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

「我的職業好難懂,爸媽怎麼就是聽不懂?」面對父母質問:回歸自己,只有你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https://ift.tt/3daLe5l Vivi Lin 當父母對你的職業選擇有頗多微詞之時,其實他們不是不支持,只是「為你擔心」。當我們看破這層言語的陷阱後,便能深刻體會家人的溫情。 今年過年回家的你,一切都還好嗎? 面對餐桌上不曾停過的各式提問,從感情狀態到工作升遷,從生活習慣到未來規劃,過年的團圓氛圍中,總在久別重逢的溫暖中,參雜著些不安與躁動。 怎麼回答這些問題,總是不負眾望地成為了大家最大的難題與焦慮來源。而其中,有些關於工作、未來規劃的解釋,更是有理說不清,即便說清了,卻也時常是說者清,聽者有聽沒有懂。而許多的誤會、擔心、煩擾,也就在這一次又一次效果不彰的溝通中,逐漸累積起來。 以我自己為例,我現階段所選擇,或是未來正計畫要選擇的工作,幾乎每一個,都不是我的家人可以一開始就理解,甚至有些,還是經過多年,仍停留在理解過程中的。在我所有的工作項目裡,文字與演講的工作,大概是其中最好想像,也最能被理解的了。 我始終記得,第一次向他們提及人道救援、提出創業,但要創非營利組織,而非一般以營利為最主要目的的公司時,他們臉上露出的疑惑與焦慮。因為這些工作,於他們而言,是在他們的世代,不曾想過的職業選項。 即便有些工作當時就存在了,卻不一定代表,他們在當時,有如同現在的環境、亦或是思考空間,能讓他們有機會可以像我們一樣,更多元、更彈性的去探索未來。 然而,這樣「我的職業好難懂,爸媽怎麼就是聽不懂」的問題,也不單單只存在於新興產業之中。因為跨世代對於工作的詮釋、看待未來的思考維度、亦或是追求的目標之間皆有不同,因此對於許多人而言,即便是在現在選擇了傳統產業、那些自古就存在的職業,也極有可能會因為對同一種職業類別不同的詮釋,而與家人、長輩間,存在著與從事新興產業的人,類似的溝通落差。 圖片|Photo by 鏡飛 匙 on Unsplash 跨世代未來想像的落差,導致雞同鴨講的局面 隨著社群媒體、新興科技的進步,每隔一段時間,一個新的行業、頭銜、產業便會開始進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這樣持續更新的狀態,對於年輕世代來說,早已不再是件令人感到驚奇的事,反而更像是一種可以預期的常態。然而,如此快速的更迭速度,有時並非上一個世代所能一下子就想像得到的。 在那個老師、醫生、公務員、律師,這些各個世代抓周都存在的職業別,是為大多數人的職業選擇與嚮往的年代,我們的父母、長輩們,對於未來的想像,更多的是著重在當下選擇的這個職業,是否能夠保障他們在接下來的二、三十年內,有機會存下一筆穩定的款項,讓其可以買車、買房,陪伴著家人,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不必愁苦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必要開銷。 那是個追求穩定的年代,一個希望同樣工作可以做 10 年以上,最好還能做到退休的思維盛行著的年代,也是父母從小生長的環境,那個造就他們根深蒂固觀念的時代背景。 而許多在這個世代,之所以可以有更多對未來想像權利的我們,也正是因為當年父母選擇了這些相對穩定的職業,才讓我們有個搭建好的堡壘,能從這裡穩健的出發,不必懼怕,更無需有後顧之憂。也正是在這樣的成長背景與時代環境下,我們便長出了與上一個、甚至是上上一個世代,具有高度落差的思維方式。 因此,當我們嘗試設身處地,用他們的思維模式去思考時,便能了解,要從我們的解釋中,就直接了解這些陌生的資訊,其實真的沒有那麼容易,畢竟有太多的資訊與詞彙運用,都不是他們熟悉與存在於他們習慣的世界之中的。而那些否定的背後,其實更多的,也可能是他們隱藏起來的擔憂與害怕。 (推薦閱讀:無痛創業:在「穩定工作」與「離職創業」之間,選擇你熱情所在之處) 嘗試聽聽那些隱藏在語句背後的情緒,其實我們都只是希望對方好 「下個月 xxx(某個公職考試)又在招考了,你要不要去考考看?」我記得曾聽綠藤生機的共同創辦人 Evelyn 分享過,這是他在創業三年後,父母仍時不時在餐桌上提出的問題。 那是在綠藤已經小有成績,成為許多人提到純淨保養,腦中一定會浮現這個品牌的時刻,但父母,依然會擔心。因為那不是他們想像過的,孩子未來會從事的職業,也不是他們從小熟悉的,一個可以支撐穩定生活,滋養未來發展的選項。 我當時好奇的問,「父母是真的希望你當公務員嗎?還是有其他的原因?」那時他笑了笑說,「大概是覺得創業的風險還是比較大,很怕我們餓死吧。」 他也表示,後來有多次與父母聊到當時的情景,父母的回答都表示,他們真的不是不支持他,只是真的忍不住表達擔心,卻也不太敢說、不知道怎麼說,於是只好用這樣的方式,想說問看看,如果答應了,說不定就表示真的有狀況,亦或是可以讓孩子走一條「相對穩定」的道路了。 然而其實不只是 Evelyn,許多創業,或是從事新興產業的人,一定也都經歷過這樣的一個階段,在螢幕前的你,可能也正在面臨著。 但在我們聽到提問,火就上來,很想正面去迎戰這些提問前,不妨先嘗試聽聽看,那些隱藏在語句背後,對方真正想傳達的意思是什麼?而我們又是為何會對這些語句感到如此無力或憤怒呢? 就像上面的這個故事,在父母這些情緒波動的背後,很大程度代表的其實是他們一直都很想了解孩子生活的心情,而他們也因為擔心每一次嘗試了解,或是嘗試說服的過程中,雙方想法不同的隔閡,又讓彼此之間擦槍走火。於是只能在茶餘飯後,那個坐在客廳吃著水果、看著電視的時刻,將這些疑問與擔心,引入那個相對悠閒、和緩的氛圍之中。 其實他們想要表達的,不過就是他們心中忍不住的擔心,以及無論如何都還是可以回家、還是可以跟爸媽商量、還是有別條路可以走,等等的意境,並不是否定我們所做的事,更不是直接要我們放棄。相反的,很多時候,他們在暗地裡,其實比我們都還要為那些我們嘗試的冒險,我們克服的挑戰而感到驕傲。 就像我們在跟父母分享時,其實真正希望發生的,並不一定是全然的理解,更多的,是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選擇與努力,正被他們支持著。 (你會喜歡:ME TIME 五週年|自己要用的,永遠記得選擇對自己更好一點) 回歸自己內心的聲音,只有你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回到這篇文章最前面提到的,對父母而言,我們因為職業太難懂、工作項目太創新,以至於雙方產生溝通落差的問題,不只令人感到焦慮與煩躁,有時還因此而動搖了我們對於未來的選擇與想像。 然而,這是你的人生,只有你能為自己負責。 無論父母再如何為了我們的職業選擇感到擔憂,工作內容感到不解,未來規劃感到不滿意,這終究是我們自己的人生,不應該將決定與衡量的權利,交付於任何一個除了我們自己以外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怪罪著長輩不理解我們,並用以作為限制我們選擇的理由時,其實背後所透露的,不只是那真的無法隱藏的,他們的擔憂,也包含了,我們還沒有準備好,或是不願意為自己選擇負責的心態。於是決定將選擇全交予他人,將選擇另一個選項的原因扣上父母不支持的帽子,用其當作理由,也比較能說服我們自己。 但親愛的,這終究是我們生來是一人,離去也是一人的,只有我們會受到最大影響,也只有我們能真正決定的人生。在理解到那些對話衝突中,不可以避免的跨世代想像落差,與總是口是心非,沒有辦法一語道破的,隱藏起來的擔憂後,我們最後,也是最重要得做的,依然是回頭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了解自己想要選擇的未來與現在是什麼。 而當決定做下去了,即使再難懂,我們都可以嘗試用不同方式、比喻、詞彙去說明與分享,但動搖、放棄,就不復存在於選項中了。 圖片|Photo by Christin Hume on Unsplash 寫著這篇文字的此刻,我筋疲力盡地躺在床上,工作依舊繁忙,創業依舊艱辛而有苦難言,我的日常奔波內容,還是很難用三言兩語,甚至是一段時間的陳述,完整交代清楚。但想著自己正在認真過好的每一個當下,專注做好的每一件小事,也想著父親那句,「既然選擇了,就好好奮力」—— 此刻,心中只有滿足、享受與無法言喻的過癮。 這是我的工作,我可能很難解釋的清楚,但我熱愛著它,而那些愛著我,我也深愛著的家人們,雖然依然無法完全理解,但我相信,此時此刻,我們依舊是相互支持著的。 March 22,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daLe5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