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該不該和前任聯絡?」關係功課:釐清你是想和過去和解,還是放不下對方 https://ift.tt/3sRt6nH 台灣東販 分手後,該不該和前任繼續做朋友?如果當時沒有好好道別,需不需要找時間和對方說開呢? 兩個人在機車上,一路要從台北到桃園,妳一邊說著小心騎路途很遠,又一邊催趕著說一定要八點前到,因為妳最愛的樂團在那個時段表演,我說我知道,妳只管抱緊我,如果冷了要說,出門前幫妳多帶了一件外套。 行經沿海的快速道路,城市外圍的工業區,入夜後看起來就像是可怕又魔幻的有生命的山,亮著橘黃色光芒,遠遠的能聽見器械聲響,迎面風速很快,兩人像挨著一起逃離著什麼。 那是某年一月底的鐵玫瑰音樂節,妳說妳從高中開始,每一年都會來,只是妳今年太晚想起來,告訴我的時候已經是當天傍晚,我問妳還是我們現在就出發,也許能趕得及聽妳最愛的樂團,妳當時驚喜的雙眼裡透著的開心,我都還記得。 那個晚上離開桃園的回程,沒有要再趕往哪裡,漫漫的夜也就慢慢的騎著,妳還在說糯米團的歌和剛剛的氣氛有多好,我說我喜歡《巴黎的草莓》,妳說妳也好喜歡。 圖片|台灣東販 提供 妳以前就有玩樂團,是個女主唱,因此更容易為此感動吧,我騎車必須看著前面,但從聲音裡能聽出,妳擁有一個美麗的夜晚,有時會想,在那以後的妳想起這段過往,眼底會不會還有一些閃閃的光。 「妳再也找不到這麼好的男朋友了!」又是那沿海的快速道路,快過午夜,車道上只有我們,我大聲喊。 妳沒有回答,只是更用力抱緊前面的我。 我是在好久之後才突然想起,我們沒有好好說過再見。 分開好像就是這麼一回事,因為本質上悲傷,所以想做到兩個人面對面以尊重和正式的態度處理,加一點點儀式感,或說好了道別之後重新開始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很困難。 也許世上曾經相愛的人們都認知到了這一點,只有我後知後覺。 我曾經寫信給妳,在分開之後,想當時應該是還愛妳的吧,才能做出如此浪漫的事,回想不起來信裡具體寫了什麼,只記得寫得滿滿的,可能是一些挽留的話。 雖然那距離我們分開也不知道多少時日了,也可能是硬生生從心底擠出來的祝福,說一些我也會好好照顧自己的,等到我足夠成熟,等我更好了之後,我們再見,類似這樣的話。 信就放在妳下班時會經過的地方,車站裡的置物櫃,我傳了簡訊給妳,附上置物櫃的密碼,提醒妳記得去拿。 妳只回了聲好,那時的我不打算再見到妳,我想妳也會是,就算我知道妳可能來收信,我沒有選擇徘徊在附近等,也許是我不敢,不敢親眼去確認,信有沒有真的順利抵達妳的手上,甚至去親眼見到妳打開來看。 心想這就留給妳決定好了,沒必要讓自己承擔更多的遺憾或期待。 圖片|Photo by Christian Lue on Unsplash 我刻意避開妳下班時可能會經過的所有路線,從南二門走出去,繞著繞著在台北車站外的廣場,那是七點半的忠孝西路,人龍在等一班接著一班的公車,是城市最煩躁的時刻,它要將所有要回家的人送回家,像排解體內的毒素,雖然路都堵塞了,但只要再一兩個小時,人潮就會退去,之後城市恢復健康。 我感覺自己好渺小,我沒走進人群,我站得遠遠的,在大樓外沒有遮蔽物的地方,陣陣風很急,感覺風再大一些,就會將我吹走一樣,心境上,我不確定自己是變輕了一些,還是碎的,總之怕風吹來,會灰飛煙滅。 之後的日子,我沒問過妳關於那封信的事,也許妳根本沒有去打開置物櫃,也許妳有,也看過了,只是不再有什麼話想對我說。 那些都不能確定,我也告訴自己,不用去想了。能確定的,只有我沒收到回信。 也會想說不定那封信,現在還靜靜躺在那裡,說不定會被不知道哪裡來的路人撿走,那讓我感覺難為情,他會讀到明明想告訴妳的一些內心的話,也許那會讓他笑出聲來。 本文摘自壹捌零參的《那麼,也許我會希望世界毀滅:讓我們回到海裡,重新期待愛情》。由台灣東販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那麼,也許我會希望世界毀滅:讓我們回到海裡,重新期待愛情》 April 01,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Rt6nH

「行經一起走過的路,仍會傷心」致剛分手的你:學習和一起經歷過的日常說再見 https://ift.tt/3fw6hSj 台灣東販 分手後,一切如舊,只是身邊的你,不在了。親愛的,最難道別的是,那些與你經歷過的瑣碎日常。 一覺醒來,眼睛還是張開,末日沒來。 一樣喝了一杯等了徹夜的水,白色的帆布鞋,牙刷和馬克杯,晨光在同樣的仰角,刺穿窗簾伸了進來,被窩暖著,一人份的體溫。 早上七點左右,手機習慣的勿擾模式自動解除,開始接收訊號,看著昨晚是否被誰侵擾。 不用特別專心就能進行的簡單盥洗,鑰匙舊的掛飾還在,那些讀過不只一次的書還在,黑色檯燈還在,門上的日曆還在,日常裡的都還在,一一確定了。 只有妳不在了,分開的時間也太久,應該不會回來。 圖片|台灣東販 提供 預言需要時間證明,在很後來的現在,才應驗了妳說過的話。 如果哪天我們分開了,這些被遺忘保留的景物,可以說是遺跡吧,能證明曾經有什麼存在過一段時光,而後消失了,被後來再發現的人們議論或紀念。 記憶中妳信誓旦旦的樣子,說如果哪天妳不在這裡了,妳不在我身邊了,遺跡一定會讓我很傷心很懷念,指著房內的任意角落這樣說過。 我們第一次見面就互道晚安,我正要去一個飯局,而妳準備回家,只是遇見了,隨後兩人走著自己的步伐離開,相視微笑的說下次再見。 我們曾經就見過面,在學校裡,只是不曾說話。 那是十二月的忠孝東路,當時飄著冷冷的雨,折射著銀白的大樓燈光,像雪一樣,還有大大的聖誕樹下擺滿禮物。 那時的我們都不住在台北,幸運的話,有時會搭上同一班車回家。那時的我們才剛步入社會,總是說著要搬來台北住,如果真的搬來了,我們一起養一隻貓吧,取貓的名字叫明天,喚著就是一種期待。 我們喜歡同一種類型的音樂,喜歡同一個歌手,我們都喜歡咖啡廳,只是我們都一樣不懂咖啡,我們都喜歡看電影,也喜歡在看電影時吃爆米花,甜的。 這些是世界的一部分,只是剛好重疊著我們。 之後妳離開了,這些世界的一部分看上去都零零碎碎,它們沒因此消失或去了哪裡我找不到,它們都還留著,而且本來就不屬於我們,在沒有我們之後,它們看似未曾沾染過情愛,一點也未見陳舊昏黃,它們還是支撐也運行著這座城市。 晨光裡,大雨中,咖啡廳,爆米花,歌和歌手,會經過妳家的客運,都照舊運行著,我們不照舊,但我們卻是舊的。 稱不上思念,思念讓人感覺悠長而淒美,我想我只是時常想起妳這個人,也或許 是想起我們,在想起來的時候,會有一陣悶悶的痛呼一聲飛過,心想抓也抓不牢的,就是那樣一下子,症狀卻持續了很久。 不曉得這算不算一種不成熟,但也許我也沒想過要成熟,更多時候,如果還能幼稚一些,我會是慶幸的,雖然妳討厭那樣的我。 到底真正的成長,是絕口不提那些過往的悲傷,還是像我現在這樣,容許自己在該傷心的時候,片刻的沉默,隨自己掉進回憶裡,反正那像風,吹一陣就又走。 相比平淡的生活,有時想念是突兀而刻意的,突兀的出現,刻意的裝演。 那時是兩個原本以不同形式生長的靈魂,在某一隨機的狀態下交錯了,之後重疊而依著對方,重新生長,重新以另一種可以延續生活的模樣生長,生長出了原本不可能發生的軌跡和形狀。 圖片|Photo by Raychan on Unsplash 而我們後來經歷了分開、道別,時間的大雨把兩人越扯越遠,時空間在不斷證明,相遇的機率有多低,那在分開之後,更加明顯了。 原本重疊的部分,相互依偎著生長,在某個瞬間拉扯開來,隨即扯出了一些必然,必然的悲傷,必然的難熬,必然的成長,只是那些成長,是被逼著重新生長。 我們成為了歷史的一小角,有了自己的遺跡,我們望著流年,那不可逆。 不可逆的都忘不了,就像是多次被摳弄的傷痕,長出了癒合作用的痂,結痂最後成了疤,而那些疤,就是我每早醒來,眼睛每次睜開,能見到的世界,能見到那所有我們曾一起經歷過、輕撫過、任憑時光經過滑過的日常。 本文摘自壹捌零參的《那麼,也許我會希望世界毀滅:讓我們回到海裡,重新期待愛情》。由台灣東販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那麼,也許我會希望世界毀滅:讓我們回到海裡,重新期待愛情》 March 31,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w6hSj

解密《天橋上的魔術師》4 個魔幻時刻,導演楊雅喆掀開那些令人不想面對的過往 https://ift.tt/3unBPhN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每集都會出現的魔術師,他將火柴盒遞給 Nori 說是通往 99 樓的鑰匙,並提點他:「如果真心想要,夢想就會變真的。」 夢想,真的成真了嗎⋯⋯? 改編自作家吳明益同名小說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復刻的不只是 80 年代中華商場繁華的景物,經過前幾集的鋪陳,導演楊雅喆展現個人擅長的暗諷風格,除被滅門的舊書店一家直指權威時代的白色恐怖、第六集更將性別氣質霸凌搬上螢幕,網友邊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邊辦案,認為劇中死去的小八(鄭豐毅 飾),就是在說「玫瑰少年」葉永鋕。 圖片|《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 (以下有劇透,斟酌閱讀) Nori 的美人痣  《天橋上的魔術師》劇裡鞋店小不點的哥哥 Nori(初孟軒 飾),是溫柔體貼的建中生,還是帥氣的橄欖球隊隊長,少女們為了看他一眼到鞋店買鞋,但傳說他是花心鬼女友換不停。 實際上,Nori 有著不為人知的變裝喜好,夜晚來臨,點上美人痣將自己打扮成櫻花妹,小不點睡夢中恍如看到偶像奈保子,以為哥哥又換女友。 圖片|《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 頑皮的三小男孩從 Nori 上鎖的櫥櫃中翻出女裝、胸罩及髮飾,跟著氣質陰柔愛漂亮的鄰居小八,到頂樓穿著女裝快樂的嬉鬧,Nori 發現後遷怒小八,開始不與他來往,媽媽孫淑媚騙大家說東西是自己的幫兒子瞞住秘密。 圖片|《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 圖片|《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 廁所滑倒致死 在那個還有髮禁、少年隊的保守時代,沒有所謂的性平教育,氣質陰柔的男生不被接受、嚴重被歧視是普遍情況,同性戀更是隱晦,很多同志礙於傳統觀念,都像《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 Birdy 一樣違背自己的性向,娶妻生子。 圖片|《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 劇中的小八因為性別氣質被不良少年霸凌而死,死因被認定為廁所滑倒,與法官判定葉永鋕的死因相同,廁所滑倒撞擊頭部致死,當年葉永鋕就是害怕被同學欺凌,所以在上課期間上廁所,如果他是在下課期間,可能同學可以及早發現?至今仍常被拿來討論,認為是舊觀念導致葉永鋕的死亡。 (同場加映:《天橋上的魔術師》:即便擁有不ㄧ樣的性別氣質,我們愛你如昔) 玫瑰少年,永字 8 畫 除了美人「痣」的痣與鋕音同、廁所意外死因相同,還有網友猜測永字剛好是8畫,名叫「小八」也是非常明顯的線索!當收養小八的父親哭喊:你不要再回來這片無情的地方。除催出大家的眼淚,也催出觀眾對跨性別議題的省思,就有網友翻出蔡依林的「玫瑰少年」歌詞: 誰把誰的身體   變成囹圄囚禁自己 亂世總是   最不缺耳語 哪種美麗   會喚來妒忌 你並沒有罪   有罪是這世界 【蔡依林 PLAY 世界巡迴演唱會-臺北站】「不一樣又怎樣」紀錄片-葉永鋕篇 火柴微弱的光亮 每集都會出現的魔術師,這次反問 Nori 考上台大電機系是你自己的夢還是別人的夢?將火柴盒遞給他說是通往 99 樓的鑰匙,並提點他:「如果真心想要,夢想就會變真的。」 30 年後的台灣真的通過同婚法並積極推動性平教育,Nori 的夢想真的成真了?櫥櫃被打開的他,做自己了嗎?火柴到底是帶來微弱希望的光亮還是拿來燃燒自己的秘密照亮他人? (推薦閱讀:《天橋上的魔術師》:擁有粉紅影子的男孩們,你不必再躲起來) 圖片|《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 如同玫瑰少年歌詞繼續寫著「你離開後,世界可改變?多少無知罪愆,事過不境遷,永誌不忘記念,往事不如煙」。 在多元性別者稍微比較有勇氣做自己的現代,舊時代的性別氣質霸凌真的過去了嗎? 雖然身在民主自由的台灣,相對其他亞洲國家幸福許多,不再是劇中淚訴的無情土地;大家或可思考一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尾,30 年後的阿漢問 Birdy:「那現在呢?你可以大聲說出來啊,可以了嗎?」 (你會喜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張家漢與王柏德:一輩子太長,我捨不得你陪我心傷) 圖片|《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 蔡依林 Jolin Tsai《玫瑰少年 Womxnly》Official Dance Video 圖片|《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天橋上的魔術師》中80年代歐美樂壇搖滾樂團硬起來!重金屬、硬式搖滾狂飆高音與顏值 《天橋上的魔術師》推出散步地圖!4大故事場景地點全公開,美好年代、奇幻劇情一次重溫 《天橋上的魔術師》中華商場祕密基地與解不開的謎團 五大看點邀你入坑 March 31,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unBPhN

《花漾女子》影評:是這世界對我充滿惡意,不要怪我殘酷反擊 https://ift.tt/31xisGz Vivier Citygirl 電影中,原本「前程似錦」的女主角凱西,變成了厭世偏激的掠食者。搭配著精巧的美術與音樂安排,她提出了疑問:難道身為女性,我就該接受世界對我的惡意? 在近期公布的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入圍名單中,《花漾女子》(Promising Young Woman)一舉入圍了包含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創劇本及最佳剪輯等五項大獎。但若看過電影的觀眾就會知道,它絕對有資格入圍更多項目,因為這部電影處處充滿精心設計的細節,而這些細節恰恰成就了這部無懈可擊的女性復仇篇章。 圖片|《花漾女子》劇照 第一次執導劇情長片的導演艾美爾拉德.芬內爾(Emerald Fennell),同時也是在熱門影集《王冠》(The Crown)中飾演卡蜜拉的知名演員,在2020年推出了自編自導的《花漾女子》,並邀請仙氣女星凱莉墨里根(Carey Mulligan)擔綱女主角,而電影也在 2021年3月於台灣上映。 在劇照中,凱莉墨里根所飾演的女主角凱西一頭美麗金髮扎了俏皮的辮子,穿著印花短上衣,嘴裡咬著吸管,手上拿著一本小說,有點經典電影《一樹梨花壓海棠》  (Lolita,1997)中,集甜美與魅惑於一身的女主角蘿莉塔(多明妮克·史旺 飾)的既視感,但仔細一看,凱西手上的粉色小說封面卻寫著 「Careful How You Go」(小心你的去路),這個標題是導演芬內爾的前一部黑色驚悚喜劇短片的名稱,但同時也暗示著《花漾女子》帶點暗黑惡趣味的走向。 圖片|《花漾女子》劇照 包裹彩色糖衣的毒藥,you better watch out 電影的一開頭,背景音樂響起酷娃恰莉 (Charli XCX)的熱門單曲《Boys》(男孩們),輕快甜蜜的歌詞唱著:「I was busy thinkin' 'bout boys, boys, boys. Always busy dreamin' 'bout boys, boys, boys. Head is spinnin' thinkin' 'bout boys. 」 (我朝思暮想的是那些男孩們,連做夢都圍繞著那些男孩們,徘徊在腦中不停想的是那些男孩們。),而鏡頭則對準了一個個在舞池中熱舞的男人的胯下,既挑逗又帶點搞笑感,然而其實宣示意味濃厚。女主角凱西確實無時無刻想著那些男孩,但她懷抱著的並非甜蜜幻想,而是復仇大業。 電影開頭的幾個定場鏡頭,已經交代凱西報復這些男孩的一貫套路。每個晚上她都去酒吧或夜店喝個酩酊大醉,而從來沒有意外的,總會有個男人靠近她並趁人之危,正當他們得意洋洋以為撿屍成功,準備性侵凱西時,她則會突然清醒並理智的告訴他們她根本沒有喝醉,打臉這些自以為紳士的衣冠禽獸。 圖片|《花漾女子》劇照 而第一個將凱西撿回家的傑瑞(亞當·布羅迪 飾),在幾個男同事間談論性別歧視話題時不願意加入戰局,看起來如一股正派清流,但當他看到凱西已經不醒人事,卻還是止不住滿溢的慾望與劣根性。他把凱西帶回家,並試圖強迫凱西與他發生性關係,然而當鏡頭一移轉,由上而下拍攝情勢與凱西表情的變化,我們看到她的計畫成功了。原本將身體壓制在凱西之上的傑瑞,藉由鏡頭的放置與視角的轉換,我們看見權力位階已然轉變。傑瑞微俯視凱西的觀點鏡頭,搭上凱西清醒且冷酷的說著:「我說,你到底在幹嘛?」,這畫面大概會成為每個撿屍男人的最大夢靨。 女主角凱莉墨里根曾在訪談中提到凱西是「包裹著彩色糖衣的毒藥」,因為一場就讀醫學院時期的殘酷事件,讓她人生徹底轉向,原本「前程似錦」( promising)的年輕女孩,變成了厭世偏激的掠食者。而隨著電影的推進,我們逐漸理解是什麼樣的社會結構,將凱西逼上孤單的復仇之路。 圖片|《花漾女子》劇照 社會對女性的性羞辱,也該適可而止了吧 當凱西衣衫不整光著腳從傑瑞家離開,經過一處工地,只見一群建築工人曖昧的看著凱西,並衝著她說著輕蔑挑釁的字眼,羞辱她不檢點的「walk of shame」,而凱西則冷靜不發一語的直視他們,在無聲勝有聲中用堅定的眼神威嚇這些羞辱者,而後他們在帶點恐懼的自討沒趣中一轟而散。 類似的例子在這部片中不斷發生,如電影一開始,當幾個男性看到凱西喝的不醒人事,便在一旁討論著像她這樣的女人,把自己喝成這樣,根本就是想要男人帶她回家(“She’s asking for it.”)。另某日凱西在開車途中遇見一個對著她咆哮的司機,他不僅咒罵她不懂開車,還說她的駕照一定是跟監理站的誰發生關係才得來的吧,這讓原本就已經瀕臨崩潰邊緣的凱西按耐不住情緒,下車用鐵棒一口氣敲爛了對方的車。 對於女性的性羞辱其實不僅限於男性,許多女性也自以為處於道德高位,從旁助長了整個社會的厭女風氣。片中凱西大學時的好友麥迪遜(愛莉森·布里 飾),儘管知道她們的共同好友妮娜在派對上遭遇強暴,在當時卻未曾伸出任何援手,反而認為妮娜如果真的自愛,就不應該喝得爛醉,把自己置於那樣的險境中。 圖片|《花漾女子》劇照 在縝密安排的美術與音樂風格中 誕生新一代糖果色復仇女神 片中凱西在夜行復仇之外的時間,衣著風格與人物設定上其實有著巨大落差。她在家中穿著的是毛茸茸的粉色浴袍,白天在咖啡廳上班時則是清新小碎花或桃紅色花樣毛衣。高度女性化,看起來甜美無害的衣著風格,除了成為她晚間變身為復仇女神的完美掩飾外,此片的服裝設計Nancy Steiner也在訪談中提到:凱西粉彩色、花卉風格的服裝讓她看起來毫無威脅感,同時也沒有人會追問她的心情,或輕易察覺到她仍處於絕望之中,粉色女性化的服裝成為她的扮裝與誤導別人的工具。 凱西身上的粉紅糖果色也延伸到片中各種場景之中,象徵凱西所帶來的侵略性威脅無所不在。 當凱西與久未見面的大學好友麥迪遜約在餐廳見面時,餐廳場景雖以深木頭色及深藍色為基調,但從凱西頭頂上的紅色燈具、桌上粉色的餐巾到粉色裝飾桌花(片中更運用特寫鏡頭,將桌花比擬為男性生殖器),都暗喻凱西為麥迪遜設下了一場鴻門宴。電影的場景設計Michael Perry曾說,凱西工作的咖啡廳,在一派清新的淺藍綠色調中跳出了咖啡杯與吸管的鮮紅色,也預示危險即將到來的氛圍。 電影場景不只用來強調凱西的威脅性,也反映了片中人物的心理狀態。凱西與父母同住的家,陳舊的裝潢與傢具風格,暗示凱西依舊滯留於過去的事件中無法前進。而仔細看片中性侵犯的辯護律師喬丹·葛林(艾佛烈·蒙利納 飾)現代感十足卻了無生氣的家,冷色調與背景中枯死的植物,也反應了他因為多年的道德壓力與良心譴責導致精神失調,如同槁木死灰般的心境。 圖片|《花漾女子》劇照 《花漾女子》除了服裝與場景下足功夫外,片中音樂的選擇也別出心裁。除了前面提到片頭播放的《Boys》,大膽告白女性慾望,也一邊預告男孩們是時候該繃緊神經外,凱西進行絕地復仇時,搭配的《Toxic》,以及凱西與男主角萊恩的定情曲《Stars Are Blind》,甚至是凱西第一次被撿屍帶走時,計程車上廣播所播放的背景音樂《2 Become 1》都帶有預警及諷刺的意味。 而這些歌曲的原唱者,小甜甜布蘭妮(Britney Spears)、派瑞絲希爾頓(Paris Hilton)及辣妹合唱團(Spice Girls),也正好都是1990至2000年代擁有壞女孩或慾女形象的知名歌手,與女主角凱西的銀幕惡女樣貌相互呼應。這些曾被認為是俗不可耐的流行歌曲,在片中卻完美融合進導演芬內爾說故事的藝術中。 圖片|《花漾女子》劇照 身為女性,難道我就該默默接收這世界對我的惡意? 2020年9月,巴基斯坦發生一件震驚國際的案件,有一名女性載著她的兩個孩子外出,在高速公路上車子卻意外拋錨,而她在等待救援時遭到兩名男子砸破車窗,強行拖出車外性侵得逞,而後兩名男子也一併劫走該女性的財物。面對如此猖獗的性侵行為,巴基斯坦警察首長拉合爾卻荒謬的評論該名女性不應該在沒有男性陪伴的情況下,獨自在夜間遠行,這樣的評論也引起大片譴責聲浪。 這類檢討被害者的觀點,不管在戲裡戲外我們都不陌生,但真正有意義的,應該是檢視整個社會體制如何縱容並驅使加害者做出侵害他人的行為,卻不需要付出代價,但輿論卻總傾向放大審視被害人如何犯錯在先,導致這樣不幸的後果。 而每當有性侵或性騷擾案件發生,除了檢討被害人外,大眾也經常將加害者的背景納入考量,若他是個模範公民或優秀學生,被「認為」可能犯下罪行的機率也大幅降低。 片中曾經手過妮娜強暴案件的醫學院院長伊莉莎白·沃克(康妮·布里頓 飾),在一場與凱西的對話中提到,這類性侵控訴每年都發生太多件,她不能每次都依據某方的指控,就毀了這些「前程似錦」年輕男學生的未來,而在片中我們也看到被指控性侵妮娜的艾爾.門羅(克里斯·勞威爾 飾),在就學時期不僅表現優異,畢業後甚至成為了傑出校友,時常回訪母校。 因為這種種檢討受害者,或在證據不完全充足的情況下便假定加害者無罪(benifit of the doubt)的做法下,性侵或性騷擾案件經常被「各執一詞」這樣方便快速的偏頗結論草草結案。但《花漾女子》透過凱西的復仇告訴我們,受害者甚至是受害者的親友,可能因為這樣的方便行事,永遠活在正義無法被伸張的深淵中。而最後能做到的,是在你死我活的復仇之中,尋求靈魂與肉體的終極解脫。 March 31,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xisGz

何謂和諧、真實的親密關係?不犧牲、不委屈、不欺瞞的健康平衡關係 https://ift.tt/3dmxxA7 李品毅 Lee Ping-Yi 我們對真實的人際連結有渴望,但社會中充斥著假性親密關係。要怎麼做,才能接納彼此真實的樣貌呢? 你認為什麼是親密關係? 在維基百科對親密的定義中指出:「親密通常是指密切的私人聯繫和歸屬感。它是通過很深的互相了解和認知形成的一種互相熟悉和喜歡的關係。真正的人類親密關係需要對話性、透明性、脆弱性和互惠性。」 我們通常認為伴侶關係、親子關係為親密關係的範疇,然而,當我們檢視社會當中大多數的伴侶關係、親子關係時,是符合維基百科上的充滿對話性、透明性、脆弱性與互惠性的嗎?彼此擁有很深的互相了解嗎? 我想,這個答案是否定的,然而我們又為何習慣稱之為親密關係呢? 社會中充斥著「假性親密關係」,使得關係中充滿沈默的冷暴力、要求對方犧牲的控制、委曲求全的壓抑自我、陌生不清的彼此認知等等。不論是伴侶還是親子,真正達到維基百科所描述的親密關係是非常稀少的。 親密是需要刻意學習的,不是理所當然可以習得的能力 事實上,親密關係不像走路、奔跑,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學會。 它是一種需要人們不斷刻意學習及練習的能力,讓我們能克服內在各種妨礙親密的模式,因此才能與其他人產生真實的連結。 過去,在我展開自我探索之前,我是一個感情中的控制狂,不願意接納對方真實的模樣,而是用各種手段嘗試使對方符合我的期待,強硬的將對方放入我所期待的模型中。 我曾經是個敏銳的人,便認為自然而然就擁有創造親密關係的能力,然而,當一段又一段,開頭充滿激情,結尾充滿悲情的關係重複上演時,我才開始發現並非如此。 當你與父母的關係充滿了謊言,以及自我防衛,讓你即便擁有成功的外表,仍然被家庭關係中的假性親密侵蝕,使得亮麗的生活充滿空虛,有很長一段時間,華而不實是我在社群平台上的真實狀態,扮演著其他人稱羨的生活,實際上卻沒有辦法經營真實的親密關係,只能活在謊言與不斷更迭、煙花一般的短暫關係中。 如果,我們成長的經驗,並沒有教會我們愛,甚至還帶有嚴重的情感創傷,更沒有良好的親密關係模範讓我們參酌,這樣一來,幾乎難以習得達成親密的必要能力。 而使我們終其一生都難以掙脫於營造「假性親密關係」的迴圈,會不斷促使我們無法與最靠近的人達到親密。 一般而言,尤其是亞洲家庭成長環境中,不容易提供足夠滋養、自由的空間,父母很難為孩子提供有效親密關係的典範,並長期示範給孩子情緒勒索、冷熱暴力、高壓控制、物化彼此等非親密的行為,嚴重者,甚至會在孩子心中烙印了傷痕,在這樣成長歷程中的孩子,幾乎不可能自然地學會親密的能力,反而,可以預料的,會承襲父母的模式,發展出類似的假性親密關係,複製出雷同的親密關係。 圖片來源|Photo by Tuyen Vo on Unsplash 人類擁有與他人連結的需求,而距離真實連結的距離便是真實的親密能力 我想,我們稱伴侶關係、親子關係為親密關係,多少表示我們與伴侶、親子真實連結是有所渴望與期待的,而人際間真實連結的關鍵便在於我們是否擁有與他人親密的能力。親密能力涉及一系列的技巧。 心理學家 Harriet Lerner 對親密關係有一段很美麗的描述:「在真實的親密關係中,沒有僵化的沈默,沒有自我犧牲,沒有背叛自我;關係中的每一方,以一種平衡的模式,展現各自的堅毅與脆弱,缺點與優點。」 我們能不能在差異、爭執出現時,不停止溝通呢?我們能不能在自身的需求沒有滿足時,不強迫對方犧牲來迎合自己呢?我們能不能在對方需求不滿足時,不要求自己背叛自己去討好對方呢?我們有沒有勇氣在關係中除了表現出自己看似迷人的一面,也同時展露自己真實脆弱、害怕被人嫌惡的一面給對方呢?我們能不能在恐懼出現時,勇於面對恐懼而不使用謊言來包裝自己的不安呢? 那,我們要如何學習真實的親密關係呢?或許可以閱讀內在成長書籍或文章、參加深刻的人際交流聚會等可以離開狹隘的個人觀點的世界,往外探詢真實親密的典範,向之學習,並向內覺察自己的固有問題。 當然,沒有完美的學習方式,學習的過程勢必會遇到許多挫敗,畢竟我們舊有的假性親密模式已經存在我們身上大半輩子。有時,儘管我們已經自認盡己所能學習,依然時常感到被誤會,甚至被排擠孤立,而我們卻不清楚原因。 此時,我們可以回顧我們以往的關係史,找尋類似的軌跡,或許我們可以因此發現我們下意識不斷重複的模式,那些模式正是阻止了我們通往親密路途的關鍵因子。 我是個熱愛常青哲學、整合心理學、靈性學的自由撰稿人,目前為四處流浪、探索世界與自我的遊牧民族。若你對我的文字感到共鳴,也對深入與我互動感興趣(我會舉辦電影討論會、讀書會、內在工作坊),歡迎一同探討人生意義、內在議題、自我成長!我的臉書;我的Meetup活動主頁 March 31,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mxxA7

滑交友軟體總是被句點?盤點曖昧初期,20 個令對方敞開心房的親密提問 https://ift.tt/3fymerh 塔羅筆記 就算是再會找話題的人,也有踢到鐵板的機會!尤其是曖昧初期,每一個話題最好是有意義又能長久交談下去。 本篇推薦 20 問題,讓你不只更了解對方,聊天再也不冷場! 約會時,聊天也是門學問 對有些人來說,好好聊天實在不容易。硬著頭皮讓話題持續下去,只會愈來愈尷尬。無論是交朋友、曖昧、尋找親密伴侶,都是從「聊天」開始。 在日益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許多外務與行程要忙,在短短幾次見面的機會裡,「會不會聊天」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幾乎可以說是營造一個人的形象的最重要之處! 但是找不到話題,或是單單只是聊著時事或瑣碎小事覺得太乾,該怎麼辦?就算你是情場高手,在面對不同個性的人時候,依然會遇到無法順利接話的障礙。請試試看外國媒體網站「refinery29」的戀愛諮詢建議,下面這幾個問題就能讓你們更貼近彼此,更能瞭解對方的想法喔!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1、你最喜愛的舞曲是哪一首? 怎樣的歌能讓彼此興奮?這樣子讓你不得不動動身體的樂曲,或許能增加雙方的肢體接觸囉。 2、你在家裡和誰最親近? 這個問題其實是要避免遇到「媽寶」、「爸寶」或是有公主病、王子病的對象。 3、你是早起的鳥兒還是夜貓子? 當多數情侶選擇在夜晚陰暗的角落卿卿我我的時候,有人卻選擇在早上 5 點起床約會。因此,生活作息相同的兩人,在一起的可能性更高。 4、你和誰住在一起? 這在以前或許不是個重要的問題,但是現在房價漲、房租漲,大部分的人都無法負擔獨自生活的費用。隨口問一下,搞不好你未來你會需要見到這些「室友」。 5、你的朋友都是怎樣的人呢? 有時候世界就是這麼小,你的朋友或許就是他的朋友、你朋友的朋友或許就是你夢寐以求的對象。當你發現你和他有共同朋友的時候,新的話題又出現了! 6、最愛吃的食物是⋯⋯?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飲食習慣,若要看看彼此合不合,飲食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喔。 7、你最近讀了哪本書? 就像知名導演約翰 · 華特斯(John Waters)曾說過:「如果你和一個人回家,卻發現對方沒有藏書,那你絕對不要和他上床。(If you go home with somebody and they don’t have books, don’t fuck them.)」 8、你是貓派還是狗派? 這個問題超級重要!不但攸關彼此的個性與愛情觀,更會影響未來生活在一起該養哪種寵物的決定。 圖片|Photo by Tran Mau Tri Tam on Unsplash 9、下班後,你通常喜歡做什麼? 除非你住在辦公室,不然你一定會有下班生活,縱使你工作之餘幾乎都沒有什麼休憩時間,為了喜歡做的事情,一定能忙裡偷閒、充電一下的。 10、你都聽哪種音樂呢? 音樂 = 生命,沒有一個欣賞的歌手或音樂類型,也很難會喜歡上一個人。 11、如果只能用一個字代表你,你會選哪個? 這個問題一出口,一切都會變得像是訪談過程。所以建議各位在氣氛真的快乾掉的時候,再拋出這個話題囉。 12、你的父母怎麼認識的呢? 就跟孩子們最喜歡聽童話故事一樣,現實生活中最靠近我們的愛情故事,很可能就是爸爸媽媽的浪漫情史了。而且父母會影響子女,也是眾所皆知的;或許我們可以藉此參考未來約會要怎麼樣相互製造浪漫。 13、你在哪裡工作呢? 這個問題或許有些無聊,但若是透過工作和生活的話題,你就能大致知道對方是怎樣的人了! 14、你最近想看哪部電影? 「電影」話題已經是基礎中的基礎了!大家可能都知道該聊這個吧? (你會喜歡:迷惘低潮時,網友最推的十大經典電影:看完你會找到希望與轉機) 15、你們家的相處模式好嗎? 這雖然不是個很好的話題,但是對於初次約會,這卻是很重要的話題。對方如果說:「喔,我家的氣氛不是很好耶。」你可以回答:「我也是耶!你家的情況是如何啊?」這樣可以巧妙的得知對方比較私密的心情。 16、你有喜歡看的影集嗎? 聊天的第一步:找到與對方相同的喜好,兩個人就可以自然而然的相談甚歡了! 17、你是哪裡人啊? 地方文化常常會影響一個人的特質,除了台灣本身,各國之間的差異又十分的大。聊聊各自住的地方,也能夠是一個新的話題喔。 18、如果能回到過去,你最想改變什麼? 假如你是個歷史控,研究過古今中外歷史演變的話,再試試看這個話題吧。不然,若湊巧對方是歷史專長的話,你就瞬間弱掉了! 19、你覺得哪位演員和你最像? 這個問題,除了演員本身要有與自己有相似的體型、穿著風格、個性之外,「神韻」往往是選角的最大重點,你認為誰跟你的感覺最像呢?還是你有自信詮釋好哪位演員呢?透過這個問題,也可以使你更加認識對方喔! 20、你去過哪裡旅行呢? 幾乎沒有人不喜歡旅行,就算對方真的不愛,還是或多或少有去過外地或其他國家遊歷,但是大部分的人只要一提到旅行,心情就會整個愉悅起來,而且樂於跟你分享所有當時發生的大小事、看到遇到的各種人事物。 聊完之後,還可以接下去問「那你最近有特別想去哪裡旅行嗎?」相信這個話題一個可以打破雙方之間的冷場喔,還能預約下一次出遊喔。 March 31,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ymerh

婚姻不幸福,與原生家庭相關?關係心理學:你的焦慮依附,來自從小的不安全感 https://ift.tt/39uI1MV KnowYourself 我們對待關係的方式一定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新的關係就是我們自己的;即使我們兩個都從不夠幸福的家庭中長大,但我們仍有能力、有可能,創造一段自己喜愛的親密關係。 文|Li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前段時間,我們收到一封求助信: 「我們倆都來自不太幸福的家庭,所以早早下決心絕不重蹈父母的覆轍,因此更用心地經營關係,感情確實一直很好。 可是前段時間,可能因為生活中壓力增多,我們的衝突也多了,雙方深層的性格缺陷暴露出來,父母身上那些被我們極力避免的方面,似乎也留存了下來,會在我們吵架上頭的時候爆發。 我忽然對未來產生了不確定。原以為見證了那麼多不好,到自己的關係時就能少走彎路,可現在卻覺得,在不幸家庭中長大的我們,不會愛和被愛,不會真正正確地相處,未來也許還會有更多阻礙。 原生家庭有問題的人在一起,到底是會更容易,還是會更難?我該繼續和同樣原生家庭有問題的人在一起嗎?」 圖片|Photo by Andrew Dunstan on Unsplash 這樣的來信讓我感到心酸。原生家庭的問題已經讓他備受困擾,好不容易可以擁有自己的小家,卻還要面對原生家庭留下的影響。 有大量的研究發現,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在未來的婚姻中確實可能表現出較低的情緒管理能力,較差的婚姻適應能力,對婚姻有更多負面感受和更低的滿意度( Brown et al., 2015; Falcke et al., 2008)。但同時,研究者們也發現這並不是必然的結果,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也可以得到幸福的婚姻。 這當中的區別在哪兒?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需要先花一點篇幅和大家聊聊,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對子女未來親密關係的影響,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注:分析這一問題的理論非常龐雜,流派眾多,本文僅基於家庭系統理論的一些觀點進行分析和討論)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的最大傷害,是讓他對任何親密的關係都產生一股慢性的焦慮 家庭治療的先驅 Murray Bowen 曾指出,一個健康的家庭,家庭成員之間應擁有健康的距離,既能相互影響,又不會融合不清(fusion),保持情感聯結的同時,給每個家庭成員獨立自主的空間。 但一個不健康的家庭,儘管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它們都有的共同特徵就是,家庭成員之間找不到那個適當的距離(Kerr & Bowen, 1988)。 有的家庭中,家庭成員關係過近,完全揉在一起。自己的情緒和行動完全取決於對方,自己沒有獨立的選擇和感受,也不允許別人有。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有的家庭中,家庭成員則非常疏離、冷漠,導致想要被關心的人不得不竭力取悅他人,祈求他人多和自己靠近。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同場加映:「心裡苦,才要強裝微笑」,好孩子才最令人擔心) 無論距離過近還是過遠,在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都會對關係產生一種焦慮感:他們感到關係本身是不穩定的,只有不斷滿足對方的需求,才可能維繫關係。否則便會爆發衝突,甚至造成關係崩塌。 因此,他們不得不擱置自己的想法,一切根據其他家庭成員的需求行動。當他們長大離開家,建立自己的親密關係時,原先一直滿足他人的模式,會直接導致他們不會恰當地經營和管理自己的關係。有的人會延續原生家庭的模式,和伴侶過度融合。有的人則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選擇情感阻斷。 過度融合的人會繼續為了維繫感情犧牲自主,一切行動取決於對方,並且期待對方也這麼做,認為這才是想要維護關係的表現。一旦對方堅持自己的想法,不滿足他們的需求,不論客觀上對方做了多少鞏固感情的事,他們也會認為對方不愛自己、不想繼續關係。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選擇情感阻斷(emotional cutoff)的人,則通過不和他人建立深厚緊密的關係,避免自己再像在家時那樣,總為了滿足別人壓抑自己。他們可能即使身在關係中也獨來獨往,拒絕頻繁和伴侶見面、相處,拒絕接受伴侶的好意。而一旦伴侶希望他們在做決定時考慮自己的感受,他們就會指責伴侶在「情感綁架」。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無論是和伴侶融合,還是選擇情感阻斷,都會令關係非常脆弱。因為這種選擇無法令他們既維繫和對方的情感,又理智成熟地看待問題。他們往往會做出衝動的行為,解決問題的辦法也缺乏建設性,甚至對關係造成破壞。他們的關係因此更加坎坷。 (延伸閱讀:匱乏心理學:習慣衝動購物,是因為內心渴望被愛) 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卻在自己的親密關係中獲得幸福的人,有什麼不同? 特徵一:他們往往有一些有益的人格特質(personal traits) 研究發現,有兩種特質最能發揮作用(Carr&Kellas, 2018): 樂觀主義(optimism) 效能感(efficacy) 他們會使人更加目標導向和有積極性,相信自己有能力獲得想要的目標,在遇到問題時能更靈活、主動地尋求解決辦法,而不是一直生活在原生家庭的影響下。 也就是說,即使在相處過程中仍會出錯,只要明確了維繫關係的目標,具備這兩種特質的人會比其他更積極主動學習,調整自己,更及時做出對關係有益的行動。 特徵二:他們也可能在原生家庭之外,擁有同樣親密但具有保護性的關係 有學者指出,只有必須啟用從原生家庭中習得的模式解決問題時,原生家庭的影響才有機會延續(Falcke et al., 2008)。 也就是說,如果你在成長過程中建立了同樣親密,但能給你提供保護的關係,就可能抵銷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研究發現,可以提供情緒支持的人,或者鼓勵你獨立自主又能在你有需要時及時出現的人,都可以帶來保護性的關係(Alder et a., 2017;Carr&Kellas, 2018)。他們能裡解你的遭遇,而不是懷疑、否定你。他還能在你感到壓力時幫你梳理感受和想法,鼓勵你做出符合心意的選擇,並在你有需要時及時出現。 這樣的關係可以協助你在壓力中發展出更好的恢復力,抵擋原生家庭的影響。 (你會喜歡:自戀能增加親密關係幸福感!你聽過心理學中的「積極錯覺」嗎?) 如果我既沒有有益的人格特質,也沒有保護性的關係,我就無法逃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了嗎? 不是的,有意識的努力,是可以給你帶來好的親密關係的。 STEP 1:在日常生活中發展對自己的信任 你可以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工作、學習、日常事務中體會自己的能力,建立對自己的信任感。你也可以通過解決關係中的一些小問題,感受自己在經營和管理關係,體會自己有能力抵擋原生家庭的影響,維護眼前的關係。 STEP 2:通過個人事務練習情感和理智的平衡 你可以在一個人做決定時,將推動你做決策的思維和情感過程記錄下來,尤其注意相矛盾的部分,練習如何平衡。 不斷練習平衡情感和理智,你在關係中也會更容易做到。 STEP 3:邀請關係的另一方幫助你處理對關係的焦慮 這一步是建立在你對自己做決定的推動因素有明顯覺察的基礎上。當你感到,自己在關係中的一些決定是出於一些情緒性的考量: 「我害怕我不這麼選,他會不喜歡我⋯⋯」 「我擔心這樣會讓我再次陷入束縛⋯⋯」 「我覺得我應該滿足他的願望,他失望我會更不安⋯⋯」 你需要嘗試冷靜地和對方溝通你的不安,了解他的想法。這首先會讓對方感到你在乎他,鞏固你們的感情。更重要的是,當你一次次確認對方不會離開你,對方也不會束縛你,你會從焦慮中解脫,慢慢學會勇敢地做自己的決定。 寫這篇文章時,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篇調查,結果顯示,在一系列影響婚姻質量的因素中,原生家庭大約能發揮 23.7% 的作用,也就是說,還剩下超過 75% 的空間,是供我們自己發揮,以調節自己婚姻質量的。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對待關係的方式一定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新的關係就是我們自己的。即使來處不夠幸福,我們仍有能力、有可能,創造自己的未來。 原生家庭都有問題的人在一起會更難還是更容易呢?我沒有準確的答案。但我想,當你們都真心地、堅定地愛著對方,想和對方在一起時。真正能決定你們未來的,早已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們自己。 參考資料: Alder, MC, Yorgason, JB, Sandberg, JG, & Davis, S. (2018). Perceptions of parents' marriage predicting marital satisfac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ttachment behaviors. Journal of Couple & Relationship Therapy, 17 (2), 146 -164. Brown, J. (1999). Bowen family systems theory and practice: Illustration and critiqu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0 (2), 94-103. Brown, M., Larson, J., Harper, J., & Holman, T. (2016). Family‐of‐origin experience and emotional health as predictors of relationship self‐regulation in marriage.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38 ( 3), 319-339. Carr, K., & Kellas, JK (2018). The role of family and marital communication in developing resilience to family-of-origin adversity. Journal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18 (1), 68-84. Falcke, D., Wagner, A., & Mosmann, CP (200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of-origin and marital adjustment for couples in Brazil.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therapy, 19 (2), 170-186. Kerr, ME, & Bowen, M. (1988). Family evaluation. New York, NY: Norton March 31,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uI1MV

命運絕非偶然,而是選擇|日本抗癌泳將池江璃花子:重新定義人生的中間泳道 https://ift.tt/3ucICdI Charming BrandTalks 在面對人生中未預期的風浪,有時我們會說:「這大概是命運吧。」仔細聽,話音裡有惋惜、有無奈,或許還有點自暴自棄。你以為命運是偶然降臨而無法逃避的人生轉折,卻不知道其實命運取決於你個人的選擇。 圖片來源|SK-II 面對命運,當我們選擇反身逃跑,就只能隨波逐流;當我們選擇正面迎擊,那就是駕馭它、改寫它的開始。命運不掌握在未知的命數裡,它掌握在我們手中,等著我們凝聚出改寫它的勇氣。 女性在社會裡常常因為年紀、性別、社會價值觀而受到侷限,久而久之,我們可能以為這就是「命運」,而失去改變的勇氣。 始終支持女性掌握自己命運、鼓勵「#改寫命運(#CHANGEDESTINY)」的 SK-II,有感於女性的困境,正式成立全球電影工作室「SK-II STUDIO」,源自品牌 #改變命運 #CHANGEDESTINY 的核心理念,薈萃全球眾多熱心於為社會帶來積極改變的知名電影製作人、動畫團隊、音樂人和原創編劇和作家,並從全球各地女性的真實社會經歷中汲取靈感,通過鏡頭、動畫、音樂等豐富的電影藝術元素,深度還原和解讀當今女性所面臨的諸多社會壓力和現實議題,鼓勵女性擺脫束縛,積極做出選擇。 計畫打造更多能夠啟發對話的內容,並運用電影敘事的力量告訴你:其實,命運無關乎機遇,而在於你勇敢的選擇。   影音來源|SK-II:http://r.ad-hub.net/cNjTp  抗癌名將池江璃花子:中間泳道,那原本屬於我的位置 SK-II STUDIO 推出的首波影片《中間泳道》(The Center Lane),由獲獎無數的日本電影導演、金棕櫚獎得主 — 是枝裕和掌鏡,用他一貫寧靜而深遠的敘事手法,真實記錄日本游泳選手池江璃花子(Rikako Ikee)擊退病魔,重返賽場的生命故事。 池江璃花子是日本著名的游泳選手,2018 年亞運成功獲得 6 金 2 銀的亮眼成績,同時也是多個項目的日本紀錄保持者。 而「中間泳道」指的是泳池最中間的那條水道,通常會安排給預賽時速度最快的選手。換言之,中間泳道是寄予厚望、是萬眾矚目,長期以來,也是璃花子對自己的認知。 「我當然喜歡中間泳道,我經常在比賽中贏得中間泳道的位置,這代表你游得最快。感覺就像在家一樣,這是屬於我的泳道,一條只為我而準備的位置,我就是這樣認為的。」——池江璃花子。 一直是中間泳道常勝軍的璃花子,正準備在 2020 東京奧運的中間泳道全力衝刺,卻在 2019 年遭逢命運的巨變,發現自己罹患白血病。她只能接受治療、暫停訓練,放棄了,她一度十分想望的,站上東京奧運中間泳道的機會。 《中間泳道》由獲獎無數的日本知名電影導演是枝裕和執導,靈感的發想來自於是枝裕和導演,最初在泳池邊與璃花子聊天開始。透過真實的訪談,刻畫了璃花子抵抗病魔、恢復訓練、重返賽場的內心掙扎、奮勇和希望。我們於是明白,命運並非定數,也不必然得交託給偶然,你的決定、你的選擇,才是你的命運。 圖片來源|SK-II 選擇,改寫了命運,重新定義人生的中間泳道 「艱辛」,是璃花子對抗癌治療的描述。抵抗命運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服輸的運動員璃花子,秉持著受訓時堅持不懈的精神面對病魔。除了身體的病痛,暫停訓練的璃花子還要承受放棄奧運的心理折磨。 自己多年來的準備暫時擱置不說,還必須放下肩頭上全日本的期望。對此,璃花子勇敢地宣布她志在 2024 年巴黎奧運回到中間泳道、奪下獎牌。她用自己一往無前的信念告訴世人:希望在遠方閃爍,讓她能克服身心的痛苦、向前奮泳。 抗癌治療的另一個考驗在於外觀的改變,璃花子無可避免地面對掉髮的副作用。因此,這一年她多以假髮和帽子的造型出現。然而,在 2020 年與 SK-II 首度的合作中,璃花子一雙大眼明亮地直視鏡頭,露出短短的頭髮。 那樣的姿態,不說是勇敢,而是坦然:「沒有頭髮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我反而對我現在的樣子感到很自豪。我想做真實的自己。」那樣的璃花子,真耀眼。 圖片來源|SK-II 2020 年 8 月,璃花子重新回到泳池就一舉奪得日本公開賽 50 米自由泳亞軍,更有機會再次出戰日本奧運會游泳選拔賽。人們不禁為她勵志的故事感到振奮,而此時的璃花子,不只是運動員和日本希望,更是一位戰勝白血病的鬥士,用自己的故事,帶給世人力量。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天賦異稟的運動選手,但每個人都可能遭遇命運的橫逆。璃花子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面對命運,永遠不要放棄。因為你的選擇,將會改寫你的命運。同時,你也可能因為自己的信念,成為他人的光與希望。 圖片來源|SK-II #改寫命運,命運取決我們的個人選擇 在瞬息萬變的人生旅途裡中,我們都可能偏離生命的中間泳道。然而當你迷航,你會選擇載浮載沈、就此侷限?還是看向希望的前方、勇敢突破,重新定義人生的中間泳道? 「我相信,只要嘗試一次不同的行動或思考,就可以改寫你的命運。所以我認為這很重要——對我以及任何人都是,去思考你想要如何過好當下,以及你如何讓那一個當下變得更有意義,那將是改寫我們命運的方法。」璃花子這樣分享著她的心路歷程。 SK-II 始終相信「#改寫命運(#CHANGEDESTINY)」的無限可能,透過 SK-II Studio 更多作品,以電影說故事的方式呈現世界各地女性改寫命運的真實篇章,期待鼓勵每一位你,勇敢挑戰人生中的困境、改寫自己的命運。 >> 給想活出自己的你|讓 SK-II 陪你一起#改寫命運 >> 給想了解更多的你|點我看《中間泳道》完整版 March 31, 2021 at 06: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ucICdI

「經痛難熬,忍忍就好?」婦產科醫師:身體正在警告妳,快尋求專業治療! https://ift.tt/3fsC7iY Charming BrandTalks 妳知道嗎?有些經痛其實並非正常現象,但大部分女性都習慣忽略它。然而魔鬼藏在經痛中,忽視了身體發出的警訊,小心妳和「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距離越來越近! 早上九點的辦公室茶水間,兩位女同事因為月經打開話匣子,沈溺在只有女人了解的話題裡。 「我月經提早來了,這次比以前都痛,還有血塊,不知道怎麼了。」曉露一邊說,一邊揉著下腹。 「比以前痛?妳一直都會經痛嗎?」一直都很重視養生的卡蘿回道。 「對呀,每個月的生理假我幾乎都用掉,有時候還被說因為不想上班而假裝的⋯⋯」曉露還在痛。 「經痛的感覺,真的只有自己懂⋯⋯但妳知道嗎?有些經痛其實不是正常現象,可是大部分人都習慣忽略它,妳要不要去做個檢查?」卡蘿回應。 「是嗎?應該吃個止痛藥就好了吧?我覺得可能是自己吃太多冰了⋯⋯啊⋯⋯」曉露敲打著肚子疼痛難耐,像是要在地上翻滾一番。 「天呀⋯⋯妳這情況還說還好?快去看醫生吧!如果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就不好了,嚴重的話搞不好還要動手術⋯⋯」卡蘿擔心的回應。 妳也像曉露一樣,長期飽受經痛與經血過多的困擾?甚至影響了工作效率,夜晚更難以成眠,卻都忽略而不去注意嗎?小心囉,「經痛」就是身體給妳的警訊! 圖片來源|Pixta 咦?經痛跟「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 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曉露來到診所報到。 經過醫師的專業問診、超音波檢查以及抽血檢驗後,她回到診間等待結果。 醫生看完報告後說,「超音波和抽血的結果,再加上妳幾乎每次來月經都會經痛、有血塊,這狀況就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曉露還來不及反應,醫生接著告訴她,「子宮內膜異位症,就是原本應該在子宮腔裡面的內膜組織,跑到子宮腔以外的地方,例如:卵巢、子宮體或腹膜等處,臨床上最常見症狀包括經痛、性交痛、骨盆腔疼痛、生理期間腹瀉、排便或解尿困難及不孕等。」 「那⋯⋯醫生,我該怎麼治療才會讓我經痛的狀況好一點呢?會要開刀嗎?」曉露緊張的詢問。 「還好妳及早就醫,狀況還不至於需要開刀,我們先試試藥物治療,可以有效降低疼痛與病灶復發,不用緊張。」聽到醫生最後補充,曉露這才鬆了口氣。 圖片來源|王樂明醫師 曉露的故事聽到這,妳是否想起,身邊也有許多時常經痛的女性呢?或是,其實妳也常常在生理期間不適,卻忽略身體發出的警訊? 過去曾有調查顯示,有高達六成的台灣女性不清楚自己的經痛類型,也經常忽略不在意。尤其是 25-45 歲之間的女性,其實有 10% 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卻只有 3.7% 實際就診。 偏低的就診比例也反應了大多數女性忽略身體與婦科疾病的病徵,讓我們透過婦產科醫師的視角,來了解不尋常經痛的背後原因吧! 選擇適當的藥物治療,女性不需再忍受經痛困擾! 為能更詳細地了解婦科疾病,我們特地專訪到萬芳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王樂明醫師,談談現行臨床治療,如何有效幫助女性擺脫經痛保留生機。 王樂明醫師提到,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治療方法,通常會先採取藥物治療,如果病灶較大(巧克力囊腫大於 5 公分以上、或子宮肌腺症增長速度過快等),以及懷疑是惡性腫瘤,則須考慮手術切除。 治療這類疾病「以往常用的藥物包含止痛藥、口服避孕藥及荷爾蒙藥物,也有雄性素藥物或是停經針劑,但容易產生皮膚出油、體重增加或停經症候群等副作用,導致患者排斥服用或自行停藥而影響治療效果。」 圖片來源|王樂明醫師 王醫師進一步分享,藥物治療的方向就是「針對病灶治療,提升病患生活品質」,但不論任何藥物,如果吃了讓女性身體不舒服,或是沒有效果,就代表該藥物不適合自己。 那有沒有能夠有效緩解子宮內膜異位症,副作用又低的藥物呢? 「有的,目前健保給付的新型口服黃體素,能有效降低疼痛與病灶復發,較無過去藥物的副作用,適合長期使用,已成為長期治療的新選擇。」 王醫師補充,新型口服黃體素能夠減緩患者的疼痛,觀察下來,大多數患者對這新型黃體素的接受度頗高,臨床使用上也算是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線藥物。同時王醫師也提醒,由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屬於慢性疾病,除了要有長期治療的觀念,並且每三到六個月定期回診追蹤,以免復發導致病況更加嚴重。 圖片來源|王樂明醫師 現代醫學發達,若有更好的藥物能治療經痛,將能幫助女性用聰明且相對輕鬆的方式,減輕身體不適。而針對不同年齡層女性,王樂明醫師也提出子宮內膜異位症不同的治療建議: 25 歲以下:如還沒有生育計畫,可採用藥物治療。 25-35 歲:如有生育計劃,則鼓勵生育。因為孕期間會停經,不會有經痛的問題,同時可以治療與懷孕。 35 歲以上:如已生完小孩或沒有生育需求,可回到藥物治療的療程。 此刻的妳,如果長期深受經痛的困擾,痛到不能上課、不能工作、無法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別猶豫了,最好的方式就是安排時間到醫院檢查吧! 2021 世界子宮內膜異位日:靜下心來,傾聽身體的聲音! 每年三月,全世界響應子宮內膜異位日,在這特別的節日裡,我們想邀請妳透過三個行動,好好觀察身體,重視每一次身體發出的訊息。 別把長期經痛當正常,及早就診,及時治療緩解疼痛找回笑容。 若想根治婦科疾病,請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吃止痛藥並非長久之計。 若身邊有因為經痛感到不適的親友,請給予同理和支持,並建議她儘速諮詢婦科醫師檢查。 願每一個妳,都能善待身體,傾聽身體、愛護身體,成為最美麗也最健康的妳。 March 31, 2021 at 05: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sC7iY

劉宥彤專文|三十歲以後就是優化期,要優化和經營前面十年的選擇 https://ift.tt/3szf6P4 遠流 三十歲以後,是前十年的優化期,但不代表人生道路就此落定,我們仍可以為自己想過的日子,創造新的可能性。 在奧美「學規矩」那五年,平常需要連繫的客戶很多,事情既多又雜,再加上孩子多且年紀小,幾乎永遠處在「超時超載」的狀態。沒做完的工作常常帶回家,還自以為可以陪小孩睡覺後再起床繼續奮戰,偏偏實際上是直接在孩子的床上一覺到天亮,然後把工作原封不動又帶回辦公室。 就這樣日日悔恨,日日充滿罪惡感的面對家人的質疑與不諒解,不斷掙扎在工作與家庭之間。關於「女人要不要自己帶小孩」這話題總是討論沒完。 有些人覺得白天上班、晚上帶小孩,既辛苦又不能讓小孩獲得完整照顧,尤其當孩子多,上班賺的錢甚至可能不夠付保母或托育費,以成本效益來看似乎不划算。  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的難 「工作與小孩誰重要?」 「不懂得為孩子犧牲,為了工作不愛小孩。」 職業婦女常會遭受這樣的質問或質疑。有在工作的媽媽們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小孩在幼兒園和低年級階段特別容易互傳疾病,有時工作正忙,卻接到學校打電話來說小孩發燒,這時只能馬上讓手邊的事告一段落,再衝去學校帶小孩看醫生。 也曾聽過一位朋友氣噗噗的說,他們家請保母來照顧小孩,沒想到她老公竟然在吵架時大吼說:「小孩長大都和你沒關係。」讓她氣到腦門充血,超想離婚。職業婦女要面對外界壓力,同時還要對抗內心糾結,這點總讓我覺得能存活下來的,都是「了不起的女人們」。 (同場加映:「做母親實在太讓人害怕了」搞定自己這一關,才能享受為人母的過程) 事實上,也不是在家的專職媽媽就會得到所有人認同。我有許多為了家庭和孩子放棄工作的朋友,每次聽他們訴苦都大開眼界。家庭主婦首先要面對失去了自己獨立的經濟來源,用錢時需要先考量家人的需求,把自己放在最後;有時夫妻吵架,還會受到經濟制裁。 甚至有些老公會不按時間給錢,或不時查帳,甚至聽過更離譜的是,有朋友拿自己婚前積蓄送結婚禮金給好友,還被老公嫌包太多。或許夫妻之間金錢觀不同,用錢方式也需要磨合,但是沒有自己的收入,婚姻關係也不能保證天天你儂我儂,冷不防就落入沒有尊嚴、看人臉色過活的日子。 不僅如此,家庭主婦還可能承擔各種虐心評論,例如小孩生病或成績不好,長輩們可能會說:「都已經在家帶小孩了還顧不好!成績這麼差,有在教嗎?⋯⋯」聽了真是讓人又嘔又難受,感覺就是一種以愛為名的剝削。 有位好朋友原本在外商銀行做事,生了小孩後在家當全職媽媽。她說:「我覺得大家好像都認為有收入才能受尊重。家庭主婦沒收入,不僅在家地位低,連出去外面人家都會問你有在上班嗎? 感覺沒上班就沒有自己的名字,到哪裡都被稱呼『某某媽』。剛開始覺得自己有工作不做,回家讓人糟蹋真是笨死了,不過想到初衷是讓孩子感受到有媽媽在家的溫暖,就盡量不去在意別人的看法。」 在工作和家庭的抉擇過程中,放棄事業的被說成「沒有自我」的家庭主婦;放棄家庭的則被說是「沒血沒淚」的女強人。看來不只職業婦女要為自己找信念,家庭主婦也必須學會想開一點。  圖片|Photo by Neal E. Johnson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高學歷女性困境:有工作沒家庭,不管怎麼選,永遠是結構問題中的輸家) 認清自己,做好決定 我認為考量做職業婦女或家庭主婦,和考慮「轉職」的心態有點像:是要為了「下一份工作更好」而轉職,不應該是因為「現在的工作不好」而離開。 畢竟家庭主婦是個超級不容易的職務,千萬別為了逃避工作瓶頸妄下決定;就算是有條件回家給老公養,也要評估是不是永遠能嚥得下這口飯。 理性思考一下,第一步還是要問自己是不是這塊料,認清自己,別誤下判斷。第二步則是要取得和另一半的共識,不管在心態上或經濟上,雖然這一點相當不容易,我做了半輩子還沒成功,還在觀望下半生的進展。第三則是要想清楚,無論什麼決定都是自己做的,別把孩子當成做決定的藉口。 我記得周星馳的電影《九品芝麻官》裡有句台詞:「我全都要。」後來衍伸為網路流行語:「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身為家庭與工作都想兼顧的女性,一定超想吶喊出這句話!但職業婦女或專職媽媽都有各自的難處,無論是繼續工作或回家當主婦,愛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無法比較。 有些長輩習慣對兒女情感勒索,他們會說:「媽媽就是為了你才如何如何⋯⋯」話語中表達的是自己為了兒女失去人生,但實際上,沒有人會喜歡自己的成就源自於母親的犧牲。我相信不管做什麼選擇,孩子一定都有可以從媽媽身上學習到的地方,所謂兼顧家庭和工作的定義應該更開放,而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先生或長輩的觀點。 如果已經想清楚要做職業婦女,就不要去放大自己的罪惡感,老是心想:「我一定是不及格的媽媽。」請放下這個念頭,你並不是後母,也沒有人應該幫你打分數,有罪惡感是正常的,因為我們是那麼的愛孩子,永遠都希望他們擁有最好的。 職業婦女沒時間煮飯或沒打掃都是很正常的事,叫外送或外帶食物,找鐘點工幫忙清潔家裡環境,都是應該的。讓我們一起學習用更有效的時間管理方式來取代罪惡感吧。  人生選項不只二選一 當你看到事業成功還優雅的像貴婦般的朋友在臉書上分享照片,那些父慈子孝、窗明几淨、滿桌飯菜,還加上小孩成績才藝都好棒棒的情景,是不是常讓你怨嘆老天不公平?千萬別懊惱。我每次看到這類貼文都會給朋友按讚兼笑臉,因為我知道這世上的大媽私下都是夾個鯊魚夾的瘋婆子。 那些永遠搞不定的夫妻矛盾,婆媳小姑三叔四嬸的家族衝突,或是小孩的黑歷史這類生活中光怪陸離的經驗,很少人會拿來貼社群。所以我們也偶爾拼貼一兩張照片放上去,讓大家給你按讚加歡呼,大媽的生活就是要這樣彼此鼓勵討拍,別打擊了自己的信心。 有一項哈佛調查可以安慰到大家。研究數據說明,由職業婦女帶大的女孩不只能從母親那兒學到如何平衡生活與工作,也會學習到許多參與工作的方式,學習如何讓工作變得更有效率和如何增進人際互動關係。她們長大後的平均薪水比同儕多出百分之四。 這也可能是因為他們通常教育程度較高,社交技巧較好或是任職於管理階級的緣故。而由職業婦女帶大的男孩,傾向更願意幫助老婆照顧小孩,並且勇於擔任家庭照護的角色。男女分工合作,也更符合社會平權的潮流。 社會上對工作的定義及型態正在不斷改變。現在大家常問:「我該離職嗎?」或許可以有另外一種問法是:「我想工作嗎?」「我必須工作嗎?」因為隨著人生不同階段,工作也多了很多種可能性。 (延伸閱讀:無痛創業:在「穩定工作」與「離職創業」之間,選擇你熱情所在之處) 除了上班和做全職媽媽,有沒有其他更開放的選項呢?在創業圈,我接觸到一些矽谷的朋友,那裡有許多媽媽們在婚前或生孩子前都是在職場上擁有一片天的女性,在結婚生子後的下半場,最吸引她們的反而不是高薪的工作,而是擁有彈性的工作性質,所以媽媽「創業」又成了另一種選擇。 雖然大家很多時候還是只能利用孩子睡著的時間忙自己的事業,但能有彈性的顧及家人和孩子,又讓她們找到了一種人生的可能性。 在奧美工作了五年,我因為類似的理由選擇離開,再次投入創業,就像那些矽谷媽媽一樣。我們想保持工作存在的意義,而不只是追求頭銜和收入;我們想要的是一種持續學習、自我挑戰、展現價值的方式,即使很多人可能不懂,也可能幫忙喊累。 在此,我想向所有選擇在工作場域上繼續奮戰、也在家庭中努力求生存的女人們致敬。 本文摘自劉宥彤的《人生賽道,勇敢試也要勇敢放棄》。由遠流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人生賽道,勇敢試也要勇敢放棄》 March 31,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zf6P4

2021年3月30日 星期二

愛情的美好,都只是障眼法?關係功課:為愛而愛的人,最終都迷失了自己 https://ift.tt/3rBKQSt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愛,到底是什麼?我們窮其一生找尋這個讓人匪夷所思的答案。但是找到之後呢?這個答案會怎麼影響我們接下來的抉擇? 每當我們提及感情方面的問題,在最失落的時候免不了會問自己:愛,到底是什麼? 同一個問題,在單身的時候、在感情變得平淡的時候、在分開之後,都問過自己無數遍了吧?但越是努力想要分析每一絲證據,或者探究供詞裡的每一個字時,答案似乎都會在我們差不多搞清楚真相的時候,又變了一個模樣。 就算這一刻可以很篤定地描繪愛,下一秒隨時會反過來被自己的內心質疑。我們就像被困在流沙中的人,越是掙扎,越是無法自救。 還是妄想一生無憂的我們,只想得到一套可以替我們區分對錯的清單—對的、能接受的、能理解的,才願意經歷;那些錯的、辛苦的、吃虧的,就想避之趨吉? 我們太多人都曾經被愛情虧待過,於是總用「了解愛的名義」的口號生活,其實只是想避免受傷的可能,而不是為了讓自己學會好好地愛護自己和心上人。 我們心中早就對愛情的樣貌有著一定的期許,甚至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愛情。我們不停追查的答案,或許不過是為了從別人口中尋找到自己想要的認同,來確認自己追求的愛、做過的每一個抉擇,在愛情和世人的眼中都是合理的。 愛是最單純,甚至是人與人之間最關鍵的元素,但我們也明瞭它不能完全定義一段關係之間的所有情分,所以才會下意識地想要拿著清單逐一審查,非要從中得出一個「愛」或「不愛」的統一總結來。 原來我們都害怕,那個被自己堅定地擁入懷裡的輪廓,不是愛情。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會問「什麼是愛」,另一種人會問「愛是什麼」。你呢?你又是他們其中的哪一種? 那些問什麼是愛的人,通常正在苦痛中掙扎,所以他只好靠別人去告訴他什麼是愛,藉由不同的角度,尋找自己依然被對方深愛著的蛛絲馬跡。明知愛情已經沒救了,仍依依不捨,始終不願放手。 圖片|Photo by Crew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愛情金句|10 句瞬間讓你得到心靈寄託) 我多希望,你不是一個會問什麼是愛的人。因為消耗自己,在對方面前做一個深情的榜樣,一直都是行不通的。愛的本質對這些人來說,似乎就是一種為愛而愛的「目的」。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從來沒好好愛過眼前的戀人,真正誘惑人的只是「愛」這種讓人愛恨交加的概念。 至於那些會問愛是什麼的人,他們也不是刀槍不入的。他們會流淚,偶爾會覺得疲憊,也會有自覺不夠堅定的時候,但就算真愛只有一個,表達愛的方式卻有成千上萬種;即使他們多麼希望陪伴也是一種愛,同時卻也清楚明白愛不一定只是陪伴。 這個排列方式太重要了,不然我們被自己的答案局限著,受罪的卻是愛情。這些人眼裡,愛情更像是一種「動機」,是彼此餘生的起點,一路上我們會遇見很多不同的風景、天氣,但至少這個旅途的出發點是眼前的愛人。 長路漫漫,我總會找到愛你的方式和你愛我的自信。我們窮其一生找尋這個讓人匪夷所思的答案。但是找到之後呢?這個答案會怎麼影響我們接下來的抉擇? 我們內心真正想要又尚未擁有的東西,通常都不會因為遇見了誰而因此被遺忘。哪怕在轉角遇見最美好的愛情,我們有時候總會想起自己原先來的路。在還沒遇上愛情之前,目的地似乎從未到達過。 有時候我們必須承認,愛情帶來的美好與辛酸都成為了一種障眼法,它在不知不覺中取代了夢想的輪廓。所以當愛情變得觸手可及時,人類的惰性總讓我們以為它會比那遙不可及的遠方更具吸引力。 當愛情再也滿足不了我們的嚮往,這份感情就會慢慢失去魅力,最後雖然說是忍痛放棄,卻也沒有讓人回頭的欲望。有人圖對方的陪伴、有人圖對方的錢、有人圖對方的忠誠⋯⋯每個人想要的東西都不一樣,那些追求無論再荒誕,都輪不到旁人隨意去品頭論足。 我們對生命的渴求可以從愛情中提取,卻又不是非要透過愛情才能擁有。所以如果最後被迫各分東西,拆散我們的不是殘酷的現實,而是對現狀的不滿。 所以這個答案你別再糾結了,解開了這個謎底之後,更像是解鎖了我們內心深處被深情掩蓋的殘酷和無情。別為了好奇為什麼火很溫暖就去吹熄那根蠟燭,不然最後不但得不到真相,反而只會了解黑暗中那些無盡的冷清。 放馬去愛吧,唯有一邊感受,一邊解讀,才知道什麼愛。 晚上 10:02,為愛而愛的人,終究要在終點站的月臺上跟愛情道別。 換你告訴我吧, 以前你覺得什麼是愛? 現在的你又認為愛是什麼? 本文摘自 3am.talk 的《是我未經允許就喜歡了你》。由圓神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是我未經允許就喜歡了你》 March 31,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BKQSt

每天都忙到能量耗盡?用這 8 個方法,為自己打造獨處的空間 https://ift.tt/3fzl7b3 今周刊出版 你有多久沒花時間好好陪伴自己?當你把能量都消耗在家庭、事業上,你的情緒、你的渴望,又該安放在何處?邀請你一起來建立屬於自己的第三空間,享受「只有自己」的片刻。 獲得自由的途徑,是重新與世界建立連結,創造一個獨立於我們所在的象牙塔之外的平行世界,發現真正的自我。 第三空間與人生要事 第三空間是指和自己相處的空間和時間。在家時我們與家人在一起,在辦公室我們和同事在一起,我們和自己在一起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我們可以引入第三空間的概念來幫自己找到這樣一個獨特的空間和時間,讓我們與自己相處。 開車上下班的時候,汽車就是我的第三空間。停車之後不會馬上下車,而是在車裡繼續待一會兒,放著音樂,不是想想事情,就是乾脆放空,這就是身處第三空間的感覺。 我最近在車內嘗試透過錄音來記錄自己想法時突然想到:為什麼第三空間一定得要是個固定的物理空間?能跟自己獨處的地方不就是第三空間嗎?這真是一個叫「優里卡」(Eureka)的時刻(優里卡是古希臘語,阿基米德在浴缸裡泡澡時突然想到計算浮力的方法,喊了一聲優里卡)。 第三空間為什麼重要? 第三空間是一個你與自己真正相處的時間和空間,可以做一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包括:運動、閱讀、寫作、畫畫、冥想、投資理財等。 很多對人生重要的事情,都屬於上述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位於時間管理的第二象限。這些事情平時找不到時間去做,第三空間恰恰是為第二象限的事情而生,這是第三空間之所以重要的根本原因。 什麼是第三空間? 第三空間就是那些讓你能獨處的空間和時間。那麼反過來問,能讓自己獨處的空間和時間是不是第三空間呢? 咖啡廳是,汽車是,家是不是?是不是有時候家也可以成為第三空間?上下班的路上是不是也可以成為第三空間?甚至在計程車上、地鐵上是不是也有可能發現自己的第三空間? 我們要不斷地學會發問,問題不見得有答案,但問題能啟發你思考,發問是寶貴的習慣。回到問題本身,我們進一步定義:在特定時段能讓自己獨處的時空即第三空間。 這裡有幾個要點: 第一,特定時段。代表這個空間是與時空相關的,而不僅僅是一個固定的物理空間。比如,你覺得咖啡廳是第三空間,但咖啡廳非常吵的時候就不是;又如你覺得家不是第三空間,但在家裡你獨自早起、無人打擾的時候,就是第三空間。 第二,與自己獨處。這是第三空間的必要條件,如果不是自己獨處,那一定不是第三空間。 圖片|Photo by Hernan Sanchez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為忙碌生活按下暫停鍵!保留空白的三個練習:你有為自己獨處的能力嗎) 上述定義中,第三空間不再是一個固定的物理空間,任何一個空間,只要能有特定時段讓自己獨處,就成了第三空間,這是第三空間的虛擬化。 時間管理的四個象限中,第二個象限是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在其他條件(包括家庭、天資等)差不多、努力程度類似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很可能取決於在第二象限的時間投入。 我之前的苦惱是每天都很忙,但忙碌的時間都是花在家庭和辦公室,剩下就是睡覺、吃飯和通勤時間。在時間管理的四個象限中,一、三、四象限的事情都找到了安身之所,有對應的時間和場所,唯獨第二象限沒有著落。 但第三空間虛擬化的想法徹底打開了我的思路。按照這種思路,我可以很輕易地在家、辦公室、通勤路上、旅途中、旅館裡找到自己的第三空間。 舉幾個例子,比如我早晨六點多起床跑步,這一段時間是無人打擾的,這就是我的第三空間。每天晚上家人睡覺之後,我還可以看三十分鐘書,這也是我的第三空間。如此一來,開車路上、走路的時候都可以成為自己的第三空間。 這段時間無法寫東西、看東西,但是可以聽音訊。所以,聽書或用錄音筆錄自己的想法,都可以讓這個第三空間變成現實,變得充實。像是聽音樂、一個人哼唱,也都是在享受屬於自己的第三空間。 在公司,每天午飯後有一小段時間可以午休,便能用於獨處。沒有會議和其他人的干擾,這個時間也可以成為自己的第三空間。 我的願望就是每天有三個三十分鐘:第一個三十分鐘用於運動,第二個三十分鐘用於寫作,第三個三十分鐘用於閱讀。之前我已經為三十分鐘運動找到了固定的時段,而頓悟之後,三十分鐘的寫作和三十分鐘的閱讀時間也找到了。 很多時候我們困惑、著急、焦慮,表面上是因為時間不夠,但根本原因在於缺少獨處空間。電腦演算法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叫「以空間換時間」,意思是可以調整演算法,拿更多的儲存空間換更快的執行時間。以空間換時間這個概念,對於時間管理也是有效的。 (推薦閱讀:慣性胡思亂想,影響睡眠嗎?一分鐘冥想法:專注在呼吸上就好) 很多時候,你按照日程表坐在那裡,打算做一個重要的 PPT,做一個關鍵的提案,但是你的心無法靜下來。你轉而去上網閒逛,或者刷FB、IG,一晃三十分鐘過去了,然而你計畫的事情一件也沒有做。假使有一個與這些任務匹配的第三空間,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對於我們人生發展至關重要的事情,我們一定要找到固定的空間和時間,每天去做。這就是為關鍵的少數事情,創建固定、舒適的第三空間,這一點是時間管理的關鍵。而精力管理理念強調我們應該去管理精力,而不是單純地管理時間。我發現充分利用第三空間可以很好地實踐精力管理的理念。 對於那些需要靜下心來全力以赴、花大片時間來完成的事情,一定要配上一個合適的第三空間,一個能讓你靜下來、不受干擾、與自己相處的時空。它不是固定的時間,也不是某一個固定的物理空間,是時間和空間的組合,是時空組合。 如何創建自己的第三空間? 基於以上解釋,尋找自己的第三空間就不是難事,甚至只要你帶上一個降噪耳機,在鬧區裡你也能找到自己的第三空間。這裡有幾個具體的建議如下: 1. 把你人生最重要的一至三件事列出來。注意,一定是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比如健身、寫作和閱讀。一開始可以是一件,但不要超過三件,超過三件你就很難去完成了。 2. 找到那些與自己獨處的時間。比如早起後、下班路上或者睡覺之前。 3. 一定不要影響第一空間和第二空間——第一空間是你的家庭,第二空間是你的工作場所或學校。不要讓第三空間影響你的家庭生活或工作、學習,這個是大前提,如果為了強調第三空間而本末倒置,會引起家庭關係和工作績效方面的問題。 4. 每一個第三空間只匹配一件具體的、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在這個第三空間裡要對這件事情全心投入。比如我的運動第三空間就是早晨六點至六點三十分的家中,寫作的第三空間就是早餐後在家中大約四十分鐘的時間。每一個第三空間只安排一件事情(寫本書時,我的寫作第三空間為工作日早上六點至七點半的家中,周末早上六點至十一點的家中)。 5. 採用合適的工具。我們需要有合適的工具來輔助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比如上下班路上,用聽和說的方式和自己相處比較好。這時候有一支簡單的錄音筆或在手機配上防風的微型麥克風,都會讓你有更好的感受。 6. 每個階段都要做一個總結。比如每周末把這一周的第三空間經歷整理總結一下,看看自己在第三空間的產出和體驗如何。 7. 一定要多寫多記錄。不管你的寫作能力如何,一定要鍛練寫作,寫作是思想的催化劑,寫作能讓你的頭腦更加有序,更加有創造力。要把自己與第三空間相處的經歷寫下來,以此不斷提升第三空間的使用效率。 圖片|Photo by Green Chameleon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為什麼要寫日記?反省已經過去的今天,為明天做好準備) 8. 一定要為第三空間取個名字。當你在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時,一定要為它取名字。像是我的三個第三空間分別是「寫作第三空間」、「運動第三空間」和「閱讀第三空間」,很樸實直接,卻帶來了儀式感。在相應的第三空間,我會被暗示要去做對應的事情,而且只做與這個第三空間名字相符的事情。 我經常會在早晨的寫作第三空間內寫作,最快只用三十分鐘就能寫一千字,效率很高!從今天起,各位就去嘗試發現自己的第三空間,為自己人生最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找到安身之所。 本文摘自張輝的《人生就是有限公司︰你的獲利由自己決定》。由今周刊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人生就是有限公司︰你的獲利由自己決定》 March 31, 2021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zl7b3

「總是為對方的過錯找藉口?」這 4 種症狀,判斷你是否有「關係成癮症」 https://ift.tt/3rwuVox 塔羅筆記 如果你的伴侶希望你為他放棄工作、改變人生目標、犧牲夢想,請記得,你不是任何人的寵物或奴隸,沒有任何人可以讓你輕易放棄夢想。 從今天起,為對方之前,先為自己! 太過依賴「關係」,愛得好痛苦 與男友同居的 Eunice 不介意伴侶和兄弟聚會,她也喜歡自己待在家看雜誌看書,享受安靜的時光,問題是男友總是不在答應的時間回家,每次都會遲歸至少兩個小時,而且都不會打電話先講一聲。 Eunice 也不喜歡男友一聲不吭就自己改變行程,讓她覺得不受尊重,感覺男友完全不關心她,也不尊重她。她總覺得男友不愛自己,也不在乎自己⋯⋯ 有時候愛得令人疲累,問題可能是出自對方,也有可能是自己想太多。某些人不相信對方給的愛是「真的」,會因為某些溝通不良或想法落差的部分而焦躁萬分,一談戀愛之後就變得不像自己,全然的身心投入,把「親密關係」當成生活的重心,一驚一乍都是驚險。 圖片|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關係成癮」到底是什麼呢? 在一段健康且舒服的感情關係上,應該包含愛意、互相鼓勵、和幫助支持。但是相反的,只要任何一個元素稍嫌太過,就會變成令人不快的「關係成癮」,而「關係失衡」的患者通常是反覆地在發生一樣「愛得好累好慘」的故事。 知名的心理學博士 Scott Wetzler 曾經這麼解釋: 「關係成癮是一種不健康的情感依賴,患者心理的意志無法自由自主,一方或彼此都必須依賴別人來需要自己、依賴自己、用以確立自己的人生價值,自此獲得內心滿足。這也會導致雙方變得在這種需要和滿足間的迴圈關係中更加依賴對方。」 那麼,你有以下的症狀嗎? 一、對方說什麼,太愛他的你都難以拒絕 有些人完全就是「愛到卡慘死」,一旦進入了親密的感情關係中,都會完全把對方當成人生的重心。只要對方提出的要求,你總是毫不猶豫地答應嗎?甚至對方開口跟你借錢投資,你想也不想,就將辛苦工作多年的存款奉上嗎? 其實有些陷入愛情的人們非常矛盾,因為實在太害怕失去對方,所以完全的被愛情蒙蔽雙眼。這種類型的人,通常會認為自己是「為愛付出一切」,但直到戀情被衝突與紛爭消耗殆盡,才開始怨嘆自己為什麼付出這麼多,卻得不到任何回報⋯⋯ 如果一段關係總是單方面一味地在付出,卻從來沒有得到同等的回饋和感謝,久而久之,將會讓那個人忽略了內心的需求和渴望,導致關係失去平衡。 二、對方問題一堆,你卻幫他找藉口 你可能會發現,為什麼身邊有些朋友所遇到的伴侶總是那麼差?會不會是他們習慣性地幫不夠好的對象找藉口?其實,這也是一種常見的關係成癮症狀喔。 這種無論對方發生什麼事,總是願意無條件為對方解決問題的症狀,或是太過盲目、「目睭糊到蜆仔肉」這種樣子,只會造成對方養成不健康的依賴、犯法、不負責任等等狀況。 (同場加映:「愛你才控制你?」關係心理學:你的委曲求全,只是落入話語控制的圈套) 三、眼中只有對方,愛得失去自己 在愛情面前,你總是容易心軟,甚至甘願在感情裡卑躬屈膝,只為求得一段圓滿的愛情嗎? 互相喜歡是一種很珍貴又很難得的事。但若雙方之間的愛不對等,便很有可能造成其中一方壓抑甚至隱忍的不健康狀態。如果你的髮型或是衣著已經讓他感到困擾,甚至感到厭煩,認為這會是影響兩人繼續走下去的原因,那顯然他並不適合你! 如果你的伴侶希望你為他放棄工作、改變人生目標、犧牲夢想,請記得,你不是任何人的寵物或奴隸,沒有任何人可以讓你輕易的放棄夢想。 提出這樣要求的人通常都比較自我中心、最愛自己,即便他知道捨棄熱愛的事物會讓人不快樂,但他還依然要求你放棄自己的人生,成就一個只有「單方面幸福」的感情關係。 小至為了他取消和許久不見朋友的聚會、放棄自己的運動計劃或閱讀時光,大至捨棄出國進修留學的機會——這些都是不健康的。 你可以為了戀人而修正原定計畫的方向,但不是沒有其他自我中心的直接取消。如果你的心中有點遺憾與不甘,那這樣的放棄就不算值得。 戀愛關係可以有很多次,但人生只有一次,錯過之後就很難挽回。會要你為他做出違背你核心思想的決定的人,要真錯過了,反而是你的幸運。 (推薦閱讀:「三觀合,路才走得長」關係心理學:與其改變對方,不如與想法相近的人交往) 四、這段感情建立在支配、脅迫與控制之下 以條件、進逼與強迫構成的關係,也是一段愛情的殺手。比方大家都不陌生的「情緒勒索」——指一種在關係中不願意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並企圖以威脅利誘控制他人的行為模式。或是說把分手掛在嘴邊,以此威脅伴侶對自己言聽計從⋯⋯ 這種以條件、控制與強迫為前提的情感關係,除了充滿壓力之外,也會讓對方心生恐懼,對方會害怕只要一不順他的意,他就會做出不理性的行為。 這種總是習慣性以威脅當籌碼的感情,其實是很可怕的關係,如果真的希望和對方長遠地走下去,無論是哪方,都必須重新審視這段感情,試著學會認清即使雙方再親密,也是獨立的生命、自由的個體。 如果你也陷入「關係成癮」的迷障中,最好的修復方式就是「找回自己的安全感」,並與伴侶一起做到理解跟溝通這兩件事,並誠實面對困難,最後才能做到理解與傾聽,這都將為彼此的關係帶來正向的助益。 感情的經營從來都不是件易事;如果有心想要攜手並長遠的走下去,離開「關係成癮」將一定會是件迫切需處理的事。 March 31,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wuVox

「40 歲,也從來沒被催過婚」韓劇女王孔曉振:擺脫世俗的框架,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https://ift.tt/3dl6Cod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韓國綜藝節目《帶輪子的家》以時下流行的露營車為主題,每集節目將露營車開往韓國不同風景勝地,享受遠離喧囂的愜意生活。 不演戲的孔曉振,近期積極參與綜藝節目,自從在《我獨自生活》中,意外因為孫淡妃的關係出演了節目,沒有距離加上親和力十足的姐姐魅力,一下子讓收視率飆高許多。後來參加了車勝元、柳海真以及孫俊浩的《一日三餐》再受好評,近期再度參與了療癒系綜藝《帶輪子的家》,和成東鎰、金希沅以及呂珍九,展開一段濟州島的溫馨旅程。 《帶輪子的家》以時下流行的露營車為主題,每集節目將露營車開往韓國不同風景勝地,將美景作為前後院,享受遠離喧囂的愜意生活。在第三集中,孔曉振應成東鎰之邀,一同前往濟州島享受美食與美景,在碧海藍天的優美風景下,一起度過悠閒的兩天一夜時光。 不過駐留地點風太大,孔曉振還在自己 IG 上分享頭髮被吹亂的照片,超級可愛。 (同場加映:「賣掉房子,搬進露營車內生活」宥勝的教養觀:我們不用豪宅,只要一家人在一起) 在四人閒聊的過程中,成東鎰作為大哥老前輩,奉勸不要單身太久,要談談戀愛才不會寂寞,但孔曉振表示,自己不想因為結婚而結婚,一個人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且沒結婚的人,都還是會被媽媽當孩子,就連老媽也支持她的想法,儘管已經到了 40 歲,也從來沒被催過婚。 笑說自己和爸媽住在同一棟大樓,肚子餓了就可以上樓吃飯,吃完飯就拍拍屁股走人,就還像是個孩子一般。她還說,有次想問媽媽料理的方式,媽媽卻說,學這個要幹嘛?不需要學,我煮給妳就好,逗得大家非常開心。 (推薦閱讀:催婚、催換工作、催回老家?四種方法不再彼此傷害,有效讓父母知道你的獨立) 事業有成的孔曉振,對於許多粉絲來說,不論氣質、時尚美感或是生活態度都是值得學習的對象。是啊,為何一定到了適婚年齡就得結婚呢?自己想做的事情都還沒做完,就得被迫走入家庭,被貼上標籤? 享受吧,一個人的自由時光,不是說戀愛不重要,而是成為自己的主人,擺脫世俗的框架,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人生。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40歲牡羊女 孔曉振 不急婚!大齡女神開示,「以前覺得愛情是人生的全部,現在發現要先愛自己才行。」 孔曉振:我覺得自己最強大時,是在鏡頭前。演戲,是我最喜歡的事。 收視率女王當之無塊!《山茶花開時》孔曉振:「剛出道被嫌不夠漂亮,把負評當動力,低潮就會過去。」 March 30,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l6Cod

周蕙的豁然筆記|30 歲那年,我許下心願:或許自己很渺小,但內心世界可以很強大 https://ift.tt/2PiRFv4 周蕙 歌手周蕙的豁然筆記,寫從得意到失意,從以為幸福、到曾經的夢想幻滅,這之中有笑也有淚,但唯一不變的是期待透過歌聲傳遞撫慰人心的力量;用自己的生命,找到擁抱失敗與挫折的方法。 今天,想帶大家透過〈我看見的世界〉這首歌曲,聆聽改變蕙兒姐一生的旅行,以及她如何在旅行之中找回自己。 〈我看見的世界〉周蕙 忘了那些刻薄的批評 他們不了解很多事情 重要的是自己 能夠確定 保有純淨的勇氣 坦然的心 記得那些溫暖的心情 未來像一部公路電影 如果風沙揚起 逼落淚滴 抓緊憧憬和回憶 繼續旅行 我看見的世界 永遠有藍天 有從約定裡滋長的玫瑰 就算有誤解 有爭辯 回頭還是 渴望牽手分享一切 我看見的世界 永遠有草原 有你最像是天使的畫面 總會被理解 被愛戀 逆風有你 流淚也能變成慶典 感謝和你擁有命運的重疊 有了牽絆人生才有了重點 什麼落葉 哪有飄雪 我只看到閃著光的每個紀念 《我看見的世界》這張專輯是我出道 15 年、同時也是加盟華研國際音樂後的首張作品。這張專輯對我而言,可算是音樂生涯的分水嶺,在此之前,我的演藝路可說是韓國婆媽劇等級戲劇化。 19 歲時,因一張單純想紀錄 20 歲前青澀聲音的自製專輯,而被錄音室老闆發掘。22 歲幸運成為 1999 年歌壇重點新人,「周蕙精選」取得了在亞洲破百萬張銷量的好成績。 本以為能一帆風順、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歌手生活。不料才沒幾年好光景,就因合約糾紛讓一切變調。 事業低潮期長達近 5 年之久, 直至 2007 年才終於露出一線曙光,可以重拾麥克風,擁抱我熱愛的歌唱工作,回歸我最愛的舞台。 在為復出後的專輯錄製第一首歌曲時,當時的我,已記不起自己多久沒踏進錄音室配唱了。前往工作的途中,所有回憶如跑馬燈一般湧上心頭,累積多年的委屈也瞬間引燃,泣不成聲,高漲的情緒久久無法平息,所以那天我一個音也沒唱。 人的內心世界真的很奧妙,它無色無味、沒有形體、觸摸不到,卻真真切切地存在。 和親友們傾訴心事,他們可以陪你哭、陪你笑, 但不論喜怒哀樂都沒有人能體會與幫忙。尤其是負能量爆表時,即使再多人安慰你,勸你想開、放下⋯⋯等道理,你都很難在一時之間走出來。 但為何走不出來呢?我認為,其實很大的重點在於「轉念」,你的心靈只有自己能讀懂,也只有自己能改變。 圖片|華研音樂 提供 給自己一個逃出的理由:用你的雙腳,踩遍這個世界吧! 合約糾紛帶來的衝擊, 確實是我成長過程中最大的試煉,要重新開始我就得先洗滌心靈,放下罣礙。 2007 年「青藏鐵路」正好開通,恰巧給了我前往心目中聖地「拉薩」的契機,於是在我親如姐妹的國中同學陪同下,毅然決然出發。尋回初心,找回那個單純愛唱歌的自己。 從青海上車往拉薩得花約 28 小時的車程,離開了城市鋼筋叢林,看著窗外高海拔的雪域景色,我忽地感覺自己遠離了所有利益衝突。映入眼簾的藍天、白雲、好山、好水,大地覆蓋著靄靄白雪,純淨美好。當時的我在想,人心為什麼無法像眼前的美景一樣純粹呢? 印象最深的景象是, 在大昭寺後的八廓街,看到正繞著寺院進行大禮拜祈福的小哥,一旁有路人拿了些錢給他,我不解的問地陪:「那個人為什麼要給錢,他又不是乞丐?」 地陪解釋:「我們藏區很多信眾都有個心願,就是從自己家鄉徒步行大禮,一路拜到大昭寺。這過程可能長達一、兩年,身上帶的盤纏早就用盡,給他錢是想幫助他回家。另外,大乘佛教祈願時是迴向祝福全世界的,我們都是世界的一份子,所以我們也得到他的祝福,所以給他一點點錢,也算是感謝他為大家祈福。」 當時的我心想:哇嗚!眼前的景色,配上這樣動人的故事,我好感動好感動。 人間處處有溫情,如果大家都能有互助合作的想法該有多好? 後來我閱讀了《當和尚遇到鑽石》一書, 裡頭說到「鑽石是地球最堅硬且無暇的結晶,一顆完美鑽石, 必須經過地殼變動的擠壓,千年地底熔岩的淬煉才行。人生也是如此!」我彷彿從中得到生命的答案。 原來老天爺給的種種考驗,是要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親愛的,我們都還在打磨的階段,別放棄自己 我相信自己只是在經過打磨的階段,我相信自己最終會成為那顆閃閃發光的鑽石。於是我勇敢的去面對各種磨難與考驗。 30 歲時,我許下了心願,希望每年都能去一個不曾去過的地方,用這種方式去看世界,也用這方式提醒自己世界之大;或許自己很渺小,但內心世界也可以很強大。 我期許自己也像八廓街看到的景象一樣,用歌唱的方式給大家祝福,祝願大家都活在一個良善的循環裡! 蕙兒姐,用雙腳走出自己的房間去看世界,豐富自己的身心靈, 用閱讀尋找答案。 你也可以想想,什麼樣的方式能幫助你找到自己?幫助自己排除負能量,補充自己的正能量,聽周蕙的歌或許也是一種好方法唷! 「心裡想著什麼樣的風景,就會看見你想看見的。」 共勉之。 March 30,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iRFv4

《遊牧人生》導演得獎金句盤點:同情心會打破籓籬,令人將心比心,互相承擔 https://ift.tt/3rvR2eN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38 歲的趙婷憑藉《游牧人生》(Nomadland)奪下金球獎的戲劇類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成為繼李安之後第二位獲得此殊榮的亞裔導演、更是首位亞裔女導演! 在將結束的 2021 年金球獎得獎名單來看,除了「黑豹」在遺作《藍調天后》中演技大爆發之外,憑藉《游牧人生》(Nomadland)一次奪下戲劇類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的 38 歲女導演,也成了全球熱搜關鍵字。她在得獎當下謙虛又真誠的致詞,相當感人並值得深省。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今年金球獎入圍名單創下最多女導演入圍(三位)紀錄,趙婷仍不負眾望打敗《花漾女子》艾莫芮德芬諾、《邁阿密的一夜》蕾吉娜金恩等兩位入圍女導演,奪下最佳導演獎,成為繼李安之後第二位獲得此殊榮的亞裔導演、更是首位亞裔女導演。 圖片|《游牧人生》劇照 因為疫情關係,在家中視訊連線獲獎的她,謙虛地向其他入圍者致意:「感謝你們拍出很美很美的電影。」另外引用片中的一段話、揭開自己愛上拍電影的初衷: 「同情心打破人類之間的所有籓籬,令人將心比心,別人的痛苦等於自己的痛苦,大家彼此交融互相承擔。」 圖片|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提供 接著再獲得戲劇類最佳影片時,創下首部由女性執導電影獲獎紀錄!趙婷滿臉驚訝溢於言表、感謝《游牧人生》原著作者潔西卡布魯德 Jessica Bruder。她以這段話總結: 「《游牧人生》對我而言的核心意義,是一段哀悼和療癒的朝聖之旅,本片獻給所有在人生中某個時間點經歷這段困難而美麗旅程的人。我們不說再見,我們說:『路上見!』」 圖片|《游牧人生》劇照 《游牧人生》(Nomadland)小說由臉譜出版、電影於 3/19 在台上映。 圖片|《游牧人生》劇照 《游牧人生》故事簡介 在內華達州郊區的一座企業小鎮經濟崩垮後,芬恩(法蘭西絲麥朵曼 飾)收拾起行囊,駕著她的露營車,決定踏出傳統社會的框架,探索她的現代游牧人生旅程。 《游牧人生》為傑出的華裔女導演趙婷生平的第三部長片,該片更找來了現實生活中的游牧族琳達梅依、史汪奇,以及鮑勃威爾斯參與拍攝演出,並擔任這位新的游牧族芬恩的良師兼益友,陪伴著她探索美國西部廣闊的景致,展開她的游牧人生。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你無家可歸嗎?」本屆金球獎4項大獎入圍《游牧人生》 獻給那些背負生命故事的流浪靈魂...我們路上見! 2021金球獎得獎名單!已故黑豹男星以《藍調天后》奪影帝,《后翼棄兵》安雅泰勒喬伊拿下本屆視后 《藍調天后》黑豹遺作奪2021金球獎影帝!抱病敬業演活小號手,「5分鐘心碎獨白」堪稱演技生涯最狂爆發 March 30,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vR2eN

為你選書|《戀人絮語》:不論這場戀愛有多醜陋,它都令我看清自己 https://ift.tt/3m5cru1 聯經出版 我知道你是什麼樣子,我也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然後我把這一切都寫下來,寫下來寫下來,放進我記憶的墳墓裡。 「無味」 強制手段:我要以一種異己的語言來分析、認識、表達;我要將我的痴癲展示給我自己看。 羅蘭.巴特 1 明知道對方是怎樣的人,並且看出對方對不同女人的回頭撩撥,只是因為各種利用,或是近乎小孩子的撒賴:他不能接受失去任何曾經屬於他的玩意。 這是每一天在這個城市上演的一幕一幕鬧劇,劇情甚為低俗。我雖然在參演前已經預計到各種劇情發展,卻如坐雲霄飛車一樣,明知道俯衝下去的剎那是必定的驚心,仍然止不住心跳加速一樣;也如同坐雲霄飛車一樣,心驚的只有一瞬,因為不是新鮮事。 只是,隨後的就是不斷的無味。沒有人會預期坐雲霄飛車時能看到好風景。 我可以放棄對方,但不能放棄這篇絮語。如此一來,我仍然需要面對有他的每一天的日常。 圖片|Photo by Carol Oliver on Unsplash 2 比起揭穿對方,我更希望看清自己的醜態:你曾經沉醉的是如此容易不攻自破。愚蠢、貪婪、心計,一一都反照著你寫這篇絮語背後的醜陋:這根本不是愛情。 一般來說,戀人在這個時刻都希望報復;但不能否認的是,不論這場戀愛有多醜陋,它能令我更看清自己:重蹈覆轍、無法滿足。我其實跟對方是一個樣。 只是,我唯一可以引以自慰的是,他毫無創造力的重蹈覆轍,而我至少有篇絮語作為聊勝於無的安慰。 (推薦閱讀:分手後要不要做朋友?關係心理學:分手後,請把彼此的照片刪除) 3 我應該把他留著。在噁心的感覺過去後,我在想我和對方是否可能以等價交換的方式相處。我早已明白他的計算,然而,我和對方的不同在於,不論這場戀愛有多醜陋,我都不相信它從來沒有任何的投入。 對對方來說,每一句的哄話、每一次的陪伴、每一場的聊天都是一種投資,將來總是需要有回報的。對一個計算的人來說,投資就是愛。如果對方全然不需要一般人所說的愛的話,那麼,拉攏、滿足虛榮、提升自信、獲取好處,這些都可以是對方世界中的愛。 總之,他要覺得自己沒有虧本。現在我突然離去,怎麼樣都會令他覺得過去的投資翻不了本,或至少沒有太多的回報。然而幸好,對方也不是投入了太多資本,未曾足以令他割捨不下。 那麼我呢? 在每一句的哄話、每一次的陪伴和每一場的聊天之中,我確實得到了某種的愉悅:對方曾經令我快樂。然後我也付出了,不過是付出了對方未必覺得有用的想念、思考和心計。 我甚至未曾真正讓他好過,我的每一句甜言蜜語都掛著玩弄和嘲笑的標籤,處處在提醒他:我知道你在做什麼,我們彼此在尋對方開心。但是不論怎樣,對方成為我再次思考愛情的契機,更促成了這篇絮語的誕生。 我真正付出了心力的地方,就是這篇絮語。它是一次醜陋而虛妄的愛情的記憶之墳。 本文摘自梁慕靈的《戀人絮語02.21》。由聯經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戀人絮語02.21》 March 30,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5cru1

「30 歲離職,值得嗎?」不再被數字綁架,3 步驟建立轉換跑道的勇氣 https://ift.tt/3sCoTUH 遠流 人生難過,然而在陷入情緒漩渦的同時,我們也可以選擇學習「啟動當下」三步驟,聚焦練習,讓問題不是只停留在焦慮的層次,而是能找出心中的「刺」,進而討論並解決。 三十歲時的你,最擔憂什麼?如果這是一個人生選擇的關鍵時刻,你會想選穩定的鐵飯碗,還是充滿冒險的創業? 我們總是對這個年齡點充滿了期許與憧憬,甚至是想望,但會不會其實這個年齡點也成為許多年輕人的夢魘?那就彷彿是一道門檻,直到真的跨過去,才發現完全不是想像中那回事。 我離開華視時,就是三十歲,職涯重新開始。當時相交多年的男友遠在美國求學,未來對我來說,一切都是未知數,我忽然感覺從二十到三十歲這十年間所做的決定,沒有一項有留下來被優化。 那時身旁的三十歲朋友都很「焦慮」,我也一樣,沒車、沒房、沒事業、沒存款、沒伴侶,很少人喜歡三十歲的自己。 圖片|Photo by Keenan Constance on Unsplash 早已下載好的金錢觀程式 想到我在華視擔任記者時,明明薪資穩定、福利優渥,卻選擇在三十歲時放手一搏而辭職,也許就是因為下載了我父親的金錢價值觀程式。 此生我和父親的交流不多,他也已經過世了,但在極少數的交談中,有兩段話一直讓我深深記著。其一是對於金錢的觀念。 國中時有一次和他聊到「節儉美德」的話題,只見父親聽了我對如何節儉的一些想法後,板著臉說:「想要有錢?省能省下幾個錢?要有錢就要想辦法去賺,不要只想著省。」 或許是父親十分厭倦祖父那種教育工作者要兩袖清風、文官無財的人生觀,所以對勤儉持家的傳統不認同,終其一生,我的父親都處在對家族和世界的叛逆中。 他這番話不同於當時的主流價值,卻解放了我的金錢觀。我常覺得符合天性的事做起來比較不費力,當時沒什麼牽掛就離開電視台,或許和這個想法很有關係,因為沒有把優渥的薪資當成存錢的依靠。 也因為「靠自己」、「要想辦法賺」的觀念,我這輩子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仍堅持一定要工作,即使走上創業的路,在不安穩、高風險的新創事業中也對此從未有過糾結。我想,這應該就是下載了父親的這項金錢觀程式。 除了金錢觀之外,父親在我大學畢業時曾對我說:「二十到三十歲這十年間,幾乎會決定人生大部分的事,例如選擇職涯,選擇伴侶,會結交到可能伴你一生的朋友。三十歲以後就是優化期,要優化和經營前面十年的選擇,所以這十年很重要。」 現在回想起來,只能說這種三十歲魔咒真的太逼人了。不知道全世界是不是都中了孔老夫子「三十而立」的毒,現在富比士雜誌(Forbes)還會選什麼「三十歲以下菁英榜」(Under 30),就在表彰那些三十歲以前有所表現、闖盪出名號的人。 我覺得「三十」這個數字,一定可以榮登人生最焦慮數字冠軍。 (同場加映:《飛天小女警》長大了?真人版延續童年回憶,聚焦女孩成年後的抉擇焦慮) 三十「而立」還是「而已」? 但看看現在,環境似乎更糟,高房價、高競爭、低起薪,而且價值典範轉移快速。現在年輕人面臨的社會現狀,比起我的年代甚至我父母親那個「台灣經濟奇蹟」的時候,更加不易生存。現在一般人要完成求學、人格養成、事業小成的「而立」,可能已經來到四十歲了,所以說連續劇反應人生,以前所謂的「三十而立」,現今真的變成「三十而已」。 但越不容易達成的事,越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媒體也喜歡年輕的面孔,世界吹捧少年有成的故事,這讓更多的「三十歲」產生焦慮與痛苦。相對於別人的「英雄出少年」,每天照著鏡中的自己感覺到如此徬徨渺小。 其實我離開華視時,並沒有想好下一步要做什麼,脫去記者的光環,與一般人無異。轉職不容易,轉行會更困難,相較其他已在職場特定領域工作一段時間的三十歲求職者,還真不知道自己應該投入那個領域;心中以為是想要「做什麼」,其實真正要面對的是有什麼「可以做」。 過往的人生經驗及伴隨年齡增加出現的「內在」成長,可能會決定往後數十年的人生呈現怎樣的風景。以結果論,我似乎混得還可以,所以應該可以安慰大家將三十歲視為人生中的重要「伏筆」,尋思什麼樣的內在成長可以幫助自己在諸多挑戰中一步步走向「而立」。 但若是面對心境與我當時一樣心慌的朋友,我卻說不出要大家正面陽光宛如遲早都會順利的那種打高空話術。幾十年的人生工程,講道理容易,但在每個當下面對生存或發展的關卡時,這些「內在成長」雖能幫助我們好過一點,然而面對每天要應付的具體事項,並沒有明顯幫助。 (你會喜歡:為你挑片|《三十而已》:未來有無限可能,願我們永保「而已」的勇氣) 啟動當下切割法 人生真的不好過,常會擔心很多事,不斷深陷悲傷,挖出過去的悔恨,召喚未來的憂鬱,然後在腦中不斷試驗各式各樣的方法,接著又開始為自己無法平撫情緒而覺得糟糕。我就是那種在晚上容易把事情越想越糟的人,但是一到白天又會覺得好過一些,這些思緒千迴百轉,在三十歲那段期間特別嚴重。 後來我用了「啟動當下切割法」來減緩這種情緒,延用至今,分享給大家。 如果你開始對某件事擔心,導致有「不好」或「不舒服」的感覺,很多人會勸說「不要多想」,但依據我的個人經驗,還真難做到,因為如果能「不想」就不會成為困擾了。遇到這種狀況,我反而會想辦法「聚焦思考」。 我會先問自己現在最擔心什麼?是經濟?工作?自己或他人的身體狀況?或是擔心某件已發生或未發生的事?我們會陷在情緒旋渦中,常常是從一個點開始,接著越來越放大到覺得一切事情都糟透了。這種四面八方襲來的思緒,把自己往不同方向拉扯,但是實際上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擔心什麼。 所以第一步請先把擔心的事具體化。例如最近身體到處不對勁,心情也糟透了,接下來你可能會習慣去想:萬一身體真的發生狀況,家裡怎麼辦?工作怎麼辦?小孩怎麼辦?越想就越悲。這時,請停止無由來的胡思亂想,先聚焦到身體最不舒服的是哪個部位?有什麼症狀? 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第二步。想想自己能為所擔心的這件事做些什麼?例如你聚焦到覺得胃最不舒服,有吃不下的症狀,接著就問問自己可以做些什麼。 請至少想出三個具體做法,例如:第一,掛號看醫生,做檢查;第二,疑似造成不舒服的東西明天開始都不吃;第三,向藥局問問有無方法減緩症狀。要做什麼沒有任何標準答案,如果認為應該要去附近土地公廟拜拜也可以,完全沒有限制, 但一定要想些可以確實「執行」的事。一旦開始聚焦、找尋原因,就先把其他不相關的事情移到一邊,擔心和焦慮可以先緩和一些。 第三步則是讓自己可以成為問題的解決者。對自己有所作為,拿回主動權,就能讓焦慮感降低一些。 最後搭配「切割法」,告訴自己,既然想出了要做的事,其他那些擔心的事得等做下去才知道實際會怎樣,還沒發生而且超過自己當下能做的那部分,擔心也沒用。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把握現在,從完成小目標開始 完成「啟動當下切割法」三個步驟後,可以用雙手環抱自己,告訴自己:「你好棒!你已經想出有好多事情可以做,做完之後,明天對下一步再繼續想其他做法。」奇妙的是,有時天一亮,擔心的事情就煙消雲散,又或是事件有了不同發展。壞事總是讓人痛苦萬分,但它時常從沒真正發生過。 「啟動當下」這三步驟在執行上,具體來說就是:第一步,聚焦;第二步,專注在能做的事而且開始行動;第三步,切割掉不能做的,留待後續再想。最後一個步驟其實是轉移注意力,避免把對未來的理想值,或把自己無能為力的困難點無限放大。 透過這三步驟的練習,會發現外在的事總是千變萬化,我們只需要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夠了。適時讓自己完成一些小目標,自然就會慢慢把擔憂轉換成信心。 (延伸閱讀:什麼是「錯誤願望症候群」?遠大抱負對改變現狀沒幫助,得從渺小的目標著手) 「啟動當下」也可以運用在職場或企業上,當面臨不確定性很高或危機管理的時刻,就適用這方法。 日本奇異電子公司(GE)的董事長安渕聖司,他在任內剛好目睹雷曼事件發生。當時美國總公司陷入金融風暴,很難兼顧其他分公司的連繫,日本奇異公司根本無法得知美國總公司的情況。安渕聖司沒能得到進一步訊息回應或安撫同事,於是他利用「啟動當下」法則,先避免團隊陷入猜測,讓資訊透明。 而且他誠實面對多方詢問,不知道就說不知道,沒有結果就說沒有;沒有耳語流傳,也沒有小道消息亂竄。他的做法就是先聚焦在最擔心的事情上,並列出前後順序,和大家共同思考眼前可以做什麼。 我們也可以練習集中精神做每天可以做到的事,在過程中完成各種小的目標,做完了再想。不要把對事情的想法和事情本身混淆,因為想法中包含了詮釋和判斷,而這些都不是事實本身,只是想法而已。當我們遇上大腦過度運轉的時刻,把想法聚焦在當下,就有助於回到事實,並且只處理事實,從而減緩對未知與無助產生的焦慮狀態。 本文摘自劉宥彤的《人生賽道,勇敢試也要勇敢放棄》。由遠流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人生賽道,勇敢試也要勇敢放棄》 March 30,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CoTUH

《天橋上的魔術師》:擁有粉紅影子的男孩們,你不必再躲起來 https://ift.tt/31wZMXy Amazing 每一個人,有足夠的資格,去定義你想要成為什麼樣子。《天橋上的魔術師》談大時代裡頭的小日子,以及那些存在我們身邊,卻隨時間漸漸消逝的東西。 那些東西是什麼,可以有很多種解釋,畢竟有時候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有時候一個時代的終結,代表有人不必再為忠於自己而死去。 (內有劇透,請小心觀看) 《天橋上的魔術師》有個令人心愛又心碎的角色——初孟軒飾演的 Nori。陽光帥氣、溫柔體貼、笑容開朗的建中學霸,橄欖球隊隊長。是少女心中的白馬王子,弟弟眼中的大英雄,媽媽最引以為傲的孩子,街坊鄰居都喜愛的少年。 圖片來源|傳影互動 (延伸閱讀:同志讓我成為更好的人:我是直同志,我就是他們) 不過他心中有個秘密,他告訴媽媽要帶女友回來看她,乖巧可愛,跟他一樣貼心溫柔的女孩。媽媽滿心期待——直到她發現兒子說的那個女孩,就是兒子自己。她的世界天崩地裂,曾經的驕傲淪為恥笑,丈夫罵她怎麼生出一個缺角的? 商場裡另一個氣質陰柔的男孩小八,從小與 Nori 一起長大,有著相同性別認同的他們,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樣子。Nori 羨慕小八可以做自己,穿著女裝在眾人面前跑來跑去,而他只能躲在衣櫃,半夜偷扮櫻花妹。 圖片來源|傳影互動 (延伸閱讀:女性神學家挺同志:是同志朋友陪我走過人生艱難) 後來小八被一群少年霸凌,隔天被發現倒臥在廁所,全身躺在血泊中,繼父哭喊:「不要再回到這個無情的地方來了!」Nori 知道那就是「他們」的下場,頭也不回選擇了離開。 心碎的母親在夢裡找到了兒子,他穿著觀音裝跳鋼管,臉上笑容嬌媚自信,自在又釋放。台下卻有幾個男人鼓譟:「半陰陽!男人扮什麼觀音!下來,死同性戀!你褲子脫下來!」母親大吼:「你們現在是在幹嘛,有老二了不起啊,X 破你老爸爛屁股!」為兒子教訓了這個世界。 圖片來源|傳影互動 (延伸閱讀:像我這樣一個變裝皇后:不只是藝術,更是一種態度) 我想起國中時期的兩位男同學。C 氣質陰柔,講話嗲氣,喜歡蔡依林,會跳她所有的舞蹈。因為功課好,所以備受同學和老師喜愛,大家喜歡看他載歌載舞,跟他當好朋友,一點也不「介意」。 另一位 K 就沒這麼幸運,同樣氣質陰柔,講話輕聲細語,但是功課表現較差,個性也內向害羞,常常淪為被欺負的對象,老師也沒有特別想保護他。媽媽幾次跑來學校反應都沒用,最後不得已只能轉學,默默離開。 C 和 K 的強烈對比,就像 Nori 與小八,身為同志或性別氣質不同的人,好像天生帶有一種缺陷,你必須在其他方面比別人好,擁有另外的優點來「彌補」缺憾,世人才能勉強「原諒或接受」不同的你。可是這麼說來,依舊是歧視,依舊讓他們活得辛苦。 所以當孫淑媚飾演的母親,對霸凌者破口大罵,就像在告訴每個特別的孩子:「雖然我還不懂,但我還是愛你,你沒有錯,你不用怕。」願意為孩子而改變,願意去對抗世界的惡意。 圖片|《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 粉紅色影子的男孩:不只是影子,那才是最真實的你 在澳洲也有另一位父親,為兒子打破了性別框架。三歲男孩柯林,外表就和一般男孩一樣,棕髮碧眼,笑容清亮。他不喜歡超人英雄,而是冰雪女王 Elsa,去哪都要帶著最心愛的 Elsa 娃娃。 圖片來源|Scott Stuart臉書 一天他從幼兒園下課,臉上帶著眼淚與心碎,爸爸史考特問他怎麼了?柯林怯怯地說:「我被同學嘲笑了,他們說 Elsa 是女生的玩具。」 一直在陽剛教育下長大,活得如一般男性的史考特,發現了兒子不同的性別氣質。他思考著怎麼支持孩子成為他自己,讓他知道「做自己」並不丟臉,你不需要隱藏,而我依然會很愛很愛你。 史考特做了一個決定——跟兒子一起換上 Elsa 的女王服,手牽手去電影院看冰雪奇緣!路上人們紛紛投以好奇眼光,但柯林不再害怕,因為他知道,全世界最厚實的肩膀就在他身邊。 一位父親願意為兒子穿上裙子,挑戰傳統的性別框架,這段影片也在社群媒體上獲得1700萬人次關注。許多網友回應:「如果小時候也有人這樣支持我就好了。」史考特決定親手繪製童書《粉紅色影子的男孩》,讓兒子柯林,與其他有相似際遇的孩子知道,你獨一無二的影子多麼美麗!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粉紅男孩的影子,那不只是與眾不同的性別特質,也包含了擔心自己不被愛的部分,譬如自私、愛面子、不誠實、能力不足、懶惰、脆弱。 怕自己不被接受,我們花了好多力氣排拒這些陰影,當看見其他人身上有同樣的陰影,就容易被勾起情緒。為了消除不舒服的感受,選擇向外丟,去攻擊與謾罵是最快速的方式,卻無法真正解開我們內心的焦慮與恐懼。 圖片來源|Scott Stuart臉書 一條更溫柔且根本的路,是一起打開內心照見那些陰影,一如原本覺得 Nori 丟臉的母親,能夠站出來捍衛兒子;原本受陽剛文化影響的父親,願意破除框架穿上裙子。又或者是 2020 疫情期間,男孩因戴著粉紅口罩被同學訕笑,一群防疫專家帶頭用粉紅色口罩,社會各界也紛紛改用粉紅色,大力支持自由的性別表達。 影子不再黑暗,不必再躲在角落,當我們願意愛陰影、愛不同,就能愛世上所有人,包含我們自己。 March 29,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wZMXy

性別觀察|「想成為一個能生育的女人,為什麼這麼難?」談生育對跨性別者的意義 https://ift.tt/3rBYlBz 讀者創作 對跨性別者而言,理想的自我,是滿足「對追求的另一個心理性別、社會性別的呈現」,可能透過性別置換手術穿戴某個性別的衣物。 這些方法很「個人化」,每個人覺得滿足自己理想性別的方式不同,才有跨性別的多元樣貌。 文|勇氣蛹諮商心理師 前些日子許多網路留言與身邊友人詢問:「為什麼一個變性人會想貼懷孕的圖片與動態發文?」、「這應該蠻容易被醫學反駁,為什麼還會這麼做?」 同為一位跨性別的我,在看到事件的第一件事,心裡想的「這真的可行」嗎? 但也勾起了我想著「如果她可以具備孕育一個生命的可能,我也有機會能生育小孩嗎?」今天我們先不從現實感——也就是醫學的角度,先看看想孕育生命的心理是如何運作。 從跨性別群體醫學人口統計可以得知,跨性別人數平均約占總人口的 1%,意思是每 100 個人,只有一人為跨性別,而跨性別又分為男跨女、女跨男、兼性人、扮裝、服用荷爾蒙、完成性別置換手術⋯⋯等不同族群與類別。 (推薦閱讀:一個跨性別者的故事: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都有價值,正因為這樣,人才是人) 某種程度今天多數人不懂「這件事怎麼了」是可預期的反應,跨性別除了有內在自己的認同定義外,還有一些期待與生育有關。而今天罔腰的期待,從我自己的個人經驗出發,或許與「成為一個女人有關」,白話文意思是「成為一個能生育的女人」。 可是在現有醫療的發展上,即便投入荷爾蒙治療與性別置換手術,都難達到在體內懷孕的成果,這裡也反應著作為一位女性,有些人也會期待自己能夠「完整、甚至符合社會的期待」。 希望我們在議題的背後能看到這是一項失落:「也就是跨性者對『自己想成為完整的女人』,卻無法成為能生育的女人,產生的情緒遺憾」,而這層失落,或許讓人透過建築一個理想化的泡沫,達到一層安慰。 對跨性別者而言,理想的自我,是滿足「對追求的另一個心理性別、社會性別的呈現」,例如一位生理男透過一些方式達到心理上意義的女性,可能為性別置換手術、荷爾蒙治療或穿戴某個性別的衣物,這些方法很「個人化」,每個人覺得滿足自己理想性別的方式不同,才有跨性別的多元樣貌。 這次事件可以是個契機讓我們能更加理解,成為一個心目中「希望的男人、女人或其他性別」,不只是包含外在與內在的認同,也包含了常被忽略的社會意義——「生育、收養、扶養、成為一位照顧者、甚至具備孕育下一代的能力」,這次的議題勾起我們對跨性別者常被忽略的生育議題。 圖片|Photo by freestocks on Unsplash 不論是什麼性別、跨性別者、非跨性別的人(即順性別者,對自己的生理、心理、社會性別感到相同且自在的人),都有生命中的失落,不論是成為一個「能生育的人」、還是「符合或不符合傳統文化對什麼是性別的定義」。 (延伸閱讀:一個跨性別者的日記:我只是一直想,何時能早點「做回自已」) 這項失落,每個人的生命都曾經歷過,例如表現堅強的女性或是氣質陰柔的男性,或是性別氣質中立的人,日常的生活中,這層失落鮮少被挑出凝視、但跨性別者經歷的是每一件事物都在凝視自己的性別與生活經驗與多數人的性別經驗有落差。 我是勇氣蛹諮商心理師,講述跨性別與心理諮商議題。有時我們在愛裡失去太多、跌撞傷過太多,以致匍匐猶豫,在每日重複的日子裡尋找再次相愛的勇氣。 March 30,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BYlBz

2021年3月29日 星期一

「面試草率、待遇不明講?」社會新鮮人注意:有這 10 種狀況的公司千萬別去 https://ift.tt/3cxLc89 今周刊出版 初入職場該選擇怎麼樣的企業?整理幾種地雷公司類型,千萬別去!同時, 建議選擇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業公司當作職涯起點。 我們在找一份工作時,最好能清楚定義:薪水落差二○%不算什麼,能進入這個產業的專業公司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你職業生涯的「金字招牌」。 年輕人應該去什麼樣的公司 到底該怎樣選 off­er(錄取通知)? 之前有朋友問我,她說自己接到兩個 o­ffer,看起來都是不錯的公司,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我說選擇得自己做,但我提供她一個做選擇的角度:把這兩家公司 CEO 最近三年的公開演講找來,自己比較看看,看完之後就容易做選擇了。 後來她告訴我,按照這個方法看完後很快能做出決定。兩周前,她感謝我告訴她這個好辦法,因為她加入新公司之後發現自己做了正確的選擇。公司大環境很好,公司文化相對平等寬鬆,內部論壇和學習平台有很多知識資源,主管非常好、專業且誠懇,CEO 會坦承回答各種問題,表達很務實。 現在簡單來闡述一下,為什麼這種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原因很簡單,一家企業是創始人意志的延伸,企業所能到達的水準受制於創始人的認知水準。在網路產業,不僅要看其認知水準,更要看其認知水準提升的速度,即他「否定之否定」的能力和不斷反覆運算升級的速度。 所以,在決定是否加入一家公司前,你必須對這家公司的 CEO 有非常充分的了解,了解的途徑可以透過其公開的言論。最好看其過往三年的公開言論,因為可以透過對比一段時間的言論,看到其認知升級的速度。 儘管你未必能直接向 CEO 彙報,但是他的認知會直接影響這家公司的前景,也就是你未來幾年的前景。所以,當你拿到幾家公司的 offer 但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時,想方設法去了解其 CEO 的認知水準和升級速度,是一個絕妙的辦法。 除了了解公司創始人的言論,還有一點非常關鍵:看他對組織和人才的重視程度。我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現在發展得較好的創業公司甚至網路巨頭,其創始人都非常重視組織和人才。 關於這一點,無論是市值幾千億美元的國際巨頭,還是中國冉冉升起的獨角獸公司,均是如此。其對組織和人才的重視表現在各方面,包括領導人公開的言論、出版的書籍、公司的制度和組織架構。 這一點在蘋果、Google、亞馬遜、阿里、字節跳動、車和家等公司都表現無疑。前 Google 的 CEO 能寫出《Google 模式》(How Google Works)絕非偶然。 為什麼這些「一流領導者」對於組織和人才的重視非常關鍵?因為最好的公司其實從不參與競爭,它們成功的關鍵是從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脫身,貼身肉搏只會帶來無盡的焦慮和戰略上的短視。它們成功的關鍵在於兩點: 第一,真正著眼長遠,能看到七至十年的未來,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麼,有明確的取捨原則,所以從不焦慮於短期的競爭。 第二,真正發揮組織的能力,這類公司往往兼有明星創始人和非常好的組織機制。良好的工作氛圍能吸引到合適的人才加盟,並且充分激發公司人員的潛力。他們知道,贏是因為自己的組織強,輸是因為自己的組織差,和競爭對手是誰關係不大。 一言以蔽之,偉大公司的護城河在於「創始人認知升級的速度+公司願景+有生命力的組織」,有了這三點根基,它們就可以從低層次的競爭中「逃逸」出來,登高望遠而不焦慮。 圖片|Photo by Scott Webb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給求職者的四個問答:該怎麼準備履歷?面試時該注意些什麼?) 什麼樣的小公司要慎入 其實今日世界上的大公司、最成功的公司,都是從小公司發展起來的,我也鼓勵年輕人在大公司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可以去小公司尋找機會。一家大公司的好與不好,基本上大家都知道,所以你去之前會有相對明確的預期。 而小公司則存在著很大的不透明性,不透明意味著不確定,不確定意味著更大的風險。有什麼方法能提前預知小公司的風險呢?這裡談幾點,有以下特徵的小公司要慎入。 1. 公司不大,老總很多: 如果你去一家小公司面試,總是聽到員工叫這個總那個總,千萬要當心。這種小公司往往做了一點點小業績,但很難做大,而且企業中的人事關係比較複雜。 首先,一家健康的小公司不需要那麼多老總;其次,小公司也不需要那麼多層級,層級多的地方效率低、是非多;最後,你需要花很多精力在人際關係上,這不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小公司應該具有的特點。 2. 待遇不明講: 如果一家小公司和你談待遇時,總是藏著掖著,你想問個究竟老闆會對你說:「跟著我幹保證你發財。」他們這樣一說,你反而不好意思了,心想不能太在意眼前利益啊。 其實好老闆對於收益都是明說的,比如一個月五百元或一萬元,都會說清楚。那種不跟你明確談收益的人,別跟隨。真正的好老闆既會告訴你眼下能拿到的具體收益,也會給你超出預期的未來收入。 3. 做黑灰色生意: 有一些生意是見不得光的,碰到做這種生意的小公司也要躲開,千萬不要為了眼前的利益,忘記了世界上還有「風險」二字。尤其是公司給你很高的管理職位,甚至讓你當法人或某方面負責人時,一定要當心,因為很可能你某天真要為這種黑灰色生意負責任。 4. 親戚開的店: 如果是你父親開的店,儘管你可能看不上或不願意去,但他一不會害你,二不會占你便宜。但是,如果是某親戚尤其是不太親的親戚開的店,當對方主動向你拋來橄欖枝時,你千萬要睜大眼睛。很多「不熟的親戚」專坑涉世未深的「熟人」—加班沒商量,跑腿沒商量,拖欠薪資你還不好意思要。 5. 租豪華商辦大樓: 一般的創業小公司,斷然沒有資本去租豪華商辦的辦公室。為什麼有一些起步階段的小公司喜歡租豪華大樓?它們會把豪華的辦公室作為一種包裝手段,忽悠投資人和求職者。因為「顯得有實力」比「真的有實力」要容易很多。 6. 面試草率: 如果一家小公司在選人這個階段非常草率,請謹慎對待他們的 off­er,因為透過這種草率流程進去的人員素質普遍參差不齊。你願意與這樣一群人為伍嗎? 7. 不真誠的人資: 一家公司真正的「臉」不是漂亮的櫃檯,而是它的人資。當你與一家公司的人資接觸時,能最真切地體會到這家公司的氛圍是謙虛的還是傲慢的,是真誠的還是虛偽的,是專業的還是業餘的。如果你和人資聊的時候感覺非常差,那麼要謹慎考慮是否要進這家公司,因為你會很難適應它的文化氛圍。 8. 愛吹牛的老闆: 對動輒說「我認識 ××」的人要當心。任何一個老闆都要會激勵員工、描繪藍圖,但是一個好老闆能給你非常真誠、認真、理性的感覺,而一個浮誇的老闆會讓你每天問自己:到底是我傻還是他傻?小心精神分裂。 9. 夕陽產業: 形勢比人強,所以一旦一個產業進入衰退期,誰也救不了它,更別提是一家小公司。小公司一般來說嗅覺比較敏銳,不會隨隨便便在一個走下坡路的產業裡死撐,但也不排除一些小公司的老闆就是想找點夾縫中的生存空間,掙點小錢。他可以這樣想,因為他的人生已然如此,但你的青春不要耗在他的見識上。 10. 過熱的產業: 新經濟有一個特點,即「贏家通吃」,這一點在《從 0 到 1 》(Zero to One:Notes on Startups, or How to Build the Future)這本書中,有深刻的記錄與分析可以參考。 一言以蔽之,任何真正被技術驅動的產業,只有產業前三甚至前二有生存空間。同時,某種新的商業模式出現之初往往會引發過度競爭,比如團購興盛時出現的「百團大戰」,最終百團散去,一地雞毛之後,是美團這樣的公司獨大。 老二老三可能還有被收購的可能,其他大部分參與競爭的小公司,則消失得無影無蹤。參與其中的年輕人,大部分只是賺到了一點點「熱錢」,並沒有如願以償喝到湯。因為以滿腔熱情加入的小公司,從一開始就是打算湊熱鬧、賺快錢的,不僅創始人這樣想,連投資人都是這樣想的。 如果碰到的小公司符合以上任何一條,那麼就需要你謹慎考察,如果符合三條以上,那麼最好再選別家。當然,對第 10 條「過熱的產業」需要更加深入地討論,因為其中畢竟孕育著「新經濟」的機會。 站在職業生涯的角度看,每一個你服務的公司,都應該能成為你上升的階梯,你要麼跟對了人,要麼長了見識,要麼賺到了錢。如果不幸選擇了一家有問題的小公司,不僅以上收益全無,甚至可能會付出更多的代價,到時後悔也來不及。 未來寫履歷時,你恨不得能有一種「時光修正液」,把這段經歷抹去。 如果你覺得上述十條太嚴苛,幫你劃掉了這世界上大多數的小公司,那就對了。我們不是得睜大眼睛選公司,不然就是努力讓自己有挑選公司的資格,除了這兩條路,別無其他。 圖片|Photo by Scott Graham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實習生,請把自己當作正職!」小主管可以告訴你的 20 條工作備忘錄) 我該去什麼樣的公司 年輕人找工作時,總有很多糾結的地方,最大的糾結就是不知道該去什麼樣的公司。因為不知道該怎樣判斷,所以乾脆就選一個容易判斷的,比如給錢多的、名氣大的,或是工作穩定、離家近的。 如果你對工作有長遠的期待,希望自己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能有一個非常好的開端,那麼對於第一份工作我的建議是:選一家專業的公司。 什麼是專業的公司?為什麼要去專業的公司? 我至今工作十六年,與很多同事合作過,有一些是愉快的,有一些是痛苦的。總結那些讓人覺得愉快的、給力的同事,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專業。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 有專業的技能:比如使用者介面的設計能力、程式設計能力、策畫能力、專案管理能力。 2. 有專業的態度:比如守時、守信、著裝專業、言談舉止得體等。 如果再回溯他們的職業生涯,會發現他們的共同點:職業始於一家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業公司,例如業內知名的諮詢公司、4A 廣告公司、大會計事務所、外資銀行或大型技術公司。 上述類型的公司符合以下特點 1. 有專業的定位,做專業的服務:公司都有一個非常聚焦的定位,不做大而全的經營,也不是什麼賺錢就幹什麼。這些公司的信條就是長期提供專業服務。 因此,這些公司多出現於 ToB 的商業領域,而非 ToC 的消費領域。如果是 ToC 的公司,也一般是規模大、業務成熟、從殘酷競爭中勝出的公司。 2. 有成熟的培訓培養體系:很多公司有自己的實習生培訓體系,即使沒有也有從知名學校直接招募人員的習慣。這些職場新人一進入公司,就能接受非常嚴格的職業培訓,有一些公司還設置了新人輪班制度。越是管理成熟的公司,越喜歡校招生,自己從頭培養。 3. 有成熟的專業升職體系:比如百度的 T 序列(技術序列),從 T1 到 T12 共有十二級,本科生一般進去是從 T3 開始,逐級開始晉升。每次晉升,都需要經過專業委員會的評定。 4. 有很好的專業氛圍:什麼是氛圍?氛圍就是「人以群分」,類似背景的人多了,很多事情就容易做,比如同行評議(peer review)、技術講座、技術分享;或者碰到一個問題,你能找到比你更厲害的人請教,年輕人在這樣的氛圍中更容易成長。 從以上這些公司出來的年輕人,也容易找到更好的工作。從雇主角度來看,第一,知道這個人能做什麼,比如從 4A 廣告公司出來的人,如果有二至三年的工作經驗,那麼他做策畫的能力一般都很強;第二,這個人在上一家公司的評價可靠度很高。 根據上一家公司的知名度、這個求職者在上一家公司的職級和績效,基本就能對這個人的能力有一個基本的判斷。這是大家喜歡從專業公司挖人的原因。 (推薦閱讀:面試攻略|想進入夢幻企業,先問自己這 3 個問題!) 我們現在招人,一般會指定求職者的「背景」,比如「有諮詢公司、金融領域背景」,或者更加乾脆,指定從某公司找什麼職級、做過什麼事情的人。這就是專業性在招人上的具體表現。 記住一件事情:這個產業的頂尖公司一般不會以「高薪」來吸引人,它的品牌、培養體系更加值錢。所以,在找一份工作時,你最好能明白一點,薪水差二○%不算什麼,能進入這個產業的專業公司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摘自張輝的《人生就是有限公司︰你的獲利由自己決定》。由今周刊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人生就是有限公司︰你的獲利由自己決定》 March 30,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xLc89

職場冒牌者症候群:為什麼我們總是會用「運氣好」來貶低所有成就? https://ift.tt/3cvvwCy 遠流 你知道嗎?冒牌者症候群的人會認為其他人都比自己更有能力也更聰明,心底深處認知自己是個冒牌貨,所以需要更努力、更盡責才能追上大家。 其實,長期處於這樣的狀態,只會讓自己越做越累,而出現「過勞」的狀況。 進入奧美工作,的確享受了很多大公司才有的好處,最棒的當然是各式各樣的教育訓練,可以學習奧美方法論,也從集團不同公司的許多優秀夥伴身上發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除了公司和同事,更重要的是來自客戶端的學習。奧美的客戶都頗有規模,也是經營品牌的佼佼者。每年從客戶的產業調查、策略擬定、全球觀點與在地運作等細節去消化、吸收與學習,不同領域的客戶也有不同的專業知識,更擴展了我對各行各業的認識與視角。 我也透過客戶了解到生意會遇到什麼挑戰,會需要解決哪些問題。比方說大部分的客戶都想賣得更多,賣得更好,但有一次,LV 的客戶給我們的課題,就是如何賣得少一點,因為過度熱銷的結果,反而會讓品牌變得不夠有稀有感。最後,它們決定的全球方案是把所有店點的營業時間縮短。 另外像是在日本的哈根達斯冰淇淋有超多不同於台灣的口味,那種嘗鮮的經驗一直讓我念念不忘,但基於客戶的實際經驗,在做組合包裝的販售中,巧克力、香草、草莓才是王道,因為對於高價品,消費者怕買錯,沒吃過的新鮮口味反倒會成為他們購買的障礙,新口味只能是店裡偶一為之的行銷手法。這些不同於一般人所認知的品牌策略,都是我在這個大公司中學到的寶貴經驗。 工作與家庭這兩座山 奧美經驗對我來說,有點像是我的內心原本積存了很多寶物,卻沒有好好歸納與整理,也不知如何正確組合展示,然而,透過奧美及客戶們「各有特色並有規矩的系統」,像是為我做了一個有不同格子的藏寶箱,把心中許多寶物去蕪存菁再進化。 在這裡工作最快樂的事,就是與一群精彩的人共事。這是一段琢磨自己的過程,對心性與能力的提升都大有幫助。只能說自己何其幸運,很感恩當時所有的同事、長官、夥伴與客戶。 在奧美的學習爽度大,但是客戶多,也難免感受到壓力繁重,加上家中有三個孩子,每天的生活就像一個不斷旋轉的陀螺。常聽人談論所謂工作與生活要如何平衡,那簡直是奢求。 在我看來,人生沒有平衡,只有取捨,所以除了工作和回家,我當時幾乎斷了所有和外界的連繫,就算是這樣,家庭和工作的挑戰對我來說仍非常巨大。 圖片|Photo by Amelie & Niklas Ohlrogge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高學歷女性困境:有工作沒家庭,不管怎麼選,永遠是結構問題中的輸家) 想起我的先生在當年還只是我朋友時,為了當兵抽籤跑去行天宮拜拜,結果抽中了「金馬獎」,去馬祖服役兩年。我還開玩笑對他說:「你為了當兵去拜關公,那當然是派你到前線去保家衛國。」關公是建功立業的武將,去向他求當兵運,難道會讓你躲在本島納涼? 同樣的狀況聯想到我自身,我既然立下心願要去大公司學規矩,接踵而來的各種挑戰自然也沒什麼好抱怨的。 我記得有天半夜,還在為客戶的提案改稿時,有同事丟了訊息給我:「這麼晚了,老闆還不睡哦?」我回答他:「如果人生最慘就是這樣的話,我願意繼續⋯⋯」這種感覺詭異又帶點憂愁的回覆,讓我收穫對方一枚笑臉。然後對話串就此終結(因為真的讓人很難接)。  職場冒牌貨症候群 而後,我長期處於一種越累越要做的狀態中,直到多年後讀了一本書,才知道這種狀況被稱為「職場冒牌貨症候群」。 原來我一直處在一種自我貶抑所以不知該如何停止努力的情形,但自己渾然不知,而且長久以來,我覺得我的困難不是大家的困難,我的困擾不會是大家的困擾。 有職場冒牌貨症候群的人,會用「運氣好」來貶低自身所有成就。 (延伸閱讀:為什麼總是習慣懷疑自己?10 項指標,檢測你是否具有「冒牌者症候群」) 從我的職涯背景發展過程中,並不知道自己是在哪個環節陷入這種症候群,即便是現在,我仍然有這些潛意識的看法,例如覺得我只是運氣好或誤打誤撞;大家只是禮貌性說說場面話;這根本沒什麼;我只是聽起來厲害而已;應該只是碰上時機,可能大家的標準很低;大家或許是同情我,我可以做是因為沒有其他人想做這件事⋯⋯ 冒牌貨症候群的人會認為其他人都比自己更有能力也更聰明,心底深處認知自己是個冒牌貨,所以需要更努力、更盡責才能追上大家。當投入工作的時間和精力遠遠超過獲得合理成果所需,甚至可能干擾到人際關係和休閒時間時,就是所謂的「過勞」。 其實這種症狀發生在很多職場人的身上,我認識很多背景、出生、學歷各方面都很優秀的朋友,也一樣陷入職場冒牌貨症候群狀態中。雖然過勞造成的問題顯而易見,但是處於冒牌貨症候群會害怕打破這種過勞的循環,因為覺得自己的工作成就來自於此。他們擔心若沒做好,會招致負面批評或失敗。 圖片|Photo by Tamara Gak on Unsplash 第一次被提醒自己有這種深沉的包袱,是因為參加了一個「找回自己」工作坊。那是在偶然機會下從網路看到的課程,在我忙碌的生活中不知為何能擠出時間參與。工作坊的指導者讓大家圍著圈坐著聊天,不知為什麼,光坐著就先哭了一陣,每個人都可以選擇願不願意分享近況,我雖然從頭到尾沉默,但不管聽人說什麼都傷心,眼淚像水龍頭般沒止住過,感覺就是繳錢去哭的。 工作坊帶著大家一起寫下在來年要好好愛自己的行動,可惜的是,就算現在拿出來看,做到的還是太少。人們常說「為母則強」,但這樣的生活可說就像一座大山,而職場又是另一座大山,兩者看來算是一種平衡,但卻都是重中之重,令人喘不過氣。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說:「這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我覺得中年婦女面對職場挑戰又要養孩子,就算是實現了這種英雄主義,但代價可能就是陷入冒牌貨症候群,還有不時內心出現空洞,熱愛生命卻同時懼怕生命,看似違和卻真實存在。  冒牌貨症候群的五種類型 為了找回內心的平靜,我陸續看了很多這方面相關的書籍和文章。心理學家將冒牌貨症候群分成以下五種類型:完美主義者、工作狂、天資聰穎之人、強烈個人主義者、專業人士。他們的共通點是大家都看似堅強,實際上缺乏自信,無法真心感到快樂。 以下分別簡述五種類型特色: 一、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者通常訂了極高的標準,覺得自己必須將每件事情做到「一百分」,而當無法達成目標時,內心會經歷一連串自我否定與懷疑,甚至有成為控制狂的傾向,認為如果要將一件事情做到無懈可擊,就必須自己去做。 二、工作狂:工作狂通常認為自己的實力並不足以匹配現在的成就,但其實「工作狂」們的所作所為不過是在掩飾內心的不安全感。然而負荷過量不僅對身心健康造成傷害,更會影響人際關係。 事實上,我們若不能打從內心真正肯定自己的表現並建立自信,即使獲得再多來自外界的認可,這種成就感也只會稍縱即逝,讓自己永遠受困於他人的眼光中。 三、天資聰穎之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許多天資聰穎的人也會有「冒牌貨症候群」,會將成就歸咎於天分,而非努力。這類型的人和完美主義者一樣,會設定天方夜譚的標準,他們雖然不會因為無法達成目標就給予自己強烈譴責,但更糟的是,這類的人容易在遭遇挫折的時候對自己產生懷疑,所以當要做不擅長的事,會因害怕而退縮。 四、強烈個人主義者:這類型的人通常不願意主動請求別人幫忙,同時也拒絕他人所提供的協助。凡事都要親力親為才能有所成就,就是陷入這種個人主義式的「職場冒牌貨症候群」,藉由事必躬親來證明自身價值。 五、專業人士型:即使有豐富工作經驗,有時仍覺得自己「一無所知」。當有人讚美你在某個專業領域上的表現,常常覺得自己名不符實嗎?我看過超多專業人士不斷追求各種訓練課程或考取證照,就是為了證明自己可以更好。 你若問我現在「職場冒牌貨症候群」好了嗎?其實沒有。直至今日,我還常常要提醒自己不要落入「努力、自責、迷失、又更努力」的惡性循環中。 圖片|Photo by Aziz Acharki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候,不能停止愛自己的 3 個理由) 在《每一天練習照顧自己》書中,作者梅樂蒂‧碧緹(Melody Beattie)說:「看起來最美好的人,其實跟我們並無二致,唯一的差別只在,他們會對自己說,自己看起來很不錯,並讓自己閃閃發光。那些說話最深奧又最有智慧的人,其實與我們相去不遠,他們做自己,並學會放手。」 在人生與職涯的修羅道場上,我們最重要的課題都是學著從中瞭解自己,發現自己,喜歡自己。   本文摘自劉宥彤的《人生賽道,勇敢試也要勇敢放棄》。由遠流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人生賽道,勇敢試也要勇敢放棄》 March 30, 2021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vvwCy

「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同理心的四項練習:尊重始於你先尊重你自己 https://ift.tt/3fwoKhA 心馥學堂 我們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恐懼自己無法符合他人的期待;然而沒有好好同理自我的你,就像一個被掏空的容器,陷入黑暗痛苦的情緒。 所以⋯⋯每天睡前,來一場「自我同理與憐惜」的練習吧! 文|Lisa(心馥學堂) 婉婷是家裡的老大,有一個妹妹,母親在大二時過世,之後爸爸沒有再找對象,過去五年就三個人相互扶持,日子平淡穩定。 半年前爸爸退休了,之後身體急速退化,牙齒持續做根管治療,有時則暈眩症發作。婉婷想著自己是老大,許多責任就主動擔起來,可是,爸爸和妹妹卻常在不如他們心意時,出言指責婉婷。 當內心有一種「不夠」的恐懼 有一天早上想到爸爸牙齒不好,特別起大早到傳統市場買了一條魚,回到家清洗打理好放進電鍋,燉一鍋魚湯給爸爸當午餐,再匆忙出門上班。 晚上回到家,一開門看到臉色鐵青的爸爸坐在客廳,還沒等婉婷回房間換下外套,語氣冷酷地說:「妳弄的是什麼魚,這也能吃嗎?」,比婉婷早下班先回到家的妹妹,坐在爸爸身邊補上一刀:「她只會做她想要吃的。」 婉婷傷心極了,既委屈也困惑:我是不是做得不夠?為什麼他們總是不滿意? 我們都想要變好,想要有力量,想要連結,但是時常忘了先連結自己,以豐盛的眼光看見自己、肯定自我的存有價值。我們內心有一種「不夠」的恐懼:不夠好、不夠努力、不夠優秀、不夠斜槓、不夠名揚天下⋯⋯,以外界的眼光框架自己的價值。 每當別人的眼光透出來的訊息和自己的內心期待不相同,或是和自己的付出不等比例時,內心裡的小孩被推向一個頓失安全感和自我肯定的鋼索上。那個明明努力又善良的我於是轉化為一個搖搖晃晃、孤獨無助的失怙小孩。 圖片|Photo by Angelina Litvin on Unsplash 失去自我同理像掏空的容器 在我們忙於和他人連結之前,我們是否同理了自己,關照與疼惜了自我的內在渴望和感受?還是,深信給予同理心的名單中不應該將自己放進去,認為忽略自我、不疼惜自我、不親近自己的內在渴望,就是愛的付出,也是與我們生命裡重要的人的最佳連結方式;反之,就是自我耽溺和自私的表現。 人本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 (Carl Ranson Rogers)說:「同理是療癒最好的處方。」,人道主義者泰瑞莎修女則說:「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 內在感受和渴望假若是一個容器,帶著一個空置的內在容器,如何平穩和諧地與他人連結,我們必然會因著外界的種種而改變容器的穩定性,內在於焉成為一個不穩定狀態,因為它的主人——「我」,忘了將自我同理與疼惜放進去,忘了以愛定錨自我。 自我同理與疼惜 (Self-compassion)和同理 (Empathy)是一段從我到我們的旅程,兩者有一定的進程:先連結自我、同理疼惜自我,再連結與同理他人。 當我們對自己體驗了覺察、接納、肯定、陪伴,回到愛與安全之地,也拿回穩定的自我,於是可以穩穩妥妥的向外連結,外面的風雨是風雨,因為看到了自我內在的豐富資源,確認了存有的價值,此時的我對迎面而來的風雨已能悅納。 (推薦閱讀:安全依附型戀人具有超高「戀愛力」!關係心理學:給予適當安全感,感情穩定度大提升) 「自我同理與憐惜」自我練習 當情緒升起時,或是成為晚上的睡前儀式,固定和自己對話,做此練習: 1. 覺察與識別 你正感受__________ (停頓 10 秒,傾聽)。 2. 接納與理解 我懂你的感受,也明白你為何有__________的感受 ( 接納 / 不指責 / 不論斷)。 3. 肯定與回應 你可以感到__________,每個人都會經歷,你並不孤獨。 我很欣賞你,這麼__________,仍然選擇善良 (或是 努力、不放棄、勇敢、慈悲、專注⋯⋯)。(連結內在資源) 4. 陪伴與轉化 若你決定選擇善良,我支持你,也會陪著你,你很勇敢!(啟動內在資源) 作者簡介| Lisa 為心馥學堂創辦人,英國 CPD 認證身心整合師。「心馥學堂」提供企業訓練及個人成長課程,聚焦自我探索、人際關係(愛情/家庭)及職場發展。心馥學堂相信:人生而擁有實踐豐盛的能力,透過知識、體驗與互動式的學習,找到新的可能性,以及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 March 30,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woKhA

分手後要不要做朋友?關係心理學:分手後,請把彼此的照片刪除 https://ift.tt/3m30xRB 聯經出版 分手後,能不能和前任繼續當朋友?該不該保留前任的物品、照片? 選擇保留,是放不下對方,還是不想忘記過去的自己⋯⋯? 「厭惡」 1 他就在我附近。然而,物理距離的接近已經帶來不了任何情緒上的變化。我們避免眼神的接觸。(啊!我們最早的接觸不就是眼神的觸碰嗎?人生如若初見。) 他的魔力已經消失,在我眼裡只剩餘一個普通人的形象。 但是,我眼裡的餘光仍然會找尋對方,這是一種習慣?還是一種依戀?我已經不愛眼前的這個人,但是,他對於我是太熟悉了,在短短的數個月之間,我了解他一如認識了一生。 不,我其實並不真正認識他,以致現在只要我一發覺他跟我的想像不同,我就會失望、厭倦、鄙視對方。我怎麼對得起我的愛情呢?它原本應該是如此的透明清澈,卻在開始後不久即混合了全面的虛偽和庸俗。對方不如我的預期。這是誰的錯?只能是我的錯吧。 圖片|Photo by Nick Karvounis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分手療傷很久?走出「不被愛」的陰霾,你該為自己做這件事) 2 對方不單不如我的預期,甚至比我預想的更為差劣和庸俗。我看不透對方,就只是因為對方不愛我。對方也不愛其他人。我是他的女人之中的某一個,但同時我也不是。我就坐在他的對面寫著這篇絮語,而他並不知道。 他以為我是其中一個他搜集的女人,但是他不知道我在創造著他。一個可以寫作的女人最大的優勢就是:她可以創造男人。這個男人可以是極為普通的一個人,但是通過她的話語:她說,要有男人,就有了男人。她才是造物主,而他只能在他狹小的世界中不斷進行搜集。 對方就像一個小孩子,每次看到新鮮的東西就想據為己有。同時也就像一般沒有良心的小孩子一樣,過後即忘,忘記了最初為何要擁有;而一個寫作的女人,在她的小說中梳理世界,建立秩序,為每一個不成熟的男人製造意義。 他經過她的書寫後變了另一個符號,對方成為了象徵。 他就在她面前。兩人都沒有眼神接觸。但是,他們都共同存在於某一個時空,呼吸著同一處的空氣。 她說要有光,就有光。 3 已經沒有了愛,那該怎樣寫下去?你永遠無法愛同一個人兩次。 沒有人思考關於愛情的問題,在這個城市中,只有我執念不忘愛情。對方也不思考,並且彷彿在嘲笑我的過分認真。愛情過去了以後,對方的面貌變化了。每當我再次看到他的時候,他的容貌既熟悉又陌生。熟稔而缺乏感情,就像兩個分開了多年的同學,彼此很想聚舊,卻又陌生得不知從何說起。 (延伸閱讀:分手後,到底能不能跟前任當朋友?) 他藉故用手機拍了我的一張照片。我說:請你把它刪除掉。他說:我偏不,我要用來留念。 我明白他的意思。這是他為自己製作的翻牌子名冊吧。既然我可以用文字把他記錄下來,為什麼他不可以以影像的方式來記錄我?我可以想像他就如我一樣,用他自己的方法,去為自己製造一個又一個的戀愛故事。在他的紀錄當中,我就如他的妃嬪一樣,在等候他的隨時臨幸,並且不會反抗,只會等待。 我想跟對方說:請你忘記我吧。請你在你的世界徹底的把我消去吧!我不要我的形象在你的記憶中殘留下去。我不要成為你的記憶的一部分。 對方拍了我的照片。我跟他說請你把它刪除掉,但對方說要用作留念。 有什麼好留念呢?在一片廢墟中立碑是一件多麼可笑的事。我已經在消除我自己的記憶。在這篇絮語中每寫一句,我和你的故事就死亡掉一點,直至把廢墟也消滅掉吧。那麼屆時尚能剩下什麼呢?比一切尚未發生更為混沌的存在吧。 本文摘自梁慕靈的《戀人絮語02.21》。由聯經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戀人絮語02.21》 March 29,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30xRB

「在一起越久,彼此之間只剩下消磨?」向在一起許久的戀人告別,需要的是下定決心 https://ift.tt/31rocBp 聯經出版 因為愛過、痛過,所以告別戀人的時候,比想像中還難、還久⋯⋯ 作家梁慕靈借用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為題,以女性視角為出發點,重新建構屬於當代的愛情觀。 「告別」 不堪忍受——戀人蓄積已久的痛苦情感的爆發都體現在這一聲叫喊中:「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 1 我決定要向我的戀人告別,然而真正的告別是不用讓對方知道的,所以我心裡的難過無可名狀。在我和對方的日常相處中,我深深明白我和他的不合適和不可能,磨合帶來的是想像的消滅。 我莫名的哀傷,就像死去了一個親人一樣。每天我在工作室中見到他,都令我非常哀傷。當我見不到戀人時,我懷念他,就像死去了一個親人似的。 過去那些其實一點都不值得令人懷念的瑣碎細節,突然都因此而蒙上了一種懷舊的氣息,顯得值得供人不斷緬懷和惋惜。我在通道上、轉角處、休息室,總能見到這個已死的親人的一點輪廓和影子。 然而這全都不是戀人。全都不是。這是我過去的感情的鬼魂,鬼影幢幢之處,在在清醒而諷刺地提示著我的心痛。當我終於見到對方,他熟悉的背影已經不是我過去朝暮渴想之物。 我們如朋友般交談,我的眼光卻沉重而難過。我在跟一個已死的活人說話,這個人的一半已經死去,另一半則不再是我的戀人。不論如何,我已經失去他。失去了我的想像,我的依託,我的心靈無處安放。 圖片|Photo by Riccardo Mion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讓你來算塔羅的,幾乎都不是好男人」相信你所看到的真實,放手後才能自由) 2 不在工作室的時候,我感到比見到對方時更愛他。但是這種愛是因為他已經死了才變得深沉。(理智的情理:凡事都有個著落,但沒有沒完沒了的事。戀人的情理:凡事都沒有著落,但它卻沒完沒了地繼續下去。) 「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的呼喊是一種自我防禦,它告訴我需要尋求出路。(戀人的冷漠也是跟我一樣嗎?在他眼裡我也是如此冷漠如死人嗎?)我在演自編自導的一齣戲嗎?只有那一刻是真實的:戀人帶著注視看我的第一眼。除此以後都是我的想像裡的虛構。 3 生活的苦悶讓愛情成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做到的最簡便的藝術,尤其是在這個工作等於生活的城市當中。我作為藝術家的本質通過戀愛而得到實踐,創作一種虛構的欲望並得到宣洩。 愛情與藝術的本質是如此的相通,我在戀愛中得以每天飾演一個角色,我有既定的設定和對白,我知道自己下一秒將要表現的情緒和反應。 然而,如果我選擇告別,我從此將重回這樣一種狀態,一種普通的交談而不是述說對白的狀態。戲劇裡的對白每一句都具有意義,而日常生活的說話並不具備這種被舞臺燈光照射過的存在感。 是的,是存在感,真正的存在感。心靈上的愛情、身體上的痛感以及藝術上的創造,是世上唯一可能證明存在感的事。 本文摘自梁慕靈的《戀人絮語02.21》。由聯經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戀人絮語02.21》 March 29,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rocBp

為什麼總是情緒低落、想哭?4 種症狀兩週未改善,你可能是憂鬱症高危險群 https://ift.tt/3sEcpvS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女性得到憂鬱症的比率比男性高,除了生理因素之外,還有許多社會因素,讓現代女性的壓力節節上升⋯⋯ 諮詢專家/精神健康基金會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 憂鬱症是「大腦生病了」,也是「心靈重感冒」,因此是腦部疾病、也算是精神疾病。隨著年齡增長,個性難以改變、生理狀態變差,憂鬱情緒慢性化,憂鬱症的比例也跟著上升,女性的發生率是男性的 2 倍之多;如果有家族遺傳病史,機率則增加至 2~3 倍。 女性易憂鬱,原因大解析 為什麼女性比較容易有憂鬱症呢?原因是天生的,由於男女的大腦結構不同,女性負責掌管情緒中樞的杏仁核運作功能較弱,因此容易出現焦慮、憂慮等負面情緒。若是有家族遺傳,罹患憂鬱症機率更大增 3 倍。 後天因素則包括:女性有生理期、會懷孕、更年期症狀明顯,因此有所謂的「經期憂鬱症」、「產後憂鬱症」、「更年期憂鬱症」。根據研究顯示,生育年齡的女性,高達 85% 感到經期相關不適症狀,例如:經痛、頭痛、腰痛、失眠、經前症候群等,都會影響情緒。 另外,約有半數的婦女,在產後 1~2 天之內,會出現突然的情緒變化,主要表現為突然哭泣、激動,或是情緒變化大的正常情緒反應。 而更年期的女性,也是容易罹患憂鬱症的高危險族群,不只發生熱潮紅、盜汗、煩躁、失眠等生理狀態不適,超過 50% 會低落情緒,更有 3 分之 1 首次出現憂鬱症狀,主因就是女性荷爾蒙動情激素劇烈變化,影響調節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的分泌,自然會導致情緒症狀出現。 其他增加憂鬱症的原因,還包括:追求完美或神經質性格、家庭暴力、不愉快的婚姻關係、季節影響等。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女性憂鬱症症狀者,企圖自殺率是男性 2 倍 女性不但憂鬱症的比例較高,且產生自殺的企圖也是男性的 2 倍,通常會利用吞安眠藥、割腕等方式,表達需要獲得關心的求救訊號;然而,男性憂鬱症的自殺致死率則是女性的 2~3 倍,原因是男性比較容易過度壓抑情緒,反而產生「悶燒鍋效應」,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推薦閱讀:完美主義者、高敏感族群注意了!原來這 5 種人是憂鬱症的高危險族群) 憂鬱症前兆逾 2 週未改善,恐是憂鬱症 憂鬱症的症狀因人而異,如果發生以下相關症狀,超過 2 星期都未改善,建議就醫尋求精神科及身心科醫師協助。 情緒症狀: 情緒抑鬱低落、常感到難過而哭泣、高興不起來、提不起興趣。 行為症狀: 容易疲倦、全身無力、說話或動作反應變得緩慢、自殺企圖。 認知症狀: 無法專心或集中注意力、健忘、猶豫不決、罪惡感、自責、喪失自信、覺得自己沒用、無助無望、負面思考、輕生念頭。 驅力症狀: 失眠或嗜眠、食慾減低或增加、體重減輕或增加、性欲減退。 圖片|Photo by Ben Blennerhassett on Unsplash 8 成憂鬱症可治癒 憂鬱症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親友支持,透過 3 種層面的正確治療,通常 3~6 個月可以治療痊癒,高達 80% 患者能夠治癒。不過,如果延誤忌諱就醫,需要更長的治療時間,且復發機率也會提高。 根據研究顯示,憂鬱症隨著每次復發,治療效果會越來越差、復發率也越來越高,第一次康復後,有 50% 的患者會復發,第二次的復發機率為 70%,第三次復發率則高達 90% 以上。 生理層面:藥物治療 透過調控大腦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功能不足,包括:血清素、正腎上腺素以及多巴胺,主要為三環類抗憂鬱藥物、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必須規律使用 4~6 星期才能發揮療效。 (同場加映:服藥的態度,變成像「每天吃維生素」一樣日常:專訪作家左燈《我在精神病院抗憂鬱》) 心理層面:心理治療 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療及認知性心理治療,透過安撫、安慰、陪伴、加油、打氣等鼓勵方式,以及改變憂鬱症患者不合理的思考方式,或是追求完美、神經質的性格。 社會層面:親友支持 親朋好友可組成至少 3 人的陪伴或互助小組,透過多傾聽、多陪伴,以及多陪同運動,幫助憂鬱症者遠離負面情緒。 圖片|Photo by bruce mars on Unsplash 4 大良方遠離遠離憂鬱症 1. 生活規律: 保持正常作息、三餐定時定量,以及睡眠充足,建議晚間 11 時至隔天早晨 6 時的睡眠時間,一定要睡足 7 小時,可以降低壓力及自律神經失調。 2. 運動 333: 每星期至少運動 3 次,每次至少運動 30 分鐘,每次運動後心跳速率達到每分鐘 130 次以上,藉由快走、慢跑、騎單車等有氧運動,刺激大腦分泌血清素、多巴胺,有效提升幸福感、改善憂鬱情緒。 (你會喜歡:除了跑步以外,職場女性運動的 15 種新選擇) 3. 腹式呼吸: 每天早中晚及睡前,各進行 20 次的腹式呼吸,吸氣時由鼻子吸入空氣,同時伴隨腹部隆起、胸部維持原有狀態;呼氣時,則用口將空氣緩緩吐出。藉由腹式呼吸可以提升副交感神經活性,達到放鬆身心的效果。 4. 寫日記: 睡前寫心情日記、感恩日記及快樂日記 3 種日記,只要寫重點即可,無須長篇大論。 心情日記可以整理思緒、抒發情緒;感恩日記可以降低孤寂感;快樂日記能增加血清素分泌,改善睡眠及提升正面思考能力,並減少負面及憂鬱的情緒。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金曲30|走過原生家庭創傷與憂鬱症,謝震廷:「聰明是天賦,善良是選擇,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我想追求的。」 《謝謝你》強迫症中年熟女遇上憂鬱症厭世男!一段悲喜交織的療癒之旅,憂鬱症絕對不是「不知足」 「消費能帶來幸福快樂?其實,擁有愈多愈不滿足、愈憂鬱!」心理學家25年研究發現:價值觀是造成情緒生病的原因 March 29,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EcpvS

卡牌占卜|閉上眼抽張牌:究竟我能為現在不如意的生活,做些什麼? https://ift.tt/3m10pBM 金得心 心靈牌卡不預測未來,因為未來是無法預測的。所有的訊息只是像一面鏡子般呈現忽視的部分,並提供一個沈思的方向與建議。 讓宇宙給你一點提示,陪你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萬物在驚蟄時節警醒過來,在春分時勞動手腳,慢慢起身,準備過活。無論準備大展身手開啟新局,或是滿意於過往的舒適環境,只要活得好好的,就是最好的生活。 最近如何把生活調整成你想要的樣子?讓 Oneness Card 給你一個方向! 【 關於 Oneness Cards 】 Oneness Cards 不預測未來,因為未來是無法預測的。在此的訊息只是像一面鏡子般呈現忽視的部分,並提供一個沈思的方向與建議。 其實,問題現前時,大多時候只是內心有個糾結過不去,與外在無關。解開內在的結,往往一切就能迎刃而解。讓 Oneness Cards 給你一點提示,陪你與自己的內心對話。 【 抽牌 】 1. 眼睛閉上做三次深呼吸。 2. 感受自己全身的狀態,在心中發問:「我想好好生活,請宇宙給我一個指引。」 3. 睜開眼,選一張適合你的牌。 圖片|作者提供 圖片|Photo by engin akyurt on Unsplash A. 從了解父母開始,了解過往生活的軌跡,調整成適合自己的樣子 圖片|作者提供 抽到這張牌,你可能想要改變生活氛圍或居家細節,這些部分的更動和家人有關。第一個建議是,觀察父母的生活模式,了解他們生活的習慣、做某些事的緣由。通常住在一起越久,越容易只看到表面的行為,而忽略他們內在的起心動念。 你可能會說,他們哪有什麼起心動念,都是無意識的習慣罷了。如果是習慣,很有可能是從父母的父母,或是整個家族慢慢流傳下來的。父母們可能不會親口述說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故事都藏在行為裡。 深入了解他們的舉動和想法,慢慢的在你想調整的生活步調和起居作息中拉出一個彼此都舒適的範圍。 這張牌也提醒用心和父母、長輩相處,有可能從傳統的智慧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啟發。 (延伸閱讀:林薇專欄|「我的職業好難懂?」面對父母質問:回歸自己,只有你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B. 動手創造想要的生活 圖片|作者提供 你可能曾思考過自己到底要什麼樣的生活,而沒有答案。房間該佈置成極簡風、波西米雅風或是工業風,該活成一個精明幹練的樣子,或是特立獨行的帥氣女孩?市面上有許許多多分類和標籤,但你總覺得自己塞不進任何一個特有類型。 拿出你的行動力,將你有興趣的類別萃取出來,保留你最有興趣、也最適合的部份,開始混搭出你想要的樣子。不停嘗試、不停改變,或許有點挑戰有點累,但這是一個喚醒內在小孩創造力的好機會。創造的能量蟄伏在身體太久,久而久之會變得懨懨無力。開始動手創造,重拾生活的熱情吧! (你會喜歡:房東說不能破壞牆壁!租屋族也能玩的居家小改造) C. 休息是可以的,維持現狀也是可以的 圖片|作者提供 誰說新年就要有新計劃,為什麼一定要時時鞭策自己前進和進步?你的心知道什麼是安於本分的生活。 負起應有的責任,不盲從世界的步伐,不想著除舊革新,維持現在的領域就很好。省一點力,也可以在生活中休養生息。既然喜歡現有的生活步調,就安心用原有的節奏穩穩過活吧。繼續原先在做的事,踏出穩定堅實的步伐,慢一點也沒關係。 (同場加映:「慢慢來,比較快!」第一個突破千萬的中文 YouTuber 李子柒的成功故事) D. 放下外在的追逐,接受目前不滿意之處 圖片|作者提供 生活中有人為你下指導棋,告訴你該如何為自己打算、為自己過活,聽起來很有道理;大量的生活文章、理財知識、成功範本讓你目眩神迷;朋友的朋友、學長的學姊過著 fancy 的生活,聽著他們的故事讓你心生嚮往。 外在資訊提供各式各樣的選項,看起來無限多的可能性。不過若只注意外在就無法注意到內在的聲音,也無法認識到自己真正的樣貌。不了解現在的自己,就不知道該往哪裡去。 寫下對於目前生活不滿意之處,你曾花了多少心思去改變?如果用盡心力都達不到希望的樣子,此時此刻你的生活也有其美好之處,真正盡力過便懂得如何放下;如果不曾努力過,或許這個不滿意其實也是你能接受的。調整心態,接納日常中不那麼完美的地方,改變就從這裡開始。 (推薦閱讀:「三觀合,路才走得長」關係心理學:與其改變對方,不如與想法相近的人交往) 抽一張專屬於你的 Oneness Cards,用更高的角度回望自己,與內在對話。 March 29,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m10pBM

「生活如此糟糕,我竟然撐下來了」面對低潮期,你可以問自己的 6 個問題 https://ift.tt/39q7Ayp 高寶書版 正在閱讀文章的你,一切都還好嗎?如果你恰好有點小憂鬱、小低潮,試試看本文提供的六個問答,希望為你正在下雨的心情,撐一把傘。 六個神奇的問題,可以幫助你的心情由陰轉晴 記得有一次,我正參加一個心理諮商技巧的培訓班。在培訓的那兩天,我的心情一直都很低落,每天都是心事重重地去上課。 那次心理培訓班的主題是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FBT)。這種療法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更加聚焦於問題的解決,而不是問題原因的探究,因此具有很強的實用性。SFBT 的核心主張在於,透過充分挖掘來訪者自身的資源和潛力,來喚起來訪者對未來的願景,從而促進來訪者自身問題的解決。 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碰巧老師在課堂上講到了 SFBT 當中的「經典六問」。這個「經典六問」,正是 SFBT 核心理念的濃縮。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我自己一邊扮演諮商心理師,一邊扮演來訪者,自問自答了這六個問題。 一個一個問題回答下來,我發現自己的心情竟然慢慢變好了。下面,結合許維素老師的《建構解決之道:焦點解決短期治療》這本書以及自己之前所接受的培訓,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六個神奇的問題。希望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這六個問題也同樣可以幫助你恢復心情。 (一)你現在的狀態如何 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的狀態真的很差。首先是自己感冒了,然後是我家寶寶也感冒了。寶寶晚上起來哭了好多次。寶媽更是辛苦,孩子一哭,她就起身抱哄。前一天晚上,大人和小孩都沒怎麼好好休息。 這種情況下,本來我都不想過來參加培訓了。但又有些心疼培訓費,心疼浪費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於是,我便擠了兩個小時的地鐵,趕到了培訓場地。而培訓開始的時候,我又開始頻頻擔心家裡的孩子。那個時候,我感覺自己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辦法兼顧好家庭和工作。 碰到問題的時候,如果憋在心裡就很容易發酵成更大的心事。然而當我把此刻的心情表達出來之後,我覺察到自己的心情好了很多。 我們知道,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說出來,就好了。」當我把自己的狀態真實地表達出來之後,我也的確感覺心情好受了很多。 (二)為什麼你的情況沒有變得更糟 大部分人在碰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很容易責怪自己的能力不夠強大,痛恨自己的現狀沒有馬上得到改變。而嘗試回答這個問題,卻能幫助我們發現自己身上已有的偉大之處。 圖片|Photo by nine koepfer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面對挫折困境,你傾向的選擇是:「讓自己死去」或「再活一次」?) 我們應該嘗試告訴自己:「生活如此糟糕了,我竟然能夠撐下來,已經很了不起了。」 想想也是,當時自己的身體不舒服,晚上也沒怎麼睡覺,心情一點都不好,竟然還能坐兩個小時地鐵過來參加為期兩天的培訓,的確已經很厲害了。想到這裡,心情又好了很多。具體來說,支撐我過來參加培訓的兩個主要因素是: 第一,家人的支持。其實,老婆很想讓我陪在身邊。但是她知道我很看重培訓和各種發展機會,所以口頭上不斷安慰我說,「沒事,安心去參加培訓吧。」這讓我在出門的時候很感動。 第二,對未來的期待。我在內心始終相信,困難都是暫時的,美好的未來是必然的。我相信透過不斷努力,自己的身價會不斷提升,這樣就會為自己贏得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三)在過去什麼時候,你曾較為成功地處理過此類問題 我們知道,凡事都有例外。也許我們現在很難解決好當下的問題,但是我們過去在處理此類問題的時候,一定累積過相應的成功經驗。這些成功的經驗,就是例外時刻。透過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其實答案就在我們心中。 那麼,在平衡工作和生活方面,自己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嗎?仔細回顧了一下之前的經驗,我發現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如果因為工作不能增加陪伴家人的時間,那就要去提升陪伴家人的品質。 由於工作單位離家太遠(來回一趟四個小時左右),加上晚上經常要替學生上課,所以週一到週四的晚上我經常會住校,然後週五晚上才回家。也就是說,之前回家的時間比較少。 而之前較為成功的做法就是,只要一回家,我就會努力做到提高陪伴家人的品質—盡量少玩手機,認真地和家人交談、全神貫注地陪伴孩子。如此一來,家庭關係依然親密而又溫馨。 於是我就告訴自己說:「先安心參加培訓吧,把當下的事情做好。等到培訓結束後,再回家全心全意地陪伴家人。」 (四)能否描述一下你所希望的理想結局 這個問題旨在透過讓當事人想像一下未來的美好場景,來激發當事人對未來的希望,從而產生繼續生活下去的動力。尼采曾說過:「知道為了什麼而活著的人,什麼樣的生活都能忍受。」 那麼,自己的理想結局是什麼呢?哇,這簡直就是我最喜歡聊的一個話題了。因為只要想像一下未來的美好畫面,都會感覺很幸福。 我的希望是,在未來自己可以寫出幾本暢銷書,並且能夠談到較高的版稅條件,這樣就可以有穩定的稿費收入了。但是請別誤會我。不是我太想賺錢,而是我想透過賺更多的錢,換取更多的自由時間去陪伴家人。 這樣一來,在寒暑假的時候,我就能和家人一起多出去旅旅遊。至少,每個週末都能抽出一段時間和家人一起心情平緩地散個步。總而言之,我就是希望自己在未來能夠有錢且有閒,這樣才能平衡好工作和生活。想到這個美好的畫面的時候,我對未來更加有信心了。 圖片|Photo by Cristian Escobar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擁有高度復原力的人是什麼樣子?六項指標檢測你的「復原力」) (五)請評估一下你的現狀,並且考慮如何才能向前邁進一步 把這個問題闡述得更加具體一點就是,從零到十,你會為自己現在的狀態打幾分?如果需要向前前進一分,你又會做些什麼呢? 採用這種評估方式,就可以把我們的心情和目前的情境狀態加以量化,從而促進我們邁出一小步去改變現實。在新版《西遊記》當中,唐僧曾經對想要半路溜走的孫悟空說過這樣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多走一步,就離目標更近一步。」 如果要為自己當時的狀態打分,我會幫自己打五分。於是我要面臨的下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想要前進一分,我應該做些什麼呢? 首先,我想要見縫插針式地多抽出一點時間來高品質地陪伴家人。為此,我為下週做了一個計畫,無論多累,下週我都準備回家至少兩次,以彌補週末不在家陪伴的遺憾。 另外,我告訴自己,既然已經過來參加培訓了,那就要專心致志地學習,把學到的東西努力付諸實踐,這樣才能好好地發揮知識的價值。這不,寫這篇文章本身其實就是對所學內容的一個複習和反思。 (六)你的重要他人會期待你有何改變 這個問題旨在激發當事人身邊重要他人的力量,來發現解決問題的思路。例如:「假設帶著這個問題去問你最信任的老師,他會給你什麼建議呢?」「如果爸爸知道你現在的處境,他會支持你怎麼去做呢?」 對於未來,我自己有很多宏大的設想。同時我也是個追求完美主義的處女座。因此,我希望自己方方面面都能處理好,能夠非常好地平衡好家庭和事業的發展。但是,如果想要事事做得完美,那只是一廂情願,因為這是一個人的精力所不能允許的。這個時候,就需要聽聽重要他人的意見。 每當我把自己的宏大願望說給自己的家人聽的時候,家裡人大多數時候只是簡短地回應道:「我只希望你能夠身體健康,平平安安的。」 家人的這種回饋,一方面會讓我心裡感覺非常溫暖。另一方面,也中和了我的部分野心,從而讓我樹立了一個更加貼合實際的事業發展目標。當我回答完這六個問題的時候,心情平復了很多,思路也漸漸理清了,對未來又重新充滿了希望和信心。 本文摘自宋曉東的《情緒掌控,決定你的人生格局:別讓 1% 的情緒失控,毀了你 99% 的努力》。由高寶書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情緒掌控,決定你的人生格局:別讓 1% 的情緒失控,毀了你 99% 的努力》 March 29,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q7Ayp

「其實我只是想被肯定」關係心理學:5 步驟,調整關係裡的失衡狀態 https://ift.tt/3w3XNrL 高寶書版 你身邊也有總是習慣否定他人的朋友/家人/同事嗎?面對這樣的人,我們可以採取 5 步驟緩解彼此間的緊張關係。 面對別人的頻繁否定,EQ 高的人應當如何應對 Lisa 最近很不爽。因為單位人事變動,她迎來了一位新主管。工作兩年來, Lisa 盡職盡責。老主管交辦的事情,她總是盡全力去完成。在各種公開場合,老主管總是把 Lisa 作為模範進行誇獎。在老主管的眼中,Lisa 是標準的好員工。 然而,老主管的調任,彷彿也帶走了 Lisa 身上所有的榮耀和光環。新主管上任之後,無論 Lisa 多麼努力地表現自己,新主管始終對她不冷不熱。 更令 Lisa 感到痛苦的是,新主管好像總是喜歡透過頻繁地否定 Lisa 來樹立自己的權威。一會兒批評 Lisa 在工作中不注意一些小細節,一會兒又指出她在業務能力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在心理學當中,有一個挫折——攻擊理論。該理論認為,挫折會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行為。受到頻繁否定的 Lisa,在情緒上波動很大。一向穩重的她,開始做出一些低 EQ 的舉動來。 比如,在部門的例會上, Lisa 開始公開和主管唱反調;主管在微信群組裡通知消息的時候, Lisa 很少主動回覆。除此之外, Lisa 還經常在背地裡說主管的壞話,將主管妖魔化。 嗯,你沒看錯, Lisa 正在選擇透過一種低 EQ 的應對方式,來葬送自己的職業前程。 其實, Lisa 的問題所在,就是她不知道在面對別人頻繁否定的時候,應該採用哪種高 EQ 的方式去應對。這個問題其實挺具有典型性的。因為在職場上,總有一些人會自帶否定他人的傾向。 在工作當中,這一類人很少讚賞對方,而是帶著挑剔的眼神去打量對方。喜歡否定別人的人,往往具有一種完美主義的人格特質,他們總能快速定位對方身上的不完美之處,然後進行否定。 如果做深入的心理分析,你還會發現那些喜歡否定別人的人,往往成長於一種權威式的家庭教育氛圍當中。他們的父母往往都相當嚴厲,喜歡否定自己的孩子。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與孩子之間如何交往,通常會影響孩子成年後與其他人如何交往。 雖然上述這些分析,不能幫你馬上去解決現實中的一些問題。但明白其中的道理,會讓你下一次面對一個喜歡否定你的人的時候,不再那麼難以釋懷了。 像上文提到的 Lisa 一樣,在面對別人的否定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找機會進行反擊,進而發洩自己的消極情緒。但是,這種想法和做法不僅會讓你的工作環境充滿負能量,消耗你大部分的工作熱情,更糟糕的是,整天盤算著怎麼復仇,整天尋思著自己受到了哪些傷害,會浪費你大量的寶貴時間。 要知道,時間可是最寶貴的資源。同樣的時間,我們如果用來提升自己,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但是如果用在如何對付另外一個喜歡否定你的人身上,那麼你就虧大了,因為這將會構成一筆巨大的沉沒成本。 (你會喜歡:「心順了,一切都是順的」女人迷創辦人張瑋軒的能量提升四步驟方法論) 面對別人的頻繁否定,EQ 高的做法應該是什麼? 第一,接納對方——也許對方並不僅僅在針對你。 我曾經有一個朋友,在和她溝通的過程中,我總感覺特別吃力,因為她特別喜歡否定人。她的口頭禪就是:「可是⋯⋯」「呿⋯⋯」「是在哄小孩喔⋯⋯」。 每次受到她的否定之後,我都會很生氣。於是,我總喜歡去和她辯論。但這種辯論往往會使我更加生氣。後來,我發現了一個真相,而且這個發現讓我如釋重負——那個喜歡否定我的朋友,也會頻繁地否定其他的人。 所謂接納對方就是指,當下一次有人否定你的時候,你不妨告訴自己:「也許這個人並不是僅僅針對我,這只是他的一種固定行為模式而已。」 第二,接納自己——相信你的價值是由自己來定義的。 有些人一旦遭到別人的否定之後,就會垂頭喪氣,感覺自己的存在沒有任何價值,進而喪失在職場上繼續前進的信心。 所謂接納自己,就是指相信自己的價值是由自己來定義的,而不是由其他人定義的。當有人否定你的時候,你要大聲告訴自己:即使得不到你的認可,我的存在依然具有價值! 當然,要想自信地說出上面這句話,你的身上最好有那麼一兩項很強的技能,或者是有一兩項拿得出手的興趣愛好。 因為如果你有一兩項很強的技能,你就不必過於看別人的臉色吃飯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如果你有一兩項興趣愛好,那麼就可以在心情不好的時候,透過做一些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讓自己的心情得到拯救。 圖片|Photo by Julia Caesar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為什麼否定會讓你感到絕望?別再只看失去的:願意留下的,都是真愛) 第三,專注提升自己——這是你唯一能夠把握的東西。 在開頭的那個例子當中, Lisa 之所以會感到特別難受,是因為她自己沒有辦法控制住主管對她的態度——即使是努力去做,依然會被挑毛病,所以 Lisa 非常有挫敗感。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很多痛苦的產生,就在於一個人執著於去改變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是沒有辦法控制另一個人對待我們的態度的。有時候,即使你做得特別賣力,對方還是有可能去否定你。 這時候,不妨告訴自己,此刻我唯一能把握的東西,就是專注去提升自己。因為只有當自己變得更加強大了,才會更加有自信,別人也會更加尊重你。 第四,讓別人知道你的厲害之處——因為酒香也怕巷子深。 我有一個朋友特別厲害,在公家單位工作的他,不僅持有賽車的駕照,而且口才特別好,經常在業餘時間被很多大公司邀請去客串大型活動的主持人。 但是有一天,他告訴我,他也經常被自己單位的主管否定。我說:「你都這麼厲害了,也會被主管否定?」他告訴我:「我的厲害,主管又不知道。我還在微信上把主管給封鎖了,不讓他看我的社群動態。」 「為什麼不讓主管知道你的厲害之處呢?」我問他。「我不想顯得太高調啊!」他回答道。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誤解了「高調」的真正含義,只有那些沒有真正實力還到處炫耀的人,才叫高調。真正有實力的人,適當地展現自己,怎麼能算高調呢?要知道,酒香也怕巷子深啊! 後來,在我的建議下,我的這位朋友有意讓主管知道了自己的厲害之處。他還積極地參加學校舉辦的一些活動,自告奮勇地去當主持人。後來,主管越來越看重他,很少再當面否定他了。 第五,積極給予對方肯定——用互惠法則去影響對方。 喜歡否定別人的人,往往喜歡透過否定別人來抬高自己。其實,在他們的內心深處,特別渴望別人給予自己積極的肯定。無論否定你的那個人是你的主管,還是你的同事,如果你能主動去肯定那個經常否定你的人,那麼或許他就會慢慢卸下身上的防禦機制,喪失原本的攻擊性。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互惠法則」,說的就是:當你給別人一個恩惠的時候,別人也會忍不住償還給你一個恩惠。同樣的道理,當你嘗試給予對方積極肯定的時候,對方也會忍不住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 (推薦閱讀:劉軒專文|別因為職場雷同事,讓你變成一個「混帳」) 然而,問題是,你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胸懷先邁出第一步? 本文摘自宋曉東的《情緒掌控,決定你的人生格局:別讓 1% 的情緒失控,毀了你 99% 的努力》。由高寶書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情緒掌控,決定你的人生格局:別讓 1% 的情緒失控,毀了你 99% 的努力》 March 29,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w3XNrL

老闆一直把事情丟給我,怎麼辦?學會拒絕的 5 撇步,不當工作的奴隸 https://ift.tt/2Pxu21z 高寶書版 總是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擔心說「不」後,會破壞彼此間的友誼? 但你知道嗎?如果不忍心拒絕,讓自己陷入痛苦不堪的境界,不僅會影響自己的表現,可能還會破壞彼此之間的感情。 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我們應當如何拒絕 在小麗剛剛到職的三個月裡,她每天都像個陀螺一樣連軸轉。在一次聊天的過程中,小麗說她最近的狀態很不好,食欲不振,睡眠不好,而且經常累得想哭。 隨著聊天的深入,我發現小麗勞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她不懂得拒絕。 小麗也承認自己的確是「心太軟」,總是害怕拒絕別人。小麗擔心的是,她一旦說出「不」字之後,就會傷害別人,同時破壞了人際關係。只要認真思考一下就會發現:與「直接明白地拒絕別人」相比,「不忍心拒絕別人」的後果其實會更加糟糕。 因為不懂得拒絕別人,不僅會讓自己忙得不可開交,痛苦不堪又充滿怨念,而且當自己無法完成別人交辦的事情時,遲早要破壞和對方之間的關係。 既然明白了合理拒絕別人的重要性,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溫柔拒絕別人的五個方法。這五個方法是參考《能量全開:身心積進管理》這本書中的部分內容,並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提煉而成的。 (一)停頓一會兒,再做決定 當別人向你提出一個不合理的要求時,先不要急著答應對方,而是嘗試著先停頓一下,然後再做決定。不要害怕這個小小的停頓會讓兩個人之間的對話顯得尷尬。 (推薦閱讀:「工作多到做不完」提不起精力去上班?開始這些「拒絕」與「商量」的練習) 要知道,此處無聲勝有聲。 作為一名諮商心理師,我深知:常善於運用停頓的藝術,而不是一刻不停地主導談話。停頓或沉默的時刻,往往是對方真正開始思考的時刻,也是對方的心理開始發生變化的時刻。 如果安排任務給你的那個人足夠聰明的話,他應該知道,你的這種停頓或者沉默本身也是一種表態,他自己也會在停頓的這個時間反思自己所提的要求是否過分。 或許,還不等你開口,對方就已經開口了:「不好意思,是不是我提的這個要求有些過分了?」 (二)不僅要學會說「不」,還要學會說「但是」 直接說出「不」,的確會讓對方感覺有些丟面子。如果能透過一個「但是」來引出你能提供的其他幫助,就會讓對方的心裡感覺好受很多。因此,想要委婉地拒絕別人,我們應該掌握「不,但是⋯⋯」這個有用的句型。 例如,一位朋友舉辦了一個大型的心理學講師培訓營,邀請到了中國知名的心理學專家擔任主講來賓。朋友也想要我報名去參加這個培訓,幫他捧個場。由於平常和他關係不錯,我也很想過去幫他捧場。但是恰巧時間和我的另外一個重要安排衝突了。 於是,我就告訴朋友說:「抱歉,我可能不能過去參加這次培訓了。但是如果你辦第二期培訓營,我一定參加。」 後來,這位朋友真的辦了第二期培訓營。我二話不說,從上海飛到了另外一座城市去參加這次培訓營。 圖片|Photo by BBH Singapore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你是「難以拒絕別人」的人嗎?適度拒絕,是在為你重視的事情保留能量) (三)「讓我看一下最近的日程表,然後再答覆您」 如果對方邀請你去做某件事,你覺得直接拒絕容易傷到對方,那麼你先不必急著說「不行」,而是先說一句:「我很樂意去做這件事情,不過讓我先看一下日程表,確定一下那一天是否已經有了其他安排,然後再答覆您,好嗎?」 這樣一來,你就會在拒絕對方之前,設定一個有效的緩衝,從而讓對方提前有了一個心理準備,不會讓對方感覺到你是一個非常冷酷的人。另外,查看日程表再決定是否說「不」的人,也會讓別人感覺到你是一個懂得時間管理、善於劃定界限的可靠之人。 (四)把自己正在忙碌的事情給上級看 其實對於很多職場人士來說,最難拒絕的就是來自上級的任務要求。這裡需要著重明確一點:如果自己精力充沛,完全可以勝任某一項任務的話,應當積極地完成上級交代的任務,而不是首先考慮如何拒絕。 但是當你感覺自己已經忙得焦頭爛額,並且上級由於沒有注意到你的處境,又安排了很多新任務給你的時候,這時你就應該學習一下拒絕的藝術了。 此時你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目前正在忙碌的各項事情如實地擺出來給上級看,從而讓上級認知到你目前的處境,進而進行更加科學的任務分配。 一位朋友提供了一個真實案例給我。有一次,他的主管一次性安排了很多工作給他,但是他手頭上還有主管之前交代給他的一些任務未完成。如果直接拒絕,朋友擔心得罪主管。如果接下這些新的任務,朋友又擔心無法勝任,最終把所有的事情都給搞砸了。 考慮再三,朋友寫了一封郵件給主管。在郵件當中,朋友把自己目前正在做的一些任務統統列舉出來。認真分析現狀之後,他在郵件中對主管說道:「如果您需要我去做這些新任務,那麼我可能要把您之前交代給我的那些任務暫時給放一下。不知道您覺得是否可以?」 主管收到郵件後,對朋友的處境表示理解,很快就把這幾項任務安排給了公司的其他員工。 (五)拒絕對方之後,看看還能為對方提供什麼其他幫助 如果在拒絕對方的時候,你能夠認真思考一下,對方請求的背後所隱藏的真正目的,再看看自己是否能夠提供其他方面的有效幫助,那麼即使你拒絕了對方,對方也不會因此生氣。 (延伸閱讀:「拒絕他人,我總感到內疚」不勉強練習:對小事說「不」,別再當個濫好人) 例如,我的好朋友希望我幫他鄰居家的小孩做一次心理諮商,但是在瞭解這個孩子的具體情況之後,我拒絕了朋友的請求。因為我並不是兒童心理問題方面的專家,在這方面我沒有充分的經驗。 但是我知道一家心理機構,在治療兒童心理問題方面做得不錯,於是我就向朋友推薦了這家機構。這樣一來,即使我拒絕了他,但是這位朋友依然對我表示感謝,因為我幫助他的鄰居找到了一位合適的諮商心理師。 在學習完上面這五種方法之後,也許有人依然不敢大膽拒絕他人。說到底,還是擔心拒絕會得罪人。 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害怕拒絕的人來說,都要反覆提醒自己這樣一個道理:合理地拒絕別人,雖然會在開始時讓對方感覺不爽,自己也會因此而感到不適。但是從長遠來看,合理地拒絕,不僅會為自己的發展贏得寶貴的時間,同時也會贏得別人真正的尊重。 在《少,但是更好》一書中,作者提到了「拒絕別人」是如何換取「尊重」的:「說不,通常會在短時間內對關係產生影響。歸根到底,當有人提出要求,卻沒有得到滿足時,他或她的第一反應很可能就是煩惱、失望,甚至氣憤。 不利之處是一看便知的,而潛在的有利之處卻不那麼顯而易見:當最開始的煩惱或失望、氣憤漸漸褪去時,尊重便會顯露出來。一旦我們有效地推回別人的請求,就等於告訴他們,我們的時間是非常寶貴的。這便是行家裡手和初出茅廬者之間的分水嶺。」 本文摘自宋曉東的《情緒掌控,決定你的人生格局:別讓 1% 的情緒失控,毀了你 99% 的努力》。由高寶書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情緒掌控,決定你的人生格局:別讓 1% 的情緒失控,毀了你 99% 的努力》 March 29,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xu21z

2021年3月27日 星期六

雞湯、雞精、滴雞精,到底該選哪一種?雞肉優點大解析 https://ift.tt/3snFtYd 食力foodNEXT 為什麼健身吃雞胸肉、孕婦喝滴雞精?因為雞肉富含的攝取豐富蛋白質與支鏈胺基酸,能提供身體能量,營養價值與優點超乎我們的想像! 在這麼多不同來源的肉品中,雞肉除了美味可口,還有哪些優點?為什麼健身運動族群對雞胸肉情有獨鍾?吃雞肉能得到哪些重要的營養?大家調養補氣最愛喝的雞精、滴雞精,其實有個超重要的飲用建議!一起了解雞肉的營養價值與優點,聰明擇食! 意想不到的雞肉優點大解析!看看你知道幾個? 在雞、豬、牛這三種市售常見肉品中,雞肉的脂肪含量相對較低、脂肪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占比較高,是相對健康的肉品選擇,雞胸肉去皮後更幾乎不含脂肪,適合作為補充蛋白質的食材。 對於牙口不好的人來說,雞肉的肌肉纖維較短、容易咀嚼,較為方便食用。 雞肉還有什麼優點呢?雞是高生產效率的經濟動物,有較佳的飼料換肉率,白肉雞的飼料轉換率約為 1.44,表示餵食 1.44公斤的飼料,就能使雞隻增加 1 公斤的體重。 在畜牧業排放溫室氣體的議題上,若以單位蛋白質為基礎來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雞肉的全球平均排放強度低於其他兩種肉品,也可認為雞肉是相對有優勢的肉品生產來源。 (延伸閱讀:因為健身,你也在加強攝取蛋白質嗎?3 秘訣教你挑出 Q 彈好吃的優質雞肉) 為什麼健身族群這麼愛吃雞胸肉? 雞肉是非常好的支鏈胺基酸(BCAA)攝取來源,支鏈胺基酸指的是白胺酸、異白胺酸、纈胺酸這 3 種胺基酸,這些胺基酸對於肌肉合成十分重要,但無法由人體自行生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以白肉雞的去皮雞胸肉為例,每 100 克就含有 1793 毫克的白胺酸、1037 毫克的異白胺酸、1091 毫克的纈胺酸,支鏈胺基酸的含量相當豐富。 在運動前後食用雞胸肉,能攝取豐富蛋白質與支鏈胺基酸,並提供身體能量,不需要額外花大錢買膳食補充劑來補充營養,因此雞胸肉自然受到運動健身族群的喜愛。 對於沒有特別在健身運動的人來說,雞肉也是很棒的食材,雞肉含有豐富蛋白質、胺基酸,也含有維生素 A、菸鹼素與礦物質鋅等不同的人體必需營養素。蛋白質能夠幫助生長發育、組織修復,是人體組織的要構成物質,維生素 A、菸鹼素與鋅則分別有增進皮膚健康、骨骼生長、維持正常身體代謝等多重功效。 雞湯、雞精、滴雞精,到底該選哪一種? 雞湯、雞精、滴雞精的差異,在於製作的方法不同。雞湯是用雞肉熬煮的湯品,雞精是雞肉加熱蒸煮後脫油濃縮取得的液體,滴雞精則是收集雞隻經過蒸煮後滴出來的湯汁。 (同場加映:【古早味雞精】親餵魔咒!從臺鐵哺乳室事件到歷史上的母乳) 喝雞湯時,通常會連湯裡的雞肉一起吃下,可直接攝取雞肉的蛋白質、獲得較多雞肉中的營養,適合進食無困難、身體狀況正常的人;雞精與滴雞精則含較多小分子胜肽與胺基酸,相對容易吸收,適合腸道吸收不佳、虛弱、動手術前後、長者等特殊族群,作為暫時補充營養的來源。 需注意的是,若想要飲用雞精與滴雞精補身,不能只喝雞精、滴雞精而不攝取其他食物,當人體的熱量攝取不足時,會將雞精、滴雞精中的蛋白質、胜肽與胺基酸優先作為維持身體運作的熱量來使用,反而無法發揮這些成分對於身體生長與修復的功能,因此飲用雞精與滴雞精,仍需搭配其他的食物補充營養。 此外,雞精與滴雞精的蛋白質、普林含量較高,故不建議慢性腎臟病、 痛風患者、嬰幼兒飲用。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到底誰最補:喝雞湯還是喝雞精? 台灣每人平均一年吃掉17隻咕咕雞!會吃雞的你懂雞嗎? 究竟是吃白肉好,還是吃紅肉好呢? March 27,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nFtYd

「連放假也追求生產率?」放空練習:全心全意地耍廢,不需要有罪惡感 https://ift.tt/3cnPxee 大好書屋 親愛的,「休息」並不是浪費生命,偶爾也需要給自己一點放鬆空間,才能再下一次出發前,充滿力量。 「放空就是一種奢侈」,但是我心慌 問到假日存在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當然是為了休息啊。不過,休息的標準是什麼?這又因人而異了。 必須休息的往往不只一處,精神與肉體都需要休息,但是很難同時滿足兩種條件。當身心同樣疲憊不堪,又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去看全場站席的演唱會,壓力是釋放了,身體疲勞卻消除不了。若是以恢復體力為優先,乖乖待在家裡休息的話,身體雖然得以休養,心情卻很難調適。 休息也需要專注。有人說,如果有一按開關就能立刻切換心情的嗜好,例如登山或編織,就會暫時忘掉平時討厭的事物。我明白這個道理,可是,我找不到這種開關。 (你會喜歡:療癒插畫|放空一下,偶爾我也需要什麼都不做的時光) 有時候跟別人約見面就能放鬆心情,有時候一個人獨處反而更委靡。更何況,同時滿足精神與肉體的休息方式,會受當天的狀況所影響。所以要仔細觀察疲憊的程度,再來挑選休息的方式。 前面囉囉嗦嗦寫了一堆,重點就是休息也有休息的麻煩。難道你們不會想破頭也想不出放假要做什麼,結果讓腦袋更累嗎?我就常常這樣。 我確實對自己想不出怎麼打發假期感到不爽,但不管什麼時候,一般社會大眾都會幫大家想好不錯的理由,我也就放心了。像這種情況,我會採用「放空就是一種奢侈」這句話。 如果是星期六、日兩天連假,其中一天就照那句話所說的完全放空。從小學時代起,就有人說我缺乏續航力,但我非常肯定自己能堅持在假日放空。 圖片|Photo by Kate Stone Matheson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看網路小說很 low?懂得放空,不為難自己才能找回初心) 在放空的假日裡,我會一整天都穿著睡衣,隨便吃吃。有什麼就吃什麼,吃完繼續滾回床上。有時候到了傍晚五點左右,一股後悔不禁湧上心頭,但是習慣就好。 照理說,我應該習慣了如此懶散的假日,可是這一年來,每到中午時分,我就開始發慌。感覺心裡愈來愈焦躁,不做點什麼就很浪費生命似的。我以前從來不會這樣。續航力出現危機了,我一定要找出原因才行啊。 第一個原因,或許是平時生活作息規律,讓我沒辦法睡到自然醒。即使是假日,我還是早上八點就醒來,慢條斯理地起床喝個水,坐在沙發上看著窗外。 太早起床也許不光是生活習慣改變,跟年紀大了也有關係吧。雖然起床了,但因為前一晚熬夜,整個人依然昏昏欲睡。 九點過後,住家周遭慢慢熱鬧了起來。我差不多在一年半之前搬到這棟位於遊樂園前方的大樓。開園時間是九點半,因此九點左右人群便三三兩兩地開始聚集。 我依舊穿著睡衣,半睜著眼從窗戶遠眺排隊的許多家庭。多麼偉大的一群人吶,假日上午九點就來到這裡,他們應該是七點就離開被窩打理行裝、帶著早餐踏出家門吧。換句話說,他們前一天晚上十二點以前就上床睡覺了。愈來愈肅然起敬吶。 我大可洗個戰鬥澡,出門散散步,可是我總是這樣放空到下午。我被浪費生命的妖怪附身了。說是這樣說,實際上也沒什麼想做的事,只好敷衍一下再洗一次衣服。因為洗了,就得晾衣服。 這時候,我突然發現一件事——我連放假也講求生產率。好不容易擺脫講求合理性及生產率的日常生活,放假就應該好好休息才是。 做好做滿並不是美德,不可以要求假期過得超級充實,放空才是最棒的。假日如果一大早就醒來,不如開心一點,因為放空的時間變長了。 (同場加映:「偶爾放著不管,也沒關係」療癒插畫:我決定給自己一點時間耍廢) 我很喜歡遠眺窗外,所以目前不考慮搬家。我沒辦法讓熙熙攘攘度過假期的那群人從眼前消失,只好拉上單薄的窗簾了。 本文摘自珍妮・蘇的《這樣也很好!大齡女子獨立宣言:丟掉束縛、笑中泛淚!66 篇熟女養成記,帶你揮別中年恐慌》。由大好書屋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這樣也很好!大齡女子獨立宣言:丟掉束縛、笑中泛淚!66 篇熟女養成記,帶你揮別中年恐慌》 March 27,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nPxee

2021年3月26日 星期五

《飛天小女警》長大了?真人版延續童年回憶,聚焦女孩成年後的抉擇焦慮 https://ift.tt/3fqE1Au Bella.tw儂儂 《飛天小女警》相信是許多女孩美好的童年回憶,小小的可愛身影卻有著超能力,每每解救陷入危機的小鎮村。如今花花、泡泡跟毛毛都長大了,她們將會遇到什麼困難呢? 希望結尾又能聽到:「一天又平安的過去了,感謝飛天小女警的努力!」 大家童年最喜歡的卡通《飛天小女警》宣布即將開拍真人版,這項消息早在去年釋出就引發萬眾期待,現在又傳來演員選角的終極卡司,其中華裔女星汪可盈飾即將演「花花」一角,引爆粉絲期待。 該片不全然擁有歡樂可愛的卡通節奏,將聚焦在長大成人之後三位要角的生活,嶄新的進展將原版開啟創新元素,被網友戲稱為「《霹靂嬌娃》2.0」! 「花花」/《神盾局特工》汪可盈 「花花」是三人當中品學兼優的完美女孩,但超級英雄的身分讓她感到焦慮和壓力,這次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願重新拾回隊長身分。 28 歲的華裔女星汪可盈(Chloe Bennet)確定接演「花花」一角,其過往代表作是《神盾局特工》,當中「絲凱」角色讓她獲得全球矚目,汪可盈五官標誌、形象甜美,身上具有中西合併的韻味,這次挑戰《飛天小女警》隊長「花花」角色是三人當中背負最大壓力的一員。 (推薦閱讀:完美主義者、高敏感族群注意了!原來這 5 種人是憂鬱症的高危險族群) 「泡泡」/ 迪士尼 德芙卡梅隆 「泡泡」憑著機智和毅力成為三人當中最聰穎的女孩,長大後的她對於拯救世界有著全新的想法,現在的她對於名聲的追求更有興趣,將做出讓眾人意料之外的事情⋯⋯ 扮演「泡泡」的演員由 25 歲德芙卡梅隆(Dove Cameron)出線,是一位標準金髮碧眼的美女,代表作是迪士尼電視劇《麗芙與麥蒂》,能歌善舞的她,過去憑著音樂作品的演出獲得觀眾矚目。 (同場加映:破解迪士尼公主愛情失敗原因:為討好對方放棄了一切,你終將迷失自己) 「毛毛」/ 百老匯 雅娜佩羅 「毛毛」開朗活潑的外表之下,擁有一顆纖細的心,長大之後是三人之中最低調的成員,希望擺脫《飛天小女警》包袱,過著平淡的日子⋯⋯ 「毛毛」的扮演者請來酷帥和美麗兼具的百老匯音樂劇演員雅娜佩羅(Yana Perrault)詮釋,平頭造型和鼻環個性十足,獨樹一格的中性路線相信能網羅男男女女的心。 (你會喜歡:女孩如何穿出自己的帥?魏如昀的中性個性穿搭學,男星也讚嘆!) 聚焦成年後的低調生活 知名影業華納兄弟旗下的 CW 電視在去年夏天就預告推出《飛天小女警》真人版作品,三位要角「花花」、「泡泡」和「毛毛」長大成人之後發現自己的童年都在打擊犯罪,成為二十幾歲大人的她們一心想追尋新的理想,但當世界比過去更需要《飛天小女警》的時候,她們是否會再挺身而出? 儂編覺得比起《霹靂嬌娃》的性感路線,《飛天小女警》賣的是大家的童年情懷,相信屆時是一部老少咸宜的動作娛樂電影,而且鐵定能勾起眾人的美好回憶。 原文出處:《飛天小女警》真人版出爐!《神盾局特工》汪可盈飾演「花花」,網友:根本《霹靂嬌娃》2.0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女力小英雄甜進你心裡!《飛天小女警》特展,超萌勢力拯救全世界 繼上氣又一亞裔英雄!《瘋狂亞洲富豪》華裔男神亨利高汀將主演電影《蛇眼》 March 27,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qE1Au

想降體脂,先改掉這些「飲食習慣」!醫師:保持適體重和體脂,是要努力一輩子的事 https://ift.tt/3ru6Ezj 照護線上 想控制體脂肪和體重,務必從飲食和運動兩方面下手。只要吃得營養、動得健康,循序漸進地增加強度與難度,絕對可以打造健康漂亮的體態。 文|白映俞 醫師 現代人少動又久坐,年紀上升後新陳代謝率下降,一不小心體重就會直線上升。而多數體重過重者除了有減重的需求,更想著重於降低體脂肪。畢竟,我們並不想要受肌少症困擾,當減重卻減掉太多肌肉骨質的重量,反而讓代謝率下降。 想控制體脂、體重,務必從飲食和運動兩方面下手。假使有人跟你說,可以不用運動、也不用控制飲食,就能快速燃脂,這一定是詐騙。講求速效,要不就是效果不持久,不然就是非常傷身。 然而控制體重體脂是一輩子的事,慢慢來、比較快,養好正確的原子習慣,才能維持住好效果。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在身體不同階段,如何在飲食和運動兩方面下工夫,減下多餘的脂肪。 一、肥胖期 如果剛開始你的體脂和體重都很高,男性體脂率超過 25%,女性體脂率超過 30%。就要先採取以下的方式減脂: 1. 做有氧及重訓,並逐步增加強度  重訓: 剛開始的時候不需要挑戰極大的重量,訓練目標以大塊的肌肉群為主,例如從股四頭肌、臀肌等開始訓練,可以先用適量負重,搭配 12 到 15 次的反覆。這個階段做太高強度的運動反而容易傷害關節。 有氧: 可以達到 70% 最大心跳的程度,或持續做個 30 分鐘。 這個階段的運動過程,需要重訓和有氧兩者都做,加起來練個 1 小時上下。順序上建議先做重訓,消耗肌肉中的肝醣,再做有氧時才能燃燒脂肪。先做有氧,常常會讓重量訓練的品質下降許多,無法獲得增肌減脂的好處。 (你會喜歡:電鍋料理秘訣:如何 5 步驟完成「舒肥雞胸減脂餐」?) 2. 飲食一定要改變 許多人都會說自己喝水也會胖,其實不然。尤其在規律運動後,食慾會變好,每次跑步、重訓後,你可能想要多吃一碗飯。所以許多人反而覺得增加運動讓體重增加,這時若想減重減脂,還是務必要改變自己的食物選擇,無論「質」和「量」都是。 要戒除富含飽和脂肪的垃圾食物(速食、洋芋片)、還要戒糖。少吃精緻澱粉,因為像麵包、甜點、糕點等食物不僅本身熱量高,還容易引發胰島素暴衝,讓身體增加堆積脂肪。最好選擇糙米、燕麥等「原型食物」的穀物澱粉類,減少胰島素濃度的變化幅度。 脂肪的部分,選擇富含 omega-3 和 omega-6 脂肪酸的脂肪能提高身體的新陳代謝。 蔬菜裡含有大量的纖維,能增加飽足感,熱量相對低,只要烹煮方式少油少鹽,可以多吃。 減脂過程中,記得要攝取足量的水。喝水不僅幫助飽足感,也能讓身體更好代謝脂肪。別讓自己把口渴的感覺誤認為飢餓,因此記得運動前中後都要喝足量的水分。 可以的話,就戒酒吧。真做不到完全戒酒,也要減少酒精的攝取量,因為攝取酒精還是容易讓脂肪堆積。 不管運動耗去多少能量,只要又把能量吃進來,永遠就是「出」不敷「入」,無法達成熱量赤字。因此為了避免運動後過度進食,你可以先算算看自己的基礎代謝率 BMR 和每日總消耗熱量 TDEE。以目標 TDEE-300 來安排自己每天該進食的量。 如果對斷食法有興趣,採取168斷食法也是個可行的做法。 (延伸閱讀:解析當紅 168 斷食法:女性採取斷食法,容易讓血糖控制變差?) 二、初步成果期 假使經過努力,女性已經把體脂肪降到 26%-27% 附近,男性降到 17%-18% 時,若還想要繼續減脂。就需要開始增加運動的強度。 1. 增加運動強度與間歇運動 運動訓練的強度需要增加,單純做重訓時,需要視自身狀況挑戰更大的重量,降低反覆的組數到 8 到 12 下。 這時可以採取間歇運動的訓練模式,先做短時間的(20 秒、30 秒、或 1 分鐘)密集無氧運動,再配合上短暫休息期(20 秒、30 秒、1 分鐘⋯⋯),反覆這個過程,就是間歇運動。 像 TABATA 是運動 20 秒,休息 10 秒,連續 4 分鐘共 8 個循環。或是利用高強度間歇訓練 HIIT,例如快走 2 分鐘,盡力跑 30 秒,以這樣的週期反覆 8 次,總共 20 分鐘的間歇運動。 採取間歇運動是讓個人於有限的時間內,盡力做到自己能做到的做多組數,或做到動作最快、耗用最多能量。因此平時要先對動作內容更熟悉才行。 研究認為,間歇運動 25 分鐘的消脂效果等於持續運動約 40 分鐘的效果。因此若已經對運動愈來愈有心得,就可以改變訓練的內容,享受運動的樂趣,帶來不一樣的減脂程度。 2. 不用一直低熱量 如果初期的減脂已看見效果,體脂肪已經明顯下降,這時如果還是一直採取 TDEE-300 的低熱量飲食,身體反而會為了以備不時之需,更想儲備脂肪。所以可以抓一些時間攝取多一點的熱量,例如有一天吃 TDEE+500 的熱量,其餘四到五天吃 TDEE-300 的熱量。 攝取多一點熱量的意思並不代表本來的飲食限制都全部大開放,想著:「既然可以吃比平常多800到1000卡的熱量,就開始漢堡薯條鹹酥雞都點來吃。」 要記得,食物的質很重要,即使這天可以攝取多一些的熱量,也盡量要選擇優質蛋白質,同樣要減少精緻的碳水或飽和脂肪。 (同場加映:破解「吃蛋白質就會長肌肉」迷思!營養研究指出:不是每人都需要蛋白質補充品) 三、體脂正常期 當女性已經把體脂肪降到 21%-24%,男性降到 15% 附近時,通常就是屬於體格不錯的程度了。這時要不要繼續減脂,就端看個人意願和需求,以及找到讓自己維持下去的動機和方式。若想繼續保持這樣的結果,就是要保持適量的運動和適度增加運動的強度,並且繼續維持選擇良好食物的習慣。 到了這個階段,所有肌群都要做肌肉訓練。最好增加 HIIT 的訓練方式,一週練習 HIIT 約 4 到 5 次。並繼續保持重量訓練來增加肌肉組成的量。 飲食的部分,可以三天吃 TDEE-300,兩天吃 TDEE+300 這樣的模式。 保持適當體重和體脂率,基本上是需要努力一輩子的事情。請各位要學習國歌提到的精神,「莫徒務近功」,不要求快、求速效,或是達到一些成果後就放棄維持好習慣。 飲食、運動都是生活的基本,因此認識食物、好好選擇,養成固定運動的態度,都是我們能維持好體脂率的重點。 ※本文由 照護線上 授權使用,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原文出處 March 27, 2021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u6Ezj

為什麼我們會在愛人前變得脆弱?關係心理學:好的愛情,會治癒心中的傷口 https://ift.tt/3fg6Y22 柏樂出版 在親密關係裡,人們很容易展現最脆弱的那一面。如果雙方能夠一同面對與成長,那麼這份愛,會治癒彼此心中的創傷。 成因及後果 「所有選擇都有其後果。不幸的是,後果會在你忘記自己做的選擇的很久以後才出現。」——匿名 一段親密的關係可以治癒所有影響我們的智力、創造力、性格、性慾、金錢、生命的方向、自我表達和熱情所在的舊傷口,但往往會涉及重新經歷——開始影響這些面向的創傷,而這就是麻煩的地方! 與其感受我們的痛苦並對其負起責任,我們反而常常試圖要伴侶對於傷害了我們而負責。然後我們試著控制他們的行為,好讓他們不會再犯。 讓我們來看看一個說明這個概念的例子。 約翰和瑪麗成為同居配偶一年多了,舒適地住在一間一房一廳的公寓。一切都蠻好的,但是約翰越來越容易因為瑪麗總是把浴室弄亂而感到不開心。一開始,他用輕鬆幽默的方式向她提到自己在意的這些事。 雖然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很體貼對方,但是瑪麗一直忘記用完浴室後要收拾。最後,情況在某一天早上爆發了,當約翰又看見浴室一團亂之後,他暴衝到廚房找正在做自己早餐的瑪麗。兩人的對話如下: 約翰:看在老天的份上,瑪麗,要講幾次你才會在用完浴室後打掃乾淨? 瑪麗:對不起,我本來要整理的,但因為你急著要淋浴,所以我忘了。 約翰:把牙膏蓋上蓋子或是將化妝品放到櫃子是有多花時間? 瑪麗:我說了我很抱歉,約翰。我只是時間不夠。 約翰:那你為什麼不早五分鐘起床?媽的,只要該死的五分鐘就可以! 瑪麗:我能起床就很好了,畢竟你那討厭的音響到凌晨三點都還在吵! 約翰:拜託,才沒有凌晨三點——你只是想要改變話題! 瑪麗:我才沒有! 約翰:你就是! 瑪麗:你總是希望什麼都照你的方式做,約翰。你有發現我也住在這裡嗎?你有時候真的很自私! 約翰:嘿,把東西到處亂放的人可不是我。你根本把浴室變成該死的障礙賽場地! 瑪麗:拜託,你太誇張了! 約翰:我沒有! 瑪麗:你有! 約翰:沒有! 瑪麗:有! 圖片|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總是為相同的事吵架?關係功課:試著理解對方情緒背後的「需求」) 現在,約翰和瑪麗要怎麼度過這場爭執?就旁觀者來看似乎很明顯,他們只需要各自妥協一點點,就能皆大歡喜。不過,我發現妥協會有兩個層次的問題。首先,妥協並不能完全滿足任何一方,但卻讓雙方都感覺自己屈就了他們並非真心想要的情況。 另外一個問題,也是我相信比較嚴重的,是直接與當下情況觸發的傷痛相關的議題,從來不會被正面解決。以約翰和瑪麗的情況而言,就算約翰把音響關小聲,瑪麗清理好浴室,他們吵架的真正原因,依舊永遠不會有機會被解決。 因為事實上,約翰和瑪麗生氣的原因根本與他們認為的無關。要看清真正的問題,我們就必須看看約翰和瑪麗的生命經驗。 瑪麗是在父母嚴格的教育下長大的,他們主張小孩應該是隱形的。如果爸爸在地上發現一個玩具,他會把它扔到垃圾桶,並把她所有的玩具收起來一個月,不准玩;如果瑪麗沒有把衣服收好,她的母親一定會懲罰她;而如果她沒有把牙膏蓋起來,她的父母倆都會暴怒,對她大發雷霆。 一直承受父母的這些反應,使得瑪麗開始堅信自己只是父母的麻煩,而且她在他們生活中留下的痕跡越少越好。一段時間後,瑪麗逐漸相信她的父母希望她死掉,或至少是隱形的。 因此,在親密同居一年後,瑪麗沒有意識到她又重新開始經歷童年的痛苦:她應該是隱形的——她的存在,或存在的任何跡象,對她的父母都是一種負擔,而現在約翰也釋放給她同一個訊息,喚醒了她所有過去的舊傷痛,而提到牙膏蓋是揪出她潛意識裡舊瘀傷的一種痛苦且有效的方式。 雖然批評她的習慣可能會傷害她的感情,但如果不是因為她過去曾忍受那些批評,以及她將父母的行為詮釋為她對他們一點也不重要,那麼約翰的話對她的影響可能沒那麼嚴重。她大部分的痛苦其實是舊傷痛。 約翰小時候覺得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好像總是忽略他。在晚餐聊天時,他的意見似乎都沒有被聽見;全家在討論該去哪裡度假時,從來沒有問過他的意見,而且有兩次他的生日幾乎完全被忘記。 約翰在一次諮商中說過,自己曾經差點因為盲腸炎而死去,因為他父母沒有認真看待他的哭泣和抱怨,直到最後一刻才送他去醫院。就約翰記憶所及,不管他如何試圖表達自己——發脾氣、板著臉,或甚至病得很嚴重——他的家人不是生氣就是毫無反應。 現在與瑪麗一起生活,瑪麗總是讓約翰覺得他的想法都不重要。他跟瑪麗說了很多次,乾淨的浴室對他來說很重要,但她一再弄得亂七八糟,就是在告訴他:約翰想要的東西不重要,因此他本人也是不重要的,他最好不存在算了。她的凌亂使得約翰阻攔童年舊傷痛的水壩潰堤,氾濫成災。 (推薦閱讀:向另一半報備行程讓你反感?檢視原生家庭模式:童年陰影,造就你的情感凍結) 當他們相遇戀愛時,約翰和瑪麗都認為他們已經將過去和所有的傷痛拋諸腦後。但那天早上,他們兩人都覺得自己因為表現出自己在世界上的存在感而再次受傷。 他們都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但卻無法辨識並表達出它是什麼,他們仍舊對真正的問題一無所知,並在爭吵中帶出對方的痛苦。這是一種被廣泛接受的行為形式,大多數的我們都認為這是一段關係固有的部分:事情就是這樣,也永遠都會是這樣。 在上述的場景裡,約翰和瑪麗其實都試著透過控制對方來管控自己的舊傷痛。就像我童年時寧願在硬餐椅上不舒服地扭動,也不願意面對味道可怕的罐裝紅蘿蔔那樣,許多夫妻寧願在權力競奪的不愉快中掙扎,也不願意面對內在的痛苦。 身為一名諮商師,我已經明白關係中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對面對痛苦的態度。 每一種親密關係都有困難之處,每當這些難題出現,就會有一些情緒上的痛苦伴隨而來,而正是這些痛苦引起了爭執、批評或指責。如果我們正在經歷關係裡的難題,而我們放任自己憤怒,那麼我們就是在將對方推開。 一段時間後,難題消失,我們便能再次恢復平靜。但這是一種令人不安的停戰,為了讓不舒服的感覺消失,我們必須將伴侶推開。因為讓他們接近我們,可能也等同於引起更多的痛苦出現。 每當我利用爭吵而推開我妻子的憤怒消散後,我內心總是覺得很糟。我感到內疚和慚愧,因為我的恐懼讓我推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犧牲了她來保護自己。這是為了什麼呢?那樣的傷痛仍然存在,等待另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 和我的伴侶吵架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只是讓我們更不信任彼此,也更不相信使我們的結合的愛情。我們沒有讓愛治癒我們的痛苦、讓我們更親密,反而是讓憤怒將我們進一步推開彼此。 用一大杯水來比喻,當你認識某人,那人就是在表面蜻蜓點水,隨著你越來越認識他/她,他或她開始穿過表面向下滲透。隨著彼此越來越親近,對方會越來越接近你的杯底。 熟人只會留在接近表面的地方,親近的朋友會深一點,但有意義的關係會深入你允許對方接近的深處。對方潛得越深,就越能穿透你的面具和表現於外的人格,越來越精準揭開你的弱點。 圖片|Photo by Radu Florin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6 位韓國高人氣 IG 插畫家,畫出情侶的 26 種心動瞬間) 然而,一旦你們兩人都開始向下潛到更深的區域,脆弱的你,和你脆弱的伴侶,可能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 多年來我都將關係比喻為克林.伊斯特威特的名片:《黃昏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好的、壞的、醜的),只是我更進一步,加上「神聖的」。 當你第一次遇見對你意義非凡的人,你們分享的大多是好的,到了幻滅的階段,你開始發現對方所謂壞的方面,而他/她對你也是。在這個階段的尾聲,你將進入內省(introspection),但事情往往變得醜陋。 如果你用健康的方式來回應壞的和醜的,內省階段的美好將會讓你獲得啟示,了解你的關係在靈性上的本質。然而我們一開始經常會回擊那些壞的,而不是回應;我們不是理解、接受和原諒,而是經常忍不住走上比較輕鬆的那條路⋯⋯ 本文摘自 Christopher Moon 的《謝謝你,我愛你——親密關係:通往靈魂之橋(20 周年紀念版)》。由柏樂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謝謝你,我愛你——親密關係:通往靈魂之橋(20 周年紀念版)》 March 26,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fg6Y22

為你選書|所有的女性都要「主義」嗎?愛情裡,我們變得自戀而且天真 https://ift.tt/2P1E0bP 苔蘚文化 《塵埃》是一本需要打開五感的小說,作者古乃方透過舞蹈、透過氣味、透過音樂,帶領讀者歷經一場又一場的感官冒險。 文|林運鴻 翻開古乃方的短篇小說集《塵埃》,令人有點詫異。裡頭沒有常見的,前輩名家殷殷推薦;也沒有一般文學出版所必備,同行好友惠賜溢美序言;甚至連本書的編輯製作,都是由作者自己一手包辦的獨立出版。 不過本書的裝禎與設計倒是清新可人,頗有宮廷沙龍的華貴朦朧質感,封面是類似畫家秀拉風格的鮮豔色塊,拼畫出一名在雙人探戈中曼妙迴旋的紅衣女子背影。 可以推測,此圖像來自書中同名短篇的場景速寫。書封和內頁都採用具象而強烈視覺元素,或許多少反映了作者對於文學寫作之外的某些求好心切——在這個沉靜閱讀已經淪為市場邊陲的世界,這樣在物理性細節上錙銖必較的出版計畫,想必來自作者堅持文藝夢想的愛跟執著。 網路上還可以找到作者的一部幽默影片,古乃方與高大挺拔的「大衛」耳鬢廝磨,兩「人」侃侃談起《塵埃》的書寫心事。順便一提,這位「大衛」先生不是別人,正是大師米開朗基羅硬生生從無機質混沌中造出的那尊,臉孔俊美身材偉健的傳世雕像。 只是「大衛」講話居然有點浮浪輕薄,為何他要打開這樣一本讀者顯然以中產都會女性為主要對象的文學小說呢?大衛似是調情一般,回應作者古乃方:我想知道妳的心,裡面還隱藏了什麼? 或許這個渴望一窺伊人心事的「提問」,決定了這本書裡、不同姓名的「我」,必然是作者生命的微妙註記。 所以如果從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寫作典範來稍作比較,《塵埃》不只是出版策略上別出心裁,相較於多數當代女性作者,本書在文字策略上,或者也故意「偏離」了所謂小說技藝的文壇「行規」。 圖片|苔蘚文化 提供 兩個明顯特色讓《塵埃》顯得與眾不同。其一,這本小說集幾乎讓符號學與意識型態都雙雙缺席。 小說談論各種身體經驗,探戈時身體碰撞、調香時氤氳襲人、被古典賦格或爵士搖擺前後夾擊的單薄耳膜、被原味食材惡狠重擊因而恍惚有如失貞的柔嫩味蕾⋯⋯,老老實實地,書中的「我」五蘊不空。 然而,與典型的、將身體視為論述戰場的「女性主義小說」不同,本書的感官糾葛,並未布局權力與政治,更不如說,古乃方更迷戀的是一種純粹的事物——深埋於皮囊內核的靈性體驗。 所以本書看似放縱於氣氛、味道、觸碰、對視等等感官性美學,但卻隱隱透漏一種,對於青春易逝的當下耽溺。儘管這種僅僅專注於私密自我的書寫取徑在當代作者中,可謂千人千面,但也確實點出了,本書對於生命本質的最簡單虔誠。 其二,《塵埃》這本小說集,似乎還有點挑戰小說「文類」的用意。在某種意義上,本書的「敘事」被作者直覺地架空,真正發生的不是人物與事件的戲劇組合,反而是依依不捨盤旋於一兩個意味雋永的場景,其中還有種狡黠的「少女情思」讓我們足以識破文明禮教的細密編織。 當然,讀者還是可以清楚讀到「故事」,但從文字密度、氣氛鋪陳的百分比來說,《塵埃》說是札記、散文、手稿,大概也不違和。 書中幾個有意思的地方,在這裡稍作詮釋:在與小說集同名的短篇〈塵埃〉,與美國博士男友因為久疏聯絡而慢慢失去依戀的「我」,在跳舞吧終於遇見了那個懷裡總是頻繁替換女性舞伴的黑玫瑰男子。 男人無名指上有著名為誓約的銀光閃動,「我」也仍然沒忘掉自己對異國彼方的伴侶所許過的承諾。然而「我」卻半自願成為無助麋鹿,四次三番撩撥、摩娑危險的雄獅,在那些不必語言也沒有倫理的南美舞蹈交接中,不可自拔地,甚至有點意淫地,享用一個男人從腳尖和胳膊所傳遞的那種憑依著慾念就不必虛偽的共謀誘惑。 這個故事裡的那種靈肉分離與內在掙扎——性靈渴望眼前的狂野不羈舞伴,但是社會道德又悄悄束縛著彼此肉體親密——在整本書中不時反覆迴盪。有時還得以死亡為變奏,才能解開這無解謎題。 在〈作家先生〉一篇中,「我」終於走入安全婚姻,原本體面富裕的醫師丈夫,卻在兩人朝夕相處中失去體貼跟同理,曾經的愛戀激情只剩下夫婦間辯論死刑存廢以後難以化解的熊熊惱怒。 所以又一次,「我」在俱樂部裡重逢了金髮碧眼,相識多年的德國已婚男子。探戈舞曲成了滄海孤舟為了一次短暫停泊才刻意召來的狂風暴雨,「我」也找到一種技術上無法稱為出軌的戰術性心理距離,用來短暫碰觸愛情這一詛咒所纏祟的本能性真實。 〈作家先生〉的結局帶著一絲殘酷,這裡就不暴雷,但是,作者對於身體律動、人際進退的纏綿鋪陳,或許是對於「原始生命力量」的一種迂迴信仰——如果文字是粉飾和遮掩的彩衣,那麼淋漓盡致地描寫探戈舞曲裡靈魂跟著肢體同進同退,就會是人類文明所創造的善良風俗無法去直白言說的審美感受。 所以,《塵埃》的文字洋溢著並非「主義」的女性腔調,故事裡的「我」,很難說是自戀還是天真,但總是一種楚楚可憐的無辜呼之欲出。 在我看來,作者對於親密關係、性別氣質、勞動分工等等「女性論題」,採用了一個高度個人化的切入角度。因之這本小說的謬思真身,恐怕也是一位善於與中產階級虛偽近身肉搏的聰慧靈魂。 儘管從少女長成少婦,在高雅舒適,卻總是有點裝模作樣的「世故」裡頭也可以行禮如儀,但是《塵埃》寫的還是心中那一位嬌憨文藝少女,渴望以文字舞蹈、用詩句繪畫。 就如同真正陷入愛情的椎心時刻,戀人在彼此眼中渴望看見的其實並不只是皮相美貌——《塵埃》想說的或許是,在知音面前,人的真實甚至可以不必裸裎。 圖片|苔蘚文化 提供 本文由苔蘚文化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塵埃》。 《塵埃》 March 26,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1E0bP

為什麼否定會讓你感到絕望?別再只看失去的:願意留下的,都是真愛 https://ift.tt/3tZ3QvU 台灣廣廈出版集團 面對他人的否定,感到絕望,是正常情緒,不需要排斥。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從中看到希望,找到方法調整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 從否定中看見意義,可以使自己變得更好 有一段時間,我接連遭到了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四個人的否定: 我的學員。 我的讀者。 我的老師。 我自己。 有一次我發表了一篇文章,遭到了一些讀者抨擊和取消關注,他們指責我很沒有愛心。而前段時間,在一次課後,一個學員發了封長長的信給我,告訴我這不夠好,那不夠好,大致意思是,我說話太直接,毫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而他上過某某老師的課就不這樣,很溫暖。 當時我有些被否定的憤怒、委屈,覺得需要溫暖不要來找我,我就是一個非常犀利、直接的老師和作者。但更多的是感到心灰意冷,雖然他拿一個非常厲害的老師跟我比較,但他指出的問題其實是存在的,我的確是一個不夠溫暖的人。 我開始了深深的自我否定,並且自我懷疑:是我不夠好嗎?我感到心寒。 前幾天我在接受督導的時候,老師也說了很多否定我的話,指出了我的很多問題。比如說我在諮商中,雖然可以精準掌握問題,但缺少對人的尊重與關懷。問題分析得再對也沒有用,因為人們都是先看態度,後聽內容的。我很難過,因為督導老師說的是對的。 我有種客戶和老闆同時都在指責我的感覺,並且他們說得都對。不僅如此,否定的程度對我來說也有點大,我明顯感覺到自己承受不了。 我覺得人生掉進了灰暗中,感覺自己很差勁,不配擁有現在的一切,對不起所有支持我的人,什麼都做不好,連基本的工作都做不好,犯了一些幼稚到不能再幼稚的錯誤。 (推薦閱讀:不斷否定自己怎麼辦?眼肉芽:包容不足之處,寬容對待缺點) 幸運的是,我是個心理工作者,沒有掉到自怨自艾裡。我去問我的治療師:我怎麼了?我每週只能去見她兩次。在見她之前,我總在重播諮商的時候我們曾經說過的話,並開始問自己:我怎麼了? 我連續被否定,這讓我覺得挫敗,情緒很低落。 他們否定我,這裡面當然有他們自己的問題,有他們的議題。但是我對否定反應如此強烈,就是我的議題了。此刻我不需要去分析他們,而是分析自己,為自己做點什麼。 對於否定,我不想再去反抗,因為我發現他們之所以這樣,我也存在問題。即使我表達的觀點再正確,我不去考慮受眾的處境,不去考慮他們的承受能力,不去考慮他們的背景,不去理解他們的心情,我就不是一個好的諮商師。 電視劇《外科風雲》裡,醫師陸晨曦不顧病人隱私、當著許多人的面直接詢問:「你做過矽膠植入假乳房嗎」,導致病人非常憤怒。莊恕醫師卻是趁沒人的時候說:「現在這裡只有我們兩個人,你可不可以偷偷告訴我⋯⋯」。 陸晨曦的問診內容是符合專業需求的,但是失去了對受眾處境的理解,結果導致病人不接受治療。而沒有病人的配合,好醫生是不存在的。 讀者對我的憤怒,是在提醒我,他們的感受和處境沒有被照顧到,我攻擊了他們。督導老師更是直接指出我的這個問題。我是與人工作的心理工作者,並非與觀點工作的學術研究者,應該要考慮受眾處境,不能一味發出自己的聲音。 然後我想,這個問題被呈現出來,給我帶來的意義是什麼? 對於他們的否定、指責,我並不是生氣,而是難過。一方面,我很希望被肯定、被認可、被贊同,我沒有得到,所以我很悲哀。另一方面,我不怪他們,這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傷痛。他們沒有按我期待的方式愛我,讓我感覺被嫌棄、被拋棄。 圖片|Photo by Eutah Mizushima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劉軒專文|有一種人,聊天時總是喜歡否定別人) 這只是戳中了我小時候總是被媽媽責怪為什麼不夠好的傷而已。與他們無關。他們的否定在提醒我:我那麼在意被嫌棄。即使這種嫌棄是我自己想像出來的。當看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哭了。 我看到小的時候,我在院子裡玩,媽媽回到家就兇我的場景;我看到媽媽不在家,我一個人在院子裡玩的場景。那個院子承載了我很多難過,我很需要被靠近,需要親密,這些我小時候都沒有得到過。長大後,對於別人推開我的行為,我怎能受得了? 這些都與他們無關,是我自己抓著小時候的傷痛不放。 於是我釋懷了。他們的否定帶給我的意義,就是讓我再一次看清楚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然後,我做了一個決定:我要「長大」。 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愛我的人,我想去發現愛。一言不合就取消關注的人,本身就跟我無緣。願意留下的,都是真愛。就像督導老師雖然否定我的操作,但她是接納我這個人的。 她的否定沒有任何惡意,只是告訴我,我可以改善的地方。我更想愛自己,我不需要再對自己那麼苛刻,非要做一個完美的人。我只是一個在慢慢成長的心理工作者,不是別人眼中的神。 然後我想,對於他們間接或直接指出來的問題,我可以做哪些調整,有哪些堅持?我想再慢一點,曬曬太陽,吹吹冷氣,讓自己多一些安靜,少一些浮躁。 我想去旅行,去看看風景,去認識好玩的人,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溫暖。我的情緒沒調控好,可能是近期有些累了,所以容易被激怒。 我想減少工作量,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去休息、去玩。我想多請教身邊的人,我想用請教的方式去關心每一個我想關心的人。 我想了解他們有什麼感受,他們平時的心情怎樣,我想跟他們建立連接。我想去告訴他們我的愛、我的渴望。我想有更多的交流、溝通、互動,而不是每天閉門寫作、工作。 我發現其實是我把自己封閉太久了,忘記了人的味道。我需要陽光、需要空氣、需要愛。我知道這些都大量地存在,是我一直沒有要。我還是會堅持發出自己的聲音,同時也想調整方式,用一種能尊重人的、讓人感覺舒服的方式去表達自己。 想到這些的時候,我覺得心安,特別為自己感動。我知道這將是我一次新的蛻變。 接著我又想,假如客戶、讀者、學員、老師、朋友從來都不否定我,這樣好嗎? 假如所有人都在認可我,我會覺得害怕,像是踩在雲裡一樣,觸不到地面;我會恐懼,我會擔心自己走錯、走偏了,我會不知道方向,不知道路在哪裡;我會驕傲,會越來越飄,會覺得自己真的很厲害,會看不到現實。 圖片|Photo by Andrew Neel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常因工作上的失誤而感到挫敗?用這 3 個心法,養成勇於面對挑戰的「成長型思維」) 我不想那樣。所以,幸好有他們的否定,讓我在還沒有飄得很高的時候戳破我,讓我掉到地上來。這讓我覺得難過,但更踏實。 一定的否定和打擊,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需要的。被否定、被罵、被打擊,很多時候都是好事情。當我正視它們的時候,它們就變得有意義了。 他們的否定反映出我一直存在的問題,我一直以來的擔心,只是我不敢主動承認。我不敢意識到自己沒有勇氣,我不能在別人指出來之前先改掉,甚至不敢先發現。 後來,對於別人的否定,我內心並不認同的時候,我往往會一笑而過。當我有情緒、生氣或者難過的時候,我就知道自己的一部分被啟動了,我需要認真聽一下。 如果我不聽,我反抗、生氣、指責、抱怨,我知道下次還會有否定,直到我開始面對真正的自己。所以我是感謝這些否定的,是它們在逼著我承認真相、面對自己、完善自己,樹立起我成長路上重要的里程碑。 我跟朋友分享了我的心路歷程,他們說我才是真正的強大。因為我敢於從情緒裡跳出來反思自己,積極地尋找出路,而不是指責別人或消沉下去。在此,我也想分享一下過程。 當你被否定、被罵、被指責的時候,你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 他們在說我出了什麼問題? 這個問題真的存在嗎? 他們指出這個問題對我的意義是什麼? 我可以做些什麼調整? 如果一直沒有否定好嗎? 我在哪裡可以找到支持和幫助? 圖片|Photo by Julia Caesar on Unsplash 你要知道,雖然否定你的人也有自己的問題,但並不影響你做了什麼導致他們如此對你。你不需要主動做他們的治療師,但他們直接或間接表達出來的你的問題,你自己可以判斷一下是否真的存在。 如果你真的覺得自己有這方面的問題,那就感謝他們替你說出你不願意面對的部分。如果你不認同,覺得他們純屬鬼扯或攻擊,那「呵呵」帶過就好。 被否定多了,你會感覺絕望。這是正常情緒,你不需要排斥。更重要的是: 你可以從中看到希望,找到方法去調整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 你可以從中找到支援。你知道很多人在你脆弱的時候依然對你不離不棄,即使別人都背叛你,他們也能肯定你、認可你。 你可以看到其中的意義。每件事情都有它積極有意義的一面,把積極意義找出來,你就會發現生活充滿了感恩。 本文摘自叢非從的《堅強很好,脆弱也沒關係:認識真實的自己,溫柔看待心底的傷,才能找到與這個世界共處的頻率》。由蘋果屋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堅強很好,脆弱也沒關係:認識真實的自己,溫柔看待心底的傷,才能找到與這個世界共處的頻率》 March 26,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tZ3QvU

專訪《俗女養成記》作者江鵝:幸福是有人跟你說,你站在泥巴裡的樣子很可愛 https://ift.tt/31ln6Y1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俗女養成記》的作者江鵝,大學是德文系出身,出社會後在辦公室打滾一陣後,她辭去高薪工作,給自己取了帶點詼諧的筆名,蹲在家,開啟寫作之路。 在《俗女養成記》中,她寫人生的各種顢頇、台南中藥房的家庭背景,也寫活了六年級台灣女生的時代小調,引起很多共鳴。 江鵝的文字凝鍊中帶著親切,細細剖開平常慣見的人情事故,再溫柔檢視。生活或許無情,但在江鵝細膩的生活書寫裡,你我都可以感到舒心,那些笨拙糊塗漫不經心,也可以成就很好的自己。 創作的緣起為何? 很無心插柳的。一開始是因為我養貓,為了與其他貓友溝通,便在網路上寫貓的日記。等貓到了二、三歲不太動,便開始寫人與生活。 書寫的過程會改變我的情緒,也會反應在讚數上,讓我嚐到甜頭。不善社交的我,就這樣開始沉迷寫部落格,處理起段落與篇章,享受與讀者互動。 有天出版社問我想不想出書,我想:「好喔,你敢出,我就敢寫。」於是出了《高跟鞋與蘑菇頭》,寫上班族女生的心情。 在文字創作的領域中,特別吸引妳或受影響的人或作品?妳想傳遞怎樣的訊息? 寫部落格期間,吳念真是我特別留意的對象,給我很大鼓勵。他的文字平白親切,不刻意掉書袋,或故意經營句子的節奏,可以把讀者完全拉進去,使我跟故事場景之間並無隔著文字之感,閱讀上很享受。 我在情感上的處理是拘謹的,因此欽佩他的幽默。那幽默不是搞笑,是經歷各種層次的憂傷,可以適時帶來緩解,暫時抽離極為濃烈的張力,又可以再度面對自己的處境,很高明。在這一點我跟他有點像,寫作是我療癒自己的方式。 用散文寫作可以在裡頭灑很多我想講的東西,還原我的語氣。我很喜歡在書寫上有一種回顧的智慧視角。很多人生的事件,在當下不會有答案。答案不是想出來的,是活著等到的。還沒等到前人會有焦慮傷心,但帶著長鏡頭回頭看會有種溫柔。 (推薦閱讀:專訪作家左燈:在陽光普照的世間,真有我們看不到的世界) 成為一名成功作家,最重要的因素為何? 我成為作者過程很簡單,就是很誠懇去講我想講的東西。最困難之處,在於當我有意識去想「作者」這件事,會焦慮,會懷疑自己憑什麼,是否該上進一點。 但現實人生沒有這種達到「上進」的事,於是我選擇先做好我自己,順位優先於去做一個好作家。 在創作過程中,發生過最浪漫的事情? 《俗女養成記》被改編成電視劇。以前我放下高薪工作和疼我到不行的老闆,然後用文字跟大家宣揚說我活得普普通通不成才,這是很浪漫主義的事。 作品被影視化之後成為一股風潮,讓更多沒接觸過原著的人也吃進這個精神。那心情很像親家母,女兒嫁出去比我養她時更動人,我真是沾光。  圖片|《俗女養成紀》劇照 創作時是否有某種習慣與偏執? 一定要上臉書發廢文,或在家弄空氣鳳梨、摸貓。這是台灣作者的國民習慣,然後會苛責自己怎麼上臉書發廢文,情緒開始反撲,亂買。買的東西比稿費更貴。 身為作家,感到最幸福與痛苦的瞬間是? 當作者的痛苦,是想寫但寫得不滿意,嚮往自己很優雅像仙鶴一樣飛躍樹梢,低頭卻發現自己是一隻鵝站在池塘裡。幸福是友人跟你說,你站在泥巴裡的樣子很可愛。 (你會喜歡:作家、主持人曾寶儀:「所謂領導力,是使身邊的人都能在對的位置上,做對的事情。」) 除了文字創作,是否還有其他特殊才能? 解讀人類圖學。我跟陌生人進入小會議室,很公平看待他,不讓世界拗折他,可以創造出很大的神聖性。 以「美麗佳人」為題,會寫下怎樣的故事? 一個關於領悟的故事。 《美麗佳人》是我這輩子唯一想訂閱的雜誌,那時雜誌剛創刊,我也察覺到我不再只是小女孩,而是成為女人了,想學成為女人想要會的東西,擔負所有放在女人身上的標籤。 但過程中我慢慢領悟到,當女人是不必學習的,只要我存在,有一口氣在,我就是女人。 江鵝 作品 江鵝《高跟鞋與蘑菇頭》(無限,2014) 江鵝《俗女養成記》(大塊,2016) 我的推薦書單 畢飛宇《生活邊緣》(九歌,2020) 近期給我帶來最大震撼的小說,隨便翻開讀一段都能感受到生活的難,並且看見人因為難必須堅韌到什麼地步。 楊双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寶瓶,2020) 一段發生在台灣的個人史,流暢,親切,哀傷,勇敢。 富安陽子、大島妙子《妖怪爸爸出差去》(青林,2019) 安於階級義務的妖怪坦然接受妖生,乍看唏噓,細思欽敬。繪圖幽默可愛。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閱讀台灣│公視旗艦客語連續劇《茶金》Juliana 專訪,「對自己的了解永遠不夠,在探索自己的過程中,永遠都有驚喜。」 閱讀台灣│《小輓》、《情批》阿尼默 專訪,「創作是一座花園,如果有能觸動你的地方,就帶一朵花走。」 《俗女養成記》給40歲女人的人生哲學:「只要心態正確,任何選擇都沒有好壞!」 March 26, 2021 at 08: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ln6Y1

「不離婚是想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比起完整,無愛婚姻才會傷透小孩的心 https://ift.tt/3w1u2aV 高寶書版 在孩子的內心世界裡,肯定希望家庭是完整的。但完整不代表幸福,如果父母只是停留在保證家庭完整的層面,而不能從實質上讓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得到根本的改善,那麼勉強的維持往往是痛苦的深淵。 在我的成長歷程中,我的家庭關係並不和諧,小時候最怕聽到一個詞就是:離婚。 怕什麼來什麼,每次父母一吵架,高潮部分常常是這樣: 媽媽惡狠狠地說:「我要跟你離婚!」爸爸也毫不示弱:「離就離!」再或:「你滾出這個家!」、「我沒攔著你,要滾你滾!」 從我記事起到國中,我們家的戰火從未停過。無數個夜晚,我像一隻受驚的兔子,躲在被窩裡用被角擦眼淚,那是我童年的夢魘。 也是從那時起,我變成了一個孤獨的人,十多年來,與父母基本上沒有任何內心的交流。我覺得他們一點都不懂我,而他們認為我是一個聽話的乖孩子。 然而,他們始終沒有離婚。我知道媽媽心裡並不好過,無數個日夜,她都長吁短嘆,寧願到四鄰八里聊天打發時間,也不願在家裡多待一刻。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概到了國中,我對父母吵架這件事漸漸從悲傷變成憤怒。他們一吵架,我心裡就升起一股無名火,我真想對他們說:「你們離吧,不要吵了,我受夠了!」 有一年,爸爸跟隨公司去西雙版納旅遊,回來時,除了帶回一大堆乾果之外,還有一疊風景區的照片。其中有一張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裡,畫面上爸爸和一位傣族姑娘喝交杯酒,面色紅潤。 第一眼看到這張照片,我單純地想到了「出軌」,同時又害怕爸媽離婚。於是,趁爸爸不在的時候,我找到一個打火機,在陽臺上把照片點著了。照片剛燒了一半,卻被弟弟發現,我慌慌張張趕緊把它埋進了花盆。 弟弟問:「你燒什麼?」 「沒什麼,一張紙。」我說。他不信,非要挖出來看。 好吧,看吧,我已經準備好了對他展開思想教育:「這要是被媽媽發現了,又會吵架的,說不定他們會因為這個離婚。他們離婚了,你就會失去爸爸或者媽媽⋯⋯」於是,他自己動手,把剩下的一半照片給燒了。 圖片|Photo by Kat J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因為捨不得小孩所以不離婚?也許該想想,什麼才真正對孩子好) 在若干年中,我既希望他們離婚,又不希望他們離婚,所以養成了一種極其矛盾的人格。這種矛盾型人格的外在表現就是優柔寡斷,看待任何事情都習慣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優劣好壞通通想一遍,最終反而難以做出決定。通常是在不得不做決定的情況下才豁出去——胡亂選擇,而後聽天由命。 總之,我的內心經常會有兩個思想的小人在打架,經常感覺到腦子裡被無數雜物所充斥,喜歡胡思亂想,對生活裡的一切都感到悲觀又無可奈何,沉浸在自我的世界裡不能自拔。 我對很多事情都失去了決斷能力,卻也養成了善於思考的習慣。我一度認為,自己之所以作文寫得不錯,無非是因為想得太多,內心的痛苦常常使我靈光閃現。 儘管我知道,我的爸爸、媽媽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樣,都深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這樣的愛,並不足以讓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我已經不怕爸媽離婚了,單親家庭也沒有那麼可怕。我見過不少單親的同學,人家不也生活得挺好嘛。想得更開一點,這麼多年的家庭戰爭帶給我痛苦的同時,也讓我的內心得到了修煉。 我的心已經堅硬得如磐石一般了,每當有人對我傾訴,我總能給他如沐春風般的開導,因為他所經歷過的,我很多年前就已經經歷過了。 二十幾歲,我還沒有結婚,有時候卻少不得要跟人討論婚姻話題,某次遇到的話題是:婚姻破裂,孩子還小,到底離婚還是不離? 我成了離婚的堅決擁護者。雖然我的父母沒有離婚,他們也確確實實是為了我和弟弟著想,不想讓我們成為破碎家庭的受害者。 但我深切地感覺:表面完整的家庭對孩子的傷害或許比單親家庭更大。 圖片|Photo by Chinh Le Duc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離婚是媽媽的自私?何妤玟:若一個母親受傷了,可以選擇不對孩子隱瞞) 在孩子的內心世界裡,肯定希望家庭是完整的,這是一種人類原始的情感訴求,但完整卻不意味著幸福。如果父母僅僅只是停留在保證家庭完整的層面,而不能從實質上讓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得到根本的改善,那麼勉強的維持往往是痛苦的深淵。此時,不如橫下心來做個了斷。 離婚沒有什麼可怕的。只不過深受傳統觀念影響的人,把它想得太誇張了。既然能夠兩情相悅而聚,為什麼不能你情我願而分呢?但生活中我們時常看到的,往往是剛烈的愛戀、徹心的決裂,不少破裂的婚姻是不歡而散的,而和平分手的太少。 說得遠一點,為什麼非要到過不下去的時候才考慮離婚,而不是在結婚之前再慎重一點呢? 金庸先生在《書劍恩仇錄》裡有句話說:「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意思是,用情太深往往短命,生性好強容易受辱;君子要謙虛沉穩、優雅溫和。 說得玄乎一點就是:愛到深處,你已經在消耗自己的元氣了。既然真情與元氣一樣珍貴,為什麼要浪費在一個你不愛的人身上呢? 人世間,有很多東西是不可逆的,比如時間,「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比如愛情,覆水難再收,破鏡難重圓。愛時,你天荒地老,不愛時,你拔腿就跑。 不負責任的婚姻,無論結與離都是一場悲劇。所以,也奉勸所有青年男女:不必急於結婚,也不要害怕離婚。如果結婚時你是慎重的,那麼離婚時也不要有過多心理負擔——該承擔的責任承擔起來,該放下的痛苦勇敢放下。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願天下迷途者慎重如初。 本文摘自魏漸的《20 歲,才開始:你要不斷進化,然後驚豔所有人》。由高寶書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20 歲,才開始:你要不斷進化,然後驚豔所有人》 March 26,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w1u2aV

愛情塔羅占卜|暗戀的對象如何看待自己? https://ift.tt/3cotWlI 塔羅筆記 與暗戀對象若即若離,不知道他是如何看待自己⋯⋯也許抽張牌,聽聽來自潛意識的聲音? 「愛情」真的是普天下之人的難題,無論你是對愛情懷抱憧憬與理想的莘莘學子,抑或在社會打滾許久歷經風霜的職場人士;還是對愛情無欲無求的佛系人類,但偶爾還是會孤單寂寞——甚你正在暗戀著一個對象,他可能是同學、是相熟的店員、是客戶、是網友⋯⋯ 哎呀!快來占卜測驗一下,看看你暗戀的對象是怎麼看待你的呢? 請先在心中默想著你認識的那位暗戀對象,穩定心神後冷靜的點選一張牌。 圖片|塔羅筆記 提供 惡魔(The Devil) 〈利益與誘惑維繫的感情,不會持久〉 圖片|塔羅筆記 提供 你所愛的是對方本身,還是他擁有的亮麗外表、富裕出身抑或連帶關係? 因誘惑而維持的感情,並不會持久。眼中沒有彼此,只看見誘惑的感情是極為空洞的。 或許你真的很愛對方,但對方眼中的你,是跟工作、公事或利益相關聯,而非純粹的友情與愛情。 可能你必須退一步好好思考,愛情的真諦是什麼⋯⋯ (同場加映:愛情插畫|戀情結束後的 5 個心態轉折,重拾與自己的親密關係) 女祭司(The High Priestess) 〈禮貌得體,高冷取向〉 圖片|塔羅筆記 提供 選到這張牌的朋友,請注意:對方可能感受不到你的愛意喔! 雖然你們彼此認識,但他從沒想過你們會有發展戀情的空間。你們彼此的關係也是禮貌、相敬如賓,也沒有非常熱絡。或許你們是習慣談詩論藝,共享知識與文化經驗的好夥伴,但他眼中的你也僅此而已。 你可能要好好思考,要如何改變目前這種狀態;也可能是你並不愛對方,只是一時意亂情迷罷了。 (延伸閱讀:《暗戀橘生淮南》10 句扎心語錄:「暗戀本身就是不對等的愛情關係」) 世界(The World) 〈屬於你的新戀情,即將展開!〉 圖片|塔羅筆記 提供 看到這張牌的你,恭喜!你的苦苦暗戀可望修成正果。 你所暗戀的他,對你也有相同的感情。可能你已經察覺到了;彼此間的默契與會心一笑,還有輕鬆自在無須言詮的美妙時刻。 待在彼此身邊,都能感受到舒服與自在,還有溫馨愉快的安適感。 請做好告白或被告白的準備:屬於你的一段嶄新旅程就在眼前! (你會喜歡:老妹告白! Netflix 《可能還愛你》:我愛你,無論你是不是魯蛇) 寶劍騎士(Knight of Swords) 〈衝動與躁進,會適得其反〉 ​​​​​​​圖片|塔羅筆記 提供 有行動力很好,但逼得太緊恐怕有反效果喔。 蠢蠢欲動、愛得發狂的你,或許正籌備著一些告白計劃。擁有行動力是很好,但,太過猛烈的攻勢與追求,可能會嚇到對方,或引起反感喔! 除了要認真思考怎樣的行動才是合宜的之外,也要注意到現實層面:是不是彼此還有很多事要忙,不適合談戀愛?或是你只看見愛情,卻無法理解對方的難處? 急躁又不穩重的形象,就是對方眼中的你。 March 26,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cotWlI

2021年3月25日 星期四

朴信惠睽違 3 年回歸電視劇,主演韓劇《薛西弗斯的神話》燒腦堪比《天能》 https://ift.tt/2NSVJRY Bella.tw儂儂 朴信惠挑戰不同於以往韓劇女主角的線路,在本劇中有許多精彩的武打片段,甚至還可以徒手打倒身形龐大的男人,號稱最強女打手! 圖片|《薛西弗斯的神話》劇照 2021 上半年話題超高的韓劇《薛西弗斯的神話》,目前已播到第八集,收視率一直都非常亮眼!在 Netflix 的熱門排行榜上,也有第二名的好成績。超燒腦科幻題材與豪華卡司,使得話題性一直高居不下! 劇名取材希臘神話 《薛西弗斯的神話》是 JTBC 的十週年特別企劃連續劇,由《藍色海洋的傳說》、《主君的太陽》導演陳赫執導。劇情主要是在講述現代的天才工程師韓泰術(曹承佑 飾演)及未來人姜瑞海(朴信惠 飾演),兩人試圖拯救未來、一同冒險的科幻故事。 劇名薛西弗斯是取材於希臘神話,薛西弗斯是一位被懲罰的人,他必須將移塊巨石推上山頂,但每次推到山頂時,巨石又會滾回山下,永無止境的循環下去。 「薛西弗斯」便意指永無止境又徒勞無功的任務。而這是否暗指瑞海穿越後的所作所為,到頭來只會是一場空? 劇情超燒腦 圖片|《薛西弗斯的神話》劇照 首集瑞海的父親告誡瑞海:「絕對不能去找韓泰術!」但瑞海知道,拯救未來的唯一方法就是找到韓泰術。就這樣,他背著神秘的行李箱穿越到了 2020 年,卻沒想到找到人之後,一切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本劇採用非線性時間敘事,每集的時間軸都會不一樣,讓網友直呼真的好燒腦!只要錯過一個細節,就有可能會看不懂。本劇甚至被譽為是韓國版的《天能》,儂編非常推薦給喜歡看科幻題材的你! (你會喜歡:《天能》伊莉莎白戴比基:只是美麗而已,那可多無聊呀) 圖片|《薛西弗斯的神話》劇照 開播至今已來到第八集,目前對於整個時空的刻畫已逐漸明朗,泰術已經得知十年前身亡的哥哥,其實沒有死掉,只是被別人威脅,而背後的大魔王就是「西格瑪」,第八集中首度露出真面目,由經常演出反派角色的金炳哲所飾演。觀眾也很好奇究竟劇情會如何發展下去? (延伸閱讀:2021 韓劇推薦!續集大勢開播:機智醫生生活、屍戰朝鮮、Voice) 「影帝、視帝」曹承佑演出天才工程師 圖片|《薛西弗斯的神話》劇照 天才工程師韓泰術一角找來曹承佑擔綱演出,而究竟他的天才程度有多驚人?在第一集飛機失事時,可以第一時間找出解決辦法,拯救整個班機;甚至在短短幾秒鐘寫出一個新的 app。也因為過人的智慧,他創立的公司「Quantum N Time」成為韓國數一數二的上市公司,每個月都月入數十億。 曹承佑在劇中的精湛表現,獲得觀眾讚賞,而他的演藝經歷也十分厲害!在 2005 年出演電影《我的馬拉松》,獲得影帝的寶座;在第 54 屆百想藝術大賞中,出演《秘密森林》,榮獲視帝! 其實曹承佑是從音樂劇開始發展,只要有他出演的劇,門票就會被秒殺,可見他在音樂劇界中可是佔有一席之地!跨足影視歌三棲的他,演藝實力不容小覷,也讓人期待曹承佑接下來在劇中的表現。 「收視保證」朴信惠化身女戰神 圖片|《薛西弗斯的神話》劇照 朴信惠演繹未來人姜瑞海,劇中瑞海所在的未來,在經歷過戰爭之後,資源相當匱乏,每個人都不惜一切想要回到過去。而瑞海也違背了父親的旨意,她想要回到過去找韓泰術,改變未來的一切。 (同場加映:朴信惠首度出演驚悚片!《聲命線索》:打一通電話,到 20 年前的世界) 這次朴信惠挑戰不同於以往韓劇女主角的線路,她化身成女戰神與惡勢力對抗,在本劇中有許多精彩的武打片段!狙擊、炸彈各種招數都精通,她甚至還可以徒手打倒身形龐大的男人,號稱最強女打手! 有「收視保證」之稱的朴信惠,先前演出《聲命線索》(CALL)、《#ALIVE》,佳評如潮,當時也在網路上引起許多話題!而她也多次獲得百想藝術大賞的人氣王,這次挾帶高人氣,睽違三年再度回歸電視劇,必定能為《薛西弗斯的神話》帶來一波新話題! 原文出處:2021韓劇《薛西弗斯的神話》引爆話題!時空背景交錯、劇情緊湊,燒腦程度堪比《天能》!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Netflix《璀璨帝國》貴婦竟是台灣人?Christine老公是宋朝皇室後代,查爾斯王儲也在好友圈 火紅韓劇《藍色海洋的傳說》全智賢化身最美人魚 時尚穿搭你跟上了嗎? March 26,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NSVJRY

「第一次有人告訴我:妳非常性感」揮別自卑心理,你只是還沒遇見對的人 https://ift.tt/31hYSxJ KnowYourself 我們人生之中面臨各種刻板印象與限制,然而我們也應當有權利去選擇自己熱愛的事業和生活。 這將會是一條很困難的路,但當你能夠自由地成為自己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都很值得。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在人生中不曾預期過的某一刻,猛然發現自己並不是自己過去所以為的樣子。 在一些時刻,我們發現自己比過去所認知的更有潛能,具備自身曾經毫不知情的某種力量和優勢。當然,我們也會在一些時刻,發現自己有一些超乎想像的陰暗面。 重新認識自己,是生命中最令人驚喜的事之一。對於那些在生活中感到迷茫的人,我總會告訴他們,你還不夠認識你自己。你需要懷著充分不設限的好奇心,讓自己經歷更多的人事、處境,在這個過程中,像認識一個陌生人一樣,觀察、審視、理解和共情你自己。 今天我們想跟大家分享幾個,通過重新認識自己,改變了人生的故事,希望給大家一些啟示。 圖片|Photo by Ava Sol on Unsplash 01.「你身體不好,是需要被保護的。」 我曾經是一個瘦弱蒼白的女孩。小時候父母跟我說,女孩子是需要被保護的,尤其是你,你的身體不好。他們總是給我穿著漂亮的裙子和小皮鞋。但是這些衣服都很不舒服,作為一個父母口中的小淑女,我總是有人接送,學會了安安靜靜地坐著或者站著,別說運動,連走路都很少。 這樣長大以後,我經常覺得自己什麼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去辛苦地參加實習?去熬夜拼搏一場考試?自己去外地窮遊?去參加演講社團?去競選學生會?我總是想,太危險了吧,太困難了吧,我應該是做不到的。 大學時候因為一個喜歡的男生,我經常去看他打網球。網球場上也有班上的女生一起打球,我看著她們穿著簡單的運動服,在場上奔跑、跳躍,有時候還會摔倒在地上,臉上掛著汗水,卻總是洋溢著充滿活力的笑容。在看她們打球的時候,我突然覺得她們好像活得比我更自由,更生動,慢慢地心裡就有了羨慕和嚮往。 在我喜歡的人的鼓勵下,我也開始學習打排球,開始時有些彆扭和不適應,因為一直覺得自己身體不好,可能無法承受這樣的運動。但沒想到後來我不但愛上了排球,還成為了學院球隊的主力。在這個過程中,我變了一個人。 我剪掉了齊腰的長髮,清爽的短髮很好打理,我愛上了徒步、登山、攀岩,我喜歡在這些運動的過程中自己征服挑戰的過程。我參加了辯論社,和社友們一起「舌戰群雄」,還競選成為了我們學院的學生會主席。我變得活潑、愛笑,和朋友們一起的時候,我們吵鬧、大笑。我甚至參加了一個公益支教的項目,在非洲待了兩個月。 我第一次發現,誰說女生需要別人的保護?誰說女孩一定要安靜、順從?我差點因為這種想法,錯過了全部的精彩生活。 有時我還會想起過去那個身體不好、瘦弱安靜的自己,在心裡對她說,我變成了超過妳的想像的人,還好現在我們活得很勇敢很自由。 02.「你是個男人婆,你應當很自卑。」 我從小被當成男孩養大,我也一直覺得自己過得很快樂。直到小學五六年級起,我發現自己和班上那些漂亮的小女生不一樣。我比她們高,還比她們壯實。到了初中,我也是班上最高的幾個人之一,身邊坐的都是男生。 慢慢的,我接受到了越來越多來自身邊人的評價,有我媽媽的朋友,跟我和我媽說,你得讓你閨女減減肥啊,一點女生的樣子都沒有,怎麼找對象啊。班上的男生會嘲笑我,說我是「大隻怪」,是全班最醜的幾個女生之一。我變得很自卑,好像再也沒有快樂了。 我嘗試很多方法減肥,但總是失敗,我的五官不夠精緻,更重要的是,我並不喜歡所謂的女孩子的那些東西。我總覺得「我」並不應當是那樣的。這些都讓我非常困惑。 我的人生困境是在去了倫敦以後解除的。倫敦什麼樣的「怪人」都有。女孩子,真的不是只有我們亞洲人喜歡那種「白瘦幼」的樣子。我也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優勢,我非常聰明,攻讀完碩士學位後,開始在一家美國的巨頭互聯網公司工作。工作讓我充滿自信,讓我明白了自己非常優秀。 我就是在工作中遇到現在的丈夫的,他是一個 abc。追求我時,他跟我說,你非常性感。這是我從未想過自己能夠擁有的評價。是他讓我知道,當我舒服地做自己,追求自己的事業,自信地度過每一天,我就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女人。 我現在還是留著寸頭,穿中性的衣服,但我絕對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美的女人。我的審美就是這樣,這就是我認為的我最美的樣子。 圖片|Photo by Andrew Le on Unsplash 03.「你是個小孩,父母不需要尊重你。」 我從小和父母很親密,家境很好,父母一直跟我說不用太辛苦,在他們身邊就可以了。大學畢業以後,我去了老家父母給安排的一個清閒的工作,飲食起居全部由爸媽照顧,拿到的工資只是零用錢的一小部分,生活十分安逸。 可是漸漸地,我發現了這種生活的弊端,就是我的父母不肯用平等的態度跟我交流。比如,他們不讓我參與家裡「大事(比如買車、裝修)」的討論,不讓我表達自己對於一些社會新聞的看法,我在擇業、擇偶等方面和他們想法不一致時,他們會跟我說「你小孩家懂什麼」,然後要我「聽話」。 這種交流模式讓我覺得很壓抑。我有個好朋友跟我說,父母就跟其他人一樣,不是天然應當尊重你。想要別人尊重自己,就得付出努力證明自己。 於是我花了一個月,找了工作、室友和房子,閃電辭職,一個人來了上海。父母很生氣,決定在經濟上給我「斷供」,出門在外的生活比我想像中還要更辛苦,但也讓我發現,原來自己能夠承受地起這些壓力、委屈、困難,在過程中我能明顯感覺到自己飛速地成熟。 兩年後,我被提拔成為部門的小骨幹。我用成熟的態度和父母對話,邀請他們來看看我在上海的生活。還記得,那幾天我去接送站、帶他們坐地鐵、逛外灘、去吃了西班牙菜,向他們展示我真的可以獨立生活,他們既失落又欣慰。 現在我媽會跟我談起家裡的規劃,並且詢問我的意見。當遇到意見不一致,他們也不再一味打壓我,而是跟我溝通,一起分析。而這是因為我證明了,我是一個獨立、有自己的思想、能夠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和承擔責任的成年人了。 (推薦閱讀:如何與父母建立良好關係?先經歷分離,才能完整親子關係) 04.「全職太太 9 年,妳早就和社會脫節了。」 30 歲那年,我有了兒子。當時丈夫工作很忙,雙方父母由於種種原因也不能來幫忙。為了更好地養育孩子,我選擇了離開職場,成為一個全職太太。 做全職太太真的很忙,根本不是大家想像中的樣子。做全職太太 9 年,每一天都過得像打仗。不知不覺,兒子 9 歲了,馬上可以上小學 4 年級了。丈夫的事業發展不錯,給家裡找了阿姨和司機,我一下子清閒了許多。 閒下來以後,我才發現,曾經的我的那些朋友,都發展得很不錯。有些人在企業做上了管理層,有些人自己的小公司也運轉穩定。曾經我也是公司的中層,工作能力一直受到老闆的肯定,給我很多培養,也給我晉升的機會。而我如今卻面對了自己人生的迷茫:當家庭不再需要我做全職太太之後,我的價值還能在哪裡? 那段時間過得很憂鬱,求職很難,沒有人想要一個 39 歲,已經脫離工作快十年的員工。但我想,就算所有人都放棄看好我,我也不能放棄看好自己。 現在我是一名心理諮詢師,我考取了國家的心理諮詢師執照,又學習了美國在線的心理諮詢碩士兩年的課程,自己寫公眾號,有一個小小的諮詢工作室,每週有二十多個來訪者與我見面。 我很熱愛自己現在的工作,尤其是幫助那些年輕的女孩,做好她們人生中的選擇。同時我也在持續學習,豐富自己,我能感受到這是我人生的一個新的階段,我很幸運能夠再次在職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人還是需要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但同時我也沒有放棄自己對孩子的愛。我現在覺得非常幸福。 圖片|Photo by Waldemar Brandt on Unsplash 05.「審美只是小女孩的遊戲。」 我在大學裡,學的是計量經濟,後來在國外又攻讀了計量數學的碩士。父母都希望我畢業後能在金融行業就業。 其實我喜歡的一直是人文和藝術,但父母認為這些東西沒法創造價值。從事金融才是他們眼中成功的事業道路。 我有一個愛好,是幫助身邊的人搭配衣服。我覺得服裝搭配也是藝術的一種。每次陪朋友逛街挑衣服,找到最適合她們的風格,看到她們滿意的笑容,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畢業以後,我的確進了一家很好的金融機構,但我一直覺得工作無趣、動力不足,非常痛苦。最後,在很長一段時間有了憂鬱情緒。 發現自己有憂鬱症的風險後,我毅然決然辭職。我覺得還是要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做工作。 所以我首先給一家公司擔任買手,充分發揮我對時尚的審美能力。後來我乾脆開了一家公司,招募和培訓服裝搭配師,幫助用戶選擇合適自己的造型,提供搭配服務,也有自己的電商讓用戶購買自己喜歡的衣服。 現在公司已經有三十多個員工了。每次收到用戶的好評和感謝,我都覺得很有自豪感。服裝搭配的服務,能提升用戶的形象和審美,能給用戶帶去幸福。我深信我現在做的事,如果能規模化發展,對這個社會的貢獻不比金融少。 未來我還希望靠審美賺錢,也給更多人帶去美和快樂。 (同場加映:「年齡不是個數字,是種態度!」前《花花公子》83 歲兔女郎,創 IG 教穿搭) 作者的話: 即便在相對開放的現在,仍有許多女性面臨著性別困境,還會有許多人憑身材、長相就給女性貼各種標籤,總是有些人認為女性就該追求穩定、相夫教子等等。 而無論我們過去是否遵循這些刻板印象,我們總是擁有重新定義自己,調整人生方向的權力和機會,去構建自己心中的女性模樣,去探索適合自己的審美風格,去選擇自己熱愛的事業和生活。 這是一條很困難的路,但當你能夠自由地成為自己的時候,你會發現一切都很值得。 March 26, 2021 at 12:3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1hYSxJ

「30 歲,你要學會做選擇」專訪張鈞甯:讓自己與角色成為更厚的人,才有說服力 https://ift.tt/3lRYfob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有時被誤解也沒關係,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也能帶來正面的意義。」演員張鈞甯透過大量的閱讀,建立起身為演員的厚度。 一頭俐落短髮,比起過去總給人知性美,現在的鈞甯多了幾分個性,鄰家大姐姐變成調皮小妹妹,這樣的性格過去被長髮掩蓋住,她說: 「我一直很喜歡短髮,其實有時候我很任性幼稚,剪短髮這件事,似乎可以讓人更快看到這一面,會給人一種驚喜感,演員就是得多嘗試,嘗試後才會發現,原來我也可以這樣。」 談閱讀,對於鈞甯來說是再適合不過,受到爸媽影響,看書讀書這件事,在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刻意培養的環境,讓鈞甯長年保持從書中找經驗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她說:「過去每個週日的早餐後,我們就會在一個大桌子上各自做自己的事,媽媽會放輕音樂或古典樂,看看書聊聊天。」 不過如果真要說閱讀帶來什麼樣的樂趣,對於當時年紀還小的她,還無法體會開卷有益的奧義,她接著說: 「其實說起來也好笑,我真的是我們家最不喜歡讀書的,一打開書就想睡覺,爸媽和姐姐不管是收藏或是閱讀量,都是我的好幾倍。後來長大,才開始更喜歡看書,我們會分享彼此最近看到的好作品,有趣的是,同一本書我們家會有好幾本,一開始媽媽買,姐姐也買,然後我也買。」 許多閱讀記憶與經驗,是從世界名著開始,張鈞甯的第一本又是什麼呢? 「不太記得是哪一本,但是《憤怒的葡萄》讓我被恥笑很久。」一本被諾貝爾獎認證的世紀經典,為何讓她好氣又好笑? 「小時候有次媽媽嫌我都不看書,我就很生氣,想要塘塞她,就大聲回應我有看《憤怒的蘿蔔》!我媽跟我姐就大笑糾正我,是葡萄不是蘿蔔!」 南陽街上的心靈課 為了不被笑話也好,為了找尋教科書以外的新天地也罷,愛上閱讀,16、7 歲的那幾年,是很重要的轉捩點,鈞甯說: 「高中時期課業很重,要面對聯考壓力,在台北車站附近補習,南陽街基本上一個禮拜都是要去好幾天的。那邊除了補習班,也很多書店,補習完看完要考試的書,我就會到書店裡去看大量的課外讀物。」 許多知名成功人士自我分享,總會提及高中時期的重要性,是性格與目標養成的關鍵,從《蘇菲的世界》到心靈大師劉墉的生命分享,開啟了「找自己」的大門,「我是誰?為什麼我在這裡?」對於鈞甯來說,不是網路的流行語,而是真正有價值的反思與尋找,她說: 「我是很晚才自我發現的那種人,人生目標很模糊,考試只會死背,不是太聰明,認為拼命讀書,拿到好成績,要活成體制規範下的乖小孩,其它所有事情一概不管,最後被自己困住,不像姐姐很早就知道自己的興趣與志向是藝術創作,一路朝著心之所向的目標前進。 所以當看到劉墉這類勵志作品時,忽然間茅塞頓開,才發現『找自己』是一個過程,去看見自己的不同面向、去用不同的模式思考,原來人生還能有其它不同的目的,要去發現自己的多元性,才能享受生而在世的價值。」 活著目的不只有一種,去發現自己的不同與多元性,才能享受生而在世的價值。 活得像首搖滾樂 在後來的幾年,乖乖牌離開了南陽街與課桌椅,在找自己的過程中學會用別人經驗當作生命板模,用閱讀與思考的力量穿梭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遇見不同值得被感動與學習的對象,現年 74 歲,美國搖滾女歌手 Patti Smith 的自傳書寫《Just Kids》,深深撼動了鈞甯的世界。 《Just Kids》內容描述 Patti 年輕時與戀人兼好友 Robert Mapplethorpe 在紐約追夢的生活,窮得只剩下愛,為了藝術的理想,他們互相扶持,互相激勵的過程令人動容,釋放內心的叛客(或是龐克)精神去追求夢想,Patti 與 Robert 當時奇裝異服與生活方式被不屑訕笑「他們只是孩子⋯⋯」(Just Kids),而孩子,才有衝撞體制最無畏強大的力量! 儘管 Robert 英年早逝令人不勝唏噓,Patti 最卻成了美國龐克搖滾音樂界的傳奇人物,被稱作是「龐克教母」或是「龐克搖滾桂冠詩人」。 人要有夢想,生活才會快樂,在自我追求與實踐的路上,才會有滿足感。 鈞甯說:「《Just Kids》讓我看到很多生命真實的意義,人都得要有夢想,生活才會快樂,在自我追求與實踐的路上,才會有滿足感,這也是我們之所以到這世界上的意義。 雖然只是日記般的流水帳,但透過 Patti 的描寫,我看到兩人之間真摯的情感交流,就算最後彼此分開,到最後陰陽兩隔,他們還是彼此生命中很重要的伴侶。 那本書帶給我很多,儘管內容平淡,但最後讓我大哭到停不下來,那種衝撞體制的人生經驗,某些時候是我自己在追尋的冒險。」 拍攝現場短髮加上風槍,Oversize 的亮黃色襯衫與七分褲,醒目的 Choker,和 Patti Smith 打響名聲專輯《Horses》封面照,似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呼應感,向這個世界宣告,人生不需要一直循規蹈矩,有時活得像首搖滾樂! 圖片|Patti Smith《Horses》(1975) 專注於當下的課題,磨練後的經驗會成為養分,讓你越來越勇敢。 書中自有顏如玉 古語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前者指的是透過讀書能在事業上得到財力,後者「顏如玉」原來是一名美女的名諱,男子讀書能否吸引異性?現代社會是因人而異,而以作為一名藝人以及演員,這句話用在鈞甯身上,前著是勞力的代價,顏如玉讓我們暫時語意借用,看作是「角色」的代名詞,鈞甯如何在書中找到自己的「顏如玉」? 鈞甯說:「以前別人都會問,想要挑戰什麼樣的角色?有複雜人性之類的?現在我的答案不會是一個具體的角色,而是希望角色設定越空越好,因為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填滿她,讓她從文字中活成一個真實而具象的人。」 透過閱讀這件事,成了她演員生涯中的重要利器與工具,她繼續說: 「大量閱讀除了能給予知識上的需求,很多時候也能解決我在角色上的困惑,書裡被創作出來的原型,就是這世界上的千百種人。尤其是看小說,等於在塑造或打開想像力,比如說我自己沒有精神上的困擾,但如果要演一個躁鬱或憂鬱症患者,我就可以透過小說人物去揣摩。」 而在不同時期的閱讀,隨著年紀與歷練的增長,會有不同的看法,對於鈞甯來說,以閱讀輔助表演這件事,也有極大的關聯性,她說: 「所以很多人問我表演方法,不管是快樂或是悲傷,我會回答這些情緒不是用演的,而是要靠很多生命經驗的累積,你才能讓觀眾相信角色當下的感受,而這些練習有些是自己的,也有閱讀帶給我的,這兩者互相運用,才能讓自己的表演有加乘的效果,讓自己與角色成為更厚的人,對觀眾來說才更有說服力。」 不需要急於定義自己,去喜歡生命中任何不同的可能性。 (同場加映:專訪張鈞甯:你自己開心、身邊人也開心時,是女人最美的時刻) 讓不確定性成為驚喜 找自己、找角色都能在閱讀中有所體悟,那如果以「張鈞甯」作為書寫的對象與主題,會是怎樣的一本作品呢?她說: 「我不會寫自傳,太害羞了!嚴格來說,這是沒辦法預期的事情,我覺得不需要去定義自己會是怎樣的狀態,我期待任何可能性的發生,讓生活充滿驚喜。但如果要書寫現在的我,或許是有些勵志並且帶有勇敢色彩的書寫吧!」 對於勇敢的論述又是什麼呢?鈞甯接著說: 「每個人在不同年齡,都有不同的關卡要過,就像是打電動一樣,從小魔王開始打,直到最後遇到大魔王,不過大魔王什麼時候會出現,誰也不知道,你只能專注在當下,磨練後的經驗就會成為養分,你就會越來越有力量,這份力量可以幫助你面對任何事,有時被誤解也沒關係。」 人生就像破關打電動,關關難過、關關過。 有時被誤解也沒關係,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也能帶來正面的意義。 (推薦閱讀:《被討厭的勇氣》越是親近的關係,越需要課題分離) 活出最美的樣子 後來我們知道了,張鈞甯「金句女王」的招牌是實打實煉成的,最後我們不免要請女王開示,給同齡女性在人生上的建議?張大師說: 「要踏入 30 歲那年,我對自己是非常不安的,但到了現在這個狀態,我感覺非常舒服,沒有失去方向也不怕犯錯。 我覺得女人要忠於自己的感覺,不管在事業或感情上都是,急著結婚,但可能為了家庭孩子會犧牲自己的夢想,妳得思考,這真的是自己要的嗎?如果不是,妳要學會去做選擇,或對這條路說不! 人在追求夢想跟實現自我時,是最美的,那種魅力會讓身邊的人更尊重自己。」那種美的態度與魅力,在鈞甯的身上,我們看見最有自信的詮釋。 要忠於自己的感覺,不管在感情或事業上都是,人在自我實現時,是最美最有魅力的。 *****Off  The Record**** 3 月號封面人物張鈞甯,看來理性的外表,其實非常感性。感性的部分是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並且平易近人。在這麼多次的合作中,總能在她身上發現不同面向,挖掘新的寶藏。 請用一個字定義現在的自己? Limitless,不設限!我不喜歡侷限自己的任何可能,什麼都要去嘗試看看,趕去冒險,才會有意外的收穫。 近期最觸動自己的電影與一首歌? 電影當然是《緝魂》啦!一首歌的話,那就是《緝魂》的主題曲〈不苦〉。 近期一定要完成的挑戰是? 瘦身減肥。雖然保持身材對我來說不是個難題,不過下個戲要更瘦,雖然現在已經比拍《緝魂》時還要瘦了三公斤。不過為了下一個工作,必須要戒零食,要放棄我最喜歡的洋芋片跟炸物,小酌也不行,現在正在嘗試最流行的 168 斷食法。 本月大主題是閱讀,請推薦三本書? 第一本會是媽媽的新書《沸點》,不講的話會被媽媽念(笑),在二月底時已經發行。另外的話,我推薦向田邦子的《父親的道歉信》,她的文字雖然平淡,但是每次讀來都很震撼。最後一本一定要推的就是 Patti Smith 的《Just Kids》,真的非常好看。 (你會喜歡:專訪作家鄭如晴:我不只是張鈞甯媽媽,我是作家,我是主體) 鄭如晴《沸點》(時報,2021) 向田邦子《父親的道歉信》(麥田,2013) Patti Smith《Just Kids》(新經典文化,2021) 最近一次大笑跟流眼淚是什麼時候? 大笑的時候應該是今天拍攝封面的時候,一直拿機器吹到頭髮爆炸!流眼淚哭泣的話,是看自己《緝魂》中和萬博士的對話,為了張震的那個角色非常糾結。當演員在大銀幕上看到自己演戲,儘管已經過了這麼多年,還是會覺得很尷尬,會一直很理性地看自己的表演哪裡有問題,沒辦法好好當一個觀眾,你也知道在電影院看,一直會出現自己的樣子,而且臉很大。(笑) 2021 年送給自己跟全世界的一句話? 希望疫情趕快結束,希望大家都能珍惜生命,去擁抱每一個當下! 【本文由 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張鈞甯 專訪:「人生有捨有得,但我相信所有結的果,一定要有相對努力的付出」 「同學都在補習、考檢定,只有我找不到未來的方向…」張鈞甯:別害怕做了選擇會失去 《故事宮寓》故宮奇幻迷你短劇!徐若瑄、張鈞甯、張榕容攜手演出,超狂化身國寶級千年文物 March 25, 2021 at 1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lRYfob

「為什麼另一半總是無法達到我的期望?」關係功課:別用情緒勒索對待愛你的人 https://ift.tt/2PwlgAL 柏樂出版 好的親密關係,是尊重彼此原來的樣貌、一起成長,而不是根據自己的需求,強迫對方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通往地獄的路是由期望所鋪成的 期望和要求可以是說出口的,也可以是沒說出口的。沒說出口的期望非常普遍,主要的兩個原因是:(1) 你希望自己不需要確實表現出軟弱和需要,伴侶就可以滿足你的需求,以及 (2) 在你的幻想中,你的理想伴侶會讀心術,可以預測你每一個心血來潮的念頭。 要運用沒說出口的這些要求,你必須在每次伴侶無法滿足你時,靠著大量的肢體語言來表達你的不滿。冷酷的沉默和微妙的不滿表情,最終將能傳達給大多數的伴侶,但對於比較不敏感的人,你可能必須明顯地垮下臉才有用。 比方說,你的新對象週五晚上沒打電話給你。你不想要這種不體貼的行為繼續發生,因為這會讓你覺得自己不特別,可是你又不能直接說明你有對方每天連絡你的需求。此外,對方應該是一個善解人意、關心你的人,全心為你奉獻,她/他應該早就知道這些,不應該是你要告訴他們! 所以當他或她終於打電話來時,你可能會試著一面維持一個冷酷、拒人於千里之外的語氣,一面保持禮貌的溝通。大部分好的候選人馬上會懂,但如果你的對象神經很粗,一直反覆問你到底怎麼了,你可能不得不簡短地說:「其實,如果你昨天晚上打來讓我知道你的計畫,好讓我能自己做些安排,我會很感激你的。」 這種方法恰到好處地混合了傷害和冷漠,而且在關係的早期階段,這樣的說法通常會讓新對象不斷道歉,並發誓永遠不會再犯——有時甚至還會提議用血書發誓 ! 一樣的,如果你是這種不把要求說出口的類型,而又被迫要把事情說出來,你可能就會開始想,也許這個對象有嚴重的缺陷,但還是先不要放棄塑造他們。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寬容,很多人是完全可以改造成你所期待的完美伴侶的。 如果你是用言語表達需求的類型,那你最好是將它做為一項要求提出,更好的做法是讓這項要求聽起來就像是關係中一個很普遍的規則,所以它不會只是你一項未獲得滿足的童年需求。 另外一種表達期望的最經典說法,就是訴諸這歷久不衰的台詞:「如果你真的愛我, 你就會__(在空白處填上你的本日需求)」。 圖片|Photo by pixpanjp on PIXTA (同場加映:「沒安全感,才會處處想控制對方」關係功課:別用情緒勒索代替關心) 有時候,無病呻吟或抱怨是讓感情壓力變大的好方法。在你的伴侶為了滿足你而覺得快瘋了的同時,你就有時間慢慢思考更多其他的要求。真正經驗豐富的「戀愛達人」會本能地知道怎麼搭配這兩種方法,在完美的時機使用說出口和未說出口的要求。 至於沒有這種專業能力的各位,請繼續努力!永遠要記得,這些努力的目標是脅迫對方證明,他們「愛」你的程度和你知道自己「愛」他們的程度相當。 「期望」在關係中造成的一個顯著問題是,許多人認為「需要某人」等於「愛他」;因此,他們都在以「愛」為名的行為中受苦。他們在電話旁痛苦地等待「那個人」打來,好讓他們覺得好過一些,但因為他們期望的表達感情方式從未出現,所以他們只會覺得情緒崩潰。 搖滾歌手肉塊(Meatloaf)曾經說過一段話,清楚表達愛情的真諦:「我想你,我需要你,但我永遠也沒有辦法愛你⋯⋯。」期望是通往地獄的道路,因為它們阻止了帶著愛去接受和釋放的感覺。 如果不能接受對方原本的樣子,或是讓他們走自己的路,其實不是真的愛他們。而只是想從他們那裡得到一些東西來滿足自己。在這種伴侶關係中最重視的不是愛,而是想滿足覺得自己重要和歸屬感的需求,也就是我對於「特別性」的需求。 每當我的婚姻中出現緊張的情況,或是我抗拒與妻子親近時,我有很多種做法可以選擇。我可以嘗試分析是什麼「出錯了」;我可以嘗試為她做點事情;我可以退縮到我的情緒繭當中,等事情看起來變好了再出來;我也可以開始吵架;我可以嘗試完全否認有任何問題存在,若無其事等事情過去。 或者,我可以只要問自己:「我的潛意識在要求我的伴侶什麼?」驚人的是,種種不愉快幾乎總是源自於我塵封多年的需求。 (延伸閱讀:【童話繆思】小美人魚:先愛自己,才能不帶勒索的去愛人) 有一次,我的妻子和我在情緒上的親密程度,已經足以喚醒我一些沉睡的欲望,原因我之後會解釋,而這些欲望伸著索求無度的爪子朝著目標往前爬,我需要她證明她愛我,我需要她安慰我,因為我沒有安全感,覺得一切都不足。 我內在的這些渴望存在已久,就像很多有慢性病痛的人一樣,早在我認識我的伴侶之前,我就已經調整自己的生命來應付它們,限制自己不要意識到它們。然後我結婚了,這就像是給了我所有這些舊需求一個信號, 放任它們出來攻擊我的妻子。 當然,有一部分的我對於自己有這麼多需求是很反感的,也不會公開表露這些需求。身為我這種在不說出口的需求方面技巧純熟的專家(過去現在都是),我用細微的肢體語言、音調的變化、隱約的提示來表達這些需求。 不幸的是,我的妻子不會讀心術,也不可能滿足我巨大的情緒需求。我對她感到失望,因為她沒能給我她沒有義務要給我的東西,但我們兩個人都不知道這件事 ! 直到我檢視我的內心,並意識到,如果我感到失望和不滿,一定是因為我有一個隱藏的期望,而且我認為她必須滿足我這個期望,否則我就無法再感到快樂。 這樣的關係動態中最悲傷的部分是,除非那個「小孩的自己」得到滿足,否則我們對伴侶的愛會有所保留;我們堅持自己的需求,不讓我們自己去愛,因此把自己推上了通往關係地獄之路。 圖片|Photo by Sam Moqadam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向另一半報備行程讓你反感?檢視原生家庭模式:童年陰影,造就你的情感凍結) 如果我們想要一段真正充實的關係,那麼有一件事是我們都必須明白的:沒有人能給我們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也沒有人能讓我們幸福。 用上面的例子來說,我可能覺得如果我的妻子過來擁抱我,稱讚我,或以其他方式安慰我,我就會感到被愛、覺得安慰,有助於我克服我覺得自己不值得的感覺。 然而我的經驗是,這樣的期望本身就阻擋了任何對我的安慰。正如我前面所說,期望的設計,就是要讓我們的需求得到滿足。但是當期望出現,也有兩件事不可避免地會一起發生。 首先,我們的內在經歷了愛的匱乏(如果我們需要它, 我們一定沒有它)。其次,當那個需求沒有被外在世界的某人滿足——例如我們的父母——我們會開始認為這個世界沒有足夠的愛。 我試著從我的妻子那裡得到愛,但這麼做只是在強化我過去的假設:我不被愛,而且生活在一個沒有愛的人居住的、沒有愛的世界裡。 所以我也在詛咒自己一再重新體驗多年前第一次感受的挫折和失望。如果我們需要別人的愛,那麼我們就是在否認自己內在有足夠的愛。覺得不被愛,最終會形成沒有愛的信念,例如認為我們不配被愛或是不可被愛的信念。 所以,就算我們的伴侶向我們保證我們是可被愛的,我們內在還是會有一個強大的聲音,再三保證我們絕對不可被愛。無論我們多麼努力用細微或明顯的期望試著改善我們的伴侶,要他們改變,為這樣的要求添柴加薪的需求,永遠不會允許我們感受存在於我們內在的愛。 只要我們堅持自己的期望和要求,我們追尋愛的過程就一定會失敗,就像騎士永遠找不到聖杯一樣:他們失敗是因為聖杯就在他們覺得不會存在的地方——他們的內心裡。 一旦你意識到期望和要求對你生命造成的影響,不用多久你也會意識到它們會為關係中的雙方帶來非常明確——儘管是你不想要的——的結果。 本文摘自 Christopher Moon 的《謝謝你,我愛你——親密關係:通往靈魂之橋(20 周年紀念版)》。由柏樂出版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謝謝你,我愛你——親密關係:通往靈魂之橋(20 周年紀念版)》 March 25, 2021 at 10: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wlgAL

曖昧時,總覺得彼此是靈魂伴侶?關係心理學:投射效應讓你產生「相像」的錯覺 https://ift.tt/3rkgZh9 塔羅筆記 尋找愛情的科學脈絡!為什麼跟對方處在黑暗中,特別容易心動?對方訊息愛回不回,最讓人難受?——影響我們的 6 個愛情心理學。 「愛情」是人類亙古以來便存在的一種情感,但隨著心理學與腦科學的日益發達,我們都能夠借助科學研究的力量更加了解「愛情」的本質。 除了接吻這個動作之所以會帶來快感的原因,也能用調查研究來解釋之外,根據科學研究,一談戀愛就變笨也不是無稽之談,而「戀愛的感覺」原來也都是化學物質在作怪呀! 以下就是 6 個有趣的戀愛心理學效應,來看看自己是真的陷入熱戀,還是中了什麼人心圈套吧;或許,你也能依樣畫葫蘆,對喜歡的曖昧對象略施小技喔!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提心吊膽的刺激感:吊橋效應 當你經過山林間高處的吊橋,總有種搖晃的不牢靠感,這時你是否有心跳加速、心情緊張的感覺呢?這就是所謂的吊橋效應(Suspension bridge effect)。 在 1974 年,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教授唐納達頓(Donald Dutton)和紐約石溪大學教授亞瑟阿倫(Arthur Aron),這兩位心理學家進行了「吊橋實驗」,他們將實驗組別分成了以下兩組: 行經離地七十公尺、搖晃危險的吊橋。 行經離地三公尺、堅固寬敞的木橋。 研究人員在兩座橋上安排了一位外表亮眼的女研究員,並讓參加測驗的男性們單獨通過橋梁,再接受她的訪問、完成問卷;當問卷完成後,女研究員把寫有自己電話號碼的紙條交給受測者,告知他們,若想知道測驗結果,可以打電話詢問。 結果發現,打給女性研究員的受測者,多是通過較危險吊橋的組別。 也就是說,通過吊橋產生的緊張心跳感,容易被解讀為對身旁的人心動、進而萌生愛意。約會時去看鬼片應該也是吊橋效應的應用喲! 愈夜愈美麗:黑暗效應 光線比較暗的場所,約會雙方彼此看不清對方表情,就很容易減少戒備感而產生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彼此產生親近的可能性就會遠遠高於光線比較亮的場所。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黑暗效應」(Dark Effect)。 圖片|Photo by Manuel Meurisse on Unsplash 初次見面定生死: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Primary Effect),也稱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為主效應」。 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訊息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 其實首因效應不只可以用於愛情,也可以解釋廣義人際關係的第一印象。人與人第一次交往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會占著主導地位。但交往愈久,首因效應的威力就越弱囉!就是打回原形的意思。 (延伸閱讀:七秒鐘第一印象決勝負!職場面試的時尚穿搭教學) 愈難捉摸的愈想抓:間歇性強化 得不到的就更加愛 太容易來   的就不理睬 其實   誰不想遇見真愛   愛得絕對   愛得坦白 ——蔡健雅〈越來越不懂〉 間歇性強化(Reinforcement Theory),是心理學家斯金納在一次實驗中發現的: 他將三隻貓放在三個不同的裝置中,第一隻貓觸動按鈕就會給貓糧;第二隻貓即使觸動按鈕,也是隨機給貓糧;第三隻貓觸動按鈕也不給貓糧。 實驗結果是,第二隻貓觸動按鈕的頻率最高。 在感情中,這種隨機性的獎勵也能提高戀人的積極性。假設他每次找你都有求必應,久而久之自然會覺得這種感情毫無挑戰性,產生懈怠心理;但如果你每次都讓他失望而歸,他便容易直接放棄。 只有隨機給出回應,才能讓對方猜不透你的內心,每次都抱著躍躍欲試的心態去找你,但又不確定是否會回應,就像賭博一樣讓人上癮。這樣,就會有源源不斷地新鮮感,對你欲罷不能。 (同場加映:「記得嫌她醜」把妹教程 PUA:教你獵捕女人的厭女教程) 還是熟悉的最對味:多看效應 多看效應(The Mere Exposure Effect)是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會單純因為自己熟悉某個事物而產生好感。這一現象所囊括的事物十分廣泛,例如文字,畫作,人像照片,多邊形及聲音等。 在人際關係的研究中,一個人在自己的眼前出現的次數越多,自己愈容易對其產生偏好和喜愛。難怪會有「近水樓臺先得月」這句諺語啦! 我們好像是靈魂伴侶: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Projection effect),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等等。 在人際認知過程中,人們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屬性、愛好或傾向等。也許你覺得那個人跟你好像,進而讓你產生好感,也認為他也對你有好感,說不定事實上,你們非常不一樣,只是你以為他跟你想法很像而已。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種典型的投射效應囉! March 25, 2021 at 09: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kgZh9

「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其實,我只希望有人對我說:沒事了 https://ift.tt/2PwoqEY 大好書屋 有些脆弱、有些敏感,其實只要有人「看見」就會好了。我們可以把這份溫暖帶給周邊的朋友,甚至,也可以對自己說聲:「沒事了,一切都會好。」 希望有人對我說「沒事了」 我騎著剛買來的電動輔助自行車,結結實實摔了一跤。幸好沒有造成嚴重的「傷害」,但是膝蓋擦傷,留下青黑色瘀青。 電動輔助自行車⋯⋯名稱太長了。以下簡稱電輔車。 還沒買電輔車之前,我老是被前後雙載小孩子的同年齡層女性騎車趕過;不禁垂頭喪氣,我明明只載自己一個人,怎麼還那麼沒用?莫非她們騎的是電輔車?行進得如此不費吹灰之力,當然會追過我。 由於我沒有機車和汽車的駕照,電輔車就是轉換心情的最佳交通工具,去遠一點的地方,也不會累到氣喘吁吁。 夠快速、夠輕鬆,所以很享受。我可以開開心心地一直騎到屁股發疼為止;而我往往會在這時候樂極生悲。 那一天, 我騎電輔車去銀座玩,正在回家的路上;俗話說得好:「到家以前都算是在遠足」。本來想順道去逛一下離家二十公尺處的便利商店,哪知才剛騎上路肩,車輪就打滑,我的左肩「砰!」地摔在人行道上,同時「扣!」地撞到頭,所幸當時戴著厚實的毛帽,總算逃過一劫。 騎在前方的男友先生, 趕來關心倒地不起的我,他扶起電輔車後只問了一句:「沒事吧?」我也僅回答:「沒事。」 來往的行人, 似看非看地往這裡瞧;一身狼狽又難堪的我,方才的愉快心情一下子煙消雲散。我一時之間無法站起身來,並不是因為疼痛的關係,我知道要過一會兒才會感到疼痛。 用一句話來形容跌了狗吃屎的我,就是「不爽」。摔倒,確實是自己不小心;可是,一股近似憤怒的情緒,莫名湧上心頭,這股無處宣洩的情緒,讓我愈來愈煩躁。 這當然不是我第一次從自行車上摔下來,小時候就摔了好幾次;但是,長大後從來沒像現在這樣摔得那麼慘,頂多在走路時絆倒而已。 圖片|Photo by 童 彤 on Unsplash 突然摔倒時,尷尬難堪比身體疼痛更難忍受,因此,通常會裝作若無其事,勉強擠出一絲苦笑,立刻離開事發現場。然而,我今晚連這一點都做不到。 這種比尷尬難堪更能支配我的情緒 到底是什麼?當天晚上,我躺在床上,一直在心裡摸索這股難以言喻的情緒。隔天早上,心情回復如常的我,總算恍然大悟——那種情緒就叫做「受到驚嚇而心靈受創」。 當自己得意洋洋地騎電輔車,卻摔下來跌個狗吃屎,興高采烈的玻璃心頓時摔碎了一地,驚嚇所造成的傷害遠遠超出我的想像,由於久久無法釋懷,才會使我那麼不爽。如果我還是小孩子,肯定嚎啕大哭吧。 長大成人後,討厭的事情數也數不清,可是,從來沒遇到身體與心靈同時遭受驚嚇的事情。所以我忘了遇到這種情況應該如何處置,也忘了希望別人怎麼幫我。 也許, 我只希望有人能過來說一聲:「嚇到了吧?沒事了。」這句話雖然是用來哄小孩的,對大人同樣有效。 圖片|Photo by Leohoho on Unsplash (你會喜歡:關係心理學|安慰人的七個小步驟,成為他的小太陽) 無緣無故遇到衰事而心情不爽時,大人一樣會受到驚嚇而心靈受創;只不過,一般人認為大人頂多受到驚嚇,不至於到心靈受創的地步,所以也只能心情不爽了。 大人身上其實還留著小時候的影子,有時候也希望有人來安撫、拍拍背脊好好疼惜。 本文摘自珍妮・蘇的《這樣也很好!大齡女子獨立宣言:丟掉束縛、笑中泛淚!66 篇熟女養成記,帶你揮別中年恐慌》。由大好書屋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這樣也很好!大齡女子獨立宣言:丟掉束縛、笑中泛淚!66 篇熟女養成記,帶你揮別中年恐慌》 March 25, 2021 at 07: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PwoqEY

單親爸爸的自白:認定親權屬於媽媽,等於認同父親沒有養育小孩的能力 https://ift.tt/3tSdOyT 大好書屋 作者談起自己在得知他人離婚的訊息時,會直覺認為孩子的撫養責任,交給母親比較好,但這也代表著,間接認同父親沒有養育小孩的能力。作者反思,無形中深根蒂固的刻板印象,需要被改變。 離婚與親權 當初穿著潔白婚紗,含笑離我們遠去的幾個閨蜜,卻在踏入四十大關後,零零散散地回到我們岸邊。歡迎歸來! 此處乃是位於岸邊的單身村,與對岸的已婚村遙遙相望。對於悠哉度日的我們來說,最開心的莫過於傳來同伴歸來的喜訊。真好真好,可喜可賀。 值得慶幸的是,我身邊沒有人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離婚,全都是希望過得更幸福而選擇恢復單身的勇者。她們並不是冷不防說要離婚,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由自己主動提出離婚。 她們與前夫的關係也形形色色。有的完全失聯,有的則是同心協力投入育兒,關係變得比以前更好。 對我來說,最開心的是之前有點不太好意思揪她們晚上出來聚會,但現在可以毫無顧忌地開口邀約了。就像前幾天,我也邀了兩位離過婚的閨蜜,去麻布十番大啖烤雞串。 至於離婚後的改變,換句話說,當我問到「離婚經驗談」,她們兩人異口同聲說:「好多人都來找我們談離婚的事。」一問之下,我才知道曾考慮過「離婚」二字的已婚者,平時都會尋找合適的商量對象。 確實如此呀,已婚者向單身村吐的苦水也頂多罵老公而已,幾乎很少人會來找我們商量實際上的種種問題。回想起來,聽到她們離婚的消息時,大多已成定局,只是像報告決定事項似的說一聲:「我已經決定了。」 日本過去曾有「三對夫妻裡有一對會離婚」的說法,然而,如今離過婚的人,感覺比已婚者少了許多。應該有不少人想離又離不了吧。有的人還是會擔心離婚的後果,或者孩子年紀太小不好離婚;也有的人是生活沒有著落,不得不勉強維持婚姻。 因此,煩惱的已婚者一旦發現身邊有人離過婚,就會忍不住搶著詢問吧。當酒意上來,那位與前夫攜手投入育兒的閨蜜開始發牢騷。 她的孩子們目前與前夫同住,親權歸前夫所有。這是雙方考量孩子的成長環境,詳細討論後的結果,與家族感情好壞無關。 閨蜜離婚後,在前夫家附近租了房子,每天早上都會替孩子做好便當送過去。她會以一家人的名義共同出席學校的活動,孩子們學才藝的費用也是與前夫一起分攤。 她可以自由出入前夫家,與孩子們也幾乎天天見面。這種例子應該不多見,但至少我們看得出來,新的家族型態充分發揮了功能。感覺她與孩子們都十分幸福。 這是他們的相處模式,然而,似乎有人在背地裡閒言閒語,說她是「拋棄孩子的女人」。外人不只質疑她身為母親的職責,甚至還多嘴:「孩子跟前夫真可憐啊。」 這番話聽了實在令人沮喪。怎麼就沒有人說「拋棄孩子的男人」呢?我不確定有沒有人這樣說,但日後也許會有人開始同情前夫,大力稱讚他是個「了不起的父親」吧? 話雖如此,當我看到藝人離婚的消息,提到「親權歸父親」時,一樣會以小人之心揣測,是不是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原因?因為一般人自然而然認為孩子應該跟母親在一起。 關於這件事,她的前夫曾說:「一聽到親權沒有歸母親就皺眉頭的人,等於認為父親沒有能力養小孩。實在令人火大。」聽了頓時啞口無言。「有母親在就好。」這種想法,實際上包含「父親不懂得養小孩」的主觀認定。無形中根深蒂固的社會規範,才是最難搞的啊。 圖片|Photo by Derek Thomson on Unsplash 所以我一有機會,就得好好教育自己:「時代已經變了。」 本文摘自珍妮・蘇的《這樣也很好!大齡女子獨立宣言:丟掉束縛、笑中泛淚!66 篇熟女養成記,帶你揮別中年恐慌》。由大好書屋授權轉載,欲閱讀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這樣也很好!大齡女子獨立宣言:丟掉束縛、笑中泛淚!66 篇熟女養成記,帶你揮別中年恐慌》 March 25,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tSdOyT

交往很久如何保持「親密感」?這 6 個關鍵決定能否細水長流 https://ift.tt/39dlO5O 塔羅筆記 如何讓戀情永不褪色?無論是相愛僅僅幾個月還是好幾年,人們總在尋求這個問題的解答。 是什麼原因讓人們想要離開一段感情,又是什麼促使他們想要在一起?人跟人之間不可能只有歡愉,也會有齟齬與摩擦;一旦相處久了,對伴侶感到失望是自然的。 想要在失望之後,與對方繼續相愛、甚至進一步深化感情,需要採取什麼行動呢?擁有 40 年諮商經歷的臨床心理學家和婚姻顧問 Randi Gunther 是這樣說的: 那些在關係中感到最從容自在的人們,往往是最成功的戀愛伴侶。他們不僅保持愛情的完整,還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觀察到彼此在關係中的成長。 激情與吸引力,總有一天會褪去;但是「熟悉的親密感」卻能夠細水長流。能在一段關係中帶給伴侶最大程度的舒適與自在感,就是維繫與滋養親密感的關鍵。為此,我們必須做到下面 6 項秘訣: 1. 持續尊重對方 Randi Gunther 將「尊重」這件事定義為:如果你知道哪些行為可能讓你的伴侶受到傷害,就永遠不要去做那些事。紐約的心理治療師 Ken Page 也認為,在感情中「尊重」經常比「愛」還要更重要,這是建立自我價值與互相信任的基礎,也是所有成功關係的根本喔。 圖片|Photo by JAI on PIXTA 2. 接受他的缺點 相愛初期人們很少會批評他們的伴侶。但隨著關係的成熟,我們不知不覺對另一半的過錯與缺失更敏感、更敢責備。Randi Gunther 說:嘲弄、蔑視與偏見,會擊垮所有愛情。成功的伴侶們會包容彼此的不完美,而不是批判並試圖將對方塑造成理想情人。 3. 兼容彼此的差異性 Randi Gunther 覺得,多數的人在感情中總是追求和諧,希望對方跟自己有相近的觀點、還有一致的生活步調,與同樣的未來願景。 但是成功的伴侶們不會力圖說服另一半。他們尊重且包容彼此的差異性,當伴侶有新的想法和行為,即便與自己的價值觀不同,也會鼓勵對方並摸索出新的共存方式。 (推薦閱讀:不斷否定自己怎麼辦?眼肉芽:包容不足之處,寬容對待缺點) 4. 記得相愛的初衷 當親密關係的時間軸拉長,生活中的種種壓力,很容易讓我們忘記跟伴侶最初相愛的原因,每天都在捫心自問:自己當初怎麼會跟他在一起? 但是成功的伴侶們經常將彼此相愛的初衷放在心上,也許雙方都對家庭生活充滿嚮往,也許是對方身上有某種比任何人都突出的美好特質。他們會回味過往的誓言、一起做過的事、去過的地方,細品那些美好的回憶,並討論對這段關係未來的期望。 無論關係面臨哪種危機,他們都致力於讓愛情活著,而不是讓懷疑、焦慮扼殺彼此的親密感。 圖片|Photo by Nathan Dumlao on Unsplash 5. 堅信伴侶的內在價值 成功的戀愛伴侶都幾乎擁有一種特質:他們會相信彼此的善良的個性。爭吵與衝突並不會影響他們對另一半人格價值的信心,而即使對方做出冒犯、讓人失望的行為,他們仍然相信伴侶是一位善良並且值得被愛的人。 (同場加映:「別讓善良變成內傷」劉軒:試著向他人傾訴,不再獨自消化負面情緒) 6.「愛」不等同「佔有與支配」 Randi Gunther 表示: 「在所有高品質的關係中,『非所有權原則』始終存在 。執業 40 年來,我從未見過推崇這項原則的伴侶失去他們之間的愛。」 成功的伴侶並不會視自己為另一半的「擁有者」,也不會利用嫉妒、不安全感去控制對方。控訴、情緒勒索、威脅等方法可能在短期內達到目的,卻也會讓長遠的關係埋下不定時炸彈。 相反的,「非所有權的愛」創造了長久的信任和支持,伴侶們可以自由的表達他們最深切的願望。他們雖然彼此相愛,卻不是對方的附屬品,也不是對方的追蹤器。 March 25, 2021 at 0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dlO5O

2021年3月24日 星期三

潮模李函自揭為「內向者」:KOL 真的不是只會穿衣服,還得有頭腦 https://ift.tt/3d3Jb2J Bella.tw儂儂 發揮女性領導力!李函(Kiwi)從 Model 轉成 KOL 後,她嚴以律己的工作態度以及謙卑,讓李函在眾人中脫穎而出。 因為叔叔熱愛攝影,讓李函 Kiwi 也開始享受鏡頭,至於母親與奶奶的衣櫃及梳妝桌,則是她時尚的啟蒙 。關於李函的成名,我們有很多疑問,提著 Riimowa, 李函帶我們坐上時光穿梭機,穿越過去至未來,看看這 13 年來她在時尚圈的成長。 我是個內向的人 眼前這個隨著閃光燈擺動姿態的女孩,是當下許多女孩的 Icon,李函自信又有個性的樣貌,是大眾對她的印象, 「其實上,我是個很內向很容易緊張的人,為此我特別去上了演員訓練班,並不是因為要去演戲,是為了要讓工作時的自己更自然、更自在。」活動現場總是很輕易成為焦點的她,對於面對群眾,她還是有不小的壓力。 圖片|Instagram@kiwileehan 「面對鏡頭擺 pose 並不難,我覺得最大的困難是與人溝通。我很害怕說錯話,從 Model 轉 KOL 後,需要參加的活動變多,我更擔心自己會失言,所以就找了經紀人來從旁協助打理。」 不擅言辭,是李函在工作上遇到的難題,但她用流暢的姿體,來彌補這一塊的不足,不斷的督促與審視自己,讓李函在同業口中,成了最敬業的合作對象, 「15 歲入行至今,我都會在睡前思考自己一整天做了什麼事情、說了什麼話,這是讓我永遠保持初衷的方法。」 (同場加映:性愛 KOL 巴喇莎:做愛不是交配,要愛也要溝通) 原來我可以 「一路上,很多人對我的否定,都成為了動力!」 與其難過,李函反而很享受碰到的挫折跟低潮,因為撐過這個時間點,懂得抗壓懂得調整,反而讓她變得更好, 「以前的我會 一直覺得自己很爛,但經過了十幾年時間,因為工作的關係,對自己的肯定更多了一些。」 圖片|Instagram@kiwileehan 「轉捩點應該是差不多在 3、4 年前,以往我沒想過會去時裝週,因為我知道秀票不容易拿到, 所以當時真的出現在秀場,並且看到喜愛的設計師大秀,對我來說就是一種肯定,此外,我也開始接到國際美妝品牌的全球形象拍攝,從那麼多人中居然會被選到 ,我開始覺得為何以前在怕什麼,其實李函也是很可以的!」 酸民的留言,李函都用一笑置之的態度去面對,無謂的謾罵她選擇視而不見,相對於正面回擊所有的質疑,她寧願用工作上的成績去證明實力,同時也肯定自己。 (延伸閱讀:你要順著他,還是直接吵?遇到網路酸民的三種解決方法) 不想當明星 圖片|Instagram@kiwileehan 許多模特兒在卸下時尚圈的工作後,皆轉往其它領域發展,但在李函 13 年的工作歷程中, 她並沒有走向其它道路,她反而更專注在時尚圈發光發熱, 「這陣子真的很多人問我下一步是要拍戲?還是發單曲?國際知名部落客 Chiara Ferragni 她就沒有去演戲呀!」李函深信,每一個領域都有屬於它的 KOL,與其換跑道,她更希望將 100% 的力氣用在自己擅長的區塊。 「這段時間接觸了業界很多很棒的人,他們都有自己專業的領域,只可惜沒有舞台。我很能面對現實,萬一幾年後開始退燒、沒工作了,我希望可以慢慢轉為幕後成為經紀人,或成立一個 Model camp。我沒有星夢,我覺得 KOL 的重點是要傳達正確的觀念,希望未來我可以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你會喜歡:我是媽媽、跑者、也是模特兒:找到初衷,爭取跑回奧運) 致,未來 「十年後我想我可能會變成女企業家吧!這一兩年也去上了商業相關的課程。」相比於汲汲營營的讓自己聲量提高,李函已開始為退居幕後提前準備, 「既然被稱為 KOL、意見領袖,我想讓大家知道我不是花瓶,把重點放在內在的充實,這樣大家看待網紅才不會認為我們只是一個芭比娃娃,坦白講,當 KOL 真的不是只有會穿衣服,還得有頭腦。」 對於現況,李函感到知足,「貪心會讓人變得醜陋,這是很恐怖的一件事,我看過太多人因為不滿足而後來變了樣。人應該要像稻穗一樣,長得越高頭時頭反而要更低。」 幾個小時的談話中,她幾次強調,她對於 KOL 這個身份的耕耘與努力,雖然許多人認為她有天生吃這行飯的條件,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嚴以律己的工作態度以及謙卑,已經讓李函輕易地脫穎而出。 原文出處:專訪|台灣KOL潮模始祖!李函:「一路上,很多人對我的否定,都成為了動力!」 延伸閱讀(以下連結將導至站外) 李函巴黎街頭一身夏姿超有型,溫昇豪化身時尚大「暖」男站台漢神開幕式 陳庭妮、許路兒到潮模李函小臉就靠這一招!多邊形、花朵圖案墨鏡真的超時尚! March 25,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3Jb2J

「我的未來,一定要當媽媽嗎?」專訪劉中薇、張博文:比試管療程更難熬的,是沒被承接的情緒 https://ift.tt/3rjKfVn Charming BrandTalks 「世界上最難熬的,是等驗孕棒出現結果的那幾分鐘。」當希望再度落空,不孕家庭需要承受多少壓力?專訪編劇劉中薇,以及台灣艾捷隆基因檢測公司總經理張博文(Andy),透過感性與理性的角度,談台灣不孕家庭在求子路上遇到的困境。 談起不孕與試管嬰兒療程,那是旁人無法理解的壓力,也是不孕夫妻的難以緩解的疼痛。當驗孕結果一次次落空,不孕夫妻該如何緩解與抒發? 當真實的生育困境需要被看見,將議題導入影視作品,總能喚起觀眾的共鳴。談起從家庭生育的影視作品,中薇老師眼神有光,列舉諸如《熱帶雨》、《添好孕》、《鄰家月更圓》等影視作品,談東方文化下,夫妻、社會,對不孕求子的無奈與哀愁。 而近期討論度極高、誠實道出許多備孕女性心聲的台劇《未來媽媽》,正是中薇老師的編劇作品。有人說,這劇太真實,裡頭看見了婆婆,看見了大嫂,看見了母親,也見著了自己。或許,正因為台灣有人終於開誠佈公,去談女性受孕背後的難:有婆家壓力,有丈夫的不理解,還有對自己身體一次次地責難。 劇中,我們看見女性的處境得以重現,而也許在這次的訪談裡,我們能與不孕求子、正在進行試管療程的女性,一起找到情緒出口與支持,也重拾夫妻選擇生育的初衷。 有時比療程更難熬的,是女性沒有被承接的心理壓力 談起當初開始關注不孕議題的原因,很多人以為,是中薇老師曾有不孕經歷,但她告訴我們,並非因為自己在備孕過程遇到挑戰,相反地非常順利。引領她更進一層思考不孕議題的,其實是週遭想生卻生不了的友人。 「我有朋友,因為做了十年不孕療程,就憂鬱症了。」中薇老師提起友人:「你想想看,一個女人十年來要不停懷孕、流產,一個又一個月打排卵針、打破卵針,一會兒植入,一會兒張開雙腿,躺在診療台上治療。到最後她已經不工作了,每天陷入輪迴裡,賀爾蒙也沒有一天正常。」 而在收集劇情素材的過程中,她也發現不孕社群裡最常出現的討論,就是需不需要辭職做試管療程?有人說,要小孩,也保工作吧,才不會在過程中胡思亂想;又有人說,辭職了才能更專注備孕。但即便成功懷上孩子,連帶犧牲職涯和自我?又或是,辭職專心備孕,最後結果不如預期,家裡少了這份經濟來源,又怎麼辦? 當求子與職涯產生衝突,艾捷隆總經理 Andy 提到,進行試管嬰兒療程需要定期回診,若企業能開放彈性工時,規劃更友善的福利政策與環境,員工有足夠安全感,也許就能讓雙方能開誠布公、彼此配合,便是企業支持生育最好的行動展現。 圖片提供|台灣艾捷隆 除了職涯的抉擇,女性也慣於落入自我責備,責怪自己是不是不夠健康、沒有保持愉快的心情,是不是吃錯了什麼、做出什麼大意的舉動而受孕失敗,卻忘了懷孕不只是一個人的責任。有時比療程更難熬的,是她們無處安放的情緒與壓力。 中薇老師告訴我們,她曾經看過一張照片。那是一位母親成功懷孕的照片,也是肚皮滿佈針頭的照片。 為了懷孕,那位媽媽前前後後打了五百零四針,中薇老師說,那些針頭痕跡,是你看到都會掉眼淚的心疼。失望與無力還未能被承接,肚皮上的黑青也未來得及消去,只能咬著牙,往肚子扎入下一針。那針很疼的,可那也是未來媽媽們的希望。 「當你打第一針的時候,你怎麼會知道自己將來要打到五百零四針呢?」中薇老師說著,眼中有不捨:「我在想,那五百零四針打在她的肚皮上,肚子得黑青到什麼程度?」 試管療程帶來的經濟與心理壓力,不是只有一方承擔 除了生理上的疼痛,每一次面對懷孕失敗,女性的壓力又會增加一分,甚至成為夫妻感情間的阻礙。 很多人以為,面對懷孕失敗,最難過的是女性,但其實男性承受的壓力,不比女性小。Andy 以自己為例,娓娓道出他與太太二次流產的經歷,雙方內心都不好受,尤其有時候男性為了讓另一半依靠,可能會壓抑自己的情緒、故作堅強。 「其實我也很難過啊,但我想要堅強一點,至少難過的時候,要站著難過,去當太太的肩膀,她想哭的時候,可以靠著我。」 Andy 眼底溫柔地說,太太親身經歷懷孕失敗的痛,是無法比擬的,因此更需要有人能夠理解她,並安撫情緒。而他能盡最大的努力,就是找到下一個方法來解決問題。所以他也是在兩次經驗間,慢慢學習去處理夫妻關係,去找到彼此面對創傷的共識。 圖片提供|台灣艾捷隆 但只要夫妻之間好好的,生育壓力就消失了嗎?中薇老師表示,有時候旁人的閒言閒語也是無形的傷害,尤其若婆家對抱孫有高度期待,可能又更痛苦,「所以我建議不要給任何干預,就是不要問、不要催、不要急、不要管」。 聽聞中薇老師這番感歎,Andy 彷彿感同身受,他說,丈夫的態度和立場非常重要,尤其當壓力來自婆家。丈夫如果能居中協調,去擋下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女性的心理壓力就能減少很多。 「兒子的態度, 會決定婆婆如何去對待你的太太。」 Andy 台灣艾捷隆總經理 然而不孕面臨的挑戰,不只有心理層面,實際點說,還有經濟層面。中薇老師在田調過程中甚至聽過,有些夫妻會做到吵架,房子頭期款也解掉了,那麼夫妻到底是為了孩子才結婚,還是因為相愛而想要有個孩子呢? 「有些人做試管,可能會進入一種狀態是——我沒有成功,我就不要停!別人都成功了,我也一定可以,而且試了那麼久,現在放棄就前功盡棄了!」 但 Andy 與中薇老師都認為,當夫妻之間決定進行不孕療程,最好的方式,就是設立停損點,去思考兩人的目標是什麼?經濟可以負擔到什麼程度? 再來就是,去找到傳遞情感、紓解壓力的共識點,比方說,有時候女性只是希望另一半能聽聽自己打針的疼痛,需要一個擁抱,哪怕只是倒一杯熱水、蓋一條毯子,或者對自己的問候與陪伴。而男性想要的,或許是太太多一層的理解與體諒,當雙方都有壓力,卻只有一方的身體在受苦時,男性也會因為無法緩解太太的情緒與痛苦,而感到無能為力。 「不要讓不孕問題,後來變成婚姻問題。」 劉中薇 編劇 中薇老師與 Andy 一致同意,兩個人能夠走在一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至少在進行療程時,不要讓某一方覺得,自己是一個人在前進的。 只要看到一張小孩的照片,就是最大的滿足 正也是因為有那麼多不孕的家庭,願意投注心力,等待一個新生命的降臨,試管嬰兒療程等人工生殖技術的存在,才更顯重要。 Andy 回想起艾捷隆剛進軍亞洲,是從日本一家小辦公室開始,懷著使命感,慢慢地站穩腳跟、再到爆炸式的突破,終於在 2019 年將這份先進醫療科技帶回台灣,回到家鄉,然後磨成現在座落於世界各地的規模。 多年來,艾捷隆的初衷始終不變,那就是為更多的夫妻提高懷孕機率;而能讓他們產生成就感的事情,也始終不變:「每一次看到有人因為我們提供的檢測或幫助,成功懷孕、生小孩,都讓我們非常開心。」他笑彎著眼說,有時候還會收到小孩的照片,那滿足感是無法言喻的。 「知道自己對某些家庭是有貢獻的,那種感覺對我來說就好像在吸大麻,聽到這些消息會讓人變得快樂,就像多巴胺分泌一樣,雖然可能跟對方都沒有見過面。」Andy 打趣說道,工作上賺多賺少的成就感,是早就知道的,但當收到預料之外的感謝與分享,伴隨而來的驚喜與欣慰,更是難以取代。 圖片提供|台灣艾捷隆 當不孕議題漸漸成為公眾關注的話題,中薇老師與 Andy 都樂見其成。或許兩人著力點不同,一個以感性的戲劇喚起關注,一個以理性的專業提供不孕夫妻協助,卻都用自己的方式,陪伴著不孕家庭走過這條顛簸的路,也持續推動著,讓這個社會變得更有溫度。 生孩子是一種生活,不生孩子,也是一種生活 我們的社會環境,仍有著傳統的家庭觀念,相信生命有固定的步調與方向,長大之後就是婚姻,婚姻之後就是生養。 然而,社會忘記告訴我們的是,每個個體,身體狀態、成長環境都是如此不同,是否生育,都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對於那些正在考慮生孩子,或是已投入療程的不孕夫妻來說,更重要的是回到初衷,思考兩人生孩子的目的是什麼,並且盡量地對彼此坦承、溝通,創造對未來的共識。 或許有孩子是加分,沒孩子也是快樂的人生,如果真的好期待有孩子,也唯有擁有共同目標,才能讓兩人在備孕的路上並肩前行,一起成家。 【編輯後記】 專訪當天,由於 Andy 人在日本,因而透過跨海視訊與身在台灣的中薇老師進行對談,只見兩人雖然來自不同領域,卻一見如故,懷有相同信念。 過程中,有笑聲亦有驚呼,有沈默也有嘆息,因為談的,都是那些好真實的故事。 面對不孕的社會議題,或許雙方著力點不同,中薇老師以感性的戲劇喚起關注,Andy 則以理性的專業提供不孕夫妻協助,卻都是用自己的方式,陪伴著不孕家庭走過這條顛簸的路,也持續推動著,讓這個社會變得更有溫度。   >> 試管夫妻的艱難,我們都懂|家的樣子,讓我們幫你一起實現 March 25, 2021 at 12: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rjKfV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