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hQOhRN
2021年1月7日 星期四
「不嫉妒林志玲,卻嫉妒身旁朋友?」面對自卑:聆聽嫉妒的聲音,感謝它的提醒 https://ift.tt/3hQOhRN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嫉妒情緒無所不在,每個人都逃不掉。它沒什麼不好,只是提醒你自尊可能受損,或自己所重視的關係可能有其他人來阻擾。若能仔細聽聽嫉妒情緒的聲音,感謝它的提醒,它責任盡到了就會慢慢退去。 三關鍵,影響嫉妒情緒 「自我評價維護理論」認為,影響「嫉妒」通常有三個因素,其中有個因素是關鍵,此因素不同,就會分別產生相異的兩種自我評價過程。 所以,先來談這個因素:他人成就與「自我確認領域」的關連性。 「自我確認領域」指的是什麼呢?就是他人贏過我的特質或能力等,是我最為重視的、最引以為傲的部分、較獨特的專長、代表和彰顯我這個人的特性,或是自小就是父母(重要他人)對我所特別期待和要求的。當他人贏過我的特質或能力與「自我確認領域」關聯性高,就易產生讓自尊受損的「比較過程」。 例如,以鋼琴獨奏為專長的人,在音樂這個領域,因為和同樣專攻琴藝的人比輸了,自然容易產生自我評價降低及嫉妒的情緒。換句話說,當兩人的專長或自我認定領域是相似的,自己又在相較之下落敗後,成為表現較差的一方,即會有「比較過程」的結果,因而感到強烈的「嫉妒」,覺得自己存在的價值被貶抑。 反之,若拿鋼琴獨奏為專長的人與繪畫能力優異的人相比,對他們來說則完全無意義,自然不太可能影響到自我評價而產生嫉妒。 另外兩個因素之一是:與他人心理的接近(親疏性) 當兩個人的關係越親近,越容易因為「比較」而影響自我評價。 像我若與名模林志玲比起來,臉蛋和身材雖然差很多,但我不太在意這種「比較」上的落敗;可是若有人拿我和妹妹的外表、身材做比較,而我也確實落敗不少,當然就會引發不舒服的感覺,甚至傷到我的自尊。 即使是上述的「反映過程」—因對方的優秀而與有榮焉—只要兩人關係疏遠、不親近也不易發生。我不認識或不熟悉的人,不論在哪方面有了很好的表現,都不太能激起我出現驕傲的感覺。 圖片|Photo by Sam Manns on Unsplash 除非,對方的優異表現是代表我們所屬的團體與其他外團體比較,如國家代表隊贏得世界競賽優異的成績,這時候以團體歸屬而言,我們和國家代表隊在心理上是親近的,才會感受到與有榮焉。 因此,兩人關係太遠,即使比較了,也通常不容易影響到我們的自我評價。 而當「親疏性」和「自我確認領域」關聯性的兩個因素都很高,像是手足(血緣注定親近)都是電腦高手,便很容易在成就有所差異時,較差者會產生「比較過程」。 「親疏性」高,但「自我確認領域」關聯性低,就如前述,我的好友(兩人關係很親近)在體育方面有優異的表現,但體育本就不是我的「自我確認領域」,則會產生「反映過程」,讓我感覺到驕傲—別看我體育差,我可是有拿田徑金牌的好友呢!—而提高自我評價。 (你會喜歡:《理性的情緒化》:每個嫉妒背後,都有一道傷口) 另外兩個因素之二是「他人成就的品質」,指他人某方面的成就是否贏過我、超越我。當我們的關係很親近,再加上贏過我的項目和我的「自我確認領域」關聯性高,當然會造成自我評價降低的現象,並有高嫉妒情緒升起。 通常,當社會比較嫉妒產生,為了不讓自我評價被拉低太多,我們需要有些因應策略,以減少這種不舒服的感受和狀態。 比較間接的方式,可以選擇遠離這個人或轉換不同領域專長來因應。不過,手足間較難以這樣處理。離家走遠了,你們還是親兄弟/姊妹,可能要走不同的專業領域才行。如哥哥功課好,往科學研究領域去,弟弟則專攻音樂創作。 直接的因應方式,最主要就是減少成就上的差異。積極正向一點的,是努力提升自己的成就表現;較為不恰當的,則是用各種手段拉低他人的表現—抹黑中傷、離間打壓,甚至故意傷害對方。 譬如有部電影中,有個芭蕾舞團舉辦主角的選拔。競爭者在賽前刻意安置碎玻璃,讓最有希望贏得角色的舞者踩到,造成腳部受傷而無法參賽。 手足嫉妒最難解 想特別再談談有關手足間的嫉妒/妒忌情緒。 我自己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即為嫉妒情緒。原本的研究計畫中沒有特別放進手足嫉妒/妒忌,但在訪談過二十幾位受訪者後,我很訝異這幾乎是每位受訪者都有過的經驗⋯⋯ 這才發現,我們的父母和老師太喜歡用他人較好的表現來「激勵」孩子,特別是手足間,那造成的傷害真的很可怕呢! (同場加映:「爸媽更喜歡我的姊姊」為什麼我們會對手足產生嫉妒情緒?)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表現優異,當他人表現比自己好,自然很容易凸顯出自己有多差⋯⋯本來個別差異就很大,每個孩子也有每個孩子的特性,讓孩子適性發展、自我肯定和接納已經不容易,若還要讓他感覺到有個「親疏性」高到怎麼也分不開,卻什麼都比自己好或乖的手足,受到最親、最想得到肯定和喜愛的父母「判定」比自己優異⋯⋯這一切情何以堪! 而且,在比較之下,被評斷為較乖或較優秀的孩子,對他的發展也常有負向影響。譬如可能過度順服、遵從受肯定的領域和方向,而沒能好好探索和發展自己。 因此,在教養中,父母要盡量避免手足之間的比較,更要有智慧地面對孩子們的差異。其實不只是手足,父母拿親朋、鄰居、同學的表現來與自己的子女比較,都是不適宜的。 嫉妒情緒無所不在,每個人都逃不掉。但它沒啥不好,只是提醒你自尊可能受損(被比下去,自尊多少會受到影響,嫉妒的產生讓你注意到自己);或警告你,自己所重視的關係可能有其他人來阻擾。 若能仔細聽聽嫉妒情緒的聲音,感謝它的提醒。它責任盡到了就會慢慢退去。這時,你就可以較不受情緒的影響,讓理智出來評估情勢、想出適當有效的因應策略。 (延伸閱讀:柚子甜專欄|嫉妒,是因為你害怕不被愛) 另外,自尊或自我評價,不能只是依據和他人的比較而建立。真正有自信、自尊心高的人,根本不需要時時和他人比較。即使必須比較,如應徵工作、選拔選手等,也不會因落選而受挫。 我們應該謹記:落敗時雖然仍可能產生嫉妒情緒,可是在安撫情緒後,要檢視自己這次的挫敗、分析自己需要增進什麼或再學習什麼,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或理解人外有人,我仍是有我的好,只是在這次的評比中,他人超越了我而已。 不論如何,對於嫉妒情緒,或者所有讓我們不愉快的情緒,最健康的方式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然後放下它。 本文摘自曹中瑋的《遇見完形的我:用覺察、選擇、責任與自己和好,解鎖人生難題》。由究竟出版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遇見完形的我:用覺察、選擇、責任與自己和好,解鎖人生難題》 January 07,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