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如何讓父母認可伴侶】親愛的女兒們,為自己而活,給母親時間成長 https://ift.tt/3qaQBpW 哈理斯 Harris│心理師 女兒始終記得,第一次告訴媽媽「我交男朋友」時的光景,媽媽面無表情,質問她「什麼時候交的?」她回答三個月前吧,媽媽說:「怎麼沒有一開始就告訴我?為何要欺騙我。」 殊不知大多數的女兒們,從來沒有欺騙之意,只是戀情前三個月,多半是保密觀察期,但媽媽卻有種背叛之感,於是她說了令女兒永生難忘的一句話:「你喜歡的人,我沒有義務要喜歡吧。」 女性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其中一樣便是自信。 她相信自己的選擇,但更容易相信媽媽的否定,且往住受到某一類母親的阻撓,比如嫌棄她所選擇的每一位男朋友。 圖片|Photo by Eldar Nazarov on Unsplash 模範媽媽=掌控一切=翻轉過去 你和我身邊大概會遇過這樣的一位女性,她在中學時開始認識男生,她媽媽會堅持「這影響學業,大學才能談戀愛」;到了大學,她媽媽又說「到社會工作後自然會認識到好男生,大學的都是玩玩的」。 然後當她在職場上把男友帶回家,她媽媽仍備有千萬個理由──「客家人 / 南部人 / 天龍國人性格不好」、「他太矮 / 太高 / 太胖 / 太瘦了」、「這男生不順我的眼 / 跟我八字相沖」、「他家裡不夠有錢 / 他單親家庭 / 他再婚家庭」──去奚落她每一任男友。 是什麼心理因素,才會讓一位母親總是嫌棄她女兒所選擇的男朋友呢? 一般來說,這些母親都是那種「為了這個家犧牲了很多」的類型,是旁人眼中勤儉、會做家事會煮菜、會送小孩上下課、婚姻生活裡孝順公婆的「模範媽媽」。 只可惜,這類「模範媽媽」不是沒有抱怨的,背後她們總會找到志同道合的阿姨來討拍生活的不滿。 然而,若當傾聽者沒有予以認同、或所說意見不順她的心意時,這位媽媽便會生氣,彷彿別人要在情感或意見上拋棄自己,使得她下一步便是在生活中去證明自己的想法才是正確的。 這類母親的行為背後,是她們在生命早期往往感到被自己的母親所拋棄,難以忍受且無法表達的痛苦讓她們終生在潛意識中找尋能依附的女性對象,並擁有莫大的恨意。用精神分析的術語來說,她們有一個「肛門期」的問題根源。 因此在自己的女兒身上,她們以「我為你犧牲了一切」的方式來掌控與佔有她。在潛意識意義上,這位媽媽因全然接管與高度依附於自己的女兒,而翻轉了自身過去被母親拋棄的感受。 「愛/保護/關心」的背後其實是種種未被自我覺察的恨意。一旦這位母親失去對女兒的佔有,好比她跟男生交往、要(搬)離家、到國外讀書或工作、或家庭離婚,具大的恨意便會爆發! 最常聽到的抱怨便是「我付出了這麼多!妳怎樣對待我?」、「你敢離開這個家,我就不再認你這個女兒!」、「打死我也不會離婚的!我辛苦了一輩子,不分錢也不會分給你!」 (延伸閱讀:母愛悲歌:有些痛苦,是自己潛意識選擇的) 當女兒有交往對象,代表她準備拋棄自己 這些母親的行為也許像是「以恨來謀求被愛」般不可理喻,但她們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因為她們極力在避免一股內在從未被安頓的挫敗──跟她母親關係的痛。 當女兒還是小孩,還沒有對約會或男性感興趣時,這些母親是不會表現出攻擊慾的,女兒也可能覺得媽媽是個好人。只是當女兒開始走向性發展的道路,如凸顯出女性氣質的打扮、交男友、有私人的社交生活時,這些母親便會被憂鬱的拋棄感所挫敗,一如她當年感到被母親拋棄一般。 當她們意識到女兒已經獨立、不在身邊時,原本隱藏及偽裝在愛背後的恨,便因為失去了對象而只能轉向自己:「我這個命苦、不被孝順、被惡待的人!」 這個痛苦不會轉往自己太久,這些母親很快便會把矛頭重新指向女兒,這便是精神分析師 Dolto 所說的:「當她們的女兒開始對男性感興趣的時候,這些母親的反應是將自己的攻擊感與罪惡感,通通投射到女兒身上。」[註1] 這些母親並不是嫉妒──也許在意識上,她嫉妒那位男士佔有了女兒與自己相處的時間,若我們把這份情感還原至潛意識中的樣貌,便會發現她們其實是恐懼被拋棄而受苦。因此,她們嫌棄女兒的男朋友的理由有千萬種,但目的都只有一個,即切斷女兒可能會離開自己的可能性。 我認識的一位 T 女士,目前她跟她男朋友已經交往六年多,她的母親亦攻擊了他們六年多。T 女士跟我說,她媽媽從嫌他矮、嫌他黑、嫌他不夠帥,到嫌他 25 歲都還沒有買房子、嫌他在台灣讀大學、嫌他帶壞了她女兒不聽她的話! 直到今年她媽媽生日時,大家第三年一起吃飯慶祝,她媽媽才首次跟她男友寒暄兩句,以往是連正眼也不看一眼的。 為自己而活,讓時間去教媽媽長大 本篇所述的母親類型,她們一般在意識上認為自己是「為女兒下半生幸福著想」才會那麼挑剔難搞,甚至是合符華人傳統上「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的觀念。 但只要把傳統框架拿開,我們很清楚她們的焦慮是不合常理的,是所謂的「情緒勒索」,或是精神分析界定的「神經質母親」。 在她們的焦慮中,其實是潛意識地認為自己比不上女兒,她嫉妒女兒不必像自己過著刻苦犧牲的生活,而有著自由與光明的未來。 因此,她們會試著破壞女兒的情感關係、害怕她在自己掌控之外已經懷孕、恐懼女兒在獨立時會奪走自己好的東西 [註2]──T 女士的媽媽在得知女兒要搬出去自住時,便憤怒地丟出一句:「我辛苦了一輩子,我可有享過福?你就開心自己過自己的生活?!你是對得起我嗎?!我很懷疑你是不是懷了誰的孩子才要搬呢!」 我知道有一些心理師或親子專家,總是鼓勵大家要跟家庭修好!甚麼改變家人的觀念,是由自己做起,是自己的責任!什麼必須找時間跟家人好好的對話,彷彿每個受傷的女兒還得先自我療癒,再身兼心理治療師一職。──我對這些主張高度懷疑。 有些事情就讓時間去教導母親如何成長吧!神經質的母親需要的是心理治療師,而受控制的女兒需要的是學會為自己而活 ※如有共鳴,歡迎去我的FB或「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逛逛;或有心理諮商需求,可傳我電郵,或致電工作地點。 [註1] :Dolto, F. (2013[1971]). Psychoanalysis and pediatrics. Karnac. [註2] :Klein, M. (1945). The Oedipus complex in the light of early anxiet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26, 11-33. January 11,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aQBp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