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0日 星期日

轉職是一件好累的事:如何規劃長遠的職涯發展? https://ift.tt/2Ex39py 書房寫作計畫 職涯與生涯息息相關,牽一髮而動全身,如何做出長遠且適切的規劃,需要許多智慧,這篇不藏私,與你分享。 文|隱者 最近連續兩次到高雄 YS 進行演講,講授主題是:怎麼做出長遠的職涯規劃? 主辦單位說,很多人經常轉換工作、但又找不到明確方向,因此邀請我分享這個題目,幫助大家做出長遠的規畫,避免一直轉職的困境。 確實,轉換工作真的是非常大的壓力事件,並不只是換工作那麼簡單。 遲遲沒有辦法確定自己想要什麼的焦慮、轉換工作面對的社會眼光、家人期待、新公司 HR 和主管的質疑;被貼上草莓族、抗壓性低、太理想主義、挑工作等等負面標籤,還有到新職場環境的適應問題、主管同事相處問題⋯⋯每一件都讓人頭痛不已。 一邊前進的時候也一邊想著:這次我會不會又做出錯誤的決定?會不會又不適合我?會不會再度後悔? 過去的朋友同事早就已經升官發財,買了車子、買了房子,那我這段時間是不是全都浪費掉了?如此在痛苦的思緒和情緒中不停打轉。 圖片|Photo by Magnet.me on Unsplash 其中一個問題的癥結點是:我們腦中缺乏整體輪廓、沒有辦法看見全局。 在面對龐大壓力和痛苦的情況下,我們的視野通常會變得狹窄,明明應該是整體權衡的考量和取捨,卻反而經常演變成二選一、或是急就章的輕率決策:「好像只能選這個了」、「先有一份工作再說」、「那麼痛苦就辭了吧」。 如果能知道完整的規則,就會知道怎麼玩這場遊戲。 我梳理了自己學習的各種領域概念和技術,統整出一個盡量完整的動態系統觀點,希望讓大家對整體職業生涯輪廓有概念,藉此能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需要解決的是什麼。 稍後我會先用三個三角形來說明職業生涯規畫的整體框架,然後依序說明相關的概念和流程步驟。至於如何到達那些目標,每個知識點又可以再延伸出一些理論和工具,這個還有待之後的篇幅來談。 必須要先提醒的是:並不是有概念就可以達到目標,有了方向還需要有 how 的方法論。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看了有道理的職涯定位文章,但還是沒辦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向。 舉個例子:之前 Ikigai (生き甲斐) 的概念非常紅,但過不久又沉寂下去。大家剛開始看到這個概念,可能覺得非常完整,似乎是一盞充滿希望的明燈,但想著想著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做。 其實 Ikigai 的方向是好的,但他只提供了方向指引,沒有提到如何找出這些內涵的概念和工具。這就像是告訴你遠方的目標,卻沒有給你船、槳、地圖和各種工具。最後當然只能望洋興嘆、徒呼奈何,無法到達目的地。 圖片|作者提供 先來看一下全貌圖:內在三角形、外在三角形、生命三角形。 內在三角形:個人的心理特質。 外在三角形:職業世界的狀態。 生命三角形:對工作、自我和人生的期待。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度過什麼樣的生活? 職涯方向定位的順序是:由內而外,然後同時考慮理想和現實。 職涯問題處理的層次是:通常先處理方向定位問題(內在、外在三角形),再深入探索生涯意義(生命三角形)。 很多人容易受到趨勢潮流影響,認為現在什麼是熱點就去追,但沒有考慮過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那個方向。 行銷也談一樣的事情:不要去蹭每一個熱點,落到自己專業守備範圍的點再去把握,不要為了搭上順風車而丟棄自己的定位。長久下來別人反而不曉得你真正的樣貌。你自己也會誤會自己真正的模樣。 我的來訪者當中,有一定比例遭遇這樣的狀況:工作很好、薪水很高、發展性強,但是他真的不快樂。 工作是自我的延伸,如果工作中的自己,不像是自己想成為的模樣,就會感到痛苦、掙扎,在抗拒中消耗所有的精力和意志,回家之後只想躺在沙發上放空、追劇,什麼進修計畫都放在一邊。因為你已經在工作中費盡心力、偽裝了八小時的自己,下班之後當然只想休息。 所以,不要再責備自己拖延不上進了,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結果。 職涯定位的順序是由內而外,先掌握自己的興趣能力價值觀,再去看看外在有什麼樣的機會適合自己,這才是長久的職涯策略。 在生涯規劃領域中,興趣-能力-價值,被稱為生涯金三角,如果要了解自己的職涯定位,至少要掌握這三個核心。若是要再多掌握一些訊息,第四個可以討論的就是性格。接下來分別談談這些不同概念在工作定位中扮演的角色: (同場加映:年前轉職:什麼情況下,你該毫不猶豫的換工作?) 興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不一定是最後的職業選擇。那麼興趣到底扮演怎麼樣的角色呢? 興趣是我們喜歡的事物、是基礎的大方向,它不一定是我們最後的決定。我們最後的決定,會跟過去背景、能力適配、收入需求、生活型態等等有關。 興趣最能預測的是:我們能夠在那個領域待多久?興趣不合的領域,真的很難做到最後。 比如說,我雖然知道寫程式是目前非常夯的技能,看程式代碼的時候也可以理解邏輯,但是我真的完全沒有興趣,我的興趣在於和人互動、幫助別人解決問題。 興趣能讓我們知道職涯定位的大致方向,也就是說,基本上往哪些地方去,會是自己比較喜歡的工作。但要做出最後的決策,至少還要考慮能力和價值觀。 能力:硬實力/領域能力/專業能力、軟實力/可轉移能力 第二個環節來談談能力。 職業是一個殘酷的世界,在商業價值的市場當中不得不和其他人競爭,能力如果太過不足、太沒有天賦,通常我會建議對方謹慎考慮。能力的養成跟訓練背景有關,簡單來說有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區別。 硬實力跟專業有關,比如繪畫功力、程式水平、外語實力;軟實力則是每種職業或多或少都會用到的能力,比如溝通表達、人際互動,在職涯發展的領域中也會用可轉移能力來指稱。 除此之外,即興演出、視覺空間能力、烹飪等,也都是我會和來訪者討論的領域能力。 在定位的過程中,會仔細分辨能力的「屬性」。哪些能力是自己喜歡的、不喜歡的、擅長的、不擅長的。在一份工作當中,如果經常能運用自己喜歡或擅長的能力,工作滿意度、成就感和績效表現,當然就會比較好。 在分析當事人喜歡和擅長的能力後,我們會用來比對當前的職位和未來的選擇,當前的職位發揮多少比例的喜歡/擅長能力?未來的選擇又能發揮多少喜歡/擅長能力? 價值 價值觀,就是你覺得有意義和價值的事。這不是唱高調,價值觀通常關乎我們最終的選擇。 在工作選擇方面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就是:每個人的建議都有他的道理、每個選擇都有優點和缺點。沒有絕對的對錯、我們只是在不同版本的未來當中,選擇出一個版本,然後被迫放棄其他支線劇情的可能性。 這種沒有絕對答案的問題,正是很多人焦慮的來源: 「你能不能給我一個簡單的正確答案?」 「真的沒有完美選項存在嗎?」 「我轉 PM 之後還能回來當工程師嗎?會不會被質疑技術落後?」 當你發現再怎麼看網路文章、再怎麼和人討論,你都還是無法做出決定、下定決心的時候,這就代表我們需要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了。 再怎麼理性分析思辨,該評估的面向都考慮過,此時只有我們的內心可以幫我們做出最後的決定。TFT(Teach For Taiwan 為台灣而教)的創辦人劉安婷,也是因為聽見內在的召喚,才轉換跑道從事偏鄉教育的。 興趣-能力-價值,是在探索個人定位時的基礎模型。 有了這三個面向的定位,就像是 3D 立體圖一樣,能夠初步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內在特質,然後準備前往下一個階段:職業世界的比對。但我覺得這個模型還不夠完美,詳情會在下一篇裡面說明。 (推薦閱讀:法拉雅說職場|與其問自己該轉職嗎,不如問選擇權有哪些) 後記 這系列為了完整說明整個職業生涯發展的架構,內容會稍長一些。不過在這資訊氾濫的時代,重點不是資訊數量,而是資訊的品質。 這系列的內容是我看了幾十本相關領域的書、幾百篇相關文章之後,統整出來的知識晶體模型,也是我經常在諮詢時跟來訪者提到的概念,相信絕對不會讓各位失望。   August 31, 2020 at 11:00A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2Ex39p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