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30日 星期三

服藥的態度,變成像「每天吃維生素」一樣日常:專訪作家左燈《我在精神病院抗憂鬱》 https://ift.tt/3idlXYw Emilie Wang 專訪作家左燈,在成為憂鬱者患者之後,書寫自身經驗,她希望和她一樣努力抗憂鬱的人們,在路上不感到孤單。 一場橫跨台灣海峽的筆訪,我們透過《我在精神病院抗憂鬱:我們不是想太多,只是生病了,一個微笑憂鬱症患者的住院日記》一書的作者——作家左燈的回答,對憂鬱症有了更多理解。 而有一個人理解你;有一本書理解你——你不是孤單一人。 (前情提要一:「說一句話,像要花一輩子的力氣」憂鬱症失去的不是快樂,而是活力、憂鬱症患者的自白:我們要追求的不是快樂,而是平和) 圖片|作者左燈提供 所謂的「常人」是沒有吃藥的人,而書中提到出院後、再度吃藥時,你感到確認自己「非正常人」的事實。「吃藥」之於「我」的關係又是什麼? 藥物與生病之間的關聯,像痛苦和眼淚之間的關係一樣不言自明。生病以後,我的人生觀變得相當狹隘,習慣把「一輩子」嵌進現有生命的角落裡。 比方說——這個人和我說了再見,那意味著一輩子都見不到了吧;做了這種決定,怕是一輩子都要為此後悔了;患上這種病,是一輩子都完蛋了的意思啊。 我像在玩一個古早闖關遊戲,每當踏上新的一階,後面一階就此陷落,「一輩子」像一個只有正向的箭頭,時刻提醒我——我沒有回頭的餘地。 從我吞下抗抑的第一顆藥起,剝開鋁箔紙的「哢啦哢啦」聲,藥物滾過喉頭的「咕嚕咕嚕」聲,甚至我想像著它在我身體裡慢慢消解的「劈裡啪啦」聲,都在提醒我——我病了,我是病人,我是憂鬱患者。 人在面對自己不願面對的情境時,是有自我麻痹的能力的。我曾聽過一個說法,當你的身體遭遇重大創傷時,你的大腦為了保護你,會自動開啟一瞬間的遮罩記憶功能,它會暫時「當機」,停止運作,以防你的身心無法承受太大的重創。 我小時候經歷過一次相當慘烈的車禍,很多眼鏡碎片紮進下眼皮,又從上眼皮戳出,刷一下剛好以 0.0 幾毫米的距離略過了眼球。但我的記憶只停留在撞擊前一刻,和撞擊後強烈的求生意志讓我拚命站起來的畫面,對於真正撞擊的那一刹那,我是完全沒有記憶的。後來我問過好多有相似經歷的朋友,他們對於車禍發生的當下,也都是毫無印象的。 對於可能一輩子都得吃精神科的藥、與憂鬱症和平共處,你如何看待這件事? 對於吃藥這件事,我的大腦運行機制類似於這樣的自我麻痹。我儘量不去想吃藥背後的意義,也儘量規避這代表的含義。除了吃藥本身帶來的副作用傷害,我最無法面對的,是它帶來的病恥感。 病恥感——以病為恥,因為得了這個病感到羞恥,恥辱。每一粒藥片都像一次抨擊,告訴我我並不是每個人樂於見到的樂觀開朗的樣子,而是一個消極陰鬱的患者。 所以每當有人問起,我都是「維生素」「保健品」「胃藥」什麼的亂說一氣,堅決不沾染一點它的真實含義。 但人又有一種自我強化的心理,隨著一次一次地自我欺騙,可能也隨著藥物一次一次地發揮效用,我對服藥的態度,真正變成對待「每天吃維生素」這件事一樣那麼日常。還是那個亙古不變的大道理,事情的真諦,並不在於事件本身,在於你看待這件事的方法方式。 人總要活下一輩子的,一輩子吃藥,和一輩子吃飯,一輩子行走,一輩子都會後悔,都在反思,其實是性質無異的幾件事。 排除有神論的可能,每個人有且僅有這一輩子,所以身後的臺階陷不陷落,對於本身一往無前的人生來說,是沒有實質意義的。那就只消大步往前走,來什麼,便是什麼吧。 如果發現身旁有朋友疑似得了憂鬱症,要怎麼鼓勵他們去就診比較好?他們會希望/不希望聽到什麼?關心他們的人,可以如何協助? 如果是我的話,本人現身說法就比較有說服力吧,畢竟也是憂鬱前輩了(笑)。如果是本身沒有經歷過憂鬱,發現身邊朋友有憂鬱可能的話,我個人認為: 首先,喊出我們的口號:「學習使我快樂。」這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從頭學習憂鬱症的相關知識。 因為很多人會想當然地以為對於憂鬱患者,只要好好勸導,讓他們想開了就好。於是在患者面前狂飆人生雞湯語錄,或者自作聰明地運用激將法。 他們很可能會說一些類似「你就是太閒了」、「到底有什麼好難過的啊?」、「比你慘的人多了去了」、「每個人多少都有點憂鬱的」、「你這樣你覺得對得起誰?」諸如此類的話。 但其實這是很殘忍的,這就像你跟一個盲人說:「啊!外面世界太美啦!可惜你是個瞎子!你看不見耶哈哈哈哈哈!」一樣。如果你是患者最親密、最信任的人,你的每一句話更是具有成百上千倍的威力。 所以,要想幫助身邊的憂鬱患者,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學習。通過學習客觀瞭解憂鬱症,明白它不是簡單的心理問題,而是一種有著生理基礎的疾病。 圖片|作者左燈提供 當你建立了比較系統、科學的憂鬱知識體系以後,可以從以下四點著手幫助你的憂鬱朋友: 1. 鼓勵患者積極就診 要努力突破患者的心理障礙,陪伴患者到醫院的精神科尋求治療。 2. 聽從醫生的指導 在醫院和醫生都比較可靠的前提下,儘量聽從和配合醫生的建議,無論是吃藥、手術、住院,你在其中的角色是陪伴者和監督者,要確保病人遵從醫囑,服從治療。 3. 幫助患者樹立康復信心 在治癒憂鬱患者的道路上,你給予的精神支援也至關重要。多說一些「我一直都在」、「讓我們一起加油戰勝憂鬱」、「我知道你很痛苦,那是因為你生病了」、「好好治療,我陪著你好起來」;有需要的話也可以尋求專業心理醫師的幫助。 4. 督促患者保持適量運動 你要運用最大的耐心勸說患者動起來。憂鬱讓他們失去了活動的欲望和動力。 但適量運動,對憂鬱的康復卓有成效。也可以從患者平時的愛好入手,陪他做一做喜歡的事情,幫助他恢復自信,找回成就感。 但是你必須要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因為很可能你苦口婆心說到嘴唇乾裂,他依舊一動不動;也可能好不容易拉他出門,沒 5 分鐘他就要打道回府;可能下棋下到一半,他突然毫無反應或者翻臉走人⋯⋯ 你常常會「熱臉貼到冷屁股」,也會常常「好心被當驢肝肺」,但這都是常態,從你決定說服他那刻起,你就要做好不停被拒絕、被無視,不斷失望甚至絕望的準備。 要幫助憂鬱患者,首先自己就要煉就一顆越挫越勇、勇往直前的強大心臟。 (下篇:專訪作家左燈:在陽光普照的世間,真有我們看不到的世界) 左燈著有一書《我在精神病院抗憂鬱:我們不是想太多,只是生病了,一個微笑憂鬱症患者的住院日記》。由三采文化出版,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在精神病院抗憂鬱:我們不是想太多,只是生病了,一個微笑憂鬱症患者的住院日記》 October 01, 2020 at 01: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dlXYw

專訪移工淨灘團創辦人 Maya:不管是印尼人還是台灣人,我們都住在地球上 https://ift.tt/2Si5pE0 One-Forty 曾有媒體報導,從 2018 年開始,Maya 與一群印尼移工拾起了台灣海岸上,超過 2400 公斤的垃圾,他們為什麼願意這樣愛護台灣的山和海洋呢? 圖片|One-Forty 提供 星期天早晨,在台灣的東北角海岸上,一群人徘徊在海岸邊界,其中一位頭戴紫色頭巾,眼上掛著墨鏡的女性移工,他是 Maya。 只見他一手抓著垃圾袋,一手熟練地從石縫中掏起塑膠碎屑,過去曾有媒體報導,他與一群印尼移工拾起了台灣海岸上,超過 2400 公斤的垃圾。 我是 Maya,今年 36 歲,來自印尼的西爪哇,我來台灣工作 5 年了,一開始我喜歡和印尼的朋友一起爬山也順便淨山,後來我想說,那不如也去海邊清垃圾好了。 所以我從 2018 年開始,在臉書上創立了一個叫 Universal Volunteer(環球志工印尼移工淨灘)的社團,邀請許多印尼移工加入我們,一起在週日早晨淨灘,讓台灣的海岸變得更乾淨。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都有責任保護這片土地 剛開始想要清理台灣的海邊時,我們想說先看看台灣的淨灘是怎麼一回事,所以參加了台灣人在基隆外木山舉辦的淨灘活動,卻因為前往淨灘地點的交通不是那麼方便,所以我們遲到了,抵達目的地時,台灣的隊伍也差不多準備離開。 這時有一個台灣人,我們後來都叫他「阿伯」,他自願留下來陪我們一起清理旁邊的海岸,從那時候開始,我們和阿伯就像家人一樣,一起吃飯、一起打鬧、一起淨灘。 在那之後,我們透過 Universal Volunteer 的社團,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每個月會有一到兩次的淨山淨灘活動。 社團會取名字叫 Universal Volunteer 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地球是大家的,不管你是台灣人,我是印尼人,你住在哪裡,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都有責任保護這片土地。 Universal Volunteer 成員。圖片|One-Forty 提供 Universal Volunteer,我們都是瘋狂的一群人 我覺得在 Universal Volunteer 中的人都有個特質:瘋狂。 因為誰會在難得休假的星期天早起去海邊,在大太陽下切割漁網、搬運垃圾?天氣很熱啊,身體很累啊,神經病嗎? 雖然知道很累,但我們知道這都是為了地球好。 除了辛苦以外,偶爾大海會飄來從來沒有想過的東西,像是 Yudhi(Universal Volunteer 成員)說他曾經撿過潛水用的手套,然後到現在都留著,因為他覺得很好看,希望以後淨灘可以再撿到另外一個,湊成一對。 除了偶爾的「禮物」,我最喜歡的是淨完灘後,大家拿出自己準備好的食物,然後一起吃飯,這是我忘記身體疲憊的方法,我很喜歡大家坐在一起,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因為我們坐得很近,心也可以靠得很近。 圖片|One-Forty 提供 圖片|One-Forty 提供 吸取台灣淨灘經驗,帶回印尼保護環境 Universal Volunteer 不只在台灣,我們也開設了印尼分部,印尼的海比台灣更糟糕,除了髒亂甚至還很危險,因為只要海水一多,陸地就會淹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去年 1 月開始,透過募款的方式,在印尼募集到了 1035 顆紅樹林的種子,然後將這些種子種在印尼的海岸。 進行到現在,紅樹林的計畫已經到第四次了,每次都去不一樣的海邊。 而在種紅樹林前,淨灘就是一個必要的工作,但因為印尼很少人淨灘,所以我之前有回去印尼,然後與印尼 Universal Volunteer 的成員分享,我在台灣身上學到的淨灘經驗。 像是淨灘的工具很重要,我們都是自己帶一雙手套以及小刀,比起夾子什麼的,這樣處理石縫中的垃圾可以更來得有效率,也可以清理得更乾淨,有時碰到漁線漁網纏繞在大石頭堆中,沒有辦法馬上抽起,身上的小刀就是最好的工具。 除此之外,台灣淨灘是非常有系統的,在台灣淨灘可以從網路上去申請,也有專用的垃圾袋,也知道那些垃圾可以丟在哪裡,但是在印尼就沒有這個方式。 如果我想要在印尼的某個村的海邊淨灘,就必須先聯絡當地的村長,之後才能做這件事;我想,這也是我們未來可以在印尼改變的方向。 圖片|One-Forty 提供 圖片|One-Forty 提供 圖片|One-Forty 提供 不要想這個是誰的垃圾,而是想這個是誰的地球 我們可以一起 Make The Earth More Better,不管你是哪一個國家的人。 我們不但要跟台灣人說,更要跟全世界的人說,保護地球是每個人的責任,不要想這個是誰的垃圾,而是想這個是誰的地球。 我們沒有辦法預測 Universal Volunteer 十年後會怎麼樣,但是我們接下來的責任是希望可以透過教育,讓小朋友從小就知道保護地球的重要,並且以 Save The Earth 為目標,面對環境的不斷變化,持續進行可以讓地球變得更好的行動。 (延伸閱讀:台北車站最美麗的瞬間:不分種族國家,我們都在這裡席地而坐) 圖片|One-Forty 提供 圖片|One-Forty 提供 圖片|One-Forty 提供 淨灘的前一晚,我們來到 Maya 的「小窩」,那個小窩是位在汐止一處的電梯公寓,一進門的櫥窗上就放著 Universal 的招牌。 每個星期六的夜晚,是這間房唯一亮起的日子, 因為這是他們難得的假日,可以過一下像「家」的生活。 Maya 在廚房忙進忙出,張羅一家人的晚餐,我們跟著湊熱鬧地攪和幫忙,從六點煮到九點,我們足足煮了三個小時。 在餐桌上我問 Maya 覺得我們煮飯的表現怎麼樣?他說:Everyone cannot do everything, but everyone can do something. 我想,這不只在說我們的廚藝普通(笑),更多的是在和我們說,每個人都可以找到一些擅長的方式,為世界做一點改變。 圖片|One-Forty 提供 圖片|One-Forty 提供 圖片|One-Forty 提供 圖片|One-Forty 提供 (你會喜歡:在台灣工廠尾牙,誕生的印尼樂團:專訪 Uniband 主唱 Jaya) 2020【轉機:台灣】年度攝影展,十月高雄登場! 每位移工都在跨國旅程中尋求成長、創造價值、綻放光彩。對於 Maya 來說,這趟台灣旅程讓遠在印尼的家人生活變得更好,甚至實踐了他對環境保護的一份心力,這肯定是一場意想不到的故事。 對於台灣來說,這些移工的到來,撐起了台灣的家庭和建設,而他們不只是勞動力,在移工之外,他們更是一群充滿故事和創造力的夥伴。 或許我們能透過善待與我們生活在同片土地上的移工,將每一份連結串連成台灣與東南亞、與世界產生更深刻連結的轉機。 我們相信「台灣,是移工的轉機。移工,也是台灣的轉機。」 今年 10 月,邀請你和我們一起在高雄,看看在移工之外的 Maya 是如何從台灣出發,為地球環境盡一份心力。 【展覽資訊】 日期:10/1(四)-11/1(日) 時間:12:00-18:00(週五六日與國定假日,延長至 20:00) 地點:高雄駁二蓬萊 B6 倉庫 費用:免費入場 活動詳情 #轉機台灣在高雄 #一場不用出國的跨國旅程 #從移工的轉機看見台灣的轉機 本文獲 One-Forty 授權轉載,原文連結於此。 October 01,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Si5pE0

【夏于喬畫話】「害怕失去伴侶,於是患得患失」你也是經常不安的敏感牙女孩嗎? https://ift.tt/3cJByxO 女人迷編輯 Irene Lei 女人迷X夏于喬「畫話給身邊的那些女孩」系列圖文,夏于喬每週畫/話,一封充滿溫度的手寫信,送給親愛的女孩們。今天聊一聊「敏感牙女孩」,你也是嗎? 有一種女孩,心思縝密,性格細膩,常為小事焦慮,伴侶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會牽動她的情緒。 她是敏感牙女孩,在關係裡患得患失,即使感受到另一半的愛,仍不時陷入心慌。 她像是一顆敏感性牙齒,太酸的或過甜的,冰的或熱的,都讓她不適。 當敏感牙女孩吃醋,她會獨自一人在角落生悶氣,試圖自己消化不安,因為她一直戒慎恐懼,不敢過度叨擾伴侶,深怕被拋下。(同場加映:愈愛愈沒安全感?致焦慮型依戀者:承認脆弱,也是一種愛) 夏于喬:「細膩的心思容易讓你陷入不安,但也讓你善解人意,如此貼心啊!」 圖片|夏于喬提供 夏于喬:「先學著相信自己吧!一定能找到當你的舒酸定的伴侶!」 對一段愛情沒有把握,或許來自於你本身缺乏信心。有時不見得是對方做錯什麼,只是你向來不認為自己值得這麼好的,因此總是懷疑。(推薦閱讀:【為你點歌】安全感黑洞:容易愛上別人,卻很難愛上自己) 寫給所有的敏感牙女孩,我們明白你的脆弱與敏感。你知道嗎?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願你尋得與情緒共處的平衡,得以在愛裡安然。 September 30, 2020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JByxO

「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文字,就是你的名字」《神隱少女》裡的三個關係隱喻 https://ift.tt/3i9wZOw Jubie 秉旂 「千尋,真是個好名字。要好好珍惜自己的名字。」——人的名字代表的是自我,只要堅守著它,那便是最堅固的魔法,面對什麼困難也不怕。 最近因為吉卜力釋出了高清圖片,供大家在「常識範圍內自由使用」,因此從日本網友開始在推特掀起了創作吉卜力梗圖浪潮,「第一屆 Twitter 吉卜力大喜利大賽」波濤洶湧席捲所有社群軟體,我也跟風參加。 在這波浪潮中,尤以最為知名的「神隱少女」被拿來創作的頻率最高,也讓我再次把神隱少女動畫找出來複習,才發現我用神隱少女做的婚姻梗圖之所以如此契合如此受歡迎,或許是因為神隱少女本身就帶著深層的隱喻: 在困境裡,妳怎麼找回自己。 在關係中的我們就跟著千尋,一起來經歷這三個階段: 1. 自我的呼喚 2. 自我的完善 3. 關係的魔法 圖片|來源 自我的呼喚:千萬別忘記自己的名字 「從今以後妳的名字就叫小千。」——湯婆婆 神隱少女原片名是:「千與千尋」,大大的兩個女性名字。 女主角千尋為了拯救被魔法變成豬的爸媽,和魔女湯婆婆簽了契約,交出了自己的名字,湯婆婆拿走了千尋的姓氏和名,只剩下一個字「千」,便於叫喚。 千尋便開始以小千的身份在奇異世界湯屋裡工作。而原片名也說明了,千與千尋,是不一樣的兩個存在。 「名字」代表了自我的意象貫穿全片,在魔法契約裡,交出名字代表著失去自我、抹去記憶,等於交出了人生控制權。 因此原先膽小懦弱的千尋,不僅要保守自己的本名,更要在湯屋努力工作才能救出爸爸媽媽。 名字魔法極其強大,它代表著: 1.自我的認知——千尋在過程中,如果不是白龍的提醒,差點都要以為自己就是千。 2.自我的存在和價值——白龍和或湯屋所有的人,都成為了湯婆婆的手下奴隸,忘了自己的過去和目的,一但不好好工作,隨時都會被變成青蛙。 3.自我的主導權——因為契約關係,沒有自由行動的權利,除非契約解除才能離開。 圖片|來源 「名字一旦被奪走了,就會找不到回家的路。」——白龍 魔法契約象徵著關係的締結,湯婆婆把姓氏拿走,像是日本女性婚後從夫姓一樣,也彷彿我們簽下的那紙結婚書約,寫下自己的名字,證件上也多了新的名字,我們都用名字去交換了新的身份,交換了彼此,開始在新的世界生活。 婚姻就是我們的湯屋,為了摯愛我們踏入,我們辛勤工作,面對各種棘手的難題。 我們成了誰的太太、誰的媽媽、誰的媳婦,我們為了新名字而努力,但繁瑣勞累的給予,我們卻容易失去與真正的自我。 神隱少女裡我們可以知道,失去名字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旦失去,就像是魔法,回不到原本屬於自己的世界。 時間久了,我們就如白龍一樣,像是被困住的靈魂,一點一點被神隱、被耗盡。 白龍對千尋的耳提面命,彷彿在告訴我們,當你有真心想守護的東西,首先要先守護好最原本的自己。 在魔法下,千尋變成了「千」,為了就是要經歷這段「尋」找自我的旅程吧,提醒我們在萬千人海中,要追尋的其實是自己。 生命的魔法或許也是這樣,神隱並不可怕,但若沒有了追尋、忘記去喚醒,自我就會消失殆盡。 「千尋,真是個好名字。要好好珍惜自己的名字。」——錢婆婆 運用名字力量的文本並不少見,在《親愛的,別害怕與眾不同》一書中,作者張瑋軒開篇就寫了:「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文字就是你的名字。」 金鐘獎得獎台劇《俗女養成記》裡的奶奶也說到,她當了一輩子的老板娘、醫生娘、陳李月英、媽媽、阿嬤,她也好想再當一回,當時的李月英,當個只屬於自己的女人。 韓國小說《82 年生的金智英》,一樣把名字直接放上標題,用最通俗的名字代表著無數名字被抹去的女性。 甚至在吉卜力另一齣動畫《崖上的波妞》裡,宗介不叫自己的母親「媽媽」,而是直接叫她的名字「理莎」,那是多有力又多撼動的呼喚。 自我的陪伴:一分為二的魔女——湯婆婆不是惡婆婆 圖片|來源 如果用神隱少女看婚姻,提到湯婆婆,總是會直接把她聯想到婚姻裡的惡婆婆,唯利是圖、兇狠刻薄、自私又對小孩過度溺愛。 而我卻覺得湯婆婆是整部片裡,刻畫得最鮮活最立體的人物,卻也是最神秘最難解析的。 湯婆婆不是扁平的惡人,不該單單把她視為某個指涉對象。 宮崎駿就曾經對湯婆婆的配音員夏木麻里說,湯婆婆是一個努力要重振湯屋、賣力工作的女人,不要把她詮釋得像一個惡婆婆。 而宮崎駿湯婆婆這個角色,正是依照吉卜力創辦人林木敏夫為藍本創造的。吉卜力就像是湯屋,在精打細算之下辛勤工作、帶領吉卜力成長的林木敏夫,就是管理者湯婆婆。 相信在宮崎駿心中,湯婆婆是一個充滿力量且有愛的角色。 「我們雖然是同一個人但個性卻完全不搭。」(あたしたち二人で一人前なのに気が合わなくて)——錢婆婆 湯婆婆之所以立體,是她有強大的魔法和控制欲,她能奪走大家的名字,卻也一肩挑起給大家工作的責任。 她用最不可思議的方式溺愛孩子,灌輸孩子偏差的價值觀,卻也信守承諾和契約,並且在湯屋被攻擊的時候,扮演了堅強的保護者角色。 湯婆婆的雙胞胎姊姊錢婆婆,是歲月靜好、寬容慈愛的存在,代表著湯婆婆良善的另一面,她們合不來,但她們其實是同一個人,是個體的兩個面向,她們互相牽制、各據山頭,湯婆婆掌管了生命,錢婆婆擁有魔女符印,誰也不妥協,才讓魔法世界得以維持。 圖片|來源 湯婆婆和錢婆婆的彼此矛盾、彼此攻防,乍看是關係中的兩人,實際上卻是關係中裡的自己。那些看起來邪惡的或是柔弱的,或許只是分裂了。 如果將兩位婆婆結合起來細想,會發現那就是一切強大魔法本身。 從湯婆婆和錢婆婆的自我內在鬥爭,我們看見了個體有統合的內在,才能有最強大完整的力量。 湯婆婆是本片中核心人物,卻沒有人知道她的名字。或許湯婆婆也因為魔法遺失了自己的名字,因此失去了記憶、自我一分為二。 湯屋是一個魔法契約,約束了裡面所有人,包含了湯婆婆自己。 名字代表的是自我,而在名字之下更深去挖掘,我們得學會認識自我個各種面向,善良或邪惡,都可以陪伴自己、支持自己、接納自己。 達成自我內在的完整,便是最堅固的魔法,而不再是困局。 關係的魔法:我記得你的名字 圖片|來源 「真不可思議,我卻記得千尋的名字。」——白龍 白龍是千尋在湯屋的重要支柱、最可靠溫暖的存在,更有著兒時回憶的情感,雖然忘記自己的名字,卻依然保守著千尋的真名。 看似無所不能的白龍,其實也有著最脆弱的傷痛。他被湯婆婆控制而失去自我,更讓自己身負重傷,危在旦夕。 最後在千尋的幫助下,白龍想起自己的名字「賑早見琥珀主」,傷痛隨著鱗片飛散,找回初心的白龍才成為了真正有力量的人。 原來再華麗高超的魔法,都不及自我的呼喚。 「真好啊,愛情的力量。」——鍋爐爺爺 婚姻是一種契約,是雙向的,彼此都有責任的。 健康的關係中,我們不僅交出自己,也同時得到伴侶;我們守護自己的名字,也珍惜伴侶的名字。請找一個擁有自己,也願意善待彼此靈魂的伴侶。 浪漫有很多種樣子,但是神隱少女告訴我們,愛就是「我記得你的名字。」記得你最原本的樣子。 千尋蛻變了,有了堅強和勇氣;白龍找回自我,生命有了全新的意義。 經歷成長的男女主角總有一天會重逢,像是那天在湯屋前,手牽手降落。婚姻如果是湯屋,有一個能和你一起成長、一起面對困境的伴侶,湯屋就有溫泉有魔法,有閃亮燦爛的療癒時光。 長大再次回看神隱少女,才終於懂了,為何自己的名字是如此珍貴且重要,才懂了在空中千尋呼喚白龍真正的名字時,那飛騰的眼淚代表什麼意思。 那是久別重逢的淚水,是豁然開朗的淚水,是找回自己,而你也在身邊的淚水。 愛情的最初,我們都是自己,而婚姻契約我們交換,但不遺忘。 (延伸閱讀:婚姻果然是福袋,驚喜是真的,但永遠不是你要的) 「發生過的事情不會消失,只是想不起來而已。」——錢婆婆 故事尾聲,兩人一起度過各種難關,卻還是得別離。 白龍送千尋,像一條河一樣帶著祝福看著她走遠,「我們一定會在原來的世界相逢。」 找回自己的名字、完整自己的內在,我們才有力量守護重要的人,才能用真正的樣子,在原來的世界相伴。 圖片|來源 神隱少女主題曲〈生命之名〉最後一段是這樣唱的: 未来の前にすくむ心が いつか名前を思い出す 叫びたいほど いとおしいのは ひとつのいのち 帰りつく場所 わたしの指に 消えない夏の日 在未來面前躊躇的心情 不知何時想起了它的名字 呼喊著   令人憐愛的 只有一次的生命 終將回到的場所 在我的手指間 不會消失的那個夏日 「我只能送你到這裡了,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不要回頭。」 (你會喜歡:「我不勇敢,但深深愛上你給我勇氣」吉卜力動畫跨越三十年的經典告白) September 30, 2020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9wZOw

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你旅行是為了獵豔嗎?」Nas Daily 五分鐘影片,談談被默許的 Guy Talk https://ift.tt/36hv7AU 女人迷編輯 JT 聽者無法拒絕,說者沒有察覺,同樣的歧視與強暴笑話橋段不斷複製,沒有人點出問題,也沒有人說出不舒服,就在不斷的沈默中,我們允許了歧視存在。 近期,阿拉伯裔以色列籍的網路紅人雅新(Nuseir Yassin)在個人粉專 Nas Daily 中文,上傳一支名為〈一點都不好笑〉的影片。影片開頭,是雅新的女友艾琳哽咽的說著:「我真的很討厭世界如此運作,這樣一點都不 ok。」 僅三秒,就足以吸引人目光。 五分鐘的影片,雅新決定談談所謂的「男人間的談話(Guy Talk)」。男人間的談話也可以稱作更衣室談話(Locker-room talk),指的是存在於男人與男人間私底下的對話,通常含有大量的性、髒話,甚至是貶低女性的內容。他在影片中表示,自己從小到大聽過不少男人間的對話,卻也僅止於私底下,而近期他在公開場合上遇到了 Guy Talk。(延伸閱讀:男孩長大以前:我們被教育,要將女孩當成東西一樣對待) 性別力百科 更衣室裡的談話 Locker-room talk 更衣室裡的談話指的是男性之間粗魯、低俗、冒犯且帶有性暗示的談話,通常發生在更衣室裡。 參考資料:Urban Dictionary 原來雅新與女友艾琳受阿爾巴尼亞一位主持人邀請上節目,在訪談過程中,男主持人不斷開黃腔,拿另一位女員工的身體對著雅新開玩笑,像是「別轉身,因為你除了會對上她的眼睛,還會對上另一雙眼睛。」最後男主持人甚至強迫女員工問雅新:「你四處旅行是為了獵豔嗎?」 全場哄堂大笑,雅新試圖以微笑與默不作聲避開問題,然而在女友艾琳聽懂所謂 Guy Talk 後,她向主持人直言:「我知道這裡是阿爾巴尼亞,男人對女人很不尊重,但這真的太過分了。」 席間,主持人不斷重複 “No, she said that”、“This is funny”,一邊將「失言」的錯誤推給女性,暗示著當開口的是女性,便再無所謂不尊重的問題,接著又一再強調這是笑話,而且很有趣。 主持人的自以為是的笑話並不有趣,倒是整個場面以及雅新第一時間的反應,有點意思。 圖片|截取自 Nas Daily 中文 不必小題大作的心態,究竟造就多少 Guy talk? 雅新在影片中表示,當艾琳反駁主持人,直言這是物化女生的行為,而一旁的女員工也對著主持人說「把話收回去」,他只想著一切有些小題大作。這也是多數人在遇到歧視言論的第一反應,因為擔心事情鬧大,甚至他聽著主持人嘗試進行 Guy Talk,他是不舒服的,但是為了不把事情鬧大,於是心裡想著小事而已,何必認真。 然而他在影片中反思道:「回頭想想,艾琳其實是對的。」 何必認真,就只是開個玩笑; 何必認真,就只是抱你一下; 何必認真,就只是親你一下; 何必認真,就只是好玩,摸你一下,大家都很開心啊; 再後來這句話就會變成——那女的也有問題吧,為什麼一開始不拒絕? 世界總是害怕女性太不幽默、太過嚴肅、太容易生氣,起初要女性容忍,是因為他們不見 Guy Talk 會對女性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於是看似無害的玩笑話,漸漸將女性擺放於客體,並且鞏固強暴文化。 例如 2019 年發生在韓國的勝利事件,「老司機群組」對話被公開,我們看見大家口中的垃圾話,是如何傳遞各種貶低女性的思想,並且進一步演化為行動。 鄭俊英:「我們在網路上一起碰頭,去脫衣舞吧,然後在車子裡強姦吧」 李宗泫:「如果沒有就漂亮的就好」 朴OO:「現實生活也會這樣的不是嘛」 崔鍾訓:「是啊」 朴OO:「我們這根本是電影等級了,先想個五分鐘來看看,就差沒殺人了」 再將場景拉回台灣,打開電視,從綜藝節目到政壇發言,屢屢以女性的身體當作話題,有人笑了,這件事便成了眾人口中的笑點,持續存在於生活每個對話裡(過去我們曾經做過的報導:【性別觀察】從「後宮」到「政治淫婦」,政壇何時擺脫女性噤聲與性羞辱、【性別觀察】楊世光說蔡英文「沒資格談下一代」:為何人們總是縱容性別失言?) 語言的力量與影響比我們想像中強大,選擇沈默亦是。 面對生活中的歧視、強暴笑話,我們該怎麼辦? 雅新影片最後,放了一段主持人的回話,他反問大家:「如果我是性別歧視,那麼這些主持人呢?」接著回顧知名的談話節目片段,男主持人肆無忌憚地朝女明星身體開玩笑,句句藏有隱晦的性暗示,而台下鼓掌大笑。 於是我們知道,問題是從何而來的。聽者無法拒絕,說者沒有察覺,同樣的歧視與強暴笑話橋段不斷複製,沒有人點出問題,也沒有人說出不舒服,就在不斷的沈默中,我們允許了歧視存在。 然而,當我們今天面對大量的歧視與強暴笑話,還能做些什麼? 我很喜歡影片最後,雅新與艾琳各自的結尾,指出了每個人都可行的方式,其實我們都可以做些什麼。之�於女性,可以表達憤怒與想法,嘗試開口去阻止對方;之於男性,阻止歧視言論持續下去,以開口替代沈默。 歧視不會越來越少,如果你不曾將歧視當一回事。 September 30, 2020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6hv7AU

【開始運動吧】世上沒有完美的運動,只有適合自己的運動 https://ift.tt/2SaiPSF 李品毅 Lee Ping-Yi 我們常常把「運動」插入我們的日常作息表裡,但其實若想要健康的身體與良好的體態,我們更需要視運動為「必需品」。 Q:運動的資歷有多長?(就撇開斷斷續續的那段時間吧) 從小,曾是運動員的爸爸就會帶我跟哥哥去公園玩或是戶外踏青,還只會爬行的階段就開始登山健行了,可以說運動資歷從 1 歲就開始了吧! 小學是田徑隊員,還喜歡跟爸爸跟哥哥一起打棒球,國中整天打籃球,高中更是沈迷於籃球之中,到了大學為了在籃球運動中更上一層樓,開始去健身房重量訓練。 基本上從小到大生活中,運動是生命中的長青好友,基本上沒有哪段時間是缺乏運動的。 目前三十歲,運動資歷約莫三十年! Q:那些曾經說服自己放棄運動的理由有?(多荒誕都能理解的) 「今天好累,書上說,若很累時,我們需要的是休息,不是運動。」 「今天起床後好累,今天跳過一天也沒關係吧!一週七天總要給自己放假一天」(結果放假日就會如雨後春筍那樣,一天兩天又三天) 「今天一直打哈欠,如果這樣的狀態運動,受傷的機率好高呀!為了保護身體,最好還是趕快回家休息吧!」(然後回家開始上網,也沒有早睡,隔天再次一樣的循環,但確實,完全不運動就不會有運動傷害的可能了) 與惰性妥協,總找理由自我安慰,奸詐的大腦對於我養成運動習慣,佔有舉足輕重的阻礙地位。 我需要的是去審視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而不是減少我的運動次數! 圖片|Photo by Joe Ciciarelli on Unsplash Q:咬牙決定持續運動的原因? 每次早起做完一小時的瑜伽後,都充滿了能量與精神,甚至浮躁的心、隔夜的情緒、未竟之事帶來的壓力,時常可以在一小時的瑜伽過程中,有了新的感受與詮釋,除了身體的運動外,心靈彷彿也被按摩過了一輪。 而放棄掉早晨的瑜伽環節,總會落入一股空空的缺失感,雖然多了些可以睡覺的時間,但是整天的狀態總缺少了些能量,而心的狀態將處於一陣一陣的躁動中。 中斷運動習慣,反而使我的生活狀態變得不穩定,因此偶爾作息不穩而導致跳過上午的瑜伽環節,也會在一天之中找時間補齊一日中必要的墊上身心關照。 (推薦閱讀:不一定只能做重訓!八個簡單瑜珈動作,有效增加肌力) Q:嘗試過哪些運動?正在持續做的有? 棒球、跑步、籃球、羽毛球、壁球、重量訓練、飛輪、徒手健身、瑜伽,人生每個階段都擁有不同的運動型態,似乎在每個階段的不同狀態會對應到相應的運動。 離開大學後,體重曾經飆升到 102 公斤,藉由重量訓練與跑步,瘦回了 73 公斤。 這兩年,因為時常感受到自己的狀態時常很浮動,尤其打完籃球後,往往沒有感受到運動後多巴胺分泌的愉悅感,伴隨的總是競技運動後的得失心失衡。 偶然間聽到瑜伽是身心協調的一種「運動」,便開始嘗試瑜伽。 雖然瑜伽教室中總是充滿著與我不同生理性別的人群,在逐漸深入瑜伽世界後,我也逐步減少籃球運動在生活中的比重。 直到現在,每日一小時的早晨瑜伽已經成了我的日常習慣,而為了因應我四處流浪的生活型態,健身房的重量訓練也轉化成可以在家中徒手實踐的伏地挺身與核心訓練了。 (同場加映:【W 運動教室】久坐久站很疲勞?三個動作強化核心) Q:給想要堅持下去的運動新手三個建議 1. 找到適合自己當下的運動型態,不要去羨慕或是嘗試模仿他人。沒有完美的運動,只有適合自己的運動,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套,就可以充分享受運動了! 2. 找到合適的運動外,還要找到合適的運動程度,一次設定太高的運動目標,將使自己抗拒再次運動。設定有些挑戰但又不至於讓自己退縮的目標,看著自己的運動成果一點一滴進步,將成為培養運動習慣非常有效的激勵! 3. 可以找一個比自己更加自律的朋友當做自己的教練,明確訂定自己的目標,授權對方協助自己養成運動習慣,並彼此協調出自己可以接受的獎與罰。在習慣養成初期,外在驅力是很有效的! (你會喜歡:【開始運動吧】每天十五分鐘,比一週強迫運動一小時重要) September 30, 2020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SaiPSF

「教養孩子,誰說快樂與傑出只能二選一?」矽谷教母教養秘訣大公開 https://ift.tt/30hCK6q Emilie Wang 每個孩子自有不同的學習方法與進程,身為家長,能做的就是耐心陪伴、相信他們、給予責任,讓他們有空間找出人生的熱情。 女人迷這次很榮幸有機會專訪,人稱「沃姊」的艾絲特.沃西基(Esther Wojcicki),其著有《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一書。 她的三個超高成就、身家共超過500億美元的女兒們,登上《時代》雜誌,為她們媽媽的教養哲學背書。 沃姊除了養育出三位超級優秀的女兒之外,還教過許多美國名人的小孩,例如賈伯斯的小孩、籃球巨星林書豪,並與伊隆.馬斯克的媽媽是好朋友。 女人迷透過這次的遠端專訪,請教沃姊教養哲學的秘密⋯⋯ 別當虎媽,或是直升機爸媽 沃姊非常反對父母嚴格地監控孩子的學習,因為她已經看過太多的例子,這種監控與課程安排,會讓小孩初期「看起來」很有成就,但青少年時期容易走上叛逆的道路,不但對學習失去熱誠,也與父母有很糟糕的親子關係。 她所使用的教養方法,是她從四十年的現場教學經驗,不斷嘗試修正而得到的方法,她將其歸納成五個核心價值:「TRICK」——信任(Trust)、尊重(Respect)、獨立(Independence)、合作(Collaboration)、善良(Kindness)。 這也是沃姊在訪談中不斷強調的方法,除了家庭與學校都通用之外,現在連企業也發現這個核心價值的真實,也逐漸開始採用。 因此所有的訪談內容,也都貫穿了沃姊相信了一輩子的價值:信任孩子、尊重孩子、培養獨立與合作能力。 最後⋯⋯教導他們當一個善良的人。 人們會忘記你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但他們永遠不會忘記,你對他們的善意。 艾絲特.沃西基(Esther Wojcicki) 快樂比傑出還重要 「應該要讓孩子做他快樂的事情,而不是逼他做他不喜歡的事情。」沃姊如是說。 你想一想,當我們肚子餓,或身體不舒服時,做什麼都不順心如意。 同樣的道理放在小小的孩子身上,當父母逼迫他們做一些「父母認為很重要」的事情,可是「他們不喜歡」的時候,那這場「學習」會多可悲,可想而知。 不快樂的人,他也會討厭相應的學習,更甚者憤世忌俗、痛恨父母——而這真的是愛孩子的父母們,所想要的嗎? 那難道要孩子做個快樂的廢人嗎? 多年來家長們都會提出這樣的質疑,沃姊笑了笑,開始解釋: 當一個人找到了他的熱情所在,他就會做得很高興,並且更喜歡學習;當這項興趣鑽研出了成果,就會有正向的回饋,讓他更喜歡做這件事——僅管當中會遇到種種困難。 而我們前述提到「讓孩子獨立自主,培養解決困難的能力」這時候就派上用場了。孩子為了他們的熱情、為了想得到比快樂再更高境界的「喜悅」,他們就會在那個領域,成為一個快樂但傑出的人。 那麼,財富呢?沃姊說她看過這麼多個百萬富翁,只有少數是快樂的。 但是一個快樂而傑出的人,通常擁有足夠的財富,因為他們的慾望是有節制的。如此之人,會活得很充實,心靈也會富足起來。 所以比起強迫孩子看起來傑出,不如陪他尋找做了會快樂的事物。但快樂的事物說來模糊,因為實在太多種了,所以才會說:家長可能最需要,也是唯一需要的心理素質,就是「耐心陪伴」。 圖片|Photo by MD Duran on Unsplash 對於特殊的孩子怎麼辦? 聰明的孩子 對特別有天份的孩子,例如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媽媽曾和沃姊聊到:小伊隆在學校幾乎每一個科目都拿 B 或 C,甚至不及格——因為他覺得學校教的實在是太無聊了。 其實很多孩子都很聰明,只是學校體制中沒辦法被發現,或者家人並不相信。 但對於這種聰明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放手讓他自己去做選擇,他會在那些選擇中,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並且全心投入。 太乖的孩子 對父母言聽計從、在學校也特別乖順的孩子,有可能心裡藏著「恐懼」,他們希望能盡善盡美地完成父母老師的期望,也害怕新的事物,或是不確定的因素。 對於這種過於乖巧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是鼓勵他們嘗試新鮮事,並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們:「做錯也沒關係」。 小小的年紀,失敗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家人永遠會支持著你,儘管你沒有考試第一名,我們也一樣愛你。」 沒有自信的孩子 沃姊提到,在「直昇機父母」或是「老虎父母」權威教養下長大的孩子,通常對自己的自信心會不足,又或者是到了青春期會開始為了抗議而反抗指令,那是因為他們找不到自己,因為不曾被尊重過。 或是另一種家庭背景不好,或是天性懦弱的孩子,他們很容易對自己沒有自信,甚至自卑到失去自我。 因此為了要幫助這種孩子,應該要先好好聆聽對方的心聲,讓他們知道眼前的這個大人,尊重且信任他。 如此取得孩子的信任之後,便可以交付相應的適合的責任,給他們自我選擇的機會,讓他們找出自己心中所喜愛的事物,並且在其遇到困難時給予鼓勵,一步一步地建立其自信心,變成一個正向循環。 孩子有自己的學習速度 沃姊幾十年來看過無數的學生與家長,她講了一句:「家長們都擔心太多了!」 對於學習速度比同齡慢的孩子,父母除了尋求專業的協助、確保沒有不良外力影響之外,最重要的是「有耐心」——這或許也是身為父母,唯一且最重要的心理素質。 孩子雖然是兩個人生的,但他們不是父母的複製品,基因不是、成長環境也不是,人際互動更無法複製。因此孩子如果無法做到父母小時候能做到的事情,那有什麼好奇怪的? 每個孩子自有自己的學習速度,只要你給他的養分足夠,接下來只要耐心等候,這棵小樹苗,一定會慢慢長大,並結出纍纍的甜美果實。 最有名的例子,是愛因斯坦到了三歲才開口說話,沃姊的其中一個孫子伊森也是。 伊森快三歲了也不開口說話,但當他準備好,開始說話時,便是一句完整的話:「我想搭電梯」; 而且伊森從小的閱讀量驚人,求學時期甚至加入辯論社,成年後成就斐然。 父母們,停止你的擔心,相信你的孩子,他們比你想像的更有能力。 艾絲特.沃西基(Esther Wojcicki) 運用沃姊的五個核心價值:「TRICK」——信任、尊重、獨立、合作、善良。 我們不需要讓孩子在快樂與傑出中,只能選擇其一,只要用對教養方式,我們可以都選。 從自身做起,帶領孩子找到內心真正想做的事、覺得有趣而願意深入研究的事,並且陪伴他面對佈滿荊棘的障礙,不只成為一個該領域傑出的人,更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本訪談系列第一集:專訪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孩子不相信自己,你得先相信他們) (本訪談系列第二集:專訪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有了小孩,不代表要犧牲兩人的愛情) 《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全球都在學的矽谷教養法,幫孩子配備未來最重要的人生實力》 September 29,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0hCK6q

「教養孩子,誰說快樂與傑出只能二選一?」矽谷教母教養秘訣大公開 https://ift.tt/30hCK6q Emilie Wang 每個孩子自有不同的學習方法與進程,身為家長,能做的就是耐心陪伴、相信他們、給予責任,讓他們有空間找出人生的熱情。 女人迷這次很榮幸有機會專訪,人稱「沃姊」的艾絲特.沃西基(Esther Wojcicki),其著有《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一書。 她的三個超高成就、身家共超過500億美元的女兒們,登上《時代》雜誌,為她們媽媽的教養哲學背書。 沃姊除了養育出三位超級優秀的女兒之外,還教過許多美國名人的小孩,例如賈伯斯的小孩、籃球巨星林書豪,並與伊隆.馬斯克的媽媽是好朋友。 女人迷透過這次的遠端專訪,請教沃姊教養哲學的秘密⋯⋯ 別當虎媽,或是直升機爸媽 沃姊非常反對父母嚴格地監控孩子的學習,因為她已經看過太多的例子,這種監控與課程安排,會讓小孩初期「看起來」很有成就,但青少年時期容易走上叛逆的道路,不但對學習失去熱誠,也與父母有很糟糕的親子關係。 她所使用的教養方法,是她從四十年的現場教學經驗,不斷嘗試修正而得到的方法,她將其歸納成五個核心價值:「TRICK」——信任(Trust)、尊重(Respect)、獨立(Independence)、合作(Collaboration)、善良(Kindness)。 這也是沃姊在訪談中不斷強調的方法,除了家庭與學校都通用之外,現在連企業也發現這個核心價值的真實,也逐漸開始採用。 因此所有的訪談內容,也都貫穿了沃姊相信了一輩子的價值:信任孩子、尊重孩子、培養獨立與合作能力。 最後⋯⋯教導他們當一個善良的人。 人們會忘記你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但他們永遠不會忘記,你對他們的善意。 艾絲特.沃西基(Esther Wojcicki) 快樂比傑出還重要 「應該要讓孩子做他快樂的事情,而不是逼他做他不喜歡的事情。」沃姊如是說。 你想一想,當我們肚子餓,或身體不舒服時,做什麼都不順心如意。 同樣的道理放在小小的孩子身上,當父母逼迫他們做一些「父母認為很重要」的事情,可是「他們不喜歡」的時候,那這場「學習」會多可悲,可想而知。 不快樂的人,他也會討厭相應的學習,更甚者憤世忌俗、痛恨父母——而這真的是愛孩子的父母們,所想要的嗎? 那難道要孩子做個快樂的廢人嗎? 多年來家長們都會提出這樣的質疑,沃姊笑了笑,開始解釋: 當一個人找到了他的熱情所在,他就會做得很高興,並且更喜歡學習;當這項興趣鑽研出了成果,就會有正向的回饋,讓他更喜歡做這件事——僅管當中會遇到種種困難。 而我們前述提到「讓孩子獨立自主,培養解決困難的能力」這時候就派上用場了。孩子為了他們的熱情、為了想得到比快樂再更高境界的「喜悅」,他們就會在那個領域,成為一個快樂但傑出的人。 那麼,財富呢?沃姊說她看過這麼多個百萬富翁,只有少數是快樂的。 但是一個快樂而傑出的人,通常擁有足夠的財富,因為他們的慾望是有節制的。如此之人,會活得很充實,心靈也會富足起來。 所以比起強迫孩子看起來傑出,不如陪他尋找做了會快樂的事物。但快樂的事物說來模糊,因為實在太多種了,所以才會說:家長可能最需要,也是唯一需要的心理素質,就是「耐心陪伴」。 圖片|Photo by MD Duran on Unsplash 對於特殊的孩子怎麼辦? 聰明的孩子 對特別有天份的孩子,例如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媽媽曾和沃姊聊到:小伊隆在學校幾乎每一個科目都拿 B 或 C,甚至不及格——因為他覺得學校教的實在是太無聊了。 其實很多孩子都很聰明,只是學校體制中沒辦法被發現,或者家人並不相信。 但對於這種聰明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放手讓他自己去做選擇,他會在那些選擇中,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並且全心投入。 太乖的孩子 對父母言聽計從、在學校也特別乖順的孩子,有可能心裡藏著「恐懼」,他們希望能盡善盡美地完成父母老師的期望,也害怕新的事物,或是不確定的因素。 對於這種過於乖巧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是鼓勵他們嘗試新鮮事,並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們:「做錯也沒關係」。 小小的年紀,失敗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家人永遠會支持著你,儘管你沒有考試第一名,我們也一樣愛你。」 沒有自信的孩子 沃姊提到,在「直昇機父母」或是「老虎父母」權威教養下長大的孩子,通常對自己的自信心會不足,又或者是到了青春期會開始為了抗議而反抗指令,那是因為他們找不到自己,因為不曾被尊重過。 或是另一種家庭背景不好,或是天性懦弱的孩子,他們很容易對自己沒有自信,甚至自卑到失去自我。 因此為了要幫助這種孩子,應該要先好好聆聽對方的心聲,讓他們知道眼前的這個大人,尊重且信任他。 如此取得孩子的信任之後,便可以交付相應的適合的責任,給他們自我選擇的機會,讓他們找出自己心中所喜愛的事物,並且在其遇到困難時給予鼓勵,一步一步地建立其自信心,變成一個正向循環。 孩子有自己的學習速度 沃姊幾十年來看過無數的學生與家長,她講了一句:「家長們都擔心太多了!」 對於學習速度比同齡慢的孩子,父母除了尋求專業的協助、確保沒有不良外力影響之外,最重要的是「有耐心」——這或許也是身為父母,唯一且最重要的心理素質。 孩子雖然是兩個人生的,但他們不是父母的複製品,基因不是、成長環境也不是,人際互動更無法複製。因此孩子如果無法做到父母小時候能做到的事情,那有什麼好奇怪的? 每個孩子自有自己的學習速度,只要你給他的養分足夠,接下來只要耐心等候,這棵小樹苗,一定會慢慢長大,並結出纍纍的甜美果實。 最有名的例子,是愛因斯坦到了三歲才開口說話,沃姊的其中一個孫子伊森也是。 伊森快三歲了也不開口說話,但當他準備好,開始說話時,便是一句完整的話:「我想搭電梯」; 而且伊森從小的閱讀量驚人,求學時期甚至加入辯論社,成年後成就斐然。 父母們,停止你的擔心,相信你的孩子,他們比你想像的更有能力。 艾絲特.沃西基(Esther Wojcicki) 運用沃姊的五個核心價值:「TRICK」——信任、尊重、獨立、合作、善良。 我們不需要讓孩子在快樂與傑出中,只能選擇其一,只要用對教養方式,我們可以都選。 從自身做起,帶領孩子找到內心真正想做的事、覺得有趣而願意深入研究的事,並且陪伴他面對佈滿荊棘的障礙,不只成為一個該領域傑出的人,更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本訪談系列第一集:專訪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孩子不相信自己,你得先相信他們) (本訪談系列第二集:專訪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有了小孩,不代表要犧牲兩人的愛情) 《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全球都在學的矽谷教養法,幫孩子配備未來最重要的人生實力》 September 29,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0hCK6q

八種奇妙的收納整理法,找到最適合你的那一種! https://ift.tt/30jOIwF 布蘭達&維尼 家其實反映了個人,因此整理收納我們的家,等同於整理我們的思維。要不要跟著本篇一起,極、簡、整理起來! 長時間觀察收納整理相關的資訊,我們發現了有幾個比較特別的收納整理方法,其實它們都會有一些前提或是適用的對象,並不是像表面說的那麼簡單! 一、五秒法 定義:拿取物品和物歸原位的時候,都只需要 5 秒鐘,拿取物品就能簡單、快速。 為了在 5 秒鐘之內就完成拿取,這個物品就必須放在當我們需要使用的時候方便拿取的位置。 這個方法要小心的是,只是為了追求五秒法,最後就有可能會將所有物品,就近都堆在書桌和餐桌上,最後書桌和餐桌就變成很雜、很亂、又找不到東西。 所以使用這個方法有一個很大的前提就是,必須先做空間分類。 例如,書通常是放在書房,但如果你習慣在客廳看書,就把書就近堆在客廳茶几上的話,客廳就會變亂,因此這兩個部分是必須同時思考的,當然把書櫃移到客廳也是一個做法。 二、六成法 定義:將物品放進收納空間中時,彼此要保持一定的間隙,不能塞滿整個收納空間,盡可能讓空間保持六成滿就好,這樣物品和物品彼此都有呼吸的空間,而且視覺上看起來也會比較放鬆,未來要增加物品的時候,也比較有餘裕。 不過我們認為這個方法有兩種人比較不適合,一種是整理次數較少的人,一種是物品較少的極簡人。 1. 整理次數較少的人 如果是整理次數較少的人,他還在學習整理的過程,很多物品還沒有深度地去思考,所以也還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為何,這時候他可能還有許多用不到但也放不下的物品。 因此適合他目前的整理目標會是讓所有的物品可以達到「一目瞭然和方便拿取」就可以了,再加上停止購物及不斷整理,而不需要特意去追求「六成滿」。 他可能會因為物品較多,以至於所有的空間會呈現較滿的情形(可能十五成滿),整理過後可能可達到九成到十成滿的狀態,但我們會不建議他去買更多的收納用品,或是搬到更大的空間。 這段時間反而是讓他學習如何意識到自己有哪些物品的時候,而且物品呈現較滿的狀態,也能幫助他暫時不會再衝動購物了!(因為也放不下了) 我們也會預期他的物品在未來也會逐漸減少,需要的收納空間也就會逐漸變小,如果現在為了要維持六成的收納目標而多買收納用品的話,最後又要再處理那些收納用品就變成多此一舉了! 2. 物品較少的極簡人 那為什麼物品較少的極簡人也不需要使用收納六成法呢? 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每一個物品和個人需求都非常清楚,因此可以任意選擇「成數」,想要六成就六成,想要十成就十成,都不會讓自己的環境變亂。 像我們比較不喜歡為了留有餘裕而增加收納空間,我們比較喜歡「剛剛好的空間」。 例如筆電包就是剛好塞一台筆電,隨身包包就是剛好放滿所有的隨身物品,行李箱的大小也是剛好放滿我們所有的家當。 我們反而不喜歡一個包包什麼都能塞,而是我們多少物品就用多大的包包,很多包包會標榜大容量,對我們來說反而是扣分。 (推薦閱讀:挑戰不穿內衣的生活?內衣斷捨離方法公開) 三、怦然心動法 定義:只留下讓自己感到「怦然心動」的物品,捨棄無法感到「怦然心動」的物品。 怦然心動的方法是根據內心的聲音來做決定,很符合活在當下的決策方式,我們覺得很棒,但它可能不適合一部分的人,也可能比較不適用於「日常用品、生活備品」。 有些人明明就對某些物品不怦然心動,但是還是無法放下,因此欺騙自己還是感到怦然心動,那麼這個方法就等於沒用了! 再來就是,怦然心動的敏銳度是需要磨練的,有些人可能將「不想丟」的心情誤以為「怦然心動」,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整理的效果可能就會大打折扣。 四、一進一出法/一日丟一物 定義:只要買進或增加一個物品,就必須斷捨離掉一個物品,避免家裡的物品愈來愈多。 為了避免「買的速度比丟的速度快」,因此就有了「一進一出法」的出現。 但是這種方法比較容易出現「為了丟而丟」的情況,那就不是整理原本的目的了! 一進一出比較適用在相互可以替代的物品上,例如你已經有一件紅色的夾克了,如果還想要再買一件相似的紅色夾克,但是是品質更好的,有了這一件就穿不到原本的那一件,那就可以採用一進一出法。 如果有辦法一進一出的人,基本上就是可以全出的人吧! 否則,只要在每次買東西的時候,確定這個物品是該買的,整理物品時發現該處理的物品也會適時處理,其實就不太需要遵循這個方法了! 要進就進,該出就出,兩者其實不需要綁在一起。 (延伸閱讀:「這是從國外買回來的耶」無法斷捨離,不是捨不得物品,而是沒放過自己) 五、打包派對法 定義:將所有的物品全部都打包進倉庫或是儲藏室,就像要搬家打包那樣,接著繼續生活,遇到生活中需要的物品,才從儲藏室拿出來,觀察自己一段時間,剩下用不到的物品就可以斷捨離。 例如,如果你今天稍後需要用到牙刷和牙膏,那就從倉庫裡拿出來;明天早上需要穿到的衣服,那就從倉庫裡拿出來。 你可以試試看一週、一個月、半年,甚至是一年,觀察自己到底會使用到哪些物品,最後完全用不到的物品,就可以全部處理掉,因為你已經測試過自己確實用不到,也剛好打包好了,就直接處理掉吧! 這是美國極簡主義者 Ryne 嘗試過的方法,最後他發現自己只用到大約兩成的物品,剩下的就全部處理掉了! 這種方法比較適合物品很多,想要一次就達到極簡生活的人吧! 我們會比較希望大家可以再次去檢視剩下的那八成,思考一下當初為何會想買,為何現在用不到,到底是自己的行為改變了,或是生活的價值觀改變了,還是高估自己的能力了。 透過檢視這些「錯誤」,也可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也避免之後又被同樣的物品吸引、又買回來! 雖然一次把東西全部丟掉很爽,但是自己該學到的功課,還是要好好去面對會對自己更好! 六、標籤法 我們覺得會需要在各個收納盒上面貼上標籤才找得到的時候,可能表示物品有點過多了。 當然在初期學習整理物品、還無法放下用不到的物品的時候,將物品透過不同的收納盒裝起來,在上標籤可以幫助我們辨識物品內容,是沒問題的! 但如果是需要這麼做的人,我們會建議至少一個月就要整理一次所有的物品,否則物品會有過期或是壞掉的風險在。 為了達到一目瞭然、方便拿取的目的,我們定位物品的時候盡量是在兩個動作以內的結束。 沒有門的收納櫃就是一個動作(拿取)、有門的就是兩個動作(打開門和拿取),超過兩個動作就會讓拿物品就會變成一件很累的事情,如果在打開門之後,還要再辨識標籤、再將收納盒取出,才能再拿取物品,這樣一來就會需要多達 4 個動作,實在是太麻煩了! 七、5 秒決定去留 定義:在斷捨離時,如果是猶豫會超過 5 秒的物品,請直接斷捨離。 我們不建議這個方法的原因和「打包派對法」相同。 我們比較傾向檢視物品的時候,好好思考自己和物品之間的關係,思考一下當初為何會想買,為何現在用不到,到底是自己的行為改變了,或是生活的價值觀改變了,還是高估自己的能力了。 透過檢視這些「錯誤」,也可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也避免之後又被同樣的物品吸引、又買回來! 如果真的無法斷捨離的物品就不要勉強自己丟掉,這個功課還放不下的話,我們就要不斷地去面對,而不是丟掉就沒事了! 八、設置暫留區 定義:自己很少使用的物品、但還無法斷捨離的物品就先放在「暫留區」,觀察自己之後會不會再使用,如果還是用不到的話再進行斷捨離。 我們會比較建議無法斷捨離的物品,就直接放在原本的使用區就好了,衣服就放衣櫃、書就放書櫃、鍋碗瓢盆就放廚房,這樣比較能夠增加我們再次使用的機會。 如果每次挑選衣服的時候,除了衣櫃區還要再跑到暫留區檢視,這樣就會增加無謂的麻煩,最後暫留區的物品也不會被檢視到,暫留區就會一直都是暫留區了! 如果本來就很少用的物品,並不會因為我們設置在暫留區就增加使用的機率,只有我們好好的計劃如何生活和使用,我們才有可能改變我們的生活! (同場加映:心理測驗:你斷捨離的方式,反映你的理財個性) 結論 我們覺得當每個整理法都有其限制的使用情況或是適用的對象時,難免就會出現誤用的現象。 因此我們還是認為透過整理思維,一件物品、一件物品地檢視和覺察自己和物品的關係、檢視和覺察自己的使用行為和生活價值觀,不要欺騙自己,雖然會花比較多時間,但可能會更適合自己! 但是,只要你相信一個方法對你是有效的,那就是一個好方法! 影片有更多的說明喔! 更多布蘭達&維尼:YouTube、網站、課程 September 29, 2020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0jOIwF

「太容易得到,就不會珍惜了」為什麼親密關係裡,會出現「自我廉價感」? https://ift.tt/2S7NvUD 李品毅 Lee Ping-Yi 其實不要怕別人不懂得珍惜自己,會用「物化」的概念來看待人際關係,其實都源自於「沒自信」。 在年輕女性的煩惱中,有一個最常出現在情竇初開的女性世代中,可以稱是萬千少女的煩惱:「如果男人太容易得到,是不是就不會懂得珍惜?」 總是聽到父母告誡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叮嚀不可以隨便跟別人發生性行為,彷彿性愛過的女孩子,明碼標出的價值就會減損,變成一個「便宜」的貨物了。 其實不單單是性行為,連答應是否約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都會被告誡不可以輕易表現,要矜持、再三顯示出考慮的樣子(縱使早就想把對方撲倒吃掉了),這樣才會給別人一種價值很高的感受。 而男性其實也有自己「該裝的矜持」,不可以太早顯示自己的在意,要裝得冷酷一點,表達自己情感時也需要收斂三分,表現出太在意就「太娘」了。 感受呀、情緒呀、多愁善感的那一面都需要拋棄,因為那些不屬於社會鼓勵的典型男性的特質。 另外,有一個概念則不論性別、性向,都是許多人在意的:「不可以比對方愛得更多,不然就輸了。」關係中需要計較愛的多寡,計較愛的平衡,只能對方比自己多,不可以投入比對方更多的愛,不然也將成為那個關係中「比較便宜」的那一個。 便宜的概念從何而來? 便宜的概念是源自把人物化的想法,人不再是個人,而變成是個由外在標註價值的商品,而這樣的概念在近來很紅的 PUA(Pick-up Artist 搭訕藝術家)概念中發揚光大。 真實的自己在這樣的 PUA 的概念中是被忽視的,在一段親密關係中,盡量把自己包裝成一個萬分迷人的商品,去吸引自己評估為高價值的另一個商品。 這同時也代表,在 PUA 的概念中,人們真實的樣子是「便宜」、低價值的,只有符合 PUA 理論的樣子才是迷人、有價值的,「真實」在 PUA 的主要概念中是缺位的,為了建構迷人的虛擬外表,欺瞞、喬裝與自我保護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依循這樣的概念,在關係中,人們害怕自己成為一個被他人評估為低價值的商品,而可能被社會拋棄。 美籍德裔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在其著作〈愛的藝術〉中說道: 「 我想做一筆交易,那我既要考慮從社會價值的角度出發,對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慮基於我的一目瞭然的實力以及潛在的實力,對方會不會看中我。 這樣當男女雙方感覺到在考慮到他們本身的交換價值的情況下,已經找到市場上所提供的最合適的對象,他們就開始相愛。 在這筆交易中,如同購買地皮一樣,對方的有發展前途的潛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一個商業化佔統治地位以及把物質成功看得高於一切的文化中,事實上是沒有理由對下列事實抱有吃驚的態度: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關係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 而害怕被成為「便宜商品」的背後,可以看到顯示出自己真實樣貌的恐懼籠罩著。 我們害怕我們不能符合社會主流價值,害怕我們不夠像主流社會中的迷人商品的樣子,害怕對方看自己真實的樣子不願意接納我們。 「如果對方知道我很喜歡做愛,會不會覺得我很淫蕩?」 「如果對方知道我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會不會嫌棄我髒?」 「如果對方知道我其實早就喜歡他了,會不會因為有人自己送上門而應付我的感情?」 「如果對方知道我是個心思纖細的男性,會不會因此覺得我不夠 man?」 我們所擔心的、極力避免的,真的不會發生嗎? 我們擔心的、極力避免的,根本上是「自己真實的樣子不符合社會主流期待的」,所以才要努力包裝自己。 然而,兩個物化商品結合形成的關係,難道可以產生真實的交流嗎?關係中被迫持續地包裝自己,彼此扮演本來就不是真實的樣子,將會帶給關係非常沈重與不自然的氛圍。 我們越是擔心、恐懼自己的價值不夠吸引他人,我們越將自己物化得徹底。 同時,越像件商品的同時,我們就如同我們想像中地越像個商品可以輕易取代。彷彿在開端時可以快速地讓彼此陷入商品迷戀中而埋頭遁入關係中; 然而那些迷人的包裝總有一天會被拆開,或是在包裝被拆開前,有件包裝得更加迷人的商品將取代掉自己了,兩個我們害怕的事實——被遺棄、取代,都會無情地擇一發生。 (延伸閱讀:流出私密影像、勒索恐嚇:當所有人都將女性物化,問題不會消失) 擔心被人看得便宜的想法,投射於自己認為自己是個便宜的人 不矜持、太隨便而被人看得便宜的想法,實際來源於「自認自我真實的樣子是便宜的」,而不是源自於他人。 當我們擔心自己是否是個便宜的人時,與我們是否當時有對象、對象是誰無關(不論是否單身、對象是誰,往往我們都會有相同想法)。 而相同的情況下,有些人可以接納自己的伴侶擁有我們認為便宜的特質,也不認為伴侶是個便宜的人,因此,這樣的想法,最有可能的就是源自我們內心對自己真實樣子的貶低與不接納,覺得「我們自己很便宜、太 easy」。 也就是,當我們不接納自己,甚至貶低自己的價值時,我們便開始有了少男少女的煩惱們,煩憂著如何避免讓人看到自己認為便宜的那一面。 並非我們的伴侶因太容易得到而不珍惜我們,而是我們自己先看扁自己的價值、不珍惜自己的獨特性,把我們的本質當作一個沒價值的商品。 而伴侶只是把我們的想法演繹出來罷了。我們將會吸引用「我們看待自己價值的方式看待自己」的伴侶,不多也不少。 如何重塑自己的心理建設? 1. 告訴自己在做出任何決定後,不要因為自己曾經答應過了,因此感到自己價值下降了。一個人的價值是多方面的。 2. 在幾次互動後,避免認為一定要和對方建立何種特定關係。建立實質關係需要考量許多方面。如果雙方不合適、不喜歡,因為一些外在的觀點強求自己進入關係中,未必能獲得幸福。 3. 更重要的是,避免在發生過任何行為後「自暴自棄」,比如放棄雙方彼此尊重、自願的原則,或是發生不尊重的行為。因為每一次相處都和第一次相處一樣重要,在發生任何行為前,都需要認真考慮自己的是不是願意、伴侶是不是值得信賴的對象、有沒有觸碰到底線等等。不因為你已經曾經答應過,就好像可以「更便宜」地讓對方隨意對待。 圖片|Photo by Ava Sol on Unsplash 如果對方和你說,你都曾經答應我了,為什麼這次不可以? 一定記得告訴對方,自己的甚至對方的每一次都和第一次一樣重要,都和第一次一樣值得被彼此尊重和珍惜。 此外,如果你擔心自己不夠矜持就很難找到中意的伴侶,那麼可以和信任的朋友或諮詢師聊聊這個話題,聽一聽那些不在意「傳統矜持觀點」的人是怎麼想的。 而且,現在已經有許多人遇過了並不在意傳統矜持思想的伴侶,可以多關注這方面的例子,並大聲告訴自己: 「自己價值與外在的觀點無關!只與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有關!」 越是接納自己真實的樣子、獨特的面向的人,越是散發出迷人的氣息,也將吸引到真實接納自己樣子的伴侶。 縱使將可能會有一段探索與發酵的時間,畢竟接納自己獨特樣子的伴侶,勢必也是同樣接納他自己獨特樣子的人,這樣的人,在社會中實屬少數。 但這些等待將可能使自己不再擔任關係中的被物化的商品,而有望活出獨特的自己,在關係中展現真實的樣子而不委屈妥協,是件極其幸福的事呀! 最後,不論我們是主動、被動的,陽剛、陰柔的,我們可以勇敢地活出自己的樣子,依循自己的本性綻放,不因為主流想法要自己矜持就矜持,也不因本篇文章好像說開放比較好就勉強自己開放,那都將落入自我物化的窠臼中。 我們誰都不是誰的資源或商品,我們都值得像一個完整的人一般地,被溫柔對待! (同場加映:燃燒的女權訴訟者!紀念 RBG:請為你的女兒打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September 29, 2020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S7NvUD

2020年9月28日 星期一

【工作力全開】如何說服他人? https://ift.tt/2SealK5 Titan大田出版 在不需要直球對決的類型的工作,我們需要靠電子郵件和電話來完成溝通,而這些內容、文字、聲音要如何操作,則是一番大學問。 〈改變工作效率的秘訣——邏輯順暢〉 什麼是口語表達的邏輯呢?有很多人說是次序、是架構。 次序與架構是邏輯的選項沒錯!然而在我們的研究中發現,口語表達邏輯要提升,尤其要注意以下三點。 我勉勵俊傑一定要想辦法做到,這會讓他在思考與架構的過程當中,讓自己的述說內容更完整。下次構思好之後,萬一「很幸運地」被抽到上台分享,也比較不容易忘記。 1. 合情合理 這是職場溝通當中非常重要的思考,可能是你疏忽了,往往會忽略了這個現象。 合情合理,指的是大環境與大方向的「現實狀態」。 比如你的目標是跟老闆談加薪,加薪的幅度就應該「合情合理」,你可能會先多方了解一下在公司待多久會加到多少薪資? 加薪的幅度,落在一個合情合理的範圍,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漫天喊價,就會落入沒邏輯的狀態。 分享你很喜歡的書,也是這樣的。最好分享一本多數人都覺得還不錯的書,也就是大家最近都可能注意到的書,不是分享一本非常冷門的書,別人根本不知道你在說什麼,自然沒有什麼感覺。 2. 有因有果 另外,我跟俊傑談到了「訴說的因果關係」,不僅是溝通的邏輯架構,也是最基礎的說服技巧。 「為什麼要執行這個專案?」 「因為這會讓我們在下一個季度的業績提升百分之五。」 這是完全不符合邏輯的回答,看似是講述了「因為」,事實上是講述了「結局」。 就好像有人問你:「這部電影好看嗎?」你說:「好看啊!因為很感人。」這也是講述了結局,沒有因為。 那什麼叫做邏輯的因果關係呢? 「因為過去到現在,我們都沒有執行過這樣子的行銷方式,如果這一個行銷方式執行得好,在下一個季度就能夠提升我們的業績百分之五。」 「因為這部電影當中,女主角失去男主角的那段傷痛,讓我感受很深刻,也很感動。所以我覺得這部電影很好看!」 關於「因為」,是一種動機的描述,一旦你的動機強而有力,就可以說服聽的人。 介紹一本書,也是如此。你不能夠說「因為這本書作者寫得很好,所以我很喜歡」,應該是要說「因為作者描述的××××,我曾經在生活當中碰到的○○○○,就是這樣子,讓我覺得很感動」。 俊傑聽到這裡說,對!我就是沒有把「因為」想清楚,所以也就沒辦法講清楚! 3. 目標一致 之後,我跟俊傑分享一個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在訴說的過程中,前後的論述一致,就表示沒有邏輯倒錯的問題。 在職場工作中,最常見的邏輯倒錯,就是目標一下子這樣、一下子那樣。 比如會議當中,明明要談的是「提升生管部門與業務部門工作效能」的討論,最後卻講到了「和某客戶的溝通困難該如何突破」,出了會議室之後,生管部門與業務部門在未來的互動,可能還是陷入一片迷茫。 目標一致,對於遠距溝通更是要特別留意,常常溝通完,掛了電話,或結束視訊,大家又不在一個工作場域,再去確認或追蹤,會讓整體工作效能變差。 我還跟俊傑說明,如果下次你被抽到要上台分享,當在介紹一本書時,你提出這本書很激勵你,那麼,最終的結論一定要落在「因為這本書能夠激勵我,所以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這是「鎖定目標」,是很重要的一種表述與說明。 圖片|Photo by Andrew Neel on Unsplash 〈看不到表情,如何聽對方心情〉 潔西卡跟宜芬幾乎碰到了相同的狀況。潔西卡是一家知名藥廠的業務人員,她拜訪的對象是大小診所與醫院,除了勤快地去拜訪,後續電話追蹤、跟進,幾乎是工作當中的必須。 透過電話溝通,如何能夠創造溝通對象的好感度呢? 這些溝通對象,可能是醫師、藥劑師等等,藥廠的競爭如此激烈,她公司擁有的藥也不見得是獨一無二的,即便專利期還在,也有很多的替代藥物可以選擇。 潔西卡問我,該如何在一次一次的溝通當中,真正理解對方的需求呢? 我跟潔西卡說,我們常常認為說話是表達思想,其實在我們所有的研究當中,說話當然是在表達思想,但是在表達思想之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是你如何了解對方呢? 當你不了解對方,只是一直表達自己的思想,影響力是不會提升的。 話語之所以有力量,它不僅可以激勵人、安慰人,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導出別人的思想。但當我們看不到對方,不管是溝通、開會、簡報,如何了解對方的心情,這是一門很深層的技巧。 知道對方在意的是什麼,才能對症下藥;知道對方碰到的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可是最麻煩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互動,對方不見得會說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或許是因為社會化的過程,讓他有所保留;也或許是希望更安全,所以不急著說出來,因為有時候太急著說,反而讓自己陷入險境。 還有一種可能是,他自己還不清楚問題到底在哪裡,自己也還不清楚到底需求是什麼,所以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清楚地知道對方到底要什麼,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如果你根本不知道對方內心的想法,是很難切中主題,甚至很難搔到癢處。 他可能會覺得:「你根本不了解我,你還來跟我談做什麼?」 潔西卡說:「沒錯!尤其是醫生,他們常常會有這樣的反應。」 我跟潔西卡說,了解對方的想法有三個步驟,非常管用。 第一個步驟:直接提問 比如在一個商業提案之前,如果有機會跟對方討論某些議題的時候,你可以直接問: 「關於這個案子你們最在意的是什麼呢?是銷售量的提升?還是品牌知名度提升呢?」 「像這樣子的採購案,你們預計花多少預算來運作呢?」 這些都是直接提問的方法,你直接切進一個「目標明確」的關鍵詞,比如說「銷售量」「品牌」「預算」等等,這些字詞具有「誘導性」,能夠直接引導對方的腦子進入你的描述世界。 而不是只是很空泛地問:「你們最在意的是什麼呢?」因為這樣的問題「指向性」非常不明確,因此毫無誘導力。 所以,不管你從事哪一個產業,請你抓出你銷售的對象,他們最在意的「關鍵詞」可能是什麼?多想幾個不同的面向吧! 當我們提出具有指向性的問題,「如果對方有想法」可能會直接說,也可能是比較保守地說,例如「我們是比較在意品牌的延展性,還可以在短期內創造品牌的知名度」或者「我們的預算大概可以抓到是四百萬或五百萬左右」,即便是一個「大概的保守描述」,你也有比較明確的方向可以遵循。 然而,如果他沒有具體的想法,可能的回答是「目前我們還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所以未來想聽聽你們專業的意見」「這些細節我們公司還沒有確定,可能再過一陣子才有一些方向」這樣的回答,這種回答會有兩種可能。 A. 他真的沒有答案。 B. 他有答案,只是不想說。 然而,到底是他沒有答案,還是有答案,卻不想說呢? 第二個步驟:旁敲側擊 我們通常會建議問問他身邊的人,一個企業或團隊,內部總會溝通很多事,對於工作執行大致上的方向應該是有一些譜的。 團隊的成員,你也不可能一個都不認識,所以主導者可能並沒有什麼意見,但是你可以問問比較資深的部屬,或者他的助理,有可能可以得到一個不錯的答案。 如果你和團隊的某個成員關係比較好,跟他說「你們內部討論的時候,副總有講過什麼樣的需求嗎?比如說預算啦?銷售量啦?」這就是所謂的旁敲側擊。 舉個很簡單的生活例子,你的好朋友看起來心情不好,你怎麼問她,她都不願意說,你可以問問朋友身邊的朋友:「我覺得小芬今天心情好像不太好,有發生什麼事嗎?」 這個是很簡單的旁敲側擊的概念,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訊息的來源很多元,然而最終的判斷還是在於你。 等旁敲側擊之後,大概有了方向,就可以回到第一個步驟,直接提問丟出幾個「目標落點」,比如「感覺你心情不好,好像是那個案子執行得不順利?還是老闆有跟你說什麼嗎?」 因為你大概講中了他的心情,他極有可能會跟你分享的。我講到這裡,潔西卡已經開始若有所思地微笑點頭,我想,她心裡應該有浮現出很多想像。 (推薦閱讀:想溝通卻總是卡關!任何關係都適用:把話說清楚的三個步驟) 第三個步驟:投石問路 人類的思想放在心裡沒有說出來,但那個思想依然存在。 如何「勾引他說出」,這是一種「猜測法」或是「揣想法」。也就是「以你對他的基本了解」提出一些你的猜測論述,而這個論述可能就是你衡量他思想的「標準」。 比如,你並不知道客戶他的總體預算的落點,你直接提問,他也不願意說,可能在溝通會議結束之後,你突然回頭問他說:「副總,如果這個案子我們預算編列在四百五十萬 ,您覺得如何?」 當你突然說出這句話之後,你必須非常仔細地看他的反應,他的眼神、語氣、回答,都呈現出他對這個關鍵詞「四百五十萬」的落點反應。 如果他反應遲緩,回說:「嗯~我覺得⋯⋯應該⋯⋯OK 吧!」不是很肯定。那麼極有可能你提出的這個數字落點,他覺得貴了。 如果他很明快地反應:「嗯~我覺得 OK 呀!你們可以規劃一下。」這樣子,顯現出你的猜測是很接近的,甚至可以往上再加一點點金額。 投石問路,這樣的方法,可以應用在非常多的地方,是一種猜測,也是一種探究,你會漸漸地透過這些「不同猜測」的議題,慢慢聚焦到他真正的渴望與利益上。 投石問路,這樣的方法事實上是利用心理學上的「感知效應」。 我們對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既定的感知,一瓶礦泉水的售價,那是一種既定的規則,同時也是一種感知。你會知道礦泉水大概是幾十塊錢買得到,如果一瓶和市場上一模一樣的礦泉水賣到兩百元,我相信你會覺得廠商應該瘋了。 我們對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所謂的基本認知,如果他已經認定了這件事情「應該這麼做」,但是他並沒有說,如果你剛好說中了他的想法,他極有可能「同意你」。 我勉勵潔西卡,希望我談到的這一切,未來可以應用在她的生活與工作當中。 我和潔西卡討論了許多她碰到的不同狀況,經過了一段時間,她和許多醫師、藥師等這些專業人員的互動中,抱持著誠懇與熱情的心境,掌握了多數溝通對象比較偏知性、理性、內斂的個性;而在潔西卡花了許多心思更了解對方的個性與思想之後,也和他們的關係更進一步。 因為潔西卡開始懂得透過技巧性的話語了解對方的需求,於是更容易說服他們。 因為潔西卡了解溝通對象的心情,不僅創造了對方的安心,也讓他們信任潔西卡,潔西卡的業績也越來越穩定。 (你會喜歡:【工作力全開】三大心態,讓你職場菜鳥變天菜!恭喜史上最幸運的你) 本文摘自王介安的《不見面的說話練習:只用手機、簡訊與視訊,也會成就三分情的厲害溝通術》。由大田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不見面的說話練習:只用手機、簡訊與視訊,也會成就三分情的厲害溝通術》 September 29, 2020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SealK5

專訪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有了小孩,不代表要犧牲兩人的愛情 https://ift.tt/3kOWNkw Emilie Wang 教養孩子從來不簡單——享譽美國的知名高中教師「沃姊」,透過這次的專訪,分享她四十年來在現場的教學經驗,以及人生看法。 女人迷這次很榮幸有機會專訪,人稱「沃姊」的艾絲特.沃西基(Esther Wojcicki),其著有《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一書。她在全球最競爭的學區教書,累積了四十年的現場教學經驗。 這次我們視訊專訪位於加州的沃姊,她的書中提到了女兒的教養跟學生的教學,在訪談中她再度強調——有別於虎媽式教法——她研究四十年得出的五個核心價值:「TRICK」——信任、尊重、獨立、合作、善良。 只要好好運用以上這五點,就能教出快樂又傑出的孩子,現今也越來越多公司向這五個核心價值取經。 除了她的再度強調之外,我們也問了她書中沒有提到的問題,這些獨家的教養秘密,讓我們說給你聽⋯⋯ (專訪上集:專訪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孩子不相信自己,你得先相信他們) 沃姊的遺憾 雖然沃姊的三個女兒都非常地優秀,但她很遺憾地表示,她的先生——身為史丹佛大學重量級的物理學教授——在女兒們小的時候,沒能花很多時間陪伴她們,因此生活上,都是由沃姊親自教養。 因此她特別強調,不論家中經濟角色的重擔落在誰身上、不論是男性照顧還是女性照顧,孩子都是兩個人的,而孩子也永遠只有他們。 比較忙碌的另一半,儘管平常照護孩子的時間比較少,也請一定要抽空與孩子深層地對話,讓他們感受到——「儘管爸爸(媽媽)工作忙碌,但還是非常地關心你與愛你,如果遇到困難,我一定在你的背後支持你。」 父親或母親之間的差異 孩子與這個世界的第一個連結,就是母親。從肚子裡臍帶相連開始,母親與子女的連結就開始了,因此媽媽之於兒女的親密感,是與父親截然不同的。 然而孩子與世界的第二個連結,就是父親了!而父親可以做的事情,其實非常多。等到孩子從嗷嗷待哺的小寶寶,進化成亂爬亂走的小野獸之後,爸爸的價值就可以完美展現。 比較常見的狀況是,爸爸傾向陪孩子玩遊戲、任何形式的遊戲。而跟爸爸玩的遊戲,通常比媽媽玩的還要有變化跟搞笑(當然也常常意外撞到小孩的頭,小孩就會大哭去找媽媽告狀,但這不也是生活的樂趣之一嗎?)。 爸爸們如果不擅長育兒照顧的事的話,那可以帶著孩子體驗各種運動、玩棒球、籃球、騎腳踏車、溜直排輪,或是郊外踏青、爬山健走等等。 但最重要的是,身為孩子唯一的爸爸,要多多陪孩子們講話,並且傾聽。 如此父親便能融入進家庭,成為家庭的一份子,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連結,成為孩子「親愛的爸爸」,而不會一個只會賺錢的工具人。 圖片|Photo by Jessica Rockowitz on Unsplash 有了小孩之後,不代表要犧牲兩人的愛情 許多家長在養育小孩的過程中,就對另一半失去了興趣,甚至失去了愛意。 照顧自己,才能照顧好孩子。 艾絲特.沃西基(Esther Wojcicki) 沃姊表示最常見的情況是,母親與子女的連結太強,而父親在這其中沒有好好地參與進來,因此父親與這個家庭就斷了線。家庭成員間的陌生感,如果沒有盡力去改善,只會將人越推越遠,最後只剩下憤恨與抱怨。 一個家庭看似有父有母有子,但也只變成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室友而已,等到小孩成年離家,夫妻之間就更像陌生人了⋯⋯而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家」嗎? 就算有了小孩,也不能放棄作為「戀人」時的義務——也就是誠心誠意地要讓另一半開心。 夫妻兩個人要培養共同的興趣,或是要有固定的約會時間,要做一些「情侶」會做的事。例如:偶爾來個浪漫的晚餐約會、做一些有趣的事、培養聊小孩之外的共同話題⋯⋯總之,就是不能忽略兩人之間的情趣。 (延伸閱讀:「用身體告訴他,你愛他」夫妻深夜時光:五個讓他在床上感覺被愛的方法) 在教師與母親身份之間的轉換 沃姊身為一位資深的高中語文教師,她說對待學生跟對待自己的孩子,當然是不一樣的。 當她是以「教師」身份的時候,學生可以被更客觀的對待,她會用自己的教學專業,幫助學生提升他們所需要的能力。 對面自信低落的學生,她會不厭其煩地鼓勵他們,去尋找自己擅長的事物、建立其自信心;至於優秀的學生,她更放手讓他們去嘗試與犯錯,並給予適度的挑戰,讓他們能好中求更好。 但是,當她的身份,從教師轉變為「母親」的時候,事情就不一樣了⋯⋯ 回到家,面對三個親生的女兒,在「教養」的這件事情上,沃姊坦承回答:「我會有情緒性的衝動」。 例如:如果女兒做不好或犯了錯,她就會直接受到影響:氣憤、崩潰、沮喪、懊悔、無奈⋯⋯種種情緒就會冒出來,影響她的理智,說出情緒性的發言,做出不適當的舉動。 這些舉動讓小孩傷心,也讓身為母親的她傷心。 教師身份的好處 然而,沃姊發現:身為一名專業的教師,她可以用她的「教學專業」,用在教養自己的女兒身上。也就是,把自己的女兒當成是學校裡的學生,盡量客觀的「教導」。 學不會,就教; 犯了錯,就改; 聽不懂,就換個方式讓她們理解。 當自己能在不同的狀況下,分別運用「母親」與「教師」的身份,不但可以減少彼此間的衝突,也不會犧牲與女兒間的親密。 人不是機器人,人是人,需要好好生活 如果用「虎媽式教學」逼迫孩子學習,通常孩子不會開心,自己也不會開心;因此自己的心情,與整個家庭氛圍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不是附屬物,他們也是人,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也可以和他們交朋友。常常與之聊天、談論新聞、一起理解未知事物、感嘆世上萬物的驚奇⋯⋯ 讓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是比成為一個大人物,更加重要的事情。 艾絲特.沃西基(Esther Wojcicki) 訪談的結尾,沃姊再度強調「TRICK」:信任、尊重、獨立、合作、善良。 這不僅是對孩子的教養方法,其實更是我們的人生態度:我們如何對待別人,別人就如何對待我們。 沃姊希望這五個核心價值,能在社會中被實行,成為一個美好的正向循環。 《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全球都在學的矽谷教養法,幫孩子配備未來最重要的人生實力》 September 28,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OWNkw

專訪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孩子不相信自己,你得先相信他們 https://ift.tt/2S7OhkC Emilie Wang 一個孩子他不知道自己的潛力,唯有大人相信他,並從小賦予責任給他練習當自己的主人,這樣的孩子才能長得快樂又堅強。 女人迷這次很榮幸有機會專訪,人稱「沃姊」的艾絲特.沃西基(Esther Wojcicki),其著有《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一書。她啟發了多位矽谷的傳奇人物,包括賈伯斯,與眾多明星名人。 她看似一位普通的高中語文教師,實則是教出無數名校的學生。到底她的教學有什麼魔力,讓上流名貴們爭相把兒女送進她的班上? 透過這次的遠端訪談,我們女人迷向她探究了書中所沒提到的「秘密」⋯⋯ 孩子不相信自己,你得先相信他們 沃姊教的高中裡面,有許多出身低落、家境窮困的孩子,他們同樣地,成績也不好。那種孩子就會討厭上學,因為同學不喜歡他們、老師也不喜歡他們,更重要的是——他們也不喜歡自己,可是他們不知道還能怎麼辦。 而沃姊給出了答案:打從心底,相信他們。然後再用教學的專業引導,讓他們找到自己的定位。 如果家長師長都不相信他了,那一個還在探索自己的青少年,如何相信自己? 因此,相信學生、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學習且有能力為自己做抉擇,是為人父母的第一要件。 鼓勵孩子獨立自主,自動自發 這個可以從家事做起,只要是已經可以行走或講話的孩子,就可以安排一件「專屬於他的家事」給他做。 沃姊舉例在她的大女兒蘇珊,在二女兒珍妮出生之後,因為家裡空間太大,而她又太忙,她就讓還在蹣跚學步的蘇珊,擔任「寶寶監視器」的任務;只要珍妮一哭,蘇珊就會趕緊跑到媽媽身邊,自信的小臉大聲地宣告:「蘇珊哭了!」 而我們平常可以交付給孩子做的家事多不勝數,例如: 洗碗(儘管會弄得到處都是水,但也可以教他把地板擦乾) 折衣服(儘管折得歪歪扭扭,但可以大人折大人的,小孩折小孩的,進行「看誰比較快」的比賽) 餐前將每個人的餐具擺上餐桌(除了小幫手的成就感外,還多了學習分類與成對的數學概念呢) 擦地板(反正他抓著抹布推來推去的⋯⋯擦得乾不乾淨不是重點,對吧?) 澆花(讓他負責小盆的,反正花草死了就⋯⋯再買一盆?) 圖片|Photo by Gabriela Braga on Unsplash 最重要的家事叫「負責」 如果家庭裡有機會,就讓孩子從小擔任弟弟妹妹的照顧者。這項工作一開始需要耐心教導,但很快地你會發現,小哥哥姊姊們其實很有能力,他們能大幅減輕父母的負擔。 沃姊本人在丈夫工作忙碌無暇陪伴的情況之下,邊做著高中老師的工作,邊養大三個孩子。她的大女兒是 google 元老之一,現任 YouTube 執行長,也在工作期間陸續生了五個孩子。 她們能邊工作邊教養小孩的秘密是什麼? 就是將責任交付予孩子。當你相信他們,他們就會很有能力! 其他還有各種家事,多不勝數,只要你想得出來,而且不具危險性,那就可以很小的時候就交付給他們,讓他們有「是家庭的一份子」的責任感與歸屬感,並且從那些小事之中,累積出自信心。 「我從來不把她們當孩子,在她們還很小的時候,就要求她們像大人一樣做事,以此來培養她們的責任感,因為只有賦予責任,孩子才能超出預期。」沃姊如是說。 需要給孩子安排才藝活動嗎? 再來是讓孩子選擇自己想要的才藝,世上有趣的事情何其多,孩子不一定會喜歡父母為他們選擇的才藝。 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告知」,告訴他們做這件事情的好處,與不做這件事情的壞處。 例如,解釋給孩子聽:「如果你不好好學習,那麼到了下一個學年,你的功課進度會越來越難跟上,那是你想要的嗎?」孩子比你想的還聰明,給他們一點時間,他們通常會想通的。 沃姊也提到,通常亞洲父母喜歡幫小孩安排音樂課程,尤其是鋼琴和小提琴。所以如果是她,她就會帶孩子看演奏會的影片、甚至去聽音樂會,並讓他們嘗試接觸樂器,然後問他們喜不喜歡,以及⋯⋯ 清楚地告訴他們:學習鋼琴的好處、成為音樂家的可能、不學的情況、父母的想法等等。這些都是大人需要「教導」孩子的重要的事情 --- 告訴他充足的資訊,讓孩子自己為自己做決定。 除此之外,出去運動是一定要的,這個沃姊也強調。不一定要在某個專項運動得到好名次,但是要喜歡運動,並且保持運動習慣,這對他們的人生是一件好事。 讓孩子培養解決困難的能力 要讓孩子相信自己,不要怕他們會犯錯,因為最珍貴的就是從犯錯中學習,那是他們能帶走的一輩子的禮物。 給他們機會去做抉擇,這能讓他們培養出「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的感知,進而在未來的種種抉擇中,找到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 萬一孩子選錯了,父母也不要幫他們收拾殘局,做錯決定的後果,得要他們自己去承受;受過的苦痛,未來會結成豐碩的果實,陪伴他們在人生路上走。 沃姊的小孩只要在學校的作業上遇到困難,她不會主動去幫忙,她讓女兒們培養出一種習慣:「先自己想辦法、尋求資源」。 等到找到「媽媽」這個資源的時候,她就會跟她們一起想想辦法完成作業,可是不會主導,而是讓女兒引導自己希望如何幫助她們。所以她很自豪地說:她們的作業是她們自己做的,儘管不那麼盡善盡美,卻是她們自己學習成果的最好展現。 (推薦閱讀:給總是想插手孩子作業的家長:可能的話,把手放開吧) 大人啊,以身作則吧 孩子是個「人」,他們從很小的時候就會發展出獨一無二的人格,以及自尊;他們擁有大人沒有的想像力和潛力,他們像一座寶礦,等著我們去探索、去挖掘。 身為父母要謹記在心的是:孩子們不做你叫他們做的事情,但他們的眼睛,會一直盯著你,看你在做什麼。 艾絲特.沃西基(Esther Wojcicki) 孩子們未必做聽話地做所有「你叫他們做的事」,可是他們會做「你在做的事」;也就是說,他們不是「被指導」,而是「學習身邊最親近的人」。 試想一個情況是,你辛苦上課了一天,回家只想放鬆一下,可是父母邊打著麻將,邊吼你去房間讀書——這樣的孩子會心甘情願讀書嗎? 更何況他看到的,跟接收到的訊息,其實是相反的,這就會造成認知上的矛盾,以及心理的不滿。未來就算這個孩子上了好學校,也只會感謝自己的上進,而不會感激父母的教養。我想⋯⋯我們都不希望陪養出一個憤世忌俗的文藝少年吧? 因此沃姊的五個核心價值顯得極其重要:「TRICK」——信任、尊重、獨立、合作、善良。相信你的孩子,然後以身作則,成為他們的典範。 讓一個家充滿正向回饋、成為一個溫暖的居所,如此即使孩子長大離家了,他們也會常常回來看你,並且將笑聲盈滿這個家。 (專訪下集:專訪矽谷教母艾絲特.沃西基:有了小孩,不代表要犧牲兩人的愛情) 《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全球都在學的矽谷教養法,幫孩子配備未來最重要的人生實力》 September 28, 2020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S7OhkC

【那些毛孩教我的事】原來說再見,也是幸福的事 https://ift.tt/2EFldhb 小貓流 看了這麼多「搶救失敗」現場的獸醫們,是什麼讓他們改變了想法,認為「安樂死」可能是唯一的慈悲?甚至是動物的一種「幸運」? 在人類世界,安樂死常常不是一個選項。 對人類而言,「安樂死」常是非法,或者充滿了爭議,也許是生命求生的本能與思維的結合,使得人類不願意正視「死亡」確實是一種選擇,看似殘酷的終結,有時卻是唯一可能的慈悲。 圖片|Photo by Kevin Quezada on Unsplash 「動物很幸運,可以選擇安樂死。」不知道在上哪一堂課的時候,聽過老師這樣說,年輕的自己還不能懂,此刻卻已瞭然。 醫療人員,是被訓練成拒絕死亡的人。從我們心靈還很稚嫩的時候,便開始學習抵抗死亡,在那人人手足無措、焦急難耐、悲痛欲絕的時刻,我們要猛然關閉「死亡」的門戶,專心一意地前往「生命」。 「急救!」有人抱著一隻口吐白沫的狗兒衝進來,所有人會放下手邊的任務,一組人插管暢通呼吸道,另一組人想辦法放置點滴軟針,給予強心針藥物,第一時間早就有人開始胸外按摩。 「體重多少?什麼問題?腎上腺素抽了沒?誰去跟飼主溝通?現在幾點幾分?」最後一個問題是為了記錄急救的時間。缺氧的身體組織很快就會敗壞,如果心跳在幾分鐘之內沒有回復,那我們就輸了這一場戰役。 在獸醫的領域,在這樣的死亡面前,我們通常都是失敗者——研究統計,在動物醫院休克搶救成功、最終康復出院的比率,低於六個百分點。這一切的混亂與痛苦,就是為了一百個中的那些屈指可數的幸運兒啊。 年輕的我們,經歷了許多震驚,每個人第一次協助急救的經驗,肯定心跳加速、口乾舌燥、腦袋打結、抽藥手抖,然而經歷一次次的情緒海嘯,幾年之後,對急救的程序已經熟悉,心情也逐漸轉為麻木或者是淡然,有時甚至帶著詼諧,有時則感覺非常痛苦。 對我來說,最難接受的便是對著很顯然藥石罔效、神仙也只能兩手一攤的動物急救。 寫下這句話的時候,有好多畫面浮上記憶之海,比如那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一對母女衝進醫院,年輕的女兒語無倫次地大叫,讓所有人都停下了手邊的忙碌。 「快!快!快幫幫牠!嗚嗚嗚⋯⋯」我拿起聽診器一個箭步接過癱軟的貓咪,溫度還是微微溫熱的,然而在她撕心裂肺的嚎啕大哭中,我沒有找到任何生命的跳動聲,冰冷的聽診器傳來一片死寂。 我轉頭看了同事一眼,便開始做胸外按摩術,同時試著和飼主溝通:「牠已經停止心跳了⋯⋯你們要急救嗎?」 「拜託你救救牠,嗚嗚嗚嗚嗚⋯⋯咪咪你要加油⋯⋯不要離開我⋯⋯嗚嗚嗚嗚⋯⋯」 哭聲愈來愈劇烈不可收拾,把飼主們往候診區一推,將動物抱往手術室急救,拉出舌頭插管,滿口的黏液,粘膜顏色蒼白發紫,我搖搖頭,卻也只能無奈地完成程序。 這樣的病患真的非常令人苦惱,因為我們不知道動物到底何時停止心跳,只能從當下的情境推斷。 其實只要冷靜下來想想就知道,就算飼主住在醫院隔壁,發現動物不對勁來到醫院,總也要三五分鐘吧?而停止心跳三五分鐘的動物,又有誰能起死回生呢? 貓兒或小狗的胸廓其實很脆弱,反覆的按壓很容易使得肋骨骨折,但不按,更是不可能回復心跳;除此之外,我們也得想辦法放置軟針進動物的血管,才能給予強心藥物,因此,反覆嘗試戳刺血管,也是急救中必須發生的事情。 不知道剛死的動物會不會有知覺?我常常一邊施行急救,按壓著牠們的胸廓,一邊思考這個問題。如果已經知道所做的一切沒有效果,不能起死回生,為什麼又一定要讓動物承受這一切呢? 在無數次的類似情境中,我反覆思考著。 看似殘酷、簡明的現實,飼主顯然無法接受,而獸醫師的「急救」與「急救失敗」好像才能搭起一座通往現實的橋,垂死或已死的動物、崩潰爆哭的飼主、無奈痛苦心裡飽受煎熬的獸醫師,我們一起在橋上拉拉扯扯,才能到達終點,凝視死亡——這就是急救的意義吧。 「我們急救幾分鐘了?」「已經十五分鐘了。」「嗯,已經夠了,大家停下來吧⋯⋯牠回不來了。我去跟飼主說明狀況。」 那一頭,年輕的飼主還在嚎啕大哭,她情緒失控到所有人都無法忽略,赤紅的臉上滿是淚水,呼吸急促不能自己。 「咪咪的飼主嗎?我們進行了插管與胸外按摩,並給予三劑強心針藥物,但牠的呼吸心跳都還是沒有恢復,牠已經離開了。」 「不可能!咪咪前幾天還好好的!牠不可能離開我,嗚嗚嗚,醫生拜託你救牠⋯⋯」 「我很抱歉,但是我們都已經盡力了⋯⋯」年輕女子的媽媽束手在旁,無奈地勸解,她拍拍女兒的肩膀,卻無法阻止崩潰的哭喊。 我覺得自己像死神的使者,非得要把令人痛苦的消息反覆宣明,既無力拯救死亡的動物,也無法承受飼主排山倒海一般的情緒。 只希望經過這一次,那個嚎啕大哭的年輕人,能重新思考死亡的樣貌。死可以獲得安樂,活也能活得痛苦。 生死的離別,對生者是如此撕心裂肺,但對死者可能是輕鬆的解脫,然而在那交會的時刻,在動物與人類的情境中,其實是相當不公平的,只有生者握有決定的鎖鑰,要急救?要安樂?要放手?如果代表生者的飼主,能對生死的意義多一分理解,是否所有人都可以少幾分折磨? (延伸閱讀:「我每天都在練習,牠有天會離開我」如何面對寵物過世?) 也許已經沒有機會和咪咪的主人多聊些什麼,此生也不會再見,但如果有機會,我也許會和她分享我目送一隻黃金獵犬離去的經驗。 那隻年事已高的黃金獵犬長期患有心血管疾病,已經服藥許久了,某一天早晨因為喘得不能呼吸被送進醫院,飼主下班趕回來看牠時,牠已經陷入昏迷。 淚流滿面的飼主匆匆離去,帶了一家人回來,她牽著五歲大的兒子蹲在狗狗的身邊輕輕說話:「你跟大寶說,說牠很棒,謝謝牠在我們家陪我們,跟牠說掰掰好不好?」 他們輪流上前向狗狗道謝、道別,死亡像夜晚一樣悄悄地來臨,太陽落下了,夜幕籠罩了大地。 死亡真的可以是安樂的,充滿安詳與幸福,霎時間,死亡的診間是如此寧靜。安樂,有時候真的不需要任何藥物,甚至也不需要醫生的存在。 大寶的飼主讓我恍然大悟,說再見的方式,原來可以圓滿,可以溫馨幸福。 (同場加映:寵物溝通教我的事:你擁有的所有情感關係,都反映了你的內心) 本文摘自陳凌的《我們都要好好的:無人知曉的獸醫現場》。由小貓流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們都要好好的:無人知曉的獸醫現場》 September 28, 2020 at 07: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EFldhb

致無法單身的人:不單身也沒關係,但你得了解自己怎麼了 https://ift.tt/2EEVntJ 貓心—龔佑霖 依附理論的其中一種類型,就是「無法單身」,這類型的人通常是因為童年時期,需求沒有被即時地好好滿足所致。 撰寫依附理論的文章以來,獲得了許多讀者的迴響。但是即便是同一種依附類型,也有可能展現出不同的樣貌。 今天,我想要來談談焦慮依附裡面的一種類型,他們在感情裡面,會不斷在情場上尋覓另一半,只要他們單身一個人的時候,就會感到特別地痛苦,那種痛苦,是一種被世界遺棄的感覺,獨自一人,失去生存在世界上的意義感。 你問我為何能如此感同身受,那是因為,我就是這樣的人。 在某一段單身的時期,有一天晚上,我的憂鬱症發作了,我完全不想吃東西,即便肚子很餓,也無法下樓買食物。直到我終於下樓買燒烤時,我看著老闆烤著肉,我就哭了出來,一股這個世界上沒有我容身之處的感覺湧上心頭,很深很深的被拋棄感,沒有人愛我,也沒有人陪伴我,我是一個孤兒,被拋擲在這個無意義的宇宙之中。 緊緊抓著浮木不放,是因為童年時期的被忽視 還記得我最長的空窗期是 8 個月,在這 8 個月裡,我有過曖昧的對象或想追的女生,但最後都沒有成功。那 8 個月,我時不時就會出現強烈的孤單感,上面寫的燒烤事件,就是在那 8 個月當中發生的。 為什麼我們這些無法單身的人,會如此地需要陪伴呢?這源自於童年時期,沒能被好好地照顧。 一個嬰兒或小孩,要獲得安全感,需要的是主要照顧者在嬰幼兒、孩提時期,在孩子有需求時,能夠適時出現在孩子身旁,敏感覺察到他需要什麼幫助,並且給予他物質上和心理上的支持。 但是無法單身的人,在小時候,總是要大哭大鬧一番,才能喚起爸媽的注意,而即便爸媽來到我們身旁,也不一定能敏感地覺察到我們的需求,或者用不適切的方式來回應我們的需求。 我的媽媽是一個從來不會說好聽話的人,她關心我感冒的方式總是:「叫你好好穿衣服,你就不聽,又要花錢去看醫生。」她關心我嘔吐的方式總是:「叫你吃家裡的東西你不要,在外面亂吃東西,吃壞肚子了再哀哀叫。」 沒錯,無法單身的人,父母並非不會給予我們回應,但是給予的回應,總是不能敏感覺察、給予適切的支持。 (你會喜歡:【單身日記】鄧紫棋《別勉強》:好的愛情不必逞強,我們終究不是彼此的遠方) 空洞的心靈,只能用戀愛來填補 在父母身上得不到關愛的我,自然是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從小六第一次喜歡上班上的女同學開始,就一直渴望戀愛。 在家裡與家人處不好,在學校又因為我的亞斯特質而交不到朋友、時常被排擠與霸凌,讓我把所有的冀望都放在愛情的救贖當中,甚至曾經單戀一個人五年的時間,因為我以為,只要在一起了,我的所有困擾都會被解決了。到了大一暑假第一次交女友之後,我就不斷地在單戀、曖昧與新戀情的循環中不斷輪迴。 沒有辦法單身的人,往往有這樣的特性:因為依附關係未能被滿足,因而時常出現孤單的感受,同時對自己很沒有自信,單身時總覺得自己魯到不行,必須靠擁有伴侶來讓自己感到有價值。 也因為這樣,在挑選伴侶的時候,並不會那麼地仔細,感覺到某個人喜歡自己,即使都還沒有弄清楚到底適合與否,就急著跟對方在一起,心裡想著「反正剩下的,等交往之後再改變對方就好了」。 因而在交往之後,時不時因為對方和自己想像中的不一樣,而焦慮不已,嚴重的還會透過情緒勒索,逼對方成為自己希望的樣子,例如我自己就會想辦法讓對方穿我喜歡看的衣服、留我喜歡看的髮型等等。 當然這樣的感情,多半都不會太長久,畢竟強烈的焦慮感,逼著對方做出改變,總會帶給對方許多的壓力,只有一個情形例外:當兩個人都是無法單身的人時,就會變得互相要求對方改變,或者是一方一直強迫另一方改變,另一方則因為離不開、怕被拋下而默默忍受、不斷改變。 圖片|PIXTA 缺乏安全感的心靈,要如何彌補? 正因為即便進入感情,也很容易因為對方的不受控制,而產生許多焦慮,因此,即便戀愛了,也只是暫時止痛的嗎啡而已。 那麼,無法單身的人,到底該怎麼辦呢? 有些人會說,試著強迫自己單身看看,但我覺得這太痛苦了,連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我不會推薦給讀者這麼做。 當然,尋求心理諮商的幫助是一條路,但是在日常之中的實際操作,我覺得比較重要的反而是,從一段又一段的感情當中,看見自己需要的關係特質是什麼? 像是以我為例,我需要比較能照顧人的伴侶,同時對方要有足夠的安全感,能夠讓我擁有自己的交友圈,再加上對方不能夠是個強勢的人,這些就是我需要另一半擁有的一些重要特質。 在了解自己需要的伴侶類型之後,就能比較早過濾掉不適合的曖昧對象,我的話會試著告訴自己:「你現在確實可以跟她交往,但交往之後勢必會重蹈哪一任的覆轍,這是你想要的嗎?」然後讓自己比較不再被曖昧給牽著走。 另外,增廣自己的交友圈,我覺得也是必要的。女人迷也曾經介紹幾款交友軟體,是適合想要找認真交往的人使用的交友軟體,我覺得也是一個認識人的管道,而且在上面,大家的動機會比較明確一些,上來找伴的人會比較多,比較不用擔心會遇到不想找對象的人。 同時,安頓好自己也是一件很重要的功課,知道自己很需要有人陪伴,那麼就要去擴展「不會當成女友,但會當成朋友」的異性朋友,以及一些同性的、可以傾聽自己的朋友。 (延伸閱讀:「我們不可能有曖昧」朋友之間,真的只會是純友誼嗎?) 除此之外,找到自己能夠樂在其中的事物也是重要的,攝影、吉他、羽球、閱讀,或動或靜,可以一個人投入其中、進入心流體驗的事物,都是可以暫時排解孤單的方式。 最後,我必須要說,直到今日,我依然是一個很需要有人陪伴、很需要有女友的人,即使我讀了心理系、心理所,即便我看了五年的精神科,每天都吃抗焦慮、抗憂鬱藥物。 即便我從大二開始接受諮商到碩三,總共六年的時間(大學延畢一年),我都依然還是不斷需要有交往對象的人,但至少,我比較清楚知道找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會比較快樂,以及除了交往之外,能明確定位出一些純朋友,不對她們丟曖昧的話,但卻可以談心理話。 在撰寫愛情心理的作家裡頭,有一位 AWE 情感工作室的亞瑟,他在他的書中寫到,他花了 20 年克服不斷需要交女友的這件事情,那我想,要跨越不斷需要感情這個坎,肯定是一件超級難的事情。因此,把目標放在我上面提到的幾個重點,而不是逼自己不能交男朋友、女朋友,或許才是比較實際的做法。 September 28, 2020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EEVntJ

心靈牌卡|最近的你,在哪方面會獲得新生? https://ift.tt/36b95Qb 凡妮莎 心靈牌卡帶你窺視自己深層的潛意識,透過直覺去選擇牌卡,聽聽靈魂給你的建議⋯⋯ 今年是很不容易的一年,covid-19 疫情爆發引發危機、多位名人驟然離世,各種事件來得又多又急⋯⋯也開始讓人真正省思,什麼才是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是否該好好珍惜生命,回頭修補逃避已久的議題。 前陣子面臨心情上的低潮,各種細碎的小事件雖不至於擊垮我,卻讓我在心底發出「我受夠了」的吶喊。去上心靈療癒課程時,老師告訴我:「最近發生的事,在告訴你:過去的你要死亡了。」要我迎向新的自己、新的生命模式。 在上完課程後,我回到生活中,去面對被我擺在一邊、待處理的議題,真正處理後,我感覺重獲新生,於是有了此次文章靈感。 今年的我們,面對各種崩壞,其實也是一種重生,一起來透過牌卡看看,最近的你,在哪方面會獲得新生呢? 有關心靈牌卡 當我們靜下心來為自己抽一張牌,就開啟了與潛意識的合作。 所有外在的樣貌,都是內在世界的一種投射;當我們透過牌卡,像照鏡子般看見內在的狀態,就有機會調整自己,啟動心的力量。 被斬斷後路,人會變得義無反顧 承認吧!人都有犯賤的劣根性,在被逼急了之前,就都是能躲就躲,能逃就逃。 抽到這張牌卡的你,最近獲得新生的力量是「義無反顧的勇氣」。 如果感覺最近一直以來依賴的浮木消失了,或是發生的事件讓你感受到超出底限,請相信這是宇宙的另一種溫柔,它是要來逼出你的無限潛力,要你勇往直前,能量大爆發的。 你內在擁有的力量,絕對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大。在心裡告訴自己:「反正也沒什麼好損失了,最差就是現在的狀況了!」讓自己放手一博,你會看見自己的價值所在! (延伸閱讀:催眠故事|離不開討厭的工作?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靈魂存在人間 是為了要體驗 赤銅礦對應到行動力;抽到這張牌卡的朋友,「另一個版本的你」即將誕生。 面對你所遭遇到的問題,其實你心中自有解決方案醞釀著,只是面對未知,你感覺到有點怯步,不知道該不該前進。 最近有個朋友與我分享,她的男友是個工作狂,相處的時間不夠讓她有點在意;後來上了心靈課程後發現,她的內在被關注的需要,其實可以透過其他方式滿足。於是,後來她報名了舞蹈課程,遇見了「舞姬版的自己」,那個需要被關注的需求也獲得滿足了! 靈魂在意的,從來都不是表面的失與得,而是內在的成長、智慧的積累,當你願意勇敢跨出未知的一步,你也會因為自己散發出來的潛力,而感到驚豔! (同場加映:找不到人生方向?天賦是「體驗」出來的) 感受身邊風景 遇見優雅從容的自己 抽到這張牌卡的你,目前獲得新生的力量是「隨遇而安的柔軟」。 你一直是很願意努力的人,只是偶爾在努力的路上用力過猛,耗損了很多無謂的心力,這讓你感覺到有些疲累了吧? 靜下來去感受,你會知道,其實你已經努力了很長一段時間了,也有了一些累積,其實現階段不需要太過汲汲營營,而是放慢腳步,重新去感受身邊的風景。 當你的頻率多了這一份從容,你會發現有許多事情,你更能發現事倍功半的竅門,做出更有利的策略,迎接更柔軟優雅的自己。 (你會喜歡:催眠故事|給你的自在藥方:愛上不夠完美,但如此真實的自己) 心中有愛,便能無礙 只要生而為人,就總得處理各種矛盾衝突,不管是自我內在的矛盾,或是人際關係間的衝突,我們都在透過這些事情,學習愛的力量。 凡妮莎想邀請抽到這張牌卡的朋友,試著抽離自己的身份,放下對錯,將頻率調整到「愛」的頻率,聽聽在這些衝突的言語底層,對方真正想表達的,也許你就會改變你的想法。 比方說:當你的孩子最近頻頻在耍賴,也許是你最近比較少關心他了,他想得到你的關注;又或者是長輩的碎唸言語,其實只是想找個話題跟你聊聊,伴侶的批評憤怒,其實是一種求救⋯⋯等等。 不管是自我矛盾、人際衝突,只要你能用更大愛的角度去看待,自然能找到困局的突破口、雙贏的解法。 (推薦閱讀:催眠故事|放不下一個人?或許是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我是凡妮莎,是一位心靈工作者,使用催眠及牌卡協助人們探索潛意識,找回內在的力量。 歡迎追蹤更多文章:臉書《凡妮莎聊心室》 September 28, 2020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6b95Qb

2020年9月27日 星期日

沒事為何見人就微笑?笑與不笑,與你的潛意識有關 https://ift.tt/3364Vak 哈理斯 │ Harris 女性比男性更常微笑,其實不是天性所致,而是這個社會對於女性的期待,形成一種枷鎖,進而變成制約,希望微笑的女孩「人見人愛」。 在社交場合裡,你是那個笑臉迎人的寵兒,還是板著臉做自己的酷俠?其實,在每次笑與不笑的瞬間,我們心裡總有著意識或潛意識的選擇與決定。 一般來說,女性比男性更常及更易微笑。 過去,這個兩性差異被視為情感教育所致,男性不應表現情緒,而女性則是情緒的表現與照顧者;或是歸因至女性氣質,微笑總是體現出女性溫柔可親的一面;或社會因素上,女性總是被期待表現出親和及擅長交際的樣貌。 還有別的原因嗎?我們在笑與不笑之間,可能受著怎樣的兩種潛意識因素影響? 圖片|PIXTA 我微笑,因為大人要我笑 有人會天生就學到只要跟別人見面,就要展露微笑的嗎?不會,在一些依附理論的實驗中,小嬰兒之所以會對母親主動並有目的地微笑,是在於實驗要求媽媽要表現冷淡、板起一張臉、不對嬰兒展示過去一貫的友善態度。 由此延伸,一個人每時每刻都對他人展示微笑,心理學家必然會猜想「他在討好他人」。換言之,這個人有種潛在的焦慮(不論原因或理由是甚麼)。 那麼,可以說女性較男性更常微笑,更會社交,是因為她們比男性受到更多的潛在焦慮嗎?這是很可能的! 女性被社會與家庭期待的太多了,她們必然潛意識地知道如果在一個可能被評價的場合,沒表現出「該表現」的微笑與溫和的姿態,便會被認定為難搞、無禮、古怪的女人。 而「難搞、無禮、古怪的女人」在最初的意義上,便是「難搞、無禮、古怪的小孩」。 一般而言,小孩子是自在又隨心情對人親近或遠離,但長輩總要是要求小孩對人和善,展露笑容,恭恭敬敬,即是在各種長輩和師長面前,小孩必須保持微笑。 問題就在於,「對人微笑」這種狀態是與「一個權威的人或制度」綁定的,此人或制度壓迫著小孩的天真與自發性,讓他感到社會的威脅與不安。 然而,這事主要發生在女性身上,因為小男孩的「不禮貌」往往只被大人視作「好動」、「就男生」、「隨他吧」!若是小女孩這樣做,她便會視作「沒教養」、「男人婆」、「將來嫁不出去」。 這是精神分析認為,社會及家庭文化(一種文化上的超我)要求,塑造出女性比男性更常及更易微笑的原因,是一次「評價→微笑→好女孩」的過程。 我微笑,因為我在意你們怎樣看我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及其女兒安娜都認為,從某種緊張裡突然解除至無害的狀態,即小孩發現自己所感受到的強烈焦慮是多餘時,心理的能量便會轉化至臉部肌肉和聲音,以「大笑」的方式釋放,是一次「驚慌→鬆弛→大笑」的過程。這就是許多脫口秀表演先試著從某種嚴肅的話題,靈機一轉,拋出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好讓聽眾哈哈大笑的方式。 如此結合前文來思考,可以說低強度的「驚慌→大笑」便是「評價→微笑」,但問題在於「鬆弛」的步驟好像不見了?!這引導我們來到第二個潛意識因素: 由於女性從小就被規訓去表現出人見人愛的樣貌,因此造成了今天一種明顯的兩性差異, 即「女性更在意她們給他人留下的印象,她們時常關心自己外貌的影響,以及別人對她們的看法」[1],換言之,女性較男性更潛意識地認同於那套社會及家庭文化的要求。 女性這種對他者目光(the gaze of the other)的認同,會激起內在更多的焦慮。她們總是要感到自己的外貌是要合符他者的標準,感到自己被他者喜歡與接受,才能達至心理上的「鬆弛」──因此,從煥膚、整型,到厭食症或暴食症,都常見於女性身上。 所以,原本屬於外界的評價,已經被認同為內在的自我評價,使得兩個公式能夠扣合起來: 「評價(外在焦慮)→微笑→好女孩/要達到他人眼中的好女孩(內在焦慮)→微笑→鬆弛(被他人喜歡與接受)→更多微笑(內外焦慮都解除)」 由此可見,女性總是笑臉迎人,背後常常是一種壓迫與焦慮所致。否則,我們怎會有一種人前歡笑,人後悲涼的說辭?笑久了,很累,卻又忘記自己為何而累,為何要笑。 (同場加映:多久沒為自己笑了?五個找回笑容的日常練習) 結語:做自己,更要知自己 今天,我們越來越強調「別管他人,做自己就好!」,因此不刻意迎逢他人,板著臉的女生也越來越多。 我唯一想指出的是,在自動的微笑到保持不笑,我們又是否有意識地知道自己為何選擇不笑? 有些時候,當女性只是一味對社會目光做出抵抗而板臉時,這張臉又會無意識地僵化起來,讓該有的溫度冷卻,讓不迎逢變成某種敵意。 記得有一位女性穿著全身黑衣來到診間,語速短促而有力,談起自己的人際問題。回想小時候,她最討厭的便是在每一次大家族聚會中,被父母要求逐一跟親戚們謙恭甜美地問好,被大人們隨意摸手摸腳摸摸頭。 後來,她有意識地迴避各種家裡的活動,覺得「他人」都是噁心的,但這種心理的強力防衛,也使得她無法感受到「自己是誰」,一起造就今天的社交困擾。 同樣,當今天男性開始練就社交技術(近年來,坊間出現一堆職場面試或人際技術課程,在我看來便是把過去女性的長處重新包裝成一張張「面具,persona」來出售),成為那種迎逢討好的笑匠、內心卻感到空虛時; 又或者,男性繼續不屑親和力的表現者,執著於工作成就,卻忽略或不懂人際互動的節奏時,(臺灣)社會又有否集體反思過,是誰在今天仍造就這種光怪陸離的兩性差異? (延伸閱讀:《她們》談女性的自我實現:做自己,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參考資料:[1] Reik, T. (1963). The need to be loved. Farrar, Straus. ※對我的文字有感的讀者,也歡迎到「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逛逛 September 28, 2020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64Vak

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

【W 運動教室】爬山登百岳,你可以在家先練的三個動作 https://ift.tt/2G2RejT 橘世代 爬高山需要一定的身體素質,這些運動都是平常可以在家自主訓練的,這些訓練帶來的好處,除了爬山之外,日常也都用得到哦! 爬郊山、登百岳,這套動作學起來,在家就能練出好體力! 圖片|作者提供 登百岳是許多人喜歡從事的休閒運動之一,但對平常沒有固定運動習慣的 50 歲族群來說,長達 3、4 小時的登山運動,若是平常沒有完善的體力準備,可能登一次百岳,會為身體帶來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由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秘書長李毅涵 Jack 教練精準教授 3 個動作,包括弓箭步走路、側棒推髖、四足跪姿穩定訓練,不需要運動器材,只要找個空曠處,或是鋪一片瑜珈墊,就可在家獲得一定的運動量,並有效伸展身體。 這 3 個動作持續練習完後,就能具備基本體能去登百岳。 Jack 教練也提醒,在登百岳之前,除了做肌力訓練,先從近山爬爬看,因為要挑戰百岳除了身體肌力,還有氧氣濃度的問題,事先練習要做好準備,若有專業嚮導隨行最好。 教練小提醒:【誰適合這套動作】 從未踏入健身房,或剛開始健身的 45+ 初學者。 【誰不適合這套動作】 若是脊椎側彎或腰有受過傷的人群不建議做這套動作。 【練習前的準備】 1. 運動前應適度讓關節活動一下,五分鐘快速的擺手、擺腳、原地踏步、蹲,讓關節暖和,肌肉比較不容易拉傷。 2. 找一小塊空曠的場地,若是覺得地板冰涼,可使用瑜珈墊。 【練習後的身體反應】 1. 若是做了上述動作後,關節與骨頭會痛,有可能是關節施力不當或是骨質無法支撐肌力訓練的重力,需馬上停下。 2. 注意不要憋氣,因憋氣可能造成胸壓過大,血管壓力飆高,若有心血管疾病的族群憋氣會增加發作的風險,若是發現有面紅耳赤、頭暈的現象,應視個人身體狀況休息。 【課程建議】 不要每天做同一套動作,可做一天、休息一天,讓肌肉適度休息。 (同場加映:【W 運動教室】久坐久站很疲勞?三個動作強化核心) September 27, 2020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G2RejT

現代愛情|如果她不在,我的人生會更容易,但也更空虛 https://ift.tt/3kVFgrf 新經典文化 如果有一天妳的丈夫,變成了妳的妻子,妳仍願與「她」攜手共度一輩子嗎?《現代愛情》集結了 42 篇令人揪心的愛情故事。 文|黛安.丹尼爾 我的丈夫,我的妻子 鬧鐘在早上四點響起,日期是十一月下旬的週二。我先生和我被交代要提早兩小時到,彷彿要搭飛機。我的眼皮浮腫,因為昨晚他抱著我,對我說他非常非常抱歉。 昨天晚餐時,我毫無預警地哭了出來,因為再也看不到他現在這張臉了,五官勻稱,鼻子大小剛好,下巴瘦削;這張臉曾被我捧在手裡,吻在唇上,開心問候了八年時光。 我問:「你婚戒拿下來了嗎?他們說要拿下來。」 我們四十幾歲結婚,兩人之前都沒有結過婚。婚前我們各自獨立過日子,婚後無痛地結合在一起。 「糟了,還戴著。」他把婚戒從細長的手指上取下,我把戒指收進衣櫃的珠寶盒裡。那個盒子是我們在峇里島旅行時買的,紀念了我們的探險回憶。在峇里島上我們一起吃辣到極致的料理,一起爬火山。我們下榻的房間很髒,裡面還有超大隻蜥蜴,直到退房後他才告訴我。 他非常體貼,是我的護衛,我的夥伴,我的王子。現在我們再度啟航探索新疆域,前往未知之地,那裡的風俗我們略懂,那裡的語言我們略知,卻不能流利使用。 他倒車離開車道,我想起術前注意事項,問他: 「你沒有喝水,對吧?」 「幹嘛問這個?」 「術前規定呀。你喝了多少?」 他老實說:「大概半杯吧。」 我噴氣:「真不敢相信。」 我們安靜開車,憤怒像面具般遮住我的恐懼。我將心思專注在呼吸上,讓情緒像漣漪般抵達岸邊。 「寶貝,你覺得怎樣?」我伸手碰他膝蓋,變回平常和他相處的模樣。 「覺得自己很離譜,竟然沒看術前指示。」 「還好你不怕。」 據說手術要花七小時,術後還需要幾小時恢復,所以我像出門旅行那樣做足準備,帶了筆電、手機、雜誌、毛毯、枕頭來醫院。 他辦好入院手續後,一位護理師帶我們到病房,替他測量各種身體指數,所有結果都非常棒,雖然之前喝了半杯水,不過可以接受。 「他」報到了,他要跨越邊界了。 我先生即將邁出一步,動手術讓自己成為女性。即便此刻,我還是用「他」來稱呼我先生,就算諮商師幾個月來都建議我改用「她」,我就是做不到。 「該叫的時候我就會叫。」最後一次去諮商時我這樣對諮商師說:「但現在我仍認為他是男人啊。」我轉過去面向先生,他穿著領口扣緊的黑襯衫和牛仔褲。「寶貝,我看著你的時候,看到的是男人。」 「但她是女人。」諮商師回話,她的話刺穿了我的抵抗。 「對我來說不是,」我眼眶濕了,像不滿的孩子那樣環抱著雙臂抗議:「他要變成女人我可以接受,但他現在還是男人。寶貝,你覺得怎麼樣?你真的覺得你是女人嗎?」 「我跟妳說過,是的,我覺得自己像女人。」他的眼神流露出歉意。 該稱呼他為「她」的時刻終於到了。我們這次來醫院是為了他的臉,要動手術改得更女性化。在變性手術中這道程續並不罕見,醫生會將男性的臉龐雕塑得更像女性。他們會把我先生的眉毛拉高,鼻子縮小,下巴削尖,再過幾個月還會拿掉他的喉結,移植乳房,之後再做陰道手術。 之前服用的雌激素已經讓他的臉變窄,臉部線條變柔和。醫生說變動幅度不大,他的藍色眼睛依舊,原本就高的顴骨和柔軟的嘴唇也保持原樣。 我們對彼此的過去開誠佈公,感情深厚,互相信任,所以我一直以為我們的關係不但能維持,還會愈來愈好。我從不覺得他騙我,雖然有些朋友這樣認為。 他很早以前就告訴過我,他對自己的男性身分感到矛盾,但已釋懷。我自己對男性的感覺也很矛盾,我討厭氣質陽剛的男性,所以沒有察覺他的心態背後另有深意。 等到婚後,我先生終於體會到被愛的感覺後,才坦承他一直覺得自己是跨性別,覺得自己是女人,他不想當跟我結婚的男人。 我很震驚,內心受傷。我去做諮商,閱讀跨性別書籍,上網尋求幫助,向一位信任的朋友吐露心事。我先生跟我還是一樣相愛,一樣談心。 時間過去,我終於相信就算我先生變成了我太太,她還是會跟從前一樣:一樣聰明、熱情、成熟,體格一樣精瘦。 我二十出頭時和女性交往過,我們也說好以後就過著女同志般的生活,但仍心痛於即將失去的平穩社會地位。 我們進到手術準備室,我拉了一張椅子坐在他的手術床邊。他從床上坐起身,肩膀下垂,雙腳掛在病床邊。我把頭埋進他的胸口。 隔間簾被掀開,醫生冒了出來。「早安。」她口氣愉悅。看到她不在辦公室裡讓我恐懼,手術已經不是計畫,而是事實了。我開始哭——有禮貌地、壓抑地哭——其實我好想放聲大哭,一個人還活著你卻覺得要失去他了,這種心痛怎麼平復? 醫生從口袋裡拿出標示筆,坐在我先生對面,在他下巴、鼻子、額頭上畫了黑點,畫完後他看起來就像要上戰場一樣。 醫生離開,讓我們兩人獨處。我牽起他的手,我的眼淚已乾,他的眼眶卻濕了。 我問:「寶貝,怎麼了?」 「很抱歉讓妳受苦了。」 他的眼淚暈染了鼻子底下的黑點,再順著臉頰流下。 「我知道我為什麼要這樣做,但這還是太偏執了,對吧?」他說:「我很後悔讓自己這麼多年來都感覺被孤立。我已經分不清自己究竟錯過什麼。」 「只要想著你是拿出多大勇氣來做這件事,這樣就好。」 護理師回來,「該走了,妳老公會沒事的。」她不忘笑容。 家屬等候區擠滿人,急著想知道家人、朋友、愛人的消息。我像坐飛機般選了靠窗的位子,看著天色變灰變陰沉,強風陣陣颳起。 其他病人說著心臟病發、癌症、換髖關節等等,沒有人提到變性手術。今天開始,我將變成少數,變成特例:我是跨性別女性的妻子,而這讓我精疲力盡。 為了度過這段時間,我看書,寫電子郵件給親近而知情的家人和朋友,向他們更新近況。要等到下週,我們才會用電子郵件通知所有人:我們正式出櫃了。 滿臉笑容的外科醫生停下腳步,告訴我一切順利。幾小時後,護理師把我帶到妻子身旁,把我帶到「她」身旁,我現在一定要改口了。她臉上有淤血,包著繃帶,鼻子也纏了一圈,看起來很痛、昏昏沉沉的樣子。 護理師說:「等他吃過一點東西後,就給他吃止痛藥。」 我口氣溫和地說:「請用『她』好嗎?」 (你會喜歡:無性別閣員又怎樣?唐鳳:我其實沒有變性,一直都是我自己的樣子啊!) 兩小時後太陽下山,我們開車回家。我把座位調低讓她躺著,拿我的枕頭墊在她頭下方,再蓋上一條毯子。我小心翼翼地開車,只要有機會就伸出手碰碰她的膝蓋。 到家後我問她,她可不可以先留在車上,讓我去餵寵物,以免直接進去會一團混亂。她點頭同意。 屋裡很暖,但我還是把暖氣打開,弄得像烤麵包機一樣熱。這段時間我想像如果車子裡那個人不存在,我的人生會變成什麼樣呢?會過得更容易,卻也更空虛吧。 我回頭叫醒昏沉的另一半/配偶/妻子,兩人拖著腳步走進屋裡,來到臥室。我已經先準備好她要吃的藥、冰袋、繃帶,再為她拍鬆枕頭,蓋好被子。之後我從珠寶盒中拿出婚戒,幫她戴回去。這時是晚上七點,天黑了。 術後建議病人最好自己睡,免得被共寢的人在睡夢中伸手碰到傷口,但我們都無法想像今晚不睡在一起。我鑽進睡袋,拉上拉鍊,每隔幾小時就把冰袋、止痛藥和水拿給半夢半醒的她。 躺在床上將近十二個小時後,一道灰白色的光芒照進室內。我們窩在被子裡,溫暖而安全,但很快就要跟這個世界打照面了。我伸出睡袋中的右手,握住伴侶的手,就這樣維持不動。肩並肩,太陽升起,我們抵達異地的第一天開始了。 (同場加映:「30 歲後,發現愛情不過只佔生活 20%」三部劇寫出 30 歲戀愛的樣貌) 圖片|PIXTA 黛安.丹尼爾(Diane Daniel)現與妻子住在尼德蘭的愛因荷芬(Eindhoven),聯絡請由shewasthemanofmydreams.com。本文刊登於二〇一一年八月。 《紐約時報》熱門專欄精采集結,亞馬遜影音(Amazon Prime Video)改編為原創劇集,第一季好評不斷。 安.海瑟薇與多位實力派演員共同主演 本文摘自丹尼爾.瓊斯的《現代愛情:關於愛、失去與救贖的真實故事》。由新經典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現代愛情:關於愛、失去與救贖的真實故事》 September 26,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VFgrf

只有我說喜歡,才是喜歡:電影裡面的「粉紅色泡泡」真的浪漫嗎? https://ift.tt/2HzOsTG 書房寫作計畫 讀者投書,從近期上映的愛情電影《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來探討 Only Yes Means Yes 的缺失,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文|林家安 那天午夜看完電影,追著末班捷運的老師與友人,像極了助豪(電影中追火車的男主角)。 累了,就歇一下;倦了,就躺一會兒,不心急、不勉強,好好守護在心裡面那些關於愛的最初衷。只要不忘記,有天就會派上用場。 ——《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 還記得肆一的文字,真的是自己在學生時期認識情感的指北針——是喜歡嗎?愛上了?怎麼了?他走了?各式各樣的問題,都在這樣的一本散文集裡面,嘗試、也找到了許多答案與寬慰。 時過境遷,踏進戲院就像見到一位老朋友,是真有些緊張的。 ——喜歡嗎?還不錯。但有些地方老師有話想說。 (以下內容涉及部分劇情) 今晚,我真的不想來點刺激的:ONMN 的缺失 你想要的,對我來說是奢求,連想都不敢想。 電影改編自同名散文集,將書中許多重要、最寬慰人心的句子,發展成角色、與聯繫角色之間的故事,甚至由原作者肆一擔綱演出;在三組號稱 MI(Mission Impossible)的副線感情功德圓滿後,巧妙地逼出主線的「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告白劇情。 麻煩你以後跟我保持距離,因為我不想讓你女朋友誤會! 不想、不要,「明明我都說不要了,你怎麼還來煩我?」過去我們對於侵害(尤其是性)的判定,正是以明確的拒絕(No)作為準則。No means No,強調任何人都有拒絕的權力,但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沒有時間好好表達、甚至對方沒有留心的情況——就像《剛好》裡的好多互動,都讓老師捏了一把冷汗!無論是哪對 CP,都常出現在「對方拒絕」甚至「表現敵意」時,仍持續自以為是的追求,特別是宋依靜(林映唯 飾)對李助豪(曹佑寧 飾)的「強吻」。 圖片|《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劇照 OYMY:積極同意的重要 不管在何種情況下,(性)行為都應建立在互相尊重、彼此同意的基礎。 強吻(forced kiss)的強是指「使用強力來迫使或硬要」,與「強」暴的字義相近;但這類違反對方意願的行為,強吻卻在許多流行文化,如偶像劇、ACG、電影甚至色情片的故事裡,成了一種父權式的浪漫空想——愛情的追逐中,總有一方得先耍流氓、另一方裝著反抗一下的——在壁咚、床咚的粉紅色泡泡裡,人們常會是把「拒絕」解讀成欲拒還迎,人們常以「愛情就是這樣」為理由,忽視對方想法的多元性。(延伸閱讀:強吻、一言不合就壁咚!校園青春戀愛劇如何浪漫化父權) 圖片|《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劇照 「她/他是在故作矜持吧?」 而且,你發現了嗎?為什麼被行為人就必須要表態、或拒絕,才表示沒有意願呢?就像被強吻的李助豪,雖是名義上的男友,他真的想和宋依靜接吻嗎?他的靜默,是否等同於拒絕?宋依靜的行為,是否也構成了「性侵/性騷擾」呢?令人玩味的是,相較多數浪漫電影,《剛好》是以男性角色作為被行為人(被強吻的對象);比起視作騷擾,會不會心生「女生主動獻吻真好!」、「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評價?(延伸閱讀:【性別觀察】俄女強吻南韓男記者,為何不被視作性騷擾?) 因此,強調積極同意(OYMY,Only Yes Means Yes)並推廣就很重要了,無論性別,在有任何行動或是言論之前,我們必須先以口頭詢問跟確認對方的意願,以免侵害到對方的性自主權跟身體自主權:小至牽手、大至性行為,都該如此。唯有對方的明確同意,才是同意接下來的行為;即便對方沒有回應,也不能預設這就是同意,而是要預設(Default)成不同意 ——沒有同意就是性侵/性騷擾。 圖片|《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劇照 結語:喜歡與喜歡之間,欠缺的不是剛好而是同意 當 2013 年的散文集《剛好》改編成電影,由於年代間環境與觀念的落差,便使得浪漫有了新的觀點與討論空間;不僅是在《剛好》,綜觀影視娛樂市場,有更多的影視節目秉著虛構的幻影,讓人們對「浪漫愛」有了錯誤的想像;就拿最近因為《天能》再次得到大眾關注的羅伯·派汀森來說好了,他曾對自己《暮光之城》的角色愛德華這樣點評:「倘若不是在《暮光之城》故事裡,當你遇上愛德華這種人,他絕對會是那種巨斧殺人狂的類型⋯⋯」 誠然,《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暮光之城》這類藝文作品並不用以「政治正確」的標準做審核,但希望每個看完的觀眾比起把他們視為戀愛教戰手則,都能更謹慎地來了解大眾文化給我們的可能迷思,對 OYMY 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感受——畢竟,比起「巨斧殺人狂」,我們都不希望「浪漫」跟「犯罪」,只差一個剛好而已,對吧? 那我們,下篇評論見囉。 如果你希望穩定收看我的後續作品,請追蹤我!若有希望老師關心的教育議題、影視作品、或是娛樂體驗,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繫委託。 email:teacherscomment@gmail.com/ig:Teacher_Chiaan   September 26, 2020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HzOsTG

專訪 2021 年女人迷手帳設計師 Tophy:「人生值得細嚐,讓我陪你如常。」 https://ift.tt/3mMTVqe Womany Content Lab 內容實驗室 【2021 play with time 手帳單本】有「晨曦黃、薄暮橘、永晝白」,三種顏色,三種質感——小孩子才做選擇,我想要三本都買,送自己、送友人,因為這是最能表達關心的禮物、是對新年的期許、是對未來的盼望。 秋意漸濃,涼風瑟瑟,很快地又到了 2020 年的下半年,在這個寫意的初秋,女人迷為你製作了一份精心小禮,是專屬給你的心意。 我們製作出迷人且獨一無二的【2021 play with time 手帳單本】,讓記事本不只是記事本,更是這一年青春的紀錄、一年來心情的寫照。 我們想要提前交到你的手中——送給閨蜜、送給自己、送給任何你在意的人,帶上最誠摯的祝福,用上最真摯的心意。你的心意,收到禮物的人都能感受得到;女人迷的心意,打開手帳——你也立刻能感受得到! 來預購吧! 預購的目的,是讓我們提前規劃明年的新鮮事:也許是場小旅行,也許是家人的慶生派對,也許是個學習計畫。我們越早地寫下對明年的期許,便能越早地一步步實現,不用等到明年,就是「現在」。 這本可愛的小書,你要獨自細細品味也可以,與家人閨蜜分享也可以;一個人的魅力,散發於氣場,潛藏於字裡行間。只要打開這本質感滿滿的手帳,就能看到你 2021 這一年⋯⋯是悠哉或是繁忙、是快樂抑或感傷,約會透露了交際狀況,文字訴說了心境的成長。 一本小小的手帳,在廣闊的世界留下紀錄:「你」漸漸成為了什麼樣的人——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本篇我們特別訪問了本次手帳的設計師——Tophy,透過六個問答,讓你更加了解這本手帳的質感,從何而來。 Q1. 今年的手帳主題「如常 As Usual」 是由 Tophy 提出來的,想問問 Tophy,當初會想提這個概念的想法是什麼? 面對生命無常與限制,我們並不是別無選擇。 「如常」其實是 2020 農曆年後的有感而發,那時因為疫情剛開始拉警報,一下子要面對恐慌、生命無常,還有接踵而來的生活限制。 這些突然在心裡面和現實面「作怪的衝擊」,相信不只對我而言,對大家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甚至一度感覺日常停擺了,什麼正軌都偏了,擔心過去的種種美好都回不來了。 實在辛苦了大家,一路堅持奮鬥到現在,不過或許正巧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驗證了,我們從來都不是別無選擇的,有心維持生活,你還是能用不同方式把日子過好,無論在家或出門,好好把握時間,還是能過出豐富的人生。 能這樣想的話,「如常」是不是也可以說是一種每天都算數/Every Day Counts 的概念延伸,眼前愈是充滿挑戰,愈讓平凡的每天顯得珍貴 。 Q2. 能不能也跟我們聊聊「如常」之於你的意義? 我想透過手帳表現的如常,簡單說,就是繼續做你本來就在做的事,並嘗試用不一樣的方式,去享受達成這件事。 像我當了媽媽之後,才學會自己煮飯,但是直到最近小孩去上學了,我在日間又回到一個人用餐的生活,卻發現已經無法像之前,隨便打發肚皮咬口麵包就好。 的確要煮一人份的飯菜很麻煩,但我還是想好好咀嚼每一口自己煮的飯、善待我自己,我想像的就是這樣的「如常」,這也是很值得克服萬難堅持下去的如常,對吧! Q3. 這次的手帳,有哪些你很想推薦給大家的特色?以及你最喜歡哪個部分? 私心推薦今年新增的小設計「本月選三」,感覺很好用來回顧上個月的重要或美好,或是提前帶出下個月必須重視的方向。 至於我特別喜歡手帳裡,會想要在這邊強調的部分,應該是那些很討人喜歡的角落金句,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誤以為由我來操刀定案,所以這次得幫製作團隊打個光。 那些觸心的金句們,向來是透過女人迷夥伴,一起集結心力彙整出來的成果,希望這些名言錦句,也能為你的日常打光。 Q4. 除了手帳本之外,今年還多了許多周邊商品,例如海報、明信片、貼紙,上面的文案也是出自 Tophy 之手,想問問你個人最喜歡的周邊商品是哪個、有什麼想跟大家分享的巧思嗎? 除了封面的主視覺讓我一見傾心,達子在手帳裡面設計的「重點主題頁」我也非常喜歡,能衍生製作成為明信片真的很棒。 但我必須誠實地說,趕在明年之前我想好好實用它,一定會去寄出這三張明信片,只是是會寫給我自己和同住的家人,抱歉好像不是巧思只是自私,因為太喜歡絕對要自留啊,當然也歡迎大家割愛把明信片寄給我!(請寄到女人迷樂園,我會拜託夥伴幫忙留意的~) Q5. 能不能也請 Tophy 跟大家分享你的生活哲學?對你來說,怎樣可以把日子過好呢? 哲學不敢說,但好像可以趁這個機會,分享一段影響我至深的文字,一段很美的引路,教我領會了如何實踐理想生活。來自余秋雨寫「收藏人生的遊戲」,出自《人生風景》一書: 如果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投身再大的事業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作一個事業,聆聽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作一個故事,我們一定會動手動筆,做一點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這樣的事情稱之為「收藏人生的遊戲」。讓今天收藏昨天,讓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斷片連成了長線,原先的水潭連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會再有腐臭和乾涸的危險。 Q6. 想對接下來一整年都會使用這本手帳的使用者說什麼?你期待他們使用完這本手帳時,可以得到什麼力量? 人生值得細嚐,讓我陪你如常。 2020 說到底是有點感傷的一年,我們歷經許多意外與風波,不過今年也只剩下幾個月時間,再忍忍就過了,盼你我都找到心靈的平靜,把失去都視為一次重拾希望的機會。 把接下來的日常,過得就像平常那樣,可以的話,再多點用心與體會。 預祝你在 2021 平安順遂。 September 26, 2020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MTVqe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善用家裡就有的小東西!12 歲日本女孩的低成本收納術 https://ift.tt/2HyUDY8 01女生 本篇教你如何用百元小物件,打造「超強收納空間」,包括廚房碗盤、衣物收納,還有女生最多的保養用品收納。 文|陳思霖 回想 12 歲的你,大概還是個懵懵懂懂的小女孩吧!但年僅 12 歲的日本女生清水麻帆,就已經成為了史上最年輕的收納達人,年紀輕輕的她已取得日本一級收納顧問的資格,不禁讓家裡混亂如垃圾崗的一眾大人自慚形穢。 收納技巧向來高超的日本,充斥著各種收納達人及家居整理顧問。日本節目《サンドウィッチマン&芦田愛菜の博士ちゃん》早前就請來了史上最年輕的收納達人清水麻帆,教大家處理棘手的家居收納問題。 清水麻帆這次在節目中就向觀衆分享了多個收納家居物品的超簡易技巧,用到的收納工具皆是購至日本 100 円店,即使在香港的 12 元店或者文具店都能買到,用低成本就可以還原整潔的家居,十分值得參考! 廚房用具收納 清水麻帆利用隨處可見的文件夾就能把碗碟收納的整齊又美觀。圖片|IG:oheyasukkiri 清水麻帆雖然年紀輕輕,盡得同樣是日本一級收納顧問的媽媽真傳,自小已經懂得把家裡每個地方都收納得有條不紊。 例如滿是大小不一碗碟和刀叉,還有各種醬油調味料及廚食用具的廚房,如果沒有收納整齊的話,就會顯得雜亂無比,拿取也不方便。 清水麻帆就利用了隨處可買得到的文件夾和筆筒,就把廚房用具收理得一目了然,讓人感嘆原來這些普通的文具還可以有這麼神奇的收納作用! 廚房的碗碟大小不一,散亂地放在櫃子裡不但不美觀,而且很難拿取。圖片|《サンドウィッチマン&芦田愛菜の博士ちゃん》節目截圖 清水麻帆建議大家利用這種三角文件夾來收納碗碟,普通文具店和 12 元店都買得到。圖片|《サンドウィッチマン&芦田愛菜の博士ちゃん》節目截圖 把碗碟按大小分類整齊再放進櫃子,雖然這個方法只可以收納少量的碟子,可是清水麻帆表示這樣的用意就是讓大家「斷捨離」,不要再增加不需要的碗碟。圖片|《サンドウィッチマン&芦田愛菜の博士ちゃん》節目截圖 清水麻帆還在文件夾的底部放置了防滑墊,那麽碗碟就不會輕易滑出去了。圖片|《サンドウィッチマン&芦田愛菜の博士ちゃん》節目截圖 另外清水麻帆的餐具收納也有條不紊,打開櫥櫃就一清二楚,簡潔又整齊。清水麻帆利用了無印良品和 12 元店都能買得到的筆筒收納盒來分類刀叉。圖片|《サンドウィッチマン&芦田愛菜の博士ちゃん》節目截圖 廚房除了碗碟刀叉之外,調味料也是常用又難以收納的物品。圖片《サンドウィッチマン&芦田愛菜の博士ちゃん》節目截圖 清水麻帆發揮創意,利用紙杯就可以收納内衣襪子,環保又實用。圖片|IG:oheyasukkiri 相信每個女生的衣櫃都是一個讓人頭大的麻煩,衣服越買越多,多到堆積如山,而且不知道如何分類,每次找衣服都找到天荒地老,唯有穿來穿去都是那幾件(筆者深有同感)。 而每個女生最多的衣服相信就是最普遍的 T-shirt,其實只要利用一個 A4 透明盒,衣服就能像文件一樣以顔色分類,視覺上也十分療癒。 A4 的透明文件夾原來還可以收納衣服!把T shirt折成 A4 大小然後放進文件夾裡。圖片|《サンドウィッチマン&芦田愛菜の博士ちゃん》節目截圖 把 T-shirt 全部放進透明的文件夾的好處就是方便排列顔色,一眼就看到想穿的顔色的衣服。圖片|《サンドウィッチマン&芦田愛菜の博士ちゃん》節目截圖 衣服一件件地站立起來可以更節省空間,視覺上也十分整齊療癒。圖片|《サンドウィッチマン&芦田愛菜の博士ちゃん》節目截圖 女生當然少不了一桌子數不清的化妝品和護膚品,小型的化妝品可以藏進小抽屜裡面,但是衆多的瓶瓶罐罐放在桌子上會顯得很凌亂,清水麻帆就建議用文件夾把護膚品按大小或者種類分好,一目了然也方便拿取,而且這些文件夾更可以放置直髮夾、梳子等等的美容用品,化妝空間立刻變得簡潔又整齊。 圖片|《サンドウィッチマン&芦田愛菜の博士ちゃん》節目截圖 (你會喜歡:房間越收越亂?停止半調子收納的黃金三原則) September 26, 2020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HyUDY8

依舊對自己陌生的三十歲:新朋友好,但老朋友最自在 https://ift.tt/33SZCdE 大是文化 有些感觸年輕的二十歲不會懂,要到了一個年齡的成熟後,才會對生活有更高層次的體驗,那或許就是「現在」。 老友的存在感 單身 質詢大會 還是單身好 (你會喜歡:依舊對自己陌生的三十歲:就算再憤怒委屈,還是無法辭職) 本文摘自BOTA的《依舊對自己陌生的30歲:不懂大人的世界也無所謂,年過30還是可以繼續耍廢,但不畫地自限!》。由大是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依舊對自己陌生的30歲:不懂大人的世界也無所謂,年過30還是可以繼續耍廢,但不畫地自限!》 September 25, 2020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SZCdE

2020年9月24日 星期四

在台灣工廠尾牙,誕生的印尼樂團:專訪 Uniband 主唱 Jaya https://ift.tt/3kE3KVI One-Forty 今年十月,高雄有一場獨特的演唱會,由印尼移工組成的 Uniband 從工廠蛻變成完整的樂團,將印尼的文化與歡樂,透過音樂帶給台灣。 我叫 Jaya,來自印尼的西爪哇,今年 48 歲了,我在 2010 年來到台灣,不只是工作賺錢,我還有一個很酷的樂團,在台灣很多地方表演。 家中享受音樂的氛圍,讓我從小就喜歡唱歌 我小的時候,媽媽和她的兄弟姊妹都會各式各樣不同的樂器,也經常在家中練習歌曲,因此我也跟著他們一起學、一起玩,偶爾在他們練習的時候,還可以當他們的主唱,站在客廳中間,開心地唱著歌。 一直到有一天,親眼看到他們站在舞台上表演,媽媽閃閃發光的樣子,讓我更喜歡音樂,甚至開始有了組樂團的想法。於是我在學校上學的時候,開始學怎麼彈吉他,並且更努力的練習唱歌,還找了朋友一起組樂團參加比賽。 誕生在台灣工廠的印尼樂團:Uniband 後來在大學,我讀的是金融,就是以後在銀行工作的科系,但是念了三年後我就沒有繼續讀了,我開始在外面工作,玩樂團的機會也慢慢變少了。 2007 年的時候,印尼的經濟非常不好,家中的錢一直不夠,不過剛好我的堂妹因為在台灣結婚,很熟悉這裡的生活環境,也知道一些工廠的工作,所以介紹我來這裡,我也沒有多想,就覺得可以來台灣試試看。 來台灣之後,我在苗栗一家製作椅子材料的工廠工作,一開始的時候很辛苦,因為經常要很早起床,那時候為了想好好放鬆,在假日的時候都會在卡拉 OK 唱歌。 一直到工廠的尾牙,那是我最一開始組樂團的地方,因為台灣的習俗是會讓工廠的員工上台去表演,我就找了幾個會不同樂器的夥伴,一起報名參加尾牙的表演。 工廠也對我們非常好,非常支持我們的樂團,還準備了一塊工廠的空間,讓我們下班後可以在那邊盡情的打鼓、唱歌,我好喜歡那些日子。 因為工廠對我們非常好,而且一開始的樂團成員都是工廠的員工,所以我們就將工廠的英文名 Uni 加在我們的樂團名稱裡面,變成 Uniband。 移工合約的到期,不代表 Uniband 樂團的分離 但是從 2014 年開始,許多團員因為合約到期的原因,必須返回印尼,不能繼續留在台灣,我們的樂團也因此暫停了一陣子,但是我覺得不能因為這樣就放棄音樂、放棄 Uniband,所以我開始在臉書找會其他樂器的印尼人,結果在發文出去的一天之內,有很多印尼人非常熱情地回覆我。 所以接下來的樂團夥伴,不再是只有工廠的人,而是整個台灣,從彰化、台中,甚至是台北,隨著夥伴合約的到期,我們就會尋找下一個適合的人,不論他來自哪個縣市,甚至是哪個國家,只要是喜愛音樂的人,都可以和我們一起到處表演。 我覺得印尼人在台灣組樂團最困難的是,每 3 年就要分開,因為有些人會留下來,有些人會離開,但在台灣的印尼樂團我覺得很酷,不管你在哪裡玩,我們最終都會在某個表演裡面相遇。 希望透過我的歌聲,讓更多台灣人認識不一樣的印尼 來台灣後,我會搭配著吉他慢慢的創作,寫了很多首歌,其中一首叫做 Rindu Menyakitkan(痛苦的思念),這其實是在寫我朋友的故事,也是很多離開家鄉的印尼人會遇到的事情,可能在外面工作好幾年,等你再次回到家鄉見到女朋友的時候,卻發現她跟別人在一起了。 這些歌曲以前可能只能在工廠的活動唱給工廠的人聽,但現在的 Uniband 與剛創立時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們跨出了工廠,現在有很多表演機會,可以到處唱歌,不只是印尼人,也會有越來越多台灣人聽到我們的聲音,我知道台灣人聽不懂印尼文,但我希望他們可以聽我唱歌,透過我們的表演,認識更不一樣的我們,也希望他們可以喜歡印尼。 走出練團室,我與 Jaya 坐在外面的地板上,我們都沉醉在音樂的洗禮中,心頭還是被大鼓聲音震的蕩漾,我隨口問了他會不會想趕快回去印尼,Jaya 豪邁的回答我:「對我來說都一樣啦,台灣就是我的家。」 (同場加映:歸國移工告白:我把青春獻給台灣,台灣給了我家一般的溫暖) 2020【轉機:台灣】年度攝影展,十月高雄登場! 每位移工都在跨國旅程中尋求成長、創造價值、綻放光彩。對於 Jaya 來說,這趟台灣旅程讓遠在印尼的家人生活變得更好,甚至意外地完整了他的樂團夢,這肯定是一場意想不到的人生轉機。 對於台灣來說,這些移工的到來,撐起了台灣的家庭和建設,而他們不只是勞動力,在移工之外,他們更是一群充滿故事和創造力的夥伴。或許我們能透過善待與我們生活在同片土地上的移工,將每一份連結串連成台灣與東南亞、與世界產生更深刻連結的轉機。 我們相信「台灣,是移工的轉機。移工,也是台灣的轉機。」 今年 10 月,邀請你和我們一起在高雄,看看在移工之外的 Jaya 是如何創造自己的樂團夢! 【展覽資訊】 日期:10/1 (四)-11/1(日) 時間:12:00-18:00(週五六日與國定假日,延長至 20:00) 地點:高雄駁二蓬萊 B6 倉庫 費用:免費入場 活動詳情:https://qsear.ch/63b7c1 #轉機台灣在高雄 #一場不用出國的跨國旅程 #從移工的轉機看見台灣的轉機 (延伸閱讀:這十張照片,是東南亞移工眼中的台灣) 本文獲 One-Forty 授權轉載,原文連結於此。 September 25, 2020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E3KVI

【料理知識家】暖胃又暖心,港媽港姐的廣東粥故事 https://ift.tt/32Zlk0d 港姐喬伊思 廣東人做的粥是最為知名的,這一集搭配影音,讓港姐教你如何做一碗道地的「生菜碎牛粥」。 從小就覺得只有媽媽做的飯最香 香港有句話「隔離飯香」(註 1),小時候身邊很多同學都愛去鄰居家吃飯,只有我不愛,因為從小我都覺得只有我媽媽做的飯菜是最好吃的。離家 17 載,每次回家,最期待跟家人開心吃媽媽做的飯菜,別無他求。 美東這邊秋意漸濃,讓我想起媽媽做的廣東粥。 廣東人做的粥特別講究,跟煲湯無異,需要的是耐心和火候,慢慢熬出綿密細膩的粥底是關鍵。在香港,有一些賣粥的店鋪會標榜著「生滾粥」這三個字。 香港的「生滾粥」到底是什麼?「滾」在廣東話是「煮開」的意思,譬如「水滾了」就是水煮開了的意思,「生滾粥」就是粥底煮好後,再單獨每碗粥用粥底加入生的材料「滾」熟。 圖片|PIXTA 媽媽做的粥香噴噴軟綿綿,暖胃又暖心 在我腸胃炎的時候,媽媽做的果皮粥(註 2)就是我腸胃的良藥,媽媽用的果皮還是在 30 年前就存下來的,不是有錢就買得到。 許多餐廳的粥,為了節省熬煮時間,一般用攪拌機把米打爛,而媽媽煮的粥底,明火熬煮,不偷工不減料。 想念媽媽的粥,人在異國,只好自己煮,媽媽就是我的諮詢熱線,每次問她任何做菜的問題,她都很有耐心,哪怕問過千百遍。來美後,有一天想喝粥,但不常煮,不確定米水比例,又跑去問媽媽,內心深切意識到這其實是對媽媽的依賴。 我:「媽,想煮粥吃呢,兩個人多少米多少水呀?米要用油鹽泡多久?」 媽:「很簡單,米洗乾淨,去清水份,油鹽泡一小時,米水比例,就用電飯鍋配的米量杯,一杯米,大概配你那個康寧鍋大半鍋水,下米後不蓋鍋蓋,中小火煮一個半小時。這米水比例做出來不是特稠那種,但你爸喜歡。」 當時我想,天呀,我媽也太仔細了,不僅僅深怕我忘記洗米,還記得我有個多大的鍋,還仔細說明了是哪種量杯。 她最後補充說「第一次煮可能沒那麼理想,多煮幾次就能掌握份量和時間」(應該忘記我問過不只一次)。 按媽媽的指導,做好了粥底,再加上先用醬油、糖和玉米粉醃好的牛肉碎,生菜絲放碗裡,淋上熱騰騰的粥,這就做出了一款經典的廣東粥「生菜碎牛粥」。 生菜碎牛粥(兩人份) 材料 :白米一杯,水 15 杯,鹽和油各少許,薑絲少許,生菜兩片,牛肉餡 150 克 做法: 白米洗乾淨,瀝乾水分,加油鹽抓鹽,泡一小時以上。 水燒開,加入已泡好的米,大火煮開後,換中小火,半蓋上鍋蓋煮大概 1.5 小時。 牛肉餡用少許醬油、糖和玉米澱粉醃 15-20 分鐘,生菜切絲,放進碗裡。 粥底煮好後,另外被一個小鍋,加入一湯碗的白粥底,加入薑絲,牛肉餡,煮熟後再放鹽調味。 把煮好的粥淋在放了生菜絲的碗裡,撒上少許蔥花即可。 這碗粥喝下去的第一口,有讓我回到香港的家的感覺,暖意由胃至全身,想家的心情終於能得以緩解。 把成品發照片給媽媽看,她第一句就說「賣相真好,味道也一定很好」,她每次都這樣鼓勵我,雖然我總覺得怎麼都做不出媽媽的味道,但她的鼓勵讓我相信我一定能做到。 按照這個粥底的做法,我再做了一次肉丸粥,這也是香港人比較常吃的粥品,也拍攝了視頻讓大家也跟我學習做一下廣東的「生滾粥」。 我如此愛入廚,多少跟媽媽的廚藝有關係。我許多廚房裡的心得技巧都是從媽媽裡傳承的,朋友常在我飯桌上讚美我的手藝,而我在飯桌上常讚美我的媽媽。 這個港媽造就了這個港姐,沒有港媽就沒有現在如此精彩,頓頓佳餚,暖胃又暖心的港姐廚房人生。 (同場加映:【料理知識家】BBC沒教的事:沒有電飯鍋也能煮出完美米飯) 作者粉專:港姐廚房人生  [註 1] 廣東話的一句俗語:「隔離」就是隔壁的意思,英文也有句“Grass i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台語「吃碗內,看碗外」,意思是指人家的東西總是比自家的好。 [註 2] 果皮其實就是陳皮,是在香港一個比較通俗的說法,陳皮就是橘子成熟後把果皮曬乾所得,放置的年份越久越好,故稱為陳皮,是重要的中藥材,根據本草綱目,陳皮有治療腸胃不適的功效。 September 24, 2020 at 08: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Zlk0d

我在媽媽監牢的日子:有時候限制,讓人生看到更多彩虹 https://ift.tt/33YNFTG 網路親子作家─雙丁麻麻 每位媽媽都有自己的媽媽牢籠,其中有個「夜晚守衛」會依照你的價值觀而成型,一路陪著你突破性地成長,或是痛苦地束縛住你。 我感覺,被切開又被縫合起來的傷口很痛,被撐大的子宮瘋狂收縮,護理師們想要我的乳房趕緊開工,肩膀上的責任莫名變得很重,整個人生開始被監控,可怕的是一切竟然如此順理成章,我抱著我的寶寶走進一座名為媽媽的牢龍。 法國近代哲學家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認為整個社會是一座圓形監獄,人們無時無刻不被監控,我想他說得沒錯,因為從我入「媽媽監牢」起,至今已經七年有餘,讓我來說說這個「一邊失去一邊擁有」的服刑故事⋯⋯ 圖片|PIXTA 當我手術醒來,我的感覺慢慢回來,但我原本熟悉的世界卻沒有跟著一起回來⋯⋯ 這座媽媽監牢戒備不算森嚴,但仍有守衛看管,我看不太清楚他們的臉,只能透過彼此互動企圖摸清楚他們底細,白班守衛年紀偏大喜歡喋喋不休,要求很多但還算熬得過; 夜班守衛沉默寡言但個性難以捉摸,目前我只知道他只要一旦出現,我房間裡一定會有東西被沒收。 我在明守衛在暗,我的每一步都像在走鋼索,我必須用盡全力確保自己不要出錯。 「為什麼今天只有幾 cc?」、「為什麼孩子睡不好?」、「為什麼孩子一直哭?」、「為什麼孩子會感冒?」、「為什麼孩子那麼瘦?」、「為什麼孩子戴眼鏡?」 剛入監的前幾年最難熬,房間又窄又小又要擠下我和寶寶,白班守衛根本不在乎菜鳥媽媽究竟好不好,他們只在乎我是否有善盡母職,他們時不時會來東看看西瞧瞧,對於下指導棋十分熱衷,喜歡對我提出種種質疑,我很努力卻總是無法符合他們的期待,日子過得極度紊亂又不知所措。 但餵奶換尿布這類照顧寶寶的事情,做久了還是會上手,所以白班守衛還算好應付,但跟夜班守衛相處起來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他第一次來便二話不說收走我從前的洋裝和高跟鞋。 我攔住他並問他為什麼,我禮貌地對他表明這些東西我以後還是有機會可以穿得到,他聽完只是表情複雜地看著我:「不要再想著妳以前的生活,多花點時間想想妳以後的生活。」語畢便頭也不回地走了。 接著,夜班守衛又陸陸續續收走我一些從前的東西,起初我有試圖想要掙扎,但效果有限,因為不知不覺我的生活開始全以孩子為重,朋友圈也跟著重新整理,親子旅行和飯局、接送才藝和多到不行的教養話題,從前的東西似乎也真的用不到,生活又太過緊湊,以至於我很難有時間好好靜下心來,去想當初夜班守衛提到關於「我以後應該要怎麼生活?」這類的事情。 後來夜班守衛又來了,這次他要強行沒收我的筆電,我實在忍無可忍,我直接向他衝過去並對他咆哮:「你收走我的筆電,那我以前在工作上所做的各種努力不就全白費了嗎?」接著我企圖想要搶回筆電且對他大聲嘶吼:「胸部和身材、睡眠和時間、自由和自我,你明明已經收走我那麼多東西,為什麼連一個屬於我以前的東西都不留給我?」 身為母親的限制讓我動彈不得又無法抽身,找不到一個人或是一個地方可以撐住搖搖欲墜的我。 夜班守衛並非等閒之輩,他見我態度囂張又不願好好溝通,他直接高舉起我的筆電然後一股腦地使勁往地上摔,筆電頓時支離破碎,我過往的累積隨之碎成一片,我的眼淚瞬間奪眶而出,我彎下身拚命地想要拾起地上的碎片,夜班守衛只是冷冷地對我說:「你愛你的孩子嗎?」 我看著手上的碎片泣不成聲:「廢話,我當然愛,不然我幹嘛過像現在這樣限制那麼多的生活。」他一點都不打算安慰我,只是默默從口袋拿出衛生紙遞給我:「妳因為愛上某個人,所以做了某些選擇,這些選擇限制了妳的人生,妳必須接受限制,才有辦法騰出空間給更好的人事物。」 「我聽你在放屁」,我好想這樣對他大吼,我的生活幾乎都被「身為母親的種種限制」給殘忍撕裂,要如何欣然接受! 然,就在夜班守衛遞衛生紙給我的同時,我瞥見了他的臉,他看上去非常眼熟,只是我一時之間想不起來他究竟是誰,我只是任由自己被從前的碎片割破,任由自己被悲傷淹沒。 「當你真的臣服於限制,接受當下的限制,你會在限制之中看到宇宙隱藏的祝福和禮物,因為限制帶來的是突破,限制帶來的是想像。」——《親愛的別怕與眾不同》─女人迷創辦人和執行長張瑋軒 p. 102 就這樣日子一天又一天的過,我在媽媽監牢又待了好幾年,面對這種身為母親的束縛感,漸漸處理的駕輕就熟,和孩子一起過的日子還算不錯,突然有一天夜班守衛又出現了,這次我打算先發制人: 「我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給你收走了,你省省力氣吧!」他嘴角露出一抹別有深意的微笑:「我沒有要收走妳什麼,我這次來,是想要妳試著推推看這扇曾經關住妳的門。」 我半信半疑按照他所說的話去做,未料這座媽媽監牢的門竟然就這樣被我推開了,夜班守衛甚至表明這扇門打從一開始就從未上鎖。 「那我為什麼以前都推不開?」我強烈懷疑他在騙我,見狀他只是很平靜的對我說: 「限制必然存在於人生當中,唯有當妳學會不去抵抗生命中的限制,你的世界才會跟著再一次轉動。」 對於夜班守衛的話我還無法完全參透,但我大概知道他在說什麼,故臨走之前我有最後一個問題想要問他: 「你囚禁過多少位媽媽?又放走過多少位媽媽?」他走近我並對我說:「過去就妳一位,現在暫時沒有,但未來妳還是有可能再回到這個牢籠並由我看管。」 一聽到我有可能再度回到這座媽媽監牢,我倒抽一口氣,於是我想釋出我的最大善意,我想和夜班守衛握手致意,畢竟他也看管我那麼久,他握住我伸出去的手並溫柔地說: 「釋懷是用一種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放手,然後繼續向前走。」當我與他只差一步的距離時,我赫然發現夜班守衛竟然長得和我一模一樣。 (延伸閱讀:你照顧好所有人,卻忘了自己:給媽媽的壓力程度量表) 人的靈魂的歷史現實是:生於被束縛與被監視。 法國近代哲學家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 《規訓與懲罰》 福柯更進一步認為,人類會被傳統、價值觀、刻板印象或是意識形態給束縛,也會因這股力量感覺被監視形成一種自我約束,社會因此得以運作。 唯有當人類明白這些企圖控制我們的限制是什麼,人生才有改變的可能。 「我覺得應該要為孩子做到什麼」、「我覺得孩子的成長不能少了什麼」、「我覺得自己應該要保有什麼才算完整」,太多的應該,衍伸出太多的自我束縛,而這種被限制到窮途末路的感覺,有可能都是源於自身莫名的執著,我想這是夜班守衛想要告訴我的。 在「媽媽監牢」蹲著的日子有好有壞,我雖然失去很多但也獲得不少,身為母親的限制讓我變得更加勇敢,也更懂得珍惜目前所有,願天下的母親都能走出「一個好媽媽應該如何如何」的心理牢籠,爾後看見「限制」為人生帶來更多可能的彩虹。 (你會喜歡:「不只是某太太、某某媽媽」我要在職場裡,找回我自己) 後記 法國近代哲學家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認為整個社會是一座圓形監獄。 圓形監獄(Panopticon,又稱環形監獄、全景監獄)是一種監獄的設計方式,設計者是英國哲學家傑里米.邊沁於 1785 年提出。 該建築由一個圓形大廳組成,其中間設有百葉窗檢查室。這種設計允許一個警衛監視該監獄的所有囚犯,而囚犯則不知道自己是否受到監視。 這座高塔中的監視人員可以時刻監視到任何一間囚室,而囚室中的犯人因為逆光效果,無法看到監視人員,會疑心自己時刻受到監視,惶惶不可終日。 September 24, 2020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YNFTG

家裡來了一隻新狗狗,起了先來後到的攻擊性行為,飼主該怎麼辦? https://ift.tt/2Hiyjlh 楓書坊文化出版社 狗是聰明又有靈性的動物,他們有嚴格的上下階級之分,因此如果要養多頭狗狗,請務必尊重「打一場架」的必要性,及避免受傷的注意事項。 多頭飼養❶:先來的狗狗反而變得任性?——請尊重狗的上下關係 家中雖然已經養了一隻狗,後來又想再養一隻,結果原先性格非常溫馴的狗狗卻突然變得不聽話,甚至開始對飼主表現出攻擊性的態度。 面對這類問題,飼主可能會認為:「原來如此,因為看到新來的狗,所以在吃醋吧?」於是盡可能公平對待所有狗,可是這個決定反而使狗狗的問題行為愈來愈嚴重。最先飼養的狗之所以出現問題行為,原因就在於飼主試圖對所有的狗成員一視同仁。 圖片|PIXTA 狗本來就喜歡成群結隊行動,但是群體內部仍有明確的階級之分,從進食的順序到睡覺的地方都有嚴格的規定;換言之,牠們非常重視上下關係,然而這些規定卻因為飼主試圖平等對待,才會導致狗狗心生不滿。 當飼主同時飼養多頭時,最重要的關鍵是尊重狗狗們決定出來的上下關係。由於先到來的狗在群體內的地位提高,因此我們也要嚴格遵守餵食、玩耍與疼愛的順序。只要飼主能夠維護狗前輩的自尊心,那麼即便突然增加新的成員,也不會為了狗狗的問題行為而煩惱。 不過,前述的說明是針對相同的犬種、相同的性別,如果最先養的狗是雌性或小型犬,而後來的狗是雄性或大型犬的話,立場也可能完全顛倒過來。 就算出現這種情況,飼主也不能插手或是干涉,只有尊重狗狗們決定的上下關係,所有人才能夠相安無事。 順帶一提,即便是母狗或小型犬,只要個性足夠強悍,地位就不會被新來的狗取代,我們要做的只有在旁觀察哪隻狗能夠脫穎而出。 多頭飼養❷:不插手干涉狗狗之間的爭執——主人的好意反而累積狗狗的壓力 一開始就飼養很多隻狗,抑或是有新加入的狗成員,相信肯定會看見狗狗之間出現爭執。如果飼主擔心:「不行!我得在牠們受傷之前阻止!」於是介入爭執,強硬將兩邊拉開,並責罵先動手的狗或狗老大,反而只會適得其反。因為這將導致爭執持續不休,直到其中一隻狗身負重傷為止。 狗狗之間之所以會發生爭執,其實是因為上下階級變得曖昧不明的緣故。由於不知道誰的地位較高,因此必須透過打架來弄清楚這一點。 這個階段的爭執,只是為了確認地位高低,目的並非要傷害對方。只要其中一方承認「我輸了」、「你的地位比較高」時,這場紛爭就會結束了。 然而,如果飼主在狗狗舉白旗之前就強硬仲裁,或者只懲罰其中一方,就會讓狗狗的壓力持續累積,也使爭執的理由從「確認上下關係」變成「因為憤怒到了極點,所以失控地攻擊對方」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就請飼主別介入狗狗之間的爭執。 不過,有些狗也和人類一樣,不懂得在爭鬥時手下留情。如果有一方開始哀嚎,或者尾巴夾在後腿間落荒而逃,很顯然勝負已分,此時另一方若繼續攻擊,飼主就一定要介入制止,否則可能會造成無可挽回的悲劇。 爭執結束之後,狗狗會做出騎乘動作,藉此確定上下關係。飼主必須確認這個步驟,並尊重狗狗做出的決定。 (本系列第一集:「這傢伙有點可疑」狗狗搖尾巴,不一定是看見你高興) (本系列第二集:耳朵方向意義大不同?誤判愛犬的心情,會讓毛孩很傷心) (本系列第三集:不只巧克力!四種不可以給狗狗吃的食物) 本文摘自藤井聰的《106個狗狗行為學》。由楓書坊文化出版社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106個狗狗行為學》 September 24, 2020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Hiyjlh

吃虧是種策略,但要有底線:有三種虧,你不能吃 https://ift.tt/3kIim6n 發光體文化 Luminous Publication 如果人之間的應對是互相的,那麼自己退讓一步,別人也理應會退讓,釋出一個大家都舒服的空間——可惜職場上不是這樣的,有一些核心權益,你必須堅守住! 大家常常催眠自己「吃虧就是占便宜」,當與外界發生摩擦或者利益糾紛時,為了維持表面上的和諧及平衡,吃虧就成為一種比較溫和有效的處世手段。清朝畫家鄭板橋說: 「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直是算盡自家耳。」他還提出一個「難得糊塗」的觀點,認為做人不妨糊塗一點,偶爾吃點虧也沒關係,不需要什麼事都跟人斤斤計較。 吃虧文化成為成功人士一大重要的哲學思維,也成了許多人處理人際關係的一項準則,但是吃虧文化的流行並不意味著大家就喜歡吃虧,或是可以把吃虧當成人際交往的主要手段,更不代表我們處處都要主動吃虧。 吃虧是一種策略,有一個基本底線,簡單來說,就是吃虧的人應該明確知道什麼虧可以吃,什麼虧不能吃,而不是單純做一個事事都吃虧的濫好人。 那麼,一般來說,什麼樣的虧不能吃呢? 圖片|PIXTA 第一種,涉及核心利益的虧不能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取向,雖然在某些時候,我們會願意迎合他人的想法,但這並不代表就可以漠視自己的權益。 在不那麼重要的事情上做出讓步,是贏得和諧關係的一種方法,但是在涉及核心利益時,就必須放棄吃虧的想法,因為這些權益可能事關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或是對大局產生重大影響,一旦做出讓步,就會讓自己陷入絕境。 在過去,濫好人們常常會無原則的迎合別人,或者無底線的保持退讓姿態,當對方想要得到 A 時,就慷慨的把 A 送出去,當對方想要獲得 B 時,又大方的將 B 讓出去。 對於這些濫好人來說,似乎什麼東西都可以讓給別人,也沒有什麼虧吃不起,這種態度往往會讓他們在關鍵時刻失去主導權,喪失競爭優勢,一旦核心利益受損,便會徹底陷入被動局面。 第二種,明顯針對自己的虧不要吃 任何一個群體或者團隊都有其最基本的遊戲規則,這些規則有時會出現分配上的不均衡,就像一個企業的管理者薪資及獎金都會比員工高,這是公司內部的基本制度,很少有人會對這樣的分配提出質疑。 但是如果分配結果是,管理者獲得了大部分的利益,其他同事也拿到可觀的分紅,只有你拿最少,考慮到自己在工作中做出的貢獻並不比其他人低,卻拿到最少比例的獎金,這樣的分配很明顯是針對你一個人而來。 一旦群體或者團隊開始出現針對個人的事件,內部分配體系就會崩塌,並且很可能表明這個人已經成了團隊內部的箭靶,或是人人都可以欺負的出氣筒。 此時如果還保持著吃虧讓步的態度,就可能會淪為可有可無的邊緣人,自身的權益也會不斷受損。 第三種,被人利用的虧不要吃 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難免會出現一些行為或想法上的交流,這時候有人可能會獲得更多的利益,而有的人可能會吃虧,這種吃虧有時是為了社交或生存,但有時是被人利用,變成他人手上的一枚棋子,那麼此時的退讓就顯得毫無必要,也完全不值得。 A 和 B 是好朋友,兩人一起競爭主管職位,並且成為最終的兩位候選人。在公司對兩人進行最後的考核之前,A 言辭懇切的對 B 說:「我不希望我們之間的關係因為工作受到影響,所以我準備退出。我會直接寫信給老闆,說明自己不適合擔任這個職務,因此沒有必要再競爭下去。」 B 聽了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於是當天晚上就先寫了一封信給老闆,說明自己因為健康原因不適合參與競爭,就這樣,主管職位最後落入 A 的手裡。 之後的某一天,B 無意中得知其實 A 當初對於主管的職位志在必得,為了消除最後一個競爭對手,才想出一招苦肉計誘導 B 主動放棄。聽到這件事之後的 B 憤恨不已,但生米已經煮成熟飯,後悔也來不及了。 生活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是好心做出讓步成全別人,卻不知道可能已經中了圈套,落入對方事先挖好的陷阱,因此,面對類似情況時,一定要堅持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益,果斷的提出抗議。 一般而言,以上幾種情況的吃虧都要盡量避免,不能表現得太過寬容大度,任由他人排擠或打擊自己。 在必要的時候必須勇敢站出來說「不」,並主動維護自己的權益。 (你會喜歡:好脾氣的人,在職場上不一定是幸運兒) 本文摘自周維麗的《別讓好脾氣害了你》。由發光體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別讓好脾氣害了你》 September 24, 2020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Iim6n

2020年9月23日 星期三

「別人找我幫忙是信任我」過度善良的人,可能有這九種表現 https://ift.tt/2RRR7d4 發光體文化 Luminous Publication 根據美國大學的研究,好脾氣的人的薪資通常低於壞脾氣的同事,其實只要瞭解一下,就能避免脾氣好的性格,在職場上帶來的壞處。 善良的人很容易陷入過度善良的盲點,而在生活中,常見的過度善良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表現一:永遠將別人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生活中總有一些濫好人,他們明明沒有時間和精力做分外的事,卻還是願意放下自己的事先幫別人解決問題;他們明明還沒做完自己的工作,卻總是先處理別人的工作。 這些人非常仗義,但缺乏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他們很少認真的替自己著想,也不懂得將自己的利益放在別人的利益之前。這種過分善良的舉動一方面容易被人利用,另一方面容易耽誤自己。 圖片|PIXTA 表現二:責任感「過強」,自我感覺良好 這種人擁有奇怪而堅定的思維,總是認為「沒有我不行,所以我有理由去幫助別人」,正因為如此,他們往往有求必應,來者不拒,無論對方提出什麼要求都會答應。 他們不喜歡讓自己置身事外,也不習慣弱化自己的角色。通常情況下,他們的責任心「過強」,只要有人提出請求,無論他們是否有能力去做,都會將別人的事情當成自己的工作來對待。 表現三:同情心與同理心氾濫 同情心是人類社會情感中很重要的成分,很多人都會同情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或是在競爭中處於劣勢的人,並且會盡可能幫助他們改善生存環境。 不過,過度善良的人往往同情心氾濫,只要看到有人處於弱勢,無論對方是好人還是壞人,行為是否合法合理,他們都會本能的伸出援手。 表現四:對於別人的得寸進尺保持妥協和讓步 很多人做事缺乏尺度,沒有自己的主見和底線,面對他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請求時,往往表現得很懦弱,而且臉皮比較薄,不懂得如何拒絕,即使自己不想幫忙,也會想辦法迎合他人的想法,因此常常被人牽著鼻子走。 表現五:和自己關係好的人都應該幫忙 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常常會依據親疏遠近來決定自己的行動,因此會更願意將善意留給自己最喜歡,或是和自己交往最深的人。正因為關係密切,我們很容易毫無防備的幫助他人,願意為之付出一切。 殊不知,他人的需求就像一個無底洞,無論我們付出再多可能都難以填滿。 (同場加映:沒辦法說「不」?三明治技巧讓你脫離老是當「好人」) 表現六:別人找我幫忙就是相信我 過度善良的人有一個明顯的特徵,那就是把所有人都當好人,對別人的請求毫無防備。 在他們看來,任何人上門來尋求幫忙都代表著對方信任自己,而為了這份信任,他們會不加思索的直接認定託付者就是好人,對方的確值得幫忙。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人都會利用他人的善良做壞事,甚至恩將仇報。 表現七:被對方騙了,還要繼續幫忙 過度善良的人容易上當受騙,更糟糕的問題是,他們在上當受騙後仍舊不知道如何拒絕他人,不懂得反抗,還是繼續保持「老實人」的作風,於是一再重複著上當受騙的戲碼,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懦弱表現,會讓他們陷入惡性循環。 表現八:任何錯誤都值得原諒 人人都會犯錯,而這些錯誤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他人,有些無心之過造成的影響很小,可以平靜看待,但是當遇到錯誤的影響力和破壞力很大,並且犯錯者從主觀上就對受害者不夠尊重時,這種錯誤根本不值得原諒。 而過度善良的人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他們看來,任何一種形式的錯誤都值得原諒。 表現九:我不付出可能會有不良後果 許多過度善良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不去幫忙和付出,可能會在對方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幫別人。」為了在別人面前留下好形象,擁有更好的名聲,我們會表現得過於熱情,並且很容易就被他人道德綁架。 所以也可以說,人們會過度善良是因為過於在意形象。 以上情況是過度善良的常見表現,過度善良的人性格較為軟弱,缺乏靈活變通的能力,而這也是他們經常吃虧的原因。 想要改變過度善良情況,首先要改變過去那種「只要自己沒有原則的全力付出,就能夠讓自己變得不可或缺」的錯誤想法,並且為自己每一次的善良行為都設定一個基本的原則和底線,確保自己不會同情心氾濫。 其次,想要贏得他人的尊重,不能僅僅依靠無止境的付出和無底線的妥協,喪失原則的善良只會讓自己不斷陷入被動,不斷產生挫折感。 因此,在接受請託前一定要先分析這個要求是否合理,並且評估所提供的協助能不能產生正面的影響,以及弄清楚自己需要為此付出多大的代價。 只要請求超出「在法律和道德規定範圍內,自己有必要去做而且也有能力做好」的界線,就一定要謹慎看待,避免被人道德綁架。 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有拒絕的權利,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應該讓對方清楚,「無論對我提出什麼要求,都有被拒絕的可能,因此必須考慮我的感受,給予我足夠的尊重」。 (推薦閱讀:好脾氣的人,在職場上不一定是幸運兒) 本文摘自周維麗的《別讓好脾氣害了你》。由發光體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別讓好脾氣害了你》   September 24, 2020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RRR7d4

創作者的日常|維克多.雨果:每句說出口的話,都成了寫作靈感 https://ift.tt/2RT9Zsj 聯經出版 生前就在法國享譽盛名的「文學巨人」雨果,他在流亡海外的期間,過著什麼樣的生活,讓他寫出無數名著呢?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 1851 年,拿破崙三世掌握了法國之後,雨果不得不流亡海外,最後在諾曼地外海英國的根息島(Guernsey)安頓下來。在那裡流亡的十五年中,雨果寫出了他的傑作,包括三本詩集和小說《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一到根息島,雨果就買下了奧特維爾故居(Hauteville House)──曾有女人在這屋內自殺,因此當地人認為這裡鬧鬼,不過雨果卻不理會傳聞,並且開始整建。 其中最主要的改變是屋頂上做了全由玻璃製的「瞭望台」,就像一個布置好的小溫室一樣。這是島上的最高點,可以眺望英吉利海峽全景;天氣晴朗時,還可以看到法國海岸。雨果每天早上就在那裡寫作,站在鏡子前面的小書桌前。 他黎明即因附近堡壘的砲聲而起床,接下一壺剛煮好的咖啡,和茱麗葉.德魯埃(Juliette Drouet)寫給他的晨信,這是他安頓在離奧特維爾故居僅九戶之遙的情婦。 雨果讀完「茱茱」寫給「親愛的基督」的信之後,吞下兩個生雞蛋,然後把自己關在瞭望台前,一直寫到十一點,然後步出屋頂,用留在外面過夜的水洗澡,把冰冷的水沖在身上,並用馬毛手套摩擦全身。凡是經過的居民都可以由街上看到這幅景象,茱麗葉也能由她房間的窗戶看到。 中午時分,雨果下樓午餐。傳記作家葛拉罕.羅布(Graham Robb)寫道: 「那個時代大家都認為知名的人物該像博物館一樣有開放時間,雨果歡迎每一個人:為未來回憶錄收集片斷文字的作家、前來為女性讀者描寫她們心目中雨果先生知名住宅的記者。等鐘敲十二響,他就戴著灰色氈帽和羊毛手套,看起來好像『打扮講究的農夫』,帶引賓客進入餐廳。」 雨果熱情招待他的客人,但他自己吃得很少。午餐後他開始兩小時的散步,或者在海灘上做一連串費力的體操。 稍晚他會去見理髮師,這是他每天必定拜訪的人物(他堅持要天天修剪,這是他沒有理由的迷信),和茱麗葉搭乘馬車四處蹓躂,並且在家繼續寫作,通常他會用下午來回每天湧來裝滿信袋的信件。 等到太陽下山,雨果不是在茱麗葉家和朋友晚餐、聊天、打牌,度過熱鬧的夜晚,就是在家無聊的打發時光。 全家一起用餐時,雨果覺得自己非得談談哲學問題不可──他只有在為了確定太太是否睡著,或者為了要在他隨身帶的小筆記本上記錄東西,才會停下來。 雨果之子查爾斯(這是日後成為作家雨果的三個孩子之一)描述這一幕說: 「只要他稍稍說出一點想法──只要是『我睡得不錯』或者『給我一點喝的』之外的話,他就回身拿出筆記本,把他方才說的話記下來。絕不漏失。一切都要記下來。等到他的兒子們想要運用父親所講的話時,卻總是被父親搶先。等到雨果的新書出版,兒子們才發現他們所記的筆記全都已經被父親先發表了。」 (推薦閱讀:服裝、卡司完全剖析:悲慘世界的贖罪之路) 本文摘自梅森.柯瑞的《創作者的日常生活》。由聯經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September 24, 2020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RT9Zsj

不只巧克力!四種不可以給狗狗吃的食物 https://ift.tt/3mHIXlP 楓書坊文化出版社 狗狗啃骨頭,是不是我們很平常的印象呢?但其實是可能會造成愛犬生命危險的;不只骨頭,還有更多主人應注意的食物。 身心❺:不只洋蔥,四種不能給狗吃的東西:特別留意巧克力和雞骨頭 吃洋蔥會導致狗中毒—這可說是眾所皆知的常識,不過其他還有一些會危及狗狗生命的食物,值得各位特別留心。 例如,口香糖中常見的甜味劑成分「木糖醇」,狗狗一旦攝取就會導致血糖急劇下降,引發致命的危險。有項研究提到,體重十公斤的狗,只要攝取一公克的木糖醇就必須進行治療,所以千萬不能餵食狗狗含有木糖醇的口香糖。 另外,巧克力也會對狗的身體造成危害。狗狗的體內無法分解和代謝可可中含有的可可鹼成分,嚴重時甚至會引發麻痺等症狀。即使沒有馬上發作,可可鹼也會慢慢蓄積在狗的體內,因此也不能隨意餵食巧克力。 圖片|PIXTA 除此之外,骨頭也是對狗有害的食物,這點或許會讓人感到意外。尤其是加熱過的雞骨頭,更是危險。雞骨頭一被咬碎,就會形成銳利的斷面,不僅會刺進嘴裡或消化器官,有時還會致命。就算不像雞骨頭般銳利,牛和豬的骨頭也會在加熱時碎裂成銳利的形狀。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直接餵食生骨頭不就好了?但生骨頭(特別是豬骨頭)有可能潛藏寄生蟲,建議最好還是避免餵食。 最後我要在這裡針對洋蔥的錯誤認知作糾正。有不少飼主會以為「洋蔥雖然對狗有害,但只要加熱就沒問題」,但這種觀念是錯誤的。洋蔥中的酶無法光靠烹煮時的熱度分解,所以如果餵愛犬吃剩下的咖哩或漢堡,可能會出現貧血、嘔吐或腹瀉等症狀。 身心❻:這些食物也不能吃?對狗狗有害的嚴禁清單——切忌餵食生蛋與生魚 人類將看似無毒的蕈類帶回家烹煮料理,吃下後結果引發中毒,這類意外時有所聞。 和毒菇一樣,世上還有許多對人類來說是佳餚,卻會對狗造成危害的食品,下面就一一介紹。 生蛋:蛋白中含有一種名叫「卵白素」(avidin)的物質,會引發食慾不振、掉毛、皮膚炎等症狀;不過,經過加熱的煎蛋或煮蛋就沒有問題。 生魚:如果飼主認為既然貓能吃,狗也沒問題,那可就大錯特錯了。魚的內臟中含有破壞維生素 B1 的酶,狗一旦吃下魚內臟,可能導致精神不振,甚至會引發腳氣病。不過同樣只要加熱就沒問題。 肝臟:雖然偶爾餵食沒有問題,但經常餵食會引發維生素 A 中毒、掉毛、關節疼痛等症狀。 可樂、咖啡等含有咖啡因的食物:狗對糖的甜度無法自拔,但咖啡因會導致腹瀉、嘔吐或痙攣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致死。實際上也確實出現過這樣的例子,所以飼主一定要非常小心。 葡萄、葡萄乾:致病原因不明,但曾出現過嘔吐和急性腎損傷的例子。 澳洲堅果:同樣原因不明,有過引發中毒症狀的例子。 酪梨:酪梨成分當中的「酪梨素」(persin)對狗有害。這種成分不僅造成腸胃損傷,還會導致嘔吐或腹瀉,有時甚至會致命。 大蒜:不要以為大蒜能在愛犬沒有精神時帶來元氣,千萬不可餵食像是義大利麵這類使用大蒜料理的食物。 (同場加映一:耳朵方向意義大不同?誤判愛犬的心情,會讓毛孩很傷心) (同場加映二:「這傢伙有點可疑」狗狗搖尾巴,不一定是看見你高興) 本文摘自藤井聰的《106個狗狗行為學》。由楓書坊文化出版社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106個狗狗行為學》 September 23, 2020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HIXlP

【夏于喬畫話】「愛要妥協,但別犧牲」你也是在關係裡折疊自己的紙鶴女孩嗎? https://ift.tt/3cmajcq 女人迷編輯 Irene Lei 女人迷X夏于喬「畫話給身邊的那些女孩」系列圖文,夏于喬每週畫/話,一封充滿溫度的手寫信,送給親愛的女孩們。今天聊一聊「紙鶴女孩」,你也是嗎? 有一種女孩,為了成全伴侶的所有想望,選擇在關係裡縮小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犧牲後,雖然在心底烙下或深或淺的傷痕,卻依然說服自己這是不得不的付出。 她是紙鶴女孩,將姿態反覆摺疊,每道摺痕都是愛戀。她像隻想飛卻無法展翅的紙鶴,收起奔放的靈魂,折疊每寸肌膚,永遠是在愛情裡讓步的角色。 紙鶴女孩,即使經常孤獨一人吸收眼淚,夜不成眠,也深信這是抵達幸福的途徑。 她甘願懸掛於窗前,為愛人祈福,說服自己,那是追愛的義無反顧,是人生必然的浪漫。 夏于喬:「關於浪漫,可以有許多樣貌,不同想像。關於委屈,卻只有一種明確的感受,我們都清楚!」 圖片|夏于喬提供 夏于喬:「不要把愛情建立在成就對方,不要讓愛情看輕了你的價值!」 真正好的愛情,不會讓你卑躬屈膝,而是昂首挺立,能與愛人看向同個遠方。 寫給所有的紙鶴女孩,祝你及早掙脫束縛,不再為犧牲而受傷。下次,自己為自己許願吧! September 23, 2020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majcq

好脾氣的人,在職場上不一定是幸運兒 https://ift.tt/2FJ2vpx 發光體文化 Luminous Publication 職場上除了能力高低之外,個性也會影響到薪資,其中的人際關係、老闆的觀感,身在職場的我們需要更瞭解當中的秘密。 職場上有一種人,性格溫和、樂於助人,幾乎有求必應,常被稱為「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 這些人有些明顯且共同的特徵,包括: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面帶微笑,唯唯諾諾的接受任何人的指令,並樂此不疲;工作上沒有主見,很少發表自己的想法,凡事跟著別人走,迎合對方; 做事沒有原則及固定的立場,總是因人而動;缺乏競爭意識,凡事都力求安穩,不會主動追求更高的目標,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沒有什麼更高的目標;習慣了逆來順受,不會因為他人的反對和批評而動怒。 圖片|PIXTA 從現實環境來看,職場上會出現「濫好人」的原因很多,像是:有些人天性善良,不喜歡與人計較,有時候甚至膽小懦弱,會盡量避免與人發生衝突;有些人則是害怕被排擠,通常很會迎合別人,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希望取悅於人。 另一種原因,則是被後天的成長環境和生活模式所影響,有些人由於從小就沒什麼壓力及上進心,導致不夠了解自己也缺乏自信,沒有明確的人生規畫,沒有理想及目標,所以只將目光放在眼前這些人的身上,並且很容易受到他人影響。有些人則是被工作環境養成盡忠職守的性格,習慣了聽從指令,被人差遣,並將這一切當成他工作中最大的責任。 「好好先生」多半是比較願意吃虧的人,但是他們是否真的就比較能夠適應職場環境,或是獲得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呢? 根據美國康乃爾大學、聖母大學及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的三位研究人員,花費二十年的時間長期追蹤調查一萬名來自不同年齡層,廣泛分布於各行各業的上班族。 在調查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先根據「與人相處的難易程度」將所有人劃分成不同的組別,以此來驗證那些職場中的「好好先生/小姐」會不會在排名中墊底,以及「是否容易相處」會不會成為影響個人收入的關鍵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那些「難以相處」的人往往薪資較高,而脾氣溫和的「好好先生/小姐」薪資反而比較低,其中難以相處的男性薪資又比「極易相處」的男性每年要多 18%。女性上班族的情況雖然比較不明顯,但是「很難相處」的女性薪資仍舊要比「極易相處」的女性平均每年多 5%。 研究人員在調查報告中指出,造成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可能在於,脾氣好的人在要求薪資時比較容易妥協,不會計較太多,導致他們在公司的競爭中吃虧。 網路上曾有一篇爆紅的文章〈偷看所有同事的薪資及年終獎金,發現一個天大的祕密〉,作者聲稱自己偶然看到所有同事的薪資情況,發現了一個現象: 「公司裡那些脾氣不好、愛拍馬屁、但工作能力普通的員工,薪資明顯高於那些脾氣好、個性老實、工作能力較強的員工。超過四十歲的高級工程師,收入遠遠低於那些三十歲左右身兼小組長的一般工程師。」 這篇文章很快引發熱議,也引起很多網友共鳴。 其實,不僅僅是薪資分配不均衡,也曾有其他研究人員對幾百名畢業生進行調查,發現他們在面試工作時,脾氣越好的人反而越不容易被錄取,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想法,不會堅持自己的主張,從而無法讓人信任。 而在那些上班族裡,表面上看似脾氣好的人比較受歡迎,可是獲得提拔和成功的機會往往最小;而那些稜角鮮明、很有主見、看起來脾氣不太好惹的人,反而比較能贏得主管的青睞,在公司競爭中也更容易勝出。 此外,好脾氣的員工往往會主動放棄追求利益的機會,面對不公平的分配行為也會保持緘默。 舉例來說,當老闆一直無視於員工的工作成果和貢獻,以各種理由拒絕幫大家加薪或升職時,員工該如何反擊呢?是要忍氣吞聲,還是直接找老闆爭取自己的利益? 對於那些「濫好人」來說,這事情再簡單不過了,他們只需要這樣告誡自己:「我是一個非常正直且稱職的員工,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即可,我沒有辦法控制別人要怎麼做。」 拋開內部的分配和競爭問題,以維護人際關係的角度來看,儘管擁有一副好脾氣會讓人看上去更受歡迎(至少從表面上來說是如此),但是逆來順受的個性也容易被其他人當成可以隨時利用、施加壓力的對象。 那是因為好脾氣的人會盡心盡力完成自己的工作,順從主管的任何指示,還會幫同事做各種雜事,花大量時間來建立所謂的人脈(但這樣建立起來的關係通常非常脆弱),這些表現會帶給其他人「這些好脾氣的人向來逆來順受,可以接受任何不公平待遇」的印象。 一旦他們沒有辦法擺脫或者拒絕那些麻煩,就會有源源不斷的麻煩找上門來;當某個人被貼上「好好先生/小姐」的標籤時,那些競爭者幾乎就會嗅到他的味道。 (延伸閱讀:猴子管理、螃蟹效應,職場最常見的十種「動物行為」) 此外,從競爭的角度來看,好脾氣的人並不善於與人爭奪資源和機會,他們缺乏主動推銷自己的能力,缺乏與人直接競爭的勇氣,缺乏做回自己的魄力,更缺乏主動提出訴求的態度,然而競爭卻是職場生存的基本模式。在一個「會吵就有糖吃」的時代,好脾氣的人往往會自動閉上嘴巴。 對於好脾氣的人來說,他們的缺點幾乎和優點一樣鮮明,而這些缺點會讓他們喪失競爭的優勢,錯失更多的機會。 美國著名棒球教練利奧.杜羅赫(Leo Durocher)於一九三九年在描述場上對手時,說了一句名言: 「看看這些人,他們都是好好先生,但他們會落在最後,好好先生們的排名總是在最後面。球場上不需要好好先生,有強烈求勝欲和競爭意識的球員,才能贏得比賽。」這句話用在各行各業、不同領域都是成立的。 由此可見,那些所謂好脾氣的人,並不是職場上的幸運兒,反而可能是辦公室裡最吃虧的人,因為無論是在薪資待遇還是人際關係上,他們都很難占到優勢,還會經常成為被人利用的工具,更是職場上的弱勢群體,而這會使得他們在應對生存壓力時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價。 (同場加映:「想要提離職,又怕傷感情」給上班族的職場四問四答) 本文摘自周維麗的《別讓好脾氣害了你》。由發光體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別讓好脾氣害了你》 September 23, 2020 at 03: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FJ2vpx

2020年9月22日 星期二

臣服吧,人類:10 張圖證明貓貓不受物理定律規限 https://ift.tt/3kE1z4q 香港01 小小的貓咪,骨頭比我們人類還要多,大約有 240 根左右!因此貓咪的柔軟與靈活,能讓牠們做到許多奇妙動作。 喵星人行為充滿神秘感,因此不少人都笑稱,牠們是想征服地球。事實上,貓咪真的很不可異議,牠的身體就像是水般,可隨時伸展或縮到狹小的地方。至於牠違反物理定律的行為,更是有許多圖片可證明。 喵星人在撒嬌?我看絕對沒有這麼簡單。 遇到敵人時,要學喵星人這樣躲起來。但大前提是你要有這臂力。 只用前肢便能趴好,下半身懸浮空中,厲害。 不是只有蝙蝠倒吊,看來喵星人也是如此。 喵星人用爪子緊抓梳化椅,這動作不是人類可以做到的。 連貓奴也看得目瞪好呆,牠真的是貓? 違反地心引力,但牠好像完全沒覺得有問題。 身軀像是可無限伸長般。 喵星人動作不能亂學,否則很容易扭傷。 看來牠正在偵查司機位裡的秘密。 網民分享了不少喵星人違反物理定律的行為,牠們或是在空中走路,又或是倒吊在半空,在沒支撐點的情況下安然站着,總總不可思議的行為,都證明牠們絕不像地球生物。或許,牠們真的有能力征服全世界! September 23, 2020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kE1z4q

面臨人生停滯點怎麼辦?用柳暗花明牌陣,認識你的內在衝突 https://ift.tt/303fsRP 海苔熊 你的內在想跟你說說話,只是外在的情緒一直影響著自己,讓你什麼也聽不清⋯⋯使用牌卡吧!讓牌卡的魔力帶領你,傾聽內心的聲音。 你是不是也遇過一種,人生好像走到某一個路口,然後不知道該如何往前的時候?如果你沒有的話,那恭喜你,如果你有的話那也沒關係,因為我現在也正面臨這個路口。 事情是這樣的,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明明要考試了,但都沒有力氣唸書;明明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都逃避不想做;不知道為什麼整個很懶散,一個星期的一天就像是廢物一樣,在家裡面翻滾,覺得自己很沒有用,但是又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 我就想說那我來抽牌好了,然後我記得之前我在學相關的牌的時候,不小心學到一種排列方法,我忘記名稱是什麼了,這裡姑且稱之為「柳暗花明」好了。 這篇文章我想要一邊分享我的故事,一邊也介紹這個方法,給想要嘗試這個玩法的朋友們。 想像一個內心的房間跟走廊 在玩這個牌陣之前,除了要準備「女力覺醒卡」之外,還要準備一個「心像」(如下圖): 想像你進入一個房間,這個房間有一個門,打開之後,會進入一個轉角房間,然後轉角的這個房間有一個向右邊開啟的門(或者是左右各有一個門,一個往右邊的房間,一個通往左邊的房間)。 總而言之,就是三個房間連在一起。如果你看到這裡還是無法理解這到底是什麼,可以參考下面的平面圖。 圖片|作者提供 等一下抽牌的時候,就可以利用這三個房間之間的關聯,來面對你現在的議題。 第一個房間是你現在面臨的困境。 第二個房間是你即將要朝向的方向或者是轉機、解決事情的關鍵點。 第三個房間就是如果這件事情經過了這個轉機之後,會去到怎樣的結果。你可以選擇向左轉或者是向右轉,一般來說,我看相關解夢、潛意識有關的書籍指出,往右邊是意識、往左邊是潛意識。如果你想要獲得是的答案,可以選擇往右邊,如果你想獲得潛意識的指引,可以選擇往左邊。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所以我選擇了兩邊。 意識往右,潛意識往左 從下面這張圖可以看到,最下方的那張圖是我一開始進入房間、也就是目前的困局狀態,中間那張牌則是轉角房間的牌。 一開始我只抽了往右邊的牌,覺得什麼都沒告訴我好像廢話,後來我抽到往左邊的牌,才發現好像很有意思!不過我們這裡還是按照順序來解釋好了,以下是我自己的解釋: 下方的牌: 一個人正在看著鏡子裡面的自己,鏡子裡面的自己碎成兩片。 旁邊大張卡片的文字寫的是獨立。這意味著目前我似乎進入一個不確定自己的形狀和位置的時候,需要獨立思考、不要依靠別人、不要仰賴其他人的評價,才能夠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和想要的東西。 或者是說,因為我一直以來都不夠獨立,倚靠著別人給我的認同和看見,我漸漸分裂成破碎的形狀。 中間的牌: 有一個人拿著麥克風在做他開心的事情,像是在唱歌。 旁邊的大卡片寫的是行動,這張卡片似乎意味著,要唱一首「不為誰而作的歌」,做出一些行動,做讓自己開心而且投入的事情,就像唱歌一樣。至於是做什麼事情,卡片上似乎沒有特別說明,也可能是我還沒有聯想到。 右邊的牌: 有一張圖片上面有煙火,很繽紛的樣子,像是一群人在慶祝,外面寫的是理想。 不知道為什麼,抽到這張卡片的時候我覺得有點虛假,感覺當然就是越過了某個轉角,理想和慶祝就會出現啊?問題是要怎麼樣讓這個理想和慶祝出現呢?卡片上面並沒有講啊!可見得光是從意識層次思考大概很難得到答案。 既然左邊跟右邊的兩張牌,分別代表潛意識跟意識房間的牌,那我來看看左邊的牌是什麼好了。 左邊的牌: 有一個人在人群當中,看起來不顯眼,但是其實蠻明顯的,他正在看著布告欄上面有點像是榜單公布的感覺。心情好像沒有太好也沒有太壞,就一般的那種感受。外面的大牌寫的是「和解」。感覺這似乎就是在講要和內在的自己和解。 問題是要和內在的什麼部分和解呢? 我的感覺是,我是一個過往一直習慣當一個「鎂光燈下」的人,似乎透過別人的關注,我會覺得自己有價值;然而,會不會現在我的生命來到了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是我必須隱身於茫茫人海當中,沒沒無聞、然後躲起來唸書、最後才能夠得到我想要的理想和開花結果? 這裡牽涉到我心中一個「想要被看見」的自己,還有一個「想要成為無名小卒」的陰影,兩者相互理解的過程。 換句話說,我的心裡面或許有一個部分是很想要休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活在燈光之下,可是我又很抗拒自己變成這樣的人,所以這就是我的陰影,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個性當中有這樣的一個部分,很可能也是我卡在目前這個位置的原因。 卡片連結 如果是上面這樣的解釋,那麼第一張卡片就可以說得通了。 第一張卡片裡面有三個我,一個是現實的我,另外兩個是分裂之後的我,這兩個分裂的我必須達到某種和解,其中一個我可能是不想要被看到的我,另外一個我可能是想要成名、被大家認識的我。 當我所有的生活都被攤在陽光下的時候,私下的生活就變得匱乏了。我願不願意讓這個私下的自己,擁有他自己的空間?或者是,接受他也是我身上的一部分?如果我願意打開這樣的胸懷,或許當前我面臨的裹足不前的困境,就有機會得到解開。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第一步要做什麼呢?我選擇做法就是把這個過程記錄下來,變成給自己的一種提醒,保留一部分比較私密的地方放在心裡,同時也跟大家分享這個遊戲的方法(公開的部分)。 一方面我能夠讓想要被看見的自己被看見,另外一方面我也能夠把想要被藏起來的自己被藏起來。 你也面臨人生的停滯點嗎?收一張卡片,或許,你會發現在轉角之外的地方,有一道你沒看見的亮光。 (推薦閱讀:牌卡心理學:不要忽視直覺與感覺,他們反應最真實的你) September 23, 2020 at 1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03fsRP

憂鬱症患者的自白:我們要追求的不是快樂,而是平和 https://ift.tt/3cm0Cuw 三采文化 憂鬱症可以說是一種病,也可以說是一種特質,因此不一定要想著完全治療好這個「病」,而是學著與它和平共處。 (本系列上集:「說一句話,像要花一輩子的力氣」憂鬱症失去的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Mario 我決心試著與我的憂鬱症「和平共處」,為此,我還親切地給它取了個名字——「Mario」。聽說,只要給事物取名,就會產生羈絆與感情。 我想,我要做好與 Mario 如影隨形、共度一生的打算。我非常想強調一下這段話,因為我想說,我在面對我的 Mario 時,或者你們在面對你們的「Mario」時,請耐心點,再耐心一點。它就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任性小孩,喜歡在不合時宜的場合調皮搗蛋。 但它能夠教會你隱忍,教會你勇敢,教會你抗爭,教會你怎樣去生活,怎樣去面對慘澹的人生,它會帶你接近生活的真相。正視它,接受它,並試著感謝它,再與它和解,並與自己和解。 我明白,這段話對於深受其害,被它折磨得體無完膚的你們來說,真的「大言不慚」。 但是我的親身經歷證明了:我可以,即便我懦弱、悲觀、無能。所以,你也可以。真的,卯足了耐心等待它安靜的一天。 這一天,往往突如其來。或許是某個清爽的淩晨,或者是某個迷濛的傍晚,抑或是某個昏沉的深夜。它彷彿給你準備驚喜一般地和你握手言和。我的 Mario,餘生多指教呀! 平和 很多人以為,治癒憂鬱症的最終目的,是讓患者高興起來。其實不然,我們的最終狀態,不是高興,而是平和。 所以我們不是想方設法讓自己高興,而是想方設法讓自己寵辱不驚。說通俗點就是,你既不能太難過,也不能太高興,要保持情緒的相對平穩。 當大家聚在一起聊天,被一個段子逗得哈哈大笑時,總有一個人及時發出警告:「不要太高興!」然後大家像機器人收到了指令,立馬噤住笑聲,像做禱告一樣,共同輕撫著胸口,嘴裡唸叨著:「不要太高興,不要太高興⋯⋯」樂極生悲,一點都沒錯。 我們的這種病,讓我們在體驗極度快樂之後能瞬間體會到極度絕望。所以我明白,每次的欣喜若狂之後,等待著我的是怎樣的萬劫不復。 「平和、平和,保持平和」是保護我們的咒語,是緊緊縫補在我們生命裡的緞帶。 圖片|PIXTA 父愛 都說父愛如山,我爸這座大山更是緘默。但為了治癒我,他把這輩子的噁心話都說盡了,天天「愛愛愛」的,什麼「我無法失去你」「你是我們的支柱」「你永遠是我女兒」「爸爸很愛很愛你」的話,都說了個遍。 在憂鬱症治療的過程中,家人的支持和理解舉足輕重,可以說是渡過這個難關最重要的一把鑰匙。 我爸為了我,苦苦鑽研憂鬱症,包括形成機制、軀體表現、康復手段等。硬是從一個精神科門外漢變成了半個專家。說起憂鬱症來有模有樣,還能向別人普及知識、說道半天。 他監督我按時吃藥,在我痛苦時盡力勸解,最讓我安慰的是: 他明白這是一種病,是生病的大腦在向我發出錯誤的指令,而不是我自己在沒事找事,無病呻吟。 家人 我真的為一些憂鬱症患者感到心疼,特別是當他們至親的人,尤其是父母,說出「你這不是病,你就是太閒,你太脆弱了」這樣不負責任的話的時候。這該是怎樣的感覺啊。 像是被欺負得遍體鱗傷的小孩回到家裡,希望得到一點安撫,爸媽卻一邊向傷口撒鹽一邊說:「還不是你自己造的,撒點鹽就好了。」 外界的波濤已是如此洶湧,停避的港灣又是如此殘破不堪。讓他們怎麼孤注一擲地去面對這一切呢? 我很慶幸,有這樣一位父親,也很慶幸,有竭盡全力去理解和支援我的家人。 Mario 給了我一次重新審視人生的機會,也讓我真切地明白:什麼叫作真正的人。 平凡 這裡的好多人都說,自己是在鬼門關走過一遭的人。可不是嗎?所以,無論是被什麼重大打擊擊垮而來到這裡的人,康復出院後都是一副看透人生、大徹大悟的樣子。 錢財乃身外物,戀人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事業是「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就連至親也只能陪你走過人生的短短一程。 越接近死亡,越接近生活的真相。希望我們這些「死過」的人能更懂得生活的真諦,然後依然在這個平凡的世界裡,平凡地渡過平凡的一生。 遺書 我是個什麼事都愛提前做好打算的人。人生至此,除了出生的時候沒有向我爸媽發出「我要出生了!」的預告函,其他任何時候,我凡事都事先做好了準備。 但我記得我第一次自我了斷的時候,卻什麼都不想管,就想火急火燎地離開這個世界。 我爸在我的出租屋收拾東西的時候,疑惑地拿起了我擺在床頭的兩張紙。我一個激靈,想到那是我當初交代後事的遺書!嚇得我立馬跑過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把把它奪下,速度之快讓我爸目瞪口呆。 我覺得那個過程中,我使出了潛藏在我體內多年的輕功和九陰白骨爪。 (延伸閱讀:預防性遺書:想像明天你將離去,試著寫封信給重要的人) 垃圾 真的,不信你們看:「所謂萬事開頭難。即使到最後結束的時刻,這句話也一點不假。作為我和這個世界的最後一絲聯絡,我的遺書必須得文采斐然、熠熠生輝、妙筆生花,好讓這個世界知道失去了怎樣一個文豪大家⋯⋯」 ——當時,我到底在想些什麼東西?!但是,逐字逐句看到某些內容,心裡還是切實感知到了當時那種深不見底的絕望。 「對於我自私的決定,還是希望你們能原諒。太孤獨了。憂鬱症的痛苦,真的是一種孤獨到極致的痛苦。這種一個人苦苦掙扎的無助感,已經把我鞭笞得體無完膚。每天每天,我都要感受一遍這種如臨大敵的絕望。對於我來說,真的太難了。」 我說:「太孤獨了。」 我說:「太難了。」 ——我相信這兩種感覺,肯定被每一位感同身受的憂鬱患者都細細品味了一遍。很多人問我說:「會好嗎?」就跟當時憂鬱嚴重的我,傻乎乎地不停私發從憂鬱中康復的網友「會好嗎?」一樣。 「會好的。」當時的他們和我說,每一次得到肯定答案後,我照例會大哭一場。 現在,我回答你們:「會好的哦。」——這是我的回答,也是我的承諾。請務必相信我一次。 你們看,我不是在慢慢好起來嗎? 最後,我讀完這封絕筆信,心裡想著:「什麼亂七八糟的玩意?讓我去死?不可能的。」然後我隨手把這份遺書揉成一團,扔進了垃圾桶。 垃圾桶外,新的人生開幕了。 本文摘自左燈的《我在精神病院抗憂鬱:我們不是想太多,只是生病了,一個微笑憂鬱症患者的住院日記》。由三采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在精神病院抗憂鬱:我們不是想太多,只是生病了,一個微笑憂鬱症患者的住院日記》 September 23,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m0Cuw

創作者的日常|村上春樹:對生活的自律,是為了更深入心靈 https://ift.tt/3iXsCHr 聯經出版 大師用自律的生活調整作息,屏除掉不良習慣,只為了呈現給世人一個優秀的小說家,以及許許多多流傳後世的文學作品。 村上春樹 (HarukiMurakami,1949年生) 圖片|AP Images 村上春樹在寫小說時,總是凌晨四點起床,連續工作五、六個小時。下午他則用來跑步或游泳(或者兩者都做)、辦雜事、閱讀、聽音樂,晚上九點上床。 「我保持這樣的作息,天天如此,從不改變,」 2004 年他告訴《巴黎評論》說: 「這樣的重複本身就很重要;它是一種催眠。我為自己催眠,以求更深入我的心靈。」  村上春樹曾說,為了在寫小說的這段時間維持這樣的重複,需要的不只是心理上的紀律: 「身體的強健就如藝術的敏感一樣必要。」 他先在東京經營一家小爵士樂咖啡館,幾年後打出專業作家的招牌,但他發現這種坐著不動的生活方式讓他體重增加很快,而且他還抽菸到一天六十支。 他很快就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的習慣,帶著妻子遷往鄉下,戒了菸,減少喝酒,並且改變飲食,以蔬菜和魚為主。他還每天跑步,而且一直持續這個習慣,逾四分之一個世紀。  村上春樹在 2008 年的一篇文章中,承認這種自訂作息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它沒有留多少時間社交。 他寫道:「你一再拒絕人們的邀請,結果冒犯了他們。」 但他認為和讀者的關係才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只要我能讓每一個新作品都比上一個有進步,讀者就不會在乎我究竟是採取什麼樣的生活型態。身為小說家,那豈不才是我的義務,和我的第一優先嗎?」 (推薦閱讀:【關係日記】村上春樹與村上陽子:只要發自內心愛著一個人,人生就有救) 本文摘自梅森.柯瑞的《創作者的日常生活》。由聯經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September 23, 2020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XsCHr

【開始運動吧】撞牆期、沒時間,怎麼找回運動的動機? https://ift.tt/3hWblNq 張宇傑諮商心理師 如果你是運動新手,一定要看看這篇,這些建議非常實用;如果你是老手,那就分享給那些⋯⋯開始想運動的朋友吧! Q:你的工作/角色是? 諮商心理師。 Q:運動的資歷有多長? 從 2015 年過年後至今,約五年半。 Q:那些曾經說服自己放棄運動的理由有? 1. 生活遇到瓶頸: 工作壓力大、感情觸礁、跟家人吵架等等,當生活不順心時,我常會說服自己,先把自己心情照顧好,就在家耍廢當個廢人吧!所以常常會在這種時候很怠惰。 2. 運動太花時間: 因為想把身材練壯,所以得投注大量心力與時間(很積極時大約會一週五次,一次 2-3 小時),然而這就會壓縮跟犧牲其他安排,有時待在健身房裡就會開始懷疑人生,幹嘛花大把時間在這,可以去做更多有趣的事情啊! 3. 身材練不上去: 任何運動一定有自己的撞牆期,有段時期我對於自己一直跑健身房,但胸一直沒太多長進時會很生氣,尤其看到 IG 其他人曬身材的照片,自己沒什麼效果,會感到很急躁,甚至是自暴自棄,認為自己就是練不好。 圖片|PIXTA Q:咬牙決定持續運動的原因? 維持運動習慣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難免會有懶散的時刻,然而身體是騙不了人的,當停下運動一陣子時,很明顯會發現身體變較為遲緩及沈重,精神狀況也會變得比較糟,最直接就是反應在身材會越來越走鐘。 當脫掉衣服看到好不容易辛苦累積出來的線條和肌肉消失,那真的會很心痛啊!所以咬牙還是會讓自己走進健身房。 Q:嘗試過哪些運動?正在持續做的有? 原本是學校輔導老師的我,因為上下班時間固定,所以通常會選擇下班後直接到健身房,當時主要就會以重量訓練為主,頂多上些瑜珈課程。 現在轉行動心理師,更能自由調配時間,所以運動習慣就會調整到白天,且同時能做更多彈性的選擇,上些不同的有氧課程,白天到戶外游泳池游泳、晚上去河堤邊慢跑。 曾經嘗試過重量訓練、慢跑、瑜珈、游泳、舞蹈、衝浪,除了因衝浪對時間及場地的要求較高,大部分都有維持在做。 (延伸閱讀:【開始運動吧】與運動的距離就是 Do It 而已,老套卻真實) Q:給想要堅持下去的運動新手三個建議 1. 把自己丟進運動裡: 環境絕對很重要,在家運動的確可行,但是很容易有太多的誘因在,一下滑個手機、一下整理家裡、一下躺個床,是很難提起勁的。 而當你走進健身房或運動場,看到周圍其他人都在動,就會刺激自己也想跟著動,而且你都好不容易讓自己來到這裡了,這跨出的第一步,很能引領自己順其自然動起來。 2. 一點點就是很大點: 從無到有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如果訂了一個很大的目標,很容易會因為看不到終點而放棄。 所以可以先從「微小、簡單、可行」下手,例如慢跑十分鐘、健走三十分鐘,然後再去慢慢延長時間及運動強度。 3. 捨得花錢報名課程: 第一個好處是課程會有固定時間,能協助培養你運動習慣,第二個好處是如果不去上課會讓自己很肉疼,感覺浪費錢,第三個好處是課程可以讓你認識些同好,互相陪伴及督促更能養成興趣。 圖片|作者提供 (你會喜歡:調整自律神經、鍛鍊肌肉!HIIT 後燃運動的五大效果) September 23, 2020 at 10: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WblNq

依舊對自己陌生的三十歲:就算再憤怒委屈,還是無法辭職 https://ift.tt/32TBwQH 大是文化 女人過了某個歲數,就會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儘管需要與現實妥協,但我們所追求的,也只是一個舒服自在的生活而已。 早上很忙 我衝動,但不辭職 時間就是金錢 原本的我 (推薦閱讀:郝慧川專文|致三十歲,帶著巨大的無力感,持續前進) 本文摘自BOTA的《依舊對自己陌生的30歲:不懂大人的世界也無所謂,年過30還是可以繼續耍廢,但不畫地自限!》。由大是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依舊對自己陌生的30歲:不懂大人的世界也無所謂,年過30還是可以繼續耍廢,但不畫地自限!》 September 23, 2020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TBwQH

「說一句話,像要花一輩子的力氣」憂鬱症失去的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https://ift.tt/33T6Jmr 三采文化 憂鬱症不只是文明病,它已成了我們社會中的一部份,若我們能更進一步地瞭解這是一種病症,不是無病呻吟,我們就更能同理憂鬱症患者,陪伴他們早日康復。 複雜 得病之前,和朋友談到因憂鬱症自殺的名人明星時,我都輕描淡寫地說著:「太消極了!」「開心點不好嗎?」「這世界這麼多未知的美好還沒體驗,怎麼捨得去死呢?」「真的應該想開一點啊!」 所以說:「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現在,我的耳邊也充斥著這類勸解和鼓勵的話。 親人、朋友和以前的我一樣,輕輕鬆鬆地說著「開心點嘛」「堅強一點」「一切都會好的」這樣那樣的話。我微笑點頭,畢竟不能辜負別人的好意,但事實上,如果我可以遇見以前正常的自己,會對說那些話的自己說:「站著說話不腰疼!你懂個屁!!!」 真的,事情比我想像的複雜得多。 退化 在人們的普遍認知中,憂鬱症就是「不開心」。 但其實,持續的情緒低落只是冰山一角。憂鬱症最可怕的,是無法控制的身體機能退化,還有無法控制的認知思維改變。 回溯過往,細細想來,病症其實很早就給了我「通知函」。大約是 2017 年 9 月,我開始沒由來地對身邊所有事物喪失興趣,包括熱愛的音樂、電影、書籍等。走進電影院像是上墳,音響覆上了細細的一層灰塵,木心的詩集也長久地停留在同一頁。就是覺得沒意思。莫名其妙地覺得沒意思。 起初以為是天氣變化引發的倦怠,就沒有在意。後來,身體機能開始明顯退化。 胸疼、頭疼開始侵襲,嚴重的時候我只能自捶胸口;記憶力、思維明顯減退,拿著眉筆找眉筆,一天到晚都在找手機;行動力變慢,如果別人的生活是流暢的畫面,我簡直就是以三分之一的速度播放;打翻水杯,打翻飯碗,成了一種常態;有些時候,會莫名流淚,但是你完全不懂自己在哭什麼;更多時候,你就是發呆,無意義地浪費著無意義的時間。 人變得非常非常疲累,一開始我晚上 10 點睡,後來晚上 8 點就睡,再後來我下班回家 7 點就能入睡。即便這麼長的睡眠時間,我依然覺得疲倦不堪,每天都感受著「身體被掏空」的無力,每天都覺得被人持續暴打了一頓。 說一句話都感覺用了一輩子的力氣。能量像完全被榨乾了。 以前用一分力氣可以完美地做好一件事,現在動用全身的能量,卻只能吐出兩個字。網路上廣泛地流傳著一句話,可能可以解釋憂鬱症,為真正的憂鬱症正名:憂鬱症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圖片|PIXTA 障礙 「或許是被鬼附身了吧?」發病初期,在我還沒意識到這是憂鬱症前兆的時候,我是這樣對自己解釋的。 什麼時候開始發現事情不太對勁的呢?我出現了閱讀障礙和表達障礙。 有一次,我面對受訪人,突然不知道自己要說什麼。過程中,我不斷地結巴、停頓,調整說法,卻依舊詞不達意。好幾次,對方也被我問得一頭霧水。這讓一直以來思維流暢、舌燦蓮花的我非常不安。 此外,雖說我寫作不算行雲流水、妙筆生花,但我趕稿的速度與品質還算不錯。但那一段時間,我對著電腦,把一句話重新順過好幾遍,把主語、謂語、賓語來回整理,也拼湊不出一句完整的話來。我覺得這狠狠地傷了我作為文字工作者的自尊。 偏執 接下來,更可怕的事情來了。我開始對一些小事近乎瘋狂地偏執。常常因為一些微乎其微的小事絕望,然後萌生「我這輩子一定過不好了」的想法。 比如,我突發奇想,突然想改掉自己的名字。然後我開始查資料、查流程、打電話、找關係,用一下午的上班時間把家裡弄得雞飛狗跳、烏煙瘴氣。最後我爸憤怒地破口大罵:「你乾脆把姓也改掉算了!」當下我想:「改名的夢幻滅了」。 我望著眼前暗潮洶湧的河流,心裡絕望地吶喊著:「完!蛋!了!」 隨即,各種可怕的想法湧上:「改不了名——那我這輩子怎麼辦——我這輩子都過不好了——那還不如去死算了。」聽起來毫無邏輯是嗎?可當時,我真的就是這麼想的,並且恨不得下一秒就投河自盡。 突然 在正式確診之前,有一段時間,我每天都像是在煉獄裡走了一遭。因為我被「突然」這個詞詛咒,就像無數把強力機關槍集中火力,朝你一個人無情掃射,無數個突然的「突突突突突」,就像一發發子彈射穿了我。 走在路上低頭看花紋,坐在車上窗外燈光朦朧,穿越人潮耳邊嘈雜不堪,就這麼突然一瞬間,就突然失去了所有力氣,突然覺得下一秒做任何事情都沒有意義,就突然想這樣融化在地表,蒸發在空氣中,消失在世界上。 或者就是真的餓到極致的時候,拿起筷子猛扒兩口,突然就飽了;睏到無法思考,好不容易恍恍惚惚彷彿睡著,突然驚醒了。太多突然,像動手毫無分寸的小孩,用彈弓給了你一記天馬流星拳式的重擊。 那時候的我,真的,經常突然地,就想放棄了。那種你無法抑制,卻不得不壓抑的痛苦,始終在胸口叫囂著,哭吼著。 你稍稍放鬆警惕,就破籠而出,可以讓你不管在大街上,在辦公室,還是在任何地方,猛地雙腿發軟跌坐在地,不管不顧地放聲痛哭。 而事實是,我不能。成年人連崩潰都要體面些。於是,每天每天,我的臉上雖然充斥著淡然的麻木,但我的胸腔裡,卻時刻迴響著巨大的悲鳴。 意義 憂鬱最折磨你的,還有你無法控制地質疑所有事物的意義。從早上睜眼開始,你就開始做一份「考卷」,所有的問題格式是清一色的「為什麼要xxx?有意義嗎?」: ——為什麼要醒來?有意義嗎? ——為什麼要起床?有意義嗎? ——為什麼要穿衣服?有意義嗎? 這種無意義的對意義的質疑,可以一直持續到你躺上床,跳出最後一問——為什麼要睡覺?有意義嗎?才能落幕。 在無數尋求意義的質疑中,整個世界都變得迷濛了,像是真的,又像是夢⋯⋯就是老隔著一層透明的薄紗,讓你看不清楚,摸不真切。總是莫名其妙地想倒下,卻每分每秒都被某些黏稠又有力的絲線拖著走。 光天化日之下,歡聲笑語中,你卻在想著怎麼結束這一切。很妙,這種被全世界隔離的感覺。任憑誰,對你做什麼,你體會到的都是一種隔靴搔癢般的無力感。 自殺 直到現在,還會有人問我:「你當時到底怎麼想的?」而我的回答也永遠都是:「我不知道,我被控制了。」 我、被、控、制、了。 從一顆一顆取出藥丸,在掌心收集,一次放進嘴裡,到最後喉嚨滾動吞下去。這樣一氣呵成的動作,是有人在「指揮」我。 真的。他用半死不活又亢奮陰險的聲音蠱惑我:「吃下去,你就自由了!你就自由了!!」像上演著一場萬劫不復的魔咒。而我要自由。——這就是我自殺的原因。 (延伸閱讀:【小鬱亂入專欄】你是心情憂鬱,還是有憂鬱症?) 洗胃 有好多人用自信滿滿的口氣問我:「洗胃很難受吧?」可能吧,一根又長又寬(本來想說又長又粗的⋯⋯)的管子硬生生插進你的喉嚨,硬生生讓你吞下去,硬生生把不知名的液體往你胃裡灌。 你涕泗橫流,空洞麻木,世界停滯。胃裡卻像海浪拍打著岩石,翻湧澎湃。簡直沒人性。但我每次的回答都是:「還好。」因為比起活著的心酸、苦澀和悲涼,洗胃可以說完全是小巫見大巫了,不是嗎? 節律 從確診後到住院前的近兩個月,我苦熬著工作。 那時候的我是這麼過的:咬緊牙關熬過生不如死的早上,熬到痛苦不堪的中午,迎來光明美好的晚上。雖說是光明美好,但實質上也只是一心求死的心終於被有所消磨,能像個普通人一樣苟活了。 每天晚上大約 7-10 點之間,是我的「黃金時光」,我會覺得自己什麼病也沒有,就是個品嘗著喜怒哀樂的俗人。 所以那個時候,每一個黑暗無邊的白天到來時,我都告訴自己:活到晚上,至少活到晚上,活到晚上,一切都好了。 (同場加映:【小鬱亂入專欄】別再叫它文明病!憂鬱症已有 4000 年歷史) 本文摘自左燈的《我在精神病院抗憂鬱:我們不是想太多,只是生病了,一個微笑憂鬱症患者的住院日記》。由三采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我在精神病院抗憂鬱:我們不是想太多,只是生病了,一個微笑憂鬱症患者的住院日記》 September 22, 2020 at 10: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T6Jmr

明知被傷害的很深,為什麼自己還是在關係裡討好對方? https://ift.tt/33Qoz9x 張宇傑諮商心理師 人要認清楚一段關係、還有認清對方、認清自己,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值得被好好對待。 September 22, 2020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Qoz9x

什麼樣的正向童年經驗,能夠滋養孩子一輩子呢? https://ift.tt/2RLhoKc 鋅鋰師拔麻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最新的研究,擁有「童年正向經驗」的孩子,比較有能力可以抵消長大後所遇到的「負面影響」,到底如何實行,一起來看看! 身為家長,最痛心的是見到媒體上不時爆出家暴、性侵、虐兒的新聞⋯⋯而這些童年時期的負面經驗,可能影響著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 除了盡可能避免孩子遭遇到重大創傷外,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滋養孩子,保護孩子呢?答案是——童年正向經驗。 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有助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童年正向經驗吧! (同場加映:【圖輯】下班後心煩氣躁,我該如何照顧小孩?) September 22, 2020 at 09: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RLhoKc

愛狗就像是愛人,要理解、要調整、要用適合他的方式讓他快樂 https://ift.tt/32SgmCr 致寧 Sophia 與狗狗的相處,不是餵飼料跟散步而已這麼簡單,牠會影響主人生活的各個層面,但也能帶出最深沉而純粹的愛。 2017 年 10 月,胖胖進入了我的生命。 圖片|Photo by April Walker on Unsplash 在那之前,想養狗已經好一段時間。我嚮往有狗狗陪伴的日子;我想透過養狗學習去愛、去負起責任。所以三不五時會逛逛狗狗社團,看看是否有狗要需要被領養,或看看是否有母狗生了一窩小狗要送養。 而最終推動我積極找狗的,是因為有一個月的時間,我到加拿大與乾媽一家人一塊兒生活。他們家有一隻領養回來的中型犬,叫做 Kuma。這一個月,我帶著 Kuma 去散步、跟 Kuma 在後院玩,我在用電腦或看書的時候,Kuma 趴在一旁靜靜陪伴著我,或聽著乾媽一家人分享 Kuma 的大小趣事。讓我下定決心也要有一隻狗狗。 於是 2017 年 10 月,胖胖,這隻 2 個多月大的紅貴賓,進入了我的生命。 取名胖胖,是因為他那時候好瘦,健康檢查的時候,醫生說要讓他吃胖一點,所以我取名他叫做「胖胖」,大概像是爸媽總把期望取進名字裡面,我也希望胖胖能變得頭好壯壯吧。 胖胖個性敏感黏人,同時非常貼心與溫順,不會搶食物、不會跟別人吵架、不會生氣鬧彆扭。總是很親人,從來沒有咬過誰。 與胖胖一起生活的這快三年,給了我許多快樂、深刻,挫折與學習: 胖胖總是如此活在當下、如此好奇、如此專注與有毅力 胖胖非常活在當下,此時此刻有你在他身旁、有你陪他玩丟接遊戲,他就能感到安心與快樂。剛剛你對他生氣,他下一刻就忘記了。 每一次散步,儘管是同樣的路線,他都能當做是全新的冒險,跑跑跳跳、到處嗅聞,好像每次都有新的發現、每次都好興奮與期待。 玩丟接遊戲,他就好像這是他最重要的事情一樣,如果球不知道跑到哪裡,跑遍整個家裡他就是要把球找到。如果卡在高處,他就坐著等,專注地看著球,好像這樣看著等著,球就會自己掉下來一樣。 活在當下、對世界保持好奇、專注與毅力,不就是長大後的我們一直在提醒自己的嗎? 每當看著胖胖,我欣賞著他的單純、純粹,也提醒自己這些美好的特質,其實我也做的到。我想在我還是小小孩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吧。只是長大之後,煩惱多了、選項多了、挑戰多了,單純的東西,好像都不單純了。 圖片|作者提供 看似平凡快樂有狗的日子,其實並不輕鬆容易 記得剛養胖胖的時候,他年紀小不大穩定,而我正在創業。每天下班回家累了一天,一打開門家裡滿目瘡痍,拖著疲憊的身軀與滿滿的情緒,清理著胖胖隨地的大小便,這些大小便,是胖胖對我長時間不在家的不滿情緒。 也因為我住的是分租公寓,每天總擔心收到室友的訊息,傳來胖胖不良行為的證據,要我改善或是處理。影響自己的生活就算了,但影響室友的生活卻是更重的壓力。 這三年,我因為胖胖搬了兩次家。每一次找房,都充滿絕望。台北市歡迎狗的房源太少,幾乎沒什麼選擇。有了選項,又要擔心與室友是否可以相處。最近才剛搬了家,與男友 P 一起找了一房一廳、在頂樓的房子。希望可以安心住下一陣子。 很多時候,我都近乎想要放棄。但我想起跟自己的約定:我想要學習愛胖胖、去負起責任、去經營有狗的日子。就會讓我硬著頭皮告訴自己:總會有辦法的。 而的確,這三年,我與胖胖一起搬家、適應新環境、面對各種挑戰。也因為這些經歷,讓我與胖胖成為彼此生命中重要的存在,想起過去這些深刻、荒謬的「戰績」,總會忍不住會心一笑。 (延伸閱讀:「因為想被陪伴,而養一隻寵物」這樣的想法有什麼問題?) 愛是理解、陪伴、用他的方式讓他快樂 一開始養狗,大概以為狗就是餵他吃飯、帶他散步,應該差不多就是那個樣子,沒那麼複雜吧。 養了之後,遇到許多問題,才開始想要去學習狗狗相關的知識。上了課後,發現許多胖胖的需求與情緒,是我不知道且忽視的。當我開始理解狗狗,才知道胖胖許多行為背後的動機、去更意識到胖胖想傳遞給我的訊息。 我學習到我需要去理解狗狗的語言、胖胖的需求,我需要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讓胖胖有更多我的陪伴、生活地更健康快樂。我如果愛胖胖,就需要調整自己,不能再每天都很晚回家、要盡量安排時間在家工作、每天撥時間帶他去散步、陪他玩等等。 因為理解,得以去知道他需要什麼;因為陪伴,才能創造我們相處的回憶;因為愛他,而願意去調整自己,儘管過程並非都那樣舒服與輕鬆。但愛從來都不輕鬆與容易,愛需要不斷學習、實踐與調整,才能讓愛得以展現。 我仍然在學習,如何平衡自己與胖胖的生活;我仍然在學習,如何用更合適的方式去愛胖胖。 如果你現在還沒有買房子、還沒有另一半,又非常專注在工作,我並不建議你養狗,因為那需要非常多的時間與精力。 但我也相信,如果你現在跟我一樣,已經有一隻狗狗,那麼那份愛會化作力量,讓你絞盡腦汁、生出勇氣去克服一個又一個的難關,有一天回頭看,你會佩服自己的勇敢,驚訝自己已經走了那麼遠。 (同場加映:寵物溝通教我的事:你擁有的所有情感關係,都反映了你的內心) September 22, 2020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2SgmCr

《以家人之名》:那些家庭背後隱藏的性別臉譜 https://ift.tt/3clfGZk 書房寫作計畫 《以家人之名》從熱播到完結,都創造極高的討論度,有別於一般的家庭劇,《以家人之名》在父親與母親的角色塑造上,特別令人眼睛一亮。讀者投書,由劇中李爸、凌爸、陳婷等角色著手一一剖析。 文|蘇湘雪 《以家人之名》這部劇日前播出完結篇。向來不太看劇的我,因為偶然看見這部劇的長篇預告,覺得它的劇情和取材非常特別,因此加入追劇的行列。儘管這部劇討論度非常高,但評價兩極,觀眾對於劇情的走向也有不同的聲音和解讀。這部劇確實擦亮了觀眾的眼睛,在多為愛情喜劇的影視市場上創造新意與熱度。 圖片|《以家人之名》劇照 劇情簡單來說,就是描述兩個爸爸帶三個孩子的家庭,如何攜手共度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有點類似當年的台劇《兩個爸爸》。兩者相比之下,前者偏重在這個重組家庭裡的成員遇到的人生問題與自我成長,後者則偏向把重心放在兩個父親上,來敘述面臨的各種狀況。(延伸閱讀:《以家人之名》:有血緣的不一定能成為家人,但互相珍惜一定可以) 而我想說的是這部劇呈現的父母親形象,略略與以往男女在家庭中的特質有所不同。這僅是我個人的一些解讀和看法。 1. 溫柔的父親們 先說說李爸,女主角的父親。在妻子逝世後,他父兼母職撫養女兒長大,還受託收養相親對象的兒子。相對於人們對於單親爸爸照顧不好孩子的認知,他內外兼顧,照顧孩子與做生意兩頭燒,不僅沒有忽略孩子們的成長,工作上還一把罩。相較於傳統嚴父的角色,李爸是個慈父,比起父親更像是母親,用愛與理解照顧孩子們,溫柔而堅強,敦厚又善良。然而,他的良善與柔性特質使他不善於反擊外界的不善,甚至有時趨於弱勢。 圖片|《以家人之名》劇照 凌爸,李家樓上的鄰居,大哥凌霄的父親,和妻子離異,總自嘲是撒手掌櫃,因為警察的工作使得他經常不在家,也不太管家裡的事。因此兒子和李爸相處時間更久,也更親近。然而凌爸非常關心兒子,總會想辦法試著拉近與兒子間的距離。他的形象是我們日常會見到的傳統父親——忙於工作、與孩子有距離感。然而他並不威嚴,而是用自己的方式默默關心孩子。 圖片|《以家人之名》劇照 兩位父親曾說過讓人非常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大概是這樣:「當初我們倆說要把這三個小的帶大,所有人都不看好,都說家裡沒有個女人,怎麼能成?」 一個家沒有女人、沒有母親就真的會一團混亂嗎?這部劇告訴觀眾,只要你願意,即使是男人、父親也能夠妥貼的打理一個家。家不該是女性、單一性別的責任,而是家人共同的責任,家的維持最終取決於成員的付出和維護。 女主角閨密的父親們所呈現的形象略有不同。明月的父親屬於傳統男人,從不太管家裡的事。與凌爸不同,他不做家事,家務都由妻子一手操辦,和孩子的關係也沒有特別好。因為怕麻煩,所以將所有大小事都交由妻子決定,彷彿這個家是妻子一個人的,他沒有存在感。我們所熟悉的,家中父親的樣貌。另一位則是唐燦的父親,這位父親的形象是溫和的,會適時的在女兒和母親衝突時安撫他們的情緒,扮演和事佬,緩和妻子的情緒與勸慰女兒。 父親在劇中的角色偏向柔性而非剛強,和孩子的相處多半和睦,也較為親近孩子們。 2. 強悍的母親們 強勢和獨斷,幾乎是這部戲劇中母親的形象。先說說凌霄的母親陳婷,在兒子童年時就棄他而去,將自己因出門打麻將反鎖家門,導致女兒吃核桃噎住,兒子求助無門而死亡的責任推給孩子。臨走前還當著兒子的面,告訴年幼的女主角,把兒子送給她了。此後多年不聞不問,直到她再婚並生了女兒後,才想到認回兒子,並強迫其接受妹妹。後期,她出了嚴重車禍,不斷以病態的方式情緒勒索、精神折磨照顧她的兒女,用盡一切辦法,發瘋也要試圖將她從未重視過的兒子綁在身邊,遠離他原來的生活環境與家人,主導兒女往她希望的道路走。對孩子們而言,她是個如同鬼魅的媽媽。 圖片|《以家人之名》劇照 但非常可惜的是,劇中對於這位母親前期育兒的心情卻未多加描述,使得觀眾的心目中,她變成暴躁自私的母親,事實上,一名母親育兒的壓力,唯有親身經歷才能真正體會。忙於工作的丈夫從未注意過她一人獨自照顧兩個小小孩的心境和情緒,在尚未離異前,凌爸其實是很少關心孩子的。 再來是女主角朋友的母親。明月的母親非常強勢,她的期望是女兒最大的壓力來源,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女兒好,卻從未真正傾聽孩子的想法,導致孩子認為自己永遠是被否定的而沒有自信。除了工作外,媽媽把生活重心全然放在家庭上,直到女兒受不了之後爆發,老公要求離婚,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然而即使是女強人,也有脆弱的一面。她在一輩子投資與付出的兩個人身上嚐到了失敗,當她痛哭著問女兒,自己做錯什麼?這一幕讓人為她心疼:為家人付出一輩子,卻得到這樣的對待。 圖片|《以家人之名》劇照 唐燦的母親也差不多。在親戚面前謊稱女兒在博物館工作,而非開跑腿店。為了自己的面子,而不顧女兒的心情,導致兩人經常起衝突。試圖藉由這樣的方式,三番兩次訓斥女兒不該再懷抱星夢,該面對現實,接受她的安排。卻未曾細想過去是她帶著女兒追求演員夢想,要女兒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幫她成名,殊不知因此屢屢錯失外來的機會。直到女兒經歷一番摸索,確認自己想成為的不是明星,是演員,而決定加入劇團,並用盡全力說服她後,雖然做母親的嘴上仍不饒人,還是決定放手讓女兒去做。 這些都是我們在生活中會看見的,家庭裡的狀況。 唯有小哥子秋的母親賀梅較為特別,整體上呈現較為正面的形象——堅強、真正為孩子著想而甘願割捨親情。當年因為不想被包養而被辭退,另謀出路。寧願不認兒子,也不願意讓兒子被貼上有個曾坐牢的母親的標籤,爾後兒子知道了原因,做母親的也才在李爸勸說下與孩子和好。 這些母親跳脫出溫婉的形象,她們有個性、主導性,甚至帶有控制性。女性的角色個性較為複雜纖細,在強勢的背後下隱藏了脆弱,他們與孩子的關係十分難解,凸顯的是孩子與母親的抗爭與衝突。父親在這部劇中才最了解孩子的人,而不是母親。 男女在以往家庭中的性格似乎被打翻,甚至有些相反。剛與柔性特質從來都是並存於個人身上,無關乎性別。本來,嚴父慈母,慈父嚴母,無論哪種組合都不是一定的。至少在這部劇中,不論斷角色的功過,他們背後代表的形象與臉譜,鮮明而動人。 September 22, 2020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lfGZk

專訪任容萱:當演員很久以後,我才知道每個人都有過放棄念頭 https://ift.tt/35ZaVno 女人迷編輯 Irene Lei 專訪任容萱,這次聊一聊關於家庭和她自己的事。 (上篇:專訪任容萱:結婚生子,不該是女孩的唯一出路) 螢光幕前的任容萱,嘴角常掛著微笑,有活潑的狀態,也有文靜的時刻。訪談之際,任容萱眼神流露出一種沉穩與堅定,像在細細推敲每個答案,對於自己給出的回應,字斟句酌,認真謹慎。 記得她說過,聲音是最大的力量。我在想,會不會也是因為這樣,她很重視且珍惜自己的發聲。 這次,我們與任容萱聊一聊,關於家庭和自己的事。 致家人:讓我們一起好好長大 畢業自臺師大人發系,對於家庭教育,任容萱特別有感觸。家庭是一個人出生後,最先遇著的地方,家人如何給予和照顧,形塑了孩子的成長,某程度也養成孩子的價值觀。那些在原生家庭的經歷,決定一個孩子怎麼長大。 任容萱轉頭回望,才發現現在對許多事情的看法,多少和自己的童年經驗有關。 提起以後,她說若要成家,想打造和原生家庭同樣的氛圍,要找原生家庭和她類似的對象,「好家庭和好老公都是教育、學習出來的,不是本來就有的。」儘管家庭不完全等同一個人,卻多少能推知一二。 聽任容萱說起自己的家,有一種舒服暖活的感受,像春日曬過陽光的棉被。當然,也不乏每個家庭都會有的爭執,可多數時候都是美好的。 時至今日,即使一家四口各自忙碌,仍常相約聚餐喝酒,聊一聊彼此近況、談一談國際時事,給彼此支持及鼓勵。另外,也會每年抽出時間,進行家庭旅遊。就任家而言,這些都是必須要做的事,或許對他們來說,先愛好自己及家人,才更有能量去面對世界。 而你想或不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有時候也受家人影響甚遠。任容萱的 role model ,是自己的母親。 很多女孩和母親的關係很微妙,有愛也有埋怨,可對她來說,對母親感到負面的成分極少。 「媽媽一直是我的榜樣。」提起母親,任容萱沒什麼猶疑地下了這個註解。她眼裡的母親,不被年齡限制,愈活愈年輕,始終保持積極學習的頻率,做著足以帶給自己成就感的事,「她現在過的人生,是我很想過的人生。」 對未來的想像,雖在遠方,但因為有母親的影子,彷彿變得清晰可見,不再那麼迷惘害怕。 任容萱的姊姊,是知名歌手 Selina (任家萱),早在自己就讀國中時,姊姊已經是一位藝人。 過去她常被問到,常被貼上「 Selina 妹妹」標籤,會不會很有壓力,或有活在陰影下的感覺?任容萱總說,她不但不困擾,反而覺得很驕傲,因為從小到大,姊姊都是自己的偶像。 「我和姊姊差七歲,有印象以來,她的學業成績就很好,所以很崇拜她,是小粉絲。」任容萱笑了笑,「那時候,姊姊很忙很忙,一年只見到她兩次左右,」 我好奇,一開始姊姊對於妹妹也進入演藝圈,有什麼看法? 「姊姊會和我說:『你看到我這麼忙,跟你想像的一樣嗎?』」任容萱分享,姊姊從不強硬反對,但會提出客觀事實,然後在理性討論後,讓她自己決定。 等任容萱出社會後,因為姊妹倆的工作性質類似,不僅不衝突,還可以相互協助、給對方建議。 Selina 在歌唱與主持領域耕耘,任容萱則以演員身分大放異彩,兩人相知相惜,彼此鼓舞。 從任容萱對家庭的分享,我們看見,家人之間能如何成全與支持,在完滿自己的同時,也一同撐起家。 當演員的日子,也是理解自己的過程 作為演員,需要練習的事很多。對周遭事物有所體察,對情緒敏感,大概是一名演員的必備技能。 任容萱:「一直以來,我都滿做我自己的。」 對她來說,最困難的不是尋找自己,而是從角色抽離。任容萱說,自己演過一個患有憂鬱症的女生,深刻詮釋過後,發現自己深陷其中,花了些力氣才終於回神。 「演員的自我要求很高,常會有情緒高低起伏。」扮演別人、揣摩別人,有時也是一種耗能呀。專業演員都如此,何況一般大眾? 任容萱的表演老師曾說,認識自己是最大的功課。我想,這件事不只體現於演戲,也可以反映在人生。 「跟一些演員朋友聊,才發現每個人都有過放棄的念頭。」任容萱很坦誠地說。而如果在拍攝當下遇到挫折,自己會等到回家後再想辦法發洩,「像是洗澡時大吼大叫,或是唱歌唱到痛哭。」她有點害羞地笑了笑。 我問,她會怎麼形容自己? 任容萱思忖許久,似乎是整場訪談裡,想得最多的一次。「是太陽,也是星星。」她輕緩地拋出答案。太陽,意味著白天日光,像外顯的她,毫不保留給予溫暖;星星,不如太陽耀眼,卻在夜深人靜時,讓你一抬頭就看見,彷彿告訴你,她一直默默在那,安穩地陪伴。 善用自己與生俱來的能力,帶給身邊的人溫暖。 任容萱 「我覺得這個社會很多負能量,很多人無法為自己說話,導致不好的事件一直發生。」任容萱說,她對自己的期許,是把自己看到的美好帶給其他人。 這次,任容萱受台灣世界展望會邀請,擔任「資助她,改變世界的 1000 個契機」代言人,希望為 1000 名國內外弱勢女童尋找到資助人。為了更理解這些女孩的處境,任容萱除了和國外女童線上視訊,也親自走訪雲林濱海地區,和接受資助的「自立女孩」們互動交流。 「每次和自立女孩的聊天過程,都充滿驚訝和感動。儘管他們身處貧困環境,但他們一點也不自怨自艾,反而很努力活出自己。」 身為一名演員,常要揣摩各種角色與情境,像這樣參與公益活動,走出同溫層,和生活圈以外的人相處,對任容萱來說,也是很好的學習。 「我覺得,可以成為在她們成長過程的一小部分,是很幸福的事。」訪談尾聲,任容萱期盼未來能有更多機會投身公益活動,例如幫助心靈層面脆弱或生活困苦的人。 不要輕忽自己腦中的想法,只要願意站出來,都是展現自我能力的武器。 任容萱 從前在螢光幕前看到任容萱,總覺她是輕柔的女生,透過短短一小時訪談,你能看見其他面向的她。不疾不徐、不卑不亢地,保有溫暖卻堅定的韌性,這是任容萱教我們的事。 「資助她,改變世界1000個契機」 台灣世界展望會:www.worldvision.org.tw 愛心專線:02-2175-1995 服務信箱:pr@worldvision.org.tw September 22,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5ZaVno

依舊對自己陌生的三十歲:記得所有伴侶的口味,卻不記得媽媽愛吃什麼 https://ift.tt/3iU8Z2S 大是文化 人到了三十歲,總算從青澀轉為成熟,而這樣的我們,也開始體會我們小時候,父母親的心情。 父親很苦,但他不說 父子連心 媽媽的口味 假裝孝順 (同場加映:寫封信給三十歲的自己:每天都要活得比前一天,更像自己) 本文摘自BOTA的《依舊對自己陌生的30歲:不懂大人的世界也無所謂,年過30還是可以繼續耍廢,但不畫地自限!》。由大是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依舊對自己陌生的30歲:不懂大人的世界也無所謂,年過30還是可以繼續耍廢,但不畫地自限!》 September 22, 2020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U8Z2S

耳朵方向意義大不同?誤判愛犬的心情,會讓毛孩很傷心 https://ift.tt/3iTgVla 楓書坊文化出版社 愛犬無法講話,牠只能靠耳朵和尾巴,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如果我們沒有好好解讀,就無法清楚牠的需求。 動作❺:豎起耳是注意到某樣事物或威嚇的信號——這個舉動有時也能偵測到危險 有些人能憑自己的意願讓耳朵動起來。據說耳朵不會動的人,只是忘記要如何讓退化的動耳肌活動罷了,其實任何人都可以辦到。 相比之下,人類以外的大多數動物,動耳肌都顯得特別發達,尤其狗的耳朵動作更是頻繁。或許就是出於這個原因,狗的耳朵也時常流露出牠們的情緒。 舉例來說,當狗狗以平靜的表情豎起耳朵時,表示牠正專注在某樣事物上。 圖片|PIXTA 像米格魯和蝴蝶犬這類耳朵下垂的犬種,比較不容易辨認耳朵的動作,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發現牠們的耳朵比平時更用力,或者出現瞬間的跳動。 若狗狗在這個狀態下出現嘴角上揚,或是稍微張嘴吐出舌頭的表情,代表牠們開始覺得這件事「好像很有趣」。 同樣的情況下,如果狗狗的耳朵向前微微傾斜,露出牙齒或皺起鼻子或嘴唇時,就代表牠在威嚇或誇耀自己。即使是垂耳狗,耳朵也會用力朝水平方向稍微抬高一些。 當狗狗在室內或是院子裡做出這樣的動作時,不妨觀察牠注意的方向,試著挪開那裡的物品(比如闖進院子的貓或是不熟悉的擺設),看看是否能讓牠冷靜下來。 狗以卓越的嗅覺著稱,牠的聽覺也比人類敏銳四到五倍。 據說遠古人類和狗一起生活時,就是透過觀察狗耳朵的動作,得知獵物所在的方向或察覺到危險。或許狗還能看見某些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呢。 動作❻:耳朵傾倒時,狗狗究竟在想些什麼?——是服從還是恐懼? 狗狗的耳朵向後傾倒具有各種含意,這反映出正反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若不小心誤判,就會失去愛犬的信任,飼主務必要多加注意。 即便狗狗的耳朵向後傾倒,但是牠的表情平靜、不露牙齒、也沒有皺起鼻子時,那麼就能視為是一種友好的態度,帶有「我服從你,讓我們好好相處吧」的含意。 這同時也是一種尊敬對方的表情,所以當狗狗對飼主表現出像這樣的態度時,就代表這隻狗狗具有良好的教養。 這時若狗狗的尾巴左右搖擺,或者嘴角上揚,嘴巴微微張開的話,不妨稍微溫柔地問牠: 「要不要一起玩呢?」這是向狗狗表示「我理解你的感受」的方式,如果時間允許的話,不妨用這種方式來回應牠。 若狗狗的耳朵向後傾倒,可是卻向左右兩邊揚起時,代表牠覺得「有點可疑」、「很可怕」,內心正產生警戒。 想要求愛犬做些事,比如試圖讓牠坐車時,若是看見這種態度,就代表狗狗排斥上車。 耳朵一旦呈現這種反應,甚至露出牙齒、皺起鼻子,就表示牠正處於極度恐懼的狀態;若此時再強迫牠上車,很有可能會遭到攻擊,所以最好特別小心。 如果耳朵的位置不固定,不斷朝前、後或下方移動時,就表示牠正在思考該怎麼做。此時我們只需要在旁邊觀望,直到牠做出結論為止。 (你會喜歡:【那些毛孩教會我的事】「天塌下來還有我擋著,繼續睡吧」讀者留言:貓狗教會我如何愛) 本文摘自藤井聰的《106個狗狗行為學》。由楓書坊文化出版社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106個狗狗行為學》 September 22, 2020 at 03: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iTgVla

2020年9月21日 星期一

致所有不適應型的完美主義者:你腦中的理想模樣可能並不存在 https://ift.tt/33SwR0R 書房寫作計畫 我們腦中都有一個「典範」,並且希望自己能和那個形象一致,然而,那個形象的存在,真的能對你產生幫助嗎? 文|Azurine 與朋友在咖啡廳相約做事,待了一下午都埋首於書堆與筆電,打字聲不絕於耳。接近傍晚,我突然像洩了氣的皮球般,再也提不起勁來修改即將收尾的資料。 「欸,我覺得我好討厭自己喔。」我對朋友說。 簡單一句抱怨,以為朋友會嘴我一下或笑笑帶過,沒想到她放下手邊的事情,認真地回應我: 「為什麼很討厭自己?」 「我感覺自己永遠都達不到我想要的標準。」 「你想要的標準是什麼?」 「嗯⋯⋯好像很難具體說明。感覺是一個形象,想要自己很認真踏實、很有目標、很有活力⋯⋯之類的。」 「在我心目中,你就是很認真踏實、很有目標、很有活力呀!」朋友回應我。 當下我只能搖搖頭。 「會不會其實,那個理想的形象,其實根本就不存在?」朋友的問句,對我帶來了衝擊性。 圖片|PIXTA 什麼是不適應型的完美主義者? 雖然針對完美主義的定義眾說紛紜,但基本上學者們大多數同意,完美主義可以對一個人帶來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適應型的完美主義者可以在各領域追求卓越,然而不適應型的完美主義者卻停滯不前,不敢追求新的挑戰,甚至出現身心健康問題。 Frost, Martin 等學者(1990)將完美主義區分為六個向度,包括為自己設定表現的高標準、對犯錯的過度在意、懷疑自己表現的品質、重視秩序與組織、父母的期望、以及父母的苛責。 適應型的完美主義者雖然會設定高的標準,但他們不會過度苛責自己,且會運用他們重視秩序組織的優勢,幫助他們達成目標; 反之,不適應型的完美主義者往往因為過度在意犯錯、懷疑自己的表現品質,影響他們發展出自我破壞的行為,像是逃避工作任務、拖延等。他們往往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沒有達到標準就認為自己一文不值、有工作狂的傾向、且會過度渲染他人的成就,以彰顯自己的不足。 當我在閱讀文獻時,讀到它寫到「不適應型的完美主義者會將他人(可能是重要他人或朋友)好的特質都彙集起來,並與這個理想形象競爭,但這個形象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時,我倒抽了一口氣,感覺自己無所遁形。 是啊,我一直在做的,就是將所有我覺得美好的人的特質匯聚起來,並認為那是我想要追求的模樣。 然而,也因如此,我看不清自己的模樣,也無法接受他人的鼓勵與稱讚,總認為自己還不夠努力、不夠成功、不夠有活力、不夠有才華⋯⋯與理想模樣的落差使我自卑,甚至自我厭惡,更影響我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標,只為了達到理想形象而汲汲營營、用盡全力,卻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 於是,我想跟你說,放掉你腦中的理想形象吧。 不要再讓他人的成功與亮麗成為你的重擔,而是好好回頭省視自己每一天的生活、每一天所做的努力,好好愛自己、鼓勵自己,陪伴自己達到想真正想去的遠方。 (延伸閱讀:給完美主義者:總是害怕失敗的你,內心真正的恐懼是什麼?) Resources: Siegle, D. (2013). The underachieving gifted child: Recognizing, understanding, and reversing underachievement. Prufrock Press. Frost, R. O., Marten, P., Lahart, C., & Rosenblate, R. (1990). The di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4(5), 449-468. September 22, 2020 at 02: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3SwR0R

創作者的日常|珍.奧斯汀:發出嘰嘎聲的門後,寫出了哪些經典 https://ift.tt/2RPfiJq 聯經出版 珍.奧斯汀如果沒有家人的幫助,在那個時代以女性的身份,是絕少可能著出巨作的,能看到她的作品的我們,何其幸運。 珍.奧斯汀 (Jane Austen,1775–1817) 圖片|Photo by Elaine Howlin on Unsplash 奧斯汀從未獨自生活過,她的日常生活也絕少孤單獨處的時刻。她最後的家──位於英國橋頓(Chawton) 小村莊的一間小屋也不例外。 她和母親、姐姐、一位好友和三名僕人住在那裡,常常有川流不息的訪客,而且這些客人通常都是不請自來。不過在 1809 年定居橋頓到她去世為止,奧斯汀卻寫了大半的作品: 她修訂了早先的小說《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以及 《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並且又寫了三本新作:《曼斯菲德莊園》(Mansfield Park)、《艾瑪》(Emma),和《勸導》(Persuasion)。 她很謹慎,不讓僕人或訪客或任何外人懷疑她在做什麼。她用可以隨手藏起來或用吸墨紙蓋住的小紙片寫作。 在前門和其他房間之中有一道兩面都可推拉的轉門,只要一推就會發出嘰嘎聲,但她不願去修這個小毛病,就是因為只要有人來,她就能夠警覺。 奧斯汀很早起床,在家中其他婦女還沒起床之前,她已經起身彈奏鋼琴。 她在九點主持家人的早餐,這是她一天中最主要的家事,接著她就在起居室寫稿,通常她母親和姊姊就坐在一旁,靜靜的縫紉。要是有客來訪,她就會把稿子藏起來,和其他人一起縫紉。 一天最主要的餐點是晚餐,在三、四點開動,之後大家聊天、玩牌,喝茶。晚上則是讀小說的時間,這時奧斯汀會把她正在寫的作品讀給家人聽。 雖然奧斯汀並沒有當代作家所期望的獨立和隱私,但她在橋頓的安排堪稱幸運。家人尊重她的工作,而她的姊姊卡珊卓(Cassandra)也一肩挑起了家務──對這位小說家可說是莫大的解脫。 她曾寫道:「要是滿腦子都是羊肘子和大黃(rhubarb,可食用植物,可作藥用) 的劑量,我是不可能寫作的。」 珍.奧斯汀在家中的寫字桌。 (推薦閱讀:為你選書|傲慢不好,善良更糟糕,給 21 世紀的愛情診斷書) 本文摘自梅森.柯瑞的《創作者的日常生活》。由聯經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September 22, 2020 at 10: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RPfiJq

你想要的自由,是靠自律換來的 https://ift.tt/2RPuaaF 書房寫作計畫 你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只要你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一起來用小目標,慢慢達成自律的生活吧! 文|呂行者 覺得自己不自由嗎?覺得自己的生活還不夠好嗎?那麼,有可能是你不夠自律,所以,你相對也不夠自由。如果想要未來擁有更多「選擇」的自由,那麼現在的自己就要開始自律。因此我認為,未來的自由,掌控在現在的自己。  每一個未來都是對過去生活的檢驗,每一個現在都將成為不可逆轉的過去;未來過得怎樣,都取決於現在是怎樣狀態的你。 小野《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作者小野在書中大量告知我們自律的好處是什麼,用了許多名人的例子以及身邊朋友的故事,讓我們知道自律的重要性,而成功人士會如此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實施自律的生活。  為何需要自律? 你的人生裡,有沒有一段時間,是曾經荒廢的自己,享受毫無自律的自由,以為享受到了自由,結果把自己搞得一團糟的時候?  作者小野曾經荒廢過兩個月,他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也很久沒有透過閱讀來讓自己有所提升。晚上玩著手機不睡覺,到早上才補眠。結果導致他開始出現各種問題:胃疼、視力下降、悲觀。  而我也曾經在剛辭職第一份工作的待業時光裡,過著荒廢的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下午玩一下手機,就到晚上了,每天不事生產。結果時間就這樣拖過了一個月又一個月。最後身材開始走樣,整個自信心喪失,開始亂找工作,覺得有人要雇用我,已經是萬幸。  那時候的自己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非常慌張地在走未來的每一步。只能在普世價值的洪流中,載浮載沉著,飄向未知的黑暗深處。  自律的前提,是你對未來的自己有期待,你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小野《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我們總是會幻想著未來美好的藍圖,可是如果當自己還沒開始拿起畫筆畫草稿,又要如何實現呢?而達到美好的未來,首先要做的就是:自律。 為何需要自律?自律可以慢慢朝你想要的未來邁進。  圖片|PIXTA 物質慾望開始斷捨離  降低你對物質的慾望,減少不必要的開銷。很多人追求各式各樣的名牌,不論包包、香水、化妝品、手機等等。現今的販賣商品的廠商,都在催眠著大眾你應該購買各式各樣的精品來提升自己的價值,但是這些東西真的是我們的需要嗎?還是只是想要?  畢業之後,各行各業全都用各種幻術催眠著我們:「現在要趕快買房、買保險、買定存養老哦!未來才有保障!」結果我們要繳交各種費用,像是保險費、定存費、車貸、房貸⋯⋯等。  各行各業想盡辦法從我們畢業後微薄的薪水裡分一杯羹,鼓吹著我們,買車買房才是幸福的首要條件,你才能成家立業。 資方將大眾的錢拿來再為他們自己賺更多的錢,而大眾們繼續將薪資的一部份上繳給資方,如此一來,我們永遠也不會存到更多錢。  可是這些是社會主流的價值意識,所以大家也就默默跟著接受,從不反駁它,甚至連一點自己的判斷都沒有就全盤接受了。  被欲望吞沒的人,可能會得到一時的光鮮亮麗,一時的物質富裕,但是在短暫的狂歡過後,迎接他的將會是漫長的空虛與孤寂。 小野《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就好比美國的蘋果手機,當果粉們都在追求最新一代的產品時,而且自己不拿最新一代好像就落伍了。明明原本的手機功能都正常,卻盲目地又買另一支昂貴的蘋果手機。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就是人們心中自卑感對於強勢文化的崇拜,所以才會有人戲稱蘋果是信仰不是手機,請試問自己是否已經被強勢文化帶著走? 最後購買物品已經不是需要,而是出自自卑感的想要。每支新手機都漫天開價,但我們還是照單全收。  當然,也不是說不能追求物質生活,而是我們不應該盲目追求。 我們對於手頭上的金錢,應該有更好的運用。投資這件事情是愈早起步愈好,在我們所處的世道下,如果你沒有自己的斜槓,沒有自己的被動收入,天真地以為乖乖上班,傻傻地領死薪水過活。那麼你的生活只會愈活愈辛苦。  我們人生要追求的應該是倒吃甘蔗的感覺,應該要愈過愈好。不論你的斜槓是股票、基金、電商、部落格⋯⋯這些都是很值得你花心力去鑽研的,錢跟心力就應該花在這種地方。 假設人生有 40 年要忙碌,前面自律苦心經營的人,可能後半生可以過上愜意的 20 年生活。但是如果你選擇的是及時行樂,每天過地渾渾噩噩,對於人生沒有規劃沒有想法,那你可能就會辛苦整整 40 年。而且你的人生只會愈過愈辛苦。  所以趁早把錢跟心力用在對的地方,才能讓自己未來過上更好的生活。  有所求,才有所掙扎 一個人倘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永遠不會有所改變。他的人生將會陷在一個非常閉塞的境況裡難以自拔。 小野《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小時候,總以為好好念書、好好考試,大學畢業之後好好工作,做個令人稱羨的工作,就是人生完美勝利組。這就跟小時候的美好童話故事,長大後發現童話故事終究只是故事,現實中,要打的怪遠比想像中還要更多、還要更難。  畢業後的我,總是覺得人生不該只是這樣,但卻又想不透該如何提升自己?近期才發現,原來這就是因為我有所求,才會有所掙扎啊! 不甘於自己人生就這樣,所以在各個工作間徘徊著;不甘於自己的存款如此單薄,所以去菲律賓工作開外掛存錢;不甘於自己眼神空洞,所以開始閱讀書籍;不甘於自己的肥肉恣意生長,所以開始運動健身。  當我想清楚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之後,開始朝著目標邁進,不然十年後的我,會跟十年前的我,除了年紀漸增、身體漸差之外,沒有什麼差別。  每一次蛻變,都意味著你摒棄了一個差的自己,朝著更好的方向又邁進了一步。 小野《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在不同的地方開始自律,讓自己慢慢朝更喜歡的未來邁進,向過去軟爛的自己說再見。  大計畫拆解成小計畫 你用了好幾年時間胖起來,憑什麼奢望短短幾個月就能恢復正常體重呢? 小野《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前陣子在實施減肥計畫,因為人生體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加上在菲律賓工作的時候,因為工作時間不穩定,下班後只想耍廢,就這麼廢了兩年,回台後可能是所有壓力都放鬆了,所以體重開始往最高峰邁進,開始了我的運動健身計畫。  前面一個月幾乎是跟原本沒動差不多的體重,而且還有點快放棄的狀態,覺得自己努力這麼久了,體重怎麼會一點動靜都沒有?甚至覺得大腿比剛開始還沒運動時還要更粗? 後來看到本書說的才突然領悟,是啊!怎麼可能兩年累積在身上的肥肉,妄想著自己在短短一個月有成效呢?  不僅僅是減肥,我們在制訂任何計畫時,都需要考慮它的可行性。 小野《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在第二個月為了想要加速減重的成效,平日一到五,天天到健身房報到,重訓、游泳每天交互輪替,不過只持續了兩個禮拜就沒有辦法繼續實施。 到了下個禮拜,甚至那個禮拜只去一次健身房,太逼迫自己的計畫,很容易堅持不下去。後來改為一個禮拜維持去三次健身房,重訓兩次、游泳一次,把減重計畫拉長至一年,才不會為了短時間想看到成效,逼迫自己無法持續下去的計畫。  兩個月過去後,已經減了兩公斤,雖然不多,但其實已經減了將近 5% 的體重。加上看到自己的體態慢慢在改變,覺得努力沒有白費,感到很開心。  因此,任何計畫,該將大都目標訂定好之後,開始拆解成小計畫去實行,並在過程中去檢討目前計畫是否有待改進,隨時做調整。  我不想改變世界,只想不被世界改變 每個人的未來,都應該掌握在自己手裡,不該被周圍的輿論左右。 小野《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作者小野書中也提到,現在很多家長親戚、朋友長輩都告訴著我們從政、公職是好的職業。但是當數以萬計的年輕人都投入要搶著這個名額有限的工作時,就是一個病態的表現。  當自己做出跟大眾不一樣的決定時,因為不是他們平常接收的資訊,就會開始質疑你、懷疑你的所作所為,讓你要好好跟著普世價值走。  但是,我們如果我們都照著走,每個人都是老師、每個人都是律師,我跟他之間的區別,又有什麼不同?這樣人還會因夢想而偉大嗎?  我們活著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小野《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避免自己被世界、被現實改變,我們應該回歸自我,探索自己真正熱情、真正熱忱的所在。 如果要避免平庸,我們就該從現在開始自律,從自己想要提升的地方開始花時間,也許是一門語言;也許是一個生活習慣;也許是一個新的技能。不然,你所想像的美好,不會因為想像才美好,是因為做了才有美好的可能性。  什麼未來,讓現在的你想要自律? 如何知道在職場待了多年後,我們會變成怎樣?那就看看自己的主管、公司的資深前輩,他們的樣子是否是我們嚮往的未來?如果是,那麼恭喜你,你現在的工作非常適合你;如果不是,我們都該好好靜下心來,好好往自己內心去探究,未來的我們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如果可以不被充斥著資本主義和親情勒索的社會綁架,自己最想要做的事情到底是什麼?嚮往的又是怎樣的生活?  很多偉大的事情的起頭,都不是什麼太了不起的理由 好比我,不想在一般企業底下,每天看著主管的臉色。如果我投入一般企業,只能在公司裡沒日沒夜地工作,並且在台灣企業慣老闆的歪風下,時間到了還不敢下班,只有勤奮工作才是好員工的表現。 到了適婚年紀,又因為要努力上班,把陪伴小孩的時間全都葬送在公司裡,這樣絕對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想要成為自由職業者,自己安排自己每天的工作步調;今天外面下大雨,可以不用出門,在家工作。為了達到自由職業者,我才會趁年輕時就開始研究其他的被動收入,就算我離開了職場,也奪不走的收入,這樣我才有可能達到我想要的生活。  因為我有想要達到的目標,所以我現在正在努力自律為未來做準備,我願意每天花三到四小時來努力,只為了未來的理想生活。  (同場加映:自由工作者理財術:你的帳戶餘額有本事換來「理想生活」嗎?) 自律遇見更好運的自己 有一個時間管理專家曾經說過,一個人每天都應該有兩三個小時是完全空出來留給自己去投資未來、提升能力的。 小野《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每天自律的兩三個小時,一點一滴地積少成多,當下可能會覺得自己跟同齡的其他人沒有什麼差別,甚至會覺得自己所花的時間是浪費時間,但努力堅持下去,到未來的時候,等到他們發現你的光芒乍現時,已經看不到你的車尾燈。 真正的實力,必須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累積,改變是持續性的行為。  選擇放棄耍廢的享樂很快樂也很輕鬆,我朋友的哥哥,做著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每天下班後,不社交、不運動、不吃正餐,放假就是待在房間玩電腦吃零食。不自律的他,從 90 公斤的體重變成了 130 公斤,對生活沒有目標,每天就只是上班、下班、阿宅。久而久之,他就只是年齡漸增的老阿宅而已。  許多人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就已經死了,只是等到八十歲之後才埋。因為很多人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就已經滿足於過去的一切,或者沒有能力去擺脫過去的一切,只能日復一日地重複著前一天的生活。雖然看似年齡一歲一歲地長,但其實人並沒有什麼長進,還是過去的那個人。 小野《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當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目標而自律時,這個社會會充滿著活力,這個國家會充滿了競爭力。每個人努力活出不一樣的人生時,才會聽到不同的人生故事。  蔡康永也曾經說過:「沒有上進心不是錯,但你會不斷『錯過』」。 因為有了上進心、有了目標、有所求才會不斷地增進自己,也才締造了不一樣的人生風景,不這麼做,我們永遠也不知道自己的潛力在哪裡。  願現在的你,也在自律的這條路裡,看見了不一樣的風景。 (延伸閱讀:「把握機會,即便沒有把握」讓自由工作者遠離迷惘的七個方法) September 22, 2020 at 09: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RPua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