓孕婦指南惹眾怒登《CNN》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誰說懷孕會變醜! 超正孕媽咪範本 劉嘉玲拍下「老婆視角」的梁朝偉!關於生孩子,夫妻這樣說… January 26, 2021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6ccfCE

「都是你的錯⋯⋯」關係心理學:真正的愛,不會讓你感到內疚 https://ift.tt/369o0cS 寶瓶文化 親愛的,真正愛你的人,不會利用你的愧疚感、羞恥感、同理心來控制你。同時,我們也需要意識到,自己有沒有慣性這樣對待其他人。 當控制者想要掩飾某種行為或目的時,情感控制是他們最常用的手段。 情感控制在很大程度上與受控者是否容易被激起內疚感、羞恥感或同理心有關,而且取決於受控者是否信任這段感情或者控制者本人。 控制是為了說服「受控者」,讓他們去接受或面對一些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棘手的、讓人痛苦的,甚至是令人震驚的情境和狀況。 這裡並沒有列出所有可能被控制的情感,我只列出了其中最常見的。但是我們都知道,人類的想像力是無窮無盡的⋯⋯ 內疚感 「你給我的陪伴少了,你對我的關心少了,我才會出軌。」 蕾娜,四十歲,結婚十五年。「這麼多年了⋯⋯」她說,「以前,我和我先生的感情很好。雖然我們待人的方式很不一樣(他外向,我內斂),但我們以前一直配合得很好,或者說我們曾經覺得我們相互之間是一種有益的互補。 但是,孩子長大了,隨之而來的問題,導致我們這兩三年來過得不太好,災難由此而生:去年,我發現他出軌了。 「他沒有否認,而是試圖狡辯:我給的陪伴少了,我對他的關注少了,我見他見得少了⋯⋯雖然我很受傷,但我還是試著理解他,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我想要挽救我們的關係。 然而事到如今,我已經無法掌控事態的發展:我沒辦法忘記。即使他給了我承諾,我也無法再相信他。甚至,我做出了連我自己都不能理解的行為:我經常查看他的手機,他遲到了,我就會驚慌,我意識到我變得不可理喻。 他提醒我,叫我別把他逼急了,但是沒用,沒幾天,我就又控制不住我自己了。每一次,我都控制不住要發火。我們的愛情好像就此被他殺死了一樣。 這意味著我不愛他了嗎?我認為不是的:相反,這使我知道我愛他勝過一切。但是,我要怎麼做,才能在他硬下心離開我之前,讓自己平復下來,去原諒、去找回過去⋯⋯」 圖片|Photo by PanKR on PIXTA (推薦閱讀:「愛,不是無條件的無理取鬧」辨識控制型伴侶:你沒必要為他的不安,感到愧疚) 顛倒是非黑白 蕾娜的苦惱並不難理解:她的丈夫顛倒了是非黑白。他不但不承認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反而想方設法讓蕾娜內疚,指責她該為出軌的事情負責,因為她陪伴的時間少了、給的關心少了,甚至是見面次數少了,而他才是受害者! 這種顛倒黑白的行為,也許正反映出男方知道是自己做錯了。如果他真的對蕾娜不滿,他應該將不滿告訴蕾娜,而不是做出出軌的行為。這種對事實的顛倒,讓蕾娜感到困惑。 她愛他,所以她很難意識到自己才是受害者(而對外人來說,這是顯而易見的)。這也解釋了她那些表面看來不理性的行為是從哪裡來的,而她的這些行為,也反映出她處在一種不正常的環境中。 讓對方內疚是最常見的話語控制手段。它依賴於對方感知罪惡感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經由教育灌輸給我們的,由此可見教育的作用。正常情況下,我們都曾經感受過罪惡感,也曾經讓別人產生過罪惡感。 讓人內疚的三種類型 讓人內疚的手段,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個女人感覺到丈夫在疏遠她,對她態度冷淡,不再碰她。女人很擔心,便去問丈夫什麼情況。 第一種類型,丈夫會回答說:「看看我工作上這些事,你就會懂了!」或者「不是我疏遠你,是你沒有時間。你要出差,要陪孩子,要陪父母什麼的。」又或者「我不知道你有什麼好抱怨的,你連感覺被愛的能力都沒有了!」 第二種類型,丈夫會回答說:「我受夠你的這些要求了。你要再這樣,我就走了。」 至於第三種類型,女方聽到的回答會是:「我不明白為什麼你就不懂我,我不能一心多用啊。你站在我的立場想想看⋯⋯」 (你會喜歡:「因為抱歉,所以加倍付出」關係心理學:成熟的愛,不會讓你常常感覺愧疚) 控制者會根據自己的目的,來選擇相應的控制手段。 例如在兩個人要分手的時候,想要先結束關係的人自己會感到內疚,而他們讓自己擺脫內疚感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對方來承擔分手的責任:「我離開你,是因為這些年來,你一直都在忽略我,你沒有做任何努力讓我能夠繼續愛你,你的心思都在(以下幾種情況任意可選)孩子/工作/家人身上⋯⋯」「你那方面不行。」「我在你眼裡什麼都不是。」「你的注意力從來就沒有放在我身上。」⋯⋯ 除此之外,還有:「你根本不顧及別人的痛苦,我說的不只是我的痛苦,反正你也不在乎。但是請你想想孩子們,想想他們要承受的,想想你給他們創造的生活,想想他們對你的信任!」 但這個辦法也不總是能夠奏效。例如,女方向男方開戰,試圖讓他內疚,而後者也可能會以同樣的方式回擊。 當然,女方不會任由對方這樣汙蔑自己,於是列出更多的證據,甚至言詞激烈地指責對方。男方也不示弱,藉此發洩以往埋藏在心中的不滿,從頭開始翻舊帳⋯⋯ (延伸閱讀:關係中的權力不對等:別讓無條件信任,掩蓋了「控制欲」的本質) 如此一來,幾個月後,這兩個人恐怕都可以成為讓人內疚方面的專家了。 本文摘自羅伯特・紐伯格的《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由寶瓶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 January 26,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69o0cS

【遠距戀習題】一年未見,愛情恆溫的三個練習:找到生活中,彼此喜歡的平衡點 https://ift.tt/39dT25g 張希慈 推薦給遠距離戀愛的你——嘗試做到這三件事,如此提升的不只是兩人之間的關係,你會更愛上改變後的自己! 我與淡定先生已經遠距離快滿三年了,我們的遠距離關係是從交往第一天就開始。他在雪梨,而我在台北,之間有著七千公里的距離。 2016 年因為異國旅行而相遇,兩年後又因為一起爬玉山而讓關係加溫,最終在一通視訊電話中決定開始交往。交往近三年,我們相聚的日子加起來不過 40 天左右,而這交往近三年的日子裡,我們並沒有越走越遠,反而是越來越成為彼此的重要他人。 對我們兩人來說,我們這段感情的維繫都蠻不可思議。因為在我們兩人的生命當中,我們的戀愛史都相當豐富,但是卻從未有一段關係走得那麼深、走得那麼久,而這樣的一段關係竟然出現在一段始終保持遠距離的情況下,更令我們常常互相跟彼此開玩笑說,「或許我們真的特別適合遠距離戀愛」。 2019 年底我最後一次拜訪雪梨後,原本規劃 2020 年中就要搬到雪梨與他同住,但緊接著疫情爆發,我們至今整整累計了 14 個月無法見面,且因為兩國都無限期封鎖,是真的毫無見面的機會與可能。但透過一些作法,我們的關係很幸運地至今依舊維持著不減的熱度。 圖片|Photo by youhei0806 on PIXTA 第一個方式是擁有愛情以外的生活火花 看過《靈魂急轉彎》就會知道,生命當中的「火花」(spark)有很多型態,有的時候是工作的目標,有的時候是對於外在環境的感受,有的時候是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深度關係。而火花,則是每一個靈魂都渴望的。 對我來說,愛情也是一種火花,愛情會讓我擁有強烈的幸福感。但是,我與淡定先生的火花來源都不只是愛情。 淡定先生與我相遇時,我們各自有著自己的事業,同為公司負責人的我們都深深喜歡我們所做的工作。他是一名餐廳老闆,他可以週一到週日都不休息,連續工作一整年。 我常常看著他工作有些心疼,忍不住問他是否都不用休息。他回答我說,他不覺得去公司是「工作」,自然也沒有所謂「放假」的概念了。 每當聽他形容他的廚房工作時,我都會被提醒著自己其實也是,我也曾在自己的教育創業崗位上沒有休假地度過一整年。對我們兩人來說,工作都不是我們想要逃避的日常,而是讓我們感到幸福、長期的火花來源。 除了工作的熱情,我們也有各自的興趣。他喜歡跳舞、烹飪、露營,我喜歡寫作、電影、遊戲,我們都會自己固定安排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每每在從事這些我們所愛的事情時,我們都很容易進入各自的心流狀態,進而感到幸福,也成為生命的火花來源。 這些我們自己生活中的火花之所以對於關係來說很重要,是因為這些火花能夠帶給彼此許多較為長期且正面的情緒,讓我們比較不容易在互動時抱怨連連,讓對方常常處於「想安慰你卻又做不到」的情境。 (你會喜歡:《靈魂急轉彎》鼓舞人心 7 大金句:「火花是活著的熱情,不是活著的目的」) 第二個方式則是記錄彼此相處的細微美好 剛開始交往時,我就常常把我們兩人之間發生的有趣、感人、具啟發的對話或互動寫下來,每一則都貼在 Instagram 上成為「#遠距離戀愛日常」系列,至今累積了 115 則。 一開始我只是覺得某次男友講的話很好笑,想要記下來。後來記錄成了習慣以後,甚至開始有朋友會固定追蹤這個系列,一段時間沒有發文,朋友們還會私訊詢問是否有新集要刊出。自己偶爾翻回 Instagram 的精選動態,更是常常能被這段關係感動、啟發、逗笑。 對我來說,這些記錄與「感恩日記」的功能有些相似。透過穩定的記錄「關係中的美好」,我能夠更好地在關係有裂痕時,找到彼此相愛的小證據。 像某一次我們彼此吵架後,我有些心灰意冷,覺得對方好像不愛我了,但是隨手翻開我曾經記錄過他給我的承諾,我能夠很快速想起對方為了我已付出多少心力,進而讓我發現自己可能因為一時的情緒化而忘了彼此其實相愛許久的事實,最後,我才能很快地能夠自在且不委屈地道歉,當第一個軟化關係裡衝突的人。 圖片|Photo by Artsy Vibes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甜點大人學|巴斯克蛋糕教會我:真正的美好是成為自己,不是符合他人期待) 第三個方式是尊重且信任對方的生活安排 交往至今,我們打給彼此近千通電話,我們從來沒有因為對方沒有接到電話而吵過架。讓「接電話」不會是彼此壓力的來源,是讓我們在遠距離下可以維持有品質互動的關鍵之一。而這樣的無壓力,需要的是完全尊重且信任對方的生活安排。 遠距離的情侶,我們之間橫亙地不只是時差,更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步調與作息時間,遠距離關係下,我們會保有相當個人化的生活作息,但是慢慢地也會知道哪些時段可能是我們可以對話的時間。 然而,有時候這些時間會被影響。比如,我因為臨時晚上想跟朋友聚會而沒有接到淡定先生的來電時,他會完全尊重且信任我的生活安排,知道我在做別的事,他會做的事是改去忙別的事情,等待下一次通話的機會,而我也一樣,當我們發現對方在忙的時候,我們能很快地轉移注意力與焦點在其他生活的重心上。 在遠距離戀愛中,我們每一天都在學著在生活的多點重心裡頭,找到自己喜歡的平衡。也時時提醒自己,我們同樣是對方的重心之一,我們的人生有一部分是交集的,但也另外一部分是各自不相交集的。 我們無法在每一個我們想要的時刻都肩併肩一起行動,但是我們都支持著對方去成為我們自己,也始終記得我們正享受著對方給自己的空間與信任,在快樂做自己的同時,也會更有能力愛著這個支持我做自己的人。 以上內容整理起來包括這三種練習: 擁有愛情以外的生活火花 記錄彼此相處的細微美好 尊重且信任對方的生活安排 在遠距離戀愛中嘗試做這些練習,或許可以讓我們更能在關係中學習獨立、不失去自己,並且讓我們在分居兩地之際,仍然擁抱著愛前進。 January 25,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dT25g

異國戀一點都不浪漫?伴侶間的「務實溝通」,就發生在思考翻譯的那幾秒 https://ift.tt/3sUmMfp janai 跨文化戀愛不只存在於兩個不同國家的人之間,而是世上任何兩個人,其實都是兩座孤島;孤島之間的連結,不管是講中文還是英文,最重要的是愛與溝通。 出國唸書前,信誓旦旦,直向朋友說不可能有異國戀曲。如我這般內心傳統的人哪,怎麼會有外國人能真正了解我的價值觀?而價值觀不同、文化不同的戀愛,感覺衝突不斷,長久無法,何苦開始一場折磨? 人都說話別說死,果然後來他便出現了,高大寬闊的肩膀,善體人意的個性,只是他來自美國,一個大家總愛開玩笑,說歧視遍地,國民自視而無知淺薄的國家。這尖銳的刻板印象哪來的無人得知,我知道的只有,他可能不懂我的文化,但他懂我,且總耐心地等待我解釋那些他不懂而我在意的。 也是第一次,我發現跨文化戀愛不只存在兩個不同國家的人之間,而是世上任兩個人,其實都是兩座孤島,靠溝通慢慢靠近,磨合不同家庭、地緣、學習歷程培養出來的兩個文化體。 我們本都不同,國家的差異帶進戀愛中的,好像只是彼此更不熟悉的歷史背景、文化脈絡、當然還有重要的語言差異。 但我很快地發現,語言差異有時反而是種優勢。 圖片|Photo by Lewis Tse Pui Lung on PIXTA 那是我們第一次吵架,導火線是好小的事,小到事件過後兩人絲毫沒有記憶。唯一記得的是,初次真正踏入一段關係的我,赫然發現自己的戀愛語言如此八點檔。 一開始生氣,我想丟出來的話語都好傷人,充滿怨懟與反話,那是一些「不喜歡那你走啊」、「不然你要怎樣?」、「那分手啊,你以為我怕嗎?」,或者惡意、只為刻意惹怒人的諷刺如「哇你。真。棒。」、「就你最會講啦對對對。」 這時,講述不同語言這件事突然變得很務實,在思考翻譯的那幾秒間,我突然意識到:這些都不是我的話啊。我們在吵架,但我並不想傷害他,也不想提分手。那些尖酸的台詞,連訴說者的我都覺得過於刻薄,分明不是我個性裡的一部分,到底是哪來的? 只是短短幾秒,動用來翻譯的理性腦卻讓我冷靜下來,因為語言的不同,我得以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分析溝通的需求。重點是先搞懂彼此如何看待這件事,討論彼此的界線,再找出和解的中間點。 我吞回那些誇張且戲劇化的句子,真正出了口的,是問他:你生氣的點是什麼?能不能解釋給我聽? 圖片|Photo by Oscar on PIXTA (延伸閱讀:異國戀情經驗談:融入對方,同時保有自己的文化) 後來,因為認知語言的不同,反而讓我們更加謹慎,常常一個小字也要追根究柢,直到理解這個用法在對方的心中是怎樣的樣貌?怎樣的情緒?帶有什麼背景? 比如一次我說,這麼多女生要跟你聊心事,我要吃醋啦,用了 jealous 這個字。他突然正色,說非常不喜歡 jealousy 這個字,那對他來說,是妒忌別人所擁有的,希望用壞心眼得到、或者阻礙而讓別人得不到的。 我先是語塞,一陣討論後,結論是,我不介意你有朋友,但我希望我永遠是你的優先考量(priority)。 也有時候,會對反覆討論字彙感到疲倦,畢竟不是母語,有時就是差了點感覺,我開始用拼音要他記下我難以解釋的詞彙,例如緣分、例如曖昧、還有最好用的「你很煩」,搭配白眼但後面帶個波浪號那種。 這是一場要用盡力氣與理性談的戀愛,跟大家想像中浪漫的異國戀曲一點關係也沒有,但談一場戀愛,增進溝通分析十年功力,倒是我從來沒想過的收穫。 如果你與你的戀人也常在語言中迷航,請相信耐心與努力會是行得通的。如果你們幸運地講述同一種語言,也別忘了吵架時,互相確定使用的詞彙帶有的情緒、過去出現的場景、還有對個人的定義,這樣也許在感情中,我們就能試著少傷一點對方、多懂一點彼此吧? January 25,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UmM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