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安全依附型戀人具有超高「戀愛力」!關係心理學:給予適當安全感,感情穩定度大提升 https://ift.tt/3s49GLL KnowYourself 你是否有時會納悶:怎麼那個人這麼會談戀愛呢?其實談戀愛是一種能力——而且是可以透過訓練而得的能力! 文|guant2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凌晨兩點,我收到了兄弟的微信轟炸: 「我又跟對象吵架了!我真是搞不懂他腦子裡在想什麼!」 「戀愛為什麼這麼難啊?」 「談了這麼多次戀愛,我怎麼還是學不會啊?」 「世界上有沒有什麼提高戀愛能力的課啊!我一定報名參加!」 看著兄弟一副戀愛苦手的樣子,我想到另一個與初戀恩愛多年最後步入婚姻殿堂的閨蜜。我就好奇了——她怎麼這麼會談戀愛呢?難道她有什麼戀愛超能力嗎? 於是我進行了一番研究,原來還真的有戀愛能力(romantic competence)這麼一個說法。今天的趣味速遞就來聊聊,那些會談戀愛的人到底有哪些我們不知道的超能力~ 圖片|Photo by jhphoto on PIXTA 一、會談戀愛也可以是種能力嗎? 可能有人會疑惑——現代人談個戀愛還要看能力夠不夠了嗎?談戀愛難道不就是會說甜言蜜語,做到每時每刻的陪伴嗎? 這麼一想,我們好像從沒有將戀愛能力具象化過。那麼,傳聞中的戀愛力到底是什麼呢? UCLA 的心理學教授 Joanne Daliva 將戀愛力定義為:「在親密關係發展的各個方面都能夠靈活處理的能力,這包括但不限於:發掘自己的核心需求、找到『對的人』、建立健康的關係,以及離開那些不夠健康的關係。」 Daliva(2016)將戀愛能力細分為三部分: 1. 洞察力(insight) 洞察力是指你是否足夠了解自己和伴侶在感情中是什麼樣的。如果你做出了某個行為,你是否了解自己行為的起因和行為導致的後果?同樣,如果我們犯下了錯誤,我們能否用洞察力從錯誤中學習? 2. 相互性(mutuality) 在感情中,雙方都會有自身對於感情的需求。而相互性指的是能意識到你和你伴侶的需求都很重要,且都需要被滿足。相互性也關乎於你是否能把自身的需求清晰地傳達給伴侶,以及你是否也願意盡可能去滿足你伴侶的需求。 3. 情緒管理(emotion regulation) 情緒管理的能力不止代表我們能否處理好負面情緒,還代表了我們能否根據過往的交往經驗去判斷在什麼時間、什麼場合傳達什麼樣的情緒最為合適。 單看定義是不是還是有點玄乎⋯⋯?那我們來看一個經典的吵架例子。 「是不是要過生日了,你想要什麼禮物?」 「也沒什麼想要的啦,你陪我就好了!」 ↓生日當天↓ 「欸,今天我生日耶,你都不送禮物的嗎?」 「啊?你不是說沒什麼想要的嗎?」 「我什麼時候說不要了,你不想花錢就不要找藉口好嗎(怒)」 我們來看看同樣是沒有收到生日禮物,一個戀愛力高的人會如何來處理這個衝突。 首先,他會運用情緒管理來抑制可能升級衝突的憤怒,來給彼此一個緩和情緒的空間。 在緩和的同時,他會運用洞察力意識到自己其實是想要一份生日禮物的,而且也會意識到自己的伴侶是一個會把他的話當真的人,所以才會有自己最後未能收到禮物的結果。 最後,他會運用相互性把自己意識到的信息清楚、準確地傳達給伴侶。 這樣的處理方式,既能避免沒必要的吵架,還可以通過洞察力和相互性更好地促進彼此的感情和了解。不僅如此,多份研究還發現,戀愛力高對感情還有這些好處: 感情整體更加穩定、滿足(Zhou & Daliva, 2019;Kumar & Mattanah,2016) 感情更健康、更有安全感(Daliva et al., 2017) 感情中更少焦慮、憂鬱,更少做出高風險的性行為(Daliva et al., 2009;Daliva et al., 2017) 戀愛力高低對感情中的憂鬱、焦慮,以及滿足度的影響。圖片|Davila, J., Mattanah, J., Bhatia, V., Latack, JA, Feinstein, BA, Eaton, NR, Daks, JS, Kumar, SA, Lomash, EF, Mccormick, M., & Zhou, J . (2017). Romantic competence, healthy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and well-being in emerging adult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4 (1), 162-184. (同場加映:「談戀愛時永遠像小孩」關係心理學: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沒辦法長大?) 二、哪些因素影響了我們的戀愛力? 看完定義和例子後,我發現我閨蜜確實自帶這種戀愛超能力。但是,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我兄弟成為戀愛苦手的呢? Donnellan 和研究團隊(2005)認為主要影響因素在這兩方面: 1. 成長環境 父母的相處模式和婚姻關係常常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如果孩子在一段不健康的父母關係中長大,他很可能將父母的負面相處模式應用到自身的戀愛關係中(Amato & Booth,2001 )。負面的相處模式(如暴力溝通、不考慮對方感受等),恰恰是戀愛力低的信號之一。 反之,充滿關愛的家庭能夠給予孩子發展出安全型依戀的空間,從而擁有更高的戀愛力。這是因為,人們在安全的依戀模式下會獲得更多的個人價值,因此對他人和這個世界更加信任。這種整體的安全感讓他們在一生中都能更積極地應對人生,而高戀愛力也是這種積極應對法的好處之一。 2. 個人特質 個性容易焦慮、情緒較為不穩定的人往往對於對方的負面情緒更為敏感,在感情中也更加關注壓力源和矛盾,並且更難處理關係中的矛盾(Kansky et al.,2019)。久而久之,不妥當的處理方式和敏感的性格形成惡性循環,漸漸成了戀愛力低的表現。 成長環境和個人特質對整體感情質量的影響模型。圖片|Donnellan, MB, Larsen-Rife, D., & Conger, RD (2005). Personality, Family History, and Competence in Early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8 (3), 562-576. 看到這裡,被戳中的朋友們眼角滑落了一滴淚,心裡默想:「那我天生不會談戀愛,我還有救嗎?」 研究說,是有救的!Daliva 和研究團隊最近發現,初始戀愛力較低的人也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獲得高戀愛力(2021)。其中,超過 75% 的被試表示,通過學習可以將這些能力真實地運用在戀愛關係裡。 這也回應了開頭為什麼說談戀愛是種能力,因為我們可以後天努力~ (延伸閱讀:「一談戀愛就患得患失?」致焦慮依附者:做好五件事,找回關係裡的安全感) 三、既然會談戀愛是種能力,那要怎麼運用在生活中? 看完了大道理之後,我們再來看看到底要怎麼把這種能力運用到實際情況中~ 如果你和伴侶發生了衝突,不妨試試從以下方面開始改變(Daliva & Lashman, 2016): Part 1:洞察力 首先,當你們有衝突時,學著察覺自己不滿的情緒,並把它看成一種自己的需求沒被滿足的信號。試著問問自己:我在想什麼?我現在的情緒是怎麼樣的?我當下在做什麼? 然後,運用你對他的了解去嘗試理解他的需求是什麼。在了解對方的需求後,再去觀察雙方的需求是哪裡不匹配。如果我們想要去調節一個矛盾,我們必須先學會用洞察力理解彼此,找出問題根源。 Part 2:相互性 首先,要記在腦海裡的是,兩個人在感情裡都有需要被滿足的需求。在洞察出他的情緒後,再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看看問題。如果我是他的話,我會怎麼看待這個行為?我的行為有沒有破壞他的需求? 其次,面對關係中的矛盾時,關係雙方應當是並肩作戰的「戰友」,而非彼此的對立面。多份研究發現,當伴侶雙方站在一邊解決問題時,感情會堅固(Daliva & Lashman,2016)。所以,與其口不擇言地指責對方,不如選擇和他一起解決需求上的不匹配。 最後,清晰、平靜且直接地和他溝通。當雙方都可以精準地表達出自己的需求時,我們不僅可以更了解對方的想法,也可以為對方的需求做出最大的努力。 Part 3:情緒管理 管理情緒的第一步是意識到自己當下的情緒。 展開一場與自己的對話,會更好地幫助我們意識到當下的情緒。在這場對話中,我們不僅需要察覺自我情緒,還需要記錄下當下所發生的事件,並去理解事件和情緒的關聯性。 忍住暴躁情緒,並傳達柔和的情緒:在進行自我對話之後,我們往往更能察覺到自己過於激烈的情緒,也更有可能在緩和自己情緒之時,意識到存在的誤解,並放下那份想要吵架的心情。 圖片|Photo by Rochelle Leader on Unsplash 洞察力、相互性和情緒管理這三種能力並不是分開實施的,不少步驟都存在著相似性和重疊性。這告訴我們,戀愛力講究的更多是一種整體性。我們更應該融會貫通地去運用它們。 或許,我們在剛開始接觸這些技能時會很生疏,但是當我們漸漸將戀愛能力運用起來時,相信我們一定能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 學習戀愛力不是為了在愛情中一帆風順永不分手,而是教會我們如何去更靈活地去處理關係中的變化與起伏。通過處理這些起起伏伏,我們不僅戀愛能力會得到增長,也會擁有一段更健康的關係。 參考資料: Amato, P. R., & Booth, A. (2001). The legacy of parents' marital discord: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s marital qu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4), 627–638. Davila, J., & Lashman, K. (2016). The Thinking Girl's Guide to the Right Guy: How Knowing Yourself Can Help You Navigate Dating, Hookups, and Love. The Guilford Publications. Davila, J., Mattanah, J., Bhatia, V., Latack, J. A., Feinstein, B. A., Eaton, N. R., Daks, J.S., Kumar, S. A., Lomash, E. F., Mccormick, M., & Zhou, J. (2017). Romantic competence, healthy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and well-being in emerging adult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4(1), 162-184. Davila, J., Steinberg, S., Miller, M., Stroud, C., Starr, L., & Yoneda, A. (2009). Assessing romantic competence in adolescence: The Romantic Competence Interview.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2(1), 55-75.  Donnellan, M. B., Larsen-Rife, D., & Conger, R. D. (2005). Personality, Family History, and Competence in Early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8(3), 562-576.  Kansky, J., Allen, J., & Diener, E. (2019). The young adult love lives of happy teenagers: The role of adolescent affect in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80, 1-9.  Kumar, S., & Mattanah, J. (2016). Parental attachment, romantic competenc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in emerging adulthoo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3(4), 801-817.  Zhou, J., & Davila, J. (2019). Romantic competence behavior during problem solving among emerging adult dating couples: Development of an observational coding system.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6(3), 448-465. March 22, 2021 at 01:3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s49GL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