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xV138c
2021年8月17日 星期二
「一旦被拋棄,我就感覺自己毫無價值」你也是愛恨分明的極端邊緣型人格嗎? https://ift.tt/3xV138c KnowYourself 如果你對於伴侶反覆無常的情緒、對自己愛恨交織的感情感到困惑,對方也許有「邊緣型人格」的特質⋯⋯重要的是,要如何與之相處,並且幫助他離開常常令其感到痛苦的狀態呢? 「我最深、最真、最確切的恐懼,是當我告訴你我是誰的時候,你會離開我。」 「被拋棄的感受就是:死去。是真的,那感覺就好像我在死去。」 「我想要和人們說話,但我又不想和人們說話。我想要和他人聯結,但我不能和他們聯結。周圍發生的一切都讓我感到刀刺一般疼痛,這種疼痛我一秒都忍受不了。這就是被拋棄的感覺。」 這是作家 Celia Finkelstein 在《愛在邊緣時》(Love in the Time of Borderline)一文中,對自己感受的一段描述。此前,她被確診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你自己或者你親近的人是否也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者行為: 總是擔心和恐懼被家人、朋友以及親密愛人拋棄,會為此做出許多在他人看來,過於衝動甚至極端的行為。 有時會過於理想化。 自己和一個人的關係,覺得對方是自己最重要的人;有時又會突然對對方惡言相向,覺得對方是這世界上最可恨的人。 不明白自己究竟是個怎樣的人,並為此感到困惑。 常常覺得感到持續的、莫名的、無法擺脫的空虛。 你可以把以上的這些描述看作是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一種感性的認知。當然,需要強調的是,「並不是」所有表現出上述行為或感受的人就一定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究竟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呢? 我們先來瞭解一下「人格障礙」的含義,這指的是一個人持久的內心體驗和行為模式,明顯偏離了社會文化背景下對「正常」的預期。這種偏離了「正常」的行為和體驗,在多種情境下都會重複出現,而且固定難以改變。同時,造成個體的痛苦,或者影響到了他們的工作、生活、社交等。 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以下簡稱 BPD),被認為是最常見的人格障礙之一(Kreisman & Straus, 2010),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 BPD 的患者有四種常見的核心表現: 情緒不穩定 衝動性的行為 極度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扭曲的認知 核心表現一、情緒不穩定:敏感、激烈且迅速變化 BPD 患者在情緒上十分敏感且反應強烈,一點小事都有可能會引發他們明顯的情緒反應。不僅如此,他們對身邊人的情緒和細微的內心活動也都高度敏感,彷彿自己置身於他人的體內,感受著對方的痛苦。 也正是這種與他人之間邊界感的缺乏,常常讓他們受他人情緒、心理所累,而倍感痛苦。 當他熱情地向伴侶表達自己的愛意,而他從伴侶的面部表情上判斷對方並沒有抱以同樣的熱情時,便會大發雷霆,認為對方根本不愛自己。當伴侶未能及時回覆消息時,他便會擔心對方拋棄自己而感到焦慮,又會懷疑對方的忠誠而感到憤怒。 這種與他人之間邊界模糊的感覺,被 Celia Finkelstein 在《愛在邊緣時》中描述為一種「沒有皮膚」(without skin)的存在狀態,「我感覺自己血肉模糊地在這世間遊走,體無完膚⋯⋯是的,我沒有皮膚,只有一堆神經、肌肉和筋骨,血液和傷口⋯⋯周圍發生的一切都會讓我感到刀刺一般疼痛」。 BPD 患者的情緒不穩定,除了表現為情緒敏感而劇烈之外,還表現在情緒變化的頻率上。不論是憤怒、煩躁、焦慮,還是快樂、平靜、鎮定,他們的這些情緒反應很少持續超過幾天,通常都只持續幾個小時甚至更短(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2013)。 患有 BPD 的人對於情緒是失去掌控力的,他們既無法抵擋情緒的到來,也無法控制和調節它的強度,也會為自己在劇烈情緒下說出的話、做出的事而感到愧疚和羞恥,這種情緒失控往往讓他們自己也不知所措。 一名 BPD 患者說道,「上一秒我還發自內心地感到開心,下一秒我就毫無原因地嚎啕大哭起來,並對其他人大呼小叫。這讓我感到害怕。」(Mind.org, 2015)。 圖片|Photo by M. on Unsplash 核心表現二、衝動性的行為:自毀 一方面,BPD 患者可能行事魯莽,如豪賭、亂花錢、暴飲暴食、濫用物質、或者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等等;另一方面他們可能自我傷害,如切割或燒灼,甚至自殺(APA, 2013)。 這些帶有衝動性的行為,可以看做是 BPD 患者用來應對心理與情緒痛苦的手段(Kreisman & Straus,2010)。 有時他們試圖通過身體上所感受的痛苦,來確定自己真實存在,因為他們經常被一種「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空虛感纏繞——我們在後文還會說到。 有時他們試圖通過這樣自毀的行為來洗刷內心的罪惡感,如前文所述,當他為自己劇烈的情緒反應感到自責與羞愧時,通過自毀的行為能幫助他們獲得一種救贖、一種解脫感。 (延伸閱讀:「他看起來很快樂,為何突然自殺?」一個成熟的社會,需要給予負能量空間) 核心表現三、極度不穩定的人際關係:愛恨交織 「愛對於這樣人而言是困難的。這有雙重意義。他人去愛這樣的人(BPD)是困難的,而這樣的人(BPD)去愛他人也是困難的」(Finkelstein, 2016)。 「別離開我」(Don’t Leave me) 一方面,他們對「被拋棄」有著深刻的恐懼。而這種「被拋棄」有可能是真實的,但更多時候則是他們主觀認為的(APA, 2013)。他們會將一些日常短暫的分離或是臨時改變的計劃都看作是一種「拋棄」,而這些在他人眼中往往都是稀鬆平常的。 比如,當他所在乎的人在約會時遲到了幾分鐘或者下班回家晚了,又或者要出差幾天,他們都會感到十分的驚恐和憤怒。 在這種恐懼的驅使下,他們常常會做出瘋狂的舉動來試圖避免被拋棄(NHS, 2016),例如:持續地電話或簡訊轟炸對方、總想要和對方待在一起,拒絕讓對方離開自己半步。 「我討厭你」(I Hate You) 另一方面,當別人給予他們足夠的愛與關心時,他們又會擔心這會讓自己窒息,或者擔心自己會因過度依賴對方而為其所操控,而這也會引起他們強烈的恐懼。 更多時候,他們會對對方產生莫名的、強烈的厭惡感。因為情感突然的極端轉變,他們又會遠離對方、拒絶對方,甚至用激烈的言辭逼迫對方離開自己(NHS, 2016),例如:「你去了就別回來了!我再也不想看見你了!」 因而,患有 BPD 的人與他人的關係總是「愛恨交織」(love-hate relationship)的。 人們在與他們的相處中,往往也會覺得自己是時而被極端理想化又時而被極端妖魔化的,並且會在這兩個極端之間來回擺盪。 不難想像,在這樣的相處模式之下,BPD 患者與他人的關係是難以維繫的,而這又更會加劇他們在心理與情緒上痛苦。 圖片|Photo by Anthony Ievlev on Unsplash 核心表現四、扭曲的認知:分裂的自我感與他人形象 BPD 患者在情緒、行為及人際關係上的不穩定性,與他們內在缺乏一個核心的、連貫的、穩定的自我認知有關,而這種認知上的扭曲也被認為是導致各種問題的核心因素(Kreisman & Straus, 2010)。 由於缺乏一個穩定的自我認知,他們便常常會根據當時當地的環境、在場他人的反應去調整自己表現出來的個性特徵、性取向、人生目標與價值觀等等。 不僅如此,在 BPD 患者的內心存在著一個「非黑即白」的、分裂(split)的心理結構與認知模式(Kreisman & Straus, 2010),即在他們的世界裡,只有絶對的好與壞,對與錯,是與非。 這就意味著,當他們隨著外在環境不斷改變「自我形象」時,就很有可能不自覺地塑造出了一個自相矛盾的、令他們自己都感到困惑的自我形象。 這種自我認知的不穩定與矛盾感,會讓他們在情緒上起伏不定(覺得自己好的時候便感到開心,覺得自己不好的時候便感到焦慮),在行為上衝動魯莽(當對自我感受不佳時,試圖通過極端的行為來傷害或毀滅「壞」的自己)。 同時,自我感的缺失造成了他們內心持久的空虛感——「我究竟是一個好人還是一個壞人?」,「我究竟是誰?」。 此外,這種非黑即白的認知模式也影響了 BPD 患者對他人看法的分裂與矛盾。也正是由於這種對他人看法的分裂,導致了他們在人際關係上對他人的「愛恨交織」。 比如,當一個原本他認為「好」的人做出了讓他覺得「壞」的事,他可能會認為這個人是絶對「壞」的——竟然做了不好的事,因此感到憤怒、希望對方遠離自己。 (你會喜歡:「好羨慕那些總是開心的人⋯⋯」兩極化的思維,你不快樂的根本原因) 對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常見誤解(Myths) 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在情緒、行為、認知及人際關係上的這些極端表現,常常會讓人們對他們產生誤解: 誤解 1:他們善於操縱別人 真相:BPD 的患者出現的衝動行為,常常會讓人感覺他們是在以此操縱他人、獲取利益,例如認為他們是通過自傷或自殺來獲得別人的關心。實際上,這些極端的行為是為了緩解內在真實的痛苦,而非為了蓄意控操控他人。 8-10% 的 BPD 患者最終死於自殺(APA, 2013)。因此,我們應該更重視他們所表達的自殺企圖,而不是對動機妄加揣測。 誤解 2:他們只是不想改變自己,否則他們早可以做出改變。 真相:沒有人會希望自己在情緒、行為及人際關係上出現這樣極端的反應和失控。然而,改變是困難的(試想一下當你要改變一個自己多年的習慣,而對於他們來說,只會比這更困難)。 換句話說,患有人格障礙並不是他們的選擇,更不是他們的「錯」。 誤解 3:他們不關心別人,只考慮自己 真相:事實恰恰相反。他們十分在乎身邊的人,以至於當發現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可能對他人造成困擾時,便會陷入極度自責與內疚之中,這只會讓他們更加痛苦。 誤解 4:童年的創傷經歷導致人們發展出 BPD 真相:童年曾遭受虐待或者父母在教養上的問題,可能引發 BPD,但,這並不是絕對的。Paris(2008)的文獻研究發現,有 1/3 的(而不是所有的)BPD 患者在童年時期曾經遭受過虐待。 也就是說除了成長經歷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可能導致人們發展出 BPD,比如遺傳因素。研究發現,直系親屬中患有 BPD 的人,其自身患 BPD 的風險,是一般人的 5 倍(APA, 2013)。 (同場加映:化解「創傷」的感恩練習:唯有在裂縫之中,我們才能看見光透進來的契機) 面對邊緣型人格障礙,我們怎麼辦? 早期干預對於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預後和功能恢復,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2016)。因此,我們首先需要瞭解邊緣型人格障礙(BPD)的預警症狀: 做出瘋狂的舉動,來避免真實的或想像出來的被遺棄 與家人、朋友和愛人之間不穩定的、緊張的人際關係,在極端理想化和極端貶低對方之間來回摇擺 扭曲的、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sense of self) 衝動且危險的行為,如毫無節制的消費、不安全的性行為、物質濫用、魯莽駕駛、暴飲暴食 反覆出現的自殺或自傷的行為或企圖,如割傷自己 劇烈且多變的情緒狀態,持續時間僅在幾小時或幾天之內 持久的空虛感 不恰當的強烈憤怒感或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 出現一些與壓力相關的偏執信念,如多疑、無法信任身邊的人 出現嚴重的分離症狀(dissociative symptoms),如感覺自己脫離軀體,在觀察著自身或者與現實失去聯繫。 若你覺得自己或身邊的人有以上的大多數症狀,且症狀首次出現的時間不晚於成年早期的話,請及時尋求專業的幫助。 圖片|Photo by DANNY G on Unsplash 而當你所親近的人,被確診為邊緣型人格障礙時,以下的方法可能會對你有所幫助(Smith, Robinson, & Segal, 2017): 1. 瞭解邊緣型人格障礙,不帶有偏見和評判地與他相處 明白那些行為和情緒反應只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症狀表現,而不是你所親近的那個人本身。 2. 鼓勵並支持他們持續地接受專業心理治療 目前,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及圖式療法(Schema-Focused Therapy)都被認為對改善 BPD 的症狀有積極作用(NIMH, 2016)。 (推薦閱讀:諮商心理師談自殺:他們需要的,是找回存在的意義) 3. 與 BPD 患者的相處,關鍵在於建立你們彼此間健康的邊界 你不能對他千依百順,而是要一以貫之地對待他,拒絶不合理的要求,這反而有助於他建立對你的信任。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4. 在生活中與 BPD 患者的溝通需要注意: 積極傾聽他們的想法與感受,更多地關注他們的情緒而不是用詞或者行為。 當他們情緒過於激動時,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等方式幫助他們冷靜下來。 當他們威脅或試圖做出一些極端的舉動時,請保持冷靜,並迅速向其他家庭成員及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再次強調,正如文章開頭所說,並不是所有表現出邊緣行為或感受的人,就一定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可能他只是具有邊緣型狀態。 August 17,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