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9uI1MV
2021年3月31日 星期三
婚姻不幸福,與原生家庭相關?關係心理學:你的焦慮依附,來自從小的不安全感 https://ift.tt/39uI1MV KnowYourself 我們對待關係的方式一定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新的關係就是我們自己的;即使我們兩個都從不夠幸福的家庭中長大,但我們仍有能力、有可能,創造一段自己喜愛的親密關係。 文|Li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前段時間,我們收到一封求助信: 「我們倆都來自不太幸福的家庭,所以早早下決心絕不重蹈父母的覆轍,因此更用心地經營關係,感情確實一直很好。 可是前段時間,可能因為生活中壓力增多,我們的衝突也多了,雙方深層的性格缺陷暴露出來,父母身上那些被我們極力避免的方面,似乎也留存了下來,會在我們吵架上頭的時候爆發。 我忽然對未來產生了不確定。原以為見證了那麼多不好,到自己的關係時就能少走彎路,可現在卻覺得,在不幸家庭中長大的我們,不會愛和被愛,不會真正正確地相處,未來也許還會有更多阻礙。 原生家庭有問題的人在一起,到底是會更容易,還是會更難?我該繼續和同樣原生家庭有問題的人在一起嗎?」 圖片|Photo by Andrew Dunstan on Unsplash 這樣的來信讓我感到心酸。原生家庭的問題已經讓他備受困擾,好不容易可以擁有自己的小家,卻還要面對原生家庭留下的影響。 有大量的研究發現,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在未來的婚姻中確實可能表現出較低的情緒管理能力,較差的婚姻適應能力,對婚姻有更多負面感受和更低的滿意度( Brown et al., 2015; Falcke et al., 2008)。但同時,研究者們也發現這並不是必然的結果,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也可以得到幸福的婚姻。 這當中的區別在哪兒?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需要先花一點篇幅和大家聊聊,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對子女未來親密關係的影響,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注:分析這一問題的理論非常龐雜,流派眾多,本文僅基於家庭系統理論的一些觀點進行分析和討論)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的最大傷害,是讓他對任何親密的關係都產生一股慢性的焦慮 家庭治療的先驅 Murray Bowen 曾指出,一個健康的家庭,家庭成員之間應擁有健康的距離,既能相互影響,又不會融合不清(fusion),保持情感聯結的同時,給每個家庭成員獨立自主的空間。 但一個不健康的家庭,儘管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它們都有的共同特徵就是,家庭成員之間找不到那個適當的距離(Kerr & Bowen, 1988)。 有的家庭中,家庭成員關係過近,完全揉在一起。自己的情緒和行動完全取決於對方,自己沒有獨立的選擇和感受,也不允許別人有。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有的家庭中,家庭成員則非常疏離、冷漠,導致想要被關心的人不得不竭力取悅他人,祈求他人多和自己靠近。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同場加映:「心裡苦,才要強裝微笑」,好孩子才最令人擔心) 無論距離過近還是過遠,在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都會對關係產生一種焦慮感:他們感到關係本身是不穩定的,只有不斷滿足對方的需求,才可能維繫關係。否則便會爆發衝突,甚至造成關係崩塌。 因此,他們不得不擱置自己的想法,一切根據其他家庭成員的需求行動。當他們長大離開家,建立自己的親密關係時,原先一直滿足他人的模式,會直接導致他們不會恰當地經營和管理自己的關係。有的人會延續原生家庭的模式,和伴侶過度融合。有的人則可能走向另一個極端,選擇情感阻斷。 過度融合的人會繼續為了維繫感情犧牲自主,一切行動取決於對方,並且期待對方也這麼做,認為這才是想要維護關係的表現。一旦對方堅持自己的想法,不滿足他們的需求,不論客觀上對方做了多少鞏固感情的事,他們也會認為對方不愛自己、不想繼續關係。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選擇情感阻斷(emotional cutoff)的人,則通過不和他人建立深厚緊密的關係,避免自己再像在家時那樣,總為了滿足別人壓抑自己。他們可能即使身在關係中也獨來獨往,拒絕頻繁和伴侶見面、相處,拒絕接受伴侶的好意。而一旦伴侶希望他們在做決定時考慮自己的感受,他們就會指責伴侶在「情感綁架」。 圖片|KnowYourself 提供 無論是和伴侶融合,還是選擇情感阻斷,都會令關係非常脆弱。因為這種選擇無法令他們既維繫和對方的情感,又理智成熟地看待問題。他們往往會做出衝動的行為,解決問題的辦法也缺乏建設性,甚至對關係造成破壞。他們的關係因此更加坎坷。 (延伸閱讀:匱乏心理學:習慣衝動購物,是因為內心渴望被愛) 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卻在自己的親密關係中獲得幸福的人,有什麼不同? 特徵一:他們往往有一些有益的人格特質(personal traits) 研究發現,有兩種特質最能發揮作用(Carr&Kellas, 2018): 樂觀主義(optimism) 效能感(efficacy) 他們會使人更加目標導向和有積極性,相信自己有能力獲得想要的目標,在遇到問題時能更靈活、主動地尋求解決辦法,而不是一直生活在原生家庭的影響下。 也就是說,即使在相處過程中仍會出錯,只要明確了維繫關係的目標,具備這兩種特質的人會比其他更積極主動學習,調整自己,更及時做出對關係有益的行動。 特徵二:他們也可能在原生家庭之外,擁有同樣親密但具有保護性的關係 有學者指出,只有必須啟用從原生家庭中習得的模式解決問題時,原生家庭的影響才有機會延續(Falcke et al., 2008)。 也就是說,如果你在成長過程中建立了同樣親密,但能給你提供保護的關係,就可能抵銷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研究發現,可以提供情緒支持的人,或者鼓勵你獨立自主又能在你有需要時及時出現的人,都可以帶來保護性的關係(Alder et a., 2017;Carr&Kellas, 2018)。他們能裡解你的遭遇,而不是懷疑、否定你。他還能在你感到壓力時幫你梳理感受和想法,鼓勵你做出符合心意的選擇,並在你有需要時及時出現。 這樣的關係可以協助你在壓力中發展出更好的恢復力,抵擋原生家庭的影響。 (你會喜歡:自戀能增加親密關係幸福感!你聽過心理學中的「積極錯覺」嗎?) 如果我既沒有有益的人格特質,也沒有保護性的關係,我就無法逃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了嗎? 不是的,有意識的努力,是可以給你帶來好的親密關係的。 STEP 1:在日常生活中發展對自己的信任 你可以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工作、學習、日常事務中體會自己的能力,建立對自己的信任感。你也可以通過解決關係中的一些小問題,感受自己在經營和管理關係,體會自己有能力抵擋原生家庭的影響,維護眼前的關係。 STEP 2:通過個人事務練習情感和理智的平衡 你可以在一個人做決定時,將推動你做決策的思維和情感過程記錄下來,尤其注意相矛盾的部分,練習如何平衡。 不斷練習平衡情感和理智,你在關係中也會更容易做到。 STEP 3:邀請關係的另一方幫助你處理對關係的焦慮 這一步是建立在你對自己做決定的推動因素有明顯覺察的基礎上。當你感到,自己在關係中的一些決定是出於一些情緒性的考量: 「我害怕我不這麼選,他會不喜歡我⋯⋯」 「我擔心這樣會讓我再次陷入束縛⋯⋯」 「我覺得我應該滿足他的願望,他失望我會更不安⋯⋯」 你需要嘗試冷靜地和對方溝通你的不安,了解他的想法。這首先會讓對方感到你在乎他,鞏固你們的感情。更重要的是,當你一次次確認對方不會離開你,對方也不會束縛你,你會從焦慮中解脫,慢慢學會勇敢地做自己的決定。 寫這篇文章時,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篇調查,結果顯示,在一系列影響婚姻質量的因素中,原生家庭大約能發揮 23.7% 的作用,也就是說,還剩下超過 75% 的空間,是供我們自己發揮,以調節自己婚姻質量的。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對待關係的方式一定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新的關係就是我們自己的。即使來處不夠幸福,我們仍有能力、有可能,創造自己的未來。 原生家庭都有問題的人在一起會更難還是更容易呢?我沒有準確的答案。但我想,當你們都真心地、堅定地愛著對方,想和對方在一起時。真正能決定你們未來的,早已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們自己。 參考資料: Alder, MC, Yorgason, JB, Sandberg, JG, & Davis, S. (2018). Perceptions of parents' marriage predicting marital satisfac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ttachment behaviors. Journal of Couple & Relationship Therapy, 17 (2), 146 -164. Brown, J. (1999). Bowen family systems theory and practice: Illustration and critique.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0 (2), 94-103. Brown, M., Larson, J., Harper, J., & Holman, T. (2016). Family‐of‐origin experience and emotional health as predictors of relationship self‐regulation in marriage.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38 ( 3), 319-339. Carr, K., & Kellas, JK (2018). The role of family and marital communication in developing resilience to family-of-origin adversity. Journal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18 (1), 68-84. Falcke, D., Wagner, A., & Mosmann, CP (200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of-origin and marital adjustment for couples in Brazil.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therapy, 19 (2), 170-186. Kerr, ME, & Bowen, M. (1988). Family evaluation. New York, NY: Norton March 31, 2021 at 06:30PM 女人迷 Womany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