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該輕易對生活感到滿足嗎?寫給大齡女子的五個心靈練習 https://ift.tt/34j6iDN 書房寫作計畫 本該是被認為最辛苦世代的大齡女子,其實還有更多精彩,等著我們一一挖掘,活出燦爛亮麗的「後青春期」。 三明治世代的大齡女如何優雅走跳 上有高堂,下有離巢未獨立的兒女,思想裡還有三從四德殘留,身體被禮教束縛,身為五年級的女生,妳好嗎? 努力成為「好女孩」、「好太太」、「好媽媽」,就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有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臉上有光?身上有色彩嗎? 能活得理直氣壯嗎? 或許有很多 X 世代的女生,看似學歷、經歷、形象良好,卻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好。也因為外柔內方的內斂,收放之間知道何時該禁聲,何時又該據理力爭。她們有穩當的工作,還得經營親密關係或婚姻,甚至有了財務自主,但心中總有一張完美的自我發展藍圖,時時揣摩對照,所以還是不滿意自己。 女人的挑戰,從來都比男人大,不論是過去、現在、或未來。年紀漸長,身邊朋友聊天的話題,漸漸從小孩的教育問題、職場的爾虞我詐,變成父母的健康問題。 這幾年同學聚會,大多數的我們都成了照顧者,開始講自己的爸媽身體不好、很難搞,帶他去看病又彆扭,相處不愉快,好想逃離彼此的折磨,說得淚光閃閃也心疲累,似乎成了邁入中高齡的生命共同經驗,也進入不同階段的人生課題。 (延伸閱讀:時間不夠用、麻煩一直來!讓三明治世代備感壓力的五件事) 大齡女生需要的不只是身分認同,更重要的是自我認同,一份美好的自我期待,一個持續長大且變化的身分狀態,未完待續的人生下一章。 正在雙五年華當下的我(五年級、五十餘歲),想分享一些「趴趴走」之後愛自己的行動。 圖片|Photo by Simon Launay on Unsplash 從生活趴趴走,照見自己 在準備邁入半百人生的前二、三年,我突然驚覺:「這一生到底留下了什麼?」看起來擁有一個老公,一個女兒、一個家庭、一間房子、一個工作,還有一個「熬熬待哺」的老媽媽,除了這些具體的人事物,我可以給這個社會的正向影響是?別人記得我的是?能保存的長久資產是?⋯⋯ 大齡女的困頓,很多人應該不解:「妳又不是什麼偉人,想這麼多做什麼?」、「妳過得已經不錯了,不要再不滿足了。」、「妳不要想那麼多,顧好自己,盡情吃喝玩樂,好好地過下半生吧!」⋯⋯但,真的是這樣嗎? 「X 世代女性成長史」,鮮明呈現了歷史縱深、社會氛圍和集體記憶下的框架,也有那個時代特有的人情況味、無奈與幽微。實際經歷過的人,會知道要在無形的期待裡安身立命,並不是輕鬆的生活喜劇,常常是沈重的心理劇。 愧疚,羞赧,還會有害怕、不安,似乎是這世代女性的普遍基調,所以會在真實的生活細節中窺見童年經驗延續的壓抑、遮掩、尷尬、晦暗。 在書店翻到小我好多歲的年輕作家 #許菁芳 的新書《甘願綻放》,她的前一本《臺北女生》是女兒一直推薦我看的,為了瞭解隔了快 30 年的女兒喜歡的樣貌,讀來真的愛不釋手,所以立馬買下了包裝完整的新作,送驚喜給女兒。 我也讀了,喜歡這四個練習:接納、斷絕、安放、甘願,尤其是接納自己真實的面貌和身體,每一個不敢面對的不完美都是自己,每天都想活出自己的最好版本。我想安放比較、安放困境,也容許自己有片刻懶惰安逸,成為一個又新又有積累的自己。 發現被制約的自己 青春人人想要,但我們卻容易忘了,青春與青澀,其實是一體兩面。沒有對人生怦然心動、躍躍欲試的青澀,青春也只是一杯糖水罷了,終究會膩,其結局不免意興闌珊。 知道怎麼老,是智慧的傑作,也是生命這門偉大藝術最困難的章節之一。 瑞士哲學家阿密爾 以女性視角分享人生旅程是極有價值的,尤其是女性在傳統與文化下,所經歷和面臨的點點滴滴,背負的各種期待、應該和必須,若能以文字繪畫為工具,理解女性的內心世界,裡頭是生命故事的分享,沒有誇大膨脹,沒有絢麗的燈光效果,只有真實地訴說女人的一生,把主流社會的價值觀,與我們內在真實的感覺去找到平衡點,這是多麼美好的大志業! 拋下框架,讓人生下半場可以長成沒想過的樣子 《82 年生的金智英》電影打動許多女性的心,是因為從中看見自己的部分吧!為家庭犧牲、女性角色框架、習慣被忽略、母職懲罰⋯⋯仍隱身在當代女性樣貌中。就算女性家庭外的各個領域已出類拔萃、撐起一片天,在號稱公平、正義的現代社會,女性一生即使隨著各階段的身份演變,依舊掙不開種種帶有性別歧視或刻板印象的枷鎖。 但過去的人事物都是生命的養分,我想從長大的女人看女孩,用另一隻眼睛看自己。就像重寫家庭記憶和童年經驗,可以多了許多的溫暖,那些曾經的過去,美好的、醜惡的、快樂的、痛苦的,人或事或物,原型都逐漸消逝,但回憶起那些吉光片羽,當下的被安撫、被理解似乎穿越時空直達心底,也讓我更有力量看自己。 看到他人的年老,面對自己的大齡,選擇的、交換來的是心靈上的自由。 雖是個別生命經驗,卻有共同生活記憶,於是我們知道自己雖不是最亮的,卻可以曖曖內含光。 (你會喜歡:傳統習俗與性別反思:初一回娘家會帶窮?) 為富足自己而做的五件事 最重要的第一件:為自己調節身心靈 先幫自己「撐腰」,相信自己,可以活得更自在、更好。 所以飯要吃得香,這件看似小事,但很多人多數時刻是食不知味的,任一餐都能吃得香噴噴,都值得感謝宇宙和自己;覺睡得飽更是休養的重點,睡飽飽人不易老,絕對不是廣告詞,而是要奉為圭臬的;說的話有人聽,表示自己不惹人厭,所以平常要練就善言善行,也要有面容的真誠開心; 為好運雀躍是懂得惜福感恩的基本,不是為了當善男信女,而是常常幫自己撿寶;肢體上核心穩健才站得穩跌得小,所以要運動養身,精神上的核心也一樣,常取悅自己的五感,為自己買束花、點上寫愛的精油、開心美味的食物、聽首好聽的音樂、幫自己按摩或撫摸;也要從事讓心靈穩定的活動,無論是冥想、正念練習、伸展拉筋、安靜待著、盡情幻想⋯⋯可以讓身心安定的都是好東西。 第二件事:為自己出走 開始記錄自己的生活,把看似乏味無趣的日常記錄下來,書寫自己的美好養成,重新詮釋自己,從點連成線,再變成記憶的面; 建立新興趣,無論是跳舞、歌唱、寫作、高空彈跳⋯⋯找到自己的新歡,可以發現無窮的活力和潛能;從事啟發自己的活動,讀書、看戲劇表演、聽音樂會、聽演講,都是接收能量的好活動,不要參加菜市場的婆婆媽媽,或公園裡的東家長西家短的閒聊活動,那些看起來有料的倒垃圾活動,會讓人面腔凶狠臉色枯槁。 第三件事:為自己重新連結愛的關係 不要糾結在不對的人,或是不願放手讓別人單飛,也不需要他人的肯定或讚賞,為自己擴大人際圈和心裡的空間。撐開了空間,成為一個更廣博堅實並且溫柔的人。有維繫自身連結感的能力,可以跟自己的未來聯結、規劃想要的生活、結交合適的朋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某些情況下能獨處並且能夠自在適應的狀態,當然是一種很棒的幸福樣貌,若過度搞自閉孤僻自處、沒有朋友,失去人際連結,「我是誰」這件事,就不容易找到定義的座標。 重新發現有意義的人際連結,無論是舊的關係或新的友誼圈,重點是要「讓自己更有價值感」。 如果真的失去對人的興趣,至少和動物或小孩玩吧!可以找回單純的快樂。 第四件事:為自己找定位、建立品牌 除了認真累積專業、建立他人的信賴感、塑造口碑形象,也幫自己重新定位吧!認識自己是第一步,很多大齡女子終其一生還不清楚自己的喜好、個性、價值觀,女生要想讓人暸解,先要能夠自我理解。尤其對於生命感到好奇的女人,更是如此。 這裡所說的品牌不是為了開公司、做事業,而是個人品牌的獨特性,「我」就是我,唯一的那個自己,「我」就是品牌,也是要展現在外、行銷的「產品」,藉由這個過程,可以找到獨特性、珍視自己。 個人品牌定位後最大的獲利是,做最真實、喜愛的自己。 圓滿的第五件事:永不放棄的富足感 很多人一生追求財富和成就,到了大齡之後可能會開始懷疑,賺錢需要付出的代價從來都不便宜,要把「夠」放在哪個金額上,其實很難確定。自我、夢想、健康、幸福、信念⋯⋯這些核心價值,才是長長久久。 瞭解到「自由」、「付出」、「學習」、「自控」,自然就可以由心體會出「富足」與「富有」的區別;對於富足新的定義,或許是存在於一種專注於心靈、身體與情緒安適的狀態下,對自身狀態感到快樂與自在的能力。 多愛自己一些的實際行動 十年前邁入不惑之年後,終於理解「你的缺點就是你的優勢」這句話的真諦。 遺傳和心理創傷都不能支配你,無論過去如何,只有現在的你能創造未來。 阿德勒 因為敏感度高,我的杏仁核比常人活躍,只是這股以前困擾情緒的能量,被我轉化成正向的熱情。現在的我一樣容易情緒滿溢,一樣管不住自己的腦袋,但開始投入另一種社會參與,將過多的「情緒」投入寫作。驀然回首,發覺自己若有小小的成就感和創意,完全是來自過去讓我吃盡苦頭的能量,也就是我自己「過度活化的杏仁核」。 (同場加映:高敏感是種天賦:我們更容易不安,也更容易感到幸福) 因為工作和專業領域關係,不僅助人者和主管,也常常協助他人思考人生和職涯,我認為每個人須常常問自己:「我真的快樂嗎?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嗎?對自己真正有愛嗎?」 常看見很多人過得不開心,心頭「結歸球」很阿雜,我在進入半百後,決定要用自己的真實故事和人生體悟,以生命凝聚的自我管理經驗,幫助自己及他人,重新看待自己的人生目標,迎接未來的變化。 我是喜歡享受多彩人生的探險家,玩樂方式很多樣,除了平常在職場、家庭、社會不同角色間的華麗轉身,還利用出差後下班後偷閒及假日的趴趴走,開始思考另種「旅行」的意義。我不是名人、不是網紅,更不是世俗的成功人士,但覺得自己很富足,這樣的小人物跟大家很貼近,可以透過書寫看見不同的人生風景,分享自己的可以和不可以,做為愛自己的小練習。 對於女性的文學作品更是特別有興趣,因為我對自身的指認,部分來自於他人的書寫,隨著別人的文字脈絡,可以發現一種不需那麼悲戚或憎惡的直白方式,可以讓自己鍛鍊出柔軟而強大的心靈之後,再輕輕地探出手,戳戳看似無堅不摧的父權社會。也希望透過「賦權」,能給年輕輩的引領,也有給我輩(尤其是自己)的叮嚀,也有對來年的企盼。 正職身分之外,我在大齡後開始投入內容創作的斜槓生活,除了之前因平台關閉而被迫停擺的部落格,目前是寫作平台的作者;也因工作、專業和生活區隔的考量,我有 3 個不同身分的臉書;也管理了三個不同 TA 定位的社團;為了記錄老媽媽的晚年生活,還為她開了粉絲頁,又因愛拍女兒美照的影像存留,也為了跟年輕族群互動,還有二個 IG 帳號在游走。 或許旁人又有疑問:「需要把自己弄得這麼忙嗎?」 對我而言,書寫是一種療癒,也是與自己獨處;學習經營這些平台、和粉絲互動、分享美好訊息,更是一種學習;基於希望大家活得更美好的使命,只要不營利、不政治口水,可以保有樂在其中的熱情源源不絕。 這更不是炫耀、行銷或標榜自己,而是想跟大女們分享,平凡人的我,很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生活有很多不同的樣貌,除了旅行看世界、交朋友,也可以仔細地看自己,照顧自己,與自己多相處。 寫給第三人生的我們:最好的日子還在後頭 不只是身材曲線,還有人生曲線。年長,不必然失去青春,而是後青春期。 我現在正邁向人生第二曲線,「從心」青春的第三人生。 離開原地,我們就會不同,勇敢做不一樣的自己。今天放棄改變,明天會更老,現在一起來找「曲線」吧! August 21, 2020 at 04:00PM 女人迷 Womany


via 女人迷 Womany https://ift.tt/34j6iD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