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日 星期二

不可忽視童年創傷:擺脫「渣男磁鐵」靠自我覺察,擁抱受傷的內在小孩 https://ift.tt/3mxdp1O 寶瓶文化 原生家庭帶來的童年創傷,會讓我們沒有安全感,而依附在不正常的關係中。雖然童年無法重新來過,但我們可以好好愛自己的內在小孩。 人格違常患者,通常和他們童年時的受虐經驗有關,包括兒虐、忽視、性侵、體罰等。 「為什麼阿雪可以執迷不悟到那種程度呢?她從小就痛恨酒鬼父親,怎麼看不出自己的先生不可能改變?」首次參與加暴受害者團體的醫學生,滿是不解地提出問題。 「你有聽過『酒鬼的女兒,很容易嫁給酒鬼』這種說法嗎?」我問。學生點點頭。 這類的說法,在精神科臨床實務上,時有所見。「好像自己心裡也有個坑。」 常見的「解釋」,是認為人類在人格形成的過程中,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而會因為童年時「習慣」於某種型態,而變成只能用那樣的型態和人應對。 這解釋了一個人為什麼小時候被毆打,卻不會讓他從此討厭毆打,反而只讓他學會「遇到事情,出拳頭就對了」的習慣。 而酒鬼的女兒,也許因為小時候只和具有「酒鬼人格」的家人相處,所以即使她再怎麼討厭酒鬼,長大之後,仍然會不由自主地,比較習慣和具有酒鬼行為相同模式的人相處。 她在幼年時所學會/被洗腦的各種人際應對模式,包括隱忍、無視自身的剝削、持續等待對方「酒醒」諸如此類僵化的互動輪迴,會讓她因為只習慣和這類人相處,而導致自己只能在這樣的「人際框架」中,去催眠自己,接受眾多爛蘋果中,「相對比較能看的」那一顆。 比較有實證的研究,證明有相當多的人格違常患者,和他們童年時的受虐經驗有高度的相關,包括兒虐、忽視、性侵、嚴重體罰等各種壓力經驗。 從生理的角度解釋,由於人類的大腦一直到二十五歲前,都還不算完全成熟,其中愈幼年,對發展和人格形成的關鍵影響度就愈大。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渣男磁鐵」在做更深度的自我覺察時,固然會憤怒於過去渣男對自己所施加的各種關係剝削,但也常常會出現一些體悟,發現「好像我自己心裡也有個坑」。 或者也可能有朋友指出自己的個性,似乎有些「極端」的成分。雖然不像人格違常那麼離譜,但也有些特質,隱隱然會和某些人格違常相對應。 像是有時候自己也挺「邊緣」的。愛的時候,別人講什麼話,都聽不進去,就只看得見對方身上的好,但醒悟過來時,就覺得過去的一切都是如此黑暗,留在自己心底的,也都只剩下噁心的記憶。 或者有時候,也挺「自戀」的。老是相信言情小說裡,降臨在絕世美女身上的愛情,自己一定也有機會遇到一樣。 有足夠的安全依附,才能有自尊及安全感 圖片|Photo by Riccardo Mion on Unsplash 但是要如何自我覺察呢?這裡就不能不提起「依附理論」。 「依附理論」是知名心理學者約翰.鮑比(John Bowby)以一連串由哈瑞.哈洛(Harry Harlow)所做的動物心理學實驗為基礎,發展出來的心理學理論。 在哈洛最著名的恆河猴實驗裡,新生恆河猴從親生母親身邊被帶走,然後被提供了兩個假的「母親」。一個是由鐵絲做成,臉部還做了像獠牙的模樣,另一個則是絨毛布套在有彈性的橡膠上做成,臉部則是溫和的圓臉和大眼。 但只有「鐵絲母親」身上,放著一個裝有加溫食物的奶瓶。 結果是,小恆河猴雖然被迫要回到「鐵絲母親」身上,才能吸到奶,但多數時候,牠會選擇抱趴在「絨布母親」身上磨蹭。 當小恆河猴對陌生環境進行探索,若受到了驚嚇,牠會立刻衝回絨布母親身上,緊抱絨布母親一段時間後,才敢再去探索四周。 這個實驗證實對小幼兒而言,很多時候,「情感」比「麵包」還要重要。這也更新我們對於嬰幼兒發展,只從古典精神分析重視原欲的角度,擴展到兒童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但其實,這個實驗還有更長時間的後續觀察,只是多數人並沒注意,那就是當這些小恆河猴日漸長大,即使給牠們足夠的食物和成長的空間,牠們都沒辦法和其他正常母親哺育下的猴子,建立起穩定的互動關係,也都沒辦法成為可以好好育養下一代的稱職父母。 (你會喜歡:「想找個跟爸爸一樣的男朋友」父母依附關係,如何影響孩子交友?) 依附關係對親密關係影響巨大 這也是為何後續心理學家發現,童年時期的依附關係,會對未來成人後的親密關係,有著非常顯著影響的原因。 依照心理學家巴塞洛繆(Bartholomew)和赫洛維茲(Horowitz)的研究,我們可以從「對自我的意象」和「對他人的意象」這兩個向度,分類成年人的依附關係。 理想狀況下,我們在幼兒時期,可以在夠稱職的照顧者協助下,形成安全的依附關係。 在這樣的關係裡,對內,我們能夠正向地看待自己,我們不會認為自己比別人差、比別人低賤,也許自己並非人上人,但一定有著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價值。這是安全依附對自身自尊的表現。 對外呢?安全依附可以看到外界可靠的部分,就像有安全依附的小孩,不會因為父母暫時離開就非常焦慮,因為他對重要的他人有信心。這種可以正視他人優點、願意去依靠,也願意被依靠的心情,則是安全依附對他人關係信賴感的重要表現。 但若兒童時期,只能像上述提到的小恆河猴,只擁有「鐵絲父母」,也就是僅能得到單純生理滿足的家庭關係(某些兒虐個案,甚至連溫飽都不見得擁有),而沒能有足夠,或持續而穩定的心靈撫慰時,就會形成所謂的「不安全依附」。 這樣的依附類型,除了在幼兒期會很容易陷入分離焦慮之外,和安全依附相反的是,對內,會因為自我意象的不穩定,無法建立起足夠、適當的自尊。 對外,則因為無法對外界產生足夠的信任與安全感,因此常常會沒辦法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做出足夠的正向回應,導致在人際關係中感到痛苦。 不安全依附的三種類型 不安全依附,一樣可以從「對自己」和「對他人」兩個角度檢視。 對自己、對他人,都呈現負面角度的「恐懼─逃避」型(fearful-avoidant) 對自己正面、對他人負面的「排除─逃避」型(dismiss-avoidant) 對自己負面、對他人正面的「焦慮─沉溺」型(anxious-preoccupied) 雖然不同類型的表現相當複雜,但我們可以用比較直觀的方式理解。 如果你對自身、他人的向度都以負面為主,那麼,你一定會變成孤僻,也不信賴他人的邊緣人物,也就是所謂的「恐懼─逃避」。這樣的人,其實很不容易和他人建立關係。 但是,如果你對自己正向,但對世界負向呢?那麼,這種「排除─逃避」的你,也許會變得孤芳自賞,但也變得難以親近。 最後若對自己負向,但對世界正向呢?很多時候,這類「焦慮─沉溺」型的人,會流於習慣對他人討好、忽視自身的需求、貶低自我與自尊。而這個特質,就很容易變成關係剝削中的受害者。 如果不幸遇到渣男,更容易因此被凌虐到極致,也無法逃離。 (同場加映:關係依附理論:你的安全感,從孩童時期開始形成) 渣男磁鐵以「焦慮─沉溺」依附狀態居多 很多「渣男磁鐵」常常是以「焦慮─沉溺」的依附狀態居多,而這類關係特質的產生,常常是因為一方面無法忽視「他者」的重要性,不至於完全漠視「他者」的存在,但又沒有辦法在依附關係中,獲得穩定而可預測的安全感。 例如父母情緒起伏很大、好惡賞罰不清楚,或者沒喝酒就很好、喝了酒就暴怒,又或是過度重男輕女,在兄弟姊妹中明顯的偏心⋯⋯這些都會讓幼兒一方面「知道照顧者很重要,因為照顧者擁有資源,也會給予資源」,但幼兒另一方面卻對自己沒有信心,也沒有安全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足夠好到讓照顧者會『不變而穩定地』照顧著他」。 這時候的依附關係,如果轉化到成人的親密關係裡,就會形成一方面期待「愛情」能補足過去「親情」所沒能給足而造成的缺憾;但另一方面,也會因為自尊的不足,過度地想要使用討好和委屈自己的方式,確保這個依附關係能夠穩定,不至於失去。 然而書寫至此,讀者們會不會覺得,「如果這一切的根源,都和我的幼年與家庭有關,那麼,我該怎麼做?難道只能投胎重來嗎?」 其實,依附關係並不是人格中完全恆久不變的一個成分。 確實有研究顯示,將近百分之七十的依附關係,是相對上長期穩定的,但也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依附關係,可以隨著時間變動。至於變動所需的時間,可以長到數月,但也可以短到數個星期。而且我們對不同對象的依附,也不盡然都會一成不變。 例如,你可能和某個好朋友之間,可以形成相當安全的依附關係。你在那個朋友面前,可以很安全地做自己,而朋友也可以帶給你很厚實的信任感,但轉到你上班的公司中,也許你和同事的關係就變得很表淺,甚至面對上司、老闆時,你變得格外「好欺負」,完全展現出差異很大的另一種依附型態。 所以,在理解原生家庭可以帶給一個人多大的影響之後,當我們面對成年後的愛情時,要知道的是,這份可能陪伴你走過後半生的親密關係裡,最重要的,並不是在發現某些自己內心深處的依附缺憾之後,就只能拿著這樣的「理解」,作為某種宿命論的藉口,認為自己就只能註定在那樣的劫數中不斷打滾。 而是必須要隨時提醒自己,不要讓這份不是你所犯下的、屬於久遠過去的錯誤,變成了扭曲你的視野,妨礙你找到真正對的人,去建立健康、親密關係的絆腳石。 不安全的依附,在成年親密關係中,最常出現的影響: 一、 干擾我們對親密關係的視野。 二 、限制我們的沉穩與耐性。 三 、侵害我們在關係中的自尊和界限。 四 、扭曲我們去認識另一半真實的面貌與發展健康的互動。 五 、束縛我們面對兩人發展的侷限,並做出必要的停損。 為什麼第一個影響的,會是個人對親密關係的視野? 因為一個具有安全依附的小孩,餓了,就可以大方地跟父母說。受到挫折,會找父母哭訴。遇到困難,會找父母商量。父母不在的時候,他會相信自己並不是被拋棄,父母只是暫時沒空、暫時離開。 但不安全依附的小孩,也許對於好好地吃頓飯,都會有著莫名的恐懼,更不用說他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被責罵、會不會被斥責,他時刻擔心著。 因此,在成年人的親密關係中,沒有安全依附的渣男磁鐵,不會相信自己有足夠的權利去和對方平等互惠,也不會相信自己有任性或者被包容的空間,更不會相信自己除了「這個人」之外,其實也有更多其他的選擇。 所以,在這樣的狀況下,沒自信、低自尊的自己,只為了填補空虛,急就章地尋找,並相信,甚至自我欺騙,眼前這位好像對我還不錯的男性,就會是自己的真命天子。這也就是不安全依附底下,接著會產生的第二個親密關係中的影響。 擁有安全依附的小猴子,只要遠遠看著母親的眼神,就有勇氣、耐心,慢慢地探索世界,但缺乏這份安全的小猴子,就只能如同驚弓之鳥般,隨時尋求撫慰,也只能迫不及待地,投入看似溫暖,但根本是假貨的絨布娃娃的懷抱。 而接續下來的第三個影響,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會因為缺乏那份安全依附,變得沒辦法保有足夠的自尊,和維護自己應有的界限。 因為認定自己沒有,也不可能有其他的關係依靠,就自然會因為不敢脫離這樣的關係,因而動不動就變成關係中被剝削,被要求隱忍、付出的一方。 接下來產生的第四個影響,則是沒辦法正確地認識另一半,也沒辦法發展健康互動的關係。 當我們身處在困境、陷阱中,且潛意識充滿宿命論般的無力感時,催眠自己、欺騙自己是很無奈,但也很本能的一種心理反應。 不用對象辯解,我們自己就會幫忙找理由欺騙自己。 「他不是不忠,他只是逢場作戲⋯⋯」 「都是被壞朋友、被酒友帶壞的,他本來不是這樣的人⋯⋯」 而最後,也是最糟的影響,自然就是當事人會沒有勇氣跳脫這樣的關係。 渣男磁鐵最常讓他人百思不解的,往往就是這一點。 「明明那傢伙就是個大渣男,怎麼她就是執迷不悟?」 「為什麼她都這麼慘了,都被打得鼻青臉腫了,還不離開他?不去告他?」 這一點就像被玩偶假媽媽陪著長大的小恆河猴一樣,即使重新給牠一個「真的」猴媽媽,牠們也只會覺得驚嚇。因為那和牠們認定的、以為的那個「媽媽」,是不同、不熟悉的另一種存在。 自我覺察,愛回童年受傷的內在小孩 很多時候,特別是透過自我覺察,檢視自己內心深處的依附關係時,似乎可以看見一個從自己過去的生命中走來,隱藏在內心深處的一個「內在小孩」。 那個小孩也許滿是傷痕,也許像是被嚇破了膽、打瘸了腿,因此不斷地在你的人生中拖累了你。 但這個內在的小孩,是不可能被拋棄的。你不可能讓時光倒流,或去找任何人算帳,也沒辦法找一個人來「領養」他。 真正可靠的,只有你自己。認清到現實中的你自己已經是個大人的事實。你完全有能力去保護、去提供愛、去認真傾聽那個內在小孩的需求。 也只有你先把這一切放在首位,而不是追尋外界的「愛」,讓內在小孩和你自己,一起建立起自信和自尊,這樣,才有可能讓你能夠好好地面對外界,找尋、面對自己之外的另一半,並建立起長期而穩定的親密關係。 也只有如此,你才有機會重新找回安全感,讓自己自我修復,修正你內在的恐懼、匱乏,產生足夠強大的安全依附。 (延伸閱讀:16 型童年人格:從你的性格,看見你的內在小孩需求) 本文摘自王俸鋼的《渣男,病態人格:精神科醫師剖析7種人格違常渣男,遠離致命愛情》。由寶瓶文化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渣男,病態人格:精神科醫師剖析7種人格違常渣男,遠離致命愛情》 December 01, 2020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xdp1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