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zBKpfF
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分手後該不該作朋友?解析各星座「分手觀」:天蠍最絕情、巨蟹最逞強! https://ift.tt/3zBKpfF 塔羅筆記 沒有人會以分手為前提地交往,伴侶們在一段認真的關係中,通常都希望能長長久久。以十二星座的角度來看,你們分手後,還適合做朋友嗎⋯⋯? 「愛情」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而「分手」也是情侶之間最不想面對的情況。 有時是雙方之間的愛情愈來愈淡,有時是因為某些不得不的理由而導致遺憾發生。雖然有些人還是覺得分手後可以當朋友,但實際上能這麼瀟灑的人其實很少。 現在就來看看十二星座分手後,狠心斷捨離的理由是哪些吧!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牡羊座 直性子的牡羊座,與戀人通常是因為「愛著對方」才決定與對方在一起,而分手的原因也只是「不愛了」。 雙方之中總有一個人不愛對方,已經分手的話,牡羊通常也不太願意繼續跟對方當朋友了。不然就會打擾到彼此的生活,還是瀟灑俐落一點斷乾淨才舒服。 金牛座 金牛座天性比較慢熟,對於走入交往關係也會比較謹慎。金牛對一個人產生戀愛感的速度比較慢,就像小火燉東西一些溫溫火火,但要是喜歡上對方了還是很難瀟灑離去。 金牛會選擇不再連絡、斷掉聯繫,這樣對於那個無緣的人,才能忘得最快。 雙子座 雙子座的心情比較多變,有時很堅強,有時又很脆弱。如果對已經分手的那個人還有愛,就表示有一些無法抗拒的客觀外在因素導致兩人分手。 而若雙子不選擇繼續當朋友、選擇斷捨離的話,那就是擔心自己不會遵守友情界線所致。 圖片|Photo by Becca Tapert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衝動、天真又好騙?火象星座,真的有所謂「笨點」嗎) 巨蟹座 愛一個人愈深,投入的感情一定愈多。生性依賴、又沒安全感的巨蟹座,若是分手後選擇斷絕關係、連朋友都當不成的話,是因為他們無法假裝大方、假裝無所謂的繼續以「朋友」的名義與前任相處。 乍看決絕地封鎖對方,只不過是逞強,其實內心非常在乎呢。 獅子座 個性高傲又自我感覺良好的獅子座,他那驕傲的自尊心,是不允許自己在分手後還能繼續跟對方做朋友的。 若真的相愛就當情侶,不愛了的話怎麼還能以朋友的心態相處呢?痛快一點,作彼此的陌生人,才是最好的。 處女座 都說處女座細心謹慎又完美主義,而他們的眼裡也是容不下一粒沙的。當談戀愛時無法好好經營與付出,分手後是沒有任何理由繼續相處的,何況當朋友呢? 處女座不喜歡虛偽的和諧,早一點斷捨離對彼此都好。 圖片|Photo by Carli Jeen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A Couple Minutes】每週投資黃金 6 小時給伴侶:沒有完美的戀愛,找到一個願意與你練愛的人) 天秤座 愛好和平、八面玲瓏又很會社交的天秤座,內心裡其實對於處理人際關係上的「尷尬」感到苦手。 要是跟已經分手的戀人以朋友的方式相處,無疑來說是非常尷尬的情況!一弄不好又會變成曖昧,這種情況是天秤不敢想像的。 天蠍座 愛恨分明的天蠍座,在感情裡也傾向走極端,要就愛,不然就不愛,天蠍最討厭模糊不清與曖昧不明的情況了。 要是分手後,絕對是沒辦法繼續以朋友的身分約出來玩、自在聊天,好好的姻緣走到分手這一步早就沒感情了,「朋友」怎麼還當得下去呀? 射手座 心思自由的射手座,還是有柔軟與脆弱的一面。 當射手在愛情破裂後不願意繼續跟對方當朋友,是因為他們覺得彼此都已經在對方心中留下了傷痕,繼續保持聯繫還有必要嗎?瀟灑與果斷地結束感情,才能遇到更好的人。 圖片|Photo by Ferdinand studio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你也曾有過需要「設下界線」的關係嗎?「朋友」即便不是最貼近的描述,卻是最安好的答案) 魔羯座 成熟穩重的魔羯座,幾乎很少因為一時的意亂情迷而動真感情。只有確定彼此都喜歡著對方,才會真的付出真心、坦誠以對。 若分手後不當朋友的原因,通常是魔羯認為這段感情雙方從一開始的期待就有落差,如果選擇當朋友下去,反而會傷得更深。 水瓶座 慢熟的水瓶座,他們的愛情可以從友情發展而來,但是友情卻不太能夠從愛情轉變而來。 已經太過瞭解彼此了,原本是情侶的相處模式也習慣了,忽然又退回到朋友,是太過牽強又不自然的事情了。 雙魚座 天性浪漫的雙魚座,相信緣起緣滅都是很自然的事情,雙方彼此從陌生到熟悉,進而相戀,都好夢幻又好珍貴。若彼此的戀情末滅,就是真的夢醒了,結束了。 既然夢醒了就要回歸到現實,若是繼續做朋友,斷不乾淨可是會讓雙魚迷惑又分不清楚的。 September 01,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太愛一個人,對方更容易不珍惜?關係心理學:在愛情中迷失,對不起的只有自己 https://ift.tt/3BuvzIi 塔羅筆記 當我們全心全意愛上一個人的時候,常常也是最脆弱的時候,因為過於喜歡一個人,便會忘記心疼自己——但親愛的你要記得,在這之中不要失去自我,否則將會淪為一段感情的附屬品。 太愛對方,該怎麼辦? 「 當你太愛一個人的時候,他就不會愛你了 」,有人是這麼說的。 當彼此之間的感情落差太過龐大時,你付出太多,對別人而言都是一種壓力。因為當你想要更多的愛,便會開始斤斤計較起對方有沒有「投桃報李」;而這,就會變成一種自私。有時候,我們在一段關係裡,會本能地做出自己認定為「對的事情」,而實際上,卻默默地傷害了彼此的感情。 愛情終究是盲目的嗎?做太多的事情,對他來說是沉重的。 以下五種行為就是沉溺於愛河中的人會有的迷惑行為,乍看是甜蜜舉動,但嚴重一點,甚至會成為傷害彼此感情的導火線! 圖片|Photo by ri on PIXTA 1. 太過急切想融入對方生活圈 愛情來臨時,你除了想得到他以外,還會想要開始參與對方的生活、融入他的日常,慢慢地也會讓人想要花更多的時間陪伴他、關心他、照顧他,幫助他一起解決面臨各種的問題。 而融入對方的生活,這對談戀愛或是結婚的人來說很重要——想融入伴侶的交友圈不是壞事,但每個人個性都不同,也不是每個人的戀愛節奏都一樣。 某些人在熱戀期愛得要死,相當著急地想見對方的家人朋友;但彼此還並非相當熟識,而且每個人的內心界線與隱私標準都不同。當你顯露出很想跟對方的生活圈有熱烈交集的程度時,就會容易讓人感到不舒服與壓迫感,終歸是因為你太急了! (延伸閱讀:「你女友配不上我們家!」面對逼退兒子女友的爸爸們,我們能採取的 4 個應對方案) 2. 想知道對方的行程還有一舉一動 你喜歡「報備」嗎?有些人在交往時,會主動告知對方自己的行程、自己的計畫與生活,想與對方共享;同時,也可能會希望對方可以不管到了哪裡、做了什麼事、跟哪些人見面或吃飯,都要記得和自己報備一聲。 這是在乎一個人,也是愛一個人的表現,卻很容易走樣而演變成不良的行為;看似「報平安」的一個訊息,其實背後可能存在著一種「控制」的感覺,隨情勢演變,不知不覺發展成要乖乖地暴露行程給彼此,陷入「有毒」的關係中。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便再愛對方,心中還是有一條隱私的界線在。有時,只不過是想單純地靜一靜,不受任何人打擾,這在有心人的眼中就會變成像是一種「逃避」與「不願分享」,這是很危險的。 對於比較重視個人隱私和空間的人來說,這也會是一種需要報備的「壓力」。 圖片|Photo by David Tyemnyák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向另一半報備行程讓你反感?檢視原生家庭模式:童年陰影,造就你的情感凍結) 3. 對他的朋友與同事嚴加防範、限制交友 有時候,愛情走到最後,不一定是因為對方,而是源於「自己」。你以為自己「太愛對方」?其實,只不過是自私罷了。 有些人在談戀愛時,會需要滿滿的安全感,還有想要有「被在乎」的感覺。會非常想知道對方今天跟誰出去、跟誰在聊天、照片中合照的人是誰?這其實是愛著一個人的表現,但表現過度,卻很容易演變成不良的行為。 深怕對方出軌、劈腿、外遇?或是對方被別人搶走?甚至進而嚴加管控、規定對方的交友圈與社交圈,這已經是有點侵犯人身自由的地步了⋯⋯ (同場加映:關係心理學:為什麼我會想限制另一半跟異性單獨出去?) 4. 患得患失,被對方牽著情緒走 太過在意與在乎對方,導致自己想一直跟對方黏來黏去,一分開就渾身不對勁嗎?想跟對方情話綿綿,於是傳訊息給對方,卻陷入了「等訊息」的焦慮當中。 對方一傳來簡訊就歡欣鼓舞,感到被對方在乎、喜歡了;若他遲遲不回訊息,就像是被冷落了、對方不在意自己了,於是開始陷入小劇場與鑽牛角尖的地步。 全心投入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也是最脆弱的時候。太愛一個人,他會習慣你對他的好而忘了自己也應該付出;習慣了從你這裡得到許多,而他也不需由此付出更多。你以他為中心,跟他在一起時,他就是整個世界——從此,你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你就像一支蠟燭,熊熊燃燒得太過猛烈,待蠟燭燃盡,你就什麼都沒有了。為了愛對方而喪失自己的獨立與自在,實在是太不健康了。 圖片|Photo by Andres F. Uran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一談戀愛就患得患失?」致焦慮依附者:做好五件事,找回關係裡的安全感) 5. 失去自我,淪為連體嬰或附屬品 「你的頭髮怎麼留這麼長?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我男朋友說,喜歡長頭髮的女生。」 有些人就是這樣:只要一談戀愛,從要去哪家餐廳吃飯、到出國去哪玩,通通都是交給對方決定,自己完全沒有意見。在他的內心世界,只裝得下三個字——另一半。 或許,我們都或多或少有過這樣的時期,想通過迎合對方或委曲求全來維護感情。這不一定是犧牲自己,相反地,當事人甚至還樂在其中。但其實,把愛情抓得太緊,可是會更容易失去。 感情幸福的戀人,在生活中都是獨立的個體。兩個人一起作伴、戀愛很好,同居生活也很好,但不要把全部的生活都變成「他的生活」。 擁有自主的個性與風采,這種瀟灑且獨立的氣質更會增添自己的魅力,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重心,不必依賴他人。相愛的對方,不是將彼此困在籠子內,而是並肩邁向前方,眼睛看著的是同一個方向。 在愛情中的迷失,才是真正對不起自己,也困擾著對方的關鍵。 August 31,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uvzIi
你是關係裡的討好者嗎?一文解析你是哪種類型的「討好者」 https://ift.tt/3Bn0xSG 商業周刊出版部 當關係中的討好者,出現在社群網路時,會以什麼樣的狀態與他人互動呢?是更真實地做自己,還是出現不同型態的討好行為呢?——討好型人格,可以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文|艾瑪.里德.特雷爾 Instagram、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社群網路提供眾多建立聯繫的機會,讓我們據以建立虛擬社群,以現實世界無法達成的方式發聲並展現自己。網路也能提供匿名性與距離,討好者可以利用這兩項特點表達真誠的觀點而不會感到困窘。 透過網路,他們也可以體驗到展現自己、獲得支持的感覺。自己的意見獲得迴響可以強化自我意識與信念,討好者可以利用網路測試他人對自己觀點的接納程度,藉此累積自信,練習在現實生活中也更真誠地展現自己。 社群平台能為討好者帶來助益,閱聽人也能把握難得的機會,傾聽罕見的觀點。討好者重視能否獲得接納,而網路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他們可以在此發現,原本的自己就能獲得接納,無須自我審查或保持沉默,這一點令人寬慰。 如果我們的意見有助穩固自己在社會群體中的地位,我們就會更加感覺獲得接納,進而提升自信,更願意參與社群,這對我們自己、重要人際關係與廣大社會都有好處。我們可以在社會中自信地互動,成為重要、有意義、良性群體中的一分子。 討好者在網路中遭遇的問題 不過線上平台也不是沒有缺點,某些網路上的道德出征弄錯了地方,而且又具有殺傷力。 社群網路具有相對匿名的特性,不容易遭到報復,因此隱身在螢幕之後的線上使用者可能出現糟糕的行為,說出在現實生活中絕對不會說出口的言語。社群平台具有促進人類合作與溝通的潛力,不過也可能製造出一群惹事生非的霸凌者,秉持正向肯定態度的討好者不容易找到容身之處。 討好者無法倚靠禮貌與體貼的習慣在網路世界中取得認同,他們用來偵測他人反應的雷達在虛擬世界中毫無用武之地,肢體語言、臉部表情及聲音語調的細微變化全都隱藏在螢幕之後,討好者在網路中簡直耳聾目盲,無法憑直覺察覺他人的要求,因此不像面對面互動時能夠掌控對方的反應。 WhatsApp 上已讀不回的訊息令人失落,這項功能同時也要挾我們回覆群組聊天室中的狂熱管理員,以及回應長舌朋友的牢騷,而且根本不可能在不冒犯他人的情況下「離開群組」。 安撫型討好者踏入陌生的網路世界時,沒有現實生活中慣用的天線協助他們操控他人的反應,只好躡手躡腳地摸索分際,展現乏味而良性的一面。 典型討好者必須使用濾鏡來武裝自己,透過反覆編輯推敲最完美的內文,將照片及貼文改造成普世欣羨的形象,他們的動態必須充滿鼓舞人心的內容,源源不絕供應正向態度,以便獲得公眾讚賞。 影子型討好者也許不常發布貼文,但他們會默默追蹤自己仰慕的網紅,為他們的貼文按讚,以粉絲私訊轟炸他們的收信匣;他們會與酸民針鋒相對,維護自己的偶像;在自己的貼文中標記偶像,幫助他們提升曝光、實現目標。 抵抗型討好者容不下看不順眼的人事物,因此可能完全不使用社群媒體,他們會批評旁人的貼文,徹底屏棄社群媒體的正面價值。 對討好者來說,社群媒體有優點也有缺點,端視使用者的動機與互動方式而定。如果要在網路中討好自己,首先我們要瞭解自己使用社群媒體的原因。 圖片|Photo by Plann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從社群頭貼看出你的人格特質:7 種類人,你是哪一種呢?) 案例/安妮塔 安妮塔(Anita)使用社群媒體的出發點大錯特錯。 她二十六歲時因為焦慮與自尊低落開始接受諮商。她述說自己著迷於 Instagram 的問題,她會花上數小時滑動態,瀏覽美女享用美好、健康的早餐,觀賞名人健身後神采奕奕的模樣,或是嫉妒地看著前男友到國外度假的照片,他曬成小麥色的手臂環抱著穿著比基尼泳衣的美女。 她自己上傳的內容也都精心套上濾鏡,她想要向世界呈現自己最討人喜歡的一面。她告訴我:「有時候,我會梳妝打扮準備出門,拍了上百張照片(不誇張),測試每一個角度和每一種濾鏡,但我覺得拍越多照片,心情就越糟。 然後我會選出一張照片,搭配自信與自貶比例拿捏得恰到好處的文字,然後把天底下所有主題標記都用上去:#outout(出門)、#lovemygirls(愛我的閨蜜們)、#sorrynotsorry(毫無歉意)、#me(我)、#happy(快樂)、#bodypositive(身體自愛),發布之後,有時我根本不會出門,我會直接卸妝、換上家居服,打開電視。 這一切都是謊言。就算我真的出門,我又會整天不停查看手機的按讚次數。如果按讚數量不夠多,我就會把照片撤下來。我痛恨這一切。我鄙視自己做這些事。」 安妮塔以手摀住臉,她對自己不理性的行為感到羞愧,但她無法戒掉在社交平台上討好的習慣,她會不由自主地搜尋哪些主題標記能夠獲得更多按讚次數,或者是吸引更多追蹤者。 另一方面,她也毫不懷疑地採信別人貼文所呈現的扭曲生活,對比他人的完美而自慚形穢。在她發布自拍公開在大眾眼前之前,她早就開始自我批判,印證「自己一文不值」的預言。 安妮塔曾經嘗試透過約會應用程式尋找愛情,她告訴我,有一個網站並未提供使用者表示「謝謝你,但我沒興趣」的選項,因此線上聊天後如果覺得不「來電」,只能直接封鎖對方。 安妮塔曾經被互傳訊息的男生封鎖,她說這樣的經驗讓她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即便一連好幾個禮拜兩人不斷互相傳訊息,聊天過程也讓她感覺心有靈犀,對方還是可能突然消失無蹤。 這種「搞失蹤」的結果讓安妮塔不知所措,不知道哪裡出了岔錯,討好者也想不到其他可能性,於是只能責怪自己。她把自己想得很差勁,於是更加賣力討好下一個聊天對象。 有些人和安妮塔一樣,使用社群媒體的動機有偏差。他們的需求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滿足,於是轉而希望在網路世界中尋找歸屬感,運用討好伎倆偽造出光鮮亮麗的冒牌者,因此他們在網路中獲得的任何接納也都虛假不實。 安妮塔運用典型討好者的行為模式來尋求人際聯繫,但是這樣的作法無法和無影無蹤的追蹤者拉近距離。她希望能夠獲得人們的理解,但她從未展現真正的自己,又要如何被眾人看見?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同場加映:【性別觀察】「小臉、大眼、紅唇」Instagram 濾鏡:千篇一律的美麗,你膩不膩?) 社群媒體動機 想一想自己參與線上社群的動機。 使用社群媒體的原因? 想想看,社群媒體帶給你什麼收穫?可能正面及負面、預期中及預料之外的影響都有,你能說明這兩方面的結果嗎?也許社群網路提供展現自己的管道,證明你原本就夠好了,讓你把這份自信帶進網路之外的生活中。 或許你參與線上社群是為了討好別人,以喜歡、轉推、按讚次數來評估自己是否為人接納。如果是這樣,請自問你如何在網路中展現自己? 你認為網路世界如何看待你?你發布的照片多貼近現實? 自拍照可以套濾鏡,貼文可以經過多次編修,由公眾透過按讚次數決定下場是撤除或保留。你可以編輯自己、為自己套上濾鏡,不過在追求「按讚次數」的危險過程中,你可能失去自己。 你可以分享關於感受的梗圖,但從不展現自己的心情。如果我們不忠於自己,又怎麼能獲得理解?如果其他使用者也都忙於偽裝,又怎麼能真正看見彼此? 大家就只是偽裝者互相按讚而已。討好者以貼文獲得的按讚次數、追蹤人數或留言數武斷地評估自己討人喜歡與成功的程度,這種心態有害心理健康。 幻想與現實 別誤把自己真實的生活與他人呈現出的表象相比。要記得,別人在 Instagram 展現的完美生活很可能並不是真的,至少不會是全貌。 看一下自己的線上個人檔案,觀察自己與眾人分享的「表象」,也許你會發現,如果這些照片和貼文是由別人發布,很可能也會令你羨忌不已。 你可能曾經在別人的貼文底下留言,只因為覺得自己應該這麼做,或曾轉推某則你自己不完全相信的理念,你的社群媒體生活表象很可能也令他人自慚形穢。 你的貼文時間軸可能透露矛盾——分享的上一則貼文一如往常混雜感傷與開心的情緒,不過你發布的柔焦照片有如一張懷舊照片明信片,附註文字傳達出積極與欣喜。 這些貼文只呈現生活的單一面向,所有人都應該謹記這一點,特別是討好者。你可以偽裝,其他人當然也可以。 (你會喜歡:比較是永恆的課題:人們互相羨慕,只因為他們都不了解彼此的傷痛) 取消追蹤之前 如果你喜歡滑動頁面,瀏覽編排精美的動態,這樣很好,社群媒體上的確有很多好東西能帶來正面體驗,有提振心情或娛樂的功效。就算你看不順眼某人的貼文,至少你可以封鎖或取消追蹤他們,對吧? 大家都這麼做:篩選動態,只追蹤讓自己心情愉快的貼文。 不過當我碰到對網路互動感到沮喪的案主時,我發覺更有益的作法是先深入瞭解困擾他們的癥結點,找出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果跳過這個步驟,直接完全戒掉社群媒體,可能只是壓下表面症狀,未能處理潛藏的問題,往後不經意看到特定類型的貼文時仍會再次發作。 如果精心篩選自己瀏覽的內容,移除可能觸發負面感受的貼文,我們也許可以暫時擺脫不適感受,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另一方面,如果能深入探究負面感受從何而來,未來就不須繼續躲躲藏藏,甚至也能藉此學習如何討好自己。 當然,過濾社群平台向我們顯示的內容可能也是必要措施,不過首先應該釐清這麼做的原因。我們希望在網路世界中保有受傷之後的恢復力,而不只是在不斷變動的環境中求取當下的安慰。 如果你不參與網路社群,花點時間想想看,參與之後你可能會有什麼感受?如果你避免使用社群媒體是因為知道這很可能會觸發憤怒、焦慮或不足的感覺,你是否思考過背後的原因?你還能採取哪些措施,在使用社群網路的同時討好自己? 本文收錄自艾瑪.里德.特雷爾的《討好陷阱:心理師的情緒解方-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滿意,那就別再嘗試討好他們》,由商業周刊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討好陷阱:心理師的情緒解方-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滿意,那就別再嘗試討好他們》 August 31,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n0xSG
心理測驗|手機打字的手勢,1 秒測出內在性格與感情觀 https://ift.tt/3jrAhQZ 塔羅筆記 什麼!從「拿手機」的方法,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個性與感情觀?你可能會想問:這個心理測驗準嗎?Well......試了就知道。 不只日本,韓國也有超級神準的心理測驗! 在這人手一機的水瓶時代,幾乎人人每天都機不離手,無論是在捷運上抑或馬路邊,四週都是低頭族。不過每個人打字時拿手機的手勢都各有千秋,從這當中也能測出屬於你的隱藏個性唷! 來自韓國的這款,準到可怕的心理測驗,就是從你拿手機打字或上網的習慣,可以看出你的性格和感情觀。 若想知道自己的感情觀和隱藏性格,就請你事不宜遲,快點測試看看吧! 請問你滑手機的方式是哪一種呢? 圖片|all.about.20s 選擇 A:單手拿手機,用同一隻手的拇指打字 內在性格: 在工作上,你是一個認真又勤勞上進的人,而且相當有才華,所以身邊的人都覺得你可以信任並且願意依賴你,但同時你也是一個口直心快的人。 不過你不太喜歡高調與浮誇展現自己的人,因此身邊的人都覺得你帶有一種神秘感。 感情觀: 你不太會輕易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內心也很怕受傷,所以對自己的自我保護感很強。 但如果你與對方相處了有一段時間後,當你認為對方是可以信任的,你就會毫無保留地相信他,並且很重視這段得來不易的感情。 (推薦閱讀:「想要愛情長久,就得棋逢對手!」關係心理學:愛情裡的勢均力敵,是維持平衡的關鍵) 選擇 B:單手扶手機,另一隻手的拇指打字 內在性格: 你對身邊的朋友與同學都是很熱情的,你相當熱愛冒險,求知慾也很強,而且是一個風趣幽默的人。 但在你的內心世界裡,你容易感到非常不安,更希望有一個人,可以真正了解你,知道你的不安。可惜現實中,你往往都遇到一些利用你的真誠對待,進而利用你的有心人。 感情觀: 你對待感情是小心翼翼的,常常深怕會不小心傷害了對方,因此特別不擅長表達自己的心事與情感。 你會因為經常壓抑自己的想法,而令別的對象誤以為你脾氣很好! (你會喜歡:你也有「情緒壓抑」傾向嗎?關係心理學:生活總有委屈,我們都該正面迎擊) 圖片|Photo by rjhowmanyo on PIXTA 選擇 C:雙手拇指左右開弓交替打字 內在性格: 你散發出來的獨特氣質,讓人感覺很大方也很有自信,而且你是個對自己的要求很高的人。 在職場工作方面,你非常具有野心,而且相當看重權勢。你也非常喜歡四處認識朋友,交友甚廣。 感情觀: 你外表相當鎮定與冷靜,似乎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讓你有比較大的反應,但你的內心其實有很多小劇場。 你常常會沉溺於過去的悲傷,讓情緒難以自拔,就算遇到感興趣的人也會顯得自己一點不在乎。 (同場加映:柚子甜|金錢戀愛學:別讓幸福,成為悲觀主義的犧牲品) 選擇 D:單手扶手機,另一隻手的食指打字 內在性格: 你的思路非常清晰,而且頭腦機敏。你非常善於控制情勢,所以,團體中的領導人物絕對非你莫屬。 你的個性比較飄忽,情緒來得快去得也得快,是一個感性又具藝術感的人,整個人都充滿著獨特的神采魅力。 感情觀: 你看上去交友圈子很大,很喜歡熱鬧。但內心的你其實嚮往追求安穩生活,希望能跟另一半彼此守護一輩子。 你在親密關係裡最大的缺點是容易心軟,只要對方看似很有誠意地請求你原諒,你就會真的會輕易原諒他。 (延伸閱讀:「分手後,依然恨對方怎麼辦?」關係心理學:選擇原諒真的能走出傷痛嗎?) August 31,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rAhQZ
《斯卡羅》四大看點整理:4 種語言切換、已故演員驚喜出演? https://ift.tt/3jrAhAt Bella.tw儂儂 作為公視年度大劇的《斯卡羅》首播收視便創下公視紀錄,由吳慷仁、温貞菱、周厚安和法比歐等人所主演的演員群們,在導演曹瑞原的要求下,做了什麼樣的魔鬼訓練呢? 由吳慷仁、温貞菱、周厚安和法比歐等人主演的公視年度大劇《斯卡羅》上週首播開出公視開台以來最高收視記錄! 劇中場景高度原還 150 年前「羅妹號事件」,演員更是展現了體力、耐力與語言天份,磅礡的格局讓劇迷們大呼過癮,儂編幫大家整理出了 4 大看點,今夏必看的歷史神劇絕不能錯過! 圖片|《斯卡羅》劇照 台灣歷史「羅妹號事件」是什麼? 圖片|《斯卡羅》劇照 《斯卡羅》描述十九世紀美國商船「羅妹號」在屏東恆春半島海域發生船難,誤闖斯卡羅王國領域遭排灣族(龜仔甪部落)出草後的故事,史稱「羅妹號事件」。據導演曹瑞原所說,台灣是美國繼南北戰爭之後第一個出海攻打的地方,當時議和所簽下的「南峽之盟」現今還在美國的國會圖書館中收藏! (同場加映:遠距工作密技|今日宜聽:台味搖滾+原住民力量歌單:聽了會內傷,不聽會遺憾) 不只體力還考驗語言能力 圖片|《斯卡羅》劇照 這部戲可以說是台灣史詩級的大製作,除了場景真實建構,服化道都高度仿真之外,演員的努力真的讓人看了為之佩服,像是演員們為了承受在山林間奔跑的耐痛度,每日都要正中午赤腳在柏油路上奔跑,還要苦練排灣族語,難度之高連吳慷仁都直呼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圖片|《斯卡羅》劇照 而温貞菱更是為戲苦練四種語言(客家語,排灣族語,英語,台語)開拍前也花了一個多月曬黑來契合角色,還時常和法比歐約健身反被魔鬼訓練!(笑) 另外老戲骨雷洪也說「從業以來今年都已經 72 歲了,沒有碰過導演要求那麼細膩,那麼高的,太累了!但是值得,真的值得!」。 (延伸閱讀:專訪歌手阿爆:希望大家的歌單裡,都有一首原住民語流行歌) 養眼陣容不可少 圖片|《斯卡羅》劇照 不得不說《斯卡羅》的演員陣仗超強(養)大(眼)!除了金鐘視帝吳慷仁,金馬最佳女配温貞菱之外,還有超養眼外國演員法比歐和周厚安。法比歐飾演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首次出演影集的他不只外型,演技也十分亮眼,表現得到導演曹瑞原的讚賞! 另外歌王周華健的兒子周厚安飾演英國洋行代理人「必麒麟」,不只被誇像強尼戴普,濕髮造型也帥到不像話!他甚至跟必麒麟是同月同日生,讓人不禁感嘆這就是緣分啊~ (你會喜歡:別情緒勒索我的夢想!金曲歌王 Leo 王:「媽我也愛妳,但我不一定要聽妳的話」) 蕭淑慎、吳朋奉驚喜出演 圖片|《斯卡羅》劇照 在本週已經播出的一二集中收視最高的場面出現在蝶妹(温貞菱 飾)到必麒麟(周厚安 飾)的住所敲門叫他起床、為他整衣出門。在這個場景可以看到温貞菱開場便多種語言切換,還驚見久違螢光幕的蕭淑慎,她客串演出必麒麟的女朋友,也是洋藥局老闆娘,戲份畫龍點睛。 另外《斯卡羅》首集藏了許多彩蛋,已故三金影帝吳朋奉精湛客串演出來自澎湖的船老大,與飾演社寮頭人水仔的吳慷仁有多場精彩對手戲。 原文出處:公視《斯卡羅》四大看點整理!高度還原150年前美軍攻台歷史,温貞菱開外掛4種語言切換自如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後最大製作!《斯卡羅》吳慷仁、温貞菱古裝上場,2021金鐘搶先預約 《火神的眼淚》後誰接棒?2021下半年公視台劇推薦Top5,《與惡》導演打造《茶金》將掀收視高峰 August 31,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rAhAt
你也有「社交扣打」嗎?致內向者:別無限放大對話裡的消極訊息 https://ift.tt/3DwHmI6 塔羅筆記 如果你常常對社交感到「不舒服」、過分關注自己在社交時的行為,並且常常做出負面評價的話,那也許你有「社交恐懼症」的特質——不過請記得,要公平地對待自己。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 「社交恐懼症又名社會焦慮症、人群恐懼症,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有些患者對參加聚會、打電話、到商店購物或詢問權威人士都感到困難。在心理學上被診斷為社交焦慮失協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是焦慮症的一種。此症最早被發現於 1985 年,當時被認為是忽略性焦慮失協症(neglect anxiety disorder),經過 14 年才漸漸被重視。 一般人對參加聚會或其他會暴露在公共場合的事情都會感到輕微緊張,但這並不會影響到他們出席。 真正的社交恐懼症會導致無法承受的恐懼,嚴重的案例裡,病患甚至會長時間的把自己關在家裡。患者在面對或進行其所恐懼的社交活動時,除感到焦慮外,多數會伴隨著如臉紅、發抖、口吃、異常冒汗、心跳加速、心悸、輕微頭痛、暈眩、胸悶、呼吸急促等生理症狀。」 每天,我們都需要跟人交流,交流是為人處世最基本的。當然也有人不喜歡跟人交流,這也並非就是「社交恐懼」。 但是,很多對社交感到不舒服的朋友,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擔心自己在社交情景中會做出令人難堪的舉動,事後回想老覺得自己說錯話,還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讓自己盡量不參與社交活動、不出現在社交場合。 比如:朋友聚會、同事開會、課堂發言、跟陌生人交談、在公共場合吃飯/寫字、使用公共廁所、與異性朋友約會、和權威人物交流、拒絕別人的不合理要求等等。 現在,就來看看「簡單心理」提供的資料,為何我們會有這種心態,是哪裡出錯了呢? 圖片|Photo by GrandJete on PIXTA 一、注意偏差 「為什麼總是有人一直盯著我呢,就等著我出錯吧?那我低著頭、不說話好了,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抬頭看了一眼,對面的陌生人還瞪我一眼!我很奇怪嗎,為什麼要用這樣奇怪的眼神看著我! 該死!我的臉變得更熱了,一定很紅吧?我真是個膽小如鼠的人,大家肯定也都這麼想吧?完了,大家都會感覺我很奇怪了。我真是個沒用的人,大多數人都輕而易舉的事情我卻做不好。」 這是一位社交焦慮的朋友跟我分享的內心獨白,是不是似曾相識呢?這是大多數害怕社交的朋友在社交場合常常出現的心理過程,經歷了三個階段: 1. 注意警覺: 我們會忽視社交情境中的積極訊息、首先發現消極訊息,並將注意更多地分配給消極訊息。想想,我們是不是比身邊的朋友更容易注意到憤怒的表情、消極的評價呢? 2. 注意固著: 當我們注意到消極訊息後就難以自拔了,這讓我們體驗到更多的消極感受,難以接收到其他的積極訊息。就像上面那位朋友的內心獨白中提到的,當他發現對面的陌生人盯著自己的時候,就像著了魔似的無法從中抽離出來了,一直在想這個事情。 3. 注意迴避: 我們把自己的注意從外部那些讓我們不愉快的訊息轉向了我們自身,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一向不高,這就算了,我們還假設這種消極的評價也是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這後面的一連串內心獨白讓我們越陷越深,痛苦地沉浸在自己的思維裡出不來了。內心獨白的後半段全是對自己的評價,還堅信別人也是這麼想的。 (延伸閱讀:小 S 的內心獨白:我每天都活在否定自己的恐懼) 二、解釋偏差 除了我們的注意在作怪之外,我們對社交場合中訊息的解釋也好像有點不一樣。 曾經有個英文特別好的女孩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她積極面對自己的社交恐懼、利用暑假時間給小學的孩子們上英語課。有節課她給孩子們用英語講了個故事,講完後孩子們都笑了,她跟我說當時覺得特別尷尬,覺得孩子們在嘲笑自己的口音、表達不清楚。 ——友人說;他們可能是覺得有趣呢? 在面對這些模糊情境的時候,我們的解釋好像總是消極的,就像這個女孩兒,把孩子們的笑看作嘲笑而非開心地笑。 其實,這個女孩給孩子們上課的時候還是很多開心時刻的。但是,每當他人對她表示祝賀或為她高興時,她總會不屑一顧地說,這都是我那天運氣好罷了、碰巧孩子們那天心情好而已,給我們的積極經歷打了個兩三折啊! (同場加映:「看你能堅持多久」喬治王子想學芭蕾:從新聞主播的嘲笑,聽見熟悉大人式霸凌) 三、記憶偏差 在社交場合的這種過度焦慮讓我們過多關注自己的擔憂,影響了我們的記憶,事後反思、日後回憶時,只記得當時引起自己強烈負面情緒的部分,完全忘記了那些積極的部分,又進一步驗證了自己社交無能的想法。 可是想想,如果我們的人生歷程真如記憶中那麼糟糕,我們又是怎麼一步步上高中、考大學、找工作、還交到了幾個知心朋友的呢?所以,我們該嘗試著努力完整地回憶自己在所有社交場合的表現,讓人尷尬的要直面它,平淡或者愉快的更是要記下讓它成為一個個里程碑。 一定要記著公平地對待自己,否則等待我們的就是「過去不堪回首、未來一片灰暗」。 這樣的人生,你願意擁有嗎? 圖片|Photo by Ball Park Brand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如何做到「活在當下」?專注此刻,別過度憂慮「過去」與「未來」) 改變的第一步是清楚地了解。以前的我們就好像戴上了墨鏡,看什麼都隔著一層灰色,在註記、解釋和記憶上都出現了一點偏差。現在,我們知道自己只是因為這墨鏡才過濾了原本的色彩,就可以在面對社交情境或之後回想時,對自己的注意、解釋和記憶打個小小的問號。 這個問號給了我們一個停下來看看的機會,幫助我們更全面、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言行舉止。久而久之,對自己身體形象、表情、肢體動作、交流談話能力也會慢慢地建立起自信了。 其實,天一直都是藍的,只是我們不小心戴上了墨鏡,所以感覺灰濛濛。現在,是時候摘掉它了,還自己一片藍天! August 31,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wHmI6
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解析《斯卡羅》李仙得、必麒麟:19 世紀歐美外交人員,如何在多元族群間斡旋? https://ift.tt/2V05vFz Bella.tw儂儂 法比歐飾演的「李仙得」與周厚安飾演的「必麒麟」是《斯卡羅》的大亮點!你想知道他們歷史上的真實人生嗎?(提醒:內有劇透) 公視、Netflix熱播台灣歷史劇《斯卡羅》看了嗎?這部史詩鉅作取材自陳耀昌的小說《魁儡花》以「羅妹號事件」為背景改編,逼真還原台灣一百多年前的樣貌,除了讓觀眾透過劇情認識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演員更透過中文、英文、台語、客語、原住民語等穿插呈現出當時台灣族群多元的樣貌。 其中兩位西洋人角色:法比歐飾演的李仙得與周厚安飾演的必麒麟更是吸睛亮點,經由他們的詮釋,呈現出 19 世紀歐美外交人員、冒險家如何看待台灣這片土地,以及在不同的族群間斡旋。 而這兩位角色在歷史上都是真有其人,而且對當時的亞洲的國際貿易與外交關係都有著深厚的影響,接下來就揭開他們在歷史上的真面目吧! 李仙得——遊走亞洲各國、改變台灣命運的美國外交官 圖片|《斯卡羅》劇照 法比歐所飾演的李仙得(Charles W. Le Gendre),總是穿著英挺的正裝,做事有一套自己的堅持,為了達到目的與對方硬槓、施壓在所不惜,會有這樣的強勢風格,也許與軍人出身的背景有關。 法國出生的他,24 歲透過婚姻歸化美國籍,卻過沒幾年就遇上了南北戰爭,當時 30 出頭的他決定「簽下去」,也就此改變了人生。 圖片|《斯卡羅》劇照 李仙得在南北戰爭中隸屬北方軍,參與過不少戰役,雖然功勳赫赫,但同時也傷痕累累,在無數次的生死交鋒中,他的下顎、脊椎、鼻樑、左眼都曾經到嚴重創傷,而這些戰火的烙印讓他在退伍後榮獲准將的名譽頭銜,也從此轉任外交官,開啟了與亞洲的不解之緣。 (延伸閱讀:外交官出奇招!美國國務院禁掛彩虹旗,他們就「外掛」) 圖片|《斯卡羅》劇照 到亞洲的第一站,李仙得出任美國駐廈門領事,才過沒幾個月又發生的大事,美國商船羅妹號在台灣南部外海發生船難,漂流到琅𤩝(今恆春一帶)上岸,卻遭到當地斯卡羅原住民誤認為侵略者而慘遭殺害。 得知此事的李仙得憤而向清朝政府反應,要求給個交代,但中國政府卻認為部落原住民不歸中國管轄,雙方談不攏,於是決定來硬的,他在熟悉台灣的英國商人必麒麟的帶路下派遣美國戰艦攻打斯卡羅,但有洋槍洋砲的美國大兵卻被熟悉地形的斯卡羅勇士打得大敗。 找中國政府得不到積極處理,打仗又不一定有勝算,於是在各方勢力一陣角力遊說後,他帶著約 5 個隨行溝通的官員單刀赴會,深入部落與斯卡羅領袖卓杞篤進行長時間的談判,承諾此後船難人員只要舉紅旗為號,就不會被當成侵略者,還因此簽訂了台灣史上第一紙國際條約「南岬之盟」。 圖片|《斯卡羅》劇照 在南岬之盟一戰成名後,李仙得開啟了在亞洲 30 年縱橫捭闔的外交生涯,遊走於美國、中國、日本、韓國,更對台灣的命運有了不小的影響,後來的牡丹社事件、日本攻台計劃都可以看見他穿梭其中的身影。 (同場加映:侯孝賢片單|五部經典電影,帶台灣走進世界影壇,品味侯導跨 40 年的神作) 必麒麟——從台灣冒險家到星馬華民護衛司長官 圖片|《斯卡羅》劇照 周厚安飾演的必麒麟(William Alexander Pickering)穿著英式裙裝、留著齊肩捲髮,看起來有點浪,卻帶點精明,通曉多種語言,處事雖較有彈性,又在關鍵時刻不忘貪財本色。 他從 16 歲就做為一名水手出海四處遊歷,幾年後轉到海關任職,並於二十多歲時來到台灣,先後於多家洋行任職、經營貿易,對於台灣的風土民情相當熟悉,對於各個階層、族群都樂於接觸結交,前面所提到「南岬之盟」也有他穿梭其中的身影。 不過必麒麟在台灣經商並非一帆風順,尤其是進行樟腦貿易時曾被清朝政府查扣沒收(當時樟腦是國營),還因此與官兵起肢體衝突,最後更引爆英國與清朝的「樟腦戰爭」,逼得中國簽訂條約開放外商經營樟腦的權力。 圖片|《斯卡羅》劇照 後來必麒麟在 30 歲時身體欠佳返鄉休養,卻意外認識了當時英國海峽殖民地(今星馬一帶)的總督,曾有過台灣經驗的他因此獲得賞識,受邀前往任職,並憑著他長年與漢人交涉的經歷,與通曉中文、閩南語、客語、粵語等優勢,一路從翻譯人員升格為首任管理星馬華人的最高職位「華民護衛司」長官,在他任內期間對於掃蕩黑幫、人口販賣有所貢獻,但也因此得罪不少人,後來他遭黑道襲擊重傷,不得不退休返鄉休養。 圖片|《斯卡羅》劇照 在必麒麟的晚年,也許是回想起了在東方那個的迷人島嶼台灣,於是開始提筆撰寫回憶錄,把年輕時在台灣的所見所聞整理出版《福爾摩沙的先驅——滿大人、海盜和獵頭番的冒險回憶》為一百多年前的台灣留下珍稀的文獻記載。 看完李仙得、必麒麟的故事,是否更期待《斯卡羅》中他們還會激出怎樣的火花呢? 原文出處:《斯卡羅》法比歐、周厚安兩大西洋帥哥角色真有其人!揭秘李仙得、必麒麟歷史上的真面目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後最大製作!《斯卡羅》吳慷仁、温貞菱古裝上場,2021金鐘搶先預約 《火神的眼淚》後誰接棒?2021下半年公視台劇推薦Top5,《與惡》導演打造《茶金》將掀收視高峰 August 31,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V05vFz
為什麼吵架時對方總是沈默不語?收起「無意識激怒」:你的咄咄逼人是溝通受阻的原因 https://ift.tt/3gLlCOW 皇冠出版 不論你在人際關係中是「攻擊型」還是「迴避型」,一不小心就會造成一段關係的決裂,所以最重要的是學習「正確的說話技巧」,兩人才有走下去的可能性。 文|朴民榮 乾脆對我發脾氣算了,求求你了 對著牆壁自言自語的感覺 好久不見的朋友聚會,有一位朋友講起她與丈夫吵架的故事,於是大家開始訴苦「自己厭倦了跟丈夫說話」。 然而,彩恩卻羨慕這些和丈夫吵架的朋友們。彩恩的丈夫屬於「迴避型」,當氣氛變得差或尷尬,就會乾脆逃離現場。每次彩恩說:「老公,跟我聊一下」叫他出來時,他總是用各種藉口搪塞。 不說話就不會吵架的現況,外表看似和平相處,但彩恩卻心焦如焚。 人際關係之中,當有爭執或衝突發生的時候,指責對方的類型稱為「攻擊型」;不願表達自我想法或立場的類型稱為「迴避型」。迴避型的人害怕受傷,所以不願正面應對「衝突」,藉由逃跑迴避問題。 無論是攻擊型或迴避型皆為不善於處理衝突的人,因為不管是責罵、忍受或逃避對方,最終都會促成這段關係的決裂。但針對迴避型的人仍有辦法解決,僅需要讓他經歷過一次透過溝通,而成功解決衝突的經驗,往後便會產生更多利用溝通解決問題的機會。 所以這時,熟悉說話技巧非常重要。 這與心理學家諾里斯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彼此讓步的情侶、單方讓步的情侶及各自主張的情侶,哪一對情侶的信賴度最高?答案是各自主張的情侶。因為他們會明確講出自己的慾望,並互相磨合,因此更能了解彼此。 圖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曖昧階段「說話地雷」有哪些?心理學家:這七種說話風格,讓你變得無聊透頂) 中斷對話的「瞬間」藏有提示 迴避型的人通常是什麼時候會想要迴避問題? 第一,心情很糟或受到壓力的時候。 迴避型的人承受不起責難,假設對方不斷指責自己,他們會產生「這話題下次再說」、「你太激動了,所以我不想講話」的反應,甚至斷絕聯繫。 這時候對方會以為「這是在無視我嗎?」而更加生氣,但千萬別誤會,迴避型的沉默並非無視對方,他們只是需要「思考時間」。迴避型的人須花更多的時間解決衝突,因此當問題發生後,他們要有獨自思考的時間,以及遠離人群的自我空間。 (同場加映:原生家庭就是你「依附人格」的成因?無論是逃避還是焦慮,都是一種依附需求) 第二,問題發生時,他們無法立即想到解決根本之道,只好躲進洞裡沉默。 那麼,以下將探討迴避型的沉默。當你的戀人或另一半在發生問題時一言不發,請想一下「兩人間的對話何時斷了?因何事開始逃避話題?」 上例彩恩的丈夫假設在「交往剛開始」就出現逃避問題的現象,很有可能是小時候養成的習慣,但若是結婚後的某個時機後才開始出現這種反應,就表示原因是出自於另一半的語氣與表達方式。 在某個瞬間,另一半會開始表現出指責或嘲弄的攻擊態度;而「迴避型」的人則會逃避問題,展現出自我防禦。 舉例言之,常喝酒的丈夫今天又喝醉晚回家,妻子對丈夫說:「既然要喝到超過凌晨十二點才回來,何必回家?家是你的旅館嗎?」丈夫:「我錯了,明天開始會注意的。」妻子更憤慨地說:「哪裡錯了?你說啊!錯在哪?」丈夫不管做什麼或說什麼都會被罵,最後決定乾脆什麼都不說,成為經典的沉默案例。 本文摘自朴民榮的《抱歉,當時不該這麼對你說:給每次說出口就後悔的你》。由平安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抱歉,當時不該這麼對你說:給每次說出口就後悔的你》 August 30,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LlCOW
每一件事都很重要該如何取捨?麥肯錫思維:先做緊迫的事,再做無關緊要的事 https://ift.tt/2WCdMjM 幸福文化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是工作方法!建立「麥肯錫思維」,按照工作的重要程度來排序,讓你有條不紊、事半功倍。 文|李文勇 在麥肯錫,每個人都有一種習慣,那就是按照工作的重要程度來排序。——麥肯錫思維 當在工作中左支右絀,或抱怨自己是公司最忙碌的人,抑或每天回到家裡感覺身心俱疲時,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呢?原因究竟在哪裡? 很多人不曾思考過這個問題,他們只知道東忙西忙,好像每天都過得很「充實」,卻從不去了解這種「充實」是否真的有價值。 在某大學的時間管理課上,教授把一些鵝卵石裝入一個罐子,然後問學生:「這個罐子裝滿了嗎?」表面上看,這個罐子確實裝滿了鵝卵石,好像也放不下其他東西了。 因此,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說:「是的,裝滿了。」教授笑了笑,從桌底拿出一袋碎石子,倒入罐子中,慢慢地搖晃,碎石子從鵝卵石之間的小孔掉了進去;再加一些,再搖晃。 教授做完這些,又問學生:「現在罐子裝滿了嗎?」這一次,學生不敢太快回答,大家有些不太確定:「也許沒有滿。」 「很好!」教授說完後,從桌底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進罐子裡,並輕輕晃動。 做完這些,教授繼續問:「大家說,這個罐子裝滿了嗎?」 「沒有。」全班同學學乖了,很有信心地回答。 「好極了!」教授說完,從桌底拿出一杯水,慢慢地倒入罐子。做完這些事之後,教授問全班同學:「請問大家,從這件事中,你們得到了什麼啟示?」 全班同學陷入一陣沉默,只有一個學生舉手回答:「這件事說明無論有多忙,行程排得有多滿,如果再逼自己一下,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答完之後,他的臉上充滿得意的神情。 教授點了點頭,微笑說:「回答得不錯,但是沒有抓住重點。」 說到這裡,教授故意頓了頓,用眼睛掃了所有學生一遍後說:「這件事告訴我們,如果不先將大的鵝卵石放進罐子裡,也許就永遠沒有機會將其他東西放進去。」 教授的話很直白地指出:做事要講究輕重緩急,一定要把握主次先後,這樣才能兼顧各項工作。鵝卵石、碎石子、沙子、水代表的是不同的工作,它們有主次先後之分、輕重緩急之別,只有排列出一個合理的順序,才能有條不紊地做好這些事。 在工作中,我們難免會碰到各種瑣碎、雜亂的事情糾纏在一起。如果不懂得按照其輕重緩急來處理,勢必被這些事弄得焦頭爛額,不但會耗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還可能做不完、做不好,真可謂事倍功半。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同場加映:「拖延症」的難關不在時間,而是舒緩情緒的壞慣性) 可是很多人是按照下面的準則,來決定做事的優先順序: 先做緊迫的事,再做無關緊要的事。 先做有趣的事,再做沒意思的事。 先做已經排定的事,再做臨時、突發的事。 先做喜歡的事,再做不愛的事。 先做熟悉的事,再做不拿手的事。 先做容易的事,再做認為有難度的事。 先做需要花費時間少的事,再做耗費時間多的事。 先做資料齊全、準備充分的事,再做欠缺資料、準備不夠的事。 乍看之下,按照這些準則來做事沒有什麼不妥,但實際上這些準則並不符合高效工作的要求。因為高效工作是以實現目標為導向,那到底應該先著手處理哪些事情呢? 對於這個問題,著名的麥肯錫公司給出答案:應該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排出優先次序。 而重要程度是指,對實現目標的貢獻或價值大小。貢獻或價值越大的事情越重要,就越應該優先去做;貢獻或價值越小的事情越不重要,越應該延後處理,甚至不處理。 用一句簡單的話說,即是:「現在做的這件事,是否離目標更進一步?」按照這個原則來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 在上述 8 種決定優先次序的準則中,最容易被誤導的恐怕是「先做緊迫的事情,再做無關緊要的事情」。 大凡低效能的人,他們每天 80% 的時間和精力,幾乎都花在緊迫的事情上,也就是說,在他們眼裡,最緊迫的事情是最重要的,應該放在首位去處理。按照這種思維,他們把每日待辦事項區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今天必須做的事——最緊迫的事 第二層次:今天應該做的事——有點緊迫的事 第三層次:今天可以做的事——無關緊要的事 這樣的排法,往往會出現迷思,那就是很多重要的事情,往往不一定緊迫。所以,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來排序還是不夠的,仍必須結合事情的緊迫性,也就是其輕重緩急來排出順序。 建議可將事情劃分為四個層次,如下圖座標所示: 圖片|幸福文化 提供 (延伸閱讀:容易分神、工作效率差?番茄工作法五秘訣公開) 1. 重要而且緊急的事 這類事情可能是實現目標的關鍵環節,也可能與你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比任何一件事情都值得優先去做。做完做好才可能去做別的工作。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有個人在沙漠裡又渴又餓,馬上就要死了,此時送水給他喝就是重要而緊急的事情,送飯給他吃反而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 因為對於一個又渴又餓的人來說,水源比食物更重要,只有先給他水喝,才能把他從死亡邊緣拉回來,然後再給他食物,讓他從極度饑餓中走出來。如果先給他飯吃,他也吃不下,因為他早已沒有力氣吃飯了。 建議:重要而緊急的事情要毫不猶豫地去做,並要堅持到底,努力做好。 2. 重要非緊急的事 類似上面的例子,即重要但非緊急的事情,在工作或生活中很常見。像是指導員工的工作、讀幾本好書、和家人交流感情、節制飲食、鍛鍊身體等等,都非常重要,因為它們會影響我們的健康、事業還有家庭關係,但是不緊急,經常容易被忽視和拖延,導致沒有下文。 這類事情考驗的是一個人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只有意識到它們的重要程度,才有可能去認真對待。 建議:認清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保持主動和自覺規律完成這些事。 3. 非重要但緊急的事 這樣的事情也經常在周遭出現,像同事請你幫他列印一份檔案、朋友打電話叫你現在去 KTV 唱歌等等。這類事情不重要,但是看起來很急。由於種種原因,我們不忍心拒絕,導致它們影響正常的工作或生活安排。 譬如你正在處理要事,同事請你幫忙列印,你不好意思拒絕,結果是手上的工作被耽擱;朋友叫你去唱歌,你還是不好意思拒絕,結果唱到半夜才回來,第二天上班精神不振,工作時當然無精打采。 建議:學會拒絕,不要讓非重要但緊急的事情干擾到正常工作。 4. 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 生活和工作中,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非常多,像追劇、上網玩遊戲等,它們或許有一點價值,但如果毫無節制地沉溺其中,將浪費大量的時間。與其深陷於電視劇,不如讀幾本好書;與其上網玩遊戲,不如去健身和鍛鍊。 建議:不沉迷、不荒廢,珍惜寶貴的時間,用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 本文出自李文勇的《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是工作方法:讓 GOOGLE、麥肯錫、高盛、哈佛菁英一生受用的 46 個最強工作術!》,由大好書屋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是工作方法:讓 GOOGLE、麥肯錫、高盛、哈佛菁英一生受用的 46 個最強工作術!》 August 30,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CdMjM
為你點歌|《獨家記憶》:性單戀者到底怎麼了?不是不愛,而是不敢去愛 https://ift.tt/3sY5vSU 海苔熊 為什麼性單戀者在交往後,往往會選擇逃避呢?或許在他們的世界觀裡,自己並不值得被愛。 親愛的海苔熊: 我是一名精神科領相關域的專業人員,也在 19 歲那年確診憂鬱症。 因前段日子歷經許多顛沛流離,目前也已走在自我覺察的路上,更接納自己就是冒牌者症候群、完美主義、高敏共感人,可能也是因為這樣,在選擇職涯時確立了自己熱愛精神科、熱愛相關心理學的一切。 去年初,曾為國中同屆但不同班的朋友透過臉書找到我,也得知我的職業領域。 他諮詢著關於精神疾患的問題,在一來一往、訊息傳遞,當然也有見面的朝夕相處下,他緩緩道出原來他患有了思覺失調症的前驅期,還尚未出現大家對於「我們與惡的距離」裡幻覺的症狀,更多的是情緒上的調適障礙。 一年沒工作、拒絕朋友與家人的關心,夜無法寐、食不知味,很明顯的,不論是人際、情緒、生活都出了問題,但卻願意向我傾訴,也親口坦承:「我不擅長表達,不論是家人或朋友,妳是唯一一個知道我所有事情的人。」 其實我們很像,特質傾向壓抑、過度內化、自省,就好比照著一面鏡子似的。隨著時光推移,兩個月裡互動也感知曖昧、情愫暗生、關心與在乎,當年沒能想的太多,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我憂鬱症時能被救贖,我也想拉你一把,無法放棄」。 我曉得向他人坦承自己的陰影是多麼的困難,他正在進步、嘗試,有次我們談到了之後是否會逐漸與朋友復聯,他說:「我無法告訴他們我住過院還在接受藥物治療這事,我很常不讀不回,他們都很難找到我。」 我以為我們會保持這種他願意繼續傾吐,而我願意陪伴的模式相處下去,但兩個月後他徹底與我斷聯,訊息不讀不回,但卻天天瀏覽我 IG 的限時,最痛的不是告別,而是不告而別,是自始無終,但我知道他還在。 圖片|Photo by Sasha Freemind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海苔熊專文|為什麼寧願曖昧,也不願在一起?關係心理學:沒有開始,也還是會失去) 接下來斷聯的一年半裡,我發文(關於給他的鼓勵及默默陪伴讓他知道我在)、他瀏覽(但始終沒回應沒追蹤,我 IG 也就因此時常保持公開),彼此默許了此種方式,他證明他的未能割捨與存在,我證明了我喜歡他、心疼他、無法放任他。 誰知道我在這一年半做了哪些努力與經歷多少椎心刺骨——拜月老、算塔羅、去他家門前想來場巧遇、甚至推算他回門診的時間在醫院期望能看他一眼,整個世界失衡,當然在這一年半裡我有遇到一任心理師男友,交往僅有短短四個月就宣告被分手。 在這四個月內,有一度得知他仍然持續觀看我的限時,但已經鮮少再傳遞專屬賦予他的貼文,取而代之的是我的日常,而本身就是低調不愛曬恩愛的我,又逢係因辦公室戀情,所以也未曾貼出當時攸關男友的貼文,好幾次,我也就此將帳號鎖起,設為非公開,一段時間打開了之後,他卻還是瀏覽了。 這四個月內,我享受愛人與被愛,深深認為當時的男友就是未來,必須得說,當時的男友讓我洗去了很多的負面,以及因想念他而狼狽不堪的樣子。 殊不知,分手後,獨處時的思考帶給了我答案——原來我心裡一直沒能遺忘他,一直都有個他的位置,一種安靜的存在,這就是為何我隔一段時間就打開帳號去確認他是否還會來瀏覽。 在今年六月底,起床的我瞥了一眼手機,有封凌晨三點傳的訊息——是他,隔了一年半,再次地復聯,內容:「過往我都提著錯誤的認知去生活,才造成身心疾患。與妳斷聯的日子,我沒信心也不知如何與人相處,精神狀態都不在好的頻率,不敢打擾妳,只能透過 IG 默默關心妳,現在的我在醫生的允許下停藥了,也是狀態最好的時候,前陣子剛離開了一份工作,現在準備年底的公務人員考試,昨天妳發了一篇各自安好,不打擾就是最後的溫柔的貼文,我覺得妳要封鎖我了,是最後通牒,而我,不想錯過妳,所以聯繫妳了。」 我們的訊息重新一來一往,各自報備行程,互相問候與關心,我也感受得到他的活潑與主動,更多的是開朗,還有那稍稍體會得到他對自己的認識,變得主動,也表示自己準備好了,我們該見面了,就相約了,好像一切都在奔赴美好。 見面那天也充斥著曖昧的氛圍與悸動,他也問著我為何能等他那麼久,他也想告訴我,為什麼我值得他信賴的原因,其實這時我已經覺得此生無憾,不過,如果故事能停駐在這段,就不會叫做故事,果然,美好只存在於童話。 他告白,我接受,隔了一天,高敏共感的我僅僅只是透過螢幕對話就深感不對勁,他不再主動傳訊,不再表達他的想法還有對我的好奇,我們之間一天只有三個時段傳訊,就是他看書之間的休憩時間,對話也只剩下了:「吃飯沒、休息沒、要睡了沒、看得進度還好嗎」,當然,都是我問的。 當天晚上他提出要談談,他說:「這兩天,很奇怪的感覺充斥著我,我好像還是沒準備好怎麼與人相處,現在心思也都無法關注在妳,我以為我為了妳已經做到可以吐露心聲,但其實好像一直不習慣,也在排斥,我一直想找回第一次對妳的感覺,原來感覺會變淡,我以為跟妳見面了就能確立我還喜歡,我答應妳,要誠實面對妳的,如果我們繼續在這種模式相處下去會很辛苦,分開或許對妳比較好,我不想再傷害妳了。」 而我對他的回覆:「我想,沒有人敢說自己完全成熟,我也不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對的,感情沒有對跟錯,就只是選擇,雖然我不曉得是什麼動力促使你復聯跟告訴我你內心的事情,但不可置否的是當下的感受一定是很真切,你面對自己也面對我了,未來的事情沒有人可以保證,如何做對我比較好,是我的人生我自己決定的,選擇等你、跟誰在一起也是我的決定,請你不要擅自決定我的人生,所以不管分開還是在一起,你我的人生都要過日子,可以試試看,把『這樣做對我比較好』換成『怎麼做對你自己比較好』。」 從頭到尾,我還深知一件事就是,他始終說不出那條能劃清我們界線的話語,所以就由我來提問了兩次:「所以你希望分開的定義是以後再也不要跟我聯絡了嗎?就像之前那樣斷聯?」果不其然,他並不希望斷聯,但他會等彼此都能平靜面對,又來了:「何謂平靜面對呢?」 我又再問,他說我們還能當朋友,其實,聽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是渣男吧! 但其實不然,對我來說我只想到了「逃避型依戀」,可以從他拒絕朋友與家人的關心看得出來,而我也再度重申:「你沒有傷害我,那是我的選擇,你也正學習如何做一個決定,就像我也沒怪罪自己沒能讓你找回感覺,所以把話清楚不是要讓你承擔什麼,而是如果像之前不告而別還是灰色地帶,彼此都不舒服的。」 他接受了,也說了一句謝謝我,在那之後我 IG 發了一篇關於完美主義的文,其實我沒特別想對他說,內文大致是:「完美不存在,所以接納自己,遠比在他人眼中無缺憾來得重要」,在發完文章不到一小時內,他突然傳了訊息:「我知道完美不存在,但不完美我就覺得自己是零分,我控制不了,包括跟妳在一起和未來工作,都會變成選擇題,我已經不知道怎麼跟人相處了。」 我朋友說:「他不是真心想離開妳,他很迷茫,他還不夠認識自己。」 是的,向他人坦承之餘,更困難的卻是自我接納。 前陣子讀完了你的《對愛,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提及「依附人格在遇到不同對象時是有可能轉換的」,所以我內省後恍然大悟才發現,過去交往過的關係裡我都是焦慮依戀人格居多,包括在與他剛斷聯初期,又被遺落的心態滿滿,甚至經歷了悲傷五大時期。 但現在面對他卻已不再是焦慮型依戀了,不論是給予足夠的空間時間(不催促他回訊)、讓他知道我一直都在(限時偶爾放放日常、偶爾放放心靈雞湯與心理學知識)、給予的承諾都一一履行(只要他傳訊我都能好好客觀回覆沒有離去)、不主動給予過多鼓勵、承接他的情緒與言語但不承受、專注自身安排獨立生活,待他能如之前,願意從那扇門後徐緩地探出小手向我走來。 在讀完這本書沒多久,也就是在我們劃清界線一周後,他傳了一篇 Paper 給我,抬頭是「性單戀者、逃避型依戀人格」,並篤定地說著自己就是這類人格,我知道,我都知道,但我採用的回覆方式,是引導他去說更多如何去認知到這塊、認知後的想法與情緒動盪。 他開始慢慢認識自己了,大致上就是說他回想過往他對別人關心的方式都是不讀不回,我想關心他想親近他的時候他就口不擇言,說出了那些傷害我的話,但他違心論了,他不想傷害我,目的只是想跟我保持一段距離,之前問我為何可以等他那麼久,他只是覺得不值得被愛。 另一面向來看,他在乎我怎麼看他、也重視這段關係,我也將書裡某些講述逃避型依附人格的段落給他參考,我發現,他對我看似能袒露想法與感受,卻一直未能講述他童年是否遭遇什麼創傷,或尚未體悟到童年在乎的事情,認為長大後能消逝,但其實都只是深埋的經驗。 我想問,我能做的都做了,卻還是深深感到無能為力而流淚而思念的情緒,我也害怕我會再次的失控,回到那時候被世界遺落的感受壟罩著。 這首歌,是當時他邀請我一起聽的第一首歌: 「我希望你,是我獨家的記憶,擺在心底,不管別人說的多麼難聽,現在我擁有的事情,是你,是給我一半的愛情;我喜歡你,是我獨家的記憶,誰也不行從我這個身體中拿走你,在我感情的封鎖區,有關於你絕口不提,沒關係。」 圖片|Photo by 邱 严 on Unsplash 在當時我們都沒能讓這份不具名的情愫明朗化,我不敢催促,他也未準備好,就彼此默許,在等待的那一年半裡,我不敢聽,甚至是其他情歌,都拒絕,在復聯後經歷那短短的日子裡,我才明白他老早藉由這首歌曲表露心聲,卻也是滿滿的無能為力,宛如此刻的他與我,只剩嘆息,不知該如何繼續,也不捨離去。 Ohvely(2021/8/1 下午 6:19:06) 親愛的 Ohvely 你好: 在一段不具名的關係,做什麼都沒有辦法改變一切,其實是很無力的。尤其當對方如果真的是「性單戀者、逃避依戀」,然後你剛好又是高敏感的共感人,可以想見在這段關係當中,兩個人都非常辛苦。 他對關係有所恐懼,你對於感情有些顧慮,他就像是刺蝟,想要親近你,但是又覺得自己不夠好;你雖然也覺得自己不好,但相較於逃跑,你更希望跟他維持某種穩定的關係。 這樣一種組合,讓你覺得好想要替他做點什麼,讓他開始有一點改變,但同時你又覺得好累,為什麼你不管怎麼做,好像都沒有辦法改變他? 當關係當中對方是屬於你所說的「逃避依戀」的時候,你越是逼迫,對方越是想逃跑;但是被留在原地的你,不做什麼好像又很難過。於是你就會陷入一個循環:「好希望他長大,但他總是不長大;我好希望他能夠面對自己的心情,但是他不願意面對,那我現在還可以做什麼?」 心理學 OK 繃 或許,我們可以先試著去了解「性單戀」(Lithromantic)的人,腦袋裡在想什麼。 一般來說,性單戀的定義是[1]:「可以感受到性或者是感情上的吸引力,但不想要(或不需要)這種吸引力得到『回應』(reciprocate)。在某些情況下,它們的吸引力在『他們所喜歡的對象』回應他們的感情時,就會消失或減弱。」 由於性單戀目前的研究很有限,根據這篇文章的觀點,在關係當中可能會符合下面幾種症狀: 一旦得到對方的回應,戀愛感就會消失 可以感受到感情的吸引力,但不願採取行動 一旦與暗戀對象開始談戀愛,就會感到不適 開始談戀愛之後,就對潛在(或實際)的伴侶失去興趣 幻想浪漫,但只喜歡腦 high(在腦袋裡面亂想),而不喜歡實踐 換句話說,這些人在暗戀的時候會覺得很開心,但是當暗戀轉換成真實的感情,他們反而會開始有噁心的感覺,並且想要逃跑(甚至有的還真的會有嘔吐感)。 圖片|Photo by Bethany Zwag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你不喜歡我的樣子,真的很迷人」有一種性傾向,叫做「性單戀」)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奇怪的狀況呢?目前科學上還沒有穩定的解答,不過先前我在找資料的時候,發現一個答案好像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 John-Sivebukola 在這篇提問的留言中提出一種觀點,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同(當然也有人懷抱著不同的意見): 「常見的誤解是,我們經常以為自己在找的是一個可以『完美地愛自己』的人,但實際上的情況其實是,我們往往在找的是一個可以『用你熟悉(familiar)的方式對待你自己』的人⋯⋯在潛意識裡,我們正尋找一個會『以我們看待或思考自己的方式』對待我們的人。 所以當有人給你(性單戀者)太多關注或說你很棒時,這與你所熟悉事情背道而馳,因此我們(性單戀者)會認為這樣的人『看錯了、我並沒有那麼好』。這是一種錯覺。並不是這個人的眼光不好,而是你認為自己不夠好。 這是你自我憎恨的一種體現⋯⋯(如果你是一個性單戀者)當有一個人喜歡上你的時候,你心裡面可能就會想:他怎麼會喜歡上我呢?一個人不是通常只會喜歡上和他差不多的人嗎?如果他喜歡上我,那不就代表,他和我一樣『沒那麼完美』了嗎?」 換句話說,性單戀者可能在內心當中的某一塊,是極度厭惡自己的,所以當他喜歡上別人的時候,會預設這段感情是不會有回報的,因為這個「別人」一定比他來得「好、完美」,一定不會看上他。 可是當有一天,這個他所喜歡的「別人」也回過頭來喜歡他的時候,他就會有很多困惑的感覺,他的自我價值就會被挑戰,這些性單戀者心裡面會有一個聲音是:我喜歡的這個他如果真的很完美,為什麼會回過頭來喜歡我這個爛人? 要嘛就是 (1) 他不完美,要嘛就是 (2) 我沒那麼爛⋯⋯如果他不完美,為什麼當初我會喜歡上他呢?所以問題應該出現在 (2)! 換句話說,他也喜歡我意味著我跟他一樣是很好的人⋯⋯可是不對啊,從以前到現在我都認識自己是個爛人不是嗎? 為了維繫「我是不好的、不值得被愛的;我喜歡的人是好的、完美的」這個自我價值和觀念,於是他們做出了一個很特別的選擇——只要我不繼續喜歡他、只要我對他開始感覺到噁心、並且逃跑、甚至放棄這段關係,那麼我就可以覺得「心安」了。 心理學家把「透過某一種行為/認知思考方式,讓自我價值符合自己的想像」的這過程稱之為「自我驗證」(self-verification)。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驗證的那個自我是「不好的自我」,透過某些事情、某個行為,來「確認自己果然是不好的」這件事情本身,會讓他們感覺到安心,儘管,他們在這過程中並不快樂[2]。 這樣的狀況,其實特別容易出現在憂鬱症的患者身上,就是一種「我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好,我是一個不好的人,你們看到的我,都是假的」的那種感覺。 當然,上面的解釋只是其中一個我覺得比較有可能的原因,或許還有別的可能。例如也有人認為,性單戀者形成的原因可能來自這下面三個: 童年的時候缺乏關愛,所以對於依賴、發展一段穩定的關係感到恐懼。說穿了,就是不敢隨便的相信別人、擔心交往之後會被傷害等等。 對於感情有一個完美的期待。相較於跟一個人穩定在一起,更習慣在腦袋當中幻想(前面提到的腦 high),一旦這個幻想變成「現實當中的在一起」,就可能不夠完美、就可能破滅,所以他們寧可將感情停留在幻想當中。 他們過去可能發生一些事情,使得他們將「愛、性」與「羞恥感」產生連結。例如,他們過往可能生長在過度保守的家庭、或者是曾被性侵害等等,因此只要一段關係有可能會進展到性關係(例如正式交往),就會讓他們感覺噁心。 你可能會問:那在了解之後呢?我可以做什麼方式改變他? 圖片|作者 提供 當你好在意、好在意一個人的時候,也會很在意他對你的互動、甚至你會在意他的成長。你會想著,如果他長大一點該有多好、如果他願意面對自己多一點該有多好、如果他可以正視自己真實的感覺該有多、如果他可以不要逃避問題,去解決童年創傷的話該有多好⋯⋯。 這些一個又一個的如果,讓你覺得好氣餒,你覺得為什麼你看了那麼多書、做了那麼多改變、甚至希望讓關係推進,可是他卻仍然如此退縮? 這裡我想要給你的回饋是:當你理解了一些事情、看明白了一些東西,但他卻仍然沒有改變的勇氣,那麼就是時候做出抉擇了。這意味著在成長的這條路上,你已經往前走了,但是他還想要原地踏步;如果你繼續拉著他往前走,他只會感到更厭惡。 你只能繼續走自己的路,雖然一邊走一邊為他覺得辛苦,甚至你可能會為了曾經的美好而落淚、為了那回憶裡面的靠近而覺得難受,但只要繼續堅定前進的方向,一邊擦眼淚一邊邁開步伐,就會看見,黎明的曙光。 【我要投稿海苔熊為你點歌,連結請點我。「海苔熊為你點歌」到這裡聽。】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1] Feraday, C. (2016). For lack of a better word: neo-identities in non-cisgender, non-straight communities on Tumblr. Master’s Thesis of Bachelor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Toronto. [2] Swann Jr, W. B. (2011). Self-verification theory. Handbook of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 2, 23-42. [3] Joiner Jr, T. E. (1995). The price of soliciting and receiving negative feedback: Self-verification theory as a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 theor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4(2), 364. August 30,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Y5vSU
這是性別歧視,還是我太敏感?為自己設下底線:沒辦法忍耐的事情,就不要去忍 https://ift.tt/3gMXIT5 大好書屋 有些人會將帶有歧視的言論當成是玩笑話,請不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大驚小怪」或「個性太差」,不是每件事都可以用「幽默」包裝。 文|趙株烯 「這是性別歧視嗎?」我經常從親近的朋友、珍視的後輩那裡聽到這樣的疑問。 事實上,有時很難界定自己是否受到了性別歧視,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無法從容地去應對,還可能會被冠以「一點小事就大驚小怪」、「 太過敏感」、「個性真差」等各種汙名。 首先,有一點值得注意,是否「受到差別待遇」的標準本身就是主觀的,因此該基準是可以由自己來制定。無論是性別歧視或是種族歧視,「我是否受到差別待遇」的基準,最終取決於自己做出了什麼樣的判斷。 在認為自己受到傷害、感到委屈之前,要先意識到引導局勢的關鍵在於「我」。 當然,有些歧視性的行為,是對方多多少少故意表現出來的,但令人驚訝的是,有非常多人是在不經思考的情況下,就拋出了歧視性的言論,特別是比我年歲還要大的長輩更是如此。 所謂的「世代差異」就是指這樣的情況,因為長期的習慣或文化方面的影響,有些人會將帶有歧視或低級的言論當成是玩笑話,這種情形不論是男女老少都有可能遇見。 甚至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帶有歧視、侮辱性的言辭,會讓對方的精神狀態受到怎樣的衝擊,他們從來都沒有思考過,也不打算去了解。 在有人像機關槍一樣發射出汙染物炮彈時,就有人會被那些炮彈擊中,然後在汙染物形成的沼澤裡拚命掙扎,最後甚至經常發生自我殘害之類的事,令人倍感惋惜。切記,千萬不要因為陷入那冒失又骯髒的沼澤裡,而成了犧牲者。 從現在開始,我想說的是,當你覺得自己從某些人那裡受到言語暴力或差別待遇時,首先必須要正確地掌握對方是個什麼樣的人。之後如果意識到「啊,原來我受到歧視了」,那麼從那一刻起就要聰明、機智地去應對——我想以此做為前提,來展開下面的話題。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推薦閱讀:性別選書|RBG:面對性騷擾,讓對方知道不該這麼做,我不會屈服) 即使繁瑣,也請經常思考守護自己的方法 以職場中常見的情況來舉例吧,當上司對我說:「你不是要回家照顧孩子嗎?」然後將我從團隊的重要企劃案裡剔除,且準備把我的工作交給男同事頂替時,在這種場合要如何反應呢?是一言不發地下班,還是多說一句表達自己的意見?又或者是告訴主管已經找到人照顧孩子,將自己推入加班的境地呢? 雖然很繁瑣,但請你要經常假想若是遇到這樣的狀況,自己應該如何應對。如果對此從來沒有思考過,在那樣的情況下,很有可能連一句話沒辦法好好地表達,只能在支支吾吾後就轉身離去。 接著,回家後向丈夫抱怨上司的蠻橫行徑以尋求安慰,或是平白無故地對孩子發脾氣,又或者責怪自己太過聽話。 最終,只是因為從口不擇言的上司那裡聽到一句不想聽的話,就使自己的精神狀態面臨崩潰。碰到這樣的情況,若是我的話應該會如此對應:假設孩子生病了自己必須早點回家,但眼前參與的企劃案又相當重要,首先可以用「謝謝你的體貼」來當作回應的開場。 因為不知道上司是真的為我擔心才拋出如此提案,還是出於扭曲心態擲出的嘲弄,所以,一開始我會先向主管表達謝意,「雖然不知道你的意圖,但由於是出自真心,我願意接受」,將這樣的感謝訊息傳達出去。 當然,是帶著微笑的。接下來則非常重要,以「但是」當作轉折的起點,表達自己會懷著喜悅的心全力以赴,請主管把工作交給自己,必須堂堂正正地將飽含真心的球扔進上司的領域裡。 當然,需要有顧及主管位置及自尊心的智慧,如果在那瞬間因為對上司的話感到不滿,緊皺眉頭或是大聲嘆氣等露出不高興的肢體表現,對日後與上司之間的關係沒有幫助,必須要懂得自制。 假如那位上司是故意要將我排除在外的話,就算在我的立場上實在怒不可遏,也要假裝沒察覺到對方的用意,對著上司明朗地表達出謝意,如此一來既可以保全上司的顏面,也可以緩解不必要的紛爭和緊張局面。 當然,也不要忘了對差點成為自己競爭對象的男同事表達感謝,傳達這樣的訊息:「謝謝你考量到我的情況,如果下次家裡有急事的話,一定要拜託你多幫忙。」 在英語裡,優雅又果斷地表達拒絕之意時常使用這句話:「Thank you, but no thank you.」(謝謝,但我不需要),非常適合用在此情境中。 而在這種狀況下,「微笑」也是不可或缺的。將我對於工作的野心及感激之情結合在一起,釋出如上的訊息也相當於從同事那裡獲得免費的保險,可謂一石二鳥之計。 再舉其他的例子吧。在職場生活的應酬酒席上,經常會發生許多讓人尷尬的事。像是聚餐的時候,坐在旁邊的上司偷偷地握住我的手,我以「請把手放開再說」這樣輕微卻直接的話來警告對方,接著迅速轉移話題。 而選擇將話題轉移的原因,在於不要讓對方因為我的話而感到顏面盡失。一旦發生那樣的狀況,對方的自尊心會受到傷害,而自尊心受傷的話,未來將可能用其他方式對我進行報復。 假如對方做了不必要的肢體接觸,在委婉但明確地警告之後,最好盡快緩和當下的氣氛。然而,若對方已經醉得不省人事,這樣的方式就有可能行不通。 其實,在醉酒的情況下,任何方式都已經發揮不了作用,我認為立刻站起來從座位上離開,才是最好的選擇。 隔天,很可能會聽到「部屬職員怎麼可以就那樣擅自離開呢」的責難,這時,必須要能夠面帶微笑地說:「因為社長您做了那樣的行為,為了不讓場面變得難堪、為了社長著想,我才先離開的。」稍稍攻擊對方的要害。 如前所述,女性在社會生活裡,經常會碰到令人無語、感到荒謬,卻又無法把事情鬧大、難以界定的事件。 在這種時候,最好的戰略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裝備好各種武器,而為此我們必須先設想過各種情況,意即當事件實際發生時,自己該如何適切、立即地應對,以及具體該講些什麼樣的話。自己必須先對這些事情有所思考,才能做好防禦的準備。 圖片|Photo by Isaiah Rustad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性別觀察】「來啊!正面上我啊」臺北某公司的職場性騷擾事件:指控男主管後,我就被開除了) 應對差別待遇時的獨門訣竅 在西方,有時也會因為身為亞洲女性而遭受歧視。例如在搭乘美國航空時,就曾經遇過男性空服員稱呼我為「honey」(親愛的)。 「honey」這個詞主要是在夫妻或是相愛的人之間使用,但有時也會用在比自己年紀小很多的人身上,或者是老人對年幼者的稱呼。然而,那位男性空服員脫口而出的「honey」,語調很明顯地帶有輕視之意,我一聽就明白了。 從他的話語裡,我感受到了對亞洲女性的無視,但因為我是乘客又不能置之不理,於是就用「honey」這樣雙關的語彙,滿足自己想打壓我的欲望。 因為從大學時期開始就經常遇到類似的事,所以我一刻也沒有猶豫,抬頭挺胸、斬釘截鐵地按照早已準備好的台詞頂嘴:「Excuse me, I'm not your honey.」(不好意思,我不是你的親愛的。) 如此一來,大部分的空服員會表現出「whatever」(那又怎樣)的反應,但偶爾也會有人驚覺不好意思,然後向我道歉。在旅途中受到與此類似的待遇而感到不快,但因為一句話也頂不回去,以至於日後相當懊悔的朋友們,這是我特別想要公開的小祕訣。 為了明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意見,我們要先富有自信;而想擁有自信的話,徹底地研究、準備及訓練就非常重要。當然,我們無法對每件細瑣的事都一一做出反應。 如果是對我來說不怎麼重要的人,可能就沒必要去回應對方;有時候也需要根據情況,假裝沒聽見帶過就好。然而,我們要如何區分各自不同的情況呢? 答案很簡單,除了累積經驗之外,沒有其他的方法。但重要的是,我們在經歷之後,一定要能反覆地咀嚼、思考,建立出屬於自己的底線。如果經驗值還不足的話,設想各種情境並預先做好防範,也是一種方式。 針對差別待遇,我有一套自己的應對方法。首先,在和對方見面,簡單地聊上幾句後,就大致能判斷出:「那個人看低女性,有差別待遇的可能性相當高。」如此一來,我就會立刻轉換為防禦模式。 當然,這種判斷也有可能是錯的,但預先做好準備沒什麼壞處。所謂的防禦並不是要明顯地表現出排斥感,那樣的話也不合乎禮儀,而是要讓自己的嘴上帶著微笑,但眼神絲毫不放鬆警惕,將全身的感官都敏銳地豎立起來。 從那一刻開始,若對方越過我設下的界線,就馬上進入準備抵擋的狀態。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明確地知道自己可以接受的限度到哪裡,但平心而論,可以容忍的界線也是要在經歷多次後才能知曉。 「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事,是否應考慮到社會文化的普遍觀念,退讓到某種程度呢?」、「如果對方做到哪種程度,就沒辦法再忍了」,類似這樣無數次地反覆思考,制定出屬於自己的標準。 年齡小或社會經驗較少的話,無論是誰都有可能感到慌張,也有可能在當下完全愣住,回到家後才覺得懊悔,委屈地嚎啕大哭。我也曾經如此。 然而,每當那種時候,我都有一個慣用的方法:首先,回到家讓自己的心情冷靜下來,然後將當天發生的事鉅細靡遺地寫在筆記本上。不要因為害怕或不想再回憶起,就直接把筆記本蓋上,不管有多辛苦,都一定要回想然後記下來。 如果是有可能提起訴訟的事,會更需要這樣的記錄。一一地記下對方做了什麼,然後在旁邊加上括號,把「當時我應該要怎麼反應」也寫下來。 這麼做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責怪自己,而是為了進一步成長,在腦海中模擬一下往後如果再發生類似的事,自己應該要如何應對,也練習看看該用什麼樣的表情和語氣說些什麼。 圖片|Photo by NeONBRAND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為什麼要寫日記?反省已經過去的今天,為明天做好準備) 由於我的職業是播報新聞,因此經常站在鏡子前面練習表達,一想起我為了預演如何應對無禮男性們的攻擊,平常也站在鏡子前反覆模擬的那段時期,至今仍會忍不住莞爾一笑。 運動選手們在身體無法接受訓練的情況下,就會進行所謂的「意象訓練」。他們想像自己實際移動著身體,在腦海中描繪出各種可能的狀況,然後根據狀況的不同,模擬一下肌肉和神經會如何反應。 據說這樣做的話,在實際的比賽中就能熟練地移動身體,進而起到幫助。同理可證,我們也需要進行類似的意象訓練,唯有如此,才能將差點成為創傷的事件轉成有益的人生經歷。開始著手準備吧!若想挺過歧視與暴力,就必須懂得隨時未雨綢繆。 人生在世,無法預測自己是不是會遇到更糟的情況。有可能比性別歧視或性騷擾更嚴重,像是被威脅或是遭受性侵害。因此。我們有必要設想一下最壞的情況,在那種時候是要先打電話報警,還是先逃離現場再說,必須試著想想看各種應對的方法。 我所遭受的傷害,不能以回家蒙在棉被裡大哭做為結束,如果是應該要到警局報案的事件,就算覺得羞愧或丟臉也必須去。若不想留下終生折磨自己的陰影,即便再痛苦也要咬緊牙關,讓不斷湧上來的情感冷卻,喚醒自己的理性去消化事件。 因此,我想建議大家在腦海裡想像各階段的狀況以及最壞的情形,並對此先進行模擬訓練。 假想各種各樣的情境,然後仔細思考遇到時應該如何處理,且一定要進行應對訓練。例如在危急時可以打電話給誰,單單是將緊急電話存到手機裡這個動作,就是守護自己的一個好的開始,也是改變的起點。 這樣的準備我反覆進行了無數次,從某一刻起,我產生了不管遇到什麼樣的狀況,都能夠不慌不忙、妥善應對的自信。因為我事先做好了準備,所以即使面對帶有歧視的言行,也不會輕易感到灰心或憤怒,甚至連傷心的時間都覺得浪費,反而是帶著同情的眼光看待思想落後的對方,想著應該要對他施以警告還是懲戒。 而能夠做到這些,全都得益於一路上經歷的許多風波,讓我的精神狀態愈來愈堅強,以及曾謹慎地計劃、練習過各種對應方式。 本文出自趙株烯的《優雅地反抗: 勇敢做妳自己!翻轉恐懼 × 跳脫框架,追求內心真正的渴望》,由大好書屋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優雅地反抗: 勇敢做妳自己!翻轉恐懼 × 跳脫框架,追求內心真正的渴望》 August 30,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MXIT5
偶爾放空一下也沒關係?荷蘭人 Niksen 生活哲學:無所事事之必要 https://ift.tt/3h3v2ph 皇冠出版 對荷蘭人來說,「懶散」也是一種藝術!如果你覺得生活忙忙碌碌無法放鬆,那就來看看荷蘭人對於休息的看法,以及做做生活小實驗吧。 文|奧爾嘉.麥金 荷蘭人做不做 Niksen? 在荷蘭語中,「niks」的意思是「沒事」(nothing),而從 niks(名詞)到 niksen(動詞)只有一小步。所以 Niksen 字面上的意思是「沒做事」(nothing-ing)。瑪珍.西蒙提出了另一種解釋:niksen 源自 niks doen(什麼都不做),後來縮寫成 niksen。 研究 niksen 的過程中,我學到許多含義相近的荷蘭單字,比如 lanterfanten。荷蘭作家、編輯兼企業家埃莉絲.德.布雷斯在她的網站「閱讀沙發」(BookCouch.net)上解釋說,lanterfanten 在「你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且不帶目的性地去做」這層意義上,和 niksen 是一樣的。 另一個同義字是 luieren(你可以試試念它的母音!我在這裡待了十年,到現在還念不出來)。 事實上,本書荷蘭語版的書名是《Niksen:荷蘭的懶散藝術》(Niksen: De Dutch art of luieren)。起初我以為這個字的意思是懶惰,因為 lui 是懶的意思,但它也意謂著「閒逛」。荷蘭線上詞典 Encyclo.nl 給它的定義是「有意識地什麼也不做,或做得不多」。 身為作家、語言學者和譯者,我知道語言是進入文化的窗口。我不禁想,在一個擁有這麼多形容無所事事的奇妙語彙的國家,怎會有人不承認 Niksen 是他們不時會去做的事,即使是不自覺的?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工作中的 Niksen 既然工作時就可以 Niksen,何必等回家再做?事實上,你在辦公室同樣需要休息、放鬆一下。這不只對你有益,對你的雇主也有好處。以下是在工作中進行 Niksen 的方法。 1. 特地騰出時間來放空 無論是在工作或者在家裡,想想你什麼時候最有生產力和創造力,然後留意你的腦子何時關閉,或者你何時開始以自動導航模式處理事務。這就是你該去散散步,或休息一下的時候了。 生產力專家克里斯.貝利認為,這不僅有助於放鬆,提高工作效率,還能消除若干和 Niksen 相關的內疚感。 如果你什麼都不想做,第一要務就是停止工作。 通常這指的是「休息」,但是在我們的忙碌文化中,這習慣似乎相當罕見。我常看見有人在辦公桌上吃午餐(就像李.布魯諾說的「al desko」)來提高工作效能,但諷刺的是,效能並未提高。相反地,這樣只會加速工作倦怠。 麻省理工的羅伯.波善告訴我,「過了六十到九十分鐘,人會開始分散注意力,沒辦法專注。」而在理想情況下,這時他們應該要休息一下。此外,休息有好幾種類型。 「有一種是最低限度的休息,所以一天之內應該要短暫休息個幾次。然後還有暫停工作更久、較高等級的休息。我們每年都應該有兩、三次這樣的長時間休假。」克里斯.貝利說,並且坦承他的休假天數不太夠。儘管如此,他還是盡量讓自己偶爾放幾天假,「只是放鬆一下,消化資訊和閱讀。」 (你會喜歡:「連放假也追求生產率?」放空練習:全心全意地耍廢,不需要有罪惡感) 2. 拒絕忙碌文化 如果你什麼都不做,請好好享受。當有人問你在 Niksen 過程中到底在做什麼,只要回答「沒做什麼」。對於休息或度假,不必懷有歉意。萬一你開始因為別人以為你在偷懶而內疚,記得不要把 Niksen 看成怠惰的標記,它是一種能幫助你重拾從容沉著、找到寧靜、避免工作倦怠的重要生活技能。 寧可選擇剛開始做 Niksen 時的不安感,而捨棄忙碌的熟悉感。一開始這或許很難做到。身為人類,我們想要有所歸屬,當其他人都忙得不可開交時,我們可能會落入同樣的陷阱。 《忙碌:如何在過度富裕的世界中茁壯成長》作者東尼.克拉布建議我們運用社交頭腦,多和那些熱心於 Niksen 的人在一起。和其他人聯合起來,要抗拒文化壓力也變得容易得多。或者你可以和我母親一樣,在辦公室門上掛個牌子,上面寫著:「我會咬人。」我母親不會咬人,但她顯然不想被打擾。 圖片|Photo by Dan Burton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工作時總是被打擾?三招教你如何專注工作) 3. 順著自己的節奏工作和休息 人的作息型態不盡相同,也就是說為了達到最大的工作效能,每個人在一天當中的最佳睡眠、工作時間不見得一樣。有些人早上處於最佳狀態,也有人要晚一點才會到達效率的顛峰。 「每個人都應該弄清楚自己何時最具創造力、最有效能。而 Niksen 能幫助你弄清楚。」荷蘭管理學者曼弗雷德.凱茲.德.弗里斯說。他的建議附帶了一張二對二圖表,在上半部寫上「重要」和「不重要」,在底部寫上「喜歡」和「不喜歡」。然後檢視一下你的各項活動、任務和職責,並且決定它們在圖表上的位置。你也可以利用這個工具來安排 Niksen 時間。 「Niksen 是療癒時間,屬於『喜歡』和『不重要』,至少從工作的角度來看是如此。但是對你的身心康復來說,它是非常重要的。」凱茲.德.弗里斯解釋說。 儘管在我看來,如果你同意人應該從早到晚工作的想法,你當然會說 Niksen 不重要。依你從事的工作而異,要在一天的工作中找到 Niksen 空檔或許並不容易。要記住:只要能好好利用,時間長短不是問題。「每個人獨自工作時都會有一些空檔,對於自己的時間安排,我們多少都有能力掌控。因此你可以在自己的辦公室或小隔間休息。」波善說。 像我這樣的自由工作者對時好時壞的工作週期再熟悉不過了,要嘛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要嘛閒得發慌。但大部分工作都是季節性的,因此每天進入辦公室的員工必須處理緊張繁忙的工作活動,也會面對活動减少的時期。意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當工作海嘯來襲,我們勢必得投入更多努力來營造 Niksen 時段。 (推薦閱讀:「把握機會,即便沒有把握」讓自由工作者遠離迷惘的七個方法) 實驗 找一天,試著回覆每一封電郵、訊息和通知。就像克里斯.貝利在《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一書中所描述的,試試看每天從早忙到晚。熬夜加班一直到週末,完全不休息。 然後另外找一天,「別把手機帶在身邊,想休息時,找一件可以讓大腦漫遊一下,讓注意力稍微放鬆、簡單愉快的事情做。」然後觀察自己在這段期間內每一天的精力狀況。 也許你根本不需要做這實驗,因為結果太清楚了。你八成會發現,當你沒有頻頻查看手機的時候,你的精神狀態最好。 貝利說:「一樣東西很刺激,不表示它能令我們快樂。」他指的不單是我們的手機。「我覺得我們有必要多體會一下這類東西帶給我們的感受。」 如果你願意利用機會去進行 Niksen,相信你會為原來自己對無所事事很有一套感到吃驚。也許你會發現你已經做了不少 Niksen,但現在你可以做得心安理得,因為你知道這麼做是為自己好。 也可能你根本不覺得自己是無所事事,只是休息了一下,或是找到空間來發想新點子。 練習 Niksen 有點像學習別的新技能,當我們樂在其中、抱著玩心去做的時候,往往也是表現最佳的時候。 本文收錄自奧爾嘉.麥金的《無所事事之必要:耍廢無罪!放空有理!荷蘭Niksen幸福生活學》,由皇冠文化集團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無所事事之必要:耍廢無罪!放空有理!荷蘭Niksen幸福生活學》 August 30,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3v2ph
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不是只有性愛才會感受到歡愉」關係心理學:關係經營需要兩人一起探索 https://ift.tt/3zEa1sx 讀者創作 性愛也有理想模式?當性愛開始「機械化」時,該怎麼和伴侶延續心動感呢? 文|茹魘 她害怕被進入,卻能接受我的手指。 我的手指並沒有什麼獨異之處,或是能在她的幾個前任中脫穎而出,它只是會在閒暇如常的日子裡觸摸她的髮際,她的唇間、臉頰、腿部、在她背後酸痛時給她按摩感受指尖傳達的力量等等,我想,這就是她無法抗拒的原因。 性愛不是只有在性行為的時候才是,平日的關懷觸碰都是對伴侶的一種呵護。 當然,在進行第一次的性愛時我是顯得手忙腳亂的,畢竟我不知曉她喜歡的位置或是她的高潮地帶。果然,與她的第一次就徹底打擊了我,但無可否認,我們都非常的享受過程,一起在浪漫的氛圍下嬉鬧。 或許我們是出於新奇,才展開這前所未有的親密接觸。雖然最後雙方都沒有達到性愛的高潮點,我們也會在事後溝通,了解對方喜歡過程中的哪一個姿勢和感覺。 第一次的身體契合,是心靈的悸動,但彼此的身體都徘徊在探索之中,我們在尋覓中親暱,在進入前戲的過程裡,她時而會面帶羞澀地告訴我,她喜歡我輕撫她哪個地帶,喜歡我以怎樣的形式觸碰使她感覺舒服自在。 我把她擁得更緊,更深切了。在大汗淋漓之後擁抱著分享先前的感受,無論她的表現是好或壞,我都會不斷在她耳邊輕聲說道:「你好棒。」、「為什麼你會如此可愛呢?」這無非客套話,是幾近真切的念頭所抒發的話語。 圖片|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給女同志身體、情愛與性慾指導:親愛的妳們,好好愛,也要好好做愛) 不過最困難的大概是對理想抱太大希望和執著的渴求了。承認自己在性愛語境中是能使她徹底著迷的,但在正式實踐時給她的卻是自身的懶散怠惰,讓她對我抱有太大的期望,緊隨其後的就是我帶給她的失落感。 非花言巧語,而是我的性話語和引誘,常建築在自身理想的想像國度裡,在現實生活中卻被瑣碎事不斷地消耗,成為被夢境謊言所包裹的性愛。她的滿懷期待和我所鋪成的理想性愛,成了我的慣性疲勞,久而久之也變成了她的慾求不滿。 一段時間裡面的夜晚,當她無法達致我內心所想像的那個場面和感受時,一場夢幻般的性愛旅程就會被我攔腰斬斷,取而代之的是機械般的形式:前戲、舔舐、進入、抽動、高潮、睡覺。 她也感覺到我的不愉快了,於是乎結束後總會睡不著,而我總是在不耐煩之下呼呼大睡。那次之後,我似乎沒有覺察到問題所在,每一晚的性愛就如睡覺前應該上個廁所那樣,尿上一泡,不清楚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就是如此規律可笑的流程罷了。 我自負地認為只要平日的溫暖給足,夜晚一點點的失職無所謂吧。直到一天夜半我們草草了事我又倒頭大睡以後,她拉著我,告訴我說下雨了,我說:「恩,下雨了。」,她再次搖醒不耐煩的我,再告訴我說下雨了。睡著的我不再搭理也沒應答。 隔天我才知道,其實那晚並沒有下雨,落下的是她的淚水。 我才明白和愧疚起來,在那以後的每個夜晚,無論是性行為之前或是之後,我都會和她聊一聊我們想要的性愛模樣,訴說著對彼此的不滿,她期待我所說的新鮮刺激,但我卻從來沒有真正帶給她,我希望她在對我展開性愛時可以適時的勾引我,她也因為被動害臊而沒有那麼做。 我們都在學習,我也從那天開始學習變換不同的姿勢和體位,和她在一起看真人性愛動作片。有一次,因為片中兩位女生的長相不是我們喜歡的類型而無法引起性慾,於是我們都被逗樂了,在這種歡愉坦誠的氛圍下我們感受到彼此真正的聯繫。 (你會喜歡:性愛治療師:想要擁有美好性愛,決勝關鍵是伴侶溝通的能力) 後來也常在看性愛動漫片的過程中導入氣氛,尋找新的刺激。我會購置了一些情趣用品供好奇心滿滿的她和我一一探索,她也不時的對我發出性暗示勾起我的慾望與激情。 我會去觀察她在探索身體時,她的慣用手法,她所喜歡的速度和動作,她也一樣會觀察我的,我們在鏡子前面相互觀賞和改進,認識自己和伴侶的身體需求。我不敢說我們是比別人走前了幾步,但我們仍在前進的路上,那是沒有性愛時也會愉悅的分享和感受每一寸觸摸肌膚的溫度。 August 28,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zEa1sx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拾年有承】女人迷團隊故事:正因為在彼此身上花費的時間,才讓我們如此特別 https://ift.tt/3zBWku9 Womany Content Lab 內容實驗室 「在不知不覺當中,女人迷的文字陪我走過許多日子。」——你也是嗎? Becoming Together 女人迷十週年:團隊故事|10 年是一個時間點,讓用戶能認識可愛的團隊夥伴,來聽聽夥伴說說與女人迷的故事。 女人迷透過表單,向夥伴發出邀請、向夥伴提出問題,因為我們真的很好奇——我們的團隊夥伴們,怎麼看待女人迷的呢?更重要的是,怎麼看待自己的變化呢? 本篇邀請到在公司待了很多年的「老」夥伴,聽聽資深的他們,在跟著女人迷一起成長的路上,產生了什麼變化? 「價值捍衛者」Yuting:每次收到讀者的告白,就會覺得投入的時間好值得 「最初加入女人迷,好像也沒有想要創造什麼改變,但我覺得⋯⋯如果自己可以身在其中,應該會很有趣吧!」 Q:你加入女人迷多長時間了? 7 年(好驚人)。 Q:我和女人迷的初次相遇,發生在⋯⋯? 剛上大學時的我,正在探索新生活,在迎接 2 開頭的年紀,發現了「女人迷」。 之後每一次讀文章都要開 N 個分頁,完全看不到分頁標題的那種,它帶給我很多不同的觀點和鼓勵的文字,當然還有關於愛情的深度文字也很吸引人。 Q:在女人迷,你看見自己有哪些成長或改變? 不知不覺點了很多技能樹,從平面設計、UI/UX 到社群、編輯、採訪拍攝,再到品牌提案、專案預算控管,嘗試從不同面向去和使用者互動/親近,甚至是提供服務、解決方案。 這一路走來,我什麼都學了(笑)。 Q:除了自己的改變,你看過女人迷讓正向改變發生的時刻/事件是? 讓大家看見「女性市場」的另外一種潛力(?)。 像是現在的大家,會開始用「ME TIME」兩個字去形容和自己獨處的時光,會用「女力」兩個字去鼓勵女性展現自己,本來不太容易的事情,現在的大家會視為是一種必須。 Q:在與用戶接觸的經驗裡,讓你印象深刻或感動的事情是? 每次收到讀者告白女人迷的文字和活動如何讓他們相信自己,重新開啟生活挑戰的時候,就會覺得我們投入的時間好值得! 之前我負責 EDM 的運營有一段時間,其中有讀者私訊我說,希望得到所有系列的 EDM,因為他想要好好收藏(我哭)。 (同場加映:女人迷能量心測|挑選一張最能夠代表「3 個月後的你」,然後問自己一個問題⋯⋯) Q:女人迷最迷人與獨特的地方是⋯⋯ 鼓勵每個人做自己,會為了堅持自己相信的價值觀,嘗試任何看起來很難的行動。 Q:十週年了,謝謝用戶和我們一起走這麼遠,給女人迷用戶/社群的一句話或一段祝福吧! 給正在用女人迷服務體驗的你:謝謝你的支持和相信,正因為我們在彼此身上花費的時間,讓我們在彼此的生命中如此特別。下一個十年,很期待有你一起參與。 給正在看女人迷或路過的品牌:一起來和我們共創玩一些有趣的合作吧!讓每一次品牌價值溝通,成為讓生活更美好的機會。下一個十年,很開心有你一起響應。 「產品擔當」Mary:聽到用戶的真心回饋,就是我最感動之時 「在不知不覺當中,女人迷的文字陪我走過許多日子。」 Q:你加入女人迷多長時間了? 三年。 Q:你加入女人迷,想創造什麼樣的改變? 女人迷的原創商品承載了我們的品牌精神,我想在這裡創造出更多,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給你陪伴和支持的好作品。 Q:在女人迷,你看見自己有哪些成長或改變? 三年前,剛加入團隊的我,面對看似不可能的目標,我是充滿抗拒的。 而現在的我面對目標,我可以明顯地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已經不同——既然這是團隊需要我們做到的,就去想要如何做到,需要資源就去要資源,然後盡力做到最好! 女人迷的前主編 Audrey 曾經分享過一句話:「瞄準月亮,即使你沒達到,你仍將置身在繁星之中。——萊斯・布朗」,我也常常拿這句話來鼓勵自己。 (推薦閱讀:女人迷主編成大畢業演說全文:「可以沒有偉大的故事,但不能沒有你想捍衛的事」) Q:在與用戶接觸的經驗裡,讓你印象深刻或感動的事情是? 會讓我覺得感動的時候,好像都是聽到真心又真實的用戶故事的時候。 前陣子剛好和幾位使用女人迷《手帳》的讀者們,有個好好聊聊的機會,可以聽他們描述這個作品是如何在生活中陪伴自己,走過各種情緒和日子,真的是很開心的一件事! 記得有一位讀者說「我都靠這本,我的人生都在這裡」。 還有之前也收到《關係同步牌卡》的使用者給過這樣的回饋「我是即將結婚的新娘,在網路上看到《關係同步牌卡》就有點心動,面對未來要共同生活難免有些不安,覺得這副牌卡可以用在不同的階段,所以就決定下單了。跟未婚夫一起試玩,在遊戲結束後,感覺很充實,心靈很滿足,彼此的心又更靠近的感覺。」 這些回饋真的大大地鼓勵了我們,也感覺到用戶和我們的距離真的是很貼近的。 圖片|Photo by lilartsy on Unsplash Q:女人迷最迷人與獨特的地方是⋯⋯ 想和用戶一起成長的真心。 Q:十週年了,謝謝用戶和我們一起走這麼遠,給女人迷用戶/社群的一句話或一段祝福吧! 真的一直覺得,我們的讀者都超棒的。每次的互動,都可以帶給我意想不到的驚喜。不管你是女人迷的老朋友還是新夥伴,真的,謝謝你,然後未來也請多多指教! (你會喜歡:拾年有承・真實週年|讀者徵件:我與女人迷的十年故事!) 「數位先驅者」小蟹:九年前的會面,在我心中埋下了加入女人迷的種子 「我想創造一個多元、友善、共融的世界,在那裡大家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都能做自己、活出自己,即使是遇到同儕、親族的壓力,也能夠侃侃而談地向他們訴說,心中的美好願景。」 Q:你加入女人迷多長時間了? 快 9 年。 Q:我和女人迷的初次相遇,發生在⋯⋯? 時光倒流,回到 2012 年,當時是在一個技術研討會上,我認識了 Shuan。 我們在演講的空檔時間,談論著彼此對台灣的熱愛、聽 Shuan 對於性別議題的使命與願景。當時的我,對性別議題的理解並不深,但非常認同此議題的重要性,也很希望能夠參與影響世界的議題,加入台灣公司,貢獻出我的能力。 因此那次的會面,在我心裡埋下了未來加入女人迷的種子。 Q:在女人迷,你看見自己有哪些成長或改變? 不變的是,我喜歡幫助人,而且影響愈多愈令我開心。 改變的是,透過不斷地學習,我現在可以更有效率、更有策略、更有目標地去幫助人。 Q:除了自己的改變,你看過女人迷讓正向改變發生的時刻/事件是? 在 2015 年的「女力時代講堂:我眼中的台灣」邀請當時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出席演講。 約在 2019 年開始,Google Trend 上可以看到,「女力」一詞的趨勢大幅度提升,並且各家媒體也紛紛使用「女力」為題舉辦活動、文章下標。我相信,我們的努力經營,持續不斷地在帶給社會重要的改變。 2015 年的「女力時代講堂:我眼中的台灣」。 (延伸閱讀:蔡英文X年輕世代!8/26 女力時代講堂:我眼中的台灣) Q:在與用戶接觸的經驗裡,讓你印象深刻或感動的事情是? 女人迷的用戶都非常的貼心,並且願意無私、無償地幫忙宣傳。每次要募集志工,都會有超過招募名額數倍的來信,感受到滿滿的愛。 Q:女人迷最迷人與獨特的地方是⋯⋯ 絕不要求成為他人眼中的美好樣貌,希望大家可以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引導自己,然後活出自己。 Q:十週年了,謝謝用戶和我們一起走這麼遠,給女人迷用戶/社群的一句話或一段祝福吧! 謝謝大家,我們已經一起走了很遠,下一個階段,希望大家都能夠活出自己——無所畏懼地成為真實的自己! 更多十週年精采內容,請看連結點我。 August 27,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zBWku9
「一場性愛裡,男方達陣就宣告結束?」少女自白:過去那些拙劣的性愛,未曾滿足過我什麼 https://ift.tt/3sZE9vJ 讀者創作 渴望性,就像渴望愛一樣健康,試著探索自己的身體,了解讓自己舒服的方式,帶領伴侶一起享受歡愉的性愛。 文|莫娜徐 我今年 23 歲,談過幾段戀愛、沉浸過幾段沒有名份的關係,短暫地周旋在這些男人之間,卻沒有一位告訴我什麼是高潮,甚至使我以為假裝愉悅是幸福的必要環節,而這件事還是之後自己才意識到的。 在將性視為禁忌話題的東方社會裡,身為女性不僅不被允許去探索性,往往還被視為應該要保持貞潔、純淨的形象,光是談性就已經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了,更何況還真的去做,這個社會會怎麼看待你? 但這些都是父權社會加諸在女性身上的枷鎖,丟不丟臉是社會告訴大家的,但身體是你的,唯有不斷的探索,你才會知道自己喜歡、討厭什麼。找尋自己的敏感帶,探索怎樣的性愛才能令你感到舒服自在,而非躺在床上照單全收,被動地接受,使你在雙方關係中的需求被漠視。 而這樣的性愛,你真的舒服嗎? 圖片|Photo by gbarkz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性愛也有最佳頻率?每個人的節奏不同,別把性愛頻率和感情劃上等號) 幾年前,我和一位沒有性經驗的男性交往,無經驗這件事對我來說並沒有什麼好不好,雖然對方在性方面比較不熟練,觀念與技巧也都是從 A 片中學來的,但代表我們可以一起磨練彼此的技巧與需求,這對我來說是蠻新奇的。 有次做愛時,他很困惑地說:「為什麼你都沒有高潮?」我心想我該高潮嗎?可是我這輩子從來沒有在性愛中高潮過。 對方還自信滿滿地拿出A片給我看:「你看,女性高潮會這樣,腹部反覆收縮、肌肉緊繃⋯⋯」這還是第一次有一位男性大言不慚地教導我何謂女性高潮,而後他非常有自信地跟我說:「我今天一定要讓你高潮。」但很多事情不是只要努力就會成功,感情是這樣,高潮亦是。 想當然的,他當時喊出的承諾並沒有發生,拙劣的狂插猛插讓我也懶得跟他溝通哪裡需要改進,牙一咬、眼一閉,胡亂叫個幾聲就可以結束了,這樣速速結束不是比較方便快速嗎?而他事後也忘記關心我有沒有高潮這回事,畢竟一場性愛裡,男方達陣就宣告結束。 雖然是個慘痛又可笑的回憶,但這是我第一次正視到自己在性愛裡從沒有過高潮這件事。 還有一次是男方正在使用手指服務我,說不上是舒服但也不差,就是一個「我還在釐清現在到底發生什麼事」的狀態,而他突然加速以後立刻按住,我心想:「現在發生什麼事?這到底什麼意思?」然後他隨即問我說:「舒服嗎?」 很明顯這是一題陷阱題,而且他甚至覺得剛剛那串不知名的東西是一個招數,在我還沒搞清楚以前只好胡亂回答:「還算舒服拉。」接者他語出驚人:「你剛剛高潮了。」 (同場加映:盤點女生最討厭的性愛行為:要求不合理的呻吟、一直詢問高潮了沒?) 我心想:「蛤?我剛剛如果有高潮了我怎麼不知道?」接者他又說:「好險我有按住,不然等等會噴水。」整個過程我好像都在狀況外一般,我有參與這場性愛嗎?還是只有你在跟你自己的認知做愛?而且你到底按住了什麼?我是某種水龍頭嗎? 等到真正體會到高潮的時候,已經不知道過了多久。 除了談論性對女性來說是禁忌以外,觸摸自己的身體當然也是不被允許的,小男孩被抓到在打手槍並不是什麼大事,家長甚至會欣慰的覺得孩子長大了;但如果是小女孩被抓到在自慰,除了痛罵一頓為基本以外,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所以我對於自慰這個概念十分模糊,也從來沒有正視過自己的性需求,以往都是透過伴侶去滿足、填補自己性方面的需求,但其實那些拙劣的性愛也從來沒有滿足過什麼。 而是有一次因為好奇下單了情趣玩具,我才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做陰蒂高潮。 體驗過陰蒂高潮以後才知道原來高潮至少有分為兩種,陰蒂高潮相較於陰道高潮是比較容易的,因為陰蒂比陰道敏感許多,只要搭配適當的按摩/震動與挑逗,其實在每一次的性愛中達到高潮並不是難事。 圖片|Photo by dusan jovic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性慾低落不代表性冷感?探索自我,可以從自慰開始) 只是很可惜的大部分的男生都沒有著墨於陰蒂,而是一廂情願的狂插猛插就覺得女生應該會很舒服,畢竟 A 片不都是這樣的嗎?但大多時候只是無奈到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講,滿腦子想能不能趕快結束。 美國研究顯示:「近八成女性在性愛關係中無法獲得高潮,有四成的女性甚至不知道何謂高潮,而只有不到兩成的女性可以透過陰道性交得到高潮。」我也曾經因為自己無法在性愛中得到高潮而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問題,是不是大部分女生都可以?是不是只有我自己性冷感? 我甚至去搜尋「什麼是高潮?女性高潮會有哪些表徵?」後來我才理解到,其實無法在性愛中獲得高潮沒什麼大不了,美國影集慾望城市的慾望擔當莎曼珊——金凱特羅也在自己的書中坦承,40 歲才體驗到第一次高潮,她說:「如果我是這樣,很多女人一定也是這樣。」 在性愛中高不高潮其實沒有關係,我更著重的是在這場性愛中彼此的角色是不是平等的,事前有沒有足夠的溝通、進行時雙方是否都能展現最貼心的一面,而結尾能不能把溫存的餘韻再延續下去,比起高潮,這些會是我更著重的細節。 而最後想對女孩們說,假如你能夠在性愛中體驗高潮,那恭喜你!你是幸運的!而就算沒能在性愛中高潮的女孩們也別灰心,轉個彎自己嘗試看看情趣用品,或是將情趣用品帶到床上和伴侶一起使用,或許也將展開一塊前所未見的新領域。 August 27,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ZE9vJ
為你挑劇|《千金私廚》:不管女人長什麼模樣,只要她自信,就是性感 https://ift.tt/2UXY5Ti Bella.tw儂儂 Netflix 推出的烹飪實境秀《芭黎絲希爾頓:千金私廚》,主角 Paris 除了穿著超浮誇豪華服飾在廚房「製造料理」之外,還講過什麼人生金句呢? Netflix 近日推出了烹飪實境秀《芭黎絲希爾頓:千金私廚》(Cooking with Paris),找來美國社交名媛芭黎絲・希爾頓(Paris Hilton)作為主持人,與嘉賓一起下廚及享受美食。 爆紅的原因,除了這位浮誇的女人總穿著高級服飾做菜外,她也在過程中不斷提出一些像是「果汁機長怎樣?」、「韭菜跟蔥怎麼分?」等問題,讓人好氣又好笑! 此外,她「人生即派對」的態度也深受觀眾喜歡,以下就讓儂編來盤點芭黎絲的人生金句吧! 不管女人長什麼模樣,只要她自信,就是性感。 芭黎絲.希爾頓 圖片|Netflix 提供 一個女人的美不在於擁有多好看的皮囊,自信才是最重要的!一個有自信的人所散發出來的美,是由內而外的耀眼。 所以說,不要再怪父母沒有生給你好看的外表了,從今天開始找回你的自信心,相信你自己就是最耀眼的 Queen!如果你無時無刻充滿自信,那麼做起任何事情都會有模有樣,並且看起來性感無比! 生存的法則就是不要當個無聊的人。 芭黎絲.希爾頓 人生苦短,想做什麼就去做吧!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聊耍廢,趁還有體力的時候,把腦海中曾想過的事情付諸行動,如果你只想繼續無聊下去,你的人生不就白過了嗎? (延伸閱讀:總是對生活感到「乏味」怎麼辦?4 種情境練習,建立「超有感」生活體驗) 「不論到哪都要打扮俏麗,生命短暫,何苦從眾。」 打扮不是用來取悅別人的,是用來取悅自己的!就算別人無法理解你的美又如何?自己覺得開心就好!美麗的定義本來就見仁見智,所以說,何必委屈自己去迎合別人的眼光呢?穿得浮誇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俏麗! (你會喜歡:「美通常伴隨著很多跌跤」專訪謝盈萱:我喜歡我自己的美,即便別人一點都不認同) 「就算你不是真的名門千金,只要你裝得夠像,那大家就會以為你是了。」 在這個大多人只看外表的時代,尤其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只要換上華麗的外表,搭配顯而易見的名牌標誌,人家很容易就把你認定為有錢人了。 雖然諷刺,但其實另一方面也代表著階級的界線在這個被假象充斥的時代,愈來愈模糊。 你應該把每一天都當作是你的生日好好地過。 芭黎絲.希爾頓 誰說一年只有一天可以把自己當女王般地過?你應該把每一天都當作特別的日子好好地慶祝! 人生本來就充滿著不確定性,誰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這時候我們應該做的,就是用力過好每一天,不要辜負每一個呼吸的當下。 永遠不要放棄讓你微笑的事情。 芭黎絲.希爾頓 老話一句,人生短短幾個秋,儘管我們無法預防悲傷難過的事情發生,但我們可以選擇創造更多微笑的時刻! (同場加映:《慾望城市》Samantha 金句集:我要穿任何我想穿的衣服,睡任何我想睡的男人!) 女孩最好的飾品,是她最親密的朋友們。 芭黎絲.希爾頓 要了解一個人,其實看她身旁的朋友就可以略知一二! 一群好朋友儘管個性有落差,但仔細去找一定可以發現她們之間相同的特色,所以說交對朋友很重要,朋友絕對要慎選,這也會影響大家對你的觀感! 我認為時尚是一種藝術和愛的形式,人們可以通過他們的穿著來表達自己。 芭黎絲.希爾頓 時尚跟藝術一樣,無好壞之分,它們都是一種用來傳達思想、態度的載具。 時尚在過去或許較多被拿來當作階級的展現,但隨著時代的演變,時尚所代表的更是一種自我表達,人們透過服飾來向世界展現自我,或許我們常常無法理解某些穿搭、服飾,但正因為這種差異性,造就了如此多元的世界啊~ (推薦閱讀:【拾年有承】女人迷團隊故事:在這的每一天,我都在享受著多元共融帶來的幸福感) 「我不想被稱為希爾頓的孫女,我想被稱為芭黎絲。」 雖然芭黎絲身為希爾頓酒店集團繼承人之一,從小就過著衣食無缺的生活,但她也不安逸於與生俱來的家財萬貫,而想要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帝國,讓大家認識她是因為芭黎絲,而非希爾頓的繼承者! 原文出處:Netflix《千金私廚》芭黎絲希爾頓的9大人生金句,「不管女人長什麼模樣,只要她自信,就是性感。」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泰勒絲、賽琳娜曬出超過10年友誼認證照!閨蜜果然比鑽石更久遠啊 你願意勇敢做自己嗎?《姐就是美》由內散發的自信,遠比外表更美 August 27,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UXY5Ti
為什麼傷害了別人,痛苦的還是自己?心理學家給復仇者的 4 個建議 https://ift.tt/3jo5O6c Hello醫師 當我們被傷害時,第一反應就是想報復,然而心理學家卻告訴我們,盲目的復仇不會帶來心靈上的解脫——活得好,就是最棒的復仇! 生活中多少會遇到各種委屈,同事偷了你的點子、朋友借錢不還、手足間互爭遺產、愛人移情別戀⋯⋯。我們被傷害了,想要讓對方也痛苦這種復仇心理,究竟是「伸張正義」,還是「玉石俱焚」?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早說過,攻擊能讓人愉悅。而研究結果顯示,我們會想復仇,是因為預期復仇後會感覺愉悅和快感。但因復仇會讓你不斷反覆思索過去所經歷的痛苦,所以長期來說反而會讓你感到不開心。 讓我們來探討復仇對心理的影響,以及如何放下仇恨,避免身陷復仇的漩渦中。 圖片|Photo by PanKR on PIXTA 復仇後其實不會開心 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心理系助理教授大衛.切斯特(David Chester)表示,選擇復仇,是因為我們認為這會讓心情好過一些。 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邀請 167 名受測者打電動,並暗中安排幾個玩家刻意冷落部分受測者。研究人員事後告知被冷落的受測者,可以選擇調高其他玩家的耳機音量來「教訓他們」,但在他們做出選擇前,提供部分被冷落的受測者實際上是安慰劑的「認知增強劑」,宣稱此藥帶有 60 分鐘的穩定情緒效果。 結果顯示,大多數被冷落的受測者會調高其他玩家耳機的音量;而服用安慰劑的受測者則比較不會這麼做。這顯示只要心情平靜了,我們就比較不會尋求報復。 由上述可知,擊退壞心情是人類挾怨報復的原因之一,另有研究也指出,復仇可能會提升正面的情緒,但效果持續不久。 切斯特解釋道,復仇讓受測者當下很開心,不過隔了 5 分鐘、10 分鐘、45 分鐘之後再追蹤觀測,發現受測者的情緒比復仇前還要低落。 (推薦閱讀:當個情緒成熟的人!5 招讓你不生氣,拒絕讓情緒主導你的生活) 復仇讓我們愈想愈氣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心理學教授提莫西.威爾森(Timothy Wilson)的研究顯示,已復仇的受測者原本預期自己復完仇會心情大好,殊不知他們比未復仇的受測者心情還要糟,並且更難走出負面情緒。 美國柯蓋德大學(Colgate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凱文.卡爾史密斯(Kevin Carlsmith)的研究顯示,復仇會加劇我們的憤怒。 因為反覆思索(Ruminate)如何報仇、回想對方的惡行惡狀等等,反會擾亂我們情緒上的健康。 反觀沒有選擇以牙還牙的受測者,能夠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態度淡化一切,告訴自己不復仇也沒關係,所以他們也比較容易放下過去,走出負面情緒。 圖片|Photo by Allef Vinicius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分手後,依然恨對方怎麼辦?」關係心理學:選擇原諒真的能走出傷痛嗎?) 避免復仇的 4 個建議 1. 誠實面對自己的感覺是第一步,有意識地接納自己復仇的想法。 2. 想復仇是因為關係中的信任被破壞,所以萌生傷害對方的意念。但是切記復仇的快感是一時的,無法真正讓我們快樂,更不會恢復彼此間的信任。 3. 千萬別在氣頭上做出任何要復仇的決定,請等到情緒平靜了再好好爬梳自己的心情。想想一氣之下失手傷人而鬧上法院的案例太多了,得不償失! 4. 復仇的心情有助於反思我們是要花心力計劃如何報復,還是要把復仇的能量當作催化劑,來實踐 17 世紀英國詩人喬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的名言:「活得好就是最棒的復仇」。 臨床與法律心理學家(Clinical and forensic psychologist)蒂芬妮.陶爾斯(Tiffany Towers)表示,受委屈或被傷害的人可能會覺得做什麼都使不上力,誤以為復仇才能拿回生命的掌控權。 這樣狹隘的人生觀完全符合的印度聖哲甘地的見解:「以眼還眼只會讓天下盲目 」。放下仇恨的確非常困難,但是我們因此能夠以新的視野看待萬事萬物,明白復仇並不會讓我們得到快樂與平靜。 本文授權自 Hello 醫師,原文詳見:報復後開心嗎?聊聊復仇心理的影響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問世間情為何物?4種愛情心理症狀 失戀無罪!痛哭之後享受單身樂 August 27,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o5O6c
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為你點歌|喜歡上不對的人,不代表過往一定有傷痕 https://ift.tt/3jlhCGI 海苔熊 「如果遇到一個對我很好的人,就很容易喜歡上對方,也會不自覺想抓住對方,這到底是為什麼?是因為我不夠愛自己嗎?」面對這份情感,從心理學剖析,你可以這麼做⋯⋯ 海苔熊 您好: 「世界は恋に落ちている」這首歌是我最近很喜歡聽的日文歌,不管是歌詞或情境都令人印象深刻。 接下來分享的故事雖然注定沒有結果,但我還是想以這樣的方式記錄下來⋯⋯也希望能從您這裡得到一些調適自己心態的建議,謝謝。 今年初進入新公司工作,帶領團隊的小主管是已經待在公司幾年的前輩,起初對於新工作的業務不太熟悉,大部分都是在前輩教導下學習各種事務,他會跟我分享很多事情,包括他以前的工作經驗、公司文化、與人應對的方式等。 大概是因為上一份工作的主管個性很急又很兇,我非常怕這種類型的人,所以都會避開前任主管(雖然知道這樣不對,但是會下意識想逃跑 QAQ),後來因為忍受不了工作壓力太大和主管作風便離職,所以我現在遇到這位前輩,感覺很開心,因為自己理解能力很慢,很少遇到那麼有耐心教我的人。 一開始只是抱著欣賞的角度在看前輩,可是隨著時間相處,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在意前輩,眼神會時不時跟隨他的身影,平常如果他私訊我討論工作的事情,討論完都會小聊一下,我都會很開心,聊完我還會去看兩人的對話紀錄,每天上班也很期待能見到他,我也是在那時才確定我好像喜歡上對方⋯⋯。 而且因為我個性比較單純又沒自信,常常會沒想太多就害自己被別人誣賴,所以前輩都會擋在前面保護我,同時也會教我很多觀念,時常鼓勵我,培養我的自信心。平常如果有什麼疑問,我都會去詢問前輩的意見,他給我的回應都會讓我覺得自己有種被接住、被理解的感覺。 但我不太能接受我喜歡前輩的事實,因為前輩剛結婚不久,所以我一直很努力說服自己,一定是因為他很會照顧人,我只是將這份依賴誤會成喜歡。 可是有些時候聽到他提到他老婆或是看到他跟其他異性互動時,我都會有點生氣跟難過,生氣是因為我竟然喜歡一個注定不會有結果的人,難過是因為我在他心中並不特別(他對每個人都很貼心)。 每當這種複雜的情緒冒出來時,我都會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辦,而且最近前輩也不像之前會私訊我討論工作的事情,我心裡就很失落,每次手機有震動時,都會暗自期待是他找我,可是一次次的失望都讓我很難過。 其實我比任何人都明白,這份喜歡不該存在,我也不會想破壞別人感情,因為我想過,如果以後我結婚了,有別的異性喜歡我老公,還試圖破壞我跟我老公的關係,我一定會很難過很受傷,所以我不想成為傷害別人的人,而且我相信報應這件事,所以也只是默默地喜歡而已。 但之前有次因為辦公室冷氣太強,我又沒帶外套,前輩就把他的外套借給我穿,當時,我心裡默默感到很開心,本來有點擔心這樣會不會有點曖昧,可是我後來就想,只要一下下就好,讓我享受這短暫的小小幸福。 這份喜歡充滿了悲傷與無奈,有時不知道該怎麼抒發,因為我也都沒跟身旁的任何一個人說,總是一個人忍受,而且平常害怕自己藏不住對前輩的喜歡,所以我跟前輩相處時,都很常對他開玩笑,前輩有時候都會說我很常取笑他,但其實我只是想透過嘻皮笑臉的玩笑話來掩飾對他的喜歡,畢竟對方是大我幾歲的人,觀察別人的能力應該很好 XD。 最近也因為未來職涯規劃,明年可能會換工作,想到這裡就很捨不得,不想跟前輩分開⋯⋯但又會想,也許離開也好,這樣我對前輩的喜歡就會隨著時間消逝⋯⋯我想自己將這份喜歡收進心底,就是對對方最好的祝福了。 所以最後,想請教海苔熊: 對於這份喜歡我該如何去調適呢? 我明明在原生家庭獲得很多關注和愛,可是內心深處卻還是很渴望被愛跟被重視,如果遇到一個對我很好的人,就很容易喜歡上對方,也會不自覺想抓住對方,這到底是為什麼?是因為我不夠愛自己嗎? 圖片|Photo by Larm Rmah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暗戀是最苦的糖?《倒數五秒月牙》:寫給心愛女孩的戀人絮語) 這首日文歌的 MV 是用動畫呈現,MV 裡面的故事結局在下一首歌中(CHiCO with HoneyWorks 『恋のコード』),我覺得自己多少能體會橘色頭髮女生的心情,因為我跟他一樣,喜歡一個眼裡有著別人的人,這份喜歡即使承載著很多悲傷與無奈,但還是有那麼一絲絲的幸福存在。 by Momo(點播時間:2021/8/15 下午 5:42:14) 親愛的 Momo: 謝謝你寫信來分享你的故事,首先,我想說喜歡一個人並不是錯的,不論他現在是否結婚、有沒有伴侶,喜歡的本質是好的,代表你對某一個人欣賞,也代表某一個人走到你心裡面,把你穩穩地接住。 而且其實你很明白,換作是你也不會想要婚姻關係被「破壞」,換句話說,你對這段關係雖然有許多甜蜜的感覺,但你心裡面很清楚,你並不想要當那個第三者。 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不需要有罪惡感,你可以想像自己喜歡一個已經有老婆的偶像,默默地在遠端關注著他。允許自己喜歡他、允許這份感情在你生命當中佔有重量,比起「抗拒自己喜歡他」這件事情,會讓你心裡面更舒服一點。至少,你不需要和自己打架。 我想跟你分享一個故事,我有個朋友當年也是喜歡她的上司,她也知道這是一個注定沒有結果的感情,但是她選擇在離職前一天,告訴上司她的感覺,上司是大她 10 歲的男生,委婉的拒絕了,但同時也說,他早就明白她的心意,只是感情這種事情的確無法勉強。 不然,兩個人最後沒有走到一起、她離開之後彼此也漸行漸遠,但讓她感到驚訝的是,儘管是把內心的那個感覺說出來,對方仍然「沒有把她丟下來」。就算是她最後告白的那一刻,她還是很感謝他真實的坦承,她也很慶幸在離開的前一刻,有說出自己的心意。 隔了一段時間以後,兩個人又重新恢復聯絡,但此時我朋友已經有一個即將要步入婚姻的未婚夫了,到那個時候她才明白,她對上司的喜歡只是一種崇拜,或者更精確的說,她只是覺得有點寂寞,而且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所缺乏的那一塊拼圖而已。 當時光繼續往前走,這個擦肩而過不但沒有變成遺憾,還成為兩人生命當中的美好記憶。一直到前陣子跟我朋友聯絡的時候,她跟這位上司還會兩對夫妻一起出來吃飯,感覺就像是人生多了一個智者,一個老前輩,默默看著自己長大。 跟你分享這個故事,不是告訴你說要衝去告白,而是想提供你一個觀點:生命中所有的相遇,都是最好的安排。就像你在點歌內容裡面說的很好,你很清楚這是一段不會有結果的愛情,那麼不如也可以想一想為何這段感情會造訪你的生命?倘若老天爺要教會你一堂課,你覺得他希望你學會什麼? 就像你選擇這首日文歌,你和主角一樣,愛上一個不可能會和你在一起的人,除了遺憾、內在的感覺被這首 MV 的主角深深地同理之外,之外,你還看見自己的什麼部分呢? 圖片|Photo by zhenzhong liu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喜歡就一定要在一起嗎?Middle:不是每一種喜歡都需要回報) 心理學 OK 繃 「我的原生家庭很美滿,看不出有任何童年創傷,為什麼我還是很想要抓住一個人?為什麼遇到一個對我很好的人,我還是很容易喜歡上對方呢?」你談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有關於「童年創傷」的覺察。 先說明什麼是童年創傷,一般來說童年創傷是指從小這種可能發生下列幾種事情的其中一種或者是一種以上: 情感虐待:家人經常說:「你怎麼那麼笨、你怎麼那麼醜、你怎麼那麼沒用」之類的話,家中充滿許多的情緒。 身體虐待:曾經被家人用各種物品或者是肢體毆打。 性虐待:家人曾經跟我說要我做跟性愛相關的事情,強迫或者是威脅我做我不想要的。 情感忽視:我感覺到家人之間很疏遠,我從來沒有被好好愛過的感覺,家人經常忽略我的要求。 身體忽視:我家人經常酗酒、我生病的時候沒有帶我去看醫生,我經常餓肚子,或者是被罰不能吃東西⋯⋯ 過度縮小化、否認:我有一個世界上最完美的家庭、如果回到童年,我沒有什麼想要改變的。 上面的問題整理自童年創傷量表(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1],由於本題目很長,而且有版權,所以我把它整理成一般比較容易理解的描述,你可以衡量一下自己符合的項目有幾個,項目越多,就代表你可能童年遭遇越多創傷經驗。 這裡特別有趣的是最後一樣叫做「過度縮小化、否認」,有些時候我們可能對於童年負面的經驗不一定會記得,有可能是遺忘了、有可能是壓抑了、也有可能是刻意否認,甚至是那個經驗還沒有到達創傷的程度,但至少一個負面的事件。 那麼,要如何覺察到童年的經驗,對自己的影響呢?其實,你可以問自己一個「百搭」的問題:這種感覺,我小時候曾經有過嗎?我印象當中,最早有這種感受,是什麼時候? 以 Momo 的例子來說,可能的問題如下: 「很渴望被愛跟被重視」,這個感覺熟悉嗎? 「曾經有一個人,我好想要得到他的愛跟關懷,但是我沒有得到,然後我覺得很失落」,如果有這樣的人的話,這個人會是誰? 「曾經遇過一個真正能夠懂我、理解我的人,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要抓住對方。」以前有過這種經驗嗎? 第一個想到的經驗,可能不是在小時候,可能是在你青少年、或者是成年早期的時候,但也沒關係,你可以先把那個經驗描述出來,然後慢慢地,在描述的過程當中,或許你就會想到更小的時候的事。 圖片|作者提供 (推薦閱讀:張西專文|「童年聽過的話,會記住一輩子」別讓家庭成為一輩子的陰影) 最後我想要說,當我們人生遭遇困境的時候,如果曾經念了一些心靈成長有關的書籍,就可能會告訴自己,會不會是過去發生過什麼事,所以才會變成現在這樣子?可是當我們沒有找到「可以責怪」的回憶的時候,就會開始覺得不知所措。 像這種時候,我們就可以反過來問自己:「就算找到了,那又怎麼樣呢?」 我們經常會覺得,在感情裡面所發生的困境,可能和過往的回憶有關。其實有一個方法可以判別,研究顯示,倘若你童年有一些創傷,其實你更容易感覺到伴侶有很多的神經質、情緒化,而且你並不覺得自己也有同樣的狀況,這個稱之為「知覺錯誤效果」(perceptual effects)[2]。 換句話說,如果你過去曾經有一些童年創傷,然後也遇到一個不適合自己的人,那麼有可能並不是「這個相遇」本身的錯誤,而是你傾向從對方身上看到一些負面的東西、覺得對方不好(但至少在你的故事裡面,我沒有看見這個部分)。 所以,如果在你跟他的相處當中,並不會知覺到對方負面的部分,那麼這有可能就和童年的創傷無關。真正重要的並不是有沒有一個回憶可以對照現在的這個對象,而是當你再次面對這個讓你覺得不舒服的議題的時候,你想要怎麼做可以讓自己好一點[3]? 下次當你再因為他沒有回訊息而覺得很在意、再被用外套很窩心地關心、又開始覺得自己這樣子喜歡上對方是不是不好的時候,你可以想點什麼或做點什麼,讓自己比較好過?或者,你過去曾經做過什麼事情,讓自己的不舒服「少一點」? 你是自己人生課題的解決專家,那些一直以來你在茫茫人海當中尋找的答案,甚至在曖昧和是否要表白之間試圖去找到的那種安穩,其實你一直都知道解答。只要你願意面對內心那個真實的感覺,把和自己打架的力氣省一點下來,或許你終於會明白,什麼是你一直渴望的愛。 【我要投稿海苔熊為你點歌,連結請點我。「海苔熊為你點歌」到這裡聽。】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1] Bernstein, D. P., Fink, L., Handelsman, L., & Foote, J. (1998). 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 Assessment of family violence: A handbook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2] Busby, D. M., Walker, E. C., & Holman, T. B. (2011). The association of childhood trauma with perceptions of self and the partner in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8(4), 547-561. [3] Duncan, B. L., Hubble, M. A., & Miller, S. D. (1996). Handbook of 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Jossey-Bass. August 26,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lhCGI
專訪《尖叫旅社》燈光師林淑貞:失去有時並非壞事,而是逃過一劫也不一定 https://ift.tt/2Wkf5nv 女人迷內容製作人 Louise 在動畫裡的光都是虛擬的,但就和人生走過的路一樣,它有著存在的重要意義,讓我們相信故事。因此燈光師可以說是動畫製作流程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決定了這部電影的整體氛圍,為角色創造更鮮明的場景。 專訪當天,現於索尼影業(Sony Pictures Imageworks)擔任《尖叫旅社:變形怪獸》資深燈光師的 林淑貞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溫哥華,透過視訊鏡頭向我們招呼。 她給人感覺相當俐落,甚至有些寡言,談吐之中,卻帶有相當的篤定。如同燈光師的工作,準確地、精密地、吹毛求疵地,為角色與場景填入或冷豔、或溫暖的光線,彷彿帶我們在虛幻裡親近真實,讓我們相信故事,相信角色確實存在。 光與色彩的推手,成為一個燈光魔術師 「燈光是所有流程的最下游,它是最後一個步驟。」林淑貞說,3D 動畫製作有既定流程,從最上層的模型開始,到動畫製作、藝術效果、煙霧出場,最後,才是打光。 談到世人皆好奇的動畫工作細節,林淑貞笑說,燈光師的每一天,其實與常人沒有什麼不同,尤其好萊塢動畫製作是非常高度分工的,每一個鏡位都以相當細緻的視角層層把關,從前製到後期,針對成果一次次的修改已是常態, 「每天早上開會,等 supervisor 的修改意見,下午會議後,再看主管對於改過的 shot(鏡頭)有沒有其他問題,有的話就繼續修改,這就是我們的日常。」 圖片|林淑貞 提供 (延伸閱讀:怎麼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涯方向?跟著「快樂」走) 回顧高中畢業後遠渡重洋來到紐約,從求學到開始踏入燈光藝術領域,也有將近 20 年的資歷,林淑貞坦言,這一切都不在自己原先的規劃之中,大學主修平面設計的她,原本打算跨足網頁設計,沒想到因為一堂 3D 動畫課,改變了她的一生。 「畢業後,我原先是打算當動畫師的,但後來找到的工作,很多都需要包含了燈光的專業,做著做著,就慢慢變成燈光的專家了。」 生命之於她,有一股順水推舟般的瀟灑,從台北到了紐約,面對大城市的陌生與繁忙,掐著一股傻勁悶聲闖蕩,在東看看、西看看之後,找到了適當處落腳,回頭去看,那都是一次又一次生命的抉擇。 而那些選擇承接與職涯轉彎的負重,林淑貞說來都有種意外的輕盈:「因為我後來發現,其實做燈光比做動畫適合我,它結合了更多我的興趣,包括色彩學、攝影、傳統美術、科技和自然的元素。」 所以誤打誤撞地,從動畫入門,瞥見了燈光的迷人之處,林淑貞說,燈光藝術之所以千變萬化,是因為電腦擬真與 3D 技術無所不能,它的無限,造就了動畫裡頭無垠的世界,而燈光師,就是掌握了這些廣告、電影及動畫 Final look 的關鍵角色。 所謂夢想也沒那麼遙不可及,順順走你總會找得到 19 歲初來乍到,性格溫吞的 林淑貞彷彿在世界的中心意識到自己的渺小,隻身於海外,什麼事情都得要自己來,讀書、工作、找房、搬家,在國外生活久了,對於性格的影響比預期地還要巨大,「在出國之前,我的個性還蠻懦弱的,連公⾞都不太敢搭,但出國就是被硬生生丟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什麼事都得扛起來做。」 林淑貞說,在紐約讀書、工作近 10 年,養成了獨立的性格,過往所有軌跡,如今都成為她的真實縮影,「現在的我,好像沒有什麼事情可以難倒的,作風上也比以往強硬許多。」 從廣告業入門,一路挺進好萊塢,大城市裡頭有大夢想,很多事情往往是不期而遇,她說,到了國外才發現,所謂夢想也沒那麼遙遠,它們都在觸手可及之處,等待你去發掘。 圖片|林淑貞 提供 (同場加映:要花多少年,才能為職涯做出「正確」的決定?) 「小時候的我,連特效、燈光是什麼東西都不知道,更別提要以它作為我的職業了。」林淑貞說,有時人的處境隨著環境遷移,機運帶著你抵達這裡、看見新的風景,於是生命轉了個彎,朝向你也未曾想過的方向前行,即便歷程中偶有風風雨雨,有數不勝數的不可預期,你也應該可以保持彈性。 某一年,她在一間紐約廣告公司,為加拿大的電影院做一支小短片,記得那個案子非常趕,約莫只有三週時間,她與另一位燈光師兩人日以繼夜地趕工,扛起 50、60 個鏡頭,除了燈光,還兼做場景、人物材質,「有時候做一做,大家都累到在公司椅子上睡著,但也許是因為同舟共濟過吧,那種革命情感到今天都還很深刻。」林淑貞提到,吃苦時刻恆常,日常總是煎熬,然而一見成品,那就是另一種成就感的衝擊。 「在電影院裡,看見的每一個場景,都會讓你回到製作的當下,以及那幾百次的修改,」林淑貞說,成就感就在這些細節裡,她永遠記得,在紐約時曾接一支芬達的 3D 短片廣告,由於時辰緊迫,因此也時常加班,案子完後安排了假期回到台灣,再輾轉到泰國旅遊。 「那天去到泰國的旅館,一打開電視,就是那支我在紐約做的芬達廣告。」而燈光職人的永恆時刻,就在那時那刻。 失去也許是逃過一劫也不一定 在紐約廣告業打滾 9 年,隨後到 2015 年轉做電影至今,也已是長長 15 載。 從第一部參與動畫《熊麻吉》到今天,歷經了《X-Men》、《神鬼奇航5》、《神力女超人》、《獅子王》、《移動城市》、《尖叫旅社:變形怪獸》等多部眾所周知的大製作電影,因為工作的關係移動了 9 個城市,足跡行遍英國倫敦,澳洲雪梨、墨爾本,紐⻄蘭威靈頓,加拿⼤蒙特婁、溫哥華,和美國紐約、⻄雅圖、加州,在這之中,若說沒有挫折,那絕對是騙人的。 「在廣告、動畫、電影圈遇到的挫折,大多數與簽證有關,畢竟這行都是簽合約的。」林淑貞提到,絕大多數的燈光師跟著案子移動,與一般長駐一個公司的工作簽不同,需要隨著雇主轉移而重新置辦,「遇到那種,不想幫你辦簽證而不願意雇用你的公司,也是常見。」 在美國,如果藝術家們無法解決身份問題,就很難與別人公平地在職場競爭,這是外國人的身份困境。 圖片|林淑貞 提供 (你會喜歡:「對的」生涯、職涯選擇,能讓你通往幸福嗎?) 至於如何面對長期以來在職場上的不平衡? 林淑貞想了半晌,提到在這之中,不斷地為自己建立心態,只想著生存對她來說才是最實際的:「我個人有個信念,就是 “If you want it enough, you will find a way.” ,在家裡我爸比較重男輕女,我很怕出國留學後一事無成的回家,從此會對自己信心崩潰,所以我選擇不為自己留有後路。」 就因為一個「不為自己留有後路」的信念,因此即便在身份問題阻礙重重的時刻,她都未曾想過回家,目光仍只看向前方。 剛畢業那年,美國工作天在開放申請的兩天內便已額滿,為了取得合法工作身份,林淑貞重新回到學校透過學生簽證留下,再試著辦理連律師都說申請機會不大的藝術家簽證。 「在拿到藝術家簽證之前,吃虧也是常態,遇到公司賴帳、詐欺,只付我極低的薪資,最後還拿不到工作簽證,身份被黑之後,有好一陣子找不到合作的公司。」林淑貞說,即便在那樣的黑暗時刻,她心中還是想著,沒有家裡的經濟支持,也要想辦法在紐約活下來。 「只能說,堅持過後才有現在的苦盡甘來吧,藝術家簽證拿了 6 年後,才有機會辦到特殊人才綠卡,有了身份的自由,才有了後來的電影與動畫之路。」林淑貞提到,當我們從未離開故土,便很難理解身份之於自由的重量, 「有時候,人在低潮期會因為看不到盡頭而想放棄,然而正所謂『譬如為山,未成⼀簣,⽌,吾⽌也;譬如平地,雖覆⼀簣,進,吾往也』,有時候你明明離光明很近了,如果放棄,就功虧一簣了。」回憶當初的艱難,林淑貞說,很為當初沒有放棄的自己感到驕傲。 「到今天,我才發現自己可以走得比當初想像中的還要遠,在這之中偶有失去,但有時你會發現,未來總會以各種方式來向你證明,那些曾經堅持但失去的,很有可能並不那麼適合你,因此生命幫你安排了另一條更好的路,正如當初我要是在那間很爛的公司留下來,我也不會來做電影了,所以,失去有時並非壞事,而是逃過一劫也不一定。」 讓燈光的藝術與劇情嫁接,才能真正說好一個故事 問及為廣告、電影、動畫做燈光,有何相同或相異之處?林淑貞說:「其實不管是做廣告、動畫還是電影,打燈的原理都是一樣的。」她提到比起為「實物」打光,動畫給予燈光藝術家更多發揮的空間,因為那畢竟不是一個真實世界裡的東西,能夠創造的氛圍與情境也就更多。 「以《尖叫旅社:變形怪獸》來講,我們希望為觀眾創造更『身歷其境』的感覺,前三集大部分的場景都發生在黑暗森林,最後一集開始有進到南美洲的熱帶叢林,這跟過去營造出的氛圍完全不同。」 林淑貞說,透過燈光,想帶給觀眾更多情緒的共鳴,燈光有其能力與魔力,除了建立場景之外,還包含溝通氛圍,在背景複雜的情況下要讓人物與故事主軸跳脫出來,又不能讓畫面顯得太假,顯得不真實,十足需要工夫。 圖片|索尼影業 提供 (推薦閱讀:丁菱娟專欄|職涯起步,我做對的五件事) 燈光師為電影抹上它專屬的質地,有晦暗、有光暈、有低調、有海派,林淑貞為《尖叫旅社:變形怪獸》建叢林,在森林裡的微小處多加一些葉子的陰影,從哪邊讓光射進來,穿透樹葉與樹葉之間的縫隙,讓顏色真實,讓生氣始於創造。 回過頭來描繪吸血鬼的居所,城堡介於 2D 與 3D 之間,要有一些迷幻,要離觀眾遠一些,所以得增加霧氣,因此其中最困難之處莫過於,讓吸血鬼在複雜的場景裡可以突出,讓他成為空間裡的主角,讓光的藝術與劇情嫁接,有機會說出更多台詞無法乘載的細節,這是燈光之於電影的迷人之處。 圖片|索尼影業 提供 「很多人在廣告業做久了,會很嚮往去做電影,因為廣告 booking 的時間比較短,自由工作者們有時幾天、幾個禮拜就得換一間公司,然而電影動輒半年,對我們來說,會是相對穩定的合約。」 林淑貞說,有時工作在於取捨,電影製作通常是大團隊,而燈光師則是其中小小的一員,你只要負責打好燈、做好合成就好,然而廣告公司相對規模小,你能掌握的方向比較廣,「如果問我的話,我會覺得做廣告比較有成就感,因為從材質到燈光,幾乎什麼都是你做的。」 然而關於職涯的轉換與生命中的抉擇,最終,還是得回到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休息夠了,要再記得出發就是了 「做同一件事情超過 15 年,而從來都沒有倦怠感是不可能的,」林淑貞提到,尤其在得不停換公司、找新工作的情況下,幾年前在倫敦做完當時的案子之後,突然產生了很深的倦怠感,「當時嚴重到,當我想著要再次ㄧ家又一家的面試,重新把自己介紹、推銷給公司,我就想吐。」 從此地到彼地,連同影響了伴侶與寵物的生活,自己的價值又得在一次又一次的面試中,被評價與衡量,「總覺得自己努力了那麼多年到現在的位置,但找新工作時,還是會被各種理由拒絕,有時甚至是覺得我太資深。」 林淑貞拄著下巴,略帶失落的神情從視訊另一頭傳送過來,至今仍留有些許的不甘,她說,心理不平衡在過去是常態,「看著有些跟妳相同資歷的同事能拿到工作,而我落選,那種得失心很重,大概有一年的時間感覺很迷失。」 找回工作熱忱不是瞬間的驚醒,而是在日子推移之中,漸漸又開始明白工作之於生活的箇中意義,你會知道,當下對於自己的懷疑,很多時候帶著倉促的期盼,因此很多「為什麼」油然而生:為什麼比不過別人、為什麼總是做不好、為什麼會落選、為什麼那麼不公平⋯⋯ 「然而我回過頭來想想,覺得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已經是莫大的幸運了,尤其,我也不需要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說不想說的話,這個行業裡頭有很多結構性問題,包括作為外國人的身份困境、我不擅長的交際與攀關係,這些,我可能也無從改變。」林淑貞說著,言語裡頭有著一股積極式的消極,而那種消極也並非真正的消極,反而有種把自己從怨天尤人的情緒裡拖出來,讓我們只專注當下的魄力。 工作有時就是凋零與重生的過程,倦怠感來來去去,累了的時候休息片刻再出發也無仿,然而休息夠了,要再記得出發就是了。 夢想是否符合你預想的光環,你也得做過後再來評價 90 後之所以被稱為厭世代,源自於失落的夢想,夢想一詞,就好像移城古堡,於亂世墜落,擁有夢想好似一種嘲笑,夢想一詞似乎與不切實際綁在一起,然而,林淑貞卻不這麼認為。 「我想以自己的經歷鼓勵有夢想的人,很多事情你想了覺得難,但後來會發覺,跨出那一步才是最難的,不要讓恐懼或太多藉口限制自己,也不要讓任何人來告訴你『你做不到』。」 世界上還存在著很多你以為不存在的城堡,想要攻佔它,首先,你得先有個嚮往,「我小時候對於 3D 與動畫行業全然不知,多走了很多冤枉路,如果我能透過這些漂亮的電影及動畫畫面,讓年輕人對 3D 感到興趣,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新的方向。」 職涯路長,終得在起起落落之間,找到自己休憩的一隅,林淑貞說,很多事情,她都是做了才明白,來到紐約才認識動畫,透過動畫,認識了燈光,而在做了燈光師之後,才開始理解不同的「光」帶著不同的屬性,而在動畫裡頭打燈,實是一種趨近於現實的創造,點一盞燈,加一束陽光,關於光影的魔術,以及它與自然間的關係,她也是一路走來,慢慢明白。 「遊戲燈光師⽤燈光來引導玩家,在動畫裡,我們引領你的目光,聚焦在故事之上,這些虛擬的光都是存在的,而且有它存在的意義。」生命有光亦然,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你真的那麼渴望,你就能不計任何困難地找出方法。 「但我也必須說,那些夢想是否符合你預想的光環,你不知道,但那也得等你真正經歷過再來評價。」 August 26,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kf5nv
【拾年有承】女人迷團隊故事:我們都要相信,埋下的種子,會在未來的某一日綻放 https://ift.tt/3BkCZOx Womany Content Lab 內容實驗室 常常接收到第一手消息的讀者投稿的「編輯」,以及處理包山包海大小雜事的「客服」,他們在女人迷的日子裡,有什麼好笑又暖心的故事呢? Becoming Together 女人迷十週年:團隊故事|10 年是一個時間點,讓用戶能認識可愛的團隊夥伴,來聽聽夥伴說說與女人迷的故事。 女人迷透過表單,向夥伴發出邀請、向夥伴提出問題,因為我們真的很好奇——我們的團隊夥伴們,怎麼看待女人迷的呢?更重要的是,怎麼看待自己的變化呢? 本篇邀請到四位「年輕」的夥伴,他們用各自的角度說說,在女人迷的日子裡,在第一手與讀者和用戶接觸的經驗中,有什麼感動的事,又埋下了什麼希望的種子? 「閱讀者」Krach:我相信埋下的種子,會有綻放的一日 「我時常會接觸到女人迷的讀者投稿,最讓我感動的是⋯⋯許多讀者願意將自己最脆弱、最真實的一面,揭露給女人迷。那代表是信任,願意相信這個平台,能夠讓他們放心談心中最深層的一面。」 Q:你加入女人迷多長時間了? 10 個月。 Q:我和女人迷的初次相遇,發生在⋯⋯? 脆弱之時,我與女人迷的文章相遇。 記得那一次,我正處於懷疑自我價值的低潮期,擔心不符合社會的期待,相較於同儕我沒有什麼漂亮的成就,因此心情非常低落⋯⋯世界上有許多厲害的人,你越看自己,越感到渺小,覺得自己與他們有一大截差距,說不被影響是騙人的。 然而一篇女人迷 Audrey 的專訪:《專訪女人迷總編 Audrey:你有能力帶自己去任何遠方》,就像是上天給我的訊息,讓我有了全新的面對自我的視野。 那篇,Audrey 談自己初至女人迷,工作之於他有諸多挑戰、挫折,然而他並非選擇自我放棄,而是努力不懈,挖掘自己的可能性。因為那些堅持,才有如今的他。 這樣的揭露對我來說,很重要,因為讓我知道如果想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並不是只有在腦海中「想」,而是實際著手進行,哪怕每天只有一點,都要相信——埋下的種子,會在未來的某一日綻放。 圖片|Photo by peachpeach on PIXTA Q:你加入女人迷,想創造什麼樣的改變? 我知道對許多人來說(包含我自己),低潮、脆弱時,女人迷是一個可以依靠的港口。我希望藉由自己擔任編輯的角色,透過文字、內容,讓那些受傷的心靈知道有個地方,隨時陪伴著他;同時,也提供自我領導的解方,讓陷入憂愁的人們,找到適合他的方法,拆解困境。 Q:在女人迷,你看見自己有哪些成長或改變? 最大的改變是,工作不再「只把某件事做完」,而是試著「把它做好」。 以前面對工作的態度,是害怕多做、會被凹,會讓別人因為依賴你,而結果卻得默默承攬應屬他人的工作項目。 然而在女人迷你會發現,周遭的夥伴是重視、在乎你的專長,期待你做好的同時,他們也會以身作則!當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態度時,你根本不怕被凹,你會發現你願意把事情提早做完、做好,而夥伴也不吝於給予鼓勵,這樣的工作氛圍,改變了我對工作的態度。 Q:除了自己的改變,你看過女人迷讓正向改變發生的時刻/事件是? 在去年 2020 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GWIS)的時候,我記得在活動快結束時,有好幾個勇敢的讀者,受到講者的啟發,舉手和大家分享他們真實的傷痛。 講者的經歷,點亮了他人,而讀者的故事,可能也在其他讀者的心中發酵——每個人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在未來的旅途中,被給予了支持與力量。 圖說:中間為 Krach。 Q:女人迷最迷人與獨特的地方是⋯⋯ 以人為本、重視多元的聲音。 從我在內部的觀察,每個人的意見都同等重要,不會因為你資深或資淺,說話就比較大聲或小聲。女人迷也很重視每個人的不同,不會強制每個人一定要為了團體做某些事(如:尾牙表演等等),如果某個活動讓你感到不自在,你可以選擇不做,但只要你願意,女人迷也準備好舞台,讓你展現自我。 Q:十週年了,謝謝用戶和我們一起走這麼遠,給女人迷用戶/社群的一句話或一段祝福吧! 謝謝所有相信、支持女人迷的讀者,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真實地做自己! (推薦閱讀:【拾年有承】女人迷創辦人張瑋軒: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客服捕手」Amina:若你想成為自己,全公司都會幫你 「這個公司最特別的地方是:女人迷告訴用戶的事=女人迷正在實踐的事。」 Q:你加入女人迷多長時間了? 1 年。 Q:我和女人迷的初次相遇,發生在⋯⋯? 和女人迷團隊的初次見面,是在線上電商助理的面試,而之所以會來面試,除了自身工作上的安排之外,還包含了對「女人迷」這個媒體的嚮往,期盼自己除了兼職以外或許能得到更多。 Q:你加入女人迷,想創造什麼樣的改變? 原本並不是因為想要創造什麼改變才加入的,起初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逐步走入以人為本、多元共融、鼓勵實現自己的工作場景之中,簡單來說,你只知道公司鼓勵你做你自己,但總覺得,工作場域總會有一定的限制與規則⋯⋯直到正式加入前的一場談話,才發現原來自己的特殊需求,反倒成為實現公司價值的途徑! 在這裡,若你想成為你自己,全公司都會幫你——這是真的! Q:在女人迷,你看見自己有哪些成長或改變? 當大家告訴你,你本來就該是你自己,漸漸地,人會變得更有耐心,不論是對人對事或是對自己都是。 培養出更多的耐心之後,我發現自己能做的更多了,每一項嘗試都讓我更認識自己的樣子。 Q:十週年了,謝謝用戶和我們一起走這麼遠,給女人迷用戶/社群的一句話或一段祝福吧! 成為自己真的是一件很舒服的事!誠摯地邀請你,一起。 圖說:在錄音室的 Amina。 (你會喜歡:拾年有承,一起無懼,成為自己:女人迷品牌識別重塑故事) 「電商天使」Angel:用戶們侃侃而談的喜悅和分享,是如此明亮可愛 「你遇見的每個人,都各自面臨著艱難的戰鬥。所以記得,要一直保持善良。」 Q:你加入女人迷多長時間了? 半年。 Q:我和女人迷的初次相遇,發生在⋯⋯? 接觸女人迷的時間不長,剛開始是被 Facebook 上的文章吸引,探討性別、探討心理健康,鼓勵現在的人即使在動盪的時代,也能在職場、生活、愛情,甚至面對自我時,都能找到自己真實的樣貌,並且接納、愛惜這樣的自己。 當時的我才剛大學畢業,面對未來迷惘而徬徨,隨著一篇篇女人迷的文章,我開始建立自信,面對自我,逐漸找到自己舒適自在的樣貌。 圖說:我很喜歡大家坐在一起討論工作、一起分享食物,這真的是很自在舒適的辦公方式。 Q:在女人迷,你看見自己有哪些成長或改變? 自己原本是個偏好埋頭做好份內事情的人,但是女人迷給予很多嘗試的空間和機會,與不同的人聚在一起,彼此能互相補足,並且發現自己擅長和缺乏之處,也更理解這些特質沒有一定的好壞,而是透過團隊合作,能思考地更全面完善。 這樣的公司特性,讓我變成了一個更願意分享、更喜歡與夥伴合作、互相回饋的人,我認為自己的成長,是跟隨著公司全體一起牽動的。 Q:在與用戶接觸的經驗裡,讓你印象深刻或感動的事情是? 女人迷與用戶的相處其實就像朋友,擔任客服的期間,總是能收到最直接純粹的回饋,給予團隊動力和方向繼續往前。每次替客人解決問題,或是聽到用戶對產品的喜愛時,那些侃侃而談的喜悅和分享,是如此明亮可愛:) Q:女人迷最迷人與獨特的地方是⋯⋯ 我非常喜歡女人迷的文化,這裡鼓勵夥伴主動積極、自由成長、互相支援,我認為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大家在保持自己的專業的同時,也能非常照顧到彼此協作上的默契,不斷地給予回饋、協力找出可以優化、可以體諒彼此之處,讓後續的每次合作,都能吸收前次的養分、不斷進化! Q:十週年了,謝謝用戶和我們一起走這麼遠,給女人迷用戶/社群的一句話或一段祝福吧!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battle you know nothing about. Be kind. Always.」——Robin Williams. 願女人迷永遠在你最低潮、最需要陪伴的時候,以溫柔和愛擁抱你。 (同場加映:低潮期怎麼辦?7 個問題,溫柔陪伴自己,做自己的啦啦隊) 「新鮮人」Joyce:我想帶起一份漣漪,將世界往善良推進 「如果你會發光,就別怕進入黑暗,唯有那裡才能證明你的光與亮。」 Q:你加入女人迷多長時間了? 3 天(XD)。 Q:我和女人迷的初次相遇,發生在⋯⋯? 從高中時期我就知道女人迷這個平台,但當時沒有太多的認識與想法。直到大學時期,特別是大三那一年,女人迷的使命與品牌價值令我著迷且嚮往;畢業後選擇投入職場,碰上疫情實為煎熬,剛好看到女人迷開出「行銷助理」一職,便投身加入。 先前參加女人迷的 CFG 與線上活動(小虎老師溝通學),一直感受到滿滿的能量與良性的正向回饋,從面試過程也感受到主管們對於求職者的友善(協助我更認識自己),至今雖只加入公司 3 天,不過充滿的都是環境友好以及同事間的美好。 圖說:四人小組中的最右側為 Joyce。 (延伸閱讀:不滿意自己的工作怎麼辦?2021 CFG 性別駭客松:環境是主觀的,我們需要面對的是自己情緒) Q:你加入女人迷,想創造什麼樣的改變? 想到女人迷工作的原因,是希望我能保持真實與溫柔的態度,透過這樣的一份工作,持續精進自己的性別意識。 我想捍衛性別議題,想創造社會多元對話,更希望藉由這樣的對話能喚醒每個人心中的性別意識,用同理心和力量散播正能量,帶起一份漣漪,讓這份力量傳遞給下一個人,造就下一個能量循環——讓更多人知道社會的善與美,也讓世界往善良推進。 Q:女人迷最迷人與獨特的地方是⋯⋯ 體現多元共融的文化價值,尊重性別流動、提供性別友善環境、替性別發聲,讓每個人成為自己。 更多十週年精采內容,請看連結點我。 August 26,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kCZOx
【拾年有承】女人迷團隊故事:女人迷讓我看見生命中曾經的不舒服,原來其來有自 https://ift.tt/2WpyGSY Womany Content Lab 內容實驗室 兩位夥伴透過「女人迷」在工作中的實踐,以一個比想像中還快的成長速度中,都成為了更喜歡的自己! Becoming Together 女人迷十週年:團隊故事|10 年是一個時間點,讓用戶能認識可愛的團隊夥伴,來聽聽夥伴說說與女人迷的故事。 女人迷透過表單,向夥伴發出邀請、向夥伴提出問題,因為我們真的很好奇——我們的團隊夥伴們,怎麼看待女人迷的呢?更重要的是,怎麼看待自己的變化呢? 本篇邀請到兩位夥伴,他們透過「女人迷」在工作中的實踐,在一個比想像中還快的成長速度中,都成為了更喜歡的自己! 「啦啦隊長」沐花 Moira:正因為很難,所以更要有人去做 「「如果覺得困難就來問我,我會給你勇氣與力量⋯⋯有我在很可靠喔!」 Q:你加入女人迷多長時間了? 2 年。 Q:我和女人迷的初次相遇,發生在⋯⋯? 與女人迷相遇的時刻,是在我的 18-19 歲,我一直很感謝女人迷在我人格形塑的這段關鍵階段出現,陪我走過探索自我的那幾年,讓我看見生命中曾經的不舒服,原來其來有自。 女人迷像是朋友,我在想什麼她都懂,女人迷也像是戰友,在艱深的性別命題上,為我撐開視野,也提醒我保有溫柔與堅強。 同場加映|沐花の Why Womany 2019 年我人在上海 Apple 工作,適逢三月國際婦女節,Apple 舉辦的大中華區女力論壇,瑋軒正是其中一名受邀出席講者。 那天瑋軒談科技、談媒體,談性別、也談自己,當下我從瑋軒的談話裡,意識到女人迷的高度,已然可以代表台灣,躋身國際性別倡議組織的行列。 當時的我,處於人生職涯交叉點,想著要留在上海,還是再到另一個城市發展,回台灣並非首要選項,而正因這場因緣際會,讓原本就有對性別議題高度有感的我,心裡瞬間有了答案。 同年九月,我回到台灣,加入女人迷。謝謝女人迷的存在,讓我找到回家的理由。 圖片|Photo by peachpeach on PIXTA Q:你加入女人迷,想創造什麼樣的改變? 想讓無感的人不再冷漠,讓這個可以更可愛的世界裡多一點善良;想成為其中一個推倒高牆的人,以冷漠、誤解建立的高牆。 女人迷艱深的議題跟理論上有她的主張與使命,世界上有許多地方,正在發生讓人好想流淚的事件,聽到真的會讓人很意志消沉。日常裡也有很多清晰可見的惡意,我看了會很痛苦(直接生人勿近那種),但女人迷的存在就像是為了消弭那些尖銳,讓這個世界多一些溫柔與善意。 世界會有歧見,都是因為認知不同,認知不同,是因為資訊的落差,還有社會結構的養成。 這種結構的根深蒂固很難改變,但不該因為難而不做,正因為難,所以要有人去做。持續去做去說,透過科技,透過傳媒,透過這個龐大的社群,於是世界多一點同理,每個人終於成為自己。 Q:在女人迷,你看見自己有哪些成長或改變? 我的覆盤能力,真的是被鞭起來的!在我剛加入的第一年,那時公司都要寫週報。週報是針對當週執案,寫發現問題、寫應對解方、寫學習觀察、寫原則落定⋯⋯ 一開始真的是不會寫,沒有覆盤經驗,不知怎麼看待事件、怎麼處理失敗與成功。我寫得七零八落,被洗臉過,也尋求各主管回饋,寫了一年多,才開始有較為完整的覆盤技能。 後來一切都漸漸好起來,除了時間經驗,也跟女人迷文化的養成有深刻關聯。例如團隊持續引進方法論,如將「GRRAET &核心問題」作為解決難題的基礎概念,像是總把目標、目的放在心上、有意識地從經驗裡找到共通點,因此漸漸能從 A 點看到 B 點、能從各種聲音中分析出癥結點,並把所有節點串聯成規律,這樣覆盤起來才輕快。 也因為覆盤能力提升,於是看的層面不再只限於單點,而是能舉一反三,擴及到風險管理、溝通表達、問題解決、跨組協調等層面,而這些都是身為專業工作者必備的技能。 在女人迷的這兩年,我持續往成熟的工作者邁進,能獨當一面、挑戰我所能,在團隊裡,我也有能力指引夥伴排難。如果覺得覆盤很難,我給你勇氣跟力量,不會就來問我,有我在很可靠喔。 (推薦閱讀:【女人迷兒說工作】新鮮人,是最過癮的成人式) Q:除了自己的改變,你看過女人迷讓正向改變發生的時刻/事件是? 我覺得女人迷隨時隨地都在讓正向改變發生。因為女人迷文化強調更新迭代,所有當下,都是為了更好的前進,於是活在時間裡,永遠超前部署、看向未來。 Q:女人迷最迷人與獨特的地方是⋯⋯ 「工作是愛的具象化」,女人迷讓工作可愛,因為有愛,而且自由。 Q:十週年了,謝謝用戶和我們一起走這麼遠,給女人迷用戶/社群的一句話或一段祝福吧! 「為了世界可愛,我們無所不在」,十年前我們在這裡,十年後,我們依然會陪著你。 這一次,請跟我們一起,邁向下一個十年吧 :) (你會喜歡:【拾年有承】女人迷創辦人張瑋軒: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知識探索家」卡蘿:我找到了想捍衛一輩子的事 「女人迷最迷人與獨特的地方就是⋯⋯真實、充滿力量,而且任性得可愛!」 Q:你加入女人迷多長時間了? 1 年又 1 個月。 Q:我和女人迷的初次相遇,發生在⋯⋯? 與女人迷的相遇是從 2018 年開始,偶然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開始。 當時看到瑋軒寫下的這篇《張瑋軒行筆| 圍棋教我的事,人不能只求勝,而要學會輸》,大致內容是寫瑋軒從小學棋的經驗反觀人生,而我們一生會面對許多困難與失敗,但當學會輸,就能在失敗裡挖掘成長。 這給我有了很深的體悟與共鳴! 因為從小我爸最喜歡與我下圍棋(還自稱是圍棋社的小天才),我們常在飯後或是睡前會玩個幾局,回想起來每一次我都非常想要「贏」,看到局面沒有在我的預料之內,我就會開始感到失落難過(輸了我還會大哭),而爸爸每次都只是希望我能沉住氣把棋下完,無論任何輸贏。 「只有用平常心,才能下好棋」不要怕輸棋,一直想要贏的人,是無法進步的。 看完文章後才發現,原來下棋也能與工作和生活很像!!! 「輸不是重點,而是怎麼輸、如何輸,然後下一次怎麼不輸」,保持平常心,去面對人生每個挫折與困難,但也不忘記要不斷地往前走、一直有所求。 從這一天之後,女人迷出現在我的生命裡,陪我走了好久好久直到現在的路。 後來當我面試女人迷的職缺時,在面試結束後,我附上了一張信封,裡面裝著黑白兩顆圍棋——謝謝女人迷的存在。 Q:你加入女人迷,想創造什麼樣的改變? 我想找到自己的價值,並看見工作背後的本質。 我找到了想捍衛一輩子的事!想告訴世界女人迷存在的意義,透過自己的力量,在性別議題上創造更多影響力,讓每個人「無所畏懼地成為自己」! (同場加映:拾年有承,一起無懼,成為自己:女人迷品牌識別重塑故事) Q:在女人迷,你看見自己有哪些成長或改變? 我在這當中感受特別深的體悟,是對於工作的心態還有想法。 還記得剛進來公司的第一個月,我被夥伴提醒:電腦打字的速度可以加強,能增加效率也練習反應能力。我從來沒有想到原來「打字」的速度,也會成為我在工作上要注意的事。 我後來觀察其他的夥伴,他們確實速度明顯快了我超大一截~因此,我決定也要展開練習打字的秘密計畫!於是當時每天睡前,我都會找一篇女人迷的文章,開始我的打字練習,這個習慣維持了 19 天(覺得也算是很久了哈哈哈)。 後來有一天,夥伴說覺得我打字的速度變快了喔,我心中驚呼:「啊~才發現自己原來有被觀察欸!」 我心裡頓時充滿開心與滿足,未來也繼續運用這種心態在工作上:我行我來,我不行我也願意學習、願意找方法!我很謝謝當時的 leader 每一次給予的回饋與意見,大家相信著我——讓我也不斷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Q:十週年了,謝謝用戶和我們一起走這麼遠,給女人迷用戶/社群的一句話或一段祝福吧! 感謝與你的相遇,感謝陪我們一路走來的你。 希望未來的路上,能持續與你一起,實現理想中的自己! 更多十週年精采內容,請看連結點我。 August 26,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pyGSY
2021年8月25日 星期三
【拾年有承】女人迷創辦人張瑋軒: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https://ift.tt/38f4wEA 張瑋軒 女人迷十週年,拾年有承,創辦人瑋軒聊聊十年走來心路歷程,以及下個十年、二十年,我們想與你一起去到的遠方。 嘿,親愛的夥伴,你好: 在新創企業的領域裡,持續成長了十年,是宣布上市的里程碑,但是今天的我,要談的不是上市,而是更真實地說,十年之後,我們仍舊需要戰戰兢兢非常努力。 我常用羅曼羅蘭的這句話勉勵自己「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經歷這十年,我學會敬畏又滿足地過好每一天,每一天都是我們更靠近遠景的一天,每一天都充滿進步的可能。坦白說,我從未想過原來十年後的今天,我還能夠如此少年、如此理想主義、能如此堅定初心的堅持在這裡。 你或許好奇,生活的真相是什麼? 真相就是多元共融與無所畏懼原來這麼的難。要帶動社會思潮變革原來這麼的難。要創造能永續經營又能堅持理想的商業模式原來這麼的難。要在謠言抹黑之下,不辯解的堅定做事,原來這麼難。要創造一個以願景、使命為驅動、有思想有核心價值觀文化的團隊原來這麼的難。要在國際舞台上留下台灣之名原來這麼難。原來,原來,原來,十年前我以爲反正「做就對了」的那些事情,原來,那麼那麼那麼地難。 難難難!恰恰正是這些難,讓我更懂得珍惜所有的完成與累積,讓我特別感恩所有在身邊的人們,讓我學會堅持與長期主義,讓我們的遠景與使命成為最大的初衷動力。 十年前,沒有會議室,我們就坐在地上開會 我在電腦螢幕旁,貼著寫給自己的一句話:「把眼睛看向很遠的地方,就好了。」 因為我知道那個遠方,就是我們一起祈求、尋找、盼望的抵達 ---- 那是一個多元共融的世界,在那裡,每個人,真的,每個人,都能夠無所畏懼地成為真正的自己。 那裡是真的自由,那裡有真的快樂,那裡的風景很美。 那裡沒有恐懼,也不會讓人心累,那裡沒有大象和鯨魚的血。 那裡是一個我想活在的世界。 那裡的眼淚很珍貴,那裡做個善良的人不會後悔,那裡只要你努力,就能夠有所作為。 那裡的孩子是快樂的,那裡的大人還記得怎麼笑,那裡還有夢想,那裡讓人願意為了遠方奮力向前奔跑。 那是我和你想要創造的地方,那裡是多元共融的,人人自由的,善良可愛的,無所畏懼的,真實的,快樂的,自在的地方。 我想與你一起,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生活,從存有偏見到開放共融,從戒慎恐懼,到無所畏懼。 十年了,我們好像有更靠近一點,你覺得呢? 海外讀者寄來明信片:看著你們為夢想努力,我也因此受激勵繼續前進 我們堅持走著,為更多人向前走著,總有一天,一定會有人可以抵達。 只要我們堅持著一起,一起面對,一起學習,一起超越,彼此打氣鼓舞,彼此接力傳承。 我不知道我夠不夠幸運看到那一天,但只要女人迷還在的每一天,我們都會為那個我們想抵達的地方,努力努力努力著。 總有一天,會有人能夠抵達,那個我們想要創造的世界。 全然地愛, 瑋軒 Shulem August 26, 2021 at 11: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8f4wEA
「平凡的日常,即是幸福」每一刻,都是愛的延展 https://ift.tt/3Dm2pwG Charming BrandTalks 隨著人生經歷不同的親密關係,在一段段生命故事裡,我們終會明白,幸福最難能可貴的是平凡的陪伴。台灣首席婚戒品牌 ALUXE 亞立詩,紀錄三對不同樣貌的愛情故事,傳遞戀人間最單純、平實的愛——當愛情發生那刻,其實我們已是愛的延展。 年少之愛,轟烈裡或有不甘,卻也不悔。隨著年紀增長,那個從青春期就種下的問句,似乎也逐漸得到解答:究竟愛能把我們帶到哪裡? 在一個個不同的生命故事裡,我們終會明白:人生這一趟,最難能可貴的是,每個看似平凡卻相伴同行的日常,當愛情發生那刻,非關結果,我們已是愛的延展。 幸福是,就算生活刁難,你始終甘之如飴陪我淋一場雨 北上打拼的日子,租著五坪小套房,無論颳風下雨,代步工具只有那輛最耐操的摩托車。風刮得臉很凍的冬夜,騎過台北橋,看著遠方綴著的點點燈火,想像屬於我們的家的形狀,環抱著你的雙手握得更用力;一次突如其來的大雨,我們狼狽得躲進屋簷,你努力搓熱我的雙手,焦急抱歉的神情表露無遺,「辛苦了,我不會再讓你淋雨。」直率的表白,讓我的心頭暖了起來。 圖片來源|亞立詩提供 我想,幸福是無論刮風下雨,就算生活刁難,始終有一個人甘之如飴,陪你淋生命中那一場場大雨。想像美好未來,堅定步伐往目標前進,因為兩人靠在一起,讓每個純粹平凡的日子,都暖了起來。 幸福是,少年一起吃苦,老了一起作伴 走過熱戀的酸甜苦辣,我們終也來到為柴米油鹽操煩的日常。回想少年時,白手起家一起奮鬥,口袋空空買不起的那只結婚戒指,你日日惦念,一點一滴攢錢,二十年過去,在一個平凡的日子,拿出那意義深重的盒子,我也不擅言詞,一句「多謝你啦」道出這麼多年來,心中最長情的感謝與珍惜。 圖片來源|亞立詩提供 我想,幸福是少年一起吃苦,老了還要一起作伴,彼此無怨無悔相互扶持的時光,揉捻成了屬於我們的平凡日常,愛就在日復一日間完成。 幸福是,心疼你的過去,珍惜你成為我的現在與未來 我們也都曾在愛裡跌跤,學會靠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來的日子,辛酸卻也因此成長。一個人整日忙碌地打理民宿,為了孩子而堅強起來的身影,看在你眼中有柔情的心疼。當你用誠懇的語氣說,你捨不得,想永遠照顧我,想跟我和我的孩子成為一家人,我終於在淚眼朦朧中,找回因過往傷痛而遺忘的柔軟。 我想,幸福是即使愛曾讓我們受傷,但總有一人的出現,會讓你願意感謝曾經的挫折與傷痛,並不是感覺被誰完整,而是明白那些悲傷、過往都是屬於自己的一部分,而有個人願意擁抱你,像你擁抱自己。心疼你的過去,在漫長餘生裡,想好好珍惜,你們共有的現在與未來。 圖片來源|亞立詩提供 日常即是幸福:為你奔波、付出的身影,是最懂愛的人 每段愛情故事、每個親密關係都不盡相同,但我們也都能在那些為了愛而奔波、付出、堅持的身影裡,窺見一點自己。你可能是故事一的情侶,面對未來還有漫長艱辛的挑戰,但有彼此的陪伴與打氣,再遠的遠方,也有明確方向。你也可能是故事二的媽媽,心繫家庭孩子,含辛茹苦地撫養孩子、心力交瘁地打拼事業、堅定與伴侶相伴十多年,多年來不辭辛勞,因為出發點是愛,所以不計回報。 你可能是某個人生命中的伴侶、妻子或母親,看似平凡的陪伴,其實是最深刻的愛的體現,懂得付出的人,也是最懂得愛的人。 也有些時候,親密關係中的難題,來自外界的質疑、現實的困境阻擾,如故事三的情侶一般。但正是在那樣艱難的時刻,我們才能撥開愛的幻象,看見真心相待,平凡日常裡堅定守候——屬於愛最真實的形狀。 無論屬於你的幸福是什麼模樣,與愛的人相伴的每一天,就是最獨一無二的幸福日常。有感於這些散落於日常裡的感動,台灣首席婚戒品牌 ALUXE 亞立詩,紀錄三對不同樣貌的愛情故事,傳遞戀人間最單純、平實的愛,紀錄台灣這塊土地上每次的心動,陪伴著你、陪伴這塊土地上的每個幸福故事,將幸福化作指尖的信號,紀錄每個情動時刻。 August 26, 2021 at 09:1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m2pwG
貓心專欄|明知不會有結果,還要繼續喜歡嗎?致單戀者:其實你愛上的,是自己的付出 https://ift.tt/3yeuyCd 貓心—龔佑霖 「我請你看電影,麻煩你幫我買飲料。」掌握好心理學中「相互性」的原則,便能讓自己不再陷入明知沒有結果的單戀,卻又放不下的窘境裡。 在戀愛的經驗裡,許多人可能都會遇過相同的問題:「明明知道單戀一個人不會有結果,那麼還要不要繼續喜歡對方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來解析一下,是什麼讓你在單戀裡越陷越深的,或許會更容易找到這題的解答。 心理學裡面,有一個名詞叫做相互性(reciprocity):我為你付出一點,你也為我付出一點,彼此的關係才會越來越靠近。 但是單戀的人之所以會越陷越深,常常都是沒有遵從相互性的結果。單方面不斷地對對方付出,以為這樣會打動對方,卻忘記了,付出本身即是一種投資,只有你在付出,卻沒有給對方付出的機會,只是單方面地讓你自己越陷越深而已。 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當你付出越多之後,如果有一天要割捨掉了,那麼過去所付出的,勢必全都會白費,也就是心理學所謂的「沉沒成本」。在《六弄咖啡館》當中的男主角,就是一味地為女主角付出,卻沒有讓女主角主動為自己付出,使得那段遠距離戀情最終以悲劇告終,就是一個相互性失衡造成的結果。 當你單戀一個人,明知不會有結果,卻還在問是否該繼續喜歡對方時,很顯然地,就是你放不下那些沉沒成本。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延伸閱讀:【單身日記】《六弄咖啡館》不是不信愛情,而是愛得務實) 我可以理解你對對方的感情有多深,但是單方面付出得來的這種愛,真的有辦法了解對方嗎?對方要不是打哈哈帶過你的感情,又或是備感壓力而迴避你的情感,在這樣的互動之下,你對對方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 那麼,陷入這樣的感情裡,到底該怎麼辦?我覺得最困難,但也最該做的,就是停止對對方的付出。 你越付出,就越會卡在到底該不該繼續愛下去的困擾裡,因為我們的心理是會受到行動所影響的,你在行動上付出越多,大腦就會把你對對方的情感解讀成非常濃烈,自然使你更加困在走不出來的小圈圈裡。 要停止這樣的迴圈,最重要的就是停止付出。但是「停止付出」本身並不容易,因此,你可以試著把那些用來付出給對方的時間,安排給其他的日常行程。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為什麼曖昧總是未果?失戀才是曖昧的常態,這時更應境隨心轉慢慢來) 我不是要你壓抑對對方的情感,馬上找下一個人付出,因為這並不一定是最好的結果。你可以坦然地把這些事情,告訴你可以信任的朋友,因為就算你與對方不曾在一起,但那和失戀的痛苦有時是不相上下的。 找尋自己可以傾訴的對象,好好地放鬆一陣子,大哭一場、小酌一番,等心情好過一些之後,多去認識一些新的朋友,在下一次對某個人有好感的時候,好好地利用相互性的原則:今天你邀請對方看電影,你告訴對方你會提早到,先去買好票,請對方在來的路上幫忙買好你們的飲料,就是一種相互性的展現;又或是逛夜市的時候,你先排隊買兩個人的雞排,請對方去買飲料。 不要把所有事情都自己來,讓對方也為自己付出,從這些小地方開始,到後來也許可以你送宵夜,然後半開玩笑式地邀請對方下次做菜給你吃,如此一來一往,感情才會升溫。 如果《六弄咖啡館》的男主角,能夠邀請女主角也一起打工存錢,彼此約在中間點台中出去玩,而不是自己一味打工存錢北上見女友,也許他們的感情就不會淡掉了。 掌握好相互性的原則,便能讓自己不再陷入明知沒有結果的單戀,卻又放不下的窘境裡。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貓心—龔佑霖 August 26,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yeuyCd
為你挑劇|《俗女養成記2》:你相信我們只剩 352 天,可以見到爸媽嗎? https://ift.tt/2WqSUvd Bella.tw儂儂 《俗女養成記2》的亮點不單獨聚焦在金馬影后謝盈萱的身上,而是「陳家人」在一段段親密情感中,所纏繞出的種種故事。 《俗女養成記2》讓影迷敲碗期待許久,終於在父親節 8 月 8 號晚間登場,不但平均收視率落在 3.59%,屬於女主角陳嘉玲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更是引發共鳴,統計指出 35 到 54 歲女性有效收視率更高達 5.46%,身為 30+ 女人必看的《俗女養成記2》,笑中帶淚的劇情,帶給觀眾們豐富的感情面向。 收視瞬間最高點 4.17% 圖片|《俗女養成記2》劇照 《俗女養成記》的鐵粉,一定都很期待女主角謝盈萱打造新家,為陳嘉玲締造全新篇章! 然而首集收視率的最高點,竟出乎意料不在謝盈萱身上,華視播出收視瞬間最高點 4.17% 落在飾演爸爸的陳竹昇接受自己兒子的同志戀情,也感念兒子對中藥行的付出,對著劇中兒子嘉明說:「中藥行以後就要交棒給你了。」 收視第二高點則是落在陳嘉明和陳嘉玲姊弟倆的感人對話橋段,嘉明說:「我下載了一個 APP,可以計算如果離家之後,還剩多少時間可以陪父母,如果我去英國,一年頂多回來兩三趟,那這樣只剩 352 天,可以看到爸媽了。」 從第一集北漂女子的煩惱,到第二集為愛離鄉的掙扎,《俗女養成記2》的亮點不單獨聚焦在金馬影后謝盈萱的身上,而是「陳家人」的相愛相殺。 (推薦閱讀:專訪同志伴侶|當同性伴侶說出「我們結婚了」,社會對愛情的想像,也拓寬了) 哭點在媽媽于子育 圖片|《俗女養成記2》劇照 《俗女養成記2》開頭登場的是陳嘉玲裝修新家全憑著一己之力,結果不但被蜂叮、還在刷油漆時從梯上摔下來,甚至不小心被釘槍釘到大腿,讓男友誤以為是家暴男,但于子育飾演的媽媽依舊稱女兒的房子是「鬼屋」。 從大嘉玲到小嘉玲,《俗女養成記2》穿插國中小嘉玲被媽媽帶去剪頭髮,被媽媽規定這規定那,忍不住憤怒對媽媽吼出:「上國中有什麼了不起!」,嘉玲媽才心酸吐露:「你外婆要是能讓我去上學,我就不會 13 歲去做女工!」 于子育一秒展現讓人秒落淚的神演技,不愧是在《俗女養成記》拿下第 55 屆金鐘獎迷你劇集女配角獎的狠角色,這回會如何展現出神入化的演技,影迷們都很期待。 (你會喜歡:【母女夜談】親愛的媽:妳要女兒經濟獨立又「找個好男人嫁」,讓我好混亂啊) 配角成就完美大戲 圖片|《俗女養成記2》劇照 《俗女養成記2》首集就出現人氣樂團旺福驚喜客串,當中團員姚小民為《俗女2》量身訂做許多動聽曲目,還有理容院阿姨由資深老戲骨林嘉俐極致細膩又自然的演出,以及在第二季全新加入的天心、楊銘威、李國毅、小八⋯⋯等重量級卡司絕對吸睛,瘋狂。 另外還有劇中的風水師郭耀仁,被搞崩潰的沙發司機陳盈達,瘦警察呂紹齊與壯警察林玟圻,都是謝盈萱敬佩尊崇的的劇場夥伴。 (同場加映:維持婚姻的秘訣!專訪天心:快樂的時間都不夠,為什麼要吵架?) 魔鬼藏在細節裡 圖片|《俗女養成記2》劇照 還記得《俗女養成記》完結篇畫面落在「大小嘉玲」共同粉刷新家的畫面嗎?這一幕象徵著陳嘉玲與自己和解,寓意深刻又感人。 而為了打造「陳嘉玲」新家,劇組比較真實場景蓋房子,一磚一瓦悉心建造歷時兩個多月,房屋的擺設和陳列更是相當用心。 導演陳長綸透露秘辛,首集令人印象深刻的「土虱湯」,原本煮了很多次賣相都不佳,劇組最後煮了七八隻土虱後,找出最完美的土虱,移花接木貼皮整容後,才呈現劇中完美的土虱湯。 編劇兼導演嚴藝文表示:「《俗女養成記2》在拍攝時,無論是演員表演或場景轉換,細緻度很高,希望觀眾可以細細品味,直接二刷會有不同的感動。」 原文出處:《俗女養成記2》笑中帶淚!首播收視開紅盤,媽媽于子育、弟弟宋偉恩引爆洋蔥,配角成就完美大戲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金句女王楊冪的真心話!這7句女人必讀讓妳充滿正能量 《若是一個人》完結篇後回顧6大金句,這個世界上一定會有一個了解你的人! August 25,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qSUvd
【拾年有承】女人迷團隊故事:在這的每一天,我都在享受著多元共融帶來的幸福感 https://ift.tt/3sK0BZP Womany Content Lab 內容實驗室 「多元共融」能為你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Becoming Together 女人迷十週年:團隊故事|10 年是一個時間點,讓用戶能認識可愛的團隊夥伴,聽聽夥伴說說與女人迷的故事。 女人迷透過表單,向夥伴發出邀請、向夥伴提出問題,因為我們真的很好奇——我們的團隊夥伴們,怎麼看待女人迷的呢?更重要的是,怎麼看待自己的變化呢? 本篇邀請三位夥伴,說說「多元共融」為他們帶來的生活上的改變!聽完之後,希望你也能因為「多元共融」而變得更幸福。 「會計魔法師」Ivy:我與女人迷的浪漫相遇,讓我知道自己很重要 「加入女人迷之後,我覺得自己變得更勇敢了!」 Q:你加入女人迷多長時間了? 5 年又 10 個月。 Q:我和女人迷的初次相遇,發生在⋯⋯? 我會加入女人迷是經由前同事介紹的,記得當時有兩個屬性完全不同的工作 offer,一個是規規距距很有制度的出版公司,一個是很有能量、很 open、很有挑戰性的新創公司,這讓我著實猶豫了二週。 在我猶豫的期間,Shuan 愛才惜才的特質讓我印象深刻,在我尚未決定加入女人迷的時候,她就讓我覺得自己很重要,甚至希望能親自再來與我面談一次,並滿心期待我的加入。創辦人這樣的行為,埋下了我對女人迷愛的種子⋯⋯ 而我在正式加入女人之迷後,面對每個能量滿滿、能力很強、工作很有效率的同事,我告訴自己:我要更努力學習與成長,跟著大家一起在這個舞台上發光發熱! Q:你加入女人迷,想創造什麼樣的改變? 在加入女人迷之前,我不知道在職場上所謂的「多元共融」具體的含意及表現是什麼,但在加入女迷之後的每一天,我都在享受 「多元共融」所帶來的幸福感!但這也意味著,自我本身需要發自內心地去包容、接納、尊重每個「與眾不同」,而非因為自我的不同,結果去創造更多的對立。 所以,我想把自己在觀念上、行為上的改變帶給我周圍的人,讓大家跟我一起感受因為「多元共融」所創造的快樂與幸福,而非立場不同的衝突。 (延伸閱讀:D&I 策略間|認知偏見:一堂所有員工都要上的課) Q:在女人迷,你看見自己有哪些成長或改變? 我覺得自己變勇敢了! 女人迷鼓勵所有人在每個公開的會議裡「舉手」,這個動作看似簡單,但對於內向、不擅表達的我,要舉起的手有如千斤重壓在我身上般地難⋯⋯ 雖然如今我依舊不常在大型會議中發言,但不是因為害怕而不敢,而是因為我打從心裡認同、熱愛女人迷的企業文化,所以我也不斷地將這樣的文化傳承給新加入的夥伴,鼓勵大家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及意見。 舉手!讓大家看見你。 Q:除了自己的改變,你看過女人迷讓正向改變發生的時刻/事件是? 公開透明的企業文化,勇於面對、改變。 每間公司都有屬於自己的黑洞,在女人迷我也曾經感受到黑洞的存在,但從去年開始,我明顯感受到,我們不怕黑洞的存在! 相反的,我們用更包容、更謙虛的心去照亮它,勇於面對,設法改變,從制度的建立、目標的設定、工作流程的優化都是坦誠佈公,有問題直接問,且有問必答。 Q:在與用戶接觸的經驗裡,讓你印象深刻或感動的事情是? 在去年 GWIS 與志工的慶功宴上,聽到志工們分享加入活動志工的心路歷程,讓我對於身為女人迷一份子,感到與有榮焉,並深受感動——因為我知道我們一直在做對的事,並且擴大影響力。 這一路走來其實很不容易,但默默被支持著的感覺,很棒! (你會喜歡:2020 GWIS 單親爸 Mr.6 會後日記:希望更多父親參與這場真摯不凡) 8. 女人迷最迷人與獨特的地方是⋯⋯ 溫度! 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從文字到產品,都可以感受到女人迷想要給予大家滿滿的愛,給大家一種溫暖的感覺~ Q:十週年了,謝謝用戶和我們一起走這麼遠,給女人迷用戶/社群的一句話或一段祝福吧!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女人迷 Womany 我想要用女人迷的經典金句來給予祝福,期待接下來的十年、二十年會有更多人陪伴我們一起走,讓更多人一起看到那道光,一起共享女人迷想要帶給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愛與溫暖。 「跨賦權駭客」宇萱:女人迷的愛與溫暖,讓我知道我不會被拋下 「加入女人迷之後讓我有越來越明確的目標,也在思考能為女人迷做什麼的時候,產生更高的投入感與歸屬感。」 Q:你加入女人迷多長時間了? 2 年半。 Q:我和女人迷的初次相遇,發生在⋯⋯? 高一的暑假,參加了一個和性別有關的營隊,那是我第一次聽到「女人迷」這個媒體;高二時,意外參加了《搞什麼同性戀!—台灣同志運動史與護家運動》這個活動,那是我第一次踏入女人迷樂園。 大一休學後,有一段時間我沒工作,就常常在 MozTW 社群空間活動。有一次剛好跟朋友聊到我正在找工作,正好被當時女人迷的夥伴聽到,於是就進來了! Q:你加入女人迷,想創造什麼樣的改變? 我想要創造更穩定的系統,並且讓其他工程師們在開發程式時,無後顧之憂。 同時我也希望能貢獻自己的力量,一起推進自己很在意的性別議題,像是跨性別議題、多元性別議題等等。 圖片|Photo by Isi Parente on Unsplash Q:在女人迷,你看見自己有哪些成長或改變? 我開始逐漸學會溝通,以及如何在一定時間內把重點說清楚,並且將 CTA 確立下來,節省彼此溝通的時間,加快彼此同步的速度。 另外就是資訊知識的進步。感謝資深工程師小蟹的帶領,以及願意讓我去做各種不同層面的實驗,找尋自己有興趣的面向——當然,這同時也要感謝女人迷的文化,在這樣的文化之下,我能放心地去探索更多可能性! Q:女人迷最迷人與獨特的地方是⋯⋯ 真正地尊重與包容每一個不同的人,並且讓每個人感受到真實的愛,而這樣的溫暖充斥著整個環境。 女人迷的目標是我的志業,而女人迷也是我的後盾。如果今天我遇到因為我在對外的跨性別議題來搗亂的鄉民時,我永遠不會擔心因此被女人迷給拋下。 Q:十週年了,謝謝用戶和我們一起走這麼遠,給女人迷用戶/社群的一句話或一段祝福吧! 感謝從過去到現在的所有讀者,因為有你們、我們、大家的努力,才能讓女人迷有今天。我常常在思考台灣還有哪些公司跟女人迷一樣好,但卻想不到。 (同場加映:性別觀察|「出櫃算什麼新聞?」為什麼 TIME 要以封面故事,報導艾略特・佩吉?) 「分歧者」Lan:女人迷讓我知道,這世上沒有「我應該」 「女人迷最獨特的地方是,真的非常重視用戶,重視人。」 Q:你加入女人迷多長時間了? 5 年囉~ Q:我和女人迷的初次相遇,發生在⋯⋯? 我記得⋯⋯應該是大三還是大四的時候閱讀到女人迷的文章,當時每次看完內容,我都會從中得到「勇氣」,它讓我知道:不用有所限制或是任何「我應該」,它鼓勵我可以去做任何我想望的! 圖片|Photo by Tom Ezzatkhah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沒有人天生勇敢,勇氣是可以練習的」3 步驟重寫自己:如何詮釋過去會影響現在的你) Q:你加入女人迷,想創造什麼樣的改變? 最初應該是想要成為社會上不同人的支持網絡,不管你在什麼狀態下,女人迷都在,也支持你,現在會更希望能創建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的生命體,都能夠懂得如何包容彼此。 Q:除了自己的改變,你看過女人迷讓正向改變發生的時刻/事件是? 我覺得這幾年,女人迷有更朝向內外一致的方向走,從內,走到外,我們希望推動「多元共融」的觀念,就從企業內部做起。 小小的舉例像是,團隊內發起的小活動「每日風景/金句」的參加意願與形式,公司鼓勵大家用個人最覺得舒服自在的形式來呈現。 我想,當一家企業做到「內外一致」時,就會有正向能量產生,也就是發光的時刻了吧:) Q:十週年了,謝謝用戶和我們一起走這麼遠,給女人迷用戶/社群的一句話或一段祝福吧! 人生的每個十年,都很重要,而這十年裡,每個你的存在,更是無比重要, 謝謝你,讓女人迷有幸參與你生活中的某時某刻:) August 25, 2021 at 10:37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K0BZP
為你點歌|為什麼他總是說我讓他感到愧疚?看見感情裡面的「討拍互動」 https://ift.tt/2WkKhCw 海苔熊 他說愛我,卻對我的愛感到愧疚?伴侶相處出現「不安」、「焦慮」、「內疚」等情緒時,該如何調節? 親愛的海苔熊: 我們的相遇始於一見鍾情,交往後才知道原來他一直會保持著和其他女孩曖昧傳訊息,我們因此吵過很多次架,最大的一次是發現他有肉體出軌,他堅稱是沒有感情的,只是工作壓力的發洩行為,他也知道這樣不對,他以後不會再做了。 我告訴他你自己想清楚,如果你想玩就不要交女朋友,或者我們就分手吧,就沒有責任問題,我也不必在乎你。 但他從以前吵架那種「我就是這樣」的態度,到後來是哭著叫我不要走,說:「你在我心中已經有很重要的地位了⋯⋯」,那一次我原諒了他,之後他對我關照的程度也讓我覺得他似乎真的有在改變,變成一個更好更負責的男人,所以我讓我原本對他慢慢抽離的喜歡,又陷進去了,開始我會期待我們之間是會有未來的,也為了他越做越多。 在我漸漸又陷進去的那時候,這首歌我就時常唱給他聽: 「慢慢喜歡你 慢慢的親密 慢慢聊自己 慢慢和你走在一起 慢慢我想配合你 慢慢把我給你 慢慢喜歡你 慢慢的回憶 慢慢的陪你慢慢的老去 因為慢慢是個最好的原因」 我告訴他,我們經歷了很多,這些回憶雖然不是很美好但卻很珍貴,我們彼此都有成長。而我們要慶幸當初沒有輕易放棄,我堅信我會陪他走一輩子,雖然他的個性上有一些污點,也許他也有點像逃避型人格,但我總希望我的愛能夠感動他,讓他更願意表達。 「慢慢我想配合你」 我接受一些原本不能接受的觀念,或是改變自己的底線為了讓他舒服一點,因為我就是想慢慢的陪他老去。 「慢慢把我給你」 我也把本來冷掉的心,漸漸再捂熱了。 這份感情對我來說某部分也是壓抑的,我和他在一起的時候總是非常開心,我朋友說我看著他的眼睛會發光,和他在一起我總是在笑。 但如果我們有一段時間無法見面,而他又沒有表現出積極想聯絡的樣子,我就會胡思亂想,只要他的行為讓我覺得怪怪的,我就會焦慮的無法控制,但內心中又告訴自己要能夠相信他是真正要改變,我也閱讀一些作者的觀點,說服自己,不能再抓著過往的事情,否則對方壓力會很大。 後來讓自己好受一點的方式是,雖然他沒有給我什麼安全感,我為了怕他反感我也不查勤,我只要觀察他對我的行為,如果他對我還是很好,那就沒什麼問題,就算他偶爾想在外風流,我還是那個他最愛的女人,用情最深的那個吧? 否則怎麼會交往這麼長時間呢?當初他又為什麼哭著叫我不要走呢?那如果他圖的是男人一時的刺激,雖然可惡,但是只要他是愛我的,那也就算了吧⋯⋯。 我一直以為會跟他這樣走下去,他的家境不錯,但是我最珍惜從來不是我們一起去什麼高級餐廳,或者我也從來沒有讓他給我買過名貴的禮物,我最喜歡的就是和他在家裡自己煮冷凍水餃的那種日子。 圖片|Photo by Soroush Karimi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為什麼對方總是忽冷忽熱?關係心理學:逃避型戀人,很難許下天長地久的承諾) 因為我覺得把妹總是需要一些華麗的招數,但是和我在一起你可以當平凡舒服的自己,不需要假裝,我一直認為這才是能細水長流的愛情,也是在這些速食愛情中,最難得可貴的地方。 有一天他突然和我分手了,我非常錯愕,因為我們的相處模式還是一如繼往的好,聊天的時候會說只屬於我們的語言,或是用很多貼圖傳達俏皮的愛意,也許偶爾訊息少了點,偶爾我心裡會有懷疑他是不是在跟別人聊天,但是一方面我卻覺得自己很可惡,上班都這麼忙了,不可以把人想的這麼壞,這樣子他也很委屈。 他告訴我分手的原因大概是我很愛他,但他沒辦法回應我而感到內疚,持續了好幾個月。我問他和我相處時他表現的快樂是假的嗎?他卻又說不是,他還是很喜歡我,所以他也很不捨。 分手之後我得知他立刻就開始了約會,他好像迫不及待開始了新生活,我回想他原本的習性,也知道原來他早在好幾個月前又開始會跟別的女生曖昧聊天了,也許他一直是這樣的人,只是我不願意正視,而是一直告訴自己要相信他。我無法理解為什麼人們會為了新鮮感,放棄一段他認為相處起來快樂的感情? 這首歌代表著我想與他廝守到老,現在我卻一人被遺留在這個願望中,再也沒辦法實現了。 海苔熊,我就像和廣大被分手的女孩一樣,正面臨著巨大的傷痛。我談過幾段戀愛,從來沒有讓我這麼難以接受跟無法平復心情的。 我知道分手後對我的生理狀況是好的,我不再失眠,不再出現長期憂慮帶來的慢性身體不適,但是我的心好像空了一般,因為仍舊沒有辦法把記憶中那個和我相處很快樂,沒有距離的我們,和這個因為想繼續周旋在很多女人之間,而放棄了我們的感情的男人聯想在一起。 另一方面我發現自己也不太相信感情了,這種不相信並沒有激勵我,帶給我獨立,反而讓我覺得一個人活著好累,這世界上似乎沒有辦法找到知心的人,也覺得感情總是這樣說變就變。我不敢再承受一次傷透了心的風險,同時卻也覺得自己好寂寞好寂寞。 時常有人說狗改不了吃屎,但我一直抱持著只要一個人真心願意改,就沒有什麼不可能的,至少對我自身而言,是這樣的。那現在我還能繼續相信我的觀點嗎?還是只要一個人曾經做錯一件事,我就必須全盤否認他呢? 汪汪(點播時間:2021/8/5 下午 9:38:14) 親愛的汪汪你好: 在對方背叛自己之後,通常我們會產生一種懷疑是,到底對方是不是真的愛我?如果他真的愛我,那為什麼會背叛我?如果他不愛我,那麼為什麼要繼續跟我維持之後的關係?尤其是,在一起一段時間之後,不論這段時間的長短,我們經常會把對方講的一些話放在心裡,像是: 你是我遇見的人當中,最特別的一個 你已經佔據我心中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了 我第一次為一個人哭這麼久 昨晚想到你,我整個人都睡不著覺 我無法想像沒有你的生活 這一個又一個的句子很容易讓人走心,尤其是在這些句子當中,容易傳達出一種感覺是:「你和別人不同,你在我生命當中是特別的、沒有人跟你一樣。」 跟一個人在一起最棒的事情,是我們可以在對方的心中佔據最主要的位置[1],年輕的時候我們可能會以為這種感覺是一種永恆,可以維持很久很久都不變,但是經歷過幾段感情之後就會發現,所有的甜言蜜語似乎都是「當下的感覺」,事過境遷之後,什麼事情都很難說得準。 在經歷過幾段感情之後,我們可能會開始不相信一段感情可以維繫、不相信對方可以跟自己一直走下去,甚至開始懷疑對方講的天長地久,是不是只是一種謊言。可是其實心裡面還有一個小小的地方是想要相信,自己能夠遇見那個可以守候自己一輩子的人。 當這兩個想法放在一起,就會變成一種矛盾:一方面覺得感情好像沒有辦法長久維繫、他所說的愛,很可能只是暫時的;另外一方面又會覺得,他曾經說的那些愛我都是真的,只是後來我們輸給了時間、輸給了或許另外一個,他在時光裡面遇見的人。 當我們心中面臨這樣的矛盾,那該要如何放下呢? 圖片|Photo by Christian Gertenbach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致剛分手的你:學習和一起經歷過的日常說再見) 心理學 OK 繃 早年我在接案的時候,我會跟當事人一起陷入類似的迴圈,他可能提出了兩種自相矛盾的想法,然後困在這個矛盾的想法裡面。我也會跟他一樣,覺得怎麼會這樣?該怎麼辦?有沒有其他的出口⋯⋯等等,但後來我終於發現了一件事情:矛盾本來就是人生的本質。 換句話說,同時擁有兩個互相矛盾的想法是很正常的,你可能同時愛一個人,也恨一個人;你可能同時喜歡一個人、在意一個人,但是也覺得他傷你好深;你可能同時對某一個人還懷抱著相信,但另外一方面,又對他感到懷疑⋯⋯。 發現了嗎,我們的思考是很多元的,更精確地來說:當你注意什麼你就會成為什麼。 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你們兩個人之間美好的地方,你就會想起兩個人其實很適合、想起為什麼當初沒有辦法走到永遠、想起好多好多,屬於你們之間很雋永的部分。 但同樣的,當你把手電筒的光照到另外一面,想到他劈腿、他肉體外遇、他和其他人發生關係、他給你的不安全感、想到他總是逃避不想討論,那麼你很容易就會看到關係的陰暗面,開始對他產生擔心,開始去思索,到底為什麼我要繼續和這個人在一起? 然而,所有感情問題的解答,往往在分手的那一刻之後,就會變成的「一個人去找到答案」。不論他給你的分手理由是什麼,你都會陷入一種自我懷疑是:如果我們當初那麼好,為什麼要分開?如果你不愛我,那為什麼跟我在一起這麼久?可是如果你愛我,為何要如此傷害我? 這種二元對立的思考,其實才是痛苦的來源,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把大腦做一種調整,改成「兩種對立的可能同時都會發生」,例如: 他曾經很愛我,但後來不愛了 他覺得我很特別,但同時他也真的肉體出軌了 我曾經很信任他,但現在我不敢那麼相信了 我們曾經相處得很快樂、記憶當中沒有距離,但現在我們之間有了一些過往所沒有的距離 俗話說狗改不了吃屎,但有的狗不一定會一直吃屎 這裡的關鍵點在於,在你的思緒裡面,似乎把「他愛你」跟「他劈腿」視為兩個分開而且無法同時共存的事件,但其中一種可能是,他可能同時愛你,但也可能同時劈腿。 根據人類性學專家 Helen Fisher 的觀點[2],一個人可以同時喜歡上複數的人,換句話說,他可能對每一個人都有感情、甚至是對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情」,也就是說,如果他劈腿,並不代表他不愛你,很有可能他同時愛你的同時劈腿。 當你終於接受,這兩件事情可以同時存在的時候,或許某一些不平衡,在你心裡面就有機會可以穩定下來。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點在於,他其實在分開的時候就已經把分手的理由說得很清楚了:「他告訴我分手的原因大概是我很愛他,但他沒辦法回應我而感到內疚。」 這裡可以看見一件事情是,或許在你們的關係當中有一種很特別的動力,是你不斷地付出、不斷地努力、做了很多的事情,讓他覺得他是一個很重要的人,但同時他卻無法同等回饋、回報你,於是他心中產生了一種愧疚感,覺得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對等的回應你的愛,是這個愧疚感讓他想要和你分開。 這裡面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呢?前幾天我在一篇經典的研究當中看到了一個結果可以用來解釋這樣的狀況[3],而這個現象叫做「罪惡感促發」(inducing guilt): 在感情當中充滿焦慮和不安的一方 A(焦慮依戀)習慣去偵測關係當中的威脅和衝突,每當衝突發生的時候,這個焦慮的當事人會呈現出受傷的感覺(Hurt feeling),甚至很誇張的去表達自己「受了多嚴重的傷」(你可以想像成就是很 drama 的人)。 這樣的行為會讓他的伴侶 B 感受到強烈的罪惡感。 而且這件事情本身,對於那個不安全感的當事人 A 來說,可能也會是一種愧疚(A 可能在一段爭吵和衝突過後,終於軟化下來、充滿罪惡感地哭泣著對 B 說:對不起我那時候不應該這樣對你說⋯⋯)。 但是這個流程會持續的發生,主要是因為 A 的行為會增加 B 的罪惡感,然後在這個罪惡感底下,B 會更積極的在關係當中努力做一點什麼、或者是表達自己的在乎。 可是,這樣的關係維持一段時間之後,彼此的關係滿意度會比起一般的情侶下降的更快。換句話說,持續久了,這個經常感到罪惡感的伴侶 B 就會開始疲乏、甚至對於這段關係感到厭倦。 發現了嗎,如果對方在分開的時候跟你說:「我常常不能夠回應你的需求,這讓我覺得很罪惡」,或許是你們之間相處的那個不安全感,滋長了在你們之間分開的火苗,只是當這個火苗在蔓延的時候你沒有發現,等到你發現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但我想說的是,這個過程並不單單是你的錯,對方也有對方的責任。或許在那一次發生肉體出軌之後,他並沒有嘗試好好的去修復這段關係,也或許在那次事件以後,你心裡被種下了一個不安的種子,兩人也沒有好好的去面對這個不安,於是這個種子越來越大,最後侵蝕了這段關係。 那該怎麼辦呢?倘若我繼續在關係當中有這種不安,我該怎麼停止類似的事情再發生呢? 其實前面的研究當中也提出了一個可能的觀點:那些短期當中你覺得對於關係有幫助的事情(利用哭泣、表達自己很受傷,來讓對方產生罪惡感、關心你、或者是對關係做出一些承諾),可能長期下來對關係是一種傷害。 圖片|作者提供 (推薦閱讀:「因為抱歉,所以加倍付出」關係心理學:成熟的愛,不會讓你常常感覺愧疚) 所以,與其炒短線,不如放長線釣大魚,想一想長期而言,怎麼樣的情緒互動和反應,才可以讓彼此走得更遠。人往往在覺得自己做錯一些事情的時候,會有罪惡、愧疚的感覺。 倘若你總是讓對方產生這種感覺,那就很有可能把一段關係走到絕路。可是關係本來是互相的,他會讓你產生攻擊的行為,也或許是過往他曾經深深地傷害你,讓你採取某種手段,來讓對方感覺到你到底有多痛。 嘗試從現在開始,用合作的方式去經營關係,看到自己在感情當中無意識地會去討拍、操縱對方的情緒,或許是一個不容易的自我認識,但也因為你更了解這樣的黑暗的自己,下一段能夠和你攜手走更遠的感情,才有機會來和你相遇。 【我要投稿海苔熊為你點歌,連結請點我。「海苔熊為你點歌」到這裡聽。】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1] Heitler, S. M. (1997). The power of two: Secrets to a strong & loving marriage.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2] Fisher, H. (2009). Why Him? Why Her?: How to Find and Keep Lasting Love. Henry Holt and Company. [3] Overall, N. C., Girme, Y. U., Lemay Jr, E. P., & Hammond, M. D. (2014). Attachment anxiety and reactions to relationship threat: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inducing guilt in romantic partn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6(2), 235. August 25,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kKhCw
【拾年有承】女人迷團隊故事:我們深信,女力就是挽起袖子來,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力量 https://ift.tt/3jgn8KE Womany Content Lab 內容實驗室 「我與女人迷的初遇,是在我與至親生離死別,人生陷入最低潮之時⋯⋯」Becoming Together 女人迷十週年:團隊故事|10 年是一個時間點,讓用戶能認識可愛的團隊夥伴,聽聽夥伴說說與女人迷的故事。 女人迷透過表單,向夥伴發出邀請、向夥伴提出問題,因為我們真的很好奇——我們的團隊夥伴們,怎麼看待女人迷的呢?更重要的是,怎麼看待自己的變化呢? 本篇邀請你看看兩位夥伴的故事,他們在女人迷的文化之中,是如何挖掘出自身的力量? 「團隊催化劑」Jenna:原來我也能給予正能量,如當初女人迷給我的一樣 「在經歷與至親的生離死別,陷入人生低潮時,看到了女人迷在 FB 的文章,被滿滿的正向能量鼓勵到了,那是我與女人迷的初次相遇。」 Q:你加入女人迷多長時間了? 四年半。 Q:你加入女人迷,想創造什麼樣的改變? 我想將自己定位為「Catalyst」,在女人迷裡貢獻自己,將正向力量分享給更多的體驗用戶與身邊的親朋好友,讓他們也擁有我當初與之相遇時的感動! Q:在女人迷,你看見自己有哪些成長或改變? 加入前,因為經歷了與至親的生離死別,人生一度非常地低潮。在加入女人迷之後,又遇到親人的健康狀況亮起紅燈,需要長時間的治療,因此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常常在醫院、家裡和公司三個地方穿梭,心裡的壓力沒有機會好好地抒發。但公司溫暖的組織與福利,讓我能夠安心陪伴家人治療,而且也不影響夥伴們的工作進度。 這些年來,很感謝有公司的支持與信任,讓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能夠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使想法付諸實行,甚至也讓我能夠從悲傷的情緒中,獲得些許的釋放。 圖片|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拾年有承,一起無懼,成為自己:女人迷品牌識別重塑故事) 因為本土疫情爆發的關係,近幾個月大家都是遠端工作,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希望可以讓夥伴們在線上能夠有一些互動,因此,我提出了一個「每日風景」的全團隊活動,每人輪流在線上以一篇小故事的篇幅分享自己的生活,一天一個夥伴,並點名下一位。 原本我以為參與度可能不高,但意想不到的是,夥伴們很踴躍地分享各自豐富的生活照片,更是用心以生動的文字描述發生的故事,讓人有親身經歷的臨場感,每天精彩的分享都是感動,也是嚮往。 透過每一位夥伴的分享,大家彼此認識了不一樣的自己,我身為活動發起者感到非常地開心與感動,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團隊內部活動,也很開心原來自己的想法或點子,也可以得到這麼多的共鳴與影響。原來⋯⋯我也可以產生滿滿的正能量,我也可以很有力量! Q:除了自己的改變,你看過女人迷讓正向改變發生的時刻/事件是? 我從第一屆的全球女力影響力論壇(GWIS)就開始參與,一直到去年已經是第四屆了。每一年都有許多的用戶與我們一起參與,也有越來越多的知名品牌一同響應,代表我們的活動,確實影響了許多前來參與的讀者、用戶、甚至企業中的中高階主管。 每一年的 GWIS 邀請不同領域的講者,分享自身經驗的故事,其中有艱難、有不安、甚至有很多的不順遂,但都不能阻止我們往前邁進的力量——因為沒有這些過程,又如何能夠成為現在最好的自己呢? GWIS 已經成為女人迷很重要的大事紀活動,透過講者們的分享交流,不論是前往現場聆聽的用戶,或是透過網站上化為文字故事的分享,我們都能讓用戶感受到我們所想要傳達的重點與鼓勵。 因為有大家的支持,讓女人迷走過這 10 年的時光,當中充滿歡笑與淚水,不僅是一個品牌成長的過程,更是一種「創造改變」的感動! 2020 年第四屆的全球女力影響力論壇(GWIS)。 (同場加映:「如果標籤撕不掉,就勇敢迎擊它!」2020 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力量金句集!) Q:在與用戶接觸的經驗裡,讓你印象深刻或感動的事情是? 在一次協助「迷人體驗」用戶聯繫的經驗中,遇到一位護理人員,因為工作忙碌導致免疫力下降,因而無法按照原本的計畫進行商品的體驗。當時,用戶非常地擔心不能如期交付使用心得,因此與我們溝通是否可以有替代的方式,由其他的家人來體驗。 在溝通的過程中,我仍保持女人迷以同理心的角度出發,去體會用戶的感受,因此我們以這位護理人員的時間和狀況為優先考量,並且不斷地說明我們預計會協助的內容,字裡行間仍屢次真心感謝這位護理人員,因為有他們,台灣的醫療才能夠如此地完善與安心。 最後,我們順利地協助了那次體驗的調整安排,也得到那位護理人員不斷的感激,並且說:「這就是我成為資深讀者的原因。」 因為女人迷的同理心與貼心,讓使用者深刻地感受到我們給予大家的正向力量與支持! Q:女人迷最迷人與獨特的地方是⋯⋯ 10 年期間不斷地迭代與成長,但不會忘記的是創業的初衷。 因為女人迷有一群強大的團隊,大家認同公司的理念與願景,並且希望能夠跟隨著創辦人的腳步一起學習和成長。所以我們每天都有挫折、每天都有障礙,但我們每天也都在一個充滿愛的公司一起努力,不斷地從過程中持續學習成長,就如同「女人迷」這個名字一樣,我們是陪伴讀者一起成長的「女性生命教練」。 希望大家能夠沒有恐懼或害怕,展現自己最好的潛能,持續傳達很多的正向力量。 Q:十週年了,謝謝用戶和我們一起走這麼遠,給女人迷用戶/社群的一句話或一段祝福吧! 最後以女人迷擅長的金句做為結尾: 我們深信,女力就是挽起袖子來,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力量。 女人迷 Womany 女人迷經典金句不只這一句,但卻是讓我特別有感的一句! 10 年前女人迷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夠改變大眾對性別的想法、希望能夠更多元,就是這樣的初衷一路堅持,10 年後的我們仍保持不變的理念,持續在多元共融的路上努力不懈。 身為女人迷夥伴的一員,這是一種感動,更是一種驕傲~因為能夠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力量,不僅僅是一個口號,而是大家一起挽起袖子,共同邁進! (你會喜歡:挽起袖子實踐的底氣!2015 女人迷的六個里程碑) 「信仰者」Bobo:女人迷讓我知道——原來我可以做到比我想像中更多的事情! 「希望透過自己和夥伴的力量,可以讓更多人勇敢地擁抱不完美的自己,因為世上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正因為我們不完美,才需要彼此;正因為不完美,所以我們更努力向前!」 Q:你加入女人迷多長時間了? 剛滿一年~ Q:我和女人迷的初次相遇,發生在⋯⋯? 記得有一次注意到國外的戰亂中有許多女性受到迫害,為了想要深入了解這件新聞,當時的我上網看了許多相關的資料,意外找到女人迷「性別力」的網站,因此在那之後,我就會時不時地關注女人迷與「性別」相關的文章。 「世界丹寧日」與團隊夥伴的合照。 (延伸閱讀:【性別觀察】世界丹寧日:被強暴後,法院卻說牛仔褲很緊,我是自願脫下的) Q:你加入女人迷,想創造什麼樣的改變? 我們透過文字、社群等方式,讓讀者們知道「能在此時此刻陪伴彼此」是一件多麽感動的事情; 我們透過自己擅長的方式,共創一個美好的世界,這世界能涵容每個你我他! Q:在女人迷,你看見自己有哪些成長或改變? 加入前我還只是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許多事情仍懵懵懂懂,需要夥伴們的指導;但加入後,我的 leader 給予我許多發揮的空間,讓我知道——原來我可以做到比我想像中更多的事情! 學習不再裹足不前,而是在面對挑戰時,能告訴我自己可以做到,儘管結果可能不如預期,但我仍盡我所能地呈現最好的樣子。 Q:在與用戶接觸的經驗裡,讓你印象深刻或感動的事情是? 和 GWIS 大使們的互動中,我能深刻體會到這些年來,女人迷是如何陪伴他們走到現在,對於他們來說,女人迷像是朋友一樣,陪伴他們度過低潮、喜悅,透過站上的內容、社群活動,使他們擁有現在自己喜歡的模樣。 或許一直以來正是因為有這群讀者,讓我們一直堅持不懈、努力地走到現在。 Q:女人迷最迷人與獨特的地方是⋯⋯ 迷人與獨特的地方是,給予每個想成為自己的人,無限的機會與可能! Q:十週年了,謝謝用戶和我們一起走這麼遠,給女人迷用戶/社群的一句話或一段祝福吧! 一路上陪伴著女人迷的你,未來的十年也請多多指教。 在難過時陪在你身邊,在高興時舉杯歡慶,讓我們攜手陪伴彼此走得更遠,如同漣漪般擴大我們的影響力,讓更多人能勇敢地成為自己吧! August 25,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gn8KE
【拾年有承】女人迷團隊故事:你可以感受傷痛是集體的,而你不是孤身一人 https://ift.tt/3Dk9FsY Womany Content Lab 內容實驗室 Becoming Together 女人迷十週年:團隊故事|10 年是一個時間點,讓用戶能認識可愛的團隊夥伴,聽聽夥伴說說與女人迷的故事。 本篇邀請你來聽聽內容製作人 Louise 在女人迷的成長故事,一篇篇的文字,想將讀者對女人迷的真摯心意,滿滿地反饋回去! 女人迷透過表單,向夥伴發出邀請、向夥伴提出問題,因為我們真的很好奇——我們的團隊夥伴們,怎麼看待女人迷的呢?更重要的是,怎麼看待自己的變化呢? 本篇邀請到做內容端的夥伴,身為與讀者第一線接觸的「內容製作人 Louise」,會怎麼回答這些問題? 「打破沉默者」Louise:文字裡藏有光,你可以在這裡找到解方 Q:你加入女人迷多長時間了? �九個月。 Q:我和女人迷的初次相遇,發生在⋯⋯? 2014 年,我在師大修習了一門叫做「多元性別文化」的課程,作為我打開性別議題的大門,我從二元性別的框架裡被釋放出來,開始看見性別的流動性,以及生活細節裡,哪些曾經被我當成理所當然的發生與對待,都並不那麼理所當然。 19 歲初識性別的存在,不知是否啟蒙得太晚。但記得很清楚的事,在那個臉書尚未被成千上萬資訊綁架,自媒體流通也尚未如此張狂的年代,想要認識一件事,還沒有七年後的此刻如此輕易;而我與女人迷的初次相遇,在 Google Search 上輸入「女性主義」的那一刻,從搜尋演算法上發生。 如果要問女人迷為少女的我帶來什麼,我會分享三件事:一是看見真實,二是理解差異,三是創造我的論述。 這三件事為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真實故事帶著我們認識原來世界與我們所知所見非常不同,多元視野的建立、性別想像的擴張,是一次次地看見血淋淋的真實,那些真實裡包含著震撼、不捨、憤怒、悲傷等各種各樣的情緒。 這些由感受而來的認識,是一去不復返的過程,因為當你看見之後,就再也無法視而不見。女人迷帶給我的真實,是包含著性別意識、女性主義的禮物,帶著我理解差異存在,思考與差異共處,展現剛強,也展現溫柔。 接著,我才能開始有思想,可以建立自己的論述,捍衛那些想守備的價值。 圖片|Photo by Josh Boot on Unsplash Q:你加入女人迷,想創造什麼樣的改變? 這個問題,我想用吳爾芙的一句名言回答:「一個人一旦有了自我認識,也就有了獨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獨立人格,也就不再渾渾噩噩,虛度年華了。換言之,他一生都會有一種適度的充實感和幸福感。」 於是乎,來到女人迷,想透過創造,帶著自己逐步創建獨立靈魂的同時,可以把這股力量再分出去一點點,讓那些仍在黑暗中的傾聽者,可以知道,這裡有光,你可以靠過來一點點;這裡有故事,你可以找到共鳴;這裡有思想,你可以豐滿五官、承裝新的認識;這裡有引導,你可以為自己找到解方;這裡有安慰,你可以不勇敢。 (同場加映:女人迷讀者金句|15 句給自己的溫暖情話:妳的溫柔,要先給自己) Q:在女人迷,你看見自己有哪些成長或改變? 來女人迷即將邁入第 10 個月,回望過去這段時間的自己,很驚人的是,成長發生在任何時刻,回饋總是來得又快又精準。 前陣子重讀 Netflix《零規則》那本書,其中有一個提到 F&R(Freedom+Responsibility)的環節提到:「培養誠實敢言的文化,即可以確定每個人都能接受及給予大量的回饋,有了『誠實』的風氣,整個群體都能坦率說出哪些行為對公司有意、哪些有害,老闆或主管,就不必一肩扛起監督的責任。」而監督與回饋,則會發生在每一個日常細節裡。 在女人迷裡,一週的結束、專案的完成、一月的最終,從點到面的所有大事、小事,都充滿了可以再更好的信念,以及你已經做得很好的讚美,那些都化為我快速成長的動力——知道哪些事情已經完善,可以 Keep;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再多多考慮,可以 Start;知道哪些事情別再發生,應該 Stop。 對我而言,在女人迷所有的學習,都從看見自己的美好,了解自己的局限,以及從現在開始改變這三件事情開始。 職場偶挫是恆常修煉,但你如何在這些迷惘與膠著的狀態裡,找到一個定錨,才是成長的關鍵,從公司文化中催生的 Never Stop Here 精神,是弱小的我與強壯的我彼此間對話的機制,誰主宰更多都不行,最重要的是找到平衡,然後以你足夠舒服的腳程,持續前行。 圖片|Photo by Alexander Popov on Unsplash Q:除了自己的改變,你看過女人迷讓正向改變發生的時刻/事件是? 做內容,最親近的是讀者。 因此,女人迷創造正向改變的時刻,在於每一張飛奔而來的紙片,有很多人說,謝謝謝謝,你們在哪些時刻,幫助了我很多;有人說,因為閱讀了那些文字,讓我更認識自己;也有人說,在這裡,我感覺備受理解,我的傷痛可能是集體的,我不是孤身一人。 我想所有的改變從小至大,從網站上線的那一刻,就逐步累積,你要說它小嗎?它確實微小,你要說它大嗎?它確實巨大。因此於我而言,女人迷讓正向改變發生的時刻——答案是每一刻。 (推薦閱讀:女人迷能量心測|挑選一張最能夠代表「3 個月後的你」,然後問自己一個問題⋯⋯) Q:在與用戶接觸的經驗裡,讓你印象深刻或感動的事情是? 「我好喜歡你寫的文字。」「說得真的太對了。」「感同身受⋯⋯」 每一次讀者信手捻來的訊息,於我而言都是莫大餽贈。寫字的人也不求什麼,就是自己的漫漫絮語,有人看見,看見之後所有的吸收與不吸收,那都是緣分。 做內容也是,傳遞的核心是龐大的,然而訴諸各型各樣的方法和渠道,抵達用戶,他們所接收的程度也不一,有人看見其中的部分、有人從其中的部分看見自己,那對我而言總歸是善的,因為傳遞有了接收,接收後有了回饋,即便只是一個按讚、一句留言,或是訪談裡的那些「如果滿分是 5 分,那我給 5 分。」 對於用戶而言都是輕輕一擺,但對我而言,都是重重的期待。 人說,甜蜜的負荷也不過如此,這些甜蜜裡面,有些依賴更勝於期待,有些鞭策多過於激勵,有些不認同不言而喻,然而那都是做內容者一次次的學習,與其說是「感動」,不如說是「深刻」。 謝謝每一次的小小接觸,那全是緣分。 Q:女人迷最迷人與獨特的地方是⋯⋯ 女人迷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她包容所有獨特的個體,她沒有盡頭,往前後左右去看,她的包容力都十足的驚人,所以我可以在這裡,你也能夠,他也行,她當然也可以。 Q:十週年了,謝謝用戶和我們一起走這麼遠,給女人迷用戶/社群的一句話或一段祝福吧! 因為有你,才有我們,期待未來的每一次共同創造。 圖片|Photo by Isi Parente on Unsplash August 25,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k9FsY
【拾光點滴】你仍想改變父母嗎?前提是,他們也有強烈的意願 https://ift.tt/2WoDGHB 莊博安(Wesley) 當家庭界線模糊時,父母如果以受害者的角度,情緒勒索子女的時候,我們要如何與之溝通,並幫助他們擁有自己的生活? 「親愛的H你好,你會怎麼描述曾經或是正在身處的狀態?」⠀⠀⠀⠀⠀⠀⠀⠀⠀⠀⠀⠀ 「父親出軌,離婚,媽媽過於依賴孩子,曾經兩個小孩被單獨丟在家好幾天,父母輪流離家出走。之後好幾年打官司,財產、監護權等等,身為長女的我幾乎都會陪媽媽去法院,有時候也會是列席人。 家庭界線模糊,有一陣子我覺得自己這輩子一定都要以家庭為重,甚至因為內心沒辦法『拋下』媽媽一個人吃飯,所以會拒絕朋友晚上或假日的邀約,也會因為讓媽媽一個人,而對她產生愧疚感,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她。 之後跟爸爸開始有聯絡,偶爾會出門,孩子常常夾在兩人中間,媽媽會發飆、阿姨會罵我們自私,近幾年已經不會了,但如果跟爸爸有見面,還是盡可能瞞著媽媽就瞞著。媽媽很常情緒勒索,讓我覺得自己是壞人,她是受害者,大學之前都會順著她的意走,因為覺得自己應該要孝順、要對她很好很好,大學之後慢慢發現這樣相處模式有問題,現在有時會很受不了就吵起來。」 (推薦閱讀:薩提爾治療|面對親密關係,不再複製原生家庭的模式) 「你如何讓自己暫時或持續好過一些? 」 「偶爾不理會、偶爾直接吼;跟爸爸見面就是當作沒發生過或不特別跟媽媽說;有時候會去找能夠自己一個人的空間(我們家所有的空間都是共用的 沒有自己的房間),獨處。 但家庭界線模糊,如何幫助媽媽學會有自己的生活、不要情緒勒索,如何跟媽媽溝通,如何化解媽媽對於我們跟爸爸見面的不愉快?」 圖片|Photo by Hugues de BUYER-MIMEURE on Unsplash 通常,一個完整的家庭是各司其職,爸媽展現照顧者的能力,孩子可以放心地被照顧。但這並不是基於強迫性的「扮演」,或是誰一定要變成什麼樣的人,而是基於心智發展上,小小的孩子本來就還沒有辦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思考、願望、價值觀,以及帶來的後續影響。所以對父母來說,照顧孩子是一項本來就該做的事。 但有些父母並不這麼想,或至少,他們無暇這麼想,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裡,巨大的災難不斷發生,毀滅性的衝擊迎面而來,沒有心力再去顧及孩子。相反的,父母不但沒有學會如何和孩子相處,反而將孩子視為自己的延伸物,開心就捧上天,難過就緊抓著當作浮木不放。 大多時候是後者。 孩子逐漸長成可以理解父母的樣子:那些父母陷落的洞,孩子擠出情感填補。那些父母身上帶的稜角,孩子挖空那個部分的自己。他以為能夠感受到緊貼的溫暖,讓這段關係像是一個家,像是一個外人口中有愛的家。 只是,孩子也和父母越來越像,渾身坑洞與稜角,長成一個不是自己想要的樣子,卻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同場加映:原生家庭就是你「依附人格」的成因?無論是逃避還是焦慮,都是一種依附需求) 親愛的H,看到你寫道「有一陣子我覺得自己這輩子一定都要以家庭為重⋯⋯覺得自己應該要孝順、要對她很好很好」,不免替你感到心疼,那種被家庭綁住的感受好強烈,像是在說,即便犧牲自己都在所不惜。 我相信你心裡的煎熬也同樣強烈,雖然還是會滿足媽媽的需要,但你自己的需要也想要被重視。我想,你對她吼,你想要她也看到你的傷口,你對她冷淡,你用沉默控訴她的情緒綁架。⠀⠀⠀⠀⠀⠀⠀⠀⠀⠀⠀⠀ 倘若父母的界限模糊,我們很難重新教育他們,畢竟他們這樣生活了至少五十年。心理治療中,我們常提及一個人的性格轉變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但相反的,也不難想像五十年能將一個人的性格多麼穩固的扎根綁牢。五十年內,所有的偏執已成常態,所有的勒索都成合理。 時間不會消彌一切,在缺乏密集反思的狀況下,時間只會將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帶往更荒涼之處,他們有可能成為萬中選一的天才,開闢出讓人追隨的新城市,但絕大多數,荒涼之處仍舊荒涼,待在那裡不走只是一種證明,證明自己當初的決定是對的,保護自己的尊嚴不受損傷。 圖片|Photo by Liam Andrew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致孤單成長的孩子們:兒時未曾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愛,你可以自己來) 改變父母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除非他們也有強烈的意願。 那道界限需要回到你的心裡,自己畫出來,並瞭解必須遵守的原因。一旦跨越了,那並不是媽媽不改變,而是你被媽媽改變了,這不是你的錯,就像每一個孩子最初的渴求:想要一個完整的家。 所以孩子去變成媽媽想要的樣子,也想要媽媽可以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只是,從媽媽身上得到的回饋卻是:「你都站在你爸那邊」、「你這個不孝的孩子」、「你長大了就不要我,我會去跳樓給你看」。 我們都曾天真地認定,愛是相互尊重且平等,卻容易忘了每個人對愛有不同的標準。 你可以當作媽媽的保護者,只是你也要清楚,這是出自愧疚或是心甘情願,可能兩種都有,每一個行為中的比例不同,而每一個行為都將決定,日後帶給你更多的匱乏或是滿足。 祝福你。 ◆暗夜中的光不需要多,一點一滴拾起就很好。瞭解計畫內容。歡迎至粉專逛逛:FB:標註自由-莊博安諮商心理師。IG:wesley.psy August 25, 2021 at 06:43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oDGHB
拾年有承・真實週年|讀者徵件:我與女人迷的十年故事! https://ift.tt/3gyrN8R Womany Content Lab 內容實驗室 今年女人迷邁入第十年了,這十年的路上,我們用行動點亮一億三千萬追尋自己的人。這十年的路上,我們重視字裡行間,重視擲地有聲,累積超過 7 億的文章瀏覽數,鼓勵每個人都能無所畏懼地成為自己。 這十年,我們溫柔把手合在一起,集眾人之力與智慧,承接思想與故事。這一次,換我們把筆交給你,邀請你用文字寫下你與女人迷的十年,我們希望藉由你的文字,讓我們知道女人迷對你來說是什麼樣的存在,是在低潮時的陪伴你的朋友,還是在快樂時一起歡慶的夥伴? 歡迎你用文字寫下你與女人迷的故事,也感謝你這十年的陪伴,讓我們攜手前進下一個十年。 文|Renee 芮妮 我和女人迷一共認識了剛好 10 年,那一年我 14 歲,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被喜歡、第一次感覺到對自己感到疑惑、第一次感覺到原來我是我自己。 我不斷地上網去尋找關於「認識自己」的資訊,直到我看見了女人迷,那時候的女人迷看起來還很陽春,就像個部落格一樣而已,就跟我的國中一樣,還是個尚未琢磨的地方。 再下一次認真地認識女人迷已經是我 18 歲的時候了,第一次在感情中感受到嚴重的失落,被愛情狠狠地拋在後頭的時候,是女人迷再一次接起了破碎的我。 那時起床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刷女人迷的文章,當時有很多關於小王子的文章,除了閱讀之外,我還會抄寫覺得能夠接起自己的金句,就這樣在女人迷的文字當中,漸漸地走出失戀的傷痛。 女人迷陪著我,從國中走到現在自己是個創業者了,中間也不斷地參與女人迷的活動,第一次的迷粉同學會、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偶像、第一次擔任品牌大使等等,是女人迷帶我看見自己成長的空間,帶我看見文字的美好。 我萬分感謝自己在青春時就已經認識了女人迷,在我徬徨的時候有光可循、在我難受的時候有窩可去,也因為自己足夠地被承接,現在也成了能夠容納他人的人。 「這是女人迷教會我的青春。」 圖片|Renee 芮妮 提供 (同場加映:「每個人一定都能找到出口!」2020 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六名講者生命故事大公開) 文|江江 想對女人迷說的一句話:「成為女人的路上,好在有你們。」 十年一刻 成為了最想成為的人 一步一腳印 我終於圓夢站上自己的舞台 我是江江,是個即將 28 歲的小女人。愛笑、愛紀錄,熱衷經營著自己的社群,分享自己的幸福快樂給人力量。 「因為你的溫暖,會成為某個人的太陽。」 某天在紀念品店買的明信片上寫的兩句話。 你/妳想成為怎麼樣的人?我想成為「把愛傳下去」的人。有人說過這五個字很俗氣,但我期許自己:不只是讓自己充滿愛,也讓更多人一起擁有愛!就如同女人迷帶給我的力量,它像是空氣一樣的存在,必要而且自然。 這些年來,我已經習慣女人迷的文章盈滿在我的生活中,面對親情、面對友情、面對愛情,都讓我找得到方向。沒有誰比較強大、誰比較脆弱,作者們和自己一樣,只不過是將故事經驗化為文字與大家分享。 「把所有歷程都當成老天爺最好的安排⋯⋯」是我口中嚷嚷的座右銘。然而人生路總不會那麼地順遂,生活中人事物的高潮迭起,哭過笑過,再難過仍選擇堅持不放棄地度過⋯⋯ 圖片|江江 提供 我的母親是公教人員的鐵飯碗教師,我父親是上市公司的高階主管,學歷、經歷優秀的他們,讓自己被紙上的數字給制約。從小只想著我要成為他們心目中的好女兒,到大在外也心心念念要自己成為他人目光中應該有的樣子。 但我不快樂,我不服氣為什麼別人開開心心的,而我卻是掛念著對自己要求,細數著還有哪些性格要改。 曾經的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生起想要結束自己生命的念頭,但我也很謝謝自己如此期許自己、一直在求好的心,所以命運安排了我的偶像 S.H.E 走進了我的生活,她們影響了我看待家人的方式——知足惜福,也影響了我對於感情的自信——心存感恩。 把過去所有的一切,都當成走向未來的墊腳石。因為這樣,我擁有成長的力量,到現在分享給他人,成了自己的影響力。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而女人迷就是我助燃必需的氧氣。 不太記得是幾年前的哪一天,突然滑過看到了女人迷的文章,就讓我深深地愛上它,不知道有沒有人像我一樣每天打開手機上網的第一件事,是看女人迷又有了什麼新文章。 我很喜歡有一篇文章裡頭寫到⋯⋯你的故事有血有淚,這都是屬於你的驕傲,誰也拿不走。 (延伸閱讀:女人迷創作徵件中:開啟寫作之路,為自己的成長而寫) 女人迷「拾年有承・真實週年」,這次為大家帶來「初心動念——我與女人迷的十年故事」。 十年長路,我們還有很多故事想講、還有很多話想說,更想的是邀你一起參與不止過去這十年,更是下個十年,與未來。 更多十週年精采內容,請看連結點我。 August 25, 2021 at 06:26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gyrN8R
2021年8月24日 星期二
拾年有承,一起無懼,成為自己:女人迷品牌識別重塑故事 https://ift.tt/3B6TMnW 女人迷主任製作人 婉昀 Wanyun 拾年有承,女人迷品牌識別重塑故事,女人迷使命做每個人的生命教練,邀你成為自己、一起 becoming。 「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維吉尼亞‧吳爾芙 一個人該如何使自己成為自己,需要的不只是個人的追求與勇氣,更需要能擁抱多元共融的成長型社群。 不等社會慢慢長成,2011 年,女人迷三位創辦人決定在亞洲首創「以性別與女性意識為核心」的倡議型媒體社群,支持所有人在多元共融環境中成長,使命是讓人無所畏懼地成為真實自己。 我們深信,每句話每個行動,都要有多元共融的力量與觀點。2011 年 9 月 3 日,「女人迷」網站成立,隨後以「臉紅紅」、「性別力」、「回家吧」三個子站,針對女性情慾、性別平等、歸屬想望,提供更深支持。十年超過 7 億瀏覽,聚集 7 億眼球,不同時刻,共同閱讀,影響的巨大漣漪持續擴散。 我們更勇於以行動創造改變:2015 年,打造台灣總統候選人們的首次女力世代對談;2016 年創辦亞洲首場性別駭客松 Code for Gender,入圍聯合國日內瓦公民科技計畫全球最佳行動之一;2017 年創立第一屆全球性別影響力大賞、舉辦全球女性影響力論壇。女人迷帶著這片土地的多元共融,次次抵達國際現場,讓台灣之名擴及更遼闊的地方。 十年路途,我們以行動影響超過一億三千萬人,更勇敢地成為自己;影響全球百大企業和在地企業,更有意識打造多元共融環境。 拾年有承,累積十年經驗與養分,女人迷更懂得每個個體,成為每個人的生命教練,以深度探索生命,以廣度連結專家與共學社群,邀請你發展自己獨特本質,Becoming yourself,展開自我成長的翻新進行式,更好的活進未來裡。 女人迷的多元共融與成長願景,從看見差異、擁抱獨特出發,體現在女人迷全新品牌識別上,以飽滿圓形,代表容納百川的水滴凝聚;以冒號象徵坦誠對話、經驗分享,讓社群成長正向展開。 七大未來價值:IMPROMPTU 即興力 在新的識別色彩規劃中,我們將女人迷核心價值觀「IMPROMPTU」(即興力),化為七個色彩傳遞,創造內外一致的溝通經驗。 「同理橘」與「專業藍」是主要的品牌色彩(Brand Color),象徵 Womany 十年的大器蛻變。輔以當責靛、影響紅、成長綠、本質綠、幽默黃等輔助色,訴說吾思社群核心價值觀,以及每一位用戶獨特的個體性。彩虹色調,也象徵女人迷對 LGBTQIA+族群與多元共融的支持。 I:Initiate possibilities 當責靛 M:Make an impact, be the change 影響紅 PRO:Be the Pro and keep learning 專業藍 M:Empathy 同理橘 P:Never stop here 成長綠 T:Tendency, see the essence 本質綠 U:Humor 幽默黃 連結多元型態,廣納百川,創造成長與正向對話 Womany 的新識別,是「擁抱多元」的水,融合「成長對話」的冒號,加上視覺律動,成為具有動態感的品牌標誌。 水的型態多變,象徵柔韌力量,有彈性、能接納,連結萬事萬物,支持祝福著所有生命成長,訴說女人迷行動的內核精神,也是我們的自我期許。原品牌標誌複雜的識別圖騰線條,透過水珠的輪廓轉化,簡單圓潤,飽滿大方,也俐落可愛。 冒號,是創造成長的正向對話。拾年有承,不忘過去,持續以內容與行動,勇於為多元共融與性別發聲、提供獨特觀點;著眼願景,幫助更多人無所畏懼成為真實自己。 品牌字型在穩定字重基礎之上,以流暢的襯線,象徵女人迷向每一個人的成長與意識萌芽,做出邀請。下一個十年,我們持續以柔韌如水且創造對話的型態,支持每個人的自我成長。 全新的品牌識別,為女人迷的下一個十年溝通,提供更清晰的視覺外觀與體驗基礎,也宣告著 Womany 往未來前進的決心。我們持續自我翻新, 集眾人之力與智慧,推動成長意識、建構多元共融生態。 女人迷十年,願我們持續 becoming,終成自己。十年祝願,化為具體行動,也化為品牌識別,邀你一起無所畏懼,如水寬闊,創造對話,共創多元共融社群環境,支持每一個人成為自己,也成就社會。 Becoming yourself, together, a diverse and inclusive world there will be. 女人迷新識別重塑製作團隊 設計:許家綸、劉映彣 統籌:瑋軒、Kate Chen 定義核心品牌精神工作坊:女人迷全團隊 August 25, 2021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6TMnW
「生活很難,幸好有妳在我身旁」給閨蜜的一封信 https://ift.tt/3sLsX5Z 挑剔小姐 Miss. picky 疫情期間,我們不得不減少和人們的相聚。即使是最親近的好閨密,也只能以訊息寄託關心。於是挑剔小姐寫了一封信,與閨蜜分享獨處時照顧自己的小秘訣。 嘿,親愛的妳, 一場疫情,突然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拉得好遠。每天上班、下班都待在同一個小小天地。我常常想念恣意出遊的日子,特別是和妳說走就走的旅行。只要一通電話,我們拿起包包就出門吃宵夜,聊得不知時間流逝夜已深。當時覺得這些相聚只是日常,現在卻覺得面對面的交談與對話,其實是很微小和珍貴的事。 我好想念。 妳總說生活很難,幸好有我在妳身旁 妳還記得嗎?差不多去年這個時候,妳與過去的自己說再見。搬了家,換了新工作,和那個早該離開的人好好告別。我陪妳打掃家裡、佈置新家,也重新妝點新生活。搬進新家第一天,妳哭著打電話告訴我,重新開始太難了。 因為疫情,我們突然沒辦法像之前一樣隨時為彼此撐腰。生活方式隨之有很大的改變,工作的狀態、生活的習慣,都在短時間之內顛覆,突然空下好多時間,需要練習獨處。我因此會想起那個沒安全感、總習慣讓工作把時間填滿的妳。總忘記愛別人的前提是先好好愛自己。 我多掛心妳這段時間經歷的挑戰,又期待這會是妳把眼光放回自己身上,把時間留給自己的契機。試著放慢腳步,打開五感,品味生活中的每一刻。 妳也許會體驗到,原來每一天的生活都有能夠教會妳的事。 比如,妳開始體察生活中的每一點微小的變化,感受到自己的需要,開始練習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 還記得我們聊到女生都難以避免的小困擾,那些悶熱、隱隱的緊繃和搔癢,總讓人在為生活衝刺之時感到分心。妳說除了親近如我,還真不好意思跟別人提起。長期以來,妳為此感到擔憂和煩惱,也常常感覺不自在。 不知道在這些不能見面的日子裡,妳是不是又忙於工作,沒有好好照顧自己? 呵護自己,從體察自己細微的需求開始 照顧自己並不難,從細節開始,選對的方式,讓身心舒適可以很簡單。我不在妳身邊時,DV 閨密益生菌飲代替我每天為妳撐腰。 隨身帶著一兩包,輕巧的隨身包,一點都不增加負擔。我喜歡它酸酸甜甜的口味、清爽的口感,那是蔓越莓和洛神花萃取物,讓照顧自己成為一種享受。蔓越莓含有的濃縮型單寧酸,能預防感染,守護女性的隱密的園地。 還記得,我們都會在經前感覺焦躁不適,DV 閨密益生菌飲含有的聖潔莓萃取物能幫助荷爾蒙平衡,讓經期前、經期間的煩躁舒緩下來,像那些我們彼此傾吐後安心睡去的夜晚。 雖然我不能一通電話就來到妳身邊,幸好 DV 閨密益生菌飲隨身包絕不缺席。 一個人關在家有時難免飲食恣意,有時大吃、有時不吃。現在我不能隨時提醒妳慢慢吃。還好 DV 閨密益生菌飲有日本專利植物乳桿菌,乳酸菌數達到一公克 2 兆個以上,能刺激腸道免疫。與西班牙國家級益生菌 BPL1 能夠幫助消化、促進代謝,幫助妳抵抗這段不容易的時期。 嘿,親愛的。我希望妳一切都很好,在我不在妳身邊的時候,還是要知道照顧自己的重要。呵護自己的健康,也是好好生活、愛自己的方式。趁著這段不能外出的時間,開始練習自我觀照:用細膩的心情去感受,聆聽身體真正的需要。 多麼希望當我們下次見面,妳已經學會照顧自己,當我聽妳說起生活點滴,妳會好謝謝這樣的自己。被充分被愛惜和照顧的妳,因此也會更有力氣向前奔馳。 而我,也會陪妳一起。 聆聽身體所需|立即擁有莓好閨密 August 25, 2021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LsX5Z
40+ 女人的美麗與哀愁?《俗女養成記2》:人生本來就是笑著笑著,就哭了 https://ift.tt/3DepNMM Bella.tw儂儂 《俗女養成記2》一開播就表現亮眼,收視率最高達 4.17%,話題不斷,也讓觀眾好奇後期的故事會如何發展。 圖片|《俗女養成記2》劇照 萬眾期待的《俗女養成記2》熱播中,大家看了嗎? 全新的第二季播出後始終話題不斷,許多影迷迫不急待開始收看,但也有部分粉絲希望養肥一點再看,「金馬影后」謝盈萱收放自如的演技與其他演員擦出的火花不斷,當中對 40+ 大齡女子的幽默刻劃更是女人必看,不僅每一集都不容錯過,每一個橋段也幾乎都是名場面! 收視最高點 4.17% 圖片|《俗女養成記2》劇照 《俗女養成記2》魅力大,8/8 父親節首播以來始終話題不斷,第二集播映後收視再創新高,華視主頻收視 4 歲以上全體每分平均達 3.7%,不僅讓 CATCHPLAY+ 影音平台註冊會員數再攀升 3 倍,導演陳長綸、嚴藝文率領旗下演員吳以涵、陳家逵與宋偉恩映後直播也多達 1600 位粉絲同時在線上參與。 第二集收視最高點 4.17% 落在「嘉玲爸陳晉文」陳竹昇和「陳嘉玲」謝盈萱在屋頂談心橋段,對比爸爸小時候替女兒熬煮豬肝湯的感人橋段,長大後的父女同樣面臨老去的焦慮,看來年紀增長的焦慮並不僅止於 40+ 女性,男人也怕老,謝盈萱說:「聽著竹昇哥飾演的爸爸說著對死亡的焦慮,他開口不到幾句話,我馬上就眼眶紅了」,讓原本笑料百出的劇集增添淚點。 (同場加映:「我們不是學習生活,而是學習死亡」他聽離世妻子的話,聽了五月天的演唱會) 嘉玲媽和嘉玲嬤再合體 圖片|《俗女養成記2》劇照 不過儂編覺得第二集一大看點還有嘉玲媽和嘉玲嬤再合體,于子育、楊麗音去年以《俗女養成記》婆媳檔入圍本屆金鐘迷你劇集女配角獎,最終由于子育贏得獎項,第二集原班人馬回歸,這對「婆媳檔」依舊默契滿分。 句中聽到小嘉玲感慨女人的煩惱,兩人互相一搭一唱:「就算妳被打巴掌、踹肚子、刀割傷、火燙傷,還是被人挑腳筋,都比不上女人生孩子的痛」,讓廣大女性心有戚戚焉。 而早已獲得金鐘視后的楊麗音和最佳女配角于子育的演技過招,總是讓人再次看見台灣資深演員的功力,無論是表演、走位,或者唱雙簧一切都這麼水到渠成,讓死忠影迷讚聲連連。 (你會喜歡:「婚前是處女,婚後才幸福」《俗女養成記》但是媽媽,當「淑女」會更快樂嗎?) 「陳嘉玲」謝盈萱火辣更添看頭 圖片|《俗女養成記2》劇照 而第二集當中最好笑的橋段,同時也是收視第二高點 4.02%,「陳嘉玲」謝盈萱穿上性感護士服去「蔡永森」藍葦華,原本會有場天雷勾動地火的演出,卻因為「陳嘉玲」感覺到一旁的寵物烏龜一直看自己,而頓時性致全消,而這項徵兆也符合 40+ 女人即將邁入更年期的現象。 另外,「蔡永森」藍葦華養的寵物烏龜「雨傘」意外引發網友討論,在網上掀起議論,這也是無心插柳所帶來的效果。 (延伸閱讀:「沒了月經就不是女人」更年期之後,被忽視的女性處境) 看著看著就哭了 圖片|《俗女養成記2》劇照 《俗女養成記2》故事穿梭主角陳嘉玲兩個不同年齡的時空,偶爾是 41 歲的陳嘉玲邁入人生下半場,卻即將面臨更年期,歡喜卻帶點煩惱的韻事不斷,對比至升上國中的小陳嘉玲剪了長髮進入青春期,兩個階段都是笑中帶淚,帶出 40+ 女人的美麗與哀愁,成長和煩惱,同時兼具感人和感動的風格。 《俗女養成記2》一開播就表現亮眼,也讓觀眾好奇後期的故事會如何發展,謝盈萱、吳以涵、陳竹昇、藍葦華、于子育、楊麗音、夏靖庭、宋偉恩原班人馬回歸,接著即將出現新角色天心、楊銘威與李國毅,讓粉絲都期待不已。 原文出處:《俗女養成記2》父女談心催淚收視創新高!幽默點出40+女人的煩惱與哀愁,金鐘認證婆媳檔合體掀高潮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天使們不要哭!2019年維密大秀停辦!難道是業績下滑、用IG模惹的禍? 不同以往的維密天使!2020春夏主打健康形象,擁抱跨性別、大尺碼模特兒重新出發 August 25,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epNMM
成為接納自己的內向者:寫日記記錄今天的我,專注安定於每個當下 https://ift.tt/3y8ciKM 大好書屋 容易因為過去與未來感到不安?試著記錄「今天的我」吧!睡前寫日記、記錄今日的我、將焦點放在今天發生的事情,就能把被過去或未來綑綁的內心即刻拉回當下。 文|安炫珍 將內心位置帶到當下 能接納自己的內向者,其獲得的自尊心與生活滿足度不亞於外向者。以上講述了許多內向者的個性、特質,每一個皆有可能發展為厲害的優勢,但若想將潛力發揮到極致,必須有一顆不輕易動搖的內心。 強壯內心的方法並不專屬內向者,其實,外向者也必須對內在的欲望有自覺,練就一顆不被外部刺激影響的內心,方能將自我潛力發揮到極致。想要強壯內心,必須將內心的位置放在「當下」,並自覺藏於內心的欲望和感官。 倘若將內心放在「過去」或「未來」,容易產生不必要的後悔與不安;而若不能明確自覺自我欲望,盲目地追趕空虛的目標,以至無法自我滿足,只會更煩躁。此外,當所有的感官都沉睡於內心,你將無法得知自己喜歡什麼,好惡標準會變得模糊。 圖片|大好書屋 提供 (延伸閱讀:刻意練習外向有用嗎?我曾是努力外向的內向者,直到有一天發現⋯⋯) 因此,我們必須知曉刺激帶給自己的影響是什麼,並區分「受刺激的我」及「真正的我」。若無法明確地知道刺激與影響的關聯性,受到過度刺激的我們,很有可能隨意向他人發脾氣。 本章談論壯實自己的五大方法具有互補關係,如果能確實學會一個,要學其他四個就容易多了。其中,最須先學習的,就是將內心位置帶到「當下」。 把因過去或未來動搖的內心,重新帶回當下 睡前要踹被子的理由是什麼?是因為你的內心位置跑到過去的記憶。 回到「過去」,是想稱讚辛苦的自己,或回想開心的事、抱著好心情入睡嗎?不是的,通常內心回到過去的話,只會懊悔一些已無法再挽回的事實,增加自己的壓力。 所以,當我們的內心陷入「過去」的洞裡,換來的只有後悔和許多不可能實現的假設——「那時我不該說那句話的」、「那時我應該勇敢說出來才對」等等,最後這些後悔會造成內心的煩躁。如果陷入茫然「未來」的不安裡,你也會睡不著。 「下週的發表該怎麼辦?」「唉,真不想去明天的同學會,要不要傳個訊息說不能去了?」等等想法,會讓心裡很不安。我們的內心位置偶爾會不小心跑向未來,這時「不安感」將不斷湧上;其實,大多的不安皆從「未知」而來,因為你無法得知未來是什麼模樣。 讓內心之船停靠在當下這一刻 圖片|大好書屋 提供 過去因不能改變,而成了後悔;未來因未知,而變得不安,這正是為什麼我們要把內心位置放在當下的原因,既明確又單純。那該怎麼做? 其實很簡單,只要有自覺,並時常意識到「啊!我現在一直反覆糾結於過往的事」、「啊!我現在正擔心著遙遠的未來」,便能將內心位置拉回當下。 意識到內心跑到過去或未來,你就能脫離後悔與不安。將內心位置拉回當下的最有用方法是「運動」與「冥想」。 運動會消耗能量,而大腦會自動發揮最大效率,如果它察覺到能量正在減少時,便不會讓我們將能量浪費在不必要的地方。所以瑜伽或跑步可以消滅雜念,是因為在運動後我們僅剩一點點能量,大腦不會讓我們將僅存的能量運用在「雜念」上。 冥想是傳統的方法,大部分的冥想皆由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開始;集中注意力或觀察呼吸,有助於我們找尋到「自我」。有人會問,「冥想」應該是過度活潑的外向者才需要做的事吧? 但其實內向者更需要冥想,因為內向者的內心比身體更加活躍,若能意識到自己正在想什麼,練習把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內心之船便能停靠在「當下」這一刻。 剛開始練習冥想時,盤腿打坐容易腿麻,無法坐太久。 所以如果你想嘗試冥想,又因盤腿姿勢而覺得不舒服的話,建議先從伸展運動或瑜伽開始做起,一兩個月後,會漸漸地感覺到身體的狀態變好了,這代表大腿筋膜拉長,肌肉開始放鬆,體會到身體的變化後再開始進行冥想,有助於集中精神。 (推薦閱讀:劉軒專文|正念冥想練習:與情緒共處,接納每一刻的自己) 寫日記,記錄今日的我 若想將內心位置帶回當下,「寫日記」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日記通常會在一天的結尾時寫,讓自己回顧今天發生的事情。因此,寫日記會讓「後悔前幾天犯錯」或「擔心下週考試」的內心拉回「今天」,並更集中注意力,回想今天最有意義的事情。 集中注意力在「當下」這一刻,一字一句寫下來的日記將會刻印在我們的腦海裡,藉由這個行為,我們亦能將整天游移到過去或未來的內心拉回到現在。試著集中精神在當日最重要的事情上,讓內心無視過去或未來的事吧! 今天最有壓力的事 今天最想改善的行為 今天我最感謝的事 今天最想給予讚賞的行為 明日的目標 以上五項能讓你記錄「今日的我」。這五項是由自律神經權威小林弘幸教授提議的「三行日記」為基礎衍生而成。小林弘幸針對「壓力」研究逾二十年,他研發了一個利用三行日記解壓的方法。原本三行日記的項目是: 今天發生最不好的事 今天發生最棒的事 明日的目標 然而,由於內向者傾向貶低自我價值,增加兩個每日稱讚自己的項目,有益於保護自尊心。寫日記的第一要點是,回想當天最不好的事,藉以遺忘其他不好的事;再來,想過負面的事後,開始回想正面的事,並將負面的事從腦海中抹滅。 小林弘幸說:經歷這個過程,能讓自律神經重新設定,產生更積極的變化。 睡前寫日記、記錄今日的我、將焦點放在今天發生的事情,就能把被過去或未來綑綁的內心即刻拉回當下。我也曾有從中獲益的經驗,故當我心煩意亂時就會拿出日記本來寫,冷靜地放下過去的悔恨或未來的擔憂,產生更專注於當下的力量。 圖片|Photo by Ava Sol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為什麼要寫日記?反省已經過去的今天,為明天做好準備) 著重於能馬上改變的事 《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第一個習慣是「著重於能馬上改變的事」。人在一天當中有太多煩惱了,有些煩惱會帶給我們正確的答案,但有一些煩惱僅會帶來無數的茫然和不安。因此,煩惱時也必須發揮效率,最好的方法是制定煩惱的時間軸。 首先,寫下目前所有的煩惱,然後分成兩類,一種是「今天之內可以解決的」,另一種則是「一週之內可以解決的」。若不屬於這兩類,例如:不急於一週之內解決,或怎麼煩惱都不會有結果的,直接從清單上刪除也無妨。 舉例來說,提前擔心六個月後的事非常沒有效率,假設那個煩惱為不可改變的事實,煩惱它也無意義,例如:「如果 A 企業一直不釋出員工應徵消息的話,該怎麼辦?」「這次 B 企業的面試流程變動的話,該怎麼辦?」這種煩惱完全沒幫助,因為再怎麼煩惱都沒用。 如果一直煩惱一些不能改變,或非當下發生的事,煩惱將變成不安,持續下去只會形成惡性循環,最好大膽地刪除這個煩惱,著重於現在透過煩惱能解決的事。 本文出自安炫珍的《不害怕週一的內向人:發揮內向性格優勢,安心脫離舒適圈,成為自在又自信的人》,由大好書屋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不害怕週一的內向人:發揮內向性格優勢,安心脫離舒適圈,成為自在又自信的人》 August 24,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y8ciKM
「被性侵的痛苦並不停止於那一晚」性侵倖存者的自白:創傷,從來不是忘記就能好起來 https://ift.tt/2UHXlBp 張希慈 希望這篇文章,能成為性侵倖存者的「復原指南針」;祝願每一個受傷的靈魂,都能踏上復原之旅;祈求讓每一段性侵故事的最後,也都能有讓人感到希望的結局。 自從我公開了自己是性侵倖存者的經驗以後,我就常常聽到倖存者的故事。一則則故事,一次次證明一件事──在臺灣的性侵倖存者,能安心說出口自己經驗的機會真的很少。 而有些性侵的故事,開頭聽起來是很美好的。 那天是場噩夢,是女孩揮之不去的夢魘 笑起來頗為靦腆的S讀大學時是一名轉學生,作為班上初來乍到的新人,自然是有些惶恐不安的。所幸,不久後她就在課堂上遇到主動與她搭話的男同學Q。Q意外地很友善,他曾主動邀請她一起完成學校報告,也曾跟她邊吃飯邊暢談彼此的人生。對於女孩來說,Q成了當時她在學校裡唯一的朋友。 他們有過很多回憶,一起討論課業、感情、生活、同學。經歷了半年左右的交集,S更認定Q是她相當重要的好友。 在某一個下大雨的夜晚,女孩接到了Q的痛哭電話,原來是他跟女友吵架了。S從電話一頭的聲音聽得出來Q的崩潰,Q拜託她買酒來陪他喝。女孩因為擔心,沒有買Q想要的啤酒,而是買了一些醒酒的食物拎到了Q的租屋處。 女孩一到就發現醉得亂七八糟的Q,試著安慰好朋友的她,卻沒有想到再下一瞬間,這名最好的朋友卻撲上她身,硬扯下她的衣物。 那晚的雨聲很大,但是雨聲沒有掩蓋過女孩的尖叫聲與拒絕聲,男孩聽見了拒絕,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男孩沒有停下來。那一晚,成了S的惡夢。 圖片|Photo by Hailey Kean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鄭家純「38 號樹洞」性騷/性侵真人故事:當心碎共鳴共振,能讓整個世界都聽見) 痛苦沒有一日停止,受害者也不只一人 被性侵的痛苦並不停止於那一晚。女孩沒有告訴任何人那天晚上的事,但是曾經的好朋友不只成為加害者,更到處跟別人說他們發生了關係,對於她是被迫的一事卻隻字未提。那一瞬間,她幾乎失去了信任他人的能力,而創傷反應也在那一瞬間爆發了。 不堪回首的創傷每天在她的生活中像鬼魅般纏著她,她走到哪,都會聽見有人在她身邊說「這是妳的錯」。精神清醒的時候,她受幻聽困擾。當終於熬過了白天,好不容易入眠以後,她卻又做了一場又一場的噩夢。 黑夜的時候,她不敢一個人走在路上。洗澡的時候,她幾乎不敢觸碰自己的身體,也因此頻繁感染發炎。睡覺的時候,她無法躺在床上,因為只要躺在床上,被壓住的畫面就會重現。創傷後的日常,恐懼無孔不入。時間滴滴答答地走,她的一部份卻好像停在了那個創傷的夜晚。 慢慢地,S不只是被幻聽與噩夢襲擊,S也開始自傷。在考試的時候,她會捏自己的身體,直至捏到瘀青為止。因為她常常整天吃不下飯,也在短短的時間內暴瘦得不成人樣。 她最後住進了醫院,把自己與同學們隔離開了好一段時間。當她再次回到學校時,她意外地收到一則陌生女孩的 Instagram 私訊,她才發現原來在她之後,還有其他被性侵的女性,而且性侵的過程相當類似,同樣的哭泣,同樣的電話,同樣的酒醉,同樣的受傷。 不同的是,在她們遇見彼此以前,她們都以為她們是唯一因此痛苦的人。 圖片|Photo by Graphs on PIXTA (延伸閱讀:「我被性侵後,他們卻檢討我的行為」《厭女的資格》:抹煞是一種壓迫,是拒絕去看見) 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嗎?其實真的不是、完全不是 遇見那名陌生的女孩並沒有讓S的創傷減緩,反而加重了S的痛苦。S跟我說,「那時的我常常會覺得,我明明學的是助人專業,我應該要對於性創傷很敏感。但是,我卻連幫助自己都做不到。不只是我受傷,我還因為沒有揭發他,而間接害了別人,讓另外一個女生受害。」 助人習慣了的S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在身上,信任加害者是自己的錯、當晚一回家就洗澡卻沒蒐證是自己的錯、沒有在事後公開揭發是自己的錯、加害者再次傷害別人是自己的錯、沒有保護好其他女生是自己的錯⋯⋯,一句句的自我譴責,成了女孩日夜折磨自己的來源。有一天,身心俱疲的她終於受不了,走進了社福機構。 「當我陷入在自責情緒中,社工與諮商師會提醒我犯錯的人、負責任的人不是我,他們也會告訴我說,我的自責是合理的。」從性侵中倖存下來的S跟我說。 「人們常常叫性侵受害者放下那段回憶往前走。但對我來說,我沒有辦法忘記,因為身體自己有記憶。當別人靠近我,我身體會自然起雞皮疙瘩。創傷,從來不是忘記就能好起來。」 「你後來怎麼好起來的呢?」我輕輕地問她。 「受傷以後,我沉默了非常久,久到我都不知道怎麼開口說出我受傷了,我甚至哭不出來,我明明難過到快死掉了,眼淚卻怎麼都掉不下來。面對心理諮商師,我第一次有了可以安心開口承認我受傷的空間與時間,也是我好久好久以來,第一次因為心疼自己而暴哭。」她說著這些話的時候,我能感受她心中有著對於諮商師很深的感謝。 「是啊,我當時告訴諮商師我很謝謝她,但她卻跟我說,我應該謝謝自己,謝謝自己終於願意讓那份痛苦被訴說、被疼惜、被釋放。」故事說到這邊,似乎稍微看見了一些美好的可能。 (你會喜歡:「只要對著樹洞說出你的秘密,他都會聽」《38 號樹洞》:希望為每一件悲傷的事,帶來微光) 踏上疼惜自己的復原之路,路有點長,但慢慢走 但其實復原的旅途,才剛剛展開而已。性創傷的療癒需要非常長期的諮商輔導,創傷反應可能在生命的任何時刻再度被引發。當遇見某個相似的身影、某個類似的空間、某個同樣受傷的靈魂,創傷都可能帶著我們回到生命中的那一刻,讓我們再次自責、再次恐懼、再次厭惡自己。 讓每一個人都具備創傷知情的能力,了解創傷、知道如何陪伴與回應,才能根本讓這些倖存者的療癒之旅變得好走。 而在我們真的杜絕性暴力的那天來臨以前,性創傷的諮商輔導,會成為這群倖存者的旅途指南針,這枚指南針會陪著倖存者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而在臺灣,現代婦女基金會的展心復原計畫就是其中一項創傷復原服務。展心復原計畫是由專業的社工/心理人員提供性侵倖存者一整年穩定的創傷復原服務,為每一位倖存者找到復原的指南針。 祝願每一個受傷的靈魂,都能踏上復原之旅。讓每一段性侵故事的最後,也都能有讓人感到希望的結尾。 August 24,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UHXlBp
柚子甜|金錢戀愛學:別讓幸福,成為悲觀主義的犧牲品 https://ift.tt/3B6OwRd 柚子甜 「為什麼我總是把親密關係往不好的地方想呢?」其實這就是人性,因為「悲觀主義」本身就比樂觀吸引人,但我們在金錢和愛情的觀念裡,要能同時看見好事與壞事的可能性——我們需要的並不是樂觀,而是理性。 我是柚子甜,一位商學院出身的心靈作家。在接觸靈性領域前,我是在商業圈打滾的國外業務,念大學就開始接觸投資理財,很早就和「金錢」的關係非常緊密。 在進入身心靈圈之後,意識到「金錢」不只是一種能量,更是一種「關係」。我本是兩性作者起家,善於分析關係議題,而透過這樣的經驗,我將在系列文中,分享如何經營一段我們極為渴求,卻又總是捉摸不透的關係──我們和「金錢」的戀愛學。 圖片|Photo by peachpeach on PIXTA 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則調侃戀人的笑話:大意是說某些人傳訊息,覺得對方秒讀秒回是應該的;超過十五分鐘未讀,就會覺得這段關係都是我在努力,望著遲遲未讀的訊息揪心,上演整段心灰意冷小劇場,半小時後對方還是沒讀,就會主動把訊息收回,淡淡地說「算了,我看清這段關係了。」 從第三人稱視角看起來是個笑話,但真正做心靈工作的時候,還真有不少當事人活生生出現在你眼前,貨真價實地在煩惱這種問題──伴侶回訊息太慢,會不會是在做見不得人的事;伴侶經常往家裡跑,是不是媽寶情人;伴侶說沒考慮買房,是不是對彼此未來沒打算; 又或者什麼都沒發生,只是晚上在兩性論壇上看到網友分享「平常看起來很乖」的伴侶被抓到偷吃,都會讓他徹夜不眠,不斷回想伴侶「看起來很乖、很愛我」是不是個假象,是不是下次要拿他的手機來查──但有意思的是,他們多半也知道自己反應過度,所以都會在最後加一句:「我要怎麼樣才不會這麼小劇場、這麼悲觀?」 (你會喜歡:【柚子甜專欄】靈魂的願望清單:愛自己,就是停止內心小劇場) 有意思的來了。 某一次我聽到這樣的問題時,反問對方:那如果我們試著樂觀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比如說在心底告訴自己,對方回訊息太慢,是因為他在認真工作,為你們的將來努力;對方經常往家裡跑,代表他是有肩膀扛責任的人;沒考慮買房是因為重視生活品質,不想虧待你;什麼都沒發生,就是什麼都沒發生,你們感情穩定的發展──你覺得這些答案的可能性,有比悲觀答案的可能性還低嗎? 對方沉默良久,最後不好意思地搔了搔頭說,柚子,你說的有道理,但我發現我不敢這樣想──因為如果沒有關注風險,哪天事情就會在我沒注意到的地方爆發,所以我寧可悲觀,也不敢樂觀,我這樣是不是有病? 我笑著說,不,很高興你察覺到了──你不是有病,是「悲觀主義」本身就比樂觀吸引人,這只是人性而已。 圖片|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金錢戀愛學第十課|悲觀,是因為想要短暫的安全感 「悲觀主義聽起來就是比樂觀主義更明智、合理。你告訴某個人一切都會變好,他們可能聳聳肩不當一回事,要不就是回以猜疑的眼神。不過如果你告訴某個人他們有危險,對方則會馬上專心聽你說。」──《致富心態》 無論金錢或感情,都深深牽動我們的不安全感,前者是物質,後者是內在。我們為了生存的穩定,會用放大鏡檢視所有可能破壞安全感的線索,並且加以縫合或撲滅,都是很合理的反應。然而,人性上的「合理」,並不等於客觀、理性。 甚至有時候,人們會過度迷戀「悲觀帶給自己的安全感」,放縱悲觀引領的想像,彷彿一隻獵犬不斷搜索著可疑的漏洞,用筋疲力竭換取短暫的安心。 金錢也是如此。《致富心態》有一段話很有意思:「股價上漲 1%,晚間新聞可能會簡短帶過,但下跌 1% 卻會以粗體、大寫、而且往往會用鮮血般的紅字體標示,這種不對稱性很難避免。」 我忍不住想到,這幾年股市多頭,身邊不少人也掏出老本追高殺低,整天看 K 線、看財報、加投資理財群組、追股票版上的神人。嘗試投資理財是好事,但每隔一段時間問他們的狀況,幾乎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扼腕:「啊我之前一跌就馬上賣掉了,可惜後來又彈回來。」「之前一進場就狂跌兩根,嚇得我趕快賣掉,結果你看現在都快漲兩倍了。」 每個人都在說自己「原本看對」、「只是太膽小抱不住」,這其實不是巧合,而是反映了某種普遍的人性──我們潛意識裡都在搜索著危機,並將之放大成一隻威脅安全的巨獸;隨時都款著包袱準備逃命,卻忘記真正的富有,是降臨在那些抱著合理期待,不追進殺出,穩穩掌握「時間複利」的人手上。 (延伸閱讀:柚子甜|金錢戀愛學:戀愛和金錢的追求都本於人性,只是劇本搬到了另一個舞台) 那要怎麼做,才不至於在金錢和愛情裡,淪為內心悲觀主義的犧牲品呢?答案或許就在已故的統計學家,《真確》的作者漢斯.羅斯林這段話裡: 「我不是樂觀主義者,我只是非常認真的『可能性主義者』。」 我們在金錢和愛情裡,看見了壞事的可能性,也要能看見好事的可能性。這中間需要的並不是樂觀,反而是理性。 當我們能夠用客觀的視角思考全局,賦予好事與壞事合理的機率,就能慢慢獲得想要的氣定神閒。而一個氣定神閒的人,在關係裡反而需要操心的事更少,也能任由財富在恰當的標的裡,慢慢茁壯。 而這,不正是我們最想要的關係嗎? 柚子甜,1987 年生,政大商學院畢。原本念商從商,28 歲生命出現一連串變化,蛻變成為心靈作家。座右銘是「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歡迎追蹤臉書《柚子甜剝心事》 August 24,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6OwRd
性別選書|RBG:面對性騷擾,讓對方知道不該這麼做,我不會屈服 https://ift.tt/2Wnh1LR 麥田出版 她,是人們口中「聲名狼藉的 RBG」(Ruth Bader Ginsburg)也是美國最高法院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性別平權的最強推手!RBG 認為,沒有人應該因為性別,遭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而人們對性別的想像,可以更多元共融。 文|傑佛瑞.羅森 羅森:您怎麼看 #MeToo 運動?您認為它能證明女性平等持續推進嗎? 金斯伯格:女性被性騷擾的事一直都有,但直到凱瑟琳・麥金儂這位女性出版《職場女性的性騷擾》(Sexual Harassment of Working Women)之後,這些事才受到關注,(《民權法案》)第七章的相關訴訟也才開始。 雖然有些案子送上最高法院,女性也獲得勝訴,可是很多女性對揭發性騷擾還是感到猶豫。她們之所以會感到猶豫,主要是因為擔心別人不相信她們。 #MeToo 運動竟然能讓那麼多人願意站出來,實在令人驚訝。我希望它能繼續鼓勵大家勇於發聲,同樣希望它對旅館女侍發揮的效果,也能像對好萊塢明星一樣。 羅:很多女性想知道,它帶來的改進能否延續?還是它會像九○年代的性騷擾討論一樣,只是曇花一現? 金:我認為它的效果會持續下去,因為這次不只女性、連男性都發現這種行為有多糟糕,還有它對女性造成多大的壓迫。我們再觀察看看吧,但我認為效果會持續。 羅:為什麼 #MeToo 運動是現在出現呢?是因為千禧年世代做了什麼,還是有別的原因? 金:我認為我們可以把這個運動和同志平權運動對照:同志運動之所以能快速推展,是因為很多人願意站出來說:「這就是我,我為此自豪。」不再遮掩,也不再偽裝。我認為 #MeToo 運動現在也是這樣。 圖片|Photo by Mihai Surdu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90 人指控,最終僅成立兩項罪名」哈維韋恩斯坦遭判決,#MeToo 是勝還敗?) 羅:您有想到會發生這場運動嗎? 金:沒有。我也好奇它為什麼是這個時候出現。我很多年前就聽一些女性講過哈維・溫斯坦的事,誰知道《紐約時報》為什麼終於決定大幅報導。我想媒體終於發表一樁它們早知道,只是現在才公諸於世的報導,結果就把 #MeToo 運動推上現在的位置。 羅:如果想要維持這個運動的動能,把它帶來的改變延續下去,您會怎麼建議所有女性? 金:有律師告訴我,有些女性在事發多年之後決定站出來,即使追溯時效已經過了,現在在談和解。一個有趣的問題是:我們會不會看到保密協議告終?他們向投訴和提告的女性開的和解條件之一,是要她們同意永遠不把事情講出去。我希望法院不會強制執行這種協議。 羅:如果想維持這些改革,法律需要做哪些調整? 金:法律已經做過改革,而且已經改了很久。《民權法案》第七章就是如此。以前說性騷擾和性別歧視無關,大家都知道男生就是那副德性,就這樣。現在有州法和聯邦法明文禁止性騷擾,法律已經就位,準備好了,只等大家站出來用 羅:您有提過您自己的 #MeToo 經驗,很多年前在康乃爾大學的事。 金:我那時候有一門化學課,可是對實驗不熟,所以有個助教決定幫我忙,說考試前一天先幫我模擬考。第二天我拿到考卷,發現題目竟然和模擬考一模一樣,我馬上想到那個助教會要我回報他。所以我不退縮,直接找上他說:「你怎麼敢做這種事?」這還只是每個女人都會遇上的很多很多事之一而已。 羅:您會給有同樣遭遇的女性什麼建議?她們也該一樣堅強嗎? 金:應該。跟對方說:「這種行為不對,你不該這樣做,我不會屈服。」不過,我想現在這樣做比以前容易,因為現在很多人支持女性這樣做,不像以前常常有人說:「那根本是她編的。」 (同場加映:韓國 #Metoo 第一槍 專訪徐志賢:在那之後,我一直努力表現出幸福的樣子) 羅:在這種新氛圍下,大家都想表現得體,都想知道新規則是什麼。您對男性有什麼建議? 金:你只需要好好想想,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家裡的女人?尤其是你的女兒。所以,看到男性言行不當的時候,你應該告訴他們這樣是不對的。 羅:男性能變得更覺醒嗎? 金:這個問題,我想你可以為自己作答。 羅:可是您比我有智慧。這是很重要的問題。 金:你可以看看七○年代的變化。在那之前,最高法院從不認為有哪種基於性別的分類不妥或違憲。 羅:女性和男性都會辯論哪種行為應該處罰。有些人說,把哈維・溫斯坦那種暴力行為和比較不明目張膽的不當性舉止混為一談,是不對的;但也有人說只要行為不當就是錯的,應該處罰。 金:的確,行為有輕重之分。但只要一個女人被擺到讓她感到卑屈、低人一等的位置上,就應該投訴——她不該害怕,應該投訴。 圖片|Photo by Isaiah Rustad on Unsplash 羅:對於被指控者的正當程序呢? 金:當然一定要有,這個課題超過性騷擾的範圍了。被指控的人不管是女性還是男性,都有權利為自己辯解,我們一定不能忽視這點。與此同時,被指控者如果叫屈,也應該被聽見。有人批評過一些大學的規定,說它們沒給被指控者公平審理的機會。你知道,這是我們制度的基本原則之一:每個人都應該受到公平審理。 羅:對學校規定的那些批評站得住腳嗎? 金:我的看法嗎?站得住腳。 羅:在正當程序的價值和日益高漲的性別平等需求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我想大家都想知道您的看法。 金:這兩件事不衝突,兼顧不是問題。在我們的司法制度裡,被指控者有權要求正當程序。全體適用的規則,當然也適用於性別平等領域。 羅:有些女性擔心不良後果。她們擔心男性會因此不敢與女性互動,讓女性的學習機會變少。這種顧慮有道理嗎? 金:我這樣問好了:身為男性,你會因為 #MeToo 運動的關係而變得不太敢鼓勵女性嗎? 羅:正好相反。知道這些事之後,我像很多男人一樣,也對女性的困境更為敏感,這完全有益無害。 金:沒錯。 羅:您講過,法院是社會變革過程中最不重要的部分。變革是從政治行動和公共教育開始,然後是立法,接下來才是法院。如果是這樣的話,從現在看一、二十年後,您認為 #MeToo 運動的動能會反映在立法決定和司法判決上嗎? 金:就像我剛剛講的,我認為法律已經就位,將來會有愈來愈多人用。可是,權利必須是從想要它們的人開始的,法院是回應機關。第五巡迴法院之前有位很傑出的聯邦法官厄文・郭德堡(Irving Goldberg)法官,他講過「法院不放火,可是會全力滅火。」 羅:您一九八六年寫過一篇文章,說:「如果優惠性差別待遇計畫由我來訂,我會把重點放在三個方面:第一,它要能為女性增進平等教育機會和有效工作訓練;第二,我的計畫會提供誘因,鼓勵男性更公平地與女性分享把孩子從嬰兒帶到成年的快樂、責任、擔憂、不安以及偶爾的乏味;第三,設計有品質的日間托育服務,讓家長從孩子嬰兒時期開始就不必擔心照顧問題。」您認為這些目標現在達成了多少? (推薦閱讀:下跪訴平等、體操服革命、同志驕傲宣言!東奧盛大揭示:多元共融的新紀元已然到來) 金:我覺得我們已經有不錯的進展,我這輩子看到的改變已經很多。我們當然還不完美,但這些進步讓我對未來充滿希望。對了,我還講過,我的優惠性差別待遇計畫要讓男性也當幼稚園和小學老師。我覺得能讓孩子看到男性和女性一樣擔任照顧角色,對他們來說是好事。 羅:《紐約時報》最近有篇報導,說:見過不符性別刻板印象的玩具的孩子,更可能認為女生該玩卡車,男生該玩洋娃娃。這對打破刻板印象重要嗎? 金:重要。《Ms・》雜誌曾經出過兒歌,其中一首就叫〈威廉的洋娃娃〉(William’s Doll),那張專輯叫《自在做你我》(Free to Be...You and Me)。瑪蘿・托馬斯(Marlo omas)是那場嘗試的主要推手。 本文出自傑佛瑞.羅森的《「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橫跨近 30 年,13 場關於愛、自由、人生及法律的對話》,由麥田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橫跨近 30 年,13 場關於愛、自由、人生及法律的對話》 August 24,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nh1LR
「當所有人都能如其所是,也就能發揮真正本事」致職涯迷惘者:請找到工作之於你的意義 https://ift.tt/3zelheR Audrey Ko 一個真正好的教練(coach)能幫助學員跳脫局限,並放大自己的成長潛力,幫助我們從被動心態離開,找到由我出發的主動起始點,朝理想生活與角色一步步前進。 在職涯發展過程中,有幾件事情,我覺得特別難——其一是誠實意識到自己真有不足,並且願意看見,接著接納;其二是理解不足之處具體而言,究竟何在,且能遇上適合教練帶領,開始逐步調整自己的行為與思維。 撞到成長門檻,需要成長型思維,也需要有人輕輕推你一把。 我的撞牆期大概在三四年前,當時工作已屆五年,很多事情以為自己看得明白,實則仍有一大片模糊;帶兵練將也撞上瓶頸,成為團隊天花板,當然當時也難以承認;慶幸在女人迷,除了瑋軒是一路拉拔我的導師(mentor),也得團隊資源挹注,遇上資深人力資源專家及高管教練 Philip,擔任我的教練(coach)。 那時 Philip 人還在上海,我們每月用微信通話,經常是這樣的,我帶著問題來,他引導我如何思考問題的本質,看清我目前處理與思考的盲點,指引我行動的方向,他總是提醒我——要試著異位而處與換位思考,要確實理解自己的成敗,要務實地做出戰果。 教練就是,他不怕給每個人,一針見血的建議。要給建議就給到位,給到你痛,不過每次跟 Philip 談話,我都覺得更接近療傷過程,一個人若是真明白自己不足之處,願意為其調整,那確實是更有力量的。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回想 Philip 給過我最大的禮物,更是在於——他幫助我想像自己想成為/與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主管,更甚者——是一個什麼樣的 leader,並且敢於想像這個問題,不用擔心自己要跟別人一樣。 (延伸閱讀:生涯探索故事:這個世界會用你想不到的方式,為你帶來禮物) 我記得他第一次問我,我回答得模模糊糊,說自己沒想過這個問題。他說那去想想看, 具體來說,你會怎麼描述這個你想成為的 leader? 他跟你現在的差距主要在哪裡?有什麼行動表現是不同/可調整的? 如果要找個具象的物體表達會是什麼? 你下個月告訴我。 指令明確,方向開放,然後他跟我分享,該怎麼思考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之於我真正的意義,不要當作做功課交差,而是真的認真去想——我覺得 Philip 在當時看得很清楚,很多事情,我若能找到之於我的意義,都有機會做得更好更穩。 許多他的提醒,持續到今日仍然受用,處事保有覺察,用行動取得結果,維持調整彈性。 我後來知道,同期主管也在他的引領之下,願意也更能靠近自己所長與所是,解決心中糾結與艱難。(右轉歡迎閱讀 Merci 的故事,連結請點) 過去,Philip 的帶領,專注於訓練主管級以上的對象,今年女人迷很榮幸,能邀請到他擴大帶領範圍,跟更多人分享這些務實的成長方法——我以過來人經驗,非常有自信,他會是所有人都需要認識的教練。 而我們相信的是,當所有人都能如其所是,活出自己潛能,也能發揮真正本事! 如果你喜歡自我引導、改善人際關係的課程,邀請你來看看女人迷《溝通入門課》,找到適合自己溝通風格,讓人際與工作都暢行無阻!連結請點。 August 24,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zelheR
想遠離有毒關係該怎麼辦?自我引導必修:這次別再當關係的拯救者 https://ift.tt/2WiKuGv Krach Chiu 那些你認為有毒的關係、阻礙兩人的關卡,是不是一直陷在的「指責、受害、拯救」的惡性循環當中?但,當你開始試著覺察時,就有機會開始改變。 2021 年 8 月 14 日,女人迷舉辦「自我引導必修課」線上講座,邀請資深人力資源專家及高管教練、Appier 全球人力資源負責人 詹正哲 Philip Chan,和大家聊聊如何跳脫自我侷限,放大自己的成長潛力。 每個人都是一位領導者,只要能為自己的影響負責任,就是最好的領導。 Philip Chan 一開場,Philip 便開門見山地帶出講座核心,他說,在每一段關係裡面,我們都難以改變他人,卻可以思考怎麼調整自我、察覺自我,做出更好的領導。 於是 Philip 邀請學員們,回想一件自己在工作上、生活中,遇見的關係問題或挑戰,而當時的自己是如何面對與反應。接著,Philip 將運用一套內容框架與模式,來剖析這些場景。 他將人們的狀態,依據大腦結構,分為「線下」與「線上」兩種。 圖片|女人迷《自我引導必修課》 線下指的是人類第一時間的反應,由杏仁核作用,也就是人們在還沒反應過來的當下,因環境感到害怕、恐懼、防衛等情緒反應;線上則由前額葉運作,是人們經過有意識地思考、察覺自我,並進行選擇的狀態。 因此,當一個人在面對環境的外部刺激時,要讓「線下」的狀態控制自己,還是讓自己回到「線上」引導自我,將會深深地影響到人際關係的結果。 (你會喜歡:薩提爾的溝通練習:每一句我愛你,背後都藏著不同的情緒) 關係裡的三種角色 Philip 運用「卡普曼戲劇三角」理論,演繹當我們處在線下狀態時,在關係裡扮演的三種角色。 首先是,指責者,這類型的角色,會以對或錯指責他人或自己;接著是受害者,這類型的人會覺得自己別無選擇、無法負責,事情的好壞都是別人造成的;最後則是拯救著,這類人覺得自己能力比對方強,試著給對方獲得短暫救贖的方法,卻不教他怎麼釣魚。 經過解釋後,Philip 請大家透過扮演以上任一角色,試著找出當人們進入這樣的狀態時,角色的姿勢、聲音,以及背後的需要到底是什麼。經過討論後,大家漸漸歸納出三種角色的狀態: 指責者:通常會伸出手,朝著對方指指點點,肌肉很緊繃。想要贏對方,讓對方認錯。 受害者:含胸,撫著自己的胸口,把自己縮小、哭泣,肢體僵硬。想表達委屈。 拯救者:伸出手拍拍/擁抱對方,胸口稍微開,較為放鬆。很多話,想幫助對方。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角色是流動的,每個人在某些特定的場景、一段關係裡,都有可能輪流扮演過這三種角色。舉例來說,Philip 曾經認為拯救者沒有不好,直到發現對方越來越依賴自己、無法成長時,竟然漸漸生出受害者心態,覺得自己的時間被他人剝奪,甚至出現指責他人的狀況。 透過這套框架,Philip 要大家回憶最一開始提的事件,是以什麼樣的心態、角色去面對事件裡的場景。如此自我領導練習,反映出每個人面對生活、關係的模式。 那些你認為有毒的關係、阻礙兩人的關卡,是不是一直陷在的「指責、受害、拯救」的惡性循環當中?但,當你開始有覺察時,就有機會開始改變。 圖片|Photo by engin akyurt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每個愛錯裡,都曾有對的時機」拯救者、受難者、逃避者,你是哪一種?你該怎麼愛?) 更有意識地面對自己 線上的角色稱為「TED 賦能三角」,由線下的三種狀態蛻變而成。兩者間最大的區別 Philip 說,在於人們是否「覺察」與「有意識」。 當人們心中的「出發點」改變時,關係裡的三種角色也將有所不同: 挑戰者(指責者改變):願意給對方/自己挑戰,讓對方/自己有選擇,就算對方沒有準備好也沒關係,每個人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創造者(受害者改變):不再覺得自己別無選擇,而是相信這件事我可以負責、我可以改變。 教練(拯救者改變):不直接介入,而是選擇陪伴對方,從旁協助,但對方依然保有自我成長的經驗。 從上述的三種角色,可以發現,調整的關鍵在「自己身上」,也明確地回扣這堂講座的核心主題:「在關係裡,我們最先能負責的就是自己。」 事情不再只是對方的錯、自己別無選擇,或是過於介入他人的問題,我們可以拿回主導權,做出對自己、對關係,更有建設性的回應,創造正向影響。 別人的課題,不需要拿來自己修,當對方選擇待在「線下」狀態時,我們仍可以選擇待在「線上」,一線之隔在於,看見情緒時,就可以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Philip 再次提醒,角色的行為不是關鍵,而是出發點/動機,當背後的需求截然不同時,原先僵硬或是指責的肢體語言,將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 認識線上、線下的狀態後,如果現在的你,正為人際關係所苦,你會怎麼做? 覺察自己,覺察自己創造的影響,為自己的影響負責任。 Philip Chan 邀請你時時地問自己:「現在在哪裡,正在扮演什麼角色?」當你察覺到時,就有機會引導自己進入「線上」狀態,為自己的影響負責。 如果你常在人際關係中感到困擾,和伴侶、家人起爭執時,不知道要怎麼有效地溝通心聲,那麼《女人迷溝通入門課》也許能帶你一起成長,邀請你一起無所畏懼地成為自己。連結請點。 August 24,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iKuGv
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
肆一專文|無法成為你期待的樣子,我不抱歉 https://ift.tt/3mwDmRX 三采文化 擔心自己被討厭、害怕自己達不到他人的期望?試著放下那些枷鎖,問問自己的感受,並相信:無法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無需抱歉。 文|肆一 有時候會難以感受到快樂,但自己並不知道原因。 在那樣的時刻,無論參加多少聚會、跟多少人見面、聽多少笑話都於事無補,就連原本會讓自己開心的事也提不起勁,只是感覺鬱悶。像是有人用力擠壓著自己的胸口,將氧氣推出身體,同時也感到空洞。你不明白自己為何快樂不起來,但卻真切地感受到不快樂的氣息包裹著自己。 「好像不再是自己,有時不知道自己是為何而努力?」偶爾這樣的提問會冒了出來。 「你現在很好了,就是想太多了才會這樣。」也會聽到這樣的回答。於是疑惑被打了死結,丟到角落,不存在的問題不要自找麻煩。可是心裡始終有隱隱的疑惑不時浮現,像鯨魚探出水面,一口吃掉你的快樂。 等到長更大一點才理解到,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背負著他人的期待而活著。即使是沒有明確地指出期待,但並不表示不存在。它們可能是以各式各樣的形式發生於自己生命的周圍,一個眼神或者一個暗示,像是被空氣裡的塵埃包裹著,不彰顯,可在某一個時刻透過斜斜灑落的陽光,你看見了它們在窗邊輕輕飄揚擺盪著。 圖片|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致孤單成長的孩子們:兒時未曾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愛,你可以自己來) 就如同我們的毫無覺察,時常他人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期待也可能就只是這樣。但無論再如何輕巧,都會在心裡堆疊成重量,像是指腹畫過窗角的灰。那些累積,最終都會有所感受。 後來讀到完形心理學中所謂的「內攝(introjection)」,意思是「不假思索地接收了他人的標準、期待、評價,並不自覺地將它們拿來作為自己的生活依據」。於是那些難以言喻的不快樂有了一些說明。 要成為什麼樣子?什麼樣的話語才適切、什麼的舉止才稱得上值得被誇讚?又或是在什麼樣的年紀該有怎樣的姿態⋯⋯在成長的過程中,這些期待以或快或慢的速度推擠著自己前進,越是在意的人力道越是大,而在來不及允許的狀態下,便已經內化入身體裡,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就像是衛星接收肉眼看不到的訊號,你收納了這些應該與不應該。人們眼中所看見的你,其實更多是他們所期許的你的樣子。 於是從小到大,我們會習以為常地扮演各式各樣的存在,小時候當個乖巧的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稱職的成人,把聽話當成是讚美。面目模糊。也幾乎無意識地為了多討人喜歡一點,展示了不夠真心的言行舉止、壓縮了真實的感受,而它們最後都像石頭一樣重壓在心上。 天黑不是一個瞬間發生的事,而是緩慢漸進的過程,造就了自己的不快樂。小一點的時候感受較不明顯,可是長大之後卻掩飾不了。 甚至在有些時候,是把自以為的期待加諸在自己身上,想像了別人對自己的盼望。被馴化的自己。然而不管是哪一種,都只是說明自己忽略了自己的聲音。 因而在那些種種的必須與應該當中,即使拚了命的努力著,仍感覺一切都沒意義。不像是自己的自己,就連痛苦了也毫無意識,於是快樂自然毫無滋味。 因為這樣理解到了,於是後來得以學著多正視自己的感受一點。並非不再在乎他人,而是不再在乎那麼多,可以自己挑揀決定。 圖片|Photo by Rodolfo Sanches Carvalho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總是沒由來的心情不好?愛自己練習:試著關懷自己一天過得好不好) 生活著就是人際關係,在意他人也無可避免,就因如此,才更需要一直提醒自己,盡量不辜負他人,但也別只是為別人的需求而努力。因為你的人生是自己的。走過很長的時間才能肯定,無論別人怎麼評價自己,最重要的始終仍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再親密的人也無法擁有你的人生。 學著在兵荒馬亂的人生裡,把自己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與他人建立關係,同時完好自己。成為自己想望的模樣,找尋屬於自己的意義,過程中或碰撞或茫然或挫敗,最後才得以長出力量,然後再用它來支撐自己的生命。 承擔疼痛,快樂終於能夠變得堅固。 最終,我們只能誠實地看待自己的樣貌,即使必須包含著伴隨而來的失望。 長得像是自己,是對自己的負責。無法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無需抱歉。我們都要盡可能去成全自己喜歡的樣子。 本文出自肆一的《無法成為你期待的樣子,我不抱歉》,由三采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無法成為你期待的樣子,我不抱歉》 August 24,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wDmRX
害怕傷害別人,總是勉強自己?親愛的內向者,比起照顧他人,你更需要「寬待自己」 https://ift.tt/3BjvN5h 大好書屋 很多時候,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感覺到「能量枯竭」,是因為太在意別人,而忘了表達自己的需求。其實,說出自己的「需要」並不可恥,對方也能更理解你的感受。 文|安炫珍 表達內心 外向者A:這週我們一起去樂天世界玩,好不好? 內向者B:(上週才去參加爵士搖滾音樂節⋯⋯這週我想休息的說⋯⋯)樂天世界?嗯⋯⋯天氣好像有點冷? 外向者A:不會啦!我去年也差不多這時間去的,玩遊樂設施就不冷了。 內向者B:(唉,樂天世界好像會很累⋯⋯)嗯⋯⋯除了樂天世界沒別的地方了嗎? 外向者A:幹嘛!不想去?很好玩的說。 內向者B:沒有,不是不想去,只是好像會冷,會很累的樣子⋯⋯ 外向者A:去了就知道很好玩的~上週音樂節不也是這樣,去了發現很有趣。走吧~就這麼說定了唷? 內向者B:(唉⋯⋯好想休息⋯⋯)好,知道了。 上述對話情境雖有重新編輯過,但現實中真的有一些內向者如同案例一樣,不懂得如何確實表達自我意見,當然有些人個性雖然內向,但很勇於表達自我意見。不管是否為有意識的表達,這些人皆是後天才習得如何表達主見,及明白其重要性。 內向者不太會明確地表達內心的想法,常被戀人或朋友們牽著鼻子走,反而導致非本意的結果。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內向者會給自己壓力,並一直壓抑在心中,兩人關係猶如一顆未爆彈,每天都心驚膽跳,不知道何時會爆炸。 萬一內向者的壓力爆發,發生燃火般的衝突,將導致彼此的關係難以復原。站在外向者的立場,他們認為是內向者「無故」對他們發脾氣。因此,內向者與外界相互作用時,首先必須學好的第一個技巧是「好好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圖片|Photo by Bruno van der Kraan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經營關係之前,請先善待自己」拒絕有毒溝通,你可以做的 3 個「好感說話」練習) 為什麼他們不易表達內心? 內向者不易表達內心的原因有二: 第一,內向者有一缺點是「充滿罪惡感」。他們很在意自己說出本意後,給對方不好的感受。 以上述案例的內向者 B 為例說明,他擔心告訴外向者 A 自己不想去樂天世界的意願後,A 會覺得失望。因此,內向者要兼顧對方心情,方能表達內心想法。 第二,內向者不知道表達內心的時間點,正確來說,他們不知道何時要說出自己的本意。 想知道時機點為何,他們必須先知道自己的臨界點在哪。依前述案例,內向者必須先確實知道自己是否能繼續承擔戶外活動的刺激,或者能量已耗盡需要絕對的休息。 不顧對方,只考慮內向者自己,難道不會有問題嗎?如前章所述,內向者最大的優點之一是「貼心」,所以我敢肯定內向者一定會充分顧慮對方後,才會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實際上,我也常聽身邊的人說我太顧慮對方了。例如:一封提案拒絕信,每次寫完發送前,我都會先給身邊的人看,十之八九都說我過度放低自己的姿態。 總歸一句,當你已經在臨界點時,不用過於煩惱自己是否未顧及對方的感受,因為有這樣想法的你已經充分照顧到對方了。 尊重對方的非暴力溝通 內向者猶豫自己是否該表達自我內心,是怕自己會傷害對方,但其實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在不批評、指責及傷害他人的前提下,誠實地表達內心。 我也曾為此問題困擾許久,最終我從心理諮商師介紹的「非暴力溝通」找到了解答。「非暴力溝通」是以自我需求與感受為主的「自我傳達方法」。 其實,將焦點放在自己誠實的需求和感受,在溝通時很容易去批判或指責對方。首先,我們來看有哪些是注入語言暴力引起對方生氣憤怒的例子: 1:「你為什麼總是遲到?我好欺負嗎?」 2:「你幹嘛每次都那樣說話?」 自我價值觀與對方不同,或自我需求遭受到挫折時,我們很可能說出如同上述舉例的言語,類似上述這種「以對方為主的傳達方法」去指責對方,會使對方不易接受自己的錯誤,反而惱羞成怒。 (同場加映:為什麼每次想跟另一半溝通,他卻總是咄咄逼人?關係心理學:一個人如何溝通,取決於他的傾聽方式) 一般而言,通常發現自己說話方法有問題,並努力想要改善的人,都會學習如何用婉轉的語氣講話,如: 1:「有事情要忙嗎?下次可以早點出門嗎?」 2:「你講話有點傷人,彼此說話更好聽一點吧!」 但,這些話的本質依舊在評論對方的行為,改善有限。若想積極有所改變,必須正確掌握隱藏於言語之中的自我需求。同上例,我們來看看這些話裡,潛在的自我需求為何。 1:「你為什麼總是遲到?我好欺負嗎?」(自我需求)應該遵守時間的價值觀或期望對方準時出現的需求未達成。 2:「你幹嘛每次都那樣說話?」(自我需求)對方的話造成我內心受傷,故期望彼此溫和對話的需求未達成。 由於對方未達到自己期望的需求,或價值觀不同,導致我們使用攻擊性的言語表達,但我們應該在「不指責對方」的前提下傳達自我需求,因此,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提出「非暴力溝通」,內容如下: 觀察:客觀地觀察事實 感受:表達觀察後的感受 需求:思考感受背後的需求與價值觀 請求:具體傳達需求 圖片|Photo by Etienne Boulanger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為什麼伴侶都不會「主動一點」?致在一起很久的你們:別用指責的口吻,溝通你的想要) 依上例,若改以「非暴力溝通」方式說話,則為: 「你遲到讓我心情不是很好(觀察與感受),可是我還想繼續跟你當朋友(需求),所以下次你可以再早一點出門嗎?(請求)」 「你這麼說我很難過(觀察與感受),希望我們可以更冷靜一點交換意見(需求),彼此說話更好聽一點吧!(請求)」 在現實生活裡,想要實踐非暴力溝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提議一個方法,可以讓大家更善用非暴力溝通。首先,要忠實「自我需求」,周邊朋友和戀人都說很難懂內向者在想什麼,所以明確地公開自我需求是健康溝通的墊腳石。 回到第一個例子,內向者 B 想要和外向者 A 度過一段美好時光,但擔心跟他一起去樂天世界玩,會耗盡自己的能量而不想去。這時可依下列方式向 A 傳達內心想法: 「A 啊!我也很想跟你一起玩得開心(需求),但連續兩週都是戶外活動的話,我真的會能量耗盡,所以去不了(觀察與感受)」。」緊接著,也可以再加一句:「我們這週去看電影,下次再去樂天世界,好嗎?」訣竅是以自我需求為主,就能確實表達內心又不傷對方的心情。 拿捏底線:比較身與心的能量標準 內向者常會搞不懂自己的心意,例如:第一個例子的內向者 B,他實際上有一點想去樂天世界的意願,但無法確保這份意願的大小,既想出去又想休息,加上不能預測出去後會消耗多少能量,所以無法表達內心。 除此之外,有些內向者習慣逼自己,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快放棄或耍性子,因此故意壓抑自我內心。 有一個方法可以分辨自己的狀態是否已達臨界點,或須再鞭策自己,其方法為「比較自己精神上與身體上的能量標準」。 內向者應多注重身體反應勝於精神。我們曾於第四章探討內向者的主要特徵之一為「持久力」,其優點的基礎為「延後滿足」,但延後滿足亦有可能會讓自己陷入虛脫的狀態。 其實,我也曾因太過無視身體的能量,僅專注於精神能量與渴望目標,不小心掉落逼死自己的狀態。那時,我非常努力地運動,也很認真工作,精神告訴我,要更努力運動增加自我生產力,但其實身體叫我要休息。 作為一個典型內向者,我未能掌握到身體需要休息的信號,反而擔心自己是不是想偷懶,因此將自己逼入絕境,最後生了一場十年來最嚴重的病,臥床不起。 喜歡投入精力於內心深處的內向者,只會考慮到精神層面的狀態,所以常常頭腦很清醒但身體已虛脫。 注重身體反應的另一個意思便是要「寬待自己」,換句話說,別硬生生地將自己推向絕境。 案例一的內向者 B 可以問自己:「這週去樂天世界的話,我可以開心享受嗎?還是真的需要休息?」排除外向者 A 的影響因素,誠實回答自己。假設判斷為「真的需要休息」,使用「非暴力溝通」向對方表達即可。 有些內向者會認為自問自答很難,那你需要學習第七章談論的「自覺」技能。 所謂「自覺」,係指領悟並接受自我的欲望及感覺。平常深入窺探自我欲望,磨練自己的感官知覺,你就能發覺自我需求為何。假設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不知道此刻是否能表達內心的話,那就發揮自覺的力量問自己吧! 捫心自問:頭腦的精神狀態是不是已超越身體所及的範圍,我正嚴苛地對待自己嗎? 知道何時該表露自我需求,並以自我需求及感受為主表達自我意見,則能與外界建立健康又安定的關係。 本文出自安炫珍的《不害怕週一的內向人:發揮內向性格優勢,安心脫離舒適圈,成為自在又自信的人》,由大好書屋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不害怕週一的內向人:發揮內向性格優勢,安心脫離舒適圈,成為自在又自信的人》 August 23,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BjvN5h
「懂得炒熱氣氛,卻更喜歡喧囂後的寧靜」你也是外向的內向者嗎? https://ift.tt/3zbakuD 麥田出版 「想讓大家開心點時會人來瘋;怕冷場時,也不介意裝瘋賣傻。」外向型的內向者,總是細膩地觀察人群間的氛圍,卻也需要一段空白的寧靜,調節自己的情緒穩定。 文|馬欣 一個外向的內向者 從小,她就學會瞧人臉色,倒不是位置多低人一等,只是發現那些臉色千變萬化,比人說出的話更五味雜陳,於是她總習慣性地往後退一步細品。 後來發現,這是個壞習慣,她變得不喜歡在人群裡,怕自己又讀取到什麼。尤其是盤據在角落的惡意。那惡意從不是只屬於誰,而是會去抓住誰。 那些四方不知是從哪冒出來的小心思,雖然明明滅滅,但氣味始終還在。人心有時是個滾燙的泡泡,下面會蒸餾著矛盾,沒有一種情緒會單獨存在。無法分辨的,會像蘚類攀附著歲月,長在蔭涼地,生著苔。 那些小心思通常只會出現幾秒,但五六個小心思在同一個社交場合反覆出現時,就出現了下載的吃力。她的記憶體日久積累了不少無法歸檔,且不知是誰或自己的粉塵。 久了,她開始有點社交恐懼症,並成為別人說的「外向的內向者」 一個外向型的內向人,每天要忙很多的事。首先一起床,就要把自己內在的溫度調到恆溫、要把自己影子從藏身的地下室拖上來,同時也要記得將自己想在人群裡「消失」的念頭掩蓋住。最好能一整天都能騙過自己。 如果那天結束一個大型場合,她就像是要返回地球的太空人,結束有點失重的漂浮。然後設定好返回的飛行艙裡的氣溫與空氣比例,如同預防之後可能會缺氧一般,做好內在的數據調整,直到確定所有都適合這世間「正常」的數據。她才會走出艙門,出現在另一個場合裡。 一個外向型的內向者通常會有一根天線,接收四面人們的心事。並學著適時地將天線收起,不然就會像一路撿拾訊息的拾荒人,直到自己超載為止。 她不知道自己從何時變成這樣。人們都認為她愛笑討喜,有一天她就發現自己當機了。開始當機似的無法與人長時間互動,也無法保持笑容太久。像個當機的微笑機器人,失去了正常的轉速,但腦子裡還在下意識收集周遭情緒,唯獨自己的數據是一連串的亂碼。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延伸閱讀:「有時健談有時沈默」性格測驗量表:我屬於內向還是外向者?) 那時她才知道,始終感到力有未逮的原因是什麼。像是習慣投射他人情感的人,並非為了要討好人,而是感受到了那些尷尬、矛盾、緊張等盤旋空中的小毛屑,必須定期清乾淨。 但她常來不及清掃,心思就像氣球突然被抽了風一樣,在眾人前就此飛竄去了遠方。 她甚至不算亞斯伯格症,只是像個下雨天忘記撐傘的人。心裡總滴滴答答地如個裝水盆一樣,但外在世界又是個漏雨的房子。在這樣的節奏中,持續渴望寧靜。 至於為什麼會被當成是外向人呢?因為她總以為微笑著是種省電裝置,是逐漸淡出自己「存在」的方式,讓自己假裝在開機的自動運轉著。 並非她孱弱,她甚至看起來很硬朗。但沒辦法常常入戲。她最常的狀態是如個拿著小板凳的場記人員,進入他人的戲裡軋上一角。有時在同一個場子,如龍套般進出幾個人的幾台戲裡,同時自己的獨腳戲也還沒有落幕。 這樣始終有分身般地在人前代打,讓她一方面冷靜到不像話,另方面也脆弱到像缺了一角。這世界何時搭戲棚、何時下笑點,又何時散場,她既像一個局外人一樣蒼老著,同時也像個說書者不相干地感傷。那般無法投入的介入,讓疏離感是她的過敏原也是疫苗。 (你會喜歡:「喜歡參加聚會,但沒過多久就想獨處」非內向也非外向的第三種人格) 她無法訴說一個外向的內向者是如何感到無法真正關機的疲累,想讓大家開心點時會人來瘋;怕冷場時,也不介意裝瘋賣傻,因她最想騙過的是自己。 但她不習慣讓人知道自己的心事,不是因為逞強,而是就像根樹枝,如果落雪量太大就會折斷,她最無力面對的就是自己這片雪花。 她是長年不哭的,情緒調節穩定。像個有紀律的水庫管理者,定期檢查著閘門關緊了沒。因一旦洩洪,那些眼淚,自己都不知從哪裡來,如經年累月的沉默。 她不知道如何去擁抱世界,因她有小小的刺,以為不傷到人就可以保護了自己。儘管看起來有很多人喜歡,但她總不自覺以一步之差落單著。 她有幾分像《雲端情人》中那個冷不防被人工智慧給理解,卻甘願城牆被一夕擊潰的解脫者。她也能幾分體會梵谷為何畫出那般憔悴的向陽花,因為那種花一不小心就在日曬下忘了自己。 這天晚上,她照例檢查將迎接明天的自己數據正常與否,並檢查那些需要維修的長年故障。這時她益發感到自己機型有點老舊了,一顆心這樣不適宜又不協調地跳動著。 然後她就這樣睡著了,如同大雨下進海底那樣平靜的不平靜,也像水裡某隻座頭鯨魚,在習慣了眼淚的重量後,持續潛沉到深處。 本文出自馬欣的《邊緣人手記:寫給在喧囂中仍孤獨的我們》,由麥田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邊緣人手記:寫給在喧囂中仍孤獨的我們》 August 23,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zbakuD
性別選書|不恐龍大法官 RBG:每個人都能自由選擇,活出自己的人生,不因性別受到局限 https://ift.tt/3mqQl7q 麥田出版 她,是人們口中「聲名狼藉的 RBG」(Ruth Bader Ginsburg)也是美國最高法院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性別平權的最強推手!本書作者傑佛瑞・羅森藉由 13 篇珍貴訪談,呈現最真實的 RBG。 文|傑佛瑞.羅森 羅森:您一九七○年代擔任 ACLU 律師的時候,被稱為女權運動的瑟古德・馬歇爾。 金斯伯格:他是我當律師的榜樣。你提到我是漸進式地一步一步來,他就是這樣做的。他不會第一天就找上最高法院說「終止美國種族隔離」,而是先從法學院和大學開始。在打下一定基礎之前,他不要求最高法院拋棄「隔離但平等」原則。 當然,在七○年代打性別平等官司,與五、六○年代參與民權運動很不一樣。瑟古德・馬歇爾與我最顯著的不同,就是我從來沒有生命危險,而他有。他會去南方小鎮為人辯護,有些根本是誣告,而他真的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沒命。我從來沒有這種問題。 羅:在 ACLU 的經驗,對您擔任大法官的工作影響多大? 金:我為 ACLU 女權計畫寫理由書的時候,總試著寫得深入淺出,條理分明,好讓同意我的主張的大法官,能夠參考我的理由書寫他的意見書。我大多數時候把自己當成老師,因為當時大家對性別歧視瞭解不多。 社會大眾雖然已經知道種族歧視的醜惡,可是很多人以為法律中基於性別的差別待遇是善意的、是對女性有益的。所以,我的目標是一步一步讓最高法庭明白——用大法官布倫南(Brennan)的話來說——有些人以為是提高女性地位的措施,其實是限制她們的牢籠。 圖片|麥田出版 提供,Credit:Sebastian Kim/AUGUST (延伸閱讀:【性別觀察】「選我是因為我有能力,還是身為女性?」保障女性,是為了有一天不需要保障女性) 羅:您現在寫不同意見書的時候,還是秉持這種作法嗎? 金:我寫不同意見書和上訴理由書的心態一樣,都是想說服。有時候你必須強而有力地申明最高法院的決定大錯特錯。 羅:我們來談談您時期駁倒的法律。您可以為我介紹幾場最重要的勝利嗎? 金:這些案子都牽涉到以「男主外女主內」為前提的法律。維森菲德案也許是最好的例子。原告史蒂芬・維森菲德(Stephen Wiesenfeld)的太太生產時死亡,他想親自照顧剛出生的孩子,所以去申請社會安全保險育兒津貼,以便負擔父子二人的生活。可是這項津貼只給寡婦,不給鰥夫。 維森菲德的妻子是職業婦女,她繳的社會安全稅和男人一樣,可是社會安全保險對她的家人保護較少。身為人父的男性配偶權益受損。我們想改變所有以「男主外女主內」這種刻板印象設立的法律。 史蒂芬・維森菲德的妻子是老師。她在懷孕期間身體並沒有異狀,九個月了還能教書。結果她進醫院生了孩子,醫生出來對史蒂芬說:「孩子健康,是男的,但您太太發生血栓,不幸去世。」史蒂芬・維森菲德發誓要好好照顧孩子,在兒子能全天上學之前,他打算兼職工作。 於是他去申請社會安全保險育兒津貼。他以為受薪父母若有一方去世,讓活著的配偶必須獨自照顧孩子,就可以申請這份津貼。沒想到他去了社會保險局,得到的答覆是:「抱歉,維森菲德先生,這種津貼是母職津貼,而您不是母親。」重點是:維森菲德太太也付了社會安全稅,可是政府不提供她的家人保障,只提供男主人過世的家庭保障。 維森菲德先生的人生伴侶死了,他沒得選擇,只能獨自照顧孩子,可是他沒有得到任何幫助。我們那時著力抨擊「男人不照顧孩子,女人不工作賺錢」這種觀念,好像女人頂多只能賺點小外快似的。 羅:最高法院怎麼裁定? 金:最高法院一致同意這種規定違憲,不過大法官們的理由分三種。有些大法官認為這明顯歧視工作賺錢的女性——維森菲德太太和男性一樣也繳了社會安全稅,可是法律沒有給她相同的保障。 有些大法官認為這是歧視為人父者。大法官倫奎斯特的思路又不一樣,他說從孩子的觀點來看,這種規定完全是任意的:為什麼要是雙親之一去世,如果活下來的是媽媽,孩子就有機會受單親照顧,如果活下來的是爸爸,他就沒機會受單親照顧? 我們把實際人生的情況帶到大法官們眼前,讓他們看到:他們過去以為對女性有利的制度,其實對她們不利。拿史蒂芬・維森菲德的例子來說好了——怎麼會有那種規定呢?因為大家想當然耳地把女性當照顧者,照顧孩子是她們的事。我們的目標是打破對於男女角色的刻板印象。 圖片|達志影像/美聯社 (同場加映:支持女性主義、墮胎權與同婚:「聲名狼藉」大法官金斯伯格) 羅:您不怎麼欣賞家父長式刻板印象。 金:不欣賞。 羅:為這些案件提訴訟的時候,您面對的是男性法官,他們有很多這種刻板印象。所以您決定代表男性原告,是因為您認為那些法官更能同理和他們一樣的人。 金:其實我為女性原告辯護的次數更多,至少不會比代表男性原告少。我們試著教育最高法院:用一個人是女性或男性來給他們分類,比方說「男人可以當醫生、律師、印地安酋長,女人該打掃屋子、照顧孩子」——這種世界觀是有問題的。 這種世界觀把世界當成是男人的,女人沒多少空間,只能縮在自己的小角落。我們的主張是:不要因為一個人是男的或女的,就把刻板印象往他們身上套。也許大多數人的確合乎刻板印象,但也有人不適合這套框架,他們應該能自由選擇、能自由活出自己的人生,不因為他們的性別而受到局限。 (推薦閱讀:性別觀察|「出櫃算什麼新聞?」為什麼 TIME 要以封面故事,報導艾略特・佩吉?) 本文出自傑佛瑞.羅森的《「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橫跨近 30 年,13 場關於愛、自由、人生及法律的對話》,由麥田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橫跨近 30 年,13 場關於愛、自由、人生及法律的對話》 August 23,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qQl7q
私密處長痘痘怎麼辦?婦產科醫師:如果發現異常顆粒物,請儘速就醫! https://ift.tt/3kej5O9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臉上長痘痘就已經很令人困擾了,那「下面」長痘痘怎麼辦?私密處痘痘成因有很多,可能的病情有這 4 種。但無論如何,請女孩們別因為羞於啟齒而延誤治療時機哦! 文|郭享勳 長在女性私密處「小妹妹」的痘痘,就跟臉上的痘痘同樣擾人,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皮脂腺分泌異常」,造成「皮脂腺阻塞」,而引起「毛囊炎」。 呈現的狀態可能是一顆、也有可能是多顆,摸起來有軟、有硬,一擠壓還會「爆漿」,甚至會長成又痛又腫的「釘子」、「粉瘤」。 私密處痘痘,亂擠恐成蜂窩性組織炎 妳或許認為「把痘痘擠掉」,或是「擦治痘痘的藥膏」,就能向痘痘說拜拜,不過此舉可能讓手上的細菌入侵私密處,引發嚴重的「蜂窩性組織炎」,必須住院好幾天加上打抗生素治療;此外,很多時候自行使用治療藥膏,可能造成情況惡化,因為病灶很有可能不是單純的痘痘而已。 圖片|Photo by Marvin Meyer on Unsplash 小妹妹痛到難走路,可能是巴氏腺囊腫 事實上,常見的私密處「異常顆粒物」,還有「巴氏腺囊腫」,這條腺體位於陰道口兩側,主要功能是分泌潤滑液體「巴氏腺液」,也就是俗稱「愛液」。 一旦妳「經常穿上密不透氣的緊身牛仔褲」、「非經期也使用護墊」,非常容易使得巴氏腺產生感染發炎,就會塞住形成一顆膿包,大部分的情形是單顆,少數人可能雙側都有,嚴重狀況腫如兵乓球、雞蛋大小,連走路都會一拐一拐,伴隨劇烈的疼痛感,痛苦指數不輸經痛。 (推薦閱讀:「那個來就痛到不行!」三種穴位按壓,自我舒緩每月經痛) 性病也會引起顆粒物 還有不少的「私密處顆粒物」,可能是性生活頻繁而病毒感染導致,像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e, HPV)所引起的。 建議女性朋友享受性愛歡愉之際,記得要求伴侶戴上保險套,才能免於各種性病的大麻煩。 發現異常顆粒物,快找婦科醫師 台灣氣候多悶熱潮濕,女性不妨多選擇裙裝,減少穿褲裝、緊身的長褲的頻率,這些小動作可以幫助「小妹妹」保持清爽乾燥。 最佳建議是,一旦私密處長出「平常沒有的顆粒物」,最好及早求助婦科醫師,千萬不要自行處理,應該交由專業醫師經過消毒等正確程序處理,搭配上外用藥膏及口服藥。 圖片|Photo by Doan Nga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你怎麼吃,決定你的免疫力!五種食療搭配,吃出健康) 避免免疫力驟降,遠離害羞痘災 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小妹妹」長出「異常顆粒物」,最重要的是調整作息;一旦妳經常熬夜、嘴饞常吃鹽酥雞,導致免疫力驟然下降,這些問題絕對遲早會報到,還是老話一句早點上床睡覺,才是上上之策。 8 大常見的私密處異常顆粒物 私密處異常顆粒物幾乎大同小異,一般人可能難以分辨,以下提供簡單辨別方法,讓妳快速釐清病情輕重。 1. 毛囊炎(痘痘) 外觀:痘痘、膿疱 顆粒數量:單顆、多顆 顆粒大小:大小不一 位置:陰毛處、小陰唇、大陰唇 症狀:紅腫、疼痛 2. 巴氏腺囊腫 外觀:痘痘 顆粒數量:單顆 顆粒大小:較大 位置:陰道口、小陰唇 症狀:腫脹、劇烈疼痛 3. 念珠菌感染 外觀:丘疹 顆粒數量:群聚分布 顆粒大小:較小 位置:外陰部 症狀:紅腫、搔癢、灼熱、異味 4. 疱疹 外觀:小水泡 顆粒數量:群聚分布 顆粒大小:較小 位置:子宮頸、陰道口、小陰唇、肛門 症狀:灼熱、疼痛 圖片|Photo by Louis Hansel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清潔、保養、還是經期用?五張圖帶你看 ME TIME 女私的最適用情境) 5. 菜花 外觀:絨毛狀、肉芽狀 顆粒數量:群聚分布 顆粒大小:大小不一 位置:子宮頸、陰道口、小陰唇、肛門 症狀:搔癢、異味 6. 濕疹 外觀:過敏 顆粒數量:群聚分布 顆粒大小:點狀 位置:小陰唇、大陰唇 症狀:紅腫、搔癢 7. 異位性皮膚炎 外觀:過敏 顆粒數量:群聚分布 顆粒大小:點狀 位置:小陰唇、大陰唇、肛門 症狀:紅腫、搔癢 8. 接觸性皮膚炎 外觀:過敏 顆粒數量:群聚分布 顆粒大小:點狀 位置:小陰唇、大陰唇 症狀:紅腫、搔癢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私處發炎常復發、解尿疼痛、搔癢?一次搞懂「陰道炎、尿道炎、膀胱炎、腎臟發炎」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 不要害羞很重要!「小妹妹有3情況」一定要內診~看婦科前,妳千萬不能做這幾件事… 10大私密處NG行為,妳中了幾項?想不到習以為常的習慣,竟是私密處感染的禍根! August 23,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ej5O9
常覺得自己不夠好?致完美主義者:別一直想著怎麼好起來,而是如何與之共存 https://ift.tt/3kfMwzd 讀者創作 如果你感覺到自己生病了,首先要做的不是趕快讓自己好起來,而是安靜下來,面對疾病的存在;就和完美主義者一樣,不滿意現況時,別掙扎著要脫離,而是接受瑕疵存在的必然。 文|娜塔莉說故事 總是覺得自己不如人?比起改變現況,你更應該改變心態 對現況不滿的時候,不急著努力擺脫,先正視那些好與壞,接受瑕疵存在的必然。 你是否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看待事情的角度總被說是在鑽牛角尖?你對物品的擺放或挑選有很多自己的原則?也許,你和我一樣是個完美主義者。 完美主義不能算是病,但如果長年持續或偏執加重,就有可能演變成影響身心健康的自律神經失調。我不是專業的醫師或營養師,但我是長期飽受自律神經失調的苦主,完美主義的個性使然,什麼事情都想要做到最好,什麼事情都在乎競爭比較,久而久之積累出嚴重問題。 這篇要談起三年前的健檢報告中,第一次看到自律神經失調的紅字,才被提醒完美主義的堅持。希望這段心路歷程的分享,能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人們一點思考。 圖片|Photo by Marcelo Leal on Unsplash 完美主義的世界崩解,很多討厭讓病情惡化了 我們總希望牛仔褲的尺寸再小一號、存款的數字再多一點、青春美貌可以在臉上留得再久一點,對事情有太多要求,對自己卻太少肯定。 那天和朋友談起一頭栽進去的日子,我們總用高標準的尺,去量可能也沒有標準答案的事。偏執,確實帶我們去過很遠的地方,但也不時把自己逼到牆角。 今年初花了比以往多的時間跑醫院,各種醫院,各種科別,交錯排滿行事曆。不確定是什麼最讓人煩心,討厭一大碗的中藥又酸又苦,討厭承受西藥帶來的副作用,討厭難得假期卻要回診,討厭突發的疫情讓情況變得緊張。 很多討厭,讓病情更加惡化了。 已經沒有辦法正常的睡、正常的吃、正常的生活。內心的沮喪像洪水般湧出來,想著這麼努力堅持的運動習慣、飲食控制、就醫回診,卻只能在治療的道路上往前那麼一點點,帶著自責和自貶,走進另一條更黑暗的路。 (延伸閱讀:為什麼壓力大,體重會增加?研究顯示:慢性壓力,就會帶來類固醇般的效應) 別一直想著怎麼好起來,該學習的是如何與之共存 開始在治療和逃避的狀態反覆,在藥效和副作用的兩難取捨,在照顧和被照顧的角色拉扯,在達不到期望的愧疚感中自我毀滅。 最害怕聽到的關心是,現在你什麼都不要做,我們只希望你好好的;最痛苦的關卡是,問診時告訴自己不要哭,但委屈的眼淚卻一直流。 越想好起來,越是好不了。 直到我煩不勝煩對醫生說了句,我真想趕快好起來,卻意外得到醫生的糾錯,他一臉嚴肅地說,千萬別一直想著怎麼好起來,人生本來就有很多不好的事會發生,人也常會有虛弱或生病,而有些疾病也可能跟著我們很久,所以,你應該要學的是怎麼與之共處。 長期忽視的課題,終究會用更激烈的方式出現。 圖片|Photo by PanKR on PIXTA 大概是完美主義作祟,看到凌亂的桌子就想收,看到不夠美的構圖就想重新排版,看到疾病的出現也就想方設法去對抗它。 小至收納整理,大至對自己體內存在的病況無法容忍,更甚者,在日常中也總是放大他人的缺點,用嚴厲的眼光審視每個行為。 我想起小時候,在分組作業中我負責完成插圖,為了畫好一顆擬真的仙人掌,我擦了又擦還是無法完成作品,直至交件的最後一刻,一起在同學家分工的組員們全都在等著我最後交稿。記得當時組內同學和家長都在一旁說已經夠好了,我還是不停地擦,無法忍受一丁點線條的自然歪斜。 可是人生沒有完美、人也沒有完美、作品當然也沒有完美。長期忽視的完美主義課題,終究會用更激烈的方式出現,一次性的爆炸,逼你快速成長。 (同場加映:《麻雀變公主》20 週年盤點安海瑟薇十大金句:放棄完美主義,是你變得更好的開始) 面對這段黑暗的路,我用什麼方式讓光照進來? 那段時間連滾帶爬地站起來,面對極其黑暗的路,只有自己能夠打開窗讓光照進來,而我想過程中最有效的三個方式,是閱讀、社群、示弱。 1. 閱讀書籍:尋求共感,找出自己的盲點 我先是讀了一本學會與疼痛共處的書,先是讓時間和自己慢了下來,在文字間找到能與自己產生的共嗚與體諒。接著又翻閱了很多大眾心理學相關書籍及文章,透過閱讀與內心過不去的結和解,也釐清許多看不清的盲點。 2. 夥伴同行:誰都不容易,但其實誰也不孤單 我主動搜尋並加入了社群的病友社團,看著其他人面對挑戰的坦然和脆弱,接受慢性疾病存在的意義,深知和你一樣面對人生重大課題的群體大有人在,而在面對辛苦的時刻其實並不孤單。 3. 主動示弱:脆弱並不軟弱,承認此刻需要協助 主動對身邊的人們示弱求救,鼓起勇氣先提起治療的話題。我發現,當我能夠對友人說出那些過去,身上的沉重就一點一滴減輕,就像我此時此刻能夠輕描淡寫打出這段文字,我知道我離那段日子的自己已經很遙遠。 圖片|Photo by Jackson David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我為什麼會得憂鬱症?完美主義的背後,內心隱藏著「冒牌者症候群」的矛盾) 接納每件事的不圓滿,接受每一面自己的不完美 回顧兩年前的麻醉手術記錄,在術後明白健康的重要、懂得時間的寶貴、瞭解人類和疾病是在對抗關係中逐漸強大自己。 卻沒意識到,疾病要我學習的是接受。接收每件事的不圓滿,接受每個人的不完美,接受人生來就有脆弱,接受誰都有權利停下腳步休息。 在這條漫長又孤獨的路,永遠不會忘記那些黑暗與窒息,也因為看過微光轉亮的希望,下定決心告訴自己,永遠選擇對生命保持熱情,對現況充滿感恩與珍惜。 我以為的匍富,其實就是過渡 想起先前和甜點師的對話。我常覺得自己的能力跟不上理想,雖然懂得審美和審核事情的標準,但因為沒有技術,只能用笨方法不斷嘗試,好讓作品能夠更靠近理想中的樣子。 做甜點也是呀,他這麼告訴我。每一個成品都是一次次研發出來,甜度測試、烘培時間把控、溫度調整,怎麼凝固、怎麼融化,就是花時間去做到你滿意為止。 我以為的匍富,其實就是過渡。 你常常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嗎?又或者你也有與疾病對抗的經驗?相信那是一段不堪回首卻讓人快速成長的回憶吧,歡迎和我分享你的故事。 作者簡介|娜塔莉,業務出身的行銷人,擅長以細膩觀察品味生活,喜歡用溫暖文字書寫人生。相信分享與改變的力量,致力推廣業務力帶著走,勇敢走出自己的路。原文出處、作者個人網站。 August 23,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fMwzd
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做愛時,濕不起來怎麼辦?婦科醫師:手指按摩,有助減緩性交痛 https://ift.tt/3j1Zu4m 大是文化 陰道的狀態,不只受情慾影響,也關乎身體機制的運作。因此,濕不起來的時候,可以使用潤滑產品輔助,不需要懷疑自己是不是有問題。 文|駒形依子 「做愛時,因為濕不起來,所以很痛。」 因性交痛而感到困擾的女性不在少數。一般人都將陰道乾澀,歸咎於伴侶的技術問題或女方冷感,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妳是否有過,儘管沒被人碰觸到,但光憑想像力或單純親吻,就讓下體濕潤的經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陰道乾澀,就不單純是伴侶的問題了。 即便因陰道乾澀而去醫院尋求協助,也沒有可供治療的藥物。所以,基本上醫生幾乎只會建議患者使用潤滑劑就結束了。 (延伸閱讀:每次做愛都好痛?10 種常見原因解析:別把錯怪在自己身上) 但老實說,我認為這麼做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持續拉長無性生活。 話說回來,妳覺得為什麼女性的下面會濕呢? 從陰道的內部構造來看,不論是陰道的細胞、皮膚的細胞,以及子宮入口表面的細胞,全都是由一種稱作扁平上皮的細胞所組成。 人體上除了扁平上皮細胞外,還有腺體細胞、柱狀上皮細胞等種類繁多的細胞,但扁平上皮細胞不具備產生分泌液的作用。因此,陰道的細胞本身不會自行產生用以潤滑的分泌物。 換句話說,愛液和排卵時的分泌物,並非來自陰道。這些分泌物來自陰道入口的分泌腺,以及子宮入口再稍微裡面一點的分泌腺。 那麼,這兩處分泌腺,在什麼樣時候才會產生分泌物呢?就是當送抵陰道的血量和體內水分都很豐沛的時候。如同前述,如果血減少,血所夾帶的氣跟水量也會減少。這樣一來,分泌液的量自然會受到牽連。 此外,若不鍛鍊陰道,也會因為陰道附近的肌肉不多,而減少運送的血量。更甚者,如果妳體內的水量本身不多、有脫水症狀的話,就會讓能用來分泌的水分受到限制,所以也可能導致愛液量減少。 圖片|Photo by Ava Sol on Unsplash 濕不濕得起來,不僅要看對象的技巧問題和女方的敏感度,也會受到身體機制的運作所左右。 因此,重要的是先調整好陰道和身體的狀況。以此為基礎,日後當妳感到興奮或接受刺激時,愛液會自然分泌出來。 如果本來就有脫水症狀,陰道自然很難濕潤。這點必須在身體有餘力時才能辦到,畢竟身體的最優先任務不是讓陰道保持濕潤。 要是妳因為疼痛或恐懼而無法做愛的話,雙方的情感都很難獲得滿足。 這種情況下,我會建議利用自我照護法中的陰道按摩——將手指插入陰道,藉由擴大陰道口來恢復陰道的柔韌度。柔軟富彈性的陰道有助於緩解性交痛,請務必試看看。 (同場加映:和自己做愛,也要儀式感!自慰新手指南:欣賞自己,感受帶給妳高潮的身體部位) 本文出自駒形依子的《婦科女醫的私密門診:每天一分鐘溫活訓練,改善經痛、婦女病和不孕症,讓妹妹溫潤緊實》,由大是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婦科女醫的私密門診:每天一分鐘溫活訓練,改善經痛、婦女病和不孕症,讓妹妹溫潤緊實》 August 22,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1Zu4m
性慾低落不代表性冷感?探索自我,可以從自慰開始 https://ift.tt/2UHlsjS 創意市集出版 造成性慾低落的原因很複雜,但不代表性功能有障礙。想要探索自己的慾望,可以先透過自慰了解身心需求,再帶領伴侶進入自己的私密世界裡。 文|沈子棨 妳不是性冷感,只是不敢 性福導師說: 「性慾低落不等於性冷感, 自慰是一種心靈對話、自我探索,更能提高情趣。」 關於「性冷感」 「性冷感」男女都可能會發生,也是大家都不陌生的名詞。雖然常聽到,但大多數人卻一知半解,有的人甚至以為「性冷感就是性功能障礙」,這是錯的觀念。 大致上來講:性慾低落,對肉體接觸感到不悅,並對性愛的事覺得恐懼、厭惡,以致於難以高潮,同時也感受不到性愛帶來的歡愉,便是性冷感。 但這不算是什麼病症,性慾低落牽涉的層面相當複雜,除了身體、心理之外,還與外在環境、社會文化因素有關。尤其在保守的環境之中,心理因素更是導致性冷感的最大問題。也因此,這和單純的「性功能障礙」有很大的不同。 性慾低落 ≠ 性冷感 許多自認為有「性冷感」症狀的女性,在性功能方面其實並無任何障礙,雖然性慾不高,卻也不算是真正的性冷感。就像你坐在餐桌前,有一桌滿滿豐盛的菜,但卻提不起興趣吃,這當然不是指你在吃東西方面有問題,只不過是你目前沒什麼食慾罷了。 至於原因為何呢?有可能是肚子還不餓,也有可能這些菜都不是你想吃的。同樣道裡,多數性冷感的人,可能是和伴侶在認知或互動上有了問題,導致缺乏性慾,或是把親密接觸的事看得越來越淡。嚴格來講,只要找出原因,很快便能重燃性慾。 真正性冷感的人不多 很多男性朋友時常認為自己的另一半有性冷感,我聽了都會反問:「那你老婆或情人,從以前就一直是性冷感?」通常他們都答不太出來,要嘛是「以前不是這樣」,要嘛就是對自己的伴侶也未必那麼了解,有時甚至連當事人自己也不太清楚。 儘管「性冷感」這個詞很常聽到,但真正性冷感的人其實比大家想像中的還少。我常遇到許多女性個案,多半只是因為不懂性、未曾體驗過性愉悅而導致沒有性慾,另外還有一部分是「性交疼痛」或是「陰道痙攣」的人,而這些人其實也有正常的自慰行為。 加上他們可能只是因為不夠全面、正確地了解的自己身體,或是沒辦法和伴侶溝通,但不代表他們不想要享受性。所以我們提到的「性冷感」多半只是一種找不到問題答案時,胡亂推出來的解讀。 此外,甚至有不少人覺得自己對性愛有些冷漠,就自以為本身有性功能障礙而導致一連串心魔產生。其實在我的觀察裡,有許多人都只是因為心理作祟,或是不敢去面對根本問題,才拿性冷感當作逃避藉口。 如果你還是可以感受到自己身體的渴望,只是因為不知道怎麼開口表達,進而累積對性事的冷漠,那麼,我建議該透過一些方式,慢慢地拉開自己與「性冷感」之間,那美麗的誤會與距離。 圖片|Photo by Ava Sol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難以啟齒的性需求?女同志自白:滿足自己不丟臉,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場舒服的性愛) 揮別性冷感五部曲 第一步:認識身體,從自慰做起 自慰是很正常的好事情,也是一種心靈對話、自我探索。透過自慰,我們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生理與心理,也能幫助遠離性冷感。建議女性朋友們,多多探索自己身體的敏感帶,專心沈浸在當下身體的感受中,了解自己哪些地方、做法和情況會讓身心有感覺。 等自我了解透澈後,便能跟伴侶溝通,也可試著和伴侶先做些親密按摩,藉由身體碰觸來引導雙方,用對方法讓自己產生快感,溫柔地愛撫性器官,等習慣後,兩人對身體的結合也就不會那麼排斥了。 第二步:營造舒適的獨處環境 營造浪漫舒適的氣氛有助於性愛體驗,記得!空間別太雜亂。柔和的色彩搭配微弱的燈光,就能創造出性愛前奏的氛圍。做愛前,若是進行一頓燭光晚餐或泡澡,甚至是稍微幻想性愛內容,也都有助於增加情趣。 當然,除了換個環境創造新鮮感之外,也得徹底擺脫那些會令自己擔心或分心的事務,如此才能真正放鬆、全神投入,享受性事帶來的悸動感。 第三步:了解正確的性知識與態度 性愛是很自然的需求,關心它並了解自己的身心感受,建立正確的態度了解相關知識,才能慢慢找出適合自己的性愛方法,也才能用最健康的態度帶領伴侶踏進自己的私密世界裡。 第四部:吃的甜甜,心裡也甜甜 大多數女生的感知神經都是非常強的,會知道某些食物在心理層面上具有浪漫的形象,也能夠使自己融入性愛的氛圍裡,這對於改善性慾低落的幫助也很大。例如:紅酒、巧克力、甜點、水果,只要有這些浪漫元素,就能讓女性的性愛情趣大幅提升。 第五步:相信性福 想要遠離性冷感,當然,最重要的仍是:自己要相信「性」是美好的,性愛是人類延續生命和情感交流的唯一。如此才可能真正體會性愛的愉悅,漸漸地跟性冷感 say goodbye。 (你會喜歡:想做愛卻無法享受性生活?研究顯示:增加情感連結,有助於性反應) 本文出自沈子棨的《性愛的科學:越做越愛,讓兩人更有感覺的親密處方箋》,由創意市集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性愛的科學:越做越愛,讓兩人更有感覺的親密處方箋》 August 21,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UHlsjS
「看同性或異性戀 A 片,並寫出你的感受吧!」從「太變態」到「好口碑」的性通識課,究竟在上什麼? https://ift.tt/3j40cxP 讀者創作 如果有一堂課,要你描寫關於陰道/陰莖的私密經驗,你敢上嗎? 從「太變態」到「好口碑」的性通識課,讓修課同學用新的視角重新看待自己的身體與慾望,也讓授課老師反思道德評價、理解多元的性愛經驗。 文|張淑媚 原來,我們可以談論陰道 2013 年 6 月 8 日在友人的推薦下,我去台南觀看了勵馨基金會第 9 年演出的「陰道獨白」[1]。 這場演出著實震撼了我,我雖然身為一位有過性愛與生產經驗的中年女人,早就遺忘了陰道是生命的入口與出口,她能緊閉與延展,會受傷與癒合,是女人身體經驗的核心。 演出的最後,主持人引領我們省思,很酷的人事物可以說:「很屌!」,但是「雞掰」卻只能是辱人的髒字。最後她帶著我們一起進行一場正名運動,讓我們一起豎起大姆指,跟演員與導演說:「妳們超雞掰!!!」,以此作為對演出者最大的頌讚。 還在激動的心情裡,我把自己的感受發了文放在臉書上。沒想到激勵了當時在高師大念教育研究所正在找尋碩論主題的研究生蔡雅青,她邀請我作她論文觀察的個案教師,跟她一起合作從陰道設計的性別課程。 我隨口說了聲:「好呀!」,覺得是一種新嘗試,會為我的通識課程注入新活力。起初只是好玩,後來才發現好玩裡頭其實蘊含了許多身於女人的困惑與不安。 身為生理女性,在兩個哥哥後出生,擁有比哥哥們更多的關愛與特權,父母也很支持我發展自己的能力及潛能,在成長過程中並未經歷特別的性別衝擊。 直到了結婚、懷孕的階段,從家務分工、性愛、懷孕的身心改變,諸種變化才讓我真正意識到身為女性的獨特性與不公平之處,然而許多生命經驗的改變與衝撞,就被留學回國工作後的忙碌與壓力所淹沒。 我帶著自己以往的主體位置及女性認同進入這堂教學,才發覺這是一個對女性主義教育學從陌生、疏離、矛盾到重新詮釋的歷程、同時也是我身為一個女人,站在大學教師的位置上性別意識自我成長與轉變的歷程。 圖片|Photo by Rodolfo Sanches Carvalho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我們的家教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為什麼孩子被期待成年後,能自動開竅?) 太變態的課了? 2013 年 9 月,我和研究生雅青正式把陰道主題融入通識課中,考慮到課堂的男學生,所以把男性私密處也併入探討(本文中我較著重在女性陰道經驗的描述)。因為大幅更動以往的課程,有必要先在第一堂課中交代清楚,特別是三份具爭議性的課後作業,希望學生慎思熟慮後才來選課。 一、以象徵或寫實的方式畫出自己的私密處,並回答三個問題: 剛動筆畫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 畫完之後,看著你的成品,你的感覺是? 請你用首短詩來形容一下陰道/陰莖? 二、觀看同性戀與異性戀的 A 片,寫出你的感受與省思。 三、請寫下你關於陰道/陰莖的各種私密經驗。 為了尊重學生多元的私密經驗,這樣的作業不予評分,只要繳交就滿分,如果有所顧慮不想繳交作業的同學,也予以尊重。 第一份畫出私密處的作業,會匿名以性器官藝廊的方式展出,讓學生票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作品;第二份 A 片心得作業會以匿名方式分享某些同學的心得;第三份私密性書寫作業最為隱私,從初經、自慰、性愛到看醫生各種經驗都有。 學生在作業末尾會寫出是否願意讓我匿名朗讀內容,如果有所顧慮的話可以表明。我透過不評分與匿名方式讓學生在作業繳交上感受到安全與受尊重。 即便這些匿名的安全措施,第一堂課後還是有同學退選,也嚇阻了想要加簽的同學,甚至傳聞說有女學生在背後罵我變態;也有兩位女學生到了期中才退選,理由寫得很直接「實在無法接受這樣的課程」。 我自己也很訝異,雖然不安但是我還是想堅持做下去,我相信愈禁忌的話題離自己的內在愈近,險冒得愈深,就可以進到更深。所幸,一年之後,再也沒聽到批評的傳聞,當學生的口碑逐漸傳開,吸引來的都是有興趣、有意願的課堂參與者。 透過學生一份又一份的私密作業,我看到了許多學生對陰道與月經的厭惡、自慰的羞愧、還有性的困惑、半推半就下的性行為事後想起的悔恨,這些都激勵我繼續推動這堂課,帶給更多女孩男孩用新的視角重新看待自己的身體與慾望。 甚至有學生說這門課改變了她的一生、有人勸我無論何種阻力都要上下去,這些女孩男孩似乎伸出一隻一隻的手,搭著我的肩膀鼓勵我,你要做下去,這樣的課很有價值。其實這堂課不只是曾經上過課的學生受益,同時讓我得以從中不斷省思與轉化自我的性別意識。 放下道德評價,理解多元的性愛經驗 在課前準備中,雅青透過臉書傳了第一堂課的簡報給我,看到真實的陰道和陰莖圖片,心頭突然胸悶、尷尬極度不舒服,我明明講陰道、陰莖這兩個詞是這麼的自然,可是看真實圖片卻是惶恐與震驚? 甚至當我匿名唸出同學的私密性書寫,有些作業之大膽如同情色小說,我一邊朗讀,一邊察覺自己耳根與下體的異樣反應,這些都讓我重新思考上性別課程的「我」的教師位置。 我雖然可以引導學生進入對父權社會下性/別議題的思考,但是從理性的認知到情緒的感受往往是脫節的,這樣的我不再是一個知識權威者,反而要真誠面對自己對私密處議題的好奇與困惑、坦承自己慾望的波動、心理的尷尬不安,願意和學生們共同往內探索,所以我放下一個權威者的專業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學生一樣追求成長解惑的探索位置。 這樣的我在面對不同的私密作業時,一再受到衝擊,重新調整自己。 再思女人情慾的自主性 我認同 Audre Lorde(1934-1992)對女性「情慾」的觀點。父權社會讓女人因情慾的存在感到痛苦、卑微和自我否定,她主張女性要再度認出情慾是女人內在豐沛的生命力,也是充滿力量的創造性能源(孫瑞穗譯,1999)。 即便我認同這樣的觀點,可是當我看到一位女同志學生在書寫中承認自己性慾很強: 「大家都說手毛很長的人性慾很強,我不否認,我是手毛很長的女生,也是只愛女生的女生,就是大家口中所謂的同性戀。」 我心裡愣了一下,心裡感覺有些突兀,這與其說是對女同志的反應,不如說是對女人性慾強這件生理事實的突兀感。對我來說,這並不是道德上的厭惡,更精確的表達是心理上的不適應。 圖片|Photo by Malvestida Magazine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難以啟齒的性需求?女同志自白:滿足自己不丟臉,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場舒服的性愛) 隔了一個學期,有位大一女生用著輕鬆的口語描述了自己和男友的性愛,只能說是一位盡情地以多元方式享受性愛的女人: 「我們兩個念的大學不算遠,一個月見面一次差不多,平常沒見面的時候就用訊愛或電愛,找他時找好 CP 值高又有特色的民宿等他放學,於是飢渴兩人的床上運動就此展開。不論是男上女下傳統的傳教士法,小狗式或是在他身上使盡的搖,看他滿足的臉龐就會很有成就感,在浴室一起洗澡也能擦出火花於是再來一遍!隔天一早滿足的自然醒(好喜歡一睜開眼就看見心愛的人),一早的早安吻親一親又親出火花了於是再來一遍哈哈(還好他還算體貼不會把姐用的腰痠背痛站不起來)。總而言之,兩個慾望很高的人在一起一天不三回不罷休拉。乾打完以後好興奮好想念男朋友喔哈哈,期待下一次見ㄏㄧㄏ一。」 半年之後又看到這篇性慾強烈以多元方式實現自我情慾的書寫,心情從不適應轉為一種不可思議,原來真有這樣的女性真實的存在我的四周。 隔了一年後又出現一篇自承性慾逐漸提升的女人書寫:「讓自己沉浸在性愛的美好中,之後,覺得自己的性慾大大提升⋯⋯」,這類的書寫很少,我才深刻的察覺,即便理性上接納了女性主義者對女性身慾望自主性的論述,然而父權社會下女性情慾的被動觀點還是根深蒂固的盤踞在我的心底,這些書寫一次又一次的衝破我的性別刻板印象,讓我慢慢從理性到真實接納女人情慾的主動性。 關於墮胎 2015 年出現了一篇墮胎的故事,看到的當下我很訝異 18 歲的她怎麼敢這麼真誠的分享自己就學前的一段墮胎經驗? 而理由竟然是:「我想讓更多人記得我的孩子曾經活過,記得他在這個人世間短暫的生命。」她的反應讓我困惑不解。 墮胎這個選擇違反了我的道德價值觀,在我尊重多元的性愛選擇之時,我始終堅持安全性行為是負責任的性愛關鍵,而墮胎這個行為跳脫了我所認定的負責範圍。她提到雖然有用保險套避孕,但是萬萬沒料到還是懷孕了,這引發了她不斷反覆思考什麼是對生命的負責: 「在整個過程裡,我最困惑的是什麼是負責任。我一個很信任的好朋友跟我說,想玩就要負責的時候,我在想生與不生都是一個選擇,每個選擇都必須負責。也有許多人生了孩子卻無法好好照顧,這樣是好事嗎?而我好好的反省整個過程,知道現在的我不能承擔養孩子的責任所以不生,我也透過這個方式為我的生命負責。」 當她清楚的敘說著自己的省思歷程,懷孕一但發生,什麼時機承擔、能否承擔生養孩子的責任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脈絡與考量,我怎能輕易下個「不負責任」的判斷? 卸下了對墮胎貼上的「悲情的」、「不負責任」的標籤後,我才有機會聽到一個遠比墮胎這個字眼更豐富而多元的故事樣貌。 3P 性愛 2016 年出現了一篇 3P 的故事,是一位課堂參與度高、我所欣賞的一位女學生。看到她的 3P 書寫,我狐疑怎麼可能出現在一個這麼認真的學生身上?我才意識到,在我自以為接納的性別多元族群裡是不包含 3P 的。在書寫中她偏重的是自己的心理歷程: 「在交往一段時間過後,我們得知了彼此對於 3P 都有想嘗試的感覺。彼此聊了許多次,考量到伴侶的心態以及往後交往的感覺,從考慮要嘗試到實際,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直到當天,我也還是非常的反覆不定,幾乎想臨陣脫逃。但因為自己還無法接受和男友之外的人發生性關係,所以另外一位男伴並沒有插入陰道,但也有其他的親密接觸。也許我跟男友都算是不受常規或是世俗眼光所束縛的人,才敢去嘗試這個。嘗試過後,我發現自己其實只是好奇,沒有特別愛 3P,之後和男友的相處也和之前無異。」 對於「3P」我素來有不忠、淫蕩的刻板印象,透過這位女學生說起自己的諸般考量與掙扎之後,我才有機會破除 3P 只是一群性衝動者的不忠實行為的刻板印象,這篇真誠的書寫讓我擴展了對於 3P 故事脈絡性的理解。 圖片|Photo by Ava Sol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性教育不合格!老師,請不要對我道德規訓) 這堂以陰道切入的性別課程長年的實踐中,我對父權社會下的性/別議題有更深刻的理解,放下了單一灌輸的教學模式,讓自己和學生共同經歷、探索性/別教育中的困惑尷尬。 感受到自己逐漸可以連結身體經驗尋回完整的自己,不斷與學生進行私密經驗對話,也從知識層面逐漸拓寬到可以在個別脈絡中理解與尊重差異。我的性別課程仍會繼續,而改變的漣漪會持續的發生、延續與擴展⋯⋯。 參考資料與書目: [1] 《陰道獨白》(The Vagina Monologues)由美國劇作家 Eve Ensler 所創作的戲劇,1996 年首次在紐約百老匯演出。她從兩百多名的女性口中聽到了許多由陰道衍伸出來的故事,將她們的性事、對陰道的想像,以及受暴與被虐待的經驗,集結寫成了此一劇本,透過戲劇的魔棒傳達女人戰勝暴力的訊息,並且反轉傳統社會對陰道的刻板印象。 [2] 丁凡譯(2014)。E. Ensler著。陰道獨白。台北:心靈工坊。 [3] 孫瑞穗譯(1999)。情慾之為用。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頁265-270)。台北:女書。 [4] Lorde, A.(1984). The uses of the erotic as power. In Sister outsider: Essays and speeches (pp. 87-91). Freedom, CA: Crossing Press. August 21,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j40cxP
2021年8月20日 星期五
性愛也有最佳頻率?每個人的節奏不同,別把性愛頻率和感情劃上等號 https://ift.tt/2W9HlJ0 創意市集出版 在一起越久,伴侶漸漸不再碰我?親密關係中的性愛,沒有標準公式,需要彼此溝通、協調,找出適合兩人的步調。 文|沈子棨 性愛頻率幾次才合理? 性福導師說: 「當你渴望時自然會去追求,初識時次數當然多, 相知相惜後,心靈交流有時也能取代性愛。」 在工作看診時,常有不少人問我:「怎樣的做愛頻率才是正常、合理的呢?」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不少人喜歡暢談性愛的次數,但其實性慾這東西就好比食量一樣,有些人一天要吃好多碗飯,但有些人可能一天吃個兩碗飯就飽了。 所以刻意去歸納什麼公式,或是利用什麼頻率來量化性愛,意義實在不大,同時也不太客觀。 性不是件純理性的東西,它帶有許多情感層面,無法用頻率去解讀或是下定論。戀人剛在一起時,追求的是想得到對方的全部或是一種甜蜜感,因此身體的親近相當重要。 等到關係發展穩定時,彼此越來越了解,心理層面也會獲得一種歸屬感,於是在建立親密度、營造愛情的氛圍這檔事裡,肉體碰觸,就從主要事項變成次要、輔助的事了。簡單來說,關係穩定時,做愛雖然一樣重要,但已經不是拉近彼此關係的主要管道。 譬如剛在一起的時候,因為能暢談的事情還不多,在兩人獨處休息時,身體的接觸和性就變成最在意的事。但隨著感情加深,能談的事情越來越多之後,原本躺在床上等待對方觸碰的渴望,會漸漸轉變成想和對方邊擁抱、邊傾訴生活中大小事的心境。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這就像是言語上的做愛,只是形式不同,但同樣都能夠交流心靈,有助於更加了解彼此。當然也不可否認,我們依舊都需要性,也渴望性。 當我們渴望的時候,自然就會去追求,性愛也會自然而然地發生,而不是預先在心裡設下一個目標,然後規範自己要去達成。性愛若有預設,就太有目的性了,就算次數多,也無法代表什麼。 圖片|Photo by Dainis Graveris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在一起越久,伴侶漸漸不再碰我?」關係心理學:好的性愛需要溝通) 以下就來更深入地剖析,把愛情歸類成三階段:初愛探索期→熱戀相知期→熟戀歸屬期,看看在不同階段的愛情關係裡,為什麼性愛這檔事也會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階段 ➀:初愛探索期 戀人剛在一起時,對彼此的了解還不夠仔細,能聊的話題不多,也無法深入地談論對未來的規劃,加上又隔著一層距離相處的關係,不易看見對方的缺點,包容力也較大,使得對方在自己心中的印象,往往非常美好。 這時身體的碰觸就成了雙方都期待也積極想發生的事,同時也成了衡量進展的一個重要標的。儘管此時的某一方不覺得性愛是很必要的事,彼此也還不太熟,但若碰上合適的氣氛,還是很容易發生性愛。 階段 ➁:熱戀相知期 隨著戀情加溫,也許雙方會刻意多製造些獨處的空間與時間來。這是因為彼此互相了解、相知相惜,對於自己的身心,都會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對方。有一點點挑逗的火花,往往就演變成猛烈的慾火,性愛的次數自然上升不少。 加上對方若是比較黏或是慾望較高的人,甚至又喜歡嘗試各種不同性愛場合與時機的話,那麼做愛次數肯定是直線攀升。不管怎麼看,這時候都是性愛頻率較高的時期。 階段 ➂:熟戀歸屬期 到了這個時期,兩人的戀情若還穩定,那關係應該會昇華到另一種境界。這時彼此的感情就不需要靠大量的性愛來維繫,取而代之的是共同面對生活中的一切。 兩人在日常生活中若是能夠互相扶持、互相理解,一起克服難關,反而容易體會到「平淡的幸福」,對於愛情的成就感也會油然而生。至於性愛,做得好、品質高,遠比次數來得重要許多。此時心靈交流有時也能取代性愛,這時做愛的頻率也就沒那麼一定了。 綜合上述所說可以了解到,戀人們在一起的時間久了,做愛的情況多少都會有些變化;如果步上婚姻或是有了小孩,狀況又會更加不同。 但說到底,都是因為彼此關係緊密、互相了解得夠深,能暢聊、能做的事情也都增加不少的關係。甚至,還可能有了比做愛更值得的事可以做,這些都是愛情穩定成長、昇華的正常現象。 不可否認,性很重要,甚至非常重要,但與其刻意花心思來控制它的頻率,倒不如多多留心和伴侶之間的心靈交流。畢竟有著兩顆能夠互相交流的心,才是愛情裡最穩固的基石,至於性愛甚至是頻率多寡,只是一種形式罷了。 圖片|Photo by We-Vibe Toys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為配合另一半的性慾,弄傷自己?無需勉強配合,每個人都有權決定是否與伴侶分享身體) 性愛的形式 不是只有結合、活塞運動才算是做愛,舉凡按摩、手愛、口愛、擁吻、身體磨蹭等,也都是性愛的一種,千萬別把性愛這事看得太死板才好。 當愛堆疊得更濃、更深時,性愛頻率不一定會成正比地增加;不要把做愛的頻率與感情的增減劃上等號。當他人的性生活和自己所想的不太一樣時,也和你無關,就別給他人貼上性冷感或怪咖的標籤吧! 本文出自沈子棨的《性愛的科學:越做越愛,讓兩人更有感覺的親密處方箋》,由創意市集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性愛的科學:越做越愛,讓兩人更有感覺的親密處方箋》 August 21,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W9HlJ0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