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即便成人,都有難以言喻的傷痛」心理師:別輕忽童年創傷陰影 https://ift.tt/2NaH2cc 哈理斯 Harris│心理師 透過自我覺察,覺察到現在自己的哪個部分,是由於童年創傷而來;然後審視那些傷口,就有機會勇敢地修復自己。 「小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有私密的情緒感受,童年的創傷會影響至成人階段」這種重視小孩子心理的社會教養觀念,其實是隨著心理學的普及而誕生的,即不過是近一百年的事。 這使得今天心理工作者可能會跟家長或老師說:「我認為您的小孩生病了」──這是一件小孩常常不自知,而長輩也往往不覺察的緊要事! 案例一:不論幾歲,也有難言的傷痛 一位天資聰敏的國小六年級的十二歲女孩,最近在學校變得緊張兮兮,晚上也會像小孩子那樣尿床。這一切的發生在她的心理治療師 Winnicott 眼中是淺顯易見的[1],但女孩的父母和老師彷彿毫無概念:她深愛著前陣子因病去世的弟弟,她正在跟難言的傷感博鬥。 這個案例是這樣的,女孩的弟弟一開始只是發燒住院,但後來病情急轉直下,各種併發症都冒出來。他承受的苦楚越來越多,直至因綜合結核病而去世,她和父母在哀傷中又同時為弟弟終於從苦海中解脫感到鬆一口氣。 女孩自己未感到劇烈的悲傷,父母也未曾覺察到女兒表現過於悲傷,但悲傷就是在她心裡。 圖片|Photo by scones on PIXTA 因此當 Winnicott 出其不意的問她:「你十分喜歡弟弟吧!」她便失控般聲淚俱下。在治療中得到情緒的指認與宣洩後,女孩的學校表現便恢復正常,尿床的情況也消失了。 看不見的兒童情緒不代表它不存在,兒童自己感覺不到的情緒也不代表它已經得到處理。許多實在影響與改變了小孩行為或情緒的失落與創傷,往往因為父母和老師無法把因果兜起來,才被帶到心理治療室之中。 可以說,受症狀所苦的個案,其實是等待著一個人能夠為他(她)去發現就在他內心深處的某個情緒,為它命名,為它的起源作連結,告訴他「我懂你因為什麼而受苦」。 我的一位成人個案亦然,我永遠記得那一天,三十多歲的她跟我說著她的成長故事,我本能般告訴她我所感受到她身上的難言之苦,她便一如上文的小女孩般飲泣如雨,卻從中獲得某種被理解、自我理解的滿足。 (同場加映:諮商心理師:垃圾需要分類,你聽心事也該有所選擇) 案例二:小孩康復了,父母開始病了 另一位個案是十歲的小女孩艾密莉(Emily),她被父母帶來治療是因為她出現尿床,還把一條髒掉的褲子沖到學校的馬桶,弄得廁所大堵塞。大家都不懂她怎麼了! 艾密莉的父母說,比她大兩歲的哥哥是個模範小孩,但她卻不顯眼又笨拙,常常把環境弄髒亂。父母以為她有學習障礙(dyslexia)之類的問題,但心理測驗下來,艾密莉卻有著平均以上的智力。 精神分析師 Grosz 記得艾密莉被帶到診所的第一天,父親和哥哥都打扮得十分得體,唯獨艾密莉的頭髮沒梳理、流著沒擦拭的鼻涕、穿著邋遢。 在心理治療中,Grosz 發現艾密莉其實對小她九歲的弟弟的出生有很多感受,因為自從弟弟出生後,父母的關注便從她身上完全挪開──媽媽不再為她準備牙刷,爸爸不再為她唸睡前故事。 艾密莉的問題行為是源於她「不再是小孩」的失落,她的尿床其實是潛意識地想被父母重新像對待嬰兒般照顧,如同弟弟現在所得到的福利。 不消幾個月,艾密莉的問題有所改善,父母便決定中止諮商。Grosz 認為治療需要繼續,但她的父母堅持不。只是四天後,他們便把艾密莉帶回來,說她的問題又出現了。 不意外地,每次情況好轉,艾密莉的父母都會執意中止諮商,然後再把她送回來,這樣來來回回不下三次──類似的事件在心理治療工作中是多常見啊! 經過一年的治療,Grosz、艾密莉和她的父母都同意諮商可以告一段落。重點是艾密莉已經是一個頭髮綁得好看,學校表現不錯的女孩。 有趣的是,診所的櫃檯人員告訴 Grosz,每當艾密莉的情況因諮商而好轉,她家人的外表看起來就越雜亂越邋遢:「每當小孩變好,他們的家庭也會改變」。 Grosz 總結說[2],艾密莉的父母無意識地對她不期不待(把內在不想要的邋遢特質投射在女兒身上)而帶來更多的傷害,艾密莉的好轉則是因為她能夠去抵抗這個被父母分配的邋遢角色。換言之,父母默默地使艾密莉成為這個家的問題垃圾桶,從而轉移和處理掉了自身的部份。 果然,在最後一次諮商中,Grosz 聽到夫妻二人的關係隨艾密莉的好轉而變得不和──也許他們需要婚姻治療?! (延伸閱讀:「常吵架,會影響感情嗎?」諮商師:比較幸福的伴侶,爭吵時也保有這些習慣) 小孩的心,比你我複雜,才教我們必須細聽 「誰又曾設想過,如此繁多而複雜的事,在一個小女孩的心中打轉著?」(Who would ever think that so much can go on in the soul of a young girl?)知名心理學家 Anna Freud 在她的日記中這樣寫著。而這日記是她在 13 歲生日時,她父親佛洛伊德送上的禮物。 是的,小孩的心其實早有著種種情緒、想法、感受,它往往被大人簡化或忽略,卻實在地比你我所想都要複雜。 在臨床案例中,不只可以看見小孩子的問題行為(症狀)可能源自內心難以名之的情感狀態,也可能以一種迂迴的潛意識路徑,反映著家庭中其他成員的問題。 因此,作為學校老師的您,必須在學生問題面前多加思考事情的來龍去脈;作為父母的您,也應該多關注小孩的內心感受,多跟他們聊聊家庭變動的影響;作為曾經是孩子的您,願您在受傷過後,重視自己難言的感受,並能找到懂你的人。 ※如有共鳴,歡迎去我的FB或「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逛逛;或有心理諮商需求,可傳我電郵,或致電工作地點。 [1] Winnicott, D. W. (1964). The child, the family and the outside world. Perseus. [2] Grosz, S. (2014). The examined life: How we lose and find ourselves. Vintage. January 19,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NaH2cc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