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為什麼我一進入穩定關係就想逃?」關係心理學:追求刺激,是創傷後的自我防禦 https://ift.tt/3oXE60y KnowYourself 為什麼有的人已經擁有了穩定的關係,卻總想要追求不穩定的關係呢?可能是成長過程、可能是個性使然,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穩定關係中,尋求刺激和安穩的平衡? 文|47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大家好,我是 KY 媒體部第一帥崽 47。開始今天的文章之前,我們先來做個小調查。 下面兩種類型的親密關係,你更喜歡哪一種: 和他窩在家過著平淡安穩的小日子。 他讓你每天都心跳加速,但你無法確定他的心意。 說起來,我有個朋友其實正處於第一種關係裡,而她最近正在經歷激烈的心理鬥爭: 「我知道現在的對象可能最適合我。在一起一年來,我們感情一直很穩定,遇到矛盾能理性解決,也彼此尊重。和他在一起,我可以預見到長足幸福的後半生。 但我卻總想逃走,這種穩定的關係好像不適合我。反而是那種不安定的、帶著危險和未知元素的親密關係更吸引我。你說我這是不是作死啊?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哎⋯⋯」 一旦進入穩定的關係就想跑,但追求不穩定的關係又可能會受傷。 為什麼有的人無法安心待在穩定的關係裡,總對那種充滿「危險」和「未知」的關係有揮之不去的執念? 遇到這種情況,究竟如何是好?今天就和大家一一道來。 圖片|Photo by Ryan Pouncy on Unsplash 什麼算穩定的關係,什麼又算不穩定的關係?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今天要討論的兩種關係:穩定的關係和不穩定的關係,它們分別是什麼樣的?有什麼特點和區別? Mark Finn(2012)認為,一段親密關係的穩定程度可以從 4 個方面去衡量,分別是: 依戀類型 承諾度 信任 親密感 所以,我們在區分穩定關係和不穩定關係時,也將圍繞這幾個方面展開: 1. 依戀類型 Ainsworth(2015)等人指出,穩定關係中的依戀模式是「安全的」,即安全型依戀;而不穩定關係中大多是「不安全的」,包括了迴避型依戀和焦慮-對抗型依戀。具體會有這些差異: 依賴程度差異 穩定關係:適度依賴 不穩定關係:癡迷、病理性迷戀 情緒穩定性差異 穩定關係:相對穩定 不穩定關係:隨時可能失控 2. 承諾性 承諾性與關係穩定度呈正相關,它體現在兩方面(Harvey & Wenzel, 2001; Kurdek, 2004): 親密關係雙方對這段關係的定義是否明確,以及 雙方是否通過積極的態度和行為,來維持關係的持續和穩定。 具體會有這些差異: 關係承諾度差異 穩定關係:明確定義了關係狀態 不穩定關係:對關係狀態缺乏明確的定義 未來規劃差異 穩定關係:有清晰可見的未來 不穩定關係:你們很少談及或從未談及過 3. 信任度 越穩定的關係中,彼此之間的信任感越高。信任是關係長久穩定持續的安全保障,它指的是雙方對彼此的行為反應都有一定程度的可預測性。在一段信任度很高的關係中,伴侶對彼此都有更少的懷疑和猜忌,意料之外的事也會更少發生(Willig, 1997)。具體會有以下差異: 安全感差異 穩定關係:對對方足夠信任,很放心 不穩定關係:隨時都害怕被拋棄 可預測性差異 穩定關係:對方行為反應在預期範圍之內 不穩定關係:對方常有意料之外的舉動 (你會喜歡:婚姻果然是福袋,驚喜是真的,但永遠不是你要的) 4. 親密度 親密度取決於雙方是否可以開誠佈公地交流個人思想和感情,而這些東西在其他關係中一般是不會表達的(Mackey, 2000)。 換句話說,在穩定的關係中,一個人所有的真實可以被充分了解,他也能了解伴侶的真實感受(Foucault, 2019)。具體會有以下差異: 交流深度差異 穩定關係:你們偶爾有「掏心」的交談 不穩定關係:你們很少、很難進行深度交談 了解程度差異 穩定關係:你特別了解對方 不穩定關係:對方有很多你不知道的秘密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對穩定關係和不穩定關係有了比較明確的認知啦!不過,這樣看來,穩定的關係似乎是一種更安全、更符合大多數人期待的感情樣式?那⋯⋯ 為什麼有的人已經擁有了穩定的關係,卻總想要追求不穩定的關係呢? 其實,倒也不能完全怪他們「作」。一個人總喜歡追求不穩定的親密關係,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一、成長過程中,缺乏穩定關係的感受 John Grohol(2017)指出,對穩定關係陌生的人會有一種自我的內在衝突:他們一方面渴望親密,一方面又想保留個性和自由。所以他們在穩定的關係中容易焦慮,在不穩定的關係中反而更感到熟悉和安全。 二、創傷性經歷後的一種自我防禦 那些曾被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忽略過、拋棄過的人,他們在親密關係中也總是會擔心自己隨時被另一半拋棄。 因此他們寧願追尋那種本就不穩定的關係,因為在這樣的關係中,被拋棄似乎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沉浸到一段穩定的關係中,完全信任對方,一旦被拋棄就會更受傷。 三、無法放棄對可能性的追求 有些人之所以無法放棄可能性,一種原因是他們自己都不確定自己要找什麼樣的伴侶、過什麼樣的生活。 另一種可能是他們對自我的完整性有著極高的要求,通過追求不同的人,他們可以體驗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從而發掘出新的人生感受,並整合為自己的一部份(Kernberg, 2011)。 穩定的生活意味著更高的確定性。隨著時間增長,兩個人需要考慮職業發展、定居地、是否要小孩等一系列問題,而不安定的生活則有更多可能。 四、可能是潛在的自戀者 但對於自戀者來說,這正是他們需要的,因為他們可以在這樣一段關係中,通過扮演一個最能忍受痛苦、最能自我犧牲的愛人來滿足自戀需求。 在穩定的關係中,兩個人大多數時候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相愛但不完全依附於對方。而在一些不穩定的關係中,對方可能更情緒化,甚至在感情上曾「劣跡斑斑」。 圖片|Photo by Brooke Cagle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吸引力法則:適時自戀,你會更幸運) 五、一直處於穩定的生活裡,需要表達叛逆,尋找補償 我們都對自己希望擁有的特質著迷。 比如一個「好孩子」就很容易被「壞孩子」身上的自由感吸引,儘管這意味著對方可能並不適合做伴侶,但「好孩子」還是會為此著迷並願意付出代價。 如果一個人一直生活在穩定的環境裡,他的身體裡就缺失了反叛的、充滿激情的體驗。這種需求如果一直被壓抑,他就會開始追求一些危險的、不穩定的關係,作為表達叛逆的方式(McKay, 2014)。 六、追求戲劇化的生活,作為人生意義感的來源 有一種人叫做「感官需求者(sensation seeker)」。他們追求強烈的刺激,以及富有戲劇性的人生。對他們來說,只有通過非常 drama 的體驗,才能感覺到自己真實存在著(Zuckerman, 2010)。 戲劇性的人生也是一種能讓人感受到意義感的敘事。在那些戲劇化的轉折中,他們體會到百般情緒。通過把生活中偶然的小事串聯成首尾呼應的故事,他們能夠向自己證明,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有意義。 但有時候,不穩定的關係確實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損傷。我們可能會因此變得敏感、情緒化,自尊水平下降,甚至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永遠都不知道該如何維繫和深入一段親密關係。 不穩定的親密關係的確充滿了吸引力,但又有潛在的危險。如果我們的確對穩定關係有所不滿,但又不想承受不穩定關係中的風險,那麼⋯⋯ (同場加映:塔羅占卜|你身上有什麼特質最吸引人?) 如何在穩定關係中,尋求刺激和安穩的平衡? 我們曾在文章中介紹過,好的親密關係應該包含哪些要素。所以,我們並不會勸你因為一段關係穩定就必須堅持下去。但如果它恰好滿足這些「好的標準」,我們還是建議你更謹慎地對待「是去是留」這個問題。 下面這些方法,或許可以安撫你那顆「躁動的小心臟」,幫助你找到刺激與安穩的平衡~ 1. 首先是發揮創造力(creativity),發掘生活中的新奇 當兩人一起從事新穎的、具有挑戰性的事情時,他們能感受到一種重燃的激情,與此同時,感情也會有明顯的升溫(Anna, 2020)。 所以,當你對於一段穩定的關係感到了厭倦,請發揮你的創造力,去尋找那些能重新帶給你們新奇感受的事情吧。如果沒有思路,可以參考下列清單哦~ 新奇體驗清單 一起打卡沒有吃過的餐廳 相約去陌生的地方旅行 精心計劃一次約會 在家做一頓豐盛的大餐 展開角色扮演遊戲 一起嘗試新的娛樂方法 培養共同的、新的興趣愛好 複製你們的第一次見面和第一次約會,發掘新的感受和體會 做一本屬於兩個人的紀念冊 值得注意的是,創造力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也就是說,在每一次「創造」的時候,不要聚焦在最後你們究竟完成了什麼,而是要在每次嘗試的過程中讓自己沉浸進去,去感受兩個人之間的互動和情緒交融,說不定就會產生新的化學反應~ 2. 建立對彼此的真誠興趣(genuine interest),認真感受幸福 在熟悉的日常中,你們也可以試著發展對彼此真誠的興趣。即使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在重複著相似的生活,但在真誠興趣的基礎上,我們或許會對彼此、對共同的生活有新的體驗。 真誠興趣指的是我們對於伴侶的內在世界(inner life)有足夠的、持續的好奇心。比如: 「他今天發生了什麼?心情如何?」 「他為什麼會做出某項決定?在這背後有怎樣的考慮?」 「他為眼下的生活付出了怎樣的努力?這背後有什麼樣的痛苦和隱忍?」 「對於那些我們共同的經歷(比如今天到某個朋友家吃飯),他的感受是如何的?他覺得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不要預設自己已經對對方瞭如指掌。你可以清空對他的印象,帶著好奇心和求知欲與之相處。如此,不僅你們會體驗到更多新鮮感,這些新的感受與思考還會挑戰你們原本的價值觀念,激發出你們對世界新的認知。 3. 通過其他關係和方式,轉移無法在伴侶身上實現的需求 如果你非常嚮往不穩定關係中那些新鮮、刺激的要素,你可以從別的關係中獲得滿足。 比如結交一些有著豐富興趣愛好,或是可以帶給你飽滿情緒體驗的朋友。那麼,你想要的東西就不必再從親密關係中去尋找啦。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如果你非常需要戲劇化的情節,也可以自己創造。比如寫作、繪畫等方式就能為我們提供一種憑藉自我意願打造「新世界」的可能,幫助我們獲得非日常的、有戲劇張力的體驗。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4. 最後,你可以試著追求道德 等等!我們並不是說追求不穩定關係就是不道德的行為!! 只是對一些既想留在目前的穩定關係中、又難以放下對不穩定關係的執念的人來說,嘗試用道德原則要求自己,是緩和內心衝突的一個辦法。 如果你已經步入婚姻,並且有了小孩,你的一個決定可能會影響到很多人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以道德標準要求自己,提醒自己應該擔負起對家庭的責任,這或許能幫助你接受當下,並學著享受現在的生活。 在不同情況下,人們的責任和義務可能是存在差異的,但有一條底線,那就是: 不傷害他人。 任何事情都難有十全十美,既然選擇了一段關係,就應該用心經營和維繫。 但如果經過努力,你仍然覺得沒辦法繼續,可以和對方開誠佈公地聊聊,講清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結束後再去追求你想要的東西。 其實在我看來,能夠遇見一個願意與你長久陪伴、互相關懷的人,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果你因為害怕想要逃離,你要相信,一段健康、穩定的關係其實有著滿滿治癒你的能量; 如果你因為對眼下的日子感到無聊和不滿,比起逃離,我們或許更應該學習從平凡生活中感受愛、感受幸福的能力。 無論如何,你仍然擁有自由選擇權利。但前提是,你需得為自己所選擇的人生負責。 參考資料: Ainsworth, MDS, Blehar, MC, Waters, E., & Wall, SN (2015).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Psychology Press. Anna Chui. (2020). A stable but predictable relationship Is the nightmare for all lovers. Life Hack. Finn, MD (2012). The psychological architecture of the stable couple relationship. Theory & Psychology, 22 (5), 607-625. Foucault, M. (2019).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1: The will to knowledge . Penguin UK. Harvey, JH, & Wenzel, A. (Eds.). (2001). Close romantic relationships: Maintenance and enhancement. Psychology Press. John Grohol. (2017). What is commitment phobia & relationship anxiety?. Psych Central. Kerr, BA, & McKay, R. (2014). S mart girls in the 21st century: Understanding talented girls and women. Great Potential Press, Incorporated. Kernberg, OF (2011). Limitations to the capacity to lov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92 (6), 1501-1515. Kurdek, LA (2004). Are gay and lesbian cohabiting couples really different from heterosexual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6 (4), 880-900. Mackey, RA, Diemer, MA, & O'Brien, BA (2000). Psychological intimacy in the lasting relationships of heterosexual and same-gender couples. Sex Roles, 43 (3-4), 201-227. Willig, C. (1997). The limitations of trust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Constructions of trust and sexual risk taking.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6 (2), 211-221. Zuckerman, M. (2010). Sensation seeking. The Corsini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1-4. January 18,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oXE60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