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在悲傷和憤怒的面具下,你需要『討拍』」我們都需要承接委屈的擁抱 https://ift.tt/3qbvVOu 新自然主義 「討拍」是從我們情感需求裡發展出的重要功能,讓我們能受到旁人的安慰,感受到被理解,並且重新再出發——它跟「抱怨」有本質上的差別。 「討拍」是「需要被肯定、尋求慰藉」的意思,當我們挫敗、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否正確、信心被打擊時,就希望從另一個人那裡得到肯定與安慰,拍拍我們說一切都好。 「討拍」是很自然的需求,希望有人撫慰、理解內心的苦。 可是討拍不能刻意或直接表達,社會認為這「羞羞臉」,他們說「你不能麻煩別人,要做好自己的事」,導致面對挫折哭了、輸了或束手無策時,我們都習慣先輕視自己,為何連這種事都不會應付。 成熟被錯解為隱藏情緒、不能示弱、不能求助,導致原本自然的討拍、討抱、取暖,變成畸形的樣貌:「遭遇不夠可憐、不夠誇張,你就不夠資格討拍」。 圖片|Photo by Maria Ionova on Unsplash 討拍是隱藏在可憐故事裡的求援或撒嬌 「工作時我不過說了一句『業務好多喔!』就被老闆嫌不想做就不要做,一直說我白目??,我沒那個意思但也不敢反應。我想他們一定非常討厭我的存在,因為我本來就什麼都做不好。唉!我覺得我??(後面省略二百字)。」敘事僅兩句,後面都是自憐情緒與想像。 上例不是討拍,是「抱怨」,當事人任其可憐無助,卻沒有要為自己的現況負責。 為何人們不喜歡抱怨呢?因為抱怨只是要同情,認可無奈與苦楚,當事人沒有要改變,沒有要脫離情境,不想付出代價,所以下次還會發生,也還會再抱怨,當事人只想轉嫁情緒倒垃圾。 抱怨不求問題解決,負面情緒越說越多,也就脫離了討拍——「希望被慰藉,以及再出發」的原本用意。 過於自憐的討拍很像是抱怨,在說:「我什麼都不行,誰能來幫我呢?」他放空自己,幻想別人奇蹟發現與救贖。這可能是他過去累積的挫敗太多了,導致極低的自我形象,情緒敏感,看到黑影就退縮。 面對抱怨者最好的作法:既拍拍他,也問他具體計畫,在情緒平靜後他打算怎麼辦,減低當事人過於倚賴感覺,提醒他回到現實面對困難。 悲傷與憤怒交織的討拍 「誰能告訴我發生什麼事啊,教授專程約我來羞辱的嗎?」 悲傷與憤怒是交織的兩面,生氣後才出現悲傷,或者失落後才感覺憤怒。不論先後,悲傷和憤怒的面具下也是「討拍」。 悲傷在說:「誰知道我的委屈?」憤怒在抗議:「我做的哪裡不對?」當事人要的是同仇敵慨、安慰同理,期待聽的人給予肯定和回饋。 我們可以只傾聽,接受就好,讓他的負面情緒有空間流動,不必為他解決問題,可進一步同理說:「天啊,這太奇怪了,我也以為叫你去是好事,結果卻相反,你一定很難過??。」或「原來如此,他怎麼可以這樣對你,難怪你會生氣。」 允許對方無後顧之憂的傾訴,讓交織的悲傷和憤怒得到梳理,當事人情緒得到安置,思維就會恢復秩序,重新振作。 (推薦閱讀: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在抱怨?沒辦法接納自己,就無法接納他人) 討拍有助釐清:我怎麼了、我要什麼 討拍是隱藏在可憐故事裡的求援或撒嬌,「討拍」本來就是很自然的人性,哲學家呂格爾(Paul Ricoeur)認為,一個人能「說」,也要有對象「聽」與「回應」,在一來一往中,他對於自己「我怎麼了?」及「我想要什麼?」會更清晰。先接納對方的討拍,給予安慰吧,待他獲得支持就會脫離防衛,騰出心理空間面對真正的議題。 倘若我們覺察到自己想討拍的心情,也不妨勇敢些,試著直接表達這個需求,不要繞圈不要扭曲,省去對方還要猜測「你究竟想要什麼」的心力,或許會意外發現,對方也期待著我們的坦誠。 TIP: 如何直接表達需求不妨直接表達需求,只要具體清晰,多數人都會接受的,例如:「我現在情緒很糟,可以聽我說幾分鐘嗎?」、「我很傷心,你的肩膀能不能借我靠一下⋯⋯」。 本文摘自林仁廷的《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精神生存的28個心理原則》。由新自然主義授權原文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精神生存的28個心理原則》 January 13,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qbvVO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